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汉语文化;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83-02
对于每个学生而言,语文是贯穿在其整个学习时期的比较重要的课程之一,其对学生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小学教育属于学习启蒙时期,必须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根据如今国内小学语文的教学情形看,大部分教学过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进而影响到汉语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效传承。要使这种现象得到改善,应该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学习。
一、识字教学中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构建
伴随新课改策略的不断实施,为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得到提升,更好地对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进行培养,老师应该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如今,世界上唯一保存至今且还在持续使用着的表意文字仅有汉字,在所有的汉字中,其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内涵都比较丰富。汉字可以见形如义、触目会心,其属于形入心通的一种文字,包含着比较强的形象性及直观性。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所积累的汉字非常多,其形体也是变化万千的,但是构字的部件比较有限。常用汉字中的声符只有四百多个,而在这些声符中,许多的声符构字能力都非常强,进而构成汉字结构中系统性的内部结构。因为汉字的文化特点、性质非常鲜明,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站在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承的高度开展相关教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汉字教学与汉字特点有机结合,使识字教学发挥其文化功效[1]。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时,首先必须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理解、识记汉字,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个主动识字的好习惯。另外,老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对汉字内部的结构系统性进行分析,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应认真点拨,并加强课后梳理,指引学生发现汉语文化规律,进而让学生充分利用汉语文化,给学生细心讲解各个汉字包含的内涵、文化特征,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汉语文化底蕴得到提升,最终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升[2]。比如在教学“月”字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示学生该字同月亮外形比较相似;“从”字像一个人后面跟着另一个人;“明”字是一个太阳再加上一个月亮,而太阳与月亮走了可以代表明天;而带有“木”的汉字都与树木有关,如板、枝、果、林等。
二、小学语文老师的素养与汉语文化的关系
汉语文化与语文教师素养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下面的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哲学方面,其主要指的是可以从汉语文化中将中国国人世界观体现出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该从思维方式、审美观、哲学观、社会观等角度对汉语文化与语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明确,对学术界最新的动态进行把握。二是二者的关系体现在语言学内容上,其属于比较基础的方面。三是表现在理论性、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方面,是汉语典籍中表达的人文观。对小学语文进行审视时,应该从宽阔、宏大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方针、理念、内容、教学建设方面进行自觉、深刻的反省,进而提出系统、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思想。语文老师只有不断对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才可以使学生对汉语文化的探索、传承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得到提升,从而才可以充分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汉语文化品格、母语特性等体现出来,使语文老师的素养及汉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得到强化[3,4]。
三、通过阅读教学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
在新课程影响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如果想要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增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可以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其汉语文化的具体教学模式展开构建。不管小学语文的教材是如何编写的,老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时一定要利用审视的眼光对其进行解读,这样学生才会加深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认识[5]。而且,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时不但要充分了解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还必须清楚地掌握、认识存在于中华文化中的各种弊端,进而才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出的各种价值观进行科学取舍、正确判断;只有具备这样深刻的认识,老师才可以更好地把与时代的发展步伐相符的、新的汉语文化理念全部传授给每一给学生。比如,进行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应将阅读教学与汉语言中独特的风格有机结合[6],如把汉语的虚实语法、正反语法、松紧等辩证有机结合,其修辞手法的选用尽量追寻丰富的词汇、灵动的句式、动听的音韵;且应该针对相应的表意文字把义、行、音结合在一起,让语文教学和汉语文化形成统一的和谐体。利用这样的教学结合模式开展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汉字的独特性及规律性进行充分的认识,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更多乐趣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自主学习,增强汉语文化对小学语文的有效影响。
四、通过口语交际教学对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
新课程影响下,小学语文老师为更好地构建汉语文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同时来进行汉语文化的构建。如今,汉语在世界中是使用比较普遍且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这是新课程中为何要把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当作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关键重要组成的因素。口语交际教学受国内传统的文化影响,体现在两点,一是我国长期以来都比较重视各种礼仪文化,且中国人比较重视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二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主要体现在谦虚上,口语交际中主张说话退让、留有一定的余地、谦虚恭敬,反对咄咄逼人及不讲情面。同时,我们比较喜欢幽默、风趣的交流方式。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对口语交际的教学不断加以运用,让学生在人际交往教学中对汉语文化进行体会。比如,老师在讲解《窗前的气球》时,要将气球当作讲解的重点,让学生感受这气球并不是一只普通气球,它代表的是科利亚、米莎之间那种纯洁友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米沙在窗子外面放气球的美好画面进行想象,让学生知道米沙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主要是为了使科利亚开心。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进行掌握,进而使学生的文化底蕴得到提升[7]。
五、汉语文化与语文综合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一直以来综合性的学习都是将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作基础。古代的语文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对文、史、哲进行详细的分类,且并没有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进行区分,哲学、历史、伦理等方面的学习就属于语文学习。因此,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在古代的语文教育中都可以体现出比较强的综合性,古代教学中把许多学科整合起来,这对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实现智、德、行及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想要深入及有效地对语文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就一定要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吸收,注重民族的文化心理及思维方式,并树立大语文教育观[8]。想要使大语文教材观得到实现,就必须打破教材限制,把名著、文史类报刊、中外文学、科学等纳入到小学语文材料中进行学习。并将学科间的各种界限打破,拓宽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将不一样的内容、方法进行渗透、整合,使其视野得以不断开阔。同时,还应该加强课外及课内知识的联系,让汉语文化、语文教学逐渐向着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领域不断的延伸;加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进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总而言之,自从实施新课改之后,其对教育者的要求也相继提高。而小学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作为最基础的教学,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如今,国内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该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对教学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语文教学与汉语文化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中华,王佩彪.作文学习中的“六多”――浅谈我的作文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66(34):86-88.
[2]覃卜华.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小学高年级习作素材的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75(33):76-79.
[3]黄翠.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智慧的灵光――例谈生活化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3013,56(02):66-68.
[4]吴丽芬.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意识教育[J].青年与社会,2012,45(02):654-656.
[5]曹磊.汉语外来语的性格特征及对汉语文化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4(2):832-834.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古诗教学
引 言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中蕴含丰富的语言知识,其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意识价值,使得其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作者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其在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小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和知识,从而规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个人言行。
一、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基本以传授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语文教师为中心,语文教师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接受水平。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多是古文教学,对于古诗阅读教学的涉及比较少,使得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难以进行渗透。由于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处于学习阶段,其对于古诗阅读教学的理解基本是由语文教师进行引导,而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追求知识讲授速度,不注重于古诗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导致小学生无法通过古诗阅读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一)优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案例
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内容都是有限的,在规定的文章中合理的融合传统文化进行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关键途径。对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选材是,需要选择传统文化元素较多的古诗进行阅读教学,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和文化形象。例如在进行《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教学中,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在清晨的美丽风景,其中蕴含了作者对于风景的情怀感受,后禅院不但是《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描写对象,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阅读此篇古诗,在阅读后对学生们进行古诗的中心思想讲授,使得学生们能够对传统文化的建筑和艺术的赏析,从而体味到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情怀。
(二)利用诵读教学加强传统文化古诗阅读的深入
诵读教学是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小学生在大量的古诗诵读情况下,能够对传统文化的语言进行丰富的语言积累。体现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比较多,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标准,选择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语文古诗词,让学生进行进行古诗词的诵读,以在古诗的诵读过程中,领悟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的体现形式。例如《游子吟》这首古诗词,这首诗看似在描写一个母亲为临行儿子进行缝衣,实际在歌颂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其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深挚的爱。小学生在进行《游子吟》古诗诵读时,能够在流畅的古诗语言中,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与作者深深对母亲的爱。
(三)优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模式,情境式古诗阅读教学模式更适用于传统文化的融入,其能够在情境模式的具体展现下,引领学生们去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含有的韵味内涵。例如《三衢道中》这首古诗“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的黄鹂四五声。”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此诗时,可以结合传统时令文化,对学生们讲授这首时蕴含的作者情怀和文化描写。语文教师在进行《忆江南》古诗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示江南的风景,并适当的插入江南的古典音乐和古诗朗读,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情境式的展现下融入到江南风景联想中,从而更好的感受古诗中传统文化的艺术美。
(四)用民族习俗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中含有较多的民族习俗,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民俗习俗进行课外古诗阅读教学,以加深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感受。如王安生的《元日》这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春节文化,给学生们进行古诗的渗透和讲解,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个人的传统文化体会,明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作者心情与传统文化。我国有很多关于描写传统文化的古诗词,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含有传统文化的古诗词,以让小学生感受中华的传统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中含有较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其是我国中华民族重要的传承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入一些传统文化,利于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古诗阅读的理解,同时使得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格以及酃精神能够得到培养。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古诗阅读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同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有利作用。
参考文献:
[1]房姝.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院报,2013,(11):66-68.
[2]王立志.于永华.锻炼古诗经典.丰富文化底蕴-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22-24.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 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80-02
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人素质方面,还体现在中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发展方面。因此,中职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大力度。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渗透式教育被认为是最容易实现,并且教育效果最好的。在中职学校教育的各个科目中,语文教学本身具有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值得每个中职语文教师思考。
一 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1.中职德育教育需要语文教学的弥补
中职德育教育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来进行,但是,中职学生群体存在一个集体特征,就是他们在初中都存在学业问题,个别学生甚至存在品行问题。他们进入中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对个人素质发展的重视度不够。一旦学生整体对自身德育水平发展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那么整个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语文教学能够从日常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视,使日常德育教育的效果提升。
2.语文教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优势
中职学校语文教材兼顾了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教育和德育教育两方面的需要,虽然教材的主体是以学生文化教育为主的,但是语文教材内容本身蕴含着许多能够开展文化教育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诗词和美文中所抒发的各种爱国、亲情等美好的情感,都是德育教育的适用教材;另外,语文教学所重视的阅读和言语表达等内容,为学生开拓了学习视野和空间,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中国文化,这实际上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充足的资源。
3.德育教育渗透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和个人素质发展教育,是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德育教育。我国各级教育都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力度,学校各个科目也都在要求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德育教育渗透已然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向之一。
二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
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中的大部分内容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知识记忆方法,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加强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熟读,也能够帮助他们深刻了解语文学习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因此,通过日常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有些并非十分朗朗上口,但是,教师可以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例如,将国学经典当做早读课本。在《尚书》《左传》和《论语》等经典中包含了与国家和个人发展相关内容,如“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讲述了节俭兴邦的传统文化,这样的诵读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为他们继承和发展传统美德奠定基础;《三字经》中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生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之后,自然会领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自身的“打磨”意义,也会认同学习行为本身的重要性;另外,国学经典诵读讲求从熟读到理解、从理解到践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并且要求行为的主动性,一旦学生能够对国学经典有所应用,就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主动发展的能力,对个人素质发展的主观意识更强,对高尚的品行、坚强的意志的认可度也就更高。
2.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范本教材,关键是语文教师要如何将教材内容中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离析出来,使学生对课本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古诗文的背诵为例,很多学生只是对古诗文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但记忆效果不好,学生也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久而久之,还容易对背诵产生反感。我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采用“图画展现”和“编故事”的方法,一边教学生新的记忆方法,一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进行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教学时,使用多媒体设备,将整首诗以flas的方式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配以田园风情十足的音乐,请学生欣赏完动画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文内容进行“编故事”式的再造,这实际上就是学生深入诗文作品,理解其中“山水情怀”、“重阳赏菊”等传统文化含义的过程,而通过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对古诗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一节课结束之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一边回忆动画和自己编的故事,一边背诵完成的古诗,而他们在背诵的过程中,无一不沉浸在诗文描绘的人文风情和对古人践行传统文化节日的向往之中。
3.营造德育教育气氛
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与个人行为和品行发展相关的内容,教师也应该在交流当中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所在,并进行有目标的教育。因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之中,就要在教学当中营造德育教育气氛,以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语文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快,学生在对教师充满信任和信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更容易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够形成对语文学习的良性的情感发展模式,能够更认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也能够更加主动地重视个人素养和心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远离讲台,站在学生中间,以融入学生学习的姿态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知从高高在上的授课者转为共同成长的朋友;在课下,教师也要重视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提供主动帮助。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就会提高,老师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亲切的、值得信任的朋友,上语文课成为让他们觉得愉快的事情,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也更加重视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这实际上就是真实的他们。
三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价值
1.丰富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德育教育都能够起到丰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作用。虽然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还是在教材范围内,但是,教师对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发掘与拓展,无疑是使原本固定的教材更加丰富,使学生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更多知识的过程。
2.优化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不足,也能够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而得到解决。为了在教学中展示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必然要追求更多样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也从简单的知识教学升华成为对学生个人修养、思想的教育,这正是中职语文教学优化的过程,也是优化的结果之表现。
四 结束语
德育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结合,不仅满足了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要求,还使语文教学的意义得以延展。从教学的角度讲,语文是在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知识;但从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是在教学生如何认识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学习使用哪种方式去传承这种民族精神、如何进行个人素质的培养。有了德育教育的加入,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之后,感受到中华文化中对“德”的阐释,也能够对个人素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在中职阶段所获得的能力,能够对他们未来的人格发展起到指引作用。相信通过中职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将为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和个人素质发展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罗静.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5):115~116
[2]沙春菊.探寻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考试周刊,2014(A2):120~121
[3]吴丽霞.浅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视界,2013(33):125~126
【关键词】德育 习惯 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则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我校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文章不仅反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注意充分反应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当代世界文化生活。这些作品都文质兼美,既有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又包含着作者深厚的作品体验。因此,能够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质方面健康发展。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我初步体会到了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存在着很好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德育教育。
一、深入研究,全面把握教材深度,找准德育切入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有米还不一定就能做一个巧妇。在挖掘到教育的契机之后,怎样让它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让它随文本潜入学生心田,以更好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认知中调动学生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靠我们口头上劝戒就能行成的,事实上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来实现,作为课任教师就是要在自己所教的科目上帮助学生。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将语文课本中那些饱含着人生是非的判断、社会善恶的评价的优秀篇章,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
三、通过强化写作教学,全面渗透德育理念
语文离不开写作,没有写作的语文实际上是不能称其为语文的。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实行“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而另外一方面,学生作文及日常练笔的过程也是其提炼和升华思想、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因此,在高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强化德育情景渲染
要创设好一个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情境,教师必须首先进入角色,倾注自己的情感然后用语言、表情、动作、形体等来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目的,使学生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否则就没有感染力,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学生听你的教育而不是在感受教育,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汉语文化视野
引言
语文课程是贯穿于每个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作为学习的启蒙阶段,更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然而,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教学仍然在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因此,为改变这一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汉语文化视野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已势在必行。
1.在识字教学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首先应该在识字教学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唯一得以保存至今并仍在继续使用的表意文字只有汉字,每一个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就好比一首意味隽永的诗,一副赏心悦目的画。汉字能够触目会心、见形如义,是一种形入心通的文字,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积累的数不甚数的中国汉字,形体千变万化,但构字部件是有限的。在常用的汉字当中,声符仅有400多个,在这其中,大多数声符具有较强的构字能力。因而构成了系统性的汉字内部结构。汉字具有如此鲜明的文化特质,作为小学语文一名教师,当然需要站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高度,在实际教学当中,充分结合汉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将识字教学的文化功效充分发挥出来[1] 。例如,教师在进行《秋天的图画》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首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充满趣味地识记汉字和理解汉字,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同时,应该充分利用汉字内部结构的系统性,精心点拨,加强梳理,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将汉语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细心讲解每一个汉字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2.在阅读教学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不管编写得如何,教师在解读过程中都应该保持一种审视的眼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同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对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更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华文化中存在的弊端,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的取舍和正确的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显示的价值观,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够将与时展相符的新文化理念传授给学生[2]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结合汉语言中的独特品格开展教学,比如将汉语语法的正反、虚实以及松紧的辩证充分结合起来;在修辞手法上尽量追求句式的灵动、词汇的丰赡以及音韵的动听;针对表意文字,应该将义、音、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统一和谐体等等。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够充分认识到汉字的规律性和独特性,使学生的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获得成就感,从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3.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这也是新课程为何将口语交际教学当作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口语交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一直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家,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口语交际中,中国人主张说话留有余地、退让、恭敬谦虚,反对不将情面、咄咄逼人。另外,中国人提倡隽永式地表达方式,喜欢风趣幽默的进行交流。凡此种种,都是教师应该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加以运用的[3] 。例如,教师进行《窗前的气球》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应该将重点放在气球的讲解上,让学生充分感知到这只气球不是普通的气球,它代表了米莎和科利亚之间纯洁的友谊,引导学生想象米沙在窗外放气球的画面,让他们知道米沙是因为想让科利亚开心才做出这一举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便可以理解到这边课文的深层含义,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实施以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教师必须予以重视。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在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不仅制约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必须运用汉语文化视野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在识字、阅读以及口语交际等教学环节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孙中华,王佩彪.作文学习中的“六多”―浅谈我的作文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2,66(34):86-88.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5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3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这一宏伟计划。为把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本文就此浅谈几点做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物传记类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有更高的心灵追求和思想境界。深刻透彻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调动起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评价,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例如,《在爱中行走》中的德兰姆姆用行动践行着对穷人的爱。阅读这些作品时,要从心灵上引导学生,使其身受陶冶。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人物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品质的感召下,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对人物事件的概括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清晰的结构脉络,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把握传主,概括与传主有关的重要事件。从概括的事件中去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有效地体会其隐含的内在品格,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并使他们能更好地鉴赏作品中的动人细节,领略人物的崇高品质,领会文章的主旨,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在提问启发上进行德育的渗透
从提问启发的角度,使学生认识文章中的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及观点态度。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安安静静做大事》中,胡大白最终的成功是“性格”使然,还是“机遇”使然?这样提问就可以把学生带到精神层面上来,学生在对其性格的思考的过程中,也会将自己置身于其中,从而引发自问:自己是不是也要成为像胡大白这样性格坚强的人?非常自然地就带动起学生对美好精神的追求,实现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更好渗透。
二、在情感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情感教育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真善美的文学艺术境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了解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精神,使学生立志追随前贤为国效力、为理想奋斗、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贡献。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厚兴趣,鼓励学生透过文学作品审视自己、看待社会,在审美、创新、品格诸方面迈向全新的美好境界。
三、在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引导学生把道德与写作结合起来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每天都写日记。我便引导学生多练笔,多观察,多思考,把道德与写作结合起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日常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写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二)通过学生的作文体悟德育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生 语文实践能力 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99-01
随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的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现在的当务之急。语文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的起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1 现代农村中职学生语文教学的现状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拥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大量的优质生源都进入了高等学校研读,造成了农村中职学校的生源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考不上高中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动力,在语文应用能力当面存在了很多的不足。现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地深入,农村中职学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国家重视农村中职学生的教育,每一年都会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教学改革,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农村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却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职学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却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和素质道德的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加强了中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够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才能够使学生在的到很大的专业技能培训之后,都能够拥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2 提高农村中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为了响应农村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号召,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任务核心,为此,以下是从语文教学的方法的改革方面来提高农村中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几种方法。
2.1 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增加知识技能的储备
实践出真知,这是不变的真理,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来拥有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并且拥有自己真正的见解。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并且为学生开放一个开放的教学知识体系。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的阅读实践。在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课堂内容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课外的文献书籍,这样才能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并且通过多种渠道来深入的理解课堂理论知识。中职学生有自己大量的课外时间,为此,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因此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提高审美情操。其次,要鼓励学生多练笔。在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优秀书籍之后,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以及自己独特视角与看法,鼓励学生练笔,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写下来。另外,还要鼓励学生注意平时的摘抄记录,在阅读中所遇到的,名词名句要及时的摘抄记录,这样才能在使自己的文采得到很大的提升,写作水平也会有质的飞跃。除此之外,老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表达。因为,我们可以了解,语文的学了要重视语言方面的学习,语言口语的练习才是重中之重,因为语文就是一门语言学,我们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时候能够准确而不失特点。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是重要的沟通工具,由此可见,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多么的重要,另外,中职学生是为了求职做准备才选择在中职学校接受教育,求职最重要的就是口语表达能力,只有拥有很强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够在面试的时候很好的自我介绍,把自己“推销”出去。让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实践教学中多进行口语表达的练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杜绝在招聘的时候出现不知所措、芜湖可说的情况。
2.2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实践,并将语文教学课变成实践课
新的教学体制改革中提到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主的获得知识,达到自身知识文化素养的提升。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进行引导,并且从旁协助,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时间,不要让学生有束缚感。因为,中职学生都有贪玩的特点,我们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且可以改变语文课的形式,比如,用演讲、朗读比赛、讨论课的形式,打破了课堂上老师一直讲的当今局面。比如,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们阅读相关的文章,并且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相关感想以及把读后感以演讲的形式给大家分享,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中职学生积极去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3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课外的拓展延伸
鼓励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多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因为,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理论知识的实践,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是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平台,是展现学生个性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们进行思维迁移训练的重要阵地,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是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利用大量的教学资源去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多动中得到自身的锻炼和提升。例如,根据电子专业的特点,组织学生去科技馆或者博物馆等地去参观展览的高科技产品,了解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发展。还可以去一些电子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地方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这样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的专业建立强烈的兴趣。另外,对于一些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语文实践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去一些旅游景点进行实地的参观,组织学生现场做免费导游,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加深了学生对不同地域人文景观的了解,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民族文化特质的活动,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做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
4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中职学校进行语文教学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中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只有通过将语文教学实践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农村中职学校才能够为社会输送出大量的优秀的高素质和文化涵养的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藏语文;兴趣;培养;策略
引言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展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教学活动不应该是强制灌输的,而要想办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藏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进而全方面的激发他们对藏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其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逐渐的乐于学习、喜欢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要强调学习藏语文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藏语文都是我国藏族人民进行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是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纽带,藏语文教学要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藏语文的重要性[1]。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学习,大部分藏族人都不懂得汉语等其他语言工具,但若是还不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就会影响以后的正常交流,无法运用语言的方式来传递各种信息,这将严重不利于藏民族的未来发展进步。因此,藏语文教师应该强调藏语文的重要地位,通过各种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识到藏语文的实际运用价值,对藏民族文化产生求知欲,这样他们才会真诚地去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学习进步。
二、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成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是关键环节,为了抓住这个“关键”,教师就需要在课前的几分钟里紧扣学习内容去激发和点燃。藏语文教师可以创设开放性的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借助音乐手段,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于美的享受,在课前播放有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人的情趣其实是可以互相感染的,教师讲课时必须精神饱满,情趣高昂,以情激情,以自己的状态带动学生的状态,使两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把握好尺度,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表扬,让学生明白老师对自己还是非常关心的,这样他们就不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在宽松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进步。
三、巧妙导课,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就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激发出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如果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给学生一个悬念,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把学生吸引住,使其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2]。在课程开始之前,藏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图片、录像或实物进行课程导入,或一句巧妙的开场白、一个优雅的动作、一个悬念的设置等等方式,要在上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巧妙的导课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藏语文课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果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他们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就会被调动和唤醒,身心将处于最佳状态,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藏语文教师应该把握这样的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诱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和推荐好书。比如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教师要给学生创设阅读的空间,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就会激发出他们的阅读欲望,当看到身边的人都在阅读时,自然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行列[3]。因此,教师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可以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还可以组建阅读合作会等等,在这样的阅读实践活动中,语感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同时还会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藏语文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长期坚持的习惯。
五、培养写作兴趣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现代科学也认为一个人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得到发展。在藏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如果运用激励的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创新方法,开拓题源,保持兴趣兴趣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不竭动力,教师只有积极开动脑筋,以此为指导,才能够使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永不枯竭,让学生从写作中得到永久的乐趣[4]。丰富多彩的素材是学生快乐作文的催化剂,更是激发作文兴趣的物质源泉,而素材的积累最关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和语言的积累。提倡并引导学生充分读书,获得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积累,为快乐作文磨制生花妙笔;二是要多读多实践,获得积累。采用多种形式如选择读、欣赏读等,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藏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心特点,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并运用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把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一切为了学生,就一定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渐爱上学习藏语文,喜欢上本民族文化,推动藏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边琼.浅谈如何培养藏族学生学习藏语文的兴趣[J].科教导刊,2014(4):21-22.
[2]加雷.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藏语文兴趣[J].小说月刊,2016(1):30-31.
【关键词】小学教学;文言文朗读;教师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重视对文言文的翻译,让学生对整篇文章加深了解并记忆相关的翻译技巧。但对于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并不重视,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对经典文章的情感体验,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朗读的重要性分析
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方法,通过对文言文的朗读学生可以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上下文阅读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路。我国有句俗语“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教学也是一样,学生在通读几遍文章后就能唤起内心的情感,既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我国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经常采用灌输式的方式,非但学生理解能力没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也逐渐下降,而利用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同是学生在多次朗读后情感上也容易引起共鸣,提高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二、完善小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文言文朗读的方法
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要从文言文的朗读入手,教师在每节文言文教学中都要鼓励学生积极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1.教师要教授学生正确朗读的方法
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而且自身积累的语文知识还比较少,所以在文言文朗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做好辅导学生学习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要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阅读的语速和重音,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遍由专业人员朗读的文言文,让学生仔细聆听做好语速和重音位置的判断,然后让学生根据聆听的效果进行朗读。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语速,让学生掌握好文言文朗读的技巧。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多音字进行学习,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多音字,比如:“骑”在现代文中我们都读“qi”,但是在《卖炭翁》中“一人一马叫一骑”读“ji”。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先对文中的多音字给予指导,让学生正确朗读,积累学习经验。教师可以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中先让学生大胆试读,然后让学生给予朗读的纠正,教师根据学生纠正的结果进行分析指导,这样学生对文中的多音字的学习印象就能更深。
2.教师要根据教学特点提高自己的素养
小学文言文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学习的困难,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果更多的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要重视示范的作用,有的时候教师讲的很多小学生却会感觉很迷茫,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采取一些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针对整篇文章的体裁以及多音字进行讲解,让学生大体上了解这篇文章,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刚才的讲解进行示范朗读,加深学生的印象,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同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及教学能力,充分落实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小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注重感情的投入
情感投入是学生在朗读中提高对文章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的描写更多的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宣泄和表达,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应该做到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学生在朗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在情感上的投入,将作者的语言想象成是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后就能体会文章包含的真实情感,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更加有利于对文言文的学习[2]。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应该先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加深对作者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情感的理解。但是学生在朗读文言文时应该做到的是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矫揉造作的模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文言文朗读中增加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小学文言文教学是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文言文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更是对我国文化精髓的传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罗云红.浅谈文言文朗读的处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10(03)
[2]凌丽.以朗读为利器 探古文之幽径——小议初中文言文朗读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31)
[3]宋丽娟.文言文的朗读式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0)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人格教育 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人格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和优势。它可以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情操陶冶和道德培养于一体,采用相应的理论灌输、情感感染、耐心疏导和榜样树立等形式多样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获取了相应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 在初中语文思想教育中鼓励学生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初中生的语文素质通常情况下包括三方面:即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三个方面会从不同程度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多语文课文就具有比较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政治性,这些都是政治教材所无法替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利用语文教育独有的情感性、形象性、生动性等,在自然的状态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例如,在教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时候,要让学生反复朗读“留取丹青照汗青”,并体会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又如,《冯婉贞》率领众人痛击法国联军的场面,可以有效激起学生们的民族豪情;再如,《最后一课》更能激励学生学好母语,文中充满了浓郁的爱国之情。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赞美党和革命事业的内容,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学习机会,进而更加热爱党和革命事业。例如,学习《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了保存火种而牺牲自己的时候,学生就会充分体会到在党和国家的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二 在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中陶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动之以情”的审美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的审美陶冶能力主要体现在除了语文知识能力之外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力和个性心理等。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就为教师进行相应的审美教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陶冶作用,有效引导学生体会相应作品的感情、语言、形象,进而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为了有效发挥语文的审美陶冶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最好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地描述相应的场景和情感,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而体会文中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再现文中的美好意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笔者首先深情地讲述了自己的父亲,以及同父亲之间的故事,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并受到感动,纷纷讲述自己的父亲是如何爱自己的故事,整个教室沉浸在一片温馨和感动之中,甚至有几个学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时,笔者再仔细讲解《背影》,让同学们更加感受到不同父亲对孩子同样有深沉的父爱,孝心也自然而然地在同学们心中扎根。学生们对于美好的情感都有追求,教师则要恰当地引导学生追求一种天地间的人性之美。教材中很多叙事性的文章都是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题材。
三 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吸收的完善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一种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稳定的性格。在新的教学大纲中,相关内容也明确表示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组织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为学生充分提供人格实践的机会。通常情况下,在过教师节的时候,学校都会鼓励学生向教师献爱心,送一些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礼物。而 2011 年的教师节笔者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演讲比赛,为了写好演讲稿,就在课余时间对各位教师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思维和写作能力,更增进了同各位教师之间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尊师重道的内涵。
结束语
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根本,而语文教育则除了教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之外,更具有人格塑造的作用。初中生处于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格追求。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做塑造学生人格的导师,通过讲解相应的课文,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增加与学生们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早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爱香.探讨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渗透[J].学园,2011(16)
[2]张保庆.初探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2(11)
[3]许立辉.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江西教育,2009(27)
一、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才会学有所获,若学生只是应付教师或者考试而被动接触文言文,学习起来就会感觉枯燥乏味,思维不活跃,受益不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文言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有所成,学生才能学有所获,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大都可以与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理联系起来。课前,教师可以将文言文所涉及的神话寓言、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讲给学生听,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再布置朗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兴趣,从而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讲解,以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二、国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一个文化范畴。语文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激发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一个学科范畴。语文是学生要学的必修课程,而国学是让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文化艺术知识。国学主要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史、哲,语文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双方在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方面是重叠的。在中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这“二怕”突显了学生对写作和古文的畏惧,也反映了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然而国学教育,则为语文教学开拓了一条捷径。国学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人文品格的提升,那些囤积在记忆中的经典语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语言方式。课堂上,你会惊奇学生引经据典的能力,更为他们的论说与思辨而喝彩。
三、根据文体特点进行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代和现代的语言习惯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字、词、句是组成文言文的重要单位,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文言文中字、词、句的含义,即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文体特点,注重字面教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字面教学就是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在引导学生弄透字面障碍的时候,也应该有个尺度,即不能一概把字面作为教学最重,甚至全部重要内容,像“煲稀米粥”式的唯字面教学观,肯定是不大好的,因为学习文言文,懂得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不只是知道几个字句的现代汉语的用法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在学生精要地、高效地熟悉字面意思之后,应科学地、有侧重地切入对主题思想的解读,只要轻重合理,就能各得其所。
四、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古诗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古诗文由于语言上的艰深、年代久远、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古人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给学生的审美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需要语文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1.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
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音美,从语言特色来看,有的音韵协调,有的整散结合,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娟秀优美,不一而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文言文语言特色,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把文言文的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
2.感悟美的情感,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
一些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之处,所以今天读来仍然能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范仲淹岳阳楼作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诸葛亮出师作表,表“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杜甫写就《春望》,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深情……这些情感之美,无不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心灵上的震颤。
3.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比任何知识都重要。爱因斯坦说:“陀斯托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他强调任何人都需要审美想象。学习文言文必须发挥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因为文言文言简意赅,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要靠读者去领会。因此,我们要通过文言文中文质兼美的作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经验、丰富情感,以发展审美想象力。
4.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现代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自由的审美氛围,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启迪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客观事物;阅读分析;共性与差异
初中是学生们思维开始健全的时候,教师在培养学生们读写能力的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其灵活地运用比较法来进行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发现所学知识的差异和共性,从而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们是尤为重要的,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和发展。
一、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对比
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我们会明白作者由于不同的阅历和生活状态可以得知作者身后的成长经历及背景,了解到由于时代变迁所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现在拿李清照的词做例子,当李清照年少时,生活无忧无虑,不断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训练,几乎在同时,李清照边创作,边评判他人的思想,不断研究文艺的理论。李清照不但能享受美,而且能驾驭美,她一下跃上一个较高的起点,这时她采是一个待嫁闺中的柔弱少女。就在这期间,李清照创作出《如梦令》这样欢快的词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而当她出嫁后,由于刚刚陷入爱情的美好意境中,和赵明诚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使得她情志高昂,在这时她写出了《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而当李清照步入晚年,由于丈夫的死去,自己报国无门,只剩一个人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求不到知己时,她有写出《声声慢》这样忧愁的词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极力表现了作者在晚年郁闷愁苦的感彩。
如此比较,可培养其学生们“知人论世”的情操,从而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会有极大的兴趣。
二、比较法在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们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比的能力,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作品里面的内容和其映射出的现实意义。
(1)在文学作品中找现实依据。初中生在文学作品里应当认识到其现实意义,而在作品里找出现实依据,文学和现实进行比较分析,使我们更好的把握在文学创作时作者的思路时怎样的,对于将来我们的创作是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的。比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多表现出来的景物刻画,和熠熠生辉的思想特征,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篇小散文又映射出简单和谐和美好的现实生活,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对生活充满希望,这样“和煦的冬天”怎能叫人不充满希望?所以学生们应该联系自身,在生活中找到一样的风景,在这样的意境中像作者老舍那样尽心的感悟生活的真谛。
(2)在现实中寻求文学素材。我们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用一种辩证的灵活的方法去阅读文学作品,和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找到更好更有效的出路,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在创作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手法。但是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啊,我们必须做好文学与现实之间的比较,认识文学时现实的升华。
无论是刻画一个人物,还是描写一处景色,都要从现实入手,通过品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的创作灵感来源。比如说曹雪芹根据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加以修饰和变换,写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来;杜甫根据安史之乱时人们的惨痛经历,写出《三吏》、《三别》来;司汤达根据社会现状写出《红与黑》来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在对现实与文学作品的比较中,我们会更加明确地认识到现实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文学时现实的再升华,通过这样的比较法,学生们会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有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三、用比较法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异和共性
因为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古文繁多,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古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古文的阅读是相当有意义的,能让我们对自己国家文化传承工作有更好的帮助。我们通过对古文和现代文的对比阅读中,能发现内容和思想的不断演变,同时也能发现古今文学创作者相通的一些共性。
(1)古文与现代文形式的不同。我们在阅读古文佳作时,感觉朗朗上口,比较明快。比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较简单的句子,能映射出很多东西,用现代文释析的方法需要用更多字来表达。古文篇幅往往较简短,一句话就能简单明了地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现代文篇幅一般较长,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学生来说,现代文是很能被被接受和认可的,因为现代文差不多就是我们的语言工具。
这就是古现文章在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各有特色,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文体的不同找出内容所要表达的意义的共性,从而更好地克服阅读障碍。
(2)古文和现代文的思想异同点。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距离中国古代社会越来越远,古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些意思已经被现代人很难接受,于是教师应把以传承中华文化为重任的思想带入课堂教育,使学生们在学好现代文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这样的对比,相信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学理论概念的认识,在平时学习中,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论语》里的句子在现代文里经常被引用,这些句子是否有现实意义,在现代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论语》中是否能得到解答。
通过对古今文章的不断认知,我们就会认识到古文和现代文的异同之处,学生们才能更好的进行阅读和创作。又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在初中的语文教育中,应该让学生们更多的去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和知识,通过古今文的比较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今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总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和写作兴趣放在第一位,灵活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更直接地领悟文学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出色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明庆.浅谈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