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问题 素质教育 干预手段
一、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重视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最为重要。因为未来是一个复杂多元、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各方面的挑战,挑战终究要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如逆境失败和挫折等,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成为优秀的人才。
然而,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诸如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心理。这些心理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不适、过度焦虑、学习不专心、怕吃苦、遇到困难缺乏勇气,在群体生活中极为自私,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加速推进素质教育,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只有从教育内部着手,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二、青少年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表现纷繁复杂,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后天的、主观的、客观的,一般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与其心理发展关系甚大。家庭的政治态度、经济地位、文化教养、人际关系和环境氛围等,都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纠纷、父母离异使子女心灵受到创伤,造成孤独、抑郁和焦虑。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观点、态度、方法上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甚至走上犯罪。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或苛刻,都可能使孩子形成骄横幼稚和压抑封闭的心理。
2.学习方面。中学教育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谈举止,对学生心灵来说无疑是阳光雨露。良好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优美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相反,教师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素养不高,教育方法不当,讲课乏味、讽刺挖苦、侮辱人格、体罚,等等,必然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压力,使之产生逆反变态心理,加剧学生恐学、厌学、不学的不良心理。
3.自身心理。处于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面临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发展,进入“躁动期”、“心理断乳期”、“自我觉醒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是正常的。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沟通,则很可能使他们产生过度抑制、兴奋或盲目冲动的心理障碍。
4.社会生活。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经历、遭遇、突发事件也会导致心理障碍。总之,影响青少年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怕,因为他们心地单纯,思维敏捷,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可塑性大,只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促进其逐步完善,健康发展。
三、解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针对青少年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教师要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策略,排除心理障碍,塑造健康心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使青少年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1.热爱学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爱的效应。罗森塔尔效的心理学实验表明:积极的暗示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帮助个人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如果教师以期待和情感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自尊、自爱、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幸福、欢乐和奋发向上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家庭环境是指孩子家庭的结构、气氛、经济背景等,它影响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解释人际互动的思维模式及自身的角色定位。消极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用一种灰色心理应对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冲突,而不是积极应对,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积极保持与学校联系。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建立起互动平台,如家长会、报告会、座谈等,以此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在日常教育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孩子心理最为持久的影响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心理带来难以抹平的伤害。鉴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家长学校应当做好工作,尽可能地使孩子远离不良环境。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抵御丑恶现象侵袭的能力。
3.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构建三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社会、家庭三级心理健康互动体系。在学校层面,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辟心理咨询热线,社区与学校配合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提高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健康问题的关注及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以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总之,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创新;整合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是两个相区别又相关联的概念,心理健康应当归属于一种心理状态,而素质则应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或特性,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研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通过整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环境等要素,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整合之下,更好地发挥其整体,从而达到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健全发展的目标和功效。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分析
(一)心理素质是青少年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
从心理素质的功能角度来看,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对于其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言,属于内源性因素,它可以直接调节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心理素质的这种内源性效应直接体现为:心理素质健全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并且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而心理素|缺失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具有自身的劣势。
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个体可以更好地抵御压力,可以正面地、积极地应对各种负性的生活性事件,也更容易汲取社会环境中所给予的支持力量,从而建构自身应对压力的积极的外在保护系统,并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心理素质的外显标志
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功能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状态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的外显标志。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全程度,然而,这也并非完全一致的,例如:一些处于保护状态良好的“温室”个体,他们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他们的心理素质未必健全。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并非是必然的对应关系
正如前面所说,处于“温室”保护效应下的个体,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其心理素质未必健全,也未必心理素质的水平就高。同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受到外在环境或交互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导致个体心理素质健全却未必能够达到较高的心理健康程度。当然,心理素质健全的个体更有可能主动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障碍,也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具有“实现趋向”的主观选择和适应性。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在我国社会处于较大的变革时期,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剖析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并加以有效的素质教育和整合创新,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个体社会化的理念困惑
在青少年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由自然实体向社会实体转变的过程,这也是人类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过程,在这个关键性的社会化发展阶段,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培育,引导青少年掌握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而现实中在这些方面的培育却存在缺憾,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中的“价值观”、“社会自我行为规范”、“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二)心理压力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主要压力源于学习适应、升学、就业、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交往压力”、“环境应激压力”等。具体表现为: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期望过高、青少年个体的学习动力不足、应试传统教育下的升学压力、人际交往中的过度防卫或退缩性人格、同伴交往困惑等。
(三)不良情绪的困扰
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个体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侵扰,难以自我摆脱,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受挫感强烈、极其敏感、自我强迫等。
(四)婚恋与性的心理困扰
青少年逐渐进入了性成熟的阶段,这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在现代西方性观念和性文化的入侵之下,发达的网络媒介成为了性传播的一条途径,青少年通过网络受到性好奇和性冲动的诱惑,而产生了性心理问题,这对于辨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而言,成为了极大的心理困扰。
(五)网络心理问题
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轻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智力受损、精神抑郁、双重人格、躯体适应不良等;重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暴力倾向、自毁等行为。
(六)职业心理问题
在青少年的职业心理成长时期,还表现出个体不够成熟的特性,他们缺乏对自身的职业合理规划,对职业的价值观念不强、职业能力较为薄弱等现象,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态势,青少年的职业心理问题日益突显,表现为职业选择面较为狭窄、职业价值取向单一化等问题。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素质培育的整合创新路径探讨
我们要针对当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素质培育相整合,采用不同的素质培育策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并从成功素质教育、情商素质教育、抗挫折素质教育等方面入手,生成青少年个体的良好心理健康状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开展成功素质教育
对青少年开展成功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强化,为青少年的心灵成长指引健康的方向,对于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及优良身心素质的全面塑造大有裨益。
一、家庭教育的失误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类: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包括住房环境、家庭成员的组成、经济条件等。住房环境拥挤、嘈杂,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等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若夫妻不和睦。经常吵架、打架对孩子也很不利;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一方或双方遗弃、死亡等对心理健康都十分有害。违法犯罪大都来源于此。
2.家庭教养态度。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种。溺爱型教育会导致孩子脆弱、唯我独尊、自私等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产生。专制型家长一般文化水平较低,教育孩子一说二打、满口胡言乱语。整个家庭处于严重暴力之中。使孩子的内心充满恐惧、憎恨、逆反、报复心理,他们会用武力去解决自己遇到的一切不顺心之事。而民主型是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严而不厉、宽而不娇、爱而不溺、放而不纵、能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孩子自然会求知向善、勤奋好强。
3.家长的教育方法。父母教育孩子时只有良好的心愿,没有科学的方法自然不能担当起“全面素质教育”的职责。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要求过于严厉,甚至是苛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犯了错误就罚。考试没达到要求就打,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能独立生活。适应新环境呢?
二、现行教育的失误也让一些学生踏上了施暴之路
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并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不少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素质教育的开展,面临着资金、教材、师资等诸多困难,
三、社会暴力文化的误导是校园暴力产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青少年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少。缺少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有些还错误地认为江湖义气是可歌可泣的。黑帮老大才是真正的强者。这都使青少年的心理向畸形的方向发展,必然会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剧增。
综上所述:当今青少年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要想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要认为给孩子吃好穿好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学习压力和成长期的困惑,重视在细节上关怀孩子,切忌动辄粗暴对待。同时,家长要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情绪、意志等心理常识,引导孩子认识尊重生命。帮助孩子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帮助孩子学会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情,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才不至于被生活中的小挫折和小困难击倒。
其次。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素质对于人的思想品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是一种基础性因素,学校要从根本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试与普查,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要重视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让学生在精神苦闷时。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大胆讲述自己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适当解压。
关键词:教学管理;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13-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逐步转变,倡导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新思路,素质教育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思想。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于2013年3月首次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会议上作为教育计划提出,此前,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将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在“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如何使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得以提升,如何使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局势以及网络媒体等新事物广泛应用带来的各种冲击,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新挑战。
一、心理健康素质的含义及结构
1、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素质是基于对传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从内涵上遵从“素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逻辑顺序。
人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从逻辑上看,心理健康素质这一概念首先具备素质概念的特征,同时心理健康素质是与人的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素质,可见,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就个体而言存在两种情况,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有效的保证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同时是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素质是对应身体健康素质提出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的状态表现,而且有其内在的稳定品质。简言之,心理健康是人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人们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反应了其心理健康素质水平高低的差异。
结合对素质、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三个概念的理解,对心理健康素质提出以下定义: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心理和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模型
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研究》一文中(沈德立,2004),就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拟定了一个基本结构模型,主要从7个方面概括了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自我素质,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认知风格、归隐风格,应对风格,动力系统。
本文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为研究基础,根据我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特点,提出下面的结构图,并以此结构图为依托,从教学管理角度谈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高等教育由只重视专业素质的人才培养,在新形势下将加强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才培养提到重要地位,当前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老师高期望的特殊群体,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目前国内各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适应不良。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抗挫折能力差,大学环境与梦想上存在一定的落差,宿舍同学生活上存在差异,在人际交往方面常表现出冷漠孤僻、缺乏热情、不能与老师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不参加或者很少参加社团活动、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等等。长期处于被排斥、冷落的境地,缺少朋友,长此以往性格过于内向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甚至形成人格障碍。
2、情感困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学生已步入成年期,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能回避的。现代大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开放,大学生的情感丰富强烈,处于动荡和复杂时期,很多大学生由于对性发展缺乏认识,对异性的神秘感等,导致他们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各种恋爱问题的困扰,如单相思、失恋等。
3、学习缺乏动力。由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难度与中学相比性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容易产生焦虑感。自制力差的学生迷恋于网络虚拟世界,自我封闭,逐渐导致厌学影响自我认知、心理情感的定位。
4、自我认知能力偏差。大学生处于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为激烈的青年期,于其他群体相比,他们心理上的脆弱性更明显。很多大学生好高务远,给自己确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一旦不能实现即陷入困境,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思维具有片面性、缺乏深刻性,无法良好的自我认同,心理素质不完备、成熟度低。还有诸多现象如脏衣服打包回家让妈妈洗、稍遇挫折就寻死觅活等等,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膨胀阶段,他们过多注重于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可能形成严重的认知能力偏见。
5、就业心理压力。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市场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就业心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思想上产生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焦虑感、自卑感等心理问题随之而生。
三、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要知道学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培养勇于创造的精神,要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同时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注意稳定性与内在性的渐进统一,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展开,而不只是针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新时期大学生素质健康教育,结合工作的实践,就如何开展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1、创设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绿色校园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是指以人、德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树立良好的校风优化学生的心理。创建绿色校园活动,从根本上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作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基础,突出道德、责任、人格的完美统一,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拔尖人才,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有始有终,高校教师以科学的世界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教育引导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学生,因此确保高素质的具有心理学素养的教师从事这项工作,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奠定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多样性知识的指导。高校不仅可以利用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等方式,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只是,同时可利用网络技术另辟教育途径,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指导,还可以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如大学生就业指导、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4、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个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畅通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渠道,创建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基地,人的言行与心理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任何一个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颇、特立独行都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着种种联系。所以学生家长本身应有意识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应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教育的重点,作为一名高校教学管理者,今后的工作应继续从发展角度对待和处理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杜秀枝.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西昌学院学报,2012(1):135-136.
由于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学校教育如何来帮助、指导年青一代认知自我,开发潜能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面,也是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然要求,它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
心理健康是学习、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保持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从而充满自信,积极乐观,富有创造性的投入学习和工作。从学校教育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处于压力之下,其思维就会变得机械、呆板,压力还会干扰注意、记忆和想象等认知活动。心理学家哈罗克(E.Harlock)曾经通过实验证明,对学生来说,由于受到批评而引起的恐惧、紧张、烦恼、愁闷等不健康的情绪,会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阻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校教学中的意义十分重大。
在聋校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聋生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生理缺陷,致使他们有一种自卑心理,自信心不强,没有努力目标,对前途悲观失望,对社会态度消极,社会交往能力低下,自我意识不强,耐挫力差等心理障碍问题。同时,也是因为他们的生理缺陷,致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交友圈以及信息渠道都比正常孩子要小的多,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是我们聋校日常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健康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说,就是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全面发展理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聋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聋生身心健康
聋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对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属于直接不理睬,不接受状态。当他们步入社会后会四处碰壁,从而使内心一再受挫。
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从德育方面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与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机体活力,调动神经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内分泌活动,协调骨骼肌肉活动,健康的身体可以使人精力充沛,提高活动效率。身心健康具有内在联系。因此,现代学校的卫生保健已经由单一的生理卫生保健发展为生理心理综合保健。
再者,传统教育中,我们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为重点。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活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智力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上,这也要求学生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出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等。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聋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在聋生社会地位不被认可的状况下,他们会从其他方面寻求心理上平衡。比如,谈恋爱、玩电子游戏、和社会青年打架斗殴等。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
①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②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③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
④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此时,对聋生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使聋生适应社会形式的必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出现的一些现象,都将对聋人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
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温馨减少,家庭对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聋人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
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聋人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
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东西的出现,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策略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而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家,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完善的机构,而且还有雄厚的理论支持。在美国要想成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拥有博士学位,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波及学校、家庭、社区等,包括老师、家长多方面的参与,并且形式多种多样。上个世纪70年代,国内香港、台湾等地区,受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相对内地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大陆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的讲授,重视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防治,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校已将预防性和发展性作为工作目标,面向全体师生展开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青少年初中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剧变”时期,是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过渡期,生理发展走向成熟的同时,心理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身高体重的增加、内脏机能的强大、性的成熟,使他们具有了成人感,而心理发育的成熟度显著落后于身体发育,成人感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落差,诱发了更多的心理困惑。因此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关键。
三、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辛自强等(2009)对1992年至2005年间107篇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现实中学生心理问题在缓慢增加 ;张海霞等(2010)的研究指出,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张亮等对大连市某区初一、初二、初三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5.40%的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问题,最常见的是:敌对7.70%、强迫6.90%、偏执5.70%,其后依次是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恐惧、躯体化。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四个方面。李辉等对城市初中学生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情况及各因子均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学校教育影响最大的是适应不良因子,其次是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心理不平衡。
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种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学校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心理工作室,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重视和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渠道的间接渗透作用。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情境与教学氛围创设中,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动员学校每一位领导、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参与组成心理工作团队,明确每个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工作的具体内容。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培训、观摩和经验交流,提高全员参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切实提供给班主任、学科教师在班级的管理、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的指导。选拔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使其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素养。鼓励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维护自身和同伴的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3.依托心理工作室发挥各项功能。在专业指导和科学管理下,应完善和启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充分发挥其教育辅导、研究指导的功能。建立多功能活动场所,咨询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发挥校园广播、网络、心理小报的工作职能,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工作室并非是针对“有病”学生“治疗”的场所,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无条件被接纳,消除心理困扰,缓解压力,提供心理援助的安全“港湾”。
关键词:心理教育 中学教育 学科渗透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大大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其他疾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学心理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首先,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当前中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教育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次,现在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仅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改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的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学校工作是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心理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的开展最终要归结到学校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去。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心理教育课程应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对高一学生就应侧重“学生适应新环境,改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咨询是指对同类心理疑问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心理咨询老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个别心理咨询
学校个别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鼓励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其次要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咨询工作。既可采取学生与教师直接面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心理信箱让学生不记名反映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一、学校因素
现在在中国流行的素质教育正在广泛的进行着,但是都是在表面上进行的很热闹,考试仍然在中国的教育中占据着很大的位置。现在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学生在这种考试的压力之下,心理慢慢的就会积累很多的问题,学校只会对学生进行学科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和对生命的关爱方面的教育都是很不到位的。而且现在很多的学生成绩是十分不错的,但是心理上却十分的不健康。现在中国的教育与成绩和分数是息息相关的,长此以往下去就会导致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的问题都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很多的学生由于学习过程中的不顺利,常常就会导致学生的消极状态越来越多,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功的。而且现在的学校由于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平时很少安排体育课等一些集体的活动,很多的学生彼此之间缺乏健康的交流,很多的学生得不到除学习之外的表现机会。还有很多的老师对于学生所出现的心理状态不加以重视和指导,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很多学生的自尊心受损,长此下去就会使得学生的心理出现扭曲,就会导致更多严重事情的发生。
二、家庭因素
现在很多学生的父母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不懂得该怎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习,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而且现在很多的家长平时没有时间和孩子进行健康的沟通和交流,他们只忙于自己的工作,而且现在大多数的家长也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注重对孩子心理上的关系和指导,长此下去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但是现在还有很多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太过看重,想让孩子的生活更好一些,对自己的子女的保护太过严格。如今在父母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点,他们大都缺乏吃苦的精神,缺乏努力奋斗的决心,更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这些孩子很难去克服磨难和经历挫折,由于其承受能力极差,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变得萎靡沉寂。再者现在很多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压力和负担,使得孩子们没有自由和个性。很多的家长由于不满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只会一味的埋怨和批评孩子,不能够及时的安慰和鼓励孩子,长此下去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极大的扭曲。现在随着孩子的学习压力越大,作为父母给孩子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很多不幸的事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类似的一些自杀和他杀事件也越来越多,孩子们的心理教学和家庭的因素也正慢慢的被重视起来。很多的专家认为现在的家庭和学校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太大,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的重视,这就会使得孩子们的心理极其的脆弱,不能够承受更多的困难和挫折,长此下去就会使孩子们走上违法的道路。而且现在父母对于孩子的心理把握的不够准确,不能够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关心和教育,甚至有的父母还会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经常会对孩子打骂,不能够和孩子进行有效的健康的沟通和交流,长此下去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现在还有的学生的家庭可能不够完整,父母在外地打工或者父母离婚等情况多有出现,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会缺乏家庭的关心和父母的疼爱,由于长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关心和疼爱,孩子的心理慢慢的就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比如抑郁、孤僻、不合群等等。因此家庭在一个学生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那么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
由于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就会使得现在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且由于现在的家庭和经济条件的差异,逐渐的社会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不良风气。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出现也给社会以及学生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很多学生的心理得到了很大的转变,而一些网络游戏更是使得无数的学生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还给家庭学校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有太多的学生不听家人和老师的劝告,经常从家里偷钱逃课去网吧打游戏,他们沉溺与网络世界里,不管外界的任何评论和劝告,有些甚至走上了极端,开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会因素对现在学生的冲击非常大,很多学生都经受不住来自社会的诱惑,从而犯下难以挽回的错误,因此在解决现在孩子们心里健康的时候,一定要从社会因素上着重下手,警告学生不要受现在社会上形形的诱惑影响,要一心学习,能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四、自身因素
不只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这些外界因素带给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生自己的自身原因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学生时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极为重要的特殊的时期里,学生的心理一般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自己的情绪一般也不是很稳定,容易冲动,情绪中也存在很多的矛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时期一般都是出于青春时期,正是一个人感情的萌芽和发展阶段,一般都会对异性充满了兴趣,很多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就会陷入情感之中迷失方向,不知所措,甚至有的由于一时想不通还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而且由于这么多的矛盾结合在一起,如果学生的内心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那么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现在很多的学生可能学习不存,但是在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些学生如果遇到巨大的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就会容易钻死角,这从而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们应该能够准确的知道,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是十分重要的,都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健康和统一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学生的未来才会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刘贵萍,邹瑞莅.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3(03)
[2]刘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本文以青少年体育运动及心理状况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分析研究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发挥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方法及途径,达到激发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1.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真实地了解青少年业余时间的分配情况,举办了填写《青少年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活动。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青少年,调查问卷总共发出350份,收回341份(其中男生176分,女生165份),回收率达到97.43%,表明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
1.1 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现状分析
根据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及场地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体育运动分为教学体育运动和休闲体育运动两种。教学体育运动作为青少年校园生活的必要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而休闲体育运动作为青少年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其分配时间的多少是因人而异的,这就使得青少年之间对于参加体育运动的状况有了差异。通过分析《青少年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中的第一题,绘制青少年业余时间分配情况的饼状图如图1所示。
图1 青少年业余时间分配图
由图1得知,青少年的业余时间分配最多的是上网,其次是看书,最少的是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其中业余时间分配给学习包括看书、写作业和上文化课补习班的就占了37%,上网和学习占56%。经分析调查结果得知,青少年轻视了体育运动对其身心成长健康的重要性,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比较少,相反一方面家长及青少年更多的注重了学习,忽视了体育运动,忽视了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逐渐普及,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情况比较严重。这就希望广大家长及青少年要正视现状,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弥补措施,注重参加体育运动锻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2 青少年休闲体育运动少的原因
根据图1的分析结果得知,青少年除了参加教学体育运动外,很少自主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1)家长对青少年的盲目溺爱,害怕孩子体力不支,宁可让他(她)们上网、看电视,也不给孩子提供运动和锻炼的机会;
(2)有的青少年智力水平一般,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不得不占据业余时间来看书、写作业、上补习班;
(3)老师为了追求理想的升学率和成绩,布置繁多的家庭作业,导致青少年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
(4)现代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青少年过多忙于网上游戏、聊天、购物,而忽视了室外的体育运动;
(5)家长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理论,给青少年的业余时间安排满了文化课补习班,使得青少年参加运动锻炼的时间减少;
(6)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本身比较内向,不善于室外运动和与人沟通,大部分业余时间在家与亲朋聊天、看电视、上网。
总之,目前独生子女比较多,父母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和成绩成为他(她)们心里的寄托,不能给青少年制定合理的业余时间安排表,学习和上网占据了孩子们大部分业余时间,忽略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2.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分析
体育运动的正面作用不只限于能够强身健体,更值得关注的是还能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的性格、迎接挑战的意志、超越自我的品质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等[1]。
通过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绘制体育运动与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表(如表1和表2所示)得知:随着业余时间中体育运动时间比例的增大,存在自卑心理、抑郁心理、闭锁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厌学心理、自我心理等不良心理现象的青少年人数逐渐减少,相反存在协作精神、坚强意志、待人公平、参与意识等优良心理现象的青少年人数逐渐增多。
注:业余时间中体育运动时间占20%以上的青少年有102人,20%以下的有239人。
以上分析证明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
(1)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青少年从事体育锻炼和竞赛时所经历的疲劳、受伤、困难乃至失败的经验,能够提高其控制自己、保持心态平衡的能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2)体育运动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和提高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经常参加乒乓球、跳高、羽毛球、跳远、跨栏等体育运动项目的青少年,其兴趣广泛、性格开朗,具有良好的个性气质。此外,通过集体项目还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3)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在青少年参加集体运动项目如足球、排球、篮球、接力跑、拔河、拓展训练等过程中,由于这些运动包含着大量的竞争因素和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的成份,激发了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4)体育运动有利于净化青少年的情感、治疗心理疾病[2]。青少年在参加散步、慢跑、象棋、太极拳等活动时,有助于帮助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可降低应激水平和紧张度。长期参与以上活动者主观感觉良好,身心愉快,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自我效能和期望,有利于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的效果十分显著。
总之,体育运动的竟争和团结协作特性,体现了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勇于尝试冒险、迎接挑战,并靠自己的努力获取胜利以及超越自我的良好品质。此外,体育运动还增强了青少年的责任感,使其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而且内心压力得到了良好的释放,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和失败[3]。
3.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
经以上研究得知,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的合格人才,有必要建立健全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方法与途径,具体研究如下:
3.1激发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兴趣
体育运动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接触、不断参与、不断实践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调动青少年的运动激情,培养其运动兴趣,使其保持着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使其得到身心的满足,唤起青少年运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3.2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对于学校体育运动方面,首先,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科学的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不同性别、年龄和心理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2]。
3.3强化青少年的休闲体育理念
在休闲体育运动方面,青少年家长本身应树立正确的休闲体育价值观,并深刻地认识到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下,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力量支撑。与此同时,要竭力帮助青少年树立起必要的休闲娱乐观,指导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休闲体育活动。
3.4挖掘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教育潜力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作用,校园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2]。因此,学校要认真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进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开展的日渐深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且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和互相配合。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帮助青少年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恰当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使其进行合理的体育运动,强健身心,进而培养出具有不怕困难与失败、敢于竞争与拼搏、自制力强、团结协作、积极乐观、自信自强品质的合格人才。(作者单位:1.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体育教研室;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心理素质;
前言:近年来人们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关系着个人今后的发展,以及整个家庭的根本。小学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起着特殊作用,本文立足于小学科学课堂,着重探究学校科学如何更好的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一、合理巧妙布置任务,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寓教于乐”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第一个教学途径是巧布任务,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表现的相对活泼、外向,对于过于刻板、老套的课堂教学活动存在消极情绪。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布置丰富多元的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有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心理素质。
在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材中《测量力的大小》这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布任务,可以有效实现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具体步骤如下:教师布置任务一: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讲出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力”的实例。如:“滴水穿石”蕴含着力的作用点和作用效果的知识;“以卵击石”蕴含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实例来展开理论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布置任务二:如何衡量力的大小?常用的工具是什么?在科学实验当中,一般采用测力计来测量较小的力。教师提供测力计,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活动,要求学生测出一支水笔、一根头发或者一个尺子的拉力大约是多少。通过布置任务开展实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认识测力计、掌握估计力的大小方法,同时使学生在趣味实验活动的参与中,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奥妙和趣味。
二、借助教育游戏,带动学生趣味参与
科学课堂就是要内容丰富,趣味横生,而传统的说课模式,严重影响了科学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结果,因此和里借助教育游戏,将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化,将科学课程从一板一眼的说课模式,转变成为丰富多彩的教育游戏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学习专业科学知识,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必然发展方向,随着科学课堂教学方式的不断转变,课堂趣味性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提升。学校科学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青少年学生期间,科学锻炼必不可少,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心态,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身体、身心共同发展。让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教育游戏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游戏课堂,通过教育游戏,能够有效的将课堂教学活动和课程科学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冬天常见的静电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做静电相关的实验。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在拿出一些废纸,将废纸撕成小纸屑,放在铅笔盒中,然后将直尺在自己的衣服上使劲摩擦一分钟,然后将直尺放在文具盒里的小纸屑上面,会发现小纸屑粘在直尺上,并且将直尺拿起来,小纸屑朝下,小纸屑也不会掉下来。班级学生做完这个动作之后,脑海中会产生一个疑问,这是为什么呢?然后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进行课程讲解,并在课程内容中带入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材中《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中的相关知识,告诉学生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电,不仅仅是我们的日常用电,更有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静电,我们在干燥的环境中,走路摩擦也会产生静电,冬天的夜晚,你脱毛衣的时候,就会产生噼噼啪啪的静电,就是摩擦起电,跟直尺沾到小纸屑是一个道理。是电子的之间的相互转化,引起的吸力。
三、通过问题导入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是表现自己,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而“小先生制”作为陶行知创立的一种组织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当“小老师”,用自己的长处教他人的短处,结合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利用他们的发展特点通过对学生需求的满足,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在自己学习和教导他人的条件下使学生学会转换思维,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对问题判断的标准能力,形成良好心理素养。
比如在开展以三年级上册科学科教版《水沸腾了》课堂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堂开始时进行一个“沸水实验”,让学生们观察水沸腾之后冒出大量的蒸汽,玻璃片上有许多小水滴。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水蒸气是怎么形成的吗?请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但是教师不能直接否定他们的答案,而是慢慢引导:“通过刚才那个实验大家是先看到水沸腾起来还是先看到水蒸气的出现呢?”最后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得出水蒸气形成的过程。小学是刚接触科学的阶段,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开门见山式教学进入课堂主题,这样给与学生对于科学的印象就比较模糊。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正在随之发生改变,现在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而不只是简单地为了学而学。通过学生多种多样的讲课方式吸引学生踊跃参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汲取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教会学生在多方位思考下拥有判断问题基本对错的能力,大胆猜测推出质疑,从而促进科学知识掌握,培育学生积极心理素质。
结束语: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注重发展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有趣,喜欢科学。科学教师需提升自我修养,在小班额班级教学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课外活动,实施趣味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类问题,这有待于教师间积极沟通,共同商议。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经历很多的挫折,教师教学也正是在一步一步的跌倒中吸取经验,完善教学,培育学生积极心理。
参考文献
[1]赵美艳.农村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J].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2019(8):0430-0430.
[2]王亚楠.素质教育下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思考[J].好日子,2020(3):00269-00269.
关键词:新时期;心理健康;抓手;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
党的十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直以来,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了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存在许多缺憾,有部分学生因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和问题得不到辅导帮助而发展成心理疾患。因此,学校应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具有稳定的情感;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智力正常;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儿童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置,并对自己的失败能正确地评价;对自己地外型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和认同;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地情绪和行为;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发展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二、我校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采取的有效措施。
1、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首先就是先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通过科组学习,聘请专家讲学等形式,给教师介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和措施。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要求教师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一些心理教育的方法。
2、开设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课。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心理健康辅导课是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形式。心理健康辅导课着眼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聘请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且从一至六年级都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3、营造小学生健康的成长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对他人能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4、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悄悄话"信箱,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此外,还可以结合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5、倾注真诚的师爱是关键。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是的,教师的阳光就是热爱学生的心。有了爱心才会对学生多赞扬、多激励,少训斥、无讥笑,才会使学生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中,才会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舞蹈艺术教育能够强健中小学生的体魄
在舞蹈教学中,基本功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教育地位,学生在基本功训练过程中,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身体综合素质,还能够保证学生的健康发育和成长。首先,舞蹈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形体向着健美的方向发展。从教育经验可以看出,受过一定阶段舞蹈教育的学生较之于其他学生形体都更为健美,身体各方面的协调性也相对较强,为其健康发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舞蹈教育中的实地训练课程可以对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提升现代学生的体质。在舞蹈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肢体力量、协调性以及速度、耐受程度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为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三,舞蹈艺术教育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的柔韧性与灵活性。
(二)舞蹈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
舞蹈艺术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就是通过艺术鉴赏等方面的培养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美学观念与美学审美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所以虽然中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舞蹈素质教育中的多种手段来完成,例如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舞蹈艺术教育可以通过适当的学科拓展和融合,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完成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学习。但是更多的教育学者仍然坚定的认为艺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佳途径。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亚就曾经对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艺术教育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不能够对学生通过歌曲、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自然意识成长在成阻碍,而是应该通过艺术来对学生开展美学思想教育。这一理念在现阶段已经得到了国际教育社会的广泛认同,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通过艺术教育开展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而我国比较常用的是舞蹈艺术教育,比如组织学生排练了《丹顶鹤的故事》和《书包的记忆》两个舞蹈,学生穿着美丽的舞蹈衣,在舞台上偏偏起舞,不自觉地感觉到了美感,并将其身心投入到舞蹈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实现了学生外在形体特征与内在思想内涵的和谐统一。
(三)舞蹈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动觉、触觉等各个方面的身体机能,实现在精神层面上的全身心投入。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舞蹈艺术的表演和欣赏都能够有效的调节个体情绪,舒缓紧张的精神,使人的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调节心态、稳定情绪。由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成长还不健全,很容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情绪稳定性相对较差,而舞蹈教育的心理调节作用能够有效减缓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平衡学生的心理发育环境,为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舞蹈艺术教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方面还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活动的个性。由于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在家中较为大胆活泼,在社会上却相对害羞娇气,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而通过舞蹈《丹顶鹤的故事》和《书包的记忆》的排练,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教育活动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舞蹈艺术学习中逐渐形成交流合作的意识,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共同体完成相应的舞蹈学习任务。
总而言之,中小学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基础教育阶段为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陈凤 单位: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