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影市场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堂吉诃德》的剧本已经筹备了两年多,本来跟3D没什么关系,不过去年10月《地心历险记》的热映,让阿甘注意到3D电影的火爆势头,随后《冰河世纪3》《飞屋环游记》部部卖座,梦工厂甚至宣布2009年以后只拍3D动画片。“最重要的信号是国内3D银幕数飞速增加,放映《地心历险记》的时候只有80块银幕,到《冰河世纪3》时就有330块了,这说明有市场,而且放映空间没问题。”这些因素促使阿甘决定试一试,把《堂吉诃德》拍成3D。该片投资规模初步预计将达7000万元。
两部3D影片的试水之旅
国内近期进军3D市场的电影人,大多都与阿甘有相似感受,认为3D电影的市场时机基本成熟。不过,不论话题有多热,目前国内3D市场依然是引进片的天下。今年以来,上映的国产3D电影只有两部,正在投入拍摄的影片也不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已经上映的两部国产3D影片《乐火男孩》和《齐天大圣前传》,最初都不是按3D电影的流程规划和拍摄的。
《乐火男孩》导演林华全向《综艺》坦言,主演《乐火男孩》的大多是天娱的“超女快男”,他们的粉丝群毕竟很局限,所以“3D内容就成了一个拓展观众层面的卖点。《乐火男孩》有12场歌舞戏,也比较适合拍成3D,而且3D电影市场确实逐渐被看好。”。
与《乐火男孩》有所不同,《齐天大圣前传》是在多方鼓励和支持下决定试水3D电影的。《齐天大圣前传》导演梁汉森告诉《综艺》,“电影局和中影数字院线都很鼓励3D,觉得市场前景好,肯定赚钱,而且从三维改成3D,技术上并不难。”
影片后期制作曾一度出现资金短缺,星美传媒和天娱先后出面给予资金和资源资助;中影数字院线对《齐天大圣前传》的发行很重视,影片的发行覆盖全国300多块数字银幕。在放映档期上,中影数字院线也给了《齐天大圣前传》一些照顾,影片9月29日上映,直到11月初,仍有部分影院安排了《齐天大圣前传》的场次。
梁汉森透露,由于《齐天大圣前传》是由三维改成3D的,所以有些分镜头要按照3D的效果来重新设计和渲染,后期制作的工作量增加了两倍,成本也提高了50%。《齐天大圣前传》的票房比《乐火男孩》略好,影片在大片云集的“十・一”期间上映,两周,票房超过了500万元。梁汉森计划在接下来的两年,陆续推出《齐天大圣闹天宫》和《猪八戒招亲》两部3D动画片。
院线渴求3D内容
对于3D,与片方的试探性态度相比,放映市场要积极得多。这种积极来源于之前几部进口3D影片的表现,《冰河世纪3》在330块银幕上创下了超过1.5亿元票房,惊人的单银幕产出率刺激影院加速了3D化改造。而且,影院的3D化改造并非难事,只要花20万至30万元在普通的数字放映机上增加一套3D放映附加设备,再为观众配置3D眼镜即可。在技术上说,全国1000多块数字银幕都可以实现3D化改造。中影集团发行公司总经理许兵曾在一次动漫论坛中表示,今年底全国3D银幕数将增加到500块,这意味着3D电影将享有充分的放映空间。
上海联和院线从去年开始就把3D市场作为重点。《地心历险记》放映之初,很多影院并未发现3D电影的潜力,联和院线举办了七八次试映和推广活动,让影院重视3D电影市场。到了今年《冰河世纪3》上映时,联和院线已拥有23块3D银幕,为《冰河世纪3》贡献了2000多万元的票房。联和院线总经理徐小平透露,到2010年1月份进口3D大片《阿凡达》上映时,联和院线的3D银幕数量将增至60块。
表面看来,进口3D影片是市场宠儿,但实际上,国产3D影片也因此获得了生存机会。“放映市场快速扩张,仅靠进口3D影片,片源肯定不足,所以优质的国产3D电影一定会有市场。”徐小平表示,正因为如此,上影集团计划投资一系列3D动画片,以抓住潜在的市场机遇。
除了拓展市场容量,中影集团数字院线公司对国产3D电影的发行也很支持。据悉,在发行《乐火男孩》的时候,院线曾在《飞屋环游记》中安插《乐火男孩》的贴片广告;在放映《建国大业》时,中影数字院线为《齐天大圣前传》投放了一段长达一分半钟的贴片广告,在有限的宣传营销费用下尽量为影片扩大影响力。
掣肘:资金与人才
尽管3D市场前景备受瞩目,但国内3D电影项目融资却并不容易。
当初,阿甘决定把《堂吉诃德》拍成3D,遭到了投资人的强烈反对。原因很简单,拍3D电影意味着要多花一大笔钱,制作成本和时间成本比2D电影要提高至少三分之一,“投资人会觉得,与其冒险拍3D,不如把钱花在请大明星和宣传营销上。”现在《堂吉诃德》虽然开拍了,但是阿甘要顶着巨大的预算压力:为达到拍摄效果,影片使用的器材和技术人员均从德国和英国引进,仅租金就要一天一万美金;3D电影的拍法与2D电影完全不同,每个镜头都要进行3D效果的设计和实验,国内这方面的经验欠缺也是极大的限制,所以拍摄进度很慢,剧组开支也相应增加。阿甘担心7000万元人民币的预算最后不足以完成全片。
对于投资限制,已经在3D市场上经历过考验的梁汉森和林华全也有深刻体会。“拍摄3D电影是高投入高产出,这是3D电影本身的视觉特性和品质要求决定的,美国人可以投1亿美金用于一部影片的制作,这在中国几乎不可能,但是如果制作效果不够精良,3D效果出不来,拍3D电影也就没有意义。”林华全说。
虚拟现实的内容一定是交互的
VR观影与传统影院观影的最大不同是,前者观众的面前没有银幕,只需要戴上一副VR眼镜,坐在一个能360度旋转的座椅上,轴心是自己的眼睛,且视觉可以投向任何一个场域,耳边听到的声音也会引导着目光的落点。
因此,大多数人都简单地将360度的电影称为VR电影,其实这不全面。要搞清什么是VR电影,首先要厘清虚拟现实内容的最大特点――沉浸感。也就是说,真正的VR电影是能让观众感受到交互的,可以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与电影情节产生互动,电影内容同时呈现的分支结构,也更有利于增强观众的临场参与感。
事实上,目前行业热议的VR电影,大多都是360度全景视频,内容上也多为直播或者纪录片的形式。虽然也有一些明星或导演宣布试水VR电影,但目前还没有看到一部成型的作品。有专家表示,随着观影模式的改变,VR电影在技术上和对导演、编剧的要求上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游戏融合影视创造更多玩法
除了影视外,游戏也是VR内容的重要载体,VR+游戏,未来也必定走向内容为王的时代。
目前,手游已走向闭环周期,尽管每月动辄有过亿的流水,但利润点低得可怜;而VR前期投入成本小,一旦受益便会井喷。而目前的VR游戏,对比过往的手游、页游尤其是3D游戏,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在交互手段上让游戏有了不同的玩法和设计。因此,VR游戏和VR影视,都不会在短时间内真正火爆起来,还需要硬件成熟以及产品的性价比。
不过随着VR的推进,更多新的玩法也会出现。未来VR电影和VR游戏的界限会日渐模糊,一个观众可与之互动并影响故事进程的电影,本质上就是一个具有电影结构和戏剧色彩的游戏。预计未来在电影和游戏之外,将不断涌现新的“游戏电影”或“电影游戏”。
随着游戏和电影的不断融合,更多的商业模式也被创造出来。游戏里买装备、买道具、买体验的思路很可能会淘汰看电影、买门票、看贴片和植入广告的思路,真正有前途的,会是“会员费+场景内购物+线下消费”的强大组合。
直播或将成为新的引爆点
与电影、游戏相比,VR在直播领域的应用范围更广。目前国内已有多场演唱会直播都使用了VR技术。而在国外,NBA赛事也已经实现了VR直播。因此,业内人士断言,当下火爆的视频直播,必将成为VR内容新的突破口。
作为新一代的社交产品,“视频直播”将“人人都能做主播”的概念推广开来,吸引了巨大流量。而如今与VR结合后,又将带动主播与受众更真实、贴切的互动,增强直播平台的活跃度。且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走向移动直播领域,以及多元化需求的产生,高质量的专业内容直播会让粉丝产生更高的关注度和忠诚度。
VR体育直播将是代入感最强的分支,因为用户360度都可以观看赛事。但要实现这种超强的实景现场代入感,不是简单地置换两个镜头,用两个镜片看而已,未来的VR体育直播一定是实景式的、沉浸式地去体验赛事,这便对包括硬件的采集,硬件的设置,硬件的布置,以及头显设备、传输、识别和交互提出了更高要求。
3D显示器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为什么直到2009年,它才真正出现在主流市场中?这是因为在2009年之前,显示器主要是在解决其它问题,没有出现适合3D显示器生长的土壤。而经过了7年的发展,显示器的价格不断走低,大尺寸宽屏幕已经普及。3D应用主要是针对娱乐,大尺寸、宽屏,低价格都为显示器娱乐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家可以看看近年来3D电影的火爆,观众对这种形式的电影接受度越来越高,可以说就是它完成了对普通用户的概念培育。消费者对3D身临其境的震撼效果非常向往,而这种体验之前仅能从影院获取,因此今年30产品应运而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不少消费者可能觉得3D显示器的价格相比普通显示器高,并提出了价格是否会阻碍3D显示器普及的疑问。我的看法不大相同。今年夏天我专门去看了3D电影《冰河世纪3>,当时的票价是1个人120元。30整体解决方案(包括3D显示器和3D眼镜)的费用为2600+1400=4000元,如果你到电影院,这些钱仅够你看30部3D电影。而如果购买整套3D解决方案,不但用一次性投资换来了长期的使用,而且还能让家人或朋友分享,观看3D电影的成本无疑大大降低。除了用来看电影,玩3D游戏也是这套系统大展拳脚的用途。我们知道,新生事物从诞生到普及是需要一个市场的培育阶段。而随着3D电影的推波助澜,相信3D显示器会很快被消费者所接受。
目前的3DE,示器技术从大类来说分为了两种,一种是需要佩戴特制眼镜并搭配3D显示器的方法,另一种是裸眼3D显示技术。曾有朋友问过我,戴眼镜观看不方便,为什么优派不一开始就推广裸眼3D显示器7其实3D眼镜不代表使用麻烦,不代表技术不好,我们要看实际效果。裸眼3D显示设备其实已经有了,但还存在着诸如可视角度低,色彩一般,造价偏高等问题,即使现有的一些市场化产品,应用范围也主要集中在行业用户,对于主流消费市场而言,不论从性能还是价格上都不容易推广而优派与NVlDlA的这个组合就目前来看,是市面上3D效果最好,价格合理的解决方案,进入家庭的门槛相对较低,也比较容易普及。而且以现在的趋势,这种3D显示方式还将在较长时间内占据主流的位置。当然,技术在进步如果裸眼3D技术解决了上面所说的问题,优派也会第一时间采用。
虽然就目前来看,3D显示器还属于观众市场的产品,目标用户群主要是游戏和娱乐发烧友,短期内不会达到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在未来随着对市场的培育,第一批游戏发烧友和娱乐发烧友的影响以及3D内容的日益丰富,相信3D显示器的市场前景会更加光明。从厂商端来看,前期推出的3D显示器都是22英寸的,而奇美已经准备推出23 6英寸的3D显示器面板,其它上游面板厂进入也只是时间问题,这将大大丰富3D显示器产品的种类,方便各种需求的人群选择。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下游显示器品牌厂商也将会加入。据我的了解,大家熟知的几个显示品牌很可能会在近期跟进3D显示器,更多厂商的加入一方面说明大家对这个市场的认可度,另一方面也表示这个产品离普及不远了。
关键词: 歌舞片 宁夏 电影产业 类型化
我国从2000年开始确立了开发西部的战略,历经十年奠定基础的阶段,从2011年开始,西部大开发进入了提升产业结构、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而在同期,国家也确立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并将其上升到战略产业的地位,强调“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P3由此可见,在西部发展文化产业,尤其发展飞速上升的电影产业,对于西部省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宁夏作为西部开发的重要省区和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非常丰富的歌舞资源,特别是富于伊斯兰特色和回族风情的歌舞尤为引人注目。在西部开发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大力发展电影产业的背景下,如何使宁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歌舞与蓬勃发展的电影产业结合起来,为西部省区产业结构的改造和调整提供一条出路,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电影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相对正在下滑和相对比较落后的实体经济,往往具有逆势上扬的反向调节功能,这是许多传统产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尤其是在强调人才和创意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传统产业利润降低的困境,文化产业具有的调整消费结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功能愈加明显。陈少峰先生指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成为龙头性驱动性的产业,其他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文化产业可以推动制造业的结构升级,也可以拉动其他产业的消费。文化产业不仅自身发展,而且要推动其他产业发展。”[2]P10正是基于文化产业的这一功能,所以自2007年以来,我国已经将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产业的繁荣,也意味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抬升和构建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保持民族文化的防线。
电影作为第八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作为产业存在,是文化产业结构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说,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重要的部分。以文化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在国际上具有压倒性优势和重要支配地位的第一文化产业便是电影。美国电影产业所创造产值的利润率,已经超越了汽车制造、航空等产业。而美国电影产业不仅在本国的经济结构中占有不小的比例,而且会在不知不觉间侵入他国的文化产业领域和经济结构当中。早在1991年,美国电影就占据了英国电影市场份额的93%,而在以保护文化闻名的法国,其在电影市场中所占有的份额也高达58%。[3]P222而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中文化消费支出的增加,电影及其相关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不容忽视。
2009年国务院制定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1]P5-6不仅将电影产业视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而且着重指出了电影产业发展的方向,强调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1]P7可见,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策略不仅对产值日益增加的电影产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且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电影产业抱以期望。
二、类型片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电影产业的现状是什么呢?以机遇与挑战并存来概括并不过分。比较令人担忧的是,票房逐年激增的背后,是国产电影市场的虚空与畸形的繁荣,是本土电影生产能力的滞后。
从1994年开始采取分账的方式引入最新的国外大片(主要是美国好莱坞大片),到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产业化,其间历经八年的时间。为了能够顺利进入全球人口最多的电影市场,美国好莱坞不惜在发行上放弃高额的利润。客观地说,这些好莱坞大片丰富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片源,提升了观众对电影品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与市场化。但无可回避的是,好莱坞大片的引进,又是美国电影工业在无声无息地进行着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渗透。美国好莱坞看似吃亏的举动,为美国电影进入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并培育起与美国文化接近的观众的口味,“饱受外国电影预先感染和引导的观众,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那些‘先入为主’或习以为常的外国电影规范和尺度去回头要求中国电影,从而反映出他们对中国电影的拒绝或接受意向”。[4]P9
美国好莱坞的这一举动在最近几年的效果已经充分显露出来,美国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票房总额中占据半壁江山就很能说明问题。以2010年的票房为例,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达到了101.72亿元,而国产影片的票房总额是57.34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6.36%。在该年名列票房前十位的影片中,美国影片就有五部之多,即《阿凡达》、《盗梦空间》、《爱丽丝梦游仙境》、《敢死队》、《哈利・波特7》,仅这五部影片的票房就几近25亿。[5]P11―12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电影市场正呈现“掠夺式”繁荣和并不乐观的电影消费结构。因此,要避免赔本赚吆喝,避免中国电影市场掠夺式的开发,避免为美国电影培养了相对成熟的市场和受众群体,但本国的电影产业却得不到同步发展,就不能不研究如何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结构走向更为健康的发展道路,研究如何使中国电影产业走向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问题。
国外学界对于类型片的研究和生产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其主要观点是把电影制作假定为一种商业艺术,并认为它的创造者依赖经过检验的程式去经济化和制度化电影的制作。中国电影刚刚走上产业化的道路,还缺乏像美国好莱坞那样成熟的工业化生产和营销的模式,同时绝大部分中国电影企业都存在规模小、效益低的弊端,也缺乏对潜在市场和观众消费心理的研究。但是大多数电影从业者已经意识到当前中国电影产业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投资和发展类型片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类型化策略不仅在国产电影占领市场份额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是实现电影强国目标下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P4不仅如此,光线影业董事长王长田还指出:“目前我国电影尚未满足观众的需求,类型还比较单一,制作还相当落后,相对于美国电影来讲还有巨大的差距,不过我相信中国人学习能力很强,比如我们迅速就成为了电视剧第一大国,很快也会成为世界上电影产量最多,市场最繁荣的国家,因为我们人多,拥有最为广阔的市场前景。”[7]P2可见,在电影研究者认识到类型片对中国电影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中国电影的生产者与营销者也开始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三、歌舞片与宁夏电影产业的发展
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电影产业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点,而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类型化影片是电影从业者所瞄准的方向。美国好莱坞的类型片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片型和稳定的流水线生产。而在中国,类型片的种类既不丰富,同时又没有形成针对不同欣赏趣味和年龄层次的观众进行类型片生产的模式。而中国电影产业要构建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不仅要借鉴好莱坞类型片成熟的经验,而且要培养中国观众欣赏国产类型片的习惯。因此,研究和生产符合中国观众审美心理、具有中国传统和文化特色的类型片,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
古装片与武侠片固然是中国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片型,但是具有雄厚观众基础的歌舞片也应当受到中国电影人的重视。自从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的歌舞片《爵士歌手》(Jazz Singer)在美国好莱坞诞生以后,歌舞片就作为一种经典片型在工业化的电影生产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仅形成了稳定的创作模式和流水线化的生产,而且以其载歌载舞的形式而深受观众的喜爱。在中国,歌舞片虽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电影人曾经借鉴好莱坞歌舞片的经验,推出过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特色的《渔光曲》、《马路天使》、《夜半歌声》、《五朵金花》、《刘三姐》、《阿诗玛》等歌舞片,并得到了众多电影观众的喜爱。可见,歌舞片作为曾经繁荣的片型,在中国电影中拥有雄厚的观众基础,具备成功和量产的可能性。
歌舞片这种在国外已经业已成熟的电影类,在日渐繁荣的中国电影产业中却是薄弱的一环。可歌舞片在中国电影产业中的薄弱处境,却可以成为宁夏电影产业飞跃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推动宁夏电影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因为,在欧美、印度等电影产业中已经发展成熟的歌舞片,其资金投入可大可小,其制作流程相对简单方便,演员不需要顶级的商业片明星,但因歌舞片先天具有穿透国界和文化的特性,它更容易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所认同。其类型特点在被掌握以后,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导演手中被娴熟地运用和复制。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特色鲜明的舞蹈和音乐,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和舞蹈元素是中国歌舞片取之不尽的素材。但目前在我国,并没有一个以民族音乐和舞蹈为基础的歌舞片的生产基地。宁夏地处西北,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又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面看来,宁夏除了传统的灌溉农业、畜牧业和煤化工,并没有发展其他工业的有利条件。同时相对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虽然宁夏具有大漠长河的独特风光,拥有镇北堡影视城,《大话西游》、《画皮》、《刺陵》等影片也都在宁夏取景拍摄,但未能从根本上形成完整的电影产业链,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产业中的某些复杂的类型片,似乎也没有特别的优势。规模大的复合类型片,如战争爱情片、动作剧情片、灾难片都需要高资金投入和高科技手段,显然不适合宁夏电影产业的现实和基础。
但宁夏是西北乃至于全国著名的“花儿”之乡,具有鲜明而富于伊斯兰风情的回族歌舞,“穆斯林诵经时所唱音调除学习和继承了中亚西亚伊斯兰音调的传统外,又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俗及教派特点有所发展和创造”,“回族在宗教礼仪中的音乐舞蹈,既继承了伊斯兰文化传统,又颇具中国特色。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伊斯兰国家歌舞文化的根本所在”。[8]P31同时宁夏又邻近歌舞资源丰富的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如果以宁夏为中心,辐射西北等民族歌舞资源丰富的省区,将这些资源合理地运用到宁夏电影产业中,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丰厚的效益,有可能形成歌舞片这一类型片的基地。我国著名编剧王兴东指出:“我建议宁夏的电影发展,要根据宁夏特有的地域优势、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有关回族的故事。一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连带出了相关电影、游戏、歌曲杂志等产业发展,也使得广东影视制作打了一个大胜仗。宁夏也可以借鉴此方法,形成‘电影+电视’‘歌曲+游戏’的组合发展模式,打造宁夏文化品牌,叫响全国的电影市场。”[9]P2避开弱项,重点推出优势,一些有远见的电影从业者无疑也是看到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宁夏作为西北经济比较落后的小省区,具有生产歌舞片和建设歌舞片基地的条件和优势。作为历史上西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和全国回族最为聚集的自治区,宁夏拥有丰富的民族歌舞资源,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歌舞片,不失为一条富于前景的道路。如果这些资源被合理地运用到宁夏电影产业中,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值得期待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文化产业振兴规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陈少峰,朱嘉.中国文化产业十年(1999-2009)[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3][美]大卫・赫斯蒙德夫著.张菲娜译.文化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王一川.新世纪中国电影类型化的动因、特征及问题[J].当代电影,2011,(9).
[5]中国电影家协会.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6]张煜.中国电影的类型化策略[J].当代电影,2011,(9).
[7]张小争.电影娱乐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8]《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宁夏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影视动画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影视动画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影视动画制作与设计、审美修养和创意表达能力,从事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漫数字化技术制作、动画美术设计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影视动画专业就业前景
伴随着近些年来国产事业发展,随着科研发展技术的不断升温,动漫产业作为其延伸行业也水涨船高。广阔的市场前景下,大批动漫公司应运而生,各类动漫人才紧缺,其中以资深动漫师最为抢手。为尽快占领市场,企业纷纷上演人才抢夺战。
动漫游戏被誉为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在中国动漫设计制作技术发展还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潜力更是不容忽视,动漫游戏产业给企业、国家带来可观效益的同时,也给那些从事动漫游戏的创作者带来了不菲的收益,人才的巨大缺口使得CG动漫人才身价水涨船高。
影视动画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就职于游戏公司、动画公司、电影制作公司、软件公司、广告公司、影视公司、电视台、教育机构、杂志社、出版社、房地产、网络媒体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影视、新能源、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2 新能源;
3 广告;
4 互联网/电子商务;
5 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后期制作、三维动画师、视频制作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后期制作;
2 三维动画师;
3 视频制作;
4 视频设计师;
记得是2002年,我公司是美国BandPro公司中国区的商,当时北京电影学院给我写信,想要购买蔡司的高清镜头,问我感不感兴趣,我当时觉得这个市场前景很好,就开始了国内市场的开拓工作。那个时候,两岸交流已经很频繁了,第一批从台湾到国内来从事拍摄影片工作的大约是在1987年,到了2002年,两岸的影视方面的交流至少也有15年的时间了,像上海,广州几个大城市都有很多台湾人,在北京,当时有份数据显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北京的台湾人大概有6万。
您的公司主要针对哪些客户群?
我们现在主要是为片场提供设备器材。和国内很多公司不同,我们的产品都是独家的,而且没有同类型的产品,所以在我们的产品之间竞争性很小。另外现在我们80%的客户都是拍胶片的人,但是拍胶片工序繁琐,成本又贵,所以我们也会随市场的变化来调整产品客户群。每年我们都至少参加两个展会,像NAB、IBC,每年都参展BIRTV,从展会中了解这个行业未来的脉动趋势。根据未来影像制作IT化的大趋势,我们会更倾向于数字摄像机相关方面产品的推广。
大陆的设备器材在台湾是否有市场,公司目前有这项业务么?
公司有这项业务,其实我们早在2002年的时候就开始在台湾销售大陆的电池等设备了。因为大陆生产的电池质量非常好,价格却比国外产品低,也就是所谓的性价比好,国外的电池价格要比国内高出至少2倍,根本卖不动,所以在国内现在除了和摄像机困绑销售的原装电池,其它国外品牌的电池很少见,而电池这一现象相信会扩展到其它影视器材设备,所以中国的影视器材设备在未来的十年内肯定会占据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一个相当高的份额,只是需要给它一定的时间,相信它在质量和市场方面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您所了解的现在两岸影视文化交流现状,整体环境是怎样的?
现在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国内的广告影片都邀请台湾人来参与做导演或是摄影师,也有越来越多的台湾演员到国内发展甚至扎根在这边了;另一方面,台湾也越来越开放,今年7月两岸周末包机启程,两岸直航又有了新的突破,就我个人来说,今年7、8月这两个月内我已经往返台湾3次了,两岸交流通道越来越通畅,相信两岸的交流也会越来越频繁。
对于台湾电影萎缩的现状您是怎样看待的?
其实台湾还是有很多国际知名度很高的导演的,像李安,侯孝贤,蔡明亮,当然像李安,他代表的已经不止是台湾导演,而是华人导演。不过现在即使这些知名导演也面临同一个困境就是:电影只能在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夹缝中求生存,一部片子商业化不强则很难生存,因为艺术性太强的电影大部分的观众看不懂,看不懂当然就卖不了座,电影谋求发展只能依靠商业化,拍电影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上了院线不卖座就没利润,没有利润电影就拍不下去,而现在成本少又卖座的片子太少了,能做到像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这部片子一样的,以很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票房纪录,这样的片子太少了。
近几年,许多大陆电影及电视剧走向台湾并热播,像《大宅门》、《康熙王朝》、《还珠格格》等,您是怎样看待这个现象的?您觉得两岸影视双向交流前景如何?
两岸影视方面的双向交流主要基于一个互补性,首先从拍摄场景来说,台湾具有很大局限性,因为台湾地方小,像《康熙王朝》,拍摄故宫的场景是台湾导演明显做不到的,不实际;其次人员方面,国内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大场景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群众演员,这方面国内很具有优势:另外在市场和资金方面,国内市场广阔,资金雄厚,台湾拍一集电视剧大概只有20~30万的制作费,而国内可以达到70~80万,这是资金方面的差距;另外还有像国内的导演,他们所受的教育及文化熏陶使他在历史人文等方面更具有深厚度,当然这跟成长过程及生活环境有绝对的关联。《康熙王朝》这几部片子都是历史题材的,所以就这几方面来说,台湾没法跟国内比。正是由于这些局限性,所以台湾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会很少,而时尚偶像剧和娱乐节目会很火。而台湾有的是什么呢?是优秀的制作人才,丰富的制作经验,所以国内制作的片子会邀请台湾人来参与,许多台湾演员到国内拍电影,拍电视剧。所以两岸影视方面的交流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对于两岸电影走向国际您是如何看待的?
国家应该大力扶持中国电影电视投入到国际市场,电影电视是一种文化输出。像美国好莱坞大片进军中国市场,就会将美国人的说话方式,思想观念等无形的植入到中国观众的脑子里,尤其是年轻人,再有像韩国政府为什么大力支持影视产业的发展,现在有许多哈韩,哈日族就是他们成功的例证。而中国的电影在国际上还是有广大的市场的,因为外国有很多人迷恋中国的文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两岸同行的交流会有什么样的困难,如何进行磨合?刚开始来大陆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不习惯,因为国内那时候还是相对保守,而台湾与大陆本身在思维上就有一些差异,比如国内人说话比较含蓄,而我们就比较直接,当然这些是可以克服的,时间长了就互相了解,彼此习惯了,因为本身我们同为中国人,有着同样的历史,同样的文化,所以在交流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电影《河东狮吼2》和《三枪拍案惊奇》,虽然票房收入2.5亿,但大家看完之后都有一个问题,到底是张艺谋的招牌硬,还是东北二人转的招牌更硬,才导致这样的票房效果·《大笑江湖》影片的经济价值我们先放一放不讲,值得商榷的是影片的剧本特点。编剧宁财神,导演朱延平,主演小沈阳、林熙蕾,在很多人看来,这看似毫无共同点的人员是不可能组合在一起的,但是被组合到一起之后却有了共同点,不过这样的共同点也是强加的,一种编剧上的强行罢了。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地颠覆文本、内容、细节,就像一步后现代主义的东西,很多东西没直接的讲法,但是如果要加一个上去也行,可以有道理,也可以无道理,就看编导的意思,只是整合、拼接地无主题性。《大笑江湖》则是在“抽空”文本。经过抽空处理的作品文本,衍生的是无数的话题,故事性和创造性早已荡然无存,但是这不正是本片在构思上匪夷所思的表达吗·表达出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此片主创们思考的事情,也是现代国内普通大众需要的东西,能够娱乐的东西。电影对原来意义上的文本性质进行了颠覆,以这样的结合来衍生许多的话题,这种方式在原来的电影市场中是不多见的,从而表达出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结果。先来看看本片的导演朱延平,他是台湾商业片独秀,导过《七匹狼》、《旋风小子》和《中国龙》,以及《大灌篮》、《刺陵》,这两部与内地合作的电影都是以台湾明星周杰伦为主,这回的《大笑江湖》是和内地笑星赵本山与小沈阳合作,其实导演的影响力在大陆地区表现一般,几部影片的影响力不是很大,采用的明星效应也不是很成功,不能成为一个典范,其中也有大家觉得比较失败的地方,但是这次苗头对准东北,对两个在大陆家喻户晓的人,可以说是成功的。《大笑江湖》的最大收获,是在一部电影的架构下,将港式的无厘头和二人转这两种风格迥异的喜剧形式做了一次贴切的组合,这种组合在它没有形成之前是大家都想不到的。
以前来说,香港导演和演员都不会关注东北的二人转,而香港式的无厘头喜剧在东北也火不起来,但是当今出现的一种前所未有的组合形式,是一种喜剧的新式结合,可以讲是做到了南北通吃,大家都比较认可。
再来看看电影描述的故事。在剧本的处理上,《大笑江湖》不算一个新颖的东西,小鞋匠为爱而走上江湖,太监想某朝篡位,这些故事在以前可以讲比比皆是,是没有什么新意的。但是在整个剧本里,开放性的整合就不一般了,这样南北的整合可以讲是第一次。电影把金庸原来的东西又拿来用了一遍,很多的东西是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的,大家都知道。想怎么打,怎么玩都行,给广大观众以最好的愉悦。片子的成功运作,有两个方式是做得非常好的,就是开头我们所讲的组合方式和明星效应,一种新鲜的体现和尝试。主演小沈阳是这几年来飞速蹿红的明星,几届的春晚给他带来了强有力的人气,主角的投资是很成功的。一个年轻化的、有活力的、有代表性的新星,是现在国内市场非常需要的,且这样的搞笑人物也是广大观众需要的。另外,苗头对准东北,对准两个在大陆家喻户晓的人,可以说是成功的。
再来说说明星集结。这里的集结不仅是电影中参演的明星,还有编剧、导演。五湖四海的人物,被生生地整合在一起,前期的考虑是不容易的。每个明星的表演都有其独到的长处,像赵本山与小沈阳,就是一副二人转的表演风格,而曾志伟等港台明星则是标准的港台风范,这样的搞笑结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简之,人物是无需多大的包装的,只是一种新式的整合过程。该片的市场定位,其实非常简单,从大家都想看的、所想的,也是大家都想不到的地方入手,这样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有风险。而选择小沈阳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效应,他代表了国内在30左右这样的明星上的断层关系,这样的笑星肯定会得到大家坚决的拥护。《大笑江湖》地域优势也是非常的明显。以赵本山班底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让北方成为《大笑江湖》的主力阵地,抛出“大笑”概念,海报“一笑解千愁”,宣传笑的主线围绕着笑来做文章,就是要在贺岁档就让观众乐起来,把娱乐性放到最大。跟当时同档期的电影比起来,《大笑江湖》的演员、编导,这样的阵容有这样的效果,可以讲算是成功吧。
其实我认为,《大笑江湖》算是一个成功的影片,它的成功体现在几个主要的方面:一种新的融合,新的电影方式,在现在众多电影的制作方式中,走这样的路是有效果的,而前提是要抓住大众都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在旧的形式下求变,衍生出一种新的电影方式。还有就是根据影片的内容、演员特点、观众的需求来抓住观众,激起大家的兴趣,找准自己的特点、优势,并利用这些主要的特点来传播,这样一种本质的表现是大家都热爱的。再加上剧情的无厘头,创作人员的组合,演员的组合,影片结构的组合,是大众所想不到的一种方式,从而造就了新的一种电影组合的诞生,一种有效的市场营销方式。
中低端数字影院凭借其造价低廉的优势,可以以低票价来吸引中低阶层的观众,因此面向城市社区、县城和农村的中低端数字院线必将顺应娱乐产业的经济规律,得到长足的发展。
数字电影技术发端并成熟于好莱坞,至今已历十数年,却由于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的缘故,一直未能在好莱坞形成相应的规模。相形之下,国内的情形却异乎寻常。从2002年6月开始,国家广电总局一声号令,提出要在“3―5年内建成500家以上标准统一、形式不同的数字电影放映厅”的宏伟目标,并拨款两亿元人民币,由中影集团发展数字影院的示范工程。于是乎,中国的数字影厅从最初的13个发展到了目前的近200个,致使我国数字影院建设跃居世界首位,超过了在数字影院建设领域一直领先的美国和日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院线公司。自2002年7月开始运营至今,已发行各类数字版影片近百部,仅2005年一年便发行数字影片37部,区区一百多块银幕的票房收入便超过一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电影界瞩目的焦点。
然而,这种“高端数字影院”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却与平民观众无关。尽管数字影院大大降低了发行放映环节的成本,但较之传统的35毫米胶片影院,其票价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因其作为一项标新立异的高新技术独占鳌头而有所上升,从而更加强化了电影的贵族化色彩。这是由于高端数字电影放映机价格昂贵,一个高端数字电影厅单是设备的投入便在100万元以上,推广普及难度较大,因而大都建立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较为发达的城市,将自己定位于中、高阶层的观众。
有鉴于此,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提出了我国电影数字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措施,并成立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影技术标准体系专家小组,制定了适应城市需要的《电影数字放映暂行技术要求》和适应农村需要的《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暂行技术要求》;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电影市场的管理规定以及《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市场准人和市场经营制度,敦促“各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要把推进电影放映数字化作为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和重要措施,加大对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推动和管理力度,尤其要积极做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并规定:“放映设备符合《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暂行技术要求》,30家以上不同省(市、区)以资本为纽带的学校、农村、社区非专业数字电影放映场所,可组建一条跨省数字电影院线。”甚至还出台了《国产影片数字化发行经费补贴试行办法》,以及单独为数字影院引进部分进口影片、新建和改建的影厅从事数字放映、专项资金实行先征后返等激励政策。
正是借了这些政策的东风,今典集团下属的时代华夏院线在中低端数字影院市场异军突起,并经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的正式批准,拥有了购买和发行数字电影的权利,成为国内首家社区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将自己定位于中低端的社区数字电影放映市场。去年年底,时代今典在四川、山东、山西、北京等地已经建立1000家社区数字电影厅,并推出“152”工程的经营模式,开始进行社区院线的招募。“1”是指100人的影厅规模,“5”是指50次放映权,“2”是指2000元影片素材费,除分账大片外,买断影片不分票房。这种经营模式,直接将利润留给了加盟影院,投资回报率将高达70%。此外,时代今典还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蒙太奇数字电影放映机”,清晰度达到了1920×1080,完全符合广电总局的技术要求,价格仅一万多元,不到国外同类产品售价的十分之一。一个能容纳100多人的数字影厅,总造价从10万到30万元不等,比之造价高达百万元以上的高端数字影厅,其加盟影院大都可以采用“5―10元”的超低票价来在短期内收回成本。初步测算下来,传统影院20―40元的电影票价只能保证10―20%的收益率,而蒙太奇数字影院票价10元,一天放映5场,按每场上座率50%计算,也能保证100%的投资回报率。如果把票价降到5元,回报率也有50%。如此看来,蒙太奇数字影院将成为民营资本的重要投资目标和有力工具,这种数字影院作为工薪族和底层民众的福音在全国铺展,将会极大地冲击并改变中国电影产业的现行结构,对居高不下的电影票价构成颠覆性的竞争。
至于农村电影放映,随着“2131工程”的进一步推行,除各地方政府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补贴办法之外,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更是提出了让农民看到电影看好电影的新的三个过渡:由露天放映向室内放映过渡,由16毫米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过渡,由免费放映向低价格有偿放映过渡,并成立了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成功研制了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基本建成了数字电影节目集成服务管理平台和数字电影节目库。要求将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与“2131工程”、农村集镇影院改造紧密结合在一起,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和实施,通过大力推进放映设施设备数字化、积极培育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加快培训数字电影放映队伍等措施,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固定放映和流动放映相结合、覆盖全国乡镇农村的数字电影服务网络体系,保证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优质、快捷、方便的数字电影服务。
中低端数字影院凭借其造价低廉的优势,可以以低票价来吸引中低阶层的观众,因此面向城市社区、县城和农村的中低端数字院线必将顺应娱乐产业的经济规律,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发展速度甚至还将超过高端院线,并逐步形成主流,与高端市场相辅相成,为那些出得了电影局进不了电影院的影片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缺陷而被迫高居象牙塔的中国电影定能随着数字化的推进刮出温煦的春风,吹遍多年来被边缘化的玉门关外,还电影以其大众娱乐的属性。
本组文章图片由于辉,李冠宇。中国电影资料馆和本刊资料宣提供
在阳光透过薄薄窗纱的温馨午后,穿着一身时尚家居服将自己塞在软软的沙发中,在典雅的欧美乡村音乐中,或呷一口红酒、品一杯咖啡,或读一本好书、欣赏一部好电影……这样的居家生活是每个都市人梦寐以求的。随着“家居”内涵的改变,家居服以它特有的舒适感、自由感和美丽可爱被新生代女士们喜爱,更成为都市某些时尚人士新一类的工作服和活动服。
让中国人形成穿家居服的民族习惯,是行业宣传的一个重点,也是家居服行业真正大发展的必要前提。谁都不能否认中国家居服近些年的高速成长,在一些龙头企业的带领和众多品牌的跟进下,家居服已经成为与保暖、文胸等内衣鼎足而三的重要服装类别。
和保暖、文胸等必用的内衣产品类别不同,家居服最早却是相对有钱、有闲、并且有品位人的选择。你必须得穿保暖和文胸,但是家居服却只是中国人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这个现状决定了目前中国家居服市场的容量还不是很大,在服装销量的排行榜中,还只能是一个小弟级别。家居服的本身属性,其介于正装和内衣之间的魅力,非常适合未来人的休闲工作方式,且由于中国人庞大的人口基数,所以谁也不敢小视这个尊贵而潜力巨大的后来者,可以说其前景不可限量。相对于竞争更为激烈、市场相对饱和的保暖和文胸,家居服的市场前景和机会空间,应该说稍大点。不过,潜在市场不是真实市场,潜在市场也不是虚拟市场,家居服行业还需要真正的宣传开发,期待真正的深度挖掘,她就一定会有美好的市场前景。有鉴于此,我认为,家居服行业宣传的重点,是集结起来,对行业做整体宣传,是让中国人意识到生活品质提高后,应该形成穿家居服的民族习惯,这比各自品牌宣传自己的定位甚至更重要。很大程度上,共同做大、发掘、培育家居服市场规模,比家居服品牌之间此消彼涨的竞争,要更加有益。家居服来源于睡衣,结合于休闲运动装和秋衣,既深化了内涵,也扩大了外延,这才是家居服未来继续扩张之路。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这个服装领域的分支,已经显示出令人望而生畏的市场能量。中国家居服行业虽然是蹒跚走来,且仍然年轻,但发展现状已经足够令人欣喜。
法国时装设计师安卡罗说:“女人们到底要什么?在我做了30年服装设计后明白了,她们要的是自由。”而用这个道理来形容恋家族的着装心态再准确不过了。
一些自由撰稿人、工艺制品设计人、服装设计、珠宝设计师、陶艺师以及注册会计师,因为工作节奏的相对舒缓,时间的可自由支配而选择在家办公,家居服也当然成为她们的必备。而在这一消费群体中,更多数的是女性。她们最钟爱的就是不同季节、不同心情下,缀着蕾丝、有印花图案的可爱的各式家居服,与她们放松的心情、自由的精神,以及艺术化的陈设、现代化的工作设备和谐一致。更自在的是这些服装可以让你穿上球鞋就能跑上街,不论性感的、媚惑的,似一抹永恒的阳光,随着心情驿动,更拥有一份从容与自在。
现代的家,除了温馨、随意,开始具备更多的功能:工作、会友、展厅、Party场所……于是,家居服不再是卧室的睡衣、浴室的浴袍、厨房的围裙,也不再是扫除的罩衫,带孩子的旧衣裤了,它成为电脑前写作时的碎花布宽松衣裤;成为接待闺中密友,端上一壶新煮的咖啡时的暖暖棉衫;成了举办个人收藏,站在一墙画作或满柜手工艺品前的雅致长裙;成了周末家庭主题派对上几个好友盘膝而坐时的吊带丝裙……
家居服,在新生活方式下,成为都市人家里一抹永不谢幕的阳光,成为一类服饰,一种新潮流。
《综艺》:做导演11年,谈谈拍商业电影的经验。
马楚成:经验不能代表号召力。像冯小刚那样票房过亿的导演,我要瞄准他们往前跑。
拍片子想不赔就不要超资。我算制作费很准确。老板每赚一分钱都很费劲――投资100万元,票房要300多万元才能持平。很多导演动辄就超资两三千万元,那意味着需要七八千万元票房才能补回来。当你在这部电影中做“总司令”的时候,一定要三思。取景的时候随便去哪一看,不好再折回来?不行。一个剧组的工作人员、器材、灯光、演员、道具、车……动起来很麻烦。如果你一天浪费4个小时,10天就40个小时!而一天拍戏的工作时间只不过10个小时。
《综艺》:那么以前做摄影师时,你应该不会浪费时间去安排镜头?
马楚成:没错。正因为我以前当摄影师,所以现在拍片子找镜头、角度都很简单,不会用太长时间。我一般留出20分钟让导播给演员讲戏,我检查机位,讲戏结束基本就可以直接开拍。我当摄影师的时候就很痛恨一些导演,想都没想就说:“来来来,到那边拍一下。”觉得不好再招招手:“这不好,回来回来。”没想好不要乱讲,每个人的力量和精力都有限,导演讲一句话大家都要卖命的。尽量取消一些没用的镜头,少拍一天就少一点成本。
香港以前拍戏是按小时算钱,所以导演没做好功课就不要拍戏。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就是效率高。半个月算下来,我能省1000万元左右。如果一个片子票房和投资打平,投资方会感谢你,即使赔了他们也没话说。但如果超资了,票房又没赚钱,他们肯定会埋怨。
《综艺》:《花木兰》的投资方对该片的资金使用是否满意?
马楚成:这么讲吧,该花的钱,不管多少都要用,不是特别必要的,能省则省。拍摄千军万马的场面很费钱:马要租,演员要住宿,要吃饭,一个便当最少要5元到10元。我们剧组每天1000多个群众“演员”――500个骑兵,700匹马,场面蔚为壮观。老板来片场看时说:“恩,不错不错,大场面。”他很开心。但钱我绝不多花一分,每一分投资都花在了该花的地方。
《综艺》:现在内地和香港合作逐渐增多,你如何看待两地电影合作?
马楚成:尽量以内地为主,如果要放弃内地的话香港将会面对很多问题。现在正是内地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观众喜欢看电影,市场前景很好。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市场都被好莱坞电影打得喘不过气,比如电影票同样60元,观众会选择场面、特技都壮观的好莱坞电影。好莱坞投资动辄一两亿美金,相当于我们两个电影了。未来中国电影要走出海外,先要自己养活自己――前几年的韩国就如此。
《综艺》:《花木兰》是你第几次和内地合作?感受如何。
马楚成:内地全资是第二次,第一次是《男才女貌》。内地拍电影很“按部就班”,大家都很遵守规矩,能安下心来好好拍戏。香港就很疯狂――在街上拍戏有警察制止,以前还要小心黑社会,每天面对的问题想都想不到,通常拍完一场就赶紧跑。在内地人际关系很重要,并且相关人员少了我们当年的那份训练――我做摄影师的时候,一年可以拍6部电影,12个月没停工。不过我想在未来10年后,内地的工作人员就可以取代香港的了。
《综艺》: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快影》的界面非常简洁,位于下方的“视频制作”和“照片电影”这两个按钮十分显眼。顾名思义“视频制作”是编辑视频文件,而“照片电影”则是通过照片集锦的方式制作视频。在此,我们就以“视频制作”为例进行介绍。
对于习惯在手机上修图的用户来说,要在手机上编辑视频,滤镜自然是首选。《快影》内置了多种视频滤镜,可以让用户的视频呈现出好莱坞大片的质感。在点击“视频制作”之后,APP默认会显示出手机中的小视频文件,其中就包括通过《微信》发送的小视频内容。选定视频并点击“下一步”之后,点击下方第三个按钮即可添加滤镜。
除了滤镜,视频还有更有趣的玩法―剪辑。在载入视频之后,《快影》默认打开的就是视频剪辑界面。我们可以剪掉视频中的冗余部分,甚至实现蒙太奇等效果。同时,《快影》还支持视频变速和语音变调编辑。咳咳,相信B站的“鬼畜大神”们,已经知道我在说什么了―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制作鬼畜视频。
轻松搞定字幕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视频离不开字幕。尤其是我们自己录制的视频,碍于手机的收音效果和“演员”的台词功底,没字幕的话看起来会很累。手动录入字幕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尤其是在手机上。不过,《快影》让这一切变得十分简单―其智能语音识别功能,可以自动识别语音内容并生成字幕。
我们在点击《快影》右下角的按o之后,APP便会自动对视频中的语音进行识别,然后自动生成字幕内容。我们在测试后发现,《快影》的自动字幕准确率很高,而即便是识别有误,我们也可以点击字幕进行手动修改。不过,识别功能需要全程联网,建议大家在Wi-Fi环境下进行操作。
除了字幕,《快影》同样支持为视频添加背景音乐。除了本地音乐之外,APP还支持添加在线音乐,十分方便。搞定了所有的编辑工作之后,再点击“下一步”即可保存和分享视频。以后,我们可以点击《快影》主界面右上角的按钮,查看保存的视频。
短视频的风口已经形成,视频滤镜工具VUE拿到了千万元人民币级融资。而相对于VUE,《快影》背后还有快手这个平台作为支撑,可施展空间更大。对于这类创作内容的工具APP来讲,变现的方式比较多元。不过,随着短视频的市场前景逐渐明朗,接下来市场上也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同类工具出现,如何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中找到出路,将是一个值得这个领域创业者思考的问题。
小编手记
不久前,《微信》开放本地视频上传到朋友圈的权限,让开发者们再度疯狂了一把。而本就很有群众基础的快手,此番推出《快影》显然是不想错过小视频这波红利。群众有多喜欢小视频?反正自从我将这款APP推荐给某位新妈妈后,从此我的朋友圈便被各种小视频刷屏了。
【摘 要】依托当前的“微”时代传播背景,以时下盛行的微电影为研究对象,从微电影的界定与特征入手,分析微电影营销的基本特性,进而总结微电影营销的模式,探索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性品牌塑造与传播方式。
【关键词】“微传播”;微电影;营销;品牌
继微博、微小说之后,“微电影”成为电影艺术与品牌传播在网络平台下的又一次创新联姻。“微电影”这一概念最早由凯迪拉克品牌提出,其联手中影集团和吴彦祖打造的广告《一触即发》被称为中国首部微电影,此部微电影营销的大获成功,开创了基于新媒体背景下又一新的营销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品牌营销模式,微电影不再是单向诉求,而是通过引发互动的扩散传播,打通品牌再娱乐和视频类媒体的传播壁垒,借势“微传播”概念及微博等渠道形成非凡热度,从而达成预期的品牌传播效果。
一、微电影营销的特性
微电影作为新的营销传播方式,一方面带给受众全新感受,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好的微电影使受众得到精神上的认同和愉悦,是一种良好的视听体验,能够快速建立起受众与品牌之间的信任。概括来说,微电影营销方式具有如下特性:
(一)草根互动性
微电影使过去曲高和寡的电影艺术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的、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它的低门槛、广泛参与和互动性适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摄像设备的性能提升以及价格下降,使得微电影可以为更多普通人所掌握。由于制作周期很短,微电影可以关注社会热点,形成更大的话题性,造成一种现象级的传播效应,提升品牌传播的时效性,扩大传播的影响范围。
(二)微营销性
3G手机和Wi-Fi技术的成熟,手机上网、无线上网更是成为新的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从博客到微博,从电影到微电影,网络媒体新的盈利点,已经越来越向短小精悍的特性靠拢。海量信息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人们对复杂信息应对处理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在此背景下,微电影营销手段应运而生,以其特有的“微”特性开创了崭新的营销方式,为品牌传播提供新的平台和空间。
(三)借微博之势
继2010年微博红遍全国之后,微电影在2011年成为新的年度热点。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媒体生态,随着媒体生态改变带来的是营销手段与创意思维模式的改变。而微电影就是一个利用微博传播效应的新型营销方式。利用电影的魅力和影响力,加上微博、社区分享等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与互动效应,“新媒体+电影”成为又一个营销宣传阵地。
(四)广告电影化
微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影文化,能更好地诠释品牌理念,未来有可能会取代电影植入。微电影有明确的营销传播诉求点,诉求方式更加坦诚、自然、直接,因无时间限制,情节完全可控,也为创意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相比于传统电影,微电影的广告植入更灵活,改变了以往影视作品创作后期广告硬性植入从而引发的观众抵触情绪,而播出平台也能收获巨大的点击量及广告收益。微电影的魅力在于短小而有悬念,容易吸引受众主动且多次观看,而受众自发撰写的微电影影评,进一步达到持续传播和强化品牌冲击的效果。
二、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
由于新媒体具有其特殊性,传统媒介播放的广告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不可能直接平移进微电影中。为了吸引新媒体受众,微电影需精益求精,其商业价值和营销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从形式到内容都需要进一步依托媒体特性和受众需求进行创新,也需要更多的线上线下活动来来与其配合。
(一)深入表现企业价值观和产品诉求点
将品牌、产品诉求巧妙地融合在一个好的故事中,让一个故事的主题成为品牌的核心概念是微电影的主要特性。对于营销传播而言,微电影既是一个热点,更是一个工具。通过微电影营销使品牌最大限度地在市场上被关注到,触动消费者的心灵,使其感受到品牌的价值和内涵,增加品牌的亲和力。
就现状而言,投拍微电影的企业多是国际大牌企业,这些已经拥有知名度的企业会更多地把传播重点放在打造品牌理念上面。微电影通过展现故事的方式吸引受众,并且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做,有效地影响受众的情绪情感,帮助品牌建立与观众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美誉度与忠诚度。
(二)娱乐和广告深度整合,着力后期推广
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的运作模式完全不同,目前国内的微电影的制作方式和流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广告商提出创意大纲,制作公司搭建团队完成制作,制作成本比较高,客户意识导向偏重;另一类是广告主直接找到视频网站,通过视频网站搭建团队,制作成本低,且创作空间相对较大。
相比于电影而言,微电影在投拍成本上相对低廉,但其主要花费却在后期传播上。因为需要客户、制片公司、视频网站、公关公司等多个团队共同协作,所以合作良好的团队是微电影营销的基础。就推广而言,微电影多选择在各大知名视频网站的重点位置播出。由于大众对微电影的需求就是能够在娱乐的同时接收到企业品牌的信息,所以微电影的推广必须将广告和娱乐平台整合。比如在视频、SNS网站投放,在几个平台之间形成互动。
(三)淡化产品,释放品牌
品牌营销的关键在于对心灵的触动,将品牌倡导的价值和信念泛化为某一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乃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微电影营销恰恰做到了淡化产品,凸显品牌,让品牌的内在精神感动他人,影响社会,而不仅仅只是产品的自我标榜。
微电影和广告联姻,可以从创作之初便结合广告元素进行构思,改变以往影视作品创作后期广告硬性植入的惯常做法,避免观众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可以收获巨大的点击量和广告收益。事实上,将品牌体验从产品体验升华到情绪体验,甚至上升到精神高度正是微电影营销模式的精髓所在。
三、结语
“微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微电影营销在微时代确实大放异彩。微电影让人在新奇的基础上或感动或震撼,回味无穷,尤其是各类品牌利用微电影为其开启的机会大门,将品牌的正确理念与价值从“恶俗广告”升华到一种情感上的体验上。然而,微电影营销还处于模式探索和实践初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寻求最佳途径,服务于品牌塑造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王方、颜子澜,微缩的影像:微电影时代的“浅”表达[J].大众文艺,2011(20).
[2] 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 新闻界,2011(07).
[3] 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4] 向北,微电影:迎合时代的“宠儿”[J]. 市场观察,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