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产业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麦草画;传承;创新;文化产业
小麦象征着丰收和财富,历来都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起源于民间的麦草画,它的原料采用的就是小麦秆二节和中节。在山西省永济市有着这样一位“点草成金”的工艺大师———李新德,他是麦草画的传承人之一,近年来他对山西省麦草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他的采访,我们对麦草画文化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1永济麦草画的创作背景
永济市位于山西省南部,位于黄河金三角的东北方向,号称山西省的南大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境内大部分地势平坦,以生产小麦、棉花为主,所以麦草画取材特别方便。永济市历史文化悠久,古称蒲坂,有著名的鹳雀楼、爱情圣地普救寺《西厢记》发源地、黄河铁牛等,都为麦草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永济麦草画的最早历史在1876年,山西省临猗县兴善村张朝瑞(传承人李新德的舅老爷),根据当时麦草画的兴盛,对它产生艺术兴趣,开始主攻麦草画,现在还幸存一副麦草画屏风,且保存完好。后经其子张兴望(传承人李新德的舅爷),把麦草画传承下来,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麦草画改进发展。1954年前后,传承人的母亲张海菊由于对工艺美术的热爱,跟着张兴望也开始学习起了麦草画。受母亲的影响,传承人李新德也对麦草画产生极大兴趣。几十年期间,一直对麦草画努力钻研,不断提高。1980年,李新德在陕西创建华山旅游工艺美术公司,由业余到专业,主攻麦草画,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在国家和省市级多次获奖。
2永济麦草画的工艺制作与创新
扎麦草,起源于清,兴盛于当代。它取材方便,用料简单,工具简单,不需要大型设备,只用几件小工具就能制出一副漂亮的工艺画。麦草画的基本内容目前主要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但它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通过剪、劈、泡、刮、裁、贴、烙、烫、画、染等十道工序制作完成。它利用麦秆天然色泽巧妙地表现画面,在处理画面远近明暗对比上,采用烙烫又不失光泽的独特艺术予以表现画面,作品古色古香。民间风味浓厚,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历代的工艺爱好者,对麦草画在传统艺术珍品研究开发的基础上,不仅继承传统工艺,并且不断推陈出新,作品由单片到多片、单层变多层、单色变多色、平面变立体,无不体现着传承人的与时俱进。在翻阅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传承人为麦草画做出的巨大努力:“李老(李新德)醉心于麦草画,据李老夫人所说,李老有时为了一个画面的最佳效果,常常食不知味,夜不能寐,苦苦揣摩。比如制作《中华巨龙》的时候,他翻阅了很多有关龙的资料,巧妙构思,刻苦钻研,不仅形象地表现了龙的神情神态,更表现了龙傲视一切的风骨气韵。”
3永济麦草画的传承价值
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颁布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受到了各方的重视,并且保护“非遗”的口号也遍及全国各地。[1]随着“非遗”的发展,麦草画开始以各种方式出现在民众的视野,从事麦草画手工艺的艺人也开始得到政府的重视,他们开始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展品会,让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作为传承人,他们身上肩负的重任不单是传承麦草画的手工技艺,更重要的是传承麦草画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经过历代艺人的共同努力,麦草画目前已经形成独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在它身上含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麦草画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制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内容的不断丰富,两者相辅相成。麦草画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其日益丰富的内容上,现在立体多彩的麦草画将所要刻画的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所要刻画的内容越发栩栩如生,为大众青睐。正因为两者的存在,使麦草画有了更为重要的传承价值。
4永济麦草画的文化产业发展
4.1麦草画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周边文化资源的优势。运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全国的魅力城市之一。[2]这里古代文化悠久灿烂,有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后稷稼穑等文化传说,有司马光、王之涣等历史名人留下的不朽篇章。这里也是关公故里,关公的诚信就是这里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政府部门的支持。近几年,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永济市政府特别重视民间工艺,并且成立了“永济市蒲坂文化产业发展公司”,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并已经采取了可行的保护措施。在采访中,传承人告诉我们,他们在文化馆等地均开设了麦草画的课程,加强对麦草画工艺的培训与人员素质的建设。市场需求的优势。麦草画,它民间风味浓厚,装饰大气,品位高,它不仅是适宜的装饰品,而且是旅游行业的最佳纪念品。酒店、宾馆等一些公共场合都开始成为麦草画的需求者,麦草画制作环保,内容精彩,不仅能够展现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传递者,同时也体现着独特的民俗色彩,是地方的象征。现在也有一些留学国外的学生将麦草画作为民族特色产品送给国外友人,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具有前途的国外市场。
4.2麦草画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增加就业机会。在采访的过程中得知,麦草画最初只是农闲时劳动人民的乐趣之一,现在的麦草画已经发展为农闲时人们增加收入的一个途径。手工艺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不仅仅是在实用性缺失之后审美意义的强调,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手工艺的再生产有着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意义。[3]目前,永济市已经开设了麦草画的培训课程,让更多的人学会麦草画的制作。促进社会和谐。对手工艺的学习,使其成为增加收入的途径,在闲暇时不再是无所事事。在现代工业化的背景下,手工艺也成为人们生活上的一种调节,它积极的文化内涵,为人民传播着正能量,陶冶人民情操,让生活更美好。
4.3麦草画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的麦草画还是以小规模生产为主,没有批量投入。爱好的人不多,可以接班的人也很少,这严重影响传承之路。此外,麦草画的销路还没有真正打开,包装还不到位,需要培养更多的接班人,让产品不断走向正轨。对于麦草画产业发展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首先,政府加大资金支持。通过每年提供一定的技能培训资金以及对产品的宣传资金,保证产品的供应以及销路。其次,提高群众对麦草画的兴趣爱好,培养优秀接班人,保证麦草画的技术发展。最后,拓展创新之路,使麦草画不断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不断突破表现内容及表现形式。
5结论
永济麦草画通过对麦秆的再加工,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它作为纯手工艺品,不仅展示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表现。它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尽管目前尚存着一些问题,但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一定会越来越好,并为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田丽红.山西侯马刺绣女性传承人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4.
[2]屈学书,矫丽会.运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4).
【关键词】西安 文化产业 营销模式
本文为2013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西安是世界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是13个王朝的建都之地。西安有着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三大优势文化资源,而处在当代经济社会的古城西安,文化产业及其营销模式的发展与东南沿海相比却显滞后。鉴于此,研究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的发展与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的弊端
1.营销观念严重滞后
西安的文化产业营销正处于初步发展探索阶段,目前主要沿用传统常规的营销模式,但这种营销模式与文化产业自身的个性特点不相适应,影响到西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品与传统产品差异很大,目前就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还有许多企业缺乏对文化产品及其营销核心精神的深刻把握,还没有意识到和重视文化产业自身所蕴含的增值性和衍生产品开发等特征,大多数企业将文化产品的营销简单地理解为产品促销。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发展明显缺乏产业意识、资源意识、开发意识和产权保护意识。
2.营销手段落后
西安文化产业对外宣传不足,营销手段不灵活。文化产品要被人识别、被人认可,必须要走出去,这就要求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通过各种交易会、展销会、推介会扩大产品知名度,实现互动发展。在宣传促销方式上,对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利用度不高;信息的网络化程度不高,网络建设不尽完善,与国内外各大网站的对接不够及时;品牌建设和形象包装不鲜明,一些独一无二的资源缺乏相应的营销创意。在营销策略的选择上,普遍偏重于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的开发应用,但是对产品策略和渠道策略的巨大作用却普遍缺乏认知。
3.营销技术程度含量偏低
现代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利用知识、人力、资金等现代信息化元素,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开发出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高端优质文化产品,进而获得可观的产业利润。文化传播在前媒介时代是一个发展非常缓慢与艰难的过程,个体的人是最主要甚至是当时唯一的传播媒体,在这种传播状态之下,严重缺少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致使文化交流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西安目前的文化产业营销手段相对单一,科技含量低,系统性不强。
西安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建构
1.营销观念从满足需求向引导需求转变
文化产品的营销不同于传统应用产品的营销,在进行文化产业营销时,商户一定要树立实现从传统的“寻找需求——满足需求”到向客户“创造需求——引导需求”的新型营销模式转变。当代西安文化产业应围绕如何满足市场精神消费来主动运作市场,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力争把握市场精神需求发展趋势,进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同时积极主动地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营销服务。
2.营销传播从整合营销向创意营销转变
整合营销是以企业由内向外的战略为基础,以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源为手段,以消费者为中心而进行重组的一种企业行为,它是一种适用于所有企业信息传播及内部沟通的管理体制。因此,整合营销是文化产业营销的最基本方式,但并无创意与特色。创意营销与其他营销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将创意理念贯穿于产品的研发、生产、推介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避免了传统模式中生产与营销脱节的弊病。其核心是通过对产品内容和形式的创意策划,提高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让用户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创意营销往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调研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形成丰富、特色的核心内容,具有独创的创意元素和价值元素,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层次需求。创意营销目的是占据市场,它通过对销售渠道、手段和销售策略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影响力,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营销产品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营销形式指公司通过同一种产品或服务,向消费者传播同一种信息,以吸引目标消费者来购买,从而实现产品的规模市场价值。这种销售存在产品单一但同时风险极大的弊端。如从保健品开始形成一个新兴产业起,主流的保健品品牌采用的大都是此种营销模式。但在文化产业中,产品自身及其营销模式的个性化、特色化,就迫使西安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模式要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4.营销利润从短时性向持续性转变
回顾普通商品品牌的培育,企业普遍采用了各种广告和强硬推广式的营销策略,这种营销方式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产品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量的迅速提升,但从长远发展看,企业采取这种营销模式付出巨大销售成本的同时,往往摆脱不了销售量快速下降的趋势。因此,这种营销模式只能短期宣传,短期获利。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给消费者的物质消费不满足于一次性感官享受,更主要是消费后的情感体验等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因此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的心理特点,使得文化产品的营销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蔡尚伟,温洪泉等.文化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周民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J].中国经贸导刊,2009,3.
作者单位:孙 静 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西安
摘要:本文针对文化产业的特征作详细研究论述,指出文化产业具有高度风险性、与产业价值链有紧密联系、文化产业靠体验销售、需创意人才、高生产底复制成本,文化产业必须通过高度原创性及人造稀缺性以避免商品失败。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征;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经济政策
一、文化产业是具有高度风险的投资活动
文化需求源于消费者的品味与偏好。尽管文化与艺术相连,但文化“产业”一词并非虚置,从文化产品的制造和相关服务生产、营销到经销和出售至消费者手中,确实都给文化产品加上经济的味道,如同微观经济学中产出、就业和收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等一样。由于消费者对文化商品的消费意愿具有高度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管理学家Hachette认为,尽管所有的产业均有风险性、但文化产业却是具有高风险性投资的产业,该风险性集中在原本的生产是否能被大众接受与消费。因此,任何一个文化商品(表演、创作等)都可能在一夜间成名或者反之过时消失,这样的风险性来自于对文化商品的消费力,和消费者对该文化商品的偏好。
为兼顾获利与艺术考虑,文化创作者常常被要求要创作出具有原创性、特殊性并且足以成为“流行”与“热门”的商品,然而这同时也显示文化创作者有时必须受大众普遍喜好的特点的支配,因而具有有高度易变性和不可预测性的风险的存在。
二、与文化产业价值链存在紧密连结关系
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通常认为应与文化领域息息想关,其生产、购买、买卖的商品与服务都从艺术文化领域衍生而出或与其有紧密关系。范围涵盖整个文化的价值链(valuechain)。举例来说,任何一个文化厂商都必须依赖其它的文化厂商如广告公关公司,以促使消费者得知新商品的存在。然而,即使如此,该文化厂商仍然无法控制所有此商品的传播形式,例如通过评论家、期刊杂志、广电等方式促使大众得知新产品存在的其它的传播形式。
由于这也将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看法,所以文化厂商为同时有效管理风险避免原创产品的仿冒,有效掌握大众消费喜好,创意管理者对于再复制、分配与行销等过程,均会相对采取较为严格的操纵与控制,并多以垂直整合方式支配下游公司的流通程序加以操纵与控制。
1.水平聚集。与相同产品的文化生产公司合并,以减少竞争者。
指的是产品或服务递送到消费者手中前,所有由单一或数家厂商提供的加值过程。
2.垂直整合。囊括文化产品生产链中上中下游不同的生产阶段
3.全球化发展。经由企业的兼并与合作,使文化产业厂商者得以不断将文化产品广泛地再复制与流通买卖到世界各地。
三、靠体验销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设计正迅速成为一项重要的竞争参数。要想不同于其它竞争者,设计正是区分这项差异并产生产品认知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风潮趋势下的文化商品,要通过产品讯息、感知或叙述技巧的运用,将产品独特的设计与美学传达给消费者,通过产品独特的符号以吸引消费。为了让顾客更能体会到产品的符号与价值,文化产业常与其它艺术、工艺、建筑、图形设计、视觉沟通、多媒体和数字科技等加以结合,从而横跨许多不同产业领域。
四、对创意人才的需求
Throsby于2003年指出由于文化商品是内含创意的产品,是知识财产的体现,并且能传达某种象征意义。因此文化产业对创作者一般都采较为放任式的监督,以避免创作者工作步调及环境的过份僵化与固化。
五、高生产成本、低复制成本的特性
经济管理学家Garnham指出,大部分的文化商品,其固定成本都较高,而变动成本则相对较低。因此,文化产品生产与复制成本间的关系便成为特殊的市场型式而存在于文化产业中。所以在较高的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比率下,意味着文化产品一旦成为“热门”商品时,必须要有可观的利润性。
六、文化产业必须通过高度原创性及人造稀缺性以避免商品失败
Garham也认为,文化产业的商机,着重于文化产品中是否具有创新潜力,因此创作者都被要求必需具备有学习与创新能力。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产品和服务如果缺乏这种创新的内容,往往是缺乏吸引力的,并且会造成重复投资与资源的浪费。
1.稀缺性对文化产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目标,其通常通过垂直整合这一最主要的方式加以实现,如前所述,这将使文化产业生产者较能一手掌握文化产品的流通、分配与销售渠道,而且能支配售卖的时程,以确保适量商品在市场流通。
许昌历史源远流长,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原文化的发展影响十分巨大,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许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三国时期还给许昌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故事传说,为许昌地区文化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成为许昌开始曹魏文化发展的起源,他“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以蓄军资”,使得许昌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的中心,曹操在雄踞许昌的25年中,做出了许多贡献,首先是创立了屯田制,积极的推广“以劳养武”的方针,促进了当时国家的经济、军事的发展;其次是在许昌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促进当时许昌地区的文化发展,其中以“三曹”的建安文学为代表,还是当前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第三是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为后期的军事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四曹操唯才是用,大量引用人才,促进当时北方的经济发展,也体现出一代政治家的胸襟。通过曹魏文化的发展,在许昌还保存着“春秋楼”“射鹿台”“受禅台”“华佗墓”“运粮河”等著名的三国遗迹,成为许昌重要的旅游景区。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172处涉及到许昌的文化发展,其中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七子”建安文学,在诗词、歌赋、散文等方面对中国达到文学影响十分巨大,同时还有神医华佗的建安医学,为后期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学家马钧的“龙骨水车”“指南车”“织锦机”等促进了当时建安科学的发展,为后期的科学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样曹魏的音乐、曲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三国文化中曹操的人才观、军事才能、忧患意识等对后期文化的研究影响十分巨大。同样,关公文化中的“忠义、诚信”也是三国文化发展的代表。
二、三国文化对许昌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知名度较高,曹魏文化独具特色
许昌的三国文化(特别是曹魏文化)在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而且所包含的的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汉献帝和曹操在许昌定都的时间虽然较短,但是,他们创造的曹魏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是十分巨大。在曹魏文化中,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文人成为曹魏文化的代表,开创了慷慨悲歌、刚健沉雄的“建安文学”,成为许昌文化发展的杰出代表。曹操在军事、政治上开阔的战略思想、唯才是举的宽广胸怀以及在治国中的求真务实的作风,也是我们现代值得传承与发扬的。自2006年,许昌被评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之后,每年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三国文化周,以促进三国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同时,还发行了有关三国文化的邮票,提高许昌三国文化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由于许昌的曹魏文化的特征比较鲜明,而且三国文化的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使得许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吸引对世界上的“三国迷”对许昌曹魏文化的研究。
2.蕴含丰富旅游价值,满足游客多元需求
旅游文化的发展,为许昌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许昌三国时期和历史上各个朝代所遗留的遗址遗迹,古建筑物已经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具有较高的旅游、休闲、观光的价值。同时,具有三国文化特征的庙宇、亭台楼阁、名人故居、古战场、墓葬、碑刻、古建筑、文化广场等旅游景区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三国人物的魅力与风姿,也能够体会与感受到三国文化的内涵,能够了解到三国历史事件场面的恢弘,理解以“建安文化”为代表的三国文化的内涵,体验到三国文化的真正魅力。在许昌的旅游资源景点中,通过对三国文化的挖掘,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三国文化的历史,增加消费者对许昌的理解与认识。另外,许昌还通过开展举办民俗表演、三国文化研究活动、三国文化周等等相关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将三国文化融入旅游之中,能让更多的旅游者参与进来,品味三国文化的魅力,帮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文化体验,扩大许昌旅游资源的影响力。
3.有利于许昌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发展
由于文化产业在许昌地区的发展,2013年,许昌地区采取主动融入、深度对接的方式,实施许昌地区的三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实施许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地区的配套设施,大力挖掘三国文化产业,将三国文化产业融入到许昌的经济建设中来,目前,许昌以三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核心,坚持“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规划、高效率推进、高水平运作”的要求来建设许昌文化产业聚集区。目前许昌地区正按照《许昌魏都三国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积极打造许昌生态文化产业聚集区,并以曹魏文化和关公诚信文化为依托,将许昌达到的文化、旅游、水环境、聚居环境融为一体,构建一个水文共荣、成水互动的和谐生态宜居城市。目前,许昌的三国文化产业集聚区规划采用当前国际最新城市“Bleen(Blue+Green)”体系,将城市的文化建设、规划体系、文化观光公园、城市绿地、街心公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按照许昌规划的“一心、两带、一环、四轴、九大片区、十二个功能板块”的框架对文化产业聚居去进行建设,实现许昌生态文化城市的建设发展。
三、许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三国文化研究的促进作用
1.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人们对三国文化发展的研究
许昌三国文本身所描绘的三国时期的曹魏文化与关公的诚信文化,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研究,可以深刻的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在许昌三国文化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国文化的内涵进行建设的。因此,通过深层次的研究与挖掘三国文化的历史内涵,能够有效的促进许昌三国文化产业聚居区的建设。以许昌的“建安文化”为枢轴的流传以及在新的艺术样式的改编和创新中,将许昌的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入到三国文化的研究中。通过对许昌三国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许昌的传统文化参与了“建安文化”为核心的“三国文化”的形成,促进了许昌曹魏文化的发展。“三国文化”在许昌的形成和流传中,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影响许昌地区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且随着人们对三国文化研究的重视,这种影响还在动态的影响和丰富的发展中,例如,由许昌市政府、许昌市文化产业局共同主办的“曹魏大讲坛”开讲,可以说明政府对三国文化研究的重视,通过提取并充分挖掘曹魏历史人物、史实、遗址加以关注,突出三国文化在许昌城市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丰厚底蕴。
2.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以三国文化为旅游主题品牌的形成
在许昌实施“旅游立市”战略中,如何有效的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将所有的旅游资源有机的整合,促进许昌旅游经济的发展,成为许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许昌在明确“三大文化”主题,将其作为旅游文化的发展品牌,将围绕三国文化、生态文化、钧瓷文化等优势文化旅游资源有机的整合,实施特色旅游,发展旅游战略目标,积极的推进“三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许昌文化产业一日游的精品线路旅游活动。积极的推进文化产业“体验旅游”活动,它是在许昌的传统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基础发展起来,通过让游客感受到三国文化的魅力,对三国文化的实际发源地进行考察,增加游客的消费体验,强调游客对文化、生活、历史的体验,参与性到旅游图样活动中,让游客获得完美体验,在旅游中感受到三国旅游的没力量,满足心理感受的高层次旅游形式,提升许昌旅游目的地的魅力。旅游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游客体验许昌三国文化、体验生态、体验环境等活动,通过体验感受许昌生态文化旅游的魅力,扩大许昌文化旅游的魅力,提高许昌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通过对许昌三国历史性文化遗址遗迹、历代纪念性建筑等相关的旅游地点进行包装、打造,形成具有名族特色的旅游景区,能够有效的促进许昌旅游经济的发展。
3.有利三国文化的区域整合开发
许昌地区的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与“三国文化”的整合与开发,可以极大地拓宽许昌的旅游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也能够有效的推进许昌三国文化产业聚区的快速发展,通过对许昌三国文化的区域整合开发,可以有效的吸纳我国其他地区对三国文化的研究,并为其他地区三国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扩大许昌“曹魏文化”“三国文化”“建安文化”“关公诚信文化”研究的影响力,拓宽许昌“三国文化”的研究空间。根据许昌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目前开发的现状以及三国文化的研究情况,只有进行区域的联合开发才能拓展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促进许昌经济发展,才能有效的推进人们对三国文化的体验与认可。将许昌区域“三国文化”联合开发有利于树立三国文化品牌,降低研究的成本,提高许昌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能力。品牌效应将会给许昌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关注点,也会给许昌的旅游的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提高许昌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区域游联合开发可以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三国文化产业,结合三国遗址遗迹,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在许昌地区形成旅游精品和名牌旅游产品,实现许昌地区三国文化的旅游、经营、开发、销售一体化的旅游品牌。随着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对许昌地区三国文化的整体开发,是保持许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背景下,三国文化的区域联合己成为我国文化研究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促进许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国文化”为基蕴的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融合了文化产业的特点,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的特点,这对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就业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同时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消费,有利于消费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小结
伴随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信息社会进入到内容时代,信息服务业必须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才能持续发展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据产业融合和产业链理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有四种模式。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产品缺乏原创性、产品种类较少以及产业链延伸不够等问题。应从打造全产业链、开发有区域特色的原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深化广东省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
[关键词]
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日趋密切,信息用户在追求海量的信息产品和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逐步追求蕴含更多文化内涵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必须与文化广泛结合,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必须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社会进入“内容时代”,信息文化产品成为信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汇流的新的亮点,在信息文化产品商品化的重大发展趋势下,需要促进信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动因、机制和效应,如Oies-tad[1],Carreiro[2]发现信息技术对图书出版业的渗透催生出很多新的文化产品,如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阅读设备,图书流式服务等。YongGyuJoo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传统文化产品以新的形式快速发展,如网络游戏、移动内容、电子书、在线学习、电子音乐等。[3]Fagan发现媒体企业通过与信息企业合作形成产业聚集和融合,向消费者提供更新颖的文化产品。[4]144-166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厉无畏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催生了网络媒体、网络休闲等新的文化创意产品。[5]56-70花建研究发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语音广播、电视、电影、照片、报纸、图书、杂志以及电子货币等信息内容融合为一种应用或服务方式。照片、文字、数据、图像、音乐、音像等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系统,从一种媒体迁移到另一种媒体。这种市场驱动型的融合,促使设计、软件、演艺、娱乐、影视、报刊、出版、网络服务各个门类通过相互渗透,来创造一种复合型的体验。[6]赖茂生认为数字文化产品从产品的形态上看,传统的文化产品通过数字化改造,从印刷出版的有形产品,改造成电子化的无形产品;从产品传播途径看,以纸介质、磁带、光碟为主的载体形式正在过度到以网络为主的传播方式。同时,单纯的文化产品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通过溶入数字技术对原有的文化产品进行了一次创新。[7]赵雪指出内容产业与数字技术的交义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融合、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融合、主流文化与草根文化融合、生产者与消费者融合的特点和趋势。[8]二是从产业链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对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如Muller,[9]Mortimer[10]发现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助于拓展文化内容创意的传播渠道。Rothmann认为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信息产品形式的出现。[11]金业阳从产业价值链形成的角度研究发现,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从源头到消费者必须经历价值链的上游的文化内容创造、中游的数字内容产品制作与下游的数字内容产品营销等3个核心环节,产品价值才得以实现[12]。赖茂生等认为文化信息产品从生产到传递到信息用户的过程中,要经历技术整合、产品整合、品牌整合、营销渠道整合几个环节。[13]杨全城认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分为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张,纵向延伸表现为产业链向上延伸到文化信息的产生和来源,向下延伸到文化信息产品的营销网络和顾客;横向扩张表现为信息服务和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主体延伸到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之中。常见的链式发展模式有链式协同发展、品牌乘数和掌控终端等。[14]另外,杨全城等人还认为可以打造产业园区这样一种由政府、民间组织规划或自发建设,介于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发展平台,通过吸引信息内容相关企业入驻,在产业园区产生集聚形成产业链,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集聚和整合,可以将具有不同优势环节的企业联系起来,使每个环节都达到最优,进而实现整体最优。[15]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研究探索,但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尚缺乏对两类产业互动发展机理和模式的全面系统研究。因此,文章试图以广东省为例,对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进行梳理,寻求两者互动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为提升广东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二、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基本模式
1.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
(1)产业渗透的产品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信息服务业主动向文化产业渗透,将文化元素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入到信息产品和服务中,进而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现在内容的数字化和平台的数字化,例如通过信息服务业的数字化手段将影视、音乐、文学、动漫以及游戏等文化内容,转换成可以在数字平台上展现的内容形态,例如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视频等,这些新的信息产品体现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在信息内容制作环节的融合。
(2)产业链交叉延伸的产业集群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通过功能互补和相互延伸来增加新的附加功能。如百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除提供网页搜索服务外,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向信息用户提供音乐、影视、视频、图片、图书等多样化的搜索服务;同时,还将产业链延伸至文化产业的文学、音乐、影视,娱乐等行业,建立了百度阅读、百度游戏、奇艺视频网站等提供相关数字文化内容服务的平台。由于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交叉延伸涉及信息内容的生产制作、传输、服务等多个环节,因此需要形成一种由多个企业相互配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集群来共同完成。产业集群模式可以促进信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通过文化创造、数字化制作及营销等环节形成联动的协同效应。
(3)产业重组的新业态培育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将产品、业务进行重组和整合,开发出新型的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培育出具有强大市场潜力的新型业态。如近年来以网络游戏、网络电视、手机动漫、手机电视等网络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文化创意新兴业态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也形成了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传媒业、娱乐业、电信业、出版业等相互融合的新局面,出现了一大批大型的新型信息服务产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集团。根据万得数据显示,2013年证监会受理的并购重组企业申请行业分类中,信息服务类排名第二,占比11.22%。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并购重组更多地体现在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的纵向收购,如乐视收购花儿影视,实现渠道向内容延伸;爱奇艺投资设立影视公司,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向上下游行业延伸,形成自己的生态圈;中国出版集团推出数字出版门户———大佳网;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与华为公司共同打造数字出版平台;还有华谊兄弟与中国电信共建“天翼视讯”微电影、微剧频道。
(4)产业联动的信息文化产品传播营销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信息服务业将文化产业纳入到其价值链中的营销环节,与原有营销渠道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营销传播渠道。信息服务业的优势在于它有强大的信息传播渠道,而文化产业的优势在于它有丰富的原创文化内容,两大产业的联动不仅能丰富和拓展文化产业内容的开发,而且还能增强信息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为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提供多样化的媒介和渠道。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联动的传播营销模式一方面体现在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联动,即信息服务业将多元化的文化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向信息用户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如腾讯、百度从原先的仅提供即时通讯和信息检索的技术平台制造商、运营商和服务商,转变为集成文学、影视、音乐、游戏等多样化文化资源的综合性文化科技型企业;另一方面体现在信息传播渠道和文化资源的整合联动,即以传播渠道见长的信息服务业与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合作,将人文设计渗透到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中,向信息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人文化”的现代信息产品。腾讯与华谊在游戏、电影营销、微博、视频等方面的多维度战略合作就是国内最优秀信息传播渠道提供商与内容生产商的融合联动。
三、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互动取得的成绩。
(1)打造出一系列数字文化产业的精品名牌。
一是广东开发出一系列原创数字文化新产品,如由网易、腾讯、中青宝等企业自主研发的“超人气”民族网络游戏,由原创动力创作的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广州漫友文化开发的数字出版动漫娱乐平台———“动漫魔盒”,奥飞动漫打造的“火力少年王”、“铠甲勇士”、“果宝特工”、“巴拉拉小魔仙”等一系列动漫形象。二是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企业,如网络文化服务业的腾讯、网易,动漫产业的原创动力、奥飞动漫,数字影视音乐的中凯、孔雀廊,这些企业不仅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军地位,也成为代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亮丽品牌。三是打造出一系列数字文化产业活动品牌,如从2010年开始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南国书香节”通过开展一系列多媒体移动阅读、数字出版、网游动漫等教育培训体验活动和游戏互动体验活动,成为广东数字文化项目的品牌;在广东率先推出的“手机报读者俱乐部”开创了新媒体运营模式,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
(2)培育了一批新兴的数字文化企业。
广东大力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战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支撑、提升和引领作用,推动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数字文化企业。一类是提供内容服务与提供平台服务相结合的以数字出版、网络广播电视、网络游戏、网络动漫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信息服务产业。如广东数字出版产业打造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广东数字出版产业联合会等两大平台,推动数字出版内容、技术、载体、运营等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流合作与资源整合,使广东数字出版产业一直处于全国领跑地位。广东数字出版产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广东数字出版产业2013年全省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并且每年以超过25%的速度快速增长,连续六年占全国总量1/5。根据广东网络文化协会数据,广东网络文化及相关数字互动游戏产业年收入占全国1/3,居全国第一;广东动漫产值占到全国动漫产业总值3成以上。粤产游戏产品已形成技术研发、内容创意、平台运营、衍生产品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和成熟的赢利模式。二是以内容创造见长的传统媒体与以信息传播见长的网络媒体跨界融合形成的集内容创新、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网络媒体产业。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积极推进媒体创新,打造全新传媒产品线,推出手机报、网络杂志、第二代门户网站———奥一网、南方数码港等新兴的媒体产品;大洋网作为《广州日报》的数字平台,积极布局媒体新介质形态,将传统纸媒的影响力扩大到数字平台。
(3)建设了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集聚示范区。
目前,广东已经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空间集聚、分工协作、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且已经成为我国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根据广东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广东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30多个,入驻企业超过20000家,形成了文化创意、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网络文化服务等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比较完整的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仅广州市就有主要文化产业园区6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6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0个,主要分布在越秀、天河、番禺、海珠、荔湾、萝岗等区域。从2005年起广东就开始重金打造以广州为核心的国家级网游动漫产业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广东已培育出一大批研发数字出版、网游动漫产品的著名企业,更形成了技术研发、内容创意、平台运营、衍生产品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和成熟的赢利模式,成为全国在数字出版网游动漫领域著名的技术开发中心、产品设计制作中心和市场辐射中心。2011年正式落户广东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利用广东现有的数字出版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以广州为核心,采取基地“一中心、多园区”建设方式,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技术研发,着力市场培育,实现集聚发展,打造广东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数字出版产业群。2012、2014年深圳和广州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数字传媒、数字娱乐、数字出版三大产业,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
2.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互动存在的问题。
(1)信息文化产品种类较少、结构单一。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产业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同时,广东现代信息服务业近年来也得到迅猛发展,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居全国前列。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性条件。但是从目前来看,两大产业的融合偏重于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出版领域,而在数字媒体、数字学习、地方特色数据库等行业缺乏融合互动,特别是缺乏将广东特有的区域文化资源如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融入到数字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营销中。另外,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也偏重动漫游戏等行业,导致广东省信息文化产品种类较少,产品结构单一,呈现出游戏动漫一支独大的局面。
(2)信息文化产品缺乏原创性。
广东积极推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提升信息产品的文化内涵,一些创新信息文化产品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仍存在创新性不足、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例如数字影音、数字游戏方面大量游戏内容的背景、情节颇为相似;数字出版方面集中在玄幻小说、时事新闻的碎片化与再整合。除广州、深圳外,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形成“文化+科技”、“文化+创意”的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模式,真正具有核心版权和自主创新的信息文化产品和服务还显得比较缺乏。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科学技术含量高和自主创新品牌的数字文化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的产品低创意、低附加值。以广东最具知名度的数字动漫业为例,文化部的数据显示,广东动漫产值占全国比重在33%—38%之间,为全国第一,但产值的90%都由动漫衍生市场创造,而非原创内容本身。广东数字动漫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历由“加工”向“原创”的过度,虽然涌现出一些具有较强原创能力的龙头企业,如奥飞动漫、原创动力、华强动漫、方块动漫等,但90%以上的数字动漫企业大多由软件开发企业扩张而来,原创能力不足,依然徘徊在“代加工”与原创之间。
(3)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不够。
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是生产、制作、传输和销售信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这条产业价值链由三个环节构成,第一环节是产业链上游的信息文化产品的创造,第二个环节是产业链中游的信息文化产品的制作,第三个环节是产业链下游的信息文化产品的传播与营销。只有把这三个环节连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就需要传统的传媒业、出版业、教育业、影视业、互联网、通信运营商等实现创意和技术的融合,才能提升新型业态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广东信息服务业在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偏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信息文化产品制作、传输方面,在产业链上游即内容原创环节的融合相对较弱,产业链上、中、下游联动性不够,造成产业链环节的缺失。例如南方报业集团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24亿元,而旗下由以“内容流程再造”为主的南都新媒体和腾讯合作的“大粤网”全年营业收入只有5528万元,所占份额非常小,且这些收入主要来源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广告、无线增值、合作建设网站、频道合作等,涉及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创作非常少。
四、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1.培育大型数字文化企业集团,打造数字文化全产业链模式。
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涉及信息文化产品创意、制作、营销多个环节,新型的传播平台和渠道只有和优质的信息内容相结合,才能形成更为强大的传播能力和更为完整的内容价值链。因此,需要进行多渠道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内容+渠道+平台”的产业链上下游纵向一体化和信息文化产品多样化的横向一体化的生态链,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广东除腾讯、华侨城等少数企业形成了从创意研发到产品制作、营销较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外,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数字文化企业集团还不多,因此,应引导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要素和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相关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和重组,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型数字文化企业集团,加快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从上游到末端的内外配套,打造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
2.深化粤港澳台创意资源的整合,开发有区域特色的原创信息文化产品。
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的产品制造和基础设施方面,在人力资源和运营中具备成本优势,但是极度缺乏有创意的运营管理人才。而毗邻广东的港澳两地凭借独特的国际化背景和发展历史,在内容创新、专业服务以及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正好可弥补广东的不足。粤港澳三地可通过优势互补,一方面打造出上下游紧密合作、功能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另一方面也可发挥粤港澳岭南文化、中西文化交融,形成独特的区域产业特色,打造走向国际的产业品牌。与台湾的合作方面,广东特别是粤东、粤北的潮汕地区与台湾地缘相近,广东文化特别是潮汕文化与台湾有着极深的渊源,早已融入到台湾文化之中。目前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而粤东、粤西、粤北发展相对落后,粤台两地的深化合作有利于广东利用台湾地区丰富的国际行销经验及创意人才深入挖掘广东文化资源特别是潮汕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形成更多的新的信息文化产业品牌,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广东各区域之间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3.构建有效的商业模式,提升企业自生能力。
当前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趋势不断增强,产业边界加速融合,跨界竞争愈演愈烈,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土壤中成长和发展壮大。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新的商业模式能够聚合更多的内容和增值服务,形成企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如盛大文学推出的云中书城,百度所推出的百度文库版权合作平台,淘宝推出的在线阅读淘宝书城,都是通过探索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特别是盛大文学的云中书城,通过建立数字内容运营平台,打造完整的电子书行销产业链,开发多样化的渠道和建立科学、良性的利益分配机制成功构建新型的商业模式,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并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目前广东省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导致众多中小型信息文化企业不能准确把握产业融合的特征,只是简单地借鉴成功企业或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导致信息产品严重同质化。因此,实现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必须依靠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深入分析行业内商业模式的创新趋势,结合企业和产品的特点进行商业模式差异化创新,提高企业的自生能力并形成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品牌。
作者:丁玲华 单位: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5]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6]花建.创新•融合•集聚———论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三者间的互动趋势[J].社会科学,2006,(6).
[7]赖茂生,叶元龄,闫慧,李璐.从产业融合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基于广东产业发展的分析[J].情报科学,2009,(7).
[8]赵雪,周庆山,赵需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的融合与新生[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7).
[12]金业阳.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关键环节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13]赖茂生,闫慧,叶元龄,李璐.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与协同理论和实践研究[J].情报科学,2009,(1).
本文对财税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内外文献做了系统概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国外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研究现状;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国内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理论及发展对策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梳理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研究的成果,为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税收政策
0 引言
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竞争力,以文化为内涵,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保障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为了进一步研究的需要,也为管理者提供国内外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外关于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的理论成果,最后总结概述了我国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
1 国外文化产业财税政策学术研究现状
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下面分别从财税政策的重要性及实施方式两个方面予以概括。
1.1 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的重要性研究
Justin O’Connor通过深入分析文化产业与消费的内在联系,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消费具有重大的拉动作用,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财税政策。David Throsby分析了核心产业要素的财政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一方面通过提供财政赠款,支持文化产业的资本营运及开支,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直接和间接的税收优惠,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1.2 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的实施方式研究
针对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各国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财税政策实施对策建议。
Van Puffelen, Frank介绍了伦敦为保持其作为世界性文化大都市的地位,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改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作为一座创意城市所具有的文化资本及要加大财政投入和实施差别税率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R1ehard Caves认为财政资金主要应投入到某些非营利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并且要采取财税等的间接方式引导和鼓励私人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不干预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
针对文化产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题,各国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财税政策实施建议。
Nordicity 指出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金融:缺乏必要的金融资本。如安大略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联邦和省级项目以及税收政策的支持。其次,得益于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如股权融资。再次,得益于一个智能升级的金融机制。Billy Matheson提出多层次的文化产业投资战略,首先,加大联邦政府投资,其次,吸收非文化部门和外来投资,再次形成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
2 国内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理论及发展对策研究
2.1 财税政策介入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
1)文化产业属性研究
叶菊华对文化产品的“外部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财政政策干预文化产品生产有利于文化产品外部性的消除,是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王德高、陈思霞、卢盛峰认为文化产品具有公益性,存在市场失灵现象,要求财政政策介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
2)财税政策效应研究
廖冶寅、 陈爱东提出了财政政策具有乘数效应的原理,指出财税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柳光强运用税收的收入与替代效应理论说明差别性的商品税税率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奚敏华运用杠杆效应理论指出财政资金的导入有利于发挥杠杆效应,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资市场和融资体制。
2.2 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研究
1)财政资金投入结构研究
周丽俭、蔡璐认为文化产业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平衡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加强文化娱乐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并进一步优化财政文化投入结构。魏鹏举指出公共财政需要重点投入那些对培育国家文化生产力具有战略意义的环节,并根据文化产业发育、发展的不同环节,出台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财政投入措施。
2)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研究
林青青指出应改变财政拨款方式、采用财政入股方式和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等,推进文化企业经营机制体制改革。杨吉华指出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张歆蕊指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投资经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
2.3 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研究
1)减轻税收负担研究
马洪范指出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应针对不同性质的文化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对捐赠个人与企业制定税收减免政策、降低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完善文化产品或设备进出口税收政策和继续执行特种经营的减免税政策。尹利军、吴声怡认为,税收政策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应给予中小型文化企业所得税抵扣、减免等优惠,减轻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税收负担。
2)税率实施的差别性研究
兰相洁指出应根据文化产业各自的特征,对各种社会效用的文化产品、各种特点的文化企业采用不同的税率。张伟、周鲁柱指出从三个方面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降低税率;二是完善差别税率政策;三是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大鼓励企业和个人赞助或捐赠。
3 总结
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财税扶持政策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的特点与财政的扶持存在着某一项的联系,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财税政策支持。2)分析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总结其不足借鉴其经验来指导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3)提出财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如财政直接资助、设立专项基金、体制改革、税收优惠、差别税率等。4)寻求与财政支持相关的文化产业融资方式,如股权融资,文化企业贷款优惠及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等。
【参考文献】
[1]Justin O’Connor.The Defini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J].Manchester Institute for Popular Culture, 2008 (8):16-20
[2]柳光强.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2(2):43-50.
关键词:江苏省;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绩效;因子分析法;因果检验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5-0005-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5.003
1 概述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且各省域范围之间实力差距较大。虽然江苏文化产业建设领跑全国,但是个别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处于低速水平,并且各区文化产业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参差不齐。由此针对江苏省研究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绩效水平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合理分配资源、提高产出水平以及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概念界定
2.1 文化产业
2.1.1 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制的《文化及相关文化产业分类(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2.1.2 分类。国家统计局编制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4)》,对文化产业给出了具体的分类标准。2012年对其进行了修订,按照两大类标准将其细分为10类,具体如表1所示:
2.2 文化产业增加值
文化产业增加值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指《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所规定的全部行业在报告期内生产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反映其生产过程中产出超过这一过程中间投入的价值。我国主要用收入法进行测算。
3 江苏省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研究
3.1 研究方法
文章明确对江苏省13市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时需要对各指标赋权,由于评价指标数目较多且没有较为客观权威的权数可供利用,因此采用客观赋权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综合考虑,本文选用降维作用明显、结果客观性强的因子分析法。
3.2 指标数据
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从投入产出角度分别确定文化产业投入水平评价指标和产出水平评价指标。
依据生产要素投入决定产出的经济学理论,设置“实物投入”“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这三类一级变量,产出水平指标主要分为“价值产出”和“非价值产出”两个一级指标。本文选取的指标和数据均来源于江苏省文化厅官方网站、《江苏省统计年鉴(201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等文献资料。
4 实证分析
4.1 因子分析研究
首先,为消除指标之间的量纲,根据公式对不同的评价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分别为指标Xj的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
其次,分别对无量纲化后的评价指标做因子分析,根据指标得分进行排序;对比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排名,得到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绩效的评价值。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可知,文化产业投入水平前5名的城市分别是苏州、徐州、盐城、常州和南通,产出水平前5名的城市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徐州。其中苏州在投入产出方面的得分都远远领先于排名第二的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一致。
4.2 简单绩效分析
定义:投入产出水平简单绩效=投入水平排名-产出水平排名,得到如表4结果:
其中正值表示投入产出简单绩效高,南京和无锡较为显著,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是一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历史上南京一直是文化重镇,各方面的基础都很雄厚,无锡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也都处于较高水平;绩效较高的扬州、镇江、泰州、淮安;盐城简单绩效最低,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差异较大。
5 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检验
5.1 获取数据
根据前文分析,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地域方面,呈现出苏南地区发达而苏中苏北地区欠发达的总体特征,下文将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文化产业增加值是总量指标,可以体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衡量其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则采用GDP指标。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0)》统计,1996~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及其占GDP比重(%)如图1所示:
5.2 因果检验分析
下文将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以1996~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记为X)和国家GDP(记为Y)为样本,对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过程将通过统计软件Eviews6.0来实现。
首先,对所有变量取对数,以消除数据异方差,变换后的数据分别记为LnX、LnY。
其次,对变量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序列LnX、LnY的长期趋势都具有一阶平稳性;进一步对其分析,通过E-G两步法分析,得出协整回归估计模型:
LnY=2.21+0.86LnX
(4.95)(11.30)
其中R?=0.91,D.W.=0.77。
再次,对残差序列ε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通过检验。
根据以上实证检验,可以分析出:1996~2009年,我国GDP(Y)与文化产业增加值(X)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回归估计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为0.86,它表示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变动1%,GDP将同向变动0.86%。因此可以认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这对于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等有关部门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最后,对LnY、LnX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表5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一、二、三阶时,均有相同的结论,即在95%的置信度下,LnY是LnX的格兰杰原因,而LnX不是LnY的格兰杰原因。即经济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但文化产业发展不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根据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评价结果,苏州一直处于独占鳌头的地位,其发展模式值得其他城市借鉴;投入水平前5名的城市分别是苏州、徐州、盐城、常州和南通,包含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城市,但是产出水平前5名的城市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徐州,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2)根据计量模型分析的结果,模型的回归系数为0.86,即表示在1996~2009年之间,表明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相关系数为0.86,并且经济增长对文化产业水平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0.86相对较高,这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实际意义。
6.2 建议
(1)需进一步对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深入探究,可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资源分配等角度,将苏州的发展模式灵活地运用到全省其他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中;(2)各级政府需统筹协调文化建设,在保证机构健全的基础下,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满足百姓基本的文化需求。同时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首先需要保证人民的物质生活,其次再追求精神生活。部分地区如徐州、盐城、连云港的文化产业简单绩效偏低,可从运营模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其原因,提高产出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石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 袁海,吴振荣.中国省域文化产业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2,26(3).
[3] 房研.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 焦潇.湖北省文化产业效率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 沈忱.中外文化产业比较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4,(12).
[6] 文化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5.
[7] 叶取源,王永章,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 成学真,李玉.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3).
[9] 袁海,吴振荣.中国省域文化产业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2,26(3).
[10] 杨智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析[J].未来与发展,2011,(9).
[11] 国家统计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1).
[12] 赵艳英.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实力的评估体系及综合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 刘建党.区域科技实力综合评估体系及实证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4).
[14]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的通知.百度文库,2012-11-18.
[关键词]韩国文化产业;概念;文献
2000年之后韩国文化在世界迅猛传播,并在2004年就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第五大国。中国与韩国的文化产业都属于政府推动型,中韩两国虽然国情不同,但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以及近些年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我们也感同身受,研究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在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二、国内研究概述
由于中韩两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均采取了“政府推动型”战略,政府为产业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所以我国学者对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涉及到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我们以政策介绍和政策研究进行归纳概述。
(一)政策介绍型
政策介绍型主要是介绍韩国发展文化产业时所指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和成立的机构。
郑成宏副研究员在《韩国文化产业现状与借鉴》(2002年)一文中介绍了韩国文化产业的现状:韩国自上而下都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经营。首先,韩国政府在政策和财政预算上支持文化产业开发,大量资金的投人,保证了主要文化部门的正常运转。其次,地方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开发,而且韩国大企业也都热衷于流行文化产业的经营。作者认为韩国不仅在保存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方面有所作为,而且在流行文化的产业化方面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投资模式和管理经验,政府和民间投大量资金进行文化市场开发等方面结合得也较成功。
(二)政策研究型
这部分研究主要是针对政策本身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这类研究既有针对中韩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进行比较,找出双方差异,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改革不配套,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链不完整,投融资体制不适应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等。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学者结合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解决方案。
王文华和胡杰群在《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2008年)一文中认为,当前韩国文化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与韩国政府的战略决策息息相关。积极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中国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健全组织架构。整合优化行政管理资源,建立和完善具有独立性的专业技术研究开发组织,全面启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第二,建立和完善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如设立奖励基金机制、扩大跨国生产及合作等,同时设立专门性的发展基金,鼓励文化创作和新的文化创意,大力培植文化企业发展。第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许为民教授和曹峰旗博士在《韩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启示》(2008年)一文中认为,韩国政府在其文化产业的飞跃式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对我国的重要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政府观念层面上,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在政府制度机制上,加快文化产业立法工作,改革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第三,在政府行为上,政府部门应当积极转变职能,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发展和新环境要求的宏观调控机制,探索新的运作和管理模式。
总之,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散见于各类文献、报刊。我国学者对于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非常详细,可谓面面俱到,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详实的材料。
三、结论
纵观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关于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持续走热,研究内容呈多元化趋势。但很多学者只是从某个领域或某一角度出发来研究文化产业问题。从整体上看,对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研究内容不全面,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分布不广。从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来看,多数集中在社会学、人文学、历史学等文科性质的学科,他们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独立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是,由于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研究主题涉及到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经济学者参与其中,而经济学者参与研究的成果所占比例很少。
目前,我们对于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只有将相关的学术成果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这对于今后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的研究必须坚持之前的多角度研究,从不同层面全面地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骆莉。韩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J],东南亚研究,2005年3期。
一、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甘肃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甘肃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除伊斯兰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外,特有民族文化以及以花儿、道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最为典型。(二)品牌优势。甘肃民族地区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外还有较好的文化品牌认知度。甘肃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而形成的民俗民居、民族歌舞、服饰等孕育了甘肃特有的民族风情。在甘肃现有的45个民族中,世袭长居的就有11个,独有民族3个。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的砖雕、木雕、石刻、皮影、剪纸、刺绣、器乐、曲艺、民间舞蹈、“花儿”对唱、宗教音乐等民间民俗文化,都将被精心保护、扶持发展。(三)政策优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落实到甘肃具体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支持甘肃的发展总体要求等重大问题上突出了文化因素,而且在《意见》中,就甘肃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提出具体的指导措施,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一)文化产业意识不强。甘肃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诸多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以长期的封闭性为代价的,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水平低,在发展甘肃民族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人们将文化产业等同于文化事业,只看到其公益性而看不到文化的商品性和产业属性,对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发展潜力缺乏认识,基层政府在看不清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更是缺乏积极主动性,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由于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多以民族民间工艺品、民族旅游业等表现形式为主,规模小、范围小,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好的产业链,基础还比较薄弱。加之甘肃的民族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处在经济发展落后的民族贫困地区,贫困是产业发展的阻滞。因此,大多数文化企业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投入,且资金有限,根本不能满足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文化产业人才匿乏。甘肃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持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基础,民族技艺传承采用的是父子传承,师徒传承。而随着当地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年轻一带的远走他乡,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后继无人,是发展和保护民族产业迫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甘肃虽然具有很多民间工艺人,能工巧匠,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十分有限,不能将自己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这也阻碍了甘肃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
(一)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对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在金融、教育、财政科技方面都有巨大的投入,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政策倾斜、战略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强化对西部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扶持。(二)西部发展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的推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甘南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临夏州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盛世伊园”建设等几个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相继提出,为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三)“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甘肃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路段,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举足轻重,甘肃将从过去相对封闭落后的后方变成面向西部欧亚各国的一个前沿。借此良机,甘肃省政府陆续出台了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和文化产业建设方案,着力发展招商引资,推动本地文化企业走出去。
四、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一)其他省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挑战。甘肃的民族文化产业与邻近的青海、宁夏、等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受到来自这些地区的竞争压力。而在发达地区的北京、上海、陕西、四川等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形成了对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冲击和威胁。(二)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甘肃各地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不断变迁。汉族主流文化的强大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有逐步淡化和消失的趋势,而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民族习俗和禁忌也不断打破,民族文化传统面临流失,少数民族的文化开始失去它固有的特色。
五、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上面的SWOT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甘肃省民族文化产业虽然有一定基础,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因此笔者对于甘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与突破形成了几点策略思考。(一)处理好传承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甘肃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开发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使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利用回归传统,回归民间,扎根生活,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二)处理好公益性利用与产业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对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开发中,往往会过于追求产业性经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民族文化的社会性公益性利用。面对这种问题,甘肃政府在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应当将公益性利用与产业性经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政策规制实现文化产业化的有序发展。(三)处理好原生态与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文化在创新中传承、传承中创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甘肃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既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生产出优秀的文化产品,还要通过延长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实现文化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以打造富有深厚民俗内涵与民俗精神的文化品牌。
作者:薛磊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东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思考——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产业为例[J],开发研究,2009.06
[2]白嘉菀,民族文化产业SWOT分析研究——以平凉市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7.03
[3]孙杏花,解亚萍,陆怀平,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以甘南、临夏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7
[4]谭伊茗,王国兴,基于SWOT分析的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2.09
关键词:文化产业;公共政策;发展
在这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科学文化发展观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措施成为了各个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也因此成为了21世纪各个国家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其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可是其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以应该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制定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转型。
一、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1.文化领域的定位不明确,投入资金偏低。
第一,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欠缺,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在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上,财政整体经费不足,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事业费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城乡文化事业费差异比较大。单单从表面上来分析,文化事业作为公共事业,跟文化产业之间并没有紧密联系,可是事实上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直接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当前情况来分析,国家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比较欠缺。第二,地方政府制定的文化产业财政资金补助效果不明显。比如动漫产业,各个地区的政府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在住房问题上,为被选中的动漫作者提供相应的补助,为当地动漫作者在动画片的播放上提供相应的奖金,可是这些做法不能解决动漫作者的实质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产动漫在数目上的增加,可是对于提升国产动漫的品质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2.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
第一,文化公司大部分属于中小型公司,在申报税收优惠过程中并不顺利。比如动漫产业,为了促进国家动漫产业的增长,国家出台了相应的税后优惠制措施。可是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动漫公司来讲,要想真正落实这些税收优惠制度并不现实。从2008年12月出台《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起,截止到2009年末,在国内23家升级认证部门中,共有303家动漫公司提交申请,最后只有100家动漫公司被指定为国家动漫公司,成为国家第一批动漫公司。第二,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措施的落实范围不宽泛。比如,大部分小型文化公司根本不能享用增值税优惠制度。此外,除去一些产业链源头的文化制作公司之外,在文化产业链中下游的一些文化运营等公司根本不能真正享用税收优惠福利。第三,税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司与个人为文化事业捐赠的热情。税收优惠福利在促进与培养公民对文化事业的热忱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可是根据国家当前的税法内容,在公益性捐赠支出中,公司和个人捐赠额都比较低。有限的税收优惠额度从根本上削减了公民与公司对文化事业捐赠的积极性。
3.文化产业政策价值取向的偏离。
针对文化产业当前的发展来讲,政策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政策的有效性,当前国家文化产业政策产生了多个价值取向的偏离。第一,文化产业政策内容缺少对公民参与内容的成立。公共政策要求在公共范畴内有着公开性。可是从当前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成立制度上来分析,国家文化产业依然由政府控制,文化产业政策或者相关条款往往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去落实;在文化产业制度的成立与落实方面,政策主体过于单一。党和政府作为文化产业措施设计与成立的主体部分,使得文化产业政策的政治色彩过于浓重,文化产业政策成立上,使得社会公民无法参与进来。第二,文化产业政策偏离公共属性。公共政策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公共属性,同样,文化产业政策也属于是公共政策的范畴,因此应该遵守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可是在实际应用中,文化产业政策偏离公共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建设的增长与发展,使得城乡经济差距日益凸显,在享用文化资源方面农村地区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所以如今的文化产业政策依然没有凸显出其文化利益的公共属性。第三,文化产品作为公共产品,为公众所提供的是精神方面和服务方面的产品,符合公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应该特别指出,首要考虑因素是社会效益,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可是如今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并没有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来发展,偏离了其发展中心。
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
1.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
第一,健全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制度。健全法律法规,成立规范有意义的公益文化事业投入制度。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扶持,每年增加幅度应该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相对应;以中央财政专项补贴的形式,缩小各个地区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差异;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资金投入,减少城乡差异。同时也要加大国债资金在文化基础建设方面的比例,促进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第二,改善财政补助形式,将“普享式”转化为“绩效式”。提议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加强文化公司对精品的推出。政府可以通过预约采购的途径,通过比电视台播出费高出几倍的资金来预先订购高品质的动漫产品,然后再出售给电视台。这种形式将会促进各个公司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提升了产品品质。第三,财政出资,向世界弘扬中国文化。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要想让国外朋友认可新文化并不容易。国家政府应该对文化传播形式进行创新,促进国家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加强国家文化产品在世界上的影响,从而提升国家文化产品在全球的地位。
2.完善文化产业的税收体系。
第一,健全对非营利性文化艺术机构捐赠的财税鼓励制度。非营利性文艺机构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成分。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增长,除了迪斯尼等少数文化产业公司之外,具有文化创意活力的非营利文艺团体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第二,加强对原创性文化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对内容创新、科技研发的产品在资金方面进行扶持。犹如鼓励高新技术公司引进精英人才一样,文化公司应该加强对文艺创作精英的培养,加强对文化科技创造的资金投入。第三,对运营性的文化事业机构转型中资产评估增值、资产划分等税收内容进行分析,健全鼓励文化公司跨地区、跨行业等税收鼓励制度。利用财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克服阻碍国家当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的问题,加大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第四,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分析和服务出口的税收福利制度,研究并成立鼓舞针对“中国内容”的税收激励制度。不论是中国公司或者个人,还是外资或者个人,假如以“中国内容”为创造目标,通过“中国内容”来进行传播,同时符合中国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属性标准,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财税鼓励,利用这种手段,让全球的文化制造者和文化传播者来弘扬中国文化。
3.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在价值取向上的重构。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机构某个时期的目标,主要是针对社会公共利益所选取、整合、分派与执行过程中所成立的行为标准。政府机构制定的政策价值取向,为社会各个群体的实践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所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应该秉承着公平、公共利益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三、总结
政府机构需要结合国家资源来分析与成立灵活的公共经济制度,为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提供帮助。一方面,美国公共经济政策的转变为中国提供了借鉴意义。文化产业作为特殊产业,在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弘扬国家文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符合国家经济长远利益的发展。政府机构应该体现出其在文化产业中的主导地位,以此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来成立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
[1]郑春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公共政策[J].探讨•税务研究,2010(07):17-22.
[2]胡敏.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价值取向分析与重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融合过程;旅游资源
Abstract: the fus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sion of the two big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both of fusion process is analyze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Fusion process. Tourism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文化产业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由于文化产业明显地涵盖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三大领域,该产业的统计预测工作也就具有复杂性和高难度。清晰定义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内容有利于研究分析和政府决策。文化产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包括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流通业和文化服务业。其中文化产品制造业根据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书报刊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工艺美术制造业等。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主要包括文具用品批发业、工艺美术品批发业、图书报刊批发业、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文化体育用品零售业、图书报刊零售业等。文化服务业指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的服务部门,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广告业、旅行社、旅游酒店、游览景区管理、摄影扩印服务、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动漫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等。
一、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
文化与旅游相生相伴,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按照人的审美要求,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注重对景点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和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突出异质文化;注重发挥游客作为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使者的作用,让游客在不断体验、感受和认知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传播文化,推动旅游目的地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交流融合,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实现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初级阶段向以文化旅游为主的高级阶段转变的重要途径。具体到蓬莱市来说,是把蓬莱建成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的重大举措,也是蓬莱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开发、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过程实际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近年来,蓬莱市围绕建设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目标,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旅游产业发展过程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旅游竞争力不强,游客在蓬莱停留的时间短,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益还没显现等。只有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寻找突破口,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和旅游发展全过程,开发和利用好旅游资源,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来诠释旅游,才能使蓬莱旅游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对策思考
在旅游业实现转型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怎样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使其达到 “互利双赢”的效果?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用好用足相关政策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政策导向、宏观调控不可或缺。要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加强旅游和文化相关部门合作、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创造旅游文化环境、培育新的旅游文化业态、加强旅游文化的市场推广,发展“红色旅游”,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用好用足这些政策,对旅游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二)把人文精神作为文化旅游业的灵魂,注重人文关怀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征服自然与社会发展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无时无刻不在支配、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活动。而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缺乏文化内蕴的旅游是蓬头垢面、毫无魅力可言的;而文化离开了旅游这个载体,将失去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可能成为无本之木。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因此,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既要重视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完美展示,又要重视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的融入和有机结合,同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项目的良好结合。此外,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还应自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使人文关怀贯穿和充溢在文化旅游业的各个景区景点、各项旅游设施、各个管理细节、以及所涉及的各个行业部门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中,要事事、处处、时时体现对游客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文化旅游的本质属性——人文。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这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升旅游的层次,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旅游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创意,打造高品质的旅游演艺产品,把原真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深度开发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旅游工艺工艺品(纪念品),提高导游的文化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切实充实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
(四)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来讲,文化差异性是重要的催化剂,是激发游客好奇心的“看点”。因此,差异性的文化体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样式,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各自的旅游文化提供了独特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体现文化特色,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内核所在、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繁荣旅游文化的深厚基础。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是培植文化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产品的特色越突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特色是地方文化旅游品牌的生命,切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盲目模仿和低水平重复。
(五)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如果说21世纪是一切都在向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那么,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应是最突出的特征。文化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还是一个高度文明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观念是否更新,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开展旅游单位创优活动,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准,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带动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运用各种载体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三爱一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旅游、职业道德)、“三优一满意”(优秀星级饭店、优秀旅行社、优秀导游员、游客满意)、“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文明诚信等旅游评选活动,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活动,把旅游业建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和重要窗口,努力营造“人人争做文明使者、处处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正面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六)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基本含义;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研判;革新路径
文化产业的概念建立在2000年左右,其在国内早期的使用主要是以娱乐产业为主,即歌舞厅、网吧等公共场所的娱乐性质活动,常常与文化事业发生概念性的混淆。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中明确地对公益性文化产业与经营性地文化产业进行了区分,主要体现在文化体制的相关改革中,极大程度上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娱乐范围,使其作为一种独立性的产业进行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虽然于2004年被纳入了国家产业的统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其试行过程中,国家颁布的统计标准里并没有牵涉到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生产程度较低且文化产品的生产规模小。故如何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其在社会市场中的经济实力,成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与文化产业经营者急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含义
根据近些年来国家颁布的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文化政策中包含科技创新的相关词汇数量较多,与科技创新方面有关的政策达到40项以上,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质上是一种“人为创造型的加工与破坏”,其中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体现,技术创新能力也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点,简单来说,科学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相互融合,才产生了科技创新能力,也是现代科技技术条件下展现的科技观。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指,有效融合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一些多元化创新因素后产生文化产品与文化产业新生态的能力。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中观与宏观。微观层面主要指,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下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包含了文化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经济投入力度、对于文化产业科技人才的投入力度、文化企业内部的科学技术研况与科技创新产品的生产情况,这些都属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中的关键因素。中观层面主要指,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下文化产业任一行业中把科技创新的要素与文化创造、文化产品生产、文化市场运行、文化生产及产品销售等产生融合、渗透,这都属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中的外部因素。宏观层面主要指,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文化资源、科学技术资源、文化政策资源及文化产业内部资源的有效运用,这些属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中的影响因素。将这三个层面进行有机融合,便建构起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由外部到内部及由上下到左右的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体系。
二、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市场中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持续上升的状态,但因各地文化差异、经济基础与地理资源上等影响因素的不同,导致了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了大量的问题。
1.良好趋势: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一方面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企业对于科技创新意识的日益提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发展。主要体现有: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花费时间缩短,文化生态的日益显现。科技创新速度作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其创新速度越快,则产生新陈代谢功能的能力也愈来愈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愈来愈快。以时间纬度为参考指标,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花费时间由起初的30年不断缩减到现如今的1到2年,如此不但带动了社会市场中网络游戏与动漫、数字出版、网络试听等文化新生态的发展,而且最大限度上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与效率。除此之外,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还表现在文化产业科技产业园的层出不穷,文化产业中集聚效应与协同效应的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园自身具有独特的科技创新特点,是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基地。从2004年起,我国社会市场上已建立了两批34所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科技融合示范研究所,以此不仅能够加强文化科技产业链的深化功能,提快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与科技创新的速度,有效缩短了科学技术的改革时间,优化与整合了文化产业中科技创新的整体环境,而且在最大限度上推动了网络游戏、网络动漫、数字信息出版与移动互联网文化等其他行业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园内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