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健康教育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52;G61-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将幼儿的健康教育列为五大领域之首,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学前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学会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探索学前儿童身体保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努力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创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时设计、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引导等方面形成全面的创新,帮助学生专业知识内化、专业能力建构,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正确的健康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优化课程效果
教学双向互动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 ,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师生互为主体是主体性教学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教学互动的条件。在教学中,灵活安排演示、讨论、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实践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渴望表达、追求健康运动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心理。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融入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心理的引导,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内在情感的带动下主动的参与到儿童健康活动之中。例如,在行为习惯的教学实践中,一些W生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内容把握不好,不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懒惰等特点,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通过让学生自己参与各种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减少各方面的懒惰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来逐渐提高学生的儿童健康素养。
2、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创新合作课程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课堂集体学习和课外个人预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先学后教。每一章节由学生先行自主预习,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要清楚每章学习要实现的目标,知识结构,根据教师的学习建议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独立的学习,认真作好学习笔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辅导时,要求学生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学习,要掌握教材的要点和重点,善于分析、概括教材的基本知 识和基本理论并且能够做到联系实际。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学生必须参加小组学习,小组学习包括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开展的小组活动和形成性考核中小组研讨等,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合二为一,课堂教学在保证课堂逻辑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综合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采用校内课堂学习与校外现场观摩结合,理论学习与模拟试教相结合,课程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结合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内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建立职业认同,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学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式,适时适度的生成必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了解到学前儿童健康领域中的最新发展。引导学生们采用自我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即兴创作,倡导他们采取多种方式表现自己个性化的成果,广泛开展各类儿童健康实践活动。可以在一些技能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些自主编创小型的儿童健康童话歌剧、儿童健康童话故事、幼儿舞蹈等。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再现儿童健康教育生动活泼的原始面貌,使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可能。
结语
全面加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对学生主体负责的教育教学课程,容不得半点的疏忽,在教育过程中,将身体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引导相结合,形成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势局面。
参考文献:
[1]肖羡君.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关键词]聋哑儿童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61-01
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儿童教育也因为人们的理念的转变而快速发展,可是往往却容易忽视在儿童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落的健康教育——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现如今,我们往往谈起“健康”这个词,一般含有双重意义,不仅指的是身体健康,同时也指代心理健康。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仅包含身体健康,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条件。对于一个身体素质良好的健康儿童来说,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一定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对于身体有障碍的聋哑儿童来说,更加难上加难。
一、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聋哑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聋哑的心理状态特点进行的有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方式,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慢慢提升聋哑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能够适应与其他正常儿童一起的生活。聋哑儿童的身体缺陷往往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因为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在与其他正常儿童一起生活时一般会遭到特殊待遇,这使得他们的性格会相对孤僻、多疑,同时为了谋求关注,往往喜欢在负面表现自己,养成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礼貌、懒于梳洗等坏习惯。因此,对于聋哑儿童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一个措施,展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性和优越性,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于聋哑儿童自身,良好的针对性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够开发他们的智能,增强生活信心和生活能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的公平竞争中,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全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方式
聋哑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教育方式不能够完全按照正常儿童的方式来实施,根据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应该对聋哑儿童实行“从小培养,反复训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用低起步、慢进度的教育程序来逐渐养成聋哑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近年来对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实施,对于聋哑儿童健康教育方式概括起来为:
第一,需要根据聋哑儿童的自身特点,来设计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训练。主要表现为,学校在编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对于低年级年龄小的儿童,主要实行以思想教育为主,重点培育聋哑儿童的自理劳动习惯,对于高年级年龄较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能力,这时候需要将文化教育与劳动科技等科目同时进行教育,不仅可以让他们及时改掉自己的坏毛病,还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好文化基础。
第二,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习效率提升百倍,这不仅仅只针对正常儿童,对聋哑儿童也适用。环境对聋哑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容小视的,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聋哑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需要严格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当他们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者不能因为同情心理而有所放松,需要严格约束他们的行为,同时还需要给他们创造丰富的课内外活动,这是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重点,能够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
三、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聋哑儿童是可以接受教育的,这是大家早就认识到的一个观念。在开展聋哑儿童健康教育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难以顺利进行呢?甚至出现有些聋哑儿童拒绝教育这样的情况,其实原因是因为聋哑儿童的心理行为出现了问题,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聋哑儿童,是能够很好地接受教育的。
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聋哑儿童自身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对外界产生了抵触情绪。因为他们有语言障碍和听力障碍,导致他们不愿意去交流。其次,家长和社会对聋哑儿童的不同态度也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家长的冷漠,社会的冷漠往往会深深打击到他们幼小的心灵,而有些家长怀着负罪心理对孩子过分溺爱,这些都是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最后,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极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有些不尽责的老师,对聋哑儿童的教育没有那么尽心,聋哑儿童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学校和班级的氛围对聋哑儿童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聋哑儿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聋哑儿童心理教育对策
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疏导是加强聋哑儿童心理教育的有力对策。充满温情的人文主义社会环境能够给聋哑儿童创建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社会教育是搞好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设立聋哑儿童家长学校,疏导家长的不良情绪有利于配合学校对聋哑儿童的全面管教;有社会义工或者热心人士不定期与他们交流,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鼓励,有利于树立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信心,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对策。
对于教育者来说,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爱的氛围,增强聋哑儿童的信任感;2.为聋哑儿童创设自由活动的空间,与聋哑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3.摆正表扬与批评的关系,要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给予最正确而又最合理的是非评判依据。
总的来说,聋哑儿童的健康教育不仅仅只是家长、聋哑学校以及教育者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环境。
施萍,1957年生,中国-澳大利亚《促进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保健管理》项目国家级专家,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专家带你练,全科医师实用技能培训项目主讲人,中华预防医学会辽宁儿童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儿童保健和疾病诊治工作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制定了“儿童保健服务规范”,规范的实施对明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儿童保健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提高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保障儿童获得基本保健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的需求和意识明显增强,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对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儿童保健服务规范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委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自2006年8月开始修订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经多次调研、讨论和征求各地意见,于2009年10月30日定稿。2009年12月17日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作为在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利用现行社区进行儿童计划免疫的有力条件,承担起全科医生社区儿童健康维护的任务,逐步实现全科医学赋予全科医生连续性、综合性、可及性等服务目标。
范围
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职责
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的技术指导中心,承担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评估,协助开展儿童保健服务。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考核评估。做好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建立健全婴儿及≤5岁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报告制度,开展儿童死亡评审工作。对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与科学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当地儿童保健工作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开展与机构职责、功能相适应的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技术服务。掌握辖区内儿童健康基本情况,完成辖区内各项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的收集、上报和反馈;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信息收集、相关监测等工作进行指导和质量控制。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评估。
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开展或协助开展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收集和上报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
内容
胎儿保健 动态监测胎儿发育状况,为孕妇提供合理膳食、良好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指导,避免或减少孕期有害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
新生儿保健 新生儿出院前,由助产单位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评估,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开展新生儿访视,访视次数≥2次,首次访视应在出院7天之内进行,对高危新生儿酌情增加访视次数。访视内容包括全面健康检查、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指导,发现异常,应指导及时就诊。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保健
建立儿童保健册(表、卡),提供定期健康体检或生长监测服务,做到正确评估和指导。
为儿童提供健康检查,1岁以内婴儿每年4次,1~2岁儿童每年2次,≥3岁儿童每年1次。开展体格发育及健康状况评价,提供婴幼儿喂养咨询和口腔卫生行为指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预防接种。
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心病等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心理行为发育咨询。
开展高危儿童筛查、监测、干预及转诊工作,对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与指导。
开展儿童五官保健服务,重点对龋齿、听力障碍、弱视、屈光不正等疾病进行筛查和防治。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要求
专业机构 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机构必须为卫生行政部门已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
专业人员 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在岗人员需定期接受儿童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业务用房
县(市)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 儿童保健管理用房:开展儿童保健群体工作和信息资料管理业务,房屋面积各≥15 m2;儿童保健门诊用房:儿童保健门诊应相对独立分区、流向合理、符合儿童特点;应设立分诊区和候诊区,总面积≥100 m2;儿童健康检查门诊诊室≥2间;专业门诊用房根据所开展的专业需求确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根据当地儿童保健需求、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业务量配置用房,面积参照本规范执行。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儿童保健相关专业门诊,根据业务工作量参照本规范执行。
各专业门诊设施设备 根据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配备必需的基本设备和设施。
评估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41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深入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幼儿园认识到,要真正为广大幼儿园的身心健康着想,关注健康教育,研究健康教育,实施健康教育。作为一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研究者,笔者欣喜地看到园长们对于切实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的高度重视,也深切地感受到一线教师对于有效实施健康教育的迫切愿望。为此,笔者拟就若干幼儿园健康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根据幼儿园的基础水平规划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
不同的幼儿园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对于某个具体的幼儿园而言,首先要分析自身的基础教研水平,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系统的健康教育内容。
1. 以往较少开展健康教育研究的幼儿园应脚踏实地、从零开始
以往较少开展健康教育研究的幼儿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通过对本园儿童健康现状的调查,把握本园不同年龄班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调查的内容应丰富而具体,应涵盖儿童健康的方方面面。既要了解儿童身体发育如动作发育情况,也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如情绪发展情况;既要了解儿童饮食行为表现,也要了解儿童安全事故发生情况;既要了解儿童有关健康的认知,也要了解儿童的健康行为;既要了解儿童的知行,也要了解家长的知行。
(2)根据本园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专门的健康教学、幼儿园和家庭一以贯之相互配合的健康教育问题。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故设法抓住每一生活环节的特点和要点是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
(3)反思目前的健康教育效果,找出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思考改进的措施。无论是教育过程的实施还是教育效果的衡量抑或是改进对策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反思“儿童是什么”和“儿童是怎样的”这类本质问题,只有以此为前提,我们才有可能形成科学的教育行为。
(4)选择一套权威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教材,先领会、尝试实践,再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后基于实践、逐步改进,还可以不断将自己成功的实践经验补充到权威的教材中。
2. 已有多年健康教育研究基础的幼儿园应深入反思、不断突破
有的幼儿园已研究和实施健康教育多年,在进行新一轮健康教育研究时可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1)本园健康教育的理念或特色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清以往健康教育的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本园健康教育理念或特色是否真正形成”这一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理念或特色应在健康教育的实施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不是只呈现在文本中,即健康教育理念与健康教育行为是统一的。
(2)是否进行过分时分段的教育规划?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涉及面广,长期注重健康教育的幼儿园,应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期的教育内容各有侧重,应分门别类深入研究,摸索规律,积累经验。比如,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生长教育、安全生活教育、日常健康行为教育及饮食营养教育等内容中选择研讨重点,也可以在日常健康教育、专门的健康教学及家园健康教育互动等形式中选择研讨重点,还可以在不同年龄班中选择研讨重点。
(3)本园健康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各是什么?长期进行健康教育的幼儿园很可能已经在许多方面形成了优势,比如,善于有效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善于开展适合儿童深刻体验的有情境辅助的健康教学,善于家园配合形成健康教育合力等等,对此应及时总结、不断提升。但是具有优势的同时往往也存在不足,比如,健康教育理念不是十分清晰,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不够稳定,健康教学中的说教较多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要集思广益,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4)健康教育研究队伍是否相对固定且有梯队?处于同一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学骨干与新手是否有不同的研究重点?虽然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已认识到教师参与研究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对如何激励教师在研究活动中逐步做到“一专多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如何避免研究队伍无规划、同一课题研究队伍经常变化、教学骨干与教学新手没有合理分工等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
(5)最近的健康教学观摩活动是否属于具有创意的新课题?思考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从教学角度反思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否充满生机,有助于具有健康教育特色的幼儿园在与同行交流分享时,展示具有创新价值的教育活动,而不是一再重复已有的教育活动。
(6)能否部分建构体现本园特色的健康教育教材?可从某个健康教育活动或某些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始,依据健康教育的成果,从思想到实践,逐步建构体现本园健康教育理念、反映本园健康教育成果的健康教育教材。精心编写教材和持续修改教材的过程也是从实践到理念再从理念到实践的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
二、把握和遵循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根本
无论是研究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还是研究幼儿园有计划的、系统的健康教学,其根本目的都是要切实把握和遵循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往往体现在健康教育的内在关系上。
1. 幼儿园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1)教师教的思路与儿童学的进程的关系:教师教育设计的思路是否顺应了儿童学习的心理逻辑?教师是否因为急于完成设计好的各个环节,而疏忽了儿童,变得不那么耐心等待儿童作出反应了?
(2)教育重点与教育难点的关系:是否为了丰富教育内容而忽视了教育难点的深入解决?抑或只注重了教育内容的“面”而忽视了教育内容的“点”?
(3)教育形式多样化与教育结果有效性的关系:是否为激发儿童的兴趣而过多运用了各种教育形式或手段(比如在短短半小时内,视频、绘本、情境表演及实践操作等一一呈现)?对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是否欠考虑?
(4)形象生动性与教育科学性的关系:实施健康教育,常常需要借助生动的形象以增强教育效果,但要考虑形象的生动性是否是以违背教育的科学性为代价的?
(5)有趣快乐与探究表现的关系:儿童在快乐中是否充满好奇?儿童在好奇中能否充分探究?儿童的恍然大悟是否来自亲身体验?儿童在探究表现中是满足了自身需求还是迎合了教师的某些预设要求?
(6)挖掘经验与呈现经验的关系:如何把儿童的经验挖掘出来并帮助其深刻地体验和提升,而不是将成人的经验直接呈现给儿童?
2.幼儿园健康教育过程中由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独特性带来的特殊关系
(1)在饮食营养教育中,可考虑以下关系:①教学与生活的一致性关系,如午餐食物与教学内容的有机呼应。②儿童饮食营养的现状与科学搭配的矛盾关系,如要对儿童饮食现状作出是非判断,将儿童的日常喜好引向理性追求。③进餐音乐与噪音干扰的对立关系,即进餐是“主”、音乐是“辅”,不能喧宾夺主。
(2)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考虑以下关系:①出乎意料与儿童消极情绪的多元关系,如“意外”并不一定就等于“不开心”,解决情绪问题的方式方法应缘于儿童生活而不是成人经验,诸如不开心时“大吃一顿”“上街购物”等就不像是儿童所为。②游戏情境与情绪体验的不确定关系,即游戏中不同的儿童可能体验到快乐、伤心、生气等不同情绪,而不一定是某种预设的情绪反应。
(3)在亲子活动中,可考虑以下关系:①亲子距离与榜样示范的回归关系,家长不仅能直面自身的非健康行为,与孩子拉近心理距离,而且能就纠正非健康行为找到可行对策。②孩子调皮撒娇与家长急于求成的冲突关系,家长需耐心艺术地引导孩子而不是只顾“面子”,急于求成。
(4)在体育活动中,可考虑以下关系:①身体运动与身体保健的相辅相成关系,运动是为了保健,故不能因为运动而影响甚至妨碍身体健康。②快乐放松与兴奋过度的度量关系,不能因为儿童很快乐就忽视活动节奏或无视动静结合。③满足儿童兴趣需要与物尽其用的科学关系,即是否对有的材料“过热”而对有的材料“过冷”。④各年龄班儿童特点与动作发展的层级关系,如开放的户外活动是否满足了不同年龄儿童的运动需求。⑤运动中的创新和挑战与秩序和安全的对立统一关系。⑥儿童充分自主与教师适当引导的辩证关系。⑦儿童身体的局部锻炼与全面锻炼的协调关系。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国家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惠民政策,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全体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上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健康档案的建立,存在电子档案的录入与纸质档案不同步现象,部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信息不能完全一致,各项重点人群的筛查率远低于理论数字。
2、 健康教育及健康咨询活动次数未达到项目要求。
3、 慢病管理频次及管理率不达标。
4、 慢病随访和其电子录入工作未能及时完成,个别随访无意义,甚至不真实。
5、 档案未很好的利用,多数成了“死档”,失去了建档的意义。
三、 长期工作安排:
1、健康档案。继续建立健全信息化档案,及时更新档案,并做好保密工作。
2、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至少四次面对面的随访,定期进行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并及时对其电子录入。利用随访宣传防病知识,做好资料汇总和信息上报。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同时加大筛点人群,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
3、健康教育工作。要真实,有意义。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季节防病重点,每两月更换一次室外及室内健康教育宣传栏的内容,印刷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在上门访视时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每个月组织动员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及6岁以下儿童家长等以重点人群为主的本地群众参加我院举办的健康教育讲座;每个月利用集市开展一次健康咨询活动;循环播放音像资料不少于六种;提供不少于十二种的印刷资料;其相关资料(通知、照片、记录、教案、试卷等)必须规范存档。
4、老年人保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护和伤害预防、自救 等健康指导。尤其是管理的老年人辅助检查工作。确保65岁以上老年人、特困残疾人、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体检。全年对上述人群进行四次面对面的随访和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同时做好宣传发动,积极参与强化免疫,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
5、档案(纸质和电子)的利用工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未建档的建档;建档的充分利用档案,如信息的更改,内容的填充,随访等。
6、预防接种。建立规范化的免疫门诊,建立健全计免制度,规范计免接种操作,每月接种不少于8天,同时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到安全注射,为我乡儿童提供安全、有效、免费、均等化的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服务,熟练掌握接种前、后的全面情况,做好接种反应事故的处理登记,加强冷链管理,做好疫苗的进出管理、冷链远转管理、失效报损登记。根据上级疾控中心的要求,进行相关疫苗的强化和为重点地区的重大人群提供疫苗接种服务,有效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性的传染病。新生儿建卡、建证、入托学生验证。
7、传染病防治。
(1)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组织和传染病管理制度,全面规范使用门诊日志,建立健全发热、腹泻门诊登记,认真做好疫情报告、疫区管理及疫情登记。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传染病防治法》,让医务人员全了解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分类、法定报告人、报告时限、方式、程序等业务知识。同时让更多人群认知疾病防治的重要性。要及时、准确上报疫情,及时完成疫情登记。
(2)积极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病人转诊率达100%,同时开展病人的追踪治疗及随访管理,督促其定期复查,并将信息及时上报贺州市疾控中心。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强普及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建立规范的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
8、儿童保健。加强儿检工作,四到六岁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0%以上,三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0%以上,新生儿访视率达90%,做好儿保建册工作,加强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及时发现与治疗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依法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管理。对新入托园的幼儿一律进行体检,合格者方能入托。
免费向我乡0-6岁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同时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辅食的添加等营养及护理的咨询指导,对常见病的预防、心理发育、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对贫血、佝偻病、肺炎、腹泻等疾病进行预防,规范儿童保健服务,逐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降低儿童死亡率。
9、孕产妇保健。免费向辖区孕产妇提供基本保健服务,规范孕产妇保健,做好早孕建册、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工作,并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筛查、追踪、随访和转诊等工作。继续加大实施母婴安全工程的宣传力度,以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为目标,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掌握育龄妇女和孕妇情况,动员和通知怀孕妇女进行孕产期保健管理。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减少孕产妇死亡。叶酸及孕产妇分娩补助及时发放。
10、重性精神患者管理。完成四次的随访等工作,如患者等情况许可,进行一次健康检查,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率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68-01
1 健康教育
随着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的预防保健意识已大大增强,把一般的健康教育与免疫规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联系起来,使健康教育渗入到免疫规划工作中。具体工作的思路是,在开展免疫规划宣教时,首先宣传国家免疫规划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介绍国家规定的一类疫苗是免费由政府埋单; 二类疫苗是自愿接种费用自理,说明免疫规划工作是儿童预防保健的一个重要部分。
2 健康教育方式与对象
2.1 健康教育方式
2.1.1 宣传栏 每两个月 1 期,其内容时常更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儿童及家长易接受,并针对季节开展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及儿童保健知识宣传。
2.1.2 设立固定的宣传展板上墙 如 《家长接种须知》, 《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程序及接种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流程》,《儿童接种后注意事项》,《免疫接种禁忌证》等内容。
2.1.3 音像 在预防接种门诊的健康教育室或候诊室反复播放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宣传形式直观性强,教育性广而活,易于人们接受。
2.1.4 宣传横幅,宣传画、宣传单,宣传活动 通过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活动的开展,在接种门诊及社区居委会悬挂横幅和张贴宣传画、散发相关免疫规划宣传资料、让每个儿童家长了解并深深体会到 “免费接种疫苗是每个孩子都应享有的权利”,“即时接种疫苗,保护儿童健康”等知识和国家政策。
2.1.5 开展短信通知、电话咨询业务 设立咨询台和热线电话,主要由预防接种人员负责。由于接种对象或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普遍缺乏了解,特别是对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不熟悉,担心孩子漏种、重种、早种、迟种等等,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对前来接种的 0 ~7 岁儿童纳入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计算机管理,使儿童及监护人获得一系列优质服务。
2.1.6 对家长的培训 利用每周一次办理预防接种证的机会,对儿童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知识培训。不定期组织儿童保健专家讲授儿童保健知识。
2.2 把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日门诊 充分利用接种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预防接种门诊的有力阵地,在每天接种的各个环节做好口头和书面的健康教育宣传。
2.3 建立一支合格的健康教育队伍 对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开展教育的实际沟通能力和宣教能力。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和医德的教育,可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的免疫规划人员仅有 4名,辖区流动人口 1 万余人,特别要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是保证和提高接种率的有利因素。
2.4 宣教对象 以新建卡儿童及流动人口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也包含辖区内的高危人群人群如老年人等。
3 结果
由于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免疫规划工作相互渗透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免疫规划健康教育,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儿童预防接种保健知识,同时将国家的免疫规划相关政策传达给家长,使每一个儿童都能享受到免费接种的疫苗。预防接种门诊的年建卡人次由 2004 年的 100 余人到 2010 年的 200 余人,由开展周门诊到日门诊接种,由原来接种 “五苗”,再扩大接种到 14 种免费疫苗和目前的 20 余种二类疫苗的接种。
4 讨论
4.1 免疫规划和健康教育是相互独立又互为相关的学科,健康教育是促进免疫免疫工作的重要手段,而免疫规划预防接种门诊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在免疫规划接种门诊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
4.2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预防接种不仅是一种方便、有效和经济的手段,而且是控制以至最终消灭某些传染病最根本的措施。
4.3 预防保健工作特别是免疫工作是综合医院一项重要的任务,而且这项任务政策性强,工作量大,需要家长和辖区居民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4 对接种儿童的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既可提高预防接种效果,又可减少医疗纠纷。
4.5 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和医德的教育,可防止预防接
种门诊接种医生出现接种差错事故。
4.6 通过健康教育渗入预防接种工作中,促使辖区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辖区内相应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结核性脑炎、乙脑、流脑等疾病,从 2004 年至今无一例发生,麻疹也控制在 1/10 万以内。
实践证明,将健康教育融入免疫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建立一支培训有数的健康教育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是促进免疫规划工作,提高预防接种率,防控传染病,保障儿童健康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曼秀,曹翠明,刘小强.健康教育在乡镇学生预防接种工作中的作用及分析[J]. 现代护理. 2009(13)
[2] 高龙明,吴建辉,亓兴中.健康教育在促进免疫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作用[J]. 职业与健康. 2010(12)
【关键词】城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健康体检状况;影响因素
健康状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必须要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状况才能够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认识到儿童健康状况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的基础上[1],我国针对儿童健康体检工作的范围也越来越深入。在我国的城市中,5岁以下儿童采取421体检方式,目的就会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不断涌入,同样跟随进城务工父母的流动儿童的卫生保健问题成为了目前的重点。本文对某城市的5岁以下流动儿童进行健康体检现状的分析,并了解影响因素,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对某城市符合条件的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纳入标准:①户籍属于城市;②在城市居住超过6个月;③
1.2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儿童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内容包含儿童一般情况、保健情况以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监护人的儿童保健知识了解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分析影响5岁以下流动儿童健康体检的单因素和多因素。P
2.结果
2.1分析影响5岁以下流动儿童健康体检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次研究一共回收1842份问卷。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监护人的教育程度以及家庭人员月收入与健康体检率呈正相关。具体见表1。
2.2分析影响5岁以下流动儿童健康体检次数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随着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增加其健康体检次数也随之增加,建立儿童健康档案的可能性也更高,见表2。
3.讨论
我国不断出台各种文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对妇幼的保健服务质量[2]。根据某项调查资料显示,从1990年-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分别从7.4%和31.3%下降至3.4%和9.4%[3]。虽然我国保证儿童健康发展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城乡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为了保证我国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从出生就进行系统的健康体检等保健服务,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给予儿童一个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利用健康体检的方式,及时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健康状况,针对一些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1842名5岁以下流动儿童的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在过去1年之内的健康体检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最终的健康体检率为1603例(87.02%)。与黄爱群[4]等人对北京、杭州的得到的过去1年的健康体检率73.7%和48.0%明显要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仍然需要加强对流动儿童建档率。特别是针对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家庭人均月收入不高的流动儿童需要加强帮助。
综上所述,该城市的健康体检率水平较高,说明当地对流动儿童的健康教育工作比较到位,其中影响5岁以下流动儿童接受健康体检的影响因素包含监护人的低教育、低收入以及未建立档案。
【参考文献】
[1]丁文清,赵美兰,李瑛. 银川市5岁以下流动儿童卫生保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17(04):504-507.
[2]曲帆,李奇. 5岁以下流动儿童保健现状与干预方法[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06):404-405.
关键词:社区;儿童健康;管理体系
0-3岁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婴幼儿体质发育、智力开发及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居民对健康追求的思想转变,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大,社区卫生服务逐渐取代传统医疗服务,以团队服务模式为主,以综合性为特点,逐渐的发展壮大。2008年1月,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在全国八个试点区共18个检测机构开始实施。
一、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对象与管理内容
1.管理对象研究对象是试点区 0-3 岁儿童,包括正常和异常儿童,收集规范实施以来试点区 0-3 岁儿童健康档案资料。2.管理内容实施团队式服务管理模式,由全科医生、预防保健医生、心理医生、社区护士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组成。根据儿童保健特点,结合社区实际实施包括孕期保健在内的、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辅食及营养的添加,生长发育测评,心理发育状况,生长发育监测,托幼教育机构卫生保健,儿童体检,性启蒙教育,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意外伤害的预防和发生、免疫计划的实施、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儿童保健咨询指导工作。3.管理特点树立了新型的服务理念,建立了家庭、医院与社区相结合的多部门参与综合管理模式,实现了新生儿期-产后访视-儿童系统管理全程式服务;把免疫部门和体检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服务对象不再只局限于儿童个体,还包括他们的家庭成员的生活环境、职业、生活习惯等;儿童保健项目也分为正常儿童项目和异常儿童检测项目,包括微营养素和脏器功能的检查等。
二、结果分析
胡海铭等人对广东省江门鹤山市人民医院收集的108为儿童实施健康管理规范,对于0-36个月儿童应用儿童健康管理规范进行健康档案管理,结果显示,儿童健康管理的实施在改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降低儿童贫血、佝偻病的发病率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值得各基层社区广泛推广应用。另外,杨慧敏等人还特别指出,儿童超重率虽然有所降低但仍是高于2005年全国儿童超重率,建议减少超重及肥胖儿童的发生作为下一步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曾玲等人利用文献法、专家咨询法和德尔菲法进行指标的筛选与构建,最终构建的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项目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的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40个,筛选方法较为合理,结果相对准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谭玲琳等人对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无缝式健康管理研究,其采用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相结合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不仅加强了社区0-3岁儿童的健康管理能力,还使得儿童健康管理更加规范、及时、有效。
三、讨论
1.传统儿童保健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儿童保健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多数社区儿童保健服务主要为测身高、称体重、测视力,简单评价身体发育情况及初步解决喂养和生长发育中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儿童精神健康的关注较少或水平较低,对于智力的拓展及心理的辅导更是极为少见。这种低水平的工作方式难以满足人们逐渐增加的要求,不能提供优质的综合 。2.观念的转变随着传统以治疗身体疾病为主的医学服务模式,渐渐向促进健康、预防保健为主流的预防控制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由医院向社区、家庭深入。新型的服务模式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更提升了居民接受保健服务的主动性和依从性,扩大了社区在居民心中的影响,使儿童系统系统管理率不断上升。3.提高基层医务保健人员的素质实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过程中要对社区健康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因为儿童需要更专业、更全面、更深入的保健服务,要强调其个体化,总体要遵循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同时也有利于社区保健系统的完善和设施的健全。4.存在的问题第一,社区 0-36 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范围较广,但提供的服务项目不够丰富,一些高端的需求还不能够被满足,比如智力测试、早教、亲子活动。第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儿童健康管理人员素质有很大落差,专业人员较少。第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环境还有待提高,设备陈旧,缺乏儿保工作设备。综上所述,社区儿童管理规范的实施对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尤其在生长发育状况、贫血及佝偻病等常见病患病率有了很好的改善。但是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及地区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的不同,群众健康管理意识还有很大的不同,健康管理体系应用还没有完全普及,这也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戴耀华,关宏岩.儿童早期综合发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4):327-329
[2]胡海铭,李颖芳,李淑贤,等.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实施效果评价[J].罕少疾病杂志,2016,23(4):58-60
[3]杨慧敏,肖峰,李瑞莉,等.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8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早期的成长环境对于其价值观、人格、交际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的家庭环境将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状态、日常行为以及智力发展。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够亲密,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家长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消极情绪明显
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明显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留守儿童常常处于消极状态,由于长时间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在遇到问题或事情的时候十分容易形成孤单、焦虑、沮丧的情绪,从而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与生活。据相关数据研究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抑郁、负面、消极、偏执、焦虑的情绪数据均相对较高[1]。
(二)性格孤僻内向
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会普遍存在一种被父母遗弃的心理,十分容易失落。往往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也不愿意与他人正常交往,性格较为孤僻内向。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即使有隔代长辈监护,但是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习惯一个人,不愿意将自己的心事告知他人,长此以往十分容易形成人格障碍和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旁,他们十分缺乏关爱,性格内向孤僻,独来独往,“情感饥饿”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焦虑自卑情绪严重
在生活学习中儿童的心理行为与父母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也将会起到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更加愿意依赖父母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旁,会导致儿童严重缺乏安全感,失去依赖的对象。虽然可能有长辈照顾,但是长辈却无法给予心灵上的慰藉[2]。这种长期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十分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焦虑自卑的兴趣,敏感、无助、紧张,常常突然变得恐惧。尤其在遇到考试、比赛、提问等情况时,心理更加容易出现异常的情况。同时,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旁往往严重缺乏自我认同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更加容易胆小怕事,自认为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严重,自卑感严重,尤其是对于自身的智力、外貌等方面都十分自卑。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家庭方面
家长要正视自己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时时刻刻做好耗子的榜样,不要过度满足儿童的物质需求;定期与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学校进行沟通,掌握孩子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状态,熟悉掌握其成长情况,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多加引导。例如,可以选择寄卡片、对话视频、语音通话等方式进行孩子进行直接的沟通。沟通内容方面除了要谈谈学习外,还要更多的涉及到孩子的生活,走入孩子的内心,多加关怀。同时,家长要及时联系老师观察孩子的成长状态。
(二)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工作是由学校承担的,学校应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学习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以便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全方位的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档案要详细包括留守儿童父母务工情况、父母联络方式、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络方式等,定期更新信息,以便在留守儿童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联系家长。其次,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监管制度。在班级中建立信息反馈平台,从班级同学口中获取更多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信息,将同学作为留守儿童与教师家长之间沟通的纽带,协助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3]。最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通过课堂的教授进行的,更多的是通过丰富的活动开展的。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型教育活动。例如,可以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留守儿童的意志,培养其坚韧不拔的品格,提升其面对困难的能力。又例如,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外出游玩,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历史,了解社会环境,从生活中习得做人的道理。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其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明显,性格孤僻内向,焦虑自卑情绪严重等问题。作为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参与者的家长与学校应该重视这一情况,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怀,根据留守儿童的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采用心理教育策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重视,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开展各种垒许的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和机制,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会芹,张波,郭雪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12):18-22.
一、市疾控中心以慈疾发[2005]18号《关于要求各地做好计划免疫宣传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医疗单位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突出宣传重点,并将宣传活动总结上报(如上街咨询、横幅、标语、专题片播放、黑板报等)。
二、4月25日在我市宗汉街道开展“实施免疫规划,保护儿童健康”上街咨询活动。本次活动由市疾控中心、市健教所组织,宗汉医院共同参加,共计7人参加。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有宣传画、宣传墙报、报纸、小册子、宣传单),横幅一条,共有100余名群众接受咨询。
三、同日对宗汉街道振华民工子弟小学800余名学生及宗汉街道外来人口公寓1000余名外来人口发放“致全市外来人员的一封信”,宣传计划免疫程序,实施方法,免费接种疫苗等知识。
四、针对我市麻疹高发态势,根据麻疹强化免疫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使群众了解、掌握如何防治麻疹,及时接种疫苗,近阶段主要开展了以下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如下:
1、印制宣传资料:4月6日连夜制作“麻疹的预防”健教资料1万份,并于第二天下发;4月8日印制宣传画1000份,及时下发至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学校;4月16日印制“告家长书”10万份并及时下发至各接种对象。
2、报纸:4月8日以新闻形式接种通知;4月16—18日连续3天刊登“关于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紧急通告:近期我市麻疹疫情高发,我市将于4月19
日~25日对所有8足月至7周岁儿童(包括外来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免费接种。请各位家长携带孩子到当地卫生院(医院)接种疫苗。”
4、电台:从8日开始每天不间断播放“关于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紧急通告”。
5、制作、发送短信息40万条,内容为“关于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紧急通告”。
6、制作横幅15条,悬挂于3处车站,各大医院。
7、制作大型路牌广告5幅,分别置于城区各主要入口处,连做7天。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感染疾病的防患意识也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接种疫苗,未雨绸缪,提前杜绝感染病的传染。接种疫苗不仅是卫生防疫部门的保健工作,也是儿科工作和基本的公共卫生安全的保障。为儿童接种各种疫苗可最大的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减轻了家长的心里负担。通过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可以让家长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在免疫方面的认知水平,从而确保家庭的核心婴幼儿的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社区接受健康教育的免疫接种的适龄儿童家长共347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为112名,中学、中专学历家长为156名,68名家长为小学学历,11名家长的文化水平近于文盲;家长年龄主要在25~3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8±2)岁,其中301名家长为女性,46名家长为男性。
1.2 方法
1.2.1 诚挚的服务耐心的态度为家长提供相关的免疫接种知识。有些接种儿童的家长由于比较年轻,缺乏照顾孩子的经验,往往对孩子照顾不周。也有一部分家长由于对免疫知识的匮乏,不相信健康的婴儿也需要免疫接种,认为接种产生不良反应,担心这样反而会伤害孩子的健康。也有父母在婴儿和年幼免疫接种后出现正常反应时,由于对免疫接种知识不了解,于是产生担心、焦虑,加之对免疫的意义不是很了解和不够重视,因此不再继续免疫接种。所以在开展健康教育时,详细解释免疫相关知识是重点内容,介绍了免疫程序的操作,家长在孩子接种后应该注意哪些相关事项,有哪一些正常反应及应该如何处理。告知儿童家长麻痹糖丸要空腹口服,服用后不能立刻进食,要保持一段时间的空腹。婴幼儿接种卡介苗,某些接种儿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一些正常的反应如:会有局部化脓反应发生;局部疼痛或红肿,也有的会有硬结现象,可能导致出现发烧高热现象。针对上述现象,家长按照接种后的知识可以给予相应的处理,若反应严重要和接种单位取得联系,及时就诊。
1.2.2 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接种儿童父母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层次不同,讲解免疫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也要不同。不文化程度不同,加之不同的年龄、生活习惯和背景,进行健康教育时要因人而异,因人讲解,有重点,有针对性。
1.2.3 大力宣传免疫给儿童带来的益处和重要性。儿童的免疫系统与成年人相比,发育还不完全,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很弱,若想增强对传染病的抵御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免疫接种。如果孩子没有进行正常的疫苗接种,对传染病没有抗体,又因发育不完全没有如成年人一样的免疫屏障,就非常容易被传染病感染。
1.2.4 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势要多种多样,群众易于接受。在儿童接种疫苗相关知识的传播的同时,还应该向家长讲解一些儿童日常的保健知识和护理知识。传播方式不仅仅限于宣传栏或者发放一些小册子、张贴一些海报之类的方式,还应该利用一切和儿童家长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面对面交流。
2 结果
我社区347名接种适龄儿童的家长,有337(97.1%)名家长对免疫相关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本社区4岁以下(含四岁)儿童都按照国家计划免疫程序顺利完成接种工作,所有儿童都没有不良反应出现,没有任何感染病发生。
3 讨论
通过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接种儿童的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儿童相关的保健知识有了更多的掌握,提高了儿童家长对孩子接种后出现反应的处理能力。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后,进行调查,儿童家长的相关免疫知识和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普遍提高,对全面提升社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居民们也纷纷表示,通过社区各种健康教育的开展,儿童家长懂得了许多接种知识,对保护儿童健康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2-0049-01
【关键词】护理 人性化服务 优质服务
1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儿科是小儿生病住院的科室,而以婴幼儿住院居多,众所周知,婴幼儿因其年龄小,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又名“哑巴”科,加上儿科平时护理工作量大且繁琐,家属不能理解等原因往往是这边刚加药,那边又肿了、不滴了,到处都在喊你,且又是一样的着急,基本是从上班忙到下班,一分钟也不停还常加班。久而久之,容易使护士产生厌倦不满情绪,觉得儿科护士太累了,跑断了腿,还常受家属的气。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儿科护士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1 热爱儿科护理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 儿科护士必须有坚定的敬业和献身精神,坚信自己所做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职业,因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关心儿童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要从内心热爱才不会因工作繁琐而厌倦,才能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
1.2 勤学苦练,有过硬的穿刺技术 在儿科没有过硬的穿刺技术是不行的,“一针见血”尤为重要。因为患儿都是爸妈的心头肉,打在儿身上,痛在爸妈身上。许多护患纠纷也就是因为这个诱因。所以我们要勤学苦练,多总结,多摸索。“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在这里得以体现。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多学多看多练,技术自然能掌握。
1.3 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及时准确观察病情 由于年龄的特点,许多患儿有口难言,一切的病情都有待于护士的观察和分析,并及时向医生汇报,使病儿转危为安。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各种常见疾病的护理与观察要点,才能在工作中很好的发挥护理效能。
1.4 针对不同年龄段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尽量相对固定,以利于对小儿进行全面的、连续的护理,加强对患儿关心爱护,对他们来讲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与患儿接触最多,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儿及家长以深刻的心理影响。一个训练有素的儿科护士要注意个人仪表和风度,坚持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上要热情和蔼,更主要的是要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如对婴幼儿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上的需求等,调节护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心理状态。
2 营造优良的服务环境
安静、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病区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自然景色和卡通人物的壁画能使人心情愉悦和欢快。
根据年龄段分室收治,新生儿室相对固定病房,有利于消毒隔离及患儿、家长的休息,预防交叉感染。
根据感染与非感染,肠炎与肺炎分室收治,指导家长勿串病室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控制加床。
做好消毒工作,新生儿室必须每日消毒,其他病室每周消毒两次,每月做空气培养一次,确保菌落数不超标。
3 丰富人性化服务内容
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性化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按照护理程序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就儿科特点而言,人性化服务可概括为“四字”“四送”。“四字”是指“技”“情”“忍”“乐”。即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以消除患儿怕打针的心理,减轻患儿痛苦;对患儿及家长处处以真情相待,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及行为、家长的抱怨都要忍让在先;尽可能增加患儿的欢乐情绪。“四送”是指入院时送温暖,包括送水、生活安排、协助检查,指导用药,对初入院者要特别关心,尽快缩短双方距离;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一份小礼物;工作中送笑容,无论是操作、检查还是取样,都应坚持微笑服务,对儿童而言,在微笑中安慰叮咛比直接告诫作用更强烈;康复出院时送祝福,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