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03-01
自主、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三大基本理念。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新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良好,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与合作、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新课改研究的主要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在小学语文改革方面主要从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着手。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摒弃以往只看重文化知识的思想,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和观念,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灵活,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这门课程中学到更多。
一、语文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和教学观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放下权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大胆展开想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去创新。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教师不但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通过阅读、思考,让全班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一齐思考,一齐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好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能看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三、发挥作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新课标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的要求,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之说,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即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以后各部分中都有相关阐述。作文也是小学生表露自己思想和个性的窗口。俗话说“文如其人”,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是教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训练学生作文技能的同时,都可以把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的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贯穿、渗透进去。
四、开展第二语文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仅仅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语文知识,帮助学生组建魅力阅读、写作文苑等兴趣小组,让他们充分利用大课间和假日时间,积极开展课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通过讨论、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活动,提高其写作能力,再将其文章在刊物上发表。写得特别好的可推荐给指定刊物。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校刊上发表,尤其是在权威的刊物上发表,那成功的喜悦自不必说,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写作热情。在这样的天地里,学生们可以放飞自己、充满想象、愉快合作,既收获学识又锻炼能力,在探究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注重现代教育与技术的结合
语文新课标曾清晰地表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为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思维,带来了新能量。学生也可以在媒体播放中理解深一层含义,因为电脑、幻灯片的运用,可让学生身临其境,身处其中进行体会。学生在学习描述景色的文章中更能领悟到其中的精妙,从而拓宽了教学的思路,使语文教学更生动、更快乐。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一、主体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它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内部心理结构上来看,主体性主要包括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三部分;二是从外部功能来看,主体性主要包括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我执教和做班主任的短短几年中,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为主动的“我要学”,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是老师指导学生不断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经历中的重要一环,教师需特别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并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做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在知识转化、智力锻炼、身心发展方面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
二、平等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学的前提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一原则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代社会最为关注的普世价值观。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是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以面向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为导向,促进学生共性需求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为目标。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并尊重全体学生,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因地制宜地培养其特长,使每个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争取为每个学生在未来成才打好良好的基础,以使他们都能走上各自不同的成才道路,成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
三、趣味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学的激励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只有用轻松愉快而学生又乐于接受的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为之奋斗的动力,学生因此才能产生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最终激发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新课改以前,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呆板,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新课改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和发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所在,设计出形式新颖又不缺乏实际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去听课,乐于去学习,主动去践行,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和收获到寻觅真知又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四、人文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一基本特点和基本性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人文性教学不可有所偏废。新课程标准以前,在语文教学方式上,忽视人文性,过分强调工具性,以致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仅仅关心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把语文教学变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这样的语文教学没有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感染,致使语文教学缺乏人文的内涵和关怀,也最终桎梏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充分彰显。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围绕情感态度和心灵感悟进行合理地引导,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五、实践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来源于实践,最终也是要面向实践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发现,获取信息,创新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众所周知,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学科,实践性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努力构建动态性、实践性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实践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加强生活的体验、感悟,最终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总之,在新课改的“阳光照射”下,我们要结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新时期新课改的“崭新理念”下接受教育与学习,以切实提高和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改意味着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都将彻底打上历史的烙印。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实践中,真正地让“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条路却很艰难漫长。下面仅就在教学中应如何深入地贯彻新课标的特点和精神从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充满热情
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要重视学习方式,强调感受、体验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这一传统观念的革命。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了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任务。
合作学习。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这种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而语文学习,对小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探究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其实是人的与生俱有的本性,提倡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为了纠正目前中小学校重知识的传授,轻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等弊病。激励探究这种天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开放足够的空间,就是为了还原人的本性,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从课标中我们知道首先教师要真正地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自主性的学习是合作和探究的基础,有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一定是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再次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教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最后还应尊重儿童的的个体差异,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学生视角的独特性,决定了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要更新观念,倡导新的理念
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要视实践,实现开放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目标,这反映了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开放趋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真正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对于语文的实践性,我觉得要抓住四点:一是语文实践的文化性,新课标不再提语言文字,而统称为语文,就是说明了语文本身的文化性。二是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探索和研究过程应是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三是语文实践的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四是语文实践的开放性,沟通课内外、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各种标牌广告、各种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日常的家庭生活等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母语大环境里历练语文学习的本领。
一、教师要起到应有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预习
1.重视教学民主,以身作则,积极参与预习。在语文预习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沉下去”,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对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可组织学生二次学习讨论,把更多的学习机会留给学生。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必须开放我们语文教学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就完成预习教学环节而言,教师要掌握学生完成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手材料,就必须走到学生中间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与学生小组完成预习作业的全过程。作为小组的一个成员,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观察到每个学生对完成预习作业的态度,了解每个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中的困难。因为教师参与到预习小组中去了,就更便于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在实践的参与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预习小组中只有个别同学在完成学习任务,其他几个是坐享其成。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及时地和学生交流,指出了他们的不足。
2.成为引导者,激励学生预习。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还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检查预习时应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们还可以在作业中进行预习渗透。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诗歌之前,笔者在预习中先请学生阅读了一个关于白居易的“趣味小故事”,有趣的故事既让学生了解了诗人的才华,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置预习专用笔记本,备好预习工具书,评选预习明星,来把预习常规化,激发学生预习的动力。总之,我们要利用各种方法和形式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
3.成为组织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能因人制宜地布置预习任务。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和身心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预习环节。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预习内容和形式,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预习活动中来。
二、加强预习指导,注重预习方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完成预习内容时普遍对课文质疑表现为一筹莫展,不懂得如何对文章进行质疑,有的学生提的问题都是课文上本来就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干脆就随意地抓几个词语然后质疑,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面对以上种种现象,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促进他们质疑。
第一,围绕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围绕题目质疑,可以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围绕文章中的词语、句子质疑。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搞清楚了其中难词、难句的意思,便基本了解了文章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积累了词语、句子。第三,围绕内容质疑。写人的文章,可提出:“写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的?”。第四,围绕写法质疑。学习文章的写法是语文课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质疑,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学习,更能有效地掌握文章的写法,学习运用文章的写法,最终,集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写法。
三、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预备阶段。此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预习的意识、教授最基本的预习方法为目标。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较为明显。预习可尽量安排在课内,便于教师的及时指导。预习的内容大多为一些常规内容,如通过看提示、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的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好铺垫。在学生预习初期,笔者为了使预习的要求更为简便易操作,就把预习要求设计成表格,学生预习时填写,一般包括课题、体裁、作者、出处、生字词、佳句、段落提纲、主要内容、主题中心、读后感受、疑难问题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表格中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删选。表格的运用使预习的内容更体现出教师的定向指导性。
2.发展阶段。此阶段主要发展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学习更为丰富的预习方法,以落实全面的预习内容为目标。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起到一个适当辅助的作用,应以学生的预习活动为主体。同样是预习生字词,教师可将文中的个别重点词语或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字词提示一下,并教授一定的解决方法,其余的则让学生自主预习。预习可由课内转向课外。预习内容除了常规内容外,还可根据课文教学难点增加一些重点内容。如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促使他们语文思维的发展。在创新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艺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高效进行。
一、巧妙运用情境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后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进行知识的积极思考和主动分析,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了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强烈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巧妙运用情境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设计,使丰富的情境教学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思考状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通过文字和作者进行交流,获得更多的感受。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在观看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受到刺激,他们深刻地体验到了桂林山水的美。在结合情境进行阅读时,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桂林山水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同时激发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获得视觉享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和学习,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运用情境艺术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运用多媒体、挂图、故事等方式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快速地进入思考状态,在情境中进行课文分析,促进他们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运用创新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讲授。由于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改革教学模式,结合创新艺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新颖的课堂环节中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课文内容的分析中,让他们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分析和理解能力。在设计创新教学环节时,教师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如在学习语文生字、生词时,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在竞争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致高q,有效掌握了基础知识。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朗读和表演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认真分析课文内容,把自己的理解反映到表演中。教师还可以选出一名学生作为“小老师”,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介绍给大家,并组织学生进行重点段落的分析讨论。创新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运用创新艺术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使课堂教学环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分析,实现高效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运用问题艺术,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艺术,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问题的指引下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一方面要结合课文的重点内容,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使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行积极的思考状态。例如,在教学《桂花雨》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童年记忆最深刻有趣的事件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趣事,有的说跟爸爸去河边抓鱼,有的说第一次溜冰,还有的说下雪时在雪地里打滚……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引出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内容,找出作者在童年时印象深刻的趣事。通过和学生生活经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了学习新知识的环节,并认真阅读,分析课文的重点段落,使课堂教学有效进行。
四、加强实践艺术,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在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出一份班级报纸,让学生进行自由投稿。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地用笔写出各种优美的短文,在提高他们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编话剧并演出。通过参与,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并在演出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语言和素材进行辩论,提高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艺术和新课标的要求相结合,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创新,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探究和思考中高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语文思维获得深入发展,让学生能真正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探索中都做了很多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针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怎样把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一直是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探究问题
一、走进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只局限于一本书,而要贴近生活取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特别是要从报纸、小说、杂志、电视、互联网及日常交际等现代人常处的语言环境中选取语文材料,让学生辨别错字、诊断病句、仿写句子、探明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与教材知识点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把感想真实、自然地流泻于笔端,每周在班级内开辟读写专栏,让学生间相互交流、修改、完善,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学生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日渐增长。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以疑促思
疑问往往是思维的开始,是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的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我把整节课用简笔画贯穿起来为学生讲述:“有一天,阳光特别得强烈(勾画出热辣辣的太阳),连树叶也纹丝不动,懒洋洋的(勾画绿树),小动物们都热得张着嘴,在树荫下乘凉(画几只小动物),这时一只乌鸦渴极了,飞来飞去到处找水喝(勾画口渴的乌鸦),突然它在不远处发现了一个装着水的瓶子,但乌鸦却没有立刻喝上水……,”勾画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故事中,于是我提问:“乌鸦为什么没有立刻喝到水?”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学生纷纷猜测,思维活跃起来,对课文产生了兴趣,急切想到课外去寻找答案。在学生熟悉课文后,我借助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乌鸦喝到水的方法,继续设疑:为什么石子投进瓶里水面会升高?谁还有更好的方法让乌鸦喝到水?在宽松、愉悦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在兴趣的促使下自主探索,答案有很多种:有的说把瓶子倾斜,有的说把瓶颈打掉一截,有的说用吸管,竟然还有学生说让乌鸦用翅膀夹住瓶子往嘴里倒。见解非常独特、新颖,学生已经有了创新意识的萌芽。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就是学习,阅读一般有两个目的,为获得资讯而阅读和为增进理解而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应该扩大阅读量,倡导课外阅读,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积累丰富的素材,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学生应该加大阅读量,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突破,把经典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等推荐给学生,使学生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提高自身文化品位。但是阅读不能盲目地读,一定得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1)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无论是课外阅读还是教师推荐的书,或者学生自己选的书,都可以和课内教学互相配合,借以扩大知识面,增加对某项内容的认识。(2)与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有意识地用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与课堂教学形成对比,比如,对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反映出的共同风格或不同风格,同一类型的作品不同的写作角度、写作技巧、语言特色进行比较阅读。(3)积累有用素材,阅读就是为了获取有益的营养,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因此,阅读积累历来受到语文教师的极大重视。在小学语文阶段培养学生建立摘抄本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在阅读时,记录文章中有意义的观点、美好的句子、审美的体验等,这些都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4)有意识地布置阅读内容。课堂阅读结合实践性课程,制订学生阅读书籍的相关计划,提出阅读要求,也可以与写作配合,阅读相关文章,寻找有用的素材。
目前,我国的语文教育方式已经世界化,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质疑,教会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同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只要每一个教师把创新思维理念坚持不懈地带到教育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更强。
(作者单位 四川省会理县果园乡东升小学)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24-01
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提出了培养语文素养的教学要求,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的运用、语文知识的掌握及语文知识的积累等。而说、听、写、读作为语文能力的主要体现,也就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培养目标。口为语,书为文,故合称为语文,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对于学生说、读、听、写等多方面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全面运用感官的同时,领悟到语言的内涵,并达到熟练使用语言的目的,以此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一、听与说的训练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听与说的基本能力,教师应以此为基础,积极为学生构建听和说的训练空间。使学生在语言听说能力训练的同时,实现对语言中蕴含语义及内容的体会与感悟,正确掌握语言的修辞与表达结构,增强语言的运用及积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经常组织学生听课文、对话、故事及阅读材料等,在其中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仅是听懂,还要对说话的方式、语气、修辞等有所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感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当学生听完之后,要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听到的内容所大概表达的意思,及自身的感受。由于农村地域因素,常有方言及俗语,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采用规范的表达及正确的修辞,在自主阐述与教师的引领下,实现“说”能力的提高。
二、读与写的训练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字,如同西方的字母,日本的表音假名,韩国模仿汉字结构的拼音谚文等,世界大多数文字都是以表音为主,仅为记录发音的符号。而我国不同的汉字却蕴含丰富含义,这是我国文字的优势,但相对拼音型文字来说也较为难学。低年级小学生应鼓励其勤动笔,将写和记结合,提高生字掌握量,当年级较高,掌握量也较多时,可鼓励学生多摘抄词汇与精彩的句子,积少成多,实现词汇的积累。并可组织学生去图书馆等地,自主选取有兴趣的读物,并在阅读后写出观后感。在培养读的能力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兴趣,选取学生喜欢的课文或是课外读物,引导学生以正确且带有感情的方式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丰富其词汇量,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学习兴趣
先贤孔子曾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不难发现往往学生有兴趣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与记忆,因此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生的认知思维还尚为薄弱,兴趣会受引导而产生影响,因此充分激发对于学生的热情,可以有效提高其对语文教学的兴趣。教学策略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传统教学方式受到教学进度、成绩考核的压力,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渐渐显得被动,不利于兴趣的产生。因此教师应当实施师生互动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可自主参与到其中,并产生学习热情。例如在课文朗读中,可以分角色扮演式朗读,使以往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变为生动的小品形式,且小品的主要参与者就是学生。
四、结合生活情景
语文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表达,还可以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殊手段。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内容十分贴近现实生活,这也就需要教师可以将教材中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提炼出来,通过这些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兴趣。
五、指导正确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固然能有所收获,但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授予,学生则无法在自主学习中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毕竟教师的教学指导时间有限,这也就体现了授人以渔的重要性。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生解答问题出现障碍时,不应直接将答案告知,应通过适当的启发,让学生自主将答案梳理出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解题的途径、思路、方法等讲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知识进行归纳汇总,培养学生预习及复习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质量可以更为显著提高。
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小学学习阶段作为基础性阶段,其教学质量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将来,因此需注重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不但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可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同时语文是辅助理解其它学科的重要工具,因此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体成绩。总之,语文教师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村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构建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潘 莉.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6).
[2] 韩贞刚.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9).
[3] 韩贞刚.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J].小作家选刊(徽学交流)2013(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新课改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及其在新课改下的特点
(一)小学语文教学具有互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具有足够的交流,二者地位平等,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要融洽,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互动,可以充分了解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问题后再通过良好的沟通,问题会被和谐的解决,最终在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灵活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其中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局限于书本,还要增加适当的课外知识进行辅助教学;教学方式上,不要仅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还要多与学生沟通,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学生讲课教师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在同学的合作下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只是负责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小学语文教学还具有活动性
所谓活动性,就是指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主动思考能力,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并在动脑和动手的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还有进一步优化的余地
人教版小学教材在目前全国各地的小学教育中最具权威性,其内容也是经过了一再的修订,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教材中仍然有很多内容可以再进一步优化。比如在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描写有关国外人民在旧时期生活的艰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外社会制度的黑暗,同时也宣扬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这些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文章往往主题深刻、感情压抑、语言晦涩,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由于距离学生天真烂漫的学习生活太远,另一方面学生年龄较小、心智较低,理解起来往往颇有难度。在以开发学生兴趣为指导的新课改背景下,这样的教材多多少少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小学生心智和阅历成长的过程中,最好能够多接触一些阳光、积极、纯真美好的内容,那些对学生理解提来有难度并且枯燥的教学内容只会徒增学生的厌恶和消极。
(二)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方式上不够与时俱进
目前在很多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将教学内容硬性的传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在新课改背景下,这一问题将会被不断放大。部分地区的学校虽然也采用了“新式的”教学方法,而事实上这种方法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看似教师在主动的跟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而事实上,教师依然是在把持着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发散思维无法得到肯定和发展。尤其是当有重大考试来临时,为了能够完成所谓的教学指标,教师会机械的按照考试大纲将相关应试内容教授给学生。如果学习语文的目的变成了应付考试,那学生将很难在学习当中获得满足、获得快乐。
(三)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矫枉过正”
在新课改背景下,许多地区的语文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在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时“矫枉过正”。比如,在新课改要求下,有的教师会很注重对学牛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只要一讲课就不停的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希望通过学生的问题来组织课程的教授,但事实上,他们在过分的依赖学生的“问题”的同时逐渐丧失了自我,造成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空有新形式而无法出现良好的效果。由于认知能力有限,虽然学生有提出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难免会偏离教学重点,如果教师完全按照这些“问题”教学,则会浪费大量时间并且最终使教学质量降低。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所应采取的对策
(一)将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内容要与小学生实际的年龄和心智水平紧密结合
在权威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要尽量避免那些年代久远,并且具有晦涩、压抑、沉闷气息的内容。要尽量多的选用那些与小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学习与自己生活的距离很近,从而兴趣盎然,并且通过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也逐渐养成了乐观、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任务和责任
一方面,不要出现“形式主义”。在新课改下,不能再单单的将应试能力作为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时,要切实的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摈弃所谓的“标准答案”,减少无谓的“否定”,只要学生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就要获得教师的鼓励,只要学生回答的有道理,就要获得教师的认同和肯定。
(三)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
关键词:新课改 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82-01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是以素质教育为主,这对学校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普遍的运用起来。目前,由于合作学习取得了快速的教学成果,但在此基础上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制约了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用的发挥,为了使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教学优势,必须对现有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以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1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 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思想起源于英国,之后逐渐地广泛流传并应用,合作学习在国际上也有着较高的关注度。随着合作学习日益趋向成熟,现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教学策略。在通常的教学中,合作学习离不开三个要素即合作、学习、学生,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合作学习的框架,其中也包括了学习的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它即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更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1]。
1.2 合作学习的重要意x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它强调了在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体现新课改教学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作为对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采取合作学习,提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合作学习对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
2.1 合作学习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合作的学习中,明确学习计划、学习中的问题、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是相互间学习、相互进步的。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发表自已的观点和意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会吸取别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已的不足。
2.2 合作学习内容和目标的选择
在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内容具有选择性的特点,有的教学内容它适合合作学习,但有的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实现教学目标。
2.3 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合作学习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和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更好的发挥自已的学习能力。例如“我班24人分成了六个小组,从网上购买了积分卡和点赞卡用于对小组成员的奖励。回答问题一次得一分,一节课中积满5分既可,每次作业书写正确工整得2分,一个组的积分一月结算,得分高的小组成员获得点赞卡。通过点赞卡的奖励,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
2.4 教师应重视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小学教师应加强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与研究,重视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合作学习有效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应提高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水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与重视,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3]。
3 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代表着现代教育的教学方式,推动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教育事业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教师也应不断的提高理论水平,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以学生基本情况为基础,将合作学习效果更好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张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43.
[2] 梁海霞.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
23:170.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兴趣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在中小学中迅速地展开[1]。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最多的课程,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学科,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兴趣教学的必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学习是比较灵活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之后语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兴趣教学的需要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生年龄较小,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但是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其的好奇心进行不断引导,将好奇心转化为所要学习的知识[2]。小学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懂得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抓住学生的心,有利于学生对简单知识的掌握,同时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小学语文课文有时不能吸引学生,导致其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小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将课程用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小学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表演讲解课文,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总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需要语文老师进行兴趣教学。
(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对兴趣教学的需要
新的课程改革需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3]。小学语文老师不再是主体,而是主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
在自主学习阶段,小学语文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合作学习阶段,一般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小学生的合作能力比较弱,需要语文老师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斟酌,以适合所有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需要老师从兴趣出发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探究学习环节,应该采用有学习意义学生又感兴趣的话题,以提高学生探讨、研究的积极性。
二、小学语文兴趣教学的有效方式
小学兴趣教学既符合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的要求,又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际的兴趣教学。
(一)游戏法
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玩的阶段,应该从学生的爱好及兴趣出发。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这需要教师进行多方式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游戏是比较适合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情况时,老师可以穿插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4]。比如,进行成语接龙比赛,答不出来的学生表演节目;火眼金睛游戏,看谁找错找得快;看口型猜字词,复习巩固新知识;肢体动作表演猜成语……游戏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掌握知识的能力。
(二)比赛奖励法
学习中也存在竞争,小学生心理同样具有优胜劣汰的心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小组比赛、个人比赛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比如,朗读课文比赛,看哪组读得好,进行必要的奖励;问题的抢答,回答有准又快的学生给予奖励;问题的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投票选出优胜学员,进行奖励……比赛奖励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表演法
小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表现欲比较强,语文老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课堂可以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例如,一、二年级对话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现,表演出每个角色的态度及表情,对表演精彩的学生给予鼓励;童话故事类的可以进行情景剧的表演,以提高学生兴趣;诗歌类的可以通过朗诵进行表演……因此,表演法对小学生的学习是比较有利的,可以在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总之,兴趣教学不仅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还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息息相关。合格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提高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应该学会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兴趣教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常婷.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困境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7:66.
[2]黄玉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19:105.
[3]刘伟.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5,21:70.
[4]张秋菊.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快乐阅读,2015,06:14.
[5]王俊红.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2,12:72-7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改 实践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76-01
面对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标准》本实验教材的试行,中小学教师将迎来改革考验,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课改实验活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语文改革要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实践环节。如果改革偏离了教学的最终要求,那么改革就是没有意义的。同时,明确改革和尝试都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一般来说,无论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还是其他所有学科的改革都应该最终通过考试评价体系的检验。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一个基础性教育环节。课程内容虽然相对浅显,但是在学生成长阶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内容的设定既要重知识覆盖的全面性,更要重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小学语文课改和其他学科相比,改革需要攻破的难题更多。改革过程中不能仅仅要重视表面上的工作,更要重视深层次的调整。在改革过程中开展必要的反思、尝试和总结。同时要不断的遵循课改精神,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明确概念、理清思路,从根本上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让学生自觉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并成为教师的追求。教师们努力钻研教材,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呈现新风貌。
实践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特性之一。小学语文改革要围绕实践性这个原则,不能偏离。同时加大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性的培养。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恰恰又是实践,因此,单纯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片面的。语文本身就是交际工具,学习语文目的就在于运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教授学生学会运用语文来进行交际、沟通。而不是要让学生去研究语文,进行学理探讨。语文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应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地灌输刻板的语言知识,语文课程必须突出工具性、实践性。我们必须清楚,语文是母语教学,语言环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有充分的条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通畅语感和整体认知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重视情感内涵的培养,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很大。在课改过程中,对内容的设定要加大重视,既要使内容丰富,又要使内容所涵盖的价值取向适应社会的需求。小学语文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过程,它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语文学科应当注重人文价值的感染力,而不必奢求理性化、科学化。比如文科讲“山”,看到的是山的挺拔俊美,而不必去追究山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成分。
小学语文教学应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交际实践能力,这是学科价值取向走向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转变。学生通过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塑造了其健全的人格,学生的社会意识逐渐增强,为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语言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各要素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因而孤立进行教学实践和能力训练是不切实际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社会交流、沟通。这是一种整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动态体现,而不是语文课堂上单调孤立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静态练习。教师采取常规性质的灌输性教学配合机械的课堂练习,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学习能力。新课改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的实用,课外作业内容安排更加丰富,更加多样,课堂师生互动环节多,学生逐渐发挥了课堂主体地位,有效的促进了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实践,因为实践既是其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路径。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使原有单纯的灌输变成了现有的实践和体验。小学语文教学因此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新课改将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并将具体的语言能力分别设定阶段目标。其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全面体现小学语文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语言,交流、沟通需求无处不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动力,学生正是在丰富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的。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化,而恰当、合理地处理好学生、教师和素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目的在于通过要素融洽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是评价语文课程教学是否达标的核心标志。
小学语文学习的外延非常宽泛,而小学语文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使学生在看法上分歧很大。因此如果教师不做完整系统的归纳、概括和提升,学生将无所适从,难以建构起自己科学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炼和概括,使之上升为完整科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有序化、条理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5).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有效阅读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也在同步提高。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理念,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气氛,使得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主次不清,导致教学目标更加不明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一直未得到有效及时更新,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二、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
1.优化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足功课,亲自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每堂课的重、难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和个性,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真正明确好阅读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下,才能有目标有动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教学时,需要有充足的教学环境,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占据小学语文课堂的主导地位,无法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无法考虑班级的每位学生,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自己去阅读和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拓展语文阅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