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章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个能充分体现我国教育方针,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语文教
学法课程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法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汪飞雪(1967-),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法和特殊教育教学法研究。(辽宁
营口11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19-01
一、问题的提出
1.语文教学法课程要突出教学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
学法课教学模式是由任课教师按照语文教学法教材的顺序,一
章章、一节节地讲授,教师倾其所有,将毕生所学滔滔不绝地向
学生传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师生间真正的互动,忽
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更谈不上对其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应
有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的教学法理论知识,具有
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功底,但由于教学内容与具体
的教育教学情境脱离,使得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来看,作为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特
有的教学法课程主要是以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为主。一方
面,教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学习教什么,如何教;另一方面,又
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和指导作用,能够促进教学技
能的形成。
2.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现状。(1)重理论讲析、轻教育教学
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教委
制定出了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大纲,许多专家学者也编订出多
种版本的《语文教学法》教材,这对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起到
了指导和保障作用。但教材在基本教学理论的讲授方面仍存在
诸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等问题。例如,选用的教材
《小学语文教学法》,该教材内容涉及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小学语
文教材、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小
学语文教学工作常规、小学语文教师、小学生课程活动等方面,
教材体系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能学到一块块互不联系的
教学理论,而无法将其整合为系统的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理论知
识。同时,教学理论课程用时过长,按照本专业课程计划的课时
安排,“语文教学法”总课时量仅为
64学时,其中基础理论部分
就需要
32课时,可供学生实践的教学时间包括见习只有
32学
时,这种教法只能让学生做一些静态的教案设计,缺乏走上讲
台试讲练习的机会。(2)教学评价手段单一、陈旧。语文教学法
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前教育课,
其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然而,高职
院校的教学评价常用的方法是期末考试和论文两种形式,强调
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复制。语文教学法课程同样也使用这两种
评价方式,如此一来只能助长学生对笔试高分值的追求,而对于
课程的内容只能是流于形式的死记硬背,忽视教学技能的形成
和培养,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1.整合精讲教育教学理论。打破教材条块分割,设计几个
连续的专题,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1)
结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情况介绍语文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对语
文教学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当前语文教学需求、更新教学理
念。(2)对于一些最基本教学理论,如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原
则、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
知识,也是他们将来备课、上课活动的必备理论指南。同时这
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一时又很难消化,因此,我们采用集中讲
述,只要求学生接受和记忆,不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以待在
以后的训练中慢慢消化吸收。(3)对于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
易忽视的知识,以及与形成学生语文基本功密切相关的内容,采
取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登台讲解,一
方面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从教的基
本技能。(4)对于与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交叉重复的教学内
容,我们采取教师列出问题提纲、学生自学并形成综合的文字材
料,教师在总结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作综合讲解的方法。
2.借鉴模仿示范课教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小
学语文教学录像,请优秀小学教师来校讲示范课,到小学、特殊
教育学校听观摩课等形式借鉴模仿优秀课、示范课的教学。首
先,在见习观摩前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边听课,边做好详
细的听课记录,不仅要记录下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在听课
笔记的边框中记录自己感受,回校后,仿照教学过程编写教案。
其次,分组讨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师采用什么方法
完成教学目的、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训练
等”,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具体的教
学现象,同时又要用具体的教学现象去理解学过的语文教学法
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对所见所感生成了理性的认识,而且
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也有了真实的感受。最后,对照讨论的结果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教案的各组成要素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相互间
的关系,进一步修改教案,进行分环节的试讲练习,如导语设计、
授新过程、练习、板书设计等。试讲后学生先互相点评,教师在
学生点评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3.模拟课堂情境试讲。试讲是实习前的演练和准备教学。
通常是采取以下七个步骤进行:(1)给学生提供小学语文教材,
让他们根据教学要求独立分析和处理教材编写课时计划,设计
教学方案。(2)将学生分成试讲小组、评课小组、配合的“学生”小
组、录课小组。(3)制定听课、评课的评分标准和赋分办法。(4)从
试讲小组中推选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学生带头试讲,我们称之为
典型引路。(5)轮换各小组职能,做到人人试讲、人人会评课、人
人会录课。(6)利用微格教室资源优势回放经典教学片断的方法
讲评每节试讲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试讲中的表现评出每个学生
的试讲成绩。(7)以教学班为单位,选出试讲比较好的学生,在师
生评课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重新录制后存
档,为下届学生学习教学法课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三、语文教法改革的结果
语文教学法课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
是整合精讲教育教学理论,这个环节将语文教学法理论整合成
几个教学专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帮助学
生从理性上认识语文教学法理论知识。第二个环节是借鉴模仿
示范课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
基本教学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把培养学生形成教学技
能,发展教学能力放在第一位,组织学生模仿示范课教学内容编
写教案,设计教学环节。第三环节是模拟课堂情境试讲,利用微
格教室组织学生按着相应的步骤,完成试讲、评课、录课。这一
环节是语文教学法课程主体阶段,是将第一个环节的理论知识
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将第二环节每个教学步骤的单项训练过渡
到整体教学过程的综合训练,也是由教案的纸上谈兵,到通过试
讲实施教学的过程,模拟课程教学情境,发展教学能力。第四个
环节是加强教育实习,巩固教学成果,组织学生到基层学校听
课、上课,在实习过程中落实好实习的指导工作,做到有组织、有
管理、有听课记录,切实做好实习成绩评定工作。
总之,本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
教学法的理论,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深入学习增强了教学效
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毕业生能够适应语文教学及教学改革的需
要,可见,这种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文星,孟庆红.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2]杨秉静.开放式语文教学法浅谈[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3]岳强.小学语文实用教学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汪飞雪.听觉障碍学生教学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5]容慧华..赤峰学院学报
《语文教学法》教学中技能训练的实施与探索[J]
(科学教育版),2011(3).
[6]张兴旺.加强语文教学法教学中学生试讲环节[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0(3).
[7]袁利芬.论建构主义理论在高师语文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医科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素质,包括普通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等方面。在教学基本功训练方面,普遍存在师范学校好于师范学院、师范学院好于师范大学这样的奇怪现象,许多地区学校反映教学基本功最扎实的往往是五年一贯制的教育类大专毕业生。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和各学校教学重视程度有关,初中语文教师不管在校求学期间教学基本功训练成效如何,进入教育工作岗位以后一定要坚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在普通话方面不仅要获得二甲以上普通话证书,更要能够准确发音、有感情朗读,掌握好停顿、节奏、声调等方面的技巧,使普通话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更好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等教学基本功也要勤加练习,一笔一画、间架机构都要强化训练,保证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字迹工整、遒劲有力的规范文字,而不是龙飞凤舞的潦草笔迹,通过训练扎实的基本功为语文教学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较丰富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虽然语文教师在大学期间都系统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许多教师发现面对青春期的初中生,自己所学的知识根本无法完全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应当结合工作实际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大学所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实用性教心学理念与典型经验进行学习研究,如怎样应对学生的叛逆情绪,如何对早恋倾向的初中生进行心理疏导,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抵制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蚀,等等。教师熟练掌握这些方面的教心学知识,能够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纠正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不良习惯、错误观点,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生活之中,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开展语文学习。语文教师要强化教心学知识与运用的学习研究,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和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难,营造浓厚的教育教学氛围,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三、教学研究创新能力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当具备教育研究和教育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先进的经验中汲取有价值因素,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之中,如经常阅读教学刊物,研究他人成功的经验,将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自身语文教学工作联系起来。教师应当从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等活动中汲取教学的经验与精华,并与其他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提高教学方面的吸收借鉴和消化能力。语文教师要在借鉴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优,在充分借鉴各种语文教学经验的同时,进行本土化运用,结合教学工作实践提出改进的措施与途径,采用更加优化高效的教学模式开展语文教学,体现创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既要能够汲取众长为己所用,更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创新创优,将各种先进的经验融合到自身的语文教学工作之中,从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活动改进等方面着手,全面优化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为语文教学成效的整体提升和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扎实基础。由此可见,教育研究创新能力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素质,而且对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信息技术运用技能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活动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广大语文教师要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掌握信息技术操纵技能,并深入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运用技能。首先,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会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且要从直接运用逐步发展为自主设计,通过软件将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融合起来,制作成更具针对性的语文教学课件,提高教学的新颖性。这样的教学课件对于提高教学成效作用更显著。其次,语文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时要注意紧扣要点,画龙点睛,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运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缓解课堂枯燥的氛围,在阅读分析环节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加信息量,让学生改变枯燥学习教材文字的状态,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提高教材的生动性。教师可以在一些情境创设环节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育资源整合技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资源,是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以高度的技巧将其整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课、早读课等契机,强化读写活动训练,培养学生发音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高效利用学习时间。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学习难点的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延伸学习环节,提升语文素质。另外,教师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知积累写作素材。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及工作实践基础,将各种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因素整合起来,构建立体化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提出的要求,更要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改进与提升,不断强化自身综合业务能力,从而胜任语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听、说、读、写历来是语文教学一贯的训练环节。笔者听了很多语文教学公开课,发现“写”训练的环节随着学段的递增而递减,即小学里还比较重视书写、默写、练笔等,而到了中学这些就开始弱化。我们会发现现在的高中学生书写、作文水平很多不如初中的。这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和课堂“写”环节的弱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文教学环节的缺失――这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比如有学生以后做了教师写字差,也不会写作,然后再去教他的学生,如此真是后患无穷!
为什么“写”这个环节日渐式微和退化?笔者分析有如下主要原因:关于写字教学,小学低年级是比较重视的,而到了中学,似乎任务应该是交给小学的,就不再训练学生写字了;默写呢,很多教师觉得这样的训练太呆板、繁琐,如果是公开课还影响教学进度,平时练起来费时费力,不如考前搞一下突击;至于写作教学,很多教师以为写作不是教出来的,只要学生自己多看多练“自然”就会写了。
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小学的书写教学只是最基础的,到了中学,很多学生要写行书,而却没有得法的教学,书写教学并不是承接、连续性的,结果许多学生的字是邯郸学步,潦倒不堪。而且学生的书写习惯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要经常督促、纠正。书写练习最主要是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比如,一次练习后对学生字迹的点评,把书写整洁美观的作业和质量差的进行比较,教师讲解、示范有关汉字的书写等等。课堂上要适当给学生板书的机会,教师适当点评。这样耗时少、效果佳,不仅能规范写字更是对祖国文字的欣赏,是传统文化的濡染。
说说默写。如果认为只要突击完成默写任务,这是标准的应试教育观念。默写是为了什么?肯定不单单是为了考试的那几个填空,而是平时的应用。一味在考试前突击训练默写,难怪学生作文语言干枯,错字连篇!笔者听过很多涉及背诵环节的语文课,但仅止于背诵而已,偏偏就差了最后的默写。让人的感觉是“半成品教学”,煮的是夹生饭,烧的是温吞水。默写的时机最好就是在背诵之后,趁热打铁,这是读写的最佳结合。一段话、一首诗,学生背后马上默写,读写训练浑然一体,这样语文味不是更浓吗?
再说练笔。有一句话调侃球迷:一群最需要锻炼的人整天在电视机前看一群运动过度的人打球。我们的语文课好像也是这样:一群最需要写作训练的孩子,老是在看别人写了什么,费尽心思,评头论足,但就是光看、光说,自己不练!教师光重视阅读分析,技法传授,而到了要过渡到运用实践的关键点却戛然而止,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缺憾!其实,写作教学绝不是几堂作文课就能解决的,要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阅读课时间虽然没有习作课充裕,但还是能进行句、段训练的。张志公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提到:“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从基本训练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基本训练搞得好,学生一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中,要能敏锐捕捉练笔训练契机。如,在学生急于表达的时候可以马上让学生用笔直抒胸臆;教师分析了写作技法之后可以尝试让学生运用仿写;课堂出现了争辩焦点时,很多时候教师发动学生辩论,如果在学生辩论之前让他们写写论述提纲,这无疑是很好的议论文基础训练……这些契机往往一瞬即逝,教师把握好定能造就一个生成、灵动、创造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练笔训练内容。好的内容能引思激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文本内容仿写、续写是很多教师训练的内容,其实课堂文本里还有很多写作训练内容。比如改写,学了《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改写一段话:孔乙己发现了自己的哪些不足,幡然悔悟,如何改过自新,扬长补短,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创写,如根据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创造性想象,写一写你的生命中还有三天时间你将会做些什么;补写,如学了课文《药》,文中没有正面写夏瑜在狱中的情形,可以让学生补写片段“夏瑜在狱中”……
课堂要做到重视“写”的环节,教师首先要树立训练学生写的意识。教师要意识到,“写”就如长途跋涉的一个归宿,是从“知”到“行”的过程。只有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落实到写上,才是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行为的教学,把课堂上写的环节做到写准、写好、写美,这才是教育的达成,是有始有终的语文教学。还有关键的一点,教师自己首先要能写、会写、爱写,即能写一手好字好文章,对此有满腔的热忱。看似这是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其实很多教师还需要加强学习。因为教育就是一种示范和感染。你的示范性、感染力越强,学生就学得越有趣、越轻松,收获也越大。
铸剑不淬难成钢,“听说读写”中“写”是体现综合实力的一环,是高层次的一环,但又是亟待我们语文教师加强的课堂训练的薄弱一环。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中语文;创造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将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模式。长期以来,中外教育家不断在探寻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清朝光绪年间,即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揭开了语文教育的新篇章,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对于语文课堂最优化的教学探索一直没有间断,一些国内国外教育家们提出的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都对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一、国外课堂教学模式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影响
最早对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产生影响的当属赫尔巴特的“四段论”和凯洛夫的“五环节”。赫尔巴特是18―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认为,课堂教学应该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提出教学过程应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①明了阶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清楚明确地感知教材;②联合阶段――使学生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观念加以联合,形成新观念;③系统阶段――使新旧知识更深入整合,对知识进行概括,从而获得一些结论、规则、定义和规律的知识;④方法阶段――通过作业和练习使系统化了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四段论”教学法是在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学校以普及教育的历史背景下传入我国,这种方法对于向众多学生传授系统知识极为有效,重点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讲解,实用操作性很强。但是它的历史局限性在于理论与实践脱节,不注重学生的个体特点,没有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凯洛夫是前苏联教育家,他主编的《教育学》曾对我国教育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师承赫尔巴特派,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强调五环节,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或知识、练习)、布置作业。“五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当时苏联30年代由于经济建设急需大量初级文化劳动者的社会需要,而在我国建国初期,鉴于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也借鉴了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并奉为“法典”,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凯洛夫的教育理论让当时的中国语文教育认识到:语文教育并不只是“写作”教育,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培训,强调教师为中心,突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弊端则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够重视。
二、国内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
由于对国外教学模式的基本照搬,我国语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通行的常规的教学模式,即:感知―理解―分析―巩固。基本步骤为:①感知: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②认识:朗读课文或泛读课文,讲解生字词;③分析: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层次、大意等,最后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这是一重点环节;④巩固:布置课堂练习或作业。此种教学模式的盛行有其广大的教学市场,符合由教师讲授范文为主的语文课堂,重分析理解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程度阻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直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成果丰硕。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则为语文讲读课的基本课式:①自读式(训练自读能力,教授学生自读的方法)、②教读式(教授学生读书的方法,与自读环节同步进行)、③作业式(课内完成的作业和训练)和④复读式(把几篇课文组成复读单元,集中比较阅读以期了解规律并掌握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显示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能力训练尤其是阅读教学训练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魏书生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六步法”:①定向――学生要了解本课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习重点;②自学――根据第一步自学课文,找出疑问,自行解决;③讨论――学习小组或全班范围内讨论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④答疑――学习小组承担问题的答疑,最后全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由教师负责解答;⑤自测――学习效果的评测;⑥自结――口头总结本次课的学习过程和收获。“课堂教学六步法”是我国语文教学实践的一大创新,为课堂教学改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与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从明确教学目标到实现目标再到巩固运用知识环节,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是共同处理问题的关系,这样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
三、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
教学模式是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教师才能达到一定的语文教学目标。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原先的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它们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关系。时至今日,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使得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令人目不暇接。与随意性教学相比,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教学工作的预期目标。对于一些教学经验不太丰富,教学思想比较落后的教师来说,教学模式提供的是一种能提高教学效率的操作程序,能使他们的教学更快走向成熟。
但是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有利弊两面。时代是发展的,一个时期的语文教学总会有特定的典型的教学模式被推出做主导教学模式。但语文教学是一个立体的空间,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会更新与发展,这些因素要求教学模式不应该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和不断优化的。试想,如果无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什么范文都生搬硬套赫尔巴特的“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那么课堂则会是僵化的、无趣的,没有任何教学效果可言。
四、语文课堂应“常教常新,创造个性”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过去还是现在,教育教学界都非常重视教学模式的概括和研究。因为教学模式包括了语文教学的所有方面。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是通过特定的教学模式才能得到运用,即是说,教学模式就是“纲”。语文教学模式形成后并被认同和运用,即成为了传统模式或是经典模式,这些都是前人教学经验的智慧结晶。因此,熟悉传统模式是创造个性模式的必要阶段。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仅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会陷入死守章法、固步自封的地步,应该创造个性化教学模式。
创造个性化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的需求。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客观、全面地确保教学效果,而是探索教学规律道路中的中转站。目前社会,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网络文化的影响、社会需求的变化等因素,都要求语文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个性化,这样才能顺应发展中的教育潮流。
创造个性化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需求。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由此可见,新课改纲要和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及合作性,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求,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创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创造个性化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规律的需求。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单向的传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并进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上,注重范文榜样力量而忽视学生人生态度的形成;教学目标上,多是为了学而学,而不是学为了用。语文教学规律应该是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进行人文教育及语文能力训练(听说读写训练),从而培养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品德修养教育,提高审美情操。
古人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授业解惑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编排、设计及加工,切忌单一化、套式化,应该生活化、个性化,常教常新。教师应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不断创新,立足传统,突破常规,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塑造个人教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参考文献
[1] 刁瑞珍.从遵循模式走向创造风格[J].语文建设,2004(6).
[2] 章华.从赫尔巴特到魏书生――浅谈我国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与进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实践,感悟,内化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以下简称“感悟式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内化为宗、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感悟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操作体系。本文就感悟式教学的核心——即三个基本理念作简要介绍。感悟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生活为源”的理念和“实践·感悟·内化”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这个“本”是指教学活动的本体。所谓“本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源和本质所确定的对象本身。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和行为归宿,是“教学之本”。否认了学生这个本体,教学活动就会被异化。
当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如何认识这个理念的内涵,如何以这个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呢?
1.1 确立学生观,因为学生是能动发展的生命体。学生的生命是整体的,学生的个体是独特的,学生的发展是能动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探求知识的主体,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1.2 确立师生伦理观,强调高度地尊重学生。“尊师爱生”的提法没有明确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感悟式教学认为,师生是平等的,尊重是互相的。爱生的前提是尊生。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和个体独特性,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1.3 确立教学效能观,充分地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应该相信学生个个优秀,相信学生一定能很好地学习和发展,相信学生每天进步,相信学生将来一定能成材。
1.4 确立学习主体观,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表现在学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和支配者,还表现在学生中有丰富的内部学习资源。
2.“以生活为源”的理念
“生活”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指人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这里讲的“生活”一词的含义与“生存”的含义是不同的。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是发展学生言语的生活,以生活为源,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个理念用一句简要的话概括起来,即“以生活为源”。“以生活为源”的理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2.1 生活是语文教学之源。庄子在《大宗师》中讲了一个故事:河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湿气和唾沫相互湿润。离开水的鱼到底能存活多久呢?如果把语文教学比喻为水中的生灵,那么生活就是这生灵赖以生存的河流湖泊,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将失去活力;如果把语文教学比喻为河流湖泊,那么生活就是其源头,离开了生活语文教学将是一潭死水。语文是人的生活方式,语文学习自然不能离开人的生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开人的生活而存在。生活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之源。离开了生活,语文——这一颇具人性魅力、显现人的生命活动和心灵活动的课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2 深入生活,使语文教学焕发活力。深入生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为真正有生活价值的精神活动、情感活动。要使语文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二是要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前者要求心与心相通,这解决了语文教学的生活深度问题;后者则要求课内与课外相通,这解决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广度问题。
2.3 语文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言语的生活。语文教学在做什么?感悟式教学认为是三个方面:发展言语,感受文化,滋养心灵。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发展言语”是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那么语文教学就是发展学生言语的生活,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言语生活中发展言语。
3.“实践·感悟·内化”的理念
从学习过程上看,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个过程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从方法论上讲,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
3.1 确立新的语文学习过程观——实践、感悟、内化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条直线,即“知识-能力”。后来,这条线又被丰富为“知识-感知-体悟-练习-能力”。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是一个始于知识而终于能力的线性过程。感悟式教学认为,语文学习不是一个线性的练习过程,而是实践、感悟、内化三者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这里的实践是指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感悟是学生对言语的感受、理解和领悟;内化则是指学生语文素养是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与感悟中慢慢地积淀、熟习而得以提高,并融入自己的身心中去,化为自己身心的一部分。
关键词:生本理念;中职语文;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已经由过去的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体。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在生本理念下进行思考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更能有效地发挥中职生的潜能,提升中职语文能力。
一、教师要认真研讨本班同学的知识层次,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展现自己的语文能力
教师要顺应语文改革的浪潮,在学生的语文知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因此,教师要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层次。教师要通过考试、演讲以及其他等多种形式测试,掌握学生的语文层次,并根据学生的语文层次研讨教学策略。
2.教师要通过重点突破、纵深贯彻、整体跟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要采用快乐阅读教学法,构建“读、感、悟、写”一条龙教学法。教师要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自主探究、自我感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研讨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已知情况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随着学生的思维纵深贯彻,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生本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1.教师要巧设教学环节,让学生唱响课堂的主旋律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方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等进行学习。教师要巧妙设计,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中职生的语文层次普遍偏低,因此要想搞好中职生的语文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喜欢上中职语文。另外,教师要能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不断地充实自我。
2.在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来
中职语文课堂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 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运行中来。中职生的知识层次都不高,对于课堂教学的兴趣也不太高,但是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环节的设置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也会由于逐步的参与而喜欢上中职语文课堂。
三、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职业特点进行语文教学
1.中职语文教学要照顾学生的职业特点
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中职生的职业特点决定着中职生毕业以后大部分就要面临就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一些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用得到的语文能力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能够通过淡化对分数的评价,让学生逐步在教学中形成职业综合能力。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进行一些适合职业特点的应用文的阅读和写作,以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毕业以后的工作。
2.教学中要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中职语文课堂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教师要改变高消耗、低负担的课堂状态,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要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要让学生的口动起来,通过班内交流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读、诵读、齐读,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要让学生从单向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形成职业能力做好准备。
摘要: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语文教学也是这样。
关键词:试论 正确 认识 小学 语文 教学 规律
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蒂,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传统课堂教学片面地强调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需要,即以应试作为其最大的特征,导致学生的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同样令人担忧:教学模式并无多大突破,大多数教师还是因袭陈旧的“老八股”教学模式,即:导入新授—作家作品介绍—正字释义—整体感知课文—讲解文章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板书写作特点—布置课后作业。实践早已证明,这是一种低效而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效率从根本上得以提高的关键所在。因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途径。在特定的空间(班级课堂)和规定的时间(40分钟或45分钟)内,教师如何把课堂作为自己的艺术舞台,从而导演出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剧目,是中学语文教改中最值得探讨的课题。要想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在探究和构建科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要构建这种有效的教学范式,起码应遵循以下的教育教学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大多数语文教师。2.模式简约,线索清楚,便于操作。3.以单篇课文的整体语文教学为着眼点,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上。4.转换视角,少“灌输”“注入”,多“自求自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多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设计课型,教法采用精讲精练。
从许多优秀教师(如魏书生、钱梦龙、欧阳黛娜、黄厚江、李镇西等)的先进教学理论和教改经验可以看出,他们在提倡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同时,对带有规律性的教学范式都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通过对他们先进的教学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学习和借鉴,我发现并归纳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范式(限单篇课文),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环节:通读—研导—训练。
一、通读
通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包括完成课前的预习清单),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默读、朗读、跳读、速读等)熟悉课文。在有感情或疑难的地方圏、点、勾、划、批、注、评。在教师的指导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课文作纵向钻研和横向比较;记下疑难问题,为进入第二层次做准备。语文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指导作用主要是“指路”和“搭桥”,即预先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指点学习的方法和要领,并补充必要的有关读写知识或提供一些相关背景资料等。
重视这一教学环节,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三个作用:1.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增加目的性和主动性。2.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兴趣。3.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服务。
二、研导
研导是语文课堂教学范式三个基本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往往决定着整堂课的成败得失。因此,语文教师要格外加以重视和研究。教师解答学生阅读中的疑难,要按照教学课时设计,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自然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钻研,力求让学生自我“答疑”“消化”。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欣赏评点、提要归纳、分析图解、小组讨论、创设情景、专题答问、角色表演等活动形式,以切实掌握语言知识,努力提升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指导作用是循循善诱的点拨启发。为此,教师一方面要牢牢把握着教学重点,使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集中紧凑,还要抓住重点语段,突出语言鉴赏;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契机,打开学生思路,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引导他们做多角度思辨,让心灵自由飞翔起来。另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自始至终注意保护和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当在科学预设与合理生成中,努力实现中学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
三、训练
什么样的教学结构,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呢?钱梦龙老师认为:“只有把学生组织到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去,才能完全实现两者的统一。”这种训练的基本形式是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训练。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尤其是当堂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把它们初步转化为技能。
基于这种认识,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练习题可分为巩固性和迁移性两大类,题型要新颖多样、生动活泼,内容要有创意性和启发性,并注意分层,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中“多读多写”或“精讲精练”等口号由于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业已成为许多教师开展“题海战”和“大运动量训练”的口实,产生了十分严重的消极作用。
其实,钱老师的“以训练为主线”与“题海战”“大运动量训练”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一,学生是否学得主动积极?其二,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否偏废?其三,是否通过训练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并且,这一训练是否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题海战”的“多练”,学生的学是被动的,囿于机械的重复;它虽能使学生获得一些知识,形成某种技能,但由于没有能力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因而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它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把有效的语言思维训练等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我们倡导的“以训练为主线”同“单纯做练习题”的“多练”并非同一概念,与“大运动量训练”更不同。但“以训练位主线”并不排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语言训练,它要“使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成为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训练过程”。
综上所述,通读、研导、训练这三个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是从许多优秀教师的不同风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主要适用于单篇课文教学),它符合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精心设计导读提示(包括预习清单),精心设计导读程序,精心设计训练题目并及时反馈;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则表现为积极阅读、积极听讲、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积极讨论、积极发言、积极训练等。这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新课堂教学范式,具有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等特质,也便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操作,使打造“有效”乃至“高效课堂”指日可待。
回顾自己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尤其是近十年的教海探航,笔者由衷感到,充分利用好“通读—研导—训练”的课堂教学范式,取代陈旧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八股”模式,是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科学策略和重要举措,对大面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不无裨益。可是,要用好这个范式,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告诉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行,语文课改在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都发生了有益的转变,语文教学一反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去的“满堂灌”“一言堂”已逐步被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对话所取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改变。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异彩纷呈。但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实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呢?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在语文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立足新课标,让课堂丰富多彩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上好一堂课,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主要表现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主动发言、按时完成作业等方面,只有将主导和主体保持和谐一致,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改革下,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趣味性更浓,思维很活跃,再加上电子白板等现代资源的使用,让语文教学过程变的多彩多姿,比如我们在讲完必须3的小说单元时,我们就给学生放映了《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两部影响,让学生从文本和影视作品两方面对这两课的内容进行了学习,学生的积极性高,趣味性很强。去年讲《包身工》这篇文章时,我让班上的学生自编自导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表演出来,同学们争着扮演“芦柴棒”、“带工老板”等,让他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形象的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二、立足新课标,巧抓基础、夯实基础
教师的主导之功,贵在导航。主要表现在“四巧”上,即巧抓“听、说、读、写”四个点。“听”,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课前三分设演讲,丰富积累调情趣;诗文教学巧讲解,陶冶情趣;平日上课多交流,听觉灵敏思维活。“说”,是指以教师巧说引导学生多说,主要表现为:课前练诵读,课堂评说练思维,课下交流练说话。“读”,主要包括阅读和朗读两个环节,这在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应将朗诵贯穿始终,我所教的两个班,都要求他们在课前三分钟朗读,这样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全班同学的读书声可以“提精神”;第二、达到复习的目的;第三、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阅读这一环节,我平时应推荐一些可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个性、不断丰富精神世界的好书目,且将自读与交流相结合,而后将自己认为有益的优美文章、优美词句摘录下来,做成摘抄,并写出摘抄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高一时候每周二下午的课就上阅读课,主要阅读选修教材里面的文章,然后积累字词,写读后感。“写”,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集中展现,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但这也正是大部分学生畏惧语文的最大原因,因为他们觉得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无感可发,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平时多下功夫,从生活实际出发多激励、多指导,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写摘抄、写读后感等,将写作与平日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写作水平。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文言实词、虚词、一些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的归纳总结等,这需要我们帮助并且监督他们完成的!尤其是背诵文章,需要教师的帮助,扎扎实实的夯实才行。
三、注重情感教育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要在课堂中营造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氛围,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作为教学者,要抓准贯穿于每篇课文中的基本情调,营造和谐优美的课堂情境,控制教学过程中的感情传导,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感情体验,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用真情打动学生心灵。讲完《老人与海》,发现桑地亚哥这一“硬汉子”对学生的影响颇大,语文练习、周记中随处可见桑地亚哥的“影子”,尤其是老人的“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成为一些后进生的座右铭,感觉他们真正理解了这一形象,并运用在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赢得学生的情感支持。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饶,让他们找到自我,重塑信心,快乐学习,学习快乐。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课改,让教师从一言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学习并快乐着。
(作者单位:四川省汉源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课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口语交际、作文教学等环节共同构成小学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用的时间相对来说较多,因此,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质量。所以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深究,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让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得以体现。
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我深入研究了国家历年的《小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小学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和教学工作的反思,深深感受到学习《大纲》的重要性。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谈谈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让阅读课变成读书指导课,实现从“讲懂”到“读懂”的转变。
我国以前的《大纲》主要提倡的是让教师把课讲好,讲清楚,学生能听懂,老师的主体作用很强。但是新课改的《大纲》中,主要观点和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学生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体。而在教学活动中,课堂上学生本来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大纲》指出:“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教学方法与理念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为这样的转变,渐渐协调了阅读教学中听懂的步调,我们才能把阅读课上成读书指导课与语言文字训练课,即老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与点拨,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此我们摒弃了以前陈旧的教学理念,改革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让老师的“讲懂”变为学生的“读懂”了。1992年我国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在阅读教学中“读懂”的内容里增加了“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这一条;而现有《大纲》虽然全篇没有提到“讲与解”两字,这并不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取消老师的讲解。在阅读教学的课堂活动中,课堂要以学生的读为基础,以学生的训练为主体,老师的授课及引导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方面加强训练;阅读教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双向”理解的教学过程。
二、给阅读教学注入“活水”,让“读懂”升华为“感悟”。
2000年我国颁布的大纲,再一次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大纲非常注重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从读中去领悟”,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语感的要求,而且多次强调实践锻炼,因为每一项技能都是经过实践锻炼出来的,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老师要尽量提供很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和思考,而且不时地进行引导与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书,力争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真正实现语言理解与语言运用的和谐统一。
课文《再见了,亲人》一文中,老师要让学生不仅理解志愿军战士因什么而感动地流下了眼泪,而且要懂得大娘送来的不仅是打糕,在更多层面是老百姓的一份鼓励、关怀和爱,它激励着战士们勇敢战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中心思想。老师要让学生在读文章重点段落时在脑海中想象当时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雪中送炭”这一成语的本义和比喻意,老师应积极围绕该词设计一些问题,并且进行提问,学生应从“空着肚子”、“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想象当时志愿军战士急需帮助的困境;紧紧围绕“带着”、“顶着”、“冒着”三个动词理解打糕的不易;要让学生懂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娘给了志愿军战士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从而深化了中心。另外,新的大纲在要求学生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在语文教学中前所未有。课堂上对课文学习、理解了之后,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远没有终止,学生还要通过课外阅读给阅读教学注入“活水”,增加新的活力。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育的实质,就是提高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育的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呢?其一,应让学生很好地阅读,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百读不厌,有读便有所收获。其二,让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想,自由辩论。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启发并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其三,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提出不同看法。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然而然地就能发挥出来。
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注重语文阅读教学,语文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阅读教学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家恒.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J].文学教育(下),2010(04).
[2]余海.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10).
[3]仝美红.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0(14).
[4]陈红歧,锋.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关键词:新课程 教法 高效 积累 学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在为语文教师开创新天地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正由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向以学生为主题的积极参入为特征的语文自主活动课堂转变,后者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受到学生的欢迎。自主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而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语文教法与学法的重新思考。下面笔者根据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的教法与学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教师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教师要因人施教,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教师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二、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最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学习是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我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我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我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我坚持学”。在自学感悟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建立自信。
我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2、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语文知识,字、词、句,是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留心积累。
积累应是经过思考,心有所得之后的积累,不是随意的积累。要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读写要字字留意,句句关心。经过思考有所得然后有意识地积累之,语文知识才会与日俱丰,语文能力也会逐年提高。
3、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对任何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都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那只会费时费力。
4、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树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
三、教法和学法要统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的教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有机统一的,这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的有效课堂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近年来,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法、教法改革研究逐渐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教学方法理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因此,提出教法与学法的密切配合,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更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实践表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要做到教法和学法的统一,首先要教会学生科学地思维,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反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使学生感到学语文轻松、有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是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要求的。
总之,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会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做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一、“高中语文感悟学习”的内涵
我们认为,语文中的“感悟”是指个体(学生)对载体(阅读文本)的感知(阅读)过程中,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有所感触(感)到有所领悟(悟)的过程。这是透过事物表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过程,是从“深思”到“自知”的过程,是从理解到创新再造的过程,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同时伴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
所谓感悟学习,就是学习个体揭示、体认知识背后蕴涵的主观价值的一个领会过程,它是形成理性与非理性整合统一的价值情感体系的过程,是以客观知识、理性情境认识在量上的积累为基础,达到直觉认识质变的过程。
二、高中语文感悟教学的特性
感悟式教学是顺应感悟学习的内涵特征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在感悟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通过指导和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反复的揣摩、思索,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最后使得理解的以加深,想象得以展开,情感得以共鸣,才情得以展示,人格得以升华。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法结合高中阶段特点,更加强调学生感悟的主体性、深刻性、人文性和语文阅读、表达和高考应试能力的培养。
具体表现出5个特征:
1.非理性思维。感悟学习,是主观与客观的合一,是自我体验、自我意会性的观念。殚思竭虑的理性分析不能收到良好效果。
2.不可重复性。由于每个学习个体的经验、视野、文化积淀不同,所以感悟的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整体性。感悟学习是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方面的整体把握,它获得的更重要的是隐含意义和非语素意义、内部语境意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的总和。
4.创造性。感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
5.情感性。情感是感悟的动力,也是语文感悟学习的起点。文本中的语言不仅只是单个的文字符号,也是一种情感符号。在与文本情感的交融共鸣中,才能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三、构建高中语文感悟教学的新模式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以“背诵”为基本模式的,“背诵”注重的是“记忆”;解放后的语文教育是以“讲读”为基本模式的,“讲读”追求的是“理解”;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该以“感悟”为基本模式,“感悟”更为注重学习者心灵的活动。
高中语文教学总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大”,为了赶进度,老师一方面把“讲读”和“问读”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统一代个性、以理性的分析取代心灵的感悟,把原本适宜意会的含蓄美妙的文学意境,肢解、剥离,压缩,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忽视了“人”,难以适应学生作为“人”的发展需要。
“讲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也有教师的引导启发与学生的思维感悟,但教师牢牢控制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缺少深刻思维所需的时间,也缺少创新思危所需的空间,其思维时间短,空间少,步子小,浪费了学生深刻思维的时间,成为造成语文学习中“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
高中语文感悟教学,就是把平等、民主、和谐、高效引入语文课堂。我们的出发点是尊重语文学科的艺术性、人文性与社会性,尊重语文教学的情感渗透、自主感悟和厚积薄发的特点,以“感悟阅读”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研究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从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角度,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写,读有所创。其范围包括以“感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自主阅读课、课外阅读三个方面。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的课堂结构为解题、感悟、交流、结题、训练五个环节,分别是阅读过程中的准备、收获、分享、完善和补充阶段。以阅读创新的感悟阶段为核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让学生的深入思考独特感悟有时间上的保证。通过这种时间相对集中的阶段性自主感悟和交流,把语文教学从讲读和问读为主的“计划经济”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市场经济”式的自读自晤、互启互助的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感悟式教学高度重视自主阅读课和课外阅读,认为这两个方面是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渠道,给予高度重视。学校建立“语文阅读室”,增加“语文阅读课”,给了学生开放学习的空间;语文课中教师讲读课时由每周六节间为四节,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依据魏书生的民主教学原理,设计学生语文课外学习自主管理小组,扩展了语文学习领域。
四、高中语文感悟教学的意义
1.建立起了学生自主学习机制
解题、感悟、交流、结题、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自主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尤其是交流环节,好的学生作品异彩纷呈,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2.切实促进了语文教师思想转变
通过可行变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在学生主体参与实践、主动发展教育活动中,增强教师的改革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创造精神,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3.激发了学生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