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素质教育个人总结

大学生素质教育个人总结

时间:2023-08-01 17:39:30

大学生素质教育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三生教育 有效性评价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年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显现出生存技能缺乏、生活不和谐等问题。因此云南省提出在高校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就是以大学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主要内容和出发点的教育。①目前三生教育在云南省各高校实施已初见成效,但对于三生教育开展效果评价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将主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1 理论评述

1.1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表现为教育活动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上的程度,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育者主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真实度。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应体现为实践活动的内容能满足大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其程度和结果能够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③

1.2 三生教育有效性

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1)三生教育有效性应该从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角度来考察被教育者价值观的成长性。(2)三生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目的等也需要适应大学生成长的需要。(3)三生教育结果有效性应从被教育者的理论知识、技能提升等方面考虑。

2 三生教育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三生教育有效性的定义以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本文认为分析三生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可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三个方面着手。三生教育者的有效性是指三生教育者所具有的有利于实现其所担负功能的属性。三生教育的有效进行体现为对教育者主体性的要求,即教育者应该具备相应主体意识与主体素质。对主体意识的评价可以通过地位意识、职责意识来反映。三生教育者主体素质表现为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可概括为能力素质和非能力素质两个指标。

本文将三生教育受教育者限定为大学生。可从主体意识,学习素质两个方面来分析受教育者。主体意识表现为对三生教育者的意识;对三生教育内容的意识;接受意愿。学习素质表现为接受三生教育的知识准备和接受力两方面。教育中介系统因素对三生教育有效性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3 三生教育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构建

据上分析,选取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中介系统作为一级指标。其下分设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具体指标结构见表1。

3.2 指标权重确定

为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本文设计了调查问卷,以大理学院有关专家、教师、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5份。问卷请被调查者就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两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判断,本文以此作为建立判断矩阵的依据。之后采用和积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以及最大特征根。运用求一致性指标C.I和C.R进行判断。接下来计算总体相对重要性,即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二级指标对于总目标的重要程度由二级指标对于一级指标的重要度(即二级指标的W值)乘以一级指标对于总目标的重要度(即一级指标的W值)所得。三级指标以此类推。

根据以上计算过程,针对本文的调查结果,计算得总体相对重要性结果如表2。注:C指标括号中数值为其相对于A目标的重要程度即C指标的W值。

4 结论

从大理学院调查分析结果来看,三生教育有效性评价指标中受教育者对于三生教育内容的接受力是最重要的指标,其在所有三级指标中所占权重最高。其次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准备及其对于三生教育内容的意识因素。可见大学生自身学习素质是三生教育有效开展的决定因素。另外,教育者能力素质指标所占权重也较高,说明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对于三生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① 饶丽波.昆明某医学院校大学生三生教育KAP现况调查[J].教育与人才,2010(29).

② 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J].教学与研究,2001(4).

第2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护理;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R47-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8)01(a)-0131-05

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GMER)”对医学毕业生核心(基本)能力进行了界定,在其七个领域中有二个领域涉及到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1],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也意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但目前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3],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考核不科学等,导致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4],成为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主要根源,故医学院校理应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5]。护理专业医学生[6]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有关文献[7-9]显示,近十几年来护理系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以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为主,虽有一定效果,但存在着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好、学时比重不合理等问题[10]。本课题从临床实际出发,改革护理系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护理系2016级护生76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23岁,平均(20.37±1.19)岁。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班,“1班”37名为对照组,男4名(10.81%),女33名(89.19%);“2班”39名为试验组,男3名(7.69%),女36名(92.31%)。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负责人为同一个教师。

1.2方法

1.2.1教学干预方法对照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按照以往常规,开设护士人文修养课程,使用教材为《护士人文修养》[11],教学时数为36学时,见表1。改革试验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开发贴近临床实际的课程资源,增设医学人文素质课程。试验组教学内容为《护士人文修养》[11]36学时(表1)和《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版》18学时(表2)。新开发课程《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版》为试用校本教材,现已出版[12]。试验组其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负责人与对照组相同。两组均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完成上述教学任务。

1.2.2评价方法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课程设置情况及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进行对比,评价护理系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际效果。课程设置评价: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13],决定教学内容及侧重点[14]。本课题根据许燕等编制的课程总体设置问卷调查表[15]制作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开设情况调查表(表3),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课程设置(即教学内容)进行评价。

学生人文素质测评:素质测评是评价大学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16]。本课题采用南方医科大学张立力等[17]研制的护生人文素质测评量表测评两组学生人文素质情况,包括干预前后人文素质各维度得分、干预前后人文素质总分。在本研究中,此量表Cronbach′sa为0.92,从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审美素质5个维度共40个问题测评学生人文素质水平;其中每个问题设五个选项,非常好(赋值5分)、比较好(赋值4分)、一般(赋值3分)、比较差(赋值2分)、非常差(赋值1分)。此量表效度及信度较好[18],已被其他学者证实和采用[19]。

分别在干预前后即第一学期期末及第二学期结束后,由素质教育课程负责人发放问卷调查表,采用统一指导语,向学生说明测试目的和要求并征得同意。采取匿名方式进行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课程设置调查结果

试验组各项调查内容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中调查内容“4”“5”兩条结果可看出,试验组对《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版》的应用非常满意,满意率分别为97.44%、100.00%。见表3。

2.2两组干预前后人文素质各维度得分比较

人文素质各维度中,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及心理素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高于对照组;而审美素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两组干预前后人文素质总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人文素质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前后人文素质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人文素质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人文素质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3.1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发挥主阵地作用

人文素质体现在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人文素养是通过学习、积累和应用人文知识,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内在品格的过程[20]。护士人文素质是护理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21]。本研究结果可看出,本课题发挥护理系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提高了学生人文素质水平。

“第一课堂”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22],全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23]。本课题坚持第一课堂的价值导向地位[24],对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开发新课程资源,增设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明确第一课堂主导地位,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3.2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第一课堂

课程设置决定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要素之一[25]。本研究结果可见,常规护士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其课程内容主要为社会学基础、文化学基础、美学基础、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科学思维等,大部分教学内容为通识教育,涉及到医院临床实际工作的内容不多,教学方式较单一,且无案例,比较抽象,易致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不利于学生掌握课堂所授知识,故,对照组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低于试验组。

本课题开发的新课程资源丰富了第一课堂,弥补了常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新课程医学人文素质的第一部分“第一课堂”,本着教会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的教育原则,涵盖做人篇与行医篇,案例丰富,生动有趣,严肃活泼,并以问题为导向,文中紧随案例或重要观点而及时提出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激发创造性思维,体系新颖,且教学方式多样化,便于理解和掌握,增强学习效果,尤其在强化医德修养、丰富人文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及增强医疗安全意识方面,取得显著效果。本研究结果可见,学生对试验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课程设置也很满意。

3.3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贴近临床

教学内容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并内化的各种知识和经验的总和[26]。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传统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27]。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28]。本课题改革教学内容,遵循实用性、探索性原则,组织医学院和医院相关教育专家和医疗护理行业专家,共同编审《医学人文素质.案例版》[12]教材,改变传统医学人文素质教材的写法,广泛调研,选择医疗机构特色鲜明的案例,以案例来佐证医学人文相关内容及观点,并根据国家对医疗行业行风最新要求及国内外最新先进医学人文理念丰富教材内容,涵盖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医学人文必备知识,增加实用性和可读性,使枯燥、刻板的内容与深奥的观点变得浅显直白,帮助医学生理解相关理论、观点及标准。如本研究结果所示,本教材将人文与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内容较全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使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临床,提高了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第3篇

今年9月10日是第28个教师节。作为一个有26年教龄(前11年在中学任教,后15年在高校任教)的教师,在自己的节日里有着职业自豪感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整个社会对教师重要性认识的逐渐回归。9月7日,即教师节到来的前三天,国务院总理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高水平的教育”。据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召开关于教师工作的专门会议。出席此次会议的人员包括国务院总理、分管教育的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教育部正副部长等一众高官,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对教师工作的重视程度。其实,稍加留心不难发现,这早有端倪。今年7月底,为了统筹管理教师工作,经过中央编办的批准,教育部将原来的师范教育司更名为“教师工作司”,将此前分散在人事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等各个司中关于教师的职能,都划转到了新成立的教师工作司,使其专司教师工作;紧接着,在8月20号国务院又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文),在总共23条具体意见中,详细规定了诸多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前两天看到一个消息,讲的是盖茨基金会在美国十个州的一些城市作了一次广泛的调研,得出一个结论:即最能影响学生水平的因素,不是学校的系统,不是班级的大小,不是课外辅助活动的多少,而是高素质、高效能的教师(《南方周末》2012,9,20)。如果盖茨基金会的结论主要来自对普通中小学教育的调研,其结论对职业教育不足为凭的话,那么温总理的讲话内容则涵盖所有的教育类型,不仅指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也指职业教育。换言之,教师不仅是影响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这也符合我这么多年来对职业学校的观察结果。温总理在讲话中还如数家珍地讲到了最近几年职业教育教师学历水平、职称结构有了大幅改善,有近40%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在成绩面前,我们理应高兴,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不管是数量还是素质都不能满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据8月31日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1年末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在校生2205.33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454.82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7.06%;专任教师(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88.19万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55.68万人);生师比为24.78:1(普通高中生师比15.77:1),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差不多。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量却比普通高中少了近一半,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比普通高中高得多。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专任教师数应该比普通高中多,生师比应该比普通高中低才是。

这说明职业学校还需要补充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任教师。不仅新进职业学校教师要有高素质,更为要紧的是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素质的提高。不如此,就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变到内涵提升上来。这个前提是要准确定位高绩效职业学校教师的标准,即决定什么样的教师才是高素质的职业学校教师。基于职业学校终究是学校而不是企业,教学是职业学校中心工作的认识,我看不外乎三点:一是要有渊博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就是知识,一个没有渊博知识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二是熟练的技巧。包括专业技巧和教学技巧,所谓专业技巧就是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技巧就是课堂管理能力、为学生学习设计课程的能力等;三是积极的期待。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在中考中的“失意者”,他们虽不可能“哪个地方跌倒了在哪个地方爬起来”,但他们可以“中考的地方跌倒了在职业学校中爬起来”。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不能一味地抱怨学生如何差,而要对自己的学生有积极地期待,相信学生能学好,相信学生有能力学好。

吸引符合上述三条标准的高素质人才,加入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办法之一,是尽快兑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要求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的承诺,别再让这一美好承诺再拖18年还不落实(早在1994年1月1日实施的教师法第二十五条就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至于使在职教师成为高素质的职业学校教师的办法:一是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二是教师要接受培训。关于后者,有温总理在讲话中提到了的于2011年启动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第4篇

一、认真反思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德育关键是改进德育,而改进德育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德育。目前我县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忽视”、“五个脱节”。“四个忽视”即忽视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内容有成人化倾向;忽视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缺少针对性;忽视素质教育的要求,缺少创新性和实践性;忽视中学生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教育方法、手段滞后。“五个脱节”即智育与德育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脱节;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脱节。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我们今后增强实效性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认真总结德育工作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只有善于总结,才能更好地提高。认真总结已取得的德育经验和成果,正确处理好发扬和改进的关系至关重要,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总结:一是总结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经验;二是总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中学生法制观念的经验;三是总结德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四是总结家教工作的经验;五是总结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六是总结加强师德队伍建设的经验。通过总结,展示德育成果,丰富德育经验,增强德育工作信心,更重要的是理清思路,扬长避短,开拓创新。

三、在实践中大胆探索

第一,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德育的地位与作用涉及到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人才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德育内容是做人的根本,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构成我们时代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因此,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前提。

第二,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是指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心理、生理实际,我们开展德育工作时一定不能脱离这个实际,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为我们的决策服务。

第三,突出重点。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开展这五项教育,我们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其顺序性。从重要性上看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但从入手点看,应先是重在导向的品德教育,然后依次是法纪教育,适应环境、调节心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确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思想教育,最后是最高层次的政治教育。在五项教育中,品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导向,政治教育是根本。我们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有计划地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第四,尊重规律。时代呼唤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要切实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这一规律主要指人的发展规律。人的认识是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品德形成则是知情意行的过程。所以在开展工作时,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反对忽视中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育内容、方法成人化的倾向,同时要克服急躁情绪。德育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广大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

第五,抓主渠道。德育的主渠道:一是思想政治课,它是德育主课,主要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二是各学科的育人,必须把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整合和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德育作用,形成德育合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德育的渗透力,使学生在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因此,要把德育渗透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引入课堂评价标准之中,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一定要把德育和教学紧密结合,不要搞两张皮。

第六,建设队伍。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实施者,所以德育队伍建设主要是建设班主任队伍,而抓班主任工作重点是培训,要把培训工作当成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中心环节来抓。(1)在培训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集体学也可以自学,但要有计划,有考核,有交流。(2)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学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艺术,而且必须学习政治理论。(3)在培训对象上,要分层次培训。一是普遍培训,大面积提高;二是重点培训,培训班主任工作带头人,建立优秀班主任资源库;三是对青年班主任进行培训,使班主任队伍后继有人。

第七,拓宽途径。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这方面我们有优势:众多的教育基地;怀柔区优美的环境、众多的旅游资源;革命老区光荣的传统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拓宽途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制订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及时进行总结。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实践第一的观点、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第八,搞好三结合教育。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三结合的重点是家庭教育,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接待日、家访、家长学校等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交流情况,互相沟通。其中,主要形式是举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应做到“七性”,即:保证参加培训家长的稳定性;授课内容的系统性;教材的时代性和新颖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授课单位以年级和班级为宜,增强针对性;调动家长教师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表彰,听取意见,体现家长的主体性。

第九,应对信息技术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它给我们学校的德育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如何发挥网络资源的教育优势,克服其不利影响,做到趋利避害,这将成为我们今后要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德育工作者首先应具备四种意识,即:网络意识、政治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只有具备这四种意识,才能从容应对信息技术的挑战。

第5篇

本文由本网参考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面向21世纪,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般被简要地概括为四条: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也有人把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归纳为三个“心”,即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是:

(一)任教职志

任教职志是小学语文教师经理智思考所欲抉择的小学教育职业或生涯。做出此一负责的决定后,不但对小教事业伴有积极的情感,并倾其所有心力,贯彻始终,寻求维持稳定,愿一辈子为小学教育事业献身。它涵指对小学教育事业的认同,对人忠诚等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是指小学教师决意实现为当好小学教师,为提高公民素质献身的一种作用力。小学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任教职志,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设想一个对小学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小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作好教育工作。目前我国教育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作者:工作总结网 课堂作文网工作总结)因此,增强小学语文教师的任教职志,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以文载道的德育素质

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一项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对课文中的时代背景、思想和道德内涵不熟悉、不理解。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结合语文教学,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选取最具教育力的事例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或生动、有趣的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以文载道的德育素质。

(三)身正品端的道德素质

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他们对老师特别信任和祟拜,教师要依靠自身具有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知识技能来影响和塑造学生**工作总结范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身正品端的道德素质。语文教学课时多,小学语文教师一般还要担任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更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一、新媒体时代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美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人文教育;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要求学生必修人文科学的课程;日本要求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修习包括人文科学课程在内的综合化的教育课程;德国理工科大学中的人文课程已经占到课程总量的四分之一。在其他国家逐渐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国正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应认清新媒体时代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我国理工科院校仅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和高等教育培养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相距甚远,作为高校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让大学生用人文之“道”引领科学之“器”。

二、新媒体时代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8年10至12月,课题组对甘肃的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工业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5所学校开展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6%。参与调查的男生共计317人,占总样本的63.4%;女生共计156人,占总样本的31.2%。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就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认知、教育现状、学生对于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新媒体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此外,课题组还与相关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及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总体来说,本次调查所获数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及代表性,可以为本课题开展研究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一)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知不够,学习人文知识主动性较低

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对人文素质教育不甚了解。问卷中就“您听说过人文素质教育吗”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知道它的含义,53.7%的学生不知道人文素质教育,接近40.0%的学生表示略有耳闻。问卷调查中的“您是否有主动涉猎所学专业以外的人文知识”这一问题,有68.4%的学生选择了“有时会”,26.0%的学生选择了“经常会”,仅有5.2%的学生选择“没有想过”。可见,理工科院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对于人文知识学习还是有意愿的。

(二)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有限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效果有限。针对“您是否能够比较熟练地写作通知、请示、总结、报告等文书”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23.0%的学生表示会,78.0%表示不会,知道一点的仅有9.0%。在调查“对于各种校园人文活动,您持什么看法”这一问题时,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既能锻炼能力,又能提高见识”,仅有4.3%的学生表示“对活动不感兴趣”,另外45.0%的学生表示没有印象。第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单一、内容单调。针对“您所在的学校开展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情况”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7.8%的学生表示几乎不开设选修课程,76.9%的学生表示选修课时少、内容单一,表示选修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生占15.3%。关于“您对您所在的学校所设置的人文类公修课持什么态度”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内容很有趣,可学到不少东西”这一答案的学生占46.5%,选择“不重视,学习目的仅为考试”这一答案的学生占23.9%,另有28.5%的学生认为“内容枯燥,开不开都行”。可见目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有限,或者说成效不大,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有一定的期望。

(三)学生对于当前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不高

第一,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及教学手段不满意。在调查“您认为目前学校教授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师及教学方法”这一方面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人文素质教育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方法、手段,满意的学生占26.0%,不满意的占68.0%,表示不好说的学生占6.0%。第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欠佳。问卷中关于“您对学校人文氛围和校园文化生活的评价”这一问题结果显示,“比较满意”的学生占52.5%,“不满意”的学生占35.7%,“非常失望”的学生占6.5%。从调查结果来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还有部分地方亟须改进。深入调查后发现,理工科院校常常局限于“保护性”媒介素养教育,在环境布设上过于重视理工学科的发展,致使理工科院校学术人文素质教育受到影响。

(四)大学生人文经典阅读的不足

广泛阅读经典作品,有助于涵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有利于达成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但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阅读经典的效果受到影响。一方面,大学生阅读以新媒体为主。在调查“您主要通过哪种方式来阅读人文经典”这一问题时,有62.3%的学生表示主要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而通过传统方式阅读经典的学生仅占到14.7%,几乎不阅读经典的学生占23.0%。另一方面,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时间较长占较大比例。在调查“您每天上网时间情况时”问题时,有12.6%的学生表示日均超过六个小时,有62.9%的学生表示日均超过四个小时,有24.5%的学生表示日均不到两个小时。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大众正在走向以新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的阅读道路,这种阅读方式有利于学生接触大量的经典作品,助力人文素质教育。但同时,快速的阅读、表面化的阅读,并不利于学生从经典作品中吸收精华,涵养自身品格,使人文素质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三、基于深度挖掘的新媒体时代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践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发展道路

当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秉持着“技能为先,素质为后”的教育观念,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了专业教育之后。对此,理工科院校应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放在同等位置上。作为专业课教师,更应该兼顾自身“授业达人”和“人文使者”两个身份,坚持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紧密结合起来,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与人格教育、诚信与责任教育、爱心与感恩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二)注重师资培育,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首先,高校可以引入专家、名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对本校人文学科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其次,高校管理层应立足实际,谋划人文素质教育新举措,关注人文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强化他们的归属感和使命感[2]。最后,理工科院校可选拔优秀教师,与其他文科类或综合型院校共同合作,建立“人文素质教育教师资源库”。如此,优化队伍结构,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保证。

(三)优化图书资源,加强人文阅读软硬件建设

理工科院校只有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狠下力气,才能创造良好的人文阅读环境,为人文素质教育助力。图书馆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内藏丰富的人文资源[3],因此,理工科院校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应积极变革,以图书馆为平台,引导理工院校大学生阅读人文知识和典故,通过世界读书日、图书馆宣传周等活动,推荐人文经典书目,使学生在人文阅读的环境中增强人文修养,提高人文学习兴趣。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理工科院校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充实人文景观等校园环境,使其透射出人文性、时代性和多样性,达到促进学生陶冶性情、砥砺品行、完善人格、塑造精神的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的软硬件建设方面特别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接与传承,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充实校园文化的人文内涵,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用主流文化价值观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五)利用新媒体教育影响,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渠道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并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行为、思维习惯。新媒体只管随时随地提供信息资源,至于阅读是浅薄的还是深刻的、是碎片化的还是系统化的,则更多地取决于阅读主体的主观行为,而非阅读对象的客观存在。娱乐化也绝不是洪水猛兽,寓教于乐本是古圣先贤津津乐道的教育方式,在娱乐中寻求知识不该受到指责。对理工科院校而言,其应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技术,丰富新媒体人文素养内容,扩大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覆盖面。

(六)加强新媒体监管,创造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传播的环境

新媒体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技术范畴,而新媒体监管对于顺利传播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有积极作用。所以,理工科院校要由此入手,从以下几点创造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传播的环境。第一,以教师、辅导员为主要力量,建立专门的教师交流平台,培养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教师要把握相关人文素质教育新媒体平台的舆论方向,保证课程及推送内容的积极健康性。第二,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新媒体安全培训,确保新媒体载体传播人文素养知识的安全性。第三,学校的网络安全工作人员不定期对大学生校园新媒体平台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学生的新媒体平台使用安全。

第7篇

关键词:培养模式;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90-02

1 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担负着三大基本任务。第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基础,身体素质不好,其他各科素质也不会好,即使别的素质好,那它们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第二,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社会素质包罗甚广,主要由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技等素质构成。第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核心层。每一个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接受各种素质教育的,心理活动积极,就会主动地去接受教育,从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否则反之。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最富有社会价值的一部分。

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成功为最终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塑造学生的成功素质,确保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以及在这一理论主导下所创立和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2 99+1的人才培养实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本质是创造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它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教学管理要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使学生在校园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虽然是多样、综合的,但主要还是通过过程完成的,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管理应以全面推进素质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教学目标、教学投入、教学评估等等,都应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来确定和进行,教学管理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以使适应性强的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所以教学管理工作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适应性工作,而是一种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性工作。只有不断改革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不断增强现代管理意识,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在高校中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及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创新,教师创新,鼓励管理创新,这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根据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提出“99+1”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大众教育加精英教育模式――99%的学生按高素质普通劳动者方向培养,1%的学生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3 开发一个项目,训练三种能力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引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以学生就业为目的,通过计算机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积累项目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管理经验,锻炼学生项目综合总结能力、科技文章写作能力、以及应用表达能力。

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我们给他们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际应用项目:

(1)数据库开发项目。

通过培训和项目实践,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运用分布式数据库完成大型数据库应用项目,如:计费系统、用户管理系统、MIS系统等。本项目的训练主要针对政府以及大型行业用户单位的系统应用软件开发人员。

(2) 电子商务开发项目。

通过培训和项目实践,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应用,实现电子商务的相关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研究领域。掌握的企业内部网络的管理、设计和实现方法,掌握在Internet进行电子商务的技术、方法和步骤,掌握企业网站的设计、网络营销的基础技能。本项目的训练主要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信息主观职位。

(3)计算机系统集成方案设计及应标书的制作。

通过培训和项目实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集成中的计算机技术方案的撰写方法,需要考虑的技术要点,同时,根据实际的招标书,制作相应的应标书。本项目的训练主要针对市场上的技术支持工程师和商务助理的就业职位。

4 99+1 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标准

怎么选拔学生,或怎样激励老师,可以采用虚拟专业素质学分的方法,既每个同学都有一定虚拟的专业素质学分,但只有当有老师愿意带的时候,并完成一定的工作,虚拟学分转为实际学分。同时,老师只有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就可以获得相应教学工作量奖励。

5 99+1的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如何在新新形式下实现“99+1”的培养方针,是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人才的培养分为许多层次,对于正规大学毕业生来说,对于他们的教育培养模式,既不能沿用高中“填鸭”试的教育,又不同于社会上采用的“快餐试”的技能培训模式,如何对新技术发展情况下的大学生培养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此,有关专家指出,IT人才的培养方法不能背离行业特点。而总体上说,计算机技术学科的特点有三个方面:其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然而当前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多为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实用性仍然是评价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其二,经验性与客观性。计算机科学的经验性明显地超过了客观性。因此,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以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发现作为主流。是否能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并适当加以应用是IT人才的一个关键素质。其三,实用性与抽象性。实用性无疑是当前计算机科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成败的主要评判标准。这要求IT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求理解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在原来的课程基础上,加大实践的部分,调整部分课程,基本可以达到要求,但对于少部分的精英教育,显然这样一碗水的方法过于简单,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个别指导。根据这一思想,采用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高年纪学生为对象,实施精英人才的培养计划;在实践过程中小步推进,一点带面,取得良好效果。如表一所示,三年的基本情况。

根据以上表中可以看出,精英的培养往往不是一个人,他可以影响两到三个人的加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风气,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彭寿清.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评价[J]. 教育研究,2005,(4).

[2]刘金鉴.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J].大连大学评估网,2004,(12).

[3]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第8篇

一、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旨在对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二十多年来所形成的成果、经验和结论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症结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梳理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政策建议,概括而言,即“摸清情况、找出问题、想出办法”。

二、调研内容

(一)系统研究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相关理论;(二)总结和评价实践素质教育的具体模式;(三)研究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和应试教育倾向愈演愈烈的原因;(四)分析我国现行素质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五)分析2004年中央8号和16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六)总结各级各类学校促进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主要成效和经验;(七)研究当前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学校开展音体美教育的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以上调研内容可从理论、政策、实践等三个方面进行分解,形成下图研究框架:

此次调研主要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等方法。

四、具体分工

(一)总课题组组成

组长: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教授);

副组长:田慧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成员包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若干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

(二)根据以上研究框架,课题组下设10个研究小组,其工作任务和人员安排如下:

第一组:系统研究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相关理论。

负责人:高宝立(《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编审)

成员:朱小蔓、毕诚、刘惊铎、宗秋荣、武思敏、金东贤

第二组:总结和评价实践素质教育的历史进展与具体模式。

负责人:陈如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处长)

成员:崔相录、酆力、刘晓楠

第三组:研究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和应试教育倾向愈演愈烈的原因。

负责人:方晓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成员:田慧生、程方平、郝志军、吴安春、秦行音、陈金芳、邓友超

第四组:分析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背景、内容与落实情况。

负责人:吴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博士)

成员:曾天山、明航、杨润勇

第五组:研究和分析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

负责人:詹万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成员:齐欣、李书华、宁武杰、徐安德

第六组:研究分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

负责人:张铁道(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

成员:赵学勤

第七组:研究分析各级各类学校促进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现状。

负责人:李继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副主任)

成员:于慧颖、徐美贞

第八组:研究当前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教育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负责人: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

成员:马艳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心理健康》课题组

第九组:研究当前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负责人:李永亮(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卫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成员:吴键、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

第十组:研究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负责人:李鑫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副研究员)

成员:李荣芝

(三)根据调研工作需要,设北京、辽宁、山东、江苏、湖南、甘肃等若干个地区调研组,整理、总结和评价各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负责人:田慧生

(四)根据调研工作需要,总课题组设秘书处,挂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具体负责此次调研的联络、协调以及总研究报告的撰稿工作。

负责人:陈如平

成员:郝志军、付文瑞、刘晓楠

(五)总报告撰写组成员:

负责人:陈如平

成员:郝志军、金东贤、秦行音、邓友超、杨润勇、明航

(六)总课题组协调员:续梅(《中国教育报》基础部主任)。

四、研究成果

(一)调研报告的具体成果由总报告、分报告、地区个案、附录四部分。

(二)总报告由总课题组秘书处组织人员撰写,总字数在1.5~2万字左右。

(三)分报告由10个研究小组负责撰写,独立成章,字数以1万字为限。

(四)地区个案由地区个案研究组负责撰写,字数以1万字为限。

(五)附录主要包括各类文件法规、参考文献、素质教育大事记等。

五、时间安排

8月5日,组成课题组,将课题组成员名单上报教育部。

8月10日前,拟制调研工作方案,供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

8月10日,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召开在京课题组成员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与修订调研工作方案,并部署具体工作。

8月15日,将调研工作方案上报教育部,待批准;各研究小组按照分工,拟订工作计划,开展资料收集、细化分工等前期准备工作。

8月15日~9月15日,实施调研工作。

8月24日,各研究小组负责人会议。

9月9日,各研究小组工作进展中期汇报。

9月15日前,完成分研究报告,并汇总到总课题组秘书处。

9月17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工作会议,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讨论总研究报告初稿撰写计划安排。

9月25日前,总课题组秘书处组织人员完成总研究报告初稿。

9月30日前,经总课题组负责人确认后,将总研究报告上交教育部。

六、工作要求

(一)此次调研工作属国家重大调研项目,意义重大,所有参与调研的人员要高度重视,应本着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要积极、有效地做好此次调研工作,还要为今后开展此类活动积累成功经验和探索有效途径。

(二)此次调研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研究小组要明确责任,按照分工抓紧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切勿影响调研工作的总体步骤。

(三)研究报告无论总报告和分报告,均须按A4纸规格、小四宋体打印、装订成册,同时上交电子稿,总课题组秘书处为此次调研建立专题档案信息库。

第9篇

一、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旨在对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二十多年来所形成的成果、经验和结论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症结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梳理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政策建议,概括而言,即“摸清情况、找出问题、想出办法”。

二、调研内容

(一)系统研究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相关理论;(二)总结和评价实践素质教育的具体模式;(三)研究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和应试教育倾向愈演愈烈的原因;(四)分析我国现行素质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五)分析2004年中央8号和16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六)总结各级各类学校促进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主要成效和经验;(七)研究当前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学校开展音体美教育的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以上调研内容可从理论、政策、实践等三个方面进行分解,形成下图研究框架:

此次调研主要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等方法。

四、具体分工

(一)总课题组组成

组长: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教授);

副组长:田慧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成员包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若干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负责人和研究人员。

(二)根据以上研究框架,课题组下设10个研究小组,其工作任务和人员安排如下:

第一组:系统研究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相关理论。

负责人:高宝立(《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编审)

成员:朱小蔓、毕诚、刘惊铎、宗秋荣、武思敏、金东贤

第二组:总结和评价实践素质教育的历史进展与具体模式。

负责人:陈如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处长)

成员:崔相录、酆力、刘晓楠

第三组:研究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突出问题和应试教育倾向愈演愈烈的原因。

负责人:方晓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成员:田慧生、程方平、郝志军、吴安春、秦行音、陈金芳、邓友超

第四组:分析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背景、内容与落实情况。

负责人:吴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博士)

成员:曾天山、明航、杨润勇

第五组:研究和分析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现状。

负责人:詹万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成员:齐欣、李书华、宁武杰、徐安德

第六组:研究分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

负责人:张铁道(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

成员:赵学勤

第七组:研究分析各级各类学校促进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现状。

负责人:李继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副主任)

成员:于慧颖、徐美贞

第八组:研究当前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教育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负责人:王书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

成员:马艳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心理健康》课题组

第九组:研究当前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负责人:李永亮(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卫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成员:吴键、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

第十组:研究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负责人:李鑫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副研究员)

成员:李荣芝

(三)根据调研工作需要,设北京、辽宁、山东、江苏、湖南、甘肃等若干个地区调研组,整理、总结和评价各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负责人:田慧生

(四)根据调研工作需要,总课题组设秘书处,挂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处,具体负责此次调研的联络、协调以及总研究报告的撰稿工作。

负责人:陈如平

成员:郝志军、付文瑞、刘晓楠

(五)总报告撰写组成员:

负责人:陈如平

成员:郝志军、金东贤、秦行音、邓友超、杨润勇、明航

(六)总课题组协调员:续梅(《中国教育报》基础部主任)。

四、研究成果

(一)调研报告的具体成果由总报告、分报告、地区个案、附录四部分。

(二)总报告由总课题组秘书处组织人员撰写,总字数在1.5~2万字左右。

(三)分报告由10个研究小组负责撰写,独立成章,字数以1万字为限。

(四)地区个案由地区个案研究组负责撰写,字数以1万字为限。

(五)附录主要包括各类文件法规、参考文献、素质教育大事记等。

五、时间安排

8月5日,组成课题组,将课题组成员名单上报教育部。

8月10日前,拟制调研工作方案,供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

8月10日,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召开在京课题组成员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与修订调研工作方案,并部署具体工作。

8月15日,将调研工作方案上报教育部,待批准;各研究小组按照分工,拟订工作计划,开展资料收集、细化分工等前期准备工作。

8月15日~9月15日,实施调研工作。

8月24日,各研究小组负责人会议。

9月9日,各研究小组工作进展中期汇报。

9月15日前,完成分研究报告,并汇总到总课题组秘书处。

9月17日,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工作会议,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讨论总研究报告初稿撰写计划安排。

9月25日前,总课题组秘书处组织人员完成总研究报告初稿。

9月30日前,经总课题组负责人确认后,将总研究报告上交教育部。

六、工作要求

(一)此次调研工作属国家重大调研项目,意义重大,所有参与调研的人员要高度重视,应本着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要积极、有效地做好此次调研工作,还要为今后开展此类活动积累成功经验和探索有效途径。

(二)此次调研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研究小组要明确责任,按照分工抓紧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切勿影响调研工作的总体步骤。

(三)研究报告无论总报告和分报告,均须按A4纸规格、小四宋体打印、装订成册,同时上交电子稿,总课题组秘书处为此次调研建立专题档案信息库。

第10篇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峰回路转,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科技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政治思想保证。它的提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命运和前途有长远的决策性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切实贯彻、全面实施。

一、素质教育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统一,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并非易事。素质教育的形成,正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它表明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研究国情,把国情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就必然脱离实际,也就是违背客观性原则。我们过去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很重要一条教训就是脱离国情。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怎样根据中国国情来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来由于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有偏差,参与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质量。”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呢?我国的教育,是在旧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只有对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谈得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共识。它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它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总之,认识素质教育的客观性,要十分重视对国情、省情、县情的研究,要反对本本主义和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完成,使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富于自觉性和创造精神。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任何的诸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形成事物的整体。如何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素质教育,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所必须的。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诸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完成这个任务,但必须努力去研究他、实践他,以期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素质教育协调而健康地向前发展。下面试从三个方面略加分析。

从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看,我们习惯把素质教育称为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它简明而形象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其具体内容而论,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和关系,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必须做全面考察。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来的,它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13亿人口中实行的。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它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和需求,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纪律、学会审美,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由于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所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有质的不同。

可见,素质教育是由前提、保证、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手段、措施等构成整体。其中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搞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了?邓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因此,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估手段,不同点是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推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所以素质教育不是要考试而要对考试进行改革,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手段。只要学校存在,考试就永远不会完结。

二是搞素质教育不是就要多搞活动?本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二者都应抓好,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以素质教育绝不等于活动教育。

三是是不是条件差的学校就不搞素质教育了?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办学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条件如何,都应该搞素质教育。

四是打牢基础与升学选拔是什么关系?应该明确,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只要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了,拔尖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

三、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指出:“实践主义(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他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他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社会生活本性是实践的。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并依据社会的规律去改造社会,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主体客观化。素质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理论武器和战略举措。

然而,它毕竟是精神的东西,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也内在地蕴涵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中,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目标和紧迫任务,党和国家把素质作为关系到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所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遵循实践性原则,我们在实施教育进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丰富和发展素质教育“三个要求”的内容。

遵循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我们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是实践的前提,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教育实践的科学真理,在实施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指导的原则,因为目标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育媒体的选择和教育评价。二是整体优化原则,要从素质教育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努力探求各要素功能的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三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教育。

四是内启动原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内因,点起他们内在因素,使其主动接受外因的积极影响,并转化生成为自己的“营养”,成为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五是群体合作原则。在“教育社会化”的大教育观念指引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功能和社区教育的依托功能,构筑教育社会化体制,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11篇

一、坚持以人为本,观念改革是关键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意识,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一些传统保守的教育观念。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

二、转变教学策略,方法改革是突破

实施素质教育,课时明显缩减了,相应地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减轻了;属于学生的时间多了,属于教师的少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学任务,达到低负高效的目的,是目前教师面临的又不可回避的巨大挑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号召我们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迫在眉睫,不改不行,迟改也不行。其实说到底,就是在及时转变观念的同时转变教学策略,寻求教学突破方法,尽快适应形势的需要。“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转变教学策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首先应是突出学生主体。素质教育倡导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作用,强调教法与学法在教学中的结合。其次是侧重体验思考。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再次是达到个性发展。众所周知,学生发展是不平衡的,存有很大差异,特殊学生更是如此。教学中常有这么一种现象,教师利用几年来、十几年来自己“格式化”的教学策略,运用同一教材、同一手段、同一评论机制针对不同学生,从而出现了教学对象优差“两边倒”的现象。素质教育强调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特色,以学定教,制订不同目标、不同计划,采取不同的教学发法、不同的评论机制,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各得其所,获得成功,“不求个个优秀,但愿人人进步”。

三、激发参与热情,开发潜能是目的

顾定倩教授在美国考察期间听了一堂历史课,其中老师在讲解抽象而笼统的“总统”一词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利用了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①初步理解:教师通过图片由学生直观发现问题。首先不设总统时各州之间状况会很混乱、繁杂,各州之间处理问题也困难(如图一);然后出示设立总统后的图片(图二),由总统指挥全局从中协调,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②活动体验:首先,不设“总统”,让所有同学牵手成大圈,在不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想的想怎样转就怎样转,结果有的向左、有的向右,室内乱作一团。然后,指定一名同学为“总统”从中指挥,说向左转都向左转,说向右转都向右转,井然有序。教师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学生全身心地设入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亲自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去体验去感受,满怀兴趣地轻松掌握了知识。

四、深入学习研究,发展提高是根本

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首先教师必须从先进的教育理论中吸取营养,将事业的成功看作是自身的需求和满足,以自己对知识的熟练驾驭程度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把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显示给学生,真正做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库姆斯曾说:“没有取得成功的很大原因是教师看重了表层,而没有去理解为什么。”教师应在深入学习、不断研究的基础上去理解、去探求。

第1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落小落细;实践

作者简介:周建松(1962-),男,浙江海宁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编号:14JDSZ2046),主持人:周建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8-0027-03

素质教育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得到普遍认同,但也有不少人也认为,现在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过于宽泛、过于抽象,难以具体化,甚至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好像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也就是说,素质教育难以抓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说,20年前掀起的以文化素质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倒是切中了时事,明确了重点,有利于认真操作和狠抓落实。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这个观点在1995年就非常明确地提出――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文化[1]。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丰富和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固然重要和必要,从理想信念层面有些高大上的教育也相当必要,而围绕为人处世和行为习惯,抓一些比较细小的养成教育,尤其是对高职教育而言,似乎也很有意义,正是从这种意义上,素质教育需要高大上,也需要落小落细,而且应该是两者的和谐有机之统一。

一、高大上的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

认识高大上的素质教育,必要从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分析开始,早在建国初期,中央就明确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和目标,就是要使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经历后,我党更明确强调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尤其是可靠接班人这一概念的明确,客观地提出了素质教育高大上的要求。

(一)爱国是高大上的素质教育的核心

高大上的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是爱国,应该说,爱国主义应是一个人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情怀,老一代的杰出知识分子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积极投身中国建设的事例可歌可泣。但在当前,尤其是前一阶段的大学生当中,有人总是用国外的长项与我国的短项做比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表示怀疑和质疑,既松懈了人气,也影响了士气,正因为这样,围绕民族精神、爱国情怀,我们对高校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尤其要求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积极支持和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努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一个核心词就是“爱国”。

(二)敬业是高大上的素质教育的关键

高大上的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是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本来是一件比较天经地义的事,在计划经济年代,所有的一切是计划决定,人的职业也是计划排定,大学生就业是分配但也是执行计划指令,这自然有其重大缺陷,会造成人力资源重大浪费,但“敬业”这个词比较认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提出市场经济概念后,就业、择业的市场程度越来越高,跳槽成为时髦,忠诚度成为一个新概念,敬业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为什么中国制造质量不上去,为什么中国制造难以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升华,应该说与敬业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仍有必要化大力气围绕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敬一行、精一行、成一行,开展素质教育。

(三)诚信是高大上的素质教育的根本

高大上的素质教育,缺不了诚信,诚信是做人立身的基本品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基本的理解是“为人诚实、讲求信用”,几十年来,我们对此虽反复倡导和弘扬,但应该说,尚未收到很理想的效果。正因为这样,如何充分利用载体、机制和手段上的创新,使诚信这一十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显得十分迫切,对于走上岗位的大学生而言,遵守协议、执行合同、履行承诺等都是十分具体的,而对于在校学生来讲,恐怕考试问题可以由小见大,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考试作弊,更谈不上建立无人监考考场,如果能在解决考试作弊等基本问题上着手,从解决好代考等问题着力,再逐步推行无人监考,那么,这个问题一定会收到效果。

(四)友善是高大上的素质教育的表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2]。高大上的素质教育,离不开友善,友善是人与人间相处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国与国之间、单位与单位也是如此,我以为,友善实际上就是要求一个人有他人概念,有一个换位思考的意识,也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善良的思维看待人与事,从善良的愿望出发,达到善良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温暖和阳光。

总之,关于大学素质教育的特点,在今天可以作这样的归纳:它具有内化性、全面性、和谐性、创新性、文化自觉性[3]。如果把四个问题联系起来,那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应该是研究素质教育中看似高大上的问题,也正是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

二、落小落细的素质教育与做社会欢迎的人

高大上的素质教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德尤其是大德对于人才培养而言,意义极为重要,有道是,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无德无才是废品、德才兼备才是上等品,才可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和重视高大上的素质教育,开设好思政课程,解决好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即把握好人生总开关和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校园里弥漫散着的社会关系具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韦伯指出:“我们认为一个领域是人们以某种方式加以利用的一个领地或者社会中的一个空间。每个领域制定他们自己的规则和程序,分派任务和职位,规范行为和语言”(J.韦伯著、刘瑾译:《理解福柯》,第38页)。充分发挥校园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各项社会关系的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落小落细,在具体操作层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问题,既要有载体、也要有策略,具体来说,有许多细节值得重视。

(一)作息和时间观念问题

作息问题和时间观念问题,看起来与素质无关,也完全是个人的自由和选择,但这里可能隐含着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要睡懒觉,为什么有些人总喜欢或者总是要迟到、早退甚至逃学,深层次可能是思想意识问题,是对时间的敬畏,是对纪律的敬畏,是对他人的尊重。

(二)排队和行为秩序问题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学生食堂里和公共场所中的许多现象,正当队伍有序进行时,总会有一些人插队或拥挤或者“走近里道”,让人捎带,看起来这都是日常小小事,但久而久之,一而再、再而三,可能是一个人对公共纪律乃至法律法规的藐视,因而可能是组织纪律性问题。

(三)处事的态度和观念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总会有困难、有成功、有喜悦、有快乐,可能也有磨难、有挫折。每当碰到这种情形,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人胜不骄、败不馁,有些人遇事乐观谨慎,遇困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而有些人得意时得意忘形,失意时垂头丧气,在乐观和悲观,喜怒哀乐之间无度或无法把握,甚至碰到困难就自暴自弃,最后,可能决定的是人生不同的结局和发展状态。

(四)勤勉和懒散问题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在勤和懒的问题上差别可能会很大,有些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切都在拖拉和等待之中,有些人天生并不聪明,但后天善于学习、虚心求教、勤于思考、勤于行动,也能笨鸟先飞,最后的结果可能日积月累,也有较多收成和收获,甚至最终决定了人的成功,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就是这个道理。

可以分析的还有很多,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也就是人的素质的小处细处。

三、高大上和落小落细的素质教育的结合与成效

在高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问题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进行了十多年系统化的探索,并建立了以“千日成长工程”为指引,明理学院、淑女学院、银领学院为特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文化素质教育、重视专业业务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身体素质教育、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以着力解决好做人的高度、厚度、深度、宽度、长度和强度问题,推进立体化育人体系建设。在具体的工作,学校也十分注重高大上的素质教育与落小落细的结合等综合问题。从育人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包含着丰实的内容,也需要科学的方法,既包括中央反复强调和倡导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包括从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素质教育,自然也必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4]。

(一)“四个化”的要求与高大上的素质教育

学院党委明确提出,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学校要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为主要和根本任务,同时要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还要培养小部分卓越领导者。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以敢于淘汰1%的勇气,以此达到震撼3%,优化96%进而实现99%合格率的目标,同时坚持以98%就业创业升学率的目标导向。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学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千日成长工程”,使其达到人人成长、天天成长、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持续成长、全面成长的目的,明确在全校提出推进“四个化”的目标要求。“四个化”即“品德优化、专业深化、技能强化、形象美化”。

品德优化。主要从政治思想和法律道德等高度,要求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专业深化。要求学生坚持以学为主,勤奋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确保专业理论和知识够用,为毕业生上岗和今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技能强化。则要求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钻研技术、苦练技能,以适应基层一线和应用操作性强的工作需要,解决好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快适应)的问题,真正成为岗位适应快、动手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形象美化。要求学生适应将来从事具体工作的要求,在形象礼仪、精神面貌、气质修养等方面有所提高,达到职业化的要求。

“四个化”的要求,有口号式和号召性,在素质教育中,属于高大上。为将其落在实处,学院深入实施了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工程。

(二)“八个起来”和素质教育落小

这“八个起来”是:“精神打起来、书包背起来、校牌挂起来、队伍排起来、手机静起来、餐盘收起来、衣被叠起来、垃圾装起来”。应当说,落小的素质教育,抓落实难,但一旦实施,一定会有比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当中的存在的一些情况,着重做了“八个起来”功课。在具体的做法上,新生入学伊始,学院便开展了礼仪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具有金院特色的礼仪教育内容,通过教育,学生做到了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乘坐电梯自觉排队,就餐排队并主动收起餐盘,不使用手机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要求大一新生上早晚自修,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大一第一个学期,以“准军事化管理”方式组织开展学生晨跑,加强学生内务卫生管理,组织开展新生叠被子比赛,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

(三)“八个一点”与素质教育的落细

这“八个一点”是:“起得早一点、锻炼勤一点、坐得正一点、站得直一点、走得快一点、做事勤一点、笑得甜一点、心态好一点”。应当说,落细的素质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比较繁琐,甚至有点幼儿园和小而科的味道,但从这几年的情况看,还是有成效的,这“八个一点”不仅涉及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且是一个人的形象问题,同时,关系到一个人的时间观念和工作态度以及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八个一点”是理念和号召,更是行动。为此,学院在大一学生中开设了《学习生活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2门明理课程。学院组织开展了千名学生写万封书信、千名学生评万象风云、千名学生传万句箴言、千名学生访万名校友、千名学生读万卷书、千名学生行万里路等6项“千万活动”。通过写书信,加强了学生的学业生涯教育;通过评万象风云,学生在“新闻速递与时事点评”、“精彩三分钟”演讲中提升了职业素养;通过传万句箴言和读万卷书活动,同学们收获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我修养;通过行万里路和访万名校友的社会实践,同学们结识了朋友,接触了社会、了解了国情,增强了服务社会意识,领悟到了生活真谛。诸多活动,将“八个一点”落到了实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内生能力,践行了知行合一的高职育人理念。

这“八个起来”和“八个一点”,看起来是最细小不过之事,也许不应该是对大学生的要求,但事实证明,必须常抓不懈、有力督查,而正是因为有力督查,一年变样、二年习惯、三年成功。

愿我们在重视高大上素质教育的同时,千万不忘把素质教育落小落细之事抓好,这也许是我们更重要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大学素质教育:源头 基础 根本[J].中国大学教学,2014(5):12-14.

[2]杨叔子.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他自己[J].中国高教研究,2013(4):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