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时间:2023-08-01 17:3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小组合组;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教学,一味地追求高成绩高分数,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完全背离了新课改的要求。因此,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彻底转变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该如何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经验谈谈自己的

看法。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效率也不高。新课改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发言提问。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普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多媒体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最重要的是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课前先将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制作成PPT,在讲课前先将图片展示给大家,再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既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环境,又燃起了继续学习的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

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聆听其他组员的意见,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袁家沟,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讨论问题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还能在讨论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内发挥自己的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而且渴望被别人发现和肯定,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计划地提出问题,但是大多数时候学生的回答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这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示,而且还应给予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价值,使学生获得自信心。或者将问题改一下再让其他学生回答,以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表扬学生,如“你真聪明!”在学生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时,即使学生总结得不尽如人意,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总结得很好,概括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真棒!”这样学生才有勇气和信心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设置小红花奖励制度,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小红花以作表扬。但是不能只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于成绩差而且在不断进步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以促进学生的继续进步。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本人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本人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以“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新课改指导思想。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本人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本人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比如本人班的学生何裕鹏,语文基础差,是属于基础差的学生,本人秉着课改“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课改新理念,本人经常发现他的优点,尊重他,表扬他,而且利用课堂上的潜移默化,让这位难教的学生从心里接受一些好的教育理念,结果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他第一个交家庭作业,课上经常举手发言,对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慢慢地开始看课外书籍,期末考试从不合格提升为63分。有效课改教学在他身上得到体现。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会,故事《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四、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地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本人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己身”。

五、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教学 误区

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虽然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但纵观当前我们周围的一些语文课堂,仍然有不少的教师不能正确把握语文课改理念,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走进了新的误区。那么,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应避免哪些误区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避免“哑巴”课堂

新课标中强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能用讲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少讲。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们把新课改中提倡的“少讲”理解为“不讲”,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对学生的学习缺少必要的指导。我们新课改中提出的“少讲”,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感悟状况加以必要的指导,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空城计》一课时,学生都很喜欢和钦佩孔明,学生认为孔明不仅聪明,还有过人的胆识,在关键时刻敢干并善于玩虚的。这时教师就不能沉默了,必须重视在这一环节加以引导,让学生知道:做人必须诚实,以实力取胜为妙,并不是做什么事情都能在关键时刻玩虚的,正如课文中讲的如果将领换一个人的话,孔明的空城计也就不一定能得逞了。

二、避免合作学习走过场

课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纵观当今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只是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片面追求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场面,不在乎合作学习的效果,造成课堂上场面热闹、课下学生掌握知识甚少的后果。二是交流、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规定的范围过于狭隘,问题都是教师临时提出的,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价值。三是随意组成讨论小组,分组时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和已有认知情况进行分组。四是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小组内一些基础较差的成员没有机会发言谈感受,把合作探究学习变成了个别优秀学生的演讲场,小组长也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起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作用。五是不注重对合作探究学习的评价,对每个组、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没有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或者在评价时没有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注意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在采取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中讨论时为了避免陷入走过场,就必须注意如下几点:首先在讨论时老师不能撒手不管,要注意巡回指导,防止讨论变成趁机聊天拉家常。其次要明确讨论的目的,该讨论的要讨论,不必讨论的不能浪费时间。最后就是讨论要实实在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能走过场。

三、避免用多媒体代替板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已经屡见不鲜。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这不能不说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现代教育手段毕竟只是辅助手段,我们教师虽然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但却不能淡化了板书。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知识,教师必须要用板书表达。因为板书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和脉络的把握;教师的板演书写生字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给学生一种亲切、自然、直观的感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注意听讲的好习惯和良好的观察能力。板书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老师根据教学过程的进展逐步“板演”的,是根据老师所传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进行的。可见,板书不是几张幻灯片可分割完成的,更不能用电脑动画来代替。

四、避免“质”与“量”本位颠倒

第4篇

语文教学本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其它的学科相比应该更具有活力和时代气息。但是,在传统的观念的影响和升学的压力之下,语文课堂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语文课堂也变得沉闷、乏味。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机械地记忆,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够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己的潜能。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方法单一,主要是根据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对文章的作者、创作的背景、写作特色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进行分析,对文章中出现的新字词进行记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讲得津津有味、口干舌燥,但是学生的能力却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到的知识也是死知识,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改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应该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笔者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进行了探索。现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体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体验过程。这样的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不能够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学习过程也必然是枯燥、无味的。

语文教学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去文章中体会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活跃自己的思维。语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每堂课都有新鲜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插入趣味性或者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等,让学生有语文学习的欲望和冲动,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二、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中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的参与性更高,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学生只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够做到终身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自己去进行阅读,从中去品味,去探索,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学生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学生答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得出问题的答案:古代的这些人物对历史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是,他们只是注重了武力,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发展。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但是,自主学习也不是任意实施的,不是漫无目的的探究。自主学习的运用要以探究问题为前提,在进行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会有意义,课堂教学也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还要做到因材施教。

第5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学好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不知道语文该学什么,认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就是字词、阅读、写作这几部分。而事实上,语文学科应该包含听、说、读、写这几部分。平时学生练习较多的是读和写这两大部分,而往往忽略听、说的重要性,基本上缺乏这方面的训练。而听说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几乎时时存在,特别是学生以后走向社会,这方面也应用得最多。因此,学生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听说的训练。

听说能力包括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的听话能力的要求是: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项教学内容,对这项教学内容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讲究训练方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听说能力训练呢?

一、培养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的社会,人类交际活动越来越频繁。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用声音来传播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了,除了远距离的通讯手段——电话、互联网络被人们广泛使用以外,那些专门供人们“听”的机器已陆续问世。如“阅读机器”能够自动地为读者读一页页的书,快、慢可由读者调谐。又如美国有一种时髦的“录音书”,人们可以从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欣赏一部杰作,专供那些没时间看书的人“听”书。这一切说明,听话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主要的交流信息的途径了。所以,培养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能够提高初中生形成稳定集中的注意力、深刻的理解力、正确的记忆力和辨析力。听的材料是属声音介质,具有流动性、瞬间即逝的特点,一般不会重复出现,而积极主动的心态、高度集中的注意能排除外界干扰的习惯,对完成听力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专注而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也是对讲话人的尊重,是听的基本礼貌。所以。听力习惯、态度教育既是听话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学语文听力训练的基本内容。应把听力习惯教育贯穿听力训练的始终,养成了良好的听的习惯,就能够排除非智力因素对听力反馈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良好的听的训练

良好的语文听力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话语是由语音或音响传输的,具有不稳定性和缺乏持久性的特点,要求听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听懂、记住并理解。这就要求听话者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能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话语辨别力、语义理解力、信息记忆力、话语品评力及当前话语与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想力等,这些都是完成听力任务不可缺少的。语文听力训练应始终抓住这些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特别是听力理解力加以训练。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在听话活动中迅速抓住话语的实质,完成对话语内容的获取,优化和扩展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该让学生听什么?又如何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呢?我个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听课文朗读。学习语言需要一定的语境,如学习英语。无论在哪里学,语法应该都是大同小异的,所不同的是语言环境。到了英国,你听到的都是纯正的英语,自然发音就标准了,它强调了“听”的作用。因此,我总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文磁带,磁带发音标准,学生听多了自然也就能模仿朗读了,不知觉中语感提高了,语音标准了。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过,想学好普通话,你就得多听,她让我在床头放一个录音机,早上睁开眼就打开听,天天听,有意无意听一听,听多了,就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特别重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听录音,听多了可以正音,听多了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听的基础打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

那么什么时候让学生听呢?早上一来学校就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听,也许学生不会很认真听,但声音一定能传入学生的耳朵,这样久了,一定会有效果。然后是课上听,比如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放学了听,现在的教材都配有资源包,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包,让孩子边玩电脑边听资源包里的朗读。

当然,听课文录音不是提高学生语音的唯一手段,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家听广播,听电视播音员的播音,听他们的声音自然也是一种享受,时间久了,同样可以培养语感,标准语音。

2.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专心听同学发言。俗话说:“聪明的人带来一双耳朵,愚蠢的人带来一张嘴巴。”可见倾听的重要性。作为课堂的把握者,我们不光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更要营造一个“心灵相互倾听的教室”。倾听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三、注重良好的听的评价

良好的听的评价不能只是简单地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比较。还应当对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理解的追寻,促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反思性的独立的学习。

听力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听记、听辨、听解、听评等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评价:1.学生是否听进去了,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情感,听者是否入神是考查听的效果的重要标准,入神了就说明听懂了文字的内涵。2.听者的态度。听者能专心致志,侧耳倾听就表明是在用心听,就达到了听的目的。3.看听后反映。听完一段话后,听者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前提就要听懂文字材料。当然,综合评价是多方面的,应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综合评价。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关系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45-01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改革, 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致力于教学改革,在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如何摆脱费时低效状态,实现高效教学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认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就应处理好的以下几种关系。

1.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教案的完美与教学的流畅,将整个教学严格地控制在教师手里,严格地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进行,不允许学生有与教案无关的举动,将学生视为被加工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容器,整个教学是封闭而呆板的。 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提出要摆脱教案的束缚,要学会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处理那些以往被视为异常的举动与言行,使之成为教学新的生长点、学生思维的转折点,造就课堂生成的精彩。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动态生成就没有必要再进行课堂预设,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课堂的动态生成与预设并不矛盾,生成是建立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之上,只有做好预设才能在教学中更为灵活地处理突发事件,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我们在进行课堂预设时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控教案,驾驭课堂,使课堂教学呈现动态性。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准确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媒介,教学任务是教学的目标。只有准确地掌握本节教学内容、目标,才能使教学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展开,不偏离主题,不做无用功。二是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充分预设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留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提高驾驭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对文章的分析,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写作特色、主题思想等逐条进行分析,将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人文性缺失。学生没有情感交流、心灵互动、思想碰撞的机会,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丧失的重要原因。新课标更加关注语文的人文性,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纳入教学目标行列,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我们要还语文以真实的面目,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教学更富魅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实现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将其渗透于具体的教学中,而不是将三个方面割裂开来,生搬硬套。我们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动起来,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得到心灵的触动、审美的熏陶,让学生得到身心愉悦的发展。

3.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提倡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从属地位,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在主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构建,成为知识的真正拥有者。我们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放权给学生,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创设平台,以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挖掘学习潜力,释放学习潜能,张扬学生个性,驰骋学生想象,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也不只是学生的,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的学堂。 教师的放权并不是完全放手,而是要有扶有放,发挥好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并要扶放有度。放,让学生主体参与;扶,给予启发与指导。我们应发挥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使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探究过程,成为主动的探究者,真正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4.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与以黑板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现代教学手段改革了信息传递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习空间,优化了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在带来巨大教学优势的同时,其自身也必然存在不足,对教学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对于莲文化、桥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观赏美丽的画面会让我们一目了然认识事物。而古诗词教学如果我们一上来就是画面、音乐,就会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机会。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现代教学手段如此,传统教学手段也是如此。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不足,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提倡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手段,而是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实现优优联合,共同为教学服务,助力语文新课改,为学生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课堂教学,使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其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5.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的课程标准给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如何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做好教学工作的创新,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处理好教学的各种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卜红燕. 初中语文学案导学主问题的优化设计[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3,06:13-15.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 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093-0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表明,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通过实践,证明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语文教学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此外,初中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 初中生个体发展特点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基础

教育性理学理论表明:初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如下:(1)对所要习得的新知识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2)对未知领域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3)初中生的兴趣很广泛、有很强的猎奇心理,思想活跃;(4)有较强的想象力,富有幻想,善于表现自己,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他们的创造欲望。初中生的这种创新的欲望,主要来源于学生在该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就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即以自我为主的所谓成人感。其实初中生在此年龄段的思维的批判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个思维批判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表现在对待别人的好建议,或者中肯的意见不会轻易的接受,他们对别人的思想、做事态度及正确意见,首先是要做一番考虑,甚至还报有怀疑一切态度和否定的看法,他们绝不是人云亦云;其次,表现在学生们对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一些主张不仅持审慎的认真态度,而且还会有意识的合理的去进行调节、验证、检查和发表自己的思想;最后,学生们还表现在对

大自然和宇宙的看法上,学生们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浓厚的兴趣,他们狂热钻研探讨深奥的宇宙奥秘,星辰运转规律、智能生命的起源等等深奥的大问题,显露出他们不愿盲从的生活态度和远大的人生目标。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日益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的发展正逐步发展趋向成熟。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成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有利条件,当然也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带来了一些困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因地因时制宜,选择好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有力的方面,为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 信息丰富的阅读教材成为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的丰富源泉

有知名学者说:“初中语文课程的丰厚的人文性,对初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对丰富的文本材料的反馈是多角度的,多元化的。”当然,作为汉语言艺术的表意符号系统的语文文本,其语言文本的内在,就存在着多种意义,有丰富的音外之意,包含许多的弦外之音,汉语言文字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因此,给初中语文教学留有广阔的探究钻研的空间。初中语文阅读文本,它的内容可以说涵盖了初中所有学科课程,丰富的文本内容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大开初中语文教材,它的文本内容中包含的字、词、句、章、逻辑、语法、修辞等,都是学生问题意识的策源地,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兴奋点,来源于语文文本的内容,语文文本的形式,语文文本蕴含的中心思想,语文文本的结构特点等等,无论是语言还是写作方法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对象。只要教师教会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教会学生具有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矛盾冲突因素的方法,那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就形成了,学生会觉得语文教材中到处潜藏着“问题”。不仅如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理解,语文教材是体现大自然、现实社会、人文世界和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综合体现。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从历史学、地理学的不同角度,应用政治学、经济学的眼光,采用科学、适当的欣赏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来阅读具体的语文文本,加深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语文文本是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源泉源,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大的问题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文本的深刻分析和解读,促进学生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

3 实践性的初中语文教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个过程即学生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积极感悟的过程。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的养成和问题意识水平的提高,绝不是依赖于外界所强加给学生的压力,它是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参加各种课内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现他们主体能动性的培养过程。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不足之处,不论语文教材表述的内容怎样,都只有把它放在实际的语文知识应用中,问题才会被揭示、不完善的方面才显露出来,因此,各种实践性的语文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创造有利的机会。语文阅读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广泛性和实践性,这就为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学生天天生活在母语的沟通交流的环境当中,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溢着可供学生有效进行语文学习的资源,语文学习的机会随处可见。当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实际应用时,才会发现语文问题,发现了,学生们才能积极主动的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广阔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空间。总之,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必须围绕语文实践活动来展开,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阅读活动中,直接面对真实的阅读材料,在实实在在的语文阅读实践中去把握,领悟的语文阅读的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培养和发展。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有力证明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第8篇

阅读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指出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初中语文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观念不科学、教学方法不合理,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较差,因此,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沉闷,从而严重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效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给学生提供自行阅读、分析的机会,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1]。同时,在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一味采用灌输式的方式,讲解文章的形式、结构和中心思想,没有充分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未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从而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高。另外,在语文考试中,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会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出考核范围,让学生死记硬背在考查范围内的文章和段落,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未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制约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视野下,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1营造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2]。例如,在学习《端午日》这篇文章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端午节时,湘西地区的热闹场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端午节的特点。然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播放音乐的方式,放松学生的身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播放节奏舒缓、意境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教学环境中,进行自主阅读,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2通过个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3]。例如,在学习《谈生命》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涵,促使学生能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一直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展示华夏的魅力》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然后,通过共同探讨,让学生思考贝律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4倡导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种形式,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延伸课堂教学,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4]。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等,成立“读书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书籍、报纸刊物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部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殷爱民 单位:江苏省扬中市联合中学

参考文献:

[1]刘计瑞.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2]张东风.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2,09:113.

第9篇

感教育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应该受到我们的充分关注和重视。本文研究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法,从情感导入、情景创设和实践培养三个方面给出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197-01

情感教育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按照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关注和影响教育主体的态度、观念、情绪等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关的理论和具体的方法,将其自身和教学内容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达成三者的统一,提高教学质量。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很强艺术性和情感色彩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更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情感素质的提高。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及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教师在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基础上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在着重培养初中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综合素质的责任,情感教育则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情感教育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关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情感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全方位认识世界。新课标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兼顾学生知识、思维和情感,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创新教育。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初中生的情绪容易波动起伏,有着极强的自尊感,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引导学生情感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一。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体现在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既包括直接通过语言文字、形象表现出来的情感,还包括隐含在教材内容的情感色彩。教师的情感则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体验以及具体的情感表达和教师的情感素质和魅力等方面。学生的情感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语文实践的情感体验以及对教师、教学内容与过程的情感反应等方面。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注重导入,融汇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准备,通过不断的努力营造出良好的情景氛围。通过富有情感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出完美的情感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将教学内容以生动的画面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领悟,通过引导和想象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情感体会和挖掘,以优美的朗读带动学生的情绪,注重语感和节奏的把握,以感性和平移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情景当中,体会、领悟和品位具体的情感,并充分融汇多方的情感。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作品的感情。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创设要由教师和学生同时来进行,既要有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引导,还要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思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汇,以情景来启发和调动情感。

2、多种手段创设情景,强化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设备来创设情景,利用多种媒介和手段来创设出良好的语文教学情景,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利用,给教学带来了诸多方便,也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要求。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可以通过图片、声音等形式再现情景,并且进行具体的情景设置,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更为真实和客观的情感。通过客观的情景设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也会大大提高。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结合自身的感悟,情感的体验和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情感教育的效果更为明显。

3、注重实践,培养真情实感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其目标也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意识。初中语文教学要从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与语文实践不可分割。语文能力的积累,不仅来源于课堂,更多的是来源于课外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充分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沟通、观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以及学生参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以立体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学生参与实践和实践学习,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知识有情感体验的机会,也使得学生的情感来源更为真切。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必须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观念,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相较于传统应试教育,我们现在推行的新课改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综合合性人才,更加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应试教育的单一性显然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新课改教育更推崇把教育知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更加强调创新和探究的精神。把情感教育渗透入初中语言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性学习初中语文的积极性,这才是初中语文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我们的教育的改革最终目的是,通过好的教学手段,研究并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以新课改为核心,提升学生初中语文运用的能力,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明确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其重要性,对每个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初中语文教学

基于初中语文的普遍形态里的现状,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教学过程基本就是一个反复填鸭死板教学过程的进行,导致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少。传统教育更注重分数机制,根据教材制定教案,甚至缺乏的一些可以开放学生思维想像的教育手段,一味的以教师的主观思想来给学生进行授课,不能培养初中生对学到知识的灵活应用,以于以变成打开书本比分数,关上书本就把那些关于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早就全都还给老师了。纯粹是为学而学,而忽略活学活用的理念,把学生教育成一个个认字的机器,缺乏个性和创新的能力,这类学生的未来,根本就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以语文中的作文为例,初中生的作文成了新时代的八股文,其高调的或歌颂或反映或批判的各类文章,完全脱离了初中生该有的真实色彩,让人感觉是一种不符合初中生年龄的早熟思想形态,这样教育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的教育者应该注意不要采用一教一听死板教学法,以自身为学生的朋友为基点,和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让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亲切感,朋友感,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也就能喜欢老师所教学的科目了,教师要学会营造欢乐宽松自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能和教师平等交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在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会真实的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各种体会,让学生自发的产生真正的兴趣,良好的情感教育体会,会让学生终身受用,情感教育的体现施展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助力于学生在今后人生事业学业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好,完美人生迈进。

(三)发挥教材中情感教育。语文材料中的人物情感代入到学生教学中去,让学生通过教材来真实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相同的场景中,能体验出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活学活用,更加深了学习印象,是一种互学互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来感知教材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印象,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人生导向。

(四)教会学生自信。利用课堂教育,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理解友谊之情和团队的凝聚力,在正常的学习竞争中,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让学生更能领悟到老师对自己的喜爱,同学对自己的赞赏,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意义

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我们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不良现象却在增加,从小培养我们的孩子具备良好情感修养的才能,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现在的家庭都富裕了,孩子的生活也变化了,所以接触的事物都对身心有影响的,整天谈教育,但是从来不注重情感教育,忽略了情感教育,孩子们的思想就会出现偏差,造成孩子人格发育上的缺陷。现在的教育还是注重了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了德育,这是多少年来就存在的问题。在学生情感注入这方面教育的还是少了很多,自然,人情淡漠,亲情淡漠。正处青春期的青少年,加上一点逆反心理,就与父母教师社会视如敌人一样。现在的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孩子需要注入更多的情感教育,才能有助于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正常人。

传统教学以向分数看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教育者要培养的全面型人才,在重申情商高于智商的今天,我们教育者要理解新教改的意义,把情感教育注入到教学中去,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教育;以情动情,让学生领悟到真实的情感,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道路树立正解的情感观念,教育工作应为培养全面型高智商高情商学生而在教学上渗入情感教育,以使教育得到质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王平.寓德于情,以爱育人――专访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实践者朱小蔓教授[J].教师教育研究,2014(03).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由此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语文教学更要以情感教学为手段,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老师要充分考虑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们的基本语文技能,促使语文知识成为学生们的生活工具。另一方面,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借助情感教学手段,针对学生们的身心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不能让情感流失成为学生发展的短板,这就需要教学工作的多管齐下。

一、倾心教学,以情感渲染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位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改下的授课形式不能简单停留在“我讲你听”的形式上,而要形成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情感共鸣,赢得学生的认同。

首先,教师要树立敬业精神。作为语文老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教育大计,任在教师,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人才的培养成果。所以,教师要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充满激情与活力,时刻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有条不紊地调动学生情感心理要素,通过改变言语表达方式、提出课堂问题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引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自身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尤其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本身就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老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好程度。当然,这里讲的素质并不仅指教师外在的形象气质,更多的是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语言的表达、情绪的把握等。语文知识的学习任重道远,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学习。大部分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无可学,但又无法有大的提高,颇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考试成绩一旦下滑,便失去了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勇气。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主动接触学生,化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疑惑和不解,缩小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学习助手,学生也就不难重拾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所谓“情境”,指的是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语文课堂的内容应该是丰富,气氛应该是活跃的。学生的情绪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造新鲜活泼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逼真可感的课堂氛围,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媒体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加强学生对课文作品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追求个性观点,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课堂活动只有完全互动起来,才能实现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金刚钻”,才能揽下教好语文课的“瓷器活”。学生要预习,教师更要做足课前功夫。搜集多媒体素材,适度取舍,整理课堂脉络,细化讲课内容,创设出细致的情境,不至于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准确理解文章主旨,诱导学生逐步进入情境,展开想象,在大脑中重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让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内心世界中,同作者产生共鸣。这样一来,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材为本,挖掘教科书情感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优秀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家的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科书中的情感因素,作为培养学生情感的素材。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课文,作家塑造了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教师可以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贝多芬的音乐世界。作为音乐家,直面耳聋的残酷现实,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例如《再塑生命》教学时,描述海伦的悲惨遭遇,她必须要比正常人承受更多的痛苦,于是,她慢慢走向自卑,愤怒……她渴望被爱,渴望光明,而这个光明的使者就是莎莉文老师,她用无私的爱拯救了凯伦,让她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生命的幸福,让他的生命获得新生,莎莉文老师帮凯伦再塑生命。在这篇课文讲解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爱的力量,生命的可贵。面对生活的磨难,唯有坚持,常怀感恩的心,用爱的力量去克服一切障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章表面的故事。以教材情感为跳板,点亮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才是情感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结语

初中语文进行情感教学,一方面是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语文技能,但更重要的是以情感为纽带,带动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与传递,打开学生的情感之窗,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信念,这才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许红标.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02).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改;传统观念;学生主体;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语文科目以最基础的姿态融于其中,它不仅是提升学生思维理解能力的基础,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似一双无形的手,推进了教育的改革。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深化改革,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形式陷入了低谷,教学的整体形势严峻并亟待整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从中获取更加适宜语文知识与学生主体共存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多重效果。

一、彻底转变陈旧观念,深入贯彻全新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教师应当以积极的心态深入体会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与具体意义,整理和体会新课程改革中的先进理念,认真学习并深度贯彻实施。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打破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桎梏,冲破传统落后、陈旧理念的封固,认真领悟新课程改革中的量性规定,认真学习其中所倡导的人本观念、素质观念、发展观念等。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作为客体的确保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深入研究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要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职责与角色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唯我独尊”的封建形式,要摒弃师道尊严的封建观念,担当好学生发展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角色,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发展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包含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基础性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对学生内在生活情感与态度的熏陶。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创设,注重以真情实感熏陶学生的内在情感,注重以生活实际突显语文知识的独特魅力。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以生活实际为语文知识讲述的延伸,将死板的语文知识寓于变化的生活动态中进行阐述与表达,将精美的语文作品置于具备强烈美感与动感的情境之中去再现,以此帮助学生快速消化与理解,引导学生透彻领悟与掌握。例如,在初中语文《背影》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加清晰明朗地感悟父爱,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父亲,是给予你们生命的那个人,是抚育你们长大的那个人,现在请大家都认真回想一下,你们的父亲做了哪些令你们难以忘怀的事情?你们对父亲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借助学生对父亲的情感突显课文中的父子之情,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透彻领悟到文章的主旨,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内涵。

三、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现今社会的发展之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是科技,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一切不可能的形势,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现代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虽然技术的发展广而宽,但是在教育的发展中却不能滥用。个人认为,现代技术的运用要合理、要科学,要能够符合新课改的需求,要能够适宜语文知识的本质规律,能够满足学生主体的发展需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认真挖掘初中生在此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兴趣,要积极迎合学生主体的兴趣,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与丰富,要以学生内在需要的充分满足实现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可以以变化的、灵动的幻灯片取缔黑白色的单调书写,以幻灯片中所展映的图片活化死板的语文知识,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拓展,以网络中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延伸和丰富语文课本知识,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更加丰富化、多样化。例如,在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春》《黄河颂》等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网络进行相关实景课件的搜索,通过幻灯片进行瀑布、春天、黄河等景观图片或视频的展现,再将有韵味的朗读音频穿插于其中,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总之,作为初中语文的任课教师,要自觉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自觉顺应教育发展的全新形势,彻底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以勇往直前的姿态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创新与优化,以生活的延伸与技术的发展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支撑,以此将初中语文教学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