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时间:2023-08-01 17:39: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第1篇

【关键字】初中地理教学;困境;对策

【中国分类号】G633.55

新课改的实施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改变,对初中地理更有着极大的影响。以新型的教育理念及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地理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掌握能力。初中地理主要有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两大板块,这两部分都和高中知识有很大关联,甚至影响着学生的高考。所以,要加强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视,提高学生地理方面综合素养。

1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境

1.1地理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曾被作为边缘学科,很多学校地理教师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地理课堂秩序往往比较其他专业课程而言比较散漫,而教师却无能为力,当然,有些学校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的地理教师,很多初中的地理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并不能带领学生学习深层次的地理知识,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地理知识,可想而知,学生学习的结果固然是片面的,这样不仅没有做到实施新课标计划,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奥妙,不能对其产生兴趣,进而无法高效的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

1.2教学设施落后,部分学校对地理教学不够重视

虽然地理作为教学大纲要求出现在初中学生的课表上,但是有些学校并没有真正按照要求严格执行。没有专门的地理教研组,平时也没有安排教研活动,而且学校对于地理教师的要求并不高,没有公开课来督促教师,使教师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当然,还有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地理学科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地理知识,让地理的学习更具生动性,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配备相应的设施,甚至最基本的地理教学用具都没有,很难达到教学要求。

1.3教学方式陈旧,学生不重视

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过去的被动的接收知识的学习模式。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锻炼学生的探究精神,不能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被迫或有压力,经常带领学生进行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当然,由于多方面原因,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学习不够重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大多将精力放在主考科目上,对于地理,以为只是简单的背背就够了,不能深入的探究地理知识,掌握的自然也不扎实,理解不够通透,导致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低下,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2有效突破初中地理教学困境的对策

2.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新课改的事实,对初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摸索适合学生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地理学科,要求教师不仅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更要在专业性的基础上注意拓展地理相关知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将学生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另外,对于部分学校教师不够专业的问题,学校应该为教师建立学习的平台,让初中的地理教师互相交流,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更能研究解决地理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安排讲座、公开课等交流模式,全面提升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2.2加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

很多学校不仅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更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设施上存在漏洞,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地理学科都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少相应的辅助设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针对地理课本中信息量较少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信息进行整合,使其更加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走进国家―法国、美国等章节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下载各国家的标志建筑,历史任务等,搜索民俗民风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当地文化。从各方面加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转变地理不受重视的现状。

2.3培养学生兴趣

对地理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才是每位教师的目标。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的是辅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作用,教师要明白,培养学生真正的对地理学科感兴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究地理知识,让学生从各方面深入了解地理知识。

3小结

地理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也是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初中的地理教学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克服,完善教学方式,让初中地理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殷云霞.浅谈新课标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时代教育,2010,7(5):156-158.

第2篇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1.地理素养的定义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它不仅包括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特有知识体系,也蕴涵有区域比较、区域综合与分析、观察、野外实践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此外还包含了地理学家在探索地球表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地理素养是地理教育教学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般认为,地理素养由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部分组成,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地理素养的特点

地理学的特点在于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丰富的研究方法、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并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赢得广泛的生存空间。受地理学科性质的影响,地理素养与其它学科素养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多方面的基本特点。

3.地理素养与地理教师培训方式

地理素养是地理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提升地理教师地理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在职培训,而培训中方式的选择又尤为重要。通过培训前的调查,可以明确地理教师在地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有效设置培训课程和内容,使培训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选择紧密贴合地理学科实际的培训方式,可以促使地理教师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弥补自身不足;通过训后跟踪调研,可以及时对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巩固培训效果,提升培训价值,同时调整和完善培训方式,使下一次的培训更为有效。

二、重庆市农村初中教师地理素养概况分析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师的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地理教学的状况。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开县、梁平、石柱、黔江、涪陵、南川、万盛、綦江、合川、江津、潼南等20多个区县的上百余名初中地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进行调查可以发现,重庆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很大一部分非地理专业毕业,地理素养较差,其师资水平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初中地理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地理新课程的实施。

1.地理专业知识有待加强

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知识部分,涉及天文、气象、水文、土壤等各个方面,抽象难懂,不易理解,如果地理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在讲解时就会有很大困难,不仅不容易讲解清楚,还有可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而与城市地理教师相比,重庆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大多非地理专业出身,大部分由历史、数学、语文、政治等其它学科教师担任,没有经过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比较贫乏,理解也不透彻,在讲解过程中纯粹照本宣科,不能知其所以然。同时,他们对地理科学的发展态势也缺乏了解,不能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地扩展学生知识视野,难以胜任初中地理教学。

2.地理专业能力亟待提高

地理专业能力是教师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地理专业能力包含地理学科能力和教学能力,即不仅要有社会科学类常规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技巧与能力,还要有自然科学类的演算、实验、制图、考察等技能。根据信息时代对数字地球教学技能的要求,地理教师还必须与时俱进及创造性、艺术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重庆市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大部分属于非专业教师,地理专业能力如实验、实习、制图等能力极其欠缺,有的教师甚至不能绘出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轮廓图,加上农村学校条件所限,现代技术媒体设施设备不完善,地理信息能力也有待提高。同时,由于自身条件及学校条件所限,在教学中也不能体现较好的教学技能技巧。

3.地理专业意识急需提升

农村地理教师大部分专业意识比较单薄,非常不利于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将地理看成可有可无的“副科”,对担任地理学科的教师存在偏见和歧视,认为他们无能,也认为任何教师都可以教地理。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尤其突出,所以农村中学初中地理教师大部分都非专业出身。这部分教师本就没有地理专业背景,对地理学科谈不上兴趣与喜爱,再加上对地理知识和技能都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很多时候自怨自艾,勉强走上讲台,长此以往,地理教学不能体现应有的价值,更谈不上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三、基于地理素养提升的培训方式

1.问题驱动培训,满足学员需求

问题驱动式即通过问题这一桥梁达到教学目的的培训方式,它主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国培计划”的学员来自重庆市各区县农村初级中学,有一定教学经验,也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对地理教学规律具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教学中产生了很多困惑,认识上存在许多误区,日积月累形成的经验也成为他们拒绝变化或发展的障碍。基于对学员的这种认识,在进行每个专题培训时,授课专家都应与学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现有水平、培训需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初中世界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的培训课堂上,授课专家就可列举初中世界地理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让学员自行选择最需要了解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满足学员在重难点剖析、学法指导及教学建议方面的需求,对其地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2.专家讲座培训,扎实专业知识

专家讲座式即授课专家以通俗的语言表述高深的理论,将培训内容以专题讲解的方式传递给学员的培训方式,为加强效果,需要授课专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要注重与学员的互动交流。培训中,为加强国培学员的地理专业知识,拓展地理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等,知识性强或信息量大的课程都以专题讲座和专家与学员对话为主的方式进行。例如,为扎实地理专业知识,让学员了解地理科学的新发展,“自然地理专题”、“地理信息技术新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都可采用专家讲座方式,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凸显地理学科专业性,围绕专题,以预设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贴近初中地理教育实际,注重针对性、突出实用性、落实引领性,以促使学员地理知识的拓展与提升。

3.案例分析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让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方式。通过案例,对地理学科能力进行培养,也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促使学员地理专业能力的提升。培训中,授课教师可根据培训内容准备相关的主题视频课例,最好是一线教师的优秀课例,通过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可以更加凸显培训主题、突出教学问题、拓宽教师讨论和反思的视野。培训学员已有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作为案例进行交流分享,使大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并主动接受新的观点,提升对其专业发展有价值的能力。另外,培训不但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增加地理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方法内容,授课教师可将野外实习考察的相关案例和视频展示给学员,让学员进行讨论分析,提升学员专业能力。

4.参与体验培训,增强专业意识

第3篇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生前曾从世界科学的高度,确认地理学科综合性科学性的特点,并提出地球表面各圈层,包括陆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及人类圈之间相互作用的观点,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21世纪的现代文明,要求全体国民都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让社会和自然能够和谐地发展。全体国民都能够真正地从自己做起,为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些功能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在地理教学中把这些功能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小学到了初中,学生年纪是13岁左右。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小学生学习科学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虽然不稳定,但培养他们学习地理兴趣的可塑性强;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地理的兴趣则趋于稳定,其兴趣程度取决于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另外,小学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知识,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却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地理知识的特点。把握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对初中地理教学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爱好受社会舆论与评价导向的影响非常大。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爱好这个因素。江苏省徐州市从2013年开始,在中考中将地理学科改为考查科目(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对以后的地理教学将起到非常不利的因素,对很多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的地理学科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我们要想方设法扭转学生普遍不爱学习地理的倾向,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再上升为动机。一般来说,中学生是喜欢、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自然的,并希望了解他人,同他人和谐相处。其中,适应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空间与位置、认识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是当代初中生、高中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环境、关注自身发展的重要话题,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

例如,在初中地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环境伦理道德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有机结合。初中地理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与人文多样性,同时初中地理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切实懂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的真正含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表明,“人”和“地”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应当处理好“人”和“地”之间的关系,科学地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前,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更加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前瞻性和指导作用,强调地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营造真正重视地理教育、支持地理教育、发展地理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21世纪,人类面临着很多重大的挑战,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逐渐严重的问题。初中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其他学科虽然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但都没有地理学科那么直接、那么有效。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优势,以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全球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地理科学知识、资源与环境问题,涉及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国家的生态安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GDP已经名列世界第二,超过了日本;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要掌握,老百姓也要了解;专业人员要掌握,管理决策者更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要求地理课程处理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和伦理意识。

初中地理教学应该拓展地理教育价值,构建大地理教育观,把资源环境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应立足于人类与环境的协调美,即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创造老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

(江苏省新沂市高塘中学)

第4篇

1.乡土地理教学概念

乡土,顾名思义就是指家乡、故乡,但也指地方。我国不同时期的地理教学对乡土的范围规定也是不同的。乡土可以是以一个省、市或地区为单位,也可以是以一个县、区或乡为单位。乡土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部分,可以讲述本省地理情况或者是本地区地理情况。

2.乡土地理教学原则

2.1经济性原则。

在实际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直观、实用的教学工具,方便课堂教学。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就必须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大自然和社会,亲身体会。这一实践性活动必然产生一些费用,就需要学校和学生一起承担,并秉承节约理念,做到低成本高效益,花较少的钱学更多的知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时间和距离,不能过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路程上也不应太远,采取就近考察的方式。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活动时,学校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平安出校,平安返校。

2.2选择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是一种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遵循选择性原则,不仅要选择具有乡土气息的,能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乡土地理知识,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探索性的地理知识。教师在选择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理情况,满足学生的兴趣。

2.3引导性原则。

教师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在新课程的倡导中,要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导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乡土地理教学的魅力。学生有不清楚或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改变知识的单项输出模式,改为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学习的新模式。

2.4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都不一样,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除了自然地理特征不一样,人文景观也不尽相同,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城市和乡村等。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乡土地理教学这一部分,教师所展现的乡土地理教学要有一定的侧重点,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展现所在地的风貌。教师选择的乡土地理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理情况进行选择。如果学校在东北平原,那么就可以讨论东北的农业发展状况,东北平原盛产的作物、农业生产时间、当地的气候条件等等。

3.乡土地理的利用策略

3.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很多的中学教师对于乡土地理教学仅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并没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践学习乡土地理知识。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大力支持和引导,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了解乡土地理知识,用实际行动去感受乡土地理的魅力。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重要,决定着乡土地理教学的范围、质量等。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中,大部分的教师虽然毕业于师范类院校,但不是地理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比较低。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教育部门要大力提高农村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为初中地理教学配备高素养的教师团队。此外,教师队伍不固定,每学期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动,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师往往不是地理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有些地理教师甚至是年纪比较大的。学校要对地理这一门课引起重视,选择具有地理专业素养的教师来担任地理教师,改变任何教师都当地理教师的现状,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2改善地理教学条件。

城市的学校和农村的学习相比,不仅在师资力量上占有优势,还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占有优势。农村学校的硬件设备落后,已有的教学设备使用率低,教师受自身因素影响,不能很好的使用教学设备,造成教学设备的闲置和浪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然而多数的学校并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而是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地理教学工具,以此来弥补多媒体教学设备缺失的不足。

3.3完善现行考试制度。

初中地理并不像高中地理那样,它的要求比较低,只要求学生地理能通过会考。这个会考对于学生来说很简单,不与升学挂钩,所以学生和学校对地理并没有很大的重视。有些学校甚至出现减少地理课时的现象,把大量的学习时间留给数学、英语等主科。在追求中考升学率的大环境下,地理学科受到冷落,而乡土地理教学更本就是口头一说罢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明显感觉到地理知识的匮乏,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上有一定难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些最基础的地理知识。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初中地理考试制度,使初高中地理知识能很好的衔接。这样做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能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4.总结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地理教学 教学成效

长期以来,相对于初中阶段其他学科而言,地理教学成效一直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教师的教学手段、模式和教学空间等方面也存在着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地理教学成效的提升。我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究与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强化地理学科意识教育,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向学生讲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有些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低下,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意义理解得不够深刻,认为地理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从地理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如地质矿产的发掘勘探、自然环境的研究与保护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二)让学生增强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要想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如结合本地区一些奇特的自然地貌向学生详细介绍其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有助于地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向学生灌输科学的学习思想。有些学生对地理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地理学习的科学性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地理就是背一背概念,机械套用几种理论,这种思想是非常片面的。其实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就像学习数学一样需要理解,靠死记硬背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地理学习研究的几种科学方法,让学生明白:平时不努力,靠最后的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学习。

二、强化先进教学手段运用,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兴趣。在地理教学中,许多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尤其是教学信息的严重不足,让教学课堂变得较为空洞。此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活动补充丰富的影音资料作为教学信息,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口与人种等内容的时候,我就选取了不同肤色的人种影音片段辅助数据和文字说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增强。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讲授与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复杂的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有些知识点就是非常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的,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将复杂的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或模拟展现出来,提高教学形象程度,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降低教学难度。如在教学海陆变迁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直观观察,深化理解,提高教学成效。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强化互动。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教学。多媒体手段可以为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提供翔实的素材,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在进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选取了某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以多媒体手段播放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开展辨析与交流,教学效果就比较显著。

三、强化自主探究模式教学,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合理开展分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分组教学活动,一定要把握好分组的原则。在一般情况下,许多教师都习惯于按照位置进行分组,其实这样的分法是不标准的,应当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能力作为分组的标准,将班级地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与相对薄弱的学生均衡地分布到每一个小组里面,确保学生在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时候实力均衡,也便于各个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帮助。

(二)科学设计题型。在自主性探究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探究题是重要的载体。在这一载体内容的设计中,教师要把握好几个原则,首先是全面性原则,探究题要全面体现教学目标,整个地理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着探究题的研究与讨论开展,其次是逐层深入原则,组与组学习探究题时要相互联系,并逐步加深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抓住问题的重点。

(三)发挥引导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依靠自己和小组的集体智慧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这样做并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的作用,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好启发引导作用。在学生遇到难点环节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予以启发引导,重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方面的启发引导,还要指导学生交流完善学习成果,提高教学成效。

四、强化课堂教学空间拓展,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开展课外参观活动。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应当是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模式,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45分钟的同时,还要充分拓展教学空间。我紧紧抓住各种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活动契机,让学生增加地理知识积累,如组织学生参观团市委组织举办的以“魅力家园”为主题的地质展览,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参观活动中加深对地质知识的理解。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我在组织教学活动之余,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地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亲身体验一下,如对本地区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开展专项调查,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等,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第6篇

【摘要】所谓实用性教学,就是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根据各类学科特点、课程实际教学以及学生发展需要等综合性状况,采取相应形式手段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成功地组织和开展实用性教学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执教者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综合性的教学业务素养,如教育战略性眼光,中长期目标规划意识,多学科联系教学能力等;二是执教者要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和整体把握能力,主要是指拒绝急功近利的短视心态并着眼长期效应的科学成败观,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把握能力。本文认为,只要教师基本具备以上前提条件并积极付诸实施,实用性教学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简要阐述。

【关键词】初中地理 实用性教学 情感因素渗透 实践与思考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由于“重理轻文”传统心态和应试教学的习惯性影响,还有教学方法和学习意识等多方面的不良因素,初中地理课程及其教学活动长期处于不受重视的困惑境地。笔者之所以提出“实用性教学”而非“有效性教学”,出于以下考虑:首先有些人误以为,一提到新课程理念就是“有效教学”,好像传统模式下的都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是不客观的说法。这就好比新课标已经施行多年,某些学科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再说,对当前诸如初中地理之类的课程教学而言,实用教学既包含有效成分,又比较实实在在,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喜欢和接受。如何开展初中地理实用性教学活动呢?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1.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优化地理课程教学。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根本力量,是开展实用性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正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就目前状况来说,只要谈及初中地理之类“软性学科”的困境,许多教师不注重自我总结和反省,不主动拿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而是把原因归结到教育制度改革、传统意识偏见的大气候以及学生不愿学、不肯学等上面,发出怨天尤人的慨叹,总是摆出一副无辜受害者的样子。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承担教学工作上的责任吗?再说,每当遇到问题困难和曲折,它们在坐等靠面前最终能够自行消失吗?因此,作为学校工作中的组织者、主导者、施教者和推动者,我们要认清形势、自加压力,善于反思、积极施为: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把握新课程理念精神,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性修养;自觉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品教兼优、受人拥戴的良师形象和能师风范,为优化课程教学活动充值加分。

2.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努力掌握好地图知识,并教会他们正确的读图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实现优化课程教学的目的。由于初中地理的基础性特征,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图表比较丰富,对初学者来说既新鲜又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执教者应当把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他们远离“死记硬背”,而是指导他们逐步树立空间地域概念,学会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并借助地图来掌握好地理知识和原理。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深受学生欢迎,又可以为培养其终身受用能力奠基铺路。

3.灵活选用方法手段,优化地理课程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学科特点、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坚持把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结合,把课内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充分结合,把书本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效链接起来,努力做到灵活选用、相得益彰,从而有效实现优化课程教学的目的。比如,关于大气运动、海洋运动、地球运动和地壳运动等内容,既不可能进行实验性活动,光是运用“条款化语言”教学让学生又无法完全接受。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化操作教学,通过显示相应原理示意图,运用箭头、线条、颜色以及物体相对变化等体现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运动的过程,从而把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现象直观地演示在学生眼前,并结合教师的语言描述,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学习地图和比例尺内容后,可以布置学生经过实际测量后共同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知行统一。

4.加强学科知识联系,优化地理课程教学。地理学集自然、环境和社会为一体,具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双重属性,其知识构建涉及很多学科,教学中非常需要外来学科知识的支撑。相对而言,如果把地理知识运用于其他学科教学之中,同样会发挥良好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多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联系和整合,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理解和接受,又能给他们带来学习上的更多实惠,从中收获“双赢、多赢”的效果。如语文与地理之间的联系:“橘生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意在说明淮河南北气候的差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根据我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状分布”地势特点的艺术描绘;“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形象地表达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再如“四大文明古国为何都是发祥在大河中下游流域?”这是历史与地理之间的共有知识。此外,地理与数理化、音美生等学科均有联系。

总而言之,虽然初中地理长期遭遇轻视和弱化,但是应当坚信,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起来,不甘落后、认真应对,善于调动各种有利因素,积极开展实用性教学活动,一定会迎来意气风发的美好明天。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51-02

一、面临的困境

1、人们对地理教育认识不足,导致农村初中地理教育举步维艰

人们对地理教育的认识,首先在于各级行政部门在抓经济建设时,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和政绩,忽视了地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时把地理教育放在了次要地位,正如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赫特纳所说:“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就像小媳妇似地受人歧视。”

第二、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总认为地理课为“豆芽课”,是“副科”,不如语文、数学、外语、甚至物理、化学、政治、历史重要,使学生产生偏科“厌地”、其它学科教师轻地、学校领导教学投资易地的“地危机”,许多农村初中无地球仪,无地理教学挂图,甚至学生用的地图册也没有,像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教师如何教学?如何培养现代公民的地理素养?

第三、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与落后的农村,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低,认识不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根本不理解地理教育,更谈不上重视地理教育了。

总之,无论是社会、学生、家长,还是决策者,他们对地理教育认识不足,既不利于全民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不利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进步。

2、中考科目设置不合理,制约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发展

目前,笔者所在西部地区中考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这样设置中考科目给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领导产生误导,使他们认为除了中考科目,其它学科就不重要了,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常把地理课“搭车”,地理课形同虚设。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只重视孩子中考科目的学习,不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的中考制度,既不利于农村素质教育的开展,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发展。

3、农村地理教育师资匮乏,水平欠佳

前几年,由于高考取消地理科考试,地理专业毕业生分配困难,许多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纷纷改换“门庭”,导致地理师资培育“断代”,再加上初中地理科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地理教师在奖金、评定职称、业务考核、职业培训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部分教师愤然“离地”。近年来,又由于各地区高中教育的发展,急需大量地理专职教师,农村初中学校仅存的专职地理教师也被调走,导致农村初中几乎没有地理专业的教师上课,就笔者所在的区的村初级中学校,无一名专职地理教师,即使有地理专职教师,他们基本上是专科毕业,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不高,又因初中不重视地理教育,教师也无心从教,无心参加培训,更无心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难以提高,这样低水平的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又怎能胜任21世纪的地理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

为摆脱农村初中地理教育面临的困境,促进农村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二、采取对策

1、与时俱进,提高地理教育的认识,重视农村地理教育的发展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国家建设和发展,各级行政部门只重视经济建设和眼前利益,忽视了地理教育,导致人们环境意识淡薄,公民的地理素养极差。大肆毁林开荒,滥伐森林、过渡放牧、围湖造田、任意排放污水等行为经常发生,导致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危在旦夕。所有这些,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重视?令我们反省吗?为了我们的家园,全社会都要重新审视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农村中学地理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同时要求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向社会介绍地理、向学生推销地理,帮助家长重新认识地理,树立地理科学的形象,使社会、学生、家长、乃至全人类改变对地理教育的认识,为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发展地理科学。”

第8篇

一、初中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地理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学习到知识,同时,将受到全面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祖国波澜壮阔的大好河山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奔腾不息的黄河到富庶广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诉说着千万中华儿女五千年来的豪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向学生展现着震撼世界的“中国梦”,从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复兴,中华儿女以自己的顽强不屈讲述着中华民族新的神话。

然而,有一些学校片面地认为初中地理并非中考主要科目而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很显然,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初中地理教学,首先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我们祖国的现状,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我们祖国的下一代成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有志青年。几代中国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不断摸索,总结出“少年强则祖国强”的真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的新一代青年是成为祖国建设合格接班人的必需条件。

地理教育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和基本国策。比如,“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这一基本国策,许多学生都听过,但是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一国策的制定原因和现实意义。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我国虽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人口基数过大,人均资源不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同时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一步。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深深地体会到,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地理学科,那就一定是“优美”。地理学科不像语文的绰约美,也不像数学的严谨美,地理学科的美,在于它独特的趣味性。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踏上南极冰盖,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征服珠穆朗玛峰,可是,在地理课上,每个人都能有机会了解这些地球上神奇的地方。“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初中地理课程就像一对翅膀,带着学生自由翱翔在这山川湖泊中。许多人梦想着能环游地球,饱览世间名山大川,在地理课程中,就是这样一次心灵的旅行,让心去感受地球上每个角落的魅力。

三、初中地理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对学科教材有着自己深入而独特的理解。在笔者眼中,地理教材不仅能告诉学生许多知识,还能教会学生一些灵活实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例如,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各种表格、图表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学习如何从这些图像信息中获取有效的内容、怎样分析图表。这些方法,将伴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发挥出巨大的用处。对于学生日后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道路,他们从地理课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探索方法,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创新,是从平凡的日常点滴中发现不寻常之处;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思维、合理的分析、科学的方法,这些是学生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也就是综合素质。初中地理学习超越自身的重大意义,使得这一学科成为素质教育推进的一块“战略要地”。作为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认真对待日常的教学实践,为学生细致讲解课程知识点的同时,有意识地强调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工作重心,身体力行地争当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新一代国家建设者。

作为中学教学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是关系到全民素质提高这一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我国面临的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和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学科。初中地理课程不应该因为不属于所谓的中考重点而受到冷落,相反,初中地理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初中地理课程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将培养出一大批热爱祖国、有知识、有理想的新一代青年。笔者深信,初中地理教育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优化提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04

就目前初中生学习状况而言,地理是一门不受学生重视的学科,常常受到初中学生的忽视。但是,这种现状并不能改变地理是中考科目之一的实际情况。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对于初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帮助,因此,如何使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得到保障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提高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意见。

一、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的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一直不高,这些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关注学生自身的小学素养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兴趣不仅是形成爱好、特长的起点,也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力量。

一是设置悬念教学,激发兴趣。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应在不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中发展深化。因此,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设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培养其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多发现身边的地理和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将枯燥的地理知识转化为我们身边有趣的地理、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并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以身边的地理现象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地理知识更易理解掌握,也就更持久。如在学习地图时,引导学生将贵州省地图、铜仁市区地图进行比较,得出比例尺不同,内容详略不同的结论。其次图文结合,善用地图。地图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运用地图教学,并且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再次是科学记忆。重要的地理知识,如名词、概念、规律和原理等,需要记忆。教师引导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如谐音记忆、口诀记忆、歌诀记忆、首字记忆等等。

四、建立评价体系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我们应努力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不仅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整天处于学习压力的氛围中,缺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今后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例如,在进行生物课教学时,因为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先实验后教学或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体会到科学的谨慎性和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严谨,少了一些粗心。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产生高度的感慨与崇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更加的热爱。其实,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就是德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德育渗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总结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盲目性与分散性的问题,缺乏教学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当完成教学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老师应该把有关德育方面的授课内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课程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和教学中所有有关德育的知识放在一起讲。

例如,老师在讲“初中一年级地理”课时,先把本书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中一年级地理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讲一些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的良好意识。

通过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环境、自然、人文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进而衍生出热爱祖国、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隐藏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然后在授课时,在适当的讲课内容中渗透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时,其中有些科学家需要老师去介绍,譬如:施莱登和施旺是如何发现细胞学说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实验的以及做实验的次数,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从而更加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3.联系实际渗透法

在现今的初中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科学的认知、思想的觉悟、个人修养、实际生活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的渗透。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德育

一、当前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初中地理新课标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了要从积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从总体看,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在不断得到加强,但在具体的贯彻落实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层次较低,只停留在基本品德的培养上。当前,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无非就是在讲课过程中提醒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等进行简单的道德品质渗透上,有时候只是寥寥几句的敷衍而过,而对学生深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教育、引导还有所欠缺,德育只是停留在了口头上,体现在了一些个别的活动中,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日常的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是手段单一,只停留在单纯的课堂灌输上。单纯的说教是没有说服力的,久而久之,反而还会让学生反感、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德育渗透需要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以更有效地启迪和感染学生。而目前,中学地理教学普遍存在课堂灌输较多,其他教学手段运用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

三是缺乏实践的检验,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传授上。中学地理课程中蕴含了大量的德育素材,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对结合点挖掘不够深入、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结合不紧、比重失调等问题,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德育内容无法真正传达到学生的心中。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初中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等。

三、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一)借助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学生的成长,是学习、感受、实践、认识的过程,认识美、发现美,有利于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地理学习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生呈现出美与丑的鲜明对比,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形成纠恶向善、改造世界的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在水资源的教学中,有江河湖泊及冰川、雪山等水资源为人类带来的价值,如九寨沟的神奇之水,长江黄河的奔腾壮观,青藏湖泊的秀丽风光,这些水资源对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应当看到黄河断流、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水污染等问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学生通过这些现象会对我们身边的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继而再通过节水教育、家庭用水调查等,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净化学生心灵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教材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素材,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如七年级地理中,教学“地球表面形态”时,学生能体会到东非大裂谷的壮观之美、太平洋的广阔之美;教学“天气与气候”的内容时,学生既能联想到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可想象出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海边的惊涛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楼,无一不在昭示着美好的景象。通过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比如梯田等,可以品味到人类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和力量之美。诸如此类的素材非常丰富,教师可采用适当的方法,以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来震憾学生的心灵,让其感受美,让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情感。

(三)展示我国丰富的地理资源,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以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的。地理课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可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等。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出惊讶的感叹声,这就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我国的地理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教师要为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独有的一些地理现象、地理资源等,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黄再龙.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考试周刊,2012(33).

第12篇

【关键字词】初中地理学科;实验教学;策略方案

根据新课改大纲的教学要求,初中地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在此前提背景下,各地初中学校开展了针对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改革。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应当首先从课堂知识点出发,结合课堂教学材料,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更加充分的时间、机会去自主观察、自行实践,最终掌握本节课堂的知识要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掌握,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地理科目的学习乐趣所在,养成主动思考、自主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中,笔者将以《大洲和大洋》一课为试验课堂教学案例。第一,为同学介绍国内外著名航天员的故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结合世界的海陆地图,引导学生去观察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比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陆地总面积约30%,海洋总面积约70%的结论。同时,观察海洋、陆地的分布规律,得出——南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少,海洋面积较大,南极洲由陆地构成;北半球海洋面积较少,陆地面积较大,北冰洋由海洋构成的结论。第三,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一:将学生们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获得一个地球仪,随意将地球分成体积均等的两半,观察其中陆地、海洋面积的所占比重大小。学生们发现,海洋面积总是要大于陆地的面积。第四,在学习了课本上关于“海峡”、“海洋”、“岛屿”的定义后,从地球仪上依次找出:马六甲海峡、黄海、太平洋、亚洲、印度半岛和台湾岛。第五,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准确标记出四大洋和七大洲。仔细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然后请同学们首先写出各大洲的名称,然后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通过拼图游戏得出结论: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第六,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三:用简单几何图形一笔画出七大洲,注意赤道和180度经线。世界上除了七大洲还分布着四大洋。学生和老师一起在地球仪上找下四大洋的位置。被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包围的是太平洋,它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包围的是大西洋,它是世界第二大洋,轮廓象“S”形。被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包围的是印度洋,它是世界第三大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它位于北极周围,终年被冰覆盖。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最后归纳小结,理清思路。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课后探究,引发思考。请查阅世界地图,观察哪些大洲是相连的?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

二、初中地理课堂试验教学的要点策略

第一,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地理试验课程。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联合学校,加强地理试验课堂教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当为地理实验课堂配置必要的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必要的教学工具,例如绘图仪器、测量仪器、地球仪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修养,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实验课堂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分析、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生动的学习体验,是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想办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建快乐、和谐、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地关心与支持,鼓励学生勇敢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提出疑问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多多利用个人的课余时间,去查找、收集关于地理知识的材料,拓展阅读面,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第三,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大胆验证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在实验证明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通过提出问题、给予提示、创建情境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继续完成学习活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至完成地理实验学习活动。综上所述,初中地理科目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创建活跃、自由、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各地初中地理教师应当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实验课堂教学方案,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生平,古新.浅析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甘南地区为例[J].学周刊,2017,(07):77-78.

[2]唐祥蓉.地理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方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9):97-98.

[3]张雅琪.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初探——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为例[J].才智,2016,(12):50.

[4]张术良.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5,(2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