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

时间:2023-08-01 17:3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

第1篇

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四化”建设涉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是当前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推动工作、提升效能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全面深化“四化”建设的认识,坚持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四化”建设。

一、积极推进“四化”建设,必须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

周伯华局长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努力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的意见》,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贯彻落实好《意见》,推进“四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育。要使大家懂得推进“四化”建设,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和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市场监管机制和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其次要明白相互间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统一”,推进“四化”建设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关键是要搞清楚相互间的关系。要真正明白“四化”建设中制度化建设是核心,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是关键,法治化建设是根本。“四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构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工商行政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再次要认真贯彻。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四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推进“四化”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转化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改革发展的思路,抓紧抓实。

二、积极推进“四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进公平准入”、“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等战略任务,是我们工商部门履行职能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四化”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个具体举措,也是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专项整治与强化日常监管相结合,切实加大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确保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一是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要在巩固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在规范、提高上下工夫,结合《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深入贯彻国务院《特别规定》,推动专项整治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巩固“两个100%”和“一个彻底解决”的目标任务。要认真抓好专项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办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要深入开展社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以点带面,不断扩大覆盖范围。要以食品生产市场、大型超市、商场为重点,全方位建立起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二是进一步加大商标行政保护工作力度。要以食品、药品、农资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商标和奥运标志商标为重点监管对象,以利用企业名称侵犯驰著名商标权益行为和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商标的侵权假冒行为为整治重点,加强商标执法办案,保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三是进一步加大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力度。要以医疗、保健品、药品、化妆品为重点,分季度、分阶段、分品种开展重点整治,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进一步加强广告监测工作,加大对重点区域和问题多发媒体的监测力度,增强发现虚假违法广告的敏感度,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四是进一步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要加大对商业贿赂、虚假宣传、不正当有奖销售、各种仿冒和“搭便车、傍名牌”等不正当竞争案件的查处力度,积极拓展执法领域。重点加强公用企业和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经营者限制竞争行为、行业垄断行为的整治,坚持查处一类案件,规范一个行业。五是进一步加大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力度。要重点打击“拉人头”、“团队计酬”和利用互联网进行的传销活动。严格规范直销企业行为,重点抓好直销员的招募、培训、计酬等环节的监管,严厉查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直销和打着“直销”等旗号从事传销的活动。六是进一步加大查处无照经营和打击“黑网吧”力度。要逐步建立政府组织领导,工商部门牵头,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无照经营查处工作机制,切实加大对无照经营的查处力度,扎实抓好校园周边治理,坚决取缔“黑网吧”,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文化市场、“扫黄打非”等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检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七是进一步加大对高端市场监管方式探讨力度。要重点加强对网络市场的监管,以网上购物和网络广告监管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网络跟踪平台和对网络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不断扩大高端市场监管领域。

三、积极推进“四化”建设,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国家工商总局最近下发的《意见》指出:推进“四化”建设是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和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的基本要求。新形势下要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治理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切实做到高效、高质、高水平监管,就必须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把制度建设作为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的基础和重点,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管理,以管理促创新,通过创新机制,确保“四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一要加强制度建设。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的基础和重点,注重创新性和实效性,以制度化推进监管执法的科学化、长效化。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个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录入制度,确保企业个体信用分类及时准确,利用共享数据加强综合分析,完善黑牌企业数据库,建立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热点行业企业统计制度和市场主体综合信息制度。更好地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服务。要进一步深化商品准入制度改革,积极拓展实施市场准人的商品范围,实施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分类监管,提高商品质量监管制度化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登记管辖制度、受理审查制度和经营备案制度,落实监管责任。要加强登记服务制度建设,建立企业登记疑难问题会商制度,正确处理好登记监管效率和严把市场准入关的关系:完善工商联络员制度,加强对工业园区等重点投资领域和外来投资企业及外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建立核准名称提示制度、外来投资企业跨县区协调制度、新型企业登记指导制度、名称核准反馈制度。二要加强法治工商建设。要围绕法治工商发展战略,加强法治工商五年规划的宣传培训及实施力度,打造法治工商精品工程。在理清执法职权、分解执法职责、改革调整执法事权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执法评议考核制度体系,全面完成执法责任制的部署落实任务。总结巩

固《行政许可法》和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成果,强化解决行政许可复杂事务的处理能力。创新工作协调机制,构筑行政执法风险防控体系:创新执法争议调解和解制度,化解执法复杂矛盾。明晰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标准,加强行政执法指导的针对性。细化市局、区局、工商所三级法制部门职责分工,强化基层法制工作力度。健全立法起草、法规协调、文件审核规范制度,完善执法决策、执法事务保障机制,提高法制部门服务全局执法工作的规范水平和保障能力。加强法制宣传培训,开展应知应会的全员培训和专题培训工作,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打下良好基础。广泛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经营的观念和意识,营造建设法治工商的良好社会氛围。三要以信息化推进制度化建设。高素质的人才加上高科技的手段,才能创造监管的高水平和服务的高质量。要把信息化建设与创新监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融合起来,依托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四化”建设。一方面要依托信息化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网上登记咨询、网上查询服务、网上名称核准、网上年检、网上登记预审。除个别地方尚不具备条件外,内资企业全部实行网上年检。另一方面要依托信息化着力提高监管执法科技水平,推动信息化手段在企业登记、商标注册、广告监测、消费维权、打击传销、规范直销、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公平交易执法等方面的广泛运用,提高监管执法的现代化水平。四要建立健全消费维权服务新机制。要运用新的12315行政执法网络平台,建设具有“相对集中受理、分工协作办理、应急指挥调度、信息汇总分析、进行消费提示”五种功能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监管体系。要继续推进12315进社区、进村镇、进学校活动,构筑更加完善的12315社会维权网络。要建立健全消费者与企业的和解制度、经营者的自律制度、消费纠纷的调解制度和申诉举报制度,努力构建消费维权新机制。

四、积极推进“四化”建设,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积极推进“四化”建设,队伍建设是根本。因此,必须坚持从严治政、从严治队、严格管理、严肃纪律,深入开展“内增素质、外塑形象”活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过硬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是要抓好领导班子建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开好民主生活会,组织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展述职述廉活动。加强与地方党委组织、纪检监察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实效。二是要按照“五化”标准狠抓基层工商所建设。要探索建立一、二级工商所管理模式,建立处所挂钩、机关干部蹲点和所长交流制度。完善并实质性地推广应用基层T商所绩效评估系统,尤其是对工商所所长、副所长要改进绩效考评办法,实行量化考核。建立工商所点评长效机制,在固本上下工夫。推行“一所一亮点”,努力打造品牌工商所。三是要建设一支政治、业务和作风过硬的“三过硬”干部队伍。要把干部的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大力强化教育培训。深入开展“1+n”岗位技能练兵活动。要在系统中开展会写常用公文、会电脑录入、会用系统工作软件的“三会”活动,并推行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四是要抓好党风廉政和行风效能建设。要加强工商风险点的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针对工商风险点的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工作和重点人员加强源头治理和监督检查。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扎实开展基层执法人员向监管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工作。继续开展行风效能“窗口行”活动,加大明察暗访和督查通报力度。进一步完善注册窗口服务质量评价系统,继续开展注册窗口“服务之星”评比活动。要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检查机制,确保推进“四化”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2篇

《改革与战略杂志》2014年第十二期

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内涵与目标解读

途径多元化就是因地制宜,从全国各地的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中国东中西部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和发展条件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工业化的发展也应有多种方式。第三,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强。城镇化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效应,在增加城镇数量和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城镇城市聚集到一定程度,必然向周边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郊区和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化的责任与义务。这种意识和视野在一开始规划时就要具备,否则,搞成孤岛式的城镇,是难以持续发展的。第四,城镇联动,城乡互补。我国有600多座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是一个有机梯队和整体,不能人为分割开来,扶此抑彼。城乡优势互补,机会公平,良性互动。市带县,县带镇,城乡一体。决不能牺牲农村来发展城镇,谋求城镇化的进步。与当今世界城市化程度相比,中国城镇化进程艰难而漫长,但进步较快。中国城镇化水平由1998年的30.04%,到2000年的36.22%,2013年达到53.7%。②从2000年以后,城镇化率平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大幅度提高城镇化人口比重,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城镇化加快也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城乡互补,就是统筹城镇和农村发展,城镇和农村双向给力,形成城乡互促、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和市场互联互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发展格局。第五,个性鲜明,有人文品位,宜居宜业。个性鲜明,就是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地理和历史文化在大一统的文化背景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就是个性。每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防止千城一面、镇镇雷同的城镇化,展示出我国城镇化的多样性和人文品位文化传承,突出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差异性、多样性,注重文化保护,强调本地文化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乡愁、历史印记、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和民族特点。不能为城镇而发展城镇,发展城镇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一切发展都要围绕着人而展开,让城镇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功能,宜居宜业,为促进自由和全面发展服务。第六,“四化”同步,集约发展。“四化”同步,就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四化”并进、“四化”互促、“四化”共赢。集约发展,就是严格限制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合理布局,划定城镇边界,提升城镇建设质量,优化内部结构,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子,建设友好环境、生态文明。就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修复生态,保持青山绿水和碧水蓝天,不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围绕以上的城镇化内涵与目标要求,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必须走一条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二、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实施碳排放量控制探因

2009年12月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会议上,强调了减少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大会上提出到202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5%,是与会国家中提出最大幅度减排目标的国家。这表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决心和信心,在保护地球承担更多更大责任。也表明中国工业化今后要走新型的生态工业化的道路,对现行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实现减排目标,就要对二氧化碳等排污源实行总量控制,维持在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上。为什么要实行二氧化碳等排放量的总量控制?这是全球面临的环境污染形势所决定的。第一,减少二氧化碳的碳排放,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者开始关注地球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1997年全国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日本签订了《京都议定书》,世界各国开始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的几百年来,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欧美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造成负效应,正在日益凸显和释放,导致南北极的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极地生物减少和消亡。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环境污染和气候的变暖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共同爱护地球家园、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我国政府反复强调发展低碳经济,实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二,我国实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型的需要。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已经滞后于欧美国家,也滞后于一些亚洲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是必然的历史性的选择。但中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过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当今的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溶化、冰层变薄,企鹅大规模迁移,海水上涨,海平面下降,陆地“温室效应”,城市的“热岛效应”等,就是西方几百年来工业革命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前车之鉴,中国正在进行着人口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一定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不断加深。二氧化碳带来环境的污染和气候变暖的趋势,使我们意识到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改善全球气候做出贡献。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要通过碳排放总量控制来实现。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要实现和继续推进工业化又要减少环境污染,就需要通过排污权的市场化改革,实行环境产权创设和排污权市化流转。尽管环境产权的创设和排污权市场化的改革实施,对政府企业和社会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然而,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不能不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第四,保护环境、保持生态要全社会通力合作。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全人类的责任,与每个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息息相关,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企业、团体、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生产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团体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共同的通力合作。我国提出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污染源的排放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三、围绕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目标实施碳排放等排污总量控制与排污权流转

鉴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排污总量控制与排污权的流转,就是必然的选择。应在推进排污权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合理分配排污权和严格实行总量控制,③让排污权实行市场化的流转,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自行治理,从源头和总量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首先,转变环境保护与治理观念。树立以防为主,源头治理的观念。从源头防,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治理,把污染源消除在源头和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和过程治理。只有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源头和全过程监控治理,才能把污染消灭在源头和过程中,把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以防为主就要减少污染源的产生,减少“三废”的排放,实行废物资源化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废物减量化的目的。我国目前的资源损耗率较高,而对废物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如果降低资源消耗率,提高对废物的资源化的利用水平,不但可以减少排污排废还可以节约资源,特别是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减慢资源消耗的速度,保障子孙后代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促进企业排污的外部性内在化。之所以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就是企业碳排放的污染长期未能解决,且有日益严重之势,而得不到遏制。重要原因之一是涉及环境产权界定的企业排污权的外部性问题长期被忽视。传统的环境保护条例和规制对排污企业实行象征性收取排污费制度,无助于企业排污的自我约束,反而助长了排污企业对环境产权的滥用和无限制扩张。形成排污权负的外部性泛滥,使许多企业多排污而少付费或不付费,使得这些排污企业为了实行超常发展和取得超额利润而把排污的治理成本转嫁给政府和社会来承担。要推进企业排污的外部性内在化,通过排污权的核定和分配,对超出排污定量的企业实行加倍收费,以实现排污权的外部性内在化,即实现谁排污谁付治理费,实现对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者自付的约束力和约束机制。第三,合理分配排污权,适当照顾欠发地区。在碳排放等排污权的地区分配时,既要根据经济总量规模来确定和分配各地的排污权总额,同时又要考虑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需要和财政困难,在排污总量分配时,要适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就是说,排污总量分配要照顾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提高给欠发达地区排污权比例指标,以支持和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尤其是对民族地区要相应增加排污权总额比例,降低排污权价格和适当的财政补贴,以实现各地经济均衡发展与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第四,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促进排污权流转。要实行碳排放等排污权总量控制与排污权的流转制度,让经过自行治理而不需要排污的企业把排污权指标通过交易所转让出去,同时也让需要增加产量而又缺少自行治理技术的企业通过交易所购买排污权。实行总量控制,在生产增长较快,而排污权总量又不够时,可以向其他地区购买排污权。排污权购买以企业购买为主,这样排污权在不同企业之间流转,而排污权总量不变。交易所的设立,让更多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实行自行治理把污染源治理在企业内部,从而节约和减少排污,进而把排污权转让出去。第五,增加政府在培育排污权市场中的监管职能。目前,我国除沿海地区个别城市建立碳排放的排污权交易所外,尚未建立统一的排污权市场,即便个别地方设立了交易机构,也尚未进行规范有序的排污权交易活动,碳排放等排污权交易的相关市场不配套,建立统一的规范有序的排污交易市场还需做艰巨的工作,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碳排放等排污权市场化流转,需要加强排污权交易制度建设、规范和管理。在碳排放等排污权交易市场中,对排污权交易主体有效性的确认,主体间的协调以及市场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我国从总体上的观念、制度设计,到具体的业务操作规程都很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强调建立强有力的政府监管体系。在碳排放等排污权交易制度下,政府职能应转到排污权的科学规划、公平合理分配和排污权市场交易制度法规建设及监督管理、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上来,为碳排放等排污权市场交易活动行使其规范、监督管理和协调的功能。

作者:潘义勇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第3篇

朔城区历史悠久,28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峙峪人”就在此栖居生息。夏、商为楼烦地,春秋、战国时为狄人所居。秦代建马邑县,北齐置招远县,北周为朔州总管府,隋改为鄯阳县。明清称朔州。民国元年改称朔县,1989年3月更名为朔州市朔城区。近年来年,朔城区紧紧围绕转型综改试验区和“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建设任务,继续推进“四个升级”,突出抓好工业、农业、城建、生态等六项工作,着力打造四化一体东部新区的示范区和先导区,大力推进城中古城文脉、城西园林生态、城南湿地水系三张城市名片,不断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多元发展注血园区工业

近年来,朔城区围绕工业新型化,坚持项目决定发展的理念,规划了五大工业园区。紧紧围绕转型综改试验区和“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建设任务,朔城区继续推进“四个升级”,突出抓好工业、农业、城建、生态等六项工作,努力争当建设四化一体东部新区的示范区和先导区。按照这一总体要求,2012年朔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实现260亿元,同比增长15.6%;财政总收入预计突破25亿元,同比增长18.4%;工业增加值争取完成110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今年重点推进了富甲和东坡两大工业园区,并以此为平台,上马了50多个新项目,总投资580亿元,为全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朔城区继续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进产业转型,在提升项目建设的支撑力上求突破。继续做强煤炭支柱产业,重点抓好峪沟、恒宝源、石碣峪3个整合项目改造和中煤马营堡、丰玉、同煤梵王寺3个600万吨煤炭生产基地建设以及葫芦堂洗煤厂、省煤运下窑露天煤矿、中煤吉庄、同煤前寨发运站等项目的建设。同时壮大地面产业,重点抓好朔芳亚麻厂搬迁改造、三元碳素厂搬迁改造二期、同煤4x30万千瓦矸石发电等7个项目的建设。在发展新兴工业产业方面,推进中煤平朔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完成朔州华源科技塑胶、大唐利民风电二期、金凤风机装备制造等3个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易荣年产100万根热虹吸管等3个项目的开工建设。同时加快推进准池铁路总部基地及物流园区、中煤ABP总部基地、金沙国际大酒店、北京华联国际城市综合体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

四大工程推进核心区建设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朔城区继续实施“南延、西拓、中改”战略,着力打造城中古城文脉、城西园林生态、城南湿地水系三张城市名片,不断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今年,朔城区将完成迎宾、马邑、府东等17个小区的启动工程,实施西关、胡家窑等8个片区的改造工程。为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预计投资6.8亿元,打通总里程达22公里的十条城市道路,包括府西街西延、开发路南延、怡东怡西路南延、北延、怡北街等。此外,筹建五大公益建筑,新建占地200万平方米的16个保障小区。

今年市委、市政府把朔城区神头镇、神头街道33个村、区域面积182平方公里确定为“四化一体东部新区”核心区,为朔城区转型跨越、先行先试、创新发展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载体,也对整个东部新区和综改试验区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带动意义。对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投入,合力攻坚,重点抓了四大工程,核心区建设三个多月时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神海湿地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是在神头泉域5平方公里的露水区域内,围绕五花泉、河道泉、小泊泉三大泉组72个泉点及1200亩环岛,建设水清、岸绿、景美、入水和谐的生态景观。目前,测丈、评估等工作已完成,征地、补偿等工作也已开始,开挖土方18万立方米,围堰6750立方米。预计8月底前完成1.4公里河道整治和2道景观堰蓄水;二是神朔大道东延工程。西起神朔大道,东至固废工业园区,全长6.3 5公里,涉及王园圃、新磨等5个村和神头一电厂,拆迁8家企业及128户居民,拆迁面积1.8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完成拆迁任务,预计8月底竣工通车;三是大运路环境绿化整治工程。全长18.6公里,已全部完成,共栽植各类苗木15万株。同时,规划实施洪涛山10万亩绿化工程,着力打造洪涛山高标准生态景观;四是神头电力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工程。区域总面积16.6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拆迁12万平方米,新建建筑物11万多平方米。

“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给力民生

为了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朔城区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投入,大力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在扩大现代农业的辐射力上求突破。重点实施2.2万亩口粮田、3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等六大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完善紫金山、新农苑、金土地、马邑大华等设施蔬菜园区,新增设施蔬菜8000亩,创建省、部级标准园区各1个。同时,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田基本建设1万亩,并完善各项农田灌溉等水利配套工程。新建一批标准化人畜分离养殖小区和生态养殖园区,继续抓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工作,加大现代化、高科技农机具推广力度,提升农机服务水平。

此外,朔城区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将重点完善二小、五小改扩建工程,完成二中、五中改造和神头职中搬迁工程,打造高标准、系统完善的教育园区。在优先发展教育的同时,全力推进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工作,启动区中医院,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区服务机制。同时,区委、区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继续实施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国家试点县项目,做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工作。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生态治理助推大美古城

在搞好经济发展和主城区建设的同时,朔城区继续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扎实推进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工程。推进城市主干道的绿化、美化,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0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西山生态五期工程,推进治理面积8万亩的六期工程,同时,全面铺开恢河治理、西山水系建设、国家和省级绿化、环境整治等各项工程。

第4篇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之年,也是我市司法行政工作进入新发展时期的关键之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嘉兴市司法局的指导下,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充分履职,创新业绩、增新特色、树新形象、求新发展,充分发挥全市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作用和整体作用,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法治*”、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要求

——围绕“一个中心”:继续深入开展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司法行政良好形象。

——实现“两大目标”:充分履职,创新业绩,求新发展,力争司法行政工作在更深层次、更高标准、更广领域发挥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深化效能建设、作风建设为抓手,以实现第二轮质量管理体系为契机,全面推进队伍建设,实现司法行政工作更强、更好发展。

——深化“三个理念”:深化“贴近人民群众的事情要做深,涉及中心大局的事情要做透,关系司法行政形象的事情要做细”的工作理念。

——推进“四大工程”:以深化“基层基础年”为主题,全面推进人民调解四化工程;以“法律七进”为载体,推进普法依法治理精品工程;以深化“法律服务质量年”为抓手,推进法律援助服务工程;以社区矫正四化为重点,积极推进“矫正文化”建设工程。

三、工作重点

(一)做强基层基础,全面活跃司法所工作

1、不断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继续深化“基层基础年”活动,抓好*市《司法行政系统基层基础建设十一五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进一步深化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内全面完成司法行政系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按照“做强内设所、整合混合所、发展直管所”的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推进直管所建设。进一步抓好“名所名长”工程,充分履行司法所各项职能,全面活跃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加大培育和表彰力度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积极营造“争先创优、立功创模”的氛围。

2、不断深化人民调解工作。认真贯彻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精神,健全基层基础,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大调解体系。结合*实际,在全市范围内完成“组织网络化、人员专职化、薪金制度化、工作规范化”的四化工程,从制度层面解决存在的问题,激发人民调解工作整体活力。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坚持矛盾纠纷经常调处与定期排查相结合,抓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根据省厅部署,认真组织实施“人民调解工作质量年”活动。全年各级调委会参与民间纠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率达到95%以上。

3、切实做好归正人员帮教安置。加强帮教安置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帮教安置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鼓励、扶持安置实体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实体、基地作用。以“三无”归正人员为重点,落实各项帮教安置措施。深入开展“导航工程”,切实做好归正青少年帮教安置工作。归正人员的帮教率达到95%以上,安置率达到90%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内。

(二)做精法制宣传教育,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1、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以开展“五五”法制宣传教育中期督查和“法律七进”现场推进会为契机,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市场、进单位,在各行各业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发挥新闻媒体作用,进一步办好“*市司法行政网”,营造全民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2、突出重点对象法制教育。继续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工人)、农民等重点对象的法制教育,重点在完善有关制度,促进工作规范、争创工作特色上下功夫。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考试,推动机关学法用法工作。针对普法的实际需要,通过“法制宣传进家庭、法律服务进家庭、法律保障进家庭”的系列活动,着力开展“法律进家庭”活动。结合*特点,重点加强新居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新居民普法工作中创新特色。

3、深入开展基层法治实践活动。根据建设“法治*”的要求,全面深化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积极开展以“学法用法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的行业依法治理。巩固深化以“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活动为载体的基层依法治理,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督查与考核,提升创建工作质量,注重发现、培育、推广各类典型。

(三)做优法律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质量

1、加强管理,提高法律服务质量。贯彻实施新修订的《律师法》,切实履行司法行政对律师、基层法律服务的监督指导职能,严格执法,加大投诉查处力度,规范法律服务秩序。引导律师积极拓展非诉讼法律服务领域,不断提升服务档次。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人员面向基层,深入农村(社区),为建设新农村服务。

2、规范服务,提升公证公信力。深入贯彻《公证法》,加强对公证工作考核的指导,强化监督、规范管理、发展业务、提升公信力。完善公证质量监督体系,深化公证信息平台建设。拓展公证服务领域,进一步探索实践行政执法证据保全公证,为行政执法提供法律服务。

3、积极探索,完善“两结合”管理。加强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协会建设,完善司法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相结合的监管模式,规范法律服务业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管理机制。

(四)做深法律援助,保障和改善民生

1、提高援助质量。不断深化“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加强法律援助管理规范、服务规范和机构规范建设,促进法律援助工作规范运作。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提升办案数量,提高办案效率,确保援助质量。

2、提升服务水平。巩固提高法律援助“群众满意办事窗口”建设成果,完善“12348”法律咨询服务与市长电话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法律咨询热线功能。积极拓展非诉讼法律援助,深入开展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提升法律援助效能。以开展全省“12348”法律服务专用电话开通10周年和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颁布5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总结典型经验,提升整体水平。

3、整合援助力量。按照“完善网络、健全制度、配齐人员”的要求,规范法律援助中心、站、点建设,发挥基层法律援助网络各站、点的功能和职能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畅通法律援助渠道,扩大法律援助影响,形成工作合力。

(五)做实社区矫正,促进社会和谐

1、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加强社区矫正规律探索、总结、研究,边实施、边总结、边规范、边提高,深入研究各类矫正对象的矫正模式以及各阶段的教育方法,加强对社区矫正管理各个环节的规范化、长效化建设,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2、提高矫正工作水平。加强面上工作指导,完善社区矫正工作网络,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丰富教育矫正的措施、方法,加强部门协作,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区矫正工作合力,提高教育矫正质量,突出社会效果,减少重新犯罪。

3、探索“矫正文化”建设。深化“队伍专业化、工作规范化、管理人性化、考评科学化”工作模式,探索“矫正文化”建设。结合各地实际,通过开展文体活动、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人文化教育,体现社区矫正人文关怀,丰富矫正对象的精神生活,提高矫正工作质量。

(六)做新队伍形象,提升工作水平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一项首要政治任务。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而创新业绩、增新特色、树新形象、求新发展。

2、深化“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围绕创建目标,不断加强机关文明建设、系统联创共建和形象(效能)建设,深化“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加强机关党、工、青、妇工作,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和、档案、保密、安全等规范化管理,形成工作合力,不断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加强法律服务行业职业道德、执业纪律评查,深化文明所创建,形成“争先创优、树新形象”的良好局面。

3、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落实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党委议事、中心组理论学习等制度,开展重点课题调研,完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充分履职和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培养,加大队伍教育、管理、考核力度,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4、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实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方案》和《责任分解》,健全落实教育、制度、监督机制,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完善干部廉政档案,牢筑拒腐防线。加强财务内部审计,严格财经纪律。加强廉政监督,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作用。

第5篇

“有别于东部”体现在“五个突出”

突出环境保护:牢固树立“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自然环境,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进项目、发展产业时,注意算环境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防止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让“多彩贵州,拒绝污染”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突出绿色循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规划产业、建设项目,运用先进技术、生产工艺和制造设备提高资源加工利用水平,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集中处理,形成低耗能、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生产模式。

突出协调共享: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政策激励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发挥自然、人文优势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让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

突出集聚集约:集中发展工业园区,规范建设标准厂房,搭建研发和转化平台,引导企业入园区、进厂房、用好平台,改善产业协作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项目配套组合、企业集聚共生、产业集群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和粗放式增长。

突出民族文化:发挥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优势,深度融合和充分展示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保护民族文化村寨,建设民族风情城镇,开发民族传统商品,做强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提升“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文化品牌。

走新路的四个方面含义

这是一条奋力后发赶超、加快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新路,要发扬追赶、领先、跨越的精神,大力推进“四化同步”,促进总量、均量、质量“三量提升”,加快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一条坚守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新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确保加快发展和生态环保须臾不分开、时刻不松懈。

这是一条以开放倒逼改革、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新路,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引进先进生产力和生产要素,通过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后发优势、实现后发赶超。

这是一条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要坚持经济建设、社会治理两手抓、两手硬,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营造安定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体现在“五个注重”

注重以构筑“精神高地”引领干事创业。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营造团结和谐、共创事业的良好政治生态,通过深入推进解放思想“十破十立”和大力整治“庸、懒、散、慢、浮”,点燃广大干部敢想会干为人民的创业激情,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的“精神高地”,增强冲出“经济洼地”的底气和信心。

注重以主基调主战略引领赶超跨越。围绕实施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以实施“5个100工程”为抓手,完善增比进位的业绩激励机制,强化项目观摩的实地考核办法,增强内生动力,聚集外部要素,补齐工业化、城镇化的短板,确保实现高于全国、高于西部的发展速度。

注重以高端定位引领创新转型。顺应时代趋势,发挥比较优势,敢于无中生有,摆脱对能矿资源的过度依赖,大力培育和发展大数据、大健康等具有领先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体现贵州名片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弯道取直、后发先至。

第6篇

一、认真工作,努力履行岗位职责

今年是“四化同步”的启动年份,任务重、难度大,我始终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理清思路、加强协调、强化督促、破解难题、狠抓落实上,充分发挥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我重点抓好税收入库、财政运转、机关管理、烟草整顿等工作,督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工作,调解矛盾纠纷和处理好工程欠款一些问题及处理重大的非正常死亡事件。

二、严于律己,自觉树好自身形象

一年来,我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树立良好形象。我始终认为,只有用一颗爱心对待群众,心系群众冷暖,把群众的乐看作自己的乐,把群众的苦看作自己的苦,工作才有无限的动力。面对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待,我认为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没有理由干不好工作。我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纪律规定,做到清白清廉。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学习不够深入,对党的十精神学习不够深刻,政治理论学习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加强。

二是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到部门多,到基层村组一线少,不能够及时了解问题。

三是开拓创新不够深入,常规工作抓得多,在干部群众关注的体制机制等问题上突破较少。

四是在公务活动中,有时应酬多一点。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判别力,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

第7篇

破除“天花板”“紧箍咒”迫在眉睫

会议提出,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我国农业生产正遭遇生产成本上升、财政补贴压力加大两大‘天花板’,以及环境资源双重约束两道‘紧箍咒’,若继续这样下去,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需要打上问号。”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然而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压力明显加大:一方面,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的投入,造成土壤地力的下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靠什么破题‘天花板’、破解‘紧箍咒’?只有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靠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立志说。

农业已成四化“短板”

会议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

“与飞速行进着的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四化的同步发展。此次会议对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表述,凸显中央对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李国祥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化建设中的“关键变量”,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顺利,劳动力就能转移出来,才能更好促进城镇化发展。如果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好,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潜力没有充分释放,那么工业化、城镇化也是危险的。

专家指出,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注重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从而平稳较快地迈进现代化国家行列。相反,一些国家没有协调好四化关系,忽视了农业现代化,结果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的情况,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现代化进程受阻。

“第六产业”呼之欲出

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会议提出三产融合,凸显未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告诉记者,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被称为“第六产业”(1+2+3=6),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产业链得以延伸,实现农业附加值的增加和农民的增收。

“三产融合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已经探索出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农业发展正在向这一阶段靠近,这是我国迈向农业现代化、实现提质增效的新机遇。”李国祥说。

郑风田指出,应在条件允许的地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让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既能接入加工业的“二产”,也能连接休闲农业的“三产”,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让三产融合成为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

会议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偏低,原因之一在于土地经营过于分散。此次会议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促进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中金公司农业分析师边泉水说。

专家指出,会议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体现出对基层首创精神的尊重。

“土地流转已成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并非只有土地流转一条路,从各地实践看,还包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朱立志说。

李国祥认为,会议提出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这是对农民首创精神的尊重和鼓励。“30多年前大包干,当时中央的意见是‘可以、可以还可以’,中央对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一脉相承。”

首提“人的新农村”

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第8篇

县地处南部,辖20个乡镇,304个村(社区),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总人口79万,是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和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县。年,全县实现GDP174亿元,增长15.3%;完成财政总收入13亿元,增长4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309元和9045元,分别增长12.8%、17.1%。县域综合实力连续五年跻身全省十强,入选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要求,把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作为创优发展环境的基础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中心工作,大力实施,深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县呈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交通秩序规范有序、村容镇貌明显变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资产迅速升值、文明素养得以提升”的良好局面,成功创建为全国平安畅通县、省级卫生县城。

一、坚持高点定位,强化观念引领。环境卫生整洁,关乎群众健康幸福,折射社会管理水平,影响整体发展大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按照“目标引领、观念先行”的思路,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营造声势、谋求共识。一是用新目标引领。在城市发展定位上,明确提出把县建成一流中等城市的目标,以创建为抓手,年全面启动了“三创四化”活动,今年又启动了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通过抓城市创建、保城市环境,促城市发展;在农村卫生环境上,明确提出实现“可视范围内不见垃圾”的目标,通过开展洁净大行动,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高起点、高标准的目标定位,让全县上下对城乡卫生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二是用新观念引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在全县开展为期两年的思想观念大讨论,总结了规划建设观、大众公共观、生态环境观等“十大观念”,提炼了“厚德从善、崇文重教、诚信守法、尚勤敢超”为内容的“县精神”,编撰了“六鉴”,并组织百村千场“新观念面对面”宣讲活动,让观念深入人心;旗帜鲜明地喊响“抓环境卫生就是抓社会管理创新、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发展”的口号,真正把整洁行动作为大事来抓、实事来做、硬事来管;特别提出了“城镇客厅理论”和“农村公园理论”,要求把城镇当作自家客厅来装扮、来呵护,把村庄当作公园来规划、来建设,为开展整洁行动积聚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三是用新方式引领。在利用会议、舆论宣传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行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的规劝活动,由县级领导带头,机关干部、群团组织、在校学生、离退休干部广泛参与,开展上街进村规劝,当场纠正车辆乱停乱靠、行人乱扔垃圾、商户占道经营等行为。每年全县参与规劝和清扫行动人员达10万余人次,发放“门前三包”温馨提示等各类宣传资料30多万份,纠正不文明行为10多万人次。通过领导带头,抓反复、反复抓,促进居民文明习惯的养成。

二、开展“三创四化”,美化城市环境。实践证明,城市创建活动是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年,我们紧跟株洲市委、市政府部署,全面启动了以创建全国平安畅通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和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创四化”活动,纵深推进整洁工程。一是加强城镇规划。把规划作为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工作的“第一菜单”来抓。围绕“一流中等城市”目标,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顶级设计机构,完成新一轮县城、20个乡镇总规修编,实现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同时,加大城区重要片区、节点和村庄建设的控制性详规编制,修订和完善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给排水等专项规划,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新建一片,完善一片,从源头上减少脏、乱、差现象。二是加强基础建设。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工程,硬件建设是基础。近年来,我县累计投入15亿元,改造街巷122公里,街面“刚改柔”75万平米,改造城区下水道58.6公里、自来水管网55公里,新建公厕45座、垃圾中转站10座,新增公共绿地35万平米、路灯2560盏、果皮箱2500只、侧挂桶3160只。同时,加大休闲广场建设和市场改造力度,湘东大市场、城区农贸市场全部升级改造完毕,商业步行街、洣江风光带、文化广场等市民休闲购物场所相继投入使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城市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三是加强专项整治。投入120万元,开展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公路和铁路沿线、居民小区、集贸市场的环境卫生整治大行动,清除积存垃圾4.5万吨。投入30余万元,着力整治“五小”行业,全面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有效改善了“五小”行业卫生状况。扎实开展拆除违章建筑、治理城镇“牛皮癣”、整治街道占道经营、规范户外广告、整顿车辆乱停乱放、规范夜宵摊市等整治行动,共拆除违章建筑和厂棚11000余处,清除违规户外广告2150处、总面积38900平米。特别是年,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对县城主要道路门店统一制作店牌、清洗临街墙面、规范空中管线,抓好标志性建筑亮化、美化,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

三、推行“四分模式”,整治农村卫生。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工作启动以来,我县先后改造硬化乡村道路2575公里,水泥道路通村到组率达到98%,“三清四改”18万处,治理矿区生态环境和企业污染点5000多处,农村环境卫生明显改观。但农村地区卫生习惯改变难、垃圾处理难、长期坚持难、经费保障难等问题仍然存在。针对这一现实,我们探索了以“四分”为主要内容的新办法,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由点的治理向面的治理、由突击性行动向经常性保洁的转变。一是分区包干。将村级卫生区划分为村级公共区和农户责任区,村级公共区包括主道路、主水系、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和村级市场等,由村集体出资,聘用专人进行日常保洁维护;农户责任区指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晒坪、水沟、绿化区等,各农户按要求落实了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三包”责任,每个季度组织开展一次卫生大清扫,并注重经常清理,保持日常整洁。二是分散处理。由于农村地域宽广、人口众多、住居分散,垃圾处理设施比较滞后,垃圾实行集中处理的能力不足,成本过高。我们采取就地处理的方式,原则上要求每家农户配备一个垃圾池,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户分类收集,并通过“回收、堆肥、焚烧、填埋”四种方法,化整为零,就地从简进行处理。厨余垃圾实行就地堆肥还土;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资专门存放,由废品回收人员集中回收;对于回收难度较大的“白色垃圾”,采取焚烧后填埋处理。目前,全县农户配备垃圾池13万多个,普及率超过了80%,垃圾投放基本做到了入池。三是分级投入。县财政每年预算洁净行动专项工作经费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500万元用于支持镇区创建,500万元按每个村平均1万元的标准补贴到村,用于村庄洁净行动;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配套一定的工作经费,对重点村、中心村、贫困村给予适当支持,弥补村级经费不足;村组和村民自筹一部分资金,负责村级公共卫生区的日常保洁,基本形成了财政下拨、部门支持、乡镇配套、村组自筹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投入模式。四是分期考核。强化激励措施的运用,实行月抽查、季考核。县考核乡镇镇区,并抽检到村,每季考核排前三名的乡镇,在享受县财政资金扶助的基础上,奖励3—5万元;排后三名的乡镇,取消县财政资金扶助,同时处罚3—5万元。考核结果通过县电视台向全县公布。乡镇考核村,参照县考核办法,进行1000—3000元不等的考核奖罚,考核结果通过公开栏向全镇进行公开。村考核组,并延伸到户,各村对各组的卫生情况进行交叉检查评比,予以100—200元不等的考核奖惩,考核结果在全村进行公示。对各农户采用“大评比、小奖励”的办法进行激励,按清洁、较清洁和不清洁评定等次,评比结果张贴到户,或在各组公示,对清洁户给予价值10—20元的小额物资奖励。

四、健全工作机制,确保长行久效。巩固和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成果,关键在于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近两年,我们立足实际,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创新。一是加大市场运作力度。将城区92.7万平米主街道和33.6万平米小街小巷清扫保洁权通过邀标的形式,全部承包给两个有实力、有经验的物业公司,实现了城区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公司化;部分有条件的乡镇镇区和村级公共卫生区也实行了卫生保洁市场化。同时,将“牛皮癣”治理、灭鼠除害、建筑装潢垃圾清运、主街道门店经营广告牌、余土清运、绿化养护、路灯维护等市政管理全部推向市场,实现公司化运作、社会化管理。二是加大城镇经营力度。按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思路,切实加大城市经营力度,近年城镇土地经营直接收入达到13亿元,仅年土地出让收入就达5.9亿元。采用BOT、BT等方式,筹资5.3亿元,完成了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管道燃气等基础设施项目。组建和完善城建投、国资投、旅游投三大融资平台,其中城建投融资举债达到8亿元。通过对乡镇土地经营净收入实行全额返还,支持镇区建设,调动了乡镇经营镇村、管理镇村、建设镇村的积极性,年乡镇土地经营收入、镇区建设投入均超过了亿元。城镇经营的日趋活跃,保障了城乡建设和环境整治的资金需求,全县呈现“城市经营改善城市环境、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经营”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大精细管理力度。改革清扫保洁服务方式,在县城和乡镇镇区设置可移动密闭式垃圾桶近2000个,实行垃圾收集“定点投放,定时清运”,确保垃圾应收尽收。制定和完善了《环境卫生管理办法》、《门前三包责任制》等系列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卫生日常管理实行定人、定区域、定标准、定职责、定奖罚,对小街小巷、临街面店经营户实行百分量化考核,开展月度评比,促进了卫生管理的长行久效。

城乡环境卫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虽然我县在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中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离上级要求、离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不尽完善,整体水平不够平衡,部分群众有些陋习尚未破除等。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省市正确领导下,积极学习兄弟县市经验,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把全县环境卫生整洁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第9篇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这一论断,引发国内外经济学界高度关注,也引发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制度转轨、人口、资源等诸多“红利”消退,如何重启改革,创造新红利的热议。国土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发展的保障条件,用好改革红利是国土资源工作的应有之义。

用好改革红利应明确发展新阶段的目标要求。深刻把握党的十对国土资源管理的新要求,处理好资源有限,发展无限的关系,处理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化”同步发展关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妥推进城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人地和谐,建设美丽中国,确实把资源配置好,管理好,保护好。

用好改革红利应找到制约新发展的差距空间。蓝图绘就,现实“骨感”。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我国发展的粮食安全、能源资源支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将长期处于紧约束状态,国土资源供需矛盾加大,权益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的问题短期无法根除,国土资源保障服务科学发展新机制、管理新格局建设任重道远。

用好改革红利应实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新突破。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资源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的资源宏观调控体系,实现资源管理调控与经济周期、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升级转型、城乡统筹发展相协调。着力构建以资源利用方式促生产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激励约束、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既保障城镇化合理发展,又防止城市“摊大饼”扩张,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着力构建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要求融入国土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发展清洁能源、绿色矿业,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保护,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让改革创新释放的更多红利,给力发展。

第10篇

做好2014年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全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提质增效的发展进程中,坚持以增利避险为动力,不断创新服务产品与服务方式,有效满足市场客户新的金融服务需求;适应“四化同步”社会进程,扎实有效推进法人单位商务转型,加快现代企业建设步伐,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在江苏“两个率先”进程中更好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主要工作目标

存、贷款分别增长14%和15%;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控制在2.5%以内;申报组建农商行2家;“阳光信贷”“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和“富民惠民金融创新”三大工程按计划推进,客户覆盖面在优化中进一步扩大;商务转型在试点推进基础上,下半年在行业内分步展开。在追求新目标、适应新需求的进程中,要注重统筹兼顾,处理好稳中求进与结构调整、风险防控的关系,处理好服务社会市场转型和自身建设现代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业务发展与组织保障的关系。

重点工作

第一,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全力服务“三农”发展。主动做好普惠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以及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服务。

第二,做好要素集聚,完善支农服务的基础配套。加大服务渠道建设力度,打造社区金融便利店,提升便民服务能力;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加大特色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创新和城镇化融资模式创新,以适应农村改革新要求;紧扣支农工作基础,注重绩效考核方式的改进,始终抓好组织资金。

第三,深化管理方式改革,推进行业整体转型步伐。一方面,加快推进基层法人单位商务转型进程,重点抓好转变经营管理机制、提升公司治理能力、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风险管理架构和提高企业信息化运用水平五个方面;另一方面,进一步转变省联社职能,完善行业公共平台功能,加快建设行业服务、管理、风控三大体系。

第四,坚持底线思维,确保行业安全稳健运营。严防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非实体经济贷款等领域存在的信用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反弹;高度关注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表外业务风险、声誉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等重点领域,防止风险蔓延;严防案件风险,抓好基础管理。

第五,加强行业队伍建设,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加强行业作风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改革;管理会计;财务创新

一、引言

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主要是通过完成企业资金的流动,近而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全面系统的有效核算,并完成监督管理的工作。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人员需做到创新管理,不断更新管理会计的理念,才能够对企业外部与企业间的经济利害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和掌握;此外,管理会计工作人员还需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合理判断,为公司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在明确企业经济目标的同时,管理会计工作作为企业一切经济管理活动的基础,最终通过提供财务报表来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编制准确的财务报表是最能够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工作。同时,作为管理会计工作人员,也有责任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经济信息,分析企业与投资者和债权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完成其监督责任,避免出现财务纠纷等一系列问题,这也就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在遵循相关标准和规定的同时,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具备创新意识,不断完善管理会计制度和自身能力,关注管理会计工作的整体创新性,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完成经济目标。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公司治理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重要课题,而管理会计工作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部分,对于企业的重组及兼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企业自身如何结合行业结构特点,从原有财务治理模式中实现管理会计系统及机制的创新,是企业和政府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企业改革中的管理会计创新的原则

1.坚持企业价值最大化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要坚持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经营战略目标,例如,对于企业所属的单位类型做出有效分析,从而确定出最适合的财务管理模式,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标准均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基础和目标,不仅要综合考量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从而使得公司整体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发展。2.坚持集约化管理原则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集约化管理的原则,才能够利用好企业内部的各类有效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判断及分类,为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及数据,在高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同时,实现各类信息的科学配置,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工作的决策支持作用。3.坚持“四化”管理企业改革中的“四化”管理主要指的是集团化运作、精益化管理、集约化发展及标准化建设,这不仅是企业的基本管理观念,也是对于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评判准则。同时,坚持“四化”管理的原则,也是企业改革过程中进行管理会计创新工作管理模式的重要解决方法和途径。

三、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现状

国家与社会对于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管理会计创新重视程度日渐增强,而企业自身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意识到,只有大力发展管理会计,才能够立足于不败之地;加大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引进力度,才能够为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企业财务法律法规体制的逐渐完善,国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企业财务通则》的贯彻和落实,2008年我国又在原有基础上实行《企业会计准则》。为了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国家也根据现阶段企业的发展及实际管理情况,对管理会计工作进行了宏观的把控,这也给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会计的创新提供了发展动力,促使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进行调整优化,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规划。再者,近年来,管理会计日益得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重视,随着诸多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相关法律出台,也弥补了之前企业财务管理中被忽略的地带,例如,2014年11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6月,财政部又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内部必须明确自身责任,履行相应责任。此外,《企业所得税》中则明确提出对于企业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等科目进行制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管理会计人员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行经营成本,帮助企业实现经济目标。2.社会各行业的重视提升,随着国家改革进程的深入贯彻执行,社会各行业对于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又有了全新的认识,而随着国家相关制度及标准的不断完善,诸如企业销售及运输等环节操作流程也得到了细致和优化。当前,企业的经营运行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相关部门的监督进行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避免不正当经营的现象发生。企业管理人员也只有不断提升创新理念,加强自我素质的提升,与时俱进,紧随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潮流,做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够为提高自身工作素养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及财务判断创造有利的自身条件。3.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也作为大企业集团的附属金融机构出现,成为集团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煤炭行业来为例,煤炭集团企业财务公司主动投资、外部融资的能力相对较低,业务创新能力不足,从资产业务结构来看,煤炭集团企业财务公司的资产业务主要源于贷款业务及贴现。同时,煤炭集团企业财务公司的债券及股票等油价正确投资业务开展数量较少。从负债来源方面分析,煤炭集团企业财务公司资金主要通过内部成员单位贷款获得,由于外部融资能力有限,因此对内部企业的金融支持作用较弱,这也是当前诸多企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从煤炭行业来看,我国当前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而既有的财务会计及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信息化背景下的需求,只有在现有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财务治理的自身特点,不断实现管理会计理论及实践创新,才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

四、我国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特点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相关要求,逐步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建立完善,尤其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资本市场还尚未完善,法律法规也较为薄弱仍处在不断完善阶段,而三权分立的模式对于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来说并不适应,而正因为这一特点,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及部分其他企业的财务治理方式也多呈现出集权式模式的管理特点。随着近些年来信息化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的财务集中管理较为普遍。另外,部分企业还具有跨行业、跨地区等特点,因此集团企业往往采用三级管理、两级集中地管理模式,有集团总部统一进行预算和资金的调配,最后进行绩效水平的实际评价的模式。1.资金管理权的配置方面集团公司的资金部主要由集团主要负责人和总会计师进行管理,资金部对资金的使用方式为有偿使用,且通过内部融资的功能进行流转交换,统一进行规划管理,各个核算单位在集团内部分别设有各自的银行存款账户。2.投资决策权的配置方面企业投资决策权主要采用相对集权的方式,以母公司为主,子公司为辅,子公司享有适度投资决策权。这种配置方式主要能够从整体上对集团投资进行统筹协调,合理安排资金资源。另外,通过跟踪监控等方式,对资金进行动态监控,从而便于对投资的最终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确保集团公司对于投资的方向掌控和资金使用的安全性。3.资产管理权的配置方面集团公司对于集团全部资产具有集中管理权,能够从宏观层面对所有资源进行掌控和管理,并下设专门资产管理部门。4.成本费用管理权配置方面集团公司财务部门有权利对成本费用进行分配及管理权、财务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分类和核算内容进行统一规定,设立专门要求进行严格管理。对于各个独立核算单位的成本费用管理,则具体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及调查,对预算执行中的偏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完善监督及检查工作。5.利润管理权和分配权配置集团企业进行责任考核制度,针对利润分配和管理权的配置,则主要围绕目标利润为中心进行相关管理。母公司为出资人,按照出资比例进行最终分配数额的确定,而子公司则有权按照《公司法》,在对以前年度亏损的税后利润进行法定公积金和公益金的提取之后,再按照规定进行不可分配利润的提取。

五、企业改革中的管理会计创新探讨

1.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利益最大化目标为根本。企业管理的目标不仅囊括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也涵盖了相关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运行生产过程中更应当关注各个方面的影响要素,例如经营者与投资者、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利益,这也就需要企业制定并完善确保工作人员利益的标准及政策,以此协调与各个主体的利益分配,鉴于各个团队所承担的风险比率不同,且相互之间依赖密切,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更要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合理分配各方面利益。管理会计必须直接参与投资决策,以实现最大的投资效益。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对于资金的营运和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部分,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各个方面的利益。因此,管理会计工作直接参与投资决策,掌握资金运营的实际状况已经发展成为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必然要求。所以,在管理会计创新过程中,必须运用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工作的作用,对于资金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准确掌握,做好事前预测的同时,加强对资金的控制,从而帮助降低企业的整体运营成本及风险,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益。2.转换财务工作思维方式首先要建立正确的人才考核机制。管理会计不能一味照搬其他国家或企业的经验,企业需要不断更新财务理念,适时引进具有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够为顺利实施管理会计工作注入新鲜的发展血液。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人才作为重要因素不可或缺,企业只有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相关激励制度及绩效考核体系,才能够增强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忧患意识,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此外,在考核人才的过程中,不应当单纯考察其知识掌握情况,应当结合管理会计人才实际情况,明确其优缺点,树立正确的人才理念,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优化升级。其次要树立知识化的资金管理观。在信息时展的大背景下,经济活动的开展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也无形之中推动着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而管理会计创新工作则需要以大量的知识储备作为前提,为企业的运营提供技术及资金的双重支持,才是新阶段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另外,企业高管及管理会计人员也需要树立起正确的资金管理观念,强化自身接受信息化的能力,利用网络、“互联网+”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对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更新,提升整体的财务工作效率,进而为企业的决策规划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帮助企业适应改革的需要。3.提升风险管控意识及能力管理会计工作的推进,需要加大财务稽核及专项检查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在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各个环节中,做好不同程度的把控,协调好预防、稽核及检查整改等工作间的关系,通过组织开展抽查,帮助企业建立起健全的财务自我约束机制。此外,财务稽核管理制度也能够很好地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力保障,不仅能够帮助探索财务稽核向不同领域行业扩展,还能够有效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从而强化财务评价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管理会计创新必须确保有效的偿债能力,以确保企业的持续运营。企业作为独立的生产主体,享有法人财产权等一系列合法权益,自行承担盈亏。因此,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管理会计创新必须在确保有效偿债能力的基础上,增强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意识,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决策,这不仅关系到市场经济秩序的合理运转,也与企业的发展命运有着直接的关联。

六、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六安;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

项目名称:全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加快推进六安农业现代化研究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1日

党的十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六安撤地设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全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六安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4年底,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分别达到41.44%和40.2%。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六安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六安农业现代化取得的成就

六安市地域广阔,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盛产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粮、油、麻、栗、茶、茧、肉、禽、水产等农副产品产量居安徽省前列,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六安市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建设农业产业集群,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产品加工水平稳步提升。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千亿元农产品加工“168”工程,即“着力打造粮食油脂、畜禽水产、酒茶果蔬、羽茧棉麻、竹木草柳和农产品物流服务等6大产业集群,在各县区建设8个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或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目前,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规划建设了12个初具规模、特色各异的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园区。

(二)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六安市制定了《六安瓜片产品质量标准》、《六安瓜片茶叶产地环境条件》、《皖西白鹅品种标准》等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各项生产技术规程,畜禽、蔬菜的生产加工全面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品牌农业成效显著,共有102家企业、298个农产品进行“三品”认证,经环境监测合格的绿色食品粮食基地15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60万亩,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基地60万亩。由于不断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政策扶持力度,已经建成蔬菜、茶叶、水果国家级标准园13个、省级标准园18个、部省级畜禽规模标准化养殖场45个,部省级水产标准化示范场29个。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已经组建了粮油、生猪、家禽、茶叶、油茶、茧丝绸、毛竹、大麻、渔业、蔬菜、中药材、园艺、水果等多个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协会和县区分会,吸纳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经营户共2,500多名会员。目前,全市有农民合作社6,281家,其中全国示范社30家。

(四)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常健全,因为它能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克服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较小的弊端,获得大规模的生产效益。六安市不断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共设立400多个机构,有千名农技人员包保服务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粮食生产15个主推品种,覆盖率达70%以上。选派800名科技特派员,创建了90家专家大院,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24个。

二、六安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六安属于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目前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薄弱,遇到旱涝等特殊年份,必然受损。六安的高标准农田比重偏低,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8.61%。农村病险库塘较多,通讯、仓储、运输等基础条件仍然较差。特别是交通条件落后,阻碍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快速流通,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由于资金不足,设施农业进展缓慢,规模也偏小。

(二)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六安的农村环境没有受到重要的工业污染,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化学肥料的大量投入,使有机肥的施用比例由20世纪70年代前的85%左右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0%,有近1/3的农田长年不施或较少施用有机肥,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对化学肥料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大量使用化肥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了损害,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都不同程度下降,同时土地板结现象越来越严重。农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也日益突出,六安的农膜平均残留量和平均残留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也加剧了农业环境质量的恶化。例如,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长期以来,由于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多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存在雨污未分流问题,污水收集系统和废弃物处理设施(包括沼气生产、有机肥生产等)不完善,导致有沼气生产的无沼液、沼渣贮存场所,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不完全甚至未综合利用,没有末端治理措施。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均缺少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率低,造成环境污染,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科技人才缺乏。农业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新的农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这对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来看,六安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20~40岁左右的农民中有部分只有初中文化水平,50岁以上的农民中部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甚至还有少数文盲和半文盲。加之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长期滞后和费用较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得不到快速提高。由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高素质的农民工都进城镇了,“抽水机式”的农村人才输出机制使得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386199部队”加上残疾人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和素质结构问题日益凸显,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本不足问题逐步显现。目前,六安市各类科技人员2.5万人左右,只占总人口的0.35%,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的比例不足20%,这与农业大市是不匹配的,而且大部分分布在乡镇农技站及其以上单位,常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很少。农业科技人员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农户不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延伸自然资源价值链条,农村丰富的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造成“靠山吃不上山,靠水喝不上水”、“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局面。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六安市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粮食生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2014年全市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三超历史,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丰收,六安市首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殊荣,农业产业化水平理应很高。但由于六安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特别是国家级的龙头企业少,不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另外,专业人才和技术缺乏,导致多年来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就销售,产业链条短,不能带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品牌效应和规模化水平都很低,产品的附加值和农业企业的效益也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加剧。这是造成农业在GDP中占很高比重的主要原因,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三、加快推进六安农业现代化的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淠河防洪治理、史河防洪治理等骨干工程建设,突出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塘坝扩挖、沟渠疏浚、集体泵站更新改造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农田整治项目实施,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做到沟、渠、田、林、路、井、电综合配套。加强和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科学推进农村,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科学性,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电气化,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二)着力发展绿色农业。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是立足市情、顺应时势的大战略、好战略,是六安未来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理念。就农业来说,就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当前的主要抓手就是紧密结合《安徽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六安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六安茶谷建设规划、淠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等重要规划,制定好六安农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突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绿色主题。具体就是要结合平原、丘岗、山区等不同地貌特征,合理布局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低碳农业,加大农业污染治理力度,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教育是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的治本之策。针对六安市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都比较低的实际,各级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对职业农民的培养,职业技术院校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经常给青壮年农民“充电”,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日本的成功做法非常值得借鉴。近年来,日本推出了一项“接班人计划”,政府招募愿意从事农业的大学毕业生,由政府出资到农业院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再跟随家乡种植大户当五年研究生,经考评合格,又愿意终身从事农业,由政府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种植不少于20公顷的土地。日本的这项计划很有吸引力,每年指标很快就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