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资源在语文教学的应用

数字资源在语文教学的应用

时间:2023-08-01 17:3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资源在语文教学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资源在语文教学的应用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数字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01-01

多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的进行改革,情境教学法被广泛的应用。新时代下的情境教学方式需要配合应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各种优势,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1.应用分析

情境教学模式已经被初中老师广泛的应用到课堂中,成为关键的教学理论之一。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比较广泛。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课程改革的落实应用,情境教学的应用更加广泛。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课程结合的基础上,很多的语文老师选择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情境的创设。所谓情境教学不但依靠几张图片或某一段视频,需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借助老师语言描绘,提升情境的鲜明性,起到导向型的作用,带动学生更好的进入到情境中。

2.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基本的媒介,利用数字化处理后的教学材料保证在网路环境下运行,包括多媒体、网站、视频、音频、投影、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多种。和传统的教学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别,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融合,构建出信息量高、内容丰富、连贯、直观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

3.应用优势

3.1 活跃教学氛围。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影响和限制,情绪不稳定,同学不愿意加入到课程互动中,课堂气氛较为沉闷,互动较少。数字化教学资源由于信息量高、直观性好、演示性高等优势,构建优良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3.2 提高教学效率。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教学情境,学生会形成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借助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内容、时代背景、人物特点、教学情节的兴趣,带动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分析、理解,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3.3 激发主体兴趣。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的构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激感、培养语言感受,深入的创新。人类已经步入到信息时代,学生们接受到不同信息的途径更加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情境教学法和数字化资源的配合,在触觉、听觉、视觉上带动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兴趣程度。

4.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情境形式化。情境构建过程中需要保证和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认识到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学过程。情境设计中需要考虑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避免形式化严重问题。

4.2 问题情境无用化。情境教学建立后老师会配合提出一些问题,问题内容保证有效性,避免形式化,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感受到真情实感,避免情境的空洞。

5.结合的方式

5.1 利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中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力集中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过分强制性的要求学生,避免引起学生的厌烦和疲劳。老师潜移默化的调动学生注意力,发挥数字化资源的丰富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借助学生的无意注意调动主动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

5.2 发挥数字化资源的形象性。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学习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实施中,很多的内容是具有重复性的,学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厌烦心理,特别是写作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低。老师应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营造出实际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适度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带动学生跟随设计好的教学环节逐步进行。

5.3 利用多样性。老师借助不同的数字化资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打破常规的形态,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利用数字化资源设计微课内容,微课制作保证精炼性,美观性和使用性。微课语言通俗易懂,和学生认识水平保持一致性。资源内容要包含声音,利用文字,符号,图片,颜色,动画多方面合理的搭配。设计要结合书本知识的重点,画面要简单大方,无关的内容不应出现,总体环境背景应该安静。

6.数字化资源选择的依据

选择教学资源应该满足预期教学目标的需求标准,情境创设之前对于教学目标有全面透彻的了解。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部分抽象性较高、理论性知识多的课程,应用音响、投影、多媒体课件帮助建立情境,对于过程和现场进行充分的模拟,将原文的语文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内容;教学内容比较枯燥的状况下,老师应该选择动画、电影、视频等具有新奇性、趣味性、动态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探究性意义的课程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引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供教学资源,将视频作为主体,学生应用软件工具,学习相关内容,课堂时间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解答自学过程中发现疑点,相互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应用的优势。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老师须提高重视程度,在语文教学课程积极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建优质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

第2篇

新媒体,又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之上的媒介总称。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数字化特征和互动性,也具有大容量、数字化、超时空、超媒体、易检索、交互性强等特点。就目前来说,高中教学中常用的新媒体形式有:

(1)教学课件。

其中,高中语文教学课件的主要形式有文档、PPT、视频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展示稳定的画面、丰富的知识,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合作教学、情景教学、导入教学,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多样性、新颖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是一个可以在网上交流的虚拟空间,教师和学生只要注册了论坛账号,都可以在上面帖子、进行问题讨论、开展良好互动、分享学习资料。学习论坛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新的渠道,已经成为师生交流的新途径。

(3)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指利用网络而设置的课程。教师将学习要求、上课过程、习题等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借组计算机来开展在线学习、下载资料、选课、开展网络学习等。网络课程打破了课堂对语文教学的限制,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和流通。

(4)在线教学系统。

在线教学是学校网络系统建设的重点,通过这一系统,学校为学生学习提供网址、课件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自由进行资源选择和下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线教学系统更具开放性,其教学形式也更加活泼。总之,新媒体的进步和发展,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教学形式来传播知识、活跃课堂氛围,如在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导入:伴随着深沉的音乐,一幅画卷缓缓展开,鸿门宴中的人物神态各异,旁边是知名学者对鸿门宴的评价。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很快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教学也不再是枯燥无味。

2高中语文新媒体教学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新媒体应用技能

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高中语文教师要顺势而为,积极利用新媒体这一教学助手,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积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新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用平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新事物和新技术,加快新媒体操作技能学习,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一方面要端正认识,了解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化课堂视听、文字内容,一方面要积极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知识,将新媒体资源与语文教学真正结合起来,熟练、准确、快捷运用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加工能力和利用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新媒体教学虽然具有显著优势,但是新媒体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受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认知能力限制,在高中新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和展示,而是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即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适应而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课件制作过程中,将学生身心发展、语文学习特点都考虑进去,充分考虑到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新媒体教学中,要尽可能展示更多的课文资料,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图画、视频、影像等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通过课堂提问、游戏等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方面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扩大知识来源,打造教育合力

第3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新的革命,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支持,特别是电子书包的运用激发了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新型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了小学语文课堂的优化,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的运用为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活跃了课堂氛围,其丰富的电子书包资源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以灵活的信息表达方式使得学生直观地了解课堂知识,促使其积极自主学习,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一、电子书包概述

1.电子书包的定义

电子书包是一种基于信息化设备实施教学的便携式终端,这一产品主要面对的是小学教育,拥有丰富的教育信息化资源,是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信息帮手,也可以称为数字化书包。

2.电子书包运用的必要性

电子书包的运用能够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以往教师直接灌输与学生机械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满足小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发展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熟练掌握相关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电子书包进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小学语文数字化资源的利用效果,同时为小学生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集中其注意力,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优化。

二、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优化运用

1.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电子书包是一种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便携式终端,也就是iPad,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数字化资源。教师应该从教材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电子书包的数字化资源进行适度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借助iPad的语文教学还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小学语文《柳树醒了》课程中,借助iPad平台调用与本节课内容相符的教育资源信息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开始系统的学习,比如学习“春雷”“柳梢”“玩耍”等~语,认读“澡”“梳”“枝”等生字,学会分辨清平翘舌音,并且感悟春天的美好与绿意盎然,陶冶其情操。借助文章的动画可以刺激小学生的视觉,通过高清晰的动画播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电子书包的数字化资源展现中深刻领会该文章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而带来的信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堂内容,提高其学习效果。

2.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检测中,电子书包教师端的后台可以统计数据,并且及时反馈信息,这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知识点或者掌握了哪些知识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展开课堂上的习题讲解。比如在课堂中开展赛诗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电子书包中的问答板块进行各种古诗的搜集,电子书包可以将对应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教师。而教师可以利用互动题板将诗人的对应朝代与字号进行拖选,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诗人的背景及相关知识,并且予以巩固。同时,可以插入一些超链接,鼓励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对课外更多的古诗进行赏析与学习,将课外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拓宽其视野的同时,也扩展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3.运用电子书包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环节的优化

电子书包是一种很好的电子教辅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在整合其资源为教学提供服务时,可以充分发挥其视频播放的优势,优化教学环节,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本中难以理解的知识,降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难度,实现复杂教学内容的简化。比如,在《小壁虎借尾巴》的课堂中,借助电子书包的视频动画片让小学生直观地观看小壁虎借尾巴的相关经历,明白动物尾巴有用的道理,也理解了小壁虎尾巴长长的原因,同时又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一种复杂的生物现象,即再生现象。这一过程是学科间的一种渗透,也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体现,更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电子书包的运用思考

电子书包毫无疑问是一种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的辅助教学手段,市场上也涌现出多种电子书包,其中部分电子书包的功能趋向娱乐化,与小学语文教学需求不符合。因此,要对电子书包进行正确的选择:①电子书包里的教学资源要符合小学语文教学标准,并与其教学实践相切合;②电子书包需主要体现教学基本功能,比如,电子书包的视频不可随意应用扩展,使用密码加密扩展技术防止学生不合理使用这一功能;③在运用电子书包的过程中,不可过度依赖其功能,在课堂中依然要结合传统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④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可使其一直专注在电子书包上,应该适当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黑板上,又或者转移其注意力到多媒体课件上,要对电子书包的功能进行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总而言之,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激发了小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习动力,规范了自身的学习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不能过度依赖电子书包,而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书包为教学提供辅助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俞子夷在《教学法的科学观和艺术观》中指出:“我们教育学生,如果没有科学作依据,就好像盲人骑马,实在是危险。但是,如果只有科学的依据,没有艺术的手腕处理教学,又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学生们”。二十世纪末,哈维舍和塞尔夫曾说过:“在过去的十五年中,读写教育研究者一直试图评估计算机的使用如何影响了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写作者”。

所以,教学法一方面要把科学作为依据,一方面又要以艺术作为方式。数字化资源为课堂的艺术化提供了广阔丰富的内涵。

数字化资源提供大量的文字、图像、视频、音频信息辅助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一、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数字化资源由于其具有界面丰富、形象逼真等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网上搜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学生在网上搜集、筛选、整合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高中语文新教材内容知识全面,其中有一部分是自然科学的说明文,语文教师和学生对这类知识了解甚少,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的由教师讲授,学生很难产生兴趣,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借助数字化资源,完成教学任务。

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师让学生自主搜集中国风格各异的建筑图片,学生整理完资料以后,在惊叹古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也会对这些建筑之间风格的差异,结构的不同,布局的设置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时,教师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拿出自己搜集整理充分的资料,积极主动地发言。一方面,课堂借助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产生了生成资源;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资料、共享资料,进行了自主学习、合作性学习。最重要的是:学生根据文本,通过自身实践,完成了自我知识的建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类似的篇目还有《宇宙的边疆》、《动物游戏之谜》等篇目,教师都可以由学生借助数字化资源研习课文。

二、实现课堂教学的“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把师生从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致力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教育。

现行的教材虽然都是名家作品,但不能反映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全貌,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范畴扩大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

张考武生生说过:“将书中间接的生活与生活中直接的生活结合起来,书就活了;把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书就读出韵味了、读出深度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资源,以教材为“生发点”,让学生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

如《故都的秋》,教师课后给学生留下任务:完成一个作品,要求:1.搜索你心中最美的关于秋天的图片。2.配上自己喜欢的背景音乐。3.在图右下角附上自己的一句话。

学生们借助数字化资源,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每位同学都能找出自己心中的那个北国之秋,并配上自己喜欢的歌曲,最后,写出抒发内心感情的文字。有位同学的作品非常普通,却非常精彩。他选择了两张图片:一片玉米地和一个农家校园。配以蟋蟀鸣叫的声音,附在图下的两句话:秋天就是在自家土地里闻到玉米成熟的味道;秋天就是在自家院子里听到梧桐叶拥抱大地的声音。当他自己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念出这两句话之后,引起了全班同学雷鸣般的掌声。教师抓住教学契机,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提问:这两句感悟好在哪里?学生有的回答用了对偶的修辞,有的回答用了通感的修辞。有的回答不仅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也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秋天。

课堂反思:一方面,通过图片和音乐的共享,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另一方面,捕捉并利用了课堂生成资源和学生习作的反馈资源。还有一点: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引发了学生的共鸣。教材经过学生的感悟才能灵动,只有学生与教材进行交流对话,教材才能生发出它的活力。而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学生的生活体验。

数字化资源近年来引入课堂教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以后,我们一线教师应加强对电脑知识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第5篇

基础教育改革明确要求教师合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媒介资源,正确认识媒介的教学功能,健全学生的社会文化品质。对此,小学语文学科的媒介资源课程开发绝不等同于对电教设施的运用,而是汲取有益于语文教学的启智性材料,获得两种资源的相互转化,在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反映语文教学的理想与目的。

媒介资源课程开发的意义

媒介形式可以拓展小学语文学科的外延 语文学习的外延无限宽广,小学语文教材并非小学生的唯一课程资源,从语文教学的需求来看,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与渠道性资源,前者表现为教材形式,后者则指向媒介形式。合理利用媒介符合语文教学的学科属性,即最大限度地开辟知识获取与利用的渠道。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而言,诸如电视、网络、书籍等媒介接触不可避免,而“小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语文教材只能涵盖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媒介学习则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终身发展。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推动受教育者跟随社会前进方向,语文学科的外延拓展有赖于媒介支持,小学语文媒介资源课程开发不仅立足于学科现实,还决定着学科未来。

媒介内容蕴含知识来源

按照媒介的不同形式可划分为传统印刷式信息内容、传统电子媒体信息内容以及新兴数字电子媒体信息内容三部分,它们是语文潜隐性知识的最佳来源。首先,无论是以上哪种媒介,都是优秀的交互性传播工具,分别反映了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体例、口头表达体例以及声光图像表达体例,代表着语文知识的不同形态,且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征,小学生广泛地媒介接触行为有助于语文知识获得的效率。其次,媒介信息资源涉及的内容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负载的价值观念指向社会形象、公共精神、意识形态等人文倾向性内涵,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但由于媒介制品的多样性以及媒体制作过程的产业化过程,其中有益教学的语文知识都是潜隐性的,需要教师进行筛选、转换以及创作处理。

开发的实施途径

小学语文媒介资源课程的筛选机制 媒介资源的涉及面极广,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内容都可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知识构成,因此,媒介资源的前期筛选工作需要教学经验与智慧的参与,其筛选机制应适应小学语文的学科宗旨、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语文教师的现实水平。第一是适应小学语文的学科宗旨,即媒介传播内容必须与语文教学目标一致。根据新课程改革思路,集中表现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内容、培养社会公德的民主法治内容、渗透创新精神的科学人文内容以及确立健康审美情趣的生活化内容。第二是适应小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与接受方式。例如,“百家讲坛”电视系列节目虽然是优秀的语文媒介资源,但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对此类资源的运用,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转化能力,抓住其中的核心教育成分,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如卡通动画),在相关作文课、辩论会中引入。第三是适应语文教师的现实水平,扬长避短。例如,计算机操作技术好的教师可以关注教育类软件开发,寻找优秀的在线情景模拟平台,为学生创造鲜活的语言交际机会。

小学语文媒介资源课程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媒介资源课程依照不同的媒介形式呈现出不同的资源运用策略。首先,最为常见的是书籍报刊等传统印刷型媒体,此类媒介形式一直充当着人们直接的阅读资源,语文教学与阅读不可分割,传统印刷型媒介是语言知识体验的有效工具。“全日制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识字数量进行了规定”,书籍报刊中出现的汉字以常用字为主,可以辅助教师完成识字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收集其中出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类活用现象,为学生提供现代汉语规则的典型案例,整理出科普类、文摘类、报道类等不同的文体风格进行说明文、散文、新闻文体的体裁辨认,丰富的实践性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写作。其次,传统的电子媒体,如电影电视属于需要转化的教学资源,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模仿能力,电视电影类语言对小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声音、画面类素材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例如,《开心词典》《幸运52》等知识性、娱乐性兼顾的优秀电视节目可以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模拟范本,让学生分别担任主持人、嘉宾、参赛者,将语文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纳入模拟节目的考察范围,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再次是新兴电子媒体的应用,新兴电子媒体以移动电话、计算机网络为代表,蕴含着汉语拼音、英文字符、数字图标等鲜活的语言材料,教师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兴趣动机,适时引导教学。例如,《网络三国》等网络游戏蕴含着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并展示出一种主动探索型的学习过程,它给予教师的启迪是利用教育类游戏软件来影响未成年人的兴趣喜好,做到娱乐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相互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曹洪斌.大众媒介语境下的语文学习[J].小学教学参考,2012(11)

第6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定位;双能对接;六步紧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28-03

如何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来发挥它的优势,挖掘它的潜力,整合并强化它的多效性教育功能,完成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这个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2009年以来,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试图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项目驱动型重构,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及目标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项目驱动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问题。通过设计出具体的学习项目来引导语文教学活动,在本院部分班级进行试点,让学生在学习项目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高效率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

项目驱动型教学是随新课程改革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新教法、新模式;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目前,对项目驱动教学的探讨比较集中在一些边缘学科,如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等;部分地方的英语教学也开始引入此教学模式,并开始有了新的模式建构;而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本来是最适合项目驱动教学的,可一直还没有规模化的研究。这是我们开展专项研究的主要的动因。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项目驱动型重构,探索出一条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一)改革的思路

1.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阶段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内容教学目标、分课教学要点目标,教师积极地进行课程开发,制定具体可行的学生学习项目。

2.以目标教学激励教学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理论为指导,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方法指导,为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帮助;交代具体可行的学习项目,明确目标和评估的办法。

3.以控制论、语言习得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或需要训练的重点,激励学生自主、推究、合作学习,把“三尺讲台”变成他们表现自我才干和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让他们自己在完成项目中,去摸索方法,探究结果,合作交流。

4.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采用激励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否定之否定。

5.以系统论、方法论为指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方法论。

(二)改革的主要方法

我们采取了文献理论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现场观摩法、经典个案剖析法及比较借鉴研究法进行研究,通过反复实践检验形成阶段性成果,最后总结并进行成果推广。第一步,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研究;广泛进行教师和学生调研,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项目分解和任务设计。第二步,在试点班级中进行具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型教学,并对效果进行及时调研和评价。第三步,总结课程改革实践、项目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并再次进行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

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首先面临的就是自身准确定位的问题。

(一)高职大学语文的重新定位

高职大学语文应定位为“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职业化公共课程”。具体来说,高职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人文性为基础,并呈现通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中职业性是高职大学语文与其他各层各类语文课程的区别性特征。高职大学语文是为高职学生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岗位和职业转换需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这一课程定位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专业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1.以能力为中心,凸现职业指向。整体课程以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实践活动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开展能力训练。

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组织教学。在强调语文学习共性要求的同时,注重不同专业的不同个性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类别指向的职业岗位特点和不同要求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

2.建设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一是课程开发的开放——由本校语文教师、其他专业教师、校外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同时开展企业调研,征询企业人士的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亦注重不断吸收学生的意见完善课程建设;二是教学内容的开放——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留有教学内容选择和扩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三是实训载体的开放——教师和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灵活选择基本活动项目载体,教师和学生更可以根据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灵活选取和另行构建不同的活动项目载体;四是教学资源的开放——本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随时向学生开放,以促进学生自主扩展学习;五是教学环境的开放——不仅注重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本课程还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把学生的活动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3.重新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将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为: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把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构建了“双能对接”课程体系

突破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束缚,不再按照语文学科体系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而是结合专业特点,从未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出发,重新构建了“双能对接”即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对接的课程体系,打通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通道。其中职业能力由各专业的就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需求决定,基础能力包括沟通与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四项。这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在内容上扩大了语文学习训练的范围,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教育观念,使高职语文课程从根本上归向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由此也直接推动了课程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评价机制等诸方面的创新与完善。

(三)以“主题呈现”的方式设计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以主题呈现的形式,打破文种和文学史界限,以服务职业活动为导向,紧跟时代,让学生能从各主题中感悟人生。在设计思考训练时注重新颖多样,富有启发性;在选文时注重视野广阔,推重经典而不废时文,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融入书中,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语文课堂既设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又设置在火热生动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以此优化教学内容,力求学生能对今后求职就业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有明显帮助,具体而言:

教学目标上,坚持“能力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围绕职业能力这一主题,以主题呈现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与培养职业能力有关,紧跟时代,具有启发性的知识内容,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思想和引导作用的教学内容体系。

(四)构建了以“项目驱动、小组合作”为核心的“六步紧随”教学模式

1.项目布置。教师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必须解释清楚项目要达到的目标。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者过低。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才可以确定为项目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学习进步的目的。

2.基础检测。学生在完全理解本次的项目目标之后,通过实施预设的一个项目来检测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看自己距离顺利完成项目存在多大差距。

3.师生探究。通过师生相互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实施点评等方式,完成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4.项目实施。项目实施是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根据完成项目所需能力的若干要求,运用基础知识,按程序实施训练项目。

5.延伸拓展。根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职业能力与人文知识,通过阅读拓展、博客天地、争鸣空间、社会聚焦,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阅读、讨论、争鸣、辩论。

6.测试评价。学生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能力表现,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进行自我测评、组内互评、教师测评,检测目标的达成度。

四、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特色与创新点

(一)独创性成果:构建高职大学语文“双能对接”课程体系

在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专业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课程理念的主导下,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课程建设主体诸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究与改革,整合各类语文学习内容,聚合各种学生活动形式,借鉴英国和我国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通过课程活动化、活动项目化的处理,构建了高职大学语文“双能对接”课程体系。

高职大学语文“双能对接”课程体系确立了沟通与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四大基础核心能力,在不同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并对学习全程开展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在严谨有序的逐层习练、真实生动的项目实施中获得综合能力的逐步提高。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能力指向,打通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通道。在这一课程体系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等结构要素均为系统化呈现,不同系统之间依课程教学规程相互对应组接,共同构筑了一个多方位、多形态、多层次的语文能力培养系统,课程系统运行最终目的指向语文综合能力的社会应用。这是一个明显区别于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

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应用,因此,“双能对接”课程体系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扩大了传统高职语文或重人文作品赏析、或重应用文写作的相对狭小的学习领域,更重要的是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能动地使语文从知识学习、孤立训练为主的教学转向了能力培养、综合应用为主的教学,打通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通道,其中所体现的是语文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双能对接”课程体系的运行明显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有效服务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它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领域引领着一个改革方向,为同类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成效

我们根据高职语文教育的特性,借鉴项目驱动教学法,创设了“六步紧随”教学模式,寻求语文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途径,让语文教学活动渗透所有专业学习,通过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六步紧随”教学模式使课程得以顺利通过教学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授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拓开语文教学空间,有力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成效。

(三)搭建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考核全程化、评价证据化

借湖南省“数字湖南”的东风,我们在“职教新干线”网站上搭建了开放性的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平台。不仅将所有教案、课件、教材、练习、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后到这个平台,更是将这个平台作为学生交流沟通、延伸拓展、互动评价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此畅快阅读,可以用博客记录心灵文字,可以与本校教师、同学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可以与校外专家、知名学者或其他大学的学子们就社会热点问题激烈辩论。通过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大学语文课程得以顺利通过教学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授与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拓开语文教学空间,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成效。

同时,收集学生习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学习证据材料以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考核的原则,克服一次考核定结果、教师一人定成绩的弊端,打破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把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训、教师要求和学生自学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围,以学生提供真实学习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课程学习评价的依据,使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开发了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的全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材

第7篇

关键词:电子白板;课堂模式变革;自主课堂;课堂功效;化解疑难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今年暑假“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培训老师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讲解和充满了乐趣的课堂令我印象深刻。但总觉得时间短促,掌握的太少。此次培训更使我对先进的教育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们甩掉了老式的“黑板+粉笔”的讲课模式,发展为“传统的多媒体教学”(黑板+粉笔+计算机+投影仪),这已是一个飞跃。而如今的电子白板这种先进的教学工具与资源更使教育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基于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初步使用电子白板经历与感受,结合电子白板的特点,谈一谈个人对于电子白板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与计算机的交互控制,方便地呈现、处理和存储各种数字化的教学材料:白板提供即时书写和绘制图形的功能,并可根据讲课需求自由板书;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分批呈现资源;可以录制保存当前内容,重新展现学习过程,重温思维的脉络……电子白板人性、多元化的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新的融合模式,带来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实践发现:语文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教师可以更好地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演绎精彩课堂。

一、 巧用电子白板,建构自主课堂

为了方便教学,我们有时需要使用电子课本呈现课文内容,可无法在上面做记号,这使得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方便的屏幕批注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电子课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一边讲一边做批注,学生可以边思考边批画,较好地突显阅读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成果;提供的遮挡拉幕或聚光功能,可以针对教学重点或根据学习进度,重点呈现资源,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有效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时,我使用电子白板的遮挡功能逐一出示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然后在电子白板上呈现电子课文,自主思考交流“三个小动物分别是怎样过冬的?为什么要这样过冬呢”,让学生用白板笔在电子课文上进行圈画、标注等,提高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学生对能亲自操作、上台演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善用电子白板,提升课堂功效

传统课堂上的课件一般都是教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制作的,课堂实际上还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对于一些生成的东西教师常常不敢予以理睬。交互电子白板提供了三种模式的切换功能,对电脑的控制在控制模式下进行,教师能随时暂停控制动画、视频的播放,优美的画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窗口模式或注解模式下教师可以自由地板书、批画,可以根据课堂生成从图库中拖出相应的图片即时显示在大屏幕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直接生成教学的内容,让预设更自由,更贴近学生。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拖放、放大和组合功能,使学生在拖放中经历学习过程,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能力。随着学生对白板关注的增多,加强了集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教师也成了集体中的一员,无形中达成了更多的老师和同学的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浓厚。如:教学《恐龙》一课时,课前我找来各种恐龙的图片放在图库中,在教学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放手让学生说,再顺学而导,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图片库中拖出来放到屏幕上,并出现相应的自然段,学生学得不亦乐乎。在需要其他资源时,在白板上输进去一个链接地址,轻轻一点,马上就可以带着学生到达这个页面。

三、活用电子白板,化解学习疑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在外观和操作上接近黑板和触摸屏,易学易用。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回放功能,重新展现学习过程,重温思维的脉络,从根本上弥补不足;交互电子白板中的资源库和存储功能,可以在学习中随时调用和积累现场资源,可以将教师上课使用的资源和学生智慧的创造以多种方式存储资源,便于学生再学习或复习。如:在每一课识字教学这一环节,电子白板把教师将难写字的书写过程录制下来,在教学时随时回放书写汉字的过程。学生在自主练习时如有疑问可随时去调用白板中的资源,学生一边看一边练,进一步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有效地突破汉字的书写难点。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数字化平台 弹性预设 生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教学内容信息化与教学资源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而统一的理念也逐渐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因此,探讨如何在数字化平台上进行弹性预设与生成,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如何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弹性预设

1.以教学目标为主线,灵活预设。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整体滚动的主轴,是课堂教学的主轨迹,围绕目标,诱导预设,突出重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依据中心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辐射。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围绕目标,利用数字化平台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来辐射,再根据教学的需要作灵活的变化。这样即使遇到新的环境,新的问题,甚至出现了未成或无法预料的情况,由于有了灵活的预设,我们也不会手足无措,也能很快想出对策,有足够的智慧应对,从而把课堂引向精彩。

2.以分解难度为手段,有效预设。个体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教学又具有相当的开放性,这就使得预设呈现多变性和复杂性。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课前上网去搜集相关内容,在数字化平台的环境下,制作课件,将难度一步步分解,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通过以点带面,由浅入深,分层推进,进而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做往往能进一步增加预设的有效性。

二、如何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灵动生成

1.以退为进。当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的正题上来的时候,由于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学生可能会生成一些比较简单但又却是急需解决的另外一些问题。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对这些及时生成的问题产生兴趣,教师可以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大家,而是扮演一个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已生成的有意义的问题转移到网络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查询,并设法引导他们组建小组共同探讨,探究问题的正确答案,以将生成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及探讨及时解决。比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当学生生成了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明确他们想问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将学生生成的简单的、不够清晰的问题明确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动手登陆百度等搜索引擎,将明确化的问题输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解答,然后组成小组讨论,大家一起探讨网络资源中提供的解答哪个更有道理、哪个更能有力地解答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直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解答为止。

2.资源放大。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学生对于某个关键知识点不是很清楚、或者学生又生成了高一层次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取“资源放大”的策略。不向学生公布答案,设置一个悬念,或者提问学生看是否有学生能够给出合理的解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把大部分学生还没弄明白的知识点或更高层的有价值的知识点,通过数字化平台,给学生有目地引导、展示,引起学生再度探索和思考并给予当场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令人感到“意外”的问题,往往也能够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的素材,通过将这些“意外”的问题提炼和明确化,然后利用数字化平台搜索解答展示给学生看,这样更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分层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了许多生成性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合理考虑捕捉和处理问题的策略了。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往往会生成不同层面的素材,这些素材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比较优质的也有比较劣质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注重收集一些相关的材料。比如,学生中普遍错误的资源,或能促进生成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或大都数学生似懂非懂的关节点处等资源,教师都应该做一定的搜集,然后在数字化平台上设置相关的菜单或按钮方式,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有目的地选择。另外还应该注重组织有序的反馈,而在安排反馈顺序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关注主要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结语

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部数字化,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弹性预设与生成研究的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数字化平台环境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弹性预设的策略以及灵动生成策略,逐步实现学校的语文教学数字化,进一步发挥网络效益,提高应用水平,更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体系;语文学科教学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人才、创造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来源地。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巨大的改变,除了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支付、沟通等方式的改变之外,教育的改变也十分巨大。不可否认,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高校教学的改变尤为明显。本文将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分析价值、课程与评价多个方面的变化。

一、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语文学科教学的文化价值导向重构

价值导向是指社会或群体以及个人在自身的多种具体价值取向中,选择将其中某种取向确定为主导的追求方向的过程。①高等教育价值导向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上的集中与稳定的反映。②

(一)宣传导向

语文学科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其充当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目前,“微文化传播”在互联网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又有了新的意义,同时也给高校的学科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带来了教育形式的巨大改变,这必然就会导致整个教育行业的转型与升级。因此,高校应以新的形式拓展和丰富教育价值观。文化是价值观形成的核心。高校要紧紧抓住校园“微文化传播”的主导地位与主动权,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大学生流行的“微文化传播”形式,要按照“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指导思想,加强语文教学理念的建设和引导,在高校学生喜爱的平台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语文学习理念,形成学习型社会,让文化在整个社会中流淌。

(二)需求导向

需求导向,是建设满足师生互联网学习需求的重要保障。由于互联网与高校教育的结合,新的教育产品不断衍生,新的教育文化也层出不穷。目前看来,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的新空间、新平台、新渠道、新途径,以供我们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开展精神文化生活,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在高校的语文学科教学中需要学习众多的传统知识,那么互联网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然而,高校现有的互联网服务与供给明显不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显然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因此,互联网产品研发和互联网技术服务,充实校园互联网文化内涵,形成校园互联网文化品牌等,这些都在发展中得到重视。③高校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需求导向迫切要求高校瞄准互联网技术前沿,要找准互联网技术与高校的结合点,不断丰富高校互联网服务供给的内容和形式,创造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和文化产品,使师生喜欢看,喜欢学,喜欢并学会欣赏;同时我们需要建设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大学特色的课程,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客观需要。除此以外,大学生的道德观已经相对成熟,能够理性地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成为树立正确道德观的重要群体。大学生管理是德育工作的主体,语文教学则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道德建设和育人的载体作用。④

二、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语文学科教学的课程体系重构

高校课程体系是办好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特定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教学方法的综合。⑤高校课程体系其实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思想,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方针,而语文学科教学作为高校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值得我们关注,其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课程是其核心

互联网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显然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样也为传统语文学科教学带来了挑战,现代信息技术进入高校课堂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课堂再也不是黑板、粉笔、书本的天下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的一部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马丁·特罗(MartinTrow,2001)同样认为,在目前的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教学还将会更多地依赖于函授、电视、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帮助。⑥在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方法,例如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事物变化的过程等,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程资源,使学生聆听更多的名师课堂,以此丰富自己的学识。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享受到优秀教师的熏陶,同一位教师则可以面向更多的学生授课。学生也可以下载课程资源,随时随地复习巩固,想学就学,这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受到优秀语文教师的更多正面影响。

(二)普及数字化学习

普及数字化学习,促进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更加个性化,学习方式也更适合自己。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语文学科教学应该能够做到为每门课程提供包括微课、多媒体课件(PPT等)、电子教材、在线课程等在内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绝大多数课程都有可用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从而通过建设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数字化教学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支持;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广泛的、宽阔的学习空间,整合数字化的语文学科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学习工具等资源,实现人人都可以处处学习,时时学习。

(三)教师确定自身的功能定位

教师应在全面理解网络科学概念的基础上,确定自身的功能定位,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⑦第一个是从“传教士”转变为“解谜者”。传统上,教师的角色被定义为“传道、教书、解惑”,而“传道”一直被视为教学的第一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网络时代高校课堂教学关注的焦点。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关心的是学什么、怎么学。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微信课堂和移动翻转课堂学习,代替教师授课。教师从知识的“传道者”转变为“导师”,他们激发学生思考、回答并解决疑问、组织指导和评估反馈。二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时掌握信息获取渠道。同时,通过网络服务系统,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播获取更多的信息。⑧并且能掌握网络信息制作的相关工具及技术,如视频图片等的制作。

三、互联网时代高效语文学科教学策略方法重构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必然会对人们提出新的的要求,即我们要及时补充和更新知识。这就进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改革高校语文教学策略与方法,具体包括教学环境、形式以及资源的变化。⑨

(一)教学环境的改变

面对面课堂是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环境。网络语文教学课堂是一个基于互联网背景的虚拟教学环境,没有校园中实际的教室,同时,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也都并不固定,这些都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加以选择与改变。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完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势在必行,这可以让更多学习者受益。互联网教育的主要依托就是信息技术,因此技术投入的多少对高校教育发展的影响尤其大。加大技术投入,完善在线语文学科教学的教育环境,完善整个高校教育系统的整体环境,这将成为高校教育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让技术充分赋能网络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语文学科以及其他学科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教学资源的改变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参考书,即教材或者其他教辅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在线语文学习的课程而言,应该尽量保证课程资源的完整性、课程资源的实用性、课程内容有趣性以及合理性。毋庸置疑,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吸引到更多的生源,而高质量的教学及科研水平能够创造出更优质的学习资源,这显然是一个良性循环。因此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不同于同类型网络课程的差异化的特色内容设计方法。在网络课程内容的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文档、案例视频等辅助学习内容的创建,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成就感。同时,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必须构建学习资源的教学理论,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实践性学习资源的开发提供保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向学生展现诗歌的动画画面,生动活泼地让学生切身感受;可以突出直观内容和重点内容,如利用微课或微视频可以清晰直观地表达一个知识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互联网时代语文学科教学教育评价机制重构

第10篇

一、广泛吸收影视、报刊、网络资源中的精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在各种传媒资源当中,影视、报刊、网络的资源可以说是学生利用率最高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

利用电视媒体,作为教材的配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开辟语文的第二天地。2005年春晚文气十足的春联,2006年妙趣横生的灯谜。在春节之后的学习中都可以适时运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很好的作文素材,颁奖词可以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百家讲坛”、“子午书简”、“电视散文”中的很多节目的片断可以融入到教学中。影视资源中,一些优秀的影片可以和教材配套欣赏,《边城》、《巴黎圣母院》、《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茶馆》、《雷雨》、《祝福》等都有相应的影视作品,可以作为教材的有益的补充。

推荐《时文选粹》、《格言》、《意林》、《读者》、《指挥背囊》、《平凡的世界》、《苏菲的世界》等书刊。阅读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能力定会大有提高。网络世界的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而且使用方便。各级各类的网络图书馆,如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国学网站等;个人教学资源网站,如中学语文资源站、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三槐居、中学语文在线等;其他网上语文资源,如中央电视台网络版、榕树下,教师可以从中选择需要的资源。

二、灵活运用音乐资源巧作媒介,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尤其是流行歌曲很热衷。歌曲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把音乐引入课堂。充分挖掘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使语文教学氛围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如课前播放相关的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边城》用黄磊的《等,等,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用刘欢的《好汉歌》、《但愿人长久》、《虞美人》、《孔雀东南飞》等具有亲和力的流行歌曲也都可以巧妙地加以利用。

我们还要关注具有古典意蕴的歌词,拉近学生与古典诗词的距离。像《烟花三月》的歌词就很有古典意蕴: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类似的还有《秋水长天》、《藏龙卧虎》、《白云深处》、《追梦人》、《沧海一声笑》等等。《东风破》学生非常喜欢: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在讲诗词的时候不妨让学生赏析歌词,用那些意象表达感情。学生自然兴致极高,这样把歌词作为媒介,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把音乐巧妙地带人语文教学中。像《乡村爱情》中的歌词“火红的彩云接走了太阳,多情的星星捧出了月亮,轻轻的河水在潺潺地流淌,田边的野花在倾吐芬芳”,在练习仿写题时引入其中,学生兴趣盎然。一次讲评一道语言应用题。题目是选择一事物以拟人的手法从正反两方面写出有深意的语句,学生笔下无物或想到写什么又无从下笔。突发灵感让学生唱他们喜欢的周杰伦的《蜗牛》,“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趁着学生兴致颇高,引导到题上,学生用“蜗牛”完成这道题,进而领悟到答题可以从喜欢的歌曲中寻找创意,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做出的答案精彩纷呈。

流行歌曲中有很多歌词都是具有思想、哲理和艺术性的,是精加工的语言。而且它们已深深地影响了广大学生。流行歌曲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广泛的素材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能发现他们信手拈来的歌词。“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了那些期待的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三、细心挖掘广告资源,为语文教学积累鲜活的素材

广告本身就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一种文化资源,是大众化的流行的时代文化和商品文化,在中学生视野中出现的频率和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广告资源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备选材料”或“现成题材”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进入语文学习领域。并形成语文教学的鲜活素材。

讲解修辞知识,从广告词中找些例子,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广告为了达到一鸣惊人的号召效果,语言大都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多采用修辞手法。例如:

百变生活,有我联通。(联通)双关

新春新意新鲜新趣,可喜可贺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对偶

我家的盘子会唱歌!(雕牌洗洁精)拟人

生活就是一部电视剧。(央视电视剧频道宣传语)比喻

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运用到修辞的讲解中,轻松自然。让学生体会到修辞无处不在。语文与生活如此之近。

在讲炼字时,想到“看《环球时报》,把地球抱回家。”一个“抱”字,让人忍俊不禁,很有效果,只要拥有了《环球时报》,也就拥有了整个地球。

同时要引导学生领会渗透在广告中的人文精神。成功的广告所负载的信息不应仅是劝服性的商品信息,还应有共享性的文化信息,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陶冶,情感上的共鸣。也就是说广告也具有人文教育功能,而人文教育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CCTV3)

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轩尼诗酒)

有人说我处事简单,我认为,进固然需要努力,退更需要智慧用心,取舍之间彰显智慧,简约而不简单。(利郎西服)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戴比尔斯)

第11篇

从某种角度而言,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源组成相对复杂,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习惯和方法上,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拥有这些共性的同时,还有着与其他专业明显的差异性。

首先,对专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很多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特别是该专业相当一部分男生之前就是网吧常客、游戏高手,选择这个专业都是冲着电脑来的,认为学计算机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玩游戏、上网、聊QQ……可是开始上课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于是各种厌学表现滋生,让老师不胜其烦。其次,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乏“网络高手”,久经网络“熏陶”,思维活跃,对知识的获得有他们的一套方法,对教师这个知识的传递者不会轻易地信服。特别是对语文这样的文化课,他们更不感兴趣。鉴于这些特殊性,如何因势利导,运用信息化教学改变语文教师的尴尬地位以及更好地为学生们服务,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

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语文老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使之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更好地运用于教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为专业课的学习,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上有着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他们对一般的文化课教师不太服气,但是对“专业强大”的教师却相当佩服,语文老师要想“震”住他们,必须让自己强大起来。这就要求语文老师首先要树立信息化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流程,形成立体化、系统化的信息化教学体系。其次,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能只停留在制作简单的静态的PPT课件上,而要综合运用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动画处理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选取恰当的材料,进行资源重组,为语文教学服务。再次,教师要具备利用网络平台交流互动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一起探究、学习、交流、分享、评价。只有具备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时地在学生面前露一手,才能让学生由衷地信服,变抵触学习和被迫学习为主动学习。

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境,使教学直观生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十分强大,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它可以使静态变为动态,使那些原本只能靠想象的抽象语言立刻生动起来,充分弥补传统语文教学“只能言传不能意会”的不足,起到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还能根据语言文字跨越时间和空间距离,将那些久远的、远离学生生活时代背景的情境创设出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文内容,利用优美的荷塘图片配上低婉悠扬的音乐制作成简单的Flash,并剪辑一些视频用于课前播放,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2.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激发学生兴趣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语文教师,应该熟悉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的渗透。同时,还要会简单操作一些专业课常用软件的使用,如Fireworks、Photoshop、Coredraw等,选择恰当的信息化资源,将教学内容用信息技术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信息技术呈现学习内容、学习感悟,从而创建具有浓郁的专业特色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让语文课“专业”起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也能使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如在《荷塘月色》一课教学结束后,让学生以“我的荷塘月色”为题用Coredraw制作动画;在《将进酒》教学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查找背景音乐,用手机的录音功能制作诵读音频等。

3.开展网络互动,及时反馈评价

借助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强的优势,充分利用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发挥信息化教学系统交互性强、反馈及时的特点,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电脑的互动交流。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时,笔者利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建立了班级空间,将班级同学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有自己的任务菜单。小组成员进入班级空间后,找到相应的任务菜单,通过小组讨论、网络查询等方法完成任务,并制作成PPT课件在班级空间里。老师和其他组员可以自由访问、留言、提问等,并对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提前设计任务菜单外,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还要适时点拨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答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和别人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实现师生之间、组员内部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多边互动,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的节奏。

4.运用信息化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现代信息化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的应用等,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除教材之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抓住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建立语文学习的班级网站,创建资源库和论坛,指导学生利用手机、电脑进行远程学习,创建多向沟通、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实现语文教学的自助学习。同时,班级网站从建立到日常维护、资源的更新,都可以让学生加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一展专业特长。

计算机专业语文信息化教学应该避免的误区

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确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绝对不能因一味地追求“信息化”而忽视了语文教学本来的特征。语文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始终属于基础文化课,语文科目是一门古老而又传统的学科,浅吟低唱,品味领悟,都是必需的教学方法。因此,语文教学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选用,应该做到恰当选择,收放有度,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1)避免一味追求“信息化”而忽视其对教学的干扰作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该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应当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使用。过多、过杂地使用,如总是把图片、动画、声音、文字组合在一起,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思考。

(2)避免一味追求形式美,忽略内在美。语文课应该是文质兼美的课堂,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美的情境时,也不能忽略对课文本身的解读,对意境的感悟,要使学生沉浸于文学的熏陶中,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鉴赏能力。

(3)避免一味追求形象直观,剥夺学生想象的权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样的文学作品,每个人的感知、体验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这些“不一样”。如果为了一味地追求直观形象,单纯地用信息化手段展示,实际上是把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力。长此以往,学生将会从“没有机会想象”到“不愿想象”,最终到“不会想象”。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季振宇.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学生成就感的培养[J].新课程语文学习(中),2011(4).

张文夫.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特点的探析[J].文史哲・心理学,2012(4).

方蓉.浅谈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2(5).

丁桂娟.论中职英语信息化教学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1).

第12篇

一、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途径

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课程导入

初中语文课本中,通常收集的都是国内外名篇,这些文章中有很多描写风景、场景、人物内心表达的文字,许多场景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呈现。而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充分满足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数字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情境,其效果远远好于教师通过自身的经验向学生描述、讲解,这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在讲授《最后一课》一文时,学生或许对文章描述的主人翁的感情难以理解,或许对爱国主义思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教师可以将事先收集好的视频资料,如电影《南京,南京》中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通过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感受亡国之殇、失家之痛,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之后,教师通过影片与文章的结合,理顺文章脉络,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节发展和表达的情感,升华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2.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真实的教学场景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风景名胜的描写,许多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因此在阅读或背诵课文的时候,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而没有直观的印象,对课本的文字描述也不可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如初中课文中叶圣陶的名篇《苏州园林》中描写了苏州园林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花草树木,用形象而准确的文字描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篇文章的本意是通过对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描述,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然而许多学生从未见过苏州园林,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对苏州园林的美一无所知,因此对文字描述的意境也难以体会。而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帮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下载苏州园林的图片,并用幻灯片制作成课件,将苏州园林的真实场景,包括亭台楼榭、花鸟虫鱼、曲径假山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再把图片与教材中的文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体会语文文字的魅力。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

诚然,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它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它。现在有很多教师认为,课件用得越多,课堂效果就越好,甚至是满堂演示。其实,一节生动的语文课,老师是组织者,学生才是主体,老师要有板书、分析、讲解,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地朗读、思考、讨论、练习。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过多的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把握重点。例如,在讲授《乡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样的诗歌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比课件录音中的范读更能打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师生互动,比人机互动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先进的多媒体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文字的揣摩,对课文的品读。因此,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一定要适度。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应用,包括校园网络课堂的利用、文学爱好者交流群等等。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坚持与积累,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高效利用。

作者:杨芳单位:湖北省鄂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