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欧姆定律重难点

欧姆定律重难点

时间:2023-08-01 17:3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重难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物理;欧姆定律;问题;解题思路

欧姆定律是高中物理电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考的重难点内容,同时欧姆定律掌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考试成绩,因此要多用时间将这块知识进行巩固,以取得更高的分数。

1在欧姆定律的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

1.1欧姆定律的使用范围问题

在电路的实验过程中,我会出现忽略导线,电子元件与电源自身的电阻,将整个电路视为纯电阻电路的问题。而欧姆定律通常只适用于导电金属和导电液体,对于气体、半导体、超导体等特殊电路元器件不适用,但我们知道,白炽灯泡的灯丝是金属材料钨制成的,也就是说线性材料钨制成的灯丝应是线性元件,但实践告诉我们灯丝显然不是线性元件,因此这里的表述就不正确,本人为了弄清这里的问题,向老师进行了请教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许多资料上说欧姆定律的应用有“同时性”与“欧姆定律不适用于非线性元件,但对于各状态下是适合的”。但我自身总觉得这样的解释难以接受,有牵强之意,即个人理解为既然各个状态下都是适合的,那就是适合整个过程。

1.2线性元件的存在问题

通过物理学习我们会发现材料的电阻率ρ会随其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如温度),从而导致导体的电阻实际上不可能是稳定不变的,也就是说理想的线性元件并不存在。而在实际问题中,当通电导体的电阻随工作条件变化很小时,可以近似看作线性元件,但这也是在电压变化范围较小的情况下才成立,例如常用的炭膜定值电阻,其额定电流一般较小,功率变化范围较小。

1.3电流,电压与电阻使用的问题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单位,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是最基础的概念,也是我最容易混淆的内容。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而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是基本的电学测量仪器,另外,欧姆定律只是用来研究电路内部系统,不包括电源内部的电阻、电流等,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等电子元器件的影响常常是不考虑在内的,而对于欧姆定律的公式I=UR,I、U、R这三个物理量,则要求必须是在同一电路系统中,且是同一时刻的数值。

2欧姆定律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本人在基于电学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解题方式进行分析,个人认为我们需掌握以下内容:了解产生电流的条件;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I=q/t,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明确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范围,并能用欧姆定律解决相关的电路问题;知道什么是导体的伏安特性,什么是线性元件与非线性元件;知道电阻的定义和定义式R=U/I;能综合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计算实际问题;需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能根据实验分析、计算、统计物理规律,并能运用公式法和图像法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3欧姆定律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3.1加深对欧姆定律内容的理解

在欧姆定律例题分析中,我们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多个变量的问题,以我自身为例,由于物理理解水平有限,且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学习难度较大,但我通过相关教学短片的学习,将电阻比喻成“阻碍电流通行的路障,电阻越大路越不好走,电阻越小通过速度则快”的方式,明白了电阻是导体自身的特有属性,其大小是受温度、导体的材料、长度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与其两端的电压跟电流的大小无关,并且明白了电阻不会随着电流或者电压的大小改变而改变。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对于不同的习题,解决步骤都是不相同的,虽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但总是离不开欧姆定律这个框架。因此对于一些与电学有关的知识,我一般会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电生磁现象与电功率计算问题。例如:某人做验时把两盏电灯串联起来,灯丝电阻分别为R1=30Ω,R2=24Ω,电流表的读数为0.2A,那么加在R1和R2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我可以根据两灯串联这一关建条件,与U=IR得出:U1=IR1=0.2A×30Ω=6V,U2=IR2=0.2A×24Ω=4.8V,故R1和R2两端电压分别为6V、4.8V的结论。

3.2利用电路图进行进行计算

在解有关欧姆定律的题时,以前直接把不同导体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代入表达式I=U/R及导出式U=IR和R=U/I进行计算,并把同一导体不同时刻、不同情况下的电流、电压和电阻都代入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导出式进行计算,因此经常混淆,不便于分析问题。通过后期老师给予我的建议,在解题前我都会先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明确需分析的是哪一部分电路,这部分电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以抓住电流、电压、电阻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特征进行解题。同时,我还会注意开关通断引起电路结构的变化情况,并且回给“同一段电路”同一时刻的I、U、R加上同一种脚标,其中需注意单位的统一与电流表、电压表在电路中的连接情况,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时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情况。

3.3利用电阻进行知识拓展

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我们可从一个电阻的问题进行计算,再扩展到两个电阻、三个电阻,逐渐拓宽我们的思路,让自己找到学习的目标以及方法。比如遇到当定值电阻接在电源两端后电压由U1变为U2,电路中的电流由I1增大到I2,这个定值电阻是多少的问题时,我们可利用欧姆定律的概念ΔU=ΔI・R得到电阻的值,而当难度增加由一个电阻变为两个电阻时,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压恒定的电源两端,电压表V1的变化量为ΔU1,电压表V2的变化量为ΔU2,电流表的示数为ΔI,在这样的问题上可将变化的问题转化为固定的关系之间的数值,就可简化许多变量问题的计算。当变量变为三个电阻时难度会进一步的增大,我起初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放弃了这类题,而在经过询问成绩优秀的同学时,才知道可将三个电阻尽量化为两个电阻,通过电压表与电流表的位置将电阻进行合并,以此简化题目。

4总结

简言之,欧姆定律是物理教材中最为重要的电学定律之一,是电学内容的重要知识,也是我们学习电磁学最基础的知识。当然,对于欧姆定律的学习与解题方法,自然不止以上所述方法,因而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们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方法的选取,突破重难点知识,以找到更好的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高飞.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技巧[J].才智,2009(27)

第2篇

学习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根据特定的目的,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操作、收集和数据处理.

2重点及难点

(1)利用欧姆定律测量未知电阻.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3)掌握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的主要步骤.

3教学过程

3.1实验原理

师: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电阻值模糊不清的电阻(展示实物),能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它的阻值来吗?

师:需测哪些物理量?

引导学生回答:根据欧姆定律即可.

师:具体怎么利用欧姆定律?你怎么测出电阻?

引导学生回答:只要测出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应用欧姆定律推导出R=U/I,得出实验的原理.

3.2电路图

师:我们进行电路设计的依据是实验原理,要分别测和?测电流用什么器材?怎么连入电路?请生上黑板画图;测电压用什么器材?怎么连入电路?请生上黑板画图.

师:这样的电路还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

问题:在交流中,针对学生设计的电路是否使用滑动变阻器进行提问:怎么算出电阻?这个算出的值有误差吗? 怎么减小误差? 怎么才会取得多组数据?电路中不用滑动变阻器行不行?为什么要有滑动变阻器?

引导学生回答:做实验时总存在误差,要减小误差需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师:你们看这样的电路图能测量几次?怎样实现多次测量?

引导生回答:换电池节数或用变阻器.

师:请学生对此评价,滑动变阻器使用方便,测量次数多(在图中加滑动变阻器).

可以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多测几组数据,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减小误差.

3.3器材

师:请生对照电路图总结需要的器材.(生边说边写)

3.4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正确连接实验电路.

(2)闭合开关,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分别读出两表的示数,记入表格中.

实验次数电压U/V电流I/A电阻R/Ω123(3)根据记录计算出三次测得的电阻R,求出平均值Rx=Ω.

(4)实验结束,整理器材.

3.5数据处理

师:下面利用三次实验数据作出定值电阻的I-U图象.

讨论:定值电阻的I-U图象近似是一条直线,该图像说明定值电阻的阻值是不变的,有偏差是由误差引起的,说明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电压无关.

总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4目标达成检测

(1)在公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出某导体的电阻,这样测量电阻的方法称为.

(2)在测量定值电阻的实验中,人们利用多次测量取方法来减小误差,人们利用实现多次测量的.

(3)某同学在做“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待测定值电阻阻值5~10 Ω.

①请你用笔画线把元件连接起来.(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读数减小)

第3篇

一、物理课堂中常见的无效提问

在目前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了这样一些问题:

1.问随心所欲,无目的性和针对性。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提问随意性大,东拉西扯,偏离了主题,浪费了时间。如讲“欧姆定律”的应用时,兴趣所至,中途突然话锋一转:“对了,请问同学们,还记得电阻的单位吗?”学生答:“欧姆。”“对,就是这个发现欧姆定律的人的名字;同学们想想,欧姆是哪个国家的人?他发现欧姆定律期间是从事什么职业的?”这一与此时所讲教学内容并无十分密切联系的提问,使学生思维突然转轨,打乱了原有教学进程,致使课堂教学不和谐,影响教学效果。

2.提问过于笼统或虚无缥缈,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就无法回答。某教师在复习牛顿三大定律时,提问: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三定律谁的作用更大?没有牛顿第二定律行不行?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以展开,他们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回答就很困难。显然,这样的提问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

3.提问没有层次性,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学生要回答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必须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教师若没有给予层次性的提问,学生就可能回答不出,出现冷场现象。

4.提问面较小,只要提问好学生,很少提问差生,陶醉于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这样其实失去了提问的信息反馈作用。

5.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也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对问题作深层探究和多向判断,并选择比较准确的语言,尽可能对问题作出完满的富有创造性的答复,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

二、如何实现合作探究式物理课堂的有效提问

1.精心设计问题,体现教学目的

一般地说,问题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关键之处,这样对问题的解决将有“茅塞顿开”的作用。物理教学中巧妙设计的问提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如何设计有效提问呢?

(1)联系实际设计问题。科学探究教学因地区而异、因校而异、因学生而异。我们不能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拿来导演排戏,必须结合各种实际情况,根据教材改编探究的具体细节,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在设计问题时,不能仅以课本或教参为准,要考虑实际。

(2)突出重点设计问题。影响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往往是众多的,我们要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矛盾。

(3)突破难点设计问题。突破教学难

点是广大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从问题的提出到层层深入去解决问题,最终使教学难点得到肢解。设计突出难点的问题在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2.把握提问时机,发挥不同功能

从教学的进程来说,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设问、追问、反问。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最佳时刻,充分发挥其不同的功能,把握提问时机。

(1)伊始提问――引人入“戏”。在上课刚开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及时提问,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又可以对已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复习与巩固。

(2)重点难点处提问――突破认知矛盾焦点。重点难点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于此处提问,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绪高涨,思维积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处提问――使知识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4)于无疑处提问――“投石激浪”激发思维火花。

有些知识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发展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设疑提问,就像投石激浪。例如,在讲超重和失重知识时提问:“浮力计算公式,单摆周期公式等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还适用吗?如果不适用将有怎样的变化?”

3.选择提问对象,发展全体学生

提出问题必须由学生来回答,选择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才有价值?才算是有效提问呢?

(1)激发兴趣问题选择基础较弱的学生。

在引入新课或得出结论时提出问题应针对所有学生,特别是引入新课或复习旧知时更是如此。引入新课应激发学生兴趣,这时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全体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要求,给较差的学生有所展示,让他们也能投入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我们要想法提出合理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回答。

(2)巩固知识的问题选择中等学生。差生往往学到的知识附于表面,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较差,在复习提问时,他们不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如果让他们回答,一方面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影响课时。所以在巩固知识时要请中等生来回答。

(3)开放性和创造性问题选择优等生。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问题,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并对某些知识提出新的看法,一般的学生难以做到,此类问题,必须请优生来回答。例如,在巩固比热容的教学中,我们请学生回答从比热容的表格中可以发现哪些信息?在大气压与高度关系的图像中能看出哪些结论?这类问题比较开放,起点较高,要正确回答,必须有一定的思维综合能力才行,在回答时应选等优等生来回答。

第4篇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也是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认真学习小组学习法的核心思想,以确保学生在互相交流、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同时,也为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对如何有效地将小组学习法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物理课堂中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

一、小组学习法在物理导入环节中的应用

小组学习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活跃导入环节,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改变以往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要借助小组学习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地走进课堂,以确保导入环节质量的最大化实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为了确保导入环节的质量最大化实现,我选择了“小组讨论”导入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进行思考和讨论,如:照相机是怎样成像的?近视镜和远视镜是一样的吗?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上述这几个问题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也是依靠学生的已知经验可以得到相关答案的。所以,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互相交流中补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组织学生自主总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顺势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顺利地走进课堂。

二、小组学习法在物理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教学环节是决定高效物理课堂顺利实现的中心部分,也是直接影响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基础。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有意识地将小组学习法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进而在提高物理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欧姆定律”时,为了确保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也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法”,首先还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确保小组学习法的价值最大化实现,同时,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明确什么是欧姆定律,怎样应用欧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等。之后,组织学生带着目标在小组内进行互相学习,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材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以小组为单位对“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串联(或并联)总电阻与各电阻的关系”进行讨论,进而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还能在小组讨论、自主体验、自主推导中加深印象,提高能力,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有着重要作用,进而确保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三、小组学习法在物理实验环节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物理理论知识的保障,更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基础。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简单演示的教学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小组互相交流、自主动手实验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时,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电池、电压表、电流表、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等实验器材自主进行实验。首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按照电路图来连结实物图,然后,按照实验步骤记录下实验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要分工明确,要确保学生在自主实验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要有效地将小组学习模式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高效的物理课堂中获得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16-01

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想取得成功,教师除了不断学习研究新课改理论之外,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要不断反思。

1.教学理念的反思,变机械的知识灌输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很多年轻的教师刚踏上讲坛的时候,能非常热情的投入工作,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主动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但是,由于教龄的增长,慢慢的丧失了教学兴趣,变得被动的重复或照本宣科,教学质量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教材中的“伏安法测电阻”,如果只是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去得到已知的数据,这样没有任何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针对这一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比如:①伏安法测量电阻的理论根据是什么?②伏安法测量电阻有哪两种测量电路?如何设计?怎样选用电流表内接还是外接?③两种电路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各是什么?测量结果比电阻的实际值大还是小?两种电路测量的结果,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各多大?两种电路分别适用于测量多大的电阻?④在对待测电阻大小,电流表、电压表内阻都不了解的情况下怎样决定采用哪种测量电路?⑤没有电流表,只有电压表和一个电阻箱(或两个定值电阻)怎样测电阻?没有电压表,只有电流表和一个电阻箱(或者两个定值电阻)怎样测电阻?⑥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流表内电阻可以忽略不计,用它怎样测量未知电阻?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思考,真正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提高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计的反思,不断的反思教学设计的经验和不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好教学设计要遵循一定的步骤,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包括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其次,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易错点,根据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再次,创设情景,寓教于乐。最后,设计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课程中“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是重要的一课,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笔者是这样做的。

(1)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a.理解电动势的定义,熟记与之相关的物理量及符号。b.离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b.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2)教学内容分析。①电动势的要领是难点,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从理论上分析,电动势是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运送到正极,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非静电搬运电荷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本领,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评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②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这是本节的重点,需要作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释。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务必使学生熟悉这个图线。最后,组织材料,创设相关情景,使得本课的教学达到以了较好的效果。

3.教学方法的反思,通过反思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教学过程中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1)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情景、阐述事实、揭示问题本质、解释概念、论证结果和原理的一种方法,讲授法虽然传授知识比较直接,但通常不能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理解起来也相对有难度。

(2)谈话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对话,通常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答出教师想要的答案。

(3)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提出某一主题或问题指导学生集体讨论,学生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的一种教学方法。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和关资料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5)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或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的目的,组织学生到某一特定的场所或环境,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获取新的知识,我们称之为参观法。

(6)练习法,顾名思义是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练习法是学生学习过程主要实践活动。

(7)实验法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结论或探究问题,这在物理教学中是经常使用的且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4.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学过程的反思是要求教师反思自己能否培养出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学生,而不是只看考试的分数高低。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交给学生。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CAI KCL定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39-01

1 教学设计方案

(1)设计理念:KCL定律(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反映的是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之间的约束关系,既适用于直流电路,也适用于交流电路,可以说它是分析计算后续复杂电路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凭借教科书直接讲授知识点及相关的例题,学生很难理解,我对学生感到难学难懂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发现只要学生理解了支路、节点、回路、网孔这几个术语的含义,就容易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理解了定律的内容,就可以做到熟练掌握和运用有关理论来解决实际电路问题。根据上述分析,针对KCL定律这种包含抽象概念的专业理论知识,笔者制定了CAI教学模式。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2)设计思路:CAI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本课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内容选自《煤矿电工学》第一章第四节“复杂直流电路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了运用电阻串、并联化简和欧姆定律来解决简单直流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KCL定律分析复杂电路,既符合认知规律,有遵循技能习得过程的知识结构网,笔者结合CAI教学模式设计这节课,旨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归纳事物本质,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论知识,进而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笔者拟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目标:掌握支路、节点、回路、网孔等基本概念;理解KCL定律的内容。(2)能力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应用KCL定律列节点电流方程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3)情感素质目标:通过类比图形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归纳事物本质,锻炼学生的查阅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确定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支路、节点、回路及网孔的理解与区分;运用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列节点电流方程。(2)教学难点:电流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判断。

教法和学法的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模式,直观教学类比引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采用设问情境,启发学生大胆回答;采用比喻法,使学生容易理解;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讲练结合,使学生加深认识。处理问题由浅入深,并结合具体例题对问题进行总结,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教学实施过程

2.1 导入新课

回顾串、并联电路。给出两个电路,请同学分析两电路的不同之处,有且仅有一条有源支路,可用电阻的串并联进行化简,是简单电路;分析简单电路的方法是欧姆定律。有两条及两条以上的有源支路,不能用电阻的串并联进行化简,是复杂电路;解答复杂电路的方法是什么?导入新课――KCL定律。

2.2 新课讲解

讲解几个基本术语支路:由一个或几个元件首尾相接组成的无分支电路。节点: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所联接的点。回路:电路中任何一个闭合路径叫做回路。网孔:内部不包含其他支路的回路,即中间无支路穿过的回路。电路实例分析(提示:回路和网孔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动动脑筋:给出的电路有几条支路、几个节点、几个回路、几个网孔?

讲解KCL定律。

(1)内容:流入任一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即∑I入=∑I出,定律讨论的对象:节点电流(故又称节点电流定律)。

(2)习题:通过习题导出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的另一种表述。用KCL定律列出图2的节点电流方程:I1+I2=I3+I4+I5可得:I1+I2-I3I4-I5=0。若规定流入节点的电流为正,流出节点的电流为负,可得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的另一种表述:电路中任一节点上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I=0。

(3)KCL定律的应用(任务进阶)。

电流I为负值引出参考方向的概念,参考方向:任意假定的方向。若计算结果为正值,表明电流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同;计算结果为负值,表明电流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4)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的推广:①对于电路中任意假设的封闭面来说,节点电流定律仍然成立(三极管引脚电流关系);②对于电路之间的电流关系,仍然可由节点电流定律判定(安全用电)。

2.3 归纳总结

2.4 练习作业、板书

笔者在探讨、总结前面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采用CAI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法,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加工过程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以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学生不仅能够迅速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能将知识、技能灵活应用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了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设计,对今后教学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全国煤炭技工教材编审委员会.煤矿电工学[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9.

[2] 杨剑锋.轴承部件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2013(2):101-102.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创新路径

高中物理知识实验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方式,突破知识重点,解决知识难点,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加深物理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要的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实验创新要面向学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使之成为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载体。对此,本文结合物理学习经验,以物理教材为根本依据,针对高中物理“电知识”的实验创新,提出了三点自己的看法。

一、改进式创新:看得见的充放电过程

本质上来讲,教材是教学生成的根本,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导向性作用。一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尤其是国本教材都是过权威论证和实践证实的,具有内容丰富、专业系统、科学规范、形式新颖等特点。所以,在高中物理的创新学习中,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对教材的详细研究,对现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式创新,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电容器与电容”的课堂学习中,教材虽然介绍了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但抽象的理论讲解很难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性认知,成为了许多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大障碍。此外,如果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因充放电时间过短,学生很难看到充放电时形成的电流。对此,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后,对其进行了改进,结果如下:

电容器充放电电流随时间的变化i=e,其中E代表电动势初始电压,R代表总电阻,时间常数τ=RC,C代表电容。不难发现,最大电流Im=,放电时间由τ=RC所决定。如图1所示,在原电路图上设置一个大电阻R,就能够极大地增加时间常数。然后再连接上一个示波器,就形成了一个看得见的充放电过程。

经过改进式创新后,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充电过程中电流减小,电压升高,而在放电时电流和电压都降低,且充放电所形成的电流方向相反,实现了抽象物理知识的具象化,加深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二、自发式创新: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配有实验,但为了全面把握那些重难点知识,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现高中物理知识的自发式创新。

例如,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课堂学习中,教材对外电路定义、内电路、电势变化情况、能量守恒解释、原理推导等都是理论概述,并未进行实验阐述,这就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形成明确的感性认知,甚至会产生“电池使用时是否会形成内电压”的怀疑。对此,为了消除该知识点的思维障碍,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自发式实验创新:

实验器材:电压传感器、小灯泡、可调内阻电池、滑动变阻器、导线、开关等。

实验步骤:(一)电源极板电势提升

1.对极板两极电压展开实际测量;

2.改变外电阻大小,重复上述步骤;

3.改变内电阻,重复上述两步骤;

4.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极板电压提升等于内外电压之和的结论。

(二)演示内电阻对用电器工作有影响

1.用小灯泡替代外电路用电器;

2.闭合开关,小灯泡亮起;

3.加大电源内阻,小灯泡随之变暗,减小电源内阻,小灯泡随之变亮;

4.经分析得出内电阻对用电器工作有影响的结论。

通过上述的创新实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不仅有助于深化知识认知与理解,而且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激发了物理实验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三、拓展式创新:“人体”触电的演示

新课改的深入开展,使得高中物理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逻辑性,更加强调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加强拓展创新,在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拓展物理知识视野和提高物理科学素质。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许多有关“电”的知识,都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但其中很多知识都是“一笔带过”,或“一图带过”,如人体高压触电、低压触电的区别,单靠教材很难深刻理解和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知识展开拓展式实验创新,以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人体”触电的演示实验设计:

实验器材:木板、电源、机器人、导线、发光二极管等。

实验步骤:

1.接通电源,将机器人放在导线前,并将机器人左右手分别连接火线和零线,此时机器人身上的二极管发光,代表人体触电;

2.接通电源,将机器人放在导线前,并将机器人左手连接火线,脚下放置绝缘木板,此时机器人身上的二极管不发光,代表人体不触电;

3.接通电源,将机器人放在导线前,并将机器人左手连接火线,脚下放置金属板,此时机器人身上的二极管发光,代表人体触电;

4.接通电源,模拟高压电线落于地面。在机器人向高压线行进途中,当两脚之间出现一定距离时,二极管发光,而并拢后就不会发光,演示了跨步电压触电。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要立足教材,积极开展改进式、自发式、拓展式实验创新,构筑奇妙的电、光、磁、波等物理世界,实现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超.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方法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16(21)

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物理;应用;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可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改变了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激发表达欲望,从而形成师生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如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章节时,利用Flash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而发电的情景,使没有见过大型水电站的学生也能认识到水电站的运转过程。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可见,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合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使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应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学生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习物理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丰富多彩有趣生动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分析、归纳物理概念及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由于受到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如可视性不强的实验,抽象物理现象,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模拟完成现实环境下难以操作的物理实验,可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如:电流的形成,电磁感应,失重状态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模拟,是教师用叙述、挂图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由于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空的约束,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借助于大量的图片、动画和影像资料再现于课堂,它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得地过渡到抽象思维,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例如:电流的形成、电磁感应、浮力的产生、演示古代的水轮机、铀核的裂变、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等。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使本来难以接受的知识,从感性上也得到了认可,从而化解了教学难点,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介绍船闸是利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时,课本画了船经过船闸从上游驶往下游过程中四幅插图,也可用动画、设计、演示阀门打开,船随水位下降而下降及船运动的效果。利用计算机可反复操作,使学生认识其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它的某一时刻的静止画面来解释,教学中的难点于是得以突破。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大教学容量

传统教学方式在传授内容时,教师需要在黑板上写板书、画图,费时又耗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把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序把图、文呈现出来,既清晰又规范,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加大了课堂传递的信息容量。多媒体教学速率明显加快,教学环节和信息变换频繁,学生就必须快速反应,好的学习习惯随之而来。

例如,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死记硬背固然不行,重新利用光具座实验也费时费力,而且效果还不如人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重新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再如,在学习“欧姆定律”一章时,由于所涉及的物理量、仪器、实验特别多,因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欧姆定律是电流的基本定律,它是整个电学基础,因而它与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成了初中物理重点。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这一实验把本单元中的物理量、仪器、仪表及规律综合在一起,因此是本实验单元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实验。面对容量大、难度、要求高,为了增加学生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电路的理解,我们将这一章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和分压作用及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实验通过现成课件的精彩呈现,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易于接受。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应体现对物理问题的探索、师生共同讨论的合作性和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这个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有方法的启示和能力的培养、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不是任何现代化手段所能代替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学媒体的基本性质及各种媒体的特殊性质,根据需要选择和有效应用媒体,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

题一:如图所示,电源两端间电压为20V不变,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已知灯泡电阻为5Ω,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为20Ω,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a端移到b端的过程中,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化范围是( )

A.20V~4V B.0V~20V C.8V~20V D.4V~20V

题二:

题面:如图所示,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化范围是0-20Ω,电阻R = 15Ω,U=14V,当滑片P从a到b移动过程中,电压表示数变化的范围是____________。

金题精讲

题一: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滑片P由 a移到b的过程中,R1两端的电压变化的范围从U到5/6U,则滑动变阻器总阻值R2与 R1阻值之比是 。

题二: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右移动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流表 A 的示数变大

B.电压表V与电压表 V2 示数的差值跟电压表 V1 示数的比值等于1

C.电压表V2的示数变小

D.电压表V的示数等于电压表V1与V2的示数之和

题三:在图所示的电路中,A、B两点之间电压U保持不变,电路连接完好且使用的电表均为理想电表。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电压表V1和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不变

B.电压表V1示数的变化量和电流表A示数变化量比值的绝对值 不变

C.电压表V2示数的变化量和电流表A示数变化量比值的绝对值 不变

D.电压表V2和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不变

思维拓展

题一: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R1为滑动变阻器,R0、R2均为定值电阻,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改变滑动变阻器R1的滑片位置,两电压表的示数随电流变化的图线分别画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系中。求电阻R0的阻值。

欧姆定律---电路变化计算

参考答案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题一:D 题二:6V~14V

金题精讲

题一:1:5 题二:BCD 题三:ABC

第10篇

摘要: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更好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利用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复习过程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物理概念规律的复习效率,可以提高实验设计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复习课教学;学习兴趣;复习效率;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73-02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在实现物理教育的目标中,物理学史由于它所具有的丰富的教育因素,所以物理学史对实现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起着特定的作用,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独特的教育功能,能特别是情感价值观教育功能。但实际高考大纲对物理学史的要求并不高,高考基本不作要求。目前学校和老师对成绩非常看重,我们平常的考试中和高考考得并不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学生普遍认为物理学史教学可有可无。特别是复习课教学惜时如金,更把物理学史踢得远远地,最多背几个著名科学家人名。我却不这样认为。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尝试,我认为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更好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一、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利用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复习过程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章末复习或单元复习时,一般的程序是先梳理知识点体系,呈现概念规律结论的逻辑关系,再总结训练应用题型,过程单调枯燥。不妨来个小插曲放松激发一下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再从物理学史角度回顾印证一下概念规律结论的知识点体系,或由教师搜集整理补充一些概念规律结论的知识点体系的相关物理学史。形式要灵活,可以是课堂上学生几分钟讨论、展讲;也可以留成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整理一些概念规律结论的知识点体系的相关物理学史资料,自主地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定期在自习课的时间举办学生物理学史讲座;也可以是教师采用多媒体设施播放一些物理学史科教系列片。这种复习措施不仅激发了复习的兴趣,在实施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实现了物理学史的情感教育功能。如原子核物理复习教学从物理学史角度建立复习线索:总结“十大人物九大发现”,①汤姆生发现电子,建立了原子的“枣糕模型”;②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③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42He+147N178O+11H(实验用放射源放出α射线);④玻尔提出了氢原子模型;⑤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证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⑥玛丽・居里和玻埃尔・居里(大居里)通过天然放射现象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及其衰变规律;⑦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了中子,42He+94Be126C+10n;⑧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小居里)用α粒子轰击铝箔,探测到中子和正电子,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42He+2713Al3015P+10n?摇3015P3014Si+0+1e;⑨爱因斯坦发现了核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的联系:质能方程E=mc2。

二、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利用物理学史,可以提高物理概念规律的复习效率

1989年出版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的总报告指出,“大部分科学概念是缓慢形成的,凝聚着许多研究人员的心血。没有历史实例,不论记忆多少一般概念,最多也不过是一些口号”。科学史与基础科学教育相结合可以说已是一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欧姆只是一个定律,科里奥利只是一个加速度,开尔文只是一个温度,阿伏伽德罗仅仅是一个数目”。背过物理概念、定律和一些结论,并不是真正理解物理学。获得的知识的多少与深度不仅在于结论,更重要的在于探究的发展过程。在概念规律复习教学中进行必要的物理学史回顾,能使学生再次提升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从知识结论的获得过程中认识它的建立的起因、探究过程、科学的思想方法、适用范围,体验认识科学理论真理的相对性,从而会提高物理概念规律的复习效率。比如,人们对光的认识,就经历了牛顿的微粒说,惠更斯的波动说,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最后物质波模型的建立才使得光的波粒二象性特点被大家普遍认可。学生了解光的认识发展史必然会使学生对涉及的一系列概念、规律和科学思想深刻理解。又例如,动能和动量概念的建立来自于历史上对运动的量的描述的争论。又例如能量子概念及规律的由来。还有“牛顿运动定律”的发现过程等等。

三、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利用物理学史,可以提高实验设计创新能力

物理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著名的重要的实验都是可靠性高、非常精确、实验原理思想巧妙、可重复的实验,所以实验是物理学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物理学史中著名的重要的实验可提高学生进行科学创新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伽利略的斜面小车实验,密立根的油滴法测定元电荷的数值,德国欧姆的欧姆定律实验,研究电热的焦耳定律实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光电效应实验,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等。又如卡文迪许构思巧妙地用扭杆秤实验测定了万有引力常量解决了牛顿的遗憾,又如,卢瑟福设计的α粒子轰击金箔散射实验探究肉眼看不见的原子内部世界。所以说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借鉴物理学史中著名的重要的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也要在物理复习课教学别关注物理学史中出现的各种概念、学说、规律是怎样建立的、怎样形成的研究进程。这也是物理教师了解学生学情一种方法。因为历史上物理学家在形成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产生的一些想法(包括很多错误想法),所做出的一系列判断(包括一些错误判断)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也会遇到重现,也是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可以将之预设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概念规律认识理解上的困难,加深了他们对物理学知识结构的理解,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第11篇

一、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有效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限定了教学内容,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因此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制定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1.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设计的根本依据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是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教师确证教学目标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而新课程制定的三维目标上具有明确的“学什么”、“做什么”的意义,体现“学为主体”的理念。例如,《神奇的激素中》的三维目标就根据课程标准、重难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学情和特点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②了解激素是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③能说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④知道由于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各种疾病。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交流探讨、读图分析等活动,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②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心态。

2.教材的重、难点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教学的重难点的确定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分布、注意力分布等。无论是传统课程的教学,还是新课程的教学,总是要用教材教的。教材教什么?我们凭借教材教学科知识、教学科学习的方法,凭借教材让学生在学科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提高学科学习能力,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自然学科在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上比较明显。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要训练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学的目标。

3.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

初中科学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它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必须兼顾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照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必须有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支持。

1.利用现代技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抽象的概念,而按照学生现有的逻辑思维很难理解这类的概念,又不能通过生活经验、生产实践或者实验等方式加以解释。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可用动画模拟“在点燃条件下氢分子、氯分子加速运动分解为原子,两种原子重新自由组合构成了氯化氢分子。”这种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画面时间短暂,却把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根据需要还可以反复回放,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了疑难问题。

对于一些危险的化学实验的讲解,只是口头的描述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实际操作也有相当大的危险性,怎么办呢?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是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否则会发生危险。但如何危险,学生不能亲自体会。这时,向学生展示将水注入浓硫酸的实验录像,学生就会对此有较深的印象,错误操作出现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小。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能巧妙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2.情境设置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即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慢慢的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每个问题的设置对于学生来说都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相当,感觉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的。

例如,《欧姆定律》一节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情境:(1)导体中电流I 跟导体端的电压U,跟导体的电阻R之间有没有关系?(2)怎样来讨论I跟U、R 之间的关系?(3)在I—R 关系时,怎样来保持电压U不变,改变电阻R?在研究I———U的关系,怎样来保持电阻R 不变,改变电压U?(4)根据上面的分析怎样来设计电路?(5)各电路有什么优缺点?选择最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从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经过提问、讨论,再由教师总结,欧姆定律自然得出。

3.情境设置要体现开放性和发散性

在情境教学中,良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也不应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多向的。针对同一个问题或者不同的问题,教师都应该极力的提倡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打破惯有的狭隘、单向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联想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上下功夫,把情景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内容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抛出如下开放性的问题:①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②你认为摩擦力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③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那么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三个都是很好的开放性问题,也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问题。

三、教学策略必须有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安排科学的活动,及时改变学生错误的认知结构与认知策略、经验方式与情感态度。

1.循已知与未知相结合的规律

初中学生虽然从课本上获取的知识并不多,但是他们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不能忽视的。他们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但还不懂得如何用科学的知识加以解释,而我们自然科学的课堂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基本上就是建立这种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的链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丰富和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将已知与未知有机地相结合,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不断运动的地球》一章中的“地球的自转”部分:从学生已知的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引出不同经度的时刻不同;再从如果世界各地都采用各自的地方时,会引起的问题,引出分区计时的方法。由已知出发层层递进,浑然天成!

2.循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规律

新课程主张三维目标,其中一个目标主要表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这提醒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如能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结合知识的传授,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酸雨知识点的学习中,看过视频《酸雨的形成》,将学生分成三部分,分别从环保局、市长、市民的角度从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的防治措施、酸雨的危害来学习此知识点,在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所获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充分体现教学美,努力创设教育情境,将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水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循学为主体与教为主导统一的规律

新课程教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另一方面,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的主导过程不是直接实现的,必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学习“生态平衡”时,可以设计如下学生游戏:让十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系统,其中有一位学生代表人类,并让其坐在代表生态系统网的中央,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着生态系统中必须要由其他成员支撑着,人类才能正常生存。当生态系统被破坏了比如水污染,那么代表水的那位同学就离开,离开的同学越来越多,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迟早会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参与,在教师主导的条件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肆意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

四、课堂教学过程必须进行优化

所谓的教学最优化就是“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时间的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和实施既定条件下最佳的教学方案。”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在全面考虑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基础上,教师有意识而且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

1.教学过程教师的语言要优化

教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能否成就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师的语言能力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用自己精彩的、独特的语言来演绎课堂的内容,不仅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时刻让学生保持大脑的兴奋,消除疲劳与紧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必须形象化

一堂优秀的课,是同善于运用知识积累分不开的。教师渊博的学识自然就会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力量,学生必然敬仰教师的才华,从而产生信赖感和爱戴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快便能确立下来。

第12篇

关键词:生活;实验;自主;评价;初中物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然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采取的都是“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习过程中,在他们的思想里就只知道完成作业、应对考试,这就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唯一目的。最终,让学生获得综合发展。

一、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习欲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终身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物理课堂,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从而为高效物理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时,由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夏天,地上的水会很快干掉?烧水时,如果忘记关火,为什么水会被烧完?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吸热过程解释这种现象,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如:在教学“光的折射”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海市蜃楼”以及“鱼叉捕鱼”的现象,并向学生讲解了老花镜和近视镜的原理,使学生能够用有关的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物理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喜欢上物理、爱上物理。

二、借助物理实验,注重科学探究

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精力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然而,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实验的价值,经常讲实验课当做理论课进行传授,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有意识地将实验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展示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欧姆定律”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三节干电池、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若干等有关器材,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给定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并引导学生移动滑动变阻器记录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之后,换一个定值电阻,按照上面的实验重新进行一次,三次实验之后,引导学生分析定值电阻与电流表的示数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也使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概括出电流、电压与电阻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掌握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实施自主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长期受被动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不少同学不会自主学习,只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使得大部分学生不会自主学习。然而,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由此不难看出,自主学习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考虑到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握会认、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知道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能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小组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理解相关本节课的知识。大概在20分钟左右,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确保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而且,这样的课堂,还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困生在优等生的带动下逐渐走进物理课堂。

四、完善评价体系,重拾学习信心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也就是说,以往说教式的评价模式只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比较“唠叨”,使得叛逆期的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完善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从教师正确的评价中重拾学习的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物理、探究物理的信心。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基础工作,多样化教学相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高效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