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3-08-01 17:3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县域经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在全国的战略位置越来越清晰,海西经济区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的时期。然而,虽然有中央支持、各方献策、台湾响应等有利因素,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想发展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还是要面对诸多挑战的。如同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区的发展一样,县域经济是构成地区经济的基本元素。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经济发展要依靠县域经济的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海西经济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量。

一、县域经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十二五”规划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加快推进

海峡西岸经济区涵盖20多个设区市的区域经济体,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独有的对台地理优势,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和决策。

去年,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单独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通过持续努力,到202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很显然,《规划》明确了“十二五”规划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需要加快步伐,持续推进。

2.县域经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一个综合体,它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相互交织,构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海峡西岸经济区内有25个县级市和101个县。2010年,经济区内县级GDP总额超过经济区整体GDP总额的60%。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体现在县域农业现代化、县域新型工业化、县域企业民营化等几个方面。

1.海西经济区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

农业现代化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要求,它也是衡量海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西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效显著。这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总值增长;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以优势资源为主导的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收入结构发生变化。2008年福建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965.0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同年,粤东四市农业生产总值也实现了稳步增长,农业生产总值为2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近年来,赣东南地区和浙南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也逐年稳步提高。此外,海西地区在农业生产总值实现稳步增长的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以福建省为例,目前,该省已初步形成沿海蓝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等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畜牧业、水产业、林产业、园艺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和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等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在农民收入方面,“十一五”规划时期,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连续五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0年,福建省农民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在发展态势总体良好的状况下,海西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农业金融现代化发展滞后。当前,海西经济区普遍存在农业投入不足,农业融资渠道不通畅以及农业资本流失严重的现象。第二,农业产业化普及面窄,标准化发展落后。海西经济区内优质高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还只是初具规模,缺少产地贮藏、保鲜和加工环节。第三,农业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体现在农业信息化水平落后、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民间农业合作服务组织发展迟缓等方面。

2.海西经济区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新型工业化是与传统工业化完全不同的现代工业发展的新模式,是依靠科技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益、提升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从工业竞争力角度测量,福建省总资产贡献率为11.8%、人均工业增加值为0.840216万元/人・年、出口依存度系数为0.40931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5439元/人・年,工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排名在全国处于第八位,海西经济区的整个工业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游水平。 从科技含量角度测量,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为0.33%,人均专利申请受理量为0.2409项/万人,科研占GDP比重为0.54%,科技含量指数在全国排名为第十一位。从环境保护角度来测量, 海西经济区的环境资源综合指标排名在全国位列第二名。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得出,海西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在优化结构、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平稳发展。该经济区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型重工业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传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该经济区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中还有一些矛盾亟待解决。这些矛盾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化工业化与资源短缺的矛盾。2002年以后,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西经济区就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化阶段。由于重化工业阶段的高增长产业,如汽车、造船和石化工业等大多数均为资源消耗性产业,能源消耗量系数高,对电、煤的需求大幅度上升。此外,海西经济区整体土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数量很少。该经济区内的土地,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征地难、开发成本高等问题增加了重型企业的运行成本。这种资源的缺乏和对资源的高消耗度都制约了重化工业化的过程。二是信息化与现有技术结构及工业结构的矛盾。三是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源的矛盾。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是加快海西经济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途径,但是庞大的就业人口和低素质的劳动力却对技术进步构成了双重约束。

3.海西经济区县域企业民营化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自20世纪70年代以地摊、作坊形式产生后,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以福建为例,1978年,福建省生产总值66.37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为31.01亿元,占46.7%;非民营经济增加值为35.36亿元,占53.3%,民营经济力微言轻。改革开放初期到1991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意识被唤醒,市场力量迅速崛起。1992年以来,明确提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民营经济经济撑起了福建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但同时,该经济区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民营经济的某些政策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依然存在。虽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已经有很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市场主体因身份、地位不同而受到不同对待的事例。二是民营经济的组织规模、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仍比较低。三是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经营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四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仍需普及和加强。譬如,假冒欺骗行为,缺乏现代契约合同意识而最终导致资金等各种纠纷和案件,雇用童工、克扣工资、虐待雇员现象,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结语

县域经济作为地方经济的基础要素,其发展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海峡西岸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但是在稳步前进的过程中还有些问题存在,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海峡西岸经济区热点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

[2]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第2篇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对策;探讨;鹤庆县

鹤庆县是传统农业县。近年来,全县畜牧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丰收、供应充足,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但总体上看,畜牧业发展区域优势不明显,农村劳动力没有充分利用,融资难、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竞争力弱等状况,仍然存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规划(2016-2020年)》,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讨如何加快鹤庆县畜牧业发展。

1畜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1畜牧业持续发展,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6年全县肉类产量达55000t,牛奶产量10998t,禽蛋总产3267t;出栏生猪55.24万头,出栏肉牛3.51万头,出栏肉羊15.01万只;人均肉类占有量为196.95kg,人均禽蛋产量11.70kg;人均牛奶产量39.38kg。

1.2畜牧业产业地位提升

2016年鹤庆县畜牧业产值132603万元,占农林牧渔业的53.75%,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撑起“半边天”,对于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市场供给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做了贡献。

1.3品种改良全力推进

通过实施“良种良法”,全县畜禽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猪、牛的改良面分别达95%、70%以上。近年来,始终坚持“以改促繁、以繁促发展”的方针,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健全。截止2016年末,全县共建牛冻精改良站(点)47个,猪人工授精站(点)2个,牛冻精改良2.4万头,杂交改良猪3.2万窝。

1.4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经调查,2016年全县有出栏猪200头以上的86户;出栏牛50头以上的9户,出栏肉羊200只以上的3户,饲养奶牛5头以上的221户,10头以上的140户;饲养肉鸡5000羽以上的4户;蛋鸡5000羽以上的4户,1万羽以上的3户;鸭5000只以上的2户,兔500只以上的12户。全县坝区乡镇生猪和奶牛出现向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的态势,并逐步引领山区乡镇肉羊和肉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以坝区辛屯、草海、云鹤、金墩3镇1乡为主的北部生猪、奶牛养殖示范区、以松桂为主的奶水牛养殖示范区和以西邑、黄坪、龙开口、六合3镇1乡为主的东南部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带。

1.5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推进

农业产业扶贫力度加强,广大农民群众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积极投身畜牧业。1.6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基本建成建有县级生猪交易市场1个,大牲畜交易市场1个和8个乡镇级牲畜交易市场,8个集贸畜产品交易市场。

2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供求结构性失衡

在品种结构中,猪比重大,牛、羊比重低,蛋禽规模养殖比例偏低,畜牧业产值中生猪占72.28%,牛仅占7.89%,羊仅占5.31%;猪肉占肉类总产的82.57%,牛、羊、禽合计占17.43%;产品结构中,肉类产量较大,奶产量低,蛋产量较少。生产结构不均衡,不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还对畜牧业转型升级、集约化、现代化进程带来诸多不利。

2.2区域优势发挥不力,优质化畜产品生产能力弱

山区乡镇草食畜发展潜力巨大,而受交通、劳动力、养殖技术、市场信息等影响没有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坝区乡镇拘于生猪养殖传统而探索优质高效畜牧业动力不足。

2.3融资难,投入不足,制约畜牧业发展

过多依赖国家政策性补助和项目资金投入来发展畜牧业,民间资本,银行融资不足,导致发展畜牧业存在局限性,也出现专业人才不足和示范作用不够的现象。

2.4养殖和畜产品深加工落后,抵御市场能力弱

龙头企业、专业养殖大户、示范家庭农场不多,千家万户散养比重较大,特别是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生猪、肉牛、肉羊等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以火腿、猪肝鲊为代表的腌腊制品加工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以“地摊货”出售,品牌意识淡薄,制约畜牧业提质增效。

2.5动物疫病威胁畜牧业健康发展

鹤庆县地处滇西北,畜禽饲养和流通量大,每年跨区域、长距离运输生猪、牛、羊等在30万头以上,加之具有便利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网给疫病传入传出的几率增高,动物疫病防控压力日益加大。加之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规模养殖场、户防疫条件相对较差,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规范,给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加大,疫情风险已成为畜牧业最大的风险。

2.6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加快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养殖污染能否得到有效处理,实现与生态保护协同已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又一问题不可回避。

3对策探讨

3.1调结构,促发展

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畜牧业政策措施,切实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在山区加快草食畜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山地草原和林间灌木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肉牛、肉羊养殖比重;在坝区巩固生猪产业的同时,利用洱海保护、欧亚奶牛养殖在鹤庆建设养殖基地的契机,引导奶牛养殖向集约化、适度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引导蛋禽养殖上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

3.2抓品牌,显效应

对本土传承下来的品牌,如“六合土鸡”、“鹤庆猪肝鲊”、“草海生态鱼”、“甸南柳蒸猪头”等传统畜牧业品牌,政府要加以引导,合理开发并加大投入,在宣传、促销、深加工、集聚合并等方面出台地方支持政策,引进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改良加工工艺,创办产业园区,提高地方品牌知名度。

3.3建市场,兴产业

整合涉农资金加快销售环节市场化建设,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兴建一批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打破现有零星的以乡镇农贸市场为主的交易格局,通过政府立项支持和引导,按“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在县城周边,交通便利的地方兴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搭建销售平台,吸引外商采购,促进产品流通,引成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良性产业发展格局。

3.4推技术,创效益

不断加强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扩大猪、牛人工授精改良面,肉羊引种及种公羊异地串种工作,及时开展本地土鸡资源保护工作。逐步提高乡村防疫员、冻改员的财政工资补贴标准,培养更多乡村畜牧兽医从业人员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培养一批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牧场经营者、科技兴牧人才。

3.5扩融资,促创业

第3篇

一、泗州戏的艺术起源及特征

泗州戏源于苏北海州一带,本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传入皖北后,在相当长的时期,泗州戏主要是艺人串门卖唱,早期表演形式非常简单。最初是一个人的自打板自演唱,或自拉琴自演唱。从说唱乞讨,到坐唱地摊,再走上舞台。在不断吸纳当地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和琴书、花鼓、鱼鼓等多种地方艺术营养的基础上,泗州戏经过艰辛曲折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戏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已成为皖北文化沃土上一朵鲜艳的艺术奇葩。

在唱腔上,主要是“怡心调”。由于受戏曲程式化条框的束缚较小,泗州戏的唱法非常灵活,各人唱法互不相同,甚至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也不加规范,可以自由发挥创造,要求伴奏“跟着演员的演唱走”。在板式上,主要是“连板起”。乐队奏主音后,演员无节奏吟唱,唱到连板起结束时,加个“嗯”字拉腔。这是泗州戏的精华之处,也是衡量演员的重要标准,没有一定演唱功力和舞台经验的演员是很难完成的。在伴奏上,主奏乐器是“柳叶琴”,俗称“土琵琶”。柳叶琴响亮、粗犷、热烈,颗粒性强,遇到演员边唱边说、说中夹唱时,弓弦乐器很难完成,而弹拨乐器的柳叶琴就能充分发挥优势,这是泗州戏艺人经过长期摸索、探求的结果。在舞蹈上,主要是当地的“压花场”。这是泗州戏特有的舞蹈形式,载歌载舞,质朴爽朗,刚劲泼辣。无论是音乐律动、身段步法,还是表演形式,都与当地的花鼓灯(花鼓)及民间歌舞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泗州戏从诞生之日起,就真实反映皖北人民的生存状态,充分表现当地群众的理想愿望,充满浓郁的淮北乡土气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泗州戏的生存困境及成因

泗州戏虽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并不意味着就已受到很好的保护,目前,泗州戏像许多地方戏曲一样陷入市场萎缩、人才流失、创新不足、素质下降、媒体冷落等不景气状态,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首先是时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随着现代传媒的普及和文化娱乐方式选择的多样性,加之主流文化艺术及大剧种的冲击和挤压,泗州戏与现代社会渐去渐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次是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当代人的生活节奏、精神情感、思维方式等与以前有着很大差异,传统的艺术形式无法满足审美要求越来越高的观众。泗州戏以善演生活小戏见长,在处理大型的历史剧和复杂的现代戏方面,无论是演员素质,还是剧种自身形式都很难胜任。程式化是戏曲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和美学特征,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美体现在唱、做、念、打、舞、翻等诸多程式化动作上,由于泗州戏缺乏严格的程式化训练,舞台表演显得简陋粗糙,功力不足。加上演员多是农民出身,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文化素质不高,演身边的生活小戏得心应手,生动活泼,但如果遇到复杂的角色和剧情时,处理起来就难免浅陋稚拙,捉襟见肘,无法适应现代人的欣赏水平。泗州戏的演出市场主要在乡村,为了吸引和迎合观众,演出一些庸俗、媚俗,甚至低俗的节目,插科打诨难免有不文明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这种戏曲的传播和推广。再次是剧种应对市场的滞后。面对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泗州戏自身创新无力,反应迟钝,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体制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当前,泗州戏的演出主要是靠民间班社和专业剧团。民间班社主要活跃在乡村,规模一般较小,演员素质较低,演出层次不高,为了赢得观众和市场,只能是歌舞与戏曲节目交替演出,很难担当传承和发展泗州戏的重任。专业剧团主要演出在城市,但长期以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排戏为评奖”,严重脱离广大观众的口味和喜好,市场越来越小,不可避免地造成整体演出水平的下降。

三、泗州戏的创新与发展对策

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复杂多样,不能用同一模式和标准去规范,要避免出现个性风格、地方特色淡化和剧种趋同的现象。所以,泗州戏创新与发展要立足剧种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充分发扬其地域文化特点、戏曲剧种特色,充分彰显其个性魅力和艺术价值,探索具有针对性强的发展举措。

一是剧种本体的保护与创新。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创新,首先要充分发扬剧种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泗州戏要充分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从传统中汲取养分,继承和发扬贴近民间生活的趣味化娱乐性特点,质朴自然、重情趣的表演,独特的“压花场”舞蹈形式,别具一格的戏曲唱腔。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我们在尊重和传承泗州戏传统艺术特色和风格的同时,还必须广泛吸收各种有益的现代艺术因素,对泗州戏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多年以来,泗州戏的演出剧目陈旧老套,优秀剧作屈指可数,基本上还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剧目的内容与时代严重脱节,无法吸引观众。泗州戏的发展首先要对泗州戏的剧目编写进行创新,题材要丰富多样,紧扣时代的脉搏,内容要充分反映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如近年来新创的《八月桂》、《爱心如虹》等以下岗女工如何选择新的人生目标为主题,展现新时代的女性风采,深受人们的欢迎。剧目的创作还应充分发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优良传统,以多创作一些优秀的生活小戏为主。同时,从长远看,还要针对自身的不足,广泛吸收其他优秀剧种的音乐语汇、表演技巧等,为创作一批大型历史剧和复杂的现代戏奠定基础。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泗州戏人长期不懈的努力。泗州戏要发展的另一重要的因素是表演形式要与时俱进,泗州戏尽管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艺术表现手段的提高和完善还有较大的空间,还需要向大剧种学习和借鉴,戏曲音乐的唱腔还可以不断丰富与创新,行当分腔还不够精细,还应适当运用独唱、重唱、合唱、帮腔等多种演唱形式来提高艺术感染力,和声没能广泛运用,伴奏配器、舞美等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总之,要把富有个性的表演形式融入到现代人乐于接受的形式中来,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二是戏曲人才队伍的建设。现代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文化艺术也是如此。人才匮乏,缺少领军人物,致使剧种缺乏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制约泗州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泗州戏演员都是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化理论的学习,理论基础薄弱,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因此,除了要发挥好现有人才的潜能,为他们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还要在培养接班人上下工夫,注重培养本土的编剧、导演、主演、作曲等主创人员,注重培养戏剧师资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与院校合办培训班等方式,为泗州戏剧团培养一批发展潜力较大而又有志于为泗州戏做贡献的人才,以增强剧种实力和竞争力。

三是戏曲观众的培养。泗州戏深深扎根于皖北乡村,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草根戏曲”的特征,舞台念白土言土语,戏曲音乐土腔土调,演出故事也是当地的土风土情,与淮北地区农村的自然、人文景观紧密相连,与当地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形成了泗州戏强烈的地域风格特征,深受当地人民大众的喜爱,但泗州戏发展到今天仍然只是在皖北地区的集镇与乡村流行,基本上还是家乡人看家乡戏,主要观众仍是农村的中老年人。“土”是其特点,但泗州戏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渗透到更加广阔的地区,必须大力培养和吸引不同阶层的观众,适应不同阶层的审美趣味,既有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既有农村人,也有城市人,不仅要扎根农村,还要占有城市。培育观众市场是影响戏曲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注重培养新的戏曲观众群是当前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注重培育农村演出市场的同时,也要大力开拓城市演出市场。

四是剧种市场机制的完善。艺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艺术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泗州戏不仅仅要保护在舞台上,保护在演员身上,更应该保护在市场中,找准艺术和市场的交叉点,探索戏曲发展的市场机制。要充分了解市场,包装戏曲,探索买点,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发展泗州戏,用市场来检验戏曲作品的品质和要素,当然,票房和市场不是检验艺术优劣的唯一标准,也不能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泗州戏的保护和创新要符合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同时,在目前文化市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个保护传统遗产、发展文化事业的社会环境十分重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戏曲艺术受到削弱和挤压,只有在政府的扶持下泗州戏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泗州戏的市场化道路不是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而是要坚持双管齐下,运用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来增强剧种抵御风险的能力。要积极组织泗州戏艺术汇演和泗州戏文化节等文化活动,积极举办泗州戏的论坛、讲座、培训、交流等学术活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泗州戏成为对地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使广大群众有机会多了解泗州戏,喜欢泗州戏。

传承与创新永远是艺术繁荣的双翼,任何一种优秀艺术品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经过长期多源综合、善于吸纳、积极创新的结果。泗州戏的发展要切实把握好保护与创新的尺度,真正做到“移步而不换形”,在传承中发展,在保持特色下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的振兴和发展之路。

第4篇

内容摘要:本文以北京为例,介绍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发展现状;重点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形成的自然生成型和政府主导型两种机制各自的特点、优点和缺点;结论表明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培育需要两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聚集区 自然生成机制 政府主导机制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现状

2006年12月北京评选出首批10个集聚区,即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中关村软件园。

2008年4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宣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再添11个,总数达到了21个。新认定的第二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顺义国展产业园、琉璃厂历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清华科技园、惠通时代广场、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北京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形成的机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有自发形成和政府引导两种机制。历史或市场自发形成的集聚区通常是某一特定区域由于其区位、资源特点等适合某一类型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吸引相关企业在该区域不断聚集,久而久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聚集区,后来得到政府肯定和扶持的集聚区;政府引导形成的集聚区则是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由政府部门规划出一块特定区域并通过政策引导来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的。

(一)自然生成型

自然生成型模式主要是由于历史或市场的自发推动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后来得到政府肯定和扶持的集聚区。这种模式就是由政府对已经自发集聚了创意产业的地方进行总体规划,并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建立和发展产业园区,形成的集聚效应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之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交换、经营管理等方面节约大量成本。

这种自然生成的产业发展模式的共同特点是集聚区形成较早,具有一定规模,产业链较完整,市场化程度高,发展较为稳定,能够充分利用基地的资源,和享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并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北京较为典型自然生成型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有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北京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

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起初为一自发的“跳蚤市场”,在政府部门推动下于1995年经整顿“退街进场”,1999年进行了两期工程改造最终形成著名的古玩交易中心。集聚区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为其建筑特色,并且在露天大棚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地摊古玩交易方式。该园区包括潘家园旧货市场、北京古玩城、北京古玩城书画艺术世界、兆佳古典家具市场、北京正庄国际古玩城、华声天桥民俗文化市场、君馨阁古典家具市场等七家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市场的经营者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广西、江西、云南、新疆、等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涉及汉、回、满、 苗、侗、维、蒙、藏、朝鲜等十几个民族;市场经营的主要物品有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玛瑙玉翠、陶瓷、中外钱币、竹木牙雕、皮影脸谱、佛教信物、民族服装、服饰、遗物及生活用品等。

北京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集聚区。大红门服装商业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实现了从大棚经济到现代化市场的跨越,发展成为北京服装流通领域的重要交易市场,成为依托华北、面向全国、辐射亚欧的服装轻纺产品集散地。商贸区现有服装、纺织交易市场39家,营业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商户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交易额占全北京市纺织品、服装、鞋帽市场年交易额的半数以上。区内集中了众多销售企业,聚集了大批以提供服装面、辅料为主的服装生产加工企业,从面料供应、成衣加工至批发零售各个环节一应俱全,形成了产、供、销相对完整的服装产业链条。目前,大红门服装服饰创意产业集聚区包括大红门服装商贸城、京温大厦、新世纪服装市场、天雅服装大厦、福成服装大厦、 方仕国际(龙湫商贸批发城)、天海服装批发市场、京城国联床上用品、才华布艺市场、连艺、丹陛华小商场批发市场、众人众纺织品批发市场、京都轻纺城、万鑫轻纺城、红门鞋城、宏都鞋城和方仕国际轻纺城。

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中关村地区是我国知识经济的策源地,这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有“中国硅谷”之称,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经济的良好基础。它是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创意产业需要的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智力型人才在这里已形成群体优势;创意文化氛围浓厚,有包括亚洲最大的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各类图书馆305个,有北大、清华、人大及国家许多部委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以高新技术为共同点的创意企业已形成集聚态势,中关村科技园内拥有微软、IBM、HP、BELL、NEC等世界著名企业;联想、方正、同方、大唐、有研硅股和网通为代表的国内著名IT企业;新浪、搜狐、网易、亚信、UTstarcom为代表的纳斯达克上市的网络企业;海淀区拥有国内人数最多的创意文化消费群体,区内各种文化交汇融合,形成文化和创意互动。为拉动中关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园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北京市发展创意产业起到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在海淀区政府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联合倡议下, 2005年5月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揭牌,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也正式宣告成立。海淀区政府将对所属的创意产业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设立引进创意产业企业的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

自然成长型模式的优点是解决了各地的老厂房、废旧场地的有效再利用问题;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在集聚区中已有的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在园区内发展。而其缺点是这种发展模式只适合于原有工业基础较好,而且已存在有创意产业企业集聚的地区;在对园区的认定方面有可能因为政府的主观意愿过强,以至于很少考虑企业发展的真实意愿,无法形成真正的园区带动力量。

(二)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就是由政府积极主动规划,并通过政策性的支持发展创意产业园区,即建立新的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创意企业,并通过政府支持吸引企业入驻的发展模式。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创意产业园,其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由产业园区来负责,企业只要交纳一定的资金即可入驻创意产业园区,并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其特点是集聚区形成发展时间较短,一般形成于政府产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意向前后,主要是在政府的操控之下形成,因此在市场适应性方面还没有完全与市场无缝接轨,很多方面需要政府的支持;集聚区企业群规模普遍尚不完整和稳定,因而大部分产业链不健全,因此这些集聚区的真正成熟和稳定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尚需时日。其优点是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北京较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有中关村软件园、清华科技园、顺义国展园等。

中关村软件园。 在主席关于“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指示指导下,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北京市政府结合北京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将软件产业作为首都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中关村软件园就是在此种情况下筹划酝酿而成的。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是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推动的,有强烈的历史使命。

清华科技园。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清华大学创建了清华科技园,作为清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外延,旨在为创业企业孵化、高新企业研发、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发展空间和卓越服务。1993年,清华大学提出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想,并得到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确认和批准;1994年,组建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正式开始建设科技园;1998年,12万平方米的起步区工程完工,园区初具规模;1999年,被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予以重点发展支持;2000年,57万平方米的主体园区建设启动,入园企业达到200家;2001年,被科技部、教育部确认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2003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评定为全国唯一的A类大学科技园,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大学科技园领域的知名品牌;2008年被北京市评为北京市创意产业集聚区。

顺义国展园。顺义国展产业园位于顺义空港城内,东邻首都国际机场,北邻空港工业区,西、南侧与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接壤,到达市区只需15分钟的车程,地理位置可谓是得天独厚。产业园被划分为会展核心区和配套服务区两部分,其中核心区为新国展项目用地及其发展预留地,面积约270公顷,配套服务区面积为451公顷。2007年,产业园荣获了中国创意产业潜力品牌奖,同年10月又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二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并于2008年4月正式授牌。目前,已经有北京中展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国展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北京临空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70余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入驻园区。为了促进会展产业发展,有利于会展产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的集聚,顺义区出台了《北京市顺义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2013年)》,设立了会展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会展主办补贴、直接服务补贴、奖励经费、引进会展高级专业人才以及区政府确定的其他会展支出。同时,先后投入了6亿多元的资金用于改扩建道路、修建绿化停车场,使新国展周边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项目(简称新国展)规划用地面积155.5公顷,地上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其中展馆及附属设施地上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综合配套设施地上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共分三期建设。新国展一期工程已于2008年3月建设完成,总投资约26亿元人民币,展厅地上使用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按照规划,国展产业园将加快新国展二期、三期工程建设,支持园区及周边交通道路等市政配套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核心区内星级酒店、写字楼、商业服务设施、文化休闲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仓储物流、休闲娱乐、商贸等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引进广告、策划、传播、旅游、中介服务等配套服务项目,切实提升展会承接能力,完成好吸引高端人才、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基地、打造临空经济功能区等多项使命和职能。

政府主导型模式的优点是新建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入驻企业素质较高,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一般参照其它行业成熟的发展模式,建立比较成熟的运行机制,可以保证入驻企业的正常发展。缺点是入驻门槛比较高,企业入驻需要交纳较多的服务费,企业发展成本较高,特别不利于个体创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是在政府的拉动下进驻园区的,产业链需要重新整合,园区形成集聚效应也需要过程。

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在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大力促成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是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路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形成的自然生成机制和政府主导机制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从北京的聚集区形成过程看,无论是政府主导机制还是自然形成机制,都不是某一种机制在完全起作用,而是自然机制和政府机制在共同发挥作用。据此,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培育在结合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育的基础上,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也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推力。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省略 2007.08.08

2.大红门服装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省略/spec/viewthread.php?aid=356

第5篇

关键词:地理标志;知识产权;问题;对策;广西

中图分类号:F323.2;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0-5043-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0.073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Guangxi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s

JIA Yin-shi

(The Law Schoo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Guangxi,China)

Abstrac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is belonged to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its us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Through the analyse of the situation of products list of geographic indication in Guangxi, many problems were fou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 indication in Guangxi were put forward. It will speed up th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in Guangxi.

Key words: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blem; countermeasure; Guangxi

地理标志作为地方特色经济的品牌代名词,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为区域内品牌产品企业带来无限商机,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地理标志在法律属性上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在1883年的《巴黎公约》缔结时就已经有了保护地理标志的规范,不过当时并没有使用“地理标志”的概念而是用“货源标志(Indications of source)”来表述的;其后在1958年的《里斯本协定》中是用“原产地名称(Appellations of origin)”来表述的。1994年的WTO框架内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被公认为是第一个使用“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概念的多边国际公约,该协议第22条第1款规定:“为本协定目的,地理标志是指识别货物原产自一成员方境内或其境内的一个地区或地方的标志,货物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实质性地取决于其地理原产地”。虽然TRIPS协议并没有要求地理标志的取得一定要经过某种注册或登记程序,根据知识产权(尤其是商业标识类权利)的产生规则,地理标志权利的产生依据是因其所依附的特定产品因该地域内自然或人文条件长期以来形成的声誉以及由此产生的识别性或显著性[1]。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了规范管理,都规定了必须经过一定的注册或审批程序,某种产品才能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对此产生的利益予以法律保护。本文所论述的地理标志都是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核准认定的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如田阳香芒和荔浦芋头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此外,地理标志作为一种标记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联系,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历史,是一个地区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2]。如桂林市的“桂林米粉”,永福县的“永福罗汉果”,容县的“容县沙田柚”等。十几年来,广西地理标志的申报与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建设了一批基于地理标志产品开发的生产基地,但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差距和不足,地理标志的申报和开发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广西获得的地理标志概况

目前我国有三个部门处理与地理标志相关的注册、核准与登记等管理事宜。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简称工商总局)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对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进行注册管理(简称地理标志注册商标)。凡经工商总局商标局依法核准的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注册人的集体成员或经注册人许可的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均可使用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中国地理标志(GI)”。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进行受理审查。审查合格后,批准该产品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当地质检部门申请使用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农业部(简称农业部)根据《农业法》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负责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符合条件的生产者、经营者可以申请使用农业部颁发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

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相比,广西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起步较早,早在2000年“荔浦芋”就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截至2013年8月,广西获得三个部门注册、批准和登记的地理标志达119个(表1)。

2 目前广西地理标志存在的问题

2.1 广西地理标志种类与分布地域比较集中,产品种类以初级农产品为主

1)从广西获得的地理标志种类看,主要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主。在广西获得的三大类地理标志中,只有25个地理标志注册商标,远小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53个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41个,约占总数的21%。这说明广西申请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积极性不够,更倾向于申请其他两类地理标志。另外,从工商总局商标局的网站统计分析,截至2013年8月底,我国一共注册了1 854个地理注册商标,而广西只有25个,约占全国的1.3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同处于西部的云南有67个,贵州有35个,均多于广西。广西最近两年的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申报步伐明显放缓,且有与全国其他省市逐步拉大差距之虞。如2012年全国新增地理标志注册商标373个,但广西新增数量为0,同期云南新增21个,贵州新增5个;2013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地理标志注册商标138个,广西新增数量为0,云南新增3个,贵州新增4个。

2)广西获得的地理标志分布区域不均衡。虽然全区14个市均拥有地理标志,但分布比较集中,其中桂林市和河池市获得的地理标志均超过了20个,共计45个,约占广西地理标志总数的38.7%;其余12个市获得的地理标志为3~9个。如果单独分析地理标志注册商标,桂林市和河池市共有18个,约占广西该类地理标志总数的72%,另外玉林、钦州等8个市持有该类地理标志数为0。如果以县域(县级市、区)为样本进行分析,广西地理标志分布也比较集中,其中巴马、南丹、环江、横县、恭城、桂平等县、市、区拥有4个以上的地理标志;龙胜、全州、天峨、融水、昭平、八步、灵山等县、市、区拥有3个以上的地理标志;广西其余各县、市、区拥有的地理标志则相对较少,且有一半左右的县没有获得过任何地理标志[3]。

3)广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种类丰富,主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广西地理标志产品种类既有粮食、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中药材等初级农产品,也有茶叶、酒类、粮食等农副加工类产品,还有“合浦南珠”、“坭兴陶”等传统工艺品,产品保护种类十分丰富。但其中大部分地理标志产品是初级农产品,这与广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广西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能力薄弱。

2.2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整体较小,主要以县级以下行政区域为主

地域性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显著特点之一,申请人应当根据拟申请批准登记的地理标志产品分布情况和品质特征,科学合理地确定产品地域范围,最后由国家质检总局或农业部对产地范围进行审查,并予以批准公告。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中,只有1个是以跨市行政区域为保护范围的,即广西肉桂,具体保护范围包括玉林市、梧州市、贺州市、百色市、防城港市、贵港市等6个市辖区内的18个县(市、区)中的104个乡(镇、林场)。另外有11个是以市辖行政区域为保护范围的,具体包括“桂林辣椒酱”、“桂林腐乳”、“桂林三花酒”、“桂林西瓜霜”、“桂林腐竹”、“正骨水”、“梧州龟苓膏”、“梧州腊肠”、“六堡茶”、“钦州石金钱龟”、“钦州大蚝”等。此外有4个以跨县(市、区)行政区域为保护范围的,具体包括“玉林牛巴”、“梧州砂糖橘”、“坭兴陶”、“防城金花茶”等,如“玉林牛巴”的保护范围包括玉林市的玉州区、福绵管理区、玉东新区3个区现辖行政区域。其余103个以全县(市、区)或其下辖的若干乡镇行政区域为其保护范围,如“恭城月柿”的保护范围是恭城县辖行政区域;“麻垌荔枝”的保护范围仅为桂平市麻垌镇,核准保护面积1.8万hm2;“官垌草鱼”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仅为浦北县的官垌镇、六镇等六个连片乡镇。

2.3 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名称不统一,某些名称缺乏识别性和显著性

地理标志名称由具有地理指示功能的地理区域名称和反映产品真实属性的产品通用名称构成,可以是商业或日常用语,或是历史沿袭形成的名称,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名称中,存在着诸多不统一的现象。

1)属于同一类或者同一种产品,地理标志名称中的地理区域名称级别不统一,存在着以市、县、乡镇等不同级别地理名称命名的现象。如“梧州砂糖橘”与“西林沙糖橘”、“灵山荔枝”与“麻垌荔枝”、“灵山香鸡”与“凉亭鸡”等。同时,在同一市县的地理标志中,也存在着以市、县、乡镇等不同级别地理名称命名的情况,甚至存在没有任何地理名称的地理标志。如横县的“横县茉莉花”和“南山白毛茶”,玉林市的“玉林香蒜”和“正骨水”等,桂平市甚至用“西山茶”和“桂平西山茶”两个不同名称申请了不同种类的地理标志。

2)同一种或区别不大的产品,地理标志名称中的产品通用名称不统一。如“靖西大香糯”与“上思香糯”、“梧州砂糖橘”与“西林沙糖橘”、“上林大米”与“东津细米”。有些产品在品种之间有隶属关系,申报的地理标志产品甚至会引起争议。如贺州市八步区申请获得了“信都三黄鸡”农产品地理标志,玉林市容县申请获得了“霞烟鸡”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为霞烟鸡属于三黄鸡的一个品种,且容县申请的“霞烟鸡”的地理标志名称前没有加“容县”地理名称,那么就存在着“信都三黄鸡”是否包括“霞烟鸡”这一产品的问题。

3)有些广西地理标志名称的识别性和显著性不足。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区别商品来源的标记,应该具有识别性和显著性。以“白石山铁皮石斛”为例分析,通过“百度搜索”发现河北涞源、广东怀集、安徽庐江、浙江宁波、江苏南京、广西桂平均有白石山,因此“白石山铁皮石斛”这一名称就缺乏明确的地理区域识别性。其他如“西山茶”、“湘山酒”、“东山猪”等名称也存在着此类问题。

2.4 广西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是国家相关部门为地理标志产品设立的专用标志,用以表明使用该专用标志的产品的地理标志已经由国家相关部门核准注册或登记,专用标志的使用人可以将其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展览、广告宣传或其他商业活动中。

1)在广西获得的三大类地理标志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较多,但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截至2013年6月,广西申请该类专用标志的企业达150多家,受保护的产品效益平均提高20%以上[4],但相对于广西53个该类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而言,平均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仅约3家企业使用。实际上,许多该类专用标志并没有任何企业或个人申请使用。以目前玉林市的该类专用标志使用为例,“玉林牛巴”专用标志使用效率最高,共有6家企业使用;“容县沙田柚”专用标志有2家使用;“玉林香蒜”和“凉亭鸡”专用标志各有1家使用;其余“霞烟鸡”“博白空心菜”“博白桂圆肉”“正骨水”等专用标志至今无人问津,其中“正骨水”的主要生产企业玉林制药有限公司,在其产品的外包装和宣传中使用了“中华老字号”和“中国驰名商标”,却没有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

2)在广西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中,除“田阳香芒”“恭城月柿”等少数注册商标得到较多使用外,大多数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推广却不尽如人意。因为有许多企业认为地理标志注册商标更多地是反映一个行业或区域的情况,并不针对某个特定企业。因此,大企业不愿花费财力和时间对地理标志注册商标进行推广后与他人共享品牌利益,更多地倾向宣传使用自己的商标,而众多中小企业则更想“搭便车”,没有投资的积极性,使得众多该类专用标志被束之高阁。

3)广西区内农产品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使用更显尴尬。如桂平市是广西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最多的县市,目前也仅有5家企业使用此类标志;陆川猪的养殖户高达上千家,目前只有3家企业申请使用“陆川猪”农产品地理标志。因为目前“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知度远没有“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高。很多获得地理标志的农产品缺乏发展规划,且因其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性较强,加上配套政策和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普遍较小,布局分散[5]。众多获得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还是以传统农民分散生产为主,无法达到农产品地理标志所要求的技术标准,且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还是传统的农贸市场和地摊,因此在广西的大型超市和土特产店中很难见到“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

3 广西地理标志的发展对策

3.1 应加大地理标志申报力度,尤其是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申报

广西地理位置特殊,地域特征显著,物产丰富多样,许多地方土特产具有相当大的知名度,并畅销海内外,都符合申报地理标志的条件。据广西检验检疫部门2009年初步调查,全区县级以上可申报的地理标志产品达到329个[6],相比于目前广西获得的119个地理标志(其中还包括了3个重复申请的不同种类地理标志,如“阳朔金橘”)而言,申报工作还有很大的潜力。广西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整合区内相关的地理标志资源,鼓励全区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农产品推广站等将更多的名优、特色产品申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对于目前工商、质检、农业三套并行的地理标志管理制度,广西各市县要按照本地拟申报产品的特点,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最终选择一类地理标志进行申报,避免像“荔浦芋”“阳朔金橘”等地理标志的重复申报。针对广西申请地理标志注册商标的热情不高的现状,未来更应加强此类地理标志的申请,因为商标体系下的地理标志保护具有特别的优势,由于商标权是典型的知识产权,注册人将依法取得地理标志产品标志的专用权;这种商标专用权的排他性使得权利人在随后的行使权利和维权的过程相对比较容易,除私力救济的协商谈判之外,也可以请求行政执法机构的保护(而且主管商标事务的工商机关是所有地理标志保护机构中执法力量最强的),还可以直接向法院侵权人而获得赔偿,甚至可能获得刑事救济[7]。

3.2 应适度扩大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

按照2005年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第九条规定:“申请保护的产品在县域范围内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跨县域范围的,由地市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跨地市范围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提出产地范围的建议。”所以,目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范围都是按行政区域来确定的。但是如果完全按行政区域划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有很多的缺陷。首先,如果当行政区域小于产品真实的生产区域时,以行政区域范围确定的地理标志产品就不能保护自然区域内的产品。其次,如果严格按照行政区域划定保护范围,也不利于邻近市县对地理标志产品的引进种植、养殖和加工,不利于地理标志产业的规模扩张。因此,在目前以行政区域为标准划定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国内很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的选择都是宁大勿小,即尽量选择大于产品真实生产区域的行政区域进行保护。如“藏毯”的保护范围包括了和青海的现辖行政区域;“普洱茶”的保护范围为云南省的普洱市、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文山州、红河州、大理州、保山市、临沧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等11个市州的现辖行政区域。且最近几年,国内许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最早“贵州茅台酒”的保护范围仅为7.77 km2,贵州省为了支持茅台酒产业发展需要,2011年调整了保护范围,新增了7.53 km2的保护面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2011年也将吴忠市红寺堡区6.7万hm2酿酒葡萄纳入其保护范围,产地范围由原有的13.3万hm2扩大到20万hm2;“西湖龙井茶”的保护范围不仅包括原西湖产区、还扩展到了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共计18个县(市、区)。

在国内宁大勿小的划分和扩大保护范围的背景下,广西许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总体过小,影响了广西地方名优产品的规模扩张和推广开发。如梧州市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时,就曾出现过要求扩大保护范围的异议,因为六堡茶原料茶叶不但在梧州市辖区广泛种植,另外在贺州市的八步区、昭平县、钟山县、富川县也有种植,尤其是八步区大桂山种植的六堡茶原料茶叶品种上佳,但经过最终协调,六堡茶的保护范围仅为梧州市辖行政区域,这对贺州产的六堡茶的生产和销售影响很大。因此,建议广西以后在申报地理标志时,如果保护范围出现争议,要尽量按照宁大勿小的标准选择行政区域作为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此外,在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区域扩大后,广西要及时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扩大该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如最初“玉林香蒜”的保护范围只有玉林市玉州区现辖行政区域,随着玉林市区划的调整和香蒜种植区域的扩张,应该适时申请扩大保护范围。

3.3 应注意地理标志名称的统一性、识别性和显著性

目前,国家三个部门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标志命名规范,惟一可参考的是2009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审查规范》(以下称《规范》)。《规范》规定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名称一般由具体的地理区域名称与商品名称组合而成,地理区域名称既可以是行政区划(如桂林、金秀等)和自然区域名称(如漓江、大瑶山),也可以是特定地理位置指向性的名称(如龙井茶中的“龙井”)。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实际生产地域范围与地理区域名称的关系,《规范》规定“可以是大地名小范围(如有些产品实际生产地域范围并非其地理区域名称所辖范围内的所有县区、乡镇和村等),也可以是小地名大范围。地域范围与地理区域名称对应关系核定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历史和现实,保证产地、生产方式和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同时在《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中予以明确。”

根据《规范》的规定,针对目前广西地理标志名称的混乱现象,建议广西未来申报地理标志时,地理标志名称应尽量按以下原则命名:第一,以行政区划加商品名称命名时,为了增加名称的识别性和显著性,行政区划名称要尽量选择级别高的。如果生产地域为县辖的一个乡镇的,最好以“县名+乡镇名+商品名称”命名。避免出现“金田淮山”、“麻垌荔枝”等名称,因为桂平市以外的人很难知道金田、麻垌在哪里,如果以“桂平金田淮山”、“桂平麻垌荔枝”命名则可避免此种现象;如果生产地域为县辖区的几个乡镇或全县辖区的,应以“县名+商品名称”命名;如果生产区域为跨县辖区或者全市辖区的,要以“市名+商品名称”命名,此时各县要加强沟通,避免出现“田阳香芒”和“田东香芒”分别申请地理标志的尴尬;如果生产区域为跨市辖区的,建议用“广西+商品名称”命名,如“广西肉桂”“广西八角”等。第二,以自然区域、特定地理位置加商品名称命名地理标志时,自然区域和特定地理位置一定要知名,且不会让人产生误认。以上述的“白石山铁皮石斛”为例,全国多地有白石山名称,该地理标志名称容易使人产生误认,缺乏识别性和显著性,如果申报时以“桂平白石山铁皮石斛”命名就可以避免此尴尬。第三,尽量避免使用有可能引起歧义的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如“霞烟鸡”,该鸡种最早盛产于容县石寨镇下烟村,人们习惯叫它“霞烟鸡”,属于广西优良地方肉用型鸡种,现在霞烟鸡广泛养殖于广东信宜县和广西容县及周边市县,北京、上海等地也有少量养殖。因此,该名称可能被人理解为一种特殊鸡种,极易产生歧义,且广西目前没有“霞烟”这一地理名称,该名称前没有加“容县”地理区域名称,外省市人们很难知道该产品属于广西地理标志。再如“湘山酒”也是如此,外省市人有可能认为是湖南省生产的酒,如果当时命名为“全州湘山酒”就可以避免此类尴尬。

3.4 要加强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推广使用和管理

虽然地理标志的权利人是当地所有的该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其均可以使用地理标志名称,但地理标志的注册人或登记人则获得了额外的权利――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权,这种专用权是一种强化保护的手段,即当地其他没有加入的申请人或未获其许可的生产经营者只能使用地理标志名称,但却不能使用该专用标志。注册人的集体成员或经其许可的生产经营者不但可以使用地理标志名称这一文字表述外,还可以在产品包装上加贴特殊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为保证该标志所代表产品的质量,注册人和许可使用人必然会努力维护该产品的品质,而对任何假冒该标志、可能破坏产品声誉的行为予以坚决的制止。如在玉林城区和玉容公路上有许多售卖“容县沙田柚”的摊点,虽然其外观形状各异、口味甜淡不一,只要沙田柚确实来自于容县,就不能说它是假货,但却无法保证该产品符合“容县沙田柚”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技术要求,只有加贴了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沙田柚,才能确信其符合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

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推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该地理标志产品的特色和质量,维护该地理标志产品的声誉,避免地理标志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首先,广西各地要加快制定本地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管理办法,鼓励地理标志权利人把专用标志授权给有用标要求且产品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和合作社。其次,广西还要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的监管,引导成立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鼓励建立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控制管理制度,督促用标企业抓好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规范,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和检查制度,切实保障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最后,广西要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进一步扩大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要多举办相关展览、展销活动,加深消费者对地理标志的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更多地去申请和使用专用标志。

参考文献:

[1] 管育鹰.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评述[EB/OL].http://.cn.

[2] 李 庚.发展地理标志产品促广西经济发展[J].当代广西,2012(3):46.

[3] 丘兆逸,严志强.基于县域视角的广西地理标志产品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经济,2013(4):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