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的实质

金融危机的实质

时间:2023-08-01 17:3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机的实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危机的实质

第1篇

摘要:全世界刚刚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文章用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科学地分析和阐释。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过剩。是由于整个经济运行产生了比例失调。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用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阐释?

在当代,要证明的科学性,根本上要从理论上科学阐释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验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符合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资本主义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会引起社会生产宏观上的比例失调,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因经济不能正常运行而爆发经济危机。

首先,运用理论分析当前金融危机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什么?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否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生产过剩?答案是肯定的。从根本上说,正是生产过剩这一实质才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从现象上看,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金融领域中的危机,其实质是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过剩。次贷危机是指没有购房能力而且信用程度又很低的穷人,在通过贷款买房以后无力偿还抵押贷款而引发的一种金融问题。为什么这种次级贷款最终会引发金融危机呢?这是因为次级贷款的对象是穷人,穷人是买不起住房的,要使穷人也能够买得起住房,就必须给他们贷款,有了贷款就能买房,就会对住房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如果问题只是到此为止,也不至于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问题在于金融机构又把这种贷款通过一种金融衍生品,即“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金融市场上交易,也就是把住房抵押贷款权证券化,由此形成了难以控制的金融交易。这样,一旦在第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引起链锁反映,造成整个金融链条的断裂而引发金融危机。

在现代经济中,以股票、债卷和各种金融衍生品为主要载体的虚拟资本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虚拟资本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资本不断逐利的本性;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由此而带来的虚拟经济活动成倍扩大和虚假繁荣。由于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从而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具体表现为由虚拟经济所产生的巨大虚假需求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假象,即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展。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的。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实质,与所揭示的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必然与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脱节,并不可避免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客观规律是完全吻合的。一方面是由虚拟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巨大需求的假象使实体经济盲目扩张;另一方面,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而爆发。只不过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实质,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已经得到住房的穷人无力现实地支付房款,即得到住房的穷人是通过信用方式来支付房款。因此,尽管从现象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在实体经济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当这种信用方式一旦发生了问题,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其实质仍然是生产过剩。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说明,尽管由于现代金融的发展和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使经济危机更多的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首先表现出来,但作为经济危机先兆的金融危机,并不是经济危机的原因,相反,它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表现形式。现象上看是虚拟资本、虚拟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经济泡沫、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但根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过剩。

第2篇

>> 美国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法教学的新特点 国际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格局 金融危机下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及其影响 试析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 从金融危机看国际货币体系 后金融危机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及启示 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从深圳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企业突围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当代青年对《资本论》的热捧 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壁垒的新特点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 从美国的“蛇皮战略”看金融危机实质 从金融危机看风险的传染与转化 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的运用 从信用角度看金融危机 从虚拟经济看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和趋势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王琛:《金融危机提速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进程》(2008-11-17)

[5]孙洪波:《国际金融危机对西半球国际格局潜在影响》社科院网站

[6]赵青海:《2008:国际格局多极化加速前行》《半月谈》,2008年12月24日

[10]张世平:《金融危机・国际格局与中国安全》,《中国国防报》2009年7月21日。

[11]张世平:《金融危机・国际格局与中国安全》,《中国国防报》2009年7月21日。

[12]李兴:《危机与国际格局》,《中国财经报》2009年7月10日。

[13]方祥生:《重回“十字路口”的国际格局》,《光明日报》2008年12月24日。

[14]赵青海:《2008:国际格局多极化加速前行》《半月谈》,2008年12月24日http:///world/2008-12/24/content_10552177.htm

[15]参见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期;

[16]叶自成:《中国实行大国外交战略势在必行》《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17]引自佐佐木优:《伊拉克战后美国力量的前景―五位著名专家的美国政治理想》,日〈世界周报〉2003年5月20日;

[18]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美国《外交》双月刊1999年3―4月号。亨廷顿:《正在形成的另一种世界秩序》,泰国《曼谷邮报》2001年1月28日。

[19]转引自赖斯:《多极世界不能促进和平》,赖斯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讲话稿,2003年6月26日。

[20]钱文荣等:《专家点评:调整震荡凸显全球多极化趋势》http:///world/2008-12/25/content_10555318.htm

第3篇

“金融危机”,的确是一个“完美”的借口,也许有人用它耍滑头,但它也让大家发现,那些因司空见惯而被忽略的幸福,一直都守候在我们的身边。

所谓“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金融危机”这个词,一直从2008年“热”到2009年,报纸上、电视上,天天说这是全球性的金融风暴。谈及此词,无论商贾巨富还是精英白领,也大都眉头紧锁,神色凝重。其中有人是真的举步维艰,而想趁机浑水摸鱼的也是大有人在。

有一位老板,看到金融危机来临的消息,立刻召集手下员工开会。会议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中心议题就是告诉大家,现在国外已经到了“民生凋敝”的境地,就差“折骨而炊”了。而一天的会开下来,员工们对金融危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自己被降薪了。

其实,这位老板早就想减薪了,只是一直找不到富丽堂皇的理由。这下终于找到了“金融危机”这么“好”的一个理由。以“金融危机”为挡箭牌的还不止于减薪一项,赖账、违约、裁员……都可以是同一个口径――“金融危机”,其实有没有关系只有天知道。甚至有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债务压身,“危机”一到,干脆就坡下驴,宣布破产,来了个“漂亮”的金蝉脱壳。如今“金融危机”俨然成了百试百灵的护身符,公司效益下降是金融危机的错,取消员工福利是金融危机的错,赖账、违约也是“危机”惹得祸。好像金融风暴一过,所有企业都要刮掉三尺地皮,这钱要是不从其他方面找补回来,大家就得一起完蛋。

以“金融危机”作为搪塞、推脱的借口,也许能一时暗度陈仓,但背后却隐藏着真正危险的信用的危机。但正如“危机”中危险与机遇并存,以“金融危机”为“借口”也并非完全不可取。金融危机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平时行色匆匆的白领精英们终于有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他们可以陪着儿女去逛游乐园,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家人们一起快乐地过周末……他们甚至开始了对曾因忙碌而忽视亲情的反思。以“金融危机”为“借口”,许多人得以从紧张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放松心情地去度假,去打球,或者重新返回学校充电、进修,养精蓄锐。放缓投资的步伐,关注自身的生活品质和家庭关系的维护,转而用更多时间来陪伴家人和享受高生活质量。在一项调查中,“家人平安喜乐”以85.9%的高支持率成为了金融危机下人们感觉最幸福的事。

在大萧条时期,美国工业笼罩在绝望阴霾中的时候,娱乐行业却迎来了哪怕在“黄金时代”也未曾有过的繁荣。好莱坞在10年萧条里捧出了日后美国经济的又一支柱――电影业。不光是电影行业,美国人一年花在桥牌培训的费用就达1000万美元(1美元当时可以买20斤猪肉或70斤小麦),而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到1933年,而全国图书馆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上面的数据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一件事情:哪怕是历史上最恐怖的经济危机,也无法阻挡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金融危机”,的确是一个“完美”的借口,也许有人用它耍滑头,但它也让大家发现,那些因司空见惯而被忽略的幸福,一直都守候在我们的身边。

第4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工具; 公允价值会计; 顺周期; 会计假设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8-0014-04

一、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人们对推行新的国际会计准则普遍充满信心,认为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的基础,可使会计报表更好地反映经济现实。因此,公允价值会计在2007年年初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157号和159号文件中得以全面确立。然而,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理论界、实务界乃至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存废发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公允价值是不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以及公允价值对经济的“顺周期效应”是否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被冠以具有顺周期性,是金融危机的加速器,甚至曾一度被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中止使用,正是由于人们认为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使其估值严重偏离其实际经济价值,从而导致投资者的恐慌;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抵押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衍生金融产品进行计量,会导致金融机构进入“价格下跌—抛售—账面确认损失—价格进一步下跌”的“顺周期”效应中;按公允价值计算资产价格很可能扭曲估值:在泡沫市场中出现估价高于基础价值从而诱发信贷过度扩张,一旦泡沫破灭,市场资产估价又可能低于基础价值从而加剧流动性紧缩;在金融危机这种非正常市场运行条件下,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不总是公允的,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会计准则沦为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趋势簿记,而不是价值簿记,因此极有可能带来金融扩张或收缩的恶性循环。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顺周期效应定义为放大金融系统波动幅度并可能引发或加剧金融市场不稳定的一种正反馈效应机制。而所谓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则被描述为在市场高涨时,金融资产价格上涨计入收益,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造成资产价值高估;而在市场低落时,金融资产的价格下跌计入损失,进一步打压资产价格,造成资产价格被低估的一种恶性循环机制。对此,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反映,一种是以美国颁布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为代表,主张金融资产暂停按市值计价,随后,欧洲也主张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另一种是以澳大利亚会计师公会为代表,主张公允价值只是一种计量属性,并不会导致顺周期问题。

以美国金融机构为首的一方认为“按市值计价”计量原则在经济剧烈变动时期,非理性地虚增或剧减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合理地高估或低估企业利润,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是危机爆发的主要诱因之一。这种指责迫使美国在随后颁布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明确规定金融资产暂停按市值计价。该法案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可以中断执行按市值计价的会计规定,只要该委员会认为如此执行符合公共利益,有利于保护投资者。从最初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资产最佳计量属性,到指责其是诱导危机爆发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最后暂停使用,美国公允价值应用理念的转变,促使会计理论界对公允价值微观技术层面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进行了深度反思。

欧洲也提出应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危机爆发后,欧洲认为以市值计价主导的公允会计方法放大了金融机构的损失。在公允价值为标准的市值化会计方法下,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按盯市计价原则进行核算。市值一下降,资产立即减值,超过界限便形成亏损,进而影响信用。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公允价值标准已成为全球标准,必定推动投资者行为趋同,因此升值与减值在全球是一致的、同步的,这很可能为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提供了基础条件。盯市计价的亲周期的制度缺陷,在2008年危机前后已经暴露得非常清楚,尽管不能说这一标准完全错误,但促使会计人员、经营人员顺周期的市场操作却是公认的,盯市的会计模型无疑是危机的重要推动器之一(周小川,2009)。

而澳洲会计师公会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公允价值只是一种计量属性,一种估价系统,不可能导致市场崩溃。如果采用公允价值原则评估资产价格,当市场价格上涨时,对利益相关者和股东揭示的是市场资产估价走高;当市场价格下跌,就会清楚地告诉人们市场的资产估价已下降。澳洲会计师公会认为公允价值仅仅是衡量和反映了市场现实,而且对于衍生产品及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是反映经济现实的最有效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尤其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这样的环境中,公允价值体系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为财务报告带来了更高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出台了详细的指引,为市场确定公允价值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企业不遵守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导致的错误的商业行为、公司治理不健全以及监管放任自流,是引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目前关于危机中比较敏感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方式以及财务报表列报方面依然存在较大争议。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涉及金融工具,还包括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系列会计热点问题,所以能否正确认识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不仅对重塑金融监管框架具有直接影响,而且关系到目前 IASB、FASB对相关会计准则的修改和制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正在努力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各国会计准则产生影响。

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问题的实质

2011年5月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13)将公允价值定义为退出价格,即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进行有序交易时卖出资产所取得的或转移债务所付出的价格。会计假设是具体会计准则应用的前提,是整个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基础,其实质是对会计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世界各主要会计准则机构已达成共识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分期。其中,货币计量假设隐含了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也即货币的单位价值是不变的,若币值不稳定,就意味着需要对各期用不同币值表示的结果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和相关性的要求。然而现实中在不同的期间里,货币单位价值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尤其对处于围金融危机期的经济体更是如此。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上假设企业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不会在可预见的将来清算解散。由此看来,由于处于2008年围金融危机期的经济体根本不满足货币计量假设中隐含的币值稳定假设,其中部分企业是否满足持续经营假设也存在不确定性,根本就不能运用以此为前提的会计具体准则,而不是这套准则本身有所谓的顺周期问题。

围金融危机期,以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增长之需,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的美元的供给必须不断增加,从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必然不断扩大。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不断扩大和美元供给的持续超速增长,即存在所谓的“特里芬”难题。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不断推出巨额美元救市计划,大量印钞造成美元全球泛滥,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对“特里芬悖论”的又一验证。然而应用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的前提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中隐含的币值稳定假设。在围金融危机期,在美国这一经济体内,显然是不符合币值不变假设的,所以应用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也是不恰当的,而不是该套准则会导致顺周期问题。正如澳洲会计师公会会长麦雅理(2008)尖锐指出的那样,公允价值会计只是一种计量属性,把顺周期问题归咎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就好像责怪温度计引致了夏天的热浪,是毫无道理的。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膨胀超出了实体经济承受能力所引发的危机。由于资产质量不断恶化、亏损严重、资本金不足,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濒临破产窘境,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两房”及美国国际集团(AIG)被美国政府接管,高盛与摩根斯坦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摩根大通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花旗银行实质上被实行国有化,从而掀起全球金融市场的新一轮动荡。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是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重组,货币供给紧缩,逆转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企业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如果企业不能提供应对持续经营中重大不确定性因素的政策,该企业应终止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只是一种会计的计量属性,一种用以反映经济现象的客观的计量标准、尺度工具,其目的是将经济内在波动性的信息传递给市场参与者,至于公众如何依据公允价值所反映的信息来进行交易、定价,从本质上来说已经不是公允价值的职能,因而其本身不具有推动或抑制价格的功能。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为投资者提供了关于当前市场情况和远期分析的信息,本身并没有引起任何损失,而是客观反映了企业的处境,为投资者提供完全透明的信息。只有公允价值得到广泛应用,投资者才能准确评估和计量风险,才能恢复市场信心。货币主义者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之一是货币政策,以美元为主体的单极货币体系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用数据证明,将货币波动曲线与经济波动曲线一同画出来时,货币波动在前,经济波动随后。金融企业经营的就是货币这种特殊的商品,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最广泛的恰恰是活跃的金融行业。由此可以认为,此次危机中公允价值刚好成为不当的货币政策顺周期效应的替罪羊;而受困于美国不断恶化的金融危机中的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将公允价值作为替罪羊,只不过是在有意无意试图转移对金融机构内部错误的经营决策、规避会计准则的行为和对市场缺乏监管规范的指责。

三、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企业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

2008年金融危机为制定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会计准则提供了重要契机,但要在短期内找到一个使各国都能接受的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是困难的。有难度不等于不作为或是维持现状,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在一个稳定统一的围经济金融期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从长计议,制定中长期行动方案,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最终达到改革目标。

制定围经济金融危机期的会计准则首先应解决货币计量单位的币值稳定问题,因为深陷危机的经济体的货币币值已无稳定可言,而且经济金融危机总是难以遏制地在全球蔓延,币值不稳的经济体也就远远不止一个。原欧洲中央银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主张让欧元成为金融风暴中的稳定锚。然而从欧元的汇率波动和近期的欧债危机来看,欧元的地位也并不稳固。也有学者提出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形成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之势(石建勋,2009;李稻葵等,2010)。但从危机角度来看,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可见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稳定。因此,借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的观点,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单位,是制定国际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会计准则的理想目标。

作为围经济金融危机期的会计计量单位,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特别提款权(SDR)为此提供了一线希望。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超国际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也会大大增强。所有这些,都将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由于SDR受使用范围的限制,还不能广泛应用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员国之间私人部门的清算,所以要提高SDR的国际货币地位,使之成为围经济金融危机期的会计计量单位,就应从扩大SDR的使用范围着手。首先,应建立起SDR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清算关系,使其具有很大的私人部门交易规模。其次,积极推进SDR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记账中的使用。再次,积极推动创立SDR计值的资产,增强其吸引力。IMF正在研究SDR计值的有价证券,接下来就是各主要国家的积极跟进、推动,提高SDR的流通水平。最后要进一步完善SDR的定值和发行方式。当前的SDR货币篮子主要包括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四种货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篮子货币的代表性需进一步增强,为此,篮子货币范围应扩大到世界主要经济大国。SDR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不是以实质性资产为基础,只是一种被称为“纸黄金”的账面资产。为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其币值的信心,SDR的发行可由人为计算币值向以实际资产支持的方式转变,可考虑吸收现有的储备货币作为其发行准备。

围经济金融危机期的经济体及其企业,由于不满足持续经营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中隐含的币值不变假设,应采用类似于清算会计和物价变动会计的会计原则。

当持续经营前提条件不再满足而代之以清算假设的清算会计,是非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会计,具有区别于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会计的特点。第一,清算会计的目标有所变化。对于破产清算企业而言,其清算会计的目标主要是面向债权人,反映债务清偿、清算损益情况;对于非破产清算企业而言,其清算会计的目标主要是面向股东和债权人,反映债务清偿、产权转让或剩余财产分配等情况。第二,清算会计的计量基础和确认原则有所变化,在常规会计中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配比和权责发生制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以清算价值(或变现价值)为计量基础,遵循清算价格、收付实现制原则。第三,不必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告。清算会计循环变为单周期会计,报表体系也比较独特。第四,资产的历史成本原则已为重置成本或变现清算价值原则所取代,其计量模式相应地转换为“可变现净值或现行脱手价格/货币单位”。该计量模式适应清算工作的需要,所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和相关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容易被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

企业的清算是基于企业面临终止的情况时发生的,按照清算原因的不同,可以将公司清算分为破产清算和非破产清算。对处于围经济金融危机期的企业,由于尚未进行清算,对其资产负债状况并不十分清楚,可先启动非破产清算,但如果发现其财产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则由非破产清算转入破产清算程序。非破产清算可以遵照下列一般程序进行,即组织清算组、公告和通知债权人、催报债权、编制财产账册、制定清算方案、清偿债务以及分配剩余财产。破产清算往往要履行严格的法律程序,如成立清算组、破产管理人接管破产公司、破产财产分配、清算终结、注销登记。

围经济金融危机期物价变动通常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不仅动摇了币值不变假定,对原始成本计价会计也带来了冲击。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经过一定时期后,资产的原始成本往往与市价发生较大的出入。如果一味强调历史成本原则,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资产和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其现行价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现有资产的实有价值。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损害,会计资料的纵向比较也失去意义;同时物价水平持续变动会损害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可见,在围经济金融危机期,“正常情况”下的财务会计暴露出巨大的局限性。

面对货币价值变化,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会计应采用物价变动会计局部或单项调整法以及改变“正常情况”下的会计模式来减轻影响。物价变动会计主要有以下三种会计模式:历史成本/不变币值货币、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不变币值货币。从物价变动会计的变迁来看,历史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的使用较为普遍,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使用;现行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有着比较成熟的应用经验,在发达国家中,如英联邦国家都曾采用该种模式;而现行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目前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企业按自愿的原则采用。至于采用何种会计模式,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根据自身会计的发展情况,选择适用于本经济体的模式。

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会计揭示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了真实的投资报酬率,以使投资者不被名义收益率所蒙蔽,也为评估管理业绩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只要经济金融危机不能被摆脱,围经济金融危机期会计就有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铁钢.金融危机引发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再认识——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J].中国金融,2008(23):30-33.

[2] 石建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9(8):40-41.

[3] 李稻葵,尹兴中.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2):31-42.

[4]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J].中国金融家,2009(4).

[5] 李仁真,向雅萍.加强SDR作用的法律路径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59-64.

[6] 黄梅波,熊爱宗.特别提款权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9(8):47-53.

[7] IASB. IFRS 13-Fair Value Measurement,2011.

[8] U. S. The 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2008.

[9] Lachal, Justin. What is Washing up from the US Sub-prime Wave?[J]. In the Black,2008(6):54-55.

第5篇

净私人资本流向的突然逆转。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资本流的大规模逆转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汇率下跌和货币贬值。大部分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较好一体化的资本账户并实行固定汇率制(或浮动钉住汇率制)。金融冲击迫使中央银行放弃钉住汇率,更普遍的是让汇率下跌。

银行活动与资产价格。银行的重建被证明是代价高昂的。银行重建所带来的财政负担平均约为GDP的10%或更高。进一步地,不管银行是受到清算还是仅仅被施加更紧的约束,重建的结果都会导致信用紧缩,再加上企业本身的困难,导致了严重的衰退,尤其是不可交易品部门。

证券和房地产价格下跌。例如,在韩国经历了货币贬值50%(相对于美元)以及证券市场价值缩水近40%(按本国货币计算)之后,出现了极其低价的境外直接投资(FDl)。

蔓延。关于危机的蔓延机制,存在几个竞争性的假说。

“资产组合重新平衡假说”指出,国外投资者在一个国家遭受损失之后,不得不重新调整他们在其他国家的资产组合。

第二个假说是“交易关联假说”,它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一国的危机会波及到与其具有紧密商贸关系的其他国家。第二个版本是竞争性贬值版本,它指出,危机导致实质性的贬值,并加剧了具有类似出口产品的国家间的竞争。

第三个假说与共同冲击的存在(如利率的上升、石油价格的上涨、国际社会拯救危机态度的变化)有关。虽然共同冲击不会造成全局性的影响,但金融危机会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第四个,是“预期变化假说”。闹钟的故事说明了投资者意识到了某种类型的经济缺乏可靠性或者IMF不愿帮助重组债务。

上述的每一种假说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当前的研究也正在揭示各种因素在特定危机中的相应的影响。

拯救方案。国际社会通常通过IMF设计一个规模空前的拯救方案。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拯救方案涉及500亿美元,是该国配额的1~8倍(而IMF传统的贷款限额是该国配额的3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提供的类似规模的拯救方案涉及的基金为:韩国570亿美元,印度尼西亚400亿美元,泰国172亿美元。我们必须牢记的是,尽管拯救方案涉及金额巨大,但它们本身并不能够制止对该国货币的投机性攻击。

投资者套牢。在不同的危机中,国外投资者的风险分担程度是不同的。根据布雷迪计划(关于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规定),债权人可以得到其权益面值1/3的偿付。在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中,投资者最后得到了全额兑现。而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中,投资者却总共损失了3500亿美元。

相对于证券投资者(国外直接投资和证券组合投资)而言,全局性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债券持有者。在国家债券中强迫私人投资者分担债务很难实施。

一个典型的债务重组过程如下:当双边官方债权人(巴黎俱乐部)同意转滚或重组某些债务,以及多边投资者(1MF、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发展银行)输入新的资金时;会要求当事国做出财政和其他方面的调整。其他的外部融资缺口则指望由私人债权人通过“私人部门介入”(PSI)来填补。多边支持的程度相对较为确定。IMF和世界银行的贷款具有优先权;双边债权人的权益次之;最后是私人权益。

条件制约性。除了诸如根据协议条款规定引入新的汇率限制等普遍性的行动限制外,IMF通常还会根据国别情况施加不同的限制。传统上,IMF会对经济失衡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IMF提供贷款的先决条件一般集中在经常账户的平衡和一些宏观经济的决定因素上(尤其关注货币和财政政策)。但是,由于受到对其视角狭隘的强烈批评,IMF增加了对中期增长因素的考虑。

近期,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IMF在追求传统的经常账户平衡的同时,增加了微观经济因素的考虑,如:

――关闭破产的金融机构(用于韩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并且利用有限的公共基金对其他的金融机构进行资产重组(用于所有国家);

――加强谨慎的规制(所有国家);

――外资对国内银行投资的自由化(韩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

――关闭无法生存的企业(韩国),并且重组公司债务(印尼、韩国和泰国);

――加强基本法规的建设,强化执行机制(如竞争政策、破产法、公司治理以及私有化等);

――降低进出口关税(印度尼西亚);

――制定保护低收人群体和失业者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健康和教育规划。

即使像戈尔茨坦(Goldstein,2001)这样提倡各种条件制约性的观察家,也怀疑IMF是否受到“使命扩张”的困扰。而许多经济学家,包括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98)提倡IMF回归到追求宏观经济和货币稳定的最初使命。

第6篇

《资本论》视角下的经济危机理论

·普遍的相对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实质与特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现象是普遍的相对生产过剩。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使危机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增殖,这就使生产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生产自发扩大的条件下,必然导致普遍的相对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虚拟资本与信用制度加深了资本主义各种矛盾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的产物。虚拟资本的积极影响主要是能扩大货币资本的积累、促进资本集中、加速资本周转。消极影响主要有使有价证券买卖成为投机的工具,造成虚假繁荣,容易引发经济危机。当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出现后,货币信用危机就随之而来。生产过程的发展促使信用扩大,正是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在繁荣时期的扩大,造成了停滞时期的信用紧迫,伴随而来的就是商品跌价、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经济危机随之进入全面的爆发。

浅谈本次美国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美国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新自由主义者大力倡导放松对金融的监管,他们认为只要靠市场机制就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从“次贷”危机引起的。“次贷”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形式,银行给予那些收入少、信用差的客户贷款,叫“次级贷款”。许多金融机构为了繁荣住房市场,争夺客户,纷纷降低次贷门槛。这样,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盖的住房越来越多,购房者所需支付的货币仅靠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实际上是没有真正购买力的、不能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最终由债务清偿危机导致经济危机和世界性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启示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迹象。由于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我国企业引进外资难度加大,引进资金、技术等受到限制。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企业投资削减逐渐显现。

·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机遇

首先,从实体经济角度看,我国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太大的影响,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将较快地提升。从战略角度考虑,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只有通过经济手段才能取得与其综合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因此,我国应该利用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加快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并在改革过程中,增大中国的发言权。

其次,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来自欧美的订单大幅减少,这让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中小企业面临更严峻的威胁。在目前的危机下,中小企业必须升级技术、开拓新兴市场。

最后,有利于我国扩大内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要通过此次金融危机加快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刺激经济的关键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收入分配的改革。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新自由主义的失败。新自由主义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要求政府减少管制。事实告诉我们,新自由主义行不通。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主体追逐的目标,盲目性生产在所难免,所以,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能放任市场自由发展。

第7篇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求学网为您编辑了“金融危机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究分析”

金融危机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究分析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十倍地放大。

低收人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无法还清贷款。

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如果美国所有债权式金融资产都由美联储来监管。也许风险可以被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比较而言.美联储对银行的监管是严格的。而恰恰次级债以及衍生产品均由美国证监会监管,作为长期监管股权资产的机构,对债权资产的利害关系肯定不如美联储.监管错位也可以看作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尽管金融创新和美国次贷危机关系密切,但次贷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却是隐藏在这些创新背后对风险控制的极端漠视。从长远看,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业的创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何提升监管机构监管金融风险的能力。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072-02

1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融资环境影响分析

1.1 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由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施严格管制,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的次级债券数额较小,损失应该可以控制在数百亿元人民币以内。在资本市场方面,中国对资本项目实施严格的管制,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限于心理冲击。但是,如果实物经济出现问题,金融危机可能对中国金融市场构成实质性冲击。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房贷违约的风险集中在商业银行,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金融系统将会受到严重冲击,并会导致信用风险向整个资本市场扩散。热钱的流动和香港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在中国实物经济大幅下行或香港股市大跌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中国资本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影响。

1.2 对企业投资意愿的影响

次贷危机恶化为金融危机后,在第一阶段通过信贷渠道对企业投资产生影响。金融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信贷紧缩的局面。一方面,金融机构首先要满足自身的流动性需要;另一方面,高度的不确定性致使金融机构的贷款意愿降低,融资成本大幅提高。信贷紧缩局面使企业的投资计划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在第二阶段通过财富效应影响居民消费,通过托宾Q效应和金融加速器机制影响企业投资。

2中国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

2.1宏观经济通货紧缩将加速企业融资环境的恶化

在全球经济下滑的背景下,中国通胀风险很可能明显回落。外部需求减弱使得中国生产商倾向于转向国内市场以提升销售,国内市场供应过剩会使通胀压力进一步减小。过去的经验表明,中国出口增长的显著下降会对通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2009年出口进一步走弱的前景下,CPI回落的趋势可能会持续。如果大宗商品价格能够保持在现有水平,这会成为中国2009年通货紧缩的重要动因,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会加大因需求走弱引致的通货紧缩压力。而通货紧缩会使金融市场萧条,企业融资积极性不高,融资渠道变窄。

2.2 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减少企业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机会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减速将打击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入。据国际金融研究所(IIF)统计,2005年流入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总额约为5 210 亿美元,2006年为5 680亿美元,2007年激增至7 820 亿美元,2008 年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流入可能降至7 300亿美元。但实际数字很可能会大大低于这项预测。鉴于2009年全球经济减速的前景,新兴市场资本流入有可能回落到5 500亿美元左右。倘若中国资本流入急剧减速,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中国国内投资和资产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企业外源融资的渠道也备受打击。

2.3 中国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国内外金融体系联动性的不断增强,美国金融危机必定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直接加剧我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从心理层面影响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信心。次贷危机爆发引起全球性的股灾,全球股市主要指数都大幅下降,此外,全球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引发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回调,房地产投资及开发建设活动显著放缓。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坏账增加,信贷紧缩现象严重。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支持企业融资的政策,保证企业资金流顺畅,但是,在如此残酷的“大洗牌”中,没有一定产业竞争力的企业是很难在融资上有优势。这也说明了企业产品升级迫在眉睫。

2.4 中小企业融资尤其困难

面对如此恶劣的外部经济环境,对于中小企业实现外源融资的途径变得异常艰难。一方面,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商业银行不得不加强对担保抵押品的要求,而由于中小企业在担保品方面的缺乏,许多担保公司在运行过程中不得不将个人的信用与公司信用连接起来,规定一旦公司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下,个人将承担无限责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滞后,金融机构在考察企业信用行动方面,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这也成为金融机构无法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原因。

3 建议与对策

3.1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工具创新

要进一步健全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改革传统信贷管理体制,以客户为中心,区分不同的服务对象,确定不同的信贷机构、不同的信贷标准和不同的信贷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银行在对企业提供传统的贷款、承兑、贴现等业务的同时,应当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加快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步伐,开发适合现代企业经营特点的贷款品种和融资工具,以满足企业不同的资金需求。

3.2鼓励企业发展内源性融资

金融危机下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主要在于对融资渠道和融资方法的理解极其有限,这其中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企业高管把解决问题完全依赖外部资金,如银行存款、风险基金、发行债券或企业上市等,但与企业现实条件相差甚远,因此,外部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通过完善法规、健全中介组织、规范交易规则,加强规范和管理,以发挥各种融资渠道特有的优势,建立起结构更为合理有效的投融资体系。主要的内源融资有:预收账款融资、质押应收账款融资、专利权质押融资以及产权交易融资等方式。

第9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稳健性 产权保护周期效应

一、产权保护导向:从会计稳健性到公允价值的嬗变

产权是一个使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束,是对财产的广义所有权,包括狭义所有权(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其直观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上却是产权主体之间的经济权利关系。产权具有减少不确定性、外部性内在化、激励与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以及收入分配功能。会计与产权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换言之,会计发展史就是一部对正当产权经济利益进行界定和保护的历史。会计稳健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1)稳健性对利得与损失、收入与费用、资产与负债的非对称性处理;(2)系统性地造成了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远低于其市场价值和盈利低于实施中性会计原则所要汇报的盈利;(3)稳健性基础上的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实质之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该偏差的大小体现了稳健性的强度。可见,会计稳健性对于债权人产权保护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但对股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就不是一种最优的制度。

我们将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凝练为三个方面:(1)公允性;(2)反映真实性,且结果真实甚于程序真实;(3)估计性。其中,“真实与公允观”是公允价值的最高理念和根本特征。公允价值是现实中充分发挥会计平等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功能的最重要计量属性,它使会计真正走上“价值计量”和“产权保护”的轨道。产权保护导向促使会计稳健性向公允价值嬗变。

二、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关系考析:产权保护视角

长期以来,中外会计学术界在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间如何进行权衡一直争论不休,这种争论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国际趋同背景下的广泛运用而逐渐升温。“公允价值”如果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而“会计稳健性”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原则,表面上看,两者是不同的事件,似乎不具可比性,实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的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若即若离

我们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人造的界定和保护产权的反映与控制系统。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全部或绝大部分项目都按历史成本计量并纳入财务报表,它所倚重的事实性基础要求计量时要做到客观、具备可验证性和数据易得性,其确认基础建立在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基础上,它最显著的特点与缺陷都是面向过去,并引致会计计量也面向过去。

(二)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的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彻底悖离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迅速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重逐步易位、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无形资产的大量涌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经济与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显著增加,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受到巨大冲击,暴露出诸多缺陷,更能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运而生。随着资本市场日益发达等会计环境急剧变化,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向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演化是大势所趋。为实现会计的定价功能和治理功能,达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有机协调和合法产权平等保护的目的,会计务必提供具有相关性、透明度、如实反映(可靠性)和公允性的会计信息,为此,公允价值式强和会计稳健性及其母体(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式微同样不可避免。

简言之,在一个理想(纯粹)的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二者之间彻底悖离。为了更清楚地阐明这种悖离关系,我们提出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两条概念链:

(1)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的概念链:目的性基础——价值/现值——公允价值——摧毁会计稳健性——产权保护平等——经济收益/全面收益——决策有用观——损益满计观——资产负债观——相关性——未来经济利益——权责发生制——计量观。

(2)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的概念链:事实性基础——成本——历史成本——引入会计稳健性——产权保护异化——会计收益——受托责任观——当期营业观——收入/费用观——可靠性(如实反映)——过去经济利益——权责发生制——信息观对比上述两条概念链,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摧毁会计稳健性,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引入会计稳健性;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促进企业会计契约各方的产权平等保护,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引致企业会计契约各方的产权保护异化;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彻底悖离。

(三)混合会计模式下的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适度耦合

当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计量中都没有绝对主导优势时,即介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与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之问的会计模式,称之为混合会计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与公允价值计量存在区别,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相对应,现行会计体系虽然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尚未最终建立。总体而言,我国的会计模式仍属于混合会计模式。IASB和FASB联合成立的金融危机咨询组(FCAG)调查显示金融机构对大部分资产仍是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印证了全球会计模式也属于混合会计模式,尽管当今世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如火如荼。

三、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之争:一个产权博弈例证

第10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一直是会计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在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它已突破了专业领域的讨论,成为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论的热点。公允价值是导致危机的引线还是衡量风险的利剑?是会在争议中消失还是将在危机中重生?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如何思辨?

一、公允价值之争的背景

由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金融危机已波及全球,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备受争议。为什么之前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剑的公允价值会计,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被指责为导火线?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美国金融界的应用具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公允价值”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由于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而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许多人对历史成本会计的有用性产生了怀疑,因为许多破产之后的金融机构在历史成本会计下,他们对外披露的超出资本管制要求的资产净值仍然为正。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引入并大量运用公允价值进行金融资产的计量,美国金融界希望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公允地反映金融资产的价值。虽然公允价值的应用获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然而围绕公允价值的争论却没有停止过。各个指南之间的差异产生了应用上的不一致,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SFASl57应运而生,并为多方所接受,为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及披露提供了统一框架。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关公允价值的争论又被推到了风浪之上。

在金融危机期间,金融实务界以及一些政界要员站在了攻击者一方,对公允价值大加指责,并给美国国会施加政治压力,要求停止运用公允价值。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站在了守擂方,面对各种指责和压力,极力维护公允价值会计的地位。金融危机下美国各方对公允价值的反映如表1所示:

SEC的调查报告使这场争论暂告一个段落,但这绝不是关于公允价值讨论的句点。危机中孕育变革,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人们重新思考关于公允价值的科学性、缺陷及其改进等问题。

二、公允价值:“决策有用”观的选择

核算是会计的核心内容,而计量属性是核算的基础。长期以来,历史成本计量一直作为最主要的计量模式而在会计核算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利率、汇率、大宗商品及金融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不确定,这一传统计量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历史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已不能如实反映报告日与资产或负债相关的会计信息,也无法反映市场价格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而公允价值计量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具有反映现在和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尽管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饱受争议,FASB和IASC在坚持公允价值方面也不断进行着让步,但公允价值准则依然存在,而且也不可能因此退出历史舞台。

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的目标要求。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会计所能够提供的信息要满足“决策有用观”的目标,这既是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先决条件,也是会计目标对计量方式的选择。如何使会计计量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投资、信贷等活动更为有用的信息,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会计计量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尤其随着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会计目标,更多地倾向于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这种转变也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动摇。因此在实践中,SFAS、IAS以及中国会计准则都陆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下的科学选择。

另外,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也要求公允价值在计量方面不断发挥优势,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能够满足“决策有用观”的需要。从公允价值产生的历史来看,相对于传统的计量模式其更适用于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如果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现实价值,而公允价值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现金流量。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所处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对会计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允价值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金融资产的计量问题,公允价值计量在及时反映金融工具价值的走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揭示蕴藏的潜在风险,便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恰当的决策。这也是在新经济环境下满足会计“决策有用观”的必然选择。

不能简单地因为金融危机而否定公允价值计量,危机不是永远的,它只是经济发展周期的特殊阶段。当经济走出危局进入正常发展阶段的时候,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还会使公允价值发挥出其在价值计量中的优势。

三、公允价值在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

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受到了很多质疑。引发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次贷危机,其实质是因为放贷过松、风险管理不足,而非公允价值本身。但是透过危机,我们也看到了公允价值在实践应用中的局限性。

(一)公允价值的顺周期问题

经济周期通常会依次经历发展、顶峰、衰退和触底反弹这四个阶段。从经济的发展周期来看,公允价值会计具有助长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尤其在经济周期中的特殊阶段或者临界拐点处,公允价值计量有一个放大的作用。公允价值使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或者收缩速度加快,导致盲目的不顾后果的行为产生,从而促使泡沫膨胀或萧条加剧。正如法国银行联合会曾警告的,公允价值计量在泡沫时期可以增强幸福感,在危机时期会使恐慌情绪不断升级。所以,在公允价值运用中要考虑和解决其存在的顺周期问题。

(二)公允价值受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充分考虑市场是否活跃、正常、有秩序,公允价值应用受到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如果市场处于正常状况,市场价格就比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过去价格更具意义。但是市场一旦失灵,在极度恐慌情绪弥漫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就并非理性的了。公允价值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序的市场交易。2008年9月30日,SEC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了指导意见,在某种程度上放松了157号准则的规定。FCAG ① 就此问题展开了多次磋商,在2009年召开的会议中强调:需要在特定情况下确定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南。市场不是万能的,如果一个流动性和有序的金融市场条件已不具备,那么按报告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只反映了偏离均衡价值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其实并不公允。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

公允价值的计量离不开基础数据,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相关性以及恰当性等方面则需要相应的职业判断。职业判断是公允价值计量中必要的操作手段,但是职业判断也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而且,不同的估计方法以及模型选择也使公允价值计量缺乏一定的可比性。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职业判断进行了说明,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强调:“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的限制条件,要求企业在确认公允价值时遵从客观依据,确保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允许企业因过多运用职业判断而增大公允价值确定的随意性”,以求在公允价值应用中减少不确定性。

四、启示与借鉴

我国于2006年2月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成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点之一,这也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否在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一直以来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经验,确立了公允价值的应用,也使公允价值之争暂告段落。然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又使公允价值成为热议的话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形势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借鉴美国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进行金融市场建设,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我国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还没出现西方国家面临的尴尬处境。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保证。只有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化解金融风险,才能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我国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强调“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的限制条件,明确了非活跃市场下或仅考虑估值技术更公允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在我国目前稳定的金融环境中,这个框架能够满足我国资本市场的计量要求。然而,从长远来看,只有建立健全稳定的金融市场、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才能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加快制定公允价值估价指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国际会计准则39号以及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都对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进行了排序:即第一级市价法,适用于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第二级参照法,适用于不存在活跃市场,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它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确定。第三级估值法,适用于不存在活跃市场,也不满足参照法的两个条件的,采用合理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三个层次在实际运用中,分别从第一层次开始,按顺序依次进行选择。显然,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属于最佳估价模式,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如果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无法进行估价,则要应用第三层次,即利用股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第三层次在实务中也是难于操作并广受争议的一个层次。选用估值模型、确定模型参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估算的公允价值准确性、合理性对该公司利润的真实性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其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较慢,估值技术也不够成熟,所以在公允价值估价方面尚需要一个完整的指引,以指导估值模型的选用、模型参数的确定等具体的工作,这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与国际准则制定机构的沟通协作,争取准则制定的话语权

我国2006年颁布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包括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很多方面,基本上实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这次金融危机使公允价值会计面临很多争议,同时也使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面临很多压力。面临来自各方的争议,FASB和IASC也都在不断松动其观点,FASB于2009年3月17日,了《决定市场是否非活跃和交易是否非贱价急售》、《非暂时性减值的确认和列报》两项征求意见稿,其规定显然是妥协的产物。征求意见稿为企业判断非活跃市场和贱价急售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空间,这必将降低会计信息的一致性,无益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无法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征求意见稿的实施会影响国际上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方向,如果美国的新准则获准通过,也将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向。为此,我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密切跟踪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发展方向,与国际上的准则制定机构保持沟通协作,争取在准则制定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四)加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建设

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文件,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规定散见于各具体准则中。上市公司对于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缺少统一的披露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照搬准则的原则性条款,自主披露意愿不强,这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所以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应是谨慎基础上的进一步加以规范。另外,我国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这也影响到公允价值计量的质量。所以,只有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披露的质量,提供更加真实、及时、全面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并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内控和管理,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质量。

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因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缺损,而非公允价值本身。然而,危机孕育着变革。如果公允价值计量因为这次金融危机而有所完善和推进,未尝不是一种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7-14.

[2] 李红霞.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8,(10):19-24.

[3] 徐水生.坚持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J]. 金融会计, 2009,(2):10-13.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企业债务重组

一、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2008年下半年以来,笔者所在的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链出现了断裂,债务诉讼案件的集中暴发,使企业突然停产、并映及关联企业。从这些民营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表现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的民营企业在原始积累极少的情况下,靠大量的金融信贷支撑快速发展起来,其企业资金本身就十分紧张,过度依赖借贷,一遇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银根趋紧就会产生银行贷款逾期,导致对原材料供应与劳动用工的债务难以偿清,由此陷入债务危机。

2、有的民营企业投资扩张过快,盲目性大,对项目预期缺乏可行性份析,一旦预期目标不能实现,则就产生银行借款逾期,引发担保企业风险和区域金融风险,承担还款连带责任。

3、有的民营企业外向度高,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大,加之自身经济实力不够雄厚,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处于疲软,到致企业无法生存,出现倒闭。

4、有的民营企业本身亏损严重,产品严重过剩,导致零配件与原材料商失去业务,劳动者失去工作。

二、企业债务重组创新探索的必要性

我们分析一下企业重组的两种主要方法就可以看出创新探索的必要性所在。

第一、由地方政府按处理突发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件处置办法,通过协调进行企业重组,遗留问题很难解快。

一旦政府的挽救行动失败,大批债权人、危机企业的工人都可能来找政府解决债务偿还、支付欠薪问题,其他类似企业也可能纷纷效仿要求政府介入,最终可能使债务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

第二、用企业主体自身进行重组的模式进行债务重组,在金融危机袭击的集中暴发期很难进行实质性操作。

1、很难进行用净资产切割的方法进行企业重组。通过此种重组企业虽然可以分担风险,甩掉包袱,但在企业债务诉讼的集中暴发期,是很难征得相关债权方认可的。

2、很难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进行增资吸补。增资吸补的重组方式需要存量资产的注入,哪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要吸引新的企业存量资产进行注入或是更多的外来资本作为公司股份投入,这样的合作伙伴是很能寻找的。况且要做到这一点企业自身也必须具有特定的优势。

3、无法操作企业零资产或负资产转让出售。在金融危机下企业陷入债务危机风险,一般是非经营性的亏损引起的债务危机,集中暴发的债务诉讼涉及面广,且许多债务处在胶着状态,限使有受让方接收危机中的企业,俚也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

4、不能采取债权转股权的重组方法。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债务危机,其实质就是企业的信用危机,是大量到期贷款无法偿还所引发,这些债权人极大多数是各相关银行,这些债权人是无法将原企业的债权变更为对新企业的投资,从而实现债转股的。

三、民营企业债务重组创新探索的实践

1、依托债权主体,由各债权银行发起提出重组建议。根据企业的债务结构和银行是最大的债权单位的情况,各相关银行在政府银监局、金融办的支持下,成立了银行债权小组,着手开始了相关的重组工作。债权银行根据各自信贷情况、资产抵押情况、和各银行的债权结构,梳理了相关的债务,并对资产的优良状态提出重组建议。

2、由相关的担保企业托盘重组。因承担债务连带责任的相关担保企业是企业重组中的又一主体。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主体因丧失信用自已不能、也不适合以重组的主体进行企业的债务重组,而且在相关重组中处在不利地位,由相关的担保企业托盘重组一方面能获得银行债权人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能取得政府的支持,对化解区域性的金融风险有十分有利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重组和托盘,化解自身的债务连带责任风险。担保企业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较强,可以防止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出现的中介机构与委托人共同造假的现象,也可以保证企业重组的规范性、公正性、公开性。防止企业资源配置通过传统家庭伦理、以血缘、亲缘以及泛家族维系的非正式组织,在企业集团内部,产生股权和契约性的流失。导致企业重组难度增大。

3、由企业高管参与重组。陷入债务危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经营核心,也是企业重组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不但了解企业 的经营状况、企业的债务结构、产生和导致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原因,而且对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以及 企业重组后的再生能力有着各自的看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这将为企业的重组开展并获得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企业重组创新探索中,我们将企业高管和担保企业一起组成企业的重组小组,以这个主体全面展开企业重组工作。

4、关联企业嫁接参与。笔直者所在的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后,涉及关联企业有几十家,而且大部分为资产关联的企业,金融危机波及后,由于诉讼案件的集中暴发,直接使这些关联企业也陷入其中,成为企业重组的又一主体,只有把这些企业纳入重组企业范围,并通过关、停、并、转的形式,置换资产,才能使企业债务重组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我们主要是把一些行业相同或产业相关联的企业进行归并,以使资产配置债务处置瘦身。在大量基础工作后,由企业重组小组向债权人通报情况,商定还款事宜,把重组计划草案获得债权人会议通过,从而使危机逐渐化解。

第1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 金融危机 产业升级

一、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两大要点在于:一是发展,二是科学。我国目前存在的各项问题,都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造成的问题。发展是第一要义,同时要确保发展的方向、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即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几年,我市工业获得强劲发展,无论是速度、质态、效益,都是历史上最好时期。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布局偏散,高端产品偏少,市场份额偏低等问题。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的后续力。

二、金融危机给我市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受国内外金融环境、国际原油和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增支减利因素的影响,我市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大,企业利润明显降低。

一方面市场萎缩。从我市企业目前情况来看,对企业冲击和影响最突出的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出现萎缩,特别是在国际市场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使发达国家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国际市场快速萎缩,需求下降,造成企业订单大幅下降,工业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企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成本上涨,资金紧张。由于人民币升值、利率调整、原材料及煤电油运涨价以及新《劳摘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化危机为机遇,变挑战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我市工业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的科学率先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 金融危机 产业升级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成本增加幅度更大。

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实现全市经济平稳增长

为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影响,全市在优化发展环境、化解资金瓶颈、拓宽销售渠道、强化科技创新、推进项目建设、重视节能减排等各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并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为企业渡过发展难关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

1、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

加大了银企对接协调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商业银行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千方百计增加信贷投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优先提供支持。鼓励和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技术创新和技改项目,帮助企业争取省财政资金的扶持,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从规模、质量、技术水平、成本、研发能力等方面提高一批优势行业和优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多措并举应对增支减利因素的影响

引导企业从建立成本管理体系、寻求新的供应渠道、改变采购方式、增加产品销售量、调整产品结构、严格消耗定额、减少废品损失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管理,减低成本。同时,我市在宏观调控供需总量上有所举措。一是搞好协调与服务,帮助企业增加生产、提高供应量;二是大力促进煤电油供应渠道的多样化,加大采购量和储备量;三是制定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龙口市工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了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意见,在税收、社会保险、项目建设、盘活资产等方面给予企业政策支持;在扶持资金、科技创新、开拓市场、上市融资等方面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有效缓解企业经营压力,调动企业发展积极性。

3、突出重点加快招商引资步伐

突出园区作为招商引资主阵地和承接外资的载体作用,提高投资密度和产出强度,促进产业聚集,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资源、港口及骨干企业等优势,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加工贸易附加值,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

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市工业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综合利用水平还应不断提高等等。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并高度重视我市工业经济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快调整振兴步伐,把平稳渡过当前危机的过程转变为调整优化、转型升级的过程,转变为工业经济由大变强的过程。

一是加快膨胀提升先进制造业。以实施“企业再造”为总抓手,以项目为依托,规划的重点骨干企业,实施连续投入、集约投入,拉长产业链条,做到每年都有新动作,每年都上新项目,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快速度、更高层次的发展。二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密切关注国家投资动向,进一步筛选好符合国家、省政策和投资导向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提报运作,力争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里的技改计划盘子。三是加大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重点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调控力度,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是保证企业运转资金。加大银企对接协调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商业银行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千方百计增加信贷投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优先提供支持。五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引导企业加强财务管理,要从建立成本管理体系、寻求新的供应渠道、改变采购方式、增加产品销售量、调整产品结构、严格消耗定额、减少废品损失等多方面入手,内部挖潜,减低成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