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治理热点

社会治理热点

时间:2023-08-01 17:3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理热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治理热点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必要性

引言

社会问题是指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影响社会成员的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当今社会是信息极为发达的社会,大学生通过的方式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了解,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浅、信息渠道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不够,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1.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1.1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性

与时俱进是的重要品质,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以体现其时代性。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加紧时代的步伐,通过指导学生调查、研究、解释社会热点问题,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性[1]。

1.2丰富教学内容

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社会热点问题丰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需要以联系实际、联系改革开放、联系社会主义建设为教学理论,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主要教学思想,以指导学生使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要做到这几点就需要教师通过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合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利用热点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2.1在课堂期间导入社会热点

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导致给很多学生对热点问题不感兴趣,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不关心政治,不理会国家大事。在思想政治课程期间通过让学生自主导入社会热点,开展社会热点讨论,生活实际问题分析,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加以引导,如此一来既能够有效解答学生的疑问,又能加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2]。教师将国内外时事热点的讲述,然后由学生挑选几件时事,让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分析讲解,这种方法有效体现了思想政治的理论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通过教学的知识进行时事分析。不过,教师在选择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应该注意与内容与教学的结合,避免内容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况发生[3]。

例如,某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上加了一个新的活动,“课前时事播报”,大致就是让班级成员按照班长手中花名册的顺序进行演讲,每一节课前由一名同学上台用PPT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和阐述三天以来国内外时事热点,然后挑选一件时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讲评。在演讲过程中,如果发现遗漏、错误的观点,由学生自行提出予以纠正,最后教师做简要评论。PPT的制作质量直接关系本学期的成绩考核,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项考核指标,供教师参考。

2.2参加社会实践,延伸教学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范围很广,其主要形式有专业学习、社会调查、学习参观、志愿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就是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此外,就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4]。从某些方面而言,只是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是不够的,我国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导致很多学生都是缺乏外国学生那种“大胆”,让那些性格腼腆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尽可能增加实践的种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实践活动。但是无论那种形式,都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确保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例如,某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针对“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的标准”这一情况作为社会实践调查,教师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将班级80个学生分为20组,每组4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考调查指南,对社会中用人执行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单位进行采访、分析,撰写报告。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经历中得到经验,用调查的数据分析反映“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的情况”,在社会调查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学会维权的手段,学会处理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

3.结语

综上所述,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实践,以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知识的运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虹,仇艳艳.“概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关注的疑难热点问题分析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08):180-184.

[2]王继全,陆树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几个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05):258-259.

第2篇

《职业技术杂志》2015年第五期

一、主体参与式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一)主体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还学于生”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是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到角色的转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强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主体参与式教学,符合了当前课改总体趋势,将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施。

(二)主体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主体参与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加强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学生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听讲、动手操作、大胆发言等形式主动参与教学与学习,将极大的提升教学效果。

(三)主体参与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其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其全面发展,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二、主体参与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参与学会质疑是学生思考问题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设置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质疑参与,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发扬民主,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对问题进行积极引导和解答。其次,教师态度温和可亲,消除学生心理顾虑,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质疑。最后,教师提问要掌握技巧,以此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二)师生角色互换,在体验中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这样的教学活动来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过程,到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看作知识传播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把课堂交给学生,为学生的表现自我、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舞台,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列举时事热点案例,支持学生讨论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运用时事热点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时事热点案例,开展讨论式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1、时事热点案例的选择要恰当,注意新鲜性,注意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2、时事热点案例可以采用音频、视频等形式传递给学生,更为直观、形象。3、讨论的形式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的形式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讨论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帮助学生通过对重大事件的认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已知的社会科学的理论分析认识现实社会,并得出正确认识和判断。

(四)开展实践教学,在活动中学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实践教学是主体参与式教学很好的实现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其中校内实践教学包括演讲、讲故事、辩论、情景再现、游戏等方式。校外实践教学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使其在实践教学中了解社会,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参与式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在应用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熟练掌握该种方法的实践和技巧,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作者:姜慧丽 单位: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第3篇

【关键词】效果;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1 绪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课堂是学生系统接受理论,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任务,但一提起思想政治理论课,人们总是把枯燥乏味、空洞抽象的说教与之等同起来。如何紧密结合国际形势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践;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状态新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吸引力面临的难题。

2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讲台上老师唾沫横飞,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是大家毫不陌生的教学场景,虽然教师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差。

有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不是一门专业主干课,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是“大而无用”;有同学认为教师讲授内容脱离实际,和现实有差距,想听的内容课堂上不讲,不想听的却拼命灌输,就是“假”、“大”、“空”;有同学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没有创新,“填鸭式”、“满堂灌”,导致厌学心理;还有同学认为授课教师不能引起学生心弦共鸣,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3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教育是育人工程。为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不仅能来上课,能听课,而且听得进课堂内容,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必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3.1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多沿袭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以提高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采取“我讲你听”的灌输方法,“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个讲稿念到底”,难见成效。教师应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成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向学生提供记录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剖析,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同时,用案例阐述理论,让事实说话,可以避免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提高教学效果。案例选用要有时代性、区域性,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采用专题式教学。抽取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实际,加以综合整理,从理论上深刻分析,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讲解。例如“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教学,通过围绕生态环境问题、反腐败斗争问题、国际安全问题等组织材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讨论式教学。课堂上教师采取启发、设疑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分析、引导。

3.2 凸显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用”、“有得”。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从业者素质。调查表明,企业需要有知识、懂技术、有动手能力的人才,但企业更关注员工思想品质,甚至有企业认为努力比能力更重要。可见,企业把“德”放在第一位。课堂教学中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成长乃至一生幸福的重要意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由缺乏兴趣变得有些兴趣,由兴趣一般变得兴趣浓厚。

3.3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大”而“空”

当代世界发展很快,我国改革开放形势日新月异。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困惑迷惘,不知如何应对。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结合社会实际,有针对性解决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老师讲的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学生自然感兴趣。调查表明,脱离学生实际的所谓“纯理论”讲授,不是“对牛弹琴”就是曲高和寡,无法找到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失去说服力和可信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从学生关心的事件作为切入口,通过剖析典型事例阐述深邃的理论,通过情感体验来解释社会现象,以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

3.4 关注时事、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是社会现实中矛盾焦点的反映,是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例举社会变革过程中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运用理论来分析。一方面解除了学生的疑问,另一方面是给学生以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示范,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学习理论有用、实用,理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良方妙药,从而把理论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需要。

3.5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授课教师有吸引力

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言行的模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师高尚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学生为其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才能所倾倒,为其广博的知识所陶醉,怎能不“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说服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4 结论

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封闭、空洞、乏味的灌输和形式呆板的说教,而是要以大量生动的、新鲜的、创新的教学内容,辅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院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3-ZX-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67-02

在信息时代,以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快速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大力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增强其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热切关注社会问题和时代变革。同时,由于家庭状况、学习条件、社会背景的不同,人际交往范围和内容的不同,所受社会影响的层面和程度不同,身心成熟状况、社会实践经验、文化知识素质的不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异彩纷呈。95后大学生更是使用新媒体最普遍的群体,上课的时候带一本教材,一部智能手机几乎是他们的“标准配备”,新媒体所特有的信息传播特点十分深刻的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们更容易被各种各样新异的信息、图片、视频所吸引。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如果仍然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用一本教材、一只粉笔、几页课件,是几乎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更难以实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时常出现的尴尬局面是,学生们大都默默低着头,但这不是在认真地听课,而是在认真地玩手机,如聊QQ、看网络新闻、玩网络游戏、淘宝购物等,甚至有的学生上课的时候默默的将耳机戴上,就完全隔绝了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联系。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多样灵活运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多种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取适合教学对象、符合相应的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就适合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析。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更要适应于教学对象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光是课堂上要做好教学工作,课后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例如通过浏览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形式,了解学生最近关注的热点新闻和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网络信息了解较为全面,这样才能较好的跟学生沟通,实现更良好的互动,及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

通过将授课班级学生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等方式,增强了解互动的同时,也能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要及时了解网络词汇,用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沟通交流方式,进行对话,也能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接受观点。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新闻,将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增加教学互动环节,通过对热点新闻现象的深入探讨,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理结合,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对学生有极大吸引力的案例,从而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更多的吸引力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课程知识。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学生对任何思想政治信息的真正接受,都是以其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一系列内在思维运动为基础的,这种接受特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具有调动教学对象自身接受能动性的刺激性和推动性,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更要适应于相应的教学目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是为实现相应的目的服务的,任何教学方法的选用,都是以相应的教育目的为重要依据的。在新媒体时代“多样化”成为社会发展最大特征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更加趋多元化,受社会环境影响,现在有不少大学生总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说教而对之有所排斥。因此,在制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时,必须避免“高”、“大”、“全”,不能指望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能将学生的全部疑难问题都解答清楚。应确立合理的“三贴近”的教学目标,重点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性教学的精神实质就是强调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诱导、启发学生思考,把单向的教育变成双向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启发性的讲解、启发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枯燥的理论具有鲜活的色彩,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并最终外化于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提问法操作的关键是,在对话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引导,及时热情地肯定其优点指出其缺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主题讲演与答辩教学方法。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深度,教师可以对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或演讲,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媒体方面的优势,更有效的搜集资料。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要预先做好安排,要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讲演、答辩时重点突出、论据充分,在讨论会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正确引导学生,并指出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我收集资料,以团队为中心,在探究和研究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布置活动安排――分组与选题――收集资料列提纲――教师修改提纲――论文撰写与讲演准备――讲演、答辩与评分――总分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杜绝了当前学生存在的不劳而获的抄袭现象,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创造热情会被充分激发,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学以致用的机会,锻炼学生收集、处理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和提高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

第三,实践教学法。突出的实践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特色,它有课堂不可替代的功能,那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取和验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的知识,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感性认识的支持,有利于促使学生从理论观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曾在自己教学班级组织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学生针对某个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社会调查,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形成调查报告,这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使他们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观察、了解的同时,更能把握其本质问题,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双群.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

[2]高昕.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第5篇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30-02

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中贯彻人文关怀理念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人文关怀通常指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传统上,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倡导主旋律与主流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这一定位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把思政课教学作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如果我们只局限于这一点,在教学中就很容易陷入说教中,使学生感到厌烦,而不是把学生吸引过来。

因此,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还应该有第二个层次:方法课。

教师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思政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思想政治理论,而是掌握理论、运用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大学生而言,一门课程如果不能对他自身的成长、发展起到任何作用,他是不会感兴趣的。这种行为虽然有些功利,但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对他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对他们的人生是有帮助的,这个帮助就是能用课堂上学到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他们在现实以及未来人生中的一些问题。

最后,我们对思政课的定位还应该有第三个层次:人文素质课。

通常我们认为大学生素质的具体内涵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等许多方面。大家都承认思政课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往往忽视一点,那就是,思政课其实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今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遇到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对政治理论难以理解,课堂上一讲理论就心生厌倦,昏昏欲睡,甚至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跟随教师思考,就越来越缺乏思辨能力,人文素质的提升存在问题,这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了今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尴尬处境。要改变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认识,注意发掘思政课的人文资源潜力, 明确思政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人文关怀理念

(一)教学内容的人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集合了多门社会和人文科学的综合素质教育,其目标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如果教师单纯按照规定的教材内容来教学,是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甚至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作为指导,结合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自行设计教学内容,探讨当前国家、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甚至是开展辩论,也就是说教师应尽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吸引学生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贯彻了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体现了思政课作为方法课,人文素质课的定位。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与时代相结合,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当下的中国,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混淆,社会在很多方面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出现怀疑历史、戏弄经典、颠覆传统、社会冷漠、信仰缺失 、道德失范、思想混乱等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把握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

二是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是时代的主题,也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焦点,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这些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与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作用,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与追求,鼓励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同时也要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太恰当的思想、行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尽量解决学生思想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二)教学方法的人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人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为目标, 通过研讨、案例分析、小组学习、学生登讲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 增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人文色彩, 使以往严肃、枯燥的政治理论课变成充满人文精神、追求自身理想的一种实践形式,这种形式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也不再仅仅是灌输枯燥的政治理论的过程,而是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过程。

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当然的“ 教育者” 和“ 被教育者” ,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双方是平等的。那些表面上、形式上的“ 教育者” 只不过是暂时的。所谓“ 教育者” 事实上也必须是“ 受教育者”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不能是“单向”的,更多的要侧重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二是注重精神陶冶,切忌僵硬说教。正如前文所说,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思政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信念以及品德,最终将这些思想、信念等转化为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的行为。而人的思想、观念、信念、品德形成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同,它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更是个体生命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注重的是生命个体的体验和感悟,强调个体内心情感的激发。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将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和领悟通过情感传达给学生,才能感染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达到真正的共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青年学生对互联网,对各种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尤为热衷。在教学中,我们也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

四是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目的是将正确的认知转化为恰当的行为,因此,要特别注重开展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围绕某一社会热点组织辩论赛、带领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通过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甚至有时可以是模拟的社会生活情景中,从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自身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认识,最终推动其认知向行为转化。

(三)教学效果考核的人文化

传统的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就是期末的一张试卷,主要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材上的内容。这种考核方式其实是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头脑中的思想,教师也无法真正了解课程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考试,得到分数。

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素质课,考核方式必须与其定位相适应。因此,在考核方式的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考核要反映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各项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的提升,单靠一张试卷或一本作业是无法完全反映的,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发言、讨论甚至是私下与教师的交流,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以及实践后的心得体会。

二是考核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化,思政课作为人文素质课,更要体现以人为本,不同个性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擅长的方式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综上所述,在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的社会发展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定位重新审视,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人文关怀价值,整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加科学地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葛茂林.简论“两课”教学原则和目标的发展与完善——兼谈大学生完美主体人格的塑造[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

[2] 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设计 创新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其教学中存在内容设计简单、行程流于形式等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阻力重重。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 90后的大学生是个性。他们年轻、活力,具有创新精神,但是更喜欢标新立异,喜欢与众不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活力,但透射出冷漠;他们身上体现出创新,但透射出搞怪。90后是孤独的一代, 90后是缺少情感感化的一代[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以团队、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运作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和谐共赢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兼顾理性知识和非理性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

(1)授课教师确定选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研究,完成调查论文,调研报告。最后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这种实践教学形式适用于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政策贯彻实施及效果等问题的调查研究。从经费计算的角度来时,最为经济实惠。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也最为简单轻松。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赖于学生高度的自觉性、敏锐的观察力和高素质的科研能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组织的带领大学生到社会重点行业、企业、街道或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等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完成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与第一种实践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纪律性要求,可获得教师的现场指导。但是,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活动成本相对较高。

(3)情景模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中获得启示。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2]。

(4)专题讲座、座谈。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成功人士或先进人物等,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就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与学生现场互动。

(5)课堂讨论、辩论。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6)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联系起来,开展实践性教学。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条件保障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保障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指导力量、经费条件、基地建设等方面。

2.1组织领导

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并成立“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表现出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度重视。

当前,由于生源问题,高职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的领导者都“聚焦”在不可回避的生存发展问题。但是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际形势复杂,不能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各级领导也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

2.2教学管理

关于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学分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也同时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所有学生。”各高职应根据这些文件的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真正地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落到实处。

2.3经费条件

关于实践性教学经费,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明确规定应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实践性教学经费主要包括交通费、差旅费、讲课费、门票费、场地费。随着实践性教学参与学生数的增加,实践性教学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这笔教学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学校设立的专项经费,但在具体的实践性教学中,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外援,增加实践性教学收入来源。如: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获得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资助,同企事业单位双赢[4]。例如,同移动公司的合作,可以使学生身穿带移动宣传标语的T恤从事实践活动,宣传移动公司的形象的同时获得移动公司经费的支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关系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系和支持。

2.4基地建设

柳礼泉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一文中指出:“基地教育,就是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识与感受的实践教学环节。”基地建设是开展基地教育的前提。基地建设要体现本地化、规范化的原则,深入开展基地建设。本地化是指基地建设要积极利用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特征。规范化是指基地建设中教育基地的合法化、规模化,合作关系的稳定性、长期性,教育内容的代表性、指向性。随州职业技学院在基地建设包括随州高城镇“傅本发残疾人自强基地”,广水“单身母亲养殖基地”等在本地具有影响力的基地。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路径

3.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课各章节也存在重复的内容,必须进行优化整合。如:第一章可以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然性、科学内涵、成果、意义”的线索进行整合,把中国化各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放在其他专题重点介绍;第一章和第六章都涉及“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只在第一章重点介绍;第六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都涉及“科学”、“教育””等内容,一定要避免重复;第八章和第十一章都有“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容,也要避免重复。可以把重复的内容集中在某专题重点讲解[5]。

3.2将理论热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理论热点问题,如:“六个为什么”、“四个划清”、“七个怎么看”等,这些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如能充实到“思政”课精彩教案中,将使教学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六个为什么”可以与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四个划清”可以与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七个怎么看”可以与第八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五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3.3课程评价与管理学相结合。

现有的“思政”课教材是章节式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为了照顾结构的逻辑严谨性、章节的均衡性和前后呼应性以及内容全面覆盖性、学术权威性和表述的准确性等,存在着内容重复的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学。因此,精彩教案不能照搬教材体系,必须将其转化成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重点难点,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政”课精彩教案可以把章节式的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中国化的主题、中国化的主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把十五章设置成十五个专题,这十五个专题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总论部分、思想核心理论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又可以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教育对象及实施过程所进行的价值评判[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政”(简称“思政”)课精彩教案,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思政”课精彩教案的价值、特点、结构和内容。

3.4精心设计“思政”课精彩教案的结构

在把章节式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以后,“思政”课精彩教案每一个专题的结构都可以从教学简况、教学过程和教学小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首先是教学简况。这是对教学基本情况的简要认识和把握,包括授课对象、学时安排、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课后作业、阅读书目等。授课对象要把本专科区别开来,以此了解不同授课对象的总体情况;学时安排是指对每个专题教学任务完成所需时间的总体把握;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重点难点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教学的主要方面,包括教材要求的重点和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采用的策略、方法和手段;课后作业是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为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阅读书目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拓展学习任务,除了一些经典选读外,还可以推荐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教学简况最好安排在每个专题的最前面,以表格形式呈现,简洁明了。

其次是教学过程。这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布局,也是精彩教案的主体部分,包含了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实际上把整个教学流程都进行了安排,包括告知、导入新课、讲授、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教师归纳或点评、知识链接、时间分配和板书设计等。告知是告诉教学对象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新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注意和激发学习兴趣,既可以通过复习提问自然过渡到新课,也可以通过案例、名言、图片、视频等导入新课;讲授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它是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也是时间分配最多的部分;视频与案例是指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分析教学案例进行辅助教学的环节;提问、讨论及自学等,是指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而设计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归纳或点评是指在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等环节完成以后,教师对其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指点,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知识链接是指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通过专门的介绍以加深教师和学生的理解;时间分配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所分配的时间;板书设计是对板书的内容、形式布局的设计,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

最后是教学小结。这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思考,包括教学效果、教学经验分析和改进措施等。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教学经验分析是在对教学效果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改进措施是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柳礼泉.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 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7篇

摘 要:“APEC蓝”成为2014年度的热门话题,从而引发了人们关于治理雾霾、保护生态环境的反思。政治学科的教学与考试毫不例外地也必然会关注这个重大热点。本文试图通过编制的一道综合性模拟试题,从不同角度去探讨这一重大热点问题。

关键词:APEC蓝 热点问题 试题解析

覃遵君,男,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

一、热点试题

“APEC蓝”成为2014年度排名居首的十大科技热词。

材料一2014年11月,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保障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中国环保部会同京津冀等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史上最严”的相关措施,实行联防联控。比如,会议期间北京放假调休6天,北京、河北、天津等8个以上城市采取汽车单双号限行政策,机关单位的公车封存70%;北京全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工地(抢险抢修工程除外)全部停工;河北省2000多家企业临时停产、1900多家企业限产、1700多处工地停工;2014年11月6日起,实施最高一级空气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山东省,要求尽可能采取限、停产措施。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政府履行了什么职能?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国环保部会同京津冀等地方政府采取多项严厉措施联防联控,突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

(3)“APEC蓝”作为一个科技新名词,作为一个理念追求和文化符号,对人们会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二 “APEC蓝”的背后,是人们对雾霾治理的期待,对重回蓝天白云的向往。因而留住“APEC蓝”成为全民关注、环境保护的热门话题。

(4)有人认为,在治理雾霾时,采用工厂停产限产、汽车单双号限行等行政强制措施,在APEC会议这种特殊情况下,可能行得通,能够取得效果。但如果经常使用、甚至长期作出这种行政性规定,势必会侵害企业利益和公民财产使用权。对此,你持怎样的看法?

(5)针对北京地区雾霾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请你从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不同角度分别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试题分析

这道试题突出了开放性、拓展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点,既考查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四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又考查了分析、概括、演绎等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难度。

设问(1)侧重考查《政治生活》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从提供的材料中不难抽象概括出,政府采取“史上最严”的措施,旨在治理雾霾,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显然,政府是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设问(2)侧重考查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运用演绎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大前提——小前提——具体结论)的方法编制答案。从思路上应当明白,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大前提”;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及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都属于“小前提”;结合背景材料的对应分析都属于“具体结论”。

设问(3)侧重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要求结合背景材料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方式、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4)涉及到公权力和私权力的矛盾问题,其实质就是法律法规与行政命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但不管是法律法规,还是行政措施,都必须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比,从政府的角度,可以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分析说明;从公民个人的角度,可以运用权力与义务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5)是全开放的,没有指明知识范围,难度较大。但是,设问指明了主体——政府、企业、个人。因此,可以围绕“主体”选取和运用相关知识。

三、参考答案

(1)政府履行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都是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北京的雾霾天气、环境污染,与本地及周边的工业排放、汽车排放、工地粉尘、天气状况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严厉措施实行联防联控,才能在雾霾治理、环境保护上取得明显效果。“APEC蓝”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3)从一定意义上讲,“APEC蓝”新词成为人们创造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正在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等生活方式,而且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人们在交流和交往中,热议“APEC蓝”,追求“APEC蓝”,自觉为“APEC蓝”而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行为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新常态。

(4)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关注民生,尊重民意,不得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侵害公民的权利。在采用工厂停产限产、汽车单双号限行等措施时,必须考虑企业和个人的合法的正当的利益。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防止滥用行政权力,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在采用工厂停产限产、汽车单双号限行等措施时,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简单地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推行。

第8篇

6月18日,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承办的“北京2014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研讨会以“现代教育治理与教育督导改革”为主题,围绕当前各省市在教育治理与教育督导改革领域内的重点、热点话题,进行交流研讨。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教育部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唐立军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30个省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领导、督学,部分教育专家等二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上,针对教育督导在教育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的建设、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重点问题,国家教育督导部门领导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湖南、陕西等地教育督导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分享教育督导的理论研究、政策举措和实践探索,部分教育督导研究专家对教育督导改革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对策建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要转变政府职能,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要强化学校办学的主体地位,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要转变政府教育管理理念,推进管办评分离,优化教育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资源参与、支持、监督教育发展;要更加重视政府的监督、监管,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建立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统筹有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在此背景下,“北京2014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聚焦于“现代教育治理与教育督导改革”的主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部督导办主任何秀超在演讲中指出,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是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入园难”“择校”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迫切需要。他从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个领域,阐释了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指出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加强督政工作以促进教育公平,加强督学工作以规范办学行为和开展评估监测以提高教育质量。

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唐立军作了题为《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旨报告。唐立军指出,要创新教育督导改革思路,确立教育督导改革目标任务。依照“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多元参与、开放和谐”的工作思路,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坚持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统筹有力的原则,加强教育督导的法制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政制度、学校自主办学督学制度、教育发展状况和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

本栏目将持续聚焦此次会议,分享各地“现代教育治理与教育督导改革”的工作经验与创新做法,从现代教育治理的高度理解和定位教育督导的功能和内涵,以期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现代教育督导改革。

第9篇

【摘要】当前变革时代面对诸多社会问题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需求,文章就教学实践谈一些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主体作用;实践;激情;兴趣

一、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目前变革时代,面对收入差距、环境污染等诸多社会问题及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观念创新,已成为紧迫课题。只有明确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向,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突破,才能最终达到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提高公民认知与公民政治素养,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同时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政治课教学中的要点

首先,教好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育发展史上,无论是中国的古代教育家还是现代的西方实用主义教育,虽然各学派的教学观点各异,但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通过学生这一教学主体最终才能实现各自有效的教学目的。因此,研究学生这一教学的重要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师生互为认识的主客体。在教学活动中,教授与学习是同等重要的,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课堂上我曾经对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如:你喜欢政治课吗?你认为政治课教学对以后的工作、生活有用吗?如果可以自主选择那么你愿意上政治课吗等。发现有两种倾向:一是目前许多大学生在观念上始终对思想政治课存在着误解,认为政治课“务虚”不“务实”,太“空”且内容多变,不如专业技术课程具有实用价值。二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普遍不感兴趣,甚至认为其可有可无,只是为了修够学分能顺利拿到毕业证而走进我们的课堂,往往到考试前才应付式地死记硬背一通政治课教材的内容。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一旦考试结束绝大多数学生会把书本知识毫不保留地还给老师,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则一如既往地原地踏步。正因为如此,尽管多年来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中始终弘扬用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以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水平却不尽如人意。反之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把课堂的主人地位还给学生,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智慧的当代大学生,他们能用身边的生活实例来阐述政治课理论知识而教师在其中只起一个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这样的教学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如讲述“爱国主义”“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课后学生普遍反应效果良好。当然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问题是个综合性的多层次的问题,但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其次,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增加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性,把实践活动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性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学校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教师为指导、学生实践为主体的各种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生存能力,是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新举措。它是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变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一种尝试。只有充分发扬课堂教学民主性,才能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我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又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爱护环境尽可能地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购物时索要发票”等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并非一定是英雄壮举,同样存于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学习体,课堂上一味灌输知识,这种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忽略了教学的真正目地即:“学以致用”,可以说也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调动学生学习认识政治理论课兴趣的有效方法。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及社会现实,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同时又能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思考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或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件等等,学生也不会认为政治课学而无用、枯燥无趣,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也达到了它真正的目地:以人为本,学以致用。

再次,把近期发生的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热点问题追踪是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需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教学内容除了重点难点问题之外,还有一个热点问题,如“利比亚动乱”、“南中国海问题”、“小悦悦事件”等。追踪热点、结合热点、讲好热点,是思想政治课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现实需要。结合热点进行教学,可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更具有趣味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结合热点进行教学,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结合社会现实的教学过程。它可以锻炼学生具体地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由于热点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因此它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会产生一定的有效性,同时又能使学生的思想脉搏与时代保持一致。热点问题可以分成不同类型,如时政热点、地方热点、传媒热点以及社会问题热点和学生消费热点等等。时政热点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如“利比亚动乱”时我国政府动用一切力量成功撤民三万多人,确保我国公民人身生命安全一事就让学生切实感到“家在国中,有国才有家”。时事政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利用时事政治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则是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离开了这些内容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则必然是一潭死水。

最后,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趣味、灵活、激情”等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认识政治理论课的热情与激情。趣味,就是将抽象复杂的概念用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表达出来,如“实事求是”就是汶川地震时如实向国内外通报伤亡状况,不隐瞒;就是普通人的实际收入能跑的过物价等;就是运用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的成语、谚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等来弥补一些抽象、复杂的原理,使其形象化、具体化和简明化,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开阔了视野。灵活,就是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老师上课讲条条,学生课后划条条。针对学生的这种认识,教学中我重视运用历史和现实的典型事件,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述思想中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危害时,一方面我列举了大革命的失败及被逼“”等历史事实;另一方面联系现实我又与学生们讨论了“书呆子、新读书无用论”等当代话题,这样学生既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实际能力。灵活,就是课堂教学方法要不拘一格变化多样。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力法,如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教学、课堂演讲式教学等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激情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励他们对真善美的认知力与认可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能力,有效地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变革时代,面对当今价值形式的多元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式,面对日益成熟的有思想有智慧善于思考的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一味说教,就书教书必然适得其反,而运用形式多样富有现代气息的教学方式则是政治课教师及政治课教学的必然选择。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大学生;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接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一、从理论联系实际的立场上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从目前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积极态度,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目的不明确,对思想政治理论存在很多疑惑。其中的原因何在?因为当今社会,功利主义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很大,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学生们开始有选择性地接受他们认为的“有用”的课程,而有用与否的标准,往往被他们简单地确定为是否能增加其就业的筹码。这样一来,在一些学生的眼中,专业课、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以及一些对考证有帮助的课程等就顺理成章成为最有用的课程,而旨在提高思想认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却被认为是无用的。这种“无用”心理造成的后果就是很多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思政课没必要。先入为主的“无用”心理,直接决定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首先就要克服这种“无用论”的心理,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思政课的目的在于育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关乎每个人一生的重大问题,不可轻视。这就需要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信服理论,并且产生认同感。比如讲“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可以给学生举例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无非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就把自己和世界对立起来,人不满足于自然提供的现成的东西,而是想要现实中没有的东西,这就产生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每一次理想变成现实,都会有更高的理想,然后人通过努力把更高的理想再转化为现实,在此基础上又会形成更高的理想,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矛盾中不断发展的。这样,同学们不仅理解了矛盾如何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还会为自己设定理想,努力奋斗。

二、从构建互动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应当承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严谨而规范的政治理论课,它严谨、规范但不是死板、教条,纯理论教学,过分强调理论性,严谨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导致学生产生乏味心理。特别是对于理解社会还不深刻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更是需要用符合他们成长规律的心理需求来处理理论课的严谨、规范和生动、活泼的关系。这就需要老师用讲课的技巧来处理好这个关系。

为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枯燥感,就要通过教育者的努力,由灌输式教育向引导式和讨论式转变;从既定理论结论出发向从现实问题出发转变;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向师生一起解惑转变,总而言之,要努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思想互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语言互动,对话式教学,促进教学相长;通过关系互动,主体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情感互动,感悟式教学,达到学习的知情合一。

三、从培养学生的情感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内部的因素触及了学生的内在精神要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备课的前提要备学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所关注的焦点,从而使所讲授内容与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形成思想互动。因此,在讲授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经常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不断形成自己的思想。比如“世界是物质的”,这个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的高度概括,很抽象,学生们在中学时就学过,所以对原理本身不陌生,只是不理解了解这个原理有什么用,那么在讲解完理论后,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哲学家们为什么要研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正是他们所困惑的,于是可以顺势给出这个原理的实践意义:既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经过这样的启发,既合理地解决了学生思想的疑惑,又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达到使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自觉运用原理指导生活的效果。

四、从关注时政热点问题的角度把握思政课内容

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度很高,从经济发展,到两会民生,从到对外关系,等等不一而足。这说明,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面对每天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和现实问题,只有用发展的理论去分析、解释,才能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起到解惑释疑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了解学生、了解社会,把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以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层次问题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给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用理论去迎合实际,而是用理论去分析实际、说明实际,即理论是“矢”,实际是“的”。要善于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要在用核心价值观理论说明、解释现实问题上下工夫,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学生才有认同感。

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对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者, 还是对于广大学生,都是一项全新的挑战。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仍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育工作实践中,仍需要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作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朱晓慧.发挥意识形态功能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第1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学方法;改革

“中国现在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党和国家特别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2013年8月,中央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从七个方面,对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精辟、深刻的阐述,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等院校要成为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是教师

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点在一线奋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因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好的教师教学方法各有不同,甚至风格迥异,却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这意义上讲,教学是一门艺术,并不是单纯的对“方法”的运用。因此,教师本人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往往成为上好课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优秀的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要求、课堂规模、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生学科专业特点进行课堂设计,充分发挥各自的特殊性,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的“艺术”性,赢得学生的普遍爱戴和尊重。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使用,起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知识渊博,有学问,不光要钻研思想政治理论,还要广泛涉猎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成为真正的“杂家”;要深入了解学生所所思所想,要做到真正理解他们,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的真谛。所以,教师要有真才实学,力求透彻掌握思政理论课程的基础理论、核心内容、基本思想,及时熟悉最前沿的形势与政策;其次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时候与学生产生共鸣。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主体在教师,抓教学方法改革,实质上是抓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要深入钻研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方式,巧妙运用先进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生动、有趣,使同学们愿意听、想听,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思考。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比较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灌注式”、“注入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陈旧的授课方式,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能。目前,广大一线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案例式、专题式、互动式、体验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式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能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从理论的高度对生活现象进行筛选,将社会中一些典型的人物与事件,浓缩成一个个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剖析这些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维能力。采用典型案例式教学使学生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融合、相渗透的纽带,使课堂上枯燥的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做到近距离的接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内容的实效性。[2]

(二)专题式教学方法

专题式教学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据,针对某一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以专题为单元进行授课的教学方法。专题式教学要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归纳,超越其所呈现的内容,形成一个较为集中的主题教学单元。专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为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专题式教学的优点在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深入性,使学生能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入探究成为可能,引导学生理论推理和论证,培养其独立思考的精神。

(三)互动式教学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大学生 教学方法 实效性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情感态度体验,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是其中相当关键的因素。引入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其中,主动参与,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自身的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学生情况和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这种讨论可以预先准备,也可在课堂上即兴进行。比如针对体育系新生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讨论;可以就当前社会现状和一些典型社会现象,组织诸如运动员个人荣誉与国家的利益、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校园网络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行为的启迪。讨论能使学生互相启发,深化认识课堂讨论最终应由教师予以归纳、小结,也可由学生自己进行评判、小结。教师精心安排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精彩纷呈。①

2 营造对话氛围,促进实效性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创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所以我们就要通过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氛围来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②

2.1 和谐对话,关爱学生

体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课时又比较少。根据体育专业的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由于教材涉及的内容知识点多,比较琐碎,学生比较难掌握,突出教材的重点就特别重要。这种方法不是生硬地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然后再由教师总结答案的传统方法,而是揉入了西方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新型的启发式方法。教师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激发出来,学生才会自动地学习和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条件,让其亲自实践,使其产生好奇、疑惑、惊讶,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其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对话教学旨在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强调人性观照、生命意义的追寻和终极关怀,力求将知识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从根本上启发学生心灵。“关爱、谦逊、信念、信任、希望、批判性思维”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中,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与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感到安全,从而主动与同学、与老师、与文本进行对话。要入情入理地回答他们在成才、立志、交友、恋爱、就业、做人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2.2 真挚对话,感染学生

在教学中要回答他们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而言,惟有自己信仰坚定,才能在讲坛上理直气壮而不是心虚气短,才能迸发出激情,富有感染力;只有理论功底扎实,才能把理论讲得深入浅出、透彻明了,才能讲得生动,使学生首先愿意听,继而听得进,最后乐意听。社会公众比较关注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和真实事件。如围绕国际金融危机、社会公平、边疆民族问题等许多国际国内热点都可以设计话题。既不丢“老祖宗”又要说实话、说新话,改变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局面,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社会现实,从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接受。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确立他们的人格主体地位,努力找到师生之间心理上的平衡。让学生心情舒畅,心理放松,真正启发他们去主动、自由地思考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来共同探讨一些疑点、难点问题,或者是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达到教学目的,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得到启迪,增强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③

2.3 运用实践教学法,提高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