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污染治理的意义

环境污染治理的意义

时间:2023-08-01 17:3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污染治理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污染治理的意义

第1篇

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发展而来的还有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性显著,这种区域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经济区域和环境污染区域具有相关性,其次是城市污染和乡村污染具有同质性。由于目前的环境污染区域性差异比较大,所以无法采用统一的治污措施来进行污染防治,只能以区域为单位进行针对性地治理。本文就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路径进行分析,旨在指导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实践。

关键词:

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选择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来看,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中部次之,西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下,环境污染也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征。东部环境污染最重、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较好。区域环境的污染出现这样的特征,一方面与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城市车辆密度也有着关系。为此,各个区域都应采取不同的环境污染治理路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对环境进行大力的整治,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1东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1.1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东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都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尤其是大气污染,严重程度领跑全国。面对着严重的污染现状,东部区域各个地方积极采取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其主要的治污路径。目前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积极地进行高污染产业的调整,有些企业被下令关闭,而传统的工业生产,一方面在进行区域搬迁,另一方面有了严格的污染排放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部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等可持续发展性比较强的产业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求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走出一条治污道路。

1.2市场机制的引入

为了促进治污工作的进行,东部区域利用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地引入了环境市场的机制,即在东部区域内进行发展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产业,必须要符合环境标准才能在区域内进行发展,这样的准入门槛使得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也促进了企业治污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市场的机制作用下,城市汽车的尾气排放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这也为治污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某方面的促进作用。市场机制在污染治理中的引入,一方面使得环境污染的排放标准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淘汰一批污染大的小企业,这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对于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2中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2.1区域品牌的打造

中部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从总体而言具有自己的优势,目前,中部各个省份都在通过区域品牌的打造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而在区域品牌的打造上,污染治理被纳入其中。郑州目前在中部城市中发展迅猛,郑州发展的优势主要是发达的交通网,郑州利用自身的位置优势,将铁路发展打造为自身品牌,在发展铁路交通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进行统一化处理。合肥也是中部城市中区域品牌打造比较突出的一个城市。合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起来的高铁线路成为了现在城市品牌中一道抢眼的风景线,在大力进行高铁建设的同时,合肥统筹规划,将污染治理与品牌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2科学城市规划

中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除去区域品牌的打造外,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构建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城市的科学规划方面,中部有几个城市做的非常不错,武汉首屈一指。武汉的城市规划体现着“大武汉”的原则,即武汉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武汉一个市的规划,还包括了孝感、咸宁等周边城市的规划,在这样统一的规划下,城市的发展和污染的治理得到了统一化的对待,这对于城市污染的治理具有积极作用。除去武汉,南昌的污染治理采取的也是城区科学规划的理念。南昌的城区规划仿照上海的模式,采取“一江带两岸,两岸齐行”的模式,在这样的规划体系中,南昌市的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西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3.1强化工业生产污染排放的标准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在目前的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还是以控制污染排放为主。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导致西部地区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所以西部城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理念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污染排放物的控制。为此西部地区加强了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标准设置,通过提高排放标准来实现污染的减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恶化方面,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2大力进行环境建设

大力进行环境建设是西部地区进行污染治理的又一项比较重要的治污路径。西部地区的污染主要就是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另外就是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废水和废气的治理一方面要利用专业的技术,另一方面就需要环境的自净能力来完成,所以在西部,目前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都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强化环境的自净能力。

4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导致区域内污染情况存在着差异,面对区域性的污染差异,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治污工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面对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要走不同的污染治理路径,这样才能抓住地区污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解决。区域治污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走适合自身的治污路径,并且长期坚持,才会取得良好的治污效果。

作者:郎文博 师明 单位:保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孙晓伟.论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225-229.

[2]刘超.管制、互动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2):96-104.

第2篇

一、企业污染治理会计核算现状

自2003年7月1日按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征收排污费以来,我国企业排污费的核算,按照会计准则指南的解释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一般记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账户,具体账务处理是:借记“管理费用———排污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科目;若排污超标,环保部门给予了罚款,其账务处理是:借记“营业外支出———罚款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科目。企业排污采取“缴费了之”如此简单核算方法,致使排污费收取流于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料、噪音、烟尘颗粒等污染物,不仅无法有效治理,而且对环境污染具有持续放大的趋势,给人们的身心健康、生产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害。这里当然有制度标准方面的原因,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污染治理费核算的重要性不突出。在会计核算中,在“管理费用”账户下,仅设置排污费进行明细核算,而企业管理费用项目繁多,使得专门用于治理环境污染费用的重要性不突出,企业少缴、欠缴、拖缴排污费现象时有发生。据初步统计,我国企业排污费平均收费率在50%左右。2.排污费的核算不能很好地反映污染损失。由于企业排污收费标准低下,违法成本低廉,致使很多企业无视排污收费和罚款、乱排放现象十分严重。依据经济学原理的要求,理想的污染治理费核算总量应大于或等于对环境污染损失的补偿。从目前我国对企业污染的收费看,无论是标准还是数额,对于污染的治理、生态的恢复的补偿远远低于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不仅有悖于经济学原理,也给企业造成守法成本高的错误导向。3.排污费核算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责任义务。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过程中,除拥有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外,也有责任有义务维护生态环境,谋求环境效益,进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在会计核算中,排污费仅置于管理费用下核算,既无法反映污染的原因,也无法反映企业的责任,致使企业不重视污染治理,不注重污染费的核算与管理,排污费挪用、挤占现象十分严重。据初步统计,我国企业挪用、挤占污染治理资金总额达到50%左右。

二、强化企业污染治理会计核算的设想

为了有效地治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污染,从源头抓起,增强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对企业污染治理的会计核算作如下设想:一是设置“应付环保费———污染治理费”科目。其目的是专门核算企业提取的污染治理费用。该账户为负债类账户,贷方登记企业计提的环保费用、排污费用等,借方登记企业环保费、排污费的使用情况,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企业计提的环保费、排污费的结余情况。二是将排污费用的核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排污量与生产量密切相关,具有正比例关系。若仅将污染治理费作为企业管理费用的一个项目进行核算,这既无法反映污染治理费的来源及原因,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应对污染损失的补偿。只有将污染费用的核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才能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对排污损失的补偿。因此,企业计提污染治理费用应像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一样,生产部门计提的污染治理费,借记“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管理部门计提的污染治理费,借记“管理费用”科目,销售部门计提的污染治理费,借记“销售费用”科目,研究部门计提的污染治理费,借记“研发支出”科目等,贷记“应付环保费———污染治理费”科目;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付环保费———污染治理费”科目,贷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三是利润分配环节增加提取法定污染治理基金的核算。在企业利润分配环节增加提取法定污染治理基金项目,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具有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责任与义务,也加强了企业对排污损失补偿的核算。提取污染治理基金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污染治理基金”科目,贷记“应付环保费———污染治理费”科目;实际缴纳时,借记“应付环保费———污染治理费”科目,贷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分配结转时,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污染治理基金”科目。

三、强化企业治理污染会计核算的意义

通过强化企业治理污染的核算,对污染治理从源头抓起,增加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感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是明确了排污费的计提基础。通过强化企业治理污染的核算,不仅能反映排污费的来源及原因,而且排污费计提基础得到了明确,使排污费的计提系统化、科学化,符合管理科学的规律和会计学的原则。二是使污染治理费的核算成为企业日常活动。通过强化企业治理污染的核算,将污染治理核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成为企业日常活动发生的事项,不仅符合费用的概念和确认的基本条件,而且增强了企业对污染治理费用核算的认识,同时也丰富了污染治理费用的来源,使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损失得到及时的补偿,符合经济学的损失补偿原理。三是增强企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完善公司法等法规,明确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必须计提污染治理基金,强化企业治理污染的核算,不仅更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义务与责任,也使企业治理污染有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保障和法律依据。

作者:夏长会 单位:河南省会计学校

第3篇

文章利用全国29个省份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关系,结论表明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并没有改变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对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作用甚微。

关键词:

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工业废水排放量;政策涵义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如近年来出现在腾格里沙漠的污水排放事件对环境造成了重大危害。且2000-2014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347.1亿吨,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40%。因此,加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国环保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呈现迅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1014.9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575.5亿元,平均年名义增长率高达18.8%。但是,从图2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1%~2%之间,且2012年以后比重逐渐降低。对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而言,2000年以后呈现震荡上升趋势,但是它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的比例呈现震荡中下行趋势,虽然2012年以后趋势有所上升,但是到2013年占比也仅为10.4%。而工业污染治理中的工业废水污染投资在绝对量上和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比重两个指标上均呈现下降趋势。

由此引出的问题是我国的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的效益如何?就已有研究而言,梁淑轩和孙汉文(2007)认为治理废水完成投资额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增加有利于工业废水及COD排放量降低。段显明和郭家东(2012)研究结论认为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最主要原因是应该通过改进和增加技术设备、污染处理设施,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等措施来实现。但是毛晖等(2013)研究结论认为环境治理投资对污染排放影响有限。因此,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可能是由于模型界定和样本选择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本文将分析我国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是否能够显著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数据可得性限制,本文选取除重庆市和自治区之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与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比较,运用面板数据分析问题的优点在于:一是面板数据可以很好地结合截面和时间数据增加样本量,从而增加自由度减少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提高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性。二是面板数据可以从多维度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分析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如果只利用截面数据,虽然可以分析不同省份社会保障对消费影响的差异,但是不能反映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对消费的影响;如果只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虽然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对消费的影响,但是无法反映不同省份社会保障对消费影响的差异。三是截面变量和时间变量的结合可以显著地减少缺省变量带来的问题。本文使用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标来表征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增长由历年人均GDP来度量,因为相对于总量GDP,人均GDP更能反映出真实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环境治理投资则按照目前中国的统计口径,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来衡量。各指标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

二、估计模型与方法

本文选取毛晖等(2013)的模型进行估算。首先,分析收入和污染之间的关系:文中变量均采用对数形式计算。模型的变量取对数形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对数是严格单调递增函数,因此对各变量数据取对数之后不会改变数据的性质和因果关系;对数变换通常可以降低异方差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对数变换可以使测定变量的尺度变小,且对数变换后的线性模型其残差表示为相对误差,而相对误差往往具有较q小的差异,且本文采用双对数模型,双对数模型形式压缩异方差的效果比较明显;双对数模型的回归系数更具有经济意义,表示弹性,即自变量变动1%引起因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本文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及Fish-PP检验等五种方法对上述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变量均为I(1),即一阶单整。Pedroni协整检验结果则表明,人均GDP与污染物直接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本文使用的是Stata13.0软件。

三、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Hausman检验结论拒绝原假设,因此本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聚类稳健标准差,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2)中加入投资变量,而(1)中没有。从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投资治理并没有改变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从估计结果(1)和(2)中lngdpp、lngdpp2和lngdpp3的系数大小和正负可以看出来,加入环境治理投资变量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环境治理投资引入的影响并没有改变收入与工业废水之间的基本曲线关系。二是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对降低废水排放量作用甚微。方程(2)的估计结果显示lninvestment的系数为正,虽然对应p=0.387(即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但是这也足以说明工业废水治理投资并未有效控制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四、政策涵义以上分析发现,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对降低废水排放量作用较小,主要原因可能有两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总量不足和投资效果具有滞后性。因此,政府首先应该加大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特别是加大在污水处理设备和环境服务方面的支出;其次,工业废水治理资金拨付要向重工业企业倾斜;最后,做到环保设施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梁淑轩,孙汉文.中国工业废水污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5)

第4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定位;作用

目前来说,尽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脚步逐渐加快,但是面临的环境问题逐渐严重。为此,应大力提倡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工程技术规范的引入,能够使环境工程建设更加顺利进行,能够对污染控制起到更为明显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技术方面的问题,如技术管理不到位、技术运用不符合实际等。为此,应切实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技术规范,使环境治理得以顺利落实实施,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一、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概述

(一)环境工程技术现状

近些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普遍较为关注的问题。为此,国家出台了若干政策,注重环境的保护,同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污染治理[1]。近年来,随着环境工程的开展,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治理,但是面临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新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污染治理效果。例如,针对成套污染源采取的环境工程技术包括烟气脱硫技术、海水脱硫技术、石灰石脱销技术等。针对水污染治理的技术包括生物流化床技术、废水处理技术、水解酸化技术等。然而,在技术管理方面相对较为欠缺,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较为欠缺,阻碍了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更进一步应用。为此,应从技术规范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技术方面的管理,使环境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开展进行。下图1和图2所示为环境工程新技术。

图1 氨法脱硫工艺

图2 海水脱硫工程工艺流程图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现实意义

针对现阶段环境工程技术方面的管理,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通过技术规范,使环境工程技术更加规范化,使技术能够保持先进,从而使环境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开展,促进环境污染治理的落实实施[2]。目前来说,在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技术不规范,技术标准不明确而导致污染治理不能顺利进行的现象。因此,加强技术的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实际环境工程施工建设阶段,利用先进的技术规范作为理论指导,能够切实解决实际中的技术困难,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而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

(一)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概述

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施工、设计还是设备管理等环节,都应切实遵循一定的规范,这样才能使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开展进行,才能真正起到污染治理的效果[3]。为此,我国相关部分颁布了工程技术规范,保障工程项目各环节的顺利开展进行。通过一定的技术规范作为理论指导,也有效促进环境工程技术市场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环境监督、环境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顺利落实开展。同时,也有利于相关企业规范自身的行为,减少企业各项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因而该技术规范的出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技术规范包含了前人的经验总结,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因此,在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切实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开展进行,使技术规范能够切实起到应有的作用。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具体的建设内容及实际要求,技术规范能够推荐关键技术,并能够利用关键技术有效满足建设的实际要求。除此之外,技术规范的相应内容还能有效满足国家环境建设的需求,能够促进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督及验收等方面的管理。因而在新兴时代背景下,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加强技术方面的管理,力求实现技术规范化,才能有效促进环境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进行。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构成

环境工程建设中的技术规范并不仅仅是单一的文件规范,更确切的说是规范体系。该规范体系涵盖了污染治理、污染源治理、通用工程施工、工程运行等四个方面的技术规范,能够有效促进技术管理的顺利进行。其中,每个规范都对技术的具体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各规范的密切配合,相互补充,使规范更加完善,从而使环境工程项目建设能够顺利落实实施。

三、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作用

(一)有利于环境工程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

环境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规范作为战略指导,能够切实有利于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实现质量、工期与成本等方面的控制。技术是实现环境工程项目建设的有效保障,只有技术过关,才能在施工建设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使建设效率大大提高[4]。通过技术规范的编制,对环境工程技术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从而使技术方面得以保障,有利于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从而真正起到污染物治理的效果,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二)有利于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

通过工程项目技术规范的制定,有利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技术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来说,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仍然较为严峻。水污染、大气污染、生物污染等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给环境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及挑战。只有借助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才能大大提高治污效率,使污染防治真正落到实处。通过一定的技术规范,能够使治污过程中的应用技术更加完善,从而使治污效果更好。下图2所示为某污水处理施工工艺。

图3 某污水处理技术

(三)有利于法规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在关于环境工程的相关法规政策制定过程中,技术规范就是较好的参考文献,能够为法规政策的完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技术规范,能够使法规拟定人员对环境工程技术能够加深认识,对技术的有效应用具有详细的掌握,从而使法规政策的拟定更符合实际,更加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为环境工程的有效开展提供法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污染治理的有效落实实施。

图4 环境工程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四、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原则

(一)以工程实践为基础

在技术规范拟定过程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技术规范应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作为依据,切实证明该项技术方案可行。只有经过实验验证,才能确定该规范标准切实可行,才能为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应针对工程实践进行认真分析,找到该工程技术的可取之处,积极进行消化吸收。针对工程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也应分析其不足之处,作为制定规范要求的依据。

(二)以满足达标排放作为规范的最低要求

在制定技术规范的过程中,最低要求应以满足达标排放为准。只有将达标排放作为硬性要求,并作出具体详细规定,才能使规范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污染问题的发生。因此,应将满足达标排放为基本要求,在这个要求下注重加强技术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污染防治工作能够有效开展进行。

(三)将先进技术作为主体

在技术规范编制过程中,应切实向先进技术看齐,充分体现出先进技术方面的要求。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规范更具有先进性,更有利于环境工程项目按照规范的原则进行建设,从而使技术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在先进技术的带动下,促进环境保护的顺利落实实施。下图3所示为污水处理中水解酸化技术工艺流程图。

(四)突出环境工程特色

与其他工程项目不同,环境工程建设涉及范围较广,涵盖了采暖、电气、机械等工程项目作为辅助。对于辅助工程项目,也应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将项目开展的具体施工工艺、如何选取施工线路等内容进行规范。在技术规范编制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保护环境的理念,各项施工环节不仅应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更应充分满足环境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工程能够有效开展落实。

结语

本文浅要分析探讨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现阶段,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然而,在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由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使项目难以落实实施。为此,应加强技术方面的规范,这样才能使先进技术得以发展,从而促进环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姚芝茂,姜宏.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编制进展[J].中国环保产业,2011,(1):13-19.

[2],金德才.论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7):102-102.

第5篇

【关键词】连云港市;农村环境污染;面源污染

随着连云港市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1]。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2]。

1.农村环境保护概念及意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3],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⑴畜禽养殖污染面广量大,污染严重。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4]。

⑵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化肥、农药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4]。连云港市是农业市,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较高。经农业普查,2007年全市化肥施用量为83236t/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26t/km2,已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5]。2007年全市农药使用量约403t/a,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⑶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另外,全市有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70万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⑷塑料农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剧。2007年全市地膜使用量为14.54吨,单位面积施用强度为0.09千克/亩,残留量7.09吨,残留率达48.8%,地膜残留危害正在不断加剧,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⑸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由于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2.2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综上,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农村环境污染类型主要分为三类:①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②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简称生活污染型;③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多数农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加重环境污染

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畜禽养殖业正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饵料和肥料,造成河道水体污染。

3.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4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大多数农产品既无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也无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4.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发动起来,利用各种媒体,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出一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气氛。

4.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4.4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

4.5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4.6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

4.7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法定职责。同时,农业部门还应承担突发性农业污染事件的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农业环境整治的技术研究等。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引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的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的。

参考文献:

[1]苏杨.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 经济参考报,2006-01-161(12).

[2]国家环保总局.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N]. 中国环境报,2007-05-211(2).

[3]张笑归,刘树庆,窦铁岭,等. 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7-311.

第6篇

[关键词]县域企业;污染治理模式;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3-0039-04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河北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2,794.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161.9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22.7亿元。其中,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279.7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01个,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5%;实现销售收入15,986.0亿元,占66.3%。[1]但是,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县域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同时出现。根据2009年石家庄市环保系统对全市24个县(市)区环境状况摸底检查情况来看,石家庄市县域“面源污染”严重、违法建设项目多、环境影响评价率低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2] 由于县域企业布局分散,县域污染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易产生环境影响累积效应,最终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县域企业环境污染特征设计县域企业污染治理模式,探索县域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思路,对实现县域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省县域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模式设计基础:污染特征

1. 污染物排放类型与地区分布

河北省县域经济多数属于资源型经济,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小水泥、小矿山、小造纸、皮革业等使大气环境和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主要污染物SO2和COD排放问题严重。2005年~2007年,河北省各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动状况与地区分布见图1和图2。

从图1来看,2005年~2007年,河北省县域SO2和COD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2007年县域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在于以下原因:(1)2006年开始,河北省政府完善目标考核方式,由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结果由省政府进行通报,并纳入对各市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评价体系,评先创优活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2)2006年,河北省首次启用“区域限批”,暂停审批4个县(市)和两个开发区新增污水排放量建设项目。这说明行政管理仍然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从图2来看,2005年~2007年县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排序(升序)依次为秦皇岛、张家口、沧州、衡水、廊坊、承德、邢台、保定、邯郸、唐山、石家庄,按照各市拥有的县域数量求平均值,县域污染物排放平均量排序(升序)依次为沧州、张家口、保定、邢台、衡水、邯郸、秦皇岛、廊坊、承德、石家庄、唐山。2007年,河北省经济实力排名前30位的县域中,石家庄和唐山各占8个,廊坊为5个,保定为3个,沧州为2个,邯郸、邢台、衡水、秦皇岛各占1个。县域污染物排放量主要由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减排措施三方面因素决定。一般而言,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偏重、减排工作开展相对滞后的县域,污染物排放量越大。以上排名表明,经济总量是影响县域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状况和环境管理力度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县域企业环境污染治理需考虑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2. 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行业分布

以河北省“双三十”节能减排工程的部分重点县域为例,SO2和COD排放主要来自于以下行业,见表1。

从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分布来看,包括安平丝网、蠡县皮革、清河羊绒、枣强皮草、河间电缆、灵寿石材、卢龙粉条、香河家具、正定板材、辛集皮革在内的产业集群也是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行业。[3]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县域特色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县域发展的重点任务。

3. 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关键区域

(1)县城内的工业园区。位于县城的企业一般都集中在工业园区内,由于园区环境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产业准入标准不明确,配套环保设施建设不足,所以工业园区是河北省县域污染物排放的重点区域。例如,河北省减排重点区域包括武安市曹公泉工业园区、崇义精密铸造园区和长远农产品深加工园区,高阳县高档纺织印染园区、于堤重点项目集中区、毯业集中区和三利工业区,肃宁县尚村皮毛工业园区和肃宁工业区,鹿泉市鹿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鹿泉物流产业园区,藁城市大同板材区、四公板材区、藁城新区和藁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2)重点镇工业集中区。重点镇工业集中区集中了相当一部分小企业,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和治污技术的制约,以及各乡镇普遍缺乏污染治理设施,乡镇工业集中区易成为“污染集中区”。例如,武安市武安镇、磁山镇和团城乡等工业集中区,高阳县城东西郊区,肃宁县尚村镇、城关镇,鹿泉市上庄镇,藁城市岗上镇、南董镇等工业集中区。

(3)沿河沿路工业集中区。受水资源和交通运输因素影响,很多县域企业呈沿河沿路布局模式,使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更易受到污染威胁。例如,河北省县域易受污染的区域包括武安市南河生态工业走廊、武安镇主要钢铁企业街区,高阳县城东西两翼公路两侧工业区,肃宁县尚村镇主要工业街区,鹿泉市石津渠两岸工业分布带、鹿石公路沿线等工业集中区,藁城市铁路沿线工业集中区,等等。

(4)星罗棋布的分散污染区。部分县域工业采取分散式、乡土化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工业污水、废气和废料直接排放,造成环境分散污染。由于县域环境监管力量薄弱,一些设备简单,隐蔽性强的化工、印染、制革等重污染产业采取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方式,形成了分散污染区。

4. 县域污染治理存在的困难

(1)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河北省县域企业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对资源依赖性强,采用小规模、大群体的分散经营模式,与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由于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生产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产品质量档次低,设备、工艺、技术水平落后,先进织造设备占所有设备的比重低,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治理困难。随着产业发展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传统产业的发展会受到限制,需向新兴低能耗、低污染、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2)产业布局分散,技术落后,废水废气治理困难。河北省县域企业中,小型、家庭作坊式企业占大多数,在布局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由于分布较广,难以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同时,这些企业缺乏治理废水废气的资金和技术,节能减排能力有限。

(3)企业污染治理力度不够,治污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仍以末端治理为主,一些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建成后,由于不愿承担较高的运行费用,从而影响治污设施正常运转。环保治理资金实际投入较少;老企业污染治理设备落后,新、改、扩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资金。

(4)基础工作薄弱。河北省部分县域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不能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

二、河北省县域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从河北省县域企业环境污染特征来看,设计污染治理模式需考虑如下因素:

1. 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监管力度

我国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尚未健全,尤其是在县域,由于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迫切的致富心理,环境保护方面的经济手段更是难以发挥作用,引入行政手段、加大执法力度是县域环境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调控县域企业破坏环境行为的次优选择。

2. 产业结构与污染治理技术水平

河北省相当一部分县域特色产业属于高污染行业,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层次是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的有效选择。要改变“偏重”的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等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并调整投资结构,将新增资金投向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由于制约县域企业环境改善的因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仍将存在,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清洁生产工艺和分散治理污染的技术,支持县域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改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

3. 企业布局

县城内的工业园区、重点镇工业集中区、沿河沿路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布局比较集中,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但是,分散于农村的企业布局使县域企业难以享受到水、电、路、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缺乏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经营成本高,不利于市场竞争,而且易造成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4]因此,设计县域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模式时,优化县域企业布局是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环保投入

县域一般中小企业居多,以末端治理为主的“谁污染、谁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的规模不经济,企业污染治理的成木相对较高,而中小企业自身财力不足,贷款授信程度低,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所需建设资金困难、代价大。

三、河北省县域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模式设计

1. 总体设计

由于县域环境污染的诸多不同于城市的特征,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存在技术、经济障碍,包括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资金限制、设备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设备高折旧率限制。根据影响河北省县域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因素,以变量G反映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监管力度;变量S代表产业结构;变量T反映污染治理技术水平;变量D反映企业布局;变量F反映环保投入状况,以上五种因素的组合方式可归纳总结为三种县域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模式。

(1)G+S+F模式:即“环境管理+结构优化+环保投入”模式,通过强化环境管理、加大污染治理投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要在强化环境管理方面,要健全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完善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治污设施检查,要求企业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建立排污费征收体系,对县域企业的行为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5]

(2)D+T+F模式:即“进园集中+技术进步+环保投入”模式,将分散的污染企业集中到特色工业园区,推行有效的筹资机制,在集中治理污染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在加大环保投入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县域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坚持城乡公平原则,发挥公共财政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多渠道投资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县域环境保护。[6]

(3)S+D+T模式:即“结构优化+工业园区+技术进步”模式,首先建立工业园区,尤其是促进乡镇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从而对园区内的工业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园区内的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心企业与周边污染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实现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结合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和小城镇相对集中的特点,开发适宜的、较低成本的污染治理技术。[7]

2. 县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

县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包括:

(1)虚拟生态工业园区。鉴于土地资源短缺、前期资金投入以及企业搬迁成本的限制,可考虑在县域建立虚拟生态工业园区。虚拟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建立计算机模型和数据库,按照产品、设备、生产技术与节能技术、废弃物处理等分类建立细分专业网络,从而在计算机上建立成员企业之间的物料或能量联系。所建立的细分专业网络包括供需信息交流、生产信息交流、废弃物及回收利用交流、新设备与新工艺交流,形成纵横交错的信息和技术交流网络。由于虚拟生态工业园节约了建园所需的土地及设备购置费用,并且避免进行大量的工厂迁址工作,在运作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其操作上的难点是需要事先实施县域经济信息化工程,建立县域特色产业计算机模型和数据库,企业需要承担较高的运输费用。[8]

(2)现有工业园区改造。现有工业园区包括县城内已经建成的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聚集区。通过在现有工业园区内增加公共设施,例如引进生物燃料发电设备,向园内企业提供电力;建设废弃物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废弃物。对现已存在的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成员企业之间在区域内实现废弃物能量交换。生态工业园区内成员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能源节约和废弃物减量排放。

3. 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河北省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由低档次、一般化产品向高档次、名牌、高科技含量产品为主导进行调整,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由原材料及初加工型产业结构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为主导进行调整,以提高县域企业经济效益,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由高耗能、重污染产品和工艺向节能型产品和清洁型生产工艺方向进行调整;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密集与知识技术密集相结合型产业进行调整,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由小型分散向规模效益为主导进行调整。在具体模式选择上,以科技进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绿色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打造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战略支撑产业,以低污染工业、现代农业为基础产业,积极培育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后续支柱产业,形成主次分明、梯级推进的现代产业体系。

4. 环保基础设施融资与运营模式

河北省各县域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政府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有限,缺乏向社会资本开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条件,吸纳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的参与是不现实的。[9]因此,大多数县域适宜采用国有独资公司经营模式,由中央政府、上级政府进行投资,现行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引入社会资金参与。与政府直接参与管理的传统管理方式不同,国有独资公司经营模式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政企分开。国有独资公司经营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避免管网建设中的重复投资,易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经营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垄断经营和政企不分。

[参考文献]

[1] 张祝钦,郭敏英.河北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EB/OL]. finance.省略/2010-08/05/content_381220.htm,2010-08-05.

[2] 石家庄广电网.下大力气解决县域经济污染问题[EB/OL] .省略/reusable/News.aspx?id=278532,2009-05-30.

[3] 贾利娜.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分析及深化发展[J].时代经贸,2008(1):25-26.

[4] 侯伟丽.论农村工业化与环境质量[J].经济评论,2004(4):85-89.

[5] 刘源远,孙玉涛,刘凤朝.中国工业化条件下环境治理模式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4):195-200.

[6] 苏 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01-16.

[7] 刘恩财,等.循环经济模式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经济,2009(1):69-71.

[8]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处.循环经济与我省石化行业发展对策[EB/OL].hbstd.省略/html/2010_5_4_3_24_51_729.

htm,2007-11-15.

[9] 苏廷良.乡镇工业发展中的污染治理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Designation of Enterprise’s Pollution Control Mode among Counties of Hebei

Yu Zhenying, Yu Haiyan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050031, China)

第7篇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20-04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主干学科,也已成为环境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另外,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环境卫生问题也日益显现,这些均对《环境卫生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于2012年6月~2013年7月间,对潍坊医学院开设《环境卫生学》课程的预防医学专业152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选取潍坊医学院开设《环境卫生学》课程的预防医学专业2008级和2009级4个班共15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2份,回收152份,其中男生51人,女生101人;大四学生77人,大五学生75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统一发放问卷,由调查者解释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待完成问卷之后统一回收并核查。内容主要包括授课内容安排、课时安排、补充内容等。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

二、调查结果

(一)课堂教学内容设置

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七版《环境卫生学》内容设置共有14章,考虑到男、女生对《环境卫生学》课程内容设置有不同的侧重和想法,本调查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倾向。结果显示,男、女生在所有14章内容设置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男、女生的意见基本一致。如果按必要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的话,依次为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卫生学绪论、土壤卫生和环境污染性疾病、环境质量评价、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家化产品卫生、城乡规划卫生。

根据潍坊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环境卫生学》一般在第8学期开设,第9、10学期到医院实习和专业实习,考虑到实践教学对专业课学习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大四和大五两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大四的学生在调查期间刚刚结束《环境卫生学》的理论学习,而大五的学生已经完成了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并经过实践教学阶段。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在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上,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存在意见差异,主要体现在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饮用水卫生、城乡规划卫生等章节的设置上,与大四的学生相比较,经过实践教学,大五的学生认为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设置必要性有所降低,而城乡规划卫生的设置必要性有所上升。另外,虽然统计学分析没有差异,但大五的学生对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认识有所上升。

(二)课时设置

尽管男、女生在内容设置的必要性方面认识基本一致,但是在课时设置上又有部分差别,本次调查运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对课时设置的倾向。男、女生在课时设置上主要存在差异的章节为绪论,大多数男生认为绪论用2学时即可,而大部分女生则认为绪论用1学时即可。在其他章节的课时设置上,男、女生意见基本一致,环境与健康的关系2~3学时,大气卫生3学时,水体卫生3学时,饮用水卫生3学时,土壤卫生3学时,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2~3学时,环境污染性疾病2~3学时,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2~3学时,公共场所卫生2~3学时,城乡规划2学时,环境质量评价2~3学时,家化产品卫生2~3学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2学时。

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在课时设置上,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存在意见差异(P

(三)补充内容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补充内容的倾向各有不同。男、女生对是否补充环境激素专题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存在不同意见,与男生相比,女生认为环境激素专题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很有必要作为补充内容进行教学。在其他补充内容方面,男、女生意见一致,根据必要性由高到低排序为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灾害环境卫生、土壤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补充内容的需求意见基本一致,按照必要性由高到低排序为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专题、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土壤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灾害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环境激素专题和化妆品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三、讨论

(一)调查对象对课程内容设置的态度

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总体比较满意,且与目前执行的教学大纲相一致,在各章节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男、女生的意见基本一致,根据必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卫生学绪论、土壤卫生和环境污染性疾病、环境质量评价、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家化产品卫生、城乡规划卫生,该结果与安徽医科大学的调查结果相同[1]。虽然不能认为学生对内容设置必要性的排序一定是正确的,但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兴趣所在。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对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介质比较关注,而对与自己距离较远的内容或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经常用到的内容缺乏兴趣和关注。调查也发现,经过实践教学的过程,在部分课程内容设置上,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存在意见差异,主要体现在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饮用水卫生、城乡规划卫生等章节的设置上。与大四的学生相比,经过实践教学,大五的学生认为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大气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设置必要性应有所降低,而城乡规划卫生的设置必要性应有所上升。另外,大五的学生对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设置的必要性上认识有所上升。由此可见,学生经过实际工作实践,对某些章节内容教学必要性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相关章节内容的重视程度,这对授课教师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二)调查对象对课时设置的态度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除了绪论部分,男、女生在课时设置上的意见基本一致,各章节学生期待的课时和教材建议的课时基本一致,可见学生对本院环境卫生学教学课时的划分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大四和大五的学生在课时设置上存在意见差异,从总的趋势看,大五的学生认为各章节学时数均应相应缩减,而饮水卫生部分的内容应该适当延长,该结果可能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饮水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有关,这种变化对授课教师来说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优化授课内容和学时[2,3]。

(三)调查对象对补充内容的需求

虽然《环境卫生学》教材每隔几年都要修订一次,每次修订都有新内容充实进来,但由于出版周期的影响,加之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造成生活环境的迅速改变,以及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使得环境卫生学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4],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例如日益严重的可吸入颗粒物造成的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家庭装修引起室内空气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造成的南方镉米事件等,虽然在课本上有一定的体现,但是对于学生日益增强的需求来说仍然显得不足,为此,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些需求,在课堂教授的内容之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补充一些学生需求较高、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5,6]。在补充的内容上,一方面要考虑研究热点,另外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本次调查发现,男、女生除了在环境激素专题和环境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介绍这两项补充内容的必要性方面存在差别之外,在其他补充内容方面意见一致,均认为最有必要进行补充的前六项内容分别是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由此可见,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热点问题的探究。本次调查还发现,不管是大四还是大五的学生,对补充内容的需求意见达成了一致,均认为最有必要进行补充的前六位内容分别是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专题、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介绍、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水污染治理方法介绍,这说明未经历实践教学的学生对未来可能在工作中用得着的知识存在较强的需求,在知识结构当中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四、调查结果对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启示

本次调查结果对《环境卫生学》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启示有三条:第一,在《环境卫生学》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加强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教学,如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及土壤卫生,同时也要根据将来学生就业后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大力加强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的教学。第二,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可以更加灵活。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适当增加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及土壤卫生、环境质量评价、家化产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等内容的课时数,而对于绪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城乡规划卫生等的课时数可以适当减少。第三,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及热点内容,如环境流行病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环境毒理学方法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实际应用、大气颗粒物的研究进展、大气污染治理方法、水污染治理方法等内容,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补充进来,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对学生日后的考研和就业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翟金霞.《环境卫生学》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需求性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

[2]甄泉,赵云利,杨晶,张杰,周纯先.《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

[3]王晓黎,谭宁,秦海宏,沈志雷,李敏.《公共场所卫生》教学改革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4]闫洪涛,杨新军.环境卫生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

[5]翟敏,岳喜同,刘慧,宋烨.环境卫生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6]王万银,李敏.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军队环境卫生学教学效果[J].医学教育探索,2008,(7).

第8篇

 

国内城市人口密集,在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与废弃物。当这些物质超出了城市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时,城市环境便会受到很大的污染与破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城市景观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环境质量也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与危害进行分析,提出有效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对策,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城市环境污染现状

 

首先是城市水污染。国内城市污水排放量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为700多亿吨,工业废水达200亿吨左右,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500亿吨 [1]。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是导致城市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因为受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技术进步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影响,国内工业废水排放量目前处于逐年降低的趋势。和工业废水排放不同的是,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污水排放量则逐年增长。另外,全国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污染,水质趋于恶化,过度开采导致的地下水位降低、地面下沉塌陷和海水倒灌的问题,在国内沿海地区与北方一些缺水城市比较突出。

 

其次是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日益加剧。我国已连续六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2]。近年来国家政府虽然采取了淘汰含铅汽油、限制汽油中其他有害物质含量、新车采用电喷加三元催化、出台新的排放标准等对策,单车污染排放量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因为机动车数量持续上升,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国内一线城市的氮氧化物污染相对严重,交通干线两侧一氧化碳严重超标,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类型开始从煤烟型转变成复合型,2014年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高达627.8万吨[2]。同时,城市道路建设跟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现代化交通管理方式有待改革,机动车行驶过程中常常处于怠速状态等,都是引起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加剧的主要因素。

 

最后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俗地说,就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垃圾”。其中,生活垃圾是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关键因素,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据统计244个大、中城市2015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高达16816.1万吨[3];与此同时,工业垃圾的产生数量要比生活垃圾多得多,且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同时伴随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垃圾的产生量会逐年增多,这样一来就导致过去的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得以解决,新的问题却又不断的产生,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2、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2.1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现代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环保工作者必须努力提升居民的思想认识,帮助广大居民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定期针对城市居民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实施以生态环境优化为目标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生态环境整体良好打好思想基础,尽快破除过去的生活陋习,宣传更加科学、低碳的生活方式;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础。

 

2.2优化城市发展规划。

 

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要站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发展问题,应用生物学的适宜策略,同时也应当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整合保护生态环境。此外,还必须坚持落实集约和发展并重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出一条集约化、规模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道路。对于目前存在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混乱的问题必须尽快整治,建立专门的工业园区,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和污染物集中处置能力。城市发展交通体系中,应建立节约型的运输系统,真正把公共交通当成是城市中的交通主体,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制定工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必须针对能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高门槛准入或高新科技产业嫁接,或者实施无污染产业置换,提升城市规划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所发挥的功能。

 

2.3加强环境保护监理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具体内容多的工作,表现出一定的系统性与复杂性。所以一方面应当站在全方位的角度出发,从整体上实施规划,寻求真正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必须要建立健全城市环境保护治理机制,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监管,确保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有效落实。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面对一些违法违规问题,则必须敢于碰硬,用法律的手段守护城市的碧水蓝天。

 

2.4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

 

整体而言,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必须要强化生态环保体系的构建,合理增加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现阶段,城市交通、水污染以及空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要防止进一步恶化,首先必须要加大治理投入;其次在具体的工作中,对各个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应当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最后环境治理工作也应作为对政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环境体系的建构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资源,严格打击各类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现象和行为,才能够实现全方位的治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针对城市大气污染。应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改善能源结构,大中城市要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在人口稠密的市区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针对城市水污染。要制定改善水质的计划,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采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证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体交换、维护城市湿地等措施,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达标。推行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创建节水型城市。针对城市垃圾污染。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在优先实施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各类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们必须要尤为重视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结合城市发展现状,积极总结与借鉴国外先进的环境污染治理理念,积累宝贵经验,针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同时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监理、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步骤、有措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9篇

【关键词】水污染;多相光催化;治理过程

水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中的重要问题,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不同程度的恶劣影响。目前我国处理水污染手段较多,但治污方法不够理想。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进步,新型治污手段越来越多,多相光催化水污染治理技术就是典型的治污手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工业污水治理中效果尤为明显。目前在我国的污水治理中多相光催化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国内污水治理的重要手段。

1多相光催化技术简析

多相光催化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重要环境治理方法,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污染有着重要作用。多相光催化技术的应用原理主要在于应用催化剂进行污染治理,催化剂的运用是以半导体氧化物为主的利用太阳光进行驱动氧化的过程。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多相光催化技术是一种理想的治污技术。这种先进技术具有丰富的应用功能,例如对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分解,杀除细菌以及除臭等重要功能,还能有效的还原重技术离子,在水污染以及空气污染处理中较明显。

目前多相光催化应用多以TiO2半导体为基础,在水污染的治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使多相光催化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多相光催化在吸收太阳能的过程中,只能吸收紫外线部分,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不高[1]。同时,由于光催化的量子效率不高,在污水治理的过程中,难以实现对较高浓度污染废料的降解和处理,使污水治理达不到理想效果。对于多相光催化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在应用中要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促进以光催化为核心的新技术产业的实现。

2多相光催化治理污水分析

2.1机理分析

多相光催化治理污水技术以氧气为氧化剂,以二氧化钛(TiO2)为催化剂,进行污染物的分解处理。TiO2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无毒,是光催化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催化剂。TiO2光催化反应机理较为特殊,是一种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2]。TiO2的光激发、光生电子和空穴的产生、载流子从催化剂内部扩散到表面、载流子和催化剂表面吸附物质之间的电荷转移等。当Ti02光催化剂表面受到不小于其禁带能量的光辐射时, TiO2光催化剂内部和表面都会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

在光催化反应中,有效的反应过程为光生空穴和电子与TiO2表面的吸附物发生作用,实现光催化反应。光生空穴的电子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吸附性,与TiO2表面物质D发生反应,使原本受光源影响的物质被氧化。光生电子与吸附在TiO2表面的物质A发生还原反应:

多相光催化通过氧化与还原反应的作用,能够有效氧化水污染物。同时,氧化效果较强,能够有效破坏污染物的结构,使水污染中的污染物彻底氧化降解,不再产生二次污染。

2.2有机污染物治理应用

多相光催化技术对水污染中有机物的降解效果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烃类和卤代有机物中。例如,对污染物中卤代有机物的降解,是多相光催化在水污染中的典型实践。卤代有机物广泛应用于工业造纸、农业药剂以及木材皮革的防腐中,是一种污染情况较为严重的水中污染物,降解困难,且毒性较大,在水污染影响中范围广,面积大,因此加大对卤代有机物的降解治理至关重要。根据上述对TiO2应用机理的分析可知,电子空穴与水形成OH・自由基,并与卤代芳烃进行反应,最终降解成CO2与HCI。多相光催化对卤代芳烃的降解过程为

光催化在卤代芳烃作用过程中降解的时间和效率存在差异性,通常需要较长的降解时间,但最终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污染物治理功效。UV/H2O2、UV/O3、UV/TiO2、UV/表面活性剂等均是常用的方法,原污染物降解比例可达到86%-99%,降解速率常数随氧化剂的增加而增大,最终转化为无机酸和二氧化碳,不易生成大分子物质。多相光催化通过对污染物中间结构的破坏,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彻底治理[3]。 2.3多相光催化治理水污染的独特优势

多相光催化技术在水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不断的实践证实,多相光催化治理水污染有着独特的优势。

1)多相光催化应用范围较广,适用性较强。通过实践证明,多相光催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适用的污染物处理范围十分广泛。部分水污染物无法通过物理沉降过滤,实现水质净化;多相光催化技术能够实现此类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2)多相光催化环境污染治理,经济性能较高。光催化主要应用氧气(空气)为氧化剂,二氧化钛(Tio2)为催化剂,即安全又低廉,经济适用性较高。

3)治污效果更强。多相光催化能够改变水污染中污染物的中间结构,实现彻底治污。例如,应用多相光催化进行卤代有机物的降解治理,最终转化为无机酸和二氧化碳,有效分解污染物,实现完全降解。

3结束语

多相光催化技术在污水治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和实用价值,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现阶段我国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且治理难度较高,在传统的水污染治理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技术方法为混凝沉降等物化法,无法实现彻底净化的目的。生化法是更具深度的处理方法,打破简单的分离污染物方法的模式,实现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达到治污标准。应用多相光催化技术,对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技术处理,有效推进了水污染治理效果。为更好的实现水污染治理,要不断加大对多相光催化的研究力度,实现光催化技术的创新性跨越,为实现全面的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广龙.非金属元素掺杂半导体矿物制备、结构表征及光催化降解高/大分子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12)

第10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技术规范 定位 作用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国家为保障环境保护目标,增强污染物控制能力、防治环境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监督管理活动,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为环境保驾护航的重要技术规范。受传统经济发展活动中资源的浪费、污染物排放等因素影响,我国近20年来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打造蓝天碧水,现代经济发展及生产活动中必须提高对污染物排放控制的认识。运用先进成熟技术提高对资源及能源的利用率,有效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针对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管理相对滞后的问题,我国加快了环境技术工程规范的修订与完善。利用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约束生产活动中污染物的排放与控制,规范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用行为,以此实现我国环境控制与监督目的。

一、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应用的意义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新时期环保道路中提出的规范性文件,其要求技术先进性与规范性,以此促进环境工程标准化建设,加快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指导作用,促进工业污染物、生态建设等领域环境工程技术标准的建立于完善。针对环境工程建设中缺乏技术标准指导造成的问题,运用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提高我国环保投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

(一)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建立,满足环境工程高速发展需求

针对我国污染现状,我国污染治理的投资逐年增加。通过城市环境基础工程建设投资、工业污染环境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等工作,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污染治理需求。针对环境工程高速发展现状,大批技术成熟、现金的污染防治技术得到了应用。但是,由于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管理相对滞后、缺乏标准化建设,在环境工会曾的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环境工程建设投资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影响了投资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加快建立并完善我国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是目前我国环保工作开展的必要保障、是提高环保投资效益的关键。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分析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为了规范各类环境工程的涉及、施工、安装调试、验收及运行维护制定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改标准规范了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全过程活动的标准化,实现对换进工程技术的针对性指导与规范。同时,环境工程技术规范还定位于对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行企业提供技术依据于技术指导,为环保部门污染物监管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建立与完善,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以技术支持为基础保障环境工程建设质量。

(三)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体系构成

根据我国现代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指导要求,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包括了通用工程技术规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以及污染治理工程运行技术规范。通过四大类技术规范涵盖了目前环境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根据不同的管理需求及技术指导要求,各规范对具体的内容与要求做出了规定。停用工程技术规范对各类环境工程的基本及共性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其适用于各类环境工程通用性技术的应用指导及技术规定。污染治理工艺技术规范对污染治理单元工程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其适用于各行业领域污染源控制的共性技术管理。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适用于特定行业污染源及污染物的控制,其规定了重点污染源成套污染治理工程的技术要求与重点。污染治理工程运行技术规范对环境工程验收、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做出了技术要求规定,主要应用于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中。

(四)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作用分析

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中,污染物的排放严重影响环境的保护,因此环保工作收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针对污染控制与管理的需求,我国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我国环境工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提高,有助于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而且,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还能够加快先进、成熟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进我国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以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为基础,为环保法规、标准、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实现我国环保行业高速稳定发展目的。

三、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内容编制要点与注意事项的分析

根据环境工程技术规范需求,在规范编制活动中应广泛收集基础资料与信息。明确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于作用,并掌握规范内容编制要点与注意事项。通过不断的修订与完善,满足现代环保工作需求。针对环境工程实践要求,规范内容必须适用于工程实际情况。以此保障技术应用科学性与先进性,保障规范适用的可行性。根据污染物排放要求,规范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的各种行为,保障环境工程建设目的的实现。在技术规范编制中,还应注重环境工程特色内容,针对不同工程的需求及建设目的,科学使用国家管理规定与专业标准,满足环境工程稳定运行需求。

四、结论

在我国现代环保工作开展中,环境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关系到我国环保目标的实现、关系到节能减排社会的构建、关系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针对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工作需求及技术指导需求,我国加快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利用技术规范体系,提高新时期环境工程技术指导及监督管理能力,促进我国环境保护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定位及作用的明确,指导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制与修订工作,促进规范应用科学性与适用性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要: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微生物原本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处理材料,应用在污水、废气的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利用微生物作用的生化法因其投资少、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且微生物的来源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培养,处理污染简便,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环境污染的发生主要由人类活动所致,但微生物与环境质量也密切相关。一方面微生物具有污染环境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具有很强的修复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因此,控制和消除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净化环境的作用,无疑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创建和谐新型社会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环境污染微生物土壤污染治理 

    当前社会是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随着人类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急速增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当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势必造成环境污染。污染物长期残留在环境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生态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生命质量和环境密切相关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忽视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目前环境状况十分严峻,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虽然采取了大量控制措施,但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据中国国家环保局《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1999年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如二氧化硫1857.5万吨,飘尘1159.0万吨,全国废水年排放量达到401.1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7.8亿吨、排放量达3881万吨,其中100万吨排入河流,危险废弃物产生量1015.5万吨。大量积累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废弃物(高达59.7亿吨)堆放在室外,占地达5.02万公顷,城市垃圾的产量也非常巨大(仅北京市就年产城市垃圾1000万吨以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极为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在好氧条件下,它能将有机污染物彻底的氧化,分解成CO2、H2O、PO42-、NO3-等无机物,在厌氧条件下,能将有机物降解,转化成有机酸、CO2、H2、CH4等。微生物种类繁多(我国约有微生物26万种),代谢类型多样,每一种微生物都有独特的酶系与功能。因此,它们是自然界进行自净作用的主力军,也是我们对污染物进行生物处理的“有力武器”,是环境治理的主要工具。自然界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种群,这些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在环境污染净化中却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微生物是通过水和风的散播得以存在各处的,无论在水表、海底或在土壤中都有微生物的身影。微生物由于自身的生理特性,可以通过自发的或人为的遗传、变异等生物过程适应环境的变化,使之能以各种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污染物为营养源,通过吸收、代谢等一系列反应,将环境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无机物。因而,在生物圈中微生物充当着分解者的角色。大约90%的陆地生产者都要通过分解者作用最终形成无机物归还大地。如果没有微生物的作用,仅历年积累下的生物残体就会堆积如山。微生物的这种作用虽然会造成人类生存资源的损失,但对于生态系统乃至全球的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却是不可缺少的,更是社会环境治理又一法宝。 

    一、当前社会环境保护的状况 

    目前环境污染的地区许多,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太原、兰州、广州、济南。北京、等五个城市位于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之列,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全国范围的酸雨危害的程度和区域日益扩大。全国每年污水排放达360亿吨,仅10%的生活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得到处理,其中约有一半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其他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我国的水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136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属4类、5类和超过5类标准的高达76.8%;约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大淡水湖如滇池、太湖和巢湖等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加剧;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现在世界上也没有一方净土,人们就连世界上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也不曾放过。 

    日前我国社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度发展的趋势,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度调查和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目标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重中之重。 

    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为人民所关注,世界各国都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围绕它制定和实施本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和经济及贸易挂钩是当前国际政治及经济关系发展中的新形势。例如,在日元贷款中,环保贷款已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将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并对达到该标准的企业给予认证。没有得到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在出口时将有可能面临被国外政府以未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而拒绝进口;同时,国外大型企业也可能因害怕和这些未达到该标准的企业合作而影响其形象,从而中止和这些企业的合作。至2003年,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将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统一成一个标准,从而将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准确评估我国微生物应用现状,加强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和交流,完善微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微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拟于2008年7月在广西桂林举办“首届全国微生物污染防治监测新技术与环境安全管理研讨交流会”。为我国环境保护近一步改善。 

    二、目前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也充分证明微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的理想武器,这一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所显示的独特功能和显着优越性充分体现在它是一个纯生态过程,从根本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度发展的态势,环境保护的压力依然很大。环境污染和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微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等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着优点,加之其技术开发所预示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受到了各国政府、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在改良环境中没有其他技术所可代替和比拟的。 

    微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广泛应用和十分重要的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土壤的肥力修复、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环境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高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微生物处理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专一性,为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微生物技术不仅适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如今还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成为环境质量预报和报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技术虽然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垃圾处置、河道治理等领域,但在环境中的应用同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一是微生物自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其次是微生物在用于污染物降解和处理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新的有毒或污染物质,所以在此同时也要加一些必要的化工处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微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方面的治理与发展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物界万物之源,它关系到人类的命运的发展,占人体的75%。水是再生资源,但一旦水的再生过程受到破坏,水环境被污染,将带来严重后果。我国人均水资源十分贫乏,在全世界149个国家中居第109位,人均水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占有量的1/4,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 

    目前空气、垃圾、土地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不但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已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智力乃至生存,因此全球各国近几年都在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治理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下这些方面进一步加强微生物与环境的保治,以及该方面的进一步应用。 

    1.微生物对水的处理 

    1.1。废水中的脱氮除磷 

    废水中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源,利用生物脱氮除磷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污水脱氮技术主要有活性污泥法脱氮工艺,包括A/O(缺氧/好氧)工艺,可使NH4+一N去除率达80%以上,A2/O工艺,改进的氧化沟工艺和SBR工艺都可使总氮(TN)去除率达90%以上。生物膜脱氮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浮动床、浸没式、三级生物滤池脱氮系统等,其中三级生物滤池的反硝化速度最高达1.0kgN/(m3.d),出水TSS<1.00mg/1。 

    生物脱氮中,有反硝化能力的微生物有变形杆菌、微球菌属、假单胞菌属、芽胞杆菌属等。 

    污水生物处理中,除磷常与脱氮工艺一起应用,常见的除磷技术有:phostrip工艺,能使总磷(TP)≤1mg/L以下:Bardenpho系统;A/O系统;改良UCI工艺;A2/0工艺。除磷过程一般认为在有氧条件下摄取磷,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其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是除磷的优势菌种。 

第12篇

一、前言

企业的环保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企业环保管理水平的优劣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甚至还影响到整个社会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团结稳定。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煤矿企业环保管理的重要性在煤矿企业的日常生产中显得尤为突出。

二、煤矿企业环保管理的意义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煤矿企业的生产与环保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以非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工业企业,其本身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而且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随之带来的环保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一情况早就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尤其是对于那些环境污染状况严重的企业来讲,政府部门更是提出了要求其限期治理以达到相关标准的规定。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重视《环保法》的相关规定[1],以相关法律规定的环保标准为准则,积极开展多项环保管理工作、落实责任、健全管理基本制度,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煤矿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开展,对于煤矿企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机遇,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树立环保意识,并逐步进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产品生产规划调整,不断减少高污染产品的生产,提高以先进科技为指导的资源节约型产品的生产规模,按照从治污到防污、生产末端治理到生产过程治理的原则,不断降低企业环境污染程度,进而降低企业负担,推动企业以新科技、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另外企业还要不断加强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变废为宝,促进企业良性循环与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清洁生产,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煤矿企业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煤矿开采带来严重环境问题

(1).煤矿企业煤炭开采过程往往会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产生大量的碎石、煤矸石、有害矿井水和生活污水,同时煤炭开采中排放的瓦斯、粉尘等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产造成污染;在煤炭加工过程中,各选煤厂对原煤的筛分洗选、动力配煤时产生大量的煤泥水、矸石、煤尘;煤炭燃烧使用过程中,向空气排放出大量SO2,氮氧化物和烟尘,造成大气污染,这些都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2)煤炭的开采会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容易引起采煤沉陷,造成地面裂缝,严重时引发地面塌陷,破坏周围的建筑物,除此之外还会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污染地表及地下水资源。

2、环保项目的立项与实施存在不足

在环保项目的立项方面,在缺乏充分调研的情况下,一些环保项目条件不成熟便匆忙开展,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考虑的不全面,造成项目半途而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在环保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资金的限制,导致项目无法顺利进行。当前,煤矿企业虽然将环保设备列入到固定资产管理中,但是矿领导对环保工作并不重视,不能及时为环保项目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导致环保项目长期无法顺利落实。

3、环保资产管理效率较低

当前,在煤矿企业中缺乏对环保资产的有效管理,环保设施管理制度中对添置、更新、改造环保设施、设备、环保台账设立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大部分煤矿企业的环保部门未能全面参与对环保资产的选型、采购、验收等环节,致使其对本单位或本部门部分新增的环保资产手中无帐、心中无底;环保资产台账统计没有使用统一规范的格式,造成企业主管部门汇总统计的环保资产不准确、不全面。

4、环保节能监测不到位

大多煤矿企业都缺乏对环保节能的有效监测,随着煤矿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煤矿企业在环保节能监测方面的力度也不断的加大,但是却仍然无法使其与企业发挥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煤矿企业虽然购买了部分环保设备,但是在环保设备的使用以及专业监测人员的配置方面不够完善,导致环保节能监测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四、煤矿企业的环保管理措施

1、科学合理解决企业经济利益与环保工作之间的关系

煤矿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二者之间不仅并不矛盾而且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并且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列如部分煤矿企业通过对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改善了员工的生活环境质量,对废渣废料进行二次利用,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负担,产生了部分经济效益,最终形成了企业内部和谐的员工关系和人人都为环保做贡献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

2、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煤炭企业环保人员作为实际推动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先锋,要不断增强自身工作的主动性,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自身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才能有效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也只有不断对员工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环保工作的持续性发展。

3、增强管理阶层的环保意识

煤矿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在短期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则是百利而无一害,因此要不断提高管理阶层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领导的前瞻性,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将企业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推动管理者阶层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保证环保工作的无碍发展。

4、环保资金持续化投入

环境保护工作在煤炭生产企业中可谓一项长期的工作,尤其是在现阶段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要保证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对其提供充分及时的资金支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有限的污染治理经费进行统一安排,以推动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的开展,并在此基础上,带动企业环保工作持续、高效的运行。

5、环境污染科学化治理

现阶段,虽然很多煤炭企业已经开始配备环保设备,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很多设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处理效果达不到相应的标准,设备维护环节缺失导致设备运行故障后无法及时修理而引发污染事故,或者设备故障后就弃之不用等,这些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内部资源的浪费,甚至从根本上动摇了企业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应不断加强企业对自身环境污染治理的监督与管理。

首先,要科学严谨地选择环保工艺与设备。环境保护工作反映在工业生产领域尤其是煤炭生产领域,是一个集技术性与管理性为一体的复杂系统,目前中国工业生产领域中关于环保技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环保市场设备繁杂,较少有针对煤炭企业生产特点的环保设备,有些厂家为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提供诱导性假广告,因此煤炭企业自身要想从根本上做好企业的环保工作,必须从自身企业生产状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对环保工艺设备市场展开深入调研,从设备的技术含量、处理效果以及性价比方面选择真正合适自身环保工作的设备。

其次,不断促进企业污染治理的科学有效运行与管理。煤炭企业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合标准的处理方式会影响煤矿排污设备的良性运行,另外在煤炭企业排污治理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够,管理人员缺乏环保方面的管理经验和污染治理设备的有效维护知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治理的效果。煤炭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污染治理制度,在实际污染治理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补充和完善相应的标准与规定,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适当对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有关的技能培训,并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力量,提高技术因素在污染治理中的作用,保证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煤矿井污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