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做任何工作都应该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我们应该要有一个合理的工作计划、合理的时间计划。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供您借鉴。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争取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和教材情况分析
本学期,根据学校安排本人承担七年级80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全班45个学生,从六年级毕业成绩来看,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从以往的情况看,学生学习难度相对较大。每周为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xx年5月第一版)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5、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
四、工作措施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5、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6、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7、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9、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10、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节课,努力讲好每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备课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备课准备充分的素材。
9、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关键词:教材 教师 学生 初中地理 三模块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21-02
地理是一门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而初中七年级的地理课程就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这门科学。通过系统学习,它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是人生观、世界观的一次提高和升华。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
对于担任了几年初中地理教学的笔者来说,由衷地喜欢、热爱这门科学。尽心尽力地将笔者学到的地理知识以及对地理的感悟传授给学生,真诚地期望学生的人生也能因地理科学而精彩。与此同时,对自身的教学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日积月累,便有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人们的视野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我们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壮大、强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数家境优越,手机、电脑、高级轿车等高科技产品已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已将他们的世界装点得色彩斑斓。这样的学生,不再是腼腆老实、唯唯诺诺的孩子,而是一群个性张扬、开朗活泼的90后。
面对这样一群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旧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应新型课堂,单纯的说教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还课堂给学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那么教师应当有新的招数。于是“三模块教学法”便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应运而生了。
所谓“三模块教学法”,也就是“三点教学模式”,即以教材、学生、教师为基本要素,以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为基本步骤的教学方法。教材、学生、教师三者各为一体,却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三者层层递进,不可或缺。只有将三大要素与三大步骤合理结合,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 教材、教师、学生各为一体,又紧密联系、相互依赖
1.1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知识结构的难度要求并不高,除了最基础的地理知识点以外,更看重的是学生地理分析能力、实践创新意识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在教材上,就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教材中生涩的文字叙述明显减少,相应增多的是各类图片及相关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个体之间讨论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团队意识。因此,对教材的把握,也是对课堂、对教学的把握。
1.2教师是“指路标”,是“灯塔”,为在知识海洋里畅游的学生指明方向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对于教材有着较深理解的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指路标”,是在每一个知识的十字路口为学生保驾护航、亮灯开路的人,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小视。
对于每一个初学地理的人而言,优秀的教师是他们热爱地理的源头。面对这群思维跳跃、好奇心重的90后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一改往日死板的说教,顺应潮流:以疏代灌、以幽默代严肃、以实践代空想,让学生爱上地理,让兴趣成为学生拥抱地理的动力。例如,七年级上册《地图》这一章中,要求学生判读山体中鞍部的等高线地形图。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对于鞍部没有实际感受,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这部分的处理上,笔者用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学生们大多在电视上见过双峰骆驼,也见到过人们骑双峰骆驼的情景。于是笔者告诉他们,“鞍部”就是骑双峰骆驼时屁股的所在地。学生一听,乐了,同时也在不住地点头,因为他们形象地理解了什么是鞍部。
1.3学生是“行路者”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和教师的地位不可小视,可真正的主人翁,是学生。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已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只有让学生把教材上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后,教学才算大功告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至关重要。目前,一些刚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学习的七年级学生,尚未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不善于观察生活,缺乏独立思考和动手分析能力。这样的情况也体现在了七年级地理课堂中。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一节时,当讲到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并要求学生自行演示地球自转方向时,大多数学生无所适从,目光死死地盯着笔者,等待着笔者演示结论;只有极少数学生拿起身边的小地球仪一边用手比画着方向,一边试着转动地球仪。由此,笔者意识到大多数学生缺乏通过教师的一些小提示,主动探索问题答案的意识。如果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其他地理分析能力将变为空谈。于是,笔者刻意减少学生被动抄写笔记的机会,大多数笔记都要求在理解笔者的讲述分析后,自行记录。此外,课堂上笔者也不再为学生简单地得出结论,而是将分析过程着重化,结论交由学生自己总结,再由笔者加以点评。一个月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加强。
总之,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他们各行其职,却又相互依赖,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断地发挥作用。
2 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三大步骤,层层递进,缺一不可
2.1地理基础知识是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奠基石
初中地理毕业会考所考查的,也正是以基础知识为重心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能力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七年级教材中所讲述到的经纬网、方向的判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的判读等,都是最为基础的地理知识点,是每一个学习地理的人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技能。它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神奇的地理殿堂奠定了基础。
2.2注重识图能力的培养
识图能力,即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并能在地图上提取正确、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它是地理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更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对地图的分析将贯穿在地理教育的始终。从眼中有图,到心中有图,是学生逐步掌握地理学习技能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心指导,潜移默化。就初中地理而言,从经纬网图到等高线地形图,从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到气温降水曲线图,从中国地形图到世界气候图,从中国省级区划图到长江黄河水系流域图,不同类型的地图将带给学生不同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以“经纬网”图为例。经纬网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在经纬网图上准确地判读出某一个点的经纬度,并能判断方向。“经纬网”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开篇之作,重要性可见一斑。对于经纬网的应用,生活中不胜枚举,小到电影院找座位、汽车上的GPS导航系统,大到卫星发射、地震台风等灾难的防治以及救援人员能准确而迅速找到遇难地点等等,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用性很强。而正是这样一个知识点,却成为了七年级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一个拦路虎,读懂经纬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这恰恰是七年级学生所缺乏的。
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处理上,首先要树立学生对于经纬网的立体概念。于是笔者使用到了“经纬网地球仪”。然后将学生已有的经线、经度和纬线、纬度的各个特性总结并结合起来,达到“线线都了解,特点心中明”的目的。最后,识图也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让学生多见识几种不同的经纬网构图,多看多想,相信这个“纸老虎”是很容易被击破的。
2.3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是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素质的人。而教育,正是帮助学生逐渐成才的重要手段。教师不应该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学生所具备的,恰好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难不服输的坚毅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神秘的宇宙知识来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的博怀;可以用的事例来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之心,借此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勃勃雄心;还可以用各类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的残酷现实、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来警示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总之,基础知识、识图能力、情感价值培养三大步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断地发挥作用。
一、地理分布图的分析
分布概况:地理分布图也就是常说的地图。在七年级新教材的地理图像系统中,地理分布图是数量最多且最常用的基本图类,共计113幅,占图像系统的37.9%;主要有海陆分布、经纬度分布、气候分布(包括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等)、地形分布、物产分布、景观分布、区域分布等各种分布图。地理分布图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几乎在新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地理分布图,如七年级教材(上)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就有25张地理分布图,分别是图1.8、1.9、1.12、1.13、1.19、1.24、1.22……再如七年级教材(下)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有24张地理分布图,分别是图7.1、7.2、7.11、7.12、7.28、7.48……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有20张分布图,它们是8.1、8.3、8.4、8.7、8.16、8.21……
功能作用:地理分布图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规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及大小,主要储存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知识、必要的地名、数字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等信息。它是学习地理最必要的工具,而且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教学资源,在地理课中始终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地理分布图的基本特性是用平面图表示占有三维空间的地理事物。地理分布图的阅读,有助于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正确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阅读分布图时,引导学生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整体性看图,逐步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正确观念。如在阅读世界政区图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关于地理位置方面的知识。可以沿着特殊的纬线如0°纬线、23.5°N、23.5°S、66.5°N、66.5°S,去寻找这些线经过哪些国家、主要的地形区。也可以沿着某些特殊的经线如0°经线、30°E、60°E、120°E、90°W、180°经线,寻找这些地区的大洲分布、地形变化、气候变化。还可以沿着环太平洋、沿着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看火山、地震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再如七年级上册第56页“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的阅读,要让学生先观察等温线的数值变化,一是通过观察南北半球平行等温线的变化,学会根据气温变化特征判断所属半球,二是通过观察等温线的疏密判断该地的温差,三是通过闭合等温线的数值判断该地的地形是盆地还是山地,四是通过等温线的弯曲判断气温高低及其成因。当然在阅读地图时不能拘泥于点、线,还要扩大到面,应有整体性。
二、地理景观图的分析
分布概况:地理景观图主要是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图像,在七年级新教材的地理图像系统中,上下册共有110幅130多张地理景观图像,是仅次于地理分布图的第二大图像,教材中这类图像所占比重大,约占图像系统36.9%左右。七年级地理新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地理景观图,涉及内容很广泛,有陆地、海洋、草原、沙漠、森林、乡村、城市、民居、宫殿、庙宇等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特别在教材的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中,景观图数量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如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就有29幅37张景观图片,有图7.3、7.2、7.11、7.12、7.13、7.14、7.19、7.21、7.24、7.52……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内容。
功能作用:地理景观图将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具有较为直观的印象,并具有亲临现场感,有助于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印象,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世界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自然美、人文美、科学美、艺术美。如七年级上册绪言“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框题就汇聚了4张景观图,有田园、城市、古城、饮食、服饰等图像。再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聚落与环境”框题就汇聚了6幅7张景观图,有田园、城市、民居、平原、山区等图像。这些图像线条优美、色彩鲜艳、内容真实,能让学生在欣赏世界之美的同时引发联想、激发兴趣,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更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
三、地理统计图表的分析
分布概况:地理统计图是把各种地理数字资料绘制成能够形象、直观表达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变化特征的一种图像。可分为线状图(包括折线图、曲线图)、圆面扇形、百分比图、柱状图及饼状图,其中又可以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图复合成其它形式具有更多表示功能的图,如饼状统计图就是圆面扇形百分比图和柱状图的复合。在七年级地理新教材中有31幅35张统计图,约占图像系统的10.4%。其中,教材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就有统计图13幅19张,如图3.12、3.11、3.14、3.22、3.25、3.26、3.29等,在整个教材统计图表中就占50%左右,有图表类、柱状图类(降水柱状图)、曲线图类(气温曲线图)、复合统计图类(气侯统计图),涉及对统计图表的阅读、分析、填绘等。
功能作用:这类图像将枯燥的地理数据以及抽象的地理概念、现象、理论、规律用简明、直观、恰当的地理统计图表现出来,是揭示地理事物数量规律的形象化、直观化的工具。统计图表的最大优点是信息简明扼要、发展性强,往往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既能体现地理学科的“地”,也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第63页“图3.25分析气候的特征的方法图”,学生通过观察气温曲线,就可以分析该地的冷热状况,得出该地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通过观察降水量柱状图,可以分析得出该地干湿状况,冬季多雨,夏季少雨,综合该地的冷热和干湿状况,可以归纳出该地的气候特征。一幅图像,使抽象晦涩的气候特征形象化、数字化,并深深印入大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定量、定性分析能力。
四、地理示意图的分析
分布概况:地理示意图是形象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原理、相互关系,或者阐明某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过程的图像。常常可以把一个复杂的空间结构和运动规律用简单明了的符号和构图表示得清楚而深刻,主要分为模式图、成因示意图、过程示意图等。七年级地理新教材中有36幅42张示意图,在七年级新教材地理图表系统中占12.56.%。虽然数量不算多,但分布较广,几乎新教材的每一章都有地理示意图,其中,在教材第一章、第九章、第八章中,示意图比较多,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就有10多幅,如图1.1、1.14、1.18、1.35、1.36、1.37、1.43等。
功能作用:地理示意图又称地理原理图,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有关地理事物的原理、成因、演变过程的理解、掌握。在教学时要注意在“意”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片展示事物的分布、成因、演变过程等。如七年级上册第40页“图2.18大陆漂移示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图中各大陆位置的变化和运动方向,就比较容易理解目前世界的海陆分布状况、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以及大西洋的形成。再如七年级教材第44页“图2.2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图中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以及两板块的位置变化(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的下方)就比较容易分析得出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两个板块碰撞、褶皱隆起而形成。
五、地理复合图的分析
分布概况:地理复合图是指在同一幅图像内包括多种类型地理图像。七年级教材中有7幅20张,占教材图像系统3%左右,如七年级上册第二页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就是由素描图、卫星影像图、分布图、路线图四幅图像组成的复合图像,再如七年级下册第38页图7.49“俄罗斯气候分布图”是由两幅气候统计图和一幅俄罗斯气候分布图组成的复合图,类似的复合图还有很多,如图4.16、4.17、8.21等。另外,在阅读分析地理复合图时需要结合其它相关地理图像。如阅读七年级上册71页“图4.2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和平均人口增长率(2005—2010)”时,要注意与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以及世界政区图、世界人口密度图的密切结合。
关键词:地图;读图能力;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30-01
2012年9月,我接八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三个班131人,在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中,及格27人,最高分81分,优生人数1人,平均分44.22,低于市平均分7.43分,平均成绩排列市十八所中学第十四名。通过和学生交流,了解到他们的丢分点主要在综合读图题,大部分学生做后面的大题不读图,或者是不能准确判断图形所示区域,对于掌握的知识不能够与题目要求对号入座。针对学生读图难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从最基本的识图例开始,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画简单轮廓图,在"图"中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图中获取信息,根据轮廓图能够准确判断出所示区域。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八年上学期期末测试中,三个班及格65人,最高分99分,平均分55.95,超市平均分16.75分,优生人数25人,平均成绩排列市十八所中学第二名。其中七(1)班进步最为明显,在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中,45人及格16人,最高分78分,平均分52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及格40人,最高分99分,优生人数17人,平均分73.5。学生的进步,有他们的刻苦努力,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他们读图、析图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
在地理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1.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地理,主要是他们看不懂地图,不能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考试遇到读图题总显得无从下手。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好学、爱学。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一些趣味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兴趣。例:在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每一个行政区的轮廓图,自由发挥想象,说出各行政区分别像什么,把行政区轮廓图与实物联系起来识别,如云南像一只开屏的孔雀,像一只鞋子,青海像一只蹲在鞋子里的兔子,青海湖是兔子的眼睛;广东省像大象的头部,它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琼州海峡,对着一只像菠萝的海南;广西则像一只老虎头;台湾则像一只掉在东海的香蕉。教师通过课件把这些行政区与相应实物图进行展示对比,学生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易掌握地图知识。
2.让学生认识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的一门语言,认识地图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生活中才能更好的运用地图。地理学习中,会识地图才能够准确的判断地图所示区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生活中,地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去公园游玩,怎样根据导游图寻找景点;去旅游,怎样根据交通线路图设计最佳游览路线;去爬山,怎样根据地形图设计最佳登山路线等,让学生明白地图的重要性。
3.熟悉地图语言,掌握读图技巧
要学会读图、用图,首先应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图表语言,明确有关概念。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各种符号,其不仅表示地形、地物的位置、性质,还能代表所示地物的范围和大小等数量关系,所以只有讲清各种符号的地理意义,才能使学生熟悉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地理事物,准确而迅速地找出它们的分布概况,相互联系等。如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不同的颜色,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丘陵,棕褐色表示高山,绿色越浓,表示地势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势越高;雪线以上的地区通常用白色表示。图例中,铁路用黑白相间的线段表示;公路用红色单线表示;河流用由细到粗的蓝色单线表示;山峰用黑色三角形表示,面状蓝色表示湖泊,红色梯形表示火山等。
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技巧,掌握基本步骤。读图时先看图名,再读图例注记和比例尺,最后从地图中获取内容和信息,掌握读图方法后便可以大大提高读图效率。
4.巧用简化图辅助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简化图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凭自己的记忆和熟练技巧,用简易的笔画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黑板画。简化图具有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使知识简明、形象便于记忆的特点,有助于学生从繁杂的地理现象中抓住本质,揭示规律和因果关系,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边讲边绘,变静为动,使各地理要素分层次凸显在黑板上,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例在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中,通过一笔画世界,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形状,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具置;在八年级上册《地形地势》教学中,可通过简化图画出主要的地形区,强化学生对各地形名称、位置的认识。
5.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提高用图水平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区域地理 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
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模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
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
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一、生活导入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与生活相结合导入教学。七年级学生在刚接触地理时,教师可以把一些生活现象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如,为什么太阳每天都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呢?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为什么有的地方常夏无冬,有的地方常冬无夏?有的地方会有春夏秋冬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种?为什么先出生的双胞胎是弟弟,后出生的是哥哥?以一系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导入地理学科,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为进一步地理教学奠定良好的兴趣基础。
二、歌曲导入
挑选合适的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的氛围,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外及时转移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有效地学习。例,在《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中以歌曲《爱我中华》导入,依据歌词“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提出问题:“从这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方面有什么差异?”导入新课。在《地势和地形》教学中以《好汉歌》歌词“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提出问题:“歌词里为什么说我国的大河向东流呢?这跟什么有关系?这些大河又发源于哪里?”导入新课。在《长江的开发》教学中以歌曲《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提出问题:“歌词唱的是哪一条河呢?从歌词里我们可以知道它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导入新课。
三、故事导入
教师可利用学生普遍爱听故事、趣闻轶事的心理,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有很强科学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一种情境引入新课,是使学生自觉进行新知识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例,七年级上册《多变的天气》可结合历史故事《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该故事,顺势提出问题“诸葛亮是如何借到十万支箭的,他是在什么天气情况下去借的,这说明天气具有什么特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七年级下册《印度》这节知识可以借助电视剧《西游记》导入:“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说的是什么内容?唐僧去的西天是现在的哪里呢?”引出印度。
四、诗句导入
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包含许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把地理教学与诗词、谚语等结合起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中国的气候时以诗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等诗句、谚语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温的变化?引导学生得出地形、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在讲解中国交通运输这节内容时可引用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和“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的崎岖和闭塞,而如今宝成铁路像一条银色的钢铁巨龙沟通了巴山蜀水,成为我国一条重要的铁路运输大动脉,使艰难险峻的蜀道变成了坦途,从而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讲解《多民族的大家庭》时可结合诗句“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在讲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内蒙古高原时,可引用《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茫茫草原上。
五、时事导入
近期国内外或身边出现的新闻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也是迫切想多了解的内容。利用同学们好奇心强的特点,有效地利用地理新闻引入新课,很快就能渲染课堂教学气氛。如,在《西亚》学习中,结合美伊战争的时事,可这样导入:先请一位学生介绍战争的现状,然后向学生提问:“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积极回答后,在突出“石油”答案的前提下,再点出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顺理成章地、自然贴切地引出新课。在学习《日本》时可结合日本发生的大地震引入新课,“为什么日本会被称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导入新课。
关键词: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不仅能够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
一、以图导课,奠定教学基调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学习和成长都比较重要的发展阶段,而枯燥单调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状态以及消极情绪,不仅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其整个成长过程都造成一定阻碍。这种消极情绪会直接带到初中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更是如此。所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以图导课”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更加丰富地理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科技手段,播放有关我国冬季南方(以海南为代表)以及北方(以黑龙江为代表)的相关景观图片,让学生能够根据图片初步进行了解,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实际差异比较大,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提出问题:“我国冬季南方和北方之间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让学生带着疑问展开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利用手机查询当地当时和本周天气状况截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天及一周气温的变化,从而引出气温的测定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实际生活进行切实有效的思考,发散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2)激发地理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法国”时,课前通过播放法国旅游形象宣传片,给学生展示法国优美的田园风光、悠闲时尚的生活、高速列、葡萄酒、时装、香水、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等,这些都是法国自然和人文的真实写照,它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震撼着学生的心灵,继而激发学生学习“法国”的热情。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应将与教材或者地理图册相对应的地理图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其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在以图导课环节,要让学生对地图的名称、图例、界限、地域范围等进行详细的标注和记忆,通过对地图的仔细阅读和分析,将地图上所反映的事物和地域空间分布特点进行详细表述,将这些地理知识根据地图的描述装进头脑[1]。
二、依图学文,感受地理魅力
在学生对地图进行阅读和分析时,教师可根据地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在上一阶段对地图进行了仔细阅读,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再次阅读地图,不仅能够加深印象,而且能够结合地理教材的实际内容,通过独立思考、小组探讨,有效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读图、填图、描图、画图等游戏,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地理魅力,逐渐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和地理思维思考模式。
(1)加深学生地理知识印象。同样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基础教学内容之后,利用“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设计读图、描图游戏,学生通过读图能直观地了解并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出现最高和最低的地区。此时,教师可利用地图随机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何规律?这部分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教师要给予指导。让学生描画20℃、10℃、0℃等温线(以北半球为例)并观察讨论:从赤道向两极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2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有两处特别弯曲,为什么? 1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有处特别弯曲,为什么?利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加课堂趣味性,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
(2)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学习湘教版七年级下册“非洲”时,先让学生画出非洲的轮廓备用,然后动手动脑来探究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活动与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画图、填图方式来分析非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特征:①对照非洲政区图在非洲的轮廓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填注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亚洲、苏伊士运河等,了解非洲地理位置;②对照非洲地形图在非洲的轮廓上填注4个1(1个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1个主要盆地――刚果盆地,1个主要沙漠――撒哈拉沙漠,1个大裂谷――东非大裂谷),2个2(2条主要河流:刚果河、尼罗河,2条主要山脉),1个3(3个主要高原),了解非洲的地形特点;③对照非洲气候图在非洲的轮廓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代表不同气候类型,边画边说出气候类型名称并注意观察分布特点,归纳总结规律,了解非洲的气候特点。描画填图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让其灵活记忆,打破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有效的地理知识。
依图学文环节是地理教学中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一阶段的地图阅读对地理知识内容进行熟练记忆,而且要根据读图导课环节中对于地理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推理等部分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能够利用教师之前设计好的问题来展开有意识的地图阅读,锻炼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
三、用图总结,培养综合思维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以图导学方式,在保证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效提升的同时,可通过对图像的解读、分析、练习绘制等方法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图导学最后一个环节是用图总结(如图1),根据图1不难发现,地图是整个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乎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地图来展开,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地图进行仔细认真的观察和阅读;再根据所掌握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地图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深入分析;最后师生通过地图来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3]。
同样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为例,学生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所以在开展这一环节的时候,需要对前两个环节进行深度总结,得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教师可设问:“同学们总结的规律对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是否使用?”让学生阅读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行小组讨论,完成教材第74页活动题,通过进一步读图分析,得到正确结论,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全面掌握气温相关知识。
用图总结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兴趣,充分挖掘、提炼、分析、归纳和推理图片信息,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获得准确而全面的信息,并将既得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总结地理规律,揭示地理现象,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总体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以图导学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能够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有效学习,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以及思考方式培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晓艳.“以图导学”的地理教学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关键词:初中地理;应用;图像教学;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69-01
引言:图像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初中阶段学生初次接触系统的地理知识,对一些理论性的内容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图像的作用,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图像教学,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的语言描写过于枯燥,而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直观的图像中形成探究地理知识,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其次,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在图形分析中逐渐形成地理思维;最后,有利于改进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进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的类别
地理图像教学根据地理学科中的图像类型而定,由于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其常见的图像教学法有:一、地图教学法。地图是初中地理教材中最常见的图像,同时也是学生了解、分析地理信息的主要工具,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陆地与海洋》一章有"七大洲四大洋"的地图,在七年级下册《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一章中有日本、印度、俄罗斯以及东南亚各国地图,这些地图不仅包含着某一地区的海陆位置和经纬位置,还包含着该地区形成特定的地理特点的原因,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地图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地图的价值,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二、示意图教学法。示意图主要描绘的是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如气温变化示意图,各地区气候变化示意图等,这些示意图通常会用箭头表明合理的原因指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示意图的指引,让学生理解每一个示意背后的原因,并在因果关系的分析中,总结地理现象产生、变化的规律;三、景观图教学法。在地理教材中通常会出现一些以摄影或者描绘的形式存在的景观图,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这一节中的种植业景观图以及木材加工场景,这些景观图的最大特点是真实、生动,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景观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其在具体的景观图中抽象出相应的地理知识;四、统计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统计图是地理数据信息的集合,而这些拥有数字信息的图像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地理知识的推导,如在等比例地形图中,我们可以推导出某国家的地理面积,而通过这样的知识转换,学生不仅能够形成地理思维,还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图像教学法
2.1利用图像进行课堂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导入是新课学习的必要环节,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要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还能够启发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降低新知识接受的难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在遇到抽象的地理理论,以及离我们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的地理知识时,通常会出现学习兴致不高的情况,而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图像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图像中对地理知识产生好奇,进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意愿。例如在学习《世界三大宗教》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景观图教学法向学生进行课堂导入,即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清真教堂,圣保罗大教堂以及少林寺的图像,然后引导学生从图像入手,对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进行学习。
2.2利用图像设置课堂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合理的问题设置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传统的课堂设问中存在着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弊端,即教师并不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而是为了实现所谓的师生互动而进行提问,而在图像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打破这一僵化模式,利用图像中真实存在上的问题,向学生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从图像中包含的信息出发,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探究,例如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图,让学生解释一下在南北纬30°附近,世界大部分地区形成干旱的沙漠而我国却形成了湿润的"江南水乡"的原因。而通过这种存在认知冲突的设问,学生很快就会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3.结语
总之,图像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应该结合不同的地理图像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实际,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图像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图像、绘制图像的能力,进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俊英.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分析[J].亚太教育,2016,25:26.
[关键词]初中 地理 课堂 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TE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263-01
一、起源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进一步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常识,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显然,生活性对于义务教育地理教学而言,可谓意义重大。那么义务教育地理课堂教学究竟如何凸显生活化呢?
二、源于生活――以生活内容为新课导入
案例1:七年级下册“草原风情”教学片段
1-A复习巩固式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丝路明珠”――新疆,今天、请同学们将书本打开第60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第二框“草原风情”,来探索下内蒙古的奥秘。
师:我国的… …
1-B生活交谈式导入:
师:同学们,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在我们现今生活当中已经悄然兴起。大家喜欢旅游么?
生:喜欢。
师:那有同学去过内蒙古,领略过大草原的风光么?
预设1:生:有。
师:好,有同学去过内蒙古。老师想趁今天这节课采访下这位同学。来,请问这位同学,当你站在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能不能用几个词来形容下你当时的感受?
生:心旷神怡,很舒服。
师:好,再请问你在内蒙古看到了大草原,还看到或听到了哪些风土人情呢?
生:蒙古族人住蒙古包,吃牛羊肉… …
师:恩,果然是“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哦。这位同学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草原人家的生产生活。那到底内蒙古草原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生产生活场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来详细地了解下草原风情。
预设2:生:没有。
师:很遗憾,我们班同学还没去过内蒙古,还没领略过大草原的绚丽风光。那有没有同学从电视上或者书籍上看到或听到过关于内蒙古的生产生活情况呢?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刚才讲到了很多关于草原人家的生产生活。那到底内蒙古草原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生产生活场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来详细地了解下草原风情。
在1-A复习巩固式导入中,通过对前面“丝路明珠”这一框内容的回顾,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能能较好地达到知识目标。但这样一种传统的导入方式仅仅从教材出发,仅限于一味灌输书本的知识,未考虑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思维以及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可见,该导入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生活性。
在1-B生活交谈式导入中,教师从如今生活中同学们比较喜欢的旅游谈起,通过生活中朋友式的交谈导入新课。通过一组对“去过内蒙古的同学谈实地看到的景色”和对“未去过内蒙古的同学谈听闻的景色”的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蒙古族人生产生活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幸福生活”――去内蒙古旅游的向往。从生活中导入课堂,这就很好得体现了生活性。
在具体的地理新课教学中,往往可以以生活内容为导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从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
三、高于生活――以生活感悟为课堂总结
案例2:七年级下册“东部和西部的显著差异”教学片断
2-A:教学常规式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东部和西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生:东西部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师:非常好。正因为我国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等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所以需要区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就像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一样,这样以达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
2-B:生活感悟式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我国东部和西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然条件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就是因为不同的地区存在的差异,所以需要区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以达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l展的目的。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生活在我们班集体中的每一位同学,你觉得老师想到了什么呢?
生:让我们想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优点。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足。
师:这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生:我们可以向区域间的交流一样,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交流互补,取长补短。
从2-A教学常规式课堂总结和2-B生活感悟式课堂总结这两种不同的小结方式来看,前者侧重对知识的考察,主要考察学生通过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强调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而后者,则通过建立地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悟到地理和生活的关系――学了这部分知识能做什么,该做什么,逐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生活,欣赏生活,规划生活。
四、用于生活――以生活实践为教学检验
案例3:七年级上册“从社区看我家”教学片断
课后实践作业:
结合春游实践活动:到良渚农夫乐园游园。给出一张游乐项目分布图。
(1)找出从乐园正门到你自己第一个想游玩的项目的最近路线。
(2)确定各个项目的在乐园中的相对位置,设计一条合理的游玩路线。
(3)根据图中的比例尺,大致估算距离及所需要的时间。
在案例3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地理知识,在游玩中使用课堂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其实,这也是一个相互的作用力。反过来,学生尝到了“甜头”,更会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对于地图相关知识的学习应以其“在生活中能应用”为检验。也可见,认识和使用地图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义务教育地理教学有义务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
五、反思与结论
综合以上三个案例,笔者认为,要凸显义务教育地理教学课堂的“生活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生活中的很多资源都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教学资源,拉近距离,让学生感觉地理教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世界”。
2.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新课导入,小组讨论等环节中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研究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模拟生活,使教学课堂更贴近现实生活,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如许,也更能增强感知,引发思维。
4.运用生活化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辩论赛,小组竞赛等活动形式开展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生活中学。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读图能力,培养,提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学会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着眼长远,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地图能力和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长期从事初中阶段七、八年级的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仔细分析了近年来部分省、市的地理中考试卷,我认为读图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现就初中年级地理教材有关地图的教学作出部分归纳,以便于和广大地理教师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几种常见的地图
1.经纬网图
人教版七年级上P5-8页“纬线和经线”这一框题,主要讲述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经纬网的有关知识。在上课过程中,讲授这节内容时,经常觉得学生难以接受,仿佛有一种看“天书”的感觉。课后我和同事交流探讨,认为学地理犹如有一道“高门槛”。那么如何上好这节课,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内容,是我们地理教师值得考虑的问题。我就结合图1.10和图1.11这两幅图,重点分析经线和纬线的排列变化方向;记住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南纬用“S”表示,北纬用“N”表示,它们是分别取英文东(East)、南(South)、西(West)、北(North)的首字母。然后结合地球仪详细讲解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同时利用经纬网图解决实际问题。并借助经纬网图的有关练习来训练学生,以便于更好的掌握。
近年来部分省、市地理中考试卷,发现每年都有这方面的试题出现在试卷上,而且分值也较大。可见有关经纬线知识的掌握和训练不可小看。
2、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
七年级地理P49-56页讲授的是“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师可在上课前充分利用我校的现有资源——百叶箱、雨量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让学生注意观察连续的气温情况,每个小组只要求关注一天的气温情况,最后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老师发的表格中。
上课时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记录的气温变化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右图(图1),在这几天内里,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图1
在什么时候,最低大概什么时候、这几天气温有没有变化。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学生回答完毕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时,可以结合图,再结合实际生活,联系部分地区的干旱、洪涝发生,让学生自己归纳降水的时间差异和地区差异。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来分析一个地区的降水量,以及对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最后分析总结一下一个地区的气候。
3、地形图
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表起伏变化的普通地图,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地形图又分为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判读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地表形态和山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①判别高度和气温。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高度、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别某地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从而计算某地气温。
②判别地势。可根据海拔判别;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示坡线也叫降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即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这方面的知识初中教材暂不作要求,则要求学生记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根据这一个规律掌握地形的陡缓。
(2)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建立在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上的,它表示沿地表某方向垂直的剖面图形,用以表示地表起伏的形势。通过它,可以直观地看出某条线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如八年级上P22页图2.1“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七年级下P6页6.7“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和6.8“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等地形剖面。
判读剖面是沿什么方向的?(如图2),该图注明剖面是沿32°N, 即东西方向的垂直剖面。然后看坐标系:横坐标代表经度,此图中经度从西向东逐渐增加,因此一定是东经。我国所跨经度大约从73°E—135°E,纬度从4°N—53°N,因此一定是我国地形剖面图。了解剖面的方向和位置,就能联系地形图,更好的理解剖面所表现的特征。通过这个剖面示意图(图3),就能够看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剖面图试题主要用来考查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手绘图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注意解题的步骤,学会将平面地形图转换为立体剖面图。
4、景观图
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地理景观图片较多。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图片,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则是十分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如西双版纳地区景观图、北京旅游景观图、黄土高原的窑洞、七年级下册图8.11“阿拉伯人、犹太人、波斯人”、图9.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等。通过这些大量图片的展示小学教育论文,更加直观形象、一目了然。通过这些图片,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地区的了解和认识。
5、结构图
这种图形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出现的也比较多。如八年级下图6.28“台湾省出口贸易的结构变化”、图7.3“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7.5“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图8.13“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等。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就可以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6、区域地图
区域地图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几乎每一节区域地理都有区域地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地图,充分利用地图获得大量地理信息。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区域的内容,掌握本区域的知识要点。
二、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图文结合
所谓“图文结合”,即地图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地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结合地图讲解教材,学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够牢固记忆。地图图像犹如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可以引起学生对图像内容的好奇心,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新课的印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三、将地图和课本插图紧密配合进行教学——图图结合
所谓“图图结合”,即教学挂图。地图册和教材中的地图、插图相结合。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插图三者紧密配合,在教学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材中指出中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形类型齐全,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首先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称和位置,接着指导学生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和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弄清高原与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区别。讲“长江”一节时,在挂图上指出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湖泊的名称和位置之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长江水系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三峡略图”两幅插图,并阅读文字注释,这样,学生对长江上游特点(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和长江三峡的位置、排列次序、峡谷、宽谷情况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等,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至于讲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和形成等知识,更不能忽视教材和地图,课本插图三者的紧密配合。由于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对学过的地理知识,较易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每节课的检查提问中,大部分学生都能作出准确无误的答案。
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无图不成课
通过以上运用地图讲授地理课的实例和收到较好效果的证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师经常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也认真运用地图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养成了运用地图的习惯,一旦离开地图,就觉着无法复习和做作业。正如有些学生所言:“离开了地图,学习地理就觉着捞不着边”。
五、加强地图知识应用的指导——地图随我行
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能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知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实用性,尤其地图的应用更为普遍。据调查,我所教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家里都有地球仪,很多学生家里都有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少数学生家里除了学校发给的地图外再没有别的地图。看来地图是绝大多数家庭必备的文化用品。当拿到一幅地图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读懂,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有图且会读图,可是能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运用地图呢?据一次问卷调查,若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之前,有36%的学生要查阅地图,而54%的学生则是问别人怎么走,还有10%的学生跟着别人走。可见,能在平时自觉使用地图的学生还不够多,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应用地图的指导。当学生看电视中的天气预报时,53%的初一学生和82%的初二学生能知道绝大多数省区市的位置,其余的学生则只知道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区市的位置。地图就在家里,怎么不查查呢?看来向学生提出这项要求是很必要的。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地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每个教师必须做好它。当然,要做好它还需要注意许多问题,还有许多方法,教师还要做出很多努力。。以上是个人浅薄的认识,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同仁指教。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3.10。
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地图能力的考核和地图教学》,李峻峰、石高俊:人教网。
4.《试论地图学习能力的结构与评价》,蔡国霞:广州教研网。
5.《中学地理教学探索》,金正杨:上海教育出版社。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五岔路中学 678400
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它涉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教育者一定的教育要求,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强烈的自我追求的心理倾向,产生新的情感,并把这种追求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地理教学。
1.在地理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物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的情感教育。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课?怎么能学好地理? 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益,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而且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须加强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
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人地理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布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出乎任课教师的意料时,教师不要去指责、嘲笑,也不应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的学生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引导全班同学在一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对师生有很大受益。
3.地理新课导入的语言应有情感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不少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沿用了旧的教学方法。
普遍存在着两种导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
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导入"新课的新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初中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初中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如七年级上册讲到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时,我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逊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七年级下册介绍美国、巴西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相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科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心",激励学生树立胸怀祖国、艰苦创业、立志报国的奉献精神,使个性得到优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技术 初中地理教学 能力培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重点、难点及地理技能的培养,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优化地理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课,必须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在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景、气氛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的课前2分钟,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段香港繁荣的影视片段或景观图片,以《东方之珠》音乐作背景。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可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用这样一段影视片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巧设问题:“便捷的海陆交通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怎样便利的条件”,从而突出了“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现代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一节中的“大陆漂移假说”,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怎样解决这一重难点呢?首先,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用动画的形式展示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故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过程及内容,随后将书中的插图,用多媒体移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拼和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为什么会有古老地层上相似,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河流和湖泊》一节有关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时,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片,再用动画来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它的成因,原来是由于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又多,再加上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教学手段,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