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方法

旅游管理方法

时间:2023-08-01 17:3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方法

第1篇

旅游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于信息密集型的行业,这个行业内的许多部门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旅游业也是一个开放的大型系统,而信息是它的生存和运作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可以说它是一个旅游信息系统的灵魂。中国的旅游业管理信息不仅是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作出的必然选择,而且还可以迅速提高旅游管理水平,让旅游业在狭窄的行业管理空间中得到发展。

一、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旅游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在不断的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进而进入了现在的信息革命的阶段。信息革命的核心是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高科技集团,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旅游业。

(二)信息化管理是实现旅游业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各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旅游管理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信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节省人力,又可以使技术含量高并最优化旅游管理方法得以实施,并使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而旅游管理的快速发展将有助于中国直接面对世界旅游行业实现更高水平的“蛙跳战略”。

(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展旅游市场,国际化功能

由于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运用,现代旅游业也成为一种自愿和自发的消费活动。根据市场经济的自然个性建立旅游信息系统,从而改善旅游市场并以此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提高旅游业在个性市场经济的比重。旅游活动趋向于国际化发展,使国际资本流动,而这点也表示旅游业逐渐与世界相互依存,并呈现出一体化的无国界旅游状态。

(四)信息的关键是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支撑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也得到大力发展并在多个领域得到使用,而这一发展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深度,广度和高度上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需要建立规范,高效,有序的旅游信息架构,而此架构能拥有发挥指导作用的信息。

二、加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需要我们加强管理旅游信息系统,逐步完善我们的旅游网络。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将是营运部门,旅游公司,旅行社和游客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通过此种联系实现自由选择出行计划。旅游信息系统,包括旅游预订系统,旅游动态线路信息网络,旅游管理系统,旅游系统。纵向可以建立咨询,预约,服务,管理,救援和其他火车旅行信息系统,横向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在不同区域建立协作关系,形成全国一体化旅游信息网络系统。

(一)建立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个软件是旅游管理系统更加完美,它是一个集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计算机集成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检查,分析,判断,图形信息,属性信息的描述信息和各种咨询能力,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存储,还可以进行分析和互动式的对话。输入操作模式后还可以为用户提供地图,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并能够为用户提供决策支持。通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给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建立了发展基础,并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图表和数据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制作一系列精美的专题地图,方便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二)重视数据库建设

全面,丰富,及时更新的数据库是实现信息共享是实现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旅游管理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图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旅游交通图,地图,旅游企业,旅游景点(区)地图,旅游服务设施的地图,旅游景点(区)的数据库,旅游企业数据库,接收设施数据库,旅游资源的数据库,旅游产品数据库,数据库旅游市场的数据库,旅游研究和咨询公司数据库,旅游人才数据库,数据库等旅游教育。地图数据库可以用来制作各种专题地图,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分析,综合和叠加功能,可用于空间查询和规划。

(三)加强信息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依赖于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旅游管理信息的及时性与具体变化很快,你需要国家或地方旅游主管部门及时沟通,定期收集,并通过通信和网络手段及时更新。信息质量控制是特别重要的,商务或旅游信息管理部门应检查信息控制的准确性,使信息达到准确、规范和共享。

(四)注旅游业管理信息软件和硬件建设

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重点旅游企业,著名旅游景点,推广和使用电脑管理事务,并建立网站,网页和使用电子邮件,这是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此,国家和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信息网络中心和旅游信息网络,并逐渐完善旅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信息技术发展,而科技是以人为本的,从而要重视人才培养,不仅包括在岗员工的培训还有对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制定和实施旅游信息系统管理者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为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使他们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水平能得到大力提高。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开发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信息技术,为实现旅游业管理信息的软件与硬件的建设打下教育基础,使得拥有教育的力量。

第2篇

一、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第一,管理方法不合理。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管理方面,教师缺乏对学生旅游管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关的综合能力锻炼也很少,甚至只是走一个形式和过场。比如,有些中职学校只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一些口语、摆台、铺床的练习,却没有设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操练,学校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安排一些处理投诉和突发事件的任务;第二,评估、考核和反馈的机制和系统不合理。很多中职学校存在过于重视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平时表现的现象。学校过于看重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通过率,却没有关注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表现,忽视对学生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种做法会误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重视实际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第三,“实践型”的教师十分缺乏。在很多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当中,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转到学校任教的,并没有在宾馆、酒店、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和景点工作过,相关的实际经验非常缺乏,难以在实训管理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导致用人单位对本校学生的表现产生不满,学生也无法通过实训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实训管理水平的途径

1.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社会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旅游管理相关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而言,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必备条件,否则,就无法胜任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工作。对于在职教师,学校要定期给教师安排实战训练。学校可以联系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寻找进入旅游管理相关行业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一个更深入了解旅游行业发展脉络和方向的机会,同时使解决旅游行业相应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教师的课堂才能更贴近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使学生的相应素质逐渐提高。对于新教师招聘工作,学校要做到严格把关,除了对新应聘者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考核,还要考查其解决旅游管理行业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学生聘请高素质的教师。

2.要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是提高实训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加强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联系,争取与它们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实训的机会,是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和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陷。校企合作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校定期召开旅游管理的讲座,聘请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传授学生最新的旅游管理理念和实用技巧;第二,学校要按照企业通用的旅游管理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第三,对传统旅游专业实训管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实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吸取传统管理中的长处。此外,中职学校不能对教师的管理模式统得过死,而应该给旅游管理教师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教师充分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管理调整。

3.注重毕业顶岗实习制度与理论+实践学制的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注重将学生的实训经历和就业结合起来,而不能使二者脱节,否则,实训就毫无意义可言。教师要充分灵活地利用寒假和暑假,以及一些比较长的假期和短学期,统一科学地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和单位,并为学生安排好相应的指导教师。做到灵活合理,不能一刀切。对于不愿接受统一安排而想自行找实习单位的学生,应该予以准许,为了确保学生在该单位参加实习,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出示相应的实习证明。而对接受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学生,要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要顾及到学生去实训单位的路线和时间,并根据具体情况与实训单位提前做好协商,避免实训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从而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旅游管理的实习工作。要适当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时间。有些学校将理论学习的时间拉得过长,而实际实训的时间太少,有的甚至不到1个月,这起不到实训的效果,学生最多只能对企业基本工作流程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不能真正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和“多证”人才培养制度。目前,各大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形式单一、方式传统,不能真实考核学生旅游管理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其加以丰富和改革。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考核时,可以采取一些符合时展和社会要求、比较新颖独特的形式,如个人技能展示说明、实习单位的成绩评定等,这样就不会使旅游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其实质的作用。“多证”人才培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的办法。综合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将学生的创业训练、参加各项技能竞赛和考取行业相关资格证书等逐步纳入到“多证”人才培养制度当中,对提高学生旅游管理行业的认识深度和水平具有显著的成效。

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的目的是更高效地培养适合社会生产和服务管理的实践性人才,这也是培养旅游业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一定时期的实训,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增强自身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体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对国内各大旅游景点以及相应的行业,如酒店、旅行社的概况和运行操作特点做更深入的学习和掌握,提高相应的分析和实践能力,为之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费广学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商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3篇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旅游专业高职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了针对专业实践课程的“实践+就业”教学新模式。本文对这种模式的内涵、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提出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办出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措施和方法,使我院高职学生毕业后更适合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管理;实践+就业;教学改革

近年来,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促进了境内外各种商业、旅游活动的不断增加,带动了我国酒店业的持续增长。但目前我国酒店业总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呈现出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的实际问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顾客对酒店服务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又对酒店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人员不再是一部复读机,也不仅仅是一只引路蜂,而应该具有服务者与组织者的双重身份,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要求新的旅游人才培养方式也与之相适应。如何培养出既有专业水平又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应用性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它还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它的实践性教学正处于逐渐摸索的过程。

一、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实习面单一,侧重酒店实习 。

2.酒店服务实习内容过于低层次,以低技能的简单劳动为主。

3.酒店实习过程中,教师长期顶岗管理,锻炼学生的效能不高。学生酒店实习的全过程,学院派一名专业教师长期驻扎配合酒店管理学生实习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4.旅游实习对学生就业的指向性不强。高强度长时间的旅游酒店实习,内容单一、枯燥而且简单,使得几个月的实习下来,很多学生对从事的酒店工作产生畏惧,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从事旅游业的离心作用,这显然不是专业建设所希望的。

二、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就业”教学体系的设想

“实践+就业”教学模式改革即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确定问题,进行“抛锚”,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退至后台,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则通过相互协作,在真实的工作中去感受、体验,自主地理解知识、熟练技能。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实践+就业”教学体系。

1.认知实践+就业实践

认知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除参观实习、考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外,还可在假期安排顶岗实习,如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景点模拟规划实习等。

2.模拟实践+就业实践

模拟实践主要利用校内实验室,如语音室、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导游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习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专业实践+就业实践

专业实践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综合业务工作及基本带团规范服务流程等;二是酒店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三是旅游景区实习, 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

专业实践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培养学生服务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保障上述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应做到以下几点。

1.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应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立,应符由“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论的教学规律,切不可将教学秩序打乱。而实践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相对来讲动态性大,因此,教学计划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应根据旅游管理不同的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2.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应立足于学生、市场、社会和学校四个方面,且以当前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各方面的需要为依据进行调整和完善。学生的兴趣是实践教学过程应重点考虑的内容;市场、人才需求和社会有要求是实践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投入资金的力度是实施实践教学计划的关键。

3.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一方面,是学校应建立教师实践教学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进行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度,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我国,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要与发达的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日益加强的今天,旅游行业对相应人才的要求将会是越来越高,这就为我们高职院校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作为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应该是适应社会、行业发展要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更应该真正意识实践性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同际旅游市场上,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复合性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

第4篇

(一)辽宁省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的概况

近年来辽宁体育旅游业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一些体育旅游场所设施安全系数不高,性能不够完善;体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较低,宣传力度不够;在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方面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产品雷同,价格战等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使得辽宁省体育旅游资源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体育产品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减弱。但更为突出的则是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问题,即既懂得体育又通旅游的人才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目前辽宁省体育旅游市场人才多为非专业人员,极少有专业人员从事体育旅游管理与培训工作,严重制约了体育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在体育旅游市场从业人员中,拥有体育技能和知识的人员只占总数的4.8%,其余都没接受过有关体育方面的培训。因此,一个制约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体育旅游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

(二)辽宁省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辽宁省因为专业人才的匮乏及缺乏专业的知识而导致大量的资源开发程度不够、质量差,进而影响辽宁省发展自己的特色。因此,需要集体育、健身、旅游知识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体育旅游人才来指导体育旅游消费者,使他们享受体育旅游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快乐,真正学会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的方法。辽宁省的体育旅游已初具规模,涉及体育旅游项目的旅行社也逐年增多(见表1)。具备先进体育理念的体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旅行社不断发展下去的重要条件。如果每家旅行社需要一个体育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那么辽宁省将需要700位左右体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而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大量的优秀体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辽宁省体育旅游业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保障。

二、辽宁省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规格及存在的问题

(一)辽宁省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虽然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都开设有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娱乐经济、城市旅游管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影响管理等方向的专业,但是对辽宁省体育旅游的发展来说,都不够专业。而沈阳体育学院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则是专门针对体育旅游而设立的。该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见图1)。在专业培养方面,结合当前辽宁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要求,注重体育科学与旅游管理的交叉融合,要求不仅要具有休闲科学的理论素养,掌握旅游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休闲休育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包括创编与策划体育旅游产品的技能,体育旅游市场经营与管理的技能等。可以说沈阳体育学院在体育旅游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上走在了辽宁省的前列,并且体育经济和管理方向、体育旅游方向的研究生也都有了一定规模的培养(见图2)。但总的来说由于专业设置较晚,人才的培养要有一定的周期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毕业生,规模、质量、人才规格等还达不到预期的期望。由于具备专业知识人才的匮乏,导致辽宁省体育旅游发展缓慢和滞后。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要以人才的专业培养为第一要务。

(二)辽宁省体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格

1.体育旅游必须与体育文化特征结合起来。体育旅游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结合具体旅游者的自身特点,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有选择地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促使体育旅游市场真正形成与发展。2.体育旅游管理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并以辽宁省内为主;合理安排体育旅游路线,注重细节问题的处理;熟悉各体育旅游目的地地貌知识,掌握生态和环保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在体育旅游者受到人身威胁的时候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救助;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来教授体育旅游者户外知识;具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体育旅游者能够有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3.体育旅游管理者需要掌握关于体育旅游的营销与管理方法,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处理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且需要熟知与此专业相关的法律。

(三)辽宁省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辽宁省开设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太少。到目前为止,辽宁省只有沈阳体育学院有这个方向的专业,而且是2003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而设立的新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各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体育俱乐部、各类旅行社及体育旅游企业部门从事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指导工作的专门人才。该专业目前是整个东北地区第一个专门为旅游产业培养体育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而设立的本科专业。2.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体育旅游管理教育采取与其他专业类似的教育模式,学生应以掌握具体的实践知识技能为主,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辅,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避免因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差而影响其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能力的发挥。3.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体育旅游是新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学历较低。有的刚转行的教师,对专业的相关现状和发展缺乏了解;有的从高校毕业的专业教师,缺少行业实践经验。

三、对策和建议

要推进辽宁省体育旅游更快、更高、更强发展,则要解决发展过程中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体育旅游市场的开辟、产品的设计、安全问题以及关于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都需要实践能力强、具有现代先进理论的体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来剖析处理。

(一)高校应适时增设体育旅游管理专业

为将辽宁省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成具有自己品牌特色的产业,辽宁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根据体育旅游市场需求和人才短缺现状,改变现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现状,从而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体育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二)高校开设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应注重体育旅游管理课程的实践性

体育旅游专业作为应用型学科的分支,高校在培养体育旅游人才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十分必要。课程设置围绕高等院校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既能突出体育旅游活动特色又能适应于高校开展此类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综合培养,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同时丰富,真正实现校园与社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既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授实际技术能力为教学目的,又要确定教学方向,努力打造出本校的教学特色;还要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多方面人才。

(三)高校开设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应提高该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

因为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强,所以一方面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拥有旅游管理实践经验。一方面要加快优秀师资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选派一部分年轻教师到其他大学或国外学习、进修,提高业务水平,从理论与实践技术上全面提高体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或外聘体育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校兼职,多方面提高高校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

(四)从国外、省外引进体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第5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岗位工作,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我国,由于受社会环境、学校条件、学生及家长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难度极大,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顶岗实习管理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实习岗位得到有效锻炼,保证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管理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分层次·多方位”实习管理模式。

“分层次”是针对学生实习的分布情况,采用了集中实习全程管理、分片实习定期巡视、分散实习远程控制的三个层次管理办法。“多方位”是指校企共建、校企共育、校企共管、校企共评,即实习开始前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方案,实习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与管理,实习结束后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

为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行业特点实习时间上采用“旺出淡归、工学交替”的方式。除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外,专业还可以增加两个月的实习环节,在旅游旺季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针对学生实习比较分散的实际,采用定期巡视与远程监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实习管理中的作用,以保证顶岗实习的效果。

一.训赛结合,练好内功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安排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学生能否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工作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是否会给企业带来影响,这些问题一直是企业最为担心的问题,是学校在顶岗实习上要首先攻克的一个难点。建立实习基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使学生在实习前就具备在岗位顶岗工作的能力。对此,可以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通过竞赛活动、模拟导游、校园导游等手段,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具体做法如下:

在第一、第二两个学期举办导游知识大赛、旅游礼仪大赛,以赛促学。在导游实务课程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数字模拟导游实训室,进行模拟导游训练。与导游实务课程同步,实施校园导游项目,以校园为景区,以学生、学生家长、来宾为“游客”,以校车为“游车”,通过项目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在第三学期,举办“旅游之星”导游风采大赛,以赛促练。

为了让企业了解学生,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旅行社经理做大赛评委,让企业管理者亲眼目睹旅游专业学生的风采,了解学生的专长。旅游专业通过这些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往往会有很大的提高,使学生在实习前便具备一些顶岗工作的素质要求。

二.校企共建,打好基础

在实习基地选择上,学校首先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从实习岗位、实习时间、薪酬待遇等几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和了解,然后进行筛选。之后确定做为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的合作企业。

在签订协议过程中,对于合作方式、责任权利、薪酬待遇等内容,在学生利益能够得到保证、实习条件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企业需求。学校要将企业融入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校企双方需要通过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商定顶岗实习考核方式与管理办法,来一同搭建顶岗实习的合作平台。在这个合作平台上工作,学校需要充分尊重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的劳动成果,注重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制造出愉快和谐的合作氛围,从而形成长远、融洽的合作关系。

三.校企共管,形成合力

面对旅行社实习学生分散、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实行定期巡视和远程监控的管理方式。

在制度制定上,首先学校根据企业的一些共性问题要制定出一套包含对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及顶岗实习中各种特殊情况的处理等共性的管理内容在内的针对全体顶岗实习学生的统一的管理制度;其次根据不同合作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校企双方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针对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实习目标、工作任务要求、过程管理与组织等具体管理内容。总之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共同完善。

在制度执行上,首先要让学校、企业参与实习过程的所有人员都要了解制度,通过下发制度文件、制作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图、进行学生实习动员等手段,做到材料到位、文件到位、动员到位,使学生理解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重视制度,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认真地执行制度打好基础;其次,运用制度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管理者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能动性,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对顶岗实习的这支队伍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评价,从而使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为掌握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学校要制定实习管理定期巡视制度,要求教师每周到实习点至少巡视一次,每周与企业指导教师至少沟通一次。专业带头人每月主持一次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会议,还有对个别学生的关怀、针对性教育。通过巡视与沟通,对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

四.校企共育,多元育人

学校通过把学生送到企业实习,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接轨,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校企共育过程中,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培养任务是要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的,校企双方的教师要形成分工合作的机制。校企双方先要共同编制顶岗实习的任务书,围绕学生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合理分工,如实习前的理论指导、学习任务指导等相关工作由校内的实习指导教师承担;而职业安全教育、专业技术指导、职业习惯养成、工作方法的实践等任务主要由企业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来承担。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完成对学生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指导,多方育人、多元育人。

五.校企共评,多向切入

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评价可以建立多方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组建一支由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企业管理者、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学生组成的多方评价机构,对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行多方评价。利用多向切入的方式进行考核。将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从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创造效益、工作能力,实习报告、任务书、日志的完成情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内容;评价的方式可以采取笔试、答辩、日常表现、第三方评价等评价方法。多方多元评价方式可以为达到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效果提供保障。通过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同时也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1.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可以使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并由教学顶岗实习的新员工转变为毕业顶岗实习的准员工。

2.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可以缓解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人力不足的困难,为企业储备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还可以为旅游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在学校与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共同管理、共同培养和共同评价过程中,使企业获得人才培养过程的成就感,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这种方式的校企合作过程也能够提高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认可度,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和育人能力。通过旅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使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和兼职教师队伍,对社会和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扩大专业影响力,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源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顶岗实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顶岗实习取得的效果,与专业对顶岗实习所进行的科学、有效管理密不可分。旅游管理专业 “分层次·多方位”实习管理模式在实施中要按照“管理到位、跟踪到位、指导到位、评价到位”的工作要求,深入分析各自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各自所面对的突出问题,在实习基地建设、实习管理上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方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方式,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旅游活动;应用;探讨

[DOI]10.13939/ki.zgsc.2016.51.210

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集成管理九大知识体系和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五个过程组。它是基于被接受的管理原则的一套技术方法。用于计划、组织、控制工作活动,以依据规范标准按时按预算达到理想的最终效果。

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入组织旅游活动之中,既可以丰富旅游管理体系,也对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组织旅游活动与项目管理存在诸多共同特征。本文把项目管理与组织旅游活动联姻,也是一种创新尝试。旨在对如何组织成功的旅游活动,实现或超出干系人预期旅游效果进行尝试和探索。

1 项目管理的发展及引入的必要性

1.1 项目管理发展历程

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探索管理项目的科学方法。进入20世纪50年代,美国军界和各大企业的管理人员纷纷为管理各类项目寻求更为有效的计划和控制技术。我国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起源于华罗庚推广“统筹法”,我国项目管理学科体系从统筹法的应用开始而逐渐形成。从统筹方法至今,我国项目管理学科体系已经取得巨大发展,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学科体系趋于成熟、应用领域呈多元化发展。项目管理已经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竞相发展,项目管理资质认证也日益科学规范。

1.2 引入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国内外实践证明,实施项目管理有利于开阔思路和视野,养成系统思维习惯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工作方式。实施项目管理可以降低项目的风险性,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目标。成熟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有利于组织和个人进行嫁接移植,推广到更多的旅游项目中,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极大地推进行业健康发展。

2 项目管理在旅游活动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组织旅游活动与项目管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旅游活动与项目管理的特征对比分析如下。

时限性:旅游活动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例如苏州三日游,长城一日游,欧洲七日游等;项目管理强调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

多目标性:旅游要达到休闲、观光、度假等目的,同时,也有安全、经济、舒适等要求;项目管理的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通常有成果性和约束性目标。

冲突性:任何一次旅游活动都有预算、时间、旅游内容和服务质量的要求;项目管理既有时间、成本的效率约束也有范围和质量的效果约束条件。

依赖性:成功的旅游活动必须考虑到旅游景点、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部门协作完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工作过程;项目管理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和制约的工作组成。

约束性:旅游活动需要在旅游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利用现有的资源,合理安排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重要任务;项目管理任何项目的实施都必须有人力、资金、技术、时间等约束条件。

独特性:旅游活动也具有独特性。每次团队的组成各不相同,线路和景点的选择不同使组织活动行为各不相同;项目管理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都有区别于其他项目的特殊性。

一次性:旅游活动具有旅行结束后,活动任务完成、旅游结束团队解散的特征;项目管理特指一次性任务。

通过以上二者特征的对比分析,把每一次组织旅游活动当成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将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应用于旅游管理活动是可行的。

3 旅游活动中的项目管理应用及过程

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阶段划分称该项目的生命周期。本文按旅游项目阶段活动的目的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收尾阶段。按照过程本身的作用把旅游活动过程共分为:起始过程、计划过程、实施过程、控制过程和结束过程。

3.1 启动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寻找项目机会,组织好可行性论证,确定项目目标,初步确定项目规划。在这里我们以一次异地两日游为例。组织者(项目经理角色是导游)和被组织者(团队是旅游团成员)就旅游项目的背景、目标内容、项目需求、制约因素等签订旅游合同即项目章程,保证在游览线路上和项目上最终达成一致,包括景点、时间、价钱、交通工具、餐宿标准及服务质量要求等。导游需了解熟悉团队成员特征(如职业、年龄、嗜好等)、有无特殊服务要求,提醒告知成员的责任权利及注意事项。

3.2 计划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周密的计划。主要包括项目范围计划、进度计划、成本计划和质量计划,组织好开工前的人、财、物及一切软件准备工作。就本例异地旅游而言,参观游览的旅游景点构成了范围目标的主要内容,为完成最终的范围目标必须完成相应活动,例如交通、游览、购物、餐饮、住宿等活动,为此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下一步为完成这些活动分配资源。首先把活动进行排序并且标出每个活动计划完成所需时间。例如从住宿到景点往返需40分钟,游览需要3个小时,午餐花费1小时等,即通过活动排序、活动历时、活动资源估算制订出一份详细的行程(进度)计划。其次是计划费用预算。

为防止参观景点时,人员走失、疾病等“意外因素”做到“不意外”还必须制订应急计划,即风险管理。例如把团队分成小组,每个组选出负责人协助管理。到目前为止,明确了目标,细化了目标实现的步骤,建立了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对非正常情况做了应对,下一步就可以按计划出发了。

3.3 实施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按照计划实施项目,保证项目的质量、成本、进度按照计划完成。获取实施的实际状态,对比计划过程判断是否存在偏差,当存在偏差时,或者纠正实施过程,或者变更计划。

在旅途中,导游是整个旅游计划的实施掌控者,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计划是什么,还要了解实施的真状态。例如询问小组的进展情况即实施沟通管理。当导游认为不符合预定计划时,就要进行干预:加快行程或变更计划即实施控制。

质量控制即在导游组织实施计划过程中依据接待计划对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根据天气、环境、游客情绪、餐饮、住宿等因素的变化及时做好沟通管理工作,有效提高旅游环节的各种服务质量。

3.4 收尾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做项目结束后的收尾工作,包括评审、鉴定和项目交付,主要活动是进行项目成果验收。就旅游项目而言,旅游的计划有效实施,行程安排和服务过程得到旅游团队成员的满意评价和接受,标志项目的顺利完成,宣布旅游结束,项目组织团队正式解散,进入总结归档评价的收尾工作。总结和评价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为改进和提高下一个项目工作带来启发。

4 结 论

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入组织旅游活动之中,不仅可以丰富旅游管理体系,而且对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案例选择;教学方法;案例展示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对旅游者形成的直接吸引力使旅游活动得以成行;旅游景区是游客完成旅游体验活动的重要场所,景区旅游的体验效果决定着游客整体旅游体验的质量。所以旅游景区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由过去的外事接待转变为包括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等在内的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旅游景区的建设也由最初的以开发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经营管理为主的道路上来。《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与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其教学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希望为《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深入提高借鉴。

一.《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运用各种媒介手段将客观情景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形的掌握与讨论,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方法被广泛引入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景区实践案例,对《旅游景区管理》的课堂教学意义明显。

第一,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一般来说,单独观察每一门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但如果放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不同课程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知识点重叠,这是引起理论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所在。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被安排在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等课程之后,其后续有导游学、旅行社管理、旅游环境管理等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内容构建应该综合考虑其在专业培养方案前后续课程的情况,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分析《旅游景区管理》的景区运营管理与景区战略管理等相关教学内容时,如果能够引入景区运营管理或战略管理相关案例,则可形成该课程自成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避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业已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现象。

第二,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的地域空间,但这一概念还是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很难激发出学生的想象空间。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引入,将使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直观具体的、生动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示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合理的思维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三、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可以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性教学是应用性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是,将实践课与理论课完全分开并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既有课程实践也有专业实践课时的安排,《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环节无疑是该专业重要的教学过程。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在《旅游景区管理》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旅游景区管理案例,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的理论应用就有了初步认识,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就有了保障。

二.《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976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5573家。再加上国外大量存在的旅游景区案例,则《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选择面临海量的选择范围。如果没有取舍,《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对教师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笔者认为,案例选择应有一定的原则:

首先,《旅游景区管理》案例应与教学内容有关。《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涉及旅游景区产品设计、游客体验管理、服务运营管理、景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经营行为管理、营销管理等景区运营管理与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成体系,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某个方面有特色的的景区管理案例,可以迅速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产生共鸣。其次,《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应与教师涉入有关。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引入,不是简单的故事展示。教师对所选旅游景区案例地涉入,是形成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分析案例的前提条件。教师涉入并不是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案例地亲自进行实地考察,而是要求教师对旅游景区案例地有深入的了解,或者通过搜集相关二手资料,或者通过现场实地考察,最终能够形成自己的认识。试想,如果任课教师引入一个自己并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旅游景区案例,那他如何能引导学生去积极分析探讨这一景区案例呢?

再次,《旅游景区管理》的案例应与教学目标有关。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旅游景区管理》的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掌握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旅游景区运营的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初步具备旅游景区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从旅游景区赋存的旅游资源类型来看,旅游景区可以分为自然类旅游景区、人文类旅游景区、复合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等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其运营管理过程存在一定差别,因此,景区案例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景区的多样性特点,这样才能适应《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根据上述旅游景区管理案例选择的原则,我们就有了合理的选择范围。在选择国外旅游景区案例时,尽量选择知名度高、资料容易查找的案例,如主题公园类、海滨度假型景区以及世界遗产类景区等。国内景区除了考虑世界遗产类景区以及大型主题公园类景区外,所在院校周边景区应是任课教师选择案例的重点。因为在选择周边景区作为教学案例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容易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材料,也容易引发学生进一步实地探究的热情,以笔者所在岳阳市为例,岳阳市域范围内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景区,特别是最近几年不同景区的经营管理方式均形成了一定特色,如张谷英古村落旅游景区、6501-银沙滩景区、岳阳楼-君山景区、五尖山森林公园景区以及上山下乡生态休闲农庄等,选择他们作为笔者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案例,均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三.《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的方式

在《旅游景区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式的引入,将形成围绕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教学模式,但如果不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案例教学方法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中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个问题也就是《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方式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旅游景区管理》的任教者思考:

第一,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展示方式。旅游景区是一个三维的空间,作为案例的景区展示即是要展示与该三维空间相关的信息,展示的方式有很多,如旅游景区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等,甚至于还可以将几种方式进行动态与静态组合、图片与文字组合、视频与音频组合,也可以选择将案例景区的核心区域进行详细展示,这样可以将该景区的资源环境信息、产品设计信息、服务质量信息、游客行为管理信息等展示出来,以达到最佳展示效果,为引入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提供足够的信息材料。

第二,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引入时机。在《旅游景区管理》课堂教学中,景区案例的引入时机也是要考虑的。例如,可以选择开始讲授新课时引入景区管理案例以带来一种悬念,也可以选择理论讲授完成后引入景区管理案例以形成新的教学兴趣点,还可以根据理论知识讲授进度即时穿插展示景区管理案例的不同信息以增强讨论效果。选择某一种时机引入景区管理案例要根据理论讲授内容与景区案例的特点进行全盘考虑。

第三,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提供方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的提供方式是指景区案例材料的引入由谁来完成。一般来说,任课教师是最主要的责任者,因为任课教师把握了《旅游景区管理》理论教学内容的进度、教学内容选择的大方向。也就是说,在《旅游景区管理》案例“教”与“学”的方式中,教师为主导。但是在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中,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也应当成为景区案例材料的引入者。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课余搜集某个区域的景区案例信息,或者搜集某个类型的景区案例信息,或者直接安排学生搜集某个具体景区的案例材料,并适当引入学生的景区案例,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也可以使案例教学的案例资源更加丰富。

第四,要注意旅游景区管理案例的展示程度。景区管理案例信息的展示要适可而止,只要能够达到引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效果就够了。但要注意的是,过于简单的案例信息展示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样的结果明显就偏离了旅游景区案例教学的目标了。究竟一次景区管理案例或者一个景区管理案例的信息展示达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进行取舍。

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相对来说,《旅游景区管理》是一门教学内容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方法还不够成熟的课程,本文的分析只是作者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要发挥《旅游景区管理》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有待于《旅游景区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也有待于教学过程中对景区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庾小玲,生延超.案例教学在《旅游经济学》中的应用[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13(1).

[2]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2011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M].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2012.

第8篇

为了保证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能保持可持续、协调性的发展和进步,旅游工作者应该正视当前产业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弥补产业中的漏洞和不足,提高旅游产业的质量,降低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风险。旅游产业工作者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管控措施,提高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保证产业运行的质量,降低旅游产业发展中发生风险的几率。

一、发现旅游产业中的趋势――制定合理的风险管控方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旅游和外出游玩,旅游产业作为当代兴起的热门行业,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但是,由于中国的旅游产业正处于黄金发展和战略转型时期,对风险存在敏感度高、矛盾凸现明显等特点,造成危机和风险发生频繁的现象,市场经济波动和起伏较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给旅游产业造成许多负面压力。因此,旅游产业工作者要重视产业风险的合理性管控,找出产生风险的原因,正视当前产业中出现的不合理结构和缺陷,针对风险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改进措施,加快产业发展和产品结构的全方面升级,提升旅游产业在各大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降低产业发展中的旅游管理风险,丰富游客市场管理和经营模式,做到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客源,降低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加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减少游客发生危险的几率,降低风险度,给游客提供安全、可靠和多元化的旅游管理机制和服务系统。

二、加强旅游产业中的条件――提供多元的风险管控措施

旅游产业中常说的“风险”就是指可以预测的不确定性因素,从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中国目前存在的旅游产业风险因素主要有:发展风险、风险管理、旅游决策风险、企业管理风险、旅游制度风险等,旅游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这些旅游产业的发展危机,制定出合理和有效的处理机制,全面地分析旅游产业的管理方法和运行模式,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设备,提供多元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产业是一种户外进行的活动,存在许多突发性的潜在危险和安全事故隐患,所以在产业发展中加强旅游设备的管理,时常更新和完善旅游设备,确保游客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运行。从旅游产业发生过的危险和事故来看,大部分原因是旅游管理机制不合理,设备不完善,管理者对游客的安全问题存在疏忽,造成事故。因此一定要加强旅游产业中的管理条件完善,提供多元化的风险管理防控措施。

在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也有运行结构调整、票价改革及收入多元化的趋势,应当在运营过程中更多的分析和应用网络营销,例如可以进行“朋友圈拼团旅游”、“网上旅游消费积分享礼品”等模式。同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常引进高技术的管理人才和产业规划人才,对旅游产业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要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和完善计划,加强旅游产业中的管理运行机制,对旅游产业工作者要严格地培训和教育,加强安保系统和警察防备管理,让旅游产业高效和高质量的运行。

三、优化旅游产业中的管理――降低突发的风险事故几率

旅游工作者要从旅游管理理念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促进产业的高效运行,才能降低突发的风险事故几率,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和协调性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风险形成多种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能探索出有效的优化政策和改进措施,提高旅游产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决策依据。高质量的旅游产业离不开完善的旅游发展元素,即旅客的“吃、玩、行、娱乐”等,旅游产业是一个抗风险能力弱,面对突发事故的抵抗力不强,但经营模式多种多样的交叉性产业,因此工作者一定要优化旅游产业中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加强防范意识和应急策略,减少突发问题给游客带来的危险。另外,管理者要具备善于发现的能力,即对旅游设备和器材要经常检查和更新,发现有问题的器材要及时地更换,对游客存在的不安全举动或行为也要及时地制止和管理,以防l生不必要的危险。旅游产业是大型的户外活动产业,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具备耐心、细心的工作态度和管理理念,加强防范意识和管理机制,保证产业的高效和高质量的运行。

同时,工作管理者可以在危险的地方加强标志语的宣传力度,比如“勿投食、勿”等标志,管理者可以在野生动物近距离观看的区域设置语音安全播报,比如“紧锁车窗”、“请勿开窗”、“请勿拍打玻璃”等提示,能有效地提醒游客注意安全,提高防护意识,提高警惕。另外,管理者要加强游客的跟随巡逻和侦察等工作,善于发现野生动物动向,及时给游客做保护措施和救护措施,给游客提供安全服务强、保险意识高的旅游管理产业。

三、结语

第9篇

【关键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旅游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2011年获得了面向全国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的招生资格,目前招生已达四年。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MTA人才,在旅游管理企业及相关行业中树立了较好的口碑。在培养过程中,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一直以“高档次、低门槛;重实践、强理论;强实力、低学费”的目标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相当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起步较晚,可参照性不足,也导致在实践教学的环节有所不足,需要大家加以思考。

1.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现状

在学生专业思考与动手能力培养方面,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重视MTA的实践教学类课程,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公共基础课2门,学分为6分;专业核心必修课7门,学分为18分;选修课开出了12门课,要求每个专业方向的学生至少选修2门课、完成4学分;必修实践环节课有三门,分别是《实践环节》、《开题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共4学分。必修实践环节课虽然只占4分的学分,但学院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方式必须多样化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实践教学已基本浸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以综合而言,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MTA的授课方式已有案例教学、情景教学、 现场教学、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学术报告、调研报告和专业论文撰写等表现形式,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特点

2.1地方特色突出但国际性不足

旅游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现状在各个国家或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1]。旅游业的地区差异性相当突出,也折射反映到了旅游教育业。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地处西部偏远地区,由于桂林旅游业发展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高等教育对地方旅游业的总结与思考也较深入。在实践教学设置过程中,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考虑到了当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相当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比如,《民族文化遗产开发与管理》一课,主讲教师将课堂带到了广西民族文化遗产丰富的昭平县;《旅游规划与战略》的主讲教师将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旅游规划作为经典案例来讨论。实践教学突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主讲教师在地方有相当的从事旅游业的实践经历,他们丰富的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经验能够让他们游刃有余地引导MTA学生深入学习。但不得不说,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立足旅游需求,依托桂林这个优秀旅游城市,积极拓展与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不足,教学内容国际案例较少,MTA学生专业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不足。

2.2“本科化现象”尚存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MTA教育实践教学“本科化现象”尚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MTA招生简章中说到,报考人员必须符合条件之一:“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2]”。根据统计,目前MTA学生仍有不少并非旅游专业出身,他们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理论相当匮乏,还有不少学生是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理论总结能力相当弱,导致主讲教师不得不兼顾他们,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2.3重视实践,缺少评估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MTA教育实践教学虽然被放置在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到目前为止,学院仍没有完整的评估体系来激励、约束教师行为,没有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来开展,完全是由教师依据自身的思考来设计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评估是实践教学活动长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却缺少评估必然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毕竟教师资历、背景差异较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导致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一。

3.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

3.1增加教师国际化实践教学经验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关键环节之一,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质量的高低[3]。要想培养熟悉旅游业务实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走向世界的拥有综合能力的优秀MTA学生,教师就必须自身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走向世界的综合能力。建议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对MTA专任教师素质的要求要以国际标准作为要求。为达到MTA专任教师不断“走向世界水平”的目标,建议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激励教师到国际知名旅游企业挂职,让MTA专任教师弥补国际风土人情、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战略、旅游市场等相关知识的实践缺陷。

3.2创造激励机制引导“弱势学生”

为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必须调动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学生、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学生及非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这一类相对弱势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激励机制来引导“弱势学生”。首先,可专门针对“弱势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建立网络教学网站,网站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基础知识传授为中心,然后逐步加强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与交叉学习。建议学院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以鼓励“弱势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相关学习,让他们在实践课程开设前就基本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及技能,熟悉旅游业务实际。

3.3完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的着眼点不同,评价的理念和价值观是相当不同的。国际上培养专业硕士,对实践教学评价上已开始重视,比如美国学者泰勒(R.W.Tyler)为代表的目标导向型、美国学者克龙巴赫(L.J.Gronbac)为代表的决策服务型、美国学者布鲁姆(B・S・Bloom)为代表的过程改进型和日本学者桥本重治为代表的价值判断型等。建议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依据评价活动三要素,即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手段,研究国际已有的经验,找到适合学院的实践教学评价的理念和价值观,制定一定的实践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对MTA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产生约束作用。只有将问题反馈给被评者,使其认识到其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缺陷,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水平,逐渐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4科学分配实践课时比例

要实现MTA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让他们真正成为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应科学分配实践课时比例并还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数量。MTA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实践课时的学分值比例还有待加强。建议在不超过教学计划总学时的基础上,多开设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程门数的比例,让MTA学生依据自身基础及条件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

4.结论

目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还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需要社会加以关注,需要学院在不断的创新与制度完善中加以解决,只有不断发挥出学院培养实践特色人才的优势,相信必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胜任现代旅游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莉霞,李九全,郭静花,巴华蕊.基于4R理论的海外旅游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思考[J].旅游

论坛,2012(01):114-118.

[2]桂林理工大学.2011年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招生简章.[EB /OL]:百度文库网

http:///,2015-04-12.

[3]胡晓珊.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优化设计初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JGZ119)。

第10篇

一、规范管理、制度创新

从2004年3月开始试点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截至2010年5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先后派出旅游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共计393人,教师14人次前往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实践锻炼(详见表一)。表一:经济管理分院学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一)管理无盲点,层层落实,全面规范

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经济管理分院成立了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管理和指导。实习生日常管理工作由实习带队老师负责,实习点有关问题由带队老师定期向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汇报,并建立重大问题应急反应机制。学院实习管理与指导小组老师定期到各实习地点巡视指导,了解实习生的相关情况,处理相关问题。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济管理分院制定了一系列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规范,以严格的制度来保证管理到位、教育落实。具体制度包括:实习计划、实纲、学生实习守则、实习考评制度等。

(二)创新工学结合模式,服务社会“零距离”

在旅游管理专业酒店顶岗实习取得良好效果并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经济管理分院充分调查与分析社会需求后,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05级的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的制定了2007—2008学年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05级“鱼凫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施方案》。经过前期学生自愿报名、选拔组班、岗前培训,46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圆满完成了在鱼凫国都温泉大酒店为期一年的实习,并同时完成了必修课程的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达成了学校与企业间、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间、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零距离”结合,真正实现开门办学,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接轨,并尽可能降低学校办学成本、学生完成学业的成本以及学生就业的机会成本。同时,方案的科学有效实施,也有利推进了05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各项工作健康、稳定、持续地不断向纵深发展。

(三)创立学生科研方案,鼓励学生实践研究

2008年,06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顶岗实习期间,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思考和思维创造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岗位实践结合,思考创新并形成阶段性成果,经济管理分院在2006级旅游管理专业驻金苑酒店实习生中首次实施了“实践课题研究促进方案”。根据方案,分院成立了专门的学生课题研究促进基金,用于学生实践课题研究的资助和奖励。学生课题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实习企业的日常管理、部门运营、对客服务、产品创新;实习团体学生成员的管理方法研究与正向引导;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可行性模式探索等三个方面。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两年来,共计有12个学生课题小组通过了学院审定,正式开题并顺利结题。

二、企业一线实践,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选派青年教师深入行业一线,不断实践提高

几年来,经济管理分院先后选派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游红霞、杨胜龙、万婷春、王婷、叶春近等于2004年至2010年间分别前往遂宁市明星康年大酒店、成都温江鱼凫国都大酒店、广西南宁最佳西方(精品)红林大酒店、广东汕头金苑大酒店担任酒店实习带队指导教师,除了做到有效地规范学生的教学实习,加强教学实习管理与考评外,均在酒店担任了一定职务负责相关工作。在管理学生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收获了专业领域和酒店业管理服务方面更为丰富的理念和技能。04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带队老师万婷春在进行实习生管理的同时,更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在国际五星级红林大酒店培训部担任培训助理一职,顶岗工作达半年时间。通过酒店实际工作的锻炼,她对整套酒店培训管理工作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掌握,熟悉酒店人力资源部各项工作政策、程序及酒店人事管理工作实际状况;全面了解酒店的整体管理运行体系及各部门基本情况;对高星级酒店的人才需求实际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还具备了酒店行政人员专业素质及实际工作经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星级酒店培训管理人员。

(二)以实践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完成实践锻炼后,专业教师们纷纷将实践收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对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概论》、《餐饮服务管理》、《茶文化与酒文化》等多门课程进行了改革和重建,专业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补充,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与欢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杨胜龙、万婷春将酒店企业培训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在学院2006年度名师示范课竞赛中杨胜龙老师获院级一等奖,在学院2007年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中万婷春老师获院级一等奖,在学院2010年说课比赛中叶春近老师获院级二等奖。

三、育人创新,终获累累硕果

经济管理分院推行在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生不仅通过顶岗实习了解到了更为丰富的行业实际,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更锻炼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积累了实践工作经验,为毕业后真正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理论结合实践,增强学生专业水平

通过一线服务实践,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学生们把实践中的所思所得写成了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研究的方向。2004年以来,实习学生共上交实习小结、实习报告达650余份,完成与实习相关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0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郑蒋萍以实习酒店红林大酒店大堂吧酒水种类为研究对象写成《大堂吧酒水种类可增加性的调查》一文被评为04级优秀毕业论文。05级旅游2班学生崔文婷将在金苑酒店前厅部的实习工作中的思考所得写成《金苑大酒店前台接待服务工作探析》一文被评为了校级学生优秀实践论文。

(二)锻炼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在酒店的实际工作锻炼中,学生们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陌生的生活环境锻炼了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在与同事、上司的相处中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酒店复杂的工作环境更是最好的教材,学生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着职场生存之道,完成了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认知改变,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

(三)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受到企业广泛认可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的由来始于高等师范教育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的师范教育起步较晚,且历来采用封闭定向为主的教育体制,直至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我国的师范教育才真正开始走向开放型教育之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分别有以下情况:一是开设在专科学校内,比如国内较著名旅游高等院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重庆旅游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等。二是开设在综合大学下的二级学院或系别,通常是以培养本科、研究生层次及以上的人才。国内属于此种情况的大学比较知名的有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厦门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渤海大学旅游学院等。但我国还存在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在高等师范院校内设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旅游酒店管理人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等是国内较早一批开设该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此后,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在全国各高师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芽开花。

“师范转综合”以后的高师院校,由于其前身的师范背景,师范类专业教育的优势相对来说较容易把握,而处于师范院校内部的非师范专业则相对处于一种弱势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以高等师范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情况来窥见一斑。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保证调查对象的可比性,本次调查选取同一区域内的五所高等师范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的院校包括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以这五所高等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非师范专业的代表进行研究。其中,内江师范学院以专科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为培养对象,绵阳师范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开设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西华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同时开办了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此次调查采用资料分析方法和实地调查法对各高等师范院校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等进行了详实的掌握与了解。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学院中已经普遍开设旅游本、专科专业,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770所,比上年增加8所,在校生39.74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通过对以上四川省几所高师院校的调查,总的来说,现行培养模式还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相悖,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不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

(一)培养目标趋同,缺乏特色

酒店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各高师院校来说,与综合院校相比,其培养目标上几乎没有差异,都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人才为目标。然而,各高师院校还存在不同类型、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与本科层次的无相差别,研究生层次和本科生层面的相差无几,缺乏多样性。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的旅游人才层次和规格还有一定的差距。下面以各高师院校本科层次该专业培养目标做比较,通过下表可以看出各高校培养目标趋同,并无特色可言。

(二)专业设置随意,专业设置较少且雷同

首先,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缺乏明确的学科定位。按照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旅游酒店管理应该隶属于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按照常理应该把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开设在工商管理院系下。而现实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开设还没有如此规范,设置在诸如地理学科下的有,设置在历史、经济管理学科下也有,而且专业名称也颇有意思,例如,旅游地理、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经济,绵阳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就将其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建立在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内江师范学院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划分在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则是将旅游酒店管理纳入经济管理学院。

其次,专业设置雷同,缺乏特色。专业方向或者专业设置一般只有旅游管理和饭店管理两个专业,或者直接统称为旅游酒店管理,几乎不考虑社会所需的旅游景区人才、旅游教育人才、休闲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有待加强。

再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例如,内江师范学院在其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都开设了专科层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西华师范大学设置旅游酒店管理相关专业三门,分别开设在管理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下。

(三)课程设置混乱

高师院校设置非师范专业例如旅游酒店管理很多都是依托其原有专业,在原有学科例如历史、地理等基础上建立的,因而设置在这些学院或系别下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其学习的课程也多为历史专业或地理专业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外加几门专业课:《旅游学概论》、《导游实务》、《饭店管理》、《旅游资源》等,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过专、基础课面窄,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不利于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开拓。

(四)教材建设严重落后

尽管国家教育部组织和进行了多次教材改革,例如,“‘十一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但高师院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承性,导致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感。过旧的知识内容难以适应现代旅游教育的要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讲授,很少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成果。

(五)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以本科四年学习期间为准,实践实习通常为3个月,而且多安排在最后一年,其余时间为理论课。理论与实践时间分离。技能培训方式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灵活。与企业合作,委派学生实习,缺乏合适的管理方法,收效甚小。例如乐山师范学院,在校期间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3周,安排在假期进行。专业实习包括资源景区、旅游行业调查研究和旅游企业业务实习,总共22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必须提交个人总结和实习调研报告(论文)。劳动教育四年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校内劳动6周,分散在各期进行。西华师范大学专业见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同时社会实践课安排在假期进行,并完成实践报告。学习理论课的时间与学习实践课的时间分配不均,且彼此分离,导致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指导和纠正,缺乏必要的管理,因而实践教学的质量并不高。

(六)生均教育资源的占有量不足

教育资源的占有量不足,突出的表现在非师范生的实训基地、实训实验室稀缺以及师生比偏高,难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指导。其中,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比较丰富的绵阳师范学院,拥有绵阳师范学院企业服务研究中心、绵阳师范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绵阳市史学会等研究机构。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杭州、海南等五星级以上三十余个酒店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其他几所高师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普遍不足。

三、结论

通过对以上各高师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模式的研究,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师院校的非师范专业还存在培养目标缺乏特色,专业设置不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科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其中专业培养目标的毫无特色是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残败的原因和症结所在。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面准确的摸清师范院校可为自己提供的土壤和肥料,针对在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对专业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统筹协调,找准自己在师范院校中的角色定位,探索出一个科学、合理、适宜的专业培养模式,在实现自己专业价值的同时,应对师范教育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Z].高等教育部,1954.

2、高校六十条[R].教育部,1961.

3、普通高师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Z].教育部,1988.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Z].国务院,1993.

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Z].国家教委,1993.

6、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7、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第12篇

关键词:专业特色;学生管理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日益全面,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正视旅游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实,积极配合教学,依托专业特色开展学生工作,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和科学的运用。如何仅仅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这个目标,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力求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三位一体”的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有计划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保障,进行服务性教育,把旅游管理学院建设成省属一流,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一)复合型——以素质为目标,培养创新理念。21世纪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应具备全球化、数字化、创新化和专业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定位,夯实学科及专业基础,实现培养目标的有的放矢,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应用型——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品牌竞争力。学院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调查、毕业生的跟踪分析、国际发展预测以及旅游人才的供需分析,围绕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为基础,努力实现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在行政管理部门及其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大型会议和展览的组织、策划、营销及管理工作,在现代涉外高星级饭店、国际旅游业及其相关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工商流通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运作和服务等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实践性——以技能为保障,实现校企合作新途径。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实现了校企的完美结合,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环节完善教学内容,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

二、全方位服务的学生管理方法

目前,我国旅游、会展人才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现象,而且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出现了偏颇,使得学生对专业及就业产生盲目的、模糊的认识。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新的人才定位、新的社会需求,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以服务育人为工作理念,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正确的指导方向。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保障。学院倡导“全方位的教育、全过程的管理、全天候的服务,全身心的投入”的“四全”工作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开放式教育教学为保障,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把基础性工作做实、重要性工作做好、探索性工作做新,努力形成具有旅游系特色和强项的学生工作新品牌、新亮点、新层次。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学生的思想教育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成为学院学生工作的一大特色。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和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运用恰当的方法,把思想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就学生本身而言,对思想教育产生排斥感,认为是虚无缥缈的,无法衡量的,加之学生现实感的提高,使思想教育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找准切入点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优质的服务意识、得体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学院将专业教育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针对市场需求,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营销。

第一,“大一”时确定专业定位,使学生学会设计自己。对于刚刚入学,对专业迷茫不知的学生,我院从学生入学时便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营造学业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挂钩的氛围,加深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尽早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培养旅游专业素质和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积极进取、追求自身完善,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大二”、“大三”综合培养,提高技能,使学生学会塑造自己。根据社会需求,我院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开设实践技能课程。学院经常派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和辅导员到星级酒店、会展公司、旅行社及景区景点、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利用我院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旅游综合实验室、模拟客房及餐厅、酒吧、茶艺室、会展综合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课外实践指导,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及择业取向熟练掌握理论及技能,夯实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增加就业筹码。

第三,“大四”强化择业观,把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职业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学生择业、创业、就业指导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遵循应聘技巧,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推广大学生包装技巧,使学生学会推销自己。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建立稳扎稳打的思想,利用网络、院报、课堂、讲座、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面试指导及心理调适。

(四)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一,深化教学改革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高等院校对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的调整,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1、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较高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2、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把旅游教育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并使它们协调发展。

3、根据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旅游职业综合能力,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

第二,以社会实践促进理论教育。积极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依托学生社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为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1、深入持久的组织好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我院本着“指导青年学生成长,为青年学生服务”的原则,组织全院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活化到实践当中,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转贴于

2、积极为学生拓展专业实践渠道和场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节事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近几年来,学生参加了辽宁省导游大赛、沈阳市导游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赛、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大赛、茶艺表演大赛。学生利用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寒暑假做导游、酒店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服务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沈阳冰雪节、沈阳金秋旅游节、中国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制造业博览会、韩国周、糖酒会等活动。充足的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大对实践的指导,而且通过专业实践也可以使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较短时间的岗位适应和锻炼,使许多学生走上了业务管理岗位。

3、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区别与其他教育的重要指标。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知识基础上的研究能力的含量。为此,我院成立了科研协会。通过学术讲座、专业教师的指导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社会公益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女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论文大赛等活动中成绩显著。

(五)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厚基础、重能力”,专业培养上要做到“通才”和“专才”的有效结合。学院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学院将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主动地位。

“走出去”主要体现在:学院实习工作由专人专项负责,考察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深入了解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多渠道宣传推销学院毕业生;为突破课内与课外、学期与假期的界限,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并签订实习协议,鼓励学生争做“明星服务生”、“明星导游员”,以便实习单位优先选择我院的优秀实习生就业,为学院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学院共与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海南、三亚等地在内的20余家五星级酒店,23家四星级酒店和分布在辽宁省各地的38家旅行社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根据市场需要,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培养人才,用“进口”指导“培养”,用“培养”促进“出口”,再用“出口”引导“入口”,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

“引进来”主要体现在:学院经常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邀请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担任评委,使用人单位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推荐、宣传和展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学院聘用各大酒店、旅行社的人力资源部和其他部门经理及主管人员担任校外实训指导老师,并定期邀请到校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讲座等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了较好关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选铺好路、搭好桥。

学院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了“教学、培训、实践、就业”一条龙的培训模式,这种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创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输送的学生成为实习单位争相聘用的焦点,同时也增强了学院及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行业间的良性循环。

三、硕果累累的人才质量评估

全面科学地反映高校人才的质量,确定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素质与技能及其在社会上的表现,又要考虑用人单位、社会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一)社会的认可度节节攀升。学校先后获批为“辽宁省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辽宁省旅游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基地”。旅游管理专业于2007年获批辽宁省“省级示范性专业”、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专业所在的旅游管理学院被辽宁省政府授予“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旅游管理学院还是中国旅游教育常务理事单位,辽宁旅游教育与研究学会会长单位。

(二)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就业率是检验学科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落脚点,是学校得以正常运转的灵魂。科学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多元的就业渠道,是旅游管理学院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的重要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学英.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魏萍,赵永乐,李伟玲.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变[J].江苏商论,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