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哲学道理

时间:2023-08-01 17:39: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政治哲学道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政治哲学道理

第1篇

高中政治传统文化渗透我们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中一路走来,同时丰富多彩的政治演变的过程中众多的政治思想,是我们高中政治课堂中可以利用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高中新课标要求我们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有效整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的素质教育,更加追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让传统文化自然渗透高中政治课堂中

1.传统文化渗透,凸显学科作用

当代高中学生对政治的敏感性很强,但对知识原理和政治的价值认识显得较为薄弱,他们往往将德育和政治思想混为一谈,得不到整体认同。其后果是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兴趣不高、实效性低,影响了成绩。教材内容与现实差距较大,没有东西能够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中学政治课成了教师说教的思想政治课,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信心。将传统文化渗入高中政治课堂中,让学生从历史的长河中拾贝。例如,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宗教作为课堂知识的渗透点,让学生对宗教产生以来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所起的作用进行解读。让学生理解宗教具有四大功能,即协调社会关系、认同、凝聚力、调节情感等。课堂的传统文化色彩很容易感染学生,学生会在积极思考中提升自我。

2.创设情景,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融合

我们在导学案中设置传统文化的情景,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舞台中徜徉。他们不再仅仅靠机械的死记硬背,更多的是掌握学科原理,进行知识迁移。学生更多的是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政治原理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在导学案中设置:“中西方的交往源远流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正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源泉。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中西方文化交流已是大势所趋,早已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化格局。”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融汇到一起,这种情形下,你应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请进行学习探究。

3.融合传统教育,彰显人文素养

政治学科理论就是丰富的人文哲理,我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含义就是人文素质养成方法;我们课堂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学生在进取、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传统教育必须与现代教育进一步融合,要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扬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现代和谐理念去掉了传统的“自然无为,天神化”传统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二、如何让传统文化有效渗透高中政治课堂中

1.让学生自主地汲取传统文化大餐的精品,提升自我

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可以向厨师一样尝试着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政治课堂中去,做出一种丰富而有营养的知识大餐。我们要敢于截取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哲学道理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哲理的引领下升华。我们要注重的是传统文化中内涵和思想意境,让其折射出政治课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或用其来化解政治课知识的疑难,这是不需要拘泥于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例如,让学生读唐诗《十五夜观灯》,自然会出现古蔺花灯,再让学生感悟古蔺花灯特有的那种文化魅力,进而让学生认识了传统文化,把握传统文化中所赋予的韵味。

2.让学生剪辑传统文化巨片中的精华,陶冶自我

传统文化像一部每日都不间断的连续电视剧,学生是无暇观赏每一个细节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裁剪,将最吸引学生眼球的部分剪辑下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言语传递最多的信息。比如,说起中国文明时,可以剪辑:六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可以看做是历经三代文明,都有一个明显的技术标志。后两代文明的技术标志和推动力是发明都来自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纸张发明,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印刷时代的到来,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欧洲文化也水起云涌……语言虽少,但能够勾画出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文明史,让学生在满足自豪感中用政治家的思维陶冶自我。

3.让学生探究地把握传统文化,放飞自我

中学教材体现的是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三部分为核心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具有的特点来看,它是思维能力较高层次的范畴。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具体知识的设疑,用传统文化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针对质疑认真探究考。例如,设置矛盾的同一性特征的学习,在导学案中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里面蕴含着多组反义词,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经过学生的探究,从中挖掘出美和丑、善和恶、高和下……可以认识到一组组的反义词是相互依存的。

新课改的今天,不再是简单的政治说教,政治课堂是舞台,可以演出历史长河中一幕幕精彩的神话,可以奏出历史长河中一段段优美的乐章。教师是神话的作者,是乐队的指挥者。学生是神话中的舞蹈家,是乐章的演奏家。学习是为了提升能力,政治的课堂,学生更应该是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们能够引经据典,随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的政治思想迁移应用。这种渗入传统文化的政治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学生乐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第2篇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行下,新课标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的学科,为了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讲有更高的授课技巧要求。而漫画辅助教学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文章针对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现状,阐述了漫画教学对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漫画教学的应用办法,希望文章对于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扩大应用而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漫画;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应用研究

政治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够紧密结合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是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由于政治课是一门枯燥、抽象的课程,学生对于该课程往往缺乏兴趣,因此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同学更加有学习的兴趣也是政治课老师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高中政治新课标强调,学生除了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还要学会科学、有效的分析和识别图表的能力。而漫画是一门艺术,具有直观性、高趣味性等特点。用漫画表现的一些问题,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兴趣。结合当前新课标背景下,对政治教学的高要求,将漫画融入到新课标下高中政治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老师要紧紧适应新课改,打破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漫画教学能够将枯燥的政治内容趣味性的表现出来,即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其他素质。

1、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适应当下新课标的要求,要求强调了在实际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避免传统填鸭式教学,要让同学积极参与其中,师生一起通过探究、分析和体验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1]。卡通漫画是很好的信息载体,能在生动的情景模拟下极大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1.1漫画教学使政治课的学习更加简单

高中阶段的政治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定难度,首先,政治课在师生的眼里与其他课程相比,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问题;其次,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政治课程的讲授变成了背诵课程,学生对原理和重要知识的掌握不是通过理解,而是采取了背诵的处理方式;最后,政治课里面的内容往往抽象难懂,灌输式的传统讲授让学生完全没有兴趣主动学习。而将漫画融入到政治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偏重理科的同学们更加能够引起他们的关注兴趣。在课件中加入漫画能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另外,有利于教师节省大量时间讲解一些重难点,自然减轻老师的课堂负担。因此,在新课标要求下,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独有的优势。

1.2漫画教学有助于学生记忆学习内容

高中政治学习存在着一些深奥、抽象难懂的哲学道理和思想。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和一定的教学任务下,让同学尽量多的掌握所学知识则不可能顾及到全部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更加困难[2]。因此,当一幅漫画呈现在眼前时,学生们会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漫画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漫画所表达的内涵也更能让人耳目一新,从而印象深刻。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通过对漫画的思考,主动去联系书本上的内容,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因此漫画能帮助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很好的记忆所学原理。

2、将漫画应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对策

政治学习属于哲学范畴,而漫画属于艺术范畴。因此,漫画在政治中的应用是哲学与艺术学的结合,为了达到预期效果采取合理的对策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1以生活为载体,将漫画教学引进到高中政治课堂

高中政治课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理念就是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课本上的抽象理论观点应用于实际的社会生活之中,并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3]。该理念就要求教学实例要从生活中来,把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提取凝练成政治的教学内容,另外,要求把书本上涉及的理论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政治的核心。漫画教学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政治的热情[4]。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原理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知识讲授关键点要应用漫画引导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让同学们在最大程度上对政治这门课感兴趣,最好的引导时期在于课程或者知识点的讲授开端时期。有些老师在引用漫画讲解时,往往只在于知识点的重难点上,而不注重开端的把握,往往事倍功半,在教学起点及时引入漫画能更好的引起同学的兴趣,事半功倍。

3、结语

由于漫画自身具有的直观、趣味性等特点,融入到高中政治教学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一方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漫画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率性。持续坚持将漫画应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将为政治课的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吕永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三中

参考文献:

[1]刘天深.漫画在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6):138-138.

[2]赵振江.漫画在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2):6-6,7.

第3篇

关键词:时政;高中学生;政治;分析能力

当前国内外发生的、有重大意义的、引人注目的新闻,在政治学中都被称为时事政治。时政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考试中是一大考察要点,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延伸。时事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是提高学生政治分析能力的主渠道。有效地利用时政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一、高中政治时政教育的重要性

时政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桥梁,是学生知识面拓宽的工具,是学生把握政治教材理论观点的实验基地,是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分析提高的结合点。本文主要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谈如何通过时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以供同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参考。高中政治的内容,是对高中生进行政治、经济、哲学的常识教育,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教给学生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结合时代主题,依托国内外时政新闻热点,开拓学生视野,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时政教学是当前高中政治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课前时事讲评5分钟,提高学生的政治分析能力

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应该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握时代脉搏,把思想品德课知识与关心国家大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一直坚持的一个教学策略,就是每次上政治课前,都要给学生布置任务,即对最近发生的、你所关心的时事发表评论。每次2-3个学生发言,百字描述事件,百字的评论,时间控制在两分钟左右。在教师做最后的总结过程中,我让学生主体进行主动质疑,活跃课堂气氛,开阔了思路,然后集体做点评。课下,班长将同学的材料整理成册,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按月份张贴在后黑板上,供学生翻阅。

如2010年3月,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丰田公司“客户至上、安全至上”为信念,三个椭圆标志,即为厂家与客户心心相印。如今,怎会如此怠慢?发言学生首先向全体同学陈述材料,然后发表自己见解,在座同学对此可做阐释,可对此问题进行争论,目的是大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也便于他们对教材有关知识加深理解与对新知的探究。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综合,并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不是所有学生都对此感兴趣,但是这一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的过程,是主动参与政治学习的过程,长期的坚持,有利于学生政治分析能力的提高。

三、在教学中以时政为线索,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高考基础知识考察是一部分,另一主要部分就是时政内容的考察。但是这块内容的学习,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日积月累。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来看,较多的学生,只重视课本上的基础政治理论知识的记忆和重复,很少有学生愿意对时事政治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学习,更没有几个能够拿着时事政治的案例来请教教师。我针对这一现象,就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筛选出时事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带领学生运用经济、政治、哲学的观点来分析。引导学生以时事材料为桥梁,对学过的政治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和运用,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

我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的时事新闻材料的选取上,抓典型,紧扣教材知识点,以当前形势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对于学生课上不能找到切入点时,我及时启发和指导,鼓励学生立意上的创新。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0.5%,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这是自2011年12月5日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后第二次调整,也是2012年年内首次下调。我把此则新闻介绍给学生,指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进行分析,联系教材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投资的选择和消费等知识进行分析,即央行结束紧缩的货币政策渐渐放松转向中性,从防通胀为主的政策取向转为稳增长为主。通过利用经济、政治和哲学等知识分析,及时向学生传递社会中的最新动态,弥补教材案例的滞后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时事政治引入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弥补教材文本中案例的滞后性。激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关注时事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国内外时事政治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中,分析挖掘、洞察课本上的政治、经济哲学道理,将理论知识从感性内化为理性认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赵荣博,《发挥时政资料在政治课中的作用》[J],《教育科学论坛》,2003

2.朱熙宁,《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时事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

3.陈哲恒,《高中政治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2

4.朱闽平,《联系一探索一研究问题》[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

5.刘文容,《刍议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J],《剑南文学》,2009

第4篇

一、融合传统教育,彰显人文素养

政治学科理论就是丰富的人文哲理,我们常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含义就是人文素质养成方法;我们课堂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发展,提高学生在进取、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传统教育必须与现代教育进一步融合,要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扬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现代和谐理念去掉了传统的“自然无为,天神化”传统的教育思想等内容。

二、如何让传统文化有效渗透高中政治课堂中

1.让学生自主地汲取传统文化大餐的精品,提升自我

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可以向厨师一样尝试着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政治课堂中去,做出一种丰富而有营养的知识大餐。我们要敢于截取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哲学道理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哲理的引领下升华。我们要注重的是传统文化中内涵和思想意境,让其折射出政治课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或用其来化解政治课知识的疑难,这是不需要拘泥于所引用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例如,让学生读唐诗《十五夜观灯》,自然会出现古蔺花灯,再让学生感悟古蔺花灯特有的那种文化魅力,进而让学生认识了传统文化,把握传统文化中所赋予的韵味。

2.让学生剪辑传统文化巨片中的精华,陶冶自我

传统文化像一部每日都不间断的连续电视剧,学生是无暇观赏每一个细节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裁剪,将最吸引学生眼球的部分剪辑下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言语传递最多的信息。比如,说起中国文明时,可以剪辑:六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可以看做是历经三代文明,都有一个明显的技术标志。后两代文明的技术标志和推动力是发明都来自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纸张发明,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印刷时代的到来,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欧洲文化也水起云涌语言虽少,但能够勾画出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文明史,让学生在满足自豪感中用政治家的思维陶冶自我。

3.让学生探究地把握传统文化,放飞自我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具体知识的设疑,用传统文化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针对质疑认真探究考。例如,设置矛盾的同一性特征的学习,在导学案中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里面蕴含着多组反义词,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经过学生的探究,从中挖掘出美和丑、善和恶、高和下可以认识到一组组的反义词是相互依存的。新课改的今天,不再是简单的政治说教,政治课堂是舞台,可以演出历史长河中一幕幕精彩的神话,可以奏出历史长河中一段段优美的乐章。教师是神话的作者,是乐队的指挥者。学生是神话中的舞蹈家,是乐章的演奏家。学习是为了提升能力,政治的课堂,学生更应该是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们能够引经据典,随时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的政治思想迁移应用。这种渗入传统文化的政治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学生乐学的课堂。

作者:郝明臣 单位:内蒙古喀喇沁旗锦山蒙古族中学

第5篇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和谐的基础。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处于“服从”地位,课堂教学以教师为出发点,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体现。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尊重、互信的基础上,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宽容和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和谐课堂的创建中,教师不再依靠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在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中,师生面对的不仅仅是课本和练习,还包括更为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高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教材缺乏认同感和亲切感。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课堂上,师生之间要进行坦诚的交流,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进而促成师生之间的和谐。

如高一经济生活《消费的类型》一课中涉及“钱货消费”和“贷款消费”两个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模拟漫画中的角色,然后提问:假如是你,你会选择“钱货两清的消费”,还是“贷款消费”?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选择“钱货两清的消费”,有的说选择“贷款消费”,并都充分说明了理由。

笔者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同时也参与到讨论中,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分享讨论的成果和感受。教师没有高高在上,向学生发号施令,只是对学生一些不太恰当的想法作引导。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学生终于明白,选择消费方式要因人而异,做到客观、理性,切忌盲从。

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下,课堂教学体现出一种生机和活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体验深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生活的体验,从而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和谐。

二、生生之间的和谐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动,是生生和谐的主要体现,通过合作,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是一种倡导合作文化和人文关怀的学习共同体,同伴之间相互切磋,人人参与、坦诚交流、彼此信赖,从而形成生生之间的和谐。

如在教学《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模拟听证会,听证会主题是关于要不要换校服。该班的班长扮演听证会主持人;部分学生扮演“校方代表”,提出更换校服的意见;部分学生是“学生代表”,他们的观点是赞成更换校服;此外还有“支持更换校服的家长代表”以及“反对更换校服的家长代表”。

赞成更换校服的“学生代表”认为:目前学校的校服款式老旧、颜色单调,不能展示青春的美感,需要一件新校服来展现青春的活力。

反对的“家长代表”认为:孩子不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在穿着打扮上,应以学习为重。太漂亮的校服容易让孩子分心,甚至引发早恋.而且再订购校服,会增加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

支持的“家长代表”认为:学校在合理的范围内更换校服,家长可以理解并且支持。 经过讨论研究,“校方”“家长”与“学生代表”达成共识,“学校”最终决定更换校服。

通过这次模拟听证会,学生不但了解到了民主决策的基本程序以及民主决策的意义,更切实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次政治课,是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次大胆尝试,成功地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得整堂课有趣、生动。这种方式不但不会耽误教师授业,而且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堂课,学生锻炼了自己,同时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模拟听证会这一教学形式,能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连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也表现积极踊跃。学生完全忘记这是课堂,没有拘束,完全平等,不仅对教材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个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平台。在此,生生之间的和谐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教学与生活的和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与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课堂要以现实生活为起点,以体验生活为内容,以反思生活为过程,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整合、提升。纵观四大必修模块,无不体现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导人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热情,这是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如在教学《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前,先让学生回去调查:爷爷奶奶结婚时有哪些财产?爸爸妈妈结婚时有哪些财产?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时又有哪些财产?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回答。或提问学生平时休息喜欢干什么。很多学生都会说到网络。这时教师再提问:那网络带给我们什么呢?学生就会一一举例。这样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无限兴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好说。

四、学科与学科的和谐

思想政治作为整个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横向联系。这种密切的联系为全面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课堂教学时,要加强各科目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政治与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互动与沟通,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6篇

关键词:高中 政治课 教学体会

一、创新教学方法-用函数式“细”化经济、哲学道理

作为人文学科的高中政治学科,带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但它的科学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科学性的角度讲,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

例如:在教授《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课本中有一个结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这是由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共同决定的。因为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可以看作“相等”,置换一下,不难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如何变化呢?结论是不变。 因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可表示为:xy=k(y为单位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k为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双曲线”函数。

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根据劳动生产率定义),“单位商品价值量”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的,这样:xy=k 不变。由于用了“双曲线”(反比例)函数,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单纯语言解释效果好多了。

再如:教授《哲学生活》中“量变与质变关系”时,可以用一次函数公式y=kx表示。y表示发生质变的最终的量,k表示每次变化的量,x为频率。“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都是k太微小而x特别大最后达到了目的。但这不是唯一可取的途径,更不是当今时代所推崇的方法。如果x不能特别大,那么就要使每次变化的量k变得大一些,也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创新,改变事物的结构。这样,“量变与质变关系”的道理才更全面。

二、注重过程细节-用新素材“亮”化课堂教学

西方有谚:“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 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细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应重在过程中细节的处理。目前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

编制教材的专家已经为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做了周到、细致的预设,因此下一步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运用教材。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亮点”掀起一浪高一浪的。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我考虑到书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得到解决的几个案例已经时过景迁,远离舆论关注的热点,重拾起来会增加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于是就向学生讲述了几年前在电视中看到、至今记忆犹新的例子:某市政府,在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广泛征取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三座立交桥。这三座立交桥建成使用后,群众把它们分别叫做“新加坡”(新增加的坡)、“越南”(越发行路难)、“土耳奇”(土气而且奇怪)。“新加坡”、“越南”、“土耳奇”(土而奇)的桥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猜测起来,想弄懂这桥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大家恍然大悟后,没有不笑出声来的,有个同学甚至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市民)太有才了!我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上来,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教得轻松了许多,顺畅了许多。

三、拓展备课视野-用大备课“厚”化教师底蕴

备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准备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区分,广义备课也叫大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教师的一堂好课包含了他一辈子的教学修养,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教师特有的教育素质,确实对于他上好一节课起了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终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顽强进取,对业务精益求精。广义而言,教师为丰富自己的知识所进行的进修、培训及自学等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教学工作做准备,都是备课的范畴。

广义备课主要工作是:系统学习不同版本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学习与本课程前后有联系的相关课程材料;经常翻阅有关的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收集与教学有关的鲜活素材;还要学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多参看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文章。信息化社会,尤其要重视通过网络开阔视野、查找文献、收集资料,进行学习、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政治创设情境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70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把握情境创设的“度”

不少学生反映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语言平淡、语调平直,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积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重大时政热点、新颖的命题考点,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

高中政治课堂设计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不能认为每一个知识点必须对应一个情境,而是应科学地整合课堂教学资源,综合归纳知识点的联系、衔接。在此,笔者列举必修四《创新意识与辩证否定》中采用的教学情境。该课主要讲授辩证否定观的知识点,通过手机发展这个教学情境贯穿整个教学,一例多镜,以2分钟的手机发展视频导出,综合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

笔者在讲解辩证否定观的内涵时,设置了第一个探究活动:手机之过去。通过探究上世纪80年代移动电话的发展过程,如最初的摩托罗拉3200既笨重价格又昂贵,引导学生讨论在当时“大哥大”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接着总结出辩证否定的含义。

在讲述辩证否定的实质时,设置了第二个探究活动:手机之发展。从传统手机到视频4G手机的发展,引导学生讨论:“大哥大”被淘汰是否意味着对它全盘否定了?从手机的发展历程看,它们有哪些“”与“不变”?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哲学道理?通过三个问题的分组讨论,得出扬弃这个辩证否定观的实质。

在讲述辩证否定的创新意识时,设置了第三个探究活动:手机之未来。学生畅想未来手机可能有哪些功能,如何创造出人们喜欢的手机,引导学生得出树立创新意识的方法论要求。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教学课堂,其表现为形象直观、动静结合、灵活便捷。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1.正确制作课件,防止现代化“灌输”。笔者在讲授必修二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后,经过反思发现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制作太面面俱到,每个知识点都有材料、图片素材佐证,PPT近40张,淡化了重点,教学过程成了课件放映的过程。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精选情境,小开口、低起点,切忌高大上、假大空的素材,一定要突出重点,适当取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的不重点介绍,学生通过讲解仍然无法掌握的知识可以大胆放弃,课堂教学应坚持小而精,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使用网络交互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本地区中小学教室已全面覆盖交互一体机,网络交互模式一定会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也必将提高思想政治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笔者在讲授必修一第6课《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时采用了多媒体网络交互模式。自制的网页课件,以网站形式在网络上,学生在引导下浏览预设网页,探究检索,弥补了教材中相关金融知识的滞后。这样学生既自主构建了知识体系,又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并解决了新的问题。网络交互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优势。

3.强化课堂教学信息量。网络教学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内容为一体,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又可以把难懂枯燥的理论特别是哲学原理和经济学基础概念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消化吸收。我校在推进此项工作时,专门为教师备课注册了中学学科网会员、金太阳教学资源网会员以及百度网盘、江苏高考信息邮箱等信息资源。笔者在讲授必修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课时,利用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导入,并配以青花瓷图片,从青花瓷的各个角度导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原则等知识点。

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第8篇

关键词:哲学;深入浅出;生活化

一、把哲学生活化、简单化

哲学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畏难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利用身边的事例通俗易懂地阐释哲学概念,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这些哲学知识,给学生树立学好哲学的信心。哲学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一个要把握的知识点是“实践”,在多媒体上展示从设计方案到建成房子,把设计图纸(头脑中的观念)变成房子(现实中的存在),然后问学生中间的桥梁是什么?学生答:实践。建房子是实践活动,那么,什么是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建房子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答:设计方案、建筑材料、劳动力。这些条件中哪些是主观条件,哪些是客观条件?建筑材料、劳动力具有客观物质性,得出实践的第一个特点:客观物质性。

人们在做建房子的设计方案方案时,发挥意识的什么作用?学生答: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得出实践的第二个特征:能动性。同时也复习了前面学习意识作用的内容。

让学生回忆人类住房条件是如何改善的?单凭一个人的力量能不能建成房子?学生答:从古代的遮风避雨到今天要求美观、舒适,建房水平不断提高。建房时,需要大家的合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活动不是纯粹的个人活动,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从而得出实践的第三个特点: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特点是很抽象的,通过对建房子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事情分析,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些知识。进一步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这是哲学课堂的第一步:把哲学理论生活化、简单化。

二、利用学生熟悉时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利用学生熟悉的时政或历史事件,在课堂上及时强化练习,同时也能查缺补漏。针对实践及特点,我用以下材料进行当堂训练:

很多人认为修建青藏铁路是不可能的。有5000米的高山要爬、12千米的山谷需要架桥、数百公里的冻土区无法支撑铁轨和火车。谁又可能在稍动一下就要找氧气瓶的情况下铺铁轨?但中国就是要迎接的挑战。《卫报》赞誉“这条铁路正是中国的‘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上述材料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学生答: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总结: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如:“燕子筑巢”“蜘蛛织网”。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再如:1610年意大利第一台望远镜出现,2006年欧洲智能1号发射成功,2007年中国嫦娥一号及2013年嫦娥三号发射成功。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教师总结: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通过以上两步教学过程,学生基本上对这一抽象知识点从理解到运用就比较容易了。

三、用情境教学法阐释哲学原理

在哲学课堂上,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利用情境把抽象的知识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学生,把抽象的理论变的通俗易懂,把枯燥的教学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常用以下情境模式:多媒体、图画等艺术作品创设情境;影视、动画,电子课件创设情境;学生自身的角色表演创设情境。把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情境引进政治课堂,并设置合适的问题,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阐释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二个知识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情境模式,镜头一:走进医学华佗和麻沸散。华佗对的认识是怎么来的?镜头二:走进科学。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镜头三:走近真理。如何判断一种认识正确与否?用多数人的观点检验?用客观事物自身检验?用实践来检验?在这个情境模式中,设置小型辩论,让学生理解唯有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镜头四:走进社会。思考:人们对宇宙、事物的认识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通过多媒体展示四段材料,有医学、科学、真理、社会常识等方面,学生很熟悉角度设置问题,把抽象的哲学课堂变得通俗易懂。

把哲学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哲学是一种智慧,哲学课堂从抽象到通俗,从枯燥到生动,是我们每个政治老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游世成.中小学教学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09.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生成性问题 应对策略

一、生成性问题的涵义

生成性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正如雅思贝尔所说,它是一门由历史积累与自身的不断重复努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价值观。生成性教学法不仅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教学知识,而且包括通过教授知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而生成性教学主要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作为基本的认识论,它将教学的认识论与学生的生存发展结合在一起,强调学生通过形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

二、生成性问题带来的困惑

生成性问题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成性问题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课堂中发现问题的机遇都是随机的,所以要把握这一时机非常重要,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捕捉这一信息,然后将其延伸,但是在教学中往往都被教师忽略。如高中政治教学“文化生活”一节,教师让大家回顾我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一学生大声回答:“划龙舟。”因为声音过大,回答过急,引起了大家的哄笑,这时教师也没有理睬。而这就是一个有利时机,教师未能抓住这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机深入分析与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所以造成了课堂沉闷的现象。第二,对生成性问题的简单否定。这是教师容易犯错的地方。高中生处在青春期,思想新颖、想法特别,所以学生对很多观点都持不同看法,而这些想法难免会有失妥当,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正确分析与引导,让学生逐步接受正确观点,而不是简单否定学生的观点,失去生成问题的时机。最后,生成性问题生搬硬套,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会因为时间、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犯生搬硬套的错误,让生成遇到阻碍。

三、解决生成性问题的策略

面对生成性问题存在的种种困惑,教师要具备有效利用生成性问题,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发现与预留生成空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对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深刻影响,同时,教学设计的质量影响到问题的生成,决定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预留生成空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可生成性内容的亮点。如:教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中的“违法必究”时,有学生提出未成年人保护法与违法必究的矛盾冲突,这是这一问题的矛盾所在,学生能够对此问题提出疑惑,并期望得到解决,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激发,这时候提问:“制定好了法律,难道就是法制社会了吗?”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法治社会的建设。教师应抓住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精心设计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思考:“法制社会的建设包括哪些方面?”“法制建设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讨论与比较,从而学会思考,学会辩证思维,消除疑惑。这节课中,教师就敏锐而机智地抓住并运用了生成性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使学生对法治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是本节课的亮点。

2.巧妙利用生成问题,使生成教学顺理成章。

高中的政治课具有极强的时政性,因此也就更具有发展性,需要教师灵活掌控课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教学的闪光点。如教学内容中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融合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随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起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还能有效避免生成问题的生搬硬套。比如,在学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时,我利用之前热播的《功夫熊猫》进行教学导入,引出生成问题:“就网上有关‘抵制’与‘不抵制’《功夫熊猫》的讨论,你是如何看待的?”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可能只会抓住为什么要抵制与不抵制这两个方面,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讨论的焦点其实是“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里已经将问题引进课本,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其实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创新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一生成问题。抓住这一生成点,继续提问:“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解惑,就能在这一点上拓展开来,讲述文化创新的三种途径。并让学生了解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让学生了解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总之,要巧妙地利用生成问题,使教学的发展变得顺理成章。

3.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拓展生成的内在张力。

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是以国家意识形态与公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因此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应该朝着政治本身的发展方向前进是政治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总之,教师要深化开放式教学,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将获得的信息有效重组,使生成性问题得到拓展,使教学资源得到转化与创造开发。如:教师在教学“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这一哲学原理时,面对阳光照在教室中的多媒体屏幕上,导致学生看不清显示在大屏幕上的字这一课堂实际情况,为遮住阳光,转身拉上教室的窗帘之后,抓住这一时机,手臂一挥,风趣幽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现在的这个行为应该算是哲学家的行为吧?并借机要求学生就这一举动说说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发现隐藏的哲学问题,并联系自身情况,举例说明。由于教师本身根据课堂情境和需要提供了生成性问题产生的条件和示范,并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源源不断,有的从自身学习的实际状况,讲自己喜欢看韩剧的原因;有的从自己平常的习惯出发;有的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动态深入的生成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临场发挥的教学场景设计,是最有效的创新教学设计,比预先设计的教案更有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

4.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强化生成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能够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被调动来,所以生成了很多教师闻所未闻的问题。这样,教师就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出一节课的生成知识与情感价值。让学生理清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总结有效知识,使一节课的知识得到深化与升华。如:通过对量变与质变的学习,呈现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A同学说:“只要有量的变化,就一定会引起质变,因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同学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量变比质变更为重要。”学生讨论总结得出: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同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候,堂课的总结就做好了,学生也就明白了“做好量的积累,实现事物的发展”的教学内容。接着教师要对课题进行升华,使教学的情感价值目标得到体现。这时候教师就要利用“情感互动放飞理想”引入讨论,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远大理想,只要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胜不骄、败不馁,在德、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相信同学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同学们的明天会更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教学的升华也就达到了,而情感活动这一生成问题,也使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过程,只要你能发现教学中的闪光点,师生所获得的知识就是无穷尽的。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吕敏霞.生成性教学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第10篇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导入法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理论修养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大多是纯理论的知识,往往深奥而抽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感觉很枯燥、抽象和乏味,导致学生对我们政治课不感兴趣,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学,学得进,我们的高中政治课才能真正起到比较系统地对中学生进行常识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现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万事开头难”、“开头好,成事之半”,它道出的是“凡欲成一事,必须有良好的开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导火线。

在政治教学中,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因此,选择导语十分重要,导语的内容必须得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而形式可多种多样。

例如在讲“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框题时,我讲述了一个“画家画牛”的典故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故事描述的是“古时候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两牛相斗图,甚为得意。他给朝廷的一些官员看,他们也都称赞不已;可是当他把此画给一位农民看时,这位农民却哈哈大笑,他说‘两牛相斗,为了用力击倒对方,它的尾巴永远是夹着的,绝不会高高翘起来’”。画家听了之后脸红耳赤,不敢出声。那么画家为什么会闹出这样一个笑话呢?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

所以说,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拓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增趣、易于接受与记忆。

二、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既脱离社会发展实际,也脱离学生个体发展实际,是对中学生缺乏吸引力,产生厌倦情绪的重要原因。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

(一)增加实践活动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

(二)增加乡土资料,注入乡土气息

中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乡土教育内容的引入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三)引用时事政治材料,增加国情和形势教育

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往往需要运用学生感兴趣,又与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来说明。而时事政治的材料具体、真实,贴近生活,说服力强,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地结合实际事例,能使政治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生动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从实际生活中悟出哲学道理。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兴趣

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要由在台上唱“独角戏”的演员转为“导演”,安排、布局整台“戏”,教师又好比打仗中的指导员,随时都要做出英明、果断的决策。因为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时,可能会在学习当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创新想法,如果教师拘泥于标准答案,这样就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除了专业知识要过硬以外,还要具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及文化修养。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如果政治教师具有很广的知识面,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那么,政治课也会变的更具有吸引力,就会培养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也能改变以往课堂被动的、单向灌输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之向主动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转变。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这当然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才能将政治课讲深、讲透,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榜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多媒体白板教学既能图文并茂,又能声像兼备,既有立体感,又有亲切感,既能刺激多种感官,又能增加信息量。多媒体白板教学的最大优点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组合动态视频、动画、照片。将现实生活中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抽象内容)向学生展示,来突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大胆改革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也能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不仅强调知识技能,更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智力发展得到提高,人文素质也得到有效提升。政治课的教学是一项高超的艺术,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我们才能使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韩清林《课程与教学论》

河北省教师教育教材

河北人民出版社

[2]旷红艳《新课改下如何讲活政治课》《海南教育》海南出版社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评价;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24-2对于新课改下的教师而言,具体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比泛泛而谈的理论指导更具有实践意义。“非指导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诞生虽然早于纲要的颁布,但其实质与《纲要》精神有很大的契合度,笔者将这种教学方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性运用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笔者觉得要使“非指导性”教学能够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得到长期深入的推广,必须积极探索与“非指导性”教学相适应的评价策略。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粗略的思考。

一、建立适应“非指导性教学”的教师评价策略

要实施好“非指导性教学”,教师必须具有适应“非指导性教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为此教师必须做到:

1.是否具备适应“非指导性教学”的教学观

(1)知识结构是否改善。政治教师作为“非指导性教学”的指导者,常常要反思自己有没有不断学习,改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尤其是注意涉猎一些科学、艺术、法律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从而真正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2)过程是否追求真实。“非指导性教学”中,要考察教师有没有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工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

(3)教师是否能听取不同意见。“非指导性教学”中,要看教师是否能听取学生的意见,是否让学生参与教学决策。“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合作小组的形成上应尊重学生的意愿,不要对小组每个人的职责、分工过分干涉。

2.是否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

“非指导性教学”课堂教学情境是多维度、全时空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各方面,我在“非指导性教学”课堂教学中常用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

(1)呈现型问题情境。这是将现成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即利用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设计出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以达到理解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目的。

(2)发现型问题情境。这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他人提供问题。如在复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这一专题时,列举了有些政府服务意识强,效率高的事例,也列举了一些政府的负面事例,在讨论如何提高政府负责意识的问题上,同学们激情昂扬,争论不休。

(3)应用型问题情境。这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现实社会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或有目的地制造矛盾,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

(4)创造型问题情境。这是指让学生不满足现有的结论或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满足于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做新的探索、补充新的见解。

3.是否重视学生活动的自主度和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创造

我在“非指导性教学”活动中经常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课堂讨论活动。如,在“投资理财的选择”的教学中,我用教室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个故事:“美国的安然公司破产了,好几千公司员工的退休基金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还是安然前任总裁肯尼斯•莱有‘先见之明’,早在两年前就投资数百万美元购买了各种年金保险,从2007年开始,肯尼斯•莱夫妇就能开始享受年金90万美元的待遇。”然后让学生去思考,如何科学理财,如何防范风险。

(2)案例辩论活动。课前我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辩题,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如在“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教学中,提出辩论主题“政府是管理者还是服务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多方寻找论据,阐述自己的观点,开始了有效的合作学习。

(3)角色体验活动。这种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小节目,如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时,让学生临场扮演“西方七国首脑会晤”的小品等。

(4)社会调查活动。如从“五一”到“十一”旅游市场变化,看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不足等社会调查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建立适应“非指导性教学”的学生评价策略

1.自我激励评价

(1)自信心是否得到激活。“非指导性学习”中,学生自信心的激活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在学习《神奇的货币》后,有的学习小组组织了“有钱就幸福吗”的讨论活动,为了降低难度,组长设计了活动主题,然后组织小组成员查资料、写认识,增强自己完成活动的信心。而针对其他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应及时对学生中出现的这一典型“非指导性学习”的现状进行示范和表扬。

(2)自助心是否得到激活。在进行《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的小组学习活动时,学生分组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思考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然后查阅历史上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思考其中的哲学智慧。收集科学发明的事例,思考世界观在其发明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活动任务的现象,以激活学生自助心。

(3)自控心是否激活。学生个体本身的观念、态度和目的对他们的“非指导性学习”活动策略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进行《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非指导性学习”活动时,设计了才艺大展示活动,分别准备书法展示、乐器演奏、诗歌朗诵、小品表演……每位学生都动手、有成果,教师应从这一事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自己自我管理的观念、自评和他评自我管理的技巧,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2.个性化评价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标准,使学生们看出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和劳动,是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能力、长处、弊端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既不骄傲自大,也不灰心丧气。

(1)是否有一个清楚正确的目标。例如,在实施“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时,通过学生分工负责搜集相关资料、进行专家访谈、进行调查等分工情况来评价他们的目标是否清楚。

(2)是否能坚定不移地围绕着目标开展活动。例如,在进行《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综合探究“中国的和平发展”时,学生以“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为题,举行了一次主题班会。主要方法有游戏、演唱、演奏、抢答赛、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

3.过程性评价

第12篇

一、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使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而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存有滞后性。因此,我们政治教师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不断更新拓展教学内容,将时事新动态、新知识、新材料、新成果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内容动态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一课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时补充时政热点材料:“全球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国际社会关注伊朗核危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材料所包含的政治道理,懂得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深刻领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上述时政材料更贴近现实,紧跟时代步伐,学生兴致高,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使思想政治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现象让学生被动学习,机械记忆,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阻碍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依据教学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循序渐进的探究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学会自己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时,教师设计如下探究性问题: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是什么?资源的合理配置通常采取哪些手段?市场是怎样合理配置资源的?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思考、分析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也有部分学生在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基础上追问:“计划也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发挥‘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师生互动探究,相互交流,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给政治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三、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是“黑板+粉笔+挂图”,手段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独霸课堂,讲得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学习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已进入课堂,大大增强了政治课堂的吸引力。多媒体集声光电于一体,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受。它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强有力地促使学生实现感性向理性的转变。例如在教学《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课时,教师将“刻舟求剑”的故事制成动画,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明白了其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四、完善评价机制,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考试的评价方式,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然而,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仍然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量化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来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学习成绩好作为评选“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忽视新课程标准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片面单一的评价方式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有的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而且影响到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和在课外的言行举止等,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并计入学分。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找回自信。

综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让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