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

时间:2023-08-01 17:3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策略;人教版

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高中地理是地理教育课程的基础,在更高要求的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理教学中的学案设计是师生一起努力的结晶,它是由教师精心完成,学生自主探究完善的学习方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恰当的学习方法以更好地完成地理学习。另外,教材内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提高了其自身的整体素质。现下,我们以人教版为例,浅析高中地理的教学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教师为学生制订出更适合的教学策略,从而大幅度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和设计原则

1.高中地理学案由课前预习、学法指导、课堂练习以及学习小结四部分组成

课前预习是地理学案中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自我学习的部分,一般不会牵涉过难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可以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自然而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指导是地理学案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它主要针对学习内容中较难部分,往往牵涉到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学法指导侧重于指导,即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如,学习地形知识的方法、如何记忆图示的方法等。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融会贯通,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如鱼得水。课堂练习能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吸收程度,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以完善该方面的教学。学习小结是地理学案的最后一部分,它可以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当堂的教学内容,巩固印象并便于日后复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能力。

2.高中地理学案的设计原则分别为目标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图表化原则、参与化原则

目标优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中的基础。地理学案设计是在响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是否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并突出学习目标的重点,同时各方面兼顾而完成的设计,目标优化奠定了学案设计是否成功的基础。问题化原则,即将课程内容转化成一个一个可供探究的问题。问题的形式能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未知的东西对人来说总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学生为了将未知变成自己的已知,更会不遗余力地去探寻出更多的知识,同时又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化原则侧重设计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调动主动性,以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和发展。图表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的重要原则,图表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地图和图表的应用既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空间思维能力以及读图能力的掌握。参与化能力,即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地理学案设计中,在参与中更方便完善自己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对阅读材料的应用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效地加强了地理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适当渗透一些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以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这样既不会因为难度问题造成吸收知识的困难,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开阔视野,拓展学生的综合地理知识以及加强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这一阅读材料补充了板块运动以及褶皱的地理知识,深化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与印象。

阅读材料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阅读材料时不会觉得有压力或者负担,反而会因为轻松地学习阅读材料而对其产生兴趣。例如,阅读“波浪和潮汐”时,学生在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各种影响后又可了解潮汐的产生,引发学生对潮汐产生原因的兴趣,同时还能被先人探索挖掘出如此的规律知识所折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从而更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习惯主动去学习更多的地理现象。

人教版教材注重时事问题和热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的内容渗透,例如,“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这则阅读材料,它不但对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更让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拓宽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并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这样的事实材料不拘泥于教材书本,能有效开阔学生眼界,引发学生对自然、对世界的探索与思考,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有一定难度,却也十分重要,地理教学学案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工具,为地理教学作铺垫,让地理教学事半功倍,而教材内外的阅读材料则是一种补充,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巩固当堂所学内容,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实践,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自然,这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全方面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贾鹏.探论对话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 首都师范大学,2011.

[2]李青.人教版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的教学实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分层施教;分层提问;分层考核

分层教学体系的执行,其根本在于学生本身呈现出的潜在能力、学习能力、知识累计的程度等多方面的潜力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分层、分批地划分教学,但是和其他教学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能够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优秀。分层教学是依据学生为基础中心,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一种策略。

一、提出问题

(一)地理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由于初中地理教材难度不大,侧重于记忆,学生易于接受,而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大、方法新,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较高。从而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特别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这些变化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显得极为必要。分层教学使得教师能够针对一小部分学生的比较独特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并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上,由于班内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未能进行分层教学而导致其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陈旧,教学氛围显得沉闷,这种现象几乎是每堂课上的常态。但是近年来随着分层教学的运用和推广,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数教师能够做到依据小部分同学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授与辅导。

2.分层教学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小部分学生来说是极为有益的,在分层教学的课堂上他们能够吸收到各自最需要的知识营养。针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引导其将学习的重点放到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上;而对于那些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将其重点放在怎样提高学习能力上,可以提供稍难的题型让其进行解答,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促进其长远发展。教师通过分层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小部分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的教学氛围也就会因此而活跃起来。

(二)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以上对分层教学的分析,在认真分析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将结合地理教学的特点,更进一步地探索分层教学的课堂合作模式,使这种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最佳的结合点。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研究的具体任务是:(1)确定分层方法和措施,使之与学生学习效果形成最佳平衡;(2)探索分层教学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防止学生成绩发生严重分化,学习困难学生流失;(3)探索分层教学方式对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二、理论构造

(一)分层教学的涵义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指教师针对全体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所采取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上课之前依据学生的最近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创设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如可以分层提问、分层布置练习等),上课结束之后,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可以采取作业分层、检测分层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与教学要求能够互相适应,使最大范围内的学生得到最好的听课学习效果。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等特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很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讲课手段和方式比较陈旧落后,已不适合当前学生的发展。

1.课堂上学生听课死气沉沉,情绪比较低落,学习效果不好高中地理本身是一门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有比较强的记忆、观察、读图、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但是纵观近年来不少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师并不侧重于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而是很重视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死记硬背。一堂课几十分钟过后,学生除了满脑袋不知所以然的知识和原理之外,其他内容所剩无几。学生虽然名义上学了地理,但并不真正了解地理。由于学生对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来源不清楚,只是机械地进行复制、记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显得捉襟见肘了。我曾对所教的高一四个班级的196名学生地理学习状况做过调查,结果如下:认为授课内容简单,有时无所事事的占4%;认为课堂教学内容适中,有些内容学起来相对容易的占11%;认为课堂上内容虽听得懂,但较难理解,不会运用的占72%;认为课堂上根本听不懂,或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了老师所讲内容的占13%。以上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确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高中学生普遍认为地理的学习是很枯燥无味的,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因此大大降低。

2.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无法适应学生需要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15个年头了,然而仍有为数不少的高中地理教师沿用自己或者是自己的老师在上个世纪所使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一贯一言堂,从来满堂灌,学生、教师之间几乎不存在互动。教师仅仅凭借一本参考书将书上的所谓重点一一誊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将这些重点、难点死记硬背下来;从来不针对学生在课上的反应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只是把学生看作为考试而考试的工具而已。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教师没有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而是过分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学只是教师的教,至于学生怎么学与教师没有什么关系。[1]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

(一)以班级为单位分层进行地理教学

主要根据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的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分层教学,但在体现差异性的同时,不能以“好学生差学生”的眼光来看待不同的学生。另外,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也应当配置不同类型的教师。因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适合不同类型的教师,比如脾气比较急躁的教师应当配置能力较强的学习优秀的学生而不是理解速度较慢的学生,而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应当配置有耐心的教师。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配合合适的教师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我校所倡导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差异进行分班,将知识掌握程度相当的学生分到一起,比较容易安排适当的教学任务。知识水平相当的学生在同一教室一起上课,不会因彼此的差异而感受到压力过大。分层教学,有效地应用在地理教学的实践教学中,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问题。除此之外,学校在进行分班的工作中还应当注意保持学生个性,分班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的不同,综合考虑后再作出科学合理的分班计划。分班之后根据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需求选用适合他们学习理解的教材进行教学,这能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科学合理的分班制度能够让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业上有适当的压力,同时这样的竞争环境还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对于学习热情的保持,分层教学同时也保证了不同知识程度学生对于知识的不同需求。

(二)以每个学生学习阶段分层进行地理教学

随着分层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深入,分层教学的任务还应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在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来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合理的教学任务分配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亦使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保持进步的势头。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分层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一系列细节问题,分层的地理教学工作内容应当包括: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地理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安排不同难度的学生作业,课后分层进行对应的学习指导,分层进行不同难易程度的测验。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分层教学带来的优势,能够有效地保持资质较好学生持久进步的势头,而对知识理解较慢的学生,分层教学模式也能够保证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2]针对以上内容可以简单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我根据学生自评、平常上课表现、考试成绩、完成作业等情况分别进行打分,将全班学生划为A、B、C三个层次。A为优秀生:态度认真、基础扎实、兴趣浓厚、思维敏捷、上课积极。B为中等生:态度较为端正、自觉性不太强、成绩和兴趣不太稳定。C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例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世界洋流”时,我把教学目标分层如下:对C层次学生,要求掌握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洋流的分类和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B层次学生,在前一目标的基础上,不仅要求绘制洋流分布模式图,还要记住主要洋流的名称、分布;对A层次学生,在前两级的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如最佳航线的选择,航海时间的选定等)。实施这一环节时应注意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出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目标,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又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究”,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地理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是被实践证明的结果

1.心理学的分析表明,知识的获取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递进式循环的过程。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方式各不一样,高中地理的分层教学正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的科学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有效地给学生提供了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为学生保持学习动力与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2.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分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着重解决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学习障碍,并通过合理的分层教学方式加以解决。高中地理教学的分层教学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基础地理知识较差、理解能力较慢、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给予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多的帮助和照顾,培养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解决如何缩小学生间成绩差距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当中存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增长和全面发展都极为不利。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服务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以学生为根本,更重要的是给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传授其理解能力范围内的知识,保证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工作能够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很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发挥授业解惑的作用。希望分层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建年,陈晓筑.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及策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6).

第3篇

【关键字】高中地理 生活实际 地理思维 教学方法

对许多刚进入高中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学生之间的知识基础差距较大,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笔者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二、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中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漂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中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中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参考文献】

第4篇

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前提,环境教育不是地理课本知识的外延,而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保障。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对地理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做到对教材的深刻研究,要把教学内容吃透、把书本知识与自然环境融会贯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环境教育的核心是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学生对环境意识的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去控制和处理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让学生成为杰出的环境保护工程师。

二、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途经

1.培养科学环境观。

从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环境问题是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中学的各门学科中,地理学科非常直接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因此,做好环境教育就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为此,必须向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防范和制止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觉主动地去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努力促成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以实际案例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在正确认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做到有目的的学习,才能对地理知识有更好的把握和了解,才会使地理教学生动化和形象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带动课堂教学,用生活的环境再现地理。如用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为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们在讨论研究的同时联系实际环境。这样切入实际的案例是学生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融入到真实环境中来。另外,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会让学生对其相关的地理知识产生好奇,因而能更好的把握和学习。这样,可以使得环境引起学生学习地理,学生学习地理又能用于环境。经过学生的思考,还能对相关的环境问题提出一些有见解和可实行的解决措施。

3.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平时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请环保专家到学校作环境科学的专题讲座,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组织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和以环保内容为主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寒暑假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同时组织学生写好环保小论文,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和处理现状调查”,通过这次活动深切地让学生体会到了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更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

三、结合环境变化,调整地理教学策略

1.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时期,环境所收到的破坏程度显得较小。

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类贪婪地对自然环境索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使环境被污染,生态失衡。导致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温升高、海洋污染和土地沙化等现象产生。通过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对生活环境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疑问,进而对地理知识产生好奇,使其渴望能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使其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把书本的中固定知识深入到实际中去。

第5篇

而且过去的地理教学低效,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兴趣低下,课业负担沉重,缺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弱等,导致传统地理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新课改教学的目标就是用新的理念、方法来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去体会世界,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

作为地理教师,面对新的课程,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只有不断地发展自我、改变自我,才能够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育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一、教师重视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高中地理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改变教育理念 注重师生间互动

以往的教育理念,就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拿着课本,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应对考试。所以,以往教师只要手中有一本书,便可以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现在,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只占50%,师生互动的新内容约占40%,另外10%为学生创造生成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想再像以前那样,以自己为主题,照本宣科,便不会适应这个时代,同样坑害了一批又一批祖国的花朵。所以,作为地理教师,就必须改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适应新课程。

老式教学,都是要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负责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记得倒背如流便可。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若要想以这种方式培养出一个个高素质人才,只等于是痴人说梦。例如,讲高中地理中《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课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与保护、酸雨危害及防治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对我们生活中可以产生温暖的现象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进行讲解,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试着讲出解决的措施。

三、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探索

1.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地理教学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而开放式教学打破了教学场地的限制,从课堂上走出去,通过课外营地、博物馆、名胜古迹的游览等方法开辟第二课堂,再通过教师的课前主动设疑到学生分组研讨,以一个个开放性的问答,让高中生真正地体现到地理开放式教学带来的优势,并在开放式教学中,自动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团队协作、学会自主学习。

2.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

高中地理的知识很多都有现实生活的原型,如果简单地陈列知识而不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势必会造成高中生学习时的枯燥,并且记忆不深,为了记忆而记忆。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活中地理常识的应用,让学生主动地去收集生活中与高中地理相关的信息,并将这些收集来的信息与新课程结合在一起,将“死的教材”变为“活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便于消化。如讲到地震时,可根据中国近30年来常发生地震的地区的地质进行分析,找到地震常发的原因,并列举出世界上其他与之相似的地质位置。

3.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

高中地理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景观,可谓是包罗万象。仅用文本、语言的教学方法难以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表现。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语言讲解的同时,配合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虚拟现实等技术辅助教学,使高中地理教学手段更为丰富,表现的直观性更强,更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4。加强地图的学习、使用

高中地理的一项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会读图、看图和使用地图。地图承载着所在位置的地理面貌、气候特征,是本无语的教科书,也是高中生学习地理和今后使用地理的重要工具。

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地图的使用,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地图使用的重要性,并在地图读、看的教学上打牢基本功,为今后学生正确地使用地图做出准备。

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我的具体做法有:

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

第6篇

1.活动

我国于二十世纪将活动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所谓活动教学指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慢慢发展学生的智力。比如:湘教版中就具有较为丰富的活动,其中社会实践活动与动手动眼活动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了解到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的构造,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去参观当地污染性企业。在动手动眼的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完成该任务,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对地理的兴趣会变得越来越浓厚。

2.案例分析

所谓案例教学指的是教师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案例,选择的案例必须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接受能力现状,具有一定的梯度。在选择好案例之后,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开始讨论、研究与交流,最后得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案例应用于教学充分体现高中地理学科的应用性特点,更可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迁移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学习地理,可以真正学习到有益于他们生活、有益于他们终身发展的知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与当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一节内容中,编制教材者将“洞庭湖的湿地”作为本节内容的案例。教材编制者将本地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作为教材的案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案例,也让学生觉得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3.双语教学

当前,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方便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英语这门语言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地理新课程》中指出地理课堂也要开展双语教学,确保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在地理这门学科中有很多专业词汇,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就会减少学生日后参与国际交流的障碍。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双语教学这部分与人地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地理Ⅰ第四章中的“theglobalwarmingimpactonagriculture”。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不仅有文字,还配有相关的图片,这样的教材是非常生动的。

二、“新”内容教学方略

1.活动教学的组织

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目标来将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其自身的任务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例如:在讲解《城市与环境》这部分内容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假期或自由活动时间到学校所在的地区去实地考察,了解城市(或小镇)中各功能地的位置及布局,思考布局原因;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区域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比重等资料。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合理分工合作、勇于表达自我思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所得,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2.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

很多地理教师均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很高。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比如:在讲解德国鲁尔工业区治理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共同讨论老工业区治理的方法,还可以联系我国东北工业区要求学生思考东北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和整治的措施。

3.双语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中适度使用双语教学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激发学生潜能,加深对记忆内容的巩固,更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英语提出一个上节课所学过的问题,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引导学生巩固了地理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几名英语发音标准的学生来朗读教材中的内容,并且让其他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以此来将双语教学落实到位。对高中地理学科研究的四大主题可以用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来表达即“PRED”,要求学生猜想哪四大问题。

三、对高中地理“新”内容教学中的反思

第7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高中地理知识内容多,涉及领域广,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相比,可以说算是一门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教学时如果沿用传统的“照本宣科”讲理论、做习题的方式,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教学《季风气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视频片段,以此引入该节课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中,曹操北军因不习惯于水战,听从庞统的建议后,将战船用铁链子连在一起,周瑜见状决定用火攻破曹军。然而此时正值隆冬季节,盛行西北风(冬季风),曹军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如果想火攻,不但不可能火烧曹军,反而会引火烧身。周瑜为此焦虑成疾,卧病在床,一筹莫展。危难之时,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地预测到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偶然会刮东南风,结果助吴火攻曹营大获全胜。如此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本节课的学习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时运用信息技术

现行的地理教材编印的地理图形和图表,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来理解有关的地理概念以及形成知识与结论。而这些图形和图表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往往是静态单一的,或是孤立缺乏联系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可将静态的图形图表和结论形成的过程,形象、生动、动态地展示给学生,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地理概念,又可以促使学生轻松地把握地理现象与原理的本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绘图能力,以及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洋流》时,运用视频模拟播放功能,动态展示海水大规模周期运动的情景,演示海水在地球表面的流动方向及变化规律,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所学的内容,并且印象极为深刻。同时,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地过渡到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规律,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实际问题。

三、突出重点和难点时运用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与地理空间位置相关联,地理教学的难点往往就在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位置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单靠教师口头讲解和比划很难说透,而借助信息技术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中的第一、二单元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常见的天气系统》讲述了大气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以及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让学生从中掌握识读简易天气图,学会用天气预报为实际生活服务。本课涉及“气旋与反气旋”内容,知识抽象、难懂,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又是比划,又是画图,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此时,借助信息技术呈现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流动状况,直观形象、立体动态的运动演示效果,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降低了理解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时运用信息技术

地理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地理事物纷繁复杂,时空跨度大,且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地理知识时,应该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生理解地理原理,探究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跨越时空,通过强大的演示功能,将难以观察和不易想象的地理现象可视化,将陌生、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促进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教材中多以文字叙述为主,虽然内容浅显,但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案例和图片等材料不多,因而这部分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此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破坏环境带来严重后果的视频影像资料,如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1953~1956年的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的骨痛病事件,1968年的日本米糠油事件,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和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等。而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更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废气污染大气,形成雾霾天气,造成人们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破坏臭氧层,增大紫外线照射强度;废水污染,破坏水体,严重影响饮用水质量,使得人们患相关疾病,水生资源减少;废渣破坏土体,作物吸收后造成粮食污染,间接伤害人们健康或造成畸形等。当学生看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时,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这种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五、提高互动频率、扩大课堂容量时运用信息技术

地理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但地理学科相对于语文和数学来说,教学时数非常有限,而地理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又很多,一些学校又常常为了语文和数学教学而压缩地理课时,使得地理教学时数尤为紧张。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借助信息技术提高互动频率就成为地理教学的必然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互动平台,有助于增加互动的频率,增加课堂容量,进而拓宽交流互动时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时,由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比较复杂,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以不同的颜色闪烁来逐一展示10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同时显示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这样,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10种气候类型的大致分布,然后,通过对比显示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加以区分辨别。同样再将容易混淆的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对比显示出来加以区分,同时显示对比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等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异同来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增加了互动的频率,不仅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六、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创新能力时运用信息技术

多媒体强大的演示功能把平面的地理图像立体地展现给学生,动态地展现地理变化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事物外部的形态和内部的结构,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视觉空间。多媒体带来大量的图像信息,多姿多彩的画面冲击着学生的视觉,特别是多媒体易于反复演示,文字显示停留时间可长可短,比教师单纯的语言讲解更容易使学生记忆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点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解疑点,将多媒体运用于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

例如,教学《地球的运动》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地理现象,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看到运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的地理教学内容时,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刺激,会对演示画面产生无限的联想,或者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疑问。这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探索,或是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课程内容的链接,用来充分论证地理现象与问题,从而深化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更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例如,在学习《环境问题》时,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预习,或是在参观垃圾、污水处理厂,采样调查空气、河水污染情况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搜集信息、撰写专题调研报告、制作专题片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一般了解的层面上,而是通过亲身调查统计、分析论证,不仅了解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原因,同时提出合理的排污治污、保护环境的措施和建设性的意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关键是我们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技巧,认真研究,努力寻求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找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切入点。我们应结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遵循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促使地理课堂教学更生动、更丰富、更有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柳共和.浅谈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2] 栾春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8):183-184.

第8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新高考;学考;选考;改进

一、为什么改进

1.新高考的需要

2014年9月,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浙江作为试点省市之一,出台了《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这关系到在新高考模式下如何学以及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楚,会导致教学设计过偏、过难、过深,而且仍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地理学习出现困难,教学出现低效甚至负效的情形。

2.学生的差异

面对高考改革的冲击,不仅学情发生了变化,而且学生的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不同的班级类型,学习节奏不一样,课程也不能一视同仁,这不仅关系到教师如何把握教学起点,因材施教,而且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考生遭遇问题

根据近两年浙江学考(选考)4份真题卷的学生答题情况,选择题反映出学生对学考和选考的难度难以把握,特别是最后一组选择题常常让考生望而却步;而综合题(加试题)反映的问题主要是考生对区域认知有偏差,审题析题能力弱,与以往的高考综合题相比,现行的综合题几个设问之间跳跃性强,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改进什么

1.课程资源的选择

从地理视角、地理观念选择课程资源,能拓宽视野而不拘泥于课堂,能注重实践而不局限于课本。例如时事热点是地理命题的活水源泉,要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对时事热点材料展开分析讨论,因为这些政策、现象和事件都可以成为地理命题的显性或隐性题材,学生要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原因、提出建议、阐述影响。通过分析近两年4份浙江选考卷发现,“十三五”产业发展方向、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微商、“互联网+”等热点话题都成为我们地理考题的背景材料。除了地理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微课,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开发为地理课程资源,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能成为传统课程的有效补充,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2.课型的选择

新高考模式下地理课迎来了改革的春天,只要适合学生的,尊重学生选择的,都是好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困材施教,对知识点大胆取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侧文侧理班,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侧文班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好,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不如侧理班学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以自然地理为突破口,注重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演绎过程,研究适合文科班的理性课堂。例如对地球运动的这部分知识,可采用动画视频的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侧理班则需要以人文地理为突破点,注重知识点的有序归纳,研究适合理科班的人文课堂。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对地理知识进行有效归纳,并大声“说”出来,不但能明晰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如何改进

1.立足指导意见

与2012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相比,2014版的学科指导意见在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目标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调整。必修部分课时内容减少,原91课时调整为84课时,而机动课时增加,教材的教学内容发生变化,例如必修I第二章第二节“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中把阿拉伯半岛从印度洋板块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小板块;必修III第二章第四节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调整为我国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四大地区;必修III第二章第六节作为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已经略去等。教学要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基本要求是学考要求,教学内容为必修模块;发展要求是加试部分,针对高考要求,教学内容为必修模块+限定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1]。只有与时俱进,紧扣教学指导意见,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地理学考(选考)学习的有效性。

2.研读教材(1)重视教材的活动题

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新高考背景下的地理选考非常强调活动教学的重要性。活动教学能够弥补学生个体经验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高度参与,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2016年4月份选考卷的第28题第(2)小题:“甲区域农业生产由粗放的放牧业向蔬菜、水果、乳酪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说明其农业区位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小题完全来源于必修三第二章52页活动题“加利福尼亚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故平时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教材活动题的开发,能直接应用或迁移应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有效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不但能够使地理知识有序化、系统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从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角度学习地理知识,而《地理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已涉及某种自然灾害的案例。故本模块与自然地理各要素联系紧密,其拓展加深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本模块的学习必须基于必修课程《地理1》各单元的学习,整合自然地理环境各个圈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等),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

3.研究真题

通过收集浙江省选考真题卷及最近浙江省各市模拟选考卷,分析试卷特点,发现学生问题,整理出各类题目的答题规范和学生书面表述问题如下。(1)影响类、措施类,可用动宾短语结构如2015年10月浙江选考第29题第(3)小题“该农业生产基地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参考答案为“植树种草,防沙治沙;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合理灌溉,防治土壤盐碱化;严禁非法占用耕地,土地整理,增加农用土地面积”。(2)区位类、条件类、原因类,可用主谓短语结构例如2016年4月浙江选考第29题第(3)小题“分析贵州省将易地搬迁作为脱贫途径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人均耕地少;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交通运输不便等”。(3)整理易混淆概念问题和表述不规范问题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整理各类概念性问题,如考生对试题中出现的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工业结构和工业类型、水源与水资源、资源与能源、有机质与有机物等易混概念理解不清,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概念的辨析。把握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体系,既要了解它们的内涵,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再如表述不规范问题,表现为①错误化,如“径流”写成“泾流”,“补给”写成“补集”;②随意化,如“水源补给”写成“水源补充”,“东部季风区”写成“东部季风气候区”;③绝对化,如“缓解能源短缺”写成“解决能源短缺”等。因此,平时教师的语言表述要严谨准确,不能口语随意化,须运用专业术语表达地理知识。“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影响学生,教会学生正确表达。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地理思维;全面发展; 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地理思维是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学科内在逻辑融合后,特有的、间接反映地理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也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2]。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类型分为:(1)地理空间思维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 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地理教育,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也是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既是时展的呼唤,又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应试教育的形晌,也符合其地理学科本身特点。

一、国内外关于思维能力的现状

国外关于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的较早,例如[1]:在美国,1941年,奥斯本的《思考的方法》就总结制定了激发创造智慧的著名的“头脑风暴法”,此方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1年,美国大学联合会明确指出:“对未来的教师进行预备教学时,应该把未来教师变成一个能运用策略,掌握更高级思维技能的专家作为核心任务。”从相关文献来看,国外关于思维培养的理论较成熟,很有代表性的有[2]:一是赞可夫的思维培育思想,赞可夫是对传统教学理论的一种批判,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他的基本观点之一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二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培育思想,他提出了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画面和现象。;三是斯腾伯格的思维培育理论,他提出了促进思维发展的三种教学策略,第一种策略是以讲课为基础;第二种策略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问题策略;第三种策略最适合思维教学,即以思维为基础的问题策略,或者说是对话策略。

国内关于思维教学的研究时间不是很长 ,研究这方面的代表有:林崇德教授从1978年开始进行了20多年关于学生心理能力发展研究的教学实验,有三千多个实验班,培养了将近20多万学生,可谓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鼻祖。他提出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在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思维品质,最终从思维的发展来说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胡卫平教授从1991年开始研究物理思维问题的,他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水平是和各学科的具体教学紧密相连的,并提出了一些对于思维培育有用的方法以及措施, 温寒江和连瑞庆主编的《开发右脑一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与实践》书出版于1997年12月[3],它在该书中总结了许多关于思维教学的研究成果。总之,我国许多研究人员着手研究创新思维,有关创新思维与教学方面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了广大的教学和教研人员面前。

二、学生关于地理思维能力问题及其策略

在高中的地理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极其相似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是造成学生地理学不好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到位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1]。这就决定了学生需要对高中地理的学习进行思维的转化,对许多的地理问题要去全方位考虑,不能以偏概全。许多学生把地理局限于文科,他们初中对地理知识形成不全面认识,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就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只对地理结论进行掌握,不懂对地理基本原理的探究,最后造成遇到新的问题就不知所措,缺乏思维的变通。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思维的很大局限性,片面性和孤立性,致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

有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虽然知道了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条理不清,结果却是错误的结论。比如在认识经纬网的时候,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最后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以及最后无法辨别经纬度。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我们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对学生的思维形成正确的引导帮助。教师要加强启发诱导学生,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地理思维;在地理教学中,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从学生的自身认知能力出发,结合实际生活,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最后结合相关论文资料及教师、学生个人的访谈我们总结出几点提升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2)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关于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几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2]第一,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引导者。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通过师生合作,学生自下而上参与到这种活动中,并积极主动地改变自身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以求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前提要求是独立性,一个学生如果思维不独立,根本谈不上培养思维,所以要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想。第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因为应试教育客观存在性促使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背景去探索,并最终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第四,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在一定基本前提条件进行;第五,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应具备一些“下游”条件,要落到实处,不是流于口号;第六,思维能力培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都需要我们在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时候不断改进。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宋建军 边鹏翥. 高中地理思维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106.

[3]胡卫平著.科学思维培育学[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3-11

第10篇

环境保护论文2200字(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论文

摘要:基于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分析出通过地理教师挖掘环保因素,渗透环保知识;组织课外活动,强化环保意识;抓住教育时机,合理设置问题三种教学策略,来实现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最后分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保护教育;环保意识

根据素质教育和实施和课改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环境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地理教师需要为学生渗透环保和节约资源方面的知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肩负起保护环境的重担,自觉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一、挖掘环保因素,渗透环保知识

对于高中的地理教材,其环境保护资料都是隐性存在其中。因此,需要地理教师全面了解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充分的挖掘环保因素,并结合实际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教育[1]。同时,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的手段和形式,以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根据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学习情况,拟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围绕环境保护为目标,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氛围,让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深入的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确保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湘教版《海洋与人类》教学中。地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掌握人类现阶段对海洋空间的利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协调好人类社会与海洋发展的关系。因此,地理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出相关的视频和图片,比如:8万吨塑料垃圾,在美国加利福利尼亚和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水域堆积,形成大太平洋垃圾带,数以万计的塑料微粒,被浮游生物摄入,通过大鱼吃小鱼的食物链传到,最终在导致很多海洋动物的死亡,在其肚里发现大量的垃圾,甚至一些进入到人类的身体里。从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垃圾的危害,以及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方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威胁,促使学生自觉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组织课外活动,强化环保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就让学生关注环境的问题,能够参与到解决之中,树立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育,转化为实际行动,组织课外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首先,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环境保护活动,开展环境的保护宣传,让环境保护进入到每一个家庭之中,鼓舞全社会的人共同保护环境[2]。其次,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展开环境保护行动,比如学生可以捡垃圾,并将垃圾正确分类;或者检查学校内所有水龙头是否关闭;以及到超市进行宣传,尽量不使用塑料袋等等。

比如,地理教师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小区中发放环境保护的宣传材料,呼吁更多的人保护环境。同时,当学生看到有人随手乱扔垃圾,可以给予其一个环节保护的宣传单,让人们意识自身的不良行为所导致的危害。另外,地理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变废为宝的作业,让学生将身边的一些废纸、废纸盒等材料,制作成一个实用的物品。从而,通过学生身心力行的活动,能够进一步发扬环境的保护美德。

三、抓住教育时机,合理设置问题

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所以,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要寻找适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地理知识,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解决,逐渐加强学生对环境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动机,能够从自身做起,不断改正以往不良的行为和习惯,逐渐成正确的环保观念[3]。从而,学生开始以身作则,实施光盘行动;在超市中不购买塑料袋;对日常垃圾合理分类,将可回收垃圾进行收回再利用,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完成对环境的保护任务。

例如在湘教版《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中。地理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能够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提出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因此,地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危害环境的现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等,比如:环境污染包括几种形式?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那三个大问题等等,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列出一些解决方法和措施。从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地理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将教学内容与环境保护充分的融合,让学生在掌握具体的地理知识同时,受到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习惯,从而肩负起保护环境的重任,投身到环境污染防治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对环境的保护任务,让未来的世界更加干净美好。

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及防治对策论文

摘要: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较多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大气环境的保护,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失衡问题日益严峻,这种问题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此,必须重视大气环境保护。本文在全面了解大气污染危害的前提下,主要分析了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并对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防治措施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1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是常见的一种环境污染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呈现出足够的浓度,待达到一定时间后,危害人体健康,或产生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当大气被污染后,因污染物质来源、性质、浓度等存有差别,或污染地区所处地理环境等不同,均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引发支气管疾病等。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于工农业而言,大气污染危害严重,甚至会影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损失。于工业危害来讲,大气污染物中的大气酸性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或腐蚀工业材料、设备等。

3)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大气污染为产生大量颗粒物,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减少太阳光到达地面的辐射量。

2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大气污染最为严峻,甚至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直接影响,并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威胁。所以,必须重视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找出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1)大气污染监管不足。大气污染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加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数量少等因素,导致现实环境监管中,极易产生监管漏洞,以至于无法满足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需要。此外,由于监管不足,导致企业违法排污现象屡禁不止,仍很严重。

2)废气排放量大。现阶段我国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生产废气,其排放量约占整个大气污染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是最严重的污染源头。针对工矿区而言其排放点相对比较集中,有害气体成分浓度较高,是环境工程大气治理的重点。此外,近年来,日益增多的私家车、货运车等各种大中小型车辆穿梭在城市中,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使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提升,但车辆排出的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却少有人关注,现在人们在出行时很少会选择步行,目前每年出现的雾霾天气很大原因都是由于机动车尾气污染造成的。

3)研究资金投入不够。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大气污染治理,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高投入、见效慢的项目,若研究资金不到位,很难达到精准治污的目标。目前,总体来讲,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存在支出规模小、预算执行进度慢、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必将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不利于后期各项治理工作的开展。

3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及防治对策

1)提高监测与控制大气污染力度。对于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而言,开展的治理工作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所以在实际治理过程中我国环保单位应肩负好自身职责,应进一步提高对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认知,更新传统治理理念,在思想层面上重视环保工作。就现存的大气污染问题,我国有关部分应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处理与治理,严格分析大气污染具体情况与有关数据,加强和其他单位之间的联合协作,提高治理举措的综合性。在开展工作时应严格控制与监测大气环境质量,及时排查其中的超标污染物,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污染治理方案。

2)合理规划城市工业,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对于主要污染大气环境的工业产业,优化其生产方式、控制气体排放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各城区都需要加强工业管理,因地制宜的开展合理有效措施,找出污染源、制定解决污染方案,控制好污染物的持续排放,并引进先进科技设备,对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做到循环再利用,节约了资源,也消减了对大气的污染程度。相关部门还要及时派出人员对各个工业企业进行排查和检验,合理规划城市工业,做好大气数据的汇整工作,实施科学布局,对大气污染做好预防,制定好及时的解决措施,积极发挥相关部门功效。

除了合理规划城市工业,还需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将工业运转中的不合理之处及时做到调整并取缔,将消耗大、污染严重的生产环节做到有效控制和管制,或是换取生产方式,将环保放到首位,增加环保力度,增强设备支出。当下,工业产业需要紧跟时展需求,调整发展路线,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将产业结构做到从低度化向高度化转变,促工业生产与大气环境保护方针的融合。此外,还需要加强工业企业间的宣传工作,将保护大气环境作为发展方向,提升相关企业领导的意识高度。

3)增加设备更新资金投入。在环境工程中要想更好地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一方面相关人员应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对治理大气污染计划与方案加以完善,以此加大投入大气污染工作治理力度,并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减少工业生产与企业中,因为设备落伍而引发的大气污染问题,从技术方面提高大气环境保护能力。我国有关部门与单位应该将环境保护政策严格落实,针对违反该方面条例的单位与行为需要予以应有的惩罚,防止加剧污染环境程度。不仅大气污染会限制地区经济发展,更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若大气环境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理,则会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提高治理意识并加大资金投入,在提高环境工程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控制污染源,推广清洁能源。想要控制大气污染排放,做好大气污染工作,就需要从污染源头抓起,减少和杜绝污染源头继续向空中排放污染物,这是解决大气污染必须做到的工作。污染源头类型多样,可能是灰尘,也可能是汽车尾气,还可能是家庭油烟,还有不可忽略的工业气体,相关部门要抓好各行各业的发展细节,充分发挥职能,管理好各种气体的排放,切实加强市区、城区、农村的污染源管控,积极排查不达标的企业、产业,查封或处罚不按照相关规定办事的企业单位,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物的产出。

除了做到严格管控污染源头外,还需要大范围的进行清洁能源宣传,鼓励支持各类产业引进清洁能源,改变传统能源的消费结构,加快清洁能源的推进速度。清洁能源覆盖面广,如风力、水力等,都是无污染的好能源,能较大程度上取代传统污染能源,对于企业发展、大气环境保护都是极好的。清洁能源的推进需要企业的努力,也同样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引进先进能源设备,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空间,为企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环保事业做出更多的努力。

第11篇

关键词 决策教学 案例教学 生活情境 兴趣潜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Carry Out the Teaching of

Decision-Making with Cases around Us

FAN Jing

(The 1st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23)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decision-making is a kind of high inoscul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geography content of teaching strategy, it is easier to let the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to use life in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the decision situation, can better using the typical cases, cut into the subject teachers bring students into the "scene" of a particular event, in-depth role, case analysis, to guide students independent inquiry learning, to make our students to be decision maker,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 teaching of decision-making; case teaching; living situation; interest potential

20世纪初,美国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感到学习无用。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实践,创设决策情境,可以更好地切入主题。

1 决策教学

决策教学是一种任务驱动型或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策略,其实质是将一个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转化成地理问题,然后动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原理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六个阶段。

(1)确定决策问题。一般由教师启发指点或学生自主就某一领域感兴趣的地理问题确定决策问题。(2)拟定决策方案。要充分考虑决策活动的组织形式(个人独立研究、分工合作研究、班级集体研究等)、决策计划的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决策活动任务分工、实施条件准备、困难预测等。(3)搜集资料。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有关资料,为拟定选择方案提供依据。(4)分析评价。小组或学生选择某种方式在全班展示备选方案,学生运用某些标准对方案的可应用性和有效性展开分析和评价。(5)形成决策成果。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学生将方案进行提炼总结,形成决策成果。(6)研究深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的研究能力在提高,信息资料在积累和增加。同时,新的问题和矛盾也会随之出现。因此,现阶段的研究和学习应该是后继研究和学习的动因和基础。

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决策教学素材,教师可在充分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决策型学习活动。

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

(1)以学生为主。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运用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热点地理事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课堂气氛轻松、活跃。(2)重视实践和归纳。案例教学的教育性寓于它的实践性,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与地理教育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真切了解、认识实际状况,增长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明显有别于传统教学。传统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结构性,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案例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创新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5)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强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材,也要精心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通过生(下转第161页)(上接第153页)活实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 课例实录

新教材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补充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不仅丰富了课堂知识,了解了乡土地理,还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学习地理很贴近生活,对生活和生产帮助很大。在地理教学中,通过身边的案例设计所激发出来的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让地理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我校龙泉老师的一节示范课:

这是一节结合了武汉市实际情况的身边的地理课——《武汉咋这么堵》。选取了武汉堵车这个目前关系到民生的一个热点话题,贴近生活,学生有体会,也利于展开讨论。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分为三个阶段:资料收集阶段(课前完成)、问题讨论阶段(课堂完成)、成果分享阶段(课后完成)。教师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做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如:鉴于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很难大面积参与资料收集,所以将其所带八个班级收集到的资料共享。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八个班同学们所收集到的武汉堵车方面的资料,引入话题,激发兴趣。接着,根据湖北交通广播电台的实时路况播报资料动画演示武汉一天的交通状况,学生据此讨论得出武汉堵车的时空分布规律。这符合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一条: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接下来,学生分组讨论导致武汉堵车的主要原因,为下一步讨论武汉治理堵车措施做准备。讨论告一段落后,请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明其他城市治理堵车的主要措施,使分析武汉治堵措施更有针对性。这符合“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二条: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侧重对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其中,发现地理问题是前提,提出方案、对策是核心。至于方法和途径,则倡导与他人合作,强调开展调查研究。

最后,由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扮演政府和市民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先由市民代表根据之前的讨论和借鉴,提出武汉治堵的措施,再由政府代表发表意见,通过商量或者辩论来寻找武汉治堵的有效措施。通过角色扮演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城市治堵方面承担的责任。这符合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三条: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激烈的辩论过后,学生对于武汉交通拥堵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有了更全面和更清醒的认识,也对政府的一些措施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适时提出:“我们该如何与相关部门和其他市民一起分享我们的看法?”由学生提出如何采取行动,为武汉市的交通通畅做些有益的事情。通过“成果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市民责任感。由于是身边的案例,学生参与程度很高,每个同学都有话说,都在积极思考,课堂气氛很活跃,尤其是探讨治堵措施环节,同学们表现得尤为出色,分别从道路布局、交通管理等方面作了很细致的分析,有几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很有深度,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鼓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的地理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会恰当地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作为案例,并以此为据创设决策情境,无疑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李家清.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2] 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9.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

第12篇

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那么高三地理开学教学工作计划该怎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地理开学教学工作计划2020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地理开学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二、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选修;初中地理1~4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20年、2020年、2020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新课程卷和广东省地理单科试卷等其他省市的高考试卷以及对高考试题的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和全区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年度的高三复习分为四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第一学期期中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必修三相结合)、世界地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单元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对比的方法复习世界区域地理的内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的落实为本阶段的目标。

教学任务: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前三个单元的复习。

目标要求: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和落实,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第三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广州一模考试(3月7日)

指导思想:以自然、人文、专题复习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

教学任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后三个单元,一部分是专题复习。运用知识结构,在知识块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第一轮复习结束)

目标要求:达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具备结合实际进行自然、人文、区域特征的分析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适应高考。

第四阶段:

时间安排:某一模考试以后

指导思想:提升能力(二轮专题复习),查漏补缺(三轮复习)

教学任务:检查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漏洞,查漏补缺,进行答题训练。回归基础、回归课本,不要盲目的让学生做过多、过难的试题,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精选练习题。认真做好每次的试卷分析。

教学任务:通过做各区县的模拟试题发现问题,针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重点的突破和练习,不要再做大量的、重复的、已会的试题,巩固基础知识,完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进行答题的强化训练,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充分的知识准备迎接高考。

高三地理开学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学校从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没有晚自习的,实行完全走读制。高三暑期也未补课,今次开学以来有可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周六开辅导课。学生目前是从7:20-18:05在校学习,其他时间段在路上、家中学习和休息。就学业水平测试而言,文理科重点班的地理平均分为41分(满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于学测难度相对较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情。高二学期,花了近一个半月复习区域地理的地球、地图与世界气候,二个半月学测复习。暑期布置学生自己依据地图册和区域地理书复习世界地理部分,本学期开学即测试,及格2人。学生对已学的必修123基本遗忘殆尽。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二、可实现的目标

针对学生基础及其理解、接受能力,应以基础、主干知识教学为主。文化课考生,部分文化课考生高考分数目标为75%-85%,大部分考生为65%--75%;艺体生而言,地理得分锁定在65%--75%,艺体生中美术生和部分音乐生,基本上从9-12月都在专业课集训,真正文化课的复习应从2月开始,加之放假15天多,主要复习时间应在3、4、5月,时间特别紧,其他门课得分又难,文综锁定200分,地理分数应在70分左右。本学期在1月份才涉及艺体生回校开课的问题,当提前做好预案。

三、本学期复习的主要内容与检测

1.内容:本学期主要复习内容为2020.9.1-10.31完成区域地理的复习,重在读图、填图以及与高考有关知识点的复习,通过检测卷和月考来检测复习情况,强调看图、读图和填图能力提升,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读背;2020.11.1-2020.1.16复习必修1、2并迎接合肥市一模考试,以合肥市一模考试为风向标,调整复习进度、方法和模式。一模考试结束转为必修1、2复习的补缺补差和必修3复习。(必修3大致2.15-3.12四个星期完成,进行二模考试)

2.检测:自己的试卷随堂考试、月考以及合肥的模拟考试。

四、自我再成长模式

1.基础教学与实践

(1)独立做《五年高考 三年模拟》、《世纪金榜一轮复习》以及《新题策》,结合课标和考试说明整理纸质备课笔记和PPT;

(2)制作PPT、微课视频,通过安徽基础教育云平台、优酷、qq群等进行网络推送,解决重难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艺体生学习;

(3)继续结合时政材料开展“拓展讲堂”7分钟微课堂及网络视频教学,将其打造为自己的品牌教学;

(4)通过互联网+的网络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并推出免费教学和付费教学模式,实现利于自己学生,又服务更大范围学生的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习与研究

(1)读书、学习:目前订阅有两种杂志,分别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学》,需要认真阅读学习。除此外,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应花时间研读。大学课本、《地理学报》等书籍、杂志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径。

(2)实践研究: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相应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值得探索,这种途径可让论文真正落实于实践,而非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此项也为职称做准备)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场修炼!教师的生命力在于课堂,学生因爱上你的课堂,爱上这门课,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必然学好本课。通过观看网络视频,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最终成为一流的教育者。

五、实现目标的措施

1.充分备课,合理掌控教学速度、难度、广度,使教学不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取得最佳效果;

2.课堂40分钟,必须追求效率,同时开动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动手、动脑;

3.布置好作业和复习,并进行监督和指导,直至学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复习;

4.全体学生通过考试进行成绩跟踪,部分同学要进行单独指导和严格要求,比如读背书;

5.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6.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做人始终是第一位,因注重对学生成长的指导。

六、可预见的成果

1.教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对高考的理解和把握也比过去好;

2.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精彩,教学研究落地并富有成效;

3.学生学习积极、状态良好,朝自己的高考分数目标迈进;

4.培养出一批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高三地理开学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和高二期末考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学籍学生落后面较大,地理高考备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有效提升我备课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搞好第一轮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第一轮复习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一轮复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每位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07--2009年高考题,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月考后集体备课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老师就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8.落实好每周的有效训练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在网上收集各地的试题,根据教学进度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出好每周的周练题,并对周练的错题进行及时评讲,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