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市区经济;发展模式;资源禀赋;发展路径
一、导言
(一)市区经济的界定市区是人口、资本、人才、技术和资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地,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引领、示范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市区经济又称为城区经济,是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地市级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城区经济之间的竞争优势。市区经济具有方向性和向导性,是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动力。市区经济具有高收益型,其经济生产效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市区经济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有体制创新的活跃性,是改革的试验区。
(二)市区经济研究述评作为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现有对市区经济的研究主要包括市区经济发展的定性研究和市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以及发展效率评价的定量研究。市区经济的发展是三明市全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全市发展的龙头,只有市区经济发展起来才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本文在对三明市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市区经济发展效率提升的策略,为增强发展三明市市区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三明市市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市区经济的发展持续受到关注2007年,三明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从拓展市区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市区工业提速增效、扶持建筑业做大做强、支持商贸物流与旅游业加快发展、推动市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积极创造市区经济发展条件等方面,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增强市区经济的实力与带动力,推动市县一体化和城市联盟,促进三明市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2019年,三明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市区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内外协同“两篇文章”。市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三明市区经济发展质量如何,对三明市经济发展影响大小需要评估与反思。
(二)市区经济发展质量不乐观通过对2013年-2019年三明市统计年鉴的梳理(表1),三明市区经济总量占全市(共含12个县市区)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在20%多一点,在2019年下降到20.1%。
(三)产业机构优势不明显通过对一二三产业市区占比分析,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较为平稳,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约为全市第三产业总量的四分之一。第二产业占比有增长,但增长并不明显(表2)。
(四)市区尚未形成要素集聚通过对人口数据的梳理,三明市以及市区常驻人口总量均逐年递增,市区人口增速略高于全市人口增速,但增速不明显,说明市区未形成人口集聚优势(表3)。
三、三明市市区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财政体制改革市区经济发展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是财政体制改革。按照税种的不同,市政府与区政府将财政收入划分为市级收入、区级收入以及市区共享收入。区所辖范围内的较大比例财政收入上缴市财政,使得市区财力明显偏弱。省直管县财政的好处是减少行政层级,激活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缺点是直接减弱了地级市政府对全市经济的管理能力,使得各地级市的中心城市发展缓慢。
(二)制约发展因素较多三元与梅列两区面临发展空间受限、工业企业外迁、产业结构不优等制约因素。通过大力发展集约低碳型、集聚效益型、消费驱动型、科技文化融合型和城市治理服务型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发展目标从单纯追求量的增长向结构效益并重转变,走出城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三)城市规划落后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总纲,它明确了一个城市的功能和发展目标,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三明市区在城市规划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规划落后,特别是城郊规划落后;规划发展不均衡,市区发展重点项目多落地梅列区;规划特色不鲜明,与其他地级市城区规划趋同。综上所述,市区经济实力不断地下降,其带动性无法有效体现,对全市的调控能力也会减弱,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可持续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市级经济的发展必须引起各方重视。关注市区经济发展现状不仅要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要考察经济发展活力的强弱及经济发展潜力的大小。市区经济发展与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加快发展市区经济的突破点在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以及市与区之间的工作机制。
四、三明市市区经济发展建议
(一)三明市市区经济发展模式梅列区和三元区作为一个地方中心城市所在地,具有对周边的带动引领作用,如果经济实力不断下降,其带动性就不能有效体现。目前,两区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土地成本高,要素资源相对集中,需要承担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高附加值环节,与两区的企业、居民共同创造市区独有竞争优势,构建城市优先机制,要将梅列区与三元区作为全市的经济高地。因此,梅列区和三元区经济的发展亟待引起三明市各方面的重视。探讨三明市区经济的发展,就是基于市区发展的价值取向,寻求市区内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些资源包括财政收入、土地、人口等。如何形成上述资源的集聚是市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
一、第三产业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第三产业的概念。第三产业,统称为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门类中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各行各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业、咨询业、公用事业、科研文教卫生事业、国家机关团体等。这些产业部门一般不进行直接的物质产品生产,而是为物质生产部门和居民生活提供服务,它是联系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物质生产部门与居民消费之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中介。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在一二产业物质财富丰富的基础上。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中部地区包括江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六省。促进中部崛起,关键是要解决中部地区的城市与工业发展水平低、农业落后的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促进中部崛起的“三驾马车”,第三产业发展对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
1、建设新型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发挥巨大作用。一是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迅速崛起,而且深刻改造了钢铁、机械、纺织、化工、冶金等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促进产品设计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加快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极大地增强中部制造业的竞争力。二是第三产业中的现代物流业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涵盖上中下游产业,构成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产业链条。物流业的匹配度,直接决定了产业链条的关联度。中部地区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现代物流业,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如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珠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三是第三产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减轻工业化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我国新型工业化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道路。这将导致第二产业对实物资源的需求相对下降,对服务资源的需求相对上升。四是第三产业中的生产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推动工业发展。生产业已成为工业增长必要的中间投入,其投入的数量、质量和方式,直接影响工业化的速度和水平。
2、第三产业发展能促进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城市的产生及规模的扩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市场的发展则与第三产业紧密相关,它一方面使城市繁荣充满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城市产生了一种市场引力,成为一定地域的经济中心。在市场作用下,周围的商品资本人才也向城市聚集,促使城市规模的扩张。第三产业的这种市场作用在城市化加速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分工协作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生产、生活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第三产业顺应了这种趋势。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快捷的交通、通讯,还需要金融贸易服务、广告咨询、科技文化教育等行业的充分发达,未来城市的发展将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此外,城市居民生活也越来越要求更多更好的服务。这一切都要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实现,从而能够吸纳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因此不断扩张。与此相应的是,第三产业在城市生产、就业方面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对于城市化的推动也越来越大。
3、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部是我国的传统大农业区,中部6省农村人口2.80亿,占区域人口的76.38%,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全国跨省流动人口超过300万的6个省份中有5个在中部。因此,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对实现中部崛起十分重要。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发展”的要求;可促进中部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可加快中部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可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乡村文明”的要求。
二、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部第三产业发展基本概况。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近年来中部地区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2006年中部六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超过同期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速度,高于同期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速度。中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提高,使三次产业结构实现并巩固发展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并使产业结构在向“三二一”格局演进。
(二)中部第三产业行业结构分析
1、中部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情况。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传统产业稳定发展。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是中部第三产业的传统产业,也是中部第三产业的主要产业之一。从改革开放至今,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占中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其总量却稳定增长。
(1)批发零售、餐饮业快速增长。批发零售餐饮业是中部第三产业中主要的支柱产业,对中部第三产业发展影响很大。2006年中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5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0%。中部6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年均增长值超过同期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部6省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的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是规模较小。2006年中部六省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仅为全国当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的16%。
(2)金融保险业不断壮大。金融业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资金保障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来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中部地区金融业增加值73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1%,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11.3%。但中部江西省只有69.5亿元,全国最高的地区――北京为836.6亿元,是江西的12倍。
(3)旅游业作为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弱质产业向初具规模的产业转变,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
中部发展服务业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从供求关系看,与近几年农产品、工业品过剩的情况相反,第三产业的许多部门,如社会服务、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2、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特征。第一,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大。在中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传统的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的增加值分别占中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和17%左右,从业人员分别占中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5%和13%左右。第二,新兴行业发展较快,但所占比重低。进入21世纪后,中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新兴行业在中部第三产业中的所占比重低,说明中部社会经济生活中市场化水平还较低,与中部崛起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和不相适应之处。第三,与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相关的公益性行业发展较快,但所占比重也较低。这表明,公益性行业的投入不足,其发展水平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第四,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所占比重大。2006年中部六省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增加值在其他服务业增加值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仍占中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这说明中部政府机构改革进程滞后,机构臃肿,效率较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第五,产业层次低。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四个层次比重的高低顺序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第四层次,这说明中部形成了以传统的交通邮电、商贸流通、餐饮等行业为主体,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等行业逐渐兴起的结构格局。
中部地区第三产业行业结构表现出的特征,一方面说明了中部第三产业中传统行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普遍竞争力低下。如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科研服务等新兴行业竞争力增长较慢,产业带动力还不强,还没能充分发挥先导作用;另一方面说明了中部市场化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各行业的发展与中部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三、中部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思路
根据中部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中部地区应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点行业的加快发展为龙头,实现第三产业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作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突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这是加快中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客观要求。为了有效地支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振兴,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更好地解决就业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仍然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题。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是目前中部第三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在加快中部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大力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兴的现代社会服务业,并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行业,促进第三产业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促进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加快中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中部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必须以加快改革为动力,以全方位对外开放为支持条件。加快市场化改革,不仅可以为中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和良好的体制环境,也可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内外资源,支持中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加快中部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积极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四)以重点行业发展为龙头、促进中部第三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要根据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资源禀赋条件,确定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以重点行业的加快发展为龙头,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策建议
为实现中部崛起和第三产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建议从如下方面进行调整:
(一)以发展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为中心。作为国家粮食主要产区的中部地区与工业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经济差距正在日益扩大。中部地区是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具有相当基础和优势。中部地区要崛起,首先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增强经济竞争力,重视并推进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素质和水平,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服务的第三产业,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
(二)加快中部第三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当前在第三产业的许多领域实行的仍是较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这种缺乏竞争的制度抑制了行业活力。中部地区在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中步伐较缓慢,使得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不足,资源的合理有效流动缺乏制度保障。因此,在新时期,应积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按照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制度。
(三)发展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社会公益事业,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中部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保证这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速度能够适应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些社会公益性行业的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