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01:0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科学合理的进行城镇规划,对于中国的城镇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仔细的统筹研究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问题,可以更好的促进二者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的不断提升城镇的基础建设以及发展。
二、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两个规划的空间和地位具有从属性。具体来说,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面而且覆盖广泛的,它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安排协调行政区范围内的全部建设土地的使用结构及其布局。然而城镇规划则仅仅只是局部性的规划工作,它只是更着眼于城镇规划范围内的所有建设用地的利用及相关的布局安排。因此,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者之间只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此,相对来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局性的规划,对各项用地规划具有监督引导作用;而城镇规划只是从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特项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补充。
2.均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部署相关建设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来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建设用地、节约建设用地和保护建设土地的最终目标。
3.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基本相似。两个规划,不管是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说,还是对于城镇规划来说,都必须依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来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同样是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的土地和城镇两个规划,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时就应该要遵照一些相同的定律和理论依据。同时,二者在分析方法上也一般都使用系统分析法、静态与动态以及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三、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化的发展作为一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一个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改变的过程,这样一个特点并没有被发现和重视,从而使得城镇的建设出现了毫无目的、不考虑后果的进行扩张,导致了自然资源的不断持续浪费,同时也加大了土地建设的投资成本。甚至有些地方对于城市建设土地的规划缺乏应有的前瞻性和科学合理性,导致城镇的规划功能定位不够明确,相关布局也变得散乱不堪。
2.基础设施不配套,经济聚集效益低
在进行城镇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有很多城镇只是单方面的重视发展社会经济,从而不考虑后果的大量扩大工业用地的面积,这就造成了忽视了供电、供水、供气以及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的必然结果。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产业发展严重不协调,就会忽略了与相关第二、三产业的配置,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城镇的经济聚集效益难以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规划的制定和管理相对滞后
在城镇的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其中村镇的规划管理是相对薄弱的,散乱的村庄建设不仅浪费了有效的土地资源,同时也破坏了居住环境。有些村庄甚至根本没有规划,而另外部分村镇规划则盲目的去模仿城市建设规划,根本没有体现农村规划应有的特色和特殊性,无法科学有效的实施。
4.忽视环境保护,对城镇景观重视不足
在城镇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有地方甚至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用,目光短浅的只看到短期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完全不顾及有些企业的生产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畸形发展,这样盲目的城镇规划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同时也会阻碍城镇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城镇的环境品质还有待提高,城镇居住环境的综合质量差,有一定污染,没有足够的且集中的公共绿地;尤其是城镇景观总体效果很差,建筑布局结构散乱。因此,在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应该懂得着眼于整个城镇的长远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周围的有效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的发展。
四、目前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城镇仍然还停留在最原始的为周边农村提品交换和物资集散的阶段。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还是占据绝大多数,经济发展仍然是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还在一、二、三或者一、三、二的阶段。
2.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城市体系结构因为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社会的出现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城镇(市)体系结构被打破,部分地区在进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完全不顾及区域城镇经济发展阶段的目标,只是片面的寻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忽略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和规划编制的意义。
3.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背景下,城镇区域之间的相互沟通联系更为密切、竞争也愈加激烈,人口技术等相关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增加,造成城镇的发展规模在区域中的位置难以明确,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镇规划的难度。另外,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人,流动性大大增强,对城镇人口的预测难度就加大了。
五、如何做到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协调
1.尊重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一,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应当从实际发展出发,坚持务实的理念。城镇规划的用地规模必须要结合城镇的实际人口和经济发展建设两方面,同时要重视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很多地方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了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城镇的建设是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的。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必须要合理明确城镇建设用地布局,进行可持续发展。
第二,城镇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平衡发展。城镇规划建设不仅要顺应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确保农民的收入来源不被占据,从而科学合理的保障社会经济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第三,发展城镇建设要做到因地制宜。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城镇建设要建立在充分利用其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因此这就需要规划人员在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上,科学合理的协调规划的内容、步骤以及方案。
2.统筹发展的规划方法
为了避免不合法的土地开发商任意占用土地资源,这就要求土地规划建设的各相关部门要严格审批土地的使用,同时在审批后还要实行有效的监察作用,对于不合法的建设用地和建设案子必须进行严肃处理。想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城镇土地规划建设,就必须建立正确的保护土地资源的观念,科学合理且详尽的进行土地资源的规划以及布局安排,最大限度的利用到城镇空间存在的废弃用地,懂得做到“变废为宝”。尽量选择建设高层建筑,保证足够的高度和体积,以便减少土地的资源被无效占用。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老旧城区的改造工作,提高废弃土地的使用率。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于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协调的相关探讨和研究,我们从而得知,如果想要合理的处理好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就必须要遵循其关键性的原则,采取各种科学合理的方法,统筹规划,研究制定最为先进优化的方式来协调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探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0):10-15.
[2] 袁庆娟.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研究[J].2010(26):36-37.
[3] 祝桂兰.如何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协调[J].河南国土资源.2010(13):38-39.
关键词 规划调整 实施评估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其在土地调控指标体系、管制分区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加强对本轮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与调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而规划的严肃性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具有严格的限制。据此,国土资源部先后下发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就修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进行评估,组织专家论证,依法组织听证,并向社会公示。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经规划原批准机关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开展规划修改。凡涉及改变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改变约束性指标,调整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经规划原批准机关批准,同时各省国土资源厅相继出台技术指导文件,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技术指导。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
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一般思路是首先构建实施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数学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各指标数值,最后根据权重和各指标分值综合计算得到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总分值。根据研究思路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方法主要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但传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往往是定性为主,单一用数理统计进行分析。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评估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逐步转变为多元关注的分析方法。除此之外,目前的规划实施评估还引入了定位分析技术,将GIS软件与土地利用实施评估进行有效结合,从空间上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多角度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运用数学模型分别计算各指标数值,从多元定量方法入手,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2.1评估指标选择
根据卧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等最新统计数据,结合规划实施评估技术指导,从规划指标执行、规划实施效益的实现以及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程度和变化三个方面进行定量评估,选取规划主要指标实施情况、用地结构与布局情况、用地节约集约程度、规划实施情况和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5个评估目标、耕地保有量目标实现程度等22个子目标(见表1)。
表1:卧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因素因子及权重
2.2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权重应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指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影响程度来确定。评价目标、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在0~1之间,每个目标对应下一层分值指标的权重之和都应为1。一般情况下,确定权重主要依据特尔菲测定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几种方法。本次卧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评价选用特尔菲测定法来确定总体评价及评价目标指标权重。其测算方法是首先对各因素进行多轮次的专家打分,并按下式计算权重值:
其中wi =1
式中:c――评估分值
Wi――第i个评估因素作用权重值
di――第i个评估因素作用分值
由此计算得到本次规划实施评估各因素因子的权重如表1所示。
2.3 指标计算
考虑土地规划评估的系统性,评估指标覆盖面较广,因此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作为土地规划实施评估的模型。具体公式为:
其中wi =1
式中:c――评估分值
Wi――第i个评估因素作用权重值
di――第i个评估因素作用分值
由于各评估指标反映不同的评估内容,有不同的评估标准和量纲,相互之间不能直接比较,需通过标准化将其转化为可比量纲。
为了更直观地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水平,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状况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较差和很差六类,对应的综合评价分值归类标准见表2:
卧龙镇土地规划实施定量评价结果为80.55分,规划实施情况良好。为了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具体分析。
3.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思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主要是针对目前正在实施的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而进行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当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方法及评估思路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依据不明确
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虽然受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估的限制,即在调整前必须先通过规划实施评估,但是却没有明确的限制因素,虽然通过定量的规划实施评估可以得到该地区规划实施情况的好坏,但这种好坏不能作为是否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依据。而当前的实际操作是很多地方将这种规划实施评估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一部分,不能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起到规范限制的作用。
3.2规划评估指标与规划调整内容不一致
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主要是对目前规划实施情况的指标测算及分析,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过程中,往往是对规划布局的调整,规划的各项指标很少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这种评估跟实际的调整联系并不密切。
参考文献
[1] 杜金锋,冯长春.当前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主要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0).
[2] 田帅,刘秀华.量化模型用于动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误差源分析 质量控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它是城乡建设规划、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据,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质量误差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是指在各级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今后一段时期内(通常为15年)土地利用的总安排。影响其质量误差源[2]包括:空间参考系(大地基准、高程基准、地图投影和行政区范围);数据完整性(目录及文件规范性、数据格式正确性、数据有效性、元数据、图层完整性);空间图形数据(点、线、面层内拓扑关系、线面拓扑关系、数据拼接、碎片多边形、碎线检查);表格数据(表格完整性、表格数据结构一致性、表格数据代码一致性、表格数值范围符合性、表格字段必填性、表内逻辑一致性、表间逻辑一致性);规划内容(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致性、规划成果间一致性)。
2 项目实例
2.1 项目概况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北纬26°17′-27°14′,东经118°32′-120°52′,土地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直接相邻的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现辖蕉城区、霞浦县、古田县、寿宁县、屏南县、周宁县、柘荣县、福安市和福鼎市9县(市、区),1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269个村(居)委员会。辖区人口320多万人,其中畲族人口17万人,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2,全国的1/4,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近30万人。
全面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方针,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五个统筹”,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以严格保护耕地、基本农田和土地生态环境为前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处理好建设和保护的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和充分发挥城镇各项职能提供用地保障,更好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实现宁德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项目验收质量情况
基础资料收集全面、客观、准确;调查核实实事求是,重点项目实地勘查、核实率达100%;报告编写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的要求;数据库建设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要求;项目质检合格率达98%。结果是:宁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通过验收,并达到优秀。
3 误差分析与控制措施
3.1 空间参考系质量控制措施
参与土地规划的依据图件,均应进行数据空间参考系统一,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分带符合《标准》[3]要求,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范围是否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使用的行政区范围一致。
3.2 基本数据完整性质量控制措施
基本数据质量检查包括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实地勘查核实两部分:把握基础资料收集的权威性、准确性、完整性、实用性和现势性,是开展规划修编工作的基础。
(1)在基础资料的收集中,应从实际出发,做到资料收集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采集、补测的数据和图斑精度要求高,其误差应不影响建库要求;外业调查收集的资料要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所需的资料,其资料一定要内容全面、数据准确。
(2)核实数据与实地勘查过程中,应对土地利用活动要素和规划重点项目要素,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图上,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生态公益林分布图、自然保护区分布图和遥感影像数据等基础图件,做到100%的调查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对规划新增建设用地区、基本农田补划区、重点建设项目应100%重点实地勘查、核实;对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区(生态退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划定做到90%以上勘查、核实;对准备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优质果园进行勘查、核实;对于土地利用活动要素和规划新增建设项目进行实地勘查、核实,并将其作业量定量化,作为规划修编质量控制和质检工作的重点。
3.3 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
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在现有资料基础上,保证图形和属性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一致性。为保证数据质量,在建库过程中采取100%检查,并逐个数据、逐项内容进行检查。并对每项内容,不同的操作人进行三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正,直到数据质量附合《标准》要求。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内容包括:
3.3.1 空间数据质量控制
空间数据质量控制主要是对规划图上的内容进行质量检查,要分别对所有图层进行逐项检查,检查的重点是:数据库属性表是否完备,是否有遗漏或冗余的表,具有逻辑关系的表是否有关键字段联接等;数据库属性结构是否规范,是否有遗漏或冗余的字段,关键字段的标识是否正确等;数据库内容是否完备,关键字段的内容是否唯一、是否有空值,一般字段内容为空值是否合理,字段内容与其逻辑值域是否一致等;图层是否有遗漏或冗余,图层的名称、代码是否规范,图层要素和要素类型的划分是否正确;检查每个图层属性数据的正确性,图层之间逻辑关系的一致性与完备性,各图层之间相互重叠的点、线、面是否能保持基本一致,作到不扭结、不交叉、无缝隙等;检查每个图层的拓扑关系的正确性,是否有冗余的多边形碎片,孤立的点、线要素是否合理,悬挂的线要素是否合理,图层中需要表达的内容是否有遗漏或冗余,图层中各要素与对应的属性项的表达是否一致等;检查行政区划和土地用途分区图层是否做到完全剖分,即做到全域覆盖,不重不漏;检查注记的正确性,抽查30%的注记,检查其正确性;检查图廓修饰是否规范,图面设计是否合理;检查空间坐标系表示是否规范。
3.3.2 规划指标数据质量控制
是指检查数据结构的是否与本数据库规范一致,并对照规划文本检查与规划实施相关内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3.3.3 规划资料文档控制
规划资料文档控制主要是对照审批后的总体规划文本及规划指标等检查规划数据库所要求的总体规划文本、编制说明、规划指标等资料文档是否齐全,内容是否正确;并检查元数据采集表及入库数据内容是否合乎要求。
3.3.4 数据质量监控指标控制
上述内容的检查总错误率小于1.0%,其中,图元(包括点、线、面、注释)错误率小于0.5%,属性(包括文字、代码、ID号对应,记录个数等)错误率小于0.5%,凡错误率大于这两个值的,或发生图层缺失、指标缺失、文档缺失以及未提交正确的元数据采集表和入库数据的,一律不予通过。
4 规划图件编制质量控制
需进行100%的图面检查,质检内容包括:图面内容、规划要素表示是否齐全合理;用途分区是否准确,界线、符号及各要素表示是否恰当,地类图斑是否完整,有无遗漏;新增建设区位置和范围表示是否明确、是否完整;邻幅间接边、规划图间接边是否准确、无遗漏;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区)界线是否明确;新增建设项目注记有无遗漏,检查所有注记的字体、字高、及颜色表示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图廓整饰是否标准、规范;通过目视进行图面各要素检查,结合上机查看,把错误的位置圈划之后,把错误缘由记录在图纸上,并根据ISO质量保障体系要求,详细填写各级质量检查记录表,作为供作业员修改更正的依据。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项目的实践,论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质量的控制。为控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一套较系统的作业参考与借鉴。
(1)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应符合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
(2)首先要有可靠的空间基础数据,并且要保证有高质量的数学基础;
(3)保证用于土地总体规划的空间基础数据的现势性;
(4)建库所采用的硬件、软件应符合《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万茂,王群.土地利用规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25.
[2]标准制定者.测绘案例分析[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153-158.
林省长说,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省国土资源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创造性开展工作,在用地保障、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土地执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去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为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用地保障。他希望全省国土资源战线的同志们再接再厉,与有关部门和单位一道,共同把土地利用管理工作做得更好,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林省长强调,经国务院批准的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理、保护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当前正处于全力打好基础、奋力实现跨越的关键时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把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项目、重大生态项目用地需要作为贯彻实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工作重点,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在土地供应方面,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首先要保证交通和水利建设,城市建设用地重中之重是要保障城市骨架路网建设和重点城市群、重点旅游城市发展,工业项目用地重点要保障能源、优势原材料、烟酒、装备制造、特色食品、民族制药等产业发展,农业产业项目用地尤其要保障草地生态畜牧业和蔬菜等大宗特色农产品发展,民生项目用地要切实满足教育、卫生、农村危房改造、廉租住房建设、计生、文化等工程实施的需要。在土地管理方面,必须坚持从人多地少的最基本省情出发,严格耕地保护,确保国家下达的437.07万公顷耕地保有量指标不突破,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在保护耕地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强调什么特殊性,也不变通搞什么花样,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该做的我们坚决做,不能干的我们坚决不干,这是一个基本原则。要坚持依法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贵州发展,并不是要去乱占地、乱用地,谁违反了规定,该查处谁就查处谁,绝不姑息。在林地保护和生态用地保障方面,要按照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现有林地保护和管理,把规划中明确的生态用地安排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林省长指出,省、市、县、乡四级规划是一个衔接统一、逐级控制的完整规划体系,任何一级规划做得不好,整个规划体系的实施效果将大打折扣。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重点已转移到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上来,在组织编制省以下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切实把握几个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严格执行。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与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相关规划,必须符合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总体布局安排。
二是要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各类用地,重点要按照省级规划确定的规模做好布局,特别是对基本农田、建设用地,要做到城乡统筹兼顾,为未来的建设发展留下足够空间。
三是要牢固树立守土有责、惜土如金的理念,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贯穿于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全过程,把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层层分解落到实处。
四是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责任制及检查考核制度,综合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五是要搞好现行规划和修编规划之间的衔接,严禁借修编规划之名擅自突破规划审批用地,绝不能因新老规划衔接出现偏差而影响正常的用地审批,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
林省长要求,要切实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规划修编工作的统一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强规划咨询论证,扩大公众参与,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省国土资源厅要切实加强对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各地国土资源部门要把规划修编作为近期工作的重点,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对规划进行认真审查和论证,确保规划修编质量,确保按计划完成规划修编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将本行业的用地需求与国土资源部门进行衔接,确保修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真正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用地需要。
各管区、村、各有关单位、企业:
接县政府通知,自今年开始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将覆盖我县全境,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对覆盖区域内各类新增建设用地实行全程监管,一旦出现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将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镇村责任,并按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第15号令)实施问责。
我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完成,今后将按照用途管制原则区分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用地,切实保护耕地。通过春季土地巡查,发现个别地方土地违法现象有所抬头,土地管理形势十分严峻。为此,各村、各单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确保不出现大的问题。
一、坚决贯彻国家关于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基本农田,或者擅自改变用途进行非农建设,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养殖,以及其他毁坏耕作层的活动,这是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二、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依法合理安排镇村基础设施以及建设项目用地。坚持以规划统领项目,项目服从规划,层层报批。坚决杜绝随意用地、乱占滥建和“以租代征”等违法违规用地现象的发生。
三、抓好农村宅基地管理,确保“一户一宅,符合规划、不超面积”。今年2月1日,《市农村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县级国土部门和镇政府是宅基地管理的主体,国土所要认真做好农村宅基地及其他建设用地各项条件审查、报批、发证工作,镇建委要严格按村镇建设规划进行打点放线,对村庄规划范围内符合申请条件需要使用建设用地建住房的,各村要给予从速办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要明确告知。做到合法的坚决维护,违法的坚决追究。
四、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各种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批地、占地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实行卫片执法监察后,各类新增建设项目都能在影像图上体现出来,使违法占地无处可逃,各村各单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发现苗头及时劝阻并上报。从今年起,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该拆除收回的要拆除收回,该复耕的要复耕。既要查处违法行为,又要查处违法责任人。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协调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综合国际提升的重要体现,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开发,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而在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的今天,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成了摆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大规划工作面前的主要问题,所以,如何处理好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协调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展,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1 平行性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干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干法都属于宪法的行政法,从法律地位上来看,属于平性关系。土地管理法及城乡规划法中都对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规划的衔接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规定两规划应像衔接,在实际的城镇建设中的用地的规模应该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规定来制定。
1.2 交叉性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交叉性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域的规划中。在行政区域的规划中包括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方面的内容,其中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指对城市、镇的规划,而土地利用的体规划则指行政区域内所有的土地,二者存在包含交叉的关系,而交叉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对土地的利用。在交叉的部分中,两项规划的侧重点不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侧重于城市用地的功能,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侧重于对城市建设所用土地的科学管理与规模的控制,所以这两项规则在交叉中又各有侧重。
2 两项规划的主要矛盾及原因
2.1 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不同
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以供定需”,即根据目前我国各区域的各种类型的土地拥有情况进行汇总,然后根据土地的现有情况进行各种功能土地的划分。在整个规划中自上而下的制度严明,越往下级,各种土地的而用途越要明确。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则可归纳为“以需定供”[1],即城市用地的规划主要是根据对人口情况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而对建设所用的土地面积及用地标准进行确定。土地的功能的划分是根据实际城市建设的需要而进行的,另外,上下级规划间也没有严格的控制关系。
2.2 规划编制的时间不同
相比于土地利用的规划,城市规划相关工作在我国开展的较早,但是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早期没有明确的法规对此进行规定。土地管理法的颁布虽然早于城市规划法,但是城市规划法更与时俱进,颁布以来内容得到了多次更新。由于上述的编制的时间不同,导致了两规划的编制背景不同,所以规划的侧重点难免会有一定的差别。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一项规划相对于另一项的落后,不利于城市建设相关工作的开展。
2.3 规划编制的基础数据不同
土地利用的规划中所采用的基础数据是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主要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用地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可靠性高,但不精确。而城市规划中所采用的基础数据主要是用各种测量方法得到的,其精准度高,但缺少人文因素。另外,两规划中对人口调查统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也会导致调查结果的较大差异,最终导致两项规划的矛盾。
3 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发展
3.1 协调的原则
想要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完美的协调首先就要确立协调统一的发展目标。虽然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侧重的主要发展方向有所不同,但是两者的主要发展目标大体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为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以及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协助,所以协调这两项规划在编制是从同一个根本目标出发展开。其次,由于不同城市和地区由于其地理特点和气候情况的不同,所以要做到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一套协调计划一成不变,在不同城市要根据该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规划的协调发展计划。最后,要注意到遵循期限一致和级别一致的原则,大体就是两项规划大体的规划前期执行步骤不一定一致,所以在规划后期注意调整两项规划的实施步骤和实施时间。其次,土地利用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层次不同,所以执行的任务也不会相同,所以也要注意两项规划的级别做到相同的原则。
3.2 基本数据和指标的协调
在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时,重要的是要保证基本数据和基本指标的协调。把二者协调的原标准进行协调,从而进一步确定二者数据的统一性,统一协调规划的相关理论,技术和基本数据,从而实现基本数据和指标的协调。协调的重点主要从三点进行,第一点是规划城市规划的面积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加大行政单位的管理难度,也违背两项规划协调的原则。第二点是人均建设面积使用指标[2],注意在合理分析土地和城市建设的现实情况之后,对于可用地的城镇,可以适当放宽建设指标,但是对于普通乡镇的用地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最后一点就是用地分类指标,科学进行用地分类严格按照国土资源管理规定进行分类,科学进行用地分类。避免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冲突,为了两项规划顺利协调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3.3 城市发展方向的协调
为了让城市发展时保证其发展规模和重点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同时也为了在发展城市时不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就要确定城市的性质和特点,在确立城市性质时结合国家政策和经济大环境,也要注意在城市建设时保护耕地。同时要对该地区的土地价值进行合理评估,根据城市基础建设的情况和土地情况,保护基本农田不被破坏来进行城市性质的确立,明确城市以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规模。
3.4 保障实施的一致性
在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需要政府发挥职能。首先要严格遵循科学发展的思路进行,其次还要协调好城市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人口流动和自然资源相互统一。同时要加大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合理的使用法律,技术以及行政的职能。对于实施的过程要加大监管和指导力度,最好成立公众监督,公众参与的机制,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做到以上几点一致进行,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公众的参加热情,防止违反规划现象出现,保障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规划协调的进行。
4 结语
总上所述,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发展是目前城市建设中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重点问题,所以,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人员应对此足够的重视,将两项规则的协调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重要准则,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实际应用中两规划的矛盾,促进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议;理论;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land us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and use problems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land;; planning; city; recommendations; theory;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的讨论,近些年在规划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革,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规划师在认识方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城市总体规划问题多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强有力的姿态开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1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1 9 9 4年中国制定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为了在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以推动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1.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规划之间的融合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活动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与自然系统相比,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以其紧密联系的区域为依托。与城市紧密联系区域的资源、大气、水、生物、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们既起着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水、粮食、劳动力等,又是城市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起着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融合,城市与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按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与乡村之间应该避免利益相互冲突,力求建立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协调发展形式,城市与乡村统一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必须相结合,而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在国际规划界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国城镇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区,尤其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应该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区范围的规
划。
1.3整体规划的原则要求
根据著名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所述,整体规划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功能上的结合,是指物质规划、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之间的结合,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②不同层次地域空间的结合,是指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结合,表明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③地域规划与部门规划的结合,是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上下级的纵向计划和建议与横向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可能结合起来。④时间上的结合,主要是考虑规划的动态性、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性、规划的弹性等问题。规划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统一于区域与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之中。
2、对城市总体规划现存问题的剖析
2.1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的回顾
在我国所有的城市规划类型中,城市总体规划无疑是法律地位、权威性、受重视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普遍经历过两轮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近期5年,远期15~2O年,并且重点放在远期,即期望总体规划能对城市未来20年的各项开发建设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部署。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实践表明:第一轮的总体规划平均发挥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轮的刚过5年就已经与实际建设相去甚远。在当前我国“发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处境十分尴尬。回顾我们编制审批过的总体规划,每一个都是经过多方论证并认为是科学合理之后才开始实施的。当时,我们对城市的未来充满希望以为一个混乱无序的城市经过此次规划,必将步人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20年后一定会出现规划所描绘完美蓝图。令规划师们汗颜的是这种期望从来就没有实现过。
2.2市长与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采取的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期望通过对长达15~2O年的远期规划目标的设定来指导和安排现在的工作,而非从现状客观条件出发提出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方案,对于城市近期开发建设缺乏指导意义。但市长的任期往往只有短短几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做出政绩,是市长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无法从总体规划中找到任期内行动的依据,无疑将令市长倍感失望。正因为如此,市长才觉得总体规划远不如每5年编制一轮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那样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另外,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日趋复杂多变.为了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市长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采取一些重大举措,不仅将对总体规划设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有所调整.甚至可能导致城市发展方向和总体格局的根本性改变。如果这些行动无法得到总体规划的支持。也将令其对城市规划失去热情和信心。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众参与;对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土地相关法律的重要方式,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关系各行各业,影响千家万户,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广泛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公众参与逐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人们的公众意识也日益提高[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公共管理思想范畴内引入公众参与理念。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情况如何,本文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1 公众参与的内涵
公众参与源于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模式,是一种公民权利的运用与再分配。使目前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权力的民众,其意见在未来能有计划地被列入考虑[3]。因此,公众参与就是在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元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公众参与反映的是一种基层群众被赋权的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众参与指基层公众被赋权(参与权、知情权等),参与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查、讨论、编制、公布、实施的过程中,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的过程。
2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切实保障公众的土地利益和构建完善的土地规划制度,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最近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多部门的参与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社会参与的成分已经相当明显,起到的作用也是比较突出的。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公众参与度不高,部分公众参与意识淡薄
事实证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公众参与。但是相对于英国等其他国家来说,表现为公众参与不具有代表性、公众参与度不高、部分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很大一部分公众不知道或不清楚规划会对其自身或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比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大部分公众一般不会主动参与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程序中。只有在自身的切实利益受到侵害时才会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或提讼。
2.2 法律制度不完善
就我国现状来看,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可以说从规划编制到规划管理几乎都没有涉及公众参与问题。土地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松散,管理体制落后。虽然法律中也规定了公众参与是土地规划制定生效的程序之一,但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对现实的操作性不强。毫无疑问,这使得公众参与没有具备完善的法律依据[4]。因而,使公众参与没有坚实的法律保障,存在“浮于表面”或者“不接地气”的现象。
2.3 公众参与的滞后性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存在某些规划编制单位听取公众意见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公众意见的收集往往是在决策之后,而不是决策之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众意见成了决策的后期补充。使收集听取公众意见成了“走过场”。
3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策
3.1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社会产品,涉及到区域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对于公众本身来说,要摒弃“规划是政府的事,群众参不参与无所谓”的思想,积极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臣民意识”到“公民意识”的转变[5],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积极地参与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个环节中。对于政府来讲,积极对公众进行宣传和教育,使他们了解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性及其积极意义,并培养其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3.2 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众参与相关法律与制度
我国宪法己经赋予了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因此还应制定专门的有关公众参与权利义务的法规和制度,确立公众参与的原则和地位,规定公众参与的法律效力、权利与义务、领导和组织、方式和程序以及领域和范围[6]。真正使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过制度和法律保障使公众参与规划的权力得以实现,从而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民主化的进程。
3.3 保证公众参与的时效性
地方职能部门要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时效性,既要保证公众在正确的时间参与,又要保证合理的公众意见能被规划编制单位吸取,应用到所编制的规划中。力求做到公众参与不流于形式,注重公众参与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程琴,郝晋珉,张富刚,杨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J].农村经济,2005(7).
[3]党秀云.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03(10).
[4]罗旦.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四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2)》于1998年5月编制完成,并于1999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在规划实施的八年多中,无论在土地利用方面,还是在土地管理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土地用途管制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由于受当时规划指导思想、技术水平和经费缺乏以及缺乏前瞻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规划无论在编制方面还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四平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浅谈一下个人想法。
一、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规划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一是建设预留地布局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有的县把建设预留地过于集中,以至有的乡镇没有建设预留地,造成有项目无地可供应的现象;再有,由于建设预留地布局不尽合理,给后来摆布项目带来了很大困难,甚至造成有的项目流失了。二是偏重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而没能给城市、城镇发展空间有留充分余地。三是规划图与实地不符。这是我们在规划实施中,尤其在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时,时常能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当我们为某个项目用地预审踏查时,在规划图上是耕地,属建设预留地,而到现场察看时,已经有了建筑物了。还有的规划图上是基本农田,而实际上已经不是农田了。
2、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不在规划建设用地区内进行建设,而要在规划区之外进行建设;二是不按预审、审批项目建设,擅自改变用途,如有的项目按工业报的,却建设住宅;三是不按预审确定的位置建设,而私自移位建设;四是少批多占;五是随意提出调整修改规划,有的地方在安排非重点项目时,不是把项目安排在规划建设用地区范围内,而安排在规划建设用地区外,为达到目的而提出调整修改规划的要求。六是违法用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项目不按项目审批程序进行建设,在未取得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私自动工建设。
3、在新形势新情况下遇到的问题。现行规划是1998年编制完成的,而在此之后我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再有,我市行政区划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撤乡并镇,我市乡镇由规划之初的108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75个乡镇。还有,这期间我市先后成立了各类开发区数十个,后经清理整顿保留了10个。这些问题在编制规划时,是根本没有想到的,因此不可能将这些情况纳入规划之中,所以,规划实施起来显得有些无奈。规划急待进行修编。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
1、规划编制技术手段落后,规划基础图件陈旧。这是现行规划自身存在问题的原因。由于规划编制技术手段落后,导致了现行规划在编制方面技术应用的层次不高,规划功能低下,规划预测及规划预留地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的出现。
现行规划是由规划文本及规划图组成的,规划图是实施规划与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然而四平市现行规划图是在199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绘制的。1991年至1997年在土地利用方面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土地变更管理手段滞后,图件变更没能跟上,如规划图上为耕地,而实际现状为建设用地(这种情况多数为违法用地)。再有,由于编制时间短,组织比较仓促,人力资金馈乏,加上人们对规划的认识不够,没能对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修正更改,致使出现了规划图件与实际不符的现象,给规划实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2、缺乏对土地利用的研究,特别是没有开展土地利用的战略研究,是规划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在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上,以计划控制为主,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如何适应土地利用变化考虑不足,致使规划偏重了保护而忽略了建设和发展。由于缺乏对土地利用的研究,尤其是对土地利用战略问题缺乏应有的研究,对未来土地利用的了解不透,土地利用安排的科学依据不足,所以预见性较差,致使规划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期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3、各级政府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视程度不够,这是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现行规划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主要是组织不力、没有专家、缺乏资金保障等原因。由于这些因素,才使得规划自身天生不足。另外还缺乏公众参与,人们对规划缺乏了解,才会出现违背规划建设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就如何解决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粗浅的看法。
1、各级政府应当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规划编制方面应该本着“政府组织、专家领衔、公众参与、资金保障”的原则,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组织,规划编制工作必须由政府组织、主持协调、划拨经费,资金保证对于规划编制仍至实施都是十分重要的;规划编制应该聘请专家指导,组织专业人才进行编制,并征取各部门、各行业的意见,还要听取各界人士、土地所有者的意见,是体现公众参与的现实性。这样才能使规划编制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用便于操作。在规划实施方面,各级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制定有效实施措施,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规划实施机制,从而保证规划顺利施实。
2、在规划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各方用地情况,制定出具有弹性和便于操作的规划。建议:①各地在建设预留地落位于规划图以及建设项目,尤其是独立选址在规划图上落位时,可以扩大一些比例进行落位。建设预留地落位应做到侧重城镇用地,兼顾乡村(新农村建设)用地;侧重重点工程用地,兼顾农业结构调整用地。②在规划编制时,由于有些项目无法预测,特别是国家重点工程很难料到,这就需要留一些机动指标,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既可以减少项目用地报批工作环节,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③规范规划的修改和调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对规划的修改和局部调整予以明确都是必要的,但必须严格规划修改和调整的范围,规范规划规划修改和调整的程序,提高规划规划修改和调整的规划门槛。可以参照《城市规划法》对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和局部调整的有关规定,对规划内容的变更,涉及改变土地利用发展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的,应作为规划修改;不涉及改变土地利用发展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的,应作为规划局部调整。④规范建设用地转换行为,实行建设用地转换政策,可以有效建设用地的集中和集约利用土地,还可以使规划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⑤规划文本及规划图件都要形成电子版的,特别是规划图一定要用绘图仪绘制,这样就不会出现手工绘图时的错误,在规划实施时也不会出现以往的问题。
3、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管力度,使规划实施纳入土地用途管制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应具有法定效力。切实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规划实施中应加强监管力度,尤其是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跟踪监管,就可以避免有些项目在用地方面不按审批建设、擅自移位建设、少批多建等问题的出现。至少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1995年四平统计年鉴》
2、《2000年四平统计年鉴》
3、《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和2015年远景规划》
关键词:巢湖市;农村居民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的理念,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否合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1、农村居民点数量与用地规模。2005年末,巢湖市土地总面积939,367.47公顷,全市有1,518个农村居民点,平均密度16个/百km2。全市乡村户数101.24万户,乡村人口312.60万人,农村居民点平均人口规模为667户/个和2,059人/个。
2、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差异。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72,36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0%,占建设用地比重的66.34%。户均用地714.7m2,人均用地231.5m2。全市四县一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庐江县>无为县>居巢区>和县>含山县。
对全市5个地域单元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进行分析,从含山县的196.7m2/人到庐江县的253.8m2/人不等,大部分县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在200~250m2/人之间。总体上巢湖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大,人均用地较多。
3、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情况。1996~2005年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上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1998~1999年由于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农村居民点面积有所减少,1999~2003年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最高值为72,673.30公顷,2003以后逐年减少;2003~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从72,673.30公顷减少到了72,363.16公顷。
二、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问题
1、城乡居民点用地规模同步扩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从理论上分析,由于城镇居民点人均用地低于农村居民点用地。因此,转化一个农民就会相应地减少居民点用地,节约出部分建设用地。也就是说,城镇化进程在用地上表现为城镇用地扩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总规模应该下降。但是,实际情况与理论上的分析有较大的距离。
1997~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从72,626.47公顷减少至72,363.16公顷,共减少263.31公顷。实际上从1999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点用地一直不降反增,2003~2005年才转为下降趋势。此外,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不降反增,从2000年的202.97m2/人上升到2005年的231.48m2/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变动不协调,两者比例失调,加剧了人地矛盾。
2、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依据巢湖市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为72,36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0%。从对巢湖市城乡建设用地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巢湖市还是大多县(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重都是最高的。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点建设基本上处在自发性的发展之中,为了农田耕作的便利,农村居民点多数服务于一定的耕作半径,从而形成了“满天星”式的农村居民点格局,客观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3、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度相对较低。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的建筑类型多以单层为主,各家各户独立成型且人均宅基地面积严重超标。2005年末,全市农村人口312.61万人,农村居民点用地72,363.16公顷,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高达231.48m2。
同时,农村居民点大多历史久远,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的建筑物相互交叉,互相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见缝插针式的建筑物非常普遍,当前大多数村庄的房屋、农舍等建筑物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朝向各异,前后错落不齐,小巷弯曲,村庄道路质量差;二是村庄内旧外新,建筑层次差别大、式样种类多、用材与装潢档次不一;三是功能混杂,缺乏公共活动场所。据有关调查,巢湖市农村建设容积率普遍小于1,利用率低下,给农村居民点内部基础设施的配置增加了很多困难,阻碍了居民点内部结构的优化。
就单个农村居民点自身的发展而言,其用地方式大多以外延式扩展为主,而忽视了对原有居民点内涵的挖潜,使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不断扩张,而老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不断荒废,往往新房林立,中心旧房破烂不堪,成为“空心村”。总体来看,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度相对较低。
三、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原因剖析
1、村庄建设规划滞后,规划意识欠缺。长期以来,农村的发展一般属于自发性的任意外延,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农村建筑物分布混乱,生活配套设施难以满足农民需求,生活条件差。新农村建设开展后,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纷纷开展村镇规划,但是规划体系严重缺乏,由于历史原因,村庄建设规划并非土地管理部门职能,因此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不够,土地利用的统一规划与合理安排难以实现。目前,巢湖大部分农村都未进行规划编制,有的村镇即使进行了规划,也仅局限于交通、水利工程等建设项目。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但是规划中没有涉及空间管理的具体内容,只是整理出超标、闲置和不合理用地,并没有从整体上改变农村脏、乱、差的落后现象。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差,规划编制滞后,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
2、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宅基地整理工作的启动和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包括旧宅的评估费用、拆迁费用、新住宅的建设及各种设备安装费用,以及煤气、水电等一系列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整理后的成本回收又很慢。目前,农村居民点整理主要靠地方政府投入,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地方财政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加之居民点整理后土地大部分用于农业耕作,资金回笼期长,所以许多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开展大规模农村居民点整理。
四、巢湖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措施和建议
1、制定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优惠政策,鼓励单位、个人投资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将通过整理增加的有效耕地划归投资者有限期使用,使用期限一般不少于30年。在土地使用期限内允许土地使用权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有偿流转。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后按比例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投资单位或个人确实需要的经审批后可优先安排使用。
2、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多元投资结构。农村居民点整理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表明,资金渠道的稳定,是农村居民点整理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虽然农村居民点整理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的国家措施,国家应占主体,国外经验也表明国家投资占70%~80%,但就我国目前的财力而言,国家承担70%~80%的投资是不现实的。为此,建议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多元投资结构,可以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农业综合开发基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低息无息贷款等渠道筹集,同时鼓励农民个人投工投劳。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三方投入的农村居民点整理专项基金。
3、明晰土地产权调整及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激励机制涉及到的产权调整,虽然不及私有制国家(地区)那样突出,但也存在着集体土地之间、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土地使用者之间的产权调整及利益补偿分配问题,如农村居民点整理涉及到田块重整、村镇合并等权属置换重划。因此,应明晰土地产权调整及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制定“土地分配与补偿条例”,把农村居民点整理后的利益分配与土地整理工作相互联系起来,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激励机制。
4、建立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要求,在明确划定村镇建设用地范围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对于划入撤并范围的村庄用地,一律不得再审批新的宅基地。同时,严格实行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转变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利用方式,引导并逐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进程。
5、加强村镇规划。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河北等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省市的实践表明,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的整理潜力较大,综合效益也比较高。要通过合理的村镇规划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尽可能在已占用土地中调整盘活;小城镇发展与旧城、旧村改造相结合,鼓励缩并零散村庄,建设中心村;在经济较发达乡镇推广建多层住宅和公寓,限制发展庭院式、别墅式住宅。要勾画好村镇边界,凡是村内有空闲地的不得批准外延占地;在山丘地区采取搬迁村庄,把占压良田的旧村址复垦为耕地。
6、严格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农民向集镇或在中心村购房后,应限期拆除旧房,使旧宅基地还耕;在实施住宅园区及中心村规划中,折价收购农村的住房。同时,实施增加挂钩和农村居民点置换等相关政策,减少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
(作者单位:南京国图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3S技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用
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是农业发展和延续的重要支持之源,同时相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发展问题都要以土地为基础进行一定程度的划分,因此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整个城市建设来说,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对土地资源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而为了更进一步地深入了解土地的具体情况,光靠人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3S这一类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就必须对3S技术在土地勘探事业以及土地建设规划体系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3S技术及其具体应用范围
1.1 遥感相关技术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在民用方面,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地球资源普查、植被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农作物病虫害和作物产量调查、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研制、地震监测等方面。
1.2 全球定位系统相关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GPS用于各类信息的空间定位,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它具有全天候、全覆盖、高效率等特点,且不受任何天气的影响,应用广泛,可移动定位,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勘测、车辆调度等。
1.3 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是对遥感信息进行解译和分析处理,利用卫星遥感对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是目前最经济、最快速、最客观的方法之一。
2 3S技术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的应用
2.1 GPS技术的具体应用
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实际上是针对土地的二次划分,这一划分有利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利于对闲置土地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同时还有利于我国对土地资源的更合理利用。因此这一规划就充分透露出可实施性,并且这一规划的具体实施对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部分土地的空间规划极具时代特色,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能够反映当今我国在新时代下的全新土地格局。
而我国过去的土地规划体系并不能很好地将土地的实际地域与空间分布情况明晰、立体地展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我国的土地重点建设项目的具体安派,为我国的相关土地规划活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进而使过去的土地规划和分配事业缺乏一定的肃穆性和说服力。而当今的GPS技术能够弥补空间感的缺失和规划性的不足,能够将土地的布局细化成空间分布图的形式展现给相关部门的地质工作者,进而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执行更具权威性和可实施性。
2.2 RS技术的具体应用
RS技术作为3S技术中的一种,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体现要比GPS技术更为明显,这一技术主要被应用于土地调查活动中的详细查询土地概况环节,具有集中性以及体系性等精密属性,这些属性能够为土地的详细调查活动提供更为便利的技术支持,利用遥感影像模式对土地进行全息影像图的构建,进而使政府相关调查人员对农田、水利等土地形态的布局有一个全方位的空间性了解。
由于遥感影像的应用,规划精度的提高极大地节约了建设用地指标,做到了建设用地指标利用的最大化。规划实施评价是指土地规划批准后,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规划实施评价要求准确反映近期土地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在规划实施评价中应用遥感影像可以准确反映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提高规划实施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3 GIS技术的具体应用
GIS技术主要能够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提供较为有利的软件信息支持,这一技术在3S技术领域中的具象化最为明显,因此,属于3S技术之中最为使用的技术,它所提供的软件支持贯穿于调查研究、规划编制配备、土地全息图制作以及土地大数据库上传、制作的整体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性环节之中。因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数据收集、整理、规划、布局、安置、储存、保管、处理以及换算等数据性环节都需要借助GIS技术来实现,与此同时,相关产品的二次开发以及程序编制、维护等体系也都与GIS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多数的GIS软件均有完善的图件制作功能,可以高效地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编制工作。GIS软件数据库构建功能解决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问题。GIS软件的二次开发和编程功能多被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构建,极大地促进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3S技术作为当今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的主要技术产物,在各个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研制、开发体系的支持,因此这一技术体系得以被广泛应用,并且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践环节展现了其具体的应用价值,在土地领域的3S技术应用,有利于实现土地的合理规划,有利于使人们的得到充分的维护,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实际土地利用效率,进而推动我国以土地为主的经济体制大变革,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应的机制建设,推动我国土地事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宽,刘志勇.3S技术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
[2]刘鲁军,黄道伟,任启萍.“3S”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8.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战略环评;重庆市;秀山县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56-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形式渐趋复杂,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强度,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1]。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简称战略环评,SEA)的范畴,是指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角度提出规划的最佳方案及其调整建议,同时提出消除或减缓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产生的负面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方案的形成阶段就参与其中,及早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规划方案可能引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而进一步改善规划方案,从源头上尽量减少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其优势在于可以弥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只考虑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土地利用可能引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不足。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促进土地利用更好地向环境友好方向发展,并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全面性、可持续性以及可操作性[2~4]。
二、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方案
秀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南缘、武陵山腹地、渝、湘、黔、鄂四省(市)结合部,为重庆市最边远的区县之一。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43′06″~109°18′58″,北纬28°09′43″~28°53′05″之间。根据2005年秀山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246 361.31hm2,其中,农用地210 572.35 hm2、建设用地12 292.58 hm2、未利用地23 496.38 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5.47%、4.99%和9.54%。
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进行的修编。规划基期为2005年,规划近期为2010年,规划期末为2020年。秀山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方案(见下页表1)。
三、评价的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PSR框架模型最早是由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在评价世界环境状况时所提出的评价模式[5],其基本思路是人类活动会给环境和自然资源施加压力,结果改变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质量;社会通过环境、经济、土地等政策、决策或管理措施对这些变化发生响应,缓解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压力,维持环境健康[6]。
在土地利用中,压力是指由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各种建设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破坏而对土地资源产生的压力。本文选取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人均GDP和耕地压力指数这四个指标。
状态是指土地受到外界的压力作用使得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或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选取土地利用率、城镇及工矿用地率和自然保留地面积率这三个状态指标。
响应是指为了预防和减缓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政府和公众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措施。本文选取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和基本农田保护率这三个响应指标。
四、评价方法及结果
1982年,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灰色系统的关联分析是系统态势度的量化比较分析,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程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7]。
土地利用涉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由于因素信息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使得该系统成为一个灰色系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不同于一般的建设项目,评价一般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时限较长,评价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灰色性的特点,因而可以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比较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不同水平年环境序列与理想环境序列的关联度,综合评价规划方案对环境的影响[8]。
1.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参考序列就是作比较的“母序列”,记作X(k),一般选取最优指标集,记为:X(k)={x(1),x(2),…,x(n)},(k=1,2,…,n)作为关联分析的原始参考数列。比较序列是与参考序列作关联程度比较的“子序列”,记为:Xi(k)={xi(1),xi(2),…,xi(k)}。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根据土地利用的具体情况,按其可能给环境带来的最佳影响或根据相关经验以及环境质量标准确定参考序列,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前后的环境序列作为比较序列,利用其实施前后的环境状况与理想或最优方案之间关联度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比较、排序[9]。
本文根据相关经验和行业标准选取了各个指标的标准值,组成环境影响评价的参考序列;通过对秀山县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2006―2020年)中各项指标值的推算,组成环境影响评价的比较序列(见表2)。
2.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为消除由评价指标物理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在评价之前,需将样本中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10]。
3.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运用灰色建模系统IV软件计算各比较序列中每一个指标相对目标序列对应指标的关联系数以及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其中:分辨系数ρ取0.5。
ζ=1,0.5167,0.6222,0.5196,0.3333,0.3982,0.4378,0.5912,0.3570,0.47151,0.6135,0.5588,0.8336,0.5629,0.6190,0.6908,0.5275,0.4052,0.33331,0.4106,0.4708,0.4988,0.3333,0.4005,0.4330,0.4390,0.4142,0.7505
关联度为:R=(1,0.5248,0.6145,0.5151)
即2005年秀山县土地利用现状以及2010年和2020年规划方案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与预期的环境标准的关联度分别为0.5248、0.6145和0.5151。
4.评价结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秀山县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方案带来的环境影响与预期的环境标准的关联度均大于0.5的水平,说明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方案带来的环境影响都与环境标准比较协调;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方案带来的环境影响与环境标准的关联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2010年规划方案与预期环境标准的关联度为0.6145,大于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与预期环境标准的关联度,2020年规划方案与预期环境标准的关联度为0.6145,小于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以及2010年规划方案与预期环境标准的关联度。
规划方案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评价指标看,主要是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压力指数的增加、城镇工矿用地率的增加以及自然保留地面积的减少。即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大幅增加,占用了大面积的耕地,同时大力开发荒草地等自然保留地为城镇建设用地所需,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由于秀山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因此,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加工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矿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环境污染,影响环境质量。虽然森林覆盖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并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由于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扩大带来的环境破坏明显大于森林覆盖率上升带来的环境质量的提高。
因此,在规划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及生态用地面积,合理且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灾害控制,综合整治矿区生态环境,建立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机制。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与讨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强度,其带来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采用PSR框架模型,从土地利用的压力、状态以及生态环境的响应三个方面选出10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比这10个因子在规划实施前后的相对变化,预测规划方案的实施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本次规划方案在优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目前,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还正处于初期阶段,相关理论和方法尚不完善[11]。文本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初步探讨,尝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秀山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进行评价。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应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尚属尝试,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灰色关联分析因为自身的特点,对样本量的多少没有过分的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且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不一致的情况,运用此方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较合理。但是常用的灰色关联度量化模型求出的关联度总为正值,不能全面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12]。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采用静态的标准值作为参考序列,不能全面反映规划方案实施的效果。因此,本研究的评价方法还有待改善。
参考文献:
[1]陈文波,赵小敏,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报,2006,(1):134-138.
[2]贾克敬,谢俊奇,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6):15-20.
[3]蔡玉梅,郑伟元,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3,(6).
[4]王永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与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国土资源导刊,2006,(1):36-38.
[5]蔡玉梅,谢俊奇,等.规划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5,(2):3-8.
[6]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2):21-28.
[7]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0.
[8]曾光明,杨春平,曾北危.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J].中国环境科学,1995,(4):247-251.
[9]荀文会,刘友兆.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22):10-14.
[10]孙健卫,黄贤今,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江西农业大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