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

时间:2023-08-01 17:3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

第1篇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学理念的变化可以带来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常言道教学相长,我们在教学语文教学的同时我们深切的感悟到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新课程呼唤灵动生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充分发扬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起初要靠教师的引导,之后要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它们的根本分水岭是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确立与否,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须具备以下条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需要、主体责任、主体价值以及主体力量的一种自觉意识。学生具有了主体意识,才会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意识往往是潜在的,既是具体,若不加强化,常被掩盖在惰性之中,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培养,让学生能经常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意识,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不断强化,从而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二者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弱,主体意识淡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点拨引导,促进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和完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新课标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提问,提问题时要多维思维,思考要灵活。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严密性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灵活思维对语文的综合能力很重要,但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防治思维不当。所谓思维过程不当,一是指思维过程不清楚,二是指思维过程不正确,三是指思维过程不合逻辑。思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许有时候这条“线”似乎是时断时续,但实质上它是连续不断的,总包含一定的前因后果,具有鲜明的层次,并要合乎逻辑规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的过程常常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但这不等于说思维可以处于无序的混乱状况;尽管它在思维的角度上可以不同一般,在思维的过程上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可是有时候我们同学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思路混乱不清、因果牵强的情况。语文课中这样的,应该说这是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的表现,可是让他陈述理由,他却只是说,这是某位专家的某篇文章中的观点,却不能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分析;也有的同学也只是说,作者在那样的时代根本不可能有鲜明的阶级意识,编教材的人是牵强附会。所有这些回答,对问题的分析,对自己观点的论证,思维过程都不够正确,逻辑上都有明显的漏洞,因果关系更不能成立:专家的观点就都对吗?编教材的不就是专家吗?对作品的理解就只是限于作者的创作原意吗?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不同就是牵强附会吗?这时候,就要及时地指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有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之中。必要时还要介绍逻辑思维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规律,用理论指导他们的思维实践。

四、注重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

优秀的文化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教学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品质。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做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此,应把人性中最主要的人文精神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来对待,在语文课堂上,去寻求更多的路径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树立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断去提升思想品质,最终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细细挖掘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就会发现里面蕴含着很多德育教育的素材。让学生认真进行阅读,就会给人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强烈感染。但有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得辛苦,老师教得吃力,学习效果自然也不尽如人意。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和主动参与的理念,极大地更新了我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更好的进行人文教育。主体教学模式中最难以把握的便是小组合作讨论,在初中这都是难点,经常听同行说效果也不太理想,我们的学生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尚且比不上普通初中,岂不难上加难?这时,根据阶梯难度的原则,在讨论题上下功夫,设计的问题同学生能力接近或者稍高,这样学生便有话可说,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课文的内容,这也是不难做到的。根据行动计划的合理性、周密性、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方面给予指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发展。当然,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时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更多有效的途径。只要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围绕着如何进行提高学生的素养不断去探索,就会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从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温县第二实验中学)

第2篇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教学 衔接与过渡 举措和目标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是指初中与高中两个学段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在新课标背景下能否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将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效果:一方面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影响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笔者曾有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近十年一直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高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高中语文难学,以致不少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死记硬背,机械做题,不求效率;另一种是灰心丧气,漠视语文,敷衍应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教师没能做好初高中这两个学段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基于此,笔者有意在这方面初步做了一点探索,以期方家指正。

实践证明,要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工作,首先要求教师在深谙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能充分认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能在起始课上及时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规律。

1.教学内容增多了,语言学习投入的时间相对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听课的质量,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听课方法,在课外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改进复习方法来消化、巩固知识,提高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2.语文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初中语文教育就是熟练掌握通用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育则侧重于文学鉴赏和更高级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之一,教学内容加深了。从教材看,初中学的是一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高中学的是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从教学要求看,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了。如议论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三要“能把握文章阐述的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语言的严密性”,而到高中则要求“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

变化之二,语言应用的要求提高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要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到高中则要求:“能够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这样对把握词语的要求更精细了,而且对词语的理解从“知其然”发展到“知其所以然”。

变化之三,学习的载体更加模糊。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难度加深、要求提高,但涉及这些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教材中不再出现。那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就显得模糊不清。因此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就很难适应了。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强了、能力的发展要求更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

在高中语文起始课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如下几点规律:

1.知识层次的衔接规律。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高中教材的课文不仅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多了,它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体现了语文知识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2.思维能力的衔接规律。根据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培养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语文却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从知识的识记理解到分析综合和运用,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又一关键。

3.学习方法的衔接规律。对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还是扎扎实实教好本学科的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那么,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有关练习就可以了。而高中语文则强调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做好上面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需要教师在常规课中“对症下药”,不断地落实以下各项举措和目标,扎扎实实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工作: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教师就要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习惯,打好基础。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良好的习惯包括:课要集中精力地听,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做。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所以,我们高一的语文教学要以课本为依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进入高一,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多。仅必修课本第一册,与初中相比,篇幅就明显加长。另外,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做到能举一反三。

第四,巧用初中课本,铺路搭桥。高中语文课本的有些知识,看似难点,但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初中语文课本,铺路搭桥,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时就有不少学生问“何厌之有?”如何翻译,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例子“学而不厌”、“何陋之有?”让学生理解,结果学生一看就轻松解决。

第五,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中我们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模仿课文片段即兴写作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3篇

一、读中感知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特别强调诵读,直至朗朗上口,背诵为止,私塾先生并不做多的讲解,而是让弟子慢慢去领悟,古人读书的方法古人呆板,但也不无道理。它强调读是理解的前提,不读就不能理解,感知是在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出来的。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阅读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读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读熟读透,而不要带着学生将目光集中在段落和层次上。教师应让学生有一个充足的时间去精读,去细细品读,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其实做到“正确、流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学生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这是阅读的基本功。小学生能够做到这些需要教师的指导,要耐着性子把读的环节做好。很多教师往往考虑到教学进度,忽视读的环节,或者是不重视,在教师范读或学生通读课文后,蜻蜓点水、草草收兵,开始了内容的讲解。在教学中,一节课40分钟,教师可以这样安排读和讲的时间:学生初读课文时,可以用1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教师再用20分钟时间讲授。这样读的时间为15分钟,其效果比教师多讲15分钟好得多。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上更是舍得花时间,于老师在丹师附小上《新型玻璃》时,曾鼓励一名女生自读八遍。

二、读中领悟

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精读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解是阅读的核心。如果一味地读,而没有理解,那就是无效的阅读。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有的教师还是抱着旧的教学方式不放,教师讲,有时还逐字助段地讲,甚至到了繁琐的地步。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弄通文意,关键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读文章,认真思考,也就是“披文以入情”,舍此别无他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读中领悟呢?

1.悟其意。入选到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典范的文章。对于文章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要引导学生悟其意。悟其意的方法是:“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如《少年闰土》中,学生难以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在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闰土心里有哪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海边有如许五彩的贝壳,西瓜田里有这样危险的经历……”从这些记叙性的文字中可以领悟到农村生活多么丰富多彩,闰土的眼界多么开阔。最后,让学生体会“我和往常的朋友”却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2.悟其情。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尤其是一些与人物描写相关的文章,往往寄予了作者浓厚的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见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了,泪水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如果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只是在语气上指导学生读得慢些,深沉些,或许学生也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但不够深刻。教学时,我运用“多次加温,不断领悟”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中体会,其效果大不一样。

3.悟其法。遣词造句有其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学生用词的准确性、连句成段的多样性等方面要多加指导。比如《火烧云》一课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三段课文段式相同,通过引读,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规律:先写“天空中出现了什么”(马、狗、狮子),再写“它们的形态”,最后写“后来的变化”。这三段文字的描写,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便于学生模仿。讲完课后,教师要由学生自主选择对象,自由想象,模仿课文结构写一段话,这样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读中积累

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堪为典范,学生细心品读,会感到韵味无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学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层面,还要引导学生背诵。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增强语言的积累,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佳时期,教师要指导学生读背,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积累语句,丰富词汇。教师在每节语文课中都要激发学生读背的兴趣,有意识训练学生的读背能力,让学生乐此不疲,熟读成诵。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一、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新课标下,对于教学和学习方式都有了新的要求和转变,倡导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且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具体到语文教学,教师要对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实现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误读,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当的情况。一些学习为了贯彻执行新课标的要求而成立专门的小组来解决新课标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将研究与实际教学相脱离。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促使学生改变其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其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使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仅仅从成绩出发,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对新课标理解的误差等原因,存在教学理念仍受传统影响,教育方式和内容仍较为传统,无法保证新课标目标的实现。实践中,教师仍以学生的成绩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较好的保证,所有这些都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预期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新课标下,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仍较为多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许多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仍才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仍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一些教师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对于教学的创新性重视不足。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教学过程中存在传统教学与新课标要求的矛盾,使得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一定的阻碍,教师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得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目标和效果也无法保证。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仍过多的关注成绩。传统教学理念下,成绩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也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会更多的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教师为了追求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在授课的过程中会更多的从考试的角度出发,讲授一些与课堂内容关联度不是很大的内容,甚至会通过习题的联系和讲解来替代相关课文的学习。这种应试为指导的教育模式,教师更加关注标准答案,而忽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更多的以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掌握知识,使使学生的创新性被埋没。而新课标下,更多要求学习的综合性,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教师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现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多样性,使课堂更有生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第三,教师的个人素质影响教学的质量。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整体素质会对其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些教师对于新课标要求的认识不足,教学过程中未能精心备课,从而在教学中出现一些囫囵吞枣的教学现象。教师教学能力较低,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便是其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足,从而使得学生无法领悟课文的中心思想或者无法真正的理解学习内容,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

第四,未能将传统教学与新课标有机结合。新课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种传统与发展的有机融合,在贯彻新课标要求时,更多的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一种批判式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应该是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对其不适宜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改革,实现教育理念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避免改革过程中带来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的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教学方式,实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首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础能力培养及其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对于教学目标和任务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应注重课堂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其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情景的创设,是学生能够融入的情境中,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自主的参与学习,实现其能力的综合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利用多媒体手段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而富有情景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欢乐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最后,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下更加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引导,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在课堂中全面提升其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结语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其教学实践出发,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并改善其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更为适宜的教学环境,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杜娟.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3(7)

[2]宋雅.探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7)

[3]安华东.在新课标下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J].大观周刊,2012(42)

第5篇

一.注重研究教法、学生和教材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不断深化自己,对新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解决新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如果教师认真研读过课文,就会底气十足。在中学语文课改不断实施和深入的过程中,要求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教法进行研究,比如教师想要调动农村地区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必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新课标十分注重一切要以学生为本,注重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提高中学语文课程实施水平,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教法以及教材。

二.注重学习新知识

身为一名农村地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十分专业的语文教学知识,例如文艺理论、中国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外国文学史以及当代文学史等等,这些知识的掌握已经成为了评价语文教师功底的标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传递人员,更加是构建知识的创造人员,想要适应这一个重要角色,要求初中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十分丰厚。

三.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师最为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农村中学的学生和城市中学的学生实际情况大不相同,因此,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与城市中学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自身长期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受到教学条件、教学观念等制约,必须要依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探索和研究,综合教师自己日积月累形成的经验,形成自身十分独特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心理氛围是由教室环境作用、学生学风以及教师教风所形成的心理状态,教师和学生积极营造以及共同努力创设的课堂氛围,新课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积极调解和发展语文课堂心理氛围,这样能够从本质上促进语文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将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好。

四.积极汲取新思维

语文教学创新源动力就是语文教师经常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参加教研交流,语文教师必须要主动和积极地参加到集体备课和学习过程中,参与多种形式新课程的培训,汲取新的思维和教学模式。因为农村中学的经费比较紧张,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进城参加培训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必须要认真钻研语文教材,对课堂实际环境和学生心理进行研究,这也是培养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十分重要的途径。

五.热心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

很多精彩的观摩课中,学生并没有良好的学习状态,反而是语文教师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被动跟随语文教师的思路。学生黯淡无光,而教师光彩夺目。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在乐意参与、思想宽松、情绪高亢以及心理安全的状态下才会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首先要保证课堂有纪律和有规范,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纪律和有规范的核心就是自由,这一自由并不是指学生行为上的自由,而是指就解放学生头脑和心理。其次,要实现语文课堂宽松,教师要允许学生说真话和说错话,允许学生犯错误。最后,农村中学语文课堂要民主,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体验,积累经验,所以,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伙伴关系、同事关系和协作者关系,只有达到这样的课堂状态,学生才敢说和敢想,才从本质上实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第6篇

摘 要:要按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标准来实施教学,通过采用各种对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只要我们对解决语文教学问题充满希望,困难终会被克服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 探讨

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在开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之前“授之以鱼”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之前单一的、主观的教学模式变为较为灵活的、客观的模式,并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灵活地使用教材,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力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改革中最主要的领军者,语文教师应采取何种措施面对此种改革呢?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

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等特点,认识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尽量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掌握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能再现生活中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就会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说明教师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自觉有意识地进行学习。要想达到此目标,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寻找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渐渐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放松自己,善于思考,多提问,多与其他学生及教师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研究表明,课堂的有效性越高,越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特点

1.人文内涵的突出。

将新课标下的语文与其它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更加突出的是人文内涵,强调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努力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课中有大量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和比较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课中提倡的是师生平等,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突出。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语言心理机制,这有利于小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文化背景。在此有利的条件下,教师也相应地为小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突出,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育维度扩展的突出。

新课程下要求的语文能力是在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高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出发的。课程目标较之前更具备包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这些目标相应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同时它的纵向与横向结构体现在知识、过程与阅读、综合性学习等。

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

1.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

丰富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表演中获得乐趣。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观看相关视频,并结合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小学生分角色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营造开放、探究的教学氛围。

如在讲解《雨点》一课时,可以先设问学生:天上飘下的雨点起初都一样,但掉在池塘为何会睡觉,在小溪里就在散步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问题。

3.相信学生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语文 创新 教学

时代在发展,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改革。随着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开展得轰轰烈烈,使我看到了语文教学的可喜变化,但阅读与作文教学依旧不容乐观,要改变这种“症状”,关键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课程标准。所以语文教师应深刻理解新课标内涵,重新审视自己,创新课堂教学。

阅读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新课标下对阅读与作文教学有了新要求。在过去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是课堂上的表演者、教练者、陪审者。新课标虽然要求教师彻底改变这种观念,但在更多的时候,还是“新瓶装旧药”“换汤不换药”,理念与课堂两张皮。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阅读与作文教学的迷途上,教学应当更新观念,解读文本,让阅读与写作握手,并驾齐驱,创新作文课堂。

一、学习课标新理念,准确使用文本教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新课标强调语文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可以自选教材,可我们周围有些教师误解了新课标理念。孰不知,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选择,那无异于漫无目的的游荡。他们忽略了新课标强调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教材是一个范例,课外材料是拓展,是更多的实践,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拓展而忽略了文本,那是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明确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标推行中有效地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高阅读技能,才能更好地为表达、为写作奠定基础。

二、放飞思维,开放阅读课堂,挖掘写作素材

语文教学资源综合性强,纵横交错,加强了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演讲与强压,用理解肢解人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解肢解禁锢了学生审美评价,往往将文质兼美的文章讲解得支离破碎不成模样,新课标指出,“语文着力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会形成深广影响。”

因此,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阅读的体验传达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成为文本与学生生活、感情、思想之间的桥梁,启发诱导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实现学生与文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自主阅读奠定基础。我在 泰坦尼克号 的阅读教学中,不仅将电影搬进了课堂,学生在充分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更从人性美的角度感受到了爱的伟大,从而引导学生拓展人间真爱,这样的思想放飞让课堂更活跃、更精彩,也让情感在阅读中升华,更为写作积累下了丰富的素材。

三、贯彻新课标理念,创新作文新课堂,提高习作水平

语文是一门百科全书,语文老师也应该是一个经验丰富、洞察力极强的人物。作文是一个情感过程,在过去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讲写作知识、技巧,其实细细想来这不是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架吗?作文就像相框里的照片,死板而单调。在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是多角色的新鲜人物。会激发引导,能正确指导,敢下水作文,与学生一起对话,放飞他们思维的翅膀,真正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束缚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写出特色文章。

在教学中我曾做过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梦想。每个人从小就都有一个愿望,或大或小,我先谈了自己的梦想和梦想实现的过程。然后,学生们畅所欲言地谈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兴奋不已。但怎样才能实现你的梦想,让梦想成真呢?有的同学低下头思考,有的同学却表现出一脸茫然。于是我让他们想想名人的梦想。同学们谈了许多,有、诺贝尔、第一个飞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拉、杨利伟等。他们的人生目标――梦想是怎样实现的呢?想想名人的经历,反思一下自己,回过头来再写自己的梦想。我和同学们进行了二十分钟即兴作文比赛,师生进行课堂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并利用三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评读、评改,一节课下来受益匪浅。

第8篇

[关键词]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味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风潮[5]。

《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在2011年第1期《语文月刊》卷首语上写了篇《重在语文之道》的文章,谈论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他写道:“我以为,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当把重心放在学生对语文之道的理解及把握上。”[1]笔者非常赞同他的这个观点,凡事皆有其道,得其道方能解其困,一如庖丁解牛。但对“语文之道”的理解却与他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语文之道”便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之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语文学习要求之道。

语文之道,乃语文之规律,语文之原点,语文之真谛也。领悟和掌握语文之道,对于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若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传递语文之道的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会得以提升。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老师该如何在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呢?

一、重视语文“工具性”,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2]。人们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都必须借助于语言符号,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学承载着政治、历史、美术以及其他自然学科等教育内容;语文教学是万物之源,只有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基本能力才能对其他学科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没有语文素养的积累其他学科的学习必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进行。但是,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德育课,也不是美术课或者其他自然学科,所以,把语文课上成任何一种其他学科都是荒谬的。

在不断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天文地理的介绍,音乐绘画的欣赏,逻辑思维的训练等等本不属于语文教学重点的内容搬到了语文课堂上,再加上多媒体展示,创新设计,语文课堂变得热热闹闹了,语文课堂变成了大杂烩,忽视了新课标对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另外,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现象还有人文性和文学教育强调过头,出现了主次倒置,追求形式的倾向,严重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仍然要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设定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索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育家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语文作为高中生的基础学科,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也是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设立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在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

那么,什么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纲规定的字词的音、行、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以及其规律、修辞、语言逻辑等等。如何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语言这一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语文的表达技巧和书写方法。所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能单独地孤立起来机械进行,而是应该在语文整体语言教学环境中进行。在强调语文人文性和文学性,强调德育功能,审美能力要求以及情感态度、价值教育的过程中,不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文本解读能力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等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当然,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探索、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结合德育、美育,突出语文“工具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标的理念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即语文教学要有德育和美育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所以在掌握工具性过程中体现人文性是其特殊内涵,即掌握母语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因文悟道,要将鉴赏、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但是语文课必须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审美教育、渗透道德教育,使各项功能教育得到有机协调。必须清楚地明白,语文课是语言课,是工具性学科,不是单纯的政治课和文学课。另外,因为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无限,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到语文知识,这也是语文工具性最明显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掌握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的关系,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和能力训练

“以学论教”是新课程改革下以学生的“学”来评价老师的“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了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这说明了,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和能力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不能单纯依靠教师讲,更多的应该是依赖学生的实践训练,在练习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和技巧。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表述,假如他是语文教师,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大量地课外阅读,另一件是养成学生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作为哲学家兼作家的周国平先生一语道出了语文的实践之道:要大量读写练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正体现了多读多写训练的重要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语文教育的精髓,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习中掌握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在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的基础上才是审美、文学方面素养的要求。不能把新课程理解为加大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应正确认识教改目的,进一步加强对语文工具性作用的认识和研究,从而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二、倡导语文“人文性”,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语文教育是国人默认的人文教育最强阵地,在人文教育的素材上,语文学科较之于自然科学学科具备天然优越的人文条件,这是人文教育的必须的依据和条件。在具备先天优势的前提条件下,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意义便显得任重而道远。“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高中语文教学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使学生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新课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便是对语文“人文性”的肯定。但是,究竟什么才是人文教育的需求与旨归?语文学科又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才能不从“工具性”的极端走向“人文性”的极端呢?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更好地体现其“人文性”呢?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集国内外古典和现当代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于一身,在彰显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激活它蕴涵的精神、品质、智慧等因子,可以让学生不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人格的塑造。能够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格塑造的高地,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3]。

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也可以通过一些背景材料、文人故事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和下文的方式技巧等。

(二)延伸阅读,构建学生精神家园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教材的学习,课堂的学习,学生必然会“营养不良”。因而,在立足课堂、教材以及基础知识上,还必须向课外延伸、拓展,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老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读好书,就是与古今高尚的人物交往”。优秀的作品是经历了人类长期考验的经典佳作,其中折射的良知、爱心、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都是上等的精神食粮。在课外吸纳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和阅读的积极性。通过活动可以丰富知识,锻炼能力,体验生命,感悟生活,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语文,生活的语文,让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

(三)进行“人文教育”,引导价值取向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的“育人”功能明确地提了出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当代青年的精神品质的形成与中学阶段的“人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便可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新课标之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语文课堂上,教材主人公人物身上的正直、善良、坚强、自信、奉献等优秀品质都是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所坚持的价值取向,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等。

(四)“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新课标倡导,高中语文教学应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综上,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设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目标,倡导“人文性”,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教学回归“语文味”,教导过程和方法

到底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先生指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味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4]

“把语文还给语文”,让教学回归“语文味”是如今语文教学惨杂着许多“非语文”因素,语文公开课走在“语文味”边缘所迫切需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合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坚持“有情、有趣、有序、有效”的“四有”原则,将语文课堂变成真正、有趣、有价值的语文课。教学回归“语文味”,教师才能教导学生掌握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具备充分语文素养的人才。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之道就是语文教学之道、语文学习之道。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如何传递语文之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师通过“重视语文工具性”、“倡导语文人文性”、“教学回归语文味”三个方面可以有效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从而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伟.重在语文之道[J] .语文月刊,2011(1)

[2]何伟华.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J] .语文月刊,2010(7):14~15

[3]许易杨.沐浴着书籍的阳光[J] .语文月刊,2010(7):31~32

第9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的阐述可用“打下三个基础,发挥一个优势”来概括。“三个基础”是: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一个优势”是:“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三个基础,一个优势”彰显了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和学生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新课标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有何变化?为什么说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更准确?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没有的内容。这样表述至少透露出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运用”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语文课程是打基础的课程;二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是综合性的课程;三是语文课程的本质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因此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同时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其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使语文课程的定位更准确。

三、“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用意何在?

“新课标”在前言部分6次提到“语言文字运用”。

1.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3.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4.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5.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6.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惜字如金的课程标准里,在这么短的篇幅中6次出现“语言文字运用”,充分说明课标修订者对“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视程度,也是对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语文教学存在的“重内容分析,轻语言积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重教师讲解,轻学生实践”等现象的回应与矫正。众所周知,实施新课改以来,由于部分专家和教师对“实验稿”的过度解读,尤其是部分竞赛课、示范课、观摩课的误导,加上部分老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缺乏全面、正确认识,导致教学中出现不少矫枉过正的现象,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美术课、数学课、实验课、历史课……语文课堂高耗低效,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新课标”反复强调“语言文字运用”,充分反映了语言文字是语文的基本内涵与核心元素,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一基本教学思想。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上下工夫,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上下工夫。

四、“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内涵有哪些主要变化?

“新课标”沿用了“实验稿”“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四条基本理念的表述,但四条基本理念的内涵变化较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语文素养”的内涵更加丰富。“新课标”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进行补充完善,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部分,增加了两处文字,第一处“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对语文课程落实工具性的强调,也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落实,提示教师,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第二处“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对语文课程落实人文性的提示,强调语文教学落实人文性的主要元素是祖国的“优秀文化”,落实的途径与方法是“熏陶感染”,而不是空洞说教、穿靴戴帽。

2.课程内容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新课标”将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定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上。这是语文课程改革与时俱进的体现,反映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也是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的重点内容。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新课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出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等方面,为语文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渗透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

3.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更加突出。“新课标”将“实验稿”中“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改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增加“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的表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强调了语文学习在时空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有开放性,提出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即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4.语文课程内外联系得到加强。“新课标”增加“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注重听说读写的联系是加强语文教学的内部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是从三维目标的落实上强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三个“注重”为我们加强语文课程的内部联系、正确处理语文课程的外部联系、实现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

5.语文教育优良传统得到重视。“新课标”增加“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段话强调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重读书、重积累、重感悟、重整体把握、重熏陶感染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在继承这些语文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五、“新课标”对“总体目标与内容”进行了哪些调整?学习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新课标”“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是在“实验稿”“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修订的,与“实验稿”“总体目标”相比,主要有以下调整:总体目标与内容第1、2条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第1条中加进了“集体主义”,在第2条中加进了“提高文化品位”,充实了人文素养方面的目标;第3、4、5条是侧重于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将“实验稿”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改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将“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改为“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第5~10条是关于“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在阅读教学目标中增加了“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阅读和背诵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习作教学目标将“实验稿”中“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改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将“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写作方式写作”改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写作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习作教学目标更加具体,目标指向更明确——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综合性实践目标中增加“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创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总目标是按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顺序分块表述的,各有侧重,但这种侧重不是绝对的,三维目标仍然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老师们学习课标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六、“新课标”对“学段目标与内容”主要进行了哪些修订?这样修订的意图是什么?

“新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在“实验稿”基础上做了多处修改,除语言表述方面的调整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变化:一是调整了部分学段目标与内容;二是增加了部分教学目标与内容;三是删除了“实验稿”中的部分教学目标与内容。

调整的目标与内容主要有:一是降低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会写的字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第二学段会写的字由2000个调整为1600个。识字写字量的调整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识字写字教学质量;二是将第一学段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调整到第二学段,第一学段默读要求有所降低;三是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调整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要求有所降低。

增加的目标与内容主要有:一是为了改变当前学生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等现状,“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的写字习惯和写字质量,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在第一学段要求“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基础上,第二、三学段增加“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第三学段还增加了“硬笔书写楷书,力求美观”的要求;二是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增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删减的目标与内容主要有:一是将“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从第一学段写话目标中删除;二是将“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思”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删除;三是将“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从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目标中删除。从删除的目标看,都是经过课改实验检验,属于要求偏高、偏难的目标。删除这些目标,模糊了这些硬性要求,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七、“新课标”实施建议部分在结构上有何变化?

“新课标”实施建议部分是本次课标修订变化较大的部分。在结构上将“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的顺序调整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样的顺序调整,突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在课标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对课程实施的指导意义,提示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八、“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实施策略在“实验稿”基础上有哪些新的突破?

与“实验稿”相比,“新课标”的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新课标”增加“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将“实验稿”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改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方式改进要求更加具体明确。

二是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提出三方面具体要求:第一,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二,教师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式,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第三,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三方面的要求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三是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新课标”强调: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一要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二要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三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四要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一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二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三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四是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一要将人文教育与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融为一体,不要油水分离;二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有机渗透,不要空洞说教。

九、“新课标”教学建议中“具体建议”哪些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语文教学要重视写字教学,加强写字训练。识字教学建议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读写基础”“教学重点”“重要教学内容”“每天安排10分钟”,这样的关键词和练字时间的硬性规定,有利于学校加强写字教学管理,评价教师写字教学工作。

二是阅读教学要重视领会编者意图,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新课标将实验稿中“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修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的在于提示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合理使用教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增加“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求,强调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文本的尊重,强调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三是阅读教学要做到“五提倡,五防止”。“新课标”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倡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防止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提倡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提倡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要防止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以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提倡朗读自然,要防止矫情做作的腔调。“五提倡、五防止”既是对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突出偏差的修正,也是对今后阅读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教师改进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十、为什么说“新课标”的评价建议更具有可操作性?

“新课标”的评价建议由实施策略和具体建议两个部分组成,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建议都比“实验稿”的评价建议更具有可操作性。

一是评价目的更明确,实施思路更清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同时提出四个方面的实施策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二是评价要求更具体,学段特点更突出。“新课标”在具体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评价具体要求和不同学段的评价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学段特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如阅读教学评价,在提出阅读教学评价总体要求的同时,分别提出了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文学作品阅读、古诗词和文言文阅读等八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特别提出各学段“精读”和“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重点。新课标阅读教学评价的总体要求是“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在总要求的关照下,各学段“精读”评价的重点是:“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在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此外,“新课标”还明确提出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学段评价重点。评价建议对学段特点的突出,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段特点,突出学段教学重点和评价重点,避免低段教学高段化和高段教学低段化,有利于扎扎实实完成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10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重要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整个初中语文学习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功能,做好对教学资源的全面组织和应用工作,最佳目标是完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最优学习成果,实现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完美利用。事实上,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颇为艰巨的挑战。

1.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措施

具体来讲,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1.1积极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高效性

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首先要合理确定当前课堂教学具体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充分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教师知识内容、生活实践及思想内容等,保证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解读当前初中语文教材,适应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同时保证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当前新课改下新课标具体要求,保证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当前学生学习进度,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具体来讲,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要求、教材内容、新课标教育要求等内容,结合自身知识内容,将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概括。

1.2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效性

教师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一个重要教学基础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注意力。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采取温故法、疑难设置法、故事讲述法、乐曲描述法、图片描述法等多种方式完成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魅力的相关作用,保证学生在教师魅力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基础上增强整体学习效果。

1.3积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高效性

教师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应积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高效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提问、回答、互动等环节的程度,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工作,保证学生在高度参与度下更好地完成初中语文课堂内容学习。教师在积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时候,应注意自身采取的方法,采取一定技巧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同时更有效地提高自身对语文课堂的掌握程度。举例来讲,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提问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点穴式提问法及锁链式提问法等不同方法,其中点穴式提问法指以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中相关节点为具体提问内容,点明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心思想,贯穿初中语文整体教学内容,保证初中语文教学的连贯性及重点性。而锁链式提问法则是围绕问题的展开不断提出新问题,使学生享受到问题拆分、问题解决、问题思考的,进而更有效地朝着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前进,更好地完成整堂课的语文学习工作。此外,教师在提高学生参与高效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为学生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把握好课堂整体教学节奏,提高学生快乐程度,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度。

1.4积极提高教师教学内容的高效性

教师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应注意提高自身教学内容的高效性,避免教学中出现内容重复、内容不清、内容矛盾等现象,保证教学内容设置符合高效课堂的高效目标,避免学生在矛盾的教学内容上浪费过多时间。举例来讲,教师一方面应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启发,加强对教学内容设置过程中全面性、层次性等特点,保证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思维,另一方面应注重教学内容设置的实用性,保证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当前教材内容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考试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实践思考能力。最后教师还必须注重语文教学内容设置中朗诵、背读、描写能力的实践性,提高学生实践学习能力,全方位增强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果。

1.5做好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评估检测工作

教师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应该在最后做好对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实际评估及检测工作,保证学生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学习过程中确实获得相关学习成果,保证学生初中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保证学生初中语文读、写、用、记、思考及应用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教师可以采取布置课后作业及当堂随机抽检的方式完成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评估检测工作。

2.结语

本文对语文教师如何做好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便更有效地完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虹.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才智,2013(33):95.

第11篇

几年以来,我校语文组践行新课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校语文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坚持多动脑筋,多搞教学研讨,多多发挥众人智慧,多多搜集各人的金点子,从而改善教学质量。我们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科研活动,为广大师生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提供充分的活动途径,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提供一线的先进经验,总结深刻的失败教训,让“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在讲授语文必修一课程之前,我们语文老师还特别加强了初中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强调“大语文”的观念,引导学生对“语文”有全面而科学的认识。我们指出,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也处处可学习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还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即新课标之下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语文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用的苏教版教材,新课标里精美的文章,多彩的插图,优美的散文,全新的编排方式,无不吸引着探索知识的中学生们。我们引领学生饶有趣味地来研究手中的课本。我们向学生介绍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模块和学时,专题和板块,评价和学分等等,与学生一起整体认识手中的语文书和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语文的基础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内涵),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

新课标之下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以往的教学层次、知识层面上。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利用和开发新课程资源的理念,其实质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从开放性、选择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理念与原来的教学要求和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就更应该把学生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地位,给学生更多的自然阳光,给学生更多的新鲜空气。所以,我们就很注意分工合作地搜集信息,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备课中,大家能做到资源共享,统一备课,统一认识;这样授课时,就能真正把我们的课堂变成“有规则的自由活动”。

比如,在授《乡土情结》一文时,我们面对文中大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古诗文感到比较头痛,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啊!怎么办?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来解决这个问题才行。通过分工合作,我们多方搜集信息,最终做成“乡土情结古诗文”的课件,交流使用,效果极好。又比如,在授“向青春举杯”的“吟诵青春”的一组新诗时,我们也是分头找资料,补充阅读,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效果极佳。

所谓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教学的方式曾引发过大讨论,各种诸如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的教学法都曾一度流行教坛。可有些教法又流于形式,往往只是教师设定好思路,设计好一个圈套,通过暗示、诱导等方法,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最后归结出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其骨子里仍然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清除语文教学中多年相沿而形成的积弊。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是“引导”而是“拉拽”,不是“激发”而是“强制”,强化了授课的预定性和同意性,忽视了教学交流过程中的两面性和多元性。而这些常规的做法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新课标提倡的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力倡创造性开展授课活动,创设全新课堂。

我们在授必修一之前,先在全组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最终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提倡标新立异,培养学生从多种途径、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还容忍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正常错误。课堂上,我们能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创造性地授课,自主性地学习。

教授必修教材的同时,我们还加强读本教材的使用力度、加强美文时文的补充阅读,让学生接触更多地学习资源,让好的学习材料发挥其作用。在加强课内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将名著的阅读贯穿教学始终,并在同步检测中有明确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

新课标之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好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两者的关系,一直是我们深思并感到为难的。一方面,教材内容丰,课时任务紧;另一方面,学生基础差,未来高考难。通过全组讨论,我们得出既要熊掌又不舍鱼的主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抓住语文基础知识不放松,每篇课文里的字、词、句等基本知识,都要求学生课后整理解决,并加强督察。我们还充分利用好学校配发的《创新教材课课练》。每个专题结束,我们都在全年级范围内做精心设计的同步练习进行巩固。

新课标之下的文言文教学如何教?也一直困扰着我们。学生文言文底子差,课本里文言文篇幅少,又没有什么系统的文言文知识体系,真是让人头痛。后来,我们也想出了一个夹缝中求生存的办法。在授文言文之前,我们先给学生作了系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的介绍,我们还印发了《文言文学十点》来指导学生学习。

现在,我校更重视“走出去,请进来”了。学校除了大力加强本校的教学工作外,还切实加大了向外学习的力度。只要省里有新课标、新课程的相关会议、相关教研活动,我们就力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75-01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还存在难度,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学习的理念还不够了解,对于如何学习语文也不甚了解。在新课标的环境下,教师需要适当的进行语文教学创新,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深化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深化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师应深度研究每一阶段的语文课本,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所搜集到的资料向学生宣讲。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语文知识与文学素养的提高,而且需要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语文知识。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的讲学,还要时时关注学生能否掌握知识,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教师就不能为了教学的进度,而忽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是低年级的课文,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课文。而教师也不能直接将课文的主旨告诉学生,否则有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由此,教师应设计问题“乌鸦为什么要将石头放在瓶子里呢?”“乌鸦聪明吗?为什么?”,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如此不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对《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认识与理解。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如此很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性,从而不愿思考,只想让教师教,学生很容易变得懒惰,而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学习习惯,如此才能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对此,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前预习。在教学某篇文章初期时,教师应为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寻找答案。而学生在课文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于课文的基本内容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比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精卫填海》教学之前,设计问题“精卫是谁”“精卫为什么要填海”,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再请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如此,不但推进了教学的进度,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养成了自学的学习习惯。而到了后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问题与答案。

三、 鼓励学生进行质疑

整个教学是围绕着学生而展开的,学生需要自己去思考,而不是以教师的观点为准。故而,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自主思考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找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学生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能够勇于质疑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推动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譬如同样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画龙点睛》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教学后,再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找出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学生所发表的看法如何,教师首先应给予表扬,然后在辅导学生,完善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四、 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由于课堂是学生主要接受知识与学习知识的场所,所以,教师应尽自己的努力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从而能够让学生进行学习。只有在良好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心无旁骛地进行学习,才能更快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才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首先应重新定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新课标下,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了,在人格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社会道德上,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外,教师就应与学生成为朋友。如此,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成为学生所期望的教师,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其次,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游戏,缓解课堂沉闷的气氛,让学生能够在玩乐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最后,教师需要引进一些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以此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其他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遵循新课标的教学标准,进行语文教学创新。当然,就目前而言,在新课标引导下的语文教学或许还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更多的教师进行努力。

参考文献:

[1] 甘晓娟.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