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设备市场研究

医疗设备市场研究

时间:2023-08-01 17:39:30

医疗设备市场研究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医疗资源 医疗服务 非价格竞争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医院非价格竞争的利弊及建议。方法:结合卫生经济学中医院竞争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分析非价格竞争所带来的利弊及弊端产生原因。结果与结论:政府有必要了解医院非价格竞争的利弊,并采取应对措施,如明确市场机制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转诊制度,合理化医师收入等。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各种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应势而生。医院之间的竞争亦 日趋激烈,主要表现在价格和品质两个方面。价格竞争主要指医院在价格上采取优惠措施吸引患者;而非价格竞争 (Non—price competition )是指医院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吸引患者就医。当今社会,“看病贵、看病难”是困扰百姓民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已成为建立和谐社会道路上一块巨大的绊脚石。由于该问题主要涉及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分布,与医院非价格竞争联系紧密,因而对医院非价格竞争的研究重要而迫切。本文尝试探讨医院非价格竞争现象分析其利弊与弊端产生原因,并据此提出建议。

1 医院非价格竞争之利弊

1.1 利

1.1.1 提高健康服务产出质量。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医院主动加强管理意识,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而这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能帮助患者提高健康水平。Daniel等对美国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中患有某种心脏病的非农村老年患者研究发现在竞争程度较高的地方患者接受诊治后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1.1.2 提高就医便利度。竞争的加剧使患者获得更多接受医疗服务的机会。以使用大型医疗设备为例,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患者,以前为了就诊可能不得不颠簸数日去邻近城市的大医院,如果随着竞争加剧能使得提供该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数量增多或该医疗设备在地区医院逐步普及,就能大大提高就医便利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1.2 弊

1.2.1 盲 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可能降低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配置公平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和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等资源,若在配置前未对其需求,包括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目标患者数量,该地区同类型设备使用率、数量等进行评估 ,就很可能出现使用率远低于目标服务量甚至造成设备闲置的现象。卞鹰等在对经济发达城市“三甲”医院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系统(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服务效率的分析中指出,PET服务量普遍偏低,其中北京某医院实际服务量甚至不到目标服务量的 1/10。在上海,一台 PET工作量大的一天服务量仅 8至 1O例,江苏省某医院 PET试运行3个月,共为 110例患者进行了检查,平均每天仅 1~2例,而据报道南京即将拥有 4台 PETI4I。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指出,我国以计算机断层摄影 (CT)和核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代表的大型医用设备的实际工作量,不到其潜在工作能力的一半。即使不考虑诱导消费因素,设备能力也存在 50%~60%的浪费。

此外,盲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还可能使得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现象更加严重。据统计,我国西南 、西北和中南地区的人口数占全国人口的 60%,而CT拥有量仅占总数的 29%。而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则以40%的人口占有了CT总量的71%。可见,医疗设备过多地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大城市,从而减少了多数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机会,难以体现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原则。

1.2.2 “开单提成”现象普遍存在。医院为了尽快回收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往往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医师提高设备使用率。其中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将医师的经济收益与检查费用直接或间接挂钩,通过“开单提成”的方式返还部分检查费用给医师本人或诊疗科室。根据苗春霞等对四川省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状况的研究,发现 CT使用中平均有 16.2%的设备检查收入返还至诊疗科室17 1o这些受经济利益驱动的诊疗行为将直接损害患者的经济利益和健康。

1.2.3 过度诊疗现象严重。医疗服务具有高度的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特点:医师相对于患者拥有丰富得多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医疗服务的高度专业性使得医疗决定权基本上集中在医师的手中,从而容易出现“诱导需求”(Suppliinduced demand,SID)行为。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属于价格弹性较低的商品,“健康无价”的观念使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往往对医疗服务价格不敏感或敏感性低,为改善其健康状况不惜花费重金,往往都会顺从医师的诊疗意见。上述两个原因容易致使过度诊疗现象的出现。

北京大学医疗改革课题组在对江苏宿迁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医院存在“小病大医”现象。以当地口碑最好的医院为例,每天 500多例门诊患者中有近 100例/次的 CT检查和 1例/次的胃镜检查,比例远远高于北京等城市的医院;某些医院的剖腹产率达 90%。有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大型医疗设备使用频繁,但多数是在做“无用功”。经检查发现病症的只占检查人数的 30%,远远低于卫生部要求的阳性率 60%的标准。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患者进行了不必要的检查。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中国的 16%的 CT扫描没有必要。

2 弊端成因分析

2.1 政府对市场机制给医疗服务市场所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

医疗服务涉及百姓民生和社会安定,因而是一项重要而特殊的社会福利,政府有责任保证公众得到医疗服务并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的合理发展。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健全,政府在对市场机制所带来的利弊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就将市场机制引入医疗服务市场,势必会导致诸多问题和矛盾。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非常有限,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医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承担“自负盈亏”的经济压力,就容易将负担转移到患者身上,使其在经济利益受损的同时还可能面临过度诊疗带来的健康危害。

2.2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政府将医院推向市场竞争后并未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于是许多医院趁机利用自己手中的医疗资源大肆创收,成为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政策和规定,给医疗机构留下了可趁之机,从而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2.3 分级医疗制度及转诊体系未真正奏效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政府期望中的分级医疗制度及转诊体系并未真正奏效。由于现有制度尚未提供医院间相互转诊的诱因,使得医院缺乏转诊动力,想方设法牢牢抓住手中的每一个患者;同时大部分患者还是依照固有观念涌向大医院就医,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其结果是最好的医疗资源并没有被最需要的人所使用,造成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低效率,同时大型医院的垄断趋势进一步加剧。

2.4 医师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医师是一个高度专业的职业,其从业者需要在长期接受专业训练后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医师的培养需要社会及其个人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而医师在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甚至挽救生命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巨大的诊疗风险。所以,如果医院的收入分配制度无法恰当地反映医师行医过程中体现的高度专业性及其承担的风险,使其实际收入与目标收入问出现差异,则医师就很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医疗服务价格弹性低的特点鼓励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医疗服务,以弥补其差收入。而患者利益却因此受到损害。

3 建议

3.1 明确市场机制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对低收入人群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

政府引入市场机制的目的在于给医疗服务市场带来活力并解决患者就医中存在的问题。但目前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际解决。在认识到市场机制对于医疗服务市场存在局限性的同时,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其负面影响。尤其必须保证低收入人群能接受必需的基础医疗保健。这就需要政府制定救济制度并严格实施,以体现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另外,对于公立医院,建议强化其公益性质,促使其积极承担更多的公众医疗救助责任。

3.2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并整合现有资源

加大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构建规范的医疗服务市场。严厉查处“开单提成”等不法行为。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的购买和使用,相关部门需建立相应的制度准则并定期抽查,使监管部门和医疗服务机构“有章可循”,从而避免盲 目配置所导致的设备闲置或过度使用。同时,及时统计和公布各地区大型医疗设备的数量及使用情况,加强医院之间的合作与联系,通过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现有设备。

3.3 完善分级医疗及转诊制度

通过完善分级医疗制度合理分流患者。具体来说,一方面提高小型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品质,建立起患者对其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使其担负医疗资源使用的把关责任,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是否需要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或需要接受何种程度的医疗服务,体现“大病到中心医院,小病到社区医院”的原则从而更合理地利用医疗服务资源。

3.4 制定合理的医师收入分配制度

政府在加大对医疗服务机构扶持力度的同时,需要制订合理的医师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医师收入。建议参照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的 “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标准”(Resource—baserelative value scales,RBRVS),即根据医师工作、开业费用和职业责任保险等权重调整收入。只有将医师收入与疾病诊治相联系,而与药品处方和设备检查脱离开来,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以药养医99%~6以械养医”现象,进而解决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资料

[1] Dranove D,Mark A.Satterthwait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when price and quality are imperfectly observable[J].Journal ofHealthEconomics,1992,23(4):518

[2]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rch.The effects ofcompetition on variation in the quality and cost ofmedical care[EB/OL].http://www.nber.org/papers/wl1226.2005.2007,3,1.

[3] 卞 鹰,庄宁,孟庆跃,等 .PET运行成本及服务效率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o02,8(21):15. .

[4] 佚 名 .大型医疗设备“购买竞赛”之风不可长[N].新华日报,2005,12,13.

[5] 曹丹佳 .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面临瘦身风暴[J].中国卫生产业,2006,4:80.

[6] 雷海潮 .大型医用设备地理分布公平性的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1999,2(2):14.

第2篇

作者:蒋长顺 乔忠 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产业定位1、立足优势,形成集群合肥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重点创新发展医用激光仪器、核医学仪器、医学检测仪器、医用低温设备等高新医疗器械产品。滁州以生产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物理治疗仪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发展化工类产业、提升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加以引入或培育,扶持有一定资产规模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医疗器械企业成为龙头企业来带动中小企业,鼓励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或其他形式的协作与联合,从而发挥聚集效应。2、需求牵引,转型升级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给予卫生机构财政支持,这就给医院在医疗器械领域提供了一个重大的升级周期,也给医疗器械生产商们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安徽省应及时抓住机遇,重点开发农村、社区基层和家庭用的便携式、社区医疗、网络化、公共卫生与应急救援装备等领域需求的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要及时转型升级,调整发展方向,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关键部件和重点产品,自主创新高性能和市场化优势明显的中高端医疗装备,如早期筛查设备,体外诊断设备,人工器官及其功能辅助装置,智能化生活辅助装置等。形成高、中、低档产品布局合理的医疗器械产业体系,提升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支撑体系建设1、相关产业支撑一个优势产业不会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与相关产业一同崛起的。医疗器械企业需要与多个行业产业和有潜力的小型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部分部件或产品研发工作外包,这实际就等于调动了数倍于己的力量进行联合攻关,降低技术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从而能持续地推出新产品上市,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能覆盖新型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各个阶段的服务链。安徽省应将轻工业大省的优势,如化工、电子及信息产业基础,转化成可以服务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2、基础性技术研发当今的医学难题主要表现在如何进行疾病防治、早期诊断、药物量化使用、微创处理、个体医疗、远程医学、生物系统内各单元之间的定量关系等方面,医疗器械恰恰是解决医学发展难题的动力。安徽省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优质科技资源,推进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的联合创新,在生物材料、组织力学、生物信号采集、影像处理、生物电子学等领域进行基础学科研究,大力发展智能化机器人、高敏化传感器、工程化生物活组织,促进理、工、医交叉,构建产、学、研、用、金一体的创新联盟,为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3、构建医疗器械配套服务体系在安徽省建立多类型的医疗器械基础性研发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医疗器械检测中心、临床应用评估中心、技术转化平台、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形成医疗器械检测、临床评价、计量与评估、产业化共性技术共享等若干机制合理、运行高效、资源密集的医疗器械配套服务体系,推进安徽省医疗器械共性技术服务性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4、人才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医疗器械学科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生产一线的低端人才,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医疗器械类专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来解决。对于需要具备一定技术的中级人才,应支持本土高校扩大生物医学工程和医疗器械类招生规模,同时积极吸引外地高校毕业生来安徽就业、创业。对于战略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可以通过项目实施、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来培养,可以制定优惠政策,通过高薪、股票、期权等形式来引进。5、园区建设园区建设的最大意义在于聚集企业、构建产业发展的生态链,促进不同要素的交叉联动,整合资金、技术和信息。针对安徽省地理位置特征统一规划,分别在皖北的蚌埠和宿州、皖中的合肥和滁州、皖南的芜湖和宁国建立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工业园,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医疗器械园管理与运作模式,以园区建设带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企业注册、风险投资、咨询、物流、培训、财务、保险等一站式服务,促进各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政策保障1、产业扶持政策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政策,在资金、税收、人才引进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政府采购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区域布局,对行业企业进行结构性重构,扶持龙头企业,疏导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专业化企业集群。2、科技扶持政策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设立产品标准研究基金,设立医疗器械科技重大专项、医疗器械临床研究专项。3、市场扶持政策医疗器械产品有公共产品属性,属于政府买单范围,可以调整医疗保障政策、医院评级标准和市场准入审批政策,改进医疗配置管理体系,健全临床应用监管机制,优化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的采购程序,鼓励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级医院的装备国产化。4、资金扶持政策首先是政府投资,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医疗器械工业园、重大医疗器械技术研究和开发项目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设置创业基金,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引导作用。其次是鼓励医疗器械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选择具备条件的优势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帮助其上市融资。三是吸引各类金融资本投资医疗器械产业,形成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四)创新驱动1、发展模式创新一是以企业自身的研发队伍为核心,通过整合企业内部力量进行的原始创新;二是企业通过委托开发、合作开发、购买兼并等方式从企业外部的研发资源中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模式;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2、核心技术创新对于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重大产品的创新开发,予以重点投入支持。围绕疾病预防、促进健康、早期诊断、微创技术等技术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微创诊疗设备、导航定位辅助、动态高分辨影像、生物医学材料、精密制造、神经信号检测与分析、急救设备对特种环境的适应性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未来医学发展前沿,提高医疗器械产品的性能及可靠性,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与品牌,力求改变安徽省新型产品发展缓慢的局面。安徽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虽与发达国家和发达省份相比有一定距离,但差距不到十年,应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安徽省要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必须坚持政策引导、创新驱动和需求牵引的原则,尽快适应医学模式从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变革,优先发展医疗卫生体制建设迫切需求的医疗器械,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的问题,采取多渠道创新模式,整合医疗器械支撑产业体系,开展新型医疗器械及其方法学的科技创新,实现医疗器械产业能力的大提升,推动安徽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3篇

“未来3年,中国医疗电子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403.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9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20%。”2011年8月25日,赛迪顾问(08235.HK)了《中国医疗电子行业战略研究》,对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医疗电子行业的发展给出了乐观的估计。

医疗电子是医疗器械行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以现代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为基础,是同时将医学、机械、物理、生物医学、新器件、新材料等多学科交叉,应用于医疗研究、临床诊断、治疗、生化分析、监护、康复保健等领域的设备及系统。和简单的医用护理用具不同的是,这些电子产品研发难度大、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广阔,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所重视和生产。

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预期的增加,与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科技水平和政府对居民医疗保健投入的不断增大密不可分。

根据2009年4月出台的新医改方案,20092011年间,中国各级政府对医疗体系改革的投入将达8500亿元。其中2010年投入约为4000亿元,这一政策利好也成为2010年中国便携医疗电子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直接驱动力。2010年中国便携医疗电子市场增速达到28.5%,高于全球近10个百分点,便携式医疗电子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为的最具潜力的市场。

集成化、家庭化、智能化的便携式医疗电子新产品不断涌现。在体积、重量不断减小的同时,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价格逐渐能为中等收入阶层所接受。

此外,不断加速的老龄化时代将对中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出严峻的考验,也为医疗电子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尽管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行情看好,但却存在城市、农村市场“冰火两重天”的境遇。虽然中国农民可支配人均收入逐年增加,但受到传统消费观念和认知范围落后、狭小的限制,农村市场对医疗电子产品的认知和消费明显不足,较高的价格也阻碍了相关设备的销售和推广;其次是厂家重视度不够,农村市场开发推广力度不足。绝大多数的国内外行业企业仍将市场推广的经费、人员和精力投注在大中城市,对面积广阔的农村市场开发有限,关注不够。

2010年起,在农村医疗改革逐步深入以及医改资金逐步落实的推动下,医用便携电子产品增速及增幅均已超越家用医疗电子产品,从而成为中国整体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市场的开发已经到了基本成熟的时期。

然而,除少数企业外,国内医疗行业在与外资品牌的整体抗衡下处于弱势。从产业布局上看,中国医疗电子产业区域分布特征明显,主要聚集在华东、华南、东北和华北四大区域。赛迪顾问行业电子事业部总经理袁远指出,上述四大区域也是中国传统的工业聚集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大型国企和新兴高技术民企多聚集在这些区域,逐渐形成行业板块密集地带。

赛迪顾问行业电子事业部高级咨询师高毓娇在报告中指出:“目前主流医疗电子技术主要由美国GE、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和日本东芝、日立等跨国企业垄断。这些企业不仅占据了国内医疗电子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还在试图并购国内具有一定生产、科研水平和营销渠道的企业。”

针对上述现状,赛迪顾问建议从政府决策层面和产业发展层面两个方向促进医疗电子产业的发展。

“特困家庭产品送上门,先救治,不讲钱。”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兆华博士是一位拥有传奇经历的海归。1987年获上海机械学院博士学位后他留学美国,5年之后拿下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这两个学位的研究对象一个是冰冷的机器,一个则是鲜活的生命。差异之大令常人难以理解。做博士后的时候,实验室里15个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而他一个人发表的40多篇科技论文和获得的5项专利足足是其他人总和的两倍。

1990年1995年,他在美国马里兰卓优医药科技公司一路从工程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产品开发部主任做到副总裁。此后的2年间,他又成为美国上市公司诺米医药科技主管产品开发的副总裁,年薪18万美元,并拥有自己的地产。

1998年,不按常理出牌的35岁常兆华怀揣30万美元回国创立上海微创。公司的主产品是心脏导管,这种技术利用先进的导管技术替代开膛剖胸的传统手术,以微小的创伤实现治疗,免除开刀之苦。在微创公司成立前,国内尚无正规的心血管介入器械研制和生产能力,这一领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微创公司成立后,在较短时间内独立研制和批量生产合格的PTCA冠状动脉支架。公司产品一推向市场,国外同类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应声由3万元立即减为1万元。

从30万元注册资本发展到3亿多元的总资产,10多年间微创的产品被中国1100多家医院使用,部分产品出口至欧洲、南美的20多个国家。

常兆华将微创的事业看作是为整个民族的医生和病人做的事情。创业之初,一家欧美重量级企业试图收购上海微创,如果按照他们的出价,常兆华可以净得上千万元的利润回报,而他一口回绝:“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事情,而是关系到这一领域我们民族产业发展的成败。”而今,常兆华规定,若是知晓家境困难的心脏病人购买或者使用微创的产品有困难,一律由公司将产品送上门,“先救治,不讲钱”。

“如果你想着未来要调整,那么今天就要开始行动。”

和盖茨同是1955年出生的刘积仁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也是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的创办者。他对创业有着特殊的热爱。

刘积仁1986年赴美国国家标准计算机研究院计算机系统国家实验室留学,他33岁便破格提拔为教授,位列全国最年轻教授行列之一。

1988年刘积仁筹资3万元创立了东软的前身――东北工学院网络工程实验室。1991年东软正式成立并进入了电信业,随后进入电力业、保险业、医疗业。与微软不同,东软更偏重于行业解决方案,偏重于产品的嵌入式软件。对此,刘积仁打过一个通俗的比方:“你收发短信、缴电费、股票交易、去医院看病、高速收费等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事情,背后都是东软提供的产品在服务,我们的产品不是在表面上的,而是在后台运行。” 目前,全国有3亿人使用东软的社保系统,近2亿人使用东软的电信计费系统,3000多家大中型医院运行着东软的系统。

成立于1998年的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是沈阳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东软医疗依托母公司先进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实力与资源,以软件技术为核心,业务涵盖医疗设备产品与服务、医疗IT解决方案、健康服务三个领域。

刘积仁曾多次强调走国际化道路是东软坚定不移的目标。医疗电子领域是刘积仁眼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这种产品在走国际化路线方面相对软件服务将更有竞争力。2001年以来,沈阳东软的螺旋CT、磁共振设备便先后出口欧洲和美国。其中,东软累计向美国出口了30多台CT机,自主研发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也顺利拿到了美国的许可证。

“创新是有要求、规范的,不是随意的,一定要以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要求为基础。”

获得过2005年深圳市科学技术最高荣誉奖“深圳市长奖”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迈瑞公司)董事长徐航早年获得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他29岁那年创办了迈瑞公司,并花费了十余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中国当今最大规模的医疗器械企业之一,向中国和全球各地190个国家的医院和医疗中心提供病人使用的监护系统和超声系统等产品。

迈瑞公司于2006年9月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医疗设备企业。徐航也因此位列福布斯2006年中国富豪榜排名第70。当年迈瑞公司市值约200亿元,徐航个人资产约29亿元。

迈瑞公司于2006年年底连续推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全数字彩超、具备网络功能的高端监护仪等中国首创的四大平台。这些成功的根源被徐航归结为研发。公司每年拿出10%的销售额投入研发,用以充实研发队伍的硕士生超过百名。中国第一台血氧饱和度监护仪,中国第一台自动无创血压监护仪,中国第一台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中国第一台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徐航麾下的迈瑞公司和中国电子医疗仪器行业大量的第一联系在一起。但他并没有满足:“迈瑞现在无论是在技术创新上还是组织能力上,都远远没发挥出潜力来。我们还有更大的潜力需要挖掘。”

2011年7月,深圳迈瑞与苏州惠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股权转让协议,迈瑞将控股惠生公司。藉此,迈瑞将获得尿液有形成分产品及相关研发平台,连同迈瑞已有的尿液干化学分析产品,构建形成系列的尿液分析产品。同时苏州惠生也将借力迈瑞,为中国领先的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产品生产商。

“快速响应客户帮助我们抢占海外市场。”

在任何场合,刘毅都宣称自己决心做医疗电子产品的初衷始于2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诸多商还在为争夺到300元一台的“平价”欧姆龙电子血压计而暗自高兴时,同样是商身份的刘毅偶然间发现一家国内厂家正在推销自己不足百元的同类产品。他意识到这二者之间的巨大差价就是一个巨大市场。在考察了那家工厂并研究了他们的产品之后,刘毅胸有成竹地放言:“我一个月内能设计出比这个更好的产品。”

1996年1月份,刘毅和母校天津大学的几个创业伙伴在一个月内销售出了1000台自己研发的电子血压计。天津九安的医疗电子产品之路就此铺开。

创业10年之后的2005年,九安达到年销售各类医疗电子诊测仪器100万台的目标。这样的速度并不是刘毅引以为豪之处。真正让九安大放光彩的还是国际市场。

“我们和我国台湾地区及日本企业竞争,最大的优势是能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快速向市场提供新的功能和款式。”刘毅说。

2006年9月初,德国客户向九安提出需要语音血压计的想法。一个多月后,凭借100多名研发人员的合力,九安便交出能提供德、法、意、英四种语言的语音血压计样品,并在两个月以后将这一产品摆上了全球最大医疗器械展德国Medica展会的展台。此后,这种血压计迅速得到德国客户的一致认可,销量节节攀升。

这款语音血压计的推出让九安在德国血压计市场占据了绝对领先位置,仅该款产品就占据了德国同类市场80%的份额。

目前,国际贸易中销售额占九安总销售额的80%。九安凭借“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优势在国内电子血压计厂家中脱颖而出。刘毅指出,电子血压计这个细分行业第一梯队的主流厂家有7家企业,其中唯一一家大陆企业就是九安。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新华正在向做标准的境界努力。”

具有军工背景,诞生于1943年的新华医疗一直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中民族品牌阵营里的龙头企业。2002年成功上市,新华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第三家上市公司。

近年来,国内放射治疗设备的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前景良好。市场需求可达一万台,而2001年前后中国只有1000台左右这种设备,市场空间很大。当年担任新华董事长的赵毅新在维系新华传统医用消毒器械市场份额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放射治疗设备研发上,并以此作为新华二次创业的根基。

放射治疗设备领域技术含量高,赵毅新要求企业效仿军工企业的研发体制,做到技术上“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不放过世界上任何前沿技术,并花大力气做好研发团队的引进和稳定工作,以此作为产品研发的坚实后盾。经过近10年的努力,山东新华放射治疗设备的产品基本与国际同类水平站在了一个技术层次上。

作为国企掌门人,赵毅新善于整合产品研发链条上的各方资源。2011年8月,新华宣布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恒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北京中康联医疗器械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研发快速调强放射治疗(IMRT)加速器集成系统、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加速器集成系统、精确放射治疗剂量验证系统、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病人固定定位数字化自动系统等。该系统属于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快速调强与影像引导放疗系统”的一部分,总投资达到5776万元。

常兆华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积仁

沈阳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航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毅天津

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4篇

一、基本情况

初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市医疗集团。市医疗集团是以市第三医院为主体,2001年1月7日经市体改委批准、由25家医院组成的具有完整框架、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医疗集团。第三医院占地面积214.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现在集团拥有职工3978人,硕士生导师4人,主任医师42人,副主任医师210人,中级职称86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人,学科带头人92人,其中医务人员2700人,名医17人;总资产2.8亿元,开放床位3160张,年门诊量153万人次,年收住院5.5万人次,手术1.6万人次,是市卫生系统阵容较大、实力较强、功能较全的多元化医疗集团。

向国际化品牌医院迈进的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地处首都商务中心西区北侧,是一家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2003年实现业务收入近7亿元。医院现设病床1030张,年门急诊量120余万人次,有临床、医技科室49个,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00余人。该院以呼吸、心脏、泌尿、高压氧、职业病、器官移植、实验医学、急诊医学等学科特色和呼吸衰竭救治、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心脏病介入治疗、脏器移植、中毒救治、试管婴儿、急诊医学、危重症医学等众多特色医疗项目为重点。“市呼吸病研究所”、“市高压氧治疗研究中心”、“市器官移植中心”、“市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烟草与健康合作中心”设于该院,同时是“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市临床检验中心”、“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大肠外科专业学组、疝与腹壁外科专业学所在地。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及市护士学校临床教学任务,是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百余项国家、部、市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300余项,医学居国家医疗机构先进行列。医院把"博爱诚信"作为立院之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先进精益的科学技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医护团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文优质、可靠诚信的医疗服务并向国际化品牌医院的目标迈进。

二、主要做法

(一)实行集团化经营战略。第三医院和医院从发挥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优势出发,注重提高集团医院的整体水平,优势互补、资源重组,减少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形成了集团框架和以合作形式共同构建的医疗联合体。市医疗集团抓住集团核心医院这一关键,不断增强驾驭能力,在特色门诊建设上成为市之首,在占领医疗市场方面收到明显成效。按照医疗集团章程,确定了集团的性质、宗旨、范围、规划、机构及权利和义务,然后按照独立法人、行政隶属关系、所有制性质、财务核算形式、收费标准、资金所属关系、人事归属不变的原则,在互惠互利、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进行集团组合。组建后的市医疗集团由25家医院组成,目前发展到35家成员单位,其中核心层一个,即市第三医院;以管理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市急救中心、市中医院;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紧密层两个,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民族医院;以契约法律关系为纽带的松散层30个。医院集团于2000年组建,核心医院为医院,医院集团第二医院、中医医院、八里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里屯街道社区卫生中心、团结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左家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急救分中心为松散层单位,由于没有产权关系,尽管医院有很强的技术影响力,但目前集团化运营框架已基本名存实亡。

(二)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考察中我们认为医疗集团运作比较成功,他们通过核心医院与各成员医院签订协议,建立了专家人才技术、科研教学和医疗设备共享机制。

一是人才技术共享。核心医院按协议组织集团内外专家,每月到两个成员单位进行会诊、查房、手术、带教;在成员医院急需的情况下,核心医院做到随叫随到,及时为成员单位排忧解难。去年以来,核心医院为成员单位巡诊46次,解决疑难病症35例,门诊2500人次,手术166人次,收转诊住院病人286人次;并派技术人员,免费为成员单位维修设备。

二是科研教学共享。集团核心医院多次组织成员单位进行科研、教学活动,并组织到协和医院学习,听国家级专家教授对目前出现的疑难重症治疗报告。集团还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增加对医疗纠纷的防范能力。多次承担代培任务,学习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知识,大大提高了科研教学水平。

三是医疗设备共享。卫生资源得到充分使用,减少了重复购置,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负担,促进了社会稳定。集团核心医院的X-刀、螺旋CT等大型设备,集团成员单位开单来使用的数百次之多,促进两个效益得到同步提高。通过发挥核心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了中小成员单位的发展,尤其是厂矿和乡镇医院,其形象、业务、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三)在抢占医疗市场上下功夫。市医疗集团强烈的市场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在地域上的广泛分布,按照市场化和集团化经营目标,强化集团成员的互补性,努力通过集团知名度,提高各成员单位在群众中的声誉,借此扩大服务群体,在努力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医院抓住品牌建设这一关键,提出“一二三”发展战略,即确定国际化发展方向,在硬件建设和顶尖技术上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采取开放式办院,积极构建一套适应于国际化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抓住两条主线,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学术学科和强化经营管理来展开,处理好学术学科为实现两个效益服务,增加效益支持和促进学术学科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实现双蠃或多嬴上下功夫;抓住三个市场不放松,努力拓展社会保障市场、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和专科专病市场,创造了主营业务收入数亿元的经营业绩。同时医疗服务对内辐射区各街道办事处、东风乡所属的行政辖区外,对外逐渐面向全市、全国和国外。通过市场辐射,促进了区域内卫生资源的有效组织,并实现了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的有机结合。

三、几点建议

我们此次学习考察收获很大,一方面感受到这些医疗单位在医疗资源配置方面所做的大量探索性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这些单位坦诚的介绍中看到由于集团化经营在产权、经济利益等方面不清晰或者不完全到位,对集团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明确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思路,以引入市场机制、争取多元投入,实行强强联合为手段,加快医疗资源整合步伐,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化、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的人文化、医疗消费的低廉化目标,确保我区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搞好调研,认真编制区域卫生资源整合规划。抓住国家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有利时机,科学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为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一是摸清底数。调查摸底要涵盖全区所有的卫生资源,既包括重点医院、厂矿医院,也包括各镇街、各村的卫生所、个体行医点。对于厂办医疗机构,要认真核实年度经营收入、人员结构、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为区委、区政府整合卫生资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是立足区情实际。遵循国家和我市要求,立足我区石化基地建设的实际,在区域卫生规划中,以技术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努力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卫生需要。

三是明确规划目标。在统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特别是“六大经济板块”建设、现代城市发展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控制卫生资源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组织领导,借鉴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拿出一套符合我区实际的卫生资源优化和配置方案。

(二)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化整合框架。本次外出学习,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这些地方在组建集团时,还没有形成具有产权关系的集团,只是以市场划分或者技术合作、支持下的联合。没有产权关系,必然导致在整体运作上,考虑眼前多、思考长远少,特别是在利益上不能形成相互促进机制,人、财、物过度松散,整体合力难以形成。所以在谋划集团化运作时,要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经营性集团,在保证满足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要求的同时,为医疗机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在具体操作上,对核心医院可以采取多元投资的方式,增强其经济实力,特别是强化对外投资功能,尽可能多地收购和整合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形成全资或控股单位,掌握调度卫生资源的权利。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按照集团化运作模式,吸纳一定数量具有协作关系的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单位。只有这样,集团治理结构才会合理,整合目标才能实现。

(三)突出特色,在优化新型医疗技术结构上下功夫。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专科分科越来越细,谁能突出特色,掌握新的专科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我区医院不乏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和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专科。这就要求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必须构建新型的医疗技术结构,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趋向整体化,在实行多种综合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应注重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各种诊治中心,如在医院建立癌症治疗中心、糖尿病治疗中心,在油田医院建立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只有把特色专科建设好,才能在地区甚至在国内外形成病人流,创出自己的牌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养-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队伍。医院的发展取决于高质量的医疗水平,而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关键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医学技术,而且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因此,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注重医护人员的基本功训练与专业训练,一般培养与重点培养,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培养一支具备开拓型、智力型的专业队伍。由于人才队伍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瞄准高新技术利用人才。高度重视横向联合,特别是充分发挥京津地区名医众多的优势,加快与国家级医院高新技术接轨步伐,带动本区医疗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档次;拟定国家级专家教授会诊带教计划,聘请一定数量的名医来我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传帮带提高我区医务骨干的技术水平。

二是招贤纳士吸引人才。市第三医院和医院除了为人才搭建一个优越的生活平台外,更注重为这些事业性强、工作热情高的有识之士,创造一个展示才华、施展才干的事业平台。我们可以高薪聘请一些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作为的专家,也可以聘请一些退休的专家充实到业务科室,以发挥余热,传授技术,提高医院整体技术水平。

三是眼睛向内培养人才。加快对医院内部业务骨干的培养和锻炼,是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利用专家会诊的机会,对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加大培训力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把更多的业务尖子送出去进修深造,特别是加大与大专院校挂钩,尽快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

第5篇

1发展特色技术是疗养院生存的基石

疗养院大多处于风景秀丽的景区,周围常驻居民稀少,对外接待季节性强,开展一般性医疗服务门可罗雀。例如我院位于辽宁兴城海滨风景区,南有北戴河,北有大连,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疗养院周边宾馆林立,旅游接待不占优势;开展医疗服务只相当一级医院水平,技术设备不占优势。疗养院党委一班人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分析疗养院建设形势时感到:全军软伤疼痛治疗与康复研究中心组建6年来,已经具备康复、治疗、预防和教研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疗养院要发展,必须要走特色之路。疗养院参与医疗市场竞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大专科,小综合,强特色之路,必须通过创立一些特色项目精造优势品牌,吸引人才,在局部形成与医院抗衡的优势。

2创建品牌必须有创新意识

疗养院在创建专科品牌始终坚持“四专”(即院有专科、专科有专病、专病有专家、专家有专长),靠特色技术竞争,以优质服务取胜,在社会上取得赞誉。

2.1瞄准医疗市场,选择特色技术在“四专”道路上,我们始终瞄准部队需要和市场需求,有的放矢的搞好调查研究。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部队官兵和驻地群众颈肩腰腿痛疾病高发,传统的治疗方法周期长,复发率高,而手术治疗费用高,风险大,病人不易接受。疗养院党委果断决策,在上级的支持下在疗养院系统率先引进微创治疗设备和学科带头人,把在治疗疼痛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和人员引入疗养院,并打出“颈肩腰腿痛何必东奔西跑,八一疼痛医院就在您家门口”的宣传口号,由于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病人来源,疼痛专科逐渐成为疗养院的拳头学科,在本地区声名鹊起。

2.2关注人才需求,着重培植项目特色技术的创立主要靠人才去实施,注意发展和培养人才是创立特色的前提,而把握人才的专长,重点培植突出技术,使之得到充分发挥是创立特色的必然。实践中,我们重点培植人才的专长,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例如学科带头人通过学习,认为激光治疗技术在疼痛疾病治疗中可以和其他手段形成互补,于是购置设备,提供场地,很快把专长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3 适应病人渴求,重点发展优势围绕病人的渴求做文章,疗养院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病人需要什么,我们就服务什么;病人渴求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把疗养院的发展方向始终定位在病人的需要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术后病人渴求提高生活质量,为疗养院发展康复事业提供很好的机会。我们经过充分论证,引进长春中医药大学神经内科研究生,自行培养两名康复医生和多名康复技师,仅用半年时间,就收治20名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如今,康复治疗中心成为疗养院又一个特色科室。

3巩固一个好特色,必须有和谐环境

特色专科建设形成优势之后,仍需不断的巩固发展,搞好技术创新工作,拓宽特色技术的治疗范围,疗养院必须要创建和谐的环境,才能使特色更特、专长更专、优势更优、强项更强。

3.1政策上倾斜鼓励巩固一个特色,首先政策上要给予优先,无论是人力、财力、物力,还是技术、设备都要给予方方面面的倾斜鼓励。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允许有些许失误,党委在制定政策上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2技术上扶持发展在特色形成过程中,要引导医务人员不断拓宽适应证范围,使特色技术不断创新。我院引进射频微创技术治疗颈腰椎疾病后,又相继开展了治疗三叉神经痛等十几个病种,使射频技术真正成为造福患者的“特色福音”。

3.3设备上优先更新在特色技术巩固过程中,为避免特色项目设备滞后,在仪器的更新上应优先考虑。我院康复中心初建时,仅有基本的康复训练器械,康复病人增多后,现有设备不能满足临床和病人需要,疗养院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大胆购置减重步态训练器等部分新型设备,较好地解决了更新换代和设备不足问题。

3.4生活上关心照顾一项技术的成功包含方方面面的努力,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帮助、支持,其中包括解除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疗养院在全院树立“医务人员是疗养员的服务员,领导机关是医务人员的服务员,全院人人是服务员”的理念,院党委在住房、用餐等诸多方面解决医务人员的困难,确保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不断开拓医学新领域。

第6篇

移动医疗方兴未艾

根据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的定义,移动医疗指的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14个国家的调查,大多数国家已开展移动医疗行动,最普遍的是建立医疗呼叫中心(38%),其次是通过短信发送预约提醒(25%)。北美、南美、东南亚是移动医疗技术采用最广的地区,非洲则排在最后。

《移动医疗在中美》报告表示,全球移动医疗市场预计将在2017年达到230亿美元规模,欧洲与亚太将占据这一领域最大市场份额,北美则排在第三。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建立了一个模型来预测移动医疗的增长。在亚洲地区,中国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将分别在37%和21%。GSM协会预计,到2017年,美国和中国将成为全球移动医疗的两大市场,共享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1/3。普华永道估计,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将达230亿美元,美中则分别达59亿美元和25亿美元,与GSM协会所预测的份额基本相符。

移动互联网第三方咨询机构艾媒咨询公司说,中国移动医疗应用程序(App)市场增长迅速。该公司估计,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约为18.6亿元人民币,到2017年,这一市场将达百亿元规模。

移动医疗比较热门的两个领域,一是可穿戴医疗设备,一是远程监控。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已达人民币4.2亿元,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增长10倍以上,达到50亿元规模。远程监控方面,GSM和普华永道联合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医疗监控服务市场将在2017年达12亿美元规模,其中90%的收入将来自慢性病治疗管理解决方案。

削减医疗费用的利器

医疗费用过高是中美两国共同存在的问题。《移动医疗在中美》报告说,2011年中国医疗费用为396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5.15%。美国2013年的医疗费用约为2.9万亿美元,预计这一数字将在2021年增至4.8万亿美元,其在GDP中的占比也将从2006年的16.2%升至19.6%。即使富如美国,医疗费用也是普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据凯撒家庭基金会估计,美国普通家庭的医疗保险费从1999年到2012年翻了三番,医疗费用在家庭开支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大。

对解决这一问题,移动医疗技术具有几大优势。

可减少医疗资源出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不平等现象。以中国“移动心健康”项目为例。该项目选择山东、安徽、四川及重庆的部分资源欠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了基于3G网络的心血管病检查及监测系统。这套新型的3G系统包括了内置心电图(ECG)传感功能的智能手机,基于互联网的电子病历软件,以及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3G无线工作站。医务工作者能即时调取包括心电图数据在内的病人电子病历。智能手机通过3G网络自动将患者的心电数据发送给位于北京的监测中心的心脏专科医生,进行实时分析。医生通过短信或电话为患者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提供实时反馈。这使得偏远山区的病人也能享受到北京医生的服务。

可以简化医疗流程,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医疗信息“孤岛”现象在中美都普遍存在。病人在甲医院做一项检查,转到乙医院可能又得重新挂号检查,因为甲乙两家医院信息不通。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医院系统信息化很落后,基本上都是小厂商在做,没有像SAP、用友、金蝶这样的大厂商。

究其原因,在于医院“三无”:无动力,病人络绎不绝,不做也行;无余钱,医院在IT方面的年预算在百万元级别,要做好信息化可能要到千万元级别甚至上亿元的投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部分都是小厂商在做的原因;无标准,医院情况特殊,每家医院情况都不一样,甚至医疗设备的标准也不一样,很难做到行业标准,定制化服务比较多。

为打破信息“孤岛”,美国部分地区已建立了地区医疗信息组织(RHIO),这是一个政府主导的中立的信息平台,可使患者信息在几个医疗机构间共享,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同时,移动医疗可以改善患者体验,发送医疗提醒和诊断信息,比如按时吃药的提示。这样可以加强疾病预防和治疗,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另外,推动移动医疗可以使数据收集变得更加方便。大量医疗数据的采集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开展和政府的决策。

挑战犹存

报告提出,尽管移动医疗发展前景明朗,但目前还面临规模不足、政策法律限制、标准不确定三大挑战。

目前,移动医疗市场还处于初期,在中美都是画饼不小,规模不大。移动医疗牵涉多个主体,比如电信运营商、设备厂商、服务提供商、医院、患者,将多个主体纳入合作创新体系,需要时间。

在政策和法律上,中国卫生部当前仅允许服务提供商通过移动设备提供咨询服务,不能为患者开处方,这可能阻碍移动医疗的发展。而美国最大的障碍是赔偿金问题。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营的保险公司都没将移动医疗咨询、诊断、治疗服务纳入保险范围。

监管与技术标准不确定也是个问题。在美国,大多数移动医疗应用未被监管,它们宣称自己涉及的是保健而非医疗行业,比如跟踪卡路里摄入或运动量。不过,2013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指导文件,明确哪些应用在监管范围内,哪些应用可能适用“自由裁量权”,这向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

第7篇

优化整合区域卫生资源 大力提升卫生事业水平 ---赴河北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整合和优化区域卫生资源的经验,促进我区卫生事业发展,3月2日至3日由副区长郭景平、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石桂臣带队,区政府办、研究室、卫生局、大港医院、油田医院一行11人,赴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保定市人民医院、保定市第三医院、北京市朝阳医院和垂杨柳医院。虽然考察时间短暂,但是由于考察内容明确,安排周密,考察人员结合我区医疗资源现状去思考和研讨,收获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初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保定市医疗集团。保定市医疗集团是以保定市第三医院为主体,2001年1月7日经市体改委批准、由25家医院组成的具有完整框架、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医疗集团。第三医院占地面积214.5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现在集团拥有职工3978人,硕士生导师4人,主任医师42人,副主任医师210人,中级职称86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5人,学科带头人92人,其中医务人员2700人,保定名医17人;总资产2.8亿元,开放床位3160张,年门诊量153万人次,年收住院5.5万人次,手术1.6万人次,是保定市卫生系统阵容较大、实力较强、功能较全的多元化医疗集团。 向国际化品牌医院迈进的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地处首都商务中心西区北侧,是一家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2003年实现业务收入近7亿元。医院现设病床1030张,年门急诊量120余万人次,有临床、医技科室49个,职工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00余人。该院以呼吸、心脏、泌尿、高压氧、职业病、器官移植、实验医学、急诊医学等学科特色和呼吸衰竭救治、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心脏病介入治疗、脏器移植、中毒救治、试管婴儿、急诊医学、危重症医学等众多特色医疗项目为重点。“北京市呼吸病研究所”、“北京市高压氧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北京市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烟草与健康合作中心”设于该院,同时是“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大肠肛门外科专业学组、疝与腹壁外科专业学所在地。承担着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市护士学校临床教学任务,是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承担百余项国家、部、市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成果300余项,医学论文发表居国家医疗机构先进行列。医院把博爱诚信作为立院之本,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先进精益的科学技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医护团队,为广大患者提供人文优质、可靠诚信的医疗服务并向国际化品牌医院的目标迈进。 二、 主要做法 (一)实行集团化经营战略。保定第三医院和朝阳医院从发挥现有人力、技术、设备优势出发,注重提高集团医院的整体水平,优势互补、资源重组,减少重复购置,降低成本,形成了集团框架和以合作形式共同构建的医疗联合体。保定市医疗集团抓住集团核心医院这一关键,不断增强驾驭能力,在特色门诊建设上成为保定市之首,在占领医疗市场方面收到明显成效。按照医疗集团章程,确定了集团的性质、宗旨、范围、规划、机构及权利和义务,于集团化经营在产权、经济利益等方面不清晰或者不完全到位,对集团化经营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明确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思路,以引入市场机制、争取多元投入,实行强强联合为手段,加快医疗资源整合步伐,构建与市场相适应的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化、医疗水平的现代化、医疗服务的人文化、医疗消费的低廉化目标,确保我区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搞好调研,认真编制区域卫生资源整合规划。抓住国家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的有利时机,科学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为优化配置区域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一是摸清底数。调查摸底要涵盖全区所有的卫生资源,既包括重点医院、厂矿医院,也包括各镇街、各村的卫生所、个体行医点。对于厂办医疗机构,要认真核实年度经营收入、人员结构、经费拨付及使用情况,为区委、区政府整合卫生资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二是立足区情实际。遵循国家和我市要求,立足我区石化基地建设的实际,在区域卫生规划中,以技术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努力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卫生需要。三是明确规划目标。在统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特别是“六大经济板块”建设、现代城市发展对卫生资源的需求,控制卫生资源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健全组织领导,借鉴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尽快拿出一套符合我区实际的卫生资源优化和配置方案。 (二)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化整合框架。本次外出学习,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这些地方在组建集团时,还没有形成具有产权关系的集团,只是以市场划分或者技术合作、支持下的联合。没有产权关系,必然导致在整体运作上,考虑眼前多、思考长远少,特别是在利益上不能形成相互促进机制,人、财、物过度松散,整体合力难以形成。所以在谋划集团化运作时,要创造条件,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经营性集团,在保证满足政府基本公共卫生要求的同时,为医疗机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在具体操作上,对核心医院可以采取多元投资的方式,增强其经济实力,特别是强化对外投资功能,尽可能多地收购和整合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形成全资或控股单位,掌握调度卫生资源的权利。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按照集团化运作模式,吸纳一定数量具有协作关系的半紧密层和松散层单位。只有这样,集团治理结构才会合理,整合目标才能实现。 (三)突出特色,在优化新型医疗技术结构上下功夫。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专科分科越来越细,谁能突出特色,掌握新的专科技术,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我区医院不乏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和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要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专科。这就要求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必须构建新型的医疗技术结构,在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趋向整体化,在实行多种综合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应注重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各种诊治中心,如在大港医院建立癌症治疗中心、糖尿病治疗中心,在大港油田医院建立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只有把特色专科建设好,才能在地区甚至在国内外形成病人流,创出自己的牌子,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养-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队伍。医院的发展取决于高质量的医疗水平,而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关键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医学技术,而且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因此,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注重

医护人员的基本功训练与专业训练,一般培养与重点培养,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培养一支具备开拓型、智力型的专业队伍。由于人才队伍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瞄准高新技术利用人才。高度重视横向联合,特别是充分发挥京津地区名医众多的优势,加快与国家级医院高新技术接轨步伐,带动本区医疗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档次;拟定国家级专家教授会诊带教计划,聘请一定数量的名医来我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传帮带提高我区医务骨干的技术水平。二是招贤纳士吸引人才。保定市第三医院和北京垂杨柳医院除了为人才搭建一个优越的生活平台外,更注重为这些事业性强、工作热情高的有识之士,创造一个展示才华、施展才干的事业平台。我们可以高薪聘请一些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作为的专家,也可以聘请一些退休的专家充实到业务科室,以发挥余热,传授技术,提高医院整体技术水平。三是眼睛向内培养人才。加快对医院内部业务骨干的培养和锻炼,是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利用专家会诊的机会,对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加大培训力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把更多的业务尖子送出去进修深造,特别是加大与大专院校挂钩,尽快提升医务工作者的技术水平。 (五)多元投入,努力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医疗设备是医院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水平的提高是离不开仪器设备。要利用整合区域卫生资源的机会,除政府的投入外,要广开投入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资和民间资本,改善医疗设备结构,实现医疗设备的精密化、细微化、高效化和无创伤化,使先进设备与高标准的医院建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同时利用先进设备,加强医院的标准化管理,强化医院质量评估和医院规章制度、技术质量标准。严格按标准程序办事,强调医院整体功能,达到医院的整体功能与系统层次的优化组合,以提高工作效率与效能,在医院建立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处理各种信息,保持医院内外环境信息的畅通。 (六)改善环境,努力做到医院环境艺术化和园林化。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场所,环境建设不能忽视。虽然我们两天的学习考察主要集中在整合卫生资源上,但所去的每一所医院无不在拓展发展空间,美化医院环境加大投入、大力进行改造建设。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整合卫生资源,环境资源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考察中我们发现,这些现代医院对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医院园林化,病房家庭化。为此,我们在医院建筑设施上应在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为病人疾病的转归、治疗和养病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医院高层次的管理水平和长远的目标追求。 赴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朝阳区学习考察团 2004年3月5日

第8篇

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可穿戴设备医疗健康应用需要基于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最近几年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得到快速发展,无论是国家、医院还是软件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是相对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对医院信息系统投入仍然不足。

全球医疗信息系统投资中,单院信息系统投资约占医院年收入的3-5%,我国单院信息系统投资占医院年收入不到1%。与其他领域信息系统建设相比,我国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进程较为封闭及落后且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差距较大。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未布局完善的医疗卫生相关信息化设备及软件系统,没有搜集标准医疗数据的基础。

而在三甲医院等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起步较早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虽然布局了医疗信息系统,但硬件设备收集到的体征信息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要实现体征信息的有效利用,必须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相关技术,对可穿戴设备收集到得体征信息进行分析及利用。然而目前我国医疗云及医疗大数据分析应用仍然较少。

在医疗大数据分析中,首先是数据层面,我国在医疗数据方面积累时间较国外短,一些重要的医疗数据信息,如基因、人口健康信息数据库都处于刚刚建设阶段;其次是分析技术层面,我国ICT企业正处于研发阶段,虽然已经形成一定成果,但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大数据分析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这些都造成了可穿戴式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进展缓慢。

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近几年,我国加快医疗信息化建设步伐,全国各地纷纷探索建设医疗信息化系统。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目前各地区和机构在进行医疗健康领域信息化建设时大都根据自身需求建立独立的信息系统,以满足业务的发展需要,这些系统较为封闭不能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在医疗健康领域内,由于传统的卫生管理体制导致医疗健康机构中部门垂直管理,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缺乏信息交换及沟通机制,从而导致医疗健康机构在建设信息系统时多为垂直封闭的结构。此外由于医疗健康领域信息系统涉及较多,不仅涉及到医疗卫生管理机构,还涉及到其他部门,这些不同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基本都是独立的,从而造成了医疗健康领域信息系统割据状态的形成,造成了大量“信息烟囱”,大大减缓了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共享进程。目前,我国医疗健康领域中也没有形成覆盖全业务的医疗健康专网,相关标准也处于不断研究发展中。

运营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我国可穿戴设备医疗健康领域运营机制尚未形成,使得可穿戴设备医疗健康应用难以推进。可穿戴设备在该领域应用需要软硬件厂商与医疗健康相关机构充分合作,包括各级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

一方面我国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信息化进程不一,造成三甲医院中医疗信息化建设虽然较好,但是每天接诊压力很大,在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中应用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而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生的经验不足,医疗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应用的基础并不好。

第9篇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医疗观念的转变以及医保覆盖面的提升,我国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骨科则是许多医疗器械巨头最为看重的领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行业简介

骨科主要是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对于骨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骨科医疗器械行业则是以治疗骨外科疾病为目的而产生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重要子行业,目前产品主要可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和其他类,分别针对不同情况下的疾病和损伤:

创伤类

创伤主要指因意外、损伤或撞击引致的突发身体损伤。造成创伤类骨科创伤的常见原因有交通意外、失足或跌倒,以及被尖锐或坚硬的物体击中等。另外骨质疏松症等骨骼退化也会引致此类创伤。

关节类

关节是指两个或以上骨头接合以便身体部位移动的地方。通常由纤维结缔组织、软骨和韧带组成。关节炎及对关节的直接创伤是关节损坏的主要原因。髋关节以及膝关节损伤占关节类损伤的主要部分。

脊柱类

脊柱主要由椎骨的小骨头、椎间盘、韧带、肌肉及关节突关节组成。脊柱疾病主要包括畸形脊柱疾病、若干类型肿瘤、骨折、退化或椎体与椎间盘脱位等另外骨质疏松、骨关节炎也等较易导致脊柱疾病。

其他类

包括新型的足踝类以及在一些大型的医院细分的各类损伤。

调查显示,20xx年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市场容量为418亿美元,其中人工关节162亿元,占比38.72%,是市场的绝对主力。脊柱类产品市场份额占比21.8%,创伤类占比15.7%。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研究,目前国内市场上除了创伤类本土品牌占有较大市场规模,其余各类都由外资品牌占主导。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本土骨科医疗器械企业迅速发展,如威高、微创等,在创伤、骨外科手术器械、脊柱固定器械和关节重建器械等领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望成长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我国医疗器械相关法规

我国所有医疗器械产品在正式投产前,都要先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的注册认证。在临床实验完成的前提下,整个注册过程一般需要2-3个月的时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我国医疗器械分为三类。很多骨科器械为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需要国家严格控制,保证监管力度。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国家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法规的改变对骨科医疗器械行业影响巨大,创建了更加良好的医疗环境。

两票制:

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减少流通环节。要求争取20xx年在全国全面推开药品购销“两票制”。在医疗器械行业,“两票制”也预计会全面推开。

医疗耗材招标:

在20xx年发布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中, 明确规定招标需以省政府为主导,高值医用耗材必须参加集中采购。20xx年提出了更明确的要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的要求。

医疗设备限价:

国务院在《十三五医药体制改革》中提出,对高值医用耗材,检验检测试剂,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集中采购,对医疗设备实施限价。此举有望改善医疗设备昂贵,患者治疗骨科疾病经济负担大的问题。

骨科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骨科医疗器械细分市场前景广阔。波士顿咨询公司曾研究预测,中国骨科内植入耗材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0xx年达到13亿美元,未来该行业将至少保持18%的年复合增长率。按这一速度,到20xx年,中国骨科内植入耗材市场规模将达到40亿美金。我国骨科器械市场规模从20xx年的67.4亿元增长至20xx年的155.9亿元,预计20xx年全年市场容量在180亿元左右。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加,医疗护理观念的转变以及医保的覆盖面的提升,我国对骨科医疗器械的需求将继续增加,是骨科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骨科医疗器械创新

随着骨科医疗需求的增多,创新才能满足不断涌现的新需求,骨科技术不断向数字化、个性化、微创化、精确化和智能化发展。代表性创新技术包括:

数字化骨科

近些年来数字化骨科迅速发展,出现的技术包括现代影像技术、计算机辅助测量设计、快速成型等。新技术的出现满足了个性化定制需求,减少了手术的创伤性以及对医生技术经验的依赖性

3D打印技术

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3D打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骨科医疗器械创新骨科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带来了众多可能。我国在3D技术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为国内骨科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骨科技术未来其他的创新方向包括:

国内外代表公司情况

第10篇

关键词:医疗机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29.02

1引言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54389个,比上年增加17462个 ,与此同时我国医疗机构总诊人数达6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3亿人次(增长7.4%),2011年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就诊4.63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疗市场必将会越来越大。

今年来随着我国的医改不断地改革,国家不断地鼓励社会各方面的资本进入我国医疗行业,希望使我国的医疗体制越来越完善,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然而这也给这个行业带了巨大的竞争,随着医院的不断增多,医院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于此同时病人对医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如何向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成为每个医院竞争的核心。患者满意度就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对医院提供的各方面的服务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医院只有在赢得患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才能赢得市场。

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国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并在前人对服务行业满意度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Williams(1994):通过研究发现患者的满意度与患者期望之间病不存在直接的关系,患者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是由患者实际所享受的医院所提供的各方面服务决定的。

Owens D & Batchelor C(1996):研究发现患者的期望对患者的满意度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医院的工作人员与其之间沟通交流等这些却对患者的满意度又很大的影响。

Thomas V.Perneger et al.(2003):研究对比了不同的四种有关患者满意度测评的量表,发现他们各有优势和缺点,没有那种量表是十全十美的,并且患者对这四种的测评量表的评价也非常的相似。

综述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患者满意度理论研究的焦点一直是有关患者满意度与期望、感知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探讨。在这众多的研究中,1993年Zeithaml和Berry&Zeithaml提出的患者满意度模型非常有代表性,后来被很多学者借鉴和修改。虽然学术界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有争议,也没有哪个学者能够对这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又说服性的解答,但是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以后那些研究患者满意度的学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3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了有关患者满意度的研究,很多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医疗(主要指医院)行业的特殊情况,对患者满意度进行了大量德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张家钧等(1997):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患者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发现病房的饮食,医生对患者关心问题的解答程度,护士的服务态度等对患者满意度又较大的影响。

陈教生等(1999):为了探讨患者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医疗体制下对医院服务的满意情况,把上海和香港两家医院的患者满意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无论在上海还是在香港,患者对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医院的设施环境等基础的生活设施都有相同的要求。

苏维等(2001):研究发现医院的收费过高、收费透明度不高、手续繁多、患者选择权少等是医院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薛桂英(2002):研究发现医院相关的工作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少、服务态度差;患者的知情权以及选择权少、医院的环境、饮食等生活基础设施差、等待排队时间长等一系列问题时医院患者满意度主要存在的问题。

夏云媛(2002):对基层医院的住院病人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对护士的服务态度、医院的环境等基础生活设施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有关护士对药物的用量、副作用等这些方面的解释的满意度在80%以下;护士对患者有关病情方面的解释以及对患者的照顾这些方面的满意率在80%-90%之间。

张澄宇等(2003):建立了一套包含8项二级指标(医院环境、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医务人员技术、服务项目、流程以及结果、看病费用、对患者投诉的处理)、28项三级指标和94项四级指标的门诊病人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每项二级指标派生出2.5个三级指标,每项三级指标再延伸出若干个四级指标。

葛玲侠等(2003):研究发现医院的住院环境不好、医疗设备差,医务人员技术不专业,住院流程不合理等是对患者满意度产生很大大影响。

姜蓉(2003):建立了一套三级医院门诊病人满意度测评模型,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医疗环境、服务水平、服务态度、服务流程、服务结果、医疗事件处理、收费价格共七大要素。

从上面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在患者满意度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他们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如这些测评很多是医院自己独立进行的,他们只涉及了一辆服务质量、医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及技术、医院的硬件环境等,然而对患者的期望、感知忠诚等重要内容却没有涉及。

4 医疗服务业顾客满意影响因素

弄清楚患者满意度影响的关键因素一直是很多学者研究的核心,很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患者满意度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Ware、Davies Avery & Stewart(1978)研究发现:医院的环境、交通便利性、医务人员的技术、医疗费用、治疗效果等对患者满意度有影响。

Falvo D Smith J(1983)研究发现:患者的知情权(如医院向患者提供相病情的信息等)和选择权(有权利参加治疗方案的选择,医院应该多从患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关心患者们所关心的事情)是患者满意度影响的重要因素。

Hall JA、Milbun MA & Epstein AM(1993)研究发现:患者的满意度与患者的健康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患者自我感知的健康状况能够预测患者的满意度水平。

Teisberg、Porter & Brown(1994)、Mummalaneni & Gopalakrishna(1995)研究发现:医院的环境、医疗设备的完善性、医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医院交通的便利情况等对患者满意度有较大的影响。

Rogut et al.(1996)研究发现:患者的自身背景因素如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医疗保险、自身感觉的身体状况等对患者满意度有很大影响。

Pope et al.(1997 )、Mikael(2001)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对患者的满意度有较大的影响,年轻的或者中年的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一般低于年老的。

Hall & Milburn(1998)研究发现:患者的心理压力与患者的满意度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但是有关患者的患病体验、对医院提供服务的体验以及其他因素的区别作为导致患者不满意的原因很难被证明。

Andaleeb(1998)研究发现:医院工作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疗设施的先进性、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医疗费用等对患者满意度有影响。

Young et al.(2000)、Hargraver et al.(2001)研究发现:患者自身背景因素如年老等、医院科室的不同、医院教学情况、医院的交通便利性等对患者满意度有较大的影响。

M.A.A.Hasin、Roongrat(2001)研究发现:医院的环境、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其他服务(如餐饮)影响患者满意度。

Crow R、Storey L & Page,H(2003)研究发现:患者之前对医疗服务的满意体验以及满足患者愿望、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患者对医疗服务机构的选择权这三个因素对患者满意度有重要的影响。

对上面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可以看出,对患者满意度有影响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三类:

第一类: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家庭人均收入、医疗保险、心理压力、自身身体的健康状况等这些与患者自身背景有关的因素。

第二类:医院的形象、口碑、交通便利性、医院的等级、教学情况以及科室设置等这些与医院背景相关的一些因素。

第三类:医院的环境、医疗设备的先进性、医疗费用、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看病住院的程序、治疗效果以及与患者之间的交流等这些与医院服务相关的因素。

根据我过医疗服务的现实情况和特点,本研究选取以下两类作为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患者自身背景因素:患者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户口所在地、医疗付费类别、干扰因素。

医疗服务因素:医院的卫生环境、看病住院的程序、看病等待时间(如挂号、买药等)、医疗设备的先进性(主要指大型设备)、医院工作人员的技术及其服务态度、患者选择权和知情权、医院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医疗费用、治疗效果。

5 结束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服务业的实际状况,提出我国医疗服务业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类:1、自身背景因素:患者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户口所在地、医疗付费类别、干扰因素;2、医疗服务因素:医院的卫生环境、看病住院的程序、看病等待时间(如挂号、买药等)、医疗设备的先进性(主要指大型设备)、医院工作人员的技术及其服务态度、患者选择权和知情权、医院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医疗费用、治疗效果。其中,患者选择权和知情权中的某些方面体现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情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医疗行业(主要指医院)提高顾客满意度提供一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Williams B,Coyle J,Healy D.The meaning of patient satisfaction:an explanation of high reported levels[J].See Sci Med,1998,(47):1351.9.

[2]Young GJ,Meterko M & Desai KR.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Hospital Care:Effect of Demographic and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J].Medical Care,2000,38(3):325.334.

第11篇

两个多月前,因魏则西事件爆发,国内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被国家卫计委紧急叫停。

细胞免疫治疗是继手术、化疗放疗、靶向药治疗之后的第四种抗癌疗法,被称作“第四条路”,市场潜力在百亿甚至千亿元之上。

“代表免疫治疗新兴方向的免疫检查点单抗治疗、CAR-T/TCR-T细胞治疗在国内风头渐劲,其中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数量一度跃居全球第二。”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钱其军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肿瘤免疫治疗是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赶超欧美发达国家、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希望所在。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细胞储存操作,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细胞治疗扮演着关键角色。

然而,这一新领域在国内的发展有长期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一面。国内一些企业和医院将其中一些疗效不明、标准和监管缺失且国外基本放弃的疗法包装成治癌利器,以牟暴利。魏则西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细胞免疫治疗灰暗领域的关切。

治疗癌症的“第四条路”还能否走下去?如何走下去?业界关注、社会关注。

跑偏

魏则西事件似乎让国内整个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卷入了非议。

回顾整个事件,一个关键的矛盾点在于,医院在未经临床试验证明有效性安全性的情况下,将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主要为CIK和DC-CIK疗法)成规模地推向临床,并向患者收取高额费用。

“这违背了现代医学的基本准则。”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周鹏辉表示,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起来的免疫节点阻断、肿瘤治疗性疫苗和CAR-T、TCR-T、TIL免疫细胞治疗等免疫治疗新方法,无一不是通过临床试验检验,再根据其效果决定能否进入临床应用。

他介绍说,魏则西事件的技术主角――DC-CIK,属于肿瘤免疫治疗的早中期探索方向,在降低术后病人复发率上表现出了一定效果,而对晚期肿瘤的治疗则基本无效,因此国际上基本上放弃了此类技术的研发。莆田系医院的介入却让DC-CIK技术被夸大乃至神化。

据了解,魏则西事件前,国内开展细胞免疫治疗的医院多达近千家,有一些是三甲医院,不少生物细胞公司扮演了技术服务商的角色,在各大医院跑马圈地。其间,DC-CIK被应用于多种癌症不同阶段的治疗。

值得深思的是,为何疗效不明、未经审批且国外基本放弃的疗法,变成了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的摇钱树?

“资本市场的追捧,对自主创新的渴求,以及医院救人和逐利并存,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此外,患者的需求也客观存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龚渭华这样分析。

一方面,细胞免疫疗法收费标准早已确定,而且部分省份将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相当于告诉市场“这是合法的存在”。据不完全统计,将细胞免疫疗法纳入医保的省份至少有河南、贵州、陕西等13个省,报销比例大多在50%-80%。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浮躁和部分医院医生的逐利行为,加快了该领域的“跑偏”。

博生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林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由于低门槛、高利润,国内近千家医院开展细胞治疗,而背后许多是基本没有技术研发能力的生物细胞公司以共建实验室、技术服务等合作方式在操作。真正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公司,不见得在这种纯经济利益追逐的竞争环境中有优势。

“不可否认,国内资本确实存在一些浮躁、倾向挣快钱的现象,但这并不是导致行业乱象的根本原因。”北科生物总裁刘沐芸认为,严谨、科学、可操作的管理细则的缺失难辞其咎。

刘沐芸就此解释说,临床研究的开展需要管理细则指导,也需要有未来的预期。本质上,临床研究是一种投资行为,需要有未来盈利的预期。经过临床试验证明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后,企业需要的是技术或产品的上市通道,以回收投资并取得收益。但目前国内不论是管理细则还是上市通道都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市场自然容易发生短期投机行为。

去年6月,国家卫计委曾发文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按文件规定细胞免疫治疗只能开展临床研究,通知中还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全面清理辖区内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但这一监管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蓝海的诱惑与挑战

据杨林介绍,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细胞治疗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是以肿瘤抗原特异性为特色的细胞治疗,是免疫治疗中最有前途的方向之一,也是国内外研究的主流。

一旦获批临床应用,该疗法收费不菲。据了解,目前疗效最突出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诺华公司开发的CAR-T疗法“CTL019”(用于治疗难治、复发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其二期临床数据显示,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方面完全缓解率达93%。一些专家预计,CTL019如果在2016年或者2017年获批的话,单次治疗售价可能会在约30万-50万美元。

杨林认为,如果国内CAR-T技术被批准应用于血液肿瘤治疗,按照国内研发投入和制备成本推算,单次收费应该在30万人民币左右。当然,目前监管规则有待完善、临床应用获批尚无时间表的情况下,谈收费标准为时尚早。

已有券商研报预测,根据癌症病例数量,国内肿瘤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级别,其中血液瘤市场有百亿元空间。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虽在国内外均是研究热点,也有产品被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授予‘突破性治疗’药物资格,但截至目前,没有一个产品获批准上市。”钱其军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预期的市场蓝海是否会出现,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技术突破的进展。

杨林介绍,目前在一些血液瘤(B急性/慢性淋巴白血病、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等)上,细胞免疫疗法已经取得了“令人震惊”的疗效。例如,对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前述CTL019未来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疗法。

但在其他肿瘤方面,细胞治疗技术攻关的挑战还很多。例如,在治疗实体肿瘤时,CAR-T技术就显得力不从心,存在靶点难寻、安全性差、有效性不高、适应症狭窄等问题,需要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包括传统的放化疗。

哈佛大学医学院蔡冬坡博士认为, 即便是国外做生物治疗的鼻祖,单用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有效率也很低。国外在该领域的坚持,主要基于细胞免疫治疗和其他疗法合用的价值预期。

钱其军也表示,该疗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机体免疫反应极快,故肿瘤免疫反应强度需要得到很好的控制;肿瘤细胞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形成肿瘤异质性,容易引起对单靶点肿瘤免疫治疗杀伤不彻底和耐受,等等。但它依然是治愈晚期癌症的一大希望。

“要想让细胞治疗技术真正造福患者,实现经济效益和市场规模,降低技术成本、探索实现标准化制备与治疗流程等,是目前技术开发公司的主要任务。”杨林说。

产业化行路难

撇开在美国30万?50万美元的天价不论,即便国内预期30万人民币的治疗费用,对相当多的患者来说,CAR-T这一主流的细胞免疫疗法依然会是可望而不可及。

“我觉得国内细胞免疫治疗能承受的价格应该在10万元以内,否则做不了大规模推广,也无法造福广大肿瘤患者。”钱其军说。

通过产业化降低成本,是细胞免疫疗法未来实现规模应用和效益的必经之路。但当下的问题是,与国际上以企业为主推动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情况不同,国内在技术开发方面唱主角的是各大医院和研究单位的团队,产业化压力不大,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

“随着产业环境不断完善,从事CAR-T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公司越来越多,产业化问题将成为焦点。”杨林说。

据了解,其费用高昂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主流的细胞治疗技术是以个性化制备的CAR-T细胞技术为主,即从病人自体制备免疫细胞,基本流程为分离病人T细胞――对T细胞进行基因转染――将转染过的T细胞扩增到需要的剂量――回输到病人体内,期限为2-3周。

这种方法在产业化方面会遇到诸多问题。杨林说,首先,无法大规模制备CAR-T细胞,因为每份细胞都必须个性化制备;二是细胞产品标准很难统一,因为每个患者的免疫力都不同,导致CAR-T细胞的活性也不一样,而且每个患者的T细胞在进行CAR-T制备时,转染效率也不一样;三是存在CAR-T细胞制备失败的风险,即便是行业领先的公司之一诺华,平均制备失败率也达12%以上,这有可能为将来批准上市后的市场应用带来潜在的法律纠纷;四是复杂和繁琐的质控体系会进一步提高成本。

对此,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未来细胞免疫治疗的趋势会是与体外基因编辑技术相结合,完善通用异体CAR技术。也就是说,从血站收集健康人的PBMC,制备靶向不同肿瘤抗原的免疫细胞产品直接销售。

目前异体CAR-T技术的进展主要在国外,较为领先的是Cellectis公司的TALEN技术,已进行了两例临床试验。博生吉则在异体CAR-NK方面开展了一定规模的临床试验。

除此之外,这一领域的产业化还要克服诸多困难。

例如,细胞制备过程中的交叉污染问题。钱其军说,与药品生产有所不同,细胞属于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如果多个人的细胞在同一个生产车间制备,容易交叉污染,引发传染病传播等风险。而每个人的细胞分别在不同车间制备,又带来成本畸高的问题。

“因此,全自动化一体化的标准生产体系,就成为重要的一个攻关方向。”钱其军表示,其所在的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致力于研发包括细胞培养全自动化机器、分选机器和洗涤机器在内的整套设备,定价约20万-50万元。

总体来看,“通用异体CAR技术、制备自动化一体化和冷链运输三大环节,是决定CAR-T能否顺利产业化的关键要素,缺一不可。”杨林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园肝病转化医学研究所特邀专家许中伟认为,为保证细胞产品生产过程的规范和品质,政府应鼓励并推进“一个细胞生产中心连接多家医院”的模式,即以企业为细胞生产、制备和包装中心,辐射至一定距离内(如4小时内的单程运输距离)的医院用户终端,医院为病人的细胞采集点和临床回输点。

当然,针对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各个环节,出台系统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的重要性更是自不待言。而目前,无论是上游的细胞存储和运输、中游的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研发、还是下游的临床应用,均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特别是在细胞培养的质量控制、临床标准化路径方面,尚未有定论。

靠什么弯道超车

癌症细胞免疫疗法,中国和发达国家几乎在同一起点竞争,被业内寄予厚望。

以细胞免疫治疗最前沿和主流的技术CAR-T为例,美国最早开启临床试验。2010年以前,全球注册的CAR-T临床试验都集中在美国。2011年,欧洲开始了CAR-T临床注册。到2013年,301医院注册CAR-T临床,至此,国内临床试验数据逐年递增。

301医院生物治疗科主任韩为东介绍,截至今年6月中旬,全球正在进行的CAR-T临床试验有173项,中国开展的CAR-T临床试验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共计30项,涉及24个靶点,仅次于美国。

有弯道超车潜力,但真正实现并不容易。

“国内大部分免疫治疗技术仍处在早期研究阶段,转化研究领域的核心技术与成果还不足,缺乏系统化、规范化、产业化研究。”西比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刘必佐认为,可能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前沿的科研探索,近年来才得到国际科学领域的极大关注;二是目前国内仍缺乏规范化的临床研究标准、具有产业化能力的细胞制备工艺和标准及生产设施,以及用以提供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中心化生产条件。

杨林也表示,细胞治疗的成功取决于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应用。在基础研究方面,国内大部分细胞治疗技术的研发还是处于紧跟国际发展潮流的状态,原创性技术很少。

在转化研究方面,国内机构规模小、资金有限,与诺华、Juno、Kite等公司相比,不在一个量级。

在产业化研究方面,则面临具体监管规则缺失、产业环境(如知识产权保护氛围)欠缺、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虽然国内资本市场不缺钱,但在细胞免疫治疗方面的投入与临床试验所需要的成本不相称,多寄望“小钱做大事”。《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梳理近年来国内CAR-T公司融资案例发现,大部分是数千万元,和国外大药企动辄几亿美元的投资没法比。

魏则西事件无疑让这条超车之路雪上加霜。

国家卫计委紧急叫停了国内所有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并加强对临床研究的监管,一些地方职能部门或医院从严管理,将正在开展的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也暂停了。用钱其军的话说,“国内蓬勃发展的免疫治疗从波峰跌入谷底”。

国外的步伐正在加快。诺华的CTL019有望在2017年初被美国FDA正式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Juno 和 Kite也将随后完成上市。

刘沐芸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国内细胞免疫治疗领域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完善监管政策、加快技术攻关并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例如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等)。

在杨林看来,国内企业和研究者要赶超国际同行,至少应从两方面发力。

第12篇

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是体现我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医院业务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充分发挥我市医学专科优势,提高我市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强我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科学、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在我市第一轮(2007年~2009年)重点专科建设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瞄准医学科技前沿,跟踪高科技的发展,落实“十一五”卫生科技规划,重点地鼓励、扶持、建设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竞争优势、品牌优势的市级临床医学重点专科,通过三年时间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使该专业总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或市内领先;力争在规模、队伍、研究水平、辐射能力等方面达到省内中上水平,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技术水平较高、各具特色优势的专科专病群,带动和促进其他相关专科的建设和发展,使人民群众能就近得到较先进和满意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同时发挥重点专科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评选办法

(一)申报

1、申报范围和时间:

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⑵第一轮重点专科重新申报;

⑶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上报授予证书,一并公布。

申报专科需由所属单位审核并签署意见,市直单位直接报送市卫生局科教办;县(区)所属单位须由县(区)卫生局初审后报送。申报截止时间:2009年7月20日。

2、申报资料:

⑴填写《开封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申请书》一式3份;

⑵医疗机构许可证复印件。

⑶《开封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申请书》中填写的科研成果、专科、论文、论著、人员资质、奖励证明及大型器械发票等硬件材料的复印件。

《开封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申请书》可从市卫生局科教办公用邮箱中自行下载,邮箱:,密码:3861531。

3、申报条件:

⑴医学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解决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能力,某些病种具有(或基本具有)市内领先、省内或国内先进的诊治技术,能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关键诊治问题。近3年开展有填补市内空白的新技术、新业务;各项医疗指标达到所在级别甲等医院重点专科的要求,该专科甲级病历达90%以上,无丙级病历;根据专科建设方向,制定重点诊疗病种及优化诊疗方案,并在临床中加以运用。加强省内外技术合作和交流,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研究开发临床适宜诊疗技术。

⑵医学科研水平:在本学科领域具有明确而稳定的专科主攻方向,临床特色突出并具有发展优势,科研支撑条件较好,研发能力较强,在该领域处于全市领先或先进水平。承担有省级以上科技项目并进展顺利;近5年有填补省内空白的新技术、新项目;近5年有获得省(部)级科技奖或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及以上科研成果奖项;近3年在国际、国家级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医学论著或综述文章15篇以上。

⑶学术队伍建设:专科带头人学术造诣深、学风正、医德好,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在省内或全市有一定知名度,担任省级医学专科学会常委或市级医学专科学会的主委、副主委;有较强的医疗、科研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能力,专科带头人应具备主任医师职称或副主任医师4年以上资格,并有2名以上从事本专业不少于2年的副主任医师。专科具备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前景良好的专科人才队伍。科室文化建设好,技术质量高,有能满足临床和科研需要的医疗、护理、医技和药剂人员。

⑷人才培养能力:是全市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承担医学大专院校的临床带教工作10年以上;积极开展省内外学术交流;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承办市级以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推广新技术及农村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技术水平。

⑸基础条件配备:有足够的工作用房,病区不少于40张床位,医护人员配置符合标准,无病区的专科设置结构要符合相关要求(如医学专用科、影像等);具有使该专科达到区域内先进水平的临床诊疗和实验设备,能够开展相关实验研究,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科研任务。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有能力争取到其它科研经费支持,具备科研攻关能力。

(二)评审

1、评审原则:

⑴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⑵坚持鼓励创新、择优确定、优胜劣汰的原则;

⑶坚持评审标准、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

⑷坚持社会公示、动态管理、持续发展的原则。

2、评审程序及时间安排:

⑴初审(2009年7月21日~8月20日):

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进行专业性的全面审查,审查合格者进入专业技术评审。

⑵专家评审(2009年9月1日~10月31日):

由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申请专科的技术优势、发展潜力、整体建设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及重点发展的诊疗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进行评审,以申报材料进行综合论证及现场汇报、答辩的方式,进行现场考评。同时对照《评审标准》逐项进行实地考评。

(三)公示

市卫生局根据专家评审组的意见,按照“择优确定、合理布局、全面评审”的原则,经研究确认后于2009年底之前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

(四)认定

公示期内无异议者,由市卫生局认定并授予“开封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2010年~2012年)牌匾。

三、奖励

1、市卫生局设立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发展基金,重点专科所属单位按不低于1∶1配套基金奖励。

2、发展基金(含单位配套经费)主要用于重点专科的人员培训、学术交流、科研开发、、工作平台建设等方面。

3、奖励经费应纳入单位财务管理,专款专用,不允许挪做它用。

四、管理与考核

1、总体思路:在重点专科管理上,鼓励应用性研究和临床适宜诊疗技术研究,扶持基础开发性研究。我们要以顺应疾病普的变化,以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为导向选择重点发展专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保证专科的高水平,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增强专科发展后劲,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促进专科的健康发展。使我市尽快建设具有优势特色和一定规模的重点专科群,促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2、重点专科建设每轮周期为三年,此轮为2010年~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