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8 14:1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化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再工业化;再农业化
一、“再工业化”理念提出背景
20世纪70年代,“再工业化”是针对德国鲁尔地区、法国洛林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日本九州地区等重工业基地改造问题提出的。因此,“再工业化”不是一个新概念,本意是在对传统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中,对传统工业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再工业化”理念再次重提,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 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很多专家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近十年来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美国新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实体创新而非金融创新,因为金融创新导致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金融市场过度扩张及金融资产过度升值、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无法控制等等。所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所谓“新经济战略”: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 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也就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
回顾美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 由于资源环境问题,传统产业失宠于投资者;今天的美国,正实现着由过去把工业生产大量环节转移海外的“去 工业化”到现在“再工业化”的快速转身,这个调整和“转身”令人关注。
应当看到,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是一种现实的考量。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仍高达20%左右,依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现在,美国力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本土工业,一方面是防止制造业萎缩失去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像“智慧地球”一样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
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再一次依靠“再工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身与复苏。
二、“再工业化”内涵与实质
(一)“再工业化”基本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再工业化”的概念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变动。韦伯斯特词典对“再工业化”的解释是“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特别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的现代化并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Roy Rothwell和Waiter Zegveld把“再工业化”定义为产业的结构转型面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要素和产品以及服务于新市场以新技术创新为主的产业等;Random House Una-bridged Dictionary对“再工业化”的解释:通过政府帮助、税收激励、工厂和机器现代化等途径实现的工业和工业社会的复兴。
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是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鼓励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这一概念的再次盛行,反映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
(二)“再工业化”精神实质。美国所指的“再工业化”绝不仅是简单的“实业回归”,而是在二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三次工业化,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这对于正在试图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无形中增加了新的发展障碍。
新兴产业是未来工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由于围绕新兴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可能成为下一轮全球经济繁荣的支撑点,因此是“再工业化”的主攻方向。从长期看,为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各国需要加大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新技术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从短期看,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三、“再工业化”理念对我国农业发展启示
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农业也同样存在“去农业化”的现象和发展趋势。最近几年,虽然我们国家在工业与其他产生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产值占总产是的比例很小,已经低于15%,但我们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农业是我们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生存的根基,尤其从从业角度看,农业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去农业化”不仅是农业高校发展之忧,更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忧。现在,我们对“去农业化”不加反思和行动,将来,“去农业化”可能会让我们食不果腹,社会和谐也将受到威胁。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工具的出现,以及后来铁的冶炼和应用,使金属工具得以应用,由此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将原始农业推进到传统农业时代,从而,创造了四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然而,随着近代科技革命,古代农业文明让位于近代工业文明,农业进入了工业化农业时代。以无机能源为支撑的近代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因此,鉴于目前农业工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一定问题,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有必要对“去农业化”现象进行再思考。立足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需求、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进行“再农业化”,将近代农业推进到现代农业。
关键词:TFP;农业投资;现代特色农业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一)现代特色农业概念和发展情况
现代特色农业是指依托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将区域内特有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代特色商品的农业经营方式。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区和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光热资源丰富,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目前共有各类农作物46种,其中23项优势农业资源占据陕西省第一位。随着榆林特色林果区、旱作农业区、特色种植业区、特色草畜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带等“四区一带”产业布局的逐步形成,现代特色农业已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势头。然而,仅仅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而没有配套政策措施和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仅仅是一句空话。近年来,中省市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农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和专题规划等政策保障措施促进榆林特色农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此外,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榆林市鼓励和协助本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目前榆林已扶持三家特色农业企业在上海股交所挂牌。
(二)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现状和特征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域,不仅有广袤的黄土地,而且有丰富的沙地资源,非常适合现代农业的多样化规模经营,正在成为继八百里秦川之后陕西第二大粮仓,农业产能和农民人均收入稳居全省前列。2014年榆林粮食播种面积476.40公顷,其色产业规模覆盖面积达到80%;2014年榆林实现农业总产值134.78亿元,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2014年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9730元,其色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50%以上。
1.现代农业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作为现代特色农业主体的主力军,榆林市已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2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70个,农业经营主体居全省第一。此外,榆林还是全国唯一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整市推进的地级市,目前纳入追溯系统管理的企业或合作社达到123家,占全省总数的80%。从最初的示范带动到集中推广,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在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末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8个,其中省、市、县级分别为40个、56个和91个,基本实现了县区全覆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也于2013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定位于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各类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35家,形成基地45万亩,实现总产值23.9亿元。
2.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势头强劲,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凸显
依托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榆林已打造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优农副产品,初步形成了榆林山地苹果、榆林羊肉、榆林红枣、大漠蔬菜、榆林马铃薯、榆林小杂粮等六大公共区域品牌,27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晋档。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份额明显,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其中红枣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羊绒初加工产品占全省市场份额的4/5,羊肉占全省市场份额的3/4,“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1/3,现代特色农业逐步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农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由单一化的政府投入向多元化社会融资转变
在“三农”投入方面,榆林政府每年将新增财力的30%用于“三农”发展,从2009年开始,省市共筹集3亿元设立了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促进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和产业集群的建设。2014年与邮政储蓄银行签订了“深化金融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协议,授信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榆林市现代农业发展。此外,随着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榆林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在非农领域积累了一定资金和市场经验,在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上敢于大手笔投入,多元化社会资本的注入有效助推榆林现代农产业发展。
二、支持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继续强化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作为本土金融机构,一直是“三农”信贷投入的主力军,截至2014年末,榆林涉农贷款余额1001.72亿元,其中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达444.45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44.36%,主要投向农林牧渔、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等,有力支持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二是加强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准金融机构支持。自2008年榆林成立首家服务“三农”和支持“小微”的民间信用中介平台-神木惠民小额贷款公司以来,全市已经陆续成立65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64.52亿元,其中支农、支小贷款约占全部贷款的2/3,有力满足了“三农”和“小微”的贷款需求。
(二)逐步完善农业投融资体系,助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随着近期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榆林积极转变原有能源经济一枝独秀的发展方式,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撤出,转向投资现代特色农业,建立了以各级财政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投入机制。例如:府谷煤炭行业巨头高乃则投资兴建了高庄则现代农业园区,靖边县石油老板投资建设了10万头生猪场,知名企业羊老大公司也开始投资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在多元化社会融资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协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融资,逐步设立园区中小企业特殊联保贷款体系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解决由于农业企业弱质性面临的资金难题。
(三)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1998年,米脂县的“孟岔模式”开启了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序幕。通过多年发展,涌现出一批各具特点、可供借鉴的典型模式,例如定边县西关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榆阳土地细碎化整合模式”、神木县尔林兔镇农户耕地互换规模经营模式等等,使“条条地”变成“整装田”,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从最初的互换和转包逐步发展为转让、出租以及股份合作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92万亩,占全省流转面积的32%,占据土地流转面积全省第一,主要流向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化发展。
(四)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建设,引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着力打造现代农业“500强”———重点建设“百强现代农业园区”、“百强龙头企业”、“百强家庭农场”、“百强专业合作社”和“百强一村一品示范村”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引领、推动和示范效应,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加强金融支持现代特色农业的政策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区域资金集聚力
一是充分利用资源型经济的资金积累优势,引导政府财政和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品种开发等用途的投入,拓宽对农业产业投资的渠道,提高对农业产业的投资比例,为引导其他资金进入农业树立导向。二是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平台,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将涉农信贷业务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进行专项监测。此外,还要大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活动,加大对信用优良农村经济主体的授信额度和支持力度,通过改善当地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解除金融机构信贷的后顾之忧,增强区域信贷资金集聚力。
(二)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增强融资选择的多样性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信贷、担保、审批、防控等环节,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其次,要引导、规范和管理工商业资本和民间借贷行为,通过正确引导工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向现代特色农业投资,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推广、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服务。最后,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建立,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设立中小金融机构,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
(三)财政金融合力设立专营机构,提升投资现代农业的信心
农村金融投资公司是立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将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相结合,实现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新型金融组织。通过农村金融投资公司的平台,既能够引领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向现代特色农业,又可将财政支农资金集中运作,通过资本投资和运营平台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借助“杠杆效应”,实现财政资金、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的良性互动,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健全保险体系,解除现代农业的后顾之忧
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区别于传统的商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村产业主体支付小额保费为基础,实行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一方面能及时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村产业主体损失;另一方面有效解决商业保险趋利性强、覆盖面窄的问题。此外,以农村关联主体间互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农业担保基金,并向上逐级建立再担保机构,通过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为区域内以乡镇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村产业主体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业融资中无担保和担保不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锐,杨鹏亮,盛瑞.榆林市农业产出增长动力来源寻找[J].榆林学院学报,2015(5):66—70.
[2]课题组.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研究[J].西部金融,2015(2)):43—46.
[论文摘要]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环境恶化和我国自农业自身的不足,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着严竣挑战,同时一些国家的严格标准,更让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雪上加霜。因此,我国应逐步采取措施,更好地在农产品贸易中维护自身利益。
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截止目前,我国所遭遇的各种反倾销已经达到了500多起,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
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短期内来看,由于价格上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会加大,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将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下降,这对于我国的弱势农业来说无疑是不利的;目前在我国农业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都是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
3.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4.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某些国家新的贸易壁垒。
2006年5月29日日本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2006年日本厚生省查出违反《食品卫生法》并最终采取了废弃或退货处理的进口产品共1440批次,同比增加了82%。2006年6-12月间,日本厚生省对我实施监控检查的食品共43种,其中列明违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监控检查项目,涉及12种农产品,15种农药残留标准。
从出口增速来看,“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初期,由于进出口商对日本检验检疫情况心存顾虑,持观望态度居多,不敢盲目发货、进货,我出口企业减少,成交量明显下降。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为应对日本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项目,我花生出口企业加大投入,用以购置设备、自检、普查等,检验成本上涨约一倍。由于成本上涨,导致出口利润下降,国内出口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受损。
5.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薄弱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第一中国政府财政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支持总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总量不足。第二这些有限的资金的使用结构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三,目前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资金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陷,资金的使用效率比较低下。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
1.向低收入农业生产者发放补贴
在政府根据当地农民的收入分布状况,分配享受补贴的人员指标。增加农业科研补贴投入、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为地方农业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育种材料,引导企业在中下游跟进,应建设一批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茶叶、蔬菜、花卉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弥补我国取消出口补贴带来的贸易损失。
2.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利用商标的知识产权强化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大量的农副产品,应当运用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获得法律保护;尤其是应当走出国门,利用我国已经加入的商标保护国际协定,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品牌,让品牌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6.7亿美元,农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从1994年开始把地理标志纳入商标保护的范畴,现在通过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加大保护力度,直接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山西长治的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收购玉米的车直接开到农家地头,农民降低了劳动强度,每亩还增收500多元。而山东章丘的大葱,注册地理商标以后农民增收3倍到5倍,种植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对56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注册保护,获得地理标志注册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上涨20%至30%。
3.更关注农民收入的增长
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了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决定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产品商品量的扩大、生产量的扩大也要来自于农民收入增长这方面的积极性。
4.注重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要给农民国民待遇,很多综合部门也开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到农村。中央有一条政策决定今后国家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条划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当然要落实还需要艰苦、漫长的过程。
5.积极参与WTO新一轮谈判,建立能够约束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新规则和新机制,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教育体系;
1.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东北三省的农机装备水平一直是处于我国农机前列的,而且近几年还呈现出了结构性增长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大中型的拖拉机的发展非常的快,以2005年为例,我国的东北地区小型拖拉机的拥有数量是其他省份的两倍到三倍,而且农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再有就是农机队伍的不断壮大,因为在整个农业机械领域,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农业的生产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农机服务体系也可以说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实施的有效手段。
2.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化的关注度不高
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农机事业并没有引起基层政府部门的重视,很多的政府部门都还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招商引资上,政府部门比较注重的是工业的发展,因为工业能够带动政府的政绩,所以就将农业这一部门忽视了,而且农机部门对自身在社会当中的宣传力度还有所不足,尤其是在农业生产的知名度上影响不是那么深,再有就是农机部门自身的体制存在问题,很多地区的农机编制常常被换用,很多被调到农机岗位的人员大部分都对农机了解不深刻,而且对农机管理人员的录用和调动也没有一个详细的具体的标准要求。
2.2专项资金紧缺
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资资金也是相对较少的,一部分农机部门选择的是将农机具一次性购入,但是这样的一种做法回收期较长,农民投入的风险较大,从整个东北三省的农机发展状况来看,其农业机械的投入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平衡性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大型农机具都很难得到推广和应用,一些辅的配套设施也与农机具的发展不像匹配,新型的农机具发展滞后,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制约农业机械发展的重要问题。
2.3对农机工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农机的制造业在整个农机机械化的实现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其实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有过曲折的过去,当时东北地区的农机具大部分都是由南方生产的,北方地区的农机具产品所占的比列是非常少的,在东三省,辽宁地区的主要产业是重工业,农业的发展相对比较弱,而吉林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地区,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吉林地区的农机工业也出现了下滑的现象,而黑龙江地区的农机行业近几年的状况一直不是很好,虽然黑龙江地区也尝试着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但是无奈受到市场经济的限制,使得很多的企业没有办法去进行配套生产,再加上农机制造企业的独立作业,最终导致大部分的企业都面临着破产倒闭。
3.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的响应农业机械的发展,尤其是东北地区,各级政府要积极的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还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颁布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将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同时也在法律高度上有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3.2加强政府对农机资金的补贴
资金投入和财政支持才是确保农机化事业顺利进行的前提,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国家的相关补贴政策去执行,一般的补贴额度在百分之三十以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农机具的使用效率过低,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农机具,像联合收割机这种回收期较长的农机具,购买者所承担的风险过大,这也是购买者不愿意去购买这些大型农机具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对这些大型的农机具进行农机补贴,不仅可以让大型农机具的使用量增加,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的调动购买者的积极性。
(2)政府部门对农机购买者可以实行贷款支持,支持的贷款额度可以控制在百分之五十以内,贷款的期限最多可以延长至十年,虽然说承担的风险还是有的,但是这样的风险是我们购买者能够承担的范围。
3.3加强东北地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对险库的维修费用。尤其是乡村小型水利建设、农田排灌设备建设、排灌机具的维修改造、电灌站建设等,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抗旱和排涝能力,加强水土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田现代化建设标准,要建一块,成一块,发挥效益一块。
(2)东北三省要建立粮食生产、调出调入和贸易等方面信息的定期收集和制度,对粮食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情况,当年粮食播种面积情况,农户种植意向和存粮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定向定点的调查。
关键词:都市农业园区 景观生态学 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B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远远超出了城市土地的负荷,从而导致了日前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日益扩延的都市范围使得农业土地的范围越来越小,都市边缘肥沃的土地日益蔓延为都市的蔓延范围,此种现状严重的破坏了如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指导,导致了今时今日环境污染破坏严重、耕地日益减少、全民身体素质下降等社会问题。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对自然的依赖性最大的农业,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由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式朝着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式慢慢转变。
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对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出发,结合景观生态学、景观安全格局、景观美学及园林景观相关原理对都市农业园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使都市型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都市农业园区的概念及内涵
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指在城市内或者都市圈范围内,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等一定手段,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及资源调控利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通过详细的规划来聚集农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对农业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使之能够成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系统。
都市型农业园区的主要特征是依托于都市又服务于城市。都市型农业园区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成为现代都市农业日益发展成熟的重要的载体形式,在此种载体中发展都市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了现代都市的无限制的扩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休闲娱乐、农业科研教育场所,同时也保证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
2.西安都市圈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主要以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主要依托而发展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规模化、标准化型:特点为种植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集中展示出了农业化的发展水平。2)高科技现代农业展示型:普遍采用智能温室、无土栽培、组培育苗的现代化设施和手段。3)农业生产与休闲相结合型:特点为园区农业生产主体突出,观光休闲设施配套齐全,游客可参与土地租赁,果树和动物认养等农事活动。4)民俗文化、农家乐型:其以村镇为单位,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购。
3.都市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依据
3.1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
1.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
对于都市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指导方法论的研究,首先应将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进行清晰的阐释和梳理。根据笔者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梳理,认为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⑴景观是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⑵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和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⑶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⑷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⑸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27)]
2.景观生态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斑块(Patch) 是景观中的点状因素。在一个较大的景观系统中可将那些点状的景观要素归类于“斑块”。在都市农业园区中的整个景观规划范围中的绿地广场、建筑群体以及园区边界地带的公共空间都可作为斑块来看待。
2)廊道(Corridor)是景观中的线形因素,其最显著的作用便是可以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转输载体,可以起到一定的生态作用。廊道在景观中可分为以下三类:河道水系或蓝色网络状廊道;森林、林荫道或绿色带状廊道;街道(硬质道路)或者灰色线状廊道。它们可分别简称为蓝道、绿道和灰道。
3)基质(Matrix)景观中的面状因素。它是作为景观区域镶嵌在生态系统背景或按照农业园区功能及生活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历史风貌特色景观、标志性景观区,亦是构成农业园区景观特征中最广泛又敏感的部分。
4)边界(Boundary) 属于农业园区景观生态体系各要素构成相邻系统的交界面和接触界定的区域。在农业园区中的建成区部分,在不同功能分区为依托的园区内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属于内部生境,城乡自然生态系统的乡村城郊则属于外部生境,城乡结合部带则就属于边界区域。它深刻地影响着环境生境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5)异质性(Heterogeneity)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的特征。景观异质性包括了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
6)尺度(Scale)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任何景观现象和生态过程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特征。
3.2景观美学
景观美是在特定的有限整体生态环境里,按照客观的美的规律和人对白然足够明勿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来的艺术性鲜明、突出、生动的形象,有力地揭示了人对白然既征服又保持和谐一致的本质。景观美学是应用美学理论研究景观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的学科。美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它是通过人类的感官对外界环境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观光农业园内一切景观形式都应体现出农业的本质,反映出对农业景观美的认识、抽象和提炼。
3.3园林景观理论
园林景观理论认为景观由景观元素构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在园林景观理论中农业观光的主要对象是农业景观。农业景观的自然和人文观赏因素很早就被人们所发现和运用,从中外园林景观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农业的影子。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上找到农业观光的原始形态。《周礼》上有:“园圃树之果瓜,时敛而收之。”;《说文》上有:“园,树果;圃,树菜也。”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典园林产生之初―周朝的苑、囿开始,园林中就栽有大量的桃、梅、瓜等农作物。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其实也是把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通过造景规划实现的过程。借助于园林景观理论,规划建设者可以从地域特征出发,通过对植物、土地、水、场地、建筑等造景元素的规划设计,创造视觉优美、生态良好、空间舒适的观光游憩场所。综上所述,园林景观理论和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密切相关。
4.结束语
都市农业园区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也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研究都市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应从研究其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为主要研究理论基础,对于以上研究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指导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同时也对都市农业园区的生态规划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27)
关键词:现代物流;统散结合;发展;理念
一、中间环节统一储运、统一配送
物流是一个系统,从物流活动范围的整体角度考虑,从原材料的供应到产成品的销售,这期间要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配送才能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从物流功能构成看,运输、装卸、搬运、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功能要素统筹安排、标准统一才便于管理,规模化才能降低成本。
1.分行业统一储运
大型的配送中心和仓储中心,都是为了集中统一的供货而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供应和方便运输,集约化管理。德国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在一些大的城市周边设立一个或很少的几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以杜绝货车空载、半载的货运现象,提高储运效率降低成本。与分散管理相比,统一储运和配送,不仅能够减少工作人员,还可以使用大型的机械化专用设备,可以充分做到专业化管理。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统一储运应该分行业或类别,效率更高。
2.分地域统一配送
统一配送体现现代物流的优势。根据地域和路径将统一方向的商品集中运输,可以避免空载和半载的现象。利用信息平台技术,使供需信息显示在货车司机的手机上和配送中心的电脑中,就可以科学调配自有运力和利用社会运输资源完成配送。
二、物流起末两端环节需要分散收购、分散送货
1.供应地分散收购
企业生产用的原材料或半成品,要进行采购订货,需要厂家向分散在各地的供应商订货;同样,配送中心的订货是更大规模的统一订货,同样需要向分散在各地的生产企业或者供应商订货。无论是企业还是配送中心都要分散订货,分散采购。以粮食企业为例,国外发达国家建立粮食的收纳库,转运站。收纳库负责收购分散的农民的粮食。收纳库所有权归农民所有,分布较广,类似于加油站分布在主要街路。这样可以方便农民随时随地送粮,卖粮;收纳库将粮食散装散卸送往转运库,供进一步烘干检验入库,检测后可以直接出口或者加工销售。为了方便群众又能降低成本,必须实行散收的方式,才能满足生产者最基本的需要,解除其后顾之忧。
2.消费地分散送货
消费地的分散送货是物流配送的最后一环,是厂家、配送中心或者电子商务网购的最后一环,购买者需要用合理的价格享受适当而简洁的服务。这个环节如果做的不好,前面的所有环节的服务都会被打上折扣,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比如对货物的损坏、缺斤短两、张冠李戴、丢失、过期、变质、野蛮递送等等,都可以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消费者不满意。要想使消费者对物流服务质量满意,就必须配备送货人,在销售末端加大投入,完善客服,增加交通设备,强化人员培训,提高营销能力和吃苦精神,只有高素质的送货员和高端配置才能确保末端配送的顺畅。让消费者满意。
三、统散结合的形式
1.集运和散运相结合
运输车辆的集散结合,平时配送中心可以常备一些车辆,以备常规需求,在增量需求或者应急需求的时候可以动用社会运力,这些运力应该在平时就记录在案,以备急需或者临时使用,这样可以降低配送中心养车成本,同时也利用了社会上的闲散资源。
2.集储和散储相结合
集中存储在配送中心的货物可以供临时的和突发性的需求,而常规需求可以从生产地直接运往消费地,配送中心的车辆和生产企业的车辆可以直接从生产企业出发发往销售地。尤其是整车运输,这样可以节省配送中心的货位,减少中间的装卸搬运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集送和散送相结合
从配送中心和生产企业向销售地发送的时候,配送中心之间可以集运,生产企业和配送中心之间可以集运,而配送中心向下游发送,就需要多头零散送货了,比如向零售店、超市、市场等供货,向单个的消费者供货等等,都需要散运,在这个环节做不到散运,就可能影响服务质量,在散运过程中,人力成本的费用比较高,送货条件水平不一。这种散送货物的形式会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快递业务的普及而越来越多,会越来越规范。
四、统散结合要建立在物流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基础上
无论是统一调配还是分散管理或者是统散结合的管理,都需要在信息畅通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信息化平台为生产企业、配送中心提供必要的准确的,变化的信息,尤其是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随时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每一个供应商都要随着主生产企业而动,配送中心要不断掌握下游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配送量和配送路线和配送方式,如果信息不畅或者信息不准确或者信息缺失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同样,配送中心或者企业要利用社会资源,也需要和社会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信息联网或者保持信息通畅,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配送中心之间,为了避免空载(空取活空返)要随时掌握哪些车是可以利用的,能够事先安排好搭货返回的计划,使运输合理有序和低成本。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号: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GH13430。
作者简介:李伟华(1962—),女,吉林工商学院物流教研室主任,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袁岳少时其父常卧病在床,故家中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的药,有的难免过期,袁岳暗自揣摩,带领一帮小伙伴将各种药品注射到周围的家畜身上以判断其是否过期,邻里遂鸡犬不宁;及至弱冠之年,常对所学之书中的内容质疑,大胆进言,收到退稿信若干,不以为意,屡挫屡战,乐此不疲;后入南京大学法律系再至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读硕士研究生,刨根问底本性不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坦言得益于蜀地治学之风,恐京城学子不能比。
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袁岳跻身司法部,为部长写起了报告。但在部委的生活让年轻的袁岳并不满意,一是他觉得自己不能充分的“用脑子说话”,二来他必须要绝对服从于一些在他看来并不以为是的命令,对所谓法律背后的民意多少产生了质疑。于是袁岳遂萌生去意。那时恰是90年代初,市场经济刚好潮起。
袁岳生平有两大快事:吃与做研究。最初的时候,袁岳其实是想开一家餐馆。
1991年,袁岳在京城军事博物馆的对面寻到了一处开餐馆的所在。当时袁岳的构想是这样的:该餐馆将汇集全国各地便于携带之风味小吃共56种,每样品尝一点只需花15元钱,可外卖也可带走。后来又按种类多少分设了3个档次,56、36和25以满足男女老少的不同需求。有人出地方,有人出资金,而袁岳出管理。大家坐在一起一合计,此举定能赚钱,没想到其余众人却为股份多少的事争执不下,“燕人射雁”,于是餐馆最终仅仅成了袁岳的一个构思而已。
尽管如此,袁岳那时对吃仍很眷念。既然开餐馆不成,索性去餐馆里打工。当时,登陆中国不久的麦当劳正在向社会公开招聘餐厅经理。选择麦当劳的原因是因为“麦当劳大学”让袁岳感觉就开快餐馆而言,麦当劳无疑有着一整套的先进管理经验,而他需要学习。
袁岳在4000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36名入选者中的一员。但不幸的是,麦当劳要求所有入选人员需要到深圳总部实习3个月,而袁岳当时还没有脱离司法部,结果是袁岳多了一次应试的经历,全当了一场对自身能力的测试。
就在袁岳的麦当劳餐厅经理没当成的时候,恰逢美国著名的调查公司盖洛普派了一个代表团来中国,计划在中国开办合资公司。袁岳想,开个调查公司也不错。既吻合了其做研究的心愿(袁岳把其定义为工业化的研究而不是农业化的研究),又可以挣钱,摆脱那种清贫的学者生活。
更重要的是,袁岳一直对信息服务怀有浓厚的兴趣,在其先后发表的论文中,有很多诸如关于如何保护公民的信息权、如何对商业信息进行法律保护、法律的制定中包含多少的民意在内及如何计算等内容。袁岳有一个原则,就是做什么事都不走极端,“挣点儿钱,不挣太多的钱;做学问,不做太多的学问,”简言之,就是“挣点儿钱,做点儿学问”。
袁岳认识上不走极端,却直接导致了其话语系统中“故乡”这一概念的缺失。袁岳强调其父母从江南移民至苏北南通,意在说明南通不是原乡,更遑论此后的江南旧都、蜀地与京城了。更直接的原因是,袁岳对所谓故乡美好事物的记忆已在很短暂的时间内被荒芜的现实所取代。如此,每片土地之于袁岳而言,都是平等的。“没有故乡”,自然到哪里都如鱼得水。
这好像注定袁岳要从事这样一种工作:在承认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前提下消泯了事物的不平等,从而让其在对事物进行调查时,对所有的参与个体没有太多主观上的偏倚。
就这样,1992年,袁岳离开司法部,以注册资本13万元人民币,成立了自己的“零点调查公司”。
袁岳为公司勾勒的“一九计划”的内容包括:第一个三年,通过赔本和调动一切资源创立自己的品牌,是谓创业期;第二个三年,实现微赢,而到第三个三年则要实现真正的盈利。
于是1993年开始的头三年,零点对要他们工作的客户来者不拒,或是义务或是赔本赚起了吆喝。袁岳很幸运。1993年,刚起步的零点接了政府的一项任务,对中国民营企业状况进行调查。当袁岳来到福建厦门时,这个义务调查的义举感动了湖滨集团的总裁胡向荣。胡向荣拿出了32.5万元人民币作为对这个项目的资助。
据袁岳回忆,此后陆续有四、五家企业慷慨解囊。结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到零点同万科集团合作进行第一笔正式的商业业务往来时,袁岳的零点调查公司已小有名气。但从那开始,袁岳接的单子涉及的数额也越来越大。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国外企业不会同你讨价还价,且目的明确,但工作性质却很基础;相反,接国内企业的单子基本就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且指向模糊,这却也给调查公司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来提升自身的素质。零点就是在二者不同角度的磨练中逐渐成熟起来。
袁岳认为他思想的真正成熟是在其25岁的时候。25岁之前的袁岳对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感兴趣。譬如说他喜欢的运动就有很多,且争强好胜。25岁的时候,有人向他灌输了基督教,袁岳从此成为了一名基督徒。
谈到自身的信仰时,袁岳有些激动:人应该有信仰,而基督教比之其他宗教却是更具亲和力和更具操作性的一种选择。不过,袁岳很清楚,他善于思考与怀疑的本性使他不可能不对基督教的某些内容质疑。袁岳自认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但一种生命力尚未枯竭的信仰,总是通过它的反叛者得到更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袁岳倒更像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认识创新。“认”是一个认知,明白其表象的过程;而“识”是一个理解,探索其本质含义的过程。认识创新,我们不仅仅要“认”,更重要的是要“识”。认识创新,我们与其共同发展。共同阅读青年要创新发展演讲稿5分钟,请您阅读!
青年要创新发展演讲稿1大家好,我姓姚,叫___,天空的天,宇宙的宇。我来自湖南怀化市,现就读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电1133班。
“创新”,它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更新;第二层,创造新的东西;第三层,改变。我认为,“创新”这个东西说大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说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实现创新呢?美国宣传奇才哈利才十五六岁的时候,在一家马戏团做童工,负责在马戏团内叫卖小食品,但每次看的人不多,买东西吃的人更少,尤其是饮料。有一天,他脑袋里诞生了一个想法:向每一个买票的人赠送一包花生,借以吸引观众。老板最初不同意这个“荒唐的想法”,后来,哈利用自己的工资做担保,恳求老板让他试试。果然,这个“买一送一”的方法吸引了不少观众。观众看到中途时,哈利就开始叫卖饮料,绝大多数观众在吃完花生后,都会觉得口渴,然后买上一杯饮料。这样一场表演下来,营业额比以前翻了几番。由此可见,善于观察,见微知着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
美国有家电力公司遇到电线被积雪压断的问题,要想办法清楚电线上的积雪,工程师开了很多会,都无计可施。有个孩子异想天开的提出用直升机吊扫帚扫雪。最后经过多方论证,这是最可行的方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象是创新的先导,伟大的创新皆起源于激发人们创造动机的伟大想象。
最后,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知识越丰富,基础打得越牢,创新的机会才会越多!谢谢大家!
青年要创新发展演讲稿2创新必须基于务实的基础之上,才会是有效的创新。德鲁克先生在书中告诉我们:“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科。”对于我们企业,我们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客户体现更大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书中德鲁克先生还告诫我们:创新是否成功不在于它是否新颖、巧妙或具有科学内涵,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赢得市场。这就说明企业所倡导的创新应该是实用型的创新,对于我们企业,我们的创新必须是“聚焦客户的信息化的创新”,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立足客户的需求,立足企业的实际情况,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成果才会对企业发展有意义和价值,才是真正有效果。
要想让我们的创新真正做到是基于“实事求是”基础的创新,我想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创新。德鲁克先生在书中谈到,对于“创新”的误解,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二是一提到它就想到科学性的创造发明;三是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项新生意或者新事业就是创新。事实上,创新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看能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提供新的服务。
创新必须是主观意愿而不是偶然的机遇。书中德鲁克先生告诉我们,创新的机会处处都有,创新的行为人人都可以做到,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是可以学习、可以训练的。这就是说,创新并不是偶然遇到的机遇,不是不可控制的,创新的思维、行为是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主观意愿就可以学习得会,掌握得了,实践得下去的。因此,面对创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养成正确的心态。
首先是要克服对于创新的畏难情绪,不要因为改变有可能遭受失败就抵触和抗拒;其次要有持续的韧性,创新的过程必然是曲折的,因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应对创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挫折,要有健康的心理来调整创新实践的思路和步骤;最后要有耐力,就算经历了多次失败,只要坚信方向是正确的就一定要坚持推行下去。
创新必须付诸于行动和实践才有现实意义和价值。从创新的思维到付诸创新实践,到取得创新成果,这中间的过程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记得马云在演讲中曾经这样描述他的创业经历,他说,很多人晚上想得是心潮澎湃,到了第二天早上就一切照旧,从产生思路,到付诸行动,往往需要非常的勇气和决断力。创新也是一样,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付诸到实际的行为中,变成具体的工作思路,并推行下去,这些思路、意识才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才有可能产生出创新的成果。
青年要创新发展演讲稿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有一个现实疑问我必须提醒各位,那就是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中国西方的新疆沙漠地带(过去也是辉煌的文明,是中国最早文明之地),这些覆灭的文明为什么都成为了沙漠地带。这些地方过去辉煌都是一种假象,他们都是一种以欲望带动的文明,而不是科学化的文明。盲目的财富扩张与对外扩张,盲目的资源开发,盲目的土地开发。今天,我们新疆地区的沙漠扩大,黄河流域的缺水以及西南地区的干旱,不能不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城市化扩张及城市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森林破坏,以及农村自治来带来的盲目扩张土地开垦。经济化与财富欲望主导(人战胜自然的盲目自大)的社会发展道路是危险的。看看那些被湮灭的文明现状,他们无不都是城市废墟和沙漠化的丘陵。
农村自治看上去摆脱了国家的负担,其实不然,农村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家族势力主导了农村的利益分配。即便是所谓农村选举,只能为大家族势力盲目开发土地提供了合法性的外衣。由于基层缺乏合理的组织制约,一旦国家政策全力支持农村发展,那么这种家族势力控制的基层容易走向一种发展的极端。
当得我们的发展是主要还是依靠土地资源与农村自治的农业发展。我们的工业化道路在国外市场几乎没有利润,有大量的资源换取微小的利润,这便是工业化道路上的人才与技术支撑。基层的农业化,小规模经营,无法获得外部市场的信息支撑,受制于市场价值剧烈波动的严重影响;过剩的劳动力缺乏了工业化技能,无法支撑工业化道路的合理成长;同时,缺乏农业科技支撑与生态环境知识的小农,不仅影响农业的健康发展,对生态环境来说来是一个重大的考验;更缺乏国家金融的支撑。
面对此,我们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出改革,政治上有两点,一政党法应该出台。严格各政党的行为规范。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合作党,或者将来的“忠诚反对党”等。政党的行为必须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而服务,不得制造有害于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的政党行为,各政党要严格约束各政党党员的行为。不能把所有社会矛盾问题指向对面,要客观地议政;更不能制造党派斗争,尤其是制造基层社会混乱;同时要为政党之间合理制约提供议政平台。二是对宪法的序言修改。理清中国历史文化脉络,理清各政党治理的战略与方针,不能借历史之名否定和压迫合理的政见;理清执政党的执行力效力与反对党之间的参考价值关系。
社会全面治理上有三点,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道路的合理规划,重视金融科技与创新支持,重视质与量的关系,规模与利润的关系。二、农村与农业的现代化,重视农地合理开垦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视农业现代化中的农村自治组织对利益的合理控制;三民族自治与农村自治的合理制约,重视民族关系及农村家族关系的矛盾制约。
金融与军事上的,这两点是西方社会在近代历史超越亚洲文明的两大法宝,我们不得不对其加以重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不重视就会被别人所控制。不管我们是否需要使用同样的手段来与他们竞争,但我们必要至少要做到独立自主以及强大的反作用力。
青年要创新发展演讲稿4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什么是科技?所谓科技,百度说就是科学技术的简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这将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往小处说,其实是指在现有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盼望过上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如今,这都已变成了现实,科技就在我们身边。
科技就在我们身边,不是吗?科技创新是城镇的变化,是我们创建新型科技社会的一个缩影,来看看我们塔山镇吧,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宽阔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各种车辆川流不息;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现在坐在电脑前,通过互联网来了解菜市行情;我们这些小学生打扮得大方、漂亮,也更加活泼了;家用电器日益增多,蒲扇也光荣“下岗”了;工厂里一切都是机械化设备……
科技就在身边,不是吗?以前,我们乡镇一到晚上静悄悄的,没几个地方是亮着路灯的,街上的店面也几乎不开,可是现在呢?一到晚上,灯火通明,大街上,商店照常营业,顾客依旧不少,再看看那纵横交错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大大小小的广场上,有人在跳舞,有人在散步,五彩的霓虹灯加上车鸣声、舞曲声、欢笑声,构成了一曲祥和的月光进行曲,还颇有一番大城市的感觉呢!
科技就在身边,不是吗?在我家里,爸爸妈妈都是做生意的。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进货都是跟大客车去,夏天,十分炎热,冬天,十分寒冷,每次回来都很辛苦。可是现在好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慢慢提高,爸爸买了辆新车帮妈妈进货,让他们减少了许多的辛苦。听妈妈说,他们还想再开二店、三店呢!爸爸妈妈的生意做大了,我家的收入也高了。以前我们家的二居房,几十平方米,每次逢年过节的,家里一来人,就站不下了,十分拥挤。可现在已经变成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宽敞大房了,就算来再多的客人,也不会为房子小而发愁了。
科技就在我们身边,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创造,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起就胸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点点滴滴做起,奋发学习,把自己锻造成一块有为的好钢,把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吧!
青年要创新发展演讲稿5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创新之路 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小,我就是个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当我得知东方魔稻惠及几亿人民,当我看到神舟飞船直冲云霄,我便产生了对于科技创新的无限向往。进入学校以来,学校浓浓的科技教育氛围给了我解决困惑的机会,我渐渐爱上了科技创新。
我也曾心生困惑,创新究竟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创新?我反复问自己,反复思考。我感到科技创新像雾里看花,空中楼阁,不可捉摸。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想起看过的一档名叫《异想天开》的电视栏目,专门播出青少年制作的创新发明。我至今还对那个把小风扇安装在筷子上,用来给热面条降温的创意记忆深刻。在上数学课时,老师鼓励我们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同一道数学题,我喜欢解几何题时,尝试添加不同的辅助线;我喜欢学习化学,尤其喜欢做试验,因为在实验中我会发现世界是如此奇妙。突然,我好像感悟到了什么,也许我给了创新过深的含义,创新并不是一项深不可测的领域,创新其实就是发现创造价值的新方法,创新是可以溶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虽然发明家不是人人可当,但是科技创新应该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
八年级时,我们开始接触物理学,那可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其中,我对电磁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反复琢磨,多次论证,自己撰写篇《电磁跑道》的科技小论文,并因此而获奖。心血来潮,让我初尝科技创新的快乐。之后,我的创新热情进一步高涨,《电磁式“内燃机”》,《火车发电设想》,《树干为什么是圆的》这些科技论文陆续参与科技论文比赛的征文。同时我也喜欢进行小制作,这些小制作可以便利生活,营造乐趣,我相信“小想法”将成就“大作为”。
今天的我们,虽然时时刻刻享受着发明,却仍然对发明充满陌生。有职业的教师和科学家,却没有“发明”这种职业,没有人为发明家付薪水。世界因为发明而辉煌,而发明家个体常常寂寞地在逆境中奋斗。他们经历着科学技术攻关上的艰难攀登,经历着成果开发上的艰苦跋涉,他们是一个在为社会进步而奋斗着的群体,他们是伟大,无私的,我立志也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发明家,让我更多的幻想变成现实,让科技服务于人民。
现实之思
亚美尼亚大地震后,1989年1月8日,莫斯科的作家和艺术家在法捷耶夫文学基金会举行义演,由著名诗人杰麦季耶夫主持,诗人沃兹涅先斯基等到场,朗诵自己的作品。而对核灾难的发生过程和直接诱因的思考,俄罗斯作家直到现在仍没有终止,瓦・梁赞采夫的《不为人知的切尔诺贝利》(Неизвестный Чернобыль,2004),就对当时的报道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更多的作家则痛定思痛,以文学作品或政论文的形式,对与灾难有关的背景性因素作了深刻反思。尤・维列杰尼科夫和亚・雷索夫的《寂静的切尔诺贝利》集中反映了对决策失误的深刻忧思。文章中写到,该作品的作者之一,在1984年曾致信原苏联化学工业部部长等官员,对乌克兰利沃夫农业化工厂的生产方式提出质疑:该厂的化学原料只有10%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90%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着周围环境。针对这样尖锐的问题被置之不理的情况,两位作家悲愤地写道:“人们说,太初有言。但事实是,太初有智,其次有言,再后来就开始了言的迷误,智的昏昧。”
在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俄罗斯作家开始从总体上反思灾难的根源。1989年1月原苏联作家协会召开理事会,会议以生态问题为主题,苏联《文学报》以8个版面发表了理事们言辞激烈的发言。苏联作协理事会书记尤・切尔尼钦科在以“土地、生态、改革”为主题报告中,回顾了关心环境问题的苏联作家的有关作品。他说:“经济就是经营家园,生态学就是关于家园的科学,它们是一对同根词。从关心那个农民可以储藏粮食、喝香汤、啤酒的家到关心将各族人民联系在一起的联邦的‘大宿舍’,难道不需要巨大的毅力吗?这个‘宿舍’里有14个海,有地球上一半的黑土地,有地球上的全部气候带。可是在历史上一位一流的作家却写下了疑惑:‘我们的土地广袤无垠,但它上面却一片狼藉’。”他呼吁作家为保护生态而写作。对贝加尔湖遭受污染又得不到有效治理的情况,拉斯普京深感忧虑。他说:“就天性而言,我是悲观主义者,我开始写生态题材。”
伦理之思
经过了苏联时代的无神论教育后,俄罗斯民族的东正教情结并没有消弭。在作家的灾难书写中,除了表层的社会之思以外,还有蕴藏了宗教伦理之思的深层结构。在长诗《地震》的“第三次余震”中,诗人写道:“坍塌了,巴比伦,坍塌了,/坍塌了庞贝城和安尼城,/坍塌了长崎、广岛、塔什干、/阿什哈巴德、什宾塔克/列宁纳坎、基洛瓦坎,/因我们埋下自己的/远离上帝的罪孽/而坍塌。”诗人将地震造成的城市坍塌与基督教的罪孽观相联系:宗教情结所产生的忏悔意识成了思考问题的情感起点。难怪杂志编者将这首长诗称为“亚美尼亚启示录”。1987年德籍俄裔女作家尤丽娅・沃兹涅先斯卡娅出版了俄文版长篇小说《切尔诺贝利星》(Звезда Чернобыль),这部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为题材的小说,将《新约・启示录》与切尔诺贝利灾难相联系。事故发生后,在核电站附近,一个叫卢基扬尼什娜的老太太说:“伊戈尔老爹有本祷告的书,书上讲到了切尔诺贝利。……那书上这样说:天使烧燃了地球上面的茵陈星。用我们的话说,‘茵陈’就是‘切尔诺贝利’。瞧瞧,连词语都不是偶然的。”其实在小说的扉页上,沃兹涅先斯卡娅已经把这个意思说了一遍。作家选择了两条题词,第一条是《启示录》8:10―11:“第三位天使吹号,就有烧着的大星,好像火把从天上落下来,落到江河和众水的源泉上(这星名叫茵陈);众水的三分之一变成茵陈,因水变苦,就死了许多人。”
在拉斯普京的具有预警意义的《告别马焦拉》(1976年)中,安加拉河水电站动工之前清理马焦拉岛是情节展开的背景。女主人公达丽娅静观马焦拉岛的场面,是拉斯普京想像的伊甸园图景:“岛上从这端到那端,从水边到水边,有足够的平原、财富、美景、野趣、一切含灵之物――虽然它身离大陆,却是一切都成双作对。”这是创世纪式的静穆圣乐,又包含着《创世纪》中诺亚与大洪水的潜文本。这里蕴藏着作家深刻的伦理批判意识:土地和家园不仅被外力破坏,也毁于人自身道德的式微。
未来之思
展望未来,有的俄罗斯作家纪录了比较悲观的看法。《三代人眼中的切尔诺贝利》一文是对一门选修课的实录。这是圣彼得堡戏剧学校的物理课教师谢・别列斯列金主持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的讨论课。所谓的三代人即60岁的一代,40岁的一代和正在读大学的20岁的一代。前者是讲述、分析事故的那些人;后两代人在讨论中涉及到了发展模式等问题。多数讨论者认为,经过了1914年以前的“稳定发展”之后,人类“飞进了”危机和灾难频繁的新时代。有6个参与讨论者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只有一人的结论略显积极:该事件提高了全球核电安全水平。《寂静的切尔诺贝利》的作者认为,在迈入21世纪之际世界面临着一个“百慕大三角”,“环境”首次成为了顶端的角,底端为“政治”和“经济”,形成这样一个等腰三角形。生存环境的改变已经影响到了微生物水平,导致了地球上生命持续的无前景性。
【关键词】城市闲置空地;环境影响;利用;都市农业景观;绿地管理
一、引言
闲置空地是指已经获得批准使用,无正当理由逾期未开发,或者中途停工超过法定期限的土地。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土地开发、城市建设也在飞速进行,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市闲置空地不断出现,甚至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城市闲置空地的存在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利用。文章首先分析了城市闲置空地对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城市闲置空地的利用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合理有效利用城市闲置空地发挥借鉴指导作用。
二、城市闲置空地对环境的影响
闲置空地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它往往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损坏城市景观形象。城市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为了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创造良好的景观形象。而闲置空地的存在,由于长期没有被开发和利用,最后往往杂草丛生,再加上大量的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堆积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景观形象,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不仅如此,一些城市流浪人员也往往选择闲置空地作为自己栖息的场所,不仅影响了以后的重建工作,还可能给该区域带来不安定因素,对城市景观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会继续扩大,一些可以被利用的地段的土地又被开发出来,然而在开发的过程,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制约,不能及时对这些地段进行处理,往往会造成大量闲置空地的存在,对城市的景观形象造成很大的破坏。
2、影响城市生态建设。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如果闲置空地长期存在,会导致土地的吸收功能发生退化,进而引起城市景观结构和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闲置空地,如果没有进行养护,忽视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或者缺乏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将会受到干扰和影响。最后可能导致城市生物物种减少,植被被过度消耗,甚至导致水资源减少,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建设。不仅如此,由于闲置空地长期处于无植被覆盖的状态,还会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因为土壤无法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而闲置空地的土壤出现退化现象,吸附功能不断下降,在空气中的土壤还会导致空气中的沙砾含量增加,降低了空气质量,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
3、影响周边耕地保护。众所周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带来了的一个必然结果就会城市周围的耕地被大量占用。耕地的占用对耕地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这种现象不能避免。让人觉得可惜的是,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闲置空地,另一方面却又有大量的耕地被占用,给城市周边的耕地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影响城市功能发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闲置的城市空地大约为六十万亩,开发商手中囤积大量的闲置空地,导致在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上面,占据优越区位的土地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和利用,规划好的城市商务中心得不到很好的建设和发展,最终结果是城市布局出现不合理现象,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城市闲置空地的存在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此进行有效的利用。
三、城市闲置空地的利用策略
为了对城市闲置空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结合城市闲置空地的实际,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对闲置空地的有效利用。
1、发展都市农业景观。都市农业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当中,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并由居住在城区的人进行耕作。在一些城市,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在城市郊区的耕地也出现非农业化的趋势。而在城区残留的零星土地逐渐受到重视,并发挥一定的生态效益。因此,对于城市闲置空地,可以借鉴都市农业的方式,对于未受到破坏,无污染的土地可以将这部分土地用作农作物的种植,重点考虑种植蔬菜、果树、花卉等等。将闲置空地发展成为都市农业景观,既可以实现对闲置空地的有效利用,还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农田景观,可以用作观光和旅游,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建设临时休闲绿地。在美化城市建设过程当中,首先应该考虑绿化城市,建设更多的绿地面积,而将闲置空地建设成为临时休闲绿地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这样既能够为人们的休闲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对闲置空地的土壤的保护,能够吸收空气中的尘埃,对空气起到净化作用。在建设临时休闲绿地的时候,由于草坪的种类不同,它们吸收尘埃的能力不同,所达到的环境效益也不同,所以应该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品种铺设,既收到环境效益,又能够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此外,在临时绿地建设的时候,对于铺设的草坪和种植的树木需要做好养护工作,培育草坪和树木,并将它们移植到别的地方进行绿化,这样既能够收到环保效益,又能够获得经济效益。
3、重视临时绿地管理。当临时绿地建设完成之后,如果忽视管理往往也难以达到应有的绿化效果。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工作,当临时绿地建设完成之后,后续的建设工作同样也要重视,以保证临时绿地的质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制定相应的考核要求,对闲置空地的改造提出相应的要求,保证临时绿地建设的要求。
4、作为艺术创作场地。该措施的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一些曾经被开发过、建设过的场地,但使用期满而未被新的开发商重新开发建设的闲置空地。在这些闲置空地之内,往往遗留建筑物或者建筑结构,在利用的时候,可以发挥这些遗留物的作用,将它作为艺术创作设计园地,凭借城市设计创意人员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功能转换,废物利用等手段,对其进行改造和设计,以激发闲置空地的活力,将其建设成为具有纪念意义的城市空间,提高闲置空地的利用效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闲置空地的存在对周围环境会造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今后在实际工作,一方面我们需要严格按照土地批准的相关规定,尽量对已获批准的土地进行开发与利用,减少闲置空地的面积。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存在的城市闲置空地,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利用策略,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利用效率,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石平华.对解决城市闲置土地问题的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9)
[2]王伟.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沙市闲置土地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邓理.城市拆迁空地对城市绿化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6(3)
[4]邓键剑.关于城市闲置土地景观化处置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0(7)
关键词 药用植物栽培学 实验教学 改革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质量构成因素及其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调控途径,以其理论和技术来指导,使药用作物获得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一门科学[1]。药用植物栽培学就是指导药材生产的学科,实践性强,实践教学的过程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药用植物栽培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
实验教学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从事相关科研的能力,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4]。
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 2004 年建成,并新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两个中药学本科专业。药用植物栽培学分别是上述两专业学生的必须课和专业限选课,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有植物形态解剖、生理生化、生态群落、生物学、农业气象、土壤学、农业化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上述学科各自从药用植物的某一方面,或者从生活环境的某一侧面研究与药用植物生产有关的问题[4]。然而,我校为历史悠久的药学院校,没有农学背景,该科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看做是验证课堂理论的方法和辅助手段。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和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并通过实验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这些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实验教学多为验证式、被动式,实践性不强,学生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2)学生虽然参加了实验教学中的各项技能学习,但多处于被动地位,该课程在学生简单看来就是“种地”,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入和科学,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太愿意表现出来;(3)又因校区建设是逐步完善,实验室投入不够多,基础不够坚,学生多为4 至 6 人一组开展实验,独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少;(4) 我校开设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整体时间短(32学时),但中药材生长的周期长,个别生产性实验结果不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影响实验教学结果。以上这些弊端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现就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课的改革谈一些体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要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地方优势和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1
优化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必须处理好其与理论教学体系及试验方法的关系,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内容有实验一:种子活力、发芽率、发芽势测定;实验二:种子含水量、净度、千粒重测定;实验三:种子处理和播种育苗实验;实验四:枸杞扦插实验;实验五: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其中,有两个是在室内完成的验证性实验,有 3 个是在室外完成综合性实验,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满足目前的学生培养需求,应对内容进行更新、充实,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部分综合性试验内容。且药用植物栽培学理论课教材是杨继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该教材主要偏重于北方药用植物,而对南方药用植物讲述甚少。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尝试把实验一和实验二合并,增加一个广金钱草种子质量标准研究的实验;把枸杞枝条扦插实验,改成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广藿香扦插的设计性实验;将种子处理和播种实验与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这两个实验联系起来,药材种子播种后,学生参与日常的栽培管理,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任务自行设计方案,独立进行操作并得出结果。
根据药材生长的周期长,我们把实验内容的顺序按照时节调配。
在春季三月份,即开学初,做扦插实验和播种实验;中间做药材种子质量标准实验;学期末做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
学生普遍认为设计性实验更具有挑战性,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完成后更具有成就感。我们经过询问和调查对比发现,学生产生了从被动式灌输学习方式到主动寻知求学学习理念的转变。
2 强化实验场所建设
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是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就其功能而言,不只局限于技能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更大的作用在于成为师生科技创新的基地。因此,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水平,完善实验教学的政策、体制保障,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的前提,也是使之与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5]。
我校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在校内建设药圃占地10 余亩,包括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区和药用植物栽培实验区。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区是未经开垦的小山丘,所有植物都是自然生长的,经调查约有 210 种药用植物,可以丰富学生视野,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认识更多的药用植物,为学生调查药用植物生长环境提供场所;药用植物栽培区约 4 亩,由相关专业老师指导,校中药协会实践部负责管理,学生可申请一定面积的土地,在自己申请的“一亩三分地”里耕作种植药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定人定区,栽培和管理药用植物,如小驳骨、水茄、广藿香、广金钱草、何首乌等种植面积较大,还有其他药用植物,使学生在劳动中自觉观察比较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劳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中药协会实践部形成“老”会员对“新”会员进行“传”、“帮”、“带”的格局。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帮助学生解决栽培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培养,以便更好地为将来学习,为工作服务,教师还要求学生善于进行知识积累,二年的管理要求有详细的工作记录,这些记录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3
结合南方特色中药材生产实际,以药材 SOP 操作规程模拟中药材 GAP 种植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和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彰显中医药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但长期以来,我国中药资源无序和不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逐年减少,部分资源紧缺,甚至濒临灭绝[6]。种质资源是中药材生产的源头,是优质中药材形成的物质基础,故种质的优劣对中药的质量和产量有决定性作用[7]。
在资源相对较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实行中药材GAP种植,对于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栽培药材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前景十分广阔,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而作为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两个中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势必了解、学习和研究中药材GAP种植的相关知识和实践。
我们选定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代表性的“十大广药”之一广藿香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学生开展广藿香的GAP 种植实验。
要求学生参照刘大会等(
2009)中药材仿生栽培的基本步骤,做一定的改动完成实验,具体步骤:(1)文献资料调研,全面了解选定药用植物的已研究资料,通过文献资料检索, 写出该种药用植物的综述报告, 作为对该中药材进行GAP 种植的基础背景资料。(2)产地生态环境和物种生物学特性研究,调研选定对象的野生资源分布区及其生长有优势优质种群的原生环境的自然生境条件,并对原生环境中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调研。在上述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为制定药用植物GAP 种植的技术方案提供依据。(3)药用植物的生理学基础研究,对药用植物野外分布的优势优质种群开展定点跟踪调查,并在同前人研究结果比较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进一步为制定药用植物GAP 种植模式提供技术支撑。(4)生产基地的选址,在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进行中药材 GAP 种植基地的选址。(5)制定栽培技术方案,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参阅农作学、园艺学、设施农业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学、肥料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植物化学和管理学等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种植基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设计并制定该种药用植物 GAP 种植的具体技术方案与实施方案。(6)基地建设和栽培技术的实施与完善,根据上述药用植物 GAP 种植的技术方案,开展种植基地的建设,建立药材田间复合生态系统,实施各栽培技术方案,验证并记录栽培技术方案各步骤的实施效果,并根据田间实施效果对栽培技术方案进行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同时,从药材质量、产量及经济和生态等方面进行中药材 GAP 种植的效益分析,制定药材生产的质量标准,并撰写栽培技术总结报告。(7)操作规程(SOP)的制定,根据上述 6 个操作步骤,制定出中药材GAP 种植的标准操作规程(SOP)[8]。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应用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在学习中,学生更能体会到中药材 GAP 种植是今后中药材生产的主要模式,在掌握实验技术的同时,科研实验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也相应提高。开展广藿香的 GAP 种植实验后,学生从试验设计到实验实施直到撰写论文独立完成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心理,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同时应用实验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总结分析,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现象,共同讨论和总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为今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这种结合实践的讨论,对于引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求知欲也很有好处。通过开展像广藿香的 GAP 种植这种研究式综合性实验,学生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必须参与,解决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时,学生“人为满患”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
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引导学生开展药用植物栽培学科学前沿的研究创新性计划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一个创新项目的实施,往往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更多的是依靠集体智慧,需要一个稳定高效的团队[9]。
例如,我们考虑到苦参生长的周期长,在组建科研小团队时,成员一、二、三年级学生都有,经过查阅文献,了解中药栽培学的科学前沿,结合本校实际,在实验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我们选定研究课题为《苦参的引种实验》。实验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跟踪监控,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定时检查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对于学生取得的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地分析数据,讨论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有更大空间学习和研究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科学前沿,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总之,以上
4 种措施运用于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学校将继续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紧扣中药材生产的实际和科学前沿,与时俱进地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和平台,以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更多“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周亚俊.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7):78- 80.
[3] 韩方珍,俞守华.浅谈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3):78- 80.
[4]李桂芳,杨晓献,孙辉.面向 21 世纪生命科学类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管理[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82- 10883
[5] 金伊洙,李新江.依托园艺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J].2010(18):199.
[6]陈士林,肖培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导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9.
【关键词】粮食安全;中低产田改造;保障机制
一、引言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未来的20-30年中,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趋势,粮食供给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实现粮食安全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载体,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确保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耕地数量正在逐年减少,而且耕地质量偏低,对我国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和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压力。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详查数据,1996-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30039.2千hm2(19.51亿亩)减少到121715.9千hm2(18.26亿亩),净减少8323.3千hm2(1.25亿亩),年均减少693.6千hm2。而且,在我国现有耕地中,大约2/3是中低产田。①主要分布在华南区、成都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和甘新区。在这些中低产田中,有些宜于改造,有些改造的难度大、成本高。1988~2007年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3193.4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491.97万hm2,②项目区粮食单产平均提高1500~2250公斤/hm2。如果能将现有0.82亿hm2中低产田的1/2(即0.41亿hm2)加以改造,按每公顷增产1500公斤计算,即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粮食产量615亿公斤,可完全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因此,中低产田既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制约因素,又是粮食增产潜力的希望所在。在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前提下,依靠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来确保粮食安全的可能性不大,而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粮食单产,将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中低产田的主要类型与形成原因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中低产的调查和研究形成了不少调研成果,汇总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采用不同的划分方法和标准所得到的我国中低产田的数量有一定差异,但中低产田所占的比重均在65%以上,由此可以得出我国中低产田面积比重偏大的共同结论。并且,依据主要障碍因子,可将我国的中低产田划分为6种类型[2],其面积和比例见表2。
资料来源:转引自李晶宜.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4):11-15。
我国中低产田的形成多是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全国范围来看,主要有以下成因。
1、土壤本身质地的限制,土地生产力低下。在我国现有耕地中,由于土壤耕层浅薄,有机质含量少,缺乏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锌、钼、锰和硼等微量元素,同时还受到冷、烂、锈、酸、粘、瘦、砂、薄、板、水土流失、坡度陡等因素制约,使得我国绝大多数耕地属于中下等肥力。从坡度等级看,0-15度的耕地占87.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④同时我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水田更低;我国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0.2%以下,有20多个省(区)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磷;广东、广西、江西、海南等南方省(区)有75%以上的耕地缺钾。
2、用地与养地脱节,土地投入不足。为了提高产量和短期利益,我国农村在土地耕作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普遍存在。根统计,1978年我国农业化肥的施用量为884万吨,而目前每年大约需要5460万吨,增加了6.18倍。同时化肥品种单一,施肥方法也不科学,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严重,土壤养分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状态。与此同时,由于种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加剧了地力的消耗,耕地得不到休养生息。此外,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目前在农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在减少、质量在下降,也是导致对土地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业水资源缺乏,分布不均,浪费严重,农田有效灌溉系数低。我国是世界上13个水资源高度贫乏的国家之一,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年,平均每年因旱受灾耕地面积达3亿多亩,粮食减产300亿公斤左右。与此同时,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地多水少,其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39%,水资源量仅占7.7%。[3]此外,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尽管从1996年以来,我国通过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建成了一大批节水灌溉工程,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9.05亿亩,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4],但与发达国家0.70-0.8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4、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不力,耕地质量破坏严重。我国的农业耕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据国家林业局组织完成的2004至2008年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hm2,森林覆盖率20.36%,仅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hm2,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⑤由此造成我国局部地区土壤水蚀、风蚀严重,耕地质量大幅下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流失达50亿吨,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5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按照现在的流失速度推算,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殆尽,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增加一倍。[5]
三、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现实困境
1988年以来,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我国进行了大面积的中低产田改造。20多年来,共改造中低产田3491.97万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943743.25万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200元左右且增长较快。中低产田改造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我国农产品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大,改造利用的难点仍然很多,依然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粮食生产。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强化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虽然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新时期中低产田改造目标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近年来频繁出现的严重水旱灾害,暴露出我国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巨大隐患。我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大多建于1950年代至1960年代,由于投入不足,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带病运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灌溉用水的生产效率低与农田水利设施差、农业用水方式落后和用水管理薄弱密切相关。大水漫灌的方式普遍存在,水库、渠、沟、井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不少水利工程不配套,“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资源的稀缺程度。
2、权责利不明确,中低产田改造投入和管理主体缺位
第一,中央和地方的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划分不明确,也没有形成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一方面,从财力方面看,多数粮食核心产区和产粮大县工业不发达,财力不足,无力投资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另一方面,从事权方面看,粮食核心产区和产粮大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核心产区和产粮大县一般缺乏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的体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和粮食生产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二,改造中低产田是作为一项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子项目组织实施,其直接管理及监督机构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但中低产田改造的资金来源却是按照中央财政下达专项资金、地方财政配套、农民出工的“三结合”模式进行的。投入主体和管理主体的不一致必然导致中低产田改造组织实施困难,甚至会出现诸如资金不到位、相互推诿、欺骗等现象。
第三,当前在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某些领域试图引入市场机制,即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农民组合”新的投入机制,其目的是着重强调社会组织和农户的投入主体作用,弱化政府功能。事实上此项改革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改革为例,竞争机制的引入反而带来了大、中型水利工程得不到有效利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难度大、市场化改革引起少数人与多数人的对抗及个体化农户与已有的大中型水利设施之间缺乏衔接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模式可以概括为利润或者是收益最大化。如果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选择,经济人将会选择给自已带来更高收益的投资方案[6]。而目前我国市场化改革后的情况是:一是我国农村虽然实行了市场化的方式供给农田水利设施,但没有完善的所有权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保障,使得私人不愿意提供农田水利设施;二是已经形成的资产或具有资产特性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不清,职责不明,影响了群众参与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三是农地碎耕既制约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服务规模经济的实现,也增加了农户个体提供农田水利设施和抽水的成本,导致私人不愿意提供农田水利设施。所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不代表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也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完全退出。
3、中低产田改造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
中低产田改造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耗资巨大。目前,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关键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投入机制。从理论上讲,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农村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本应是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主体,但因耗资巨大,由农村集体投资非常有限;由于农民收入偏低,既没有投资能力,也缺乏投资积极性;如果完全依靠财政投入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既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因为政府不是土地经营成果的受益者),而且财政也承担不起。在我国现有中低产田改造的“三结合”模式中,往往由于地方(主要是县、乡)财力不足,中低产田改造的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实际上,自1980年代以来,农村集体组织对土地改造的投资急剧下降,而在粮食主产区这类投资已基本上停止。这种情况使中低产田改造以至于农业综合开发陷入了两难境地,也使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更加严峻。现实中,在我国“三结合”的中低产田改造模式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仍然是中低产田改造的主要资金来源。
4、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民投工投劳参与中低产田改造的难度大
长期以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子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主要是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引导受益村内的群众投工投劳进行项目建设。这种方式既增加了投入来源,也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然而,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日益呈现“空心化”趋势。目前在农村从事粮食生产的大多是在非农产业中没有就业竞争力的老年农民,这既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大隐患,又让农户筹资筹劳参与中低产田改造的难度日益增大。
四、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保障机制构建
(1)建立健全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机制
前已述及,目前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改造的难点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投入机制。本文认为,较符合实际的办法:一是根据中低产田改造的不同内容分类实施,即农田共用的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设施等)可由财政投资、农民投工抽劳来共同解决;而土地整治(如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可由财政给予少量补贴、以土地经营者投入为主来解决。而且,随着土地流转的逐步推进,应鼓励形成土地经营者投入为主、财政补贴为辅的中低产田改造投入机制。二是在中低产田改造中,可以按照“统筹使用”原则,以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为平台,将与中低产田改造密切相关的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农业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国家林业局防护林工程及生态建设等中央农口项目资金,统筹规划,集中使用。
(2)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我国粮食增产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中低产田改造的重要环节。从目前来看,资金短缺又是制约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最重要因素。因此要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及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及社会组织资金投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一是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占国家基建总投资的比重。具体做法是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投资分担机制和不同级次政府的事权和财权配比机制,以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充分调动农民投工抽劳的积极性。二是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各级财政按照经济增长速度,逐年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预算,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三是引入市场化机制,广开融资渠道,逐步形成农民投资投劳、政府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当然,在引入市场化机制的同时,政府在一定领域还必须发挥作用,如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市场机制良好的运转。
(3)提高农民对农地投入的积极性
目前农民对农地投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农民收入较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农地改造;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不愿意较多投工投劳;第三,农地产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导致农民缺少农地经营热情。因此要提高农民对农地投入的积极性,一是通过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明晰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界定,以强化和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关系;同时要开辟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并逐步实现农地的规模经营。二是政府对农户中低产田改造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的扶持,通过示范效应让农户能切实感受中低产田改造带来的经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农户投资改造中低产田的积极性。三是坚定执行粮价保护政策,稳定粮食价格,逐步形成粮价稳步、合理上涨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是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和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关键措施。
(4)依靠农业科技提升中低产田改造效率和成效
耕地生产水平受自然环境条件、人为因素及土壤本身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要提高耕地生产率,就应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在我国,中低产田的治理主要涉及改土培肥、改善耕地及其周围的环境条件、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利用农业技术与水利工程措施相配套,改造中低产田的力度和改造效益将会更好。所以农业科技和农田水利共同成为我国改造中低产田的关键环节,缺一不可。所以,除了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外,还要重视农业科技、农业教育投资,强化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使科学技术对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增产发挥更大效应。
注释:
①根据2009年12月国土资源部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显示,我国中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依然达到了67.35%,其中中等地占50.64%,低等地占16.71%,按我国现有18.26亿亩耕地计算,中低产田共有12.30亿亩(0.82亿hm2)。
②数据来源于财政部网站农业综合开发办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基本情况表(1988~2007)。
③潜力产出率法是“耕地潜力产出率划分法”的简称,它是根据耕地现实产出水平与其最大生产潜力之比值的大小来划分高、中、低产田的方法,即把潜力产出率高于一定数值的耕地划归为高产田,低于一定数值的耕地划归为低产田,处于两数值之间的耕地划归为中产田。
④数据来源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六号)。
⑤国家林业局,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2009年11月17日。
参考文献:
[1]林鹏生.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增产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6.
[2]李晶宜.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4):11-15.
[3]李远华,倪文.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7):1-4.
[4]我国有效灌溉面积超9亿亩[N].科技日报,2011-11-21.
[5]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N].法制日报,2010-8-24.
[6]唐忠,李众敏.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缺失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2):34-40.
本文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8JZD0017)和四川师范大学重点研究课题“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变化与安全保障研究”的支持。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