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的行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实践
一、旅游管理的定义与其必要性
所谓旅游管理,指的就是从事旅游业的管理者运用其管理的各种职能,目的是为了向旅游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并且保证服务质量,对旅游业所进行的有计划、有指挥、有组织的调节与监督活动,其中包括旅游业的部门、人、财、物、地区等。旅游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是具有外部协调作用的,在国民经济中,旅游业是一门独立的行业,旅游业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旅游管理能够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需要,与国民经济的众多部门密切相关。第二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的内部协调作用,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其内部的各个部门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管理提供最基本的保证。第三方面体现在旅游业的需要,旅游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它从不同的方面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更具有对外开放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一些有关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缺乏后续的法律法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后续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的跟上,造成了约束力减小。旅游行业发展的步伐较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法律法规中涉及的侧重点不一样,对游客以及一些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我国的旅游管理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利与手段。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些部门创办了一系列的服务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产权等都归属于不同的投资部门,这样各自为政,彼此跌价竞争,导致了旅游行业内部的混乱,失去平衡与控制。
(三)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失衡
旅游商品能够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很大的利润,但是在生产销售上并不协调,产品品种不新颖,老化单调。旅游交通更是一个难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完善措施
(一)健全旅游管理体制的法规体系
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有关法律法规要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不能出现法律漏洞,增强约束力,对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增加合理的、科学的法规法律,做到平衡处理,不偏不倚,只有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保护人们以及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考虑相关者利益
在旅游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管理者以及游客还有当地人们的一些利益。根据笔者的了解发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会给居民的利益带来损害,打扰人们的生活,给当地的居民带来的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在对旅游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将相关者的利益考虑进去。
(三)加强旅游管理的监督力度
要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监督体系,对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这个监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旅游业所经营的项目进行监督,一些地方的政府不能干扰旅游业的发展与经营,管理者要定期上报旅游业的经营规划。另一方面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国家旅游业的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管理,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危害社会的秩序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等。
(四)加强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是行业管理。我们所要制定的旅游管理行业的体制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老套的守旧的旅游管理体制应该被淘汰,不仅不适应改革开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将守旧的管理体制改变为行业管理体制,才能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行业管理是要对企业进行分类的,依据的是企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以及劳务的不同特征,然后通过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归纳管理。这样,无论是归属于哪个部门的旅游企业,如果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统归于旅游局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行业的改革需要改革主管部门的职能。要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变,第一个方面就是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第二个方面就是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最后就是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四、结语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的行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来源的重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管理体制也面临着重要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建立。面对这些制约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有力的措施与对策,使得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更彻底、更完善。能够让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快速健康的向前发展,从而加强我国的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1] 徐嵩岭.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兼评“四权分离与制衡”主张[J].旅游学刊,2003(4) .
[2] 吴耀宇.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4.
[3] 胡北明.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我国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改革[D].四川大学,2006.
[4] 张晓.加强规制——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与利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曲颖.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研究评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5).
摘要: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宏观管理。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和动态运行过程,分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内容和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为加强我国宏观旅游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经济;宏观旅游管理
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管理。在实践中,旅游管理不仅涉及微观旅游活动主体,包括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而且涉及到宏观旅游经济管理主体,即国家旅游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与调控,而连接微观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就是旅游市场。因此,旅游管理既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微观旅游管理,对旅游市场活动的市场管理,也包括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宏观旅游管理,需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职能、过程和特征,才能有效地加强和指导宏观旅游管理的实践。
一、宏观旅游经济的含义
现代旅游经济,是一个包括旅游者消费活动、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旅游市场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经济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旅游经济系统,既体现了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组成要素的集合,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见图1),还从动态角度反映了整个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一)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活动,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活动,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和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第一个层面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通常包括旅游者从购买旅游产品并离开居住地开始,经过一定距离的空间移动而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活动而满足其旅游需求,再返回居住地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旅游者在旅游客源地选择、决定和购买旅游产品过程,只有当旅游者购买了旅游产品后才可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二是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旅行消费过程;三是在旅游目的地所有旅游活动的消费过程,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主要指旅游企业为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直接提供各种旅游服务的所有经营活动过程。由于旅游活动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必然涉及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许多企业。按照现代旅游经济系统模型分析,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可大致分为旅行商、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三部分。旅行商的经营服务活动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部分,前者的主要职能是销售旅游产品,招徕和组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后者的主要职能是整合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要素,做好旅游者的接待组织活动等。长途交通运输企业、旅游接待企业则按照旅行商安排的旅游线路,做好旅游者空间运送及旅游活动的所有接待服务活动。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旅游规划设计和旅游行政管理。第三个层面是旅游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政府旅游组织和其它非政府旅游组织,通过旅游行政管理、宏观调控、行业自律和中介咨询等活动,提供旅游信息服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实现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服务目的和旅游组织的管理目标。
(二)宏观旅游经济内容和特点
在旅游经济系统中,宏观旅游经济体现了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过程,是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
1.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纵横交错形成的综合体。从横向看,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表现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同时并存的经济活动过程;从纵向看,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像一般社会再生产一样,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子系统活动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往复的经济运行过程。因此,这种纵横交错的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运行和化,就形成了旅游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2.宏观旅游经济,是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综合体。旅游产业是由多种旅游服务要素构成的经济产业,其既包括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运输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也包括部分或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邮电通讯、医疗卫生、金融保险、文化科学、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及工农业等众多行业。其从纵向上表现为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上下指导和执行的经济层次关系,从横向上表现为各产业和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经济序列关系,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立体交叉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3.宏观旅游经济,是各区域旅游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任何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活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因此一定的区域旅游布局构成了宏观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从纵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的上下联系的区域旅游的层次布局结构,如不同级别的风景区、度假区、森林公园和景区景点等;从横向看,区域旅游布局主要表现跨省区、跨地市区、跨县区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的旅游景区等,从而构成多个旅游区域相结合的宏观旅游经济系统。
二、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是指国家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运用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职能,统筹协调旅游发展中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旅游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旅游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所谓宏观旅游管理目标,是指国家促进旅游发展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目标。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其涉及面广、环节多、层次多,因此宏观旅游管理目标也必然是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的。从总体上分析,宏观旅游管理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四个方面。
1.政治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政治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民间外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旅游(包括出入境旅游),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竞争力等。
2.经济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经济目标,是通过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提供质量高、数量多、类型全的旅游产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效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为旅游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促进旅游目的地群众收入增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国家增加更多的税收和外汇收入,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3.社会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社会目标,是通过旅游活动和加强宏观旅游管理,在满足国内外旅游者跨文化交流、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旅游企业文化建设和旅游行业职工素质提高,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就业,改善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与促进旅游目的地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兴旺与发展等。
4.发展目标
宏观旅游管理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宏观管理,不断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实现旅游目的地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宏观旅游管理的阶段性目标看,一般可以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期目标主要是实现旅游行业结构和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与发展;远期目标是实现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必须为后代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旅游管理组织,客体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运行和发展,简言之,宏观旅游管理就是国家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管理。正确理解宏观旅游管理的涵义,还必须注意宏观旅游管理与微观旅游管理、旅游市场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正确把握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区别,主要是管理的对象不同。微观旅游管理的对象,通常是指对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是以个体旅游活动为客体的管理;而宏观旅游管理则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是以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为客体的管理。宏观旅游管理和微观旅游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微观旅游活动是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细胞,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必须以微观旅游活动为基础,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建立在微观旅游管理基础之上的;同时,由于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直接影响着个体旅游活动的进行,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微观旅游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并对微观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旅游市场是连接个体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桥梁,决定了宏观旅游管理和市场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旅游市场管理,不仅包括对微观旅游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对旅游市场的规制、监督和调控等,也包括在宏观旅游管理指导下,对旅游市场机制和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旅游市场管理是宏观旅游管理的对象。但是,在具体的旅游市场管理中,往往又包含了某些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和内容,如对微观旅游活动主体的监管,对旅游市场供求的调控等,因此旅游市场管理与宏观旅游管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宏观旅游管理的主要职能
宏观旅游管理,通常是通过各种管理职能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进行管理。从旅游管理的实践看,宏观旅游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规划、组织、调控、监督和服务等方面。
1.旅游决策职能
是指政府对旅游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职能,其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因此政府决策职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各级政府在旅游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促进旅游发展的各种措施方面,还发挥着重要的决策职能和主导作用。
2.旅游规划职能
是根据旅游决策职能确定的
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对旅游资源配置和生产力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的职能。如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资源要素;通过确定实现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地运行等。
3.旅游组织职能
是为了有效实现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要求,建立旅游组织体系、配备相应人员、明确职责权力、调配旅游要素的职能。其包括建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促进旅游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明确政府旅游部门、行业中介组织、旅游企业之间的权责利;开发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等。
4.旅游调控职能
是对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内外关系、发展变化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旅游决策目标和规划的顺利实现。如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控生产要素价格,实施各种税收政策,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采用合理的经济杠杆等,调节旅游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距,实现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地发展。
5.旅游监督职能
是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供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规范旅游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良好的旅游环境,限范不正当的旅游竞争行为,创造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旅游竞争环境,促进旅游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5.旅游服务职能
是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旅游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提供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供水供电等公共产品和安全救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外部条件。
四、宏观旅游管理的过程
宏观旅游管理过程,是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运用宏观旅游管理职能作用于管理客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宏观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转过程,是通过旅游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执行系统、宏观调控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在时间上有序、在空间上并存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下,共同对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和发展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
1.旅游宏观决策系统
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决策系统,其决策内容包括确定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制定旅游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调控旅游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实现区域旅游布局合理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统筹协调旅游发展等。由于旅游宏观决策是一种高层次的决策,因此对旅游行业、旅游区域、旅游企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为了保证旅游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必须根据有关的政策规定和各种信息,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以指导宏观旅游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2.旅游宏观执行系统
是实现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系统,即完成旅游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宏观执行系统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计划机制,是通过国家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指导性计划,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机制,则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活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有效地运行和发展。段综合形成的调控系统和监督机制,是正确执行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旅游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监督和调节旅游宏观旅游经济活动的调控机制,并及时发现宏观旅游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反馈旅游宏观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有效进行。
4.旅游宏观信息系统
是有关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信息和信息工作系统,是旅游政策子系统、旅游统计子系统、旅游会计子系统、旅游市场情报子系统及相关信息子系统的综合体。旅游宏观信息既来自于旅游宏观调控系统的有关情况,又来自于宏观旅游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不仅是旅游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旅游宏观信息工作贯穿于整个宏观旅游管理的全过程。
五、宏观旅游管理的特征
宏观旅游管理,既是对旅游全行业的管理,也是对宏观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管理,因此,宏观旅游管理具有不同于微观旅游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宏观旅游管理的权威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因此宏观旅游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行政权威性。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促进和保障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国家发展旅游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又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旅游市场机制,规范旅游企业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有序地进行,促进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如果宏观旅游管理没有权威性,则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将是盲目、混乱和低效率的,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2.宏观旅游管理的政策性
宏观旅游管理是政府有效管理旅游活动和调控旅游经济运行的行为,因此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宏观旅游管理必须体现政府鲜明的政策倾向,即体现国家发展旅游的意志和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发展的总方针和总决策,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活动广泛性和旅游经济的综合性,要求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关系,而统筹这些关系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即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正确的处理,才能使旅游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宏观旅游管理的全局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为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必然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不仅协调范围广泛,而且协调难度也比较大,使宏观旅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管理,而是一种全局性、综合性较强的宏观管理活动。因此,在宏观旅游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必须遵循旅游活动规律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特点,从全局上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素,确保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顺利地进行;另一方面,必须立足全局来协调处理好各局部的关系,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尽量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不断提高宏观旅游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4.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
宏观旅游管理的服务性特点,强调宏观旅游管理必须服务于旅游活动和宏观旅游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既要通过加强宏观旅游管理,为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旅游企经营的需要;又要通过科学地引导旅游者的消费活动,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条件,保障旅游活动有效地开展,促进宏观旅游经济正常地运转,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优化策略;旅游事业
目前,我国旅游事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规模随着时展的脚步日益壮大,经济增长进程也不断加快,旅游产业的社会发展环境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旅游企业应当紧随时代步伐,切实做好旅游管理,下面,就旅游管理当中所存的问题并优化策略进一步加以分析论述。
一、当前旅游管理中的问题
旅游业在当今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有较大比重,可是发展过程中也不乏一些管理上的疏漏。规模壮大,相应的管理及规范却未能有效跟进,旅游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没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这都是禁锢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旅游管理所存在的内部问题
我国旅游协会作为群众组织直属于政府部门督导,在旅游管理的监督与导向上理应得到充分发挥,但就目前来说,因为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相应政策,其重视程度也各有不同,各地旅游协会还普遍存在着内部体系不完善,未能确立常设机构以及人员涣散等诸多问题,主观上难于管理,客观上也不具备专业性,很难发挥出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与协调作用。因为缺乏管理,最终导致许多地区的旅游协会各自为政,自成一家,在工作中很多方面仅仅对自身利益加以保全,目光短浅,而对于游客行风建设、旅客投诉与建议工作方面的监管不力。与此同时,与地区旅游管理部门也乏于必要的沟通与协调,旅游管理中存在的管理脱节也颇为严重。
2.旅游管理所存在的外部问题
旅游协会通常在化解企业间存在的内部矛盾与不当竞争的过程中起到缓冲与协调的作用,但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矛盾日益加剧,许多新矛盾随着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纷至沓来,协调手段却滞步不前,造成了协调无法产生应有作用的现象,不能够及时将问题加以处理。同时,旅游协会的社会影响力也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应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存在有较大差距,在收集社会信息,掌握实时动态上工作也不够完善,对维护企业利益方面服务功能也明显发挥不够。吸纳旅游经验、交流研究成果等方面工作还有待加强,不但影响了旅游企业的发展层次,还对旅游服务品质上的提高步伐有所拖延。
二、旅游管理的优化策略
1.旅游管理优化内部策略
随着当今我国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旅游管理想要与时代接轨,便要大力推广信息网络化建设,加强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通过对内大力推广经验,出现问题及时沟通,便于掌握内部第一手资料。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展开行业规划、投资开发与市场容量等方面的调研工作,还应建立网络意见箱,便于对旅游业发展方向的人民意愿收集。同时有效开展行业内部的组织合作,多做交流,多做规划,多办实事。同时,对内部行业自律性大力整顿,进一步推动旅游行业内部格局的秩序规范,切实对诚信体系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还应对旅游副业相关规范加以完善,对景点周边如宾馆、饭店及商品销售等单位定立诚信公约,逐步将旅游企业的自律意识加以完善并提高,整体提升服务质量与行业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快旅游行业协会的建设完善步伐,让这些协会能够切实有效的发挥出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职能,并保障内部会员不受不正当竞争的排挤,同时也可对内部会员间的矛盾进行及时协调,完善协调方案,并作创新调整。
2.旅游管理对外优化策略
旅游管理的内部治理阶段之后便要实施对外策略,以往的方式都是企业内部以固有的方式进行内部改良,无法跟上社会发展进程,要想获得先进的管理思想、理念、模式,则必须要对外加强交流,也要对外部主流模式进行引入加以实践。同时也要加大旅游企业的宣传促销工作力度,对于旅游企业内外交流奠定基础。交流一方面要体现出旅游企业对外的传播,一方面也要体现在旅游行业内部单位的横向联合,通过双向沟通的方式,实现行业间的共赢。首先,便是应当创立旅游企业自己的宣传刊物,并需向上级相关部门与旅游客商、会员等进行定期发放;其次,要将联合切实落实,通过借助对方的宣传途径,来为会员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树立市场形象;最后,建立健全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同时加强建设旅游专项门户网站,在政府网站增加宣传栏目进行积极推广。宣传物品的发放应当积极贯彻落实,大量刊发,力图将旅游企业的影响力扩大,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并且,也要同时充分利用好全部资源,通过与文化部门联合等方式,充分挖掘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演出节目,通过“搭台唱戏”的方式凸显出地方文化特点,为地区旅游业增添噱头。并且,举行旅游景点周边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开设培训班,从而提高旅游服务行业的整体素质水准,通过各项活动,进一步优化旅游人力资源内部结构,并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加强旅游企业管理队伍的核心凝聚力。
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旅游管理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综合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对旅游管理中一些有违于旅游企业发展规律的地方加以指正,结合笔者自身经验,进一步提出解决思路与优化策略,希望以此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为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献上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于桐. 当前旅游管理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 中国商贸, 2011,(08).
一、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内涵
(一)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对于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理解就是,在旅游行业管理中充分利用信息和信息载体,以其为基础促使旅游信息资源能从开放到利用,再从利用到反馈整个过程都能实现高效性的运转,信息化的利用有利于全面监控旅游行业,更能优化旅游产业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旅游管理信息化较于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来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它不仅能提高旅游生产效率,还能提高管理效率从而节省管理成本,以及优化旅游的信息资源配置,从全面实现整个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对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种类已经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可是图文、电视会议、航空电子信息等等,而最为广泛的应该要数计算机的预定系统了,因此,为了提高信息化技术在旅游管理中全面应用,我国早在1990年开始,就强调对信息化的管理和信息中心的建设,使得信息中心成为针对性的为旅游局和旅游行业而服务,并提供管理技术的机构。
二、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它是实现旅游行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的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于旅游业中的管理和思维都有一定冲击,使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旅游信息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旅游管理的信息系统。这套管理系统能有效的提高旅游行业中的劳动效率,既能节省人力,又能实现最优化的高技术旅游管理方式,从而促使旅游行业高校快速的发展。
(二)它是信息化时代的客观要求
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人类先后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如今信息革命,无不显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现如今,信息革命的核心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信息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科技集团,各种信息话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程度不一的影响,旅游行业也必然受其影响,因此,不管是基于信息化时代的客观要求,还是为了实现旅游也高效的未来发展,旅游管理的信息化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它是拓展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技术在国际上的运用是越来越广泛了,现代化旅游业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一种自发和自愿的消费活动。旅游信息体统的建立,能有效改善旅游市场,并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旅游信息环境,从而提高旅游业在国际化市场经济上的比重,社会发展的同时,旅游的活动也越加趋向于国际化的发展了,也促使了国际资本的流动,这也就体现出了旅游业与世界的相互依存,以及全球一体化的无国界旅游状态。
(四)它是确保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多个领域中使用了信息技术。旅游行业对于信息机技术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还为旅游行业深度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建立高效规范的旅游信息系统,从而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三、旅游管理信息化基础下的创新
(一)加强旅旅游行业从业者的培训
旅游行业快速发展,其竞争压力日益加剧,而对于旅游行业人才的竞争也是旅游行业间竞争的重点,从这一方面看来,旅游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旅游行业的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加强对旅游行业从业者的培训工作就应该重视起来。
1.在培训中应加强旅游行业从业者对旅游行为的深度了解
旅游是一个多样化的生活选择,它能满足人们内心的诸多需求,当旅游行业从业者和游客待在一起时,旅游行业从业者由于对环境比较熟悉,应对游客多加讲解,同时要能充分理解游客对看到奇观而产生激动的情绪。
2.加强对旅游行业从业者社交知识的培养
旅游行业从业者和游客的交往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交往,他们是从与游客利益层面的的方式来交换问题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遵循是“顾客第一”的原则,他们需要的是正真的理解含义,当和游客发生不同的意见时,旅游行业从业者应该充分重视游客的需求,而不是和游客在这一问题上一较高下,只有这样,才能从跟上提升从业者的自我素质。
3.加强旅游行业从业者的沟通能力
旅游从业者在工作中应为游客提供优质的心里服务,能即使了解到游客的需求,在于游客的相处过程中,应表现出谦虚有礼,尊敬的态度,同时还要学会察言观色,若游客发生情绪不稳定的情况,要学会与游客沟通,不让游客有压迫感,从而组建缓解游客的情绪。这种情况,在旅游的过程中,应该经常发生,因此,学会有效的沟通技巧,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4.重视对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培养
在旅游过程中,应该经常会遇到有游客抱怨,不是经典不好看就是食宿不好等等问题,这时旅游从业者就应该即使和游客进行沟通,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并足够理解游客的心情,不能为了一点小事丢了旅游文人内在的含义,旅游从业者应该明白旅游的本质是为了让游客能感受身心舒适,因此,在与人相处与良好的沟通是旅游从业者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当与素质好的人一起时,就会不自觉的获得一种意外的幸福感。
(二)信息化旅游营销服务技术工作的加强
信息化旅游管理的创新研究中,加强信息化旅游的营销福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化的时代的生活使得对各地区旅游宣传工作做起来非常方便,不仅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宣传,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景区信息和资料,让更多的游客更清楚明白的了解到改景区的特色,方便游客做更好的选择,同时,还能利用现代化的广告进行景区知名度大的扩大,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除了上述网络宣传的方式外,旅游行业还能利用传统的媒体进行宣传,像是报纸和广播等等宣传方式,从真正意义上利用到现代的科学技术。旅游业应加强对信息化实施的计算机软件的投入的力度,从全方面打造网站信息化、透明化等,逐渐树立起旅游行业的特色品牌,并进行合理的规划,保护景区环境的同时树立良好的景点形象。
(三)信息技术的强化为游客提供服务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移动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了,移动设备有很强大的优点,因此,在旅游业中,同样也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通信,还能利用传感器技术和定位技术,实现对旅游的全程记忆,并且还能利用这些移动终端进行识别游览对象,因此,信息技术的强化就是通过移动设备的终端,满足游客在旅游中的不同的需求,为游客提供更高只质量的服务。另外,旅游从业者还应做好游客在服务时的技术工作,以及数字旅游的信息开发,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方便快捷的获取相关的旅游信息。在服务游客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强化,还能实施对旅游环境的监控,目前,许多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风景区失去了其原有的风貌,因此为了杜绝这样破坏环境的事情发生,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监控,应在隐蔽处设置好网络传感器,结合相应的信息系统,实施对环境的全方位监控,打造出信息化的智慧旅游。
(四)旅游管理体系建设的加强
1.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指的是由图形信息、属性信息和说明信息共同组成的计算机集成系统,它不仅能掌控数据的管理、检查、咨询和分析,还能为游客提供旅游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更能为游客提供相应的辅助方案。这种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准确及时的分析数据和图表,而有了丰富的资源数据库,就能实现信息化的旅游管理了。
2.对于数据库建立的重视
旅游管理的信息包括图文数据库以及地图数据库,图文数据库主要是用来存储相关旅游资料和数据的,并且能利用报表及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完成图形与数字化的转换,地图数据库则可以产生不一样的地图,从而进行空间和地理信息的查询。由此看来,数据库的建议对旅游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重视对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3.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在软件方面,应高度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这其中不仅包括技术人员的培养,还包括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应该制定出一套严谨的管理人员信息知识计划,对他们进行计算机实施的普及,让旅游管理更加信息化、科技化。在硬件方面,可以将各个级别的旅游管理部门的信息都普及到电脑中,当然对于旅游企业和旅游的景点也都应该进行相应的普及,从而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旅游信息化设施。
(五)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大力融合
信息化旅游管理中,旅游资源较之以前变得更为丰富了,在此基础上,政府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物理和人力,让旅游资源的优势变得更胜,同时,旅游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信息的资源共享,实现了个性化的旅游消费服务,这对旅游企业来说,就需要注意对旅游资源的搜集和整合,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旅游的营销网站。但由于景点开发配套性是比较低,且旅游经济总量小,导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加强对资源的整合,只有资源有效的整合,才能再次掀起旅游热潮来。旅游这个行业,是属于带动性非常强的一种产业,同时,旅游产业也和其他行业,如农业、交通、文化等行业有着相连的关系,因此,若其他行业的落后,对旅游行业来说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而旅游行业其实对其他行业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推动性的,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发展。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旅游业的智能化,各旅游景区都加强了电子设备的建设,并全面推动景区的智能化建设,旅游是关联性较强的行业,因此,通信设施的覆盖也非常广泛,这样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也成功建立了智慧旅游景区。信息化技术是地球建设的重要组成之一,他利用了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以及对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使得游客能充分的享受资源的共享,这对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
四、结语
一、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中职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第一,管理方法不合理。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管理方面,教师缺乏对学生旅游管理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关的综合能力锻炼也很少,甚至只是走一个形式和过场。比如,有些中职学校只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一些口语、摆台、铺床的练习,却没有设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相关操练,学校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安排一些处理投诉和突发事件的任务;第二,评估、考核和反馈的机制和系统不合理。很多中职学校存在过于重视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平时表现的现象。学校过于看重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通过率,却没有关注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表现,忽视对学生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种做法会误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重视实际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第三,“实践型”的教师十分缺乏。在很多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当中,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转到学校任教的,并没有在宾馆、酒店、旅游公司以及旅行社和景点工作过,相关的实际经验非常缺乏,难以在实训管理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导致用人单位对本校学生的表现产生不满,学生也无法通过实训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实训管理水平的途径
1.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社会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拥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旅游管理相关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而言,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必备条件,否则,就无法胜任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工作。对于在职教师,学校要定期给教师安排实战训练。学校可以联系相关的企业和机构,寻找进入旅游管理相关行业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一个更深入了解旅游行业发展脉络和方向的机会,同时使解决旅游行业相应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教师的课堂才能更贴近旅游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使学生的相应素质逐渐提高。对于新教师招聘工作,学校要做到严格把关,除了对新应聘者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考核,还要考查其解决旅游管理行业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学生聘请高素质的教师。
2.要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积极寻求旅游管理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是提高实训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加强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联系,争取与它们发展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实训的机会,是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和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陷。校企合作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校定期召开旅游管理的讲座,聘请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传授学生最新的旅游管理理念和实用技巧;第二,学校要按照企业通用的旅游管理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第三,对传统旅游专业实训管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实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吸取传统管理中的长处。此外,中职学校不能对教师的管理模式统得过死,而应该给旅游管理教师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教师充分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管理调整。
3.注重毕业顶岗实习制度与理论+实践学制的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注重将学生的实训经历和就业结合起来,而不能使二者脱节,否则,实训就毫无意义可言。教师要充分灵活地利用寒假和暑假,以及一些比较长的假期和短学期,统一科学地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和单位,并为学生安排好相应的指导教师。做到灵活合理,不能一刀切。对于不愿接受统一安排而想自行找实习单位的学生,应该予以准许,为了确保学生在该单位参加实习,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出示相应的实习证明。而对接受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学生,要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要顾及到学生去实训单位的路线和时间,并根据具体情况与实训单位提前做好协商,避免实训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从而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旅游管理的实习工作。要适当延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时间。有些学校将理论学习的时间拉得过长,而实际实训的时间太少,有的甚至不到1个月,这起不到实训的效果,学生最多只能对企业基本工作流程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不能真正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和“多证”人才培养制度。目前,各大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形式单一、方式传统,不能真实考核学生旅游管理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其加以丰富和改革。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考核时,可以采取一些符合时展和社会要求、比较新颖独特的形式,如个人技能展示说明、实习单位的成绩评定等,这样就不会使旅游专业的毕业设计考核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其实质的作用。“多证”人才培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旅游管理综合能力的办法。综合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将学生的创业训练、参加各项技能竞赛和考取行业相关资格证书等逐步纳入到“多证”人才培养制度当中,对提高学生旅游管理行业的认识深度和水平具有显著的成效。
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的目的是更高效地培养适合社会生产和服务管理的实践性人才,这也是培养旅游业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一定时期的实训,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增强自身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体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对国内各大旅游景点以及相应的行业,如酒店、旅行社的概况和运行操作特点做更深入的学习和掌握,提高相应的分析和实践能力,为之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费广学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商业中等专业学校
一、旅游管理信息化概述
(一)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是在现代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服务于产业运行和发展,其中信息化的目的和核心就是信息运用。为了有效提高旅游管理的水平、促进经济效益和科学合理地配置统筹各项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收集旅客信息资源、景区规划、旅游营销等各方面旅游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后,再及时反馈处理,促进旅游管理信息化,实现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在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现过程中,包括内部系统、电子政务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建立内部系统,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来实现内部管理模式和结构的优化调整。旅游管理部门借助电子政务系统,扩展业务数据库,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和传递渠道,信息自上而下的,促进信息处理信息化。与此同时,综合利用网络、现代通讯技术,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宣传、营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效率。
(二)旅游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首先,旅游管理信息化符合旅游业发展理念和要求,促进了现代社会发展。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同时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力。其次,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市场自主性,市场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旅游业,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利于相关单位和部门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并及时地调整和应变。再次,旅游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且信息密集,涉及到交通、餐饮、住宿等多个领域,旅游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措施研究
(一)加强对旅游管理信息化
软件和硬件的建设通过对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明确当前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当前旅游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其管理信息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在加强对旅游管理信息软件建设方面,旅游业要坚持“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旅游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时,应加强对相应技术型人才的聘用,定期对在岗的信息技术型人才进行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旅游管理信息化程度。同时,要根据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信息计划,组织旅游各部门工作人员,展开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学习,从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加强对旅游管理信息硬件建设时,要加强对旅游信息网点的建设。加强资金的投入,加强对旅游管理工作环节中的电脑管理工作,并将图文数据库和地图数据库等融入到基础设施构建中,实现对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二)提高对旅游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
对旅游管理实施信息化时,对旅游相关信息资源加以了解,是提升旅游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保障。从某种角度而言,旅游相关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应影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因此,在日后促进旅游管理信息化过程中,要提高对旅游信息资源的管理能力,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旅游信息的收集,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使各地区旅游管理部门之间能够实现旅游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升旅游信息的利用能力。此外,要加强对旅游信息资源控制能力,针对旅游相关部门提供的旅游信息,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以此实现对旅游相关信息的政策管理。根据对旅游相关信息资源的收集,明确旅游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相应旅游信息的真实性,并依据对旅游信息的了解,实现对相应信息的管理和掌控。
(三)加强对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对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对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旅游相关信息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有效的结合,实现对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充分提升旅游管理信息化程度。对旅游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能够从信息技术角度出发,实现对旅游相关信息的存储,包括旅游数字化的图像、旅游相关信息数据等。能够实现旅游管理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旅游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是否拥有相对丰富的旅游信息内容和准确的旅游数据等。同时,旅游管理信息化程度中的信息,包括图文数据和地图这两类数据库。
(四)有效实现对地理定位系统的利用
从某种角度而言,地理定位系统在旅游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能够从不同程度上提升旅游管理信息化程度。因此,在日后促进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时,要充分实现对地理定位系统的利用。该系统是比较完善的软件系统,其在发展中是计算机综合性集合性系统,能够通过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利用,有效将图形、文字等各类内容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智能性操作,实现对旅游相关信息的综合性整理。通过对地理定位系统的利用,收集各种与旅游管理相关的信息,及时准确的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并整理出具体的旅游管理信息数据结果。通过上述相应措施,能够充分提高旅游管理信息化程度。
一、引言
由于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相应的衍生服务行业也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人们的旅游体验和旅游质量也得到很大的提高。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物质条件的提稿,人们在经济条件富裕的条件下,也逐渐对精神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从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来看,人们在享受精神追求时,就会对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对于旅游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精神方面对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的追求,就会使得旅游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态势。
然而,从目前旅游行业的管理现状来看,在旅游业发展迅速的期间,难免会碰到一定发展问题,尽管对于旅游业所面临的困境,有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但这些政策只执行过程中有些却很难获得良好的长期效果,因此,及时地对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对策进行探讨成为摆在旅游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为了保障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改善我国旅游管理的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的困境,旅游行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薄弱。同时,一些城市对于旅游景区的规划力度、投入力度和建设强度的不足,这些都使得游客的需求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影响了旅游业的扩大发展。从旅游行业的角度研究而言,我国的旅游管理面临着较为明显的困境,具体来说,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
1、景区基础条件层次不齐。在许多旅游景区中,特别是一些发展较早的旅游景区中,交通问题常常困扰着景区的管理者和游客。从整体局面来看,在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中,对于旅游景区建设中的交通规划常常不重视,由此导致景区的交通便利程度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换个角度来看,交通是否便利直接影响着旅游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关系到景区未来的发展质量,因此,交通条件应当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同时,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程度不高,景区的周边环境也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
2、景区环境遭到破坏。在一些旅游景区内,市场可以见到垃圾成堆的情形,在游客不注意景区环境的影响下,造成了污水的处理并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在我国的旅游环境的相关规章要求中,也缺乏对于这一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得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做起来也很艰难,这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我国并没有针对具体的旅游景点的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还忽视了对于旅游景区的环境进行科学有效利用与持久保护。此外,在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旅游景区的相关部门也忽视了对于长期利益的考虑,这些都使得景区的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在我国的旅游的经济发展中,许多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定制的时期都比较久远,制定的管理制度往往更新换代都比较滞后。在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中,如管理权限方面,很多旅游景区的相关规章体系中并没有及时对各部门及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的制定进行有效明确。针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很多的规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世界各地游客的风俗民情不同,有着不同的习惯和特色,这对我国的旅游事业的发展产生很多的阻碍。
此外,我国的旅游管理部门在进行旅游景区的相关事宜进行指定的管理规章时,就会由于考虑不周等原因造成旅游景区的管理不足,影响旅游景区的逐渐完善和发展。但是,对于旅游的规章制度制定时,一定要对旅游理念的构思进行适时调整。对于旅游业的管理过程中,就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职能不同,在进行景区的管理时往往会出现管理任务交叉,管理景区重叠的现象。针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很多地方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常常会有很多部门的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造成职权重合、管理混乱现象。
(三)旅游产品的开发相似度高
在现在我国内开发的旅游景区内,常常会出现管理景区的开发内容出现相似的状况,造成对于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旅游景区的产品过于相似,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享受不到旅游景点的独特带给游客异样的体验,留下的都是相类似的景区自然环境和可视化景观的印象,并没有与众不同的旅游感觉,特别是缺少深入内心的感受。此外,在进行公园的主体建设中选择的建设方案水平太低,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精神需求,造成旅游景区的欣赏的价值功能与娱乐目标都无法获得充分发挥。
此外,在进行同类旅游景区的特点比较中,他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使一些处于劣势条件不好的景区开始大肆模仿热销的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这些旅游景点的建设完全忽视了建设重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由于景区的建设雷同性,造成游客的审美疲劳,容易对景区的旅游产品产生不满情绪。游客内心会觉得自己的旅游不值等其他原因,导致游客不会进行再次的旅游观赏。这些都会给景区的旅游带来一定的负担,无法为其所在的旅游景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缺乏完善的旅游管理法规
在进行旅游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总是会忽视对于旅游管理法规的制定具有针对性,大多数的法规的制定都是地域性、临时性的。在制定旅游景点的相关管理规范时,主要针对的法规的管理对象是对于本景点的利益进行有效保护,法规的制定中往往忽视了对于游客的利益的保护,缺乏相应的保护管理保障措施。
在许多旅游管理法规的制定中,由于旅游管理法规的制定都是缺乏法律保障的。针对涉及游客的自身利益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许多困难。此外,旅游管理法规的制定时,总是牵扯的范围面积较小,管理的范围小不够全面。如大多数旅游管理中的法律法规中,环境及景点总是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这对于景点的开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在进行旅游景区的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的旅游景点都是忽视了对于景区的信息化管理,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进行旅游景点的管理中,对于旅游景点的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信息的发展对于在旅游景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的旅游产业管理信息化的程度非常低。从游客的角度而言,旅游产品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视觉享受,他们渴望看到更加赏心悦目的旅游环境,这对于游客的消费过程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旅游景区的信息化管理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发游客的“流动”。而人的流动对于旅游景区的收益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势必会涉及到商品的销售及费用的支付等情况。这个过程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旅游景区的相互结合,促进景区给游客提供更多的服务,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及旅游景区的收益。
三、我国旅游管理困境的应对措施
(一)加大对旅游项目的建设
在旅游景区的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景区的环境优势,进行积极的研究设计,争取建设具有一定环境特色的旅游景区。在进行建设时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旅游建设项目时,要充分掌握开发资金的投入来源。确保进行旅游项目建设时,项目资金的投入充足,确保环境设施的强硬,以保证旅游环境的安全性。要想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要十分注重旅游项目的开发,确保旅游项目对于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旅游管理中的相关建设人员,一定要转注对专项资金的深入管理,使得资金都能最合理地应用到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去。对于某些影响因素的正确运用,使得旅游项目的开发都能够科学合理,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进一步提升,促进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进行有效结合。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在初期阶段,后期工作的开发及管理对于以后的旅游事业甚至当地的经济收入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旅游环境建设时,一定要确保经济资金的来源充足,使得旅游行业的发展得越来越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实现良好的相互促进的局面。
(二)注重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在朝着行业管理的方向进行,在进行旅游行业管理中,管理体制是否健全与完善对于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完善与整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在我国的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中,大部分旅游景点还处在针对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阶段,这种管理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在一步步的发展中,越来越朝着行业管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势正是因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才产生的。同时,旅游行业管理中,不仅仅要考虑景区的管理保护政策,还要为游客的自身利益进行考虑。另外,管理的实际操作中,主要是将景区管理进行进一步细分,分配到具体的企业进行管理。而现实中的景区的管理工作几乎还是由政府进行的掌控,旅游企业的发展方向,一直在向着不断的健全与完善我国旅游行业的管理制度的角度进行。
(三) 加强旅游业管理当中的监督与处罚力度
我国旅游业要是想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旅游景区的管理规章的滞后性也是造成旅游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管理体制的制定一定要严格根据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在旅游管理制度相对落后时,会导致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旅游管理体系的构思中,一定要符合先进的管理理念。
此外,在进行旅游业的管理过程当中,必须要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的景区的监督管理,必须加强相应的处罚力度。我国旅游管理过程当中,监督以及处罚相关方面的相关的管理制度发展不健全,就会使得管理景区的有关措施不到位。造成了景区的管理工作手段缺失,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监督与处罚制度,有关部门一定要对管理规章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要结合当前的突出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确保今后旅游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四、结语
摘要:农业旅游管理的根本保障在于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将政府、旅游经营者、游客和当地农民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更好地处理旅游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农业旅游发展较快,但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通过分析农业旅游管理目标、理念及重难点,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农业旅游旅游管理策略
农业旅游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其根本保障在于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游客和农业旅游区的当地农民之间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国内农业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内部整合机制。农业旅游目前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浅层次开发、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状态,尚未建立内部整合机制。对于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整体营销宣传等公益活动,大多数农户认为不能得到短期经济效益,不愿投资共建,往往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造成资金浪费和资源重复,阻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1.2缺乏合理规划与管理。对于分散型农业旅游“农家乐”区,一堵堵围墙、一道道篱笆已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的一大障碍。对于集中开发的农业旅游“农家乐”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化、商业化和人工化等“三化”现象严重,建筑物密度大、无特色,与周围的乡土环境不协调,与城市环境反差不大,游客缺乏乡土环境体验的真实感受。
1.3缺乏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不管是分散型农业旅游区,还是集中型的农业旅游区,农业、国土、水利、工商、税务、规划等多个部门都能插手管理,存在旅游管理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重复、政出多门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具有权威性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管理力度不能深入,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农业旅游管理机构有时也会因级别低、管理权有限而无法解决。
1.4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旅游开发经营中由于缺乏生态意识,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生态环境营造,往往一开发便造成环境的破坏。因此,农业旅游始终不同程度存在脏、乱、差现象,加上缺乏规范化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未经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低,饮食卫生难以保证,整体接待水平低下。
1.5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关农业旅游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很健全,比如对于发展“农家乐”形式的农业观光旅游,现有的法律法规显得条款粗、规定不到位且不易操作。
2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目标与管理理念
2.1旅游管理目标。应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为游客提供真实的旅游体验,实现农业旅游管理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推动农业旅游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2.2旅游管理理念
2.2.1生态管理理念: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最大特色应在于“生态”二字,因此在旅游管理中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要把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看作是具有生态性的个体,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2.2.2全面质量理念:农业旅游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旅游管理的好坏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农业旅游区的所有旅游从业人员都应有全面质量的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到农业旅游管理中去。
2.2.3服务至上理念:农业旅游的旅游产品尽管是以农业生态体验为主,但其核心内容仍然是服务,因此其服务过程中的管理尤显重要,这就要求在日常管理中要培育“游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进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3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难点与重点
3.1旅游管理难点
3.1.1管理对象复杂,既包括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服务人员,又包括游客和当地农民,特别对农业旅游区中由农民转化过来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
3.1.2管理范围广,有的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涉及旅游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休闲娱乐、餐饮与住宿等各个方面。
3.2旅游管理重点。农业旅游的最大卖点应在“生态”上,因此,其旅游管理应在“生态”上做文章,管理范围应先重点放在农业旅游规划园区内,注重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公共安全、旅游环境卫生和旅游环境保护的管理。
4.1建立健全农业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农业旅游区一般涉及多个行政村(镇),管理工作强度大,应将一般管理权统一集中到一个管理机构,从而有利于整顿开发秩序、规范开发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宜建立农业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对农业旅游区进行直接管理,并能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当然所设立的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还要接受上一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局的领导。
农业旅游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应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为旅游、农业、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宗教、环保、工商、税务、交通、建设、物价、财政、招商等部门负责人。对农业旅游区来说,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就农业旅游发展中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方针政策、重大项目、重要旅游活动等进行研究和决策,并协调好旅游与其他产业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该机构是一个非常设机构,主要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如旅游局应建立健全办公室、规划统计科、饭店餐饮科、财务科、人事教育科等职能科室。
4.2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共同推动农业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上程,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实现旅游向科学有序的规模化方向发展。因此,农业旅游管委会必须做好总体规划与开发模式研究,要把对各项建设项日的环境影响评价放在首位,重点抓好以下工作:①实施旅游环境监控,包括对旅游环境状况监测、旅游环境容量控制以及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保证农业旅游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实施环境治理工作,尽快改变目前传统农业旅游所造成的旅游资源耗损与环境恶化状况,对农业旅游区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整治,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③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法,大力提倡使用农家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④开展生态恢复和生态治理工作,建立多层次的群落结构,实现最大面积的立体复合型结构,
形成稳定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加强绿化工程、生态恢复工程,体现出布局的合理性、设计的艺术性,形成有特色的景观格局,从而更有利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
4.3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
4.3.1制定并不断完善和农业旅游区相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包括:①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清理不适应的旅游法规,废止或修改过时或与事实不符的法规。②针对农业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法规体系,完善实施管理细则,加强市场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全面落实行业管理规范。在明确管理责任的前提下,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对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从事旅游开发和经营合作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落实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确保产品与服务质量,塑造良好的旅游市场形象。③协调与其他法律部门包括涉及游客权益较多的民法、商法的内容
4.3.2制定符合农业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政策。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基本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等;②特殊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开发政策、旅游产品政策和旅游技术政策等;③保障内容,即上述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手段和保障体系,如实施保障体系、旅游体制保障体系等。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应体现出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规划设计、手续办理、费税收取、资金筹措、土地使用权属和农民就业转型、农家利益分配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力度,如不收管理费、经营1~3年不收税费、强化安全问题、土地承包30年不变等,以吸引更多的农户与外来投资商参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
4.4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走社会化服务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推动。特别是在当前农民市场意识还不够强、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从业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要加快发展步伐,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扶持。尤其是在高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宣传上,需要政府扶持,以形成规模特色,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承担能力。开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要求农民经营向区域规模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走社会化的服务道路,使分散经营的众多农户,逐步纳入区域化、专业化经营的轨道,形成产业化格局,获得较好的群体效益。具体做法: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要求,由农业旅游管委会统一领导,建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这样的组织,负责协调关系、市场营销等服务,基本形成事事有人抓、户户有人管的分级服务网络。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著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2]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4]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5] 颜醒华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旅游业起步,中国旅游教育开始发展,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量院校开始兴办旅游专业。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2055所,在校学生为75.33万人,其中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122所,在校生43.5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在校学生31.81万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各地政府将旅游业提升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各地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呈增长趋势,旅游直接就业2779.4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873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19%。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为旅游行业发展服务是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学生的直接目标,但目前旅游企业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有业不就”现象。为深入分析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的因素,本文以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其深层原因。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调查
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为2012年,目前,已毕业一届专科学生,本科生尚未毕业,在校本科生共四届: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共调查四届学生140人,以其为例,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及就业意向方面说明。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中,大四21人,占15%,大三28人,占20%,大二34人,占24.3%,大一57人,占40.7%,男生24人占17.1%,女生116人,占82.9%,民族组成中,汉族74人,占52.9%,维吾尔族38人,占27.1%,哈萨克族22人,占15.7%,其余为回族、蒙古族6人,占4%。在新疆14地州中均有生源,其中南疆42人,占30.1%,北疆(天山以北)98人,占69.9%。被调查学生中,有74人家长为农民,占52.9%,工人14人,占10%,其余有教师、干部等。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较倾向于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其次为非旅游行业的工作,再次为自主创业,仅仅66%的学生愿意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工作,汉族学生较少数民族学生倾向于从事旅游企业相关工作,民族学生较倾向于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事业单位相关工作。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态度分析
总体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态度比较乐观占半数以上,1/3表示一般;不同年级、不同民族学生所持态度不同,大四学生持不乐观、一般态度的占2/3,大一学生4/5学生持乐观或一般态度。不同民族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态度差异不大,持比较乐观态度者居多。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借助spss19.0分析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的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其就业意向,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知显著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年级、家庭经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等因素。
(一)不同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的选择倾向不同
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较倾向于旅游企业相关工作,说明随着学生对本专业认知的增加,其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就业选择时也较多地考虑旅游相关行业。2015级学生较倾向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非旅游行业相关工作,这与新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不够、存在故有的偏见有关。2013级学生较倾向于自主创业,这与目前国家的高校自主创业政策及学校相关政策有关,学生独立意识、创业意识增强,大三学生有一定的实习经验,人际网络较密,使其产生独立自主创业的想法。2014级学生倾向于旅行社工作,这与大二学生刚刚结束的旅行社、景区实习有关,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使学生对旅游行业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亲自旅行社、景区实践,对其工作流程较为熟悉,在现有的选择中,无疑是最能掌握的一个,这也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其就业选择具有影响。
(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影响其就业认知
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的直接体现为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若学生主动选择该专业则其对旅游管理专业较为感兴趣,也倾向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不同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呈现一定差异,2012级学生有多于1/2是因为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1/3是因为被调剂;2015级多于1/2是因为被调剂,1/3是因为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2013级、2014级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的稍多于被调剂的,各年级学生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时较少受家人、老师、朋友影响,出于自愿或被迫的情况较多。汉族和少数民族因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或被调剂而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当。不同年级均有一半以上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比较感兴趣,很不感兴趣共2位学生,一位为汉族学生、一位为维吾尔族学生,分析原因两位都是被调剂的学生。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影响学生就业认知
从不同年级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看,感觉课程设置一般的学生57人,大四学生对课程设置持不太满意态度的接近半数,大一至大三学生由于没有完全接触课程,大部分学生感觉满意。从不同民族学生看,汉族学生对课程设置持一般态度的接近半数,有23人持不满意态度,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设置大部分感觉比较满意,维吾尔族学生持满意态度的人数最多,可见,在民汉合堂教学中平衡不同民族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是一个重要课题。专业课程是学生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重要窗口,由于高年级学生对本专业了解较为全面,学校学习的知识与行业需要的知识之间有一定认识,若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行业需要知识之间难以对接时,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意向将会重新考虑。民族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较为满意,其对未来就业较倾向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见目前学校所设专业课程较符合民族学生需要,也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知识需要对接。
(四)家庭状况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
调查分析显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较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大,对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也较倾向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就业。被调查对象中,半数以上学生父母职业为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及较差,可见,大部分被调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的安全性体验较差,对旅游相关行业的信赖度较低,不能完全接受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分析家庭经济较好、父母职业为教师、干部、工人等的学生,其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明显较高,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明显看好,倾向于选择旅游企业等相关旅游职业。
四、做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引导
(一)开展年级间学生交流,强化专业认知
高年级学生在经过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等一系列课程之后,具有较深刻的专业认知,其对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开展年级间学生交流,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快速认识本专业及未来的可能方向,并结合自身条件作出适当调整,从而探索较适合自我发展的学习与实习之路。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也可以使高年级学生提出自身面对的困惑,与教师一起探讨,使教师对学生的困惑有全面掌握,并积极向学校反映,需要学校层面出面解决的,由学校层面解决,需要学生自身克服的,由学生自身克服,需要家长配合的,积极获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需要社会给予共同的关注的由社会共同面对。
(二)树立旅游管理专业在高中生中的良好形象
目前,高中生在备战高考中面临较大压力,没有时间思考走进大学的专业选择,高中教师也多为数理化政史语文英语等专业的师范生,鲜有旅游管理毕业生,因此,高中生对旅游的认知为零,又由于旅游中一些不好事件的影响,使得高中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持有偏见。绝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均不会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或者迫于高考分数,即使高考志愿是主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也多是因为自己的高考分数在同类高校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较合理;或者是被调剂。在高中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一无所知情况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必然困难,学生对旅游管理就业前景的认知较少故而不乐观。高校可以定期到高中开展宣讲,或者与高中教师交流,通过高中教师增加高中生对旅游管理的认识,使高中生正确认识旅游管理专业,从而增加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进而倾向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
(三)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起点,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据为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要调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对旅游行业有一清晰认识,对国家、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对旅游企业发展状况及对居民对旅游的需求等方面有全面的认识。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科教学上,更要放在科学研究上,研究旅游业发展演变历程,研究居民生活水平及需求,把握宏观环境,研究学科发展历程等。只有在全面、深刻、准确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设置出符合当代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并做长期规划。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管理;班级建设
一、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情现状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对旅游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在人才培养供给方面,目前我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仍不能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旅游业人才匮乏,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短缺现象十分突出,成为了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旅游从业门槛低、从业人员构成复杂、专业技能不突出,社会认可度低、职业保障不健全等,因此,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职业认同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未来职业生涯不确定。毕业生存在在校所学的与进入企业所用的相脱节,适应岗位的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因此、提高专业教学效果和培养优秀旅游人才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齐抓共管,其中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可以作为推进旅游专业建设、提高旅游教学质量、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班级管理的目标
(一)培养职业意识,增强职业认同
班级在组建初期就应将本专业的基本特点,用人标准、岗位职责、职业优劣势、行业发展需求等相关问题给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让学生逐渐的建立起对未来职业的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能够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在校期间制定好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提升职业的抗挫折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进而明确学习目标,更好的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二)全面培养和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旅游专业的专业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多方面的专业素养,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保障,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更多的体现在资料收集、文案编写、口语表达、信息查询、组织协调等相关能力,因此,可以在班级日常的工作和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将职业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得到实践和锻炼,班级管理助推职业能力培养。
(三)具备良好的非专业素养
职业教育培养不仅要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更应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重视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责任意识、勇于创新、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等非专业素养的培养也应是班级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提升自我,更好的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班级建设的路径
(一)学生社团的组建
学生社团是展示学生个性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阶段,专业的学生社团可以更好的展示本专业的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社团的组建,可以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常规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提供深入学习旅游的机会,将专业研究培养成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形成课上与课下结合,课堂与社团配合,学习与活动融合的新模式。
(二)主题活动的开展
高等教育阶段的班级主题活动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开阔视野、提高思想意识,在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旅游管理专业的班级主题活动应更多的将本专业的文化要素融入到活动中,通过参与班级活动去更深入的了解旅游行业及职业。
(三)管理形式的变革
职业教育班级管理也应体现出本专业的职业性,旅游行业有自己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员工在各岗位负责的工作内容及具备的个人能力各不相同,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引入企业化的管理理念,将班级工作岗位化,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将企业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应用到班级日常管理中,并形成相应的评优及考核机制,让学生对未来企业的管理有一个较为真实的适应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四)班级文化的营造
班级文化的营造是推动班级建设的重要措施,制定班徽、班级口号、班级规章制度等既可以起到约束言行的目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在本校基本的学生管理规范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根据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制度及用人标准制班级规范及德育考核细则,从而形成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四、结语
高校班级管理的重点应以人才培养及专业导向为核心,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及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掌握职业技能、具备职业素养的实践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实践技能,在班级管理中培育良好的专业氛围,形成旅游专业特有的班级文化,实现专业学习与班级管理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谭文珍.职业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D].管理实践,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