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

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

时间:2023-08-01 17:3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城市棚户区、改造、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旧城棚户区改造正大张旗鼓地在各地展开。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的现实意义不言自明。按理说,它本应该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与支持。然而,令人吊诡的是,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实践在很多地方呈现一个二元悖论的现象:一方面各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火如茶的推动棚户区改造,另一方面,很多地方的棚户区居民却抵制甚至抵抗棚户区的改造。这种悖论如果不能予以根本性解决,从直接后果来看显然不利于推动棚户区改造的顺利进行,从深层次来看甚至会导致各地陷入危机。我们需要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棚户区改造进行梳理乃至反思,进而修正棚户区改造的具体实践,从而更好的在各地推进这一“民生工程”。

从概念上讲,棚户区是指城市中结构简陋、陈旧、抗灾性差,居住拥挤、功能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差的房屋集中的住区。基于对棚户区的这种认识,各地方政府棚户区改造政策与行动的逻辑起点是旨在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一、棚户区改造的模式

对于棚户区改造模式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如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棚户区改造项日选择不同的棚户区改造模式。我们对棚户区改造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直接运作在有较宽裕资金的情况下可采用,政府加市场运作对于公共则政未有足够资金进行棚户区改造的地区,是一种有效之举;棚户区改造的运营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对于被规划为绿地等非居住商业用地可与邻近改造可行性较高的区片采取捆绑式开发模式,对于地理位置较好、交通发达、区片而积较大的棚户区可采取住宅、商业、物业联动开发;对济南市棚户区改造政府主导与市场结合的运作模式进行了经验总结,强调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棚户区改造的资金筹措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除了地力则政预算拨款、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外,还可以加大采取金融机构借贷和DoT模式;2010年研究了棚户区改造的拆建模式,指出微调模式适用于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或整体环境较好的棚户区,局部调整模式适用于总体景观小会与城市环境形成强烈对比的棚户区,重建模式适用于地理位置优越的棚户区。对于棚户区改造模式的选择,应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棚户区改造项日的特点与要求,而不能盲目的进行机械模仿,更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二、我国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基本思路

棚户区改造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实施难度大。我们不打算罗列实施它的所有思路,而只将目前最为重要的,且容易为论者所忽略的几点概述于下。

1、善治是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重要的目标模式,即良好的治理。所谓治理,是与统治相对应的概念,它们的最基本区别在于两点:

(1)、治理的权威包括政府,但不必一定是政府,而统治的权威只能是政府;(2)、治理的权力运行是多元而双向的,统治的权力运行则是单向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最佳状态是善治。

善治有六个方面的特征,即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性和有效性。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城市棚户区改造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善治”,即要有一个具有实现棚户区居民社会生活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实施、动员能力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一方面强调政府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强调政府只是发挥作用的多种力量之一。除了政府之外,还必须发挥市场、社会组织尤其是棚户区居民在改造过程中的作用,即全面地推进政府、棚户区居民、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在各个层次的互动、协调、合作以实现棚户区改造及治理的最优化。

2、以发展型社会政策提升棚户区居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核心理论是将社会政策看成是一种社会投资行为,特别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社会的融合发展。具体而言,发展型社会政策首先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减少不公平和歧视来推进机会的公平,同时促进个人的参与能力的提升;其次,发展型社会政策注重制度建设,力求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群体之间的公平;最后,发展型社会政策关注社会在水平层面的整合以及垂直层面的畅通,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融合。

结合发展型社会政策,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对于棚户区居民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强其市场竟争能力。针对棚户区居民大都素质较低,缺乏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基本技能这一现实,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理应把提升居民的素质与能力作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对居民支持策略应该是“扶上马再送一程”,彻底避免他们被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之外或在低工资边缘徘徊,要使其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增强其就业技能,进而使其有更大的机会向上流动,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注重提高针对棚户区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其后顾之忧,重视对于棚户区居民家庭的干预和支持,帮助家庭增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能力,从而切实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福社。

3、扩大提升棚户区居民的社会资本如前所述,棚户区居民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规模小,社会资本质量低,人际交流和职业流动一般局限在社会底层,较少能够运用网络资源达到工具性的目的。针对这一现实,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应重视居民社会资本的提升,进而能为改造后社区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三、棚户区改造的策略分析

对于城市棚户区改造策略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棚户区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具体解决对策与建议。对于棚户区改造后引发的困难住房第一轮住房问题,提出要对这些困难住户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制定棚改安置房建设、使用、管理制度;在棚户区改造贫困户拆迁的优惠政策、零散棚户房的改造、落实棚户区居民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力而提出了相应解决贫困户阻碍拆迁问题、拆迁改造小彻底问题、新区生活成本增加问题的对策;认为棚户区改造中存在部分政策修订滞后、发生违规行为的问题,并在对建立-套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改造政策体系、建立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参与力而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对策;在总结黄石市棚户区改造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搭建一个专门的保障性

住房投融资机构,以灵活的融资、投资形式整“活”资源;在棚户区改造中,实行先建设安置房再拆迁,以建促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棚户区改造机制,将棚户区改造中所有可能的收益点滚动投入于后续其他片区的棚户区改造;王大伟(2011)提出要使棚户区改造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必须合理确定棚户区改造日标任务,优先改造住房条件差、安全隐患重、群众要求迫切的项日;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一个公开的利益博弈机制,让居民参与棚户区改造决策的制定中,使决策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楚德江(2011)针对棚户区改造中的居民安置问题,根据棚户区居民不同的需求提出了多样化的安置力案,并强调了应尽量就地安置,以及安置房建筑质量以及配套设施的重要性。

总之,国内学术界对城市棚户区改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行棚户区改造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相应对策分析与经验总结,或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的棚户区改造问题进行特定对策研究,这些对策建议与经验总结对于棚户区改造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现在棚户区改造的推进,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除了其经济效益外,应更多的注重其社会效益,棚户区改造涉及很多利益主体,应更深入的从其利益主体的行为考量出发,探究如何最终实现利益共赢,如何建立一个公平的利益协调与分配机制、保障弱势群体利益,使棚户区改造最终真正实现其改善居民居住与生活条件的政策初衷,有效推进棚户区改造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陈力.吉林省棚户区改造中的四要素.[J].城乡建设.2007..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运营管理;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套期保值

一、背景简介

H发电上市公司(以下简称“H 公司”)隶属于某央企发电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资产遍及境内十八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开创行业先河,于2008年成功收购新加坡某能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100%股权,从而取得了占新加坡发电市场约三分之一份额的B公司控股权。此次收购新加坡发电资产不仅是H 公司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境外收购,也是中国电力企业历年来最大宗的海外收购,同时也创造了中国企业对新加坡单笔投资的最大交易额,社会效应引人注目。收购后,H公司着眼于管理的有序平稳过渡,积极部署,严格落实,围绕适应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顺应形势,融入创新,强化管理,盈利水平三年来逐年稳步提高。

二、海外资产经营管理经验总结

因政治体制和历史文化的影响,新加坡电力市场是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充分竞争的市场。为了有效防范和规避燃料价格和售电价格风险,B公司运用了系列的金融衍生工具,提前锁定边际收益,该做法对开拓海外市场的发电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新加坡市场概况

受新加坡与国际惯例接轨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新加坡电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售电电价和燃料价格完全由市场供求机制决定,同时,为了规避电价和燃料价格的市场波动,发电商都引入了系列的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工具,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市场风险。

(1)电力市场简介。新加坡电力市场实行的是“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竞争性市场机制,发电商的全部电量均通过电力批发市场竞价出售给零售商。电价分两种确定模式:第一是固定合同模式,发电商普遍拥有自己的零售公司,向终端用户零售电量,通过固定价格的远期零售合同(Retail)锁定电价或毛利,避免竞价波动影响。同时,现阶段,为防止市场操纵,电力市场监管部门还拿出相当一部分的电力需求与发电商签订价格固定的远期售电合同,也称为固定合同(Vesting)。第二是零售合同电量,新加坡电力市场中的终端用户被分为一般用户和大用户两类。私营的电力零售商可以从电力批发市场中购电后向大用户零售电量。

由于上述大量价格固定的远期售电合同在全部售电量中占据主要比重,因此,决定实际电价水平、进而决定毛利水平的主要不是电力批发市场中时刻波动的竞价价格,而是那些远期售电合同中的固定价格。

(2)燃料市场简介。新加坡本土没有石油和天然气田,其经济国际化、开放化程度很高,其初级能源,如天然气完全依赖进口,这些天然气大多是通过海底管道从马来西亚运送而至。此外从缅甸,泰国和中国进口天然气也在筹措、规划或者进行中,按照新加坡政府的规划,到2012年新加坡发电厂中的60%全部使用天然气发电。

新加坡的能源价格随时暴露在国际油价以及外汇汇率波动风险之下。为对现货燃料,主要是天然气采购中的价格波动风险以及汇率波动风险进行防范,以保持生产经营的稳定,新加坡国内发电商通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进行风险对冲,实现了有效的套期保值。

2.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及实践

公司的运营模式可以概括为:通过固定合同和零售合同获得稳定的电力销售收入,通过衍生金融工具锁定与之对应的燃料成本,保证合理、稳定的边际利润。下面就B公司的燃料(天然气)价格和电价的锁定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1)天然气价锁定方式。B公司的电价与现货天然气采购价都是与高硫燃料油(HSFO)价格指数直接关联的。因此,只要能够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将未来的燃料成本价格锁定在与电价对应的油价指数水平上,就能规避油价波动的影响,保证稳定的利润。这是电价与燃料价格之间实现保值的基本机制。B公司目前在用的燃料价格套期保值衍生金融工具包括以下两种,分别是高硫燃料油(HSFO)价格指数差价交换合同(Swap)和高硫燃料油(HSFO)价格指数期间调整合同(Time Spread)。

高硫燃料油(HSFO)价格指数差价交换合同(以下简称Swap)是B公司最常用的燃料价格套期保值衍生金融工具。Swap合同的保值原理就是它的盈亏与现货市场中买入燃料成本的盈亏能够相互抵消。目前B公司的Swap为买入(Buy)合同。举例说明Swap及其结算特点。B公司在1月份向某一交易对家,如A银行买入4月份的Swap,约定HSFO价格为300美元/吨,数量为1万吨。到4月B公司与A银行进行结算,假定月内平均实际HSFO价格指数为400美元/吨,B公司就从A银行获得每吨100美元,合计100万美元的现金;反之,若4月实际HSFO价格指数为200美元/吨,那么B公司就要向A银行支付每吨100美元,合计100万美元的现金。

高硫燃料油(HSFO)价格指数期间调整合同(以下简称Time Spread)是同量但不同时,先Swap买入合同、后Swap卖出合同的一个Swap组合。如B公司在1月份向A银行买入3月份的Swap,约定燃油指数为290美元/吨,数量为1万吨,同时,向B银行卖出6月份的Swap,约定燃油指数为310美元/吨,数量为1万吨。这两份Swap合同就组成了一个Time Spread,且两份Swap合同的结算各自独立。因而Time Spread只是一个特殊称呼,实质上还是Swap。之所以创造Time Spread,主要是为了将价格在不同期间进行调整,以方便交易。

(2)电价确定方式。为了规避电价的市场波动,B公司通过固定合同和零售合同获得稳定的电力销售收入,下面详细总结两种合同模式下的电价确定机制概况。

固定合同是指按照能源市场管理局(EMA)的统一定价,由发电商与政府公营的零售商(MSSL)之间进行交易的电力销售合同。该部分电量占整个电力市场全部售电量的比例也由EMA统一规定。2008年、2009年该比例均为55%。固定合同电价由EMA按季度进行更新。每一季度的第一个月制定下一季度的电价。电价中包含以下三部分因素:(1)长期固定成本(包括折旧、利息、运营维护、人工成本等),长期固定成本参考电力系统中效率最高的机组的长期边际成本以及物价指数变动来确定;(2)短期变动成本(燃料成本),燃料成本参考对应期间的远期高硫燃料油(HSFO)价格与远期汇率(美元对新元)确定;(3)合理的利润。对于发电商而言,由于是政府定价,固定合同的收入是稳定的,只要能够按照固定合同电价对应的远期油价与汇率(EMA在定价月实时公开)做好同步套期保值交易,锁定燃料成本,即可实现稳定、合理的边际利润。对于电力市场而言,固定合同的存在能够避免因完全自由竞价而出现价格剧烈波动,既有助于防止市场垄断,也有利于保护发电商的合理回报。

零售合同的关键要素是零售电价,主要分为固定价格(Fixed)、政府指导价(Tariff)和指数价格(Index)。新加坡电力市场中的终端用户被分为一般用户和大用户两类。私营的电力零售商可以从电力批发市场中购电后向大用户零售电量。对于B公司电力整体而言,B公司电厂向电力批发市场售电,B公司零售公司从电力批发市场购电,两者实现自然抵消,实质上就是电厂直接向大用户售电,以固定电价,并通过保值交易锁定燃料成本来获得稳定收益。对于零售业务而言,最大的风险就是市场价格竞争。新加坡零售市场是开放的,电力商品的特性决定了价格是主要的竞争因素。如果市场中出现激进的、不顾合理利润回报的零售商低价竞争,就会压低市场整体零售价格水平,拖累整个行业的回报率。

3.未来发展规划

在H公司战略部署及强化管理下,收购近三年来,B公司顺利实现了平稳过渡,成功完成了与H公司管理的无缝对接,在保持员工队伍稳定团结的同时,也丰富了公司文化内涵。H公司不仅仅把B公司定位为一个海外运营电厂,更多地定位为一个海外资产管理的“模板”和“跳板”,为以后海外市场扩张战略铺就基础。一方面积极参与新加坡能源市场建设,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突出主业,不断提升发电机组的运营规模和管理水平。

在保持经营业绩稳定增长的同时,B公司能源新项目建设与发展也取得重大进展。位于新加坡裕廊岛工业园区的计划投资总额人民币约100亿元的登布苏水电汽一体化大型综合项目已于2009年11月开工建设,目前正处于建设高峰;计划投资总额人民币约20亿元的B公司电厂 5号联合循环燃气机组扩建工程也已于2010年底前完成了内部决策审批,目前正处于工程设计之中,即将正式破土动工。在H公司的正确领导和鼎力支持下,B公司将不断开拓进取,努力打造央企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典范。H公司也将借助B公司能源这一海外资产平台,持续深化“走出去”发展战略,提升国际化经营规模与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电力上市公司。

三、海外资产并购过程经验总结

发电企业全球配置运营资产的思路首先是一个战略层面的规划,时机把握是关键;其次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明确管理思路;第三要构建能体现“本我”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在确保平稳过渡的同时强化公司管控;第四,培育与输入公司文化,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不磨灭公司的特质。

1.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彰显全球扩展边界的思路

鉴于国内电力市场机制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研判,H公司为了防范国内经营风险,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和声誉价值,积极、主动、稳妥地实施海外扩张,优化区域市场布局,在国内电力行业中率先实施了海外并购战略。一方面提升了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有效防范和规避了行业经营风险和国内市场风险,同时,为发电企业做出了表率,提升了中国电力企业的国际形象。金融危机爆发给发电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的外部机遇。同时,随着发电企业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顺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也成为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H公司长期跟踪新加坡电力市场动态及电力资产私有化进程,经过多方考察、严密论证与研究分析,提前锁定收购目标,在新加坡第一时间实施电力资产私有化之际,抢占先机,及时并购。

2.抓大放小,成立专职机构强化海外资产的管控

收购后,H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高度重视,一致认为这是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标杆,也是公司国际声誉的重要体现。在本部立即成立了专门管理办公室,抽调不同专业骨干力量对B公司进行日常跟踪、协调与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对海外项目的综合协调力度,保证了公司海外投资的利益,确保了公司海外资产的安全和增值,为收购后的顺利融合做出了贡献以及项目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对B公司及其管理层的考察和分析,并结合B公司原有管理方式以及新加坡整体法制化的完善情况,H公司对B公司的管理定位为战略经营型管理,基本原则是:控制董事会、抓住高管层、把握大事件、强化资金管理、完善预算激励。H公司未向B公司派驻中方员工,但收购多年来B公司维持了良好运转和运营。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方式的创新是成功和有效果的。

3.平稳过渡,在实现管控的同时延续原有的治理结构

与新加坡其他两家主力电厂显著区别的是,B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延续原有的架构风格。在保留了原班董事会成员的基础之上少量加入股东代表。为确保H公司对B公司的控制权,H公司对B公司的公司章程进行了修订,规定董事会的召开,无论符合法定要求的人数是多少,必须要有H公司的董事出席才有效,会议决议以多数票决定,但多数票中需含H公司董事的投票。由于H公司在国际化的经验和运作方面相对欠缺,因此,充分利用当地独立董事的资源可以有效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同时也有利于H公司自身逐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同时,独立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会增加公司运作的透明性和独立性,提高公司运作的效率,对于H公司收购B公司后的平稳运作和过渡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B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共七人,其中包括三名H公司股东方董事,四名独立董事。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对于确保B公司能源的长远发展以及公司管理的稳健高效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证。

4.潜移默化,浸润企业文化逐步实现理念观念的统一

H公司在业界一直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而著称,在彰显社会责任的同时,统一员工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也一直是H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软实力。在为B公司搭建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的管理制度、合理的组织架构的同时,要逐步向B公司灌输自己的公司意志和公司理念。H公司企业文化已在B公司能源得到培育、推广和认知,B公司正不断从文化根基上与H公司真正融为一体。在H公司企业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B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也开始逐步熟悉和适应总部的管理风格和运营基调,在H公司下达管理命令后能够认真理解并及时贯彻执行,服务并服从于H公司整体战略,为H公司使命、目标和战略的实现保驾护航。在H公司的领导下,B公司能源将不断开拓进取,努力打造H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典范。H公司也有信心以B公司能源为海外平台,不断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不断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国际化竞争力。

第3篇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我对税收的科学发展又有了新认识。

首先,我个人并不反对税收中有一些柔性,但是,我认为税收工作绝对不能抛弃法治的理念,而只主张柔性一面。在税收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刚柔相济的原则,在税收的刚性与柔性的关系上,刚性是主,柔性是辅。只有充分认识并尊重这一规律,才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们知道,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在税收领域,则是依法治税相对于人治税收。从人类历史的规律看,人治社会是落后的,法治社会是文明进步的。我们党通过历史经验总结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这说明了我们党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而税收的治理方式正是治国方略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的治税思想必须要服从、服务于治国方略。在党和国家已经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前提下,税收必须坚持依法治税的方向。

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是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只有坚持依法治税,才能用法律的形式把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固定下来,让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时既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需要,又保证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扛杆。我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市场经济要求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的行政命令,取而代之的是以法律的形式和经济扛杆的方式对经济产生作用力,不坚持依法治税,国家对经济的调节手段就没有强制力,对市场的调节作用就会失效。因而,不坚持依法治税就会削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依法治税才能维护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我国正利用这一难得的大好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产业分工,承接产业转移,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需要我们完善法治,这当中也包括税收法治。通过税收法治的完善来展现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吸纳更多资金、技术、人才,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健全的税收制度也能很好地防止双重征税,有效地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做好反避税工作,维护国家的不受侵害。

税法中包含了对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不坚持依法治税,就不能很好地促进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现代税收在经济上与产业政策配合,促进我国产业向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效益方面发展,凡是鼓励的产业通过税收优惠,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凡是限制的产业通过限制性的税收政策减少其投资。与此同时,现代税收还在促进就业、促进区域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坚持依法治税,税法中的各种奖限措施就得不到正确的执行,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坚持依法治税才能规范和限制税务机关权力运用。税务机关是代表国家依法执行征税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法治要求它的征税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只有法律、法规要求它做的它才能做,而且必须去做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权的行为或者说不作为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如果我们不坚持依法治税的原则,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就没有权力边界,就随时可能侵犯公民、法人、其它组织的权利。或者不征、少征税款损害国家利益。依法治税使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征税活动中有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让税收权力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确保了税收权力的正确运用。

第4篇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第5篇

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理论是在早期工业化条件下形成的,以城乡分割为基本特征,主张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向工业集中。表现在社会分工上,就是农村只从事农业,城市则集中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城市成为新的就业主阵地,成为投资的中心和重点,成为设施条件齐备的地方,成为人的需求满足较为充分以及人们向往的地方。尽管主要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实施了一些新的对策,但在总体上都经历了先破坏后保护、先剥夺后反哺、先污染后治理、先集中后分散的历程。而遵循这一路径的一些后发展国家,都先后遭遇了城乡双重贫困的压力,甚至出现了所谓“过度城市化”的现象。

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是要依托中国国情和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变城乡对立为统筹城乡发展,避免走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老路。“一体化”的“化”,就要“化”掉传统小农经济的落后生产方式,“化”掉农民固守农业生产的单一就业途径,“化”掉城乡之间在收入和消费上的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经典作家曾反复强调,未来社会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将消失,农业工业结合和城乡的融合将最终成为现实。因此,可以说,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是经典作家所预言的历史趋势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是对改造小农社会、建设现代农村经济社会道路的全面创新。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发展较快地区农村变革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集中起来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通过农业产业化,创办工商企业,发展非农产业,把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农村经济变革融合在一起,使农村生产力水平得以大幅提高,自身的积累和投资能力大大增强;在改造小农生产和自然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使工业化、城镇化同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逐渐消除城乡间的界限。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明确地把实现“一体化”作为处理未来城乡关系的根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作为现实中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村和农民为主要变革的领域与主体,在解放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中寻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避免传统城市化模式中农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农村不断被边缘化的现象;就是要把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农村和城镇共同发展格局;就是要构建农村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一部分农民在依托农村而较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迈进,逐步经历由“离土不离乡”向部分“离土离乡”和完全“离土离乡”的过渡,使传统的城乡矛盾在国家控制下逐步得到化解,避免大批失地、无业、无资农民盲目涌向城市;就是要正确把握城镇建设、中小城市发展与大城市之间的关系,既要强化大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又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形成中小城市和城镇对大城市的支撑,避免城市空间和功能上的不合理以及小城镇建设中的不科学现象。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本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与这一战略目标相衔接的完善的措施和对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用城镇化理念统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必须瞄准城镇化目标,加强同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要以化解城乡矛盾为重点,使农村的发展不断靠近城镇化目标,用“城”的定位引导和把握好同“乡”的建设。

以发展方式转变为抓手,推动由“乡”到“城”的综合变革。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际上是一个包括有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机制市场化、发展城镇化等在内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性变革过程。这诸多变革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依存,仅靠农业一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是无法完成的。谋求在全方位、深层次上推动“乡”与“城”发展方式的有机统一,是从根本上化解城乡对立的必经之路,也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抓手。

采取多种方式,形成城市支持农村的城乡互助合作关系。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这一背景出发,一定要把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构建城乡互助合作关系的主导方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城带乡从根本上说要加强城乡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城乡之间产业、市场、发展方式、设施条件、消费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管理方式、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均等化问题。要害不在于让农民移居城市,也不在于城乡之间的距离有多远,而在于农民是否享受到城市的环境条件和消费水准,农村是否具有同城市差不多的“经济社会整体素质”。现在西部一些大城市一公里外的农村,仍在从事传统的小农经济,这里农民的生活和生产,与身边这个大城市的关系,同远在千里之外的农村没有多大差别。相反,在我国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民虽居住在农村,企业还叫“乡镇企业”,但事实上已成为不住在城市的“城里人”,成为城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理顺工农、城乡关系,重点要在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改善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使城乡关系发生本质变化,形成农村面貌的整体性突破。

第6篇

关键词: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任务

一般而言,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主要分为国家级的制度法律、法规和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和部门规章制度等。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对于辽宁省朝阳市而言,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主要涵盖综合性管理及监测网络行业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动态管理、水土流失灾害性风险预测、监测数据处理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是按照上述相关制度法律及规范性文件等,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区域水土流失数量和强度及影响范围和危害以及防治成效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只有对区域水土流失风险进行预防监督和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和科学分析,才能通过监测结果客观反映朝阳市水土流失现状及具体成因[1]。

1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总体架构

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辽宁省就开始重点对区域河道径流泥沙总量进行调查与测验分析,但关于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的构建,却是以20世纪90年代国家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为起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对于辽宁省朝阳市而言,已初步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的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框架体系。一般根据监测制度体系管辖和约束规范的区域不同,可将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1)第1层次是国家和地方法律层面的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法规。这一法律、法规不仅具有严格性,而且具有纲领性和示范性以及强制性和原则性等特点。2)第2层次是辽宁省省内的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等规范性文件。其主要是对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的完善和进一步细化与补充。这一规范具有区域性以及可操作性和程序性等特点。3)第3层次是针对朝阳市区域内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制定和实施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通过对区域水土保持相关监测技术流程进行约束和规范,以此为技术人员对朝阳市水土流失监测技术实施提供制度化和标准化依据。

2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成果

2.1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中的法律法规建设

在朝阳市水土保持法实施过程中,主要依照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颁布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进行执行。全文共七章60个章节,其详细从4个不同方面,就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的相关内容和流程进行了规范性描述。1)在新《水土保持法》中,就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明确规范和说明[1]。该法律指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辽宁省朝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性事业。因此,对其进行规范和完善,能够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此过程中,通过进一步明确朝阳市水土流失的重要治理区和预防区,通过在地方重点水土保持区域实施责任奖惩考核机制和目标责任制,能将该区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一步定量化以及任务化和指标化及规范化,从而促进地方各级管理部门积极落实相应的水土保持责任。在此基础上,在新《水土保持法》中,还对相关水土流失的法律责任和具体条款进行了说明,进一步为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提供了执法参考依据。3)在新《水土保持法》中,就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行了公告。新《水土保持法》明确要求,“在区域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要对区域水土流失相关数据进行调查和统计,从而对区域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动态化管理和监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需结合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结果,对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和成因以及具体分布、危害性及防治措施等进行定期公告,以及将通过社会公示方法,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区域水土保护工作中。3)辽宁省朝阳市在新《水土保持法》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格的区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制度。在新《水土保持法》中规定,“对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严重影响的生产机构和社会单位等,必须经过具有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机构对其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危害性进行数据监测统计和分析,以及结合实际监测结果,将监测情况及时上报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并严格要求相关监测机构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数据监测分析”[2]。除此之外,新《水土保持法》对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保障经费进行了规范和规定。文件中明确指出,“各区域水土保持监测机构要严格规范国家和各级政府拨付的水土保持监测经费使用流程,并将其全部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范中,切实落实相关规章制度责任等,有效加强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2.2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中的规范性制度建设

1)1993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其全文6章共35条法规。该项法规主要从朝阳市水土流失预防和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流失监督等方面,对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了补充和细化。该法规、条例充分借鉴和吸取了中国不同地区近20多年的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司法实践经验,并将经过实施证明相对成熟的法规、条例纳入朝阳市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管理条例中。2)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还分为部门规章建设以及地方性法规建设。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指导和约束下,辽宁省水利局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三套与水土保持监测有关的部门管理规章制度和条例。如《辽宁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和《施工单位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管理条例》等,从而为进一步规范与完善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其中,在《辽宁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中,通过五章22条法规,分别从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的实际原则和总体方案规划及数据监测网络建设与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和机构资质划分以及水土保持数据成果管理等方面,均对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相关制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3]。目前经过不断实践,按照新《水土保持法》的管理要求,《辽宁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已对该研究区水土保持监测相关职能部门监测资质认定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和调整。而在《施工单位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管理条例》等规章条例中,该办法结合辽宁省不同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开展现状,将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资质划分为甲、乙两个不同等级,并详细对其从业范围以及受理程序和审批流程及责任变更、过程监督、法律责任追究、意见征求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规定和说明。与此同时,在此管理条例中,分别对水土保持监测单位的监测周期和社会公告频率、监测内容、水土流失预防技术依据、水土流失监测网络构成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除此之外,在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规范性文件,将该研究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科学划分为水土保持监测综合管理类、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类以及区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管理类及区域水土流失保持灾害事件调查管理类、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和公告类等。

2.3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中的技术实施标准体系构建

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技术体系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而且涉及范围较广,根据执行力不同,可将其分为“GB”(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国家标准)以及“SL”(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行业标准)和“DB”(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地方性标准)三个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各地区结合地方区域发展特色与实际,还科学编制了地方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实施标准,如《辽宁省辽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代码编制规定》与《朝阳市山区水土流失防治单元———小流域划分》等区域性的技术标准等,从而为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提供了技术资料指导和规范标准[4]。

3新形势下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的任务

3.1完善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相关配套制度体系按照新《水土保持法》的要求和规定,辽宁省朝阳市要构建与之相配套和衔接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制度及监测报告制度和水土流失情况调查与评价制度等,从而形成以新《水土保持法》为核心、以各种相配套的管理方法和规章条例为补充的制度体系[5]。3.2建立健全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基于上述制度标准体系,对于朝阳市的水土保持工作而言,相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管理高度,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在整个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具体实施细则与技术设备性能,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实施体系。在制定标准时,要借鉴和吸取以往实践中的经验,通过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区域水土保持监测执行力[6]。3.3进一步规范朝阳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行为在实践研究与经验总结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等相关行为,从而形成互补的职能管理制度,积极落实相关责任,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在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构建与实施过程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7]。3.4不断强化对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数据成果的管理监测数据分析与管理是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首先,需要不断设立区域水土保持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制度,通过严格的规范和制度流程,督促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管控,保证数据资料收集和分析完整与准确。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制度,通过定期对相关监测报告进行社会公示,从而保证信息流通、监测过程及时公开,以此为辽宁省以及整个国家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决策参考数据[8]。

4结语

综上所述,法律、法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对具体行为客体和行为主体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性以及规范性。因此,在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过程中,按照法律、法规执行力和具体管辖范围不同,可将该研究区内的法律、法规具体细分为水土保护法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制度、地方性法规等几个不同层次。以此为背景,文章针对当前辽宁省朝阳市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构建过程中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了梳理,从而为该区域今后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为地方职能管理部门政策制度与法律制度实施提供参考。

作者:颜佩风 单位:朝阳县木头城子水利水保工作站

参考文献:

[1]房占敏.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07):144.

[2]李云生.朝阳地区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5):268,271.

[3]高素丽.辽河流域河道生态工程建设方案[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06):35-38.

[4]李学森.凌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03):36-37.

[5]杨才敏.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2(03):42-43.

[6]秦一博.东北黑土区浑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研究实践[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05):1.

第7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管理体制 法律体制 监督机制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建设主体,无论是在参与社区建设、地方治理、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等区域公共事务方面还是在参与国际决策,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国、日本、英国、美国都属于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这四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发展至今不论是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发展还是政府对其建立的各项制度,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对四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情况及其法律体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和监督体制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从它们的管理经验中探寻规律。

一、德国、日本、英国、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概况

德国有着悠久的结社传统,是当今世界上非营利组织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发达的非营利组织成为今天德国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在德国各级司法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种类型的社团共有55万家,财团共有10000家,大约另有50余万家没有在司法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德国非营利组织数量和国家人口比值为1:75,不仅高于英国(1:250)和日本(1:260),更是远远高于我国(1:5400)[1](p28-29)。

在英国非营利组织常常被称为“志愿部门”或是“慈善组织”。它的形态框架兼具欧洲和美国的特征,活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社会服务、环境保护、教育研究等领域,其组织的形式和规模可谓是“五花八门”,有大型机构也有“迷你”的小型草根组织。根据英国全国志愿联合(NCVO)出版的《2008公民社会年鉴》对其“公民社会”的整体统计数据显示,2005/06年度的公民社会团体的总数为86.5万家。[2](p47)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其人民的结社精神是根深蒂固的,并有着深厚的慈善传统和庞大的捐赠资源,在这样一个肥沃的“土壤”里培育发展了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非营利部门。根据美国国内税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3月,在国内税务局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总计156万家,其中包括了近100万家慈善组织和近10万家私人基金会,即每1万名美国人就拥有34.2家501(c)(3)非营利组织,以及近50万家其他类型的非营利组织。[3]美国非营利组织数量庞大,专业化分工高,拥有众多的就业人数,使得其对美国的经济贡献也不容忽视。

而作为亚洲代表的日本,其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90年代,早期日本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受到国家政府严格的限制,发展缓慢。1995年1月的阪神地震成为日本非营利组织的转折点,这次地震受灾严重,但政府救援行动缓慢,而全国各地方的非营利组织中数以百万计的志愿者却迅速前往灾难现场展开救援工作,这引起了全国公众的极大关注。继阪神地震之后,1997年俄罗斯油轮在日本海域搁浅,大量原油泄漏,日本国内25万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对海面原油进行清理再次发挥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此后,整个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关注度不断飙升,要求放松对非营利组织的管制,最终于1998年3月19日通过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于同年12月1日实施,日本的非营利组织进入了繁盛发展时期。

二、管理体制经验总结分析

(一)法律体制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是一个极为庞大和精细完整的体系,包括联邦非营利组织法律、州非营利组织法律、与法院的判例三大块。每个法律板块都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非营利组织的各种行为进行规定,如联邦税法第501(c)(3)条对美国的25种具有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以列表的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规定。世界上较早专门规范非营利组织和非营利行为法规的法律是1601年英国出台的《慈善法》和《救济法》。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承和十多年的修改,在《慈善法》统一的法律框架下对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规定和协调。并通过已有80年历史的《理事会管理法》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制度约束。在德国,从宪法、民法和社团法等多个层面对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进行法律制度区分并配以相应的法律框架。而日本的非营利组织虽是一个“舶来品”,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日本的非营利组织在吸收和借鉴了国外非营利组织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保留着亚洲文化的特点,使得日本非营利组织也得到很好的发展,它的法律制度内容丰富、分类细致严密,与德国非营利组织法结构相似。尽管各国根据本国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实力对非营利组织建立不同的法律框架,但是其作用都是要明确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将其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当中,以确保它们的合法性、自主性和自治性,给予更好的法律环境和更大的法律发展空间。

(二)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伙伴关系

在传统理念上,政府对国家事务、公共福利的提供具有“统治”地位,是唯一的提供者。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公众对政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摒弃官僚制,呼吁新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形势下,“治理”理论应运而生。“治理”理论认为,治理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也是重要的治理主体。在治理方式中善治是最佳的一种治理方式,“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4](p8)而英国政府部门与非营利组织代表共同签署的COMPACT协议趋向于最佳的治理方式。在COMPACT协议中英国政府始终坚持视非营利组织为伙伴,给予其强力的政策支持。

政府扶持和资助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美国,政府将大量的社会服务外包给非营利组织,有20%的非营利组织,其主要收入来源于政府,甚至有些非营利组织的收入90%都来自政府。[5](p25)日本非营利组织大多数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补贴,其主要运用于卫生保健和社会服务领域的资金有45.2%来自公共部门的财力支持。英国政府每年向民间组织提供33亿英镑,德国民间组织64%的收入都来自政府资助。对于政府的资助是否会削弱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主要取决提供资助的方式,而目前以政府采购方式对非营利组织提供资助的方式是比较理想的,既向非营利组织提供了资金支持,又避免了对非营利组织内部事务的干涉,保障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

(三)非营利组织内外监管机制

美国的政府监管模式是比较经典的过程控制,对非营利组织的组建与退出给予很大的自由,但从非营利组织组建之后它的行为就要遵守美国各项相关法律。统一的管理主要是靠联邦税法,非营利组织需要向联邦税务局报告其财政情况,联邦税务局通过年度报税监管。如果组织申请获得了联邦税法501(C)(3)条款的免税资格,那么会有联邦税务局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再通过公开透明的机制对其开展的活动、运行方式等的整个过程进行社会监督。英国的监督管理相对统一,通过慈善管理委员会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综合的管理。而日本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职责比较分散,对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依据各自的法规进行管理监督。在德国除了对免税团体的税务管理之外,政府及其他公共职能部门并没有对民间公益机构形成一个复杂的监督制度,对民间组织的监督主要是将交与一些社会机构,如捐赠任理事会、社会事务研究所。

社会监督机制和组织内部监督是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中是不可替代的。非营利组织因其非营利性特征,接受社会的捐赠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形式获取营运资金,因而其有责任向社会公众公开其组织财务、开展的活动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使每一个对该组织关心或做出贡献或有任何疑问的人对其进行检查、监督。而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自律更是组织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制度环境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键

美国、英国、德国都是有着很强的民主意识、民主传统浓厚的国家,它们在政治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就给予公民自治组织较大的生存空间,并逐渐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法律体制,将其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当中,确保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自治性和独立性。日本的非营利组织起步时间与我国的大致相同,但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相比现在日本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较为成熟,这得益于日本完整细致的各项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可见,影响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拥有良好的政治法律制度环境,正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萨拉蒙所说“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非营利法是决定非营利活动及程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6](p197)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政治法律制度环境建设也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非营利制度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在实际的管理中,地方民政部门在处理一些事务中还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窘况。所以,借鉴国外经验,立足我国实际逐步为非营利组织制定系统配套的不同层次法律法规体系,使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衣,违法必究。中央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相关基本法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实质性进展,进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明确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英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共同签订的COMCAPT协议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两者之间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互作协作,权责分明,为努力构建公平和包容性的社会而共同努力。而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正从管理和被管理向彼此合作的关系发展。非营利组织要明确自立、自治、自强的独立意识,明确其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公众的需求,而不是隶属于政府。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一与政府部门是平等的。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改变原来的“统治”观念,由“统治”转向治理,优化管理,明确分工,努力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同治理国家公共事务。

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四个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来看,尽管各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或多或少的依赖政府的扶持和资助。对于政府的扶持和资助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是一种互益的合作关系。在英国,政府每年向民间组织提供33亿英镑的资金,民间组织每年通过募捐活动也募集到33亿英镑。另外,慈善组织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通过市场运作又可获得33亿。这样,政府的33亿财政投入,实际上就获得了将近100亿的公共服务,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7](p24)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非营利组织扶持和资助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提供资金、购买服务和减免税等不涉及干涉非营利组织内部事务管理上的方式。这样既保证了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政府也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的扶持间接的实现公共事务有效处理。

(三)完善非营利组织内外监督机制

近年来,我国一些非营利组织不法经营,的事件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致使广大的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这些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监管控制不到位;另一方面是非营利组织内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自律机制。借鉴美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制,在加强政府监管控制力度的同时还要借助媒体和公众舆论的力量,实现非营利组织外部监管主体的多样性。非营利组织内部应该进行公开透明化的运行,形成组织的自律机制。将非营利组织开展的活动、财务状况、组织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向公众公开,建立于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让社会公众可以随时监督非营利组织,以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在美国的监督机制中,为弥补政府监督机制的不足,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常见的是同类组织一起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地由外部专业人员对非营利组织内部工作进行评估。这样的一种评估机制,不但能促进非营利组织自律机制的建立,还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名,李勇,黄浩明.《德国非营利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8-29.

[2]王名,李勇,黄浩明.《英国非营利组织》[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47.

[3]王名,李勇,黄浩明.《美国非营利组织》[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2000.9:8.

[5]王劲颖,沈东亮.美国非营利组织运作和管理的启示与思考—民政部赴美国代表团学习考察报告[J].《社团管理研究》,2011(3):25.

[6]托马斯·西尔克主编.《亚洲公益事业及其法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7.

[7]王名.国外民间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学会》,2006,(2):24.

第8篇

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深入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意义非常重大。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会议精神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深刻领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对2006年的经济形势,同志在讲话中用“三个进一步”作了全面概括,即“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认为“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对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同志指出:“综观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发展既面临着良好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总体上仍然是机遇大干挑战。”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深刻领会中央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最大的问题,是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现象仍然存在,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大,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和风险多。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志又强调,要注意防止“两种可能性”,就是要防止经济增长速度可能继续加快,或者可能出现较大回落。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我省的实际工作中,把发展的困难估计得更足够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深刻领会中央对工作的部署。关于2007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同志强调了“四个着力”。这“四个着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2007年经济工作的大方向。根据这个要求,同志从八个方面部署200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同志讲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需要把握的政策原则和七个方面的工作,特别强调节能、减排目标是约束性的,要千方百计完成。无论是确定目标、明确思路,还是提出任务、作出部署,都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突出了经济工作的重点,有很强的政策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深刻领会中央对加强学习的要求。同志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并就加强四个方面的学习、提高四个方面的领导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努力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行家里手”。我省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争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表率。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同志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近几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六条经验,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是指导发展理念的新飞跃。

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又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须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志深刻阐释的六条经验,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经验总结,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志精辟概括的六条经验,是对科学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上的新要求,也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要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重要原则,把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重要方式,把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总量平衡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作为重要保障,把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指明了实现科学发展的道路。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现科学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打破二元结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完善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严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建立工农协调发展的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完善区域互动机制,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广的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提出了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同志深刻总结的六条经验,科学阐明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个方面的重大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实现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加注重就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国际竞争力提升,更加注重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潜力,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统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

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推动发展的自慌行动。

倡导科学求实的精神,不断推进四川又好又快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又好又快”与“社会和谐”这个基本立足点,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发展。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科学发展。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又好又快”的要求,把“好”的要求摆在首位,体现了发展理念的完善,突出了更加鲜明的导向。四川作为西部大省,必须发展,必须更好发展,必须更好更快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思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坚持务实创新。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有继承才有发展、有前进。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四川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促进新发展。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四川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课题,推进四川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要继续发扬务实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完善发展的新思路,不断创造发展的新亮点。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改革勇于率先,开放勇于攻坚,发展勇于创新,充分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激活各种生产要素,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的台阶。

坚持真抓实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我们求真务实,埋头实干,讲实话、干实事、重实效,把工作的规划落实在具体项目上,把工作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人头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问题上,把工作的成效体现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四川、增进人民福祉上。既要有发展的新思路、大举措,又要防止脱离实际、劳民伤财,既要雷厉风行抓落实,又要防止急于求成;既要干让群众尽快得到实惠的事情,又要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要全身心地促一方发展、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和谐、创一流业绩,以实干兴省,以实干富民。

牢牢把握“四个着力”的基本要求,力争在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

做好我省2007年经济工作,要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四个着力”上,强化措施,抓好落实,促进发展。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要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在国家支持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努力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促进发展。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位置,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抓好天然气、钒钛、水电等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和转化,加快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业,集中精力抓一批工业大项目,搞好园区的规范建设,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充分发挥旅游大省优势,把旅游产业做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大力发展物流、商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着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富民强县。进一步创造条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突出抓好工业的节能降耗,继续推进纳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计划”的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重点流域、重要区域、重点污染源治理,努力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认真实施《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积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我省发展的出路在改革,进步的希望在创新。要向改革创新要发展优势、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着力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加快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深化财税、投资等领域的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着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加快建设“开放四川”的步伐。坚持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加强自主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四川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要更加关注和推动解决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问题,继续下大气力解决农村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坚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常怀忧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职,多行利民之举,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切实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要深入基层,摸清群众利益诉求的重点,办法措施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惠及群众,多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2007年要重点在就业促进、最低生活保障、教育资助、医疗保障、农村交通、人畜饮水、农民工培训、农村安居、扶贫解困及污染治理等十个方面,办好群众急需、受益的实事,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链接

2007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六、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9篇

《》:首先感谢闫冰竹董事长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采访。2007年对于北京银行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北京银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品牌形象也得到大幅提升,成为中国城市银行中的楷模。值此辞旧迎新之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北京银行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闫冰竹:2008年1月8日,是北京银行成立12周年的日子。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顾难忘的发展历程,北京银行在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广大股东、客户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全行上下的共同努力,抢抓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了一系列发展突破,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北京银行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取得了新进展。

成功发行上市,大大拓宽了发展空间。2007年,北京银行取得的最重要的成绩是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一家公众持股银行。伴随发行上市,北京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各项监管指标均达到了上市银行标准;伴随挂牌上市,北京银行的成长性、盈利能力、稳健经营等优势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热烈追捧,创下境内IPO多项历史记录,外在品牌形象大幅提升。发行上市成为北京银行成长的里程碑和发展的新起点。

进军上海市场,迈出发展新步伐。设立上海分行,是北京银行在2007年跨区域经营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北京银行正式进入我国的经济金融中心,进入环境更加开放、创新更加活跃、竞争更加激烈的长三角经济区域。目前,上海分行各项业务发展迅速,已经实现了良好开局,进军上海市场对北京银行区域化布局重要战略意义。

推进品牌经营,树立发展新形象。2007年,北京银行在强化经营特色和品牌管理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公开“财富1+1”公司金融服务品牌,精心打造“小巨人”中小企业最佳融资方案,相继推出“超越财富”、“郁金香”账户等新型理财服务,开发新型个人贷款产品,与ING(荷兰国际集团)携手推行社区银行战略,加快建设财富管理中心,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北京银行的经营特色和品牌形象已经初步形成。

以述三个方面的新进展,进一步提升了北京银行的竞争能力和品牌价值。目前,北京银行综合竞争力在亚洲银行业排名第62位,在中国银行业排名第11位;品牌价值达到39.53亿元,在中国银行业排名第7位,北京银行股票已入选沪深300指数,北京银行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北京银行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现在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一,成功上市使公司资本猛增150亿元,大大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银行利润比2006年大增50%,实现了又好又快地发展,请您介绍一下北京银行成功的经验?

闫冰竹:北京银行自成立以来,依靠自身努力,依靠加快发展,相继成功实现了更名、引入外资、走出区域、发行上市等一系列突破,走出了一条持续快速稳健发展的成长道路。回顾过去,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第一,坚持将制定战略作为推动全行发展的根本和前提。全行跨越发展首先得益于行党委、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制定和实施了清晰的发展战略规划。为加强战略制定和指导,在董事会下成立战略委员会;以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为统领,制定并实施了公司治理、风险内控、资本补充、拨备计提、收购兼并、跨区域发展等监管指标达标规划和专项规划并坚持贯彻执行。从2003年起,连续五年组织实施“十大工程”,推动向现代商业银行扎实迈进。

第二,坚持将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是硬道理,面对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北京银行坚持在发展中顽强拼搏解决历史问题,在发展中抢抓机遇壮大竞争实力,在发展中优化服务树立良好形象,在发展中坚定信念凝聚发展合力,让发展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使发展成为我们事业的主旋律。

第三,坚持将持续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柱。创新已经成为北京银行应对市场竞争、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法宝。在发展中,北京银行紧跟银行业发展潮流和同业竞争态势,不断强化理念、产品、业务和管理创新,提高自我应变和快速适应能力,走出了一条持续创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坚持将人才建设作为保障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支撑。北京银行坚持以人为本、开放竞争的选人用人理念,从体制机制上实现对人的激励,出台多项措施,解除员工后顾之忧,关心员工生活,从情感上凝聚人心。发展中,北京银行造就出一支同心同德、团结奋战的卓越团队,成为北京银行成就事业的基础和根本,这是发展最可宝贵的经验总结。

第五,坚持将稳健和谐作为持续发展的不懈追求和目标。北京银行坚持审慎、稳健、协调、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取短期内盲目扩张的科学业绩观,严格控制风险、坚持合规经营的风险观已经成为扎根北京银行人心中的首要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同时,北京银行一直致力于塑造、渗透和凝聚形成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发展氛围。

《》:成为一家上市银行,北京银行的资本实力和品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银行的高成长性、高收益性、高稳定性引起了广大投资者的热切关注。资本补充渠道的拓宽为北京银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但投资者关系对银行的市值和资本的筹集影响巨大,请问北京银行今后如何在发展中营造良好的投资者关系?

闫冰竹: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是北京银行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发展的新起点。成为一家公众持股银行,进一步提升了北京银行的资本实力和竞争能力,彰显了北京银行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北京银行在上市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监管部门、广大投资者及社会舆论的监督力将明显加大,市场约束力将显著增强。

面对外部压力,北京银行将努力提升经营业绩,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丰厚回报。面对压力和挑战,北京银行将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投资者的认同。首先,北京银行要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创造更加优异的经营业绩,持续为广大股东带来丰厚回报,提升北京银行品牌形象,这是北京银行事业发展的根基。其次,北京银行要严格执行上市公司的各项监管标准,完善公司治理,强化经营管理,依法合规经营,树立严谨规范的现代企业形象。最后,北京银行要持续强化信息披露制度,真正做到信息披露的准确、及时和全面,保障广大投资者的知情权,主动接受广大投资者和媒体舆论的外部监督。

《》:2007年初以来,央行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年货币政策已经定在从紧的基调之上,旨在加强货币信贷调控,引导投资合理增长,降低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另外,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金融脱媒现象有可能愈演愈烈,对此,您能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闫冰竹:根据银行类上市公司已披露的年报显示,整个行业延续了盈利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经营成果较为显著,资产质量也有所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尽管为吸收银行系统内过多的流动性,自2007年初起中央银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但银行业在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利润增长还是保持了强劲的势头。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向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业务转型产生的机遇将继续提升商业银行的价值,银行业长期稳健增长值得期待。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金融脱媒的加速以及金融需求的升级将促使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中间业务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为适应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银行业综合经营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综合化经营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批集银行、保险、基金、证券、信托等于一体的金融控股公司在不久将会出现。

《》:北京银行引入荷兰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以来,经营效益显著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大幅提升,不良贷款率保持了较低水平,请董事长具体谈谈北京银行与荷兰银行在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合作所取得的成效。

闫冰竹:北京银行自2005年与ING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业务合作、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诸多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其中,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就是北京银行与荷兰银行的重要合作领域,通过深入务实的交流沟通,提升了整体竞争能力。

一是持续创新业务产品。根据中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成立专门的技术援助委员会,启动诸多重点合作项目,包括:整合零售银行业务,推出“我的银行,我的选择”个人金融服务体系;探索社区银行模式,提升现有支行的零售业务能力;深化公司业务合作,开发推出“小巨人”中小企业融资品牌,实现了资源优势共享;利用荷兰银行保险业务的优势,积极推进银行保险业务的合作,拓展了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二是大力强化风险管理。荷兰银行向北京银行派驻的一名董事兼高管人员是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在管理模块、管理技术、实施框架、政策流程、风险管理工具等方面为北京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专业指导,协助搭建了覆盖全行经营管理和各项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特别是,在荷兰银行推动下,北京银行建立了风险计量工具,推进了风险量化管理,实现风险管理由传统的专家评定模型向风险量化模型转变,开发内部评级模型,在国内率先实施专项压力测试,有效提升了北京银行识别、衡量、管理和缓释风险的能力。

《》:发展战略决定银行经营的成败,许多国内银行都制定出了宏伟的长期发展战略。作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领跑者,在新的发展时期,北京银行将有怎样的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

闫冰竹:顺应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新的发展阶段,北京银行进一步提出加快实施品牌化经营、区域化布局、综合化发展三大战略,建设一流现代商业银行。

加快实施品牌化经营。北京银行将继续强化科技兴行、人才强行、文化立行理念,加强产品创新、服务管理和品牌管理,着力塑造社区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等特色品牌,不断创立和丰富新的品牌内涵,打造优质金融品牌。

稳步推进区域化布局。北京银行将以跨区域经营为手段,以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为重点渗透领域,加快向全国市场扩张,结合不同市场的不同特点,将北京市场的成功模式尽快复制到新的市场,实现裂变式增长。

第10篇

生物多样化审计是环境审计拓展出的一个新领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珠三角地区审计机构就开始进行环境审计,对于生物多样化审计,到目前为止,各类审计机构均没有单独开展,只是结合在环境审计中进行。随着我国多部环境保护法律和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的出台,过去几年里,珠三角地区社会审计行业一直寻求机会进入潜在利润颇丰的生物多样化审计市场,运用多种战略以获取未来在生物多样化审计领域更大的角色。环境保护及社会责任压力也给珠三角地区内部审计开展生物多样化审计带来了机会,单位管理层也逐步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对本单位环境规划、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投资项目和资金使用方面进行生物多样化审计。但鉴于社会审计委托关系存在的天然缺陷及内部审计结果执行非强制性的弊端,生物多样化审计在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中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步。基于政府审计的权威性,以及在我国传统审计业务中一直以政府审计占据主导地位等原因,近年来,在环境审计中,珠三角地区政府审计已经关注并开展生物多样化审计,并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围绕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审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但是,珠三角地区审计机构对生物多样化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局面没有完全打开、审计领域比较狭窄、机构和队伍建设还不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等问题普遍存在,总的说来,珠三角地区生物多样化审计还处于萌芽阶段。

二、珠三角地区生物多样化审计需求

生物多样化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珠三角地区必须面对的问题,应运而生的生物多样化审计也越来越成为趋势和必要。首先,从珠三角地区范围内来看,工业化进程和提高人民收入的需求是目前的主要任务,尽管广东省政府和群众对环境保护工作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发展工业经济还是保护环境的选择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是发展工业经济的行为。目前,珠三角地区仍处于环境污染恶化阶段,没有证据显示经济增长已自动导致更好的生态环境。其次,广东省已经制定了推进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的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投资了490亿元财政资金建设环保生态工程。再次,大珠三角地区(即粤港澳)不仅民间的环保组织密切合作,政府也在跨境环境及生物多样化保护方面有良好的合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粤港两地就发表了《粤港在环境事务方面的合作声明》;本世纪初,提出建立“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的构想。最后,2010年9月,国家环境保护部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要求加强对珠三角地区汕尾惠州红树林生态系统、深圳珠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山滨海湿地、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以及野荔枝和野茶树等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保护[6]。

三、珠三角地区生物多样化审计

框架建立开展生物多样化审计,珠三角地区各类审计机构应先明确生物多样化审计目标、任务、重点,参照《生物多样化审计指南》,结合国内有关环境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建立生物多样化审计理论框架,构建生物多样化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结合的整体工作格局,全面实现生物多样化审计多元化。结合目前审计工作实际,具体可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生物多样化审计起步建立阶段。各类审计机构,特别是政府审计,应在目前开展的财政、投资、金融、企业、外资、经济责任等项目审计时,将生物多样化内容纳入审计方案并组织实施,具体包括:一是检查生物多样化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战略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政府、企事业单位履责绩效,促进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规范生物多样化工作行为;二是检查生物多样化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分析评价资金使用绩效,促进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检查生物多样化相关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果,揭示生物多样化工作中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资产流失等问题,促进加强资源环境管理,维护资源环境安全。第二步是生物多样化审计发展完善阶段。首先是作为生物多样化审计主导部门的政府审计应积极开展生物多样化专项审计,拓宽审计范围和内容,同时对社会审计及民间审计行业开展生物多样化审计提供指导和帮助;其次是社会审计及民间审计行业也应结合社会需求,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加大生物多样化审计工作力度,为行业发展和保护生态做出贡献。

四、珠三角地区生物多样化审计健全完善对策

(一)建立生物多样化审计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是开展生物多样化审计的必要保障。珠三角地区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并完善各类审计机构、审计机构与环境主管部门、上下级政府审计机关之间的组织协调配合机制,加强审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整合生物多样化审计资源。在生物多样化审计实践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样化审计发展规划及工作指南,以及适合珠三角地区的生物多样化审计工作规范,不断促进生物多样化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培养生物多样化审计人才

审计人才是生物多样化审计的必要条件。珠三角地区各类审计机构应根据需求,设立或完善专门从事生物多样化审计的工作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高校应配合开设生物多样化审计方面的专业或课程,各类审计机构应适当招收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充实审计队伍,通过建立多元化生物多样化审计信息平台、业务讲座、业务培训、以审代训等方式加强生物多样化审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审计机构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生物多样化审计专家库,聘请在生物多样化领域具有丰富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外部专家,通过直接参加审计项目或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指导、帮助生物多样化审计工作,弥补审计人员专业技王志榕:珠三角地区生物多样化审计探析能上的不足,提高生物多样化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创新生物多样化审计方式方法

方式方法是生物多样化审计的重要手段。一是珠三角地区应根据生物多样化保护跨行政区域的特点,积极协调共同关注的区域性生态环境事项,积极探索平行或联合审计等审计方式,逐步建立协商机制,加强审计情况的协调、沟通与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二是对重大的生物多样化政策或项目试行跟踪审计,确保重大政策或项目得到顺利实施,工作措施和规划得到落实,突出问题得到控制或纠正;三是探索使用环境或资源主管部门已有的监测、测量技术方法(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等),将得到的数据与环境主管部门数据进行比较,对比较结果进行判断分析,为生物多样化审计提供线索和数据;四是开展联网审计和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检查有关部门和单位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如环境统计信息系统、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和污水处理信息系统等)的安全性、稳定性、合理性和效率性,对数据的真实有效性进行核查。

(四)加强生物多样化审计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

第11篇

一、少数民族居民生存状态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无论是在民族自治地区还是非自治地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以农民工、临时工、自由职业者、企事业单位正式工或公务员、待业者等身份出现,少数民族居民都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国家出台各种政策,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提高少数民族待遇,改善少数民族居民的生存状态,加强民族团结与实现民族融合。国内外对少数民族居民生存状态的研究文献比较分散,基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视角不同,各研究领域及观点的差异较大。这里仅从经济学的角度简要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A.伯格森(1938)、P.萨缪尔森(1947)、K.阿罗(1951)等在现代经济分析中引入社会福利函数,用社会福利曲线来解释人们的生存状态。这个社会福利是社会所有个人购买的商品和提供的要素以及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这些变量包括所有家庭或个人消费的所有商品的数量,所有个人从事的每一种劳动的数量,所有资本投入的数量等。后续的西方学者运用这些概念来描述印第安人的生存状态,并建议政府实施相应政策来提高印第安人的福利水平。比如,有学者提倡在美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就业促进政策,实施印第安人雇佣补贴等(李敦详,2009)。但也有学者对少数民族地区提倡文化保护与少数民族利益保护,而非追求经济发展,建议政府在经济上直接帮扶当地少数民族居民(JonathanB.Taylor,Josep.P.Kalt,2010)。欧洲发达国家长期实施高福利政策,以此来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各种居民(包括本地居民及少数民族居民、外来居民)的福利待遇,但此举是造成严重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科斯(1960)、威廉姆逊(1963)、阿尔钦(1972)、德姆塞茨(1972)、张五常(1991)等系统阐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引入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组织与产权理论等来解释各种居民的经济交易关系,引入公共选择理论解释各种居民选举权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后续学者扩展和运用这些理论逻辑来分析少数民族的产权关系、法律关系、政治选择权等,许多论述涉及少数民族生存状态的分析与评价。(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对少数民族居民的生存状态积极关注。施正一(1997)研究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问题,提出各种促进少数民族就业、开发少数民族人力资本、提高少数民族收入水平的策略。张培刚、谭崇台(1997)提出,通过推进城镇化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别,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陈达云、郑长德(2005)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特别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实施空间集中化战略,实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程国栋(2005)、董文华(2010)等描述GNH(国民幸福总值)指标,认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生态为原则、以追求人们的幸福为目标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李忠斌(2004)、郭京福(2006)、李文庆(2009)、张斯琴(2011)等认为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经济,通过特色畜牧业、养殖业、种植业、文化产业等的发展,借助“农村农户+城市企业+外部市场”的模式来深度开发优势资源,提升少数民族产业层次,提高少数民族的收入水平,改善生存状态。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实施,将实现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并有利于提升海南特色经济、海洋经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商业、旅游生态产业、新技术产业等产业层次,进而通过一系列带动与辐射效应加快海南少数民族经济的大发展,能从经济层面促进少数民族就业、提高少数民族居民素质、改善少数民族居民的生存状态。基于此,需要不断地总结与推广各种成功的实践经验。

二、海南黎族居民生存状态的经济学分析逻辑

海南黎族居民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的中南部,黎族中84.7%分布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琼中、保亭、白沙、乐东、昌江、陵水6个自治县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待遇的三亚、通什、东方3市,少数散居于万宁、儋州、琼海3市和屯昌县等。从经济学的角度,要比较完整地分析海南黎族居民的生存状态,需要完成如下三个方面研究:一是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测定与衡量黎族居民的生存状态;二是考察与研究黎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善黎族居民生存状态的政策建议。从经济学研究方法来看,主要运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科学抽象等方法来对黎族居民的生存状态进行综合研究与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关系如图1所示;各种综合研究与分析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三、运用统计指标测定与衡量海南黎族居民的生存状态

拟定并统计如下指标(见表1)来综合测定与衡量黎族居民的生存状态,这些指标偏向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反映及其分析:(一)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率、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少数民族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或纯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人均储蓄水平、贫困人口比重。(二)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比如,少数民族城镇人口比例、非农化水平。(三)反映信息化程度的指标。比如,万人电话普及率、万人电脑普及率。(四)反映科技水平的指标。比如,万人工程师人数、R&D经费占GDP的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五)反映人口素质的指标。比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万人中大学生人数、成人识字率。(六)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比如,恩格尔系数、人均预期寿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社会保障覆盖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医疗卫生投入占GDP的比重、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深林覆盖率。从表1各项统计指标来看,海南黎族地区平均水平总体上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偏离发展目标值,差距明显。可见,黎族居民的生存状态需要提高、改善的空间比较大。

四、客观对待海南黎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需要客观审视黎族地区的发展差距。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考察,由于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及历史过程的综合作用,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在人口、社会、经济及技术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比较明显。就海南而言,黎族地区远离经济、政治和文化核心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事实上,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原因,海南黎族地区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层次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经济体系的整体造血功能较弱,资本形成不足,城镇化水平低,收入水平低。与此相联系,伴随着落后的经济状况,黎族地区科技、教育等落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二)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向东倾斜”的优惠政策。虽然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一些旨在扶贫救困的特殊政策,但国家各种优惠政策总体上一直在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比如,给予特区、开放城市、开发区等不同层次的优惠待遇,扩大项目审批、外汇留成、信贷等权限,批准多家商业银行、股票交易所、商品交易所等,这对于沿海地区增加资本积累、吸引外资、产业发展、活跃市场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与此相应,海南虽然属于沿海地区,但起步较晚,实际上是沿海的“边缘地带”,而黎族地区得到的优惠发展政策,除了“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开发以外,其他优惠政策也较少或者较慢。(三)现实政策因素的负面影响需要消除。黎族地区长期以来为发达地区提供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而原材料、初级产品与黎族地区所需工业品的比价并不十分合理;科技政策和人才管理政策方面存在局限性,致使黎族地区人才和资金严重外流;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黎族地区体制创新缓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较慢,没有将自然资源优势转换为真正的产业优势,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配套产业发展不足,长期处于竞争劣势,但又没有及时实施合理的政策来扭转这些劣势,相反实际上是在放任这些劣势。

五、改善海南黎族居民生存状态的政策建议

第12篇

关键词:汽车尾气;污染治理;综合研究

一、汽车尾气的污染及危害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汽车尾气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一项最主要因素,由机动车所排放出来的尾气当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碳氢化合物等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的物质,特别是在一些城市中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与PM2.5问题就是由固体悬浮颗粒所导致的。除此之外,由汽车尾气所释放出来的氮氧化物以及氮氢化合物会在长时间的光照作用下产生大量的臭氧、PAN以及醛类污染物,这些二次污染物会对人类的身体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还会引发一些无法治愈的重大疾病。例如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于1970年的光化学烟雾导致当地近七成以上的市民都罹患疾病;在日本东京,1971年发生的光化学烟雾让当地的很多在校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中毒情况。可以丝毫不夸张的说,汽车尾气是工业城市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两者之间很难跨越的一道鸿沟,并且还出现了愈发严重的发展势头[1]。

(一)一氧化碳

从物理性质的角度来分析,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害气体,人类如果在短时间内吸入了大量的一氧化碳,那么就会出现中毒甚至是死亡的现象;从化学性质的角度来分析,一氧化碳具有可燃烧的特性,在达到一定的温度以后会燃烧生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由于汽车尾气中会释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因此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会对人体的肺泡带来十分严重的刺激,在经过了化学反应之后会形成亚硝酸,吸入过量便极有可能引发肺气肿。除此之外,氮氧化物的浓度还会随着机动车的速度与温度来不断的上升,在达到某一个定点以后就会在强氧化的作用下导致自燃。

(三)铅

如今,我国绝大多数汽车所采用的主要原料为汽油,为了保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在针对汽油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以“四乙基铅”为原料的防爆剂。铅同样也会对人体的细胞带来非常大的破坏性,如果铅进入到了人类的大脑中,那么就极有可能对大脑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破坏,从而引发脑功能障碍等疾病[2]。

二、汽车尾气污染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部门的职责分配不到位

纵观我国当前汽车尾气污染的综合治理现状来看,无论是在管理方案的制定上,还是在监管职责的分配上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各个地方上的环境保护部门由于受到了种种客观条件的影响和约束,在实际的治理工作当中总是会有着诸多的顾虑,严重影响到了汽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汽车尾气污染的管理机构不完善

如今,国内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提出了一些相对完善的汽车尾气污染防治措施。然而,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的防治在各个地方上的开展时间较短,因此还并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导致了很多现实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三)缺少汽车尾气防治的配套设施

为了能够让汽车尾气的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各个地方上的政府机构应当联合环保部门来尽快的构建出汽车尾气污染的检测与管理系统、汽车尾气污染防治的服务中心以及汽车尾气污染排放的管理部门等等,通过此种方式来全方位的提高国内各个城市对汽车尾气污染现象的防治水平[3]。

三、汽车尾气污染的综合治理措施

(一)加快对污染严重汽车的淘汰速度

各个地方上的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报废车辆与污染严重车辆的监管力度。首先,要在每年的汽车年审工作中将那些已经达到报废标准的汽车进行妥善处理;其次,针对那些在当地已经达到淘汰标准但被转入到异地继续使用的车辆,管理部门要让销售方与购买方付出更加高额的使用成本;最后,针对那些耗油量较大且尾气排放量较高的老旧黄标车要进行严格管控。各个城市中的环境保护部门要对这些黄标车进行区域限制和行驶时间限制,并且还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来适当的提高老旧黄标车的淘汰速度。

(二)进一步完善汽车尾气污染的治理法规

首先,国家政府与环境保护机构要对我国现有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展开进一步的调整和修改,并且要结合各个地方上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修改方案,确保汽车尾气的排放量能够早日达到国家的平均标准;其次,要加快对《汽车检测、维护、诊断技术规范》以及《全国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条例及处罚细则》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并且要加大各个地方上的执法力度;再次,应当尽快设置汽车尾气污染的综合治理机构,针对那些不良的汽车生产与销售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还要保证汽车的燃料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第四,针对那些已经达到报废标准的汽车要实施禁行令,一旦发现有违规操作的个人或单位要实施严肃处理,要全面的发挥出各个管理机构的职责作用,将规章制度与管理政策落到实处;最后,各个地方上的环境保护机构与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积极性,同时要结合我国汽车生产企业的经营状况来设计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方案[4]。

(三)进一步加大对汽车尾气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

首先,各个地方上的政府管理部门要对汽车尾气所带来的污染问题给予更高的重视,并且要借助于各路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的力量来提高城市居民对汽车尾气污染的认识程度,将汽车尾气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发展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大型活动。首先,政府部门要通过播放公益广告、推送环保新闻的方式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在微信公众号、电台、电视节目以及医院门户网站中放置一些有关于汽车尾气污染的知识与新闻,让所有民众都可以自发的参与到防治汽车尾气的活动中来;其次,政府部门还要在中小学、高中以及大学校园中定期的举办一些环境保护的座谈会,从学生的角度着手来进行环保意识的宣传,从根本上实现“防治尾气,人人有责”。

(四)大力发展环保型汽车

在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开始变得愈发富足。尤其是在各种新型环保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要学会利用高科技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首先,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对环保型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去不断的完善和落实机动车辆的淘汰制度,并且还要加强对运输节油的管理;其次,政府部门还要对汽车的节油措施做出适当的调整,要根据各个地方上的实际情况与经济条件来认真贯彻车辆淘汰制度,要将更多的精力都投放在发展公共交通、普及公务用车等工作任务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是现代化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项必然体现,国家政府部门需要在满足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基本条件的同时,对由汽车数量增多所带来的尾气污染问题进行妥善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我国污染治理技术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汽车尾气污染所能够引发的环境问题也会得到较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刘宏伟,何珊,朱全志.我国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科技风,2012,14(15):65-66.

[2]王金文.汽车尾气污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安徽建筑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