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区域环境 环境审计 审计内容 建议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区域环境审计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区域环境审计对推进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对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进行阐述,并回顾相关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区域环境审计的内容,为推动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提供参考。
一、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及其研究现状
(一)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
依据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了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审计部门以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为导向,结合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治理的区域特征,通过检查区域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执行情况,分析环保资金的收缴与管理使用情况,评价区域环境绩效,最终形成区域环境审计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此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政策制度,解决环境治理问题,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的研究现状
1.湖泊流域环境审计。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4)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问题进行环境审计调查研究,并从审计机构体制、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会计等多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黄溶冰等(2010)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相关理论,探索了适合我国太湖流域水污染审计的治理模式。伍金条等(2010)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切入点,认为应对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等方面加强环境审计力度。宋莎莎等(2010)对滇池水污染治理的环境审计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2.江河流域环境审计。严飞(2004)对江苏淮河流域的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和污染源的控制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审前调查,发现区域体制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导致环境保护政策未能有效执行,认为应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中进行资金、项目、污染源治理等多方面环境审计。李芳(2011)在对渭河流域水污染的特点以及工程绩效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绩效审计模式。厦门市审计学会课题组(2013)结合地方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应以环境政策评价为目标、以环保项目与环保资金为基础、以环保法规执行为重点,有效开展九龙江流域环境审计。
3.理论体系方面的环境审计。杨肃昌等(2013)对区域环境审计进行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产业发展动态,以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导向,联系环境问题与治理的区域特征,拓宽研究领域并创新研究方法等建议。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2013)提出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阐述区域环境审计的总体目标与思路。
综合上述研究文献,从研究视角来看,大部分文献是基于审计领域进行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偏少;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区域环境审计大多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对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责任审计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管理学等理论运用较少。总体而言,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主要集中于扩大研究视角、完善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
二、区域环境审计的内容
(一)区域环境“免疫力”审计
1.总体承载能力。区域环境“免疫力”是指某一区域内环境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承受能力,例如大气、水、动植物等都有各自的承受能力限度,环境污染超过最大限度,这一生态平衡就会遭受破坏。近年来,我国关于重要流域水污染的防治规划,其根本依据就是相关重要流域所能承载污染的最大限度。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是确立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条件,也是建立区域环境审计目标和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当地环保部门取得区域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具体来说,审计人员应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确定区域内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而探寻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所适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环境污染评价标准,制定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制度。
2.当前环境污染状况。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上级监管部门的检查结果,以及专业监测部门所收集的数据获知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状况。根据区域环境的总体承载能力,判断该区域内环境污染是否超标,检查区域内各个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否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标准的限度范围内。
(二)区域环境管理审计
1.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某一区域内的环境保护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环境质量的高低,审计人员应通过一系列的程序与方法对环境保护政策的总体目标、具体措施、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相关建议。
2.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包括:是否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建设项目是否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区域内重污染行业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的情况。
3.环境保护的规划情况。对环境保护规划的战略目标、具体内容及其指标体系的制定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审查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区域内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会计制度与环境保护规划是否充分有效。
(三)区域环保资金审计
1.环保资金的收缴情况。主要审查排污费、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等环保资金的征收是否及时、足额,有无应征未征、违规减免的情况;分析收缴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环保资金增减变动的原因。
2.环保资金的管理使用。主要包括: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有效性;监管部门是否及时、足额拨付环保资金,有无弄虚作假,以及挪用、贪污等问题;资金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投向是否符合产业发展战略,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无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环保资金浪费等问题。
(四)区域环境绩效审计
区域环境审计的关键是基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特征,对区域内环境保护状况与环境治理进行环境绩效审计,从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审计部门应从动态与静态两个层面,分析区域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未来的影响。建立合理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对区域环境保护进行有效评价,分析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最终形成区域环境审计报告,提出区域环境保护的相关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推进区域环境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深化区域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研究
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深化研究相关理论体系。区域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生态经济学、环境治理学、政府公共管理理论、受托环保责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正确认识区域环境审计、形成区域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二是基本理论,包括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本质特征、目标、内容以及报告等方面,是创新区域环境审计制度、正确指导区域环境审计实践的理论基础(李璐等,2012)。此外,要加快制定操作性强的区域环境审计细则、执业标准和评价指标,解决好怎么审、审什么、怎么衡量等实际问题,使区域环境审计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二)结合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区域性特征
当前,我国已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现已开发程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国土开发格局,这为深化区域环境审计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指导。同时,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存在较大差异,环境治理问题也呈现出区域性差异。因此,区域环境审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特征、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治理问题的区域性特征,制定出区域环境审计的差异化审计策略。
(三)加强区域环境审计跨部门的组织协调
区域环境审计的难点在于其区域性、专业性与协同性。因此,审计人员应当注重联合审计机制,借助当地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的专业条件,了解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应当制定跨部门、多领域合作的环境审计法律制度,由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构建联合环境审计主体,加强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力度,推动区域环境审计跨部门的组织协调与统筹安排,促进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积极有效的开展环境审计。
(四)组建区域环境审计专业队伍
审计部门开展区域环境审计最需要解决的是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拥有一支专业化程度高,胜任能力强的审计队伍是至关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复杂、跨领域性导致区域环境审计涉及很多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审计部门可以借区域环境审计的契机,吸引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出审计部门自己的专家人才;同时,审计部门可以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审计人员在环境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提升区域环境审计的技术性、专业性与综合性。此外,可以设置环境审计的外部专家机制,形成区域环境审计的专家队伍,提高区域环境审计的效率和效果。J
参考文献: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全县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其中瑶族、畲族等15个少数民族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民族乡村面积最大的县。全县辖有5个瑶族乡镇。
汝城县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乡镇的工作,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法律和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汝城县委、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关于认真落实民放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汝发[1996]14号文件),把民族乡镇作为为辖区的“西部地区”来对待,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扶持力度,帮助民族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县民族乡镇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困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缓慢,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乡镇往往既无区域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山高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落后。
2、思想观念陈旧。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冒险精神和闯劲,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较普遍。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3、基础设施落后。各民族乡成立之初,大都处于“无公路、无电力、无电话广播、无医疗设施”和“缺吃、缺穿、缺住房、缺文化、缺技术”的“五无五缺”状况。近些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信息闭塞、交通状况、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障碍。
4、财政非常困难。财源枯竭,乡村两级发展集体企业难度大,几乎没有支柱财源,加上历史上的各种负债,乡村两级都只能以保工资保运转为目标,无钱办事业现象普遍。
5、文教卫事业发展缓慢。民族地区条件较差,压力大,待遇不高,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基于同样原因,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也不愿到民族地区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医疗设施、学校建设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
三、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建立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政策,体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让民族乡镇得到更多实惠,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新的文件,制定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政策。现有的汝发[1996]14号文件《关于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有许多条款已经过时,如关于农业税、屠宰税的条款,有的已执行完毕,有的标准参照现时太低了。
2、建议各级各部门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民族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族乡镇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指导,帮助民族乡镇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在资金物质技术上给予帮助。
3、建议加大对民族教育科技医疗事业的投入,适当增加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补助费,适当减免民族乡镇贫困人口住院治疗费用。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个人心得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xx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
通过网络和新闻的学习,我明白了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建议,展现出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我觉得,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自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而此时的“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也将很好地解决两代农民工的生存生活问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 公众参与 制度完善 循环经济法
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循环过程,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如何更好地发挥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
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的概念。公众一般指政府服务指向的各类社会主体。循环经济中的公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众包括公民、专家、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狭义的公众主要是指公民个人和民间社会组织。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公众作为主体,为了维护切身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了解、决定、监督和实施一切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事项。公众参与是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的途径。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的途径主要有: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进行参与;通过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制度进行参与;通过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力量进行参与;通过举报制度、制度和诉讼制度进行参与;通过论证会、听证会、座谈会、以及公众信箱、问卷调查、热线电话等传统途径进行参与;通过电视电话会议、手机短信、网上投票等现代通讯途径进行参与。
循环经济公众参与的内容。循环经济中公众参与的具体内容及权利义务。1、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权利:一是决策权,公众有权以个人或社会组织的方式依法参与有关循环经济的公共决策活动,包括获知有关循环经济信息,参加循环经济立法、重大决策的听证,表达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看法、意见、建议,获得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回复的权利;二是消费权,公众有权进行绿色消费,优先采用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环境友好型产品,拒绝采用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消费方式和不符合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三是监督权,公众有权监督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国家有关循环经济、节约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法律法规的遵守和贯彻执行,督促有关部门加强执法,纠正违法行为和危害环境的社会行为。2、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义务主要包括:一是公众有义务遵守循环经济法的各项要求及其相关法律制度;二是公众有义务执行政府制定关于循环经济的各项政策;三是公众有义务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公众有义务使自身行为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等。如公众有义务循环和综合利用产品、再生产品,节约使用资源,承担分类回收责任或为此支付相关费用等。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实践
美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实践。美国在环境立法领域非常重视公众的参与。为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美国联邦政府的所有机构在立法建议和其他重大联邦建议,决策之前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要向公众公开并征求公众意见。为了保障公众的救济权,美国的环境法中规定了公民可以依法对违法排污者或未履行法定义务的联邦环境保护局提讼及完备的方便公众诉讼的条款。美国政府非常注重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美国环境保护局与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成立了“美国回收利用日”组织,开设专门网点,利用网络宣传有关再生物质的知识,并将每年的11月15日定为“回收利用日”。此外,美国各类环保组织经常举办活动,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社区再生物质利用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使再生物质利用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日本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实践。2000年6月2日生效的日本《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规定的公众责任包括:抑制产品变成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促进产品适当地循环利用,使用循环物品;协助配合有关组织或企业分类收集可循环资源,并向指定的企业递交可作为循环资源的产品和包装废弃物;主动地为建立循环性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建立、实施有关适当出资废弃产品的政策和措施。此外,在《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废弃物处理法》、《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等单项法中也都对建立“循环型社会”中的公众参与做出了规定,构建了完善的日本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
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存在的不足
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总则中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公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权利包括控告权、知情权和建议权。即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公民参与循环经济的义务有:增强节约资源意识,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和合理消费意识,公民应当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利用废弃物,减少废弃物产生和排放,回收列入国家强制性回收名录的产品和包装等。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包括: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等活动。
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实践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公众直接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渠道不畅。一是在现行有关循环经济法中,对于社会公众如何参与循环经济法的决策、管理和治理方面存在法律缺位;二是《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重要法律中规定的公民监督权,如举报权等仅是简单的原则性规定,对于公众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方法、程序等缺乏具体规定,导致实践中无法操作而流于形式;三是对于政府循环经济信息公开的程度、公开的时间和渠道不明确,致使公众难以及时了解循环经济信息;四是公众参与制度缺乏救济途径。2、对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乏明确规定。一是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消费者在消费产品过程中,没有明确其消费的产品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二是在消费环节上,现行法律仅对列入国家强制性回收名录的产品或包装物,规定消费者进行回收,而对公众在垃圾分类、处置、废弃包装物回收、利用或者支付相关费用等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缺乏明确规定。3、在循环经济实践中,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在世界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学会和民间等各类社会组织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数量还很少,在规模、实力和影响力方面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差距,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议
完善循环经济信息公开制度。为了畅通信息公开渠道,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政府相关部门除了需要保密的信息外,应当及时公开循环经济信息,让公众知晓有关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生态环境保护与受侵害的情况,以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排放和环境治理情况,同时应通过当地主要媒体定期公布污染严重企业的名单,为公众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供依据。
建立循环经济立法、重大决策公众听证制度。循环经济立法和重大决策无不关系到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公众直接参与立法、决策不仅是法制民主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立法者、决策者直接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制定以人为本良法,以及提升立法质量、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
明确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的程序。任何法律制度都需要有必要的法律程序作保障才能有效贯彻执行。目前,循环经济公众参与制度虽然在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中得到了肯定,但是在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立法、决策、监督、管理和治理等方面的具体条件、方式和程序上还存在法律缺位或不足。因此,为了充分保障公众参与权的行使,尽快制定和明晰有关程序规定,应成为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公众参与制度的重点任务。
注重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应当通过立法与政策扶持,如放宽民间环保组织设立审批条件,减、免税及适当的财政扶持,尽快培育、发展和壮大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各类民间社团组织。
关键词:巍山县;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性。巍山县是多民族自治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其多民族的人口结构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巍山县位于高原山地地区,虽然拥有丰厚的自然和旅游资源,但交通、内需、产业结构等问题,是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巍山县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截至2014年末,巍山县户籍人口为31万,劳动力人口为18.5万人,占总人口的59.68%,劳动力人口中还有16%的富余劳动力。据2015年巍山统计年鉴统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75492万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比”增长10.4%,生产总值有一个稳步健康的提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973万元,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69456万元,同比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150063万元,同比增长8.9%。目前,巍山县的招商引资在第二产业方面以“一园四片”工业园区为主要平台,加强招商项目服务和跟踪督促。但就整体而言,该县的招商引资重点仍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为招商引资的主导方向。下表清晰地反映出巍山县重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数量和重大项目占比也是最多的。
二、巍山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不发达
目前,制约巍山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滞后。巍山县作为多民族自治县,其特殊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到目前为止,部分行政村、自然村依然没有解决“村村通”问题。交通的不便利,直接影响的是居民的出行量和交流,造成闭塞;交通的不便利,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巍山县,无论是在景区景点的打造,还是在吸引游客提高景区的载客量方面都严重受到制约,对巍山县发展旅游业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影响较为巨大。同时,交通的不便利,对巍山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的外销出口的巨大影响更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政府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内需不足,出口市场窄
从2015年的巍山县政府发工作报告和巍山县人民政府网站来看,巍山县政府是十分重视招商引资的。但问题在于,巍山县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政府性负债,摆脱政府手中没有钱的尴尬局面的办法,致使该县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巍山县的经济发展需要有自己的活力,如何拉动内需,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找到适合巍山县出口的市场,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巍山县现在的产业结构是“二一三”结构。巍山县不能走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道路,但轻工业、低耗能的建筑建材业可以作为巍山县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按照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巍山县产业结构应调整为“三二一”结构,坚持发展以南诏国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为重点的旅游业和现代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打造好以风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以锑为主的矿冶业等第二产业是目前巍山县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
(四)县内贫富差距大
经调研,巍山县居民收入有相当大差距。有些居民家庭年收入可达十几万,有些居民却只能吃低保。差距的存在,除了家庭背景、居住条件等客观条件制约之外,还有因历史的原因导致的社会发展不平衡程度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不同的原因,问题的解决需要信心和耐心。
(五)旅游景区的宣传与规划力度不够
巍山县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有浓郁的特色,但较之大理古城、丽江等著名的旅游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景区景点的有规划的打造,并扩大宣传,增强吸引力存在差距。因此,在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做特现有景区景点的同时,对整个巍山旅游业及其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做好宣传这篇大文章,是巍山县经济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对大理市巍山县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建议及策针建略
(一)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巍山县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建议在巍山县落实26亿的者摩山隧道招商引资建设项目,使巍山县成为大理州通往普洱市等地的重要通道,通过提高巍山县的交通辐射力,促进旅游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议充分利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的有力条件,争取国家和云南省、大理州的政策支持,努力解决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问题;建议用好政策,很抓村村通工程,对不适宜居住的村寨,加大安居工程的建设和投入力度,谋求新的发展。
(二)实现拉动内需和扩大市场的统一
虽然巍山县拉动内需和扩大市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这是一条必须要探索的道路。要真正拉动内需,巍山县政府需要充分考虑,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通过供给侧改革,为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同时,需要进一步认真解决好脱贫致富问题,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为拉动内需和扩大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巍山县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农产品及旅游产品的加工制作方面形成特色和拳头,拓宽大理、丽江等著名旅游地的市场,巍山县还临近保山市、临沧市和南涧彝族自治县,除了向大理、丽江寻找市场之外,也可以挖掘着三个地区的市场及资源为我所用。
(三)打造以旅游为中心的龙头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链
在大旅游发展的背景县,凭借巍山县独有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做特做精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巍山县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建议进一步对巍山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认真规划,并通过实施认真落实规划,谋求旅游产业的新发展;建议进一步打牢旅游品牌的基础,如赋予“美食节”以更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提升巍山县的旅游知名度,扩大特色旅游影响力;进一步扶持并打造精品客栈,有助于留住游客,助推巍山县旅游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议以旅游产业为龙头,打造出有巍山特色的产业链。当前,通过旅游纪念品、特色美食的开发,通过“互联网+”的模式的介入,通过旅游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加快智慧旅游步伐等措施,不仅可以助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而且,能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为龙头,带动巍山县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助推巍山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脱贫致富
建议巍山县政府在脱贫致富方面,进一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争取政策支持,整合资金,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做好以龙头企业帮扶带动群众增收、以专业合作社帮助带动贫困户增收、以家庭农场实现贫困户增收三篇文章;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在发动群众、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上采取超常规措施,注重把扶贫搬迁与发展旅游相结合;除了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外,必须高度关注居民的精神生活,如何转变居民落后的旧观念,激发居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居民主动有意识的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改变政府一头热,居民等靠要思想,让居民自觉自发的致富,才是一条长远的脱贫致富道路。
(五)加大巍山旅游景区宣传,打造有巍山特色的旅游
对于旅游的宣传,一是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广告要打出去,人力、物力的宣传都需要资金。要让游客知道有巍山县这个地方,游客才有意识到巍山来旅游。二是打造巍山的特色,如果巍山县的景点景色是别的景区都有的,或者别的景区远远超过巍山县,那么游客肯定不会选择巍山县旅游。巍山县要打造一个别的景区景点无法模仿和超越的特色,使之成为品牌。比如巍山将小吃打造为旅游的一项品牌就是十分成功的,有相当一部分热爱美食的游客慕名而来,从而使游客驻足,增加了游客在巍山县的停留时间。
四、结语
【关键词】地方金融体系 安徽省 地方经济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安徽金融的发展速度明显提升,金融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日趋明显,地方金融业的发展为安徽金融业整体发展增加了生机与活力,地方金融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形成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关键时期。金融业发展,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将成为安徽经济发展助推器。构建更加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将是经济稳定高效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二五”期间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将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一、地方金融体系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金融体系是指在一定行政范围内设立的、与地方政府职权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及其融资业务,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体系主要是由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就安徽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地方金融体系有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层次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地方金融体系。全省共有城市商业银行、城镇商业(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社、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地方性金融机构150多家。安徽省正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地方金融体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效应正逐步显现。
地方金融机构存在的本质意义就是履行地方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相比全国性金融机构其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具体体现在:
(一)综合信贷支持方面
地方金融的服务范围集中于特定行政区域,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本地区的金融资源供给提供保障。同时地方金融机构对市政建设、政府融资平台、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支持往往高于全国性金融机构。
(二)税收方面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由于总部设在本地,对地方税收的支持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三)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立足地方,服务市民是其永恒的宗旨,往往会根据本地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提供更为细致的金融服务。如银行代缴费业务等。
(四)财富贡献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的股东通常是省属企业或本省的居民,因此其价值增长保障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因此建立高效的地方金融体系,调动地方金融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和监管措施的不断加强,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客户的全面金融需求不断增加等因素,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地方金融机构比较其他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规模、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劣势。因此,构建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我省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地方金融机构实力不强
安徽省内地方金融机构大多具有成立时间短、起点较低、人员素质不高、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的特点。这直接造成地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金融服务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徽商银行虽然在经营规模上处于城商行序列的前列,但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竞争力还不强,差距还较大。另外在全国60多家证券公司中,国元证券、华安证券在同业中竞争力、影响力都处在中等水平,而其他非银行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更加滞后。龙头企业的缺乏,致使在安徽省内地方金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各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缺乏对地方金融业的扶持政策
迄今为止,安徽省尚未系统出台对地方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有一些文件中提到的政策在扶持力度和针对性还不够强。
(三)政府管理地方金融机构的方法和手段有待改进
目前安徽省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考核,还是按照一般国有企业的考核办法来操作的,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确定和干部任用,也是按照国有企业的做法执行的,这对金融业这一特殊领域而言,是不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的,也不利于金融机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法人治理机构,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地方金融业区域分布和结构不够合理平衡
地方金融企业主要以银行为主,且主要集中在省会合肥,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匮乏。地方金融业增加值无论是占全省GDP还是占第三产业的份额均较小,对安徽省的经济影响力较弱。
三、对建设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的相关措施建议
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的内容既包括建立起多层次的地方金融机构,还包括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使金融真正成为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现对构建高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政府部门对地方金融的扶持和指导
地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但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转向协调和服务,目的是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环境,这种协调服务包括促进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经营单位的沟通交流,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和机制,出台扶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更好地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善区域金融生态整体环境,为金融体系发展创造外部条件。首先,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加大在政策扶持、协调服务、信息传递、社会信用环境创造等方面的工作力度,适时出台支持地方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形成推进地方金融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体系,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其次,要加大对地方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和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奖励,可以考虑设立金融创新奖励基金,激励地方金融机构创新经营模式,开发金融新产品,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第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的要求,履行地方金融机构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使政府的战略意图通过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得以实现。第四,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指导。帮助和督促地方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做好行业监管工作,帮助协调解决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二)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合理有效开展信贷投放
当前,稳健趋紧的货币政策带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收紧和信贷增速的放缓,而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自主创新试点省建设、与央企、知名民营企业合作的一批项目陆续落地,资金需求旺盛。众多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加大,融资压力大增。大部分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受平台管控、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资金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调度财政资源,用足用好本地资源,引导包括城商行、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有效规划信贷安排,合理有效的开展信贷投放,以保证我省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与信贷供给的合理匹配。同时,建议加强和改进政银企对接的形式和力度,让地方金融机构提前介入到政府战略性重点项目中,争取早投放、快投放、早见效。
(三)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有效整合
目前我省的地方金融资源分布广、规模小、质量参差不齐,致使在省内地方金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各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可以先探索建立地方金融中介协调组织,统一协调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专长谋求共赢。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尝试组建以股权为纽带的地方金融控股公司。此举不仅有利于整合现有的安徽地方金融资源,完善金融体系,改变安徽省地方金融资源的现状,同时也可为完善地方性金融机构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供金融支撑。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渗透力和支持力。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建设安徽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步骤,通过组建安徽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地方性金融力量,从而改善地方金融环境,增强区域内金融体系活力,提升安徽金融的市场化水平和辐射吸纳能力,对地方金融体系的重新形成起到催化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机制
建立高效地方金融体系离不开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地域和金融发展状况的原因,目前安徽省的政府部门和金融企业的金融人才都相对缺乏。因此建议政府的主管部门着手建立完善的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机制,以吸引有志之才、培育可塑之才、使用胜任之才。建立金融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金融人才来皖工作。建立优秀金融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把本省的金融工作者送到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的方式来培养优秀金融人才。建立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干部交流机制,安排金融机构的优秀人才到金融管理监管部门或各地市挂职,也可以安排政府的干部到金融机构挂职,打造一支熟悉经济和金融工作的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郑兰祥.门志路.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重构的难点与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11年02期下.
关键词:水资源;资源评价体系;综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P33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与其他资源,建立资源评价体系,开展综合开发分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康平县是一个水土资源贫乏的地区,对康平县进行水土资源评价并构建资源评价体系,同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分析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显著意义。
1 资源评价体系涵义及构建
1.1 资源评价体系的涵义
以水资源评价为基础,确定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评估,结合土地资源和矿产、农副产品、旅游等其他资源,构建水资源与其他资源的科学分配、合理配置,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进行综合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样对水土资源和其他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整体开发的体系称为资源评价体系。
1.2 资源评价体系的组成
以水资源评价为基础,准确计算出水资源的质、量、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以土地资源评价为补充,整理计算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特点、存在主要问题、开发潜力分析。辅以其他资源评价,摸清电力、矿产、农副产品等其他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情况。对水土资源和其他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科学合理配置,构建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开发研究。
1.2.1 水资源评价的涵义和内容
水资源评价内容一般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进行水资源评价应当包括对评价范围内全部水资源量和质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变化幅度及特点、可利用水资源量的估计、各类用水的现状及其前景、评价全区及其分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及预测、可能解决供需矛盾的途径、为控制自然界水源所采取的工程措施的正负2方面效益评价,以及政策性建议等。
1.2.2 土地资源评价的内容
土地利用评价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特点、土地利用存在主要问题、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1.2.3 其他资源评价的内容
其他资源评价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优势、农副产品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电力资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1.3 康平县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
1.3.1 康平县水资源总体状况
康平县水资源总量较少,人均占有量较少。全县可利用水资源1.76亿m3,水质状况较好,能够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水。虽然康平县内水利工程较多,但由于历史原因、生产条件、生态环境还没得到根本改善,现有水利工程与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差距还很大,突出表现在,水浇地发展滞后且布局不均,抗旱能力低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涝区排水出口标准低,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1.3.2 康平县土地资源总体状况
康平县土地总面积较大,土地总面积为216072hm2,但土地较贫瘠,以平岗和低洼平原为主,土地利用率较高,尚有可开发和整理的后备土地资源为23679.69hm2,潜力较大。但存在着以下问题: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乡与区域土地利用亟待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日趋紧迫,土地后备资源开发面临较强的生态和经济技术约束。
1.3.3 康平县其他资源状况
康平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有一定优势,农副产品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电力资源比较丰富。
1.4 结论
综合以上对康平县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及其他各种资源的评价相结合,充分显示康平县水资源总量虽然不丰富,但有较好开发利用潜力。土地资源丰富,且尚未较好开发,康平县其他各种资源丰富,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都有较强的开发利用潜力,综合而言,康平县是一片潜力巨大,亟待开发的沃土。
2 康平县农业综合开发建议
根据康平县环境优势、资源条件、产业基础、产业覆盖面以及市场前景,建议康平县可以开发以下农业发展基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1 以治水为重点发展“种养加型”种植畜牧业
2.1.1 康平县在发展种植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康平县是农业生产大县,但当地农业生产基本属于“雨养型”农业,即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灌溉提水能力不足,所以,治水是尤为重要的。建议开辟水源,多途径解决丘陵、山区农业灌溉条件;理水土流失,实现坡改梯工程;广节水技术,提高丘陵山区水资源利用效率。
2.1.2 发展“种养加型”的综合种植、畜牧业
所谓“种养加型”的综合种植、畜牧业是指充分利用县内水土、光热资源发展绿色农产品,同时发展经济养殖业,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实现加工业与种养业的结合,互促互补的一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2.2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乡镇及乡镇企业
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要有特色,这样才能更多的吸引资金投入。特色乡镇的发展是康平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康平县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步入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2.3 经济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重点地区,不管是在资源上、资金上、政策上,都有特殊的发展潜力,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议康平县发展以开发农业资源为主和以工业发展为主两种模式的经济开发区。
[关键词] 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政策建议地区协调发展
人力资本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是通过投资于卫生、教育等方面而形成的。在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实物资本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本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些经济学家甚至将之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人力资本对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差距的缩小、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差异较大,这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具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开发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本,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认识,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在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各地纷纷提出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等口号,加大了人力资本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然而,人们对于人力资本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尚需深化。主要表现在:
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依然比较重视物质资本的投入,把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置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各地热衷于上立竿见影的工业项目,搞有望留名青史的“形象工程”。而由于人力资本建设方面的项目见效慢,且效益不易测度,各地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往往只停留在政策宣传的层面上。各地均制定了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如教育规划、下岗职工培训计划等),然而由于投入不足,这些规划往往只能得到部分执行,有些规划甚至根本得不到执行。
2.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各地区往往只重视教育方面的投入,而不注重人力资本建设其他方面的投入。如在广大农村,改革前建立的合作医疗系统基本上荡然无存,传染病防疫体系也因为投入不足而陷于瘫痪状态。事实上,增加卫生保健方面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扩大人力资本总量。
3.在人才培养方面,各地往往只重视高级人才的培养,而不注重适用人才的培养;只重视普通教育,而不注重职业教育;只重视正规教育,而不重视各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因此,必须深化对人力资本的认识,全面正确地理解人力资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二、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
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差距。根据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增加公共教育投入,是达到目标的一种实在的和有效的支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不断提高,1999年,达到2.79%。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比重仍然偏低。1980年~1995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平均为4.9%。其中,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从5.2%上升至5.5%左右,发展中国家从3.8%上升至4.1%。目前,人均GNP在10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4年,中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年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3年,只是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从全国的角度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区都应该继续加大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
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财力也不尽相同,中央政府责无旁贷地要发挥平衡教育资源的作用,将资金资源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一方面,因为中西部地区地方财力较弱,无力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教育之中。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普遍低于东部地区,家庭教育经费支出也低于东部的水平。
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应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一方面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较多,影响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保证每个公民享受法定的义务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利用信贷手段,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人力资本具有与物质资本相同的价值,甚至具有更高的价值。但是,在资本市场上,人力资本投入的资金筹措遇到的障碍要比物质资本投入的资金筹措多。
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1999年我国开始试点国家助学贷款制度,2000年中国全面推开了这种制度。政策规定每个高校20%的困难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每人每年最高贷款额为6000元,还贷期限为8年,贷款学生考上研究生后,还贷期限顺延。根据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估算,全国国家助学贷款每年的正常贷款额应为80亿元,但这些年累计才放贷24亿多元,贷款学生总数不到30万。这种放款不足现象的产生,不是因为贫困大学生不需要助学贷款,而是因为银行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制定了过于苛刻的贷款条件,使得需要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望而却步。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制定完备的配套措施以支持无担保的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既要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又要保证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得到必要的贷款。
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态势,对审计产生了巨大需求。这不但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和难度,同时也为审计职能作用发挥拓展了空间,对于审计事业的发展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能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就是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因此,我们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重新定位审计工作重点、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以及审计发挥职能作用的层次和领域,着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审计的需求
从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审计不仅要监督检查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还要关注宏观问题,在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宏观管理和法规方面发挥作用。(2)国家审计不仅要检查监督经济活动合理合法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还要关注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以促进经济政策的落实保证宏观经济健康运行。(3)国家审计不仅要注重传统的审计项目的审计,还要进行民生问题和新领域的审计监督检查。(4)国家审计不仅要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还要关注其廉政问题,促进领导干部规范经济行为和保持廉洁从政。(5)国家审计不仅要检查监督微观经济活动错弊问题,还要进行经济效益和效果评价,遏制浪费。(6)国家审计不仅要履行审计监督检查职责,还要进行个案和综合性分析评价,反映和揭示体制、机制制度和宏观管理方面的矛盾、障碍和问题,提供促进规范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级别进一步提高,地方党委政府还要求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和有关民生投资等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多方面对审计的需求,给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开拓了广阔空间。
(二)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越来越重视,信任度越来越高,有些地方把审计意见作为经济决策的参考依据、调控经济的手段和促进政策措施落实的工具。(1)大的经济决策前要进行审计调查,听取审计的意见和建议。(2)党委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全面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要求进行分析,把审计意见作为管理干部、促进履行职责和反腐倡廉的参考依据。(3)地方政府直接安排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和重点投资项目审计,以促进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4)地方政府要求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的民生工程项目和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以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实现投资目标。(5)地方政府要求对资源环境进行审计,并要求分析、促进生态文明。(6)地方政府要求不仅进行审计监督,还要求进行分析评价效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审计已经进入宏观决策领域。
(三)国家审计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审计体系雏型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国家审计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是审计发展方向和目标,已由对个案查错纠弊向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转变,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二是审计目的,由对微观监督检查促进规范管理向服务宏观方面转变;三是审计范围,由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的经济权力行为、经济效益、资源环境和新领域扩张转变;四是审计功能发挥,由审计基本功能发挥向审计本质功能和宏观层次转变;五是审计重点,由常规项目审计向重点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转变;六是审计方式,由年度结算审计向跟踪审计转变;七是审计手段,由手工操作核查向计算机审计转变;八是审计结果报告,由情况反映和个案纠错规范建议向综合分析和提供宏观建议转变。审计发展方向和工作转变趋势是在进行常规审计的基础上的提升,进一步突出了审计重点,强化了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取向于服务宏观。政府审计转变的方向和现在的发展趋势,已经初步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审计运行体系,其功能作用发挥也已经跨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宏观层面。
二、构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审计运行机制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和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审计机关必须进一步强化宏观意识,建立健全以财政财务收支和审计调查为基础,专业系统审计为主体,专项审计为重点,分析评价为手段,服务宏观为目的,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现代审计运行机制。这是审计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国式现代审计运行机制。它既能继续坚持微观监督检查职能作用的发挥,又能在宏观层面上发挥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一) 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机制
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运行机制是多层次审计活动与互动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审计监督检查单位一般表现为独立进行,同时也为审计分析提供信息资料,客观上审计过程又是一个调研过程或审计信息搜集过程,把实施审计与审计信息采集、审计经济分析融为一个互动整体。各种审计活动和运作虽然独立性很强,关联十分紧密,但是又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1、审计信息资料的采集与供给系统。(1)基础信息:微观个案审计项目获取的审计数据信息资料。(2)定向信息:为获取信息情况的审计调查所获取的审计数据资料和情况。(3)主导性信息: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获取的审计数据信息资料。(4)辅信息:国家和有关方面的经济类信息和数据。(5)参考性数据信息:国际有关方面的经济类信息和有关数据资料。(6)参照性信息:国家实行的经济法规、经济政策,行业部门的有关经济评价指标和标准要求,以及经济社会评价体系评价指标。(7)外来信息:联合国、国际有关组织和国家的经济分析评价体系指标等有关信息。这种以审计信息为主体,以相关信息为辅助的审计信息数据库,就可以满足对国家、行业系统和区域经济分析评价的要求,由此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动态, 为宏观、行业系统和区域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审计信息分析评价系统。审计信息分析评价系统,主要是配置和开发计算机软件,用数据信息资料分类输入储存、数据信息资料处理、数据信息资料分析评价。(1)配置审计数据信息资料输入储存软件,即建立数据库。(2)配置专业性和综合性审计数据信息资料输入储存软件,即对数据库数据资料进行处理,按专业分别输入储存。(3)配置综合性和专业性分析评价软件,对综合数据信息资料和各专业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评价。(4)编制综合性和专业性审计数据,信息采集表格,一是由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填写有关数据资料;二是对所填写数据核准后,输入数据库,数据信息采集表设计栏目必须与数据库软件输入储存分类相一致。(5)配套配置综合性和各专业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软件,以对综合数据信息和专业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分析评价。另外还必须配套成立专业专家评价委员会,根据非数据性有关情况对计算机分析评价结果进行审核评价,最终完成审计分析评价报告。
(二) 构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机制已具备的基础条件
我国的政府审计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构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机制的基础条件,有些审计项目、运作活动和硬件技术等方面已经跨入到这个层次。(1)政府审计监督体系已经稳固下来,处于完善、提高和创新发展新阶段,逐步向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机制方向转换。(2)审计范围和审计对象覆盖经济领域各个方面和有关社会活动的有些方面,可以获取会计、经济、政策和社会等方面的信息数据资料,培育了信息供给源,为审计综合分析奠定了基础。(3)全国统一组织的专业、专项审计(如粮食审计、电力审计和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取得了良好效果和成功经验,并设计了审计信息采集表格,开发了审计信息输入和处理软件,为今后的专业、专项审计给定了范例。(4)金审工程已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国联网,可随时采集和输入所需信息,硬件技术为分析各类信息提供了保证。(5)传统的手工操作已转换为计算机审计,审计手段完全可以适应现代审计的基本要求。(6)跟踪审计、信息系统等创新型的审计方式,不但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效果,而且为快捷采集信息和获取动态信息提供了支持性保证条件。
三、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运行机制的完善条件
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机制,实际上也是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运行机制。我国现在的国家审计虽然已经具备了构建审计促进转变经济方式运行机制的基础条件和支持运行的一些条件,但是,要保证有效正常运行,还需要进一步修整、充实、完善、规范和提高。目标要求,就是要使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和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关键的是要做到实施审计项目、审计信息采集与审计数据处理、审计分析相匹配,最终取值于审计分析报告。从现行审计运行情况分析,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审计项目计划,突出重点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每年度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安排1至2个影响全局的行业系统或专项审计项目,并进行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的分析评价。
2、完善审计信息数据库,增设各审计专业数据资料输入储存库。一方面实现数据输入专业电子化,另一方面可对行业系统和专项资金活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3、按审计专业编制信息采集表,将实施审计项目所需数据信息资料通过采集表核实后输入数据库。主要是掌握审计动态,为进行行业系统和专项分析评价提供数据资料支持。
4、开发审计行业系统和重点专项审计分析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专业分析。
5、制定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分析评价指标,作为评价行业系统和专项系统审计依据。此类分析软件,主要是对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系统数据进行处理,取得数据评价结果。根据这个评价结果,再参照非数据有关情况和参照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6、成立专业分析评价队伍,专司对审计信息分析评价。专业分析评价队伍设少量专职人员,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人员辅助参与分析评价。同时,也可以从外部聘请部分专职专业分析人员和有关专家参与。
――迫切需要了解掌握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知识。问卷调查显示,有66.9%的农民不够理解“城乡统筹发展”概念;有65.7%的农民不能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含义。因而,做好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及城乡统筹改革试验等在内的一系列农村改革发展方针政策知识的宣传引导迫在眉捷。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涉及农村改革发展系列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通过组建小分队下乡、编制文艺节目、召开座谈会议等多种方式方法,深入农家院坝开展宣传讲解,引导、帮助农民认识、了解、理解、掌握涉及农村改革发展系列方针政策的基本概念、主要精神、核心内容等方面的知识,激励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迫切需要强化农村方针政策执行力度。问卷调查显示,有71.4%的农民认为中央的农村政策还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落实了大部分农村政策)到位。例如农民负担减免政策,有75.9%的农民认为现在的经济负担确实比过去大大减轻;有52.3%的农民担心再增加新的经济负担;有61.3%的农民担心现行的农村政策不稳定、怕变化。因而,必须增强农村政策的执行力度,督促农村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到位。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增强农村政策执行能力放在抓好农村基层工作的战略位置,当成是农村基层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把强化农村政策执行能力作为考核、考察、考评基层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勤政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同时,加大农村政策贯彻执行的督查力度,确保农村政策的及时、有效、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到位。
――迫切需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问卷调查显示,有67.9%的农民家庭主要劳力在外打工;有49.1%的农民家庭耕地是请人或者承包他人耕作。如果市场价格合理,有72.1%的农民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因而,老百姓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以及尽快落实同农村土地流转改革配套的相关政策。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执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确保农村土地现有面积总量不减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有序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身份”、有“牌照”。二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稳步推广应用。三是市区县要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和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指导基层农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四是做好土地流转改革稳定工作,引导农民在保证自己家庭收入来源稳定的前提下,开展土地流转改革,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也增收。
――迫切需要加快改善农民居住生存环境。问卷调查显示,有78.7%的农民希望在农村建设城市化的农民公寓,实行集中居住。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优化农民生存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开展城市化的农民公寓建设试点探索,在试点探索成功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农村住房环境建设工程,以实现“三赢”(一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优化农民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二是节约农村土地资源,增加农村土地面积总量,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化水平与使用效率;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迫切需要建立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保障机制。问卷调查显示,有46.2%的农民需要加强畜牧养殖业防疫及保险工作;有79.5%的农民最害怕生病住院及老无所养;有66.6%的农民最害怕发生自然灾害;有52.9%的农民最害怕大面积的疫情发生;有58.7%的农民希望农村子女入学读书条件得到改善。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保障机制当成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来抓,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业生产保险体系建设;建立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保险机构;加强文卫事业建设,改善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条件;加强畜牧防疫治理,强化卫生防疫建设,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同城市人一样的公共事业保障服务,营造城乡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迫切需要大力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问卷调查显示,67.3%的农民表示生产经营最需要的是资金投入;有62.5%的农民需要贷款帮助支持,并且农民户均每年需要贷款31118元。因而,迫切需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对此,建议中央银行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资金准备金率,让更多的贷款资金投向农村地区;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取消对涉及农村改革发展与城乡统筹试验地区的贷款规模限制政策;加大涉农金融服务的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同时,加大奖励力度,以鼓励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银行工作者。建议银监部门再次适度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建立同农村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机构,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满足“三农”发展需要;引导和帮助农村建立互助资金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村金融补充功能作用。建议财政部门出台政策,降低涉农贷款税赋。建议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农村专业担保机构和农业保险机构,为农村贷款提供担保,为农村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迫切需要调整优化农村购销价格体系。问卷调查显示,有30.2%的农民认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太高;有38.7%的农民感到农副产品“卖难”;有48.7%的农民认为农产品销售价格不尽合理;有46.9%的农民担忧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因而,迫切需要改革农村购销价格体系,并要贯彻落实倾斜“三农”发展的方针。
对此,建议国家要从宏观方面入手,加大农村购销价格宏观调整、调节、调控力度,转变农村购销价格调控方式,强化财政补贴政策力度,适当降低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水平,调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不断优化农村购销价格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学知识与职业技能培训。问卷调查显示,2007年1000户农民户均收入27267.14元、支出18747.44元,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为68.75%;有51.7%的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打工收入,非农产业收入占比在60%以上。有57.9%的农民认为增加农业收入最急需的是科学技术。目前,纯农业收入占比低,非农业收入占比高的农业经济发展新特点已经呈现,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加速转变,农民增收渠道正在不断增多。因而,农民的科技知识与就业技能水平迫切需要强化和提高。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强化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为目标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学习力度,强化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为目标的“新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帮助农民学习农业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增强非农产业职业技能本领,为“农”转“非”创造良好条件,为增加“新市民”提供可靠基础,以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迫切需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卷调查显示,有28.5%的农民表示现在农村交通不方便;有50.5%的农民表示现有的农村塘库蓄水能力难以满足农田灌溉需要,有27.3%的农民表示现有农村塘库畜水能力根本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有59.3%的农民表示遇到重大旱灾后人畜饮水困难。
对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成是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保证农村交通道路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加强改善农村交通道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病危塘库的整治力度,加快建设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业生产水利设施,进一步增强农业抗旱减灾能力,为农村粮食生产、农民经济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力基础设施保障。
企业家成长环境影响因素
教育与培训环境教育与培训环境对企业家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培训体系,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是企业家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基础,对提升企业家受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非常重要,我国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还有待健全,培训投入偏低。二是培训方式,当前有国外培训、国内培训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国内培训可以聘请国外的专家,并引进先进国家的教材、教学方法来对企业家进行培训;国外培训可选派高层管理人员到国外一些着名企业管理培训机构或者跨国公司进行培训。三是培训内容,主要是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及其实践,这有利于企业管理理论知识的完善和企业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也对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企业家的培训内容,要加大管理实践培训的力度和强度,以提高企业家的概念技能。(四)法律与其他环境法律及其他环境是企业家成长的重要保障,一是法制环境,包括静态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和动态意义上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活动和过程,健全、合理法制环境,对于企业家的成长至关重要。二是政策环境,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政策体系,往往会对该国企业家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政策环境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商贸及创新活动的总体评价与认识、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管制方式和财税政策方面。三是社会保障环境,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四是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企业家选拔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三个方面,良好的选拔机制和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对企业家的成长尤为重要,优化企业人士管理环境,要重点从这三个方面来加以突破。
夏季达沃斯对国内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影响
(一)改进企业管理和科技创新环境一是可以提高企业家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给企业家交流学习,有利于与会企业家们进行经营管理理论探讨,也可以分享企业家们企业管理实践方面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家管理实践水平的提升。二是帮助企业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企业家产业发展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如第四届和第五届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更加突出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增长质量的重要性,并根据当前的国际发展环境和态势,分析了产业调整的方向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这为企业家发展战略制定尤其是帮助企业家确定企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引领企业家进行科技创新,夏季达沃斯论坛针对当前的国际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为企业家们明确了经济复苏和振兴的重要驱动因素,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各个经济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确定了重点,为我国企业家科技创新环境的优化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二)增强企业家地位和社会责任意识一是提高企业家社会地位,夏季达沃斯论坛进一步强调了企业家在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企业家领导的企业,是转变全球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践行者和承载者。二是增强企业家的成就感,夏季达沃斯论坛通过设立各项应对金融危机如“可持续增长”、“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相关议题,组织与会企业家来共同制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各项发展对策和建议,充分发挥了企业家的聪明才智,也大大提升了企业家的成就感,提高了企业家们参与解决全球性经济、社会、政治等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增强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召开,明确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和动态,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新问题,并组织企业家制定了破解各种难题的发展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就业和增加人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四是健全完善企业家精神体系,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企业家们的创新、合作、学习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平台,为企业家精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第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着重强调了企业家精神、创新与技术将会如何长期推动经济转型性复苏,进一步突出了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也为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丰富企业家决策实践和管理知识一是增强企业家决策实践,在各界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与会的企业家参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各方面对策和建议的制定。通过参与这些解决全球经济社会方面的重大问题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对重大问题的界定、分析和解决能力,主要体现在环境综合分析、经济发展决策以及战略制定和选择的能力。二是增强企业家管理创新能力,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与会企业家、政府高层官员搭建了直接对话交流的平台,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们介绍了企业发展的一些经验和不足,给其他企业提供了重要借鉴,同时就企业发展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找出企业管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相应的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绩效等方面的解决对策。三是丰富完善企业家知识理论体系,与会企业家通过参与解决全球经济发展方面问题的决策和企业间的交流学习,增加了自身决策和企业管理及创新管理方面的知识理论。(四)完善企业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健全法规体系,借助夏季达沃斯论坛搭建的交流平台,深入了解国外发达国家有关企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情况,并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来健全完善我国有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来保障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二是完善任命制度,借鉴国外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的任命方式及制度建设,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广我国大企业集团领导的董事会任命制度,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家的任命制度,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发展。三是健全考评体系,借鉴世界着名企业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管理者考评管理办法,结合企业自身和行业发展特点,来建立健全企业考评体系,重点完善企业家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提升企业家经营管理水平。
根据XX督查室要求,现将我局和区xx完成“2005年全市涉及南明区重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实际完成情况:1、按照“把培育状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强全市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开放为主战略,不断优化区县经济的结构,状大区县经济的总量”的要求,已编制修改完成了《xxxx》,通过了省、市专家评审,xx年x月xx日已上报区政府请求批准下发,xx年x月xx日再次请示区政府批准下发。2、为促进企业发展状大,规范贴息程序和条件,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出效益,起草并经区委批准出台了xxx管理办法》。3、接受了省市xx办的年度检查和3次调研,南明区xxx工作获得好评。4、继续在调动乡办和经济职能部门建设经济强县积极性上下功夫,正在多次就我区建设xx、xx实施意见和区建强经济指标考核办法征求意见,就是否对乡办下放贴息权限进行调研。待《xxx》批准后,马上组织进一步实施。
存在困难和问题及原因:1、“xx办”自身建设有待加强,专职副主任至今未到位,协调能力有限。2、“xx办”工作经费未纳入xx年财政预算,办公条件差,下基层用车困难。3、是否批准《xx》xx政府迟迟没有指示,难以开展下步工作。4、由于受中心城区土地及规划影响,工业项目发展在一定空间上受到制约,招商所引进的项目难以入驻,中小企业难以融资,规模以上工业压力大。
需市协调解决的问题:1、在土地规划修编期间开辟项目审批便捷通道,协调解决入驻项目的相关土地手续,如xx工业基地,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是建设用地,而土地利用规划明确为一般农用地。2、对xx准备利用龙洞堡农场土地进行担保融资,建立融资平台,希望市里给与完善手续方面的支持。3、在贴息和中小型企业贷款方面,希望能增加贴息资金额,扩大贴息资金的覆盖面。4、学习河北经验,把“强县扩权”落到实处。
二、关于“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集体包括乡镇企业的重组改造,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工业、城市公用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
实际完成情况:1、我xx一直重视和积极鼓励非公经济的发展,把发展非公企业作为工作重点来抓,每年计划报告及相关发展规划中都把非公经济作为重要组成内容。2、对在非公经济投资项目我局不歧视,只要不违背相关产业政策,都积极予以办理备案。3、积极配合设在xx局的区非公办,科学合理下达全年非公经济发展任务,努力完成市下达目标。
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1、非公经济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影响非公经济的发展状大。2、体制不顺,在办理相关手续时难度较大。如在申请中小企业贷款方面。3、在引导非公经济发展上,我们缺乏手段,办法不多。
需市协调解决的问题:1、国有企业改制方面,非公经济在参与改制后,在税收征管理方面,建议纳入区级征管。2、为便于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望尽快完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3、科学制定考核非公经济发展的指标。
三、关于“壮大区街经济,围绕增加就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物业管理、托幼托老、服装加工等社区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中介服务、城市旅游等新兴产业”部分。
实际完成情况:1、作为综合经济部门,我局在我区相关发展思路、规划及每年计划经济报告等均把第三产业作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千方百计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升级。2、积极研究和明晰我区大力发展商贸流通、发展现代物流等的发展思路,积极考虑项目载体。3、积极配合三产主管部门xx局和各乡办做好全区第三产业发展工作。对三产项目及时备案支持。
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1、由于土地资源受限,利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xx片区,存量资源大量隶属于中央、省、市的国企手中,作为区级推进难度较大。2、就业渠道不宽,影响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3、社区服务方面,由于大多较为分散,规模效益差,投资此方面的项目不多。
需市协调解决的问题:1、帮助协调现代物流发展土地和规划问题,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2、在社区服务方面,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支持,对解决就业人员较多的行业及企业在资金及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