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发展模式;内蒙古;分析
一、文化产业概念及发展概况
(一)文化产业定义
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国内外学界尚无统一的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的争论一直在进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化产业更多的是与大众文化和社会问题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
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尽管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文化产业在产生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创意为主要的驱动力量,以内容生产为主要的产品形态,以大众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等特点。
二、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一)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在经济比较发达欧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以资源集聚、资本密集、人才优势为基础,利用创意来为生产大众文化消费品的。这种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对西方工业化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所采取的一种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精神需要而产生的。
欧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较早。美国是文化产业的大国,其产业覆盖面也比较宽;英国在1998年提出“创意英国战略”,其中也包括了“创意产业”的概念。2005年11月,英国开始了“创意经济计划”。2007年,“创意产业”在英国的总增加值当中的贡献占到6.2%。创意产业出口的服务达到166亿英镑,占总出口商品和服务的4.5%;法国文化产业在电影业、出版业、文化遗产业等方面优势比较突出;德国文化产业比较发达,仅2008年,文化产业年产值达到1320亿欧元,有23万个文化创意企业,近100万的从业人员。影视业方面拥有世界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出版方面有世界最大的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传媒业方面有贝塔斯曼集团。鲁尔工业区已经转变成著名的文化创意园区。
日本、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突出。日本动漫产业、游戏软件、音乐唱片在全球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其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内容的生产;亚洲金融危机过后,1998年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韩国在影视制作、网络游戏、流行音乐等方面表现突出,其中韩剧风靡东南亚市场,被人们称为“韩流”。韩国文化产业占GDP约7%左右,文化产品出口占到世界市场的5%。
总之,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在生产制作、产品包装、宣传营销等方面有一整套成熟的商业化运作体系,其文化产品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其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可复制化,用以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宣传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
(二)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从1978-2010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中国的文化产业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总体发展模式上来说,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还有诸多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等。因此,在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模式下,寻找各个区域的独特发展模式是国家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模式浅析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概况
首先,内蒙古文化产业产值有所增加。2012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呈现良好趋势,产业增加值197.86亿元,同比增长31.9%,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但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其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内蒙古各区域内的文化设施得到完善,内蒙古博物院、国际会展中心等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再次,旅游业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内蒙古现已有118个A级景区,4条精品旅游线路,基本涵盖了内蒙古所有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及现代文化层和民俗文化层等。旅游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载体,并促进其发生量变与质变。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模式分析
内蒙古地区是边疆民族地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植于其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关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孟航在其《中国文化产业的西部模式》一书,根据民族文化在其中的不同利用方式,提出了五种类型:本地型民族文化产业、外向型民族文化产业、媒介型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型民族文化产业、综合型民族文化产业。本文依据这五种类型对内蒙古文化产业进行分析。
首先,本地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主要是以民族文化的展示、体验作为消费的内容,多与旅游相结合,大到民族文化体验园如呼和浩特的蒙古风情园、呼伦贝尔的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等,小到民族家庭的生活体验,如草原旅游“牧民家访”等。
其次,外向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主要是以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输出为主,包括民族歌舞演艺、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美术产品等。
再次,媒介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主要是为民族文化产品或服务提供展示交易的平台。比如大型的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在传统民族节庆基础上举办的各种文化节、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会展等。以 2007年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为例,其组织大型活动19项,组织分会场活动10项,签约52个投资合作项目,成交总金额达119.06亿元。
第四,创意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民族文化作为基本元素被进行了创意的加工,形成新的产品。比如根据民族文化进行的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开发等。
第五,综合型民族文化产业。这种类型当中围绕民族文化进行多方面的产业形态,既有在本地建设的民族文化体验园、体验区,又进行相关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并且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时向相关产业搞展,如反映民族文化的传媒、广告,展现民族文化风格的地产、酒店等。内蒙古综合型民族文化产业的最典型案例,就是呼包鄂城市圈的文化产业园区。呼和浩特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玉泉区旧址恢复新建,以旅蒙晋商文化为依托,开发相关产业;包头乐园文化产业园区,主打创意休闲娱乐,以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园等是鄂尔多斯经济转型的新契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现状:本地型民族文化产业有,综合型及外向型民族文化产业弱,媒介及创意型民族文化产业差。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模式的改进策略
依据国内外的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模式是以本地及创新型产业为依托,综合及媒介型产业模式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熟,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即是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外向型产业模式。因此,内蒙古文化产业需经过产业集聚、品牌塑造、文化输出三种策略平衡。
1.产业集聚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吸引大量彼此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群和相关服务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各种形态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是它们的物质载体,规范化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它们的管理形态,而文化产业的集群则是它们发展的高级形态。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僵化的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经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不断递进和发展的阶段。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是依托文化产业链的发展,而在产业链的前端或者后端形成产业集聚。文化产业的核心产品是以文化符号出现的价值观念的表达,其核心是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内容创造。
2.品牌塑造
品牌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也体现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反映区域竞争能力的强弱。文化产业是极富有个性化特征的产业,产品的独特性、差异性、丰富性是文化产业的突出特色。无论是电视节目、故事影片、各类电视剧,还是旅游景观、平面媒体出版、互联网络的栏目设计以及各种图书期刊等,都需要突出其品牌特性。因此,打造知名品牌建设就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追求的目标。
3.文化输出
国务院于2009年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发展产业。然而,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出口份额并不高。因此,应加大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树立文化产业的品牌意识,积极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储备,努力实现内蒙古文化产业外向型模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陆勤毅.2010安徽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C].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12
[3]孟航著.中国文化产业的西部模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7
[4]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1[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5]彭赞文.文化产业输出与国家身份建构[J].人民论坛,2013(23)
[6]《内蒙古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孙国学.提升内蒙古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J].松州学刊,2013.6
[7]边莉.内蒙古文化产业园区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13(22)
【关键词】移动互联;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自“十三五”时期开始,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深化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探索形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近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成产业技术联盟将会推动文化产业科技技术创新,孵化产业内创新型企业,整合产业内科技服务资源,打通全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及创新体系建设。
一、移动互联背景下文化产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必要性
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的前十年,以电脑和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更替,以移动互联网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应用已进入到互联互通、极致体验、智慧服务的新阶段。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移动互联网通过整合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时空,形成高度联通性的文化商业体系。现代科技创新正在引发一场全新的文化产业变革,特别是移动通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但创新了传统文化产品的形态,而且开启了全新的网络(移动互联网)文化时代的到来。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文化产业,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第一,快速反应能力;第二,极致的视听体验;第三,平台为王;第四,创新成为开发新领域的引擎;第五,以低廉和免费的服务吸引海量用户;第六,与金融、物流、商贸等网络形成紧密的联通;第七,迅速更新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技术的革新与制度创新的不协调,加速凸显出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化进程中蕴含的矛盾,亟需文化产业制度创新予以完善和配套。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其重要的功能在于优化、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创新产业共同体。为适应复杂的动态的市场环境,加速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已成为大势所趋。较之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于起步较晚,现在已经在工业和高科技行业有一定的实践。而文化产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实践才刚刚起步。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给中国文化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正在改变。科技创新直接决定着产业链的深度和高度。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新型组织形式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类型
在产业的整个演化过程中,技术创新过程和创新动机由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竞争战略、增长计划和企业及其竞争对手所使用的工艺技术所决定,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有着不同的特点。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产业的引入期,新产品初次引入,新产品的概念界定还不成型,需要较强的具备宽泛知识背景的智力资源参与,以便随时修正新产品的概念。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的智力资源,并且配备有通用的实验仪器,可以随时根据市场信息反馈和技术变化来重新界定产品概念,以便创造出令市场满意的新产品。在引入期,构建以科研机构为中心的核心技术联盟将有利于缩短引入期,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在产业的成长期,新产品概念界定已经趋于稳定,市场的多元化客观上对多样化产品形成强烈的需求,这时市场嗅觉灵敏的中小企业将担当多样化产品创新的重任。中小企业之间组建技术联盟有利于分享共性知识、分担产品研发成本、合作开发专用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利益共享等,也能够加快新产品推出速度,从而促使产业快速成长。在产业的成熟期,新产品的性能、特征逐渐固定,生产技术标准逐渐形成,新产品的开发成本逐渐上升,行业竞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工艺创新。大企业具备较高的市场垄断地位、雄厚的资金实力,并有开发新一代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动力,在大企业间构建技术联盟有利于智力资源整合、分享共性知识、分担开发成本和共享创新收益。在产业的衰退期,随着产业的发展,环境标准、更新的产品或其他产品的功能延伸等市场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整个产业走向衰落,需要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才能促使产业重新起飞。因此以大企业—科研机构为中心的核心技术联盟才能胜任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任务。根据技术联盟的核心成员不同,产业技术联盟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普通技术联盟;第二,以大企业为基础的核心技术联盟;第三,以科研机构为基础的核心技术联盟;第四,以大企业—科研机构为基础的核心技术联盟。既然不同类型的技术联盟具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偏好,而在产业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行业技术创新的焦点不同,因此,微观创新主体在结成技术创新联盟时应该考虑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与之匹配的技术联盟类型,以便以最优的方式发挥技术联盟组织的制度优越性。遵循组织选择与匹配原理,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与之匹配的技术联盟类型。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选择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2004年开始,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文化产业逆势增长,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840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10%,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1万亿元,占同期GDP的3.77%,增加值增长15%以上。2.产业形态更加丰富多彩。相关数据调查显示,2015年出版的图书为40万种,比2002年多了20多万种。其中,重版图书为21.5万种,与2002年相比,多了14万多种。2015年,我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1655.9亿元人民币;2015年电影票房达到440.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我国动漫产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015年的总产出值高达47804亿元。艺术品市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艺术交易市场之一。3.投资持续升温。就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文化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文化领域的投资额不断增加,并且渐渐成为了资本市场发展关注的热点。就当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来看,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4.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集群化在当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截止到2015年底,北京市创办的文化产业区已达30家,覆盖范围较广;上海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已有75家,聚集了较多的文化企业和创意型人才;江苏省在进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一共创建了60多家。
(二)我国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选择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来看,文化产业整体处于由成长前期向成长后期的过渡阶段,部分行业已进入成长后期向成熟前期的过渡阶段。在产业的成长期,市场的多元化客观上对多样化产品形成强烈的需求,这时市场嗅觉灵敏的中小企业将担当多样化产品创新的重任。中小企业之间组建技术联盟有利于分享共性知识、分担产品研发成本、合作开发专用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利益共享等,也能够加快新产品推出速度,从而促使产业快速成长。因此目前阶段,我国文化产业整体上仍应选择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普通技术联盟。在部分已进入成长后期向成熟前期的过渡阶段的产业,比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等产业,由于新产品的性能、特征逐渐固定,生产技术标准逐渐形成,新产品的开发成本逐渐上升,行业竞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工艺创新。大企业具备较高的市场垄断地位、雄厚的资金实力,并有开发新一代产品和工艺创新的动力,在大企业间构建技术联盟有利于智力资源整合、分享共性知识、分担开发成本和共享创新收益。同时,大企业间形成的核心技术联盟积累了丰富的共性知识,也会吸引众多的中小企业加盟。可以逐步构建以大企业为中心的核心技术联盟。总而言之,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需要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作用,承担重大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任务,形成攻克产业技术难题的合力,积累更多的发展经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洁.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J].社会科学.2013(11).
[2]秦丽娜.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国外经验及启示[J].经济师.2014(05).
[3]解学芳,韩晓芳.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现状研判与革新路径[J].学术论坛.2015(04).
[4]王红,孙敏.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与创新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5(10).
[5]花建.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文化产业融合创新[J].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
[6]陈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模式研究—以温州市平阳县齿轮机械制造业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6,16(10):15-18.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地方高校
近年来,在全面规划、推动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河南文化产业高速增长的现实和前景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人才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资本。要努力把河南建设成为一个文化产业大省,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并使之保持一定的后劲,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已经成为有关方面的共识。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CulturalIndustry)的概念是法兰克福社会学派的学者阿多诺(Adorno)与霍克海姆(Hockheimer)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投入到文化产业的研究之中,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文化产业概念。不过,如何准确地定义文化产业,把握其内涵与外延,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目前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主要有:“精神产品服务说”、“意义内容”说、“版权产业核心”说和“文化娱乐集合”说。以上几种定义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描述了文化产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对于我们理解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文化娱乐集合”说,对文化产业的内涵有更清楚地界定,把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二、河南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虽然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但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文化产业人才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美国为4.7%、英国为7.7%、加拿大为3.9%。截至2010年底,河南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全省全部从业人员的2.6%。另外在能力结构方面,单一型人才多,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少。目前河南最缺的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擅长媒介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经营人才。虽然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一些文化企业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省内外高等院校相继培养了一些相关专业人才,但毕竟只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河南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另外目前,我省一些地方高校也开设了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但是仍存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一)文化产业专业设置不明确
为了加大文化人才培养的力度,省内不少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方向。但目前,由于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整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目前并未完全独立,导致我国高校中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及方向的设置较为混乱。其专业设置也不明确。国家统计局、国家文化部等部门把“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国外文化产业的范围涵盖了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信息网络服务业、教育业、旅游业、体育业、广告业、会展业、咨询业等。河南地方高校在开设专业时都较为笼统地设置为文化产业管理,或文化管理,而且这些专业所属院系可谓五花八门,管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工商管理与旅游学院等等,都在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学生。这就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很大障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二)文化产业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及方向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部分高校文化产业方向的师资力量还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的步伐,河南高校更是如此。作为新兴学科,一方面高校缺乏对文化产业作为新兴学科的相应鼓励机制,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双师型”教师较少。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直接导致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够清晰、所授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完备、文化产业学科研究的滞后性,最终造成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脱节。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
河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缺少一流的创意人才、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在项目开发、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企业打造等多个方面均有所体现。此外,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也没有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格局。另外河南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由于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在开设文化产业有关专业时,并没有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而开设专业。这就导致了人才的培养与现实需求的脱节,造成了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相应的针对性。
三、河南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一)建立健全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省内高等院校,一方面要尽快开设文化产业的相关专业,并根据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努力建设完整的专、本、硕、博一体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合格从业人员;另一方面要与国内一流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和文化产业企业合作,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构建教学实践平台,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要针对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确立重大项目,组织学校专家团队,与政府和企业一起研究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挖掘文化产业资源的产业化方向,破解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二)加强文化产业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支优秀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保证。而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来源比较单一,人员也较为固定。而作为文化产业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求其要有相应的知识应用能力、技术实现能力,还要要求其具有实践组织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因此鼓励专业教师到文化产业公司挂职锻炼,去高等院校进修。文化产业的学科知识具有交叉性,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跨学科的学术和科研活动。这样教师就能够突破学科、院校、专业的壁垒,在各学科的交叉和互动中,在彼此的合作中取长补短。高等学校也可以在校内加强合作,实行联合聘用,一师多用,有效利用学校内的现有资源与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多学科有机结合,最终提升高校的整体实力。
关键词:创意 武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创新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24-05
1 前言
创意,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发展的驱动力,是发展中关键的决定因素。当今社会不缺乏劳动力,也不缺乏资本。创新的关键是知识的巧妙应用。经济学家罗默认为,只有创新才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是财富、新市场和新的机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美国学者凯夫斯认为,创意产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娱乐价值。他所界定的创意产业包括书籍、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油画与雕塑),表演艺术(戏剧、歌剧、演唱会、舞蹈)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
英国学者霍金斯在四大类创意产业中列出15种作为核心创意产业,即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设计、时尚、电影、音乐、表演艺术(戏剧、歌剧、舞蹈、芭蕾)、出版、研发、软件、玩具和游乐器、电视广播、电子游戏。武术文化产业的创意元素能否很好地结合上述15种核心创意来发展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并付出实践,取得经济效益。
2 武术文化产业概念
要了解武术文化产业,必须先知道产业的概念,即对国民经济各种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泛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即是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文化商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本质上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文化产业即把文化的内容给予产业化的消费、发展、生产和交换。我国2005年从统计学意义上界定的“文化产业”概念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这是目前官方对文化产业最为权威的定义。
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的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直接相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
武术文化产业具备文化产业的属性特征。武术文化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武术文化不断需求的武术文化产品进入生产、消费、交换和服务等领域的产业,是具备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和经济发展特征的双重属性,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角度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创意的开发以形成武术文化产品及相关的服务活动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所衍生出的武术文化产品包括:武术竞技、武术表演、武术健身、武术影视、武术动漫、武术搏击、武术游戏、武术图书、武术音像出版物和武术教育培训机构等都是构成武术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也创造了武术文化产业中下游产业链的产业发展,即:武术器材、武术服饰、武术纪念品、武术旅游等,武术文化产业是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
从经济学角度看“武术文化产业”是一个概念,武术文化产业不仅包括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武术活动,还包括与武术有关的一切经营和生产活动。按照经济学的解释,产业是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代替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经济、文化、资本和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武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进行技术产业加工。
武术文化产业具备商业化经营的行为,必须面向市场的需求,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其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应当不断的创新,结合市场的需求,融合新型产物元素,直至达到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发展方向,不应当满足现状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这样会影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武术文化的产业化、社会化也是未来武术发展的趋势。
3 中国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水平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215-02
2009年7月22日,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 ――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经济的全球化运动,引起和带动了文化交流的全球化。笔者拟运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F-AHP)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力求通过对文化产业的定量测度,探寻文化产业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期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文化产业的理论内涵及产业特性
文化产业发展最早形成于西方国家,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国家扶持才使得文化产业发展逐渐成熟。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独立概念的提出缘于对文化产业的理论评判。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初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他们认为,文化产品是以工业生产方式制造的“文化产品”,商品化是其主要特征,缺少艺术的个性表达。但是与之相反,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本雅明对文化产业却认为工业化的文化产品能把人的创造力从传统艺术的垄断中解放出来,使得机械复制的文化产品能够成为大众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革命。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产业应该带有一定的经济内涵,强调文化贯穿于经济领域和精神领域。1990年,时代华纳合并,标志着跨国文化产业组织的出现。这使得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一种国家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组织从此体现出国家竞争力。
中国学者对文化产业的思考也逐渐走向深入。陈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在选择赢利模式时应把握消费者需求至上原则,并注意文化内容的原创性 [1]。沈露莹认为,由上而下的观念转变对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 [2]。胡惠林提出要建立国家文化安全系统,其中文化贸易发展度的高低是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因素[3]。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内涵产业,是以生产精神产品为目的的产业,其产品以物质为载体,以内容为核心,强调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获得思想上的共鸣。所以文化产品首先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故而文化产业就是让文化走向市场,同时文化产业又属于意识形态,既是政治宣传工具,也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分析
第一层面:文化产业的经济性。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需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经济性体现在文化产业按照工业标准的要求,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其核心内容来创造利润,将文化产品中的文化因素用商业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
第二层面:文化产业的文化性。文化产业的文化性在于其是生产精神食粮的产业。它不仅具有商业经济特性,同时又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的美学思考和价值判断。
第三层面:文化产业的联结性。文化产业是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共同发展的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都会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整个文化产业链的相关产业相互之间还会起到直接的联结作用。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存在着一系列的模糊因素:一是与文化产业评价指标相关的模糊性。财务上的硬性指标只能衡量文化产业的经济特性,与文化性相联系的指标只能是通过评判者的主观判断而定,因而其本身就存在区间模糊性。二是与文化产业评价过程相关的模糊性。
三、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模糊评价
1.选取评价因素并确定其权重。为了合理评价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结合其层面分析,确立评价因素集如下:(1)产业增加值增长率W1: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代表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规模和总体趋势。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反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速度。(2)产业利润率W2:产业利润率反映了文化产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产业利润率越高表示其盈利能力越强。(3)产业集中度W3:产业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企业的规模效应。适度的产业集中度有利于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从总体上来看需要适度的集中规模。(4)产业集群区域优势W4: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根基,而中国文化又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强烈的地方特色。因此,文化产业集群的区域优势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凝聚的作用,提升了区域内文化企业的协作关系和竞争力。(5)产品创新率W5:文化产业的文化性要求文化企业在社会主义法制和思想道德规范约束下多出精品,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6)消费层次提升度W6: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也会存在上升趋势。(7)产业联结度W7:文化因素日益渗透到越来越多的产业中去,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产业、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范围越来越大,文化产业的联结度越业越高。
各因素权重通过专家打分后运用AHP分析方法得如下结果:
W=(w1,w2,…,…,wn)T= (0.25,0.15,0.14,0.20,0.08,0.05,0.13)
其中,λmax=7.9813,CI=0.0085,RI=1.3,CR=CI/RI=0.0065
0.1,符合一致性检验。
2.确定发展水平评语集。按照等级理论划分为若干个层次,相应可以把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分为四个等级,即评价等级域V={V1,V2,V3,V4} = {非常高、高、较高、低},以此作为评价尺度。
3.构造模糊评价矩阵。以长沙市文化产业为评价对象,通过对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专家意见调查表的处理,进行规一化处理后得出各评价指标的统计表及相应模糊评价矩阵R(如表1所示):
表1 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量化表
4.综合评价。在七个评价因素及权重值中,各因子分布较为均衡,故笔者在综合评价时采用加权平均型模糊算子,同时加权平均型也比较接近人们的主观判断,所以笔者选用:
M=(v・,・)bk= ^ {1,∑ni=I(ai,rik)}
其中“∧”表示min,称为模糊积,“∨”表示max,称为模糊并,“・ ”表示普通积,“∨・ ”表示有界模糊和。
由此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矩阵
B=W×R=0.250.150.140.200.080.050.13T×14.5%24.9%54.1%6.5%23.8%33.6%26.4%16.2%19.1%22.5%42.5%15.9%17.9%28.1%37.8%16.2%15.7%48.9%27.5%7.9%38.83%45.21%15.13%0.83%7%37.4%5.85%49.75%
=(17.56%31.07%34.71%16.66%)
5.结论分析。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长沙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的最大值是34.71%,隶属层次标准为较高,下表是根据评价矩阵得出的每一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表2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隶属度
从表2可以看出,该地区在产业利润率、产品创新率、消费层次提升度方面发展水平高,在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产业集中度、产业集群区域优势方面发展水平较高,而在产业联结度方面发展水平低。从实际情况看,长沙市文化产业凭借其深厚的湖湘底蕴,大力引入市场机制,使得文化产业活力迸发,这种活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带动了文化产品推陈出新,长沙市民的精神娱乐需求也表现出一定的高级化趋势。
四、建议
长沙市的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必须积极培育支柱文化产业。就目前情况来看,可以把旅游业、教育业、艺术业、广播影视业,广告传媒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其中广播影视业在整个文化市场上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有望成为长沙市文化产业的“头号招牌”。另外发挥文化原创性优势,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长沙市的文化产品缺乏科技含量,竞争力不强,要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增加文化产品的原创性。
参考文献:
[1]陈.文化创意产业赢利模式初探[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87-192.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与问题;经济发展;认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94
[中图分类号]F719;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我国已经进入了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文化产业等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增大,因此,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布局一定要站在战略角度考虑。文化产业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并且文化产业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它与其他细分产业紧密联系,所以联动效应是高效产业化运作的最理想的状态。当前,我国正在处于转型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特别是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逐渐提升,如何平衡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当下最值得思考的课题之一。
1 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其主要特征是为大众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主要目标,这是文化产业的广义定义。相应的,狭义的文化产业具体指的是某种艺术创作的行为,比如:音乐创作、舞蹈等。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应该与我国国情相匹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面对科学技术变革对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全世界不同文化思维对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了冲击。如何引导青少年网民辨伪存真,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现实性背景。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和现状
2.1 文化产业发展政绩化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文化基础产业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政绩化的现象越来越多地被披露出来,一些文化项目没有在群众中引起足够共鸣,文化产业的根据依然不够完善,缺乏对于文化产业的持续性支撑。
2.2 文化产业企业规模小,缺乏资源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同时,现阶段,在文化领域,由于体制原因,还没有完全形成市场化的竞争和淘汰机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企业中有90%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各自为战,市场化非常低,并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领导者这类型的企业。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氛围虽然已经形成,市场行为和政府引导都还处在一个低水平阶段,并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2.3 互联网环境自律性不够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出互联网文化,这种文化形式和传统文化具有较大差异,且这种互联网文化对大众的影响非常明显。不少企业将文化推广也放在了互联网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产业文化与互联网高度融合为文化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媒介资源,但互联网发展至今,其自律性依然非常弱,相关平台对文化的引导具有滞后性,文化产业在互联网的发展上有一定难度。
3 文化产业消费趋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文化产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现在正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拉动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所以,要给文化产业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环境,改变原有的政绩观,拒绝面子工程,为文化产业规划出一个长远发展的规划纲要。同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尊重市场规律,合理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另外,扶持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3.2 文化产业消费趋势的本土化思考
文化产业的本土化思考并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一个落实的行为。文化产业本身是非常丰富的,把文化与大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国地域辽阔,一方一俗,要克服文化产品水土不服的尴尬情况,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项目规划,明确消费人群、教育层次、年龄、产品周期等,对消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才能真正做到文化产业本土化。
3.3 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年轻一代,具有丰富的创新思维和活力,他们应该是文化传播最直接的推动者。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并不是单指传统文化,而是一切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些都能够产业化、产品化,在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时,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一样的增长动力,所以创意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4 结 语
文化产业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产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引导,人才培养和互联网思维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具备的,坚持创新,文化产业就能不断向前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兴起,纽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这些原本就富有文化活力的城市率先体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创意之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政策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英国在1997年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大力推进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建立的许多创意园区,以“集群效应”为主,通过组合各种文化创意企业,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使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很大发展。到2000年,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产值居第二位的行业,占GDP的7.9%,仅次于金融服务业。
在亚洲,新加坡政府也在2000年推出自己的跨世纪文化发展战略,开始加大对文化领域投入,2002年又公布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发展。新加坡政府希望到2012年创意产业的增加值能提高到6%,并树立起“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声誉。
近年来,韩国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发掘各种类型的文化内容,如动画、漫画、移动内容、音像等,从这些内容的策划到制作、流通、吸引投资及出口,提供全面服务。韩国还在文化产业振兴院孵化本部大楼的七、八、九楼安排了企业孵化器,通过风险资金间接安置了80余家小企业进行孵化。
从全球范围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各式各样的模式,具有市场与政府、公共力量相结合的特点。
“创意产业”还是舶来品
说到创意,不能不让我们想到深圳创维集团。创维集团成立于1988年,经过近20年奋斗,创维已成长为蜚声国际的中国家电巨子,2006年集团年销售额达125.6亿港元,出口额持续9年居全国领先行列,成功挺进世界彩电十大品牌之列,成为中国电子百强名列第16位的优秀企业。作为连续六年深圳市纳税大户,截至2006年度,已累计向国家缴纳各项税金超过30亿余元,累计向社会各界捐助8000多万元,扶持500多家配套企业,解决约10万人就业。曾几何时,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说:“我给自己的企业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创维’,意思是‘创造新思维’。”
时至今日,创造新思维的提法并没有过时,而且越发显得具体和深刻。科技创新已行走很多年了,当下的自主创新更是我们要牢记的,必须矢志不渝。如今的科技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环境的问题如影随形,全世界也不断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家经济再次腾飞。于是,实现科技的多元化战略,把科技“双刃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寻求新的科技产业增长点便成为必须。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是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据此可以知道,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中,使之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与创意产业(Cultur-Industry),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相近。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影响了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全球接受,略作调整后采用。上海也接受了这一提法,出台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而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除了北京外,目前还只有台湾和香港。香港最初使用的是创意产业,在2005年将其改称为文化创意创业。
英国的创意产业包括13个行业: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美国也将创意产业分为6类:文化艺术、音乐唱片、出版业、影视业、传媒业、网络服务业。新加坡将创意产业分为3大类13个行业。第1类艺术与文化:摄影、表演及视觉艺术、艺术品与古董买卖、手工艺品;第2类设计:软件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产品及服装设计;第3类媒体:出版、广播、数字媒体、电影。
我国台湾创意产业也包括相类似的13个产业: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创意生活产业、建筑设计产业。2002年,台湾借鉴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经验,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其定义为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累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
“文化”与“创意”不分家
实质上,文化产业的概念是创意产业的前身。
我国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特殊背景和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提出了文化产业范畴,但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差异大,作为产业分类概念,文化产业没有统一内涵标准。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上述界定,2004年4月1日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二是文化产业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是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与文化创意产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内涵界定的角度不同。我国文化产业主要从产出的角度、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精神文化性质着眼,只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除了服务于个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明显突出“生产业”的性质。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又郑重提出了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的概念。
几年后,英国首相布莱尔又提出Creativ-Industry的新概念。直译为创造型产业,新加坡开始译成创意产业,甚为确切。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给“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做出了如下定义:创意产业就是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文化产业更为广泛;文化创意产业又高于传统文化产业。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象力,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它是文化产业中真正创造巨额价值的部分。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
一直以来,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薄弱产业,一方面受制于文化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观点认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领域,它不与经济直接挂钩。有文化界名人一直称道,文化不能被称之为产业化,就像教育不能产业化一样,文化要远离市场经济的影响。否则,文化会带上商业化的特征,迷失在荒原。前些年周汝昌先生提出了一种说法:《红楼梦》的研究是不能被普及的,这项研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有些人却因此而成名。其义在说明学术研究可能走失了方向。在此,我们不去深入探讨。而随着我国多年来的积极进取和默默追寻,我国的文化产业的现状是:出现了勃勃生机,也越发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国家接轨。
从外延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比较接近,与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相比较,主要差别有三点:一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包括整个设计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在设计业方面只包括“工艺美术设计服务,美术图案设计服务,展台设计服务,其他与文化有关的设计服务”,而不包括“工业产品设计服务,包装装潢设计服务,模型设计服务,其他专业设计服务”;二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不包括旅游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在“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中包括“旅游文化服务”;三是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文化服务”中还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数字内容产业是创意产业的新内涵
创意产业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新特征,数字内容产业赋予了创意产业新的内涵。
创意产业本质上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除了因高新技术而诞生的新兴产业外,创意产业中的大多数产业早已有之,只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这些产业所共同拥有的特性得到政府和企业、社会的格外关注,而被集合在一起重新命名。因高新技术而诞生的新兴产业,最重要的就是数字内容产业。
在欧盟“INFO2000计划”中,把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的主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内容产业的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内容(报纸、书籍、杂志等),音响电子出版物内容(联机数据库、音响制品服务、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内容(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用以消费的各种软件等。这与1997年颁布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中信息产业的范围基本吻合。
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其产品具有的精神内涵,即内容。形式各异、内涵多样的文化产品因其内容而有价值,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内容产品。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内容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上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形成了数字内容产业,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内容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融会重铸,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培育出新的消费人群,并以高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更新换代,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已逐步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主流产业,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时代内涵,而此时的文化创意概念才真正走向大融合。
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优化模式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发展;大庆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5-0009-02
1 引 言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是21世纪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弘扬大庆市民族文化,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对于优化产业机构,提高城市竞争力以及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找出大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并结合大庆的城市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有利于大庆能够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地位和城市软实力。
2 文化产业的概述
21 文化产业的界定及分类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随后这个概念便被广泛使用。由于国际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政治立场等不同,每个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含义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别。2012年,我国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被分为十大类,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具体来说,这十大类是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本文提到的文化产业均采用上述我国政府的定义。
22 文化产业的特点
221 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
文化产业被誉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绿色环保产业”,相比较传统产业,文化产业对于资源的消耗和限制较小,且产物对于环境的污染较少,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22 产品多样,内涵丰富
文化产业是以内容为核心、强调创意的产业。从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分类可以看出,它包含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在提品多样性选择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23 产品消费具有全球性
文化产品具有全球流动性,它可以依靠互联网络、新闻出版服务以及其他传播手段,拉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从而将文化产品从一国或一地区销售到全球的任何角落,为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
3 大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大庆市文化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等称号享誉全国,“诚信大庆”、“书香大庆”等一系列品牌活动使大庆成为我国十佳魅力城市和黑龙江省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在全国公共文明指数中名列地级城市第19名。
大庆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税收、土地、金融、财政等方面出台了许多的优惠政策,并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及重点文化项目加大了扶持力度。现阶段大庆公共文化事业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等非营利场所。大庆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文化旅游、娱乐休闲、动漫游戏、演艺会展、创意设计、图书音像、出版印刷等多种类别。目前,黑龙江(大庆)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新华(大庆)国际石油资讯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庆联想科技城、大庆北国之幻城(侏罗纪公园)、大庆黑鱼湖国际艺术村、大庆国际动漫城、黑龙江新媒体产业基地、百湖艺术群落等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
2010年,大庆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262%;增加值15亿元,同比增长271%。2011年营业收入突破80亿元,实现增加值19亿元。预计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5%。2012年,大庆市政府将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当地“十二五”规划中,希望继续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为此设定了发展目标,即到“十二五”末,使文化产业成为大庆市接续产业新的增长点,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5亿元。由此可见,大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甚好。
4 大庆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文化产业规模小,文化精品缺乏,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大庆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只有少数的几家,多数文化企业都呈现规模小、实力不强的状况,导致大庆文化产业暴露出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集群现象不稳定等问题。其次,大庆市缺少文化精品。文化精品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竞争实力,但是大庆市的文化产品还多数处于粗放性经营,缺乏有创新和创意的产品的开发。再次,大庆市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的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比重过大,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兴的文化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少。而且低水平的文化设施布局不合理,重复交叉现象较多,高水平且具有文化特色的设施建设数量不够充足。
42 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截至2011年年底,大庆市文化产业中的理论类人才有882人,新闻出版类人才309人,文艺类人才621人,经营管理类人才167人,技术类人才169人,党政类人才85人,共计2233人,人才总量不是很大,人才增长速度较慢。加上人才老化、人才流失等现象,导致大庆市文化产业人才严重缺乏。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的人才,人才是文化产业继续前进的保障,因此,人才的缺失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大庆市的文化产业正在快速的发展阶段,文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技术新以及具有丰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作支撑,然而大庆市却极其缺乏这种复合型人才,如文化经营人才、经纪人才、管理人才和创意人才等,这与大庆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以及近年来对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有一定的关系。
43 文化观念淡薄
市民的文化意识还不够强,文化需求有限,文化产业方面的消费水平不高,文化魅力的感染力不够。目前,大庆市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较高,但是相比较而言,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比较匮乏。文化消费观念以及闲暇时间的支配依旧比较传统,城市的文化气息不够浓厚。在居民支出中文化消费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文化消费目标匮乏。在硬件环境方面,文化设施不多,文化载体不足,文化内容单一,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在软件环境方面,经常性的大型文体活动较少,高品位的文化活动缺乏,文化建设参与面窄,参与率低,没有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城市文化气息不浓。
44 缺乏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不完善
大庆市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之后,市政府制定了各种文化产业项目规划以及多种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但是,现有规划和政策的不充足、不履行及不实施,难以保障大庆市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有些规划只是针对于文化产业的近期发展或者近两年的发展,缺少前瞻性和长远性,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变性。在政策方面,有些政策存在滞后性,也就是说,文化产业的某些政策并不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匹配。此外,还有些政策在被提出之后并没有有效地实施,造成政策上的失效。
5 解决对策
51 扩大产业规模,加大文化创新,改善文化产业结构
首先,大量引进和培养骨干文化企业,并使龙头企业带领其他中小型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形成具有稳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坚持以大集团带动大产业,全面扩大市场份额,全力提升经济效益。文化产业是一个风险性强、竞争力大的行业,规模化、集约化、产群化的文化产业抗风险能力强,竞争力大,能够发挥产业的辐射作用,推动大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其次,应该大力发展文化创新、文化创意。通过动员全民积极参与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推进鼓励企业开发创新产品,并投入生产和销售,来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最后,应该从单独以石油行业为发展重点逐渐向以文化产业、石油产业等多产业为发展重点过渡,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大庆的支柱型产业。可以通过选择实力强、基础好、附加值高、市场发育健全、市场潜力大的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音像业、文化娱乐业以及信息服务业为发展重点,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大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提高大庆文化产业的地位。
52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可以通过文化单位与高校联合的方式,根据大庆文化建设所需人才的方向,高校有针对性地采用“订单式”培养;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机构对文化单位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的方式,这种培训可以更新人员丰富知识技能,提高其各项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通过相关企业、文化产业管理机构及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系统地重点培养大庆市所需的各种文化产业人才;还可以通过外部引进的方法,从国外或者国内其他地区,引进文化产业的领军式人才或团队、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及创意人才等。总之,利用多种渠道来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为推动大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53 增强市民的文化消费观念及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科学的文化观念。一方面,应该大力宣传发展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好处,做到文化引领消费,增强市民的消费观念,引导市民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文化休闲、健身运动、娱乐消费等,提高居民支出在文化消费的比例,带动大庆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大型文体活动的组织力度,组织和鼓励市民经常参加文体活动,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努力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浓厚的城市色彩。
5.4 加强本地产业规划,完善产业政策,形成产业集群
首先应该加强对本地产业的整体规划,根据大庆市“十二五”文化繁荣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出适合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并且在制定规划时,应该注意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及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其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完善产业政策,要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加强制度建设,研究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最大限度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比如税收、财政、市场准入、银行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尤其是银行信贷政策,文化产业离不开投融资的支持。特别指出的是,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加大发展文化产业单位的优惠政策,适时减少这些单位的发展阻力。在政策引导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使文化政策与产业发展相匹配。
6 结 论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大庆市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庆市近期的重点发展方向。要想将文化产业扶持成支柱型产业,就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大庆市文化产业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每一个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来解决问题,使大庆市文化产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向前进步,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城市。
参考文献:
[1]杨中华.大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电子商务,2012(1): 57-59,62.
[2]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EB/OL].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2012-08-01]..
[3]大庆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EB/OL]..
[4]大庆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大庆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EB/OL]..
[5]李郁香,陆璐.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促进大庆文化繁荣发展[J].大庆社会科学,2011(6): 13-15.
内容摘要:文化产业是国际社会公认的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无烟环保产业”,也是我国政府重点扶持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本文在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 竞争力制约因素 提升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又称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人的创意、智慧、技能,对技术、经济、文化进行创造与提升使其融合,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创意活动,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其包涵创造力,文化底蕴,知识产权,故可以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文化产业是一种高风险,高附加值,产业覆盖范围广,波及程度大,污染程度低,能源消耗低,资源节约生态型产业。
截至200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8万个,非法人单位2.43万个,个体经营户49.69万户。在46.08万个法人单位中,有内资单位44.87万个,占97.4%;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分别为6276个和5801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我国从2006-2009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见图1),呈现总体递增趋势,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比率在2006-2009年期间,分别为17.1%、25.2%,19.0%和10.1%,其年均增长速度达17.84%。同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45%、2.6%、2.43%和2.5%。
2009年中国“文化企业30强”,其主营收入和净资产双双超过10亿元的有21家,税前利润超过亿元的有24家,分别比首届增长31%和7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总额约6076亿元,政府公共财政文化消费支出1095.74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约700亿元人民币左右。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税收体制不完善,重复征收现象严重
目前,在我国,对文化产品征收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这四类,而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呈现“双高”的特点,且增值税制度具有征税范围过小、重复征收、税收负担重、出口不予退税等营业税的缺点。此外,在我国,文化产业的税收体制至今与其他商品的税收体制不一样,营业税制度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制度。2009年,我国增值税改革又前进了一步,即由原来的生产型改成了消费型,但是营业税的改革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营业税的重复征收、税收负担重、出口不予退税等缺点,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概念理解狭隘,导致针对文化产业的税收呈现税种分散、方式单一、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综合来看,我国缺乏统一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二)概念理解狭隘,流通体系缺失
在我国,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理解不统一,而我国采用的文化产业是指狭隘上的文化产业,这使得文化产业的管理部门只局限在很小的空间内,最终导致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部门之间分割严重,不能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等充分流通提供保障,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出现资金断裂、信息断裂等情况。此外,由于文化产业流通不连贯,导致文化产品在流通中间断,这容易使得文化产品在流通中出现版权泄露等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部门,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有广电总局、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工信部这四大部门,由于考虑各自的利益,四大部门在颁布政策等方面,都是根据其所管辖的范围来进行的,这势必会导致文化产业整个链条发展的政策重叠、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这种多头管理不利于文化产业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从微观层面看,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主要包括影视播映单位,出版社,音像制作,服装玩具生产公司等,这些企业单位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各个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势必导致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有障碍,这进而会阻碍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素质的创意人才
文化产业要求其专业人才具备一些独特的品质:对艺术的灵感;对技术的敏感。但是在我国文化界,情况令人堪忧,懂文化艺术的人才电脑制作技术差,熟悉电脑技术的人才其艺术素养的功底又薄弱,这都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自身缺乏文化创意的师资和适合的教材,何谈用前沿的文化创意理论与实际的文化创作相匹配。除此之外,目前文化产品的商业运作人才也极为匮乏。由于文化产业的各类相关人才稀缺,最终导致我国文化市场大部分被日美所占据。
(四)文化企业多而小,市场集中度偏低
本文以文化企业的从业人员数作为计算指标,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进行度量。绝对集中度指标也成为集中率,它一般是用前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累计数占该行业总量的比重来表示。
CR(n)=∑ni=1Xi/X
其中:CR是市场绝对集中度指标,n是前几位企业个数,Xi是第i个企业的员工数(营业收入、资产数额等),X是整个市场的同类产品的员工数(营业收入、资产数额等)。
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181万人,根据排名前8位文化企业的从业人员数(见表1)计算的2008年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指标CR1,CR2,CR3,CR4如表2所示。不同的市场集中度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市场结构的划分标准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经济学家依据集中度来划分产业结构的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别。本文用贝恩(见表3)的分类方法对文化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根据表2 和表3可以看出,按照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数,我国文化产业属于竞争型,这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内的企业数目偏多,而每个企业的规模偏小,即市场集中度偏低。
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完善税收体制
从税收方面看,必须把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产品统一征税,采用平等对待的态度。在完善税收体制时,重点改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双高”的特性。一方面,有步骤、有重点的扩大文化产业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以减少文化企业税收负担,并且可以实现公平征税。另一方面,合理规范文化企业所得税,给予文化企业税收优惠,尤其是结合西部大开发政策,给予西部文化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提升西部文化水平。此外,还应该制定相关税收政策,以利于文化企业进行合并整顿,提升我国文化企业的竞争力。
(二)健全文化产业流通体制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一个环节,一方面满足消费需求并指导消费,另一方面指引生产并为生产服务,具有商品运输、保管、销售、购买,风险承担,金融运营,信息传递,市场评价等功能。具体对文化产业来说,流通可以为产业提供消费者的最新需求动向信息;可以把文化作品从生产方转移到消费者,起到商品交换的功能;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渠道,节约资金;可以减少文化产业的风险。
为了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可以建立以文化为中心的流通体系,从核心层面的制作企业来说,主要有音像制品公司,图书出版集团,影视播放单位,游戏开发公司,文化艺术展览,歌剧团等。从管理部门来说,主要有广电总局,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以及信息产业部四个部门负责。这个流通体系需要这些制作部门以及其管理单位共同配合,加强他们之间的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商品流通、物权流通等,这样有利于文化产品制作部门拥有充分的信息、资金,且风险由于多方协作被分担而降低。文化产业体系的流通有助于宣传文化作品,为文化作品进入市场进行预热。
(三)培育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
第一,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应该敢于打破行业壁垒,以产业平台吸纳现有的各方人才。从创作角度而言,从现有童话、剧作、小说作者中选拔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性和创意型人才培养是一种不错的办法;其次,影视、音像产业内部培养了一批精通文化产业运作人才,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将这些人吸纳到制作平台中来,这样制作出来的文化产品不管是从视角还是从听觉都更易被接受。第二,创建产学研合作体系。采用国内高校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办学的方法;采用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的方法成立文化创作教学培训中心,大量引进国外创新思维、文化产业链培育技能等,很好的利用国外先进文化企业的优势资源,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素质和内涵,为我国文化产业进军国际文化市场创造条件。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可以增强杰出的创意人才、编剧人才,管理人才以及营销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对文化人才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另外,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应该注重文化氛围的培养,这一方面可以扩大文化产业潜在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具有文化创意的人才,为我国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奠定基础。学校除了每年举办体育运动会外,还应该举办以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年活动。
(四)加强文化企业的垂直联合
在我国,我国文化产业属于竞争型,即文化产业企业数目偏多,而每个企业规模偏小,即市场集中度偏低。为了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让文化企业进行垂直联合,即内容提供商与发行、播映等平台的合并、收购或者联盟,把一些在全国制作一般的企业作为领头企业的一个分支机构,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文化产品生产的高风险,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文化企业联合,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使之可以与国外大型文化企业进行竞争。
参考文献:
1.王春艳,余晓泓.中日动漫产业的发展特性比较分析.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9
2.朱祺.“入世”后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池州师专学报,2007,(2)
3.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作者简介:
关键词:工业设计 文化产业 创新设计
文化产业是现在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取代传统的制造行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据有关专家分析,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在2050年以后,将成为我国的两大主导产业,并且负载着高知识、高文化和高科技产业,所以文化产业将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河北省的文化积淀深厚,工业设计创新力量较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借助工业设计的力量使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更加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
1 河北省文化产业和设计创新的发展基础
河北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物资源、民间文艺资源。国家级文物和省级文物拥有量居全国第三位和笫一位;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长城为几省省市共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省拥有47个戏剧剧种,数以万计的民间歌曲,70余个舞种,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中,还建立了如吴桥杂技、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鼻烟壶内画等众多知名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品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河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和文化设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和重要载体,为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河北省拥有的文化基础有目共睹,设计创新力量同样蓄势待发。河北省有40余所高校培育设计类人才,培养的设计人才近万人,创新设计研究近20年,创新研究课题几百项。随着全国加大工业设计建设的力度,近几年河北省也掀起了发展工业设计的浪潮,2013年在燕山大学建立了河北省工业设计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目的就在于培养高级设计人才,服务于河北经济的发展。河北省设计院校工业设计资源、设计公司机构都可以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
2 工业设计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信息时代背景下,燕赵文化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文化资源的保护上和传播形式上,需要发展新的经济动力源泉,最关键的就在于文化的创新再设计。文化的创新再设计必须依靠设计的力量,从文化资源中深度挖掘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元素,将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科技含量的新型的产业文化。与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就需要充分结合区域性文化资源和区域城市工业发展状况,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通过工业设计把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消费产品,这样才能构成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产业。
优秀的工业设计不仅代表一种时尚与潮流,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有了文化内涵的设计才具有灵魂和生命力[2]。工业设计师的创意过程体现一种文化,其产业包含人们的思想意识层面。在艺术设计的基础上,把日常生活和传统器具结合起来,不断增加新的元素跨界延伸设计出来的产品就会与时代相吻合,还可以表达一种与众不同的新形式,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就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而工业设计的典型特点就是完美的把技术和文化结合起来,有效地在当下科技水平下展开。在工业设计上还要运用先进的创新理念和技术手段,才能创造新的文化产业层面,促使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兼顾科技水平的发展,并且能够相互贯通。工业设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产品,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地域文化作为创作灵感,孕育到产品设计中,这样文化产业能够有形化,对外交流的形式也能够实体化。
工业设计的研究对象也是一种服务,将地域文化以一种时尚、贴切的方式服务于人。总的来说,设计是文化和生活的桥梁,设计可以通过设计对象将文化内涵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生活中传播文化并发展文化。
3 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借助工业设计的创新本质,提高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原创意识 河北省文化研究机构较多,人才充足,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使得整体上都缺乏创新能力的开发。所以衡量文化产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原创能力,所以就需要建立文化产业创新体系,提高原创能力,这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目前,我省在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就需要提高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这样文化产业的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入到发展工业设计的队伍中去,工业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设计,注重人的需求的满足,文化的再设计创新离不开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可以将河北省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元素,并且结合市场的需求,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消费产品,以此来提高河北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产业。因此,就需要设计人员认识到工业设计特征,以此来提高设计人员的能力,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3.2 发展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文化教育事业进程、国民消费水平等均密切相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创立,面对着工业化完成后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将产业发展的重点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被公认为是引领新经济发展、提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近10年来,河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注入工业设计、发展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传统的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多快好省地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多个省份建立文化创意园区,仅浙江省已建成文化创意园区数量超过20个。目前,河北省建立了囊括动漫、陶瓷文化、多媒体文化、工业创意文化、创业总部基地、戏曲文化及影视文化园区等项目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3 发挥工业设计力量,整合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文化产业链 工业设计的创新性能从燕赵文化中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例如从本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开发出玩具、小饰品、电子配件等衍生产品。例如某届河北省工业设计大赛获奖的一个作品,将吴桥杂技人物动作和书架、烛台非常巧妙的结合起来,具有吴桥文化又具有使用价值。河北省的旅游业可以发挥工业设计的力量构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仅仅河北省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可以看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载体,因为旅游纪念品即要承载本土文化,又要具有时代特征,鼓励开发具有我省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一个途径[3]。河北省有众多的文化艺术形式,都发挥工业设计力量,构建自己的产业链,这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需要有效利用省内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院校培养,鼓励高校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联合组织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培训,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性视野、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人才;要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启动“文化创意梯队工程”,在各级学生中开展文化创意活动、竞赛,不断发现和储备高素质后备人才队伍。企业、文化管理部门、设计机构可以以“本土设计”为题目进行全国设计大赛,通过全国设计人才对河北省文化进行再设计,可以从中挑选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尝试。
4 结论
文化产业已经是当今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文化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工业设计上再依附到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就会日益表现出来,以此通过市场来赢得更大的利润和价值。而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借助于工业设计的创新力量,更好的提高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品位,设计一大批具有河北文化特点的时代商品,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新为手段,以此提高设计的人文价值,从而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在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舒利香,段鹏程.工业设计在文化产业建设中的价值分析[J].论坛荟萃,2012年12月.
[2]孙远波.工业设计的文化因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4年6月.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十六大报告就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战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②文化产业政策和规划相继在国家、地方、企业三个层面铺开。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一个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在数量、质量、结构上不足。2005年4月,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揭幕仪式上大声疾呼:“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已经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是相关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有力的支持,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达到以下四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探索有益的培养模式
人才需求是高校培养目标的向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必须遵循社会对特定人才的需求趋向。只有以产业需要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广大的文化企业所要求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等院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具备面向市场的开放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一致,紧抓文化艺术发展的脉络,以产业需要、学生就业为着眼点;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树立培养理念,恰当定位培养目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经营、策划、管理人才,应该具备艺术鉴赏力、对政策的把握与理解力、管理经营能力等。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实现纵横课程的交叉渗透,力求相邻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同时建立综合教育体系,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确立专业特色的主导位置,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以研究文化产业价值链为课程体系的基础;突出地域特色、学院优势。文化产业在整体的运行过程中必须尊重价值规律、把握市场需求,要进行战略设计、资本运作和品牌管理,要关注文化市场和公共关系。因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以文化学科为基础、以经营管理为主导、以其他课程为辅佐来构建。③这既对文化的基础性作用进行了强调,突出了文化产业价值链中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又对文化产业作为经营产业所不能缺失的管理层面的价值内核提出了新要求。
(三)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复合性人才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应将其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当中。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并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同时,扩大学校的开放度和社会化,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横向联系,与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或联合体。
(四)建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树立“教亦学”的理念。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做到参与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参与项目研究。其次,用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模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理念的新思路
从当今国际形势看,综合国力竞争强调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同时,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要为实践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就要明确在我国现今的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文化要素和文化产业方法的作用,即对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文化要素的重视。换言之,以文化推动和提升产业价值实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打破文化作为标签的旧观念,变外在表现为内在驱动
实现文化产业管理的理念突破,要转变固有观念,树立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理念。文化产业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其作用应该由外在的表现形式转换为经济质变发展的内在蕴含,发挥物质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1.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要素、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品牌文化的作用,摆脱传统制造业拘泥于自然资源挖掘和物质形态产品开发的短板。利用文化在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凝聚、提升、约束等积极作用,使各环节参与者的经济行为转化为文化环境下的惯性。
2.转变经济与文化之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观念。“只有文化消费,没有文化生产和创新,就是文化的沙漠化”,文化生态观的形成和现实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使文化在经济中成为题中之要义。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现代化、文明化、集约化、全球性和人文性也促使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的新形态、新阶段到来。所以,以市场为先导发展文化生产应该成为新时代产业理念的主流。
(二)树立与时俱进的宏观文化产业理念
在新时期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下,文化产业应该注重推进文化与各项经济产业的交融,不单纯使用文化标签,而是努力促使文化产业具有更多经济含量,使经济产业更好地提升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产业和产品升级换代。在经济环境之下,实现文化与市场、创意、科技等要素的联合,用产业的思维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文化产业网络,是文化产业真正实现经济价值的必要条件。
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完善
网络文化产业是以网络技术作为基础平台,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从事互联网的文化生产、流通和提供网络文化内容服务活动的经营性产业。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当今文化建设工作,宏观视界的关键是紧抓文化发展主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新型的文化发展方式,通过加快文化自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当文化进入产业概念之后,其经济价值的功能将必然与意识形态的诸多功能相伴相生,上升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念,势必关系到区域文化、国家的形象以及社会的稳定。由此发展以意识形态传播为首的文化产业,是每个国家增强本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策略。而今广泛存在于生活各个角落的网络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文化产业的主阵地,对于它的监管便成为文化产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监管有力、有效。
由于长期受传统市场观的影响,对于网络文化产业的管理相对单一,缺乏多维度审视。针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独特性,我国的管理体制应该在组织架构、前瞻视界、技术驱动等方面做出针对性的完善。
(一)以发展的视野看待网络文化产业,创新管理理念
应明确网络的技术创新驱动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将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为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实现管理体制改革先于新时代网络技术创新,逐步实现前瞻性强、预见性高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1.重视“公共治理”管理理念,实现对于网络文化管理资源的科学化配置。建立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互动的网络文化产业轴心管理制度以及改革推进机制,实现对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市场主体与协同一致的管理主体的培育。
2.树立共同效益理念和区别化管理理念。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变革,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网络文化产业形态的相异性,特别是他们各自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方向、方式,并以此作为在具体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共同考量的管理标准。
针对网络文化产业中存在着竞争性与非竞争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等行业差异,基于“分管分制”的理念,对网络文化产品内容、网络文化从业者资格和资质、网络文化生产服务技术标准以及网络文化生产服务行为规范进行内容分级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绩效。
(二)实现多方协调、公共治理的优化组织结构
现实的网络文化产业开放性极强,急需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做出切合实际的调整,以期建立专业针对性强、效率高的优化管理机制。首先,政府部门的宏观地位是明确的,所有的监管都必须依此开展;其次,网络文化企业作为产业的参与主体,应该在网络文化市场中实现自我发展、自主创新、自我管理,实现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以期开放式发展;最后还应该包括网民参与管理的治理方式,以期完成参与者对产业活动的共同管理,使产业管理在结构上实现多方面、动态化、流动式的科学组合,优化网络文化产业的监管结构。
(三)培育前瞻性的产业管理制度
针对当下网络文化高强度、多层次的渗透力和权变效果,建立相对统一、前瞻性强的网络文化产业法律、政策体制势在必行。推进网络文化产业固化制度的突破,构建防止产业滞后的制度安排,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监管的预先防御力、长期有效性与强大驱动作用。同时,基于网络产业创新内驱力强、版权纷争的特性,应积极加快相关网络文化产业版权保护制度的建设,为活跃的网络文化企业版权、产权交易等网络产业经济行为提供有效、有力和清晰的制度支持。
重视科技发展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影响
综观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其进程与科技进步紧密相关,二者具有共时发展的特性,特别是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科技的力量日益凸显。
(一)文化产品的创意化创作模式和创新性生产得益于科技发展
立足于现实科技的进步,文化产业不再受制于传统表现形式的限制,文化产业从业者的诸多创意构思能够得到较直接、完整的表达,使创意活动得到支持和发展,进而催生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科技创新不断激发着创作者更自由的创新意识,催生了极具个性、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表达方式、表现形态和表述技巧,更好地实现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时效特性、附加价值和综合市场竞争力。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新科技的出现,更是对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行为的全面革新,促进了文化产品的消费模式、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市场行为的巨大转变。
(二)文化产业的延伸性、渗透性发展基于科技支持
科学与文化之间日趋深入的交互关系,对于高技术、集约型的现代文化产业形态的形成意义重大。基于现代科技,传统的文化产业获得了更新换代、提升科技含量、产业能级发展的变化,特别是科技在网络化、数字化和多媒体方面的发展,更使原有的文化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另外,科技的创新性发展加速了产业间固有边界的淡化,直接促进文化产业探索自我更新、跨界发展的新型文化产业链条,呈现出相互交融、互为支持的复合型产业结构模式。特别是以数字化网络媒介为平台的多功能立体文化传播,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中科技对于文化产业影响巨大的有力佐证。
再造农村文化产业管理体系,传承民间文化系统
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孕育的民间文化、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要得以重建、传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最有效的途径。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传承民间传统文化,要努力做到:正视中国农村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农村文化生态无序的现实;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整合有益文化资源,发展民间传统艺术产业;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加大文化政策的扶持,促进农村文化基建,培植农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加强文化产业管理、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开发农村民营文化产业。只有激活农村文化产业,民间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发、传承、发展、保护。
我们要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对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长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努力实现民间艺术向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工艺项目、民间艺术及民俗表演项目,整合旅游、农业、人文景观等各方面资源,打造节庆文化经济品牌,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文化产业管理应在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重视科技发展以及再造农村文化产业管理体系等方面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模式。
注释:
①方彦富:《国内外文化产业管理若干模式探究》[J],《亚太经济》,2009年第6期
②《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