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行业销售数据分析

医药行业销售数据分析

时间:2023-08-01 17:3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行业销售数据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药行业销售数据分析

第1篇

一、医药行业存在的主要涉税问题

(一)医药行业税负明显偏低

由于人们存在对医药行业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使得医药行业高增长和高收益性非常突出,据调查医药销售行业经营中实际进销差价率在20%左右,粗略推算整体增值税税负不低于XX%,而医药销售行业实际平均税负仅为XX%左右,其中有的企业几百万的销售额应纳税额仅为几千元,税负水平明显偏低,与医药行业市场潜力大,利润可观等特点不相应,存在明显疑点。

(二)医药行业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现象

医药零售业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还比较规范,税务机关基本能核定月销售额。但医药零售业大多属定期定额户,不能提品进销存登记簿,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准确核定月销售额。即使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也存在帐外经营、有意隐瞒销售收入等现象,如现金收取货款不申报纳税、购进货物用于促销奖励应视同销售未申报纳税等。这些情况说明医药行业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现象。

(三)医药行业发票管理混乱

医药行业发票管理混乱,普遍存在未按规定领购发票,未按规定使用发票,明显违反了《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不开发票拒开发票,消费者购买药品通常不索要发票,就不开发票;消费者有时索要发票,找各种理由拒绝开具;二是不按规定开具发票,有的只填写名称和总金额,名称一栏只填写“药品”,无具体品名,数量和金额,很难从普通销售发票上看出具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三是滥开发票,有些单位购买的药品与收费单据上开具的药品品目不相符,有些明明销售的是日用品和护肤护发品,而在发票上开具的却是医药品。

(四)医药行业税收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税务部门对医药行业税收管理存在“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少数税收管理员长期没有更换,造成与医药行业关系逐渐密切,在管户过程中,存在巡而不查、查而不严、知情不报、以补代罚现象,极个别税收管理员甚至与医药行业互通信息,应付和蒙蔽税收检查。

二、医药行业存在涉税问题的原因

(一)医药行业经营者缺乏依法纳税意识

由于医药行业一直没有纳入规范化轨道管理,税法宣传力度不够,为数众多的医药行业经营者了解、掌握税法知识了解不多,不清楚如何计算税款和申报纳税。同时,部分医药行业经营者缺乏依法纳税意识,为利益驱动,产生偷逃税心理,钻税收管理空子,采取非法手段偷逃税款,给国家带来损失。

(二)医药行业税收管理滞后

医药行业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和经营渠道的复杂化,给税务管理不断带来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医药管理体制未理顺。医药与卫生职能重叠,政策打架,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引发管理混乱,给税收管理带来困难;同时税制也没理顺,医药经营征收增值税,医疗卫生征收营业税,对大量既经营医药又有卫生诊治的业户如何征税,标准不好掌握,国、地两税部门都可管可不管,不仅造成管理权矛盾,也极易发生漏征漏管现象。二是医药行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少数医药行业财务核算不严,帐务不实,造成对实际经营、现金、库存难以有效控制,其应缴增值税计算很不规范,很不准确,增加税收管理困难。三是医药行业小规模纳税人进货不易控管,销货无法掌握,直接影响到增值税的核算,从而造成税款核定数额普遍偏低、税收负担率低的现象。

(三)医药行业的经营特性增加税收管理难度

一是各医药公司下属分支机构较多,许多是个体经营者挂靠在其名下,名为公司的分支机构,实际是自主经营、自行核算、自负盈亏。多数个体医药经营者不办理税务登记,不申报纳税。二是医药公司与大多数商品零售企业一样,生产商或上级经销商会在销售额之外按销售数量给予经营者一定比例的平销返利,这部分返利就直接导致了税款流失。三是收款形式多样化,既有现金、银行卡,又有医保卡,各种收入形式存在不同特点,对税务部门来说不利于控管,税收管理难度比较大。

(四)监管部门职能协调不够

医药行业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药品监管是药监局,行政管理卫生局,税款征收是国、地税部门,虽然这些监管部门的职能没有交叉,但在职能行使过程中协调不够,尤其是医药与卫生之间政策不统一,各医疗机构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造成事实上的征管困难。

三、解决医药行业涉税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税收法治建设,进一步优化税收环境

税务部门要牢固树立税收法治观念,真正做到依法治税、依法征管。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增强医药行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提高税法遵从度,引导和规范医药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要加强财务和纳税辅导,不断完善发票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督促有条件建帐的医药企业及时建帐,从源头上堵塞监管漏洞。要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切实增强为医药行业纳税人服务意识,规范纳税服务内容,完善纳税服务措施,简化办税程序,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协税护税机制,增进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广泛开展综合治税活动,提高税收执法力度。

(二)加大税收控管力度,建立税收监管长效机制

加大医药行业税收控管力度,建立医药行业税收监管长效机制,税务部门要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医药行业发票使用的管理。从药品经营企业“进、销”两个环节入手,抓住“发票”这一切入点,对使用发票、取得发票的程序进行控管,有效堵塞税收漏洞。要完善以票控税的制度,医药品在一级、二级销售过程中许多环节可能都不需要发票,有一部分直接收取现金交易,经营者收取现金后不开票也不入帐,财会信息具有更大的隐蔽性。税务部门在“以票控税”的基础上要完善财会制度,建立健全严谨的金融监管制度,压缩现金交易空间,管住医药企业经营的资金流。二是加强对医药行业零售环节收款形式的税收监管,协调医保监管部门,调取纳税人的刷卡销售信息,获取医药企业及批零业户的经营情况,按一定比例测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

(三)严厉打击医药行业税收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税收秩序

税务部门对医药行业比较普遍的管理性违法行为,要及时提醒,使其做到管理规范。经提醒,长期不规范管理,拒不改正的要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对医药行业偷、抗、骗税行为一经发生就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通过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让违法者得不偿失;要对医药行业违法犯罪行为实行公开处理,真正做到处理一个,教育一大片。长期的实践证明:对医药行业违法行为一味偏袒、迁就、放纵,甚至对应缴的税款还要打折扣,就会使税务部门的执法处于被动,执法质量永远不高,难以形成医药行业自觉守法的氛围。

第2篇

摘要:从对我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药管专业)三年制专科已毕业的两个年级97名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地点、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用工性质和就业前景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促进药管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培养目标和规格,完善教育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达到提高药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就业情况 分析研究

药管专业三年年制专科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卫生行业,具有医药市场营销与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药品市场开发、药品批发零售服务、药品营销储存养护、检测及质量控制、药品经营管理以及药品监督管理等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和社会医药卫生行业市场需求,根据我校药管专业近几年实际招生、培养和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以促进药管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培养目标和规格,完善教育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达到提高药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和目的。

一、我校招生及学生情况

我校于2010年8月首次招收药管专业三年年制专科学生,招生对象和生源地为云南省内高中毕业学生。首次招生了一个班47名学生,其中文科生与理科学生各半。从首次招生至今我校每年招收药管专业专科三年制学生一个班。目前已毕业2010级和2011级两个年级97名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有2012级一个班的40名学生;在校学习的有2013级和2014级二个年级两个班的75名学生。从首次招生至今我校共招收药管专业学生五届212名学生。

二、我校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我校药管专业三年制专科学生目前已毕业2010级47名,2011级50名,两个年级两个班共97名学生。下面对这些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地点、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和用工性质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1.就业率情况分析

按初就业统计时间分别为2013年8月和2014年8月,最终就业统计时间分别为2013年12月和2014年12月进行数据分析。

而未在终就业统计时间内就业。经后续的跟踪调查,这两位终统计时未就业的学生,2010级这个学生坚持考公务员,未考上后在一家私营企业就业;2011级的这个学生坚持考事业单位,去年未考上,今年仍在报考事业单位。

从上表可以看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高,是社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

与我校同年药品类相关专业终就业率比较:药学专业97.6%;中药专业100%药物分析技术专业93.2%;药管专业97.9%。药管专业就业率排名第二,处于较高水平。

2.就业地点分析

从上表可看出本专业学生在昆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两个年级都最高,2011地州市就业的人数第二,第三是县城地点就业的人数。而2010级县城地点就业的人数第二多36.2%,然后是地州市地点就业的人数。到乡以下地点工作的还没有学生。这表明药管专业学生就业地点相对条件较好。由于本专业学生生源地是省内,所以省外就业的学生人数很少仅1人,这也提示我们可以和需要开发省外招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面和就业质量。

3.就业行业分析

从两届95名就业学生来看,医药行业就业的平均占86.3%,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特别是第二届毕业的2011级医药行业就业的占96%,除1个学生是自主创业外,全部都是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可见随着我校药管专业学生不断毕业进入医药行业,我校药管专业的学生将越来越得到医药行业的认可和欢迎。

4.就业单位性质和用工性质分析

就业单位性质对就业的学生来说主要分为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情况是:

从两届95名就业学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在药品批发和销售的私营企业工作人数最多,但待遇中等,工作稳定性不够,若工作五年后能考上执业药师资格证,待遇将有较大提高,工作稳定性增加。在医院、药监机构事业单位就业的学生,多数属合同工,相对稳定些。

用工性质分为编制内、编制外人员,主要是针对药监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的11人名就业学生,其中只有1人是编制内合同工,其他10人是编制外人员合同工。编制外人员在事业单位中收入待遇是相对偏低的,但这是专科生在事业单位就业的普遍情况。

5.实习单位与就业单位吻合情况分析

两届实习学生97人,在实习单位就业的学生有2 5人,占学生总数的26.3%,没在实习单位就业的学生有70人,占学生总数的73.7%。有26.3%的学生在实习单位就业,可见实习单位的地点、分布的面、实习单位的好差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好坏和质量,甚至影响到专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三、招生、就业前景分析

药管专业三年制专科学生具有就业快、就业岗位多、市场需求巨大等特点,每年招收一个班的学生稳步发展,随着药管专业毕业生走入社会医药行业,认知度的不断提高,直接来校需求毕业生的医药行业的单位越来越多,药管专业学生已得到社会医药行业的认可到欢迎。随着他们进入医药行业后不断努力和发展,工作待遇、稳定性以及事业发展都将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一个社会需求和深受欢迎的专业,是一个朝气勃勃、有希望、有发展前景的专业。

第3篇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是制造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诊断的化学药品制剂的行业,这些药品制剂直接用于临床,因此该行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健康保障水平。

1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基本结构分析

1.1 资产规模

2007年1-11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药行业累计共6 099家企业,其中化学药品制剂企业为1 162家,占比为19.05%。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累计资产总计为1 902.70亿元,同比增长14.64%,占全行业资产27.09%。

1.2 企业经济类型

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中,以股份制经济、外资和港澳台经济为主要企业类型,这些企业总资产占行业的82.86%,其次是其他经济类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资产很少,并且国有经济资产规模大幅度下降,两者总资产只占行业的5.56%(见表1)。

1.3 企业控股情况

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从企业控股情况看,主要以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为主,两者资产总和占行业总资产的67.39%,其次是外商控股企业(占19.86%),集体控股和港澳台控股很少。从增长情况看,港澳台及外商控股企业增幅比较大,超过20%。国有控股增幅为5.84%。近年来,世界前20位的制药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有一些拥有自己的独资企业,还有的在我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它们都看好我国巨大的医药市场,这将对我国本土化学药品制剂企业带来巨大挑战(见表2)。

1.4 企业规模

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以中型企业为主,其资产接近行业总资产的一半,其次是小型企业,占行业总资产31.01%,大型企业只占到行业总资产20.10%。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严格执行GMP认证制度,逐步抬高医药企业入门门槛,加上企业间的资产重组,优势整合,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大型企业的优势仍然没有显现,增长速度也比较慢(见表3)。

1.5 地区分布

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主要分布在华东、东北、华北地区,资产总额排序前10位的省份中,华东地区有4个省市,分别是排在资产总额全行业首位的江苏省以及上海市、山东省、浙江省,其中江苏省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12.88%,也是唯一一个占比超过10%的省份;华北地区的有北京市、天津市;东北地区有黑龙江省、辽宁省;华南地区有广东省,华中地区有河南省。资产排序前10位的省市总资产占行业资产的71.63%。从增长速度看,辽宁省资产增速很快,都超过了30%。资产总额同比增幅排序前10位的省市和资产总额排序前10位的省市相比,多了华东地区的福建省,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华北地区的,华南地区的海南省。从数据分析看,我国化学药品制剂区域分布将趋于平衡。

2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指标完成情况

2.1 生产情况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 661.85亿元,同比增长24.29%,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5位。该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27.79%,远远高于其他子行业,超过第2位的化学原料药行业4.01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经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了全行业82.29%的工业总产值,保持主力军地位,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只完成了全行业5.03%工业总产值。从同比增长来看,除了国有经济增幅只有2.78%外,其他的经济类型增幅都在20%以上,特别是集体经济工业总产值增幅达到了42.90%(见表4)。

从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企业和外商控股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比较多,分别完成了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43.48%和26.16%。虽然港澳台控股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在全行业总产值中占比最少,只有5.65%,但是港澳台控股企业总产值的增幅最大,达33.45%。

从企业规模看,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工业总产值,中型企业完成了近一半,然而大型企业优势不明显,只占22.39%,增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见表5)。

从地区来看,江苏省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优势明显,列工业总产值排序首位,其次是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工业总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17.79%,增幅达到了21.16%。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省市和资产排序前10位的省市相比,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被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取代,辽宁省则位于工业总产值第12位。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省市完成了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73.27%(见表6)。

2.2 销售情况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完成销售产值1 552.75亿元,同比增长21.75%,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4位。该行业销售产值占全部医药行业销售产值的27.43%,远远高于其他子行业,超过第2位的化学原料药行业3.48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资产占主要地位的两个经济类型:股份制经济和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分别完成了全行业销售产值的42.02%和40.03%。集体经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增势,增幅达42.39%。国有经济是唯一出现下降的经济类型(见表7)。

从控股情况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资产占主要地位的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分别完成了全行业销售产值的43.41%和17.76%。资产总计第3位的外商控股完成销售产值超过了国有控股,占全行业销售产值的26.08%。港澳台控股依然保持最快的增幅(达34.90%)。

从企业规模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销售产值大型企业的优势依然不明显,仍然是中型企业占据主力,完成了全行业销售产值46.91%。增幅最大的仍然是小型企业,达到26.42%(见表8)。

从地区来看,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排序前3位的情况保持一致,江苏省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优势明显,列销售产值排序首位,其次是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销售产值占该行业销售产值的18.12%,增幅为19.60%,比工业总产值增幅低了1.56个百分点。销售产值排序前10位省市完成了该行业销售产值的73.53%(见表9)。

2.2.1 产销率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产销率为93.33%,列各子行业末位,同比下降了1.95个百分点。

2.2.2 出货值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实现出货值73.44亿元,同比增长42.80%,列医药子行业增幅第2位,增幅同比提高了24.34个百分点。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4.73%。

从经济类型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出口以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为主力军,完成了该行业出货值的47.72%。国有经济出口最少,只占该行业出货值的2.37%。集体经济出货值增幅达到了95.26%。

从控股情况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出口主要是私人控股企业和外商控股企业,这两种类型企业完成了全行业52.45%出货值。但是集体控股企业增长迅速,达到了70%以上的增幅。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出货值达到了95.77%的增长幅度,完成了全行业26.13%的出货值。中型企业仍然保持主力军地位,完成了全行业58.56%出货值。

从地区来看,出货值排序前3位的是河南省、浙江省、广东省,2006年同期排序前3位的省市是: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2006年同期广东省排第5位,2007年1-11月份江苏省排第5位,山东省排第9位。2007年1-11月份出货值排序前10位的省市中,黑龙江省出货值同比增幅超过了100%,河南省达到了88.76%的增幅。化学药品制剂资产总计排序前10位中的北京市、天津市药品制剂出口比较少。

2.2.3 主营业务收入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 515.86亿元,同比增长22.88%,增幅同比提高了7.07个百分点,占销售产值的97.62%。

3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3.1 利润总额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56.55亿元,同比增长49.79%,列医药子行业增幅第3位。2006年同期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0.75%,2007年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反弹。

从经济类型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利润总额贡献最大的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实现了全行业利润总额的49.07%,增幅达到了51.11%。其次是股份制经济,实现了全行业利润总额的37.48%。其他经济和集体经济增长很快,增幅分别为84.24%和81.59%,国有经济利润总额出现了下降(见表10)。

从控股类型看,私人控股和外商控股企业利润仍然占据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主力军地位,两者总计实现了全行业64.58%的利润总额,国有控股也为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创造了21.74%的利润总额。在增幅方面,国有控股和集体控股增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私人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列增幅排序第1位,达到了53.43%。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创造了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利润总额的52.86%。其次是大型企业,接近1/3。从增长幅度看,小型企业利润总额增幅最大,达到72.72%,大、中型企业增幅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地区来看,利润总额居前4位的省市和销售产值一样,只是山东省利润总额排在广东省前面。利润总额前10位和销售产值前10位省市比较,少了浙江省,取而代之的是海南省。利润总额排序前10位的省市实现了全行业79.63%的利润总额,其中江苏省化学药品制剂利润总额遥遥领先,占22.33%。

3.2 亏损情况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亏损企业数为305家,同比减少了44家。亏损面为26.29%。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累计亏损额为13.73亿元,同比提高了19.29%。

从经济类型看,除国有经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亏损总额同比出现超过50%的增长外,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亏损总额同比都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集体经济下降得最多,同比下降了52.52%(见表11)。

从控股类型看,除私人控股企业亏损总额同比出现14.60%的下降外,其他控股形式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港澳台商控股亏损总额同比提高了122.39%,外商控股同比提高了88.04%。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小型企业亏损总额同比出现了下降,大型企业同比下降了85.68%,列首位,但是占资产最大的中型企业亏损总额同比提高了79.06%。

从地区来看,利润总额排序前3位的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除江苏省出现69.31%的下降外,其他两个省市亏损总额都出现了提高,其中广东省的同比提高幅度达到了67.59%。

3.3 成本费用利润率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累计主营业务销售成本923.27亿元,同比增长23.89%,增幅同比增长了4.29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累计288.07亿元,同比增长14.96%,增幅同比增长了3.2个百分点。

2007年1-11月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1.53%,高出标准值7.82个百分点,列医药子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第4位,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

从经济类型看,成本费用利润率最高的是集体经济(为21.66%),其次是外商与港澳台投资经济,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3.66%,股份制经济的盈利能力相比前面两种经济类型显得较弱,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53%,低于该行业平均水平。国有经济成本费用利润率最低,为3.24%。所有经济类型盈利能力都有所提高,集体经济提高幅度最大,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提高了7.69个百分点。

从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低,只有8.92%,最高的是外商控股(为14.59%),其次是港澳台控股(为14.45%),国有控股和集体控股分别为12.02%和12.65%。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比增长较大的是外商控股和集体控股,同比分别提高了3.21个百分点和2.66个百分点。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都高于该行业平均水平,其中中型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最大,达到了13.32%。小型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只有8.09%,比大型企业少了4.06个百分点。

从地区来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利润总额排序前3位的省市成本费用利润率依次为:江苏省(14.57%),山东省(12.08%)和广东省(11.93%)。

3.4 总资产贡献率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4.68%,高出标准值3.98个百分点,在医药各子行业中列第2位,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同比提高了1.95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集体经济总资产贡献率最高,为26.33%,同比提高了10.69个百分点,列首位。其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为18.43%),另外3种经济类型总资产贡献率都低于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平均水平,国有经济为6.40%,股份制经济为12.83%,其他经济为11.45%。

从控股情况看,外商控股企业总资产贡献率最高(22.16%),集体经济为15.36%,其它控股类型都低于该行业平均水平。港澳台控股为14.42%,国有控股为12.77%,私人控股为12.19%。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总资产贡献率最高(18.76%),小型企业最低(10.66%),中型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5.55%。

从地区来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资产总计排序前3位的省市总资产贡献率:江苏省为23.78%,山东省为18.54%,广东省为13.33%。

4 结论

2007年1-11月份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资产规模继续增长,生产、销售都保持良好的增势,其中出口增势非常明显,经济效益出现了大幅度反弹,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产销衔接不够理想,产销率出现了下降。

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仍然是以中型企业为主,各项指标都显示出较强的优势。从地区来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分布比较集中,优势主要集中在华东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其中江苏省优势明显,成为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强省。从经济类型看,化学药品制剂的主力军是外资、港澳台投资企业。

第4篇

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在华业务增长迅猛。根据海关信息网提供的数据分析发现,2006年至2011年进口药品金额平均每年增长34%,高于国内医药行业增长率约10个百分点。

由于主要经济体经济疲软而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国际医药企业越来越重视在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业务。辉瑞公司称2010年其在中国和巴西等新兴市场较2009年增长了41%。诺华公司称2011年其净销售额在六大新兴市场上升了17%,中国则是“主要的成功故事”,其2011年在华净销售额上升了38%。“强劲增长”等词汇屡屡见于各大公司对其在华业务的评价。一些公司也调高了对中国市场的预期,2012年3月德国拜耳首席执行官认为,他们设定了2015年之前中国营业额翻倍的目标。

除业绩增长,外资医药企业在华销售队伍也在逐年扩大。据国外媒体报道2011年全球医药销售人员数量下降了1.8%,而中国却上升了18.6%。一些跨国医药企业要么是全球减员而中国增员,要么是销售员人员增长主要来源于中国。

与此同时,外资企业还加快了对本土医药生产企业的并购步伐,白加黑等著名品牌早已被纳入外企的名下。

是什么原因成就了外企在华的高速增长?如果是因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外企产品更值得信赖、外企的服务做得更好,这样的增长是无可非议的,甚至可以视作是广大患者的福音。

比较跨国医药企业和本土企业,我们不难发现跨国企业更像壮年,而本土企业更像婴儿。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近年来国家的医药相关政策对壮年保护有加,对婴儿的打击却不遗余力。

分析国家近年来的医药政策,我们发现下列政策直接或间接保护了外企的利益,使其享有超国民待遇。(一)单独定价政策:原研药品即使过了专利保护期,仍能享有单独定价特权。在许多国家专利药品保护期后价格大幅度跳水的“专利悬崖”现象在我国基本没有发生。高定价不仅意味着高利润,在我国特殊的政策环境下,高定价意味着医院收益多、销售费用多和更畅销。(二)分层次招标:在政府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区分不同的质量层次,其结果是外资企业只与类企业竞争,而不同数量众多的本土企业竞争。区分质量层次招标增加了外资企业中标的机会,因降低了企业间的竞争强度,中标价格得以维持高位。(三)一品两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同一通用名称药品,医院购进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一品两规在实施过程中演变成同一通用名称药品医院分别购进一个进口或合资的和一个国产的。由于本土医药企业数量是外资企业的数十倍,一品两规明显提高了外资企业产品实际被采购的机会。(五)按比例报销:现行医保报采用“按比例报销”的政策,患者选择进口合资药品与国产药品个人负担相差并不明显,而选用进口合资药品反而感觉更划算。

在国际贸易中,对非本土企业给予保护,让其享有超国民待遇的现象极其罕见,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废除对药企的保护政策,给本土企业公平发展的机会。需要说明的是,医改如果在公立医院采用取消药品加成的政策,必然要继续打压药价,继续打压药价将进一步打压本土企业,进一步保护外资企业。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医药物流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课题研究成果:“互联网+医药物流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SZ16031)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6日

一、相关理论综述

对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国内最早是2012年11月易观国际CEO于扬首次提出,他提出:“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找到若干这样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则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2014年11月,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其中暗涵“互联网+”作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2015年3月,马化腾提出: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互联网+”真正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医药企业在“互联网+”理念的影响下,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将会是围绕“互联网+”而不断创新的企业。我国传统的医药物流在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成本控制方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以及专门人才培养方面。有关理论基础也多有综述。而提升医药物流的核心竞争不外乎主要是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信息技术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因此,“互联网+医药物流”的融合势必会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快资源整合、降低医药物流运营成本、加快医药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从而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医药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医药制造业发展状况。20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速跌至10%以下,2016年前4个月整体情况有所好转,在2016年的1~4月医药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228亿元和利润总额85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10%和15.60%,增速较去年同期有一定提升。(图1、图2)

通过对医药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分析,结合医药市场需求发展如:人口老龄化加速、居民支付能力提升及健康意识提高等并未发生改变等因素综合分析,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医药行业仍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截至2015年,我国制药企业数量达到7,116家,但是规模均偏小,国内2005年工业百强的市场集中度为36%,到2013年市场集中度提升到45%,但是和全球百强药企80%以上的集中度相比市场依然比较分散。

(二)医药零售端发展状况。2015年国内药品终端市场规模达到13,829亿元,其中药品零售市场约3,111亿元,占比仅约22.5%。(图3)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实现了平稳发展――规模化进程稳步推进,商业销售稳步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医药分家政策的推行,政策提出多项逐步提高社会零售药店在药品终端市场上的销售比重的构想与建议,推动医保控费和医院药品零加成,按照医药分家已趋于完善的美国用药渠道比例来测算,预计约55%的药品终端市场将分流到医院外的药品零售市场,未来药店终端的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这充分说明未来我国医药流通发展时机将是非常好的。

三、“互联网+医药物流”模式分析

(一)“互联网+第三方物流”合作模式。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涉及到药品的快速流通,这离不开专业、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务与之配套。由于医药产品的特殊性,我国对医药物流企业的要求较为严格。与第三方医药物流合作是中小医药企业的首选 ,中小医药企业在物流配送领域的确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是这类物流配送服务难度大,国家有严格的管理标准以保证药品的配送安全;二是自建物流要面临仓储建设、硬件建设及人员队伍等软件建设,整体周期长、投入大。基于这些原因医药企业可以考虑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与专业第三方医药物流合作,通过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共享及快速传输反馈等优势,充分利用其专业解决方案,保证药品的安全与高效配送。

(二)医药物流与移动互联网结合模式。药企+医生+患者,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平台来满足各自的需求。通过医药物流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可以实现去中介化的特点,任何不利于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统统可以删除,让信息更加透明、竞争更加充分、流通渠道更加直接,真正实现以患者为核心,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效率。这就要需要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医药物流的应用中实现诸如APP终端实时自主下单、库存查询、物流信息查询跟踪、终端奖励支付、配送签单实施采集上传等技术。

(三)互联网与医药物流全方位管控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医药物流行业应当在创新改革、平台整合、结盟合作、全诚信建设等方面着重发力,以具备“互联网+”的时代要求。首先,国家要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优势严格进行药品管理,把控药品源头;其次,通过互联网技术,对药品的运输进行监督,使得运输过程有保障;再次,“互联网+”的不断成熟发展,也要求运送时效要有保障。只有时效有保障,才能起到救急的作用,也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四)药企+平台+医院的医药住院模式。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医药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幅度扁平供应链,基本上可以形成厂家+平台+医院三级销售模式,渠道库存将大幅度降低,流通环节将大幅度削减,传统层层剥皮情况在这种模式下只有一次,而且有规模。这样,在互联网与医药物流的结合下,可以实现医生的信用管理,用药将更加合理化,通过信息的有效对接,医药可以通过专业的医药物流配送公司更加快速送达病人手中,病人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同时,花M也将大大减少。

四、“互网+医药物流”效益分析

(一)医药物流效率将明显提升,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通过“互联网+医药物流”的融合,可以有效的将仓储、运输、医药生产、医院及药房、医药批发和零售等医药物流流通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整合,通过互联网快速有效的信息传播,进行链接的有效无缝对接,从而使医药物流以最少的总成本支出实现最好的绩效,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物流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医药物流将会实现快速反应,及时供货、最低库存、集中运输。快速反应、及时供货是医药物流企业物流目标中最基本的要求,通过互联网将信息进行快速及时的传输,医药物流企业可以实现将医药产品及时快速地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同时,由于渠道层次的增加及中间商的增多,相应也增加了医药产品在整个物流环节的存货,而存货的增加导致企业营销成本加大,在“互联网+医药物流”的融合模式下,药品库存可以大大降低。最后,信息的有效传输还可以降低医药物流企业对于医药产品的运输次数,加大每次运输量,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三)医药物流市场集中度、有效性进一步提升。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医药物流发展必然也会由于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市场效率将会得到迅猛发展,较之传统的医药物流所呈现的“多、小、散、乱”的局面,进而造成流通环节市场集中度低的缺陷,也将得到很好改变,整个医药物流市场将进行整体结构的升级和洗牌,最终必然会导致医药物流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一体化网络运营程度进一步提升,医药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物流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水平将大幅度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理念将逐步加强,行业服务水平将得到明显提升,最终使得整个医药物流行业的有效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四)自动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在“互联网+”与医药物流融合的发展形势下,医药物流必然会向扁平化、平台化、信息化、大健康、终端化等方向变革。这可以逐步实现全品种全链条全程可视化、可追溯,最终实现渠道库存可视、物流过程实时监控、库存科学预测及决策、供应链高效协同等功能。同时,通过广泛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

(五)互联网与医药物流的融合,加速相关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形成。药企发展的好坏,医药物流是个决定性因素,而医药物流发展的好坏,人才又是个决定性因素。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技术型人才重要性会提高,技术(又懂信息)+管理+互联网思维的开放、喜欢学习和用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将更吃香,医药物流产品设计、推广和销售型人才会越来越受青睐。医药物流企业必然会更加重视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懂医药物流与互联网融合的专业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林诗杰.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医药物流模式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3.

[2]吴晓丽.混合型医药物流企业物流系统优化设计[D].山东财经大学,2013.

第6篇

一、政府引导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

通化市地处长白山的东南坡,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占67%,这个立体宝库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我市的地理位置正处在这个生态圈内,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达1100余种。吉林省是全国最大的中药生产省,通化中药产值占全省的一半以上。通化市生态资源丰富,特别是动植物药,是全国“五大药库”之一,有“中国中药之乡”之称。现已查明的药物资源252科、596属、1133种。长白山素有“天然绿色宝库”之称,如山葡萄、蕨菜、薇菜、蒲公英、黑木耳、榛蘑、元蘑等190余种。特别是以通化山葡萄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通化山葡萄酒更是通化特色产品,也是通化最鲜明的“城市名片”。2013年全市葡萄生产面积已发展到5.16万亩,产量35800吨,产值11500万元。其中鲜食葡萄种植面积0.85万亩,产量4500吨,产值2200万元。此外,还有林蛙、蜂蜜、花粉、天然色素等资源。通化是中国著名的“人参之乡”,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以人参、中药材、葡萄籽、林蛙等为基源的6大类产品。紫鑫药业投资20亿元建设4个人参加工基地,对医药、化妆品500个人参系列产品进行深度研发,在全国享有盛誉。通化是中国首个“医药城”,医药产业是通化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实施医药城发展战略以来,通化市医药产业在中药资源开发、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医药产品二次开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企业集群化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形成了集医药加工、医药商贸、医药科教、药材种植、医疗康复、医药文化“三区十园一线”“六位一体”的医药城发展框架。通化市有众多的特产和医药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全市不同区域,政府推进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需要与这些企业进行大量信息交流,对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很高。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网络环境,以便将政府与企业连为一体,实现政府与企业互联互通,是政府和企业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把企业之间的互连互通和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从通化区域的全局出发,打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局限,统一规划、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信息化建设整体优势。通化市的食品和医药誉满全国,要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通化市食品与医药建设,进一步促进全市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竞争实力的全面提升。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政府及时有效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直接方案。通化市政府正是从战略高度实时地提出了整合区域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整体资源,带动本区域各行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体系中。将支撑着市区内各政府部门、各相关企业的信息共享、资料收集、电子商务等,并为政府部门、各相关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业务数据通信服务。形成以市场为主线的全新的国际化电子贸易体系。通过平台接入技术统一和管理统一的综合服务机制,实现种类繁多的电子商务应用,从而建立一个服务功能完善的经济合作圈——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以区域内现有已成熟的企业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该网络为媒介,以知识管理为手段,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构架基于互联网方式的,服务于本区域内医药企业的网络工作平台。实施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政府主导和支持的工程,更要有政府的政策倾斜,这样才能推动通化市食品与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的顺利开展。随着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服务、法规的不断完善,使电子商务交易与物流资源及政府监管手段的集成成为未来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方向。基于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利用区域政策和医药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整合医药信息、物流信息、政府监管信息技术等,打造一个真正的区域医药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为通化市医药企业在两化融合乃至深度融合提供一个范本,前景广阔。加快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有效的整合和集成通化市信息技术、地域资源优势的需要,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需求,是实现资源最大化、风险最低化的需求,是充分实现IT价值的需要,是实现政府职能服务于经济的需要。平台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食品与医药企业发展,有利于建设和完善新的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更有利于加强企业间协同,打破行业壁垒,消除“信息孤岛”,以实现特产与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通化市医药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将更加有利于提升通化市企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将更加有利于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优化资源配置,将更加有利于完善信息化建设保障体系。一是加快通化市食品与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促进食品与医药企业发展,建设和完善新的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加强企业间协同,打破行业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持,统一规范为保障,通过加快“通化信息港”及“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全方位联网,满足企业对信息产品的需求。三是建立超前、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强化服务职能,围绕企业发展过程遇到的重点、难点进行调研,及时分析、报告,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通过服务平台,提高政府服务职能的效率,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准确地了解到相关政策及重要信息,实现政府对企业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双向关系。通化两化融合实验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将为我市两化融合工作和试验区发展开辟出一个“大数据”“大平台”“大物流”的崭新建设篇章。首先,将各企业产、供、销、物、研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结果及时发现、评估企业经营各环节中的优劣。原材料的集中大宗采购,将解决单个企业采购量小、价格高的问题。其次,通过平台接入统一、应用统一和管理统一的综合服务机制,促进电子商务逐步代替人工完成药品追溯、数据分析等工作;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供销货品集中配送;引导与新GMP融合建设,结合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第三,在宣传、登报国家、省、市级别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动向等方面好的做法及企业的各类宣传,为企业间搭建论坛,共享成功经验和共性、个性问题的解决方法,企业各类信息,增加企业间的合作方式和途径,培训用工等信息可有效增加专业人才的流动性和功能扩展性。第四,建立专家在线解答专题,为患者提供求医问药方面进行专业回复,并为研究成果与企业之间搭建一座“沟通桥梁”。由此可见,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必将在企业全方位获得各类政策和信息,及时掌握经济发展动态,研判发展形势,明确企业发展定位,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企业间研发协作,规避企业发展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政府充分发挥职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于霞 单位:通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第7篇

摘要:随着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药店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对网上药店的开禁,从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和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其兴起的原因。

关键词:医药电子商务;网上药店;药品零售连锁

中图分类号:R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130-01

2005年12月1日,《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允许医药这个特殊行业在Internet上进行药品交易。网上药店是属于B2C型的医药电子商务,它的兴起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的结果。

1药品零售连锁药店的迅猛发展,提供实体保障

随着跨地区连锁经营管理办法的逐步实施,连锁药店成为药品流通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业态。

2005年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销售额前20名销售额为190亿元(2004年为153亿元)。2005年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有8家(2004年为5家)。其中湖南老百姓医药连锁有限公司销售额突破20亿元[1]。

2005年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门店前100名的企业门店数为28859家,前50名的企业门店数为26294家,前20名的企业门店数为20737家。门店数排在前3位的是重庆桐君阁大药房连锁公司(4515家)、湖北同济堂药房有限公司(3425家)、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2036家)[1]。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药品连锁企业越来越多,竞争异常激烈,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独立药店的数量越来越少,连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如今,面对医药、保健品利润日益下滑的趋势,药品连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何处突破”的现实问题。在现实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拥挤的时候,转而进行网上销售可能是解决激烈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

2医药电子商务取得的成果,提供应用保障

2000年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医药电子商务发展。先后批准14家药品电子商务试点单位。积极总结医药电子商务试点单位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医药电子商务的建设中来。这些成果的应用,为药品在网上销售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医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在医药企业中每百人拥有计算机30台(含)以上的占14.86%,有96.65%的医药企业接通互联网;88.7%的医药企业建设了内部局域网。医药企业应用了诸如ERP、CRM、SCM和EC系统。同时在大部分医药企业中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化机构和设置了信息化主管。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正朝着有计划、稳步的方向前进[2]。医药企业信息化是开展医药电子商务的基石,因此,医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为网上药店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4医药行业相关政策,提供药品质量保障

(1)GMP和GSP认证。在药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药品质量。

(2)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此制度的实施,降低了药品价格,并从源头上保证了药品的质量。在压缩了商业流通环节利润空间的同时却扩大了网络经营的空间,有利于医药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并推动网上药店的开展。

5完善的药品物流配送系统,提供配送保障

电子商务所产生的“商流”的结果最终需要由“物流”来完成。目前,随着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发展,与其业务相配套的药品物流配送也应通过GSP认证,按照GSP的有关规定执行。即药品零售连锁店在发展的同时,要完善物流配送系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各连锁药店的药品实行统一调配且在药品配送方面取得一定经验,已发展成一套完整的配送体系,为网上药店提供了配送保障。

6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目前,许多医药企业已建立自己的网站,在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产品的同时,也方便与客户的沟通。

2004年7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之后,有1000多家涉药网站取得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3]。为网上药店发展提供了药品信息保障。

7政府支持,积极完善网上药店的法律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国家大力支持和推动药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强调运用电子商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先后出台了《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对网上药品信息和销售等从法律层面上进行了规范。

总之,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国家基本用药目录的颁布、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行等,都将促进医药零售市场的兴旺。结合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和网民数量的发展态势,可预见我国网上药店将是一个潜力巨大、商机无限的领域,其发展前景极为乐观。

参考文献:

[1]佚名.寻找那一片蓝海――中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调查报告[EB\OL].中国医药网,2006..

第8篇

【关键词】 品类管理 药店 经营

品类管理于九十年代初开始在美国流行开来,现在几乎所有的主要零售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品类管理。除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业也很快加入了这一行列,如香港的两大超市/便利/药店集团――AS屈臣氏集团和香港牛奶公司(Dairy Farm Group)。自2000年初期海王星辰开始摸索自主的品类管理道路以来,以及以施贵宝为首的一些外资企业积极谋求与连锁药店开展品类管理的合作,一度得到众连锁药店的热烈响应。然而最终这些由药企倡导的品类管理项目却难以实施下去,由于市场品种多,重叠度高,品牌生产企业的产品受到很大冲击,亟需找到提升销售的手段,药店的聚焦点转而集中于高毛利药品、深度合作等新的词汇上来。那么,品类管理项目在药店的经营管理中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从以下方面加以陈述。

一、零售药店品类管理成长历程的四个阶段

1、价格战期(2004年前)

随着一批民营企业取得了零售药店经营资格,并且国家开始了医疗体制改革,民营企业为主率先发动了这场价格战,如当时的一些口号:比国家最高价低50%,再降30%,全场降价40%等等。当时各公司想法很简单――将销售额短时间内做上去。原本零售药店丰厚的利润一下变成了微利。

2、导入与实施期(2004年至2006年)

这一时期开始着手品类管理。随着2004医药行业的价格战开始,在这一轮大战过后其实已经确定了现在各大连锁药房的格局,并基本保存到现在。当然其中的过程可以说是十分惨烈,不光是一些小药店无法生存,就那些不能适应时代潮流的传统医药公司也真正倒下。药品生产企业可不经过上级批发站,而直接将药品销往下一级批发站或直接销向医院和药店,同时随着药品流通领域政策的放开,大量的行业外资源进入药品流通领域,药品批发的中间商大量增加。更重要是引进了国外管理模式,润物细无声地将药店开进了社区,并且开始着手做着对终端顾客更为本质的品类管理。

3、品类管理普及期(2006年至2008年)

这一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发展,各大医药连锁的真正春天来临,各连锁公司在占领各城市中心区的同时,也开始大力发展社区店,很多公司在这一阶段已达到千家的规模,当时扩张的同时也引起了资金的紧张,大家开始了一次以如何提高品种毛利率和自有品种运作的品类管理。像海王星辰的自有品种已经做到了200多个。2007开始很多公司开始对品类管理进行了深化,在以利润为主导的分类基础上引入了功效品类分析的方法,表现在:重视品类培训、重新整理自己的分类目录、营销活动更加细化、品类管理软件这时也开始在各商家进行使用。

4、深化和阵痛期(2008至今)

连锁经营者在进入2007年后,市场压力不仅没有随着OTC市场的日益发展而减小,反而进入了行业发展的“寒冬”,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经济不景气,导致渠道压货过多,库存积压严重,减值损失较大。连锁经营者开始减少对渠道的投入,把精力投放到以顾客为主的零售终端,让原本平静的品类管理风云再起。

二、品类管理的误区及产生原因

很多人把品类管理看成是分类管理或者剂型管理,但更多的人认为,品类管理就是关于药店内商品的陈列技巧,以更加方便和快捷地为消费者服务,于是把陈列的改善、药店环境的装修和药店品牌形象的宣传等工作做了后,就认为品类管理已经做得不错,接下来就应该是顺理成章的销售业绩的增长了。

国内多年研究药品零售领域品类管理的专家郑越女士曾说过:“其实我们的连锁药店,根本就没有施行过真正的品类管理。”没有形成真正的执行,并不是连锁药店自己不想去做,而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品类管理的实施走了样。

1、认识的不对称

忽视了药品的基本属性是商品,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应该特殊管理,他们忽视了药品的基本属性是商品,商品当然得按商业规律来销售了!除了必须按处方销售的药品外,应该打破按药品与非药品分类陈列观念,必须让这些药品回到商品属性上来,否则,药店的品类管理只能在一般的分类上做文章了。

2、短期利益驱动

由于受物价环境的影响、成本上升过快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利润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甚至可以说“唯利是图”。这就逼着各零售药店使出浑身解数,以求继续生存发展下去。于是各种短期逐利行为开始增加,最典型的行为就是大量增加贴牌产品等高毛利非品牌商品的强制性推销,甚至单纯用药品毛利率一条线来选择“首推”的药品,对于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产品进行低价招客,或者撤柜下架,以高毛利商品取而代之,这些都是连锁药店追求利润的无奈之举,使品类管理实施走样。

3、数据库的缺失

很多的零售药店经理们想尽早开展品类管理,可是他们感到最大的困难是无系统的数据支持。应该说,药店做品类管理的投入不算大,关键是要有数据的支持,这里就牵扯到了数据共享的问题,数据的共享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细化与完善,货架的科学合理管理,怎样进行行业标准和行业数据库的建立和共享,不单是在中国,在其他区域、其他国家也都是一个挑战因素,而中国广阔的地域与众多的分销商使这方面的难度更加大了。但是数据共享,毫无疑问是品类管理的核心。

4、职责分工不明

品类管理是一个对于整个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要求非常严格的一种管理方法。品类规划要求公司逐步建立品牌经理制,取代原有的产品经理制。与传统的产品经理制不同的是,在品类规划的架构下,品牌经理被赋予了更多的权限和职责,他将作为整个品牌运营的“总司令”,从通盘的角度全面规划和监督执行与品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切活动。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的暗战很多,在操作中恶性竞争严重。想让品类管理可以良好地发展,在品牌经理制的组织架构下,品牌经理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需要更高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职责分明是真正贯彻品类规划成果的基础。

5、高管理层的参与

品类管理中最关键的实施角色是连锁药店的高层,他们将决定品类管理的命运。很多企业想当然地以为,品类管理只是一个货架为主的管理内容。所以花很多精力在做陈列,在做促销,在做所谓的会员服务。其实品类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高管理层的参与,最高层的参与是一种直接关怀,参与不是说老总要去管理其中的许多细节。很多老总都不知道品类管理这个词语是何物、何意,那下面的员工如何去执行品类管理的策略?

三、走出品类管理误区的建议

以上几个主要原因,造成品类管理在现在药店经营中的困境。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药品零售行业正在触底反弹。

1、政府层面

政府在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加强零售药店品类管理监督与指导作,通过药品种类、利润结构的调整,采取符合医药市场规律的有效策略来获取内生式利润增长,确实促进零售药店的健康发展。

2、队伍建设层面

通过参加品类管理培训或引进新型品类管理人才的形式,加强品类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在品类管理操作流程的各个环节配备专业人才,使品类管理发挥真正的作用。

3、经营理念的更新

零售药店尤其是连锁药店要对自己的营销行为进行反思,经营管理越来越朝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方向前行;逐渐改变了“以经营者”为主导,转到更贴近市场的“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上的进步,未来零售的竞争表现在客户的争夺上,可以说品类管理的运用实施,意味着客户争夺战的提前上演。

4、客户观念层面

品类管理遵循的是以保证消费者高度满意和实现顾客忠诚为前提,是全面满足顾客的功能利益和情感利益的需求。所谓功能利益指的是价格、品种、疗效等。情感利益,主要指的是品类品牌、药店品牌以及药店亲情化服务,专业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等。要从思想意识上去想如何提升客户地位,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

5、高管理层的参与

品类管理中最关键的实施角色是连锁药店的高层,他们将决定品类管理的命运。很多企业想当然地以为,品类管理只是一个货架为主的管理内容。所以花很多精力在做陈列,在做促销,在做所谓的会员服务。其实品类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高管理层的参与,最高层的参与是一种直接关怀。

四、结束语

品类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差异化竞争,零售药店要实现有效的品类管理,必须抛弃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类定义方法,真正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在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品类定义。目前同业态中商品、经营技术同质化非常严重,品类管理在观念、商品选择、经营管理上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在促销策略、价格策略、商品组合、货架管理上走出了以前盲目操作的困境,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品类管理运用,带领我们走入更广阔的天地。再次就是上游供应商,尤其是品牌企业,也在思索着如何与零售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何帮助对方成长,进而从中获利,如很多供应商开始进行上至连锁老总,下至药店店员的全面培训和业务研讨就是例证。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全面科学的药店品类管理,不仅不会迷失于连锁药店,反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进步,愈发散发其迷人的魅力,推动药品零售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莉、郑越:品类管理实战修订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范平、袁虹、龚友等:医药客户管理教程[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3] 张小平:品类管理缘何迷失[J].中国药店,2007(11).

[4] 张小平:当连锁药店遭遇品牌产品[J].中国药店,2007(9).

第9篇

关键词:医药分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医疗卫生制度的系统建立,医药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医药分销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医药分销企业作为药品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是连接药品生产企业和医院、药店等药品终端的有效纽带,也必将成为药品市场扩容的实际受益者。但就目前医药分销企业的发展来看,存在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并存的局面,从数量上来说绝大部分为小规模企业,集中化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实现企业的规模化效益。进一步来说,随着药品市场利润率的进一步压缩,传统的依赖进销差价取得盈利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医药行业转型的需要。因此,e极探究符合环境和医药分销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盈利模式,在实现药品市场流通的基础上,寻求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增值服务成为现实抉择。

我国医药分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电子计算机取代手工劳动,实现了财务处理方式的电算化;第二阶段为财务软件进行统一业务处理,实现了财务单环节的信息化;第三阶段为财务系统融合发展各业务单元信息,实现综合层面的数据共享和信息集成。当前,医药分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大都处在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结合现代管理方法,实现财务数据处理的统一平台、统一规制和统一口径,满足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仅局限于财务部门,还将参与主体扩展到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全流程的有效集成,这些系统化的财务信息将为决策者提供支持。

一、医药分销企业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多元化意义

(一)促进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实现有效审计的基础

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将会促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并能实现有效审计。具体来说,财务管理信息化,即利用信息手段进行业务的处理,避免了人为操控的可能性,将业务处理流程进行内化,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制度的科学规范,这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较为完善,且存在诸多的限制性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二是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合理规范,这主要表现在制度性规章取代了“活”的规范,财务违法违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此外,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也为企业内外部进行有效审计准备了条件。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将复杂的财务数据进行集成化、简约化处理,这些数据支撑构成了内外部审计的有

效基础。

(二)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市场扩容和经济效益

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提升了管理的效率,传统的手工业务处理方式存在诸多弊端,效率低下,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将财务人员从繁重的财务活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地精力集中在财务分析及其他方面。另外,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运营,必然意味着财务部门与生产、销售等部门的有效联系,这些多元化沟通路径确保了数据的真实完整,也会促进企业运营流程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还会促进医药市场的进一步扩容,提升外部效益,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信息化会加快医药产品的流通,药品从生产企业流转到医院、药店等下游客户的周期缩短,药品生产企业也能及时查询到药品流向,这在实现管理效率的同时,必然会形成药品市场的扩容与多元化发展。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进行业务转型和结构重组,这也是实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效益的基础。规模大、效益好的分销企业避免了同质化经营的劣势,在高度集中实现整体效益同时,保证了企业价值的多元性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有助于形成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其根本目的是保证财务处理流程的高效和财务分析数据的真实,为决策者提供系统化的支持。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财务报告这一基本形式来有效支持。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内含地包括财务、采购、销售及物流等各方面数据信息的有效集成,而不单纯的指财务部门的数据记录。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将经营数据置于各部门、各流程的整体框架之下,以各部门、各流程提供的相关信息为参照,将本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系统化处理,这种模式将财务管理的单部门运营变为多部门、系统化管理,有助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形成。进一步来说,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了跨部门的信息融合,并减少了相关人员的违规操控,也降低了差错率,因此提高了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二、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建议

(一)深化认知,企业管理者要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

医药分销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首先要深化认知,将财务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当前的重要任务。具体来说,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了解并认知企业未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将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效结合,有效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契机,及时调整企业发展导向,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尤其是财务人员要正确认识财务

管理信息化,不能将财务管理信息化等同于财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而是将其扩展到以财务部门为基础,实现财务、采购、销售、物流等整体流程的信息化。具体来说,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对建设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加以倡导,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内部员工的思想引领,强化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安排。

(二)积极推进医药分销企业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依托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进财务和业务一体化。具体来说,要加大对财务管理系统等相关基础设施和技术人员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技术和手段,如积极推进财务管理系统在本企业内部的实施与应用,或者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财务管理系统提供商合作研发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此外,还要有效推进财务和业务处理一体化建设工作,即将企业内部的财务处理与采购、管理、销售等环节合理对接。财务业务一体化并不能单纯的依靠财务软件的统一标准来实现,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所以,加强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及预算决算等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尤为重要。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实现一体化处理与运营,为实现企业购销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准备了条件。

(三)实现医药分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还要注重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实现医药分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还要注重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操守。具体来说,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表现在业务处理、数据分析及报告编制等方面,为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在业务范围内具备相关能力。为此,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将财务人员的信息化处理能力指标纳入绩效管理的体系中,以硬性要求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化能力。为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的有效性,还必须加强对财务等相关人员道德素养的监管,以加强惩戒等方式防止企业内部出现人为操控及其他违法违规行为。此外,为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还要注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公开社会招聘成为实现这一方式的有效路径。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发展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医药分销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成为现实所需。加强内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效率,还可以有效维护其发展地位,形成竞争优势。本研究通过对医药分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探讨,以期为医药分销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⒖嘉南祝

[1]黄则胜. 关于医药批发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 现代商业,2009(10):215-216.

第10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企业、药店和医疗机构数量逐年增加,传统的药品监管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药品电子监管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监管手段,对于建立药品追溯体系、规范药品购销行为、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药品电子监管作为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既定方向正稳步推进,其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正逐步显现。笔者从概念和本质入手,在系统回顾药品电子监管历程的基础上,对其行业影响和未来展望提出自己的见解。

1概念和本质

药品电子监管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编码技术对药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实施电子监控的方法。通过药品电子监管网,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可以迅速了解产品市场情况,保护知识产权,实现品牌推广,掌握物流信息;消费者可以借助短信、电话、网络以及终端设施等形式查询产品的真实性和质量信息;药品监管执法部门可以及时掌握有关产品假冒违法的信息并迅速采取执法行动,对质量问题进行流程追溯和责任追究,对问题和缺陷产品进行及时、准确的召回管理。每件药品的电子监管码均属唯一,即“一件一码”,如同药品的电子身份证。药品电子监管的本质是物联网在医药领域的整合应用。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于1999年首次提出,主要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正是基于这一本质,我国药品电子监管的概念从上世纪末开始酝酿,到本世纪初条件具备时正式启动、推进。未来的10~15年中,物联网将会广泛用于商贸、流通、教育、卫生等民用领域。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知识信息网络系统,将推动政府机构相关职能的变革和角色转换。具体到医药卫生领域,将会进一步推进药政管理的扁平化组织形态的构建,在严格流程监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药政卫生部门的服务品质和效率。

2发展历程

2.1启动我国药品电子监管以监管特殊药品品种为先导。根据《品和管理条例》,从2007年10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对品和第一类制剂及小包装原料药的生产、进货、销售、库存数量以及流向的实时监控(一期)。

2.2发展在品和第一类电子监管成功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药品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对高风险药品加强监管的迫切需要,从2008年1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对血液制品、疫苗、中药注射剂及第二类等重点药品的生产、经营情况实行电子监管(二期)。至此,我国已全面地对特殊药品、血液制品、疫苗、中药注射剂实现了流通领域的电子监管。

2.3推进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为配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从2011年4月1日起,国家对我国基本药物(307种)进行全品种电子监管(三期)。基本药物电子监管成为基本药物监控追溯体系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

2.4深化2010年8月,在全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未来将逐步对所有上市药品实施电子监管(四期)。届时,依托于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平台,我国将建立起监管品种和信息完整的药品监控追溯体系。这表明,随着更多的药品品种纳入到流通领域的电子监管,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电子监管的格局已基本确立。

3行业影响

3.1生产企业药品电子监管对生产企业最直接的影响是基建改造的成本上升。赋码设备的改造虽有不同价位的推荐解决方案,但整体成本上升不可避免。此外,更深层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首次将制药过程的流程纳入监管范围,根据刚公布的电子监管技术指导意见,药监部门可以借助药品电子监管网实时监控药品的生产情况,包括某药品的生产、销售、库存统计报表,某批次或某品种的生产、流通、库存情况,关联企业(如原料药供应商)信息,某批次药品的流向,单盒药品的流向信息;2)确保药品召回及时落实,从召回时间、范围、责任人、风险转移、召回评价等全方位确保问题药品的召回能执行到位,加强执法强度,提高违规犯罪成本;3)特殊药品(品、第一类)生产管理更加透明严格,从计划管理开始,通过电子监管网络查看定点生产企业的计划执行情况及生产报表变得简便易行。对于参照特殊药品管理的药品(如蛋白同化制剂等兴奋剂类药品),涉及企业众多,分布地域广泛,未来的监管会变被动发现为主动预防,对相关企业的约束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将为国际大型赛事、活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3.2经营企业在医药流通领域,药品电子监管对经营企业的影响同与生产企业是一脉相承的。主要表现在:1)药政管理部门首次可以实时查看药品流通、库存情况,可具体到某批次或某品种药品的库存情况,也可掌握某批次药品的辖区内流向,更加严格地监管企业药品的购销存情况;2)药品流通末端单位(医院、药店)的进货情况首次完整纳入监管范围;3)特殊药品批发企业管理更加严格,特殊药品经营报表电子化上报监管加强,同时对结合了物流分析模块的特殊药品运输状况进行实时跟踪,确保万无一失;4)加强了市场稽查力度(如抽检药品真伪、来源核查,某批次药品的来源核查),使得经营批发企业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管理有了电子平台的支持;5)切实掌控药品调拨事宜,如当我国出现重大社会公共事件(地震、水灾以及社会)时,通过药品电子监管平台,可在第一时间开展救灾用药品的紧急调拨等工作。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电子监管网的“预警系统”。该系统严格监控企业各种经营行为,对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初期电子监管重点监控信息包括超计划购买特殊药品、购买数量异常增长、批准文号已过期、企业证书已过期、药品勾兑(未勾兑和勾兑不符)、药品临近有效期、药品已过有效期和库存报损报溢预警。触发预警,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这就将原先GSP飞行检查的内容逐步通过电子监管网络整合到日常监管中,督促企业落实GSP要求,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除了上述影响,对流通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将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在传统商业模式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即“洗票”及“过票”市场。医药电子监管网的建立和实施,将从根源上扼杀灰色地带中“票”的产生,一些依赖此模式生存的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利益损失甚至生存威胁。在“票”的外部循环日益紧缩的情况下,为了平稳过渡,减小行业震荡,一些医药企业可通过自身发展,也可通过兼并重组,逐步建立“票”的企业内循环,顺利完成企业转型,走上规范、健康、快速的企业发展通道。

第11篇

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使商业智能企业的数据库建设浮出水面,众多的信息究竟可以为企业提供哪些决策支持?谁又能辅助企业由被动营销转向主动营销?企业又应该如何利用BI产品进行精准营销?在本期特别策划中,我们将通过透析目前市场上五大主流BI厂商的运做策略以及产品策略,给您提供选购参考。

BI的抉择

按照IDC的定义,商务智能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包括报表、查询和分析的工具,二是高级分析工具诸如数据挖掘的工具。商务智能包括数据的迁移、数据的管理、数据的分析和数据的展现四大过程。

最近几年,又出现了企业绩效管理(CPM)的概念,包括企业战略规划、商务建模、预算与规划、监控与分析、企业合规报告等工具也划分到了商务智能的行列。

2007年,可以说是商务智能行业大迁移的一年,所有大的软件厂商对商务智能厂商下了“毒手”,市场出现了大规模的整合。在短短的一年里,Oracle以33亿美金收购了Hyperion,SAP亿68亿美金购买了Business Objects,IBM以49亿美金抢走了Cognos,包括SAS和微软在内,这五家商务智能的厂商占据了一年70亿美金商务智能市场的大约57%。

据IDC的报告,这个数据今年还会以11%的速度增长。由于商务智能厂商的并购和各大厂商的宣传,使得客户对商务智能厂商和解决方案的选择更加困难了。

五大商务智能厂商正在向世界承诺:“为了商务智能和数据管理,需要一个整体的架构吗?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平台和架构。想要给成千上万的员工提供商务智能的能力吗?我们可以帮助实现。”这五家都希望你们认可他们商务智能的理念并选择其平台。

所以为了更好地决策,了解他们的战略可以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决策或者开始行动。

在并购以后,商务智能供应商之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认清这几家的战略、策略和定位,对每家的选择会有很大的帮助,最近,Mary Hayes Weier在InformationWeek上撰文对这几大商务智能厂商进行了拜访,做了评估。按照他的观点,在合并以后,这几家厂商都认为他们可以提供企业级的商务智能软件平台。

商务智能厂商正在将传统商务智能工具(查询、报告和仪表盘)和他们销售的其他软件诸如数据库、中间件、ERP企业应用和协同软件整合起来。同时,他们承诺继续研发和支持可以和竞争对手软件进行整合的商务智能工具。

不过从长远角度看厂商的研发队伍一定会将收购的产品和他们主流产品整合起来。

所有BI厂商都希望你们去购买他们的数据库和商务智能工具,但是当心这样会太多的依赖于一家的产品。

但是如何选择商务智能软件,要依赖于你现在的环境,和将来发展的方向。

具有数据库的商务智能厂商可以帮助将片段的商务智能合并成统一支持企业级的商务智能项目,使得维护和管理尽量少的平台,减少成本和技术维护。SAP希望将BI和它的ERP绑定起来。只有SAS是一个完整的商务智能产品独立供应商,但是他们希望企业购买整体的端对端的方案。

如果各种主要的应用来自于数据库,Oracle或者IBM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你希望你的用户利用更多的方法和灵活的手段来分析像ERP这样的交易数据,则SAP更适合于你的选择。

如果CFO是主要的用户,那么SAP和Oracle是最强的。如果你的数据来源于多个数据源和一些像IBM或者HP的大型机器,使用的客户群系是分析人员和统计专家,提供对外的统计结果,那么SAS是最好的选择。

考虑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吗?SAP和IBM是这方面的专家。如果你希望BI成为大部分员工的简易利用工具,SAP的水晶仪表是很好的工具,如果你的平台全部是选择了微软,那么微软可能是你的最佳选择。

不管你是选择这五家最大BI厂商的产品,还是利用独立BI厂商的产品,采用一个标准的商务智能平台是非常必要的。所有五家厂商都已经谈论他们的工具可以提供给更多的用户,但是SAP、SAS、Oracle和IBM产品相对于开源供应商的产品而言的价格是比较高的。微软的产品相对比较便宜。

在合并以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几家的战略和发展方向。

SAP:交易数据的金钥匙

对于SAP,最大的机会是使用BI来获得ERP系统和供应链系统数据更大的分析和探索,也可以处理数据仓库中的分析。这意味着不仅仅可以作为SAP应用的BI工具,也可以作为其竞争对手Oracle应用的分析工具。

SAP决定将Business Objects公司作为一个独立运营的部门。其最主要的理由是Business Objects的大约60%的客户应用是基于Oracle的应用和数据库之上的。SAP一直在寻求将Business Ob-jects的工具和SAP ERP整合在一起?从而给SAP的ERP客户带来更大的潜力。

比如在操作型的BI,它可以使得客户的绩效分析实时地通过SAPERP系统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数据仓库一起来实现。用户可以及时地发现ERP应用工作流中的问题,来实时修改、优化操作的流程,提高操作的绩效,也可以支持开放的数据库实现商务智能的分析。

SAP已经解释了他们的长期技术路线,操作型BI和开源分析是重要的目标之一。而KSAPiE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例如BI Accelera-tor就是一个基于Intel芯片,使用内存处理器加速数据仓库BW的查询过程。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师Jim Kobielus也认为SAP(和其他的BI厂商)更多地专注于复杂的时间处理,这样可以保证通过中间件直接从交易系统中获得数据进行分析,而不需要将数据间接地倒入到数据仓库。

SAP说它的BI战略强调协同、专注于整个企业而不是个体,使得BII具可以使用在社会的网络和企业的上中下游协同有效的工作。SAP Business Objects的BI产品组合是面向决策层、分析师和业务人员的,SAP是使用在运营部门的,所以他们两家是互补的。

2006年,SAP收购了公司治理的软件厂商,2007年又购买了绩效管理软件厂商OutlookSoft和PilotSoft。这些产品和其他的应用一起形成了新的绩效优化应用部门,这是SAP一个快速增长的部

门。另一个新形成的商务智能平台部门,包括所有的报告、分析、仪表盘、计分卡,加上数据清洗、整合、迁移、数据质量管理、元数据管理等的数据管理软件。

SAP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组合他们的产品业务绩效管理应用(BPM)、SEM、BSC、和BusinessObjects-PM绩效管理软件。新的研发也会终止几个Busi-ness Objects的规划和预算产品。关于BI工具,SAP的OLAP分析工具、BEx Web分析器和Excel分析器,将合并到BusinessObjects的VoyaEer OLAP分析工具中产生新的产品称作为Pioneer。

公司将BusinessObjects的数据质量控制产品合并到主数据管理的产品线,形成新的数据和数据质量管理产品。分析师解释说:SAP希望客户将Business Objects作为主要的BI工具,慢慢减少对SAPNetWeaver BI套件的依赖。

收购Business Objects是对SAP客户的一个恩赐,因为客户希望有一个专业的BI工具可以和ERP系统紧密的结合起来。但是一些Business Objects的客户会担心将BI和SAP的某些应用捆绑起来,降低开放性。

如果你正在寻找更好的使用交易数据,或者已经使用了SAP的ERP,那么SAP是最好的选择。公司正在紧密地将BI捆绑到核心产品ERP,并且让BI作为一个独立运作的部门进行销售,这样即可以利用开放平台,还可以为ERPt曾添光彩。

原商务智能几大巨头历史:

Business Objects是全球商务智能行业的领导者,成立于1990年,一直从事报表、查询和分析工具的研发,它的水晶报表是国际报表工具的标准,在2006年开始收购和研发自己的ETL工具和企业信息管理(ElM),在友好的展现方面和微软的Office集成方面使得BI平民化成为现实,以前人们都将它定位为展现工具。

Cognos成立于1969年,它也是一家数据展现的公司,2006年11月,Cognos了8版本,给商务智能的市场上带来了一个整合的BI套件,大大改善了产品的整合能力。Cognos和Business Objects在查询和分析方面是相互竞争的,但是在报表工具方面,Business Ob-jeels远超过了Cognos。

Hyperion公司其实是以财务预算和财务合并报表起家的公司,它成立于年1977年,它的OLAPServer在业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收购了Brio后,才使得它也进入到BI的行列。

SAS成立于1976年,是一家私人公司,以统计分析起家,是全球统计分析的标准,由于定位在统计分析,自然就会考虑数据迁移、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现工具,在数据仓库和OLAP Server方面也有自己的产品,人们往往将它划分成为数据挖掘的厂商。最近几年,SAS从一个工具供应商向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化。

OracIe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库供应商,是数据库行业的标准,在应用软件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其软件强调灵活性,是数据技术型的工具产品。

曾研发出自己的商务智能工具,包括数据仓库、报表和分析工具,但是一直没有被广泛地使用,直到2005年收购了全球最大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厂商Siebel以后,将Siebel Analytics合并到了Oracle的旗舰BI产品BIEE。

SAP是全球最大的ERP软件供应商,产品强调最佳实践和管理理念,它是全球ERP软件的标准。在ERP之上有自己较强的分析和展现工具,在商务智能方面近几年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BW产品的研发。

微软是一家个人电脑的巨头,包括操作系统、桌面办公、互联网等方面的权威。在商务智能方面除7Excel外,这几年在商务智能方面也有了大的投入。

IBM以数据架构为中心的BI

IBM的观点是商务智能是数据专家来使用的。他们充分利用了他们数据库和中间件的强项,附加上收购的数据清洗、管理和组织的软件,加之CoEnos一起,成为他们数据访问和分析的工具。

Cognos和IBM两年前的BI战略是相一致的。在购买Cognos之前,IBM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已经选择性的收购了几家软件公司,诸如购买了数据整合软件商Ascential,收购了内容管理软件商FileNet。IBM的OmniFind搜索产品也作为Informa-tion On Demand的一部分。

IBM正在将自己定位成为可以帮助客户产生企业级信息架构的巨型软件商。但是BI工具购买的决定是基于数据分析和应用的需求,这一应用必须架构在数据管理系统之上。IBM的方法是企图让客户的IT部门不仅仅从BI工具来考虑,而且应该和搜索引擎、内容管理、主数据管理、数据清洗、数据仓库、数据整合系统一起形成完整的Information On De-mand系统。

以信息为中心的商务智能方法是否是一个正确的方式,取决于企业最终对商务智能的利用。Gartner的Hostmann称IBM的战略是一个基本架构的方法,“在某些程度上讲,在企业中起着关键的分水岭:以应用为中心还是以架构为中心”。

原Cognos的首席执行官RobAshe认为,在近几年,Cognos的技术会和IBM的产品和架构绑定的更紧。IBM的一个计划就是研发像电子邮件、客户服务脚本等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工具。IBM也希望将Cognos和Lotus Notes集成而获得协同化的商务智能。

如果IBM的如何将数据管理的各种层次连接在一起的愿景对你适用,那么它可能就是你正在寻找的BI平台,特别是如果你已经采用了IBM的数据库、中间件或者Cognos的工具。

ORACLE的BI继续支持多家方案

Oracle去年以33亿美金购买了Hyperion来加强其绩效管理产品线。考虑到很多企业采取了Oracle的数据库,还有极少数采用了Siebel的应用,所以去年在InformationWeek杂志中读者评估BI产品时,Oracle成为BI的前几位的厂商。

Oracle花费了85亿美金购买了中间件厂商BEA来加强他们的BI战略。中间件是实现从交易系统中实时提取数据重要工具的一个关键部件。Forrester的Kobielus预计BEA将会成为Oracle复杂事件处理技术的基石。

Oracle企业绩效管理高级副总

裁John Kopcke认为:BEA是拓宽BI架构的战略。另外Oracle已经收购了业务活动监控、识别管理、内容管理等其他一些公司。

只要客户有需求,Oracle就会支持每个收购产品的应用。这是一个很好的姿态,但是这样很难决策公司BI的发展方向。

Kopcke描述Oracle BI策略是独立运营、容易使用和整合。目前,最大Oracle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收购一个公司才一月时间,如何可以完成代码的共享。Kopcke说所有的BI和绩效管理应用集中在OracleFusion中间件研发中心完成,“严格遵守”公司的,与各种数据库整合和企业级应用的“热插拔”战略。

Oracle的真意好像是要成为包括BI在内的多品牌软件供应商。但是他们也许需要重新思考现在的战略,IBM和SAP拥有最成功的纯BI厂商,SAS的BI也已经成功的发展和应用了30多年,微软也具有成功的BI战略,他们最近刚了PerformancePoint Server 2007。并且市场占有率迅速增加。大多数的分析师相信微软的成功是他们大规模成长战略的体现,和Oracle的片段收购计划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Oracle提供企业级BI战略的各种独立的应用,包括强大的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管理软件、中间件和商务智能应用和工具。如果你想依赖Oracle的方向,你应该事先考虑:那个产品在将来是主要发展的,那个产品是要淘汰的,那些产品还会继续维护和支持,何时将两个旗舰产品0racle BIEE和Hyperion EPM进行整合?知道这些问题被完全回答了,Oracle的BI战略才会完成。

改善数据质量的BI特性

企业业务数据从业务应用系统到数据分析系统在流程上应该是平滑流动的:通过具体的作业管理系统和数据集成平台,一般能在底层数据上实现这一点;但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应用系统按业务实体进行开发,前端决策信息展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企业应用中上层提供集成能力亦变得越来越迫切。

强大灵活的无缝数据集成和变换/清洗能力;数据集成不仅要从企业内部各种各样的运行在异构平台上的业务数据中获取数据,而且需要有将这些数据归并变换的能力。不同的数据源和数据提供接口在系统升级后也需要能够平滑运行;行业中有些厂商提供的集成灵活性较差,各个商业智能工具是各自独立工作并只能在特定平台/数据库上运作,故此,其产品整体竞争能力也就相对较差。在技术上,一种可以运行在各种平台上,面向数据操作的轻量级脚本语言会象胶水一样,将商业智能的各个部件紧密融合在一起,从而大大提升总体价值。有些厂商的各个产品或模块,通常是铁板一块,这给相关BI项目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

统一的中央元数据服务器和单点管理工具;这本不是商业智能特有范畴,但统一的元数据管理是业务系统和商业智能系统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部件,比如它可包括企业范围的用户和授权,数据源,作业以及各种服务器元数据管理等等。这一点也是企业能够实施大型商业智能系统,并在IT方面的成本不显著增加的关键。

Microsoftshide使BI“贫”民化

微软,在五大的商务智能供应商中,BI市场的领导者,谁知道呢?也许它是一匹黑吗。

作为一直没有介入BI市场的微软,去年5月,终于发出了向商务智能市场进军的口号,在大会上有2,600人参加。当在9月份了PerformancePoint Server 2007后,结束了微软提供零星的商务智能产品的时代,它将微软的包括业务计分卡管理、Excel和预算、规划、预测等新应用集成起来,利用收购的ProClarity公司强大的可视化和分析技术,实现商务智能技术。在今年2月份,Gartner注意到微软进入了BI平台的领导者行列。在易用性、产品的投资、价格、市场反馈和客户体验方面,超过了IBM的Cognos和SAP的BusinessObjects。微软的BI收入在2006年增长了28%,达到了4.8个亿美元,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一家BI厂商。

微软的目标是利用大家熟悉的Office套件,提供B1212作者各种不同形式的工具。“每个人的BI”理念是崇高的,但是也使得对微软赢得企业级的用户或者获得大业务企业的订单带来了本质的困难,大家认为微软的BI是个人版而非企业版。

微软的弱点之一就是在它的产品线中缺少数据的组织和管理工具来提供更好的分析能力。它不能在大容量和功能性和其他竞争对手较量。这方面也许可以改变:去年6月,微软收购了一个小的主数据管理厂商Stratature,用它来产生单一的平台去更新、维护、分析特殊数据的层次结构,像客户和产品数据等。

微软卓越工程师和Office平台BI,总经理Bill Baker说:微软BI平台的基础是SQL Server数据库,通过微软的BI工具,可以访问IBM的DB2、Oracle和其他数据库。Baker讲SQL Server 2008,在数月以后将扩充,被附加到微软的BI产品中,用此来改善和整合Office。他说微软正在计划提供改善的管理和监控大数据量的数据仓库的能力。

微软的主要BI产品,PerformancePoint套件,包括2006年收购的ProClarity公司的技术来提供一个组件来建立客户的BI应用。微软已经绑定了PefformancePoint到了它的Excel和SharePoint协同软件,产生平台来交付BI信息给大众。

友好的用户图形界面诸如计分卡更适用于各种层面的应用,Baker说,“传统意义下典型的BI报表已经过时了。人们过多的获得了报表,如果你每天早上在电子邮件中获得一个报表,第一天你还愿意看一看,可是第二天又是同样的一张报表,你常常会设置自动删除。”然而,微软认识到了这一点,它必须支持它的元数据管理的能力,正在这方面进行投入,来了解那些表格经常会被删掉。

微软的进入可能是对公司正在寻找人人都在使用BI工具的一个恩赐。

另一方面,可能会降低BI的价钱,使得BI大众化,将BI变成公司级的协同桌面应用而不是对专业人士的工具,并且你相信SQL Server的容量和效率逐渐会达到Oracle和DB2,另一个考虑可能是微软的BI发展主要是在它自己的平台上,但是,随着BI行业的快速发展,希望微软会从长远考虑,发展它的BI产品。

SAS数据挖掘占领BI主导地位

SAS 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研究,是一家

产品让分析人员和业务人员上瘾的产品。我们知道,在做统计分析的一开始,他们就需要将不同系统、不同操作平台、不同数据库的数据整合起来,进行数据的清洗、迁移和加载,然后利用大量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在二十年前他们就提出数据迁移、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现的思想和理念,也就是现在数据仓库的概念。他们公司聚集了大量的数学博士和专家,使得在分析建模方面绝对成为行业的标准。

人们总以为SAS是阳春白雪,只能为数学家、分析专家使用,最近十年来,他们一直重视数据分析大众化的利用,他们将数据挖掘做成了仅仅需要点击鼠标就可完成的“傻瓜型”产品,在应用方面和行业方面有着大量的解决方案和应用产品,在金融行业、电信行业、制造业、医药行业、零售行业等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他们的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绩效管理、风险管理(反洗钱)等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

SAS提供集成、开放和可扩展的架构,作为创建和提供精确、全面的企业智能的基础。由于所有SAS产品和解决方案都基于这一符合标准且与平台无关的架构,它们可以利用现有的IT基础设施来为企业提供额外的智能和创造更多的价值。SAS产品和其他BI产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由于它发展的较早,所以所有的产品在UNIX和大型机上有很好的性能。

SAS的技术和产品是让人上瘾的,所以他们一直采用租用的形式进行产品的销售,在这一点使得很多的用户认为他和其他的厂商不同,难以决策去购买。

如果你希望在大型机器做企业级的分析和应用,特别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不仅仅包括报表、查询和OLAP分析,你可以采用SAS的BI解决方案。

当然在商务智能厂商中还有成立于1989年的MicroStrategy、和数据挖掘厂商SPSS等独立软件厂商,但是他们相对于上面五家是非常小的公司。

人物简介

第12篇

关键词:全球一体化;贸易壁垒;药品出口;应对策略

目前,国际传统非关税壁垒减少,药品关税税率逐渐降低。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通过专利、技术水平与药品质量检测等方式,增加了对我国药品出口的贸易壁垒。据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在医药行业,世界TBT通报量急剧增加281项,美国有23项,日本有30项,我国医药出口受TBT限制达通报总数的70%。其中,美国、日本与欧盟对我国药品出口造成的损失比例高达95%。在我国药品出口遭遇严峻贸易壁垒情形下,我们应当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跨越贸易壁垒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我国药品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现状

(一)药品贸易壁垒多来自发达国家

当前,我国80%的药品出口贸易壁垒来自于技术、法规以及评判程序。而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对我国药品出口给出严格限制标准。如美国药典(USP)及欧洲药典(EP),对农药残留、放射残留及其他污染物有多种技术标准;在日本推行的“肯定列表制度”中,农药残留允许种类由724种减少到229种,而农药残留标准则增加了19000个。在严格药品出口标准基础上,我国药品出口频繁遭到发达国家反倾销调查,如2016年9月1日,美国商务部对华磺胺酸进行第四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2016年3月24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的四氟乙烷启动反倾销调查,指控中国企业以158.5- 226.8%的幅度对美进行倾销。2016年3月25日,日本_定对中国产氢氧化钾征收反倾销税,并将涉及3种进口产品。这些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对中国药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二)药品出口贸易壁垒逐渐指向高附加值产品

我国遭遇贸易壁垒的医药出口商品范围,由原料药扩展到技术升级的后深加工产品、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产品,其中,90%以上面临贸易壁垒的产品为西药原料药。2012年至2016年,我国西药产品出口频遭贸易壁垒,例如:2012年,美国FDA对我国22家中国肝素粗品禁令;2013年3月,美国对中国维C出口商进行,称其进行高价销售,仲裁结果要求中国某制药集团赔偿1.6亿美元;2016年9月1日,美国商务部对华磺胺酸进行第四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同时,作为我国西药类产品最大出口市场的欧盟,近年来逐渐提高对我国西药出口的标准,要求我国GMP法规相当于欧盟标准,并对生产企业实施严格的GMP检查。其他发达国家也对我国西药出口实行繁杂的药品注册程序,据新闻资料显示,我国西药制剂ANDA申报美国FDA需要5-7年,费用则高达500万元人民币,此类贸易壁垒造成我国西药出口面临极大困难。

(三)国际对华贸易保护联动趋势明显

国际对华医药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联动趋势,主要体现在各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例中。据《全球贸易保护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反倾销发起国,仅此一年间,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共发起22起反补贴调查、43起反倾销案件,受国际贸易保护联动趋势影响,同期全球则出现233起反倾销案。由于频繁遭受美国对我国药品出口实施贸易保护,其他国家也效仿美国做法,连续对华药品出口设置贸易壁垒。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披露,在韩国对华氯化胆碱反倾销复审终裁结果不久,印度反倾销部门就收到国内产业相关申请,要求对来自中国的氯化胆碱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将进行正式立案调查。同时,在巴西对我国一次性注射器发起反倾销调查中,因为终裁反倾销税过高,我国被迫放弃一次性注射器产品在巴西的市场。而阿根廷作为巴西邻国,为防止我国进行出口转移,也随即对我国一次性注射器发起反倾销调查,具有明显贸易保护联动趋势。

(四)贸易壁垒类型呈现多样化特征

欧盟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针对我国药品农药残留、微生物含量、重金属检测等指标,同时还包括动植物检验检疫、合格评定程序和标签等设置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是对我国提起“两反、两保”。中国医药产品进出口商会官网公布,2011年至2015年,我国遭遇的药品产品贸易壁垒种类逐渐增多,涉及产品更为广泛。例如,2011年5月,墨西哥将对从中国进口的阿莫西林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此案件的正式立案,标志着这起案件成为我国遭遇的首例医保行业反补贴调查案件;同年5月,中国被德国多家生态检验机构视为“风险国”,并称将对中国有机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严格筛查。欧盟委员会于2015年7月对产自中国的甜蜜素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初步将印尼选定为计算中国涉案产品正常价值的替代国。从以上案件能够看出,当前我国遭受的药品贸易壁垒呈现多样化特征。

二、我国药品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

(一)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不足,与发达国家制药标准存在差距

我国对制药企业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药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一方面,制药企业没有充足的开发经费。据新华网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对药品制造业投入经费总额为390.3亿元,仅排在世界第9位。发达国家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是其年收益的3%左右,而我国出口企业对药品研发投入还不到收益的1%。另一方面,我国药品重复流通现象严重。据网易财经2016年3月统计,美国脑神经药物在全球前一百名畅销药物中占二十种左右,前十名有三个,而我国仅有一个脑神经药物位居第六十六位。此外,据国家药品监管局2016年9月统计,目前,我国正常流通的医药品种共有2241个,其中32个品种均有超过100家制药生产企业上市流通,70个品种均有99家生产企业上市流通,而事实上,同一品种有10家企业生产销售即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药品出口秩序混乱、出口结构不合理

2016年1-5月,我国药品出口贸易额负增长,出口额累计229.19亿美元,同比下降2.25%。与2015年同期6.62%的同比增速相比较,出口形势显然不佳。从国内出市场看,秩序混乱、出口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药品出口频繁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我国药品出口秩序混乱,成本计算不合理。目前我国药品的价格计算公式为:“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利润”,导致价格较发达国家相对低廉,频繁遭遇反倾销。据医药网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遇了来自17个国家,发起的46起反倾销案,涉案金额达到85.44亿美元,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药品反倾销案例。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对药品出口数量、出口对象没有合理的管理体系,导致药品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药品出口中,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占70%,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药物制剂仅占出口30%。

(三)监管制度不完善,药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

我国药品监管制度不完善,导致医药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医药注册管理环节审核力度薄弱,导致非法药品流通。2016年3月,山东警方破获案值5.7亿元非法疫苗案,不法分子将未经严格冷链存储的疫苗销往各个省市,北京、河南、内蒙古等24个省份近80个县市涉及疫苗买卖线索。此外,由于我国医药安全监管手段落后,药品原材料采购、入库、成品检验等各环节监管力度不足,药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据新华网报道,我国每年约5000万人住院,其中,因药品过敏等不良反应住院的有约有250万,出现重度症状的有50万,每年约19万人因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由于我国药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2015年4月,欧洲药品管理局以我国多潘立酮有导致严重心脏疾病风险为由,在整个欧盟范围内限制其适应症。2015年9月,FDA对我国领先的药品出口商海正药业发出了无限期禁令,同时加强检查力度,把我国13家工厂添加至黑名单,导致我国频繁遭遇贸易壁垒。

(四)药品重金属含量超标,无法跨越发达国家绿色壁垒

目前,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最大限制因素是重金属含量严重,药品卫生质量不达标。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显示,2015年3月,德国魁茨汀医院从我国某大型制药企业进口1077数量的药品,其中因42种产品未达到标准而遭禁用,占34%的11种饮片因金属含量超标而被德国药检部门销毁。此外,美国加州对在本州流通的260种中成药进行检测,发现123种药品不符合FOA要求,其中93种中药来源于中国,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是其主要因素。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针对中国企业发起的“337调查”案件数约145件,其中制药企业占49,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了“337调查”中的最大受害国,无法跨越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

三、应对我国药品出口贸易壁垒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科技创新力度,自主研发新药品

我国医药产业应在创新方面多下功夫,深入了解群众真正需求,努力研制创新药品,相关部门也需为医药研发者创建更好的政策和环境,建立现代化药品研究中心,打造布局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基地。同时,加大科研院所对中药、原研药与新型药剂的研发,优化药品资源配置,在研发信息传递中,利用计算机筛选与数据库等先进科技技术,建立药品研发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医药企业加大与医药科研机构或医药大学合作,提高企业新产品科技含量与产品附加值。此外,除了自主研发,还可充分把握跨国机构转移的机遇,适当将药品产业研发向境外延伸,充分吸收国际现代化科技研发技术,提高医药新产品研制能力,突破有关知识产权的技术贸易壁垒。

(二)提高认证管理水平,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药品的种类繁多,所适用的知识产权种类也不尽相同,药企应根据药品特征,综合应用各种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与企业现有产品结构、未来产品规划密切结合起来,编制相应的医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同时,参照国际市场对药品的准入制度,以国际知识产权协定等国际知识产权公约为基准,加大对药品专利保护体系研究,及时调整知识产权管理方案。通过建立国际专利申请基金,以提供资金保障的激励形式,为各大药企提供专利保护契机。在药品研发过程中,对新药品的成分与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以期达到专利保护的申请标准,同时,拓宽专利申请渠道,更多地选择采用司法形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加强我国对专项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建立TBT风险预警机制,扩大药品对外贸易

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和国内需求,我国制药企业必须及时跟进国际新出台的药品TBT,并完善本国的TBT风险预警机制。系统运行的组织方应积极关注各渠道,收集各渠道国际药品贸易反馈信息,以WTO/TBT预警信息专题报告形式传递政府及主管部门,以便及时修订方案。反馈信息应及时储存于数据库中,用于进行国际对比研究。同时,建立TBT预警技术服务网,及时传递国内外最新药品技术预警信息和动态变化情况。通过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等网络渠道积极获取国内外TBT最新动态,建立有针对性的地方性TBT信息数据库,例如,广州技术性贸易壁垒联合应对体系、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等。此外,积极发挥医药协会的作用,针对国际性药品贸易壁垒特性,构建更具有代表性的立体药品风险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