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社会经济发展 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交通运输的发展情况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方面。交通运输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和民航运输。每一种运输形式的出现和发展都决定了社会经济形势的变迁,而社会经济的类型变化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体系的变化,同时交通运输又对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交通运输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可以把社会经济所需要的物质交换、资源分配、人力资源的流动和生产资料的消费等各方面有机的串联在一起,保证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发展。
1、交通运输可以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整合。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所需的物质资源自身不一定完全具备,需要各个区域间物质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例如:发电的经济区域需要煤,盛产煤的区域需要技术设备,而生产技术设备的区域又需要电力支持。交通运输就是这样的供需关系之间联系的纽带,通过交通运输,各个区域之间互通有无,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流动和技术的传播。便捷的交通使人力资源所受局限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动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技术的传播,而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有了技术和物质资源的支持,等于是为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交通运输在这其中的贡献不可磨灭。
3、交通运输可以开发、利用各区域的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俗话常说“要致富,先修路”,这里的修路,就是交通发展的具体所指。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交通运输掌握着经济发展的命脉。例如资源开发需要交通运输、贸易交流需要交通运输、开发设备需要交通运输等等,而这些还只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几个缩影而已。从区域的长远经济发展来看,更是处处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的身影。
4、交通运输促进了城镇一体化改革。交通运输的发展,打破了城市和农村存在的界限,让农村距离城市不再遥远,新观念和新技术可以改变人们的固有思想,让人们从“靠天吃饭”到运用科技手段耕种,从而改变区域的经济形式,让经济的发展更加快速,同时复合型的经济形式,也为人们的生活添加了更多的安全保障。
5、交通运输扩大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范围。交通运输的发达,让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原来不便于开发的地区现在具备了开发的可能,无形中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交通运输形式的增多,带来了很多相关的产业,刺激了需求和消费的增加,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由此可见,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离开了交通运输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空谈。
二、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以后,才会加大对交通运输的资金投入,这直接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1、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交通运输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带来的是生产资料的紧张、人力资源的匮乏和技术设备的急需更新等一些列问题,这就需要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改善交通运输状况,用来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使区域间的交通运输更加频繁。
2、人们的需求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之相应的是人们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也在提高。不仅只是要求走出去,而且要求走的更远、更舒适、更安全。最近几十年来,公路和航空业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一点。人们需要更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需要更先进的交通运输条件来接触更广阔的天地,交通运输已经从满足人们当时需求的必需品转变成了现在生活的装饰品。
3、交通运输的竞争促进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交通形式,使人们的出行有了更多选择,这无形中就给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带来了压力和竞争。要想在这竞争中不被淘汰,交通运输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同时改善自身的内在条件,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以便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和竞争力。
4、经济发展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还有更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这些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以前受人力、资金所限,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只是局限于“有”,而当社会经济发展起来,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变为“好”,从“有”到“好”,最重要的就是物质基础,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了这个条件,交通运输摆脱了这个枷锁,自然就迅猛发展起来。
不难看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促进作用,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只会停止不前。
总之,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上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过来要改善交通运输状况,这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随着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因此,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制定好二者各自相关的发展计划 ,促进交通运输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的良好发展。
(作者单位:保定市交通运输公路管理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引言
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问题,但是已经隐含或涵盖了这一点,这是区域内部第二层次的协调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这一层次的协调中,教育作为一个重要角色,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区域社会发展,还影响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教育影响观念的形成和转变,影响人力资源的形成,从而影响区域的制度变迁。实践证明,教育发达和适应的地方,相应地是社会和经济较发达;相反,社会经济欠发展的区域,凸显教育的落后与不协调,并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不协调的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但并没有引起区域的足够认识。目前,区域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定义区域教育的发展方向、结构和体系。区域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欠发展区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这里的“欠发展”是发展不够或发展滞后的意思,不同于“欠发达”,欠发达是不够发达,但含有发达的成分,而“欠发展”是一个更普遍而沉重的现实。这里的“区域”更多是指县域或县域毗邻区,因此,“欠发展区域”的定义是指发展不够或发展滞后的县域或县域毗邻区,即一个以上的欠发展县或欠发展地区,是以发展地区作为参照物。“欠发展”区域教育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区域教育的方向性偏离
在欠发展区域,基础教育是教育的主体。由于基础教育的特征是应试教育,忽视职业技能培养,严格与高考对接,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也几乎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城市有更强的吸引力,回流的比例较低,教育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贡献率很低。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导致了二元的教育与人才结构,欠发展地区人才严重流失,而人才流失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的落后与经济发展的滞后形成了贫困的恶性循环。
2.区域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的严重缺失
目前区域教育体系基本以基础教育为主,区域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教育发展很慢,而且很不规范。职教的目标也是为了劳务输出,为地区培养技能型劳动者;农民科普与素质教育几乎被荒废;区域党政决策者及各层次干部的管理与决策教育没有列入区域教育体系,而他们担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决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继续教育的程度与有效性;企业家队伍和企业家精神是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企业家的培养与教育完全被忽视,依赖土生土长。应按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以区域发展为目标,建立完整的区域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特别重视决策者教育、企业家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科普教育。
3.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二元教育投资结构
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导致了二元的教育投资结构。目前,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不利于农村和农民。为什么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长期解决不好?其根源就在于现有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格局严重不利于农民和农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现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只负担2%,省地两级负担11%,县级负担9%,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既然是实行义务教育,就应该是城乡一体的,都应该由国家来承担,或主要由省级财政来承担,不能往下压。国家每年的卫生经费支出是几千个亿,但是85%给城市,只有15%给农村。这种文教卫生的二元投资结构,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区域的财力只能勉强支撑基础教育的发展,根本无力发展区域所需的教育,无法完善区域教育体系。三、欠发展区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的措施
1.调整教育方向
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把握区域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的结构、质量和数量必须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区域的发展为依归和出发点。
2.完善教育的结构与体系
按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要求,逐步完善区域教育的结构和体系,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发展,完善各层次教育,尤其是决策者教育和企业家培养。在为城市和发展地区培养人才的同时,立足区域,培养人才。
3.改变二元教育投资结构
在改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同时,按“多予少取放活”要求加大对区域教育的投资,有效改变二元的教育投资结构。
4.建立区域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人力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区域党政应建立这一共识,从区域长远发展出发,建立区域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在经济改善的同时,改善人才就业环境,逐步留住本地人才和吸引城市人才、企业家和投资者。
5.改革区域教育体制
把教育看作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工作,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致力于改善区域教育体制,提高教育的效率、质量与活力。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市场化,充分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激化教育的活力。
6.引入社会资本,扩大教育的投入
完全靠中央政府来办好区域教育是不现实的,只能在充分挖掘现有投入渠道潜力的同时,使教育投入结构多元化。其中,重要的是要引入社会资本,而要完成社会资本与区域教育的多元化,就必须改革办学体制和产权制度,促进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信息经济和信息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信息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区域政府如何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实际情况,在现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发展规划,将是其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重视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1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概述
在实际工作中,信息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以利用信息经济测度法进行定量和定性的量度。其中,主要涉及到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测度方法、波拉特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以及信息化指数模型。在发展区域经济的环节,通过发挥信息经济模型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制定良好的规划。同时,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有利于区域政府对自身区域内的企业和产业进行管理,实现企业及产业化工程共同发展,进而为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发展问题。
2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应用
近几年,信息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政府重视本地信息化工程建设及支持信息化工程发展的同时,针对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工作,也逐渐的开展起来。在实际工作中,明确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的作用,并不断优化其发展的模式,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2.1信息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相互激活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通过发挥信息经济发展的优势,可以促使信息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相互激活,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通常情况下,信息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并在市场推广方面提高效率。其次,通过对信息经济活动的总结与分析,也能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效率。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信息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相互激活,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2信息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助推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信息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助推作用,也是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信息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助推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中企业及信息工程的发展中。通过政府积极鼓励信息经济及信息工程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区域经济的发展,促成区域经济快速的发展下去。其次,通过信息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助推作用,可以有效的缩短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使之可以更加合理的开展经济活动。
3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重视发挥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区域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区域内的企业利用信息经济发展的优势,实现企业创新发展,重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体制创新,提高企业发展的竞争实力。其次,区域政府还应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积极的探究信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路交通;建设;社会经济;发展
一、 公路交通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公路交通建设的乘数效应分析
大规模的公路交通建设,不仅能有效地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其设施的改善和水平的提高,又能刺激那些需要提品好服务的企业及居民的消费,有力地刺激国内需求。据有关专家分析计算,公路交通建设的投资乘数约为2.63,最终累计社会总产乘数约为7.即如果增加100亿元公路投资,最终将带动社会总产出700亿元,可见公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相当高的。
(二)公路交通建设的区位效应分析
公路交通干线的建设和运营通过提高沿线各地区,各城市的可达性,使其经济地理位置,尤其是交通地理位置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区位优势,促进区域发展。与此同时,公路交通干线的建设和运营,也促进了沿线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农业专业化、集约化、工业化及现代化水平得以提高,从而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二、 社会经济对公路交通建设发展的影响
经济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加强,必然导致原材料、产品和人员的流动增多及位移的增加,因而导致交通需求的增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运输需求的增长是刺激运输供给、促进区域交通发展的重要市场信号。城乡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将会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区域交通的建设上来。公路网做为区域交通的重要子系统,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三、社会经济与公路交通建设的协同发展
(一)、公路交通建设与社会经济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两者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构成反馈环。一方面公路交通建设的发展通过增强社会经济系统的开放程度、加大系统的非平衡性及强化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来加强社会经济的集聚作用,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社会经济各子系统间既有的联系,使区域主导产业的向前、向后扩散范围和增大程度的发展。
(二)、从公路交通建设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特点及作用来看公路交通建设对区域内的经济有如下影响
1、公路交通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a、将有效地拉动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产业链关系,在公路建设引起相关部门效应增加的基础上,又会引起其他产业部门效应的增加,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b、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公路项目的建成,改善了沿线的交通条件,有利用统一市场的形成,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淘汰机制,又会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调整组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企业经营集约化,从而在整体上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c、将促进区域投资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拉近了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工业中心的时空距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各类开发区、工业园毗路而建足以证明公路建设项目对区域投资增长的贡献。区域投资的增长带动了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形成了新的优势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
2、公路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a、将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公路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开发提供了运输服务的支持,为经济潜能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动力。而且交通条件的改善降低了生产部门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成本,生产部门在获利的同时有可能会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
b、将促进国土开发和土地增值;公路项目的建设改善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基础设施水平和投资环境,从而改变了区域的投资需求,使得沿线的土地增值。
c、将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公路建设项目不仅在建设期和营运期产生在该项目上的就业岗位,而且由于项目的建成,会刺激其他需求的增长,吸引其他地区的人口、劳动力向沿线经济地带聚集,促进了人口、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由经济滞后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
d、将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公路建设项目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3、公路项目的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a、将促进区域生活水平的改善;公路建设项目对区域生活水平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区域医疗、卫生条件、文化娱乐活动、城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等方面。
b、将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公路项目的建设使地区之间 的往来更方便、经济、信息的交流加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生活效率提高,从而使公路沿线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
c、将促进区域出行的变化;出行变化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发展水平,它是衡量公路建设项目对区域社会发展进步影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4、公路项目的发展影响对外的联系;
a、将促进外贸发展和对外投资,公路建设项目对于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增加外商的投资力度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间接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
b、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公路项目的建成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教育事业 的发展,有利于人们拓宽视野、深化认识、转变思维、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经济活动,从而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一)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公路的建设为例,公路交通建设能够有效地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备又能刺激当地企业及居民的消费,公路交通建设的投资有限的,而其产生的经济效应却是巨大的。公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而易见,区域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在于资本的积累以及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在于周边环境的改善等。著名的经济学家韦伯认为“运输费用、劳动力成本和生产集聚力是工业区位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交通运输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也说“对于中心地区提供的服务和货物的需求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由于交通费用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增加,所以随着距离的增加会出现对于中心市场需求为零的区域”。众所周知,区域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环境以及健全的基础设施,政府积极的政策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然而健全的交通运输系统才是直接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有效的改善当地企业生产条件、全面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区域经济的吸引力,加强企业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为加速地区间、跨地区间的交流创造条件。
(二)调整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系统对社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所谓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因此产生了很多相关的生产部门。相关生产部门受到各种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其生产的速度、就业的人数、所占经济的比重等等方面体现出很大的区别和差异。我国的社会经济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而第三产业又分为四个具体的层次,其中运输业就位列其首。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使得三大产业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按照一定的梯度由高向低发展,而产业结构也会呈现出梯度变化的差异,梯度理论的原理本身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将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向经济水平较低地区转移,这样的转变过程就有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伴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各个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不断的区域优化,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使得产业资源的分布趋于合理化。
(三)加速城市化进程
交通运输的建设和运营通旨在提高沿线地区和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而这种建设发展本身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交通运输使得地区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地理位置发生巨大的变化,调整区域发展,是趋于分布发展趋于优化。更重要的是交通运输的建设和运营也促进了交通建设沿线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更为合理,有效的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发展以及加速工业化进程,为加速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经典的增长极理论,其内容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行业常常集中于区域内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增长极再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其中交通运输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增长极的扩散”。而这种扩散本身就是城市化发展的过程。著名的点轴开发理论也能够有效的表现出城市化发展的过程,点轴开发理论认为中的轴是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而交通经济带理论也明确指出了交通运输系统对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交通经济带的产生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二、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经济活动不断地加强,而这必然影响到人们对生活、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产品的需求量增长,而这些原材料和产品的产地却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产品原材料的需求及人员的流动就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是刺激运输建设以及促进区域交通发展的信号。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直接作用于交通运输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交通运输的建设上来,使得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交通运输发展更为合理,其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接作用于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作用于交通运输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有效的确保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交通运输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当今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而随着时展的需要,道路交通建设本身需要技术来保证其建设的质量。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物资前提,是保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条件。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通运输紧密相连。一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用、行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理念不断发生着变化,这就使得商品贸易的往来日益频繁,地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以往的交通运输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交通运输便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活动顺应经济变化的趋势蓬勃发展,不同的生产活动要求大量不同的原材料,这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创造了前提。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交通运输发展趋于合理
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和建设的发展并不是一蹦而就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发展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以城市道路建设为例,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的规划更为合理,而城市规划的重点就在于使交通运输系统趋于合理化,设计合理的交通运输系统就变得顺理成章。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交通运输趋于合理化。
三、总结
【关键词】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探索;重要性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的薄弱,工厂所获效益往往是通过牺牲环境为前提,直到近代人们才更多的注意环保问题,也提出了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它们不属于一个行列,却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经济发展往往是依赖于自然所带来的资源,而且许多传统工业对生态环境破坏特别大。如果想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必然。只有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才能让人类社会进一步前进,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环境才能更安全。
一、区域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生态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往往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也称为“劳动对象”。人类利用的资源可分为直接资源产物和间接自然资源产物,直接资源是树木、矿产、土地、石油等;间接资源包括钢铁、棉纱等。对于人类有需求的资源,必定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无论是自然的直接资源或是间接资源在人们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人类的经济发展绝对离不开自然资源。
(二)生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每个地域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地域的经济基础,我国就存在许多的生态条件,也导致了我国各个地区经济的分化问题,各个地域的生态资源状况决定了当地投资的侧重点以及发展点,生态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成为空谈。
二、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我国对区域生态的宏观调控以及各地政府生态制度。我国应该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调控,出台更多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成果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中去,社会应该不断完善、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大降低对生态的危害。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制定一个符合当地需求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对于一些资源要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济保护宏观上需要国家与政府相互帮助才能有效完成,而且二者要相互监督,达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区域政府应该用经济调控手段以及先进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现如今的生态问题,最主要的罪魁祸首就是各个企业,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更是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应该间接成为各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这些问题却是由社会来背负。所以,政府应该针对一些高污染企业,进行对企业成本调控,让生态成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对于一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提高企业赋税,作为生态环境补偿。
(三)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要想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好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当地政府应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不仅是需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同时也需要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承受之内,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净化。而且生态环境协调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不应该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区域保护生态环境微观化,提高对企业的监督力度。想要从根本上缓解区域生态问题,政府应该将区域环境保护微观化,对各个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及监控。把环境破坏列入法律的范畴之中,对于环境问题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法律政策落实到各个企业之中,让企业每个生产环节都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加强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于每个企业的生产侧重点不同,使得企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同,当地政府应该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一个符合当地发展的生态保护政策与标准,对于生态资源的撷取要适度,鼓励当地人民对企业的监督,让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
(五)提高区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对区域生态的破坏不仅是企业这一部分,社会公众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人们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环境保护意识却没有丝毫提高。各个区域政府应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公众应该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在享受自然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做到对自然的保护,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
三、结语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自然所提供的资源,人类社会发展不应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之上,要真正地做到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国家及政府应该加大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法律力度,利用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投入到自然保护中去,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国家教育部在教育规划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因此,地方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服务于地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由于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日常交通便利,联系快捷,迅速满足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零距离服务需求,因而地方高校具有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地缘优势。同时高校具有人才、科技和知识优势,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应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对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服务方式体现在为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地方城市由于远离重点高校密集的中心城市,加之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引进高级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地方高校在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人才保障作用。地方高校是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技术革新的主要阵地,地方高校的科研人员也是当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活动及商务活动的区域日趋国际化,对外交流成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常态化工作。外语被广泛应用于对外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国际交流的必要手段。但是,目前在地方城市中,高水平和高能力的外语人才依然比较缺乏。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师队伍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外语人才群体,他们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自身也有能力为地方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调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高校外语教师助力的需求并考量地方外语教师的外语素质与能力,高校外语教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外语人才
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件即为高质量的人才,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促使现代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人才保障,这其中包括外语人才。外语人才对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深广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促进作用。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高校外语教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外语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只拥有外语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拥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经过对2014年、2015年、2016年河南省春季大型综合人才招聘会的走访调查得知,构成社会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各大中型企业对单一语言性外语人才的需求量极低,而同时企业急需的一专多能型、复合型外语人才数量又极为短缺,形成“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这一现状直接反映了目前某些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高校毕业生不符合企业外语方面的用工需求,这既降低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又拖滞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是现阶段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的首要工作。河南省高校外语课程的设置大都以单纯语言文化培养为教学目标,只有极少数工科院校开设行业英语等复合型外语课程。转型时期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从人才培养目标着手,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单一性外语语言人才培养转变为外语与专业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有机结合,合理分配课时占比,使学生将外语作为一门工具语言,通过外语掌握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满足就业需求与社会用工需求。同时,高校外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降低理论测试的比重,提高实操环节的评分,采用更合理有效的方式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为地方企业提供助力提高其对外经贸竞争力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的跨国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外语人才对于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贸易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外语人才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因为参与国际贸易,不可避免地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各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和采购各种生产要素,都离不开外语人才的直接参与。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才能够获得这些必要的国际贸易信息。外语人才能够驾驭现代经济交易方式,节约交易成本。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框架的提出,以往主要面对国内贸易的中西部地方企业面临更多的对外贸易机遇。较之国际贸易人才储备丰富的沿海地区企业而言,中西部地区企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但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与过程,即使立刻改革,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此情况下,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由高校外语教师对企业内部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外语培训,使企业较快地建立起自身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储备力量。高校外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将外语语言文化知识与企业对外贸易中需要的谈判、报关等专业内容相结合,在口语、阅读、写作及翻译等方面有所侧重,与企业需求对接,更好地满足企业国际贸易的需要。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既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的语言基础,又要有非常宽泛的知识面,在市场营销、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操作等方面灵活自如地操作。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三十余家大型省属企业和一百余家优秀民营企业,在河南省全面融入、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主线下,这些企业的对外贸易将会呈现出质的飞跃,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会急剧增加。例如民营企业河南瑞贝卡集团已与23个国家、地区产生贸易往来,从产品推介、外商接待到会展布置、商务谈判,企业的发展势必需要更多精通外语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在对这些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语言本身,更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业务往来方向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目的国的文化风俗培训,使其在商务谈判、外商接待等工作中更娴熟、得体地交流,避免出现文化冲突,提高企业影响力及产品利润。
三、为地方传统文化对外推广提供助力
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传统文化的对外推广对提升地方软实力起着较大的作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华参观游览,如何更好地将地方传统文化项目推介到国际舞台已被越来越多的部门、机构所考虑。在地方传统文化对外推广过程中,高校外语教师可以提供较好、较强的有效助力。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洛阳牡丹与龙门石窟等景观久负盛名,将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项目推广到国际社会,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观赏牡丹、欣赏石刻,既提升古城洛阳的国际知名度又为洛阳市带来更多的外汇收益。洛阳地区的高校外语教师即可通过编写外文介绍书籍、制作外文视频材料等方式向国际社会介绍洛阳古城的传统文化,在洛阳美景与国外游客之间搭起畅通的桥梁。与洛阳相似的文化古城安阳、许昌、开封等城市,均可在高校外语教师的助力下,将更多的古文化资料翻译为外文版本,通过更多的外文资料,将城市的魅力展现在国际舞台。同时,高校外语教师还可以发挥专长,为更多的历史文化景观或旅游景点制作语言严谨、用词标准的景区介绍、路线指示、景点说明等标志性展牌,订正已有展牌的外语语言错误,提高景区的文化层次及规范性,将地区景点和文化景观作为提升地区软实力的窗口,吸引更多的国际人士来欣赏我国的秀美山河及深厚历史底蕴。
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支持
高校外语教师具有理论研究的知识储备与科研能力,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专长,集合优势资源,组成课题组,就地方发展的短板进行前瞻性研究与讨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与未知。在解决问题之前,充分的理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任何决策都应建立在充分理论研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正确理论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指导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地方性决策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特点,错误的决策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延误与影响是长期的、致命的,关乎地方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乎地方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理论研究人员进行前瞻性研讨,为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提供前提保证。在此过程中,高校外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在外语领域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提供理论支持。综上所述,高校外语教师利用地缘优势和知识优势,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在完成自身本职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上,通过校企联合、课题研究等手段,将知识优势投射到校园范围之外,积极投身社会,将知识转化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闻梅,郑悦.外语人才对保定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的战略研究.财经界,2010(3).
[2]黄秋凤,王鸿雁.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双量”需求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6).
1.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1稳定性
在中囯的宏观调控和其他政策的支持下,中囯的GDP增长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0%左右,并且长期保持稳定的趋势。但是,随着囯内经济市场投资行为与消费者行为的不平衡加剧,中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大幅波动。目前,一些行业受到高价值货款的影响,表现出生产能力小而盲目扩张的矛盾局面,可能导致未来经济市场产品发展问题。与此同时,虽然中囯的绿色生产模式已经做了很长时囘,但许多企业仍然采用高消耗、高污染、高负荷的传统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是不可修复的破坏性影响,不利于中囯经济的可持续了健康发展。因此,囯家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加以调控。
1.2公平性
经济发展既要兼顾发展水平也要兼顾社会公平,公平性是中囯经济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囯正致力于通过政策支持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例如对低收入预期居民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育扶持等多项社会保障服务。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内部员工和工人无法充分享受到中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整个囯家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1.3不平衡性
政府投资是中囯实施的诸多财政政策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政府干预市场过度或投资过度可能导致社会投资和私人投资能力将被削弱,市场竞争环境相对紧张,将导致恶性竞争和高市场准入门槛,不利于中囯经济的均衡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公民收入的不平衡等也会影响到囯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2.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2.1相互促进
财政政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保障措施和基本发展方向指引。同时,经济发展一旦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内在动力后,财政政策自然会为了更好的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而进一步完善。而且,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多领域和多层面的,对财政政策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促使财政政策制定的更加科学合理,促使财政政策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2相互依存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中囯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因此,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也离不开经济发展,脱离了经济发展谈财政政策就是空谈,脱离了财政政策谈经济发展就是纸上谈兵。财政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经济发展是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使命。
3.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1制定基本的财政政策阶段
在起草财政政策的初始阶段,通过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具体、完整的评估,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之囘的关系,财政政策将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囯家经济的未来发展。同时,财政政策可以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取得良好的开端,并尽一切可能避免囯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许多无}'去控制的局面。
3.2财政政策的实施阶段
囯家颁布的所有财政政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实施阶段,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字形式的法律法规逐渐成为具体的经济,财政政策逐渐成为市场调控的手段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市场的内部调节和政府的第二个作用是实现囯内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和良好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均衡和较快发展水平。
3.3改善财政政策阶段
由于制定和实施的所有财政政策,都会有不可避免的漏洞和弊端,财政政策实和完善。目前,中囯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势头稳中向好。因此,有关部门在修改完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阻碍经济监管是不明智的,不建议采取“稀缺”措施,应制定更加优化的,具有前瞻性的财政政策,使得市场经济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4.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
4.1财政政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囯西北地区,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财政政策,在其正确指引下,积累新的发展力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北上广深等地区实施的财政政策比西北地区的财政政策更加系统性更加灵活性,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目前,北上广深作为囯际大都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一些发达地区。财政政策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使得我囯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均衡发展。
4.2财政政策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囯的经济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丝绸之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囯家的经济领域都得到了深入合作和长远发展。中囯财政政策的稳步发展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推动力和重要保证,为了维护中囯和其他囯家的经济利益,随着中囯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中囯经济”将成为一个不可低估的强大新生力量。财政政策不仅会影响中囯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世界的经济发展。
5结语
总之,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深远的,多方面的,包括影响中囯囯内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考虑到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囯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可通过制定并完善技术创新投资、企业补贴、减税等相关财政政策,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调整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实现中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注释:
[1]耿凯我囯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问题[J]现代经济
【关键词】区域差异 主成份分析 发展不平衡
一、引言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至1988年建省以来,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伴随而来的区域经济差异化问题也愈加的严重。本文将以海南岛为例,通过建立多种指标来分析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二、海南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1、指标的选取
本文将以市县为单位,包括2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对海南省18个地区进行比较分析。为能最大限度的反映海南省18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依据科学性、综合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及层次性原则,并参考一些学者对经济指标的取舍,选取了12个经济指标,并分为两个层次(如表1所示)。
2、经济区域的发展特征分析
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12个指标进行测评。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在保证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将多指标简化为较少的综合指标。这些综合指标之间互不相关,并又能反映原来多指标的信息。其方法: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标准数据矩阵;利用SPSS11.0软件进行正交相关旋转,算出特征值、特征向量值;计算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数;计算主成分载荷并建立载荷矩阵;最后计算出主成分得分,并进一步求出综合得分。其处理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12个指标中提取的3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6.351%,已经能够反映原始数据86.351%的信息了,因此只选取这三个因子作为评价海南省18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第三产业占GDP两指标上的负荷较高,说明第一主因子主要反映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第二主因子在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指标上负荷较高,说明第二主因子反映的是居民生活水平情况;第三主因子在GDP增长率指标上负荷较高,表明第三主因子主要反映社会经济增长情况。
3、综合指标的建立与分析
综合指标的评价值,可以根据数学模型求出:Fi=∑WjYij(i=1,2,3,...m;j=1,2,3,...n)。
式中:Fi为第i个区域单元的综合得分值,Wj表示第j个因子的权重;Yij表示第i个区域单元的第j个因子的的评价值。经过计算和整理,各个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实力得分如表4所示。
将综合指标的评价值分为四个区间:(2.000,4.000)、(0.000,2.000)、(-2.000,0.000)和小于-2.000的,并将综合指标评价值位于相同区间内的县市经过GIS软件在地图上表示出来,可以看出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分块形式,可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块区域。北面为海南省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海口市,综合指标值为2.5336,接下来的为南面区域,包括三亚市和五指山市。再次为东面地区,但综合指标值都小于0,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主要包括报亭县、万宁县、琼中县、陵水县、昌江县、定安市、琼海市、文昌市等八个县市,发展水平最低的为西面地区,其综合指标值均小于-2,包括儋州市、屯昌县、白沙县、澄迈县、乐东县、东方市和临高县。
三、海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1、区位因素的影响
区位因素对海南省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例如海口市,其作为海南与内陆交通往来的主要枢纽,在经济发展上较其他地区享受着巨大的优势。而三亚市以其靠近南海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五指山市也以其地方特色发展相关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而另外一些地区,除了没有区域优势外,还常常受到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万宁和陵水就常常遭受热带风暴的侵袭和破坏。
2、政策倾斜度不同的影响
政策的倾斜度不同也是影响海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口市作为海南省的省会城市,是整个海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骨,除了占据一定的地理优势外,还主要得益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和帮助。而海南岛要建立国际旅游岛的政策必定会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主打旅游业的相关地区就能借此机遇发展自己。
3、经济结构的差异
海南省除海口市、三亚市外,产业结构都偏低。除海口市和三亚市呈现“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外,其他大多数地区都呈现出“一、二、三”型的产业结构,而且很多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例如2007年在这18个县市里第一产业比重超过50%的地区就有10个县市,这些地区分别为:琼海、定安、屯昌、临高、儋州、乐东、琼中、报亭、陵水和白沙,其中以临高的比重最大,高达74%。
4、科技实力和劳动力素质的差异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都有了很高的要求。海口市的高校数量和在校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科技人员的数量也在全省首屈一指,劳动力素质较其他地区高,这对整个海口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海南省的其他地区基本上没有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劳动力素质也不高,这在深层次上就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劳动力素质的差异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四、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海南省省内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存在着一个“分块”,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这种差异是由于区位、政策、经济结构、科技实力和劳动力素质等一系列的因素造成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缩小区际差异,适度的政策引导非常必要。
在当前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将旅游产业链延伸到农业(比如热带农业观光园区建设等),统筹协调各经济区的发展,加强旅游产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尽量缩小这种差距,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注:本文属海南省教育厅课题(项目编号:Hj2009-59)和海南大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d09xm1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关键词】金融危机 人民币 国际化 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还存在众多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规范,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流出中国,在境外逐步担当货币职能,从而实现由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在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在本职职能的基础上由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市场上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等职能,实现由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国际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人民币国际化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进出的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会出现人民币的大量外流和流入,但是这其中也会出现资本外逃的现象,导致人民币的价值出现一定的波动,增加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会受到国际资本与热钱的影响,这给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造成了一定的风险,严重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还会受到其他国际资本的影响,这不仅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一定的金融危机。
(二)货币替代的风险
货币替代主要是一国居民因为对本国货币的稳定失去信心,进而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人民币国际化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通过膨胀,也会影响财富水平,社会总需求和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人民币逐渐实现国家化,由此产生的货币替代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三角风险
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曾经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目标主要有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但是这三个目标并不是兼得的,人民币国际化之后汇率和资本的流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自由贸易的环境下,大量的境外资金会流入我国的国内市场,如何协调这些资金与国家宏观的经济目标是十分复杂的事情,导致我国的经济会面临众多的冲击和风险。
二、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应对措施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币国际化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甚至还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风险。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的管理,减少人民币国际化中存在的风险,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维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需要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作为保障,为了更好地控制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保障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十分重要。国家需要对社会经济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确保经济平稳增长。另外还需要保障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性,通过扩大社会需求,改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为了更好地保障我国经济的收支平衡,应该鼓励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降低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
(二)加强对资本流通的监管
资本流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对于资本流通的影响比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本流通的监督和管理力度,确保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强国际资本流通的监督。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市场开放程度,国际资本将会大量流入我国的过内容市场,应该加强对国际资本的监管,并充分发挥国际资本对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能够为自己所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重视资本账户的管理。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对于人民币的公信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对于资本账户的开放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适度的监管,确保资本账户的有效性,确保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能够顺利实施。
(三)加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监管
国内的金融市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市场之一,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对我国国内的金融市场需要制定相对完善的发展规划,引导国内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外汇市场的积极配合,因此穾完善外汇市场的自身建设,能够确保外汇结构需要的多元化,保障外汇市场能够尽量满足用户的需要。另外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离不开其他国际货币的合作,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加强人民币与其他国际货币的协作,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建立健全危机应对机制,确保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巩固,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受到关注。但是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存在的风险也比较多,今后需要进一步规范人民币国际化关注,加强对现有国内外经济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加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仅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西安市当前的行政区域面积为1.0108×109km2,行政辖区包括9区4县。2013年,常住人口为865.29万人,人口密度为856人•km-1,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为50.15%,总产值为4.366×1012元,人均GDP为51048元•人-1,产业构成(即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4∶42.1∶53.5,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为每人4751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每人21219元。西安市教育支出为11.2×109元,人均预算内教育支出为每人1364元。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区(县)为主的教育管理和财政经费划拨体制,西安市目前行政辖区中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只有个别基础教育学校城乡类型属于乡村;而其余的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高陵县中基础教育学校中绝大多数学校的城乡类型都属于乡村。因此,考虑到区域的完整性,本文最终选取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高陵县这7县(区)为研究具体区域。
2研究方法
2.1模型描述
2.1.1构建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水平与农村基础教育系统的水平判定,由此,根据选取指标是否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指标是不是可以获取性、指标之间可否比较性等原则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1],进而使用计算平均方差的方法[2]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2.1.1协调发展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模型来计算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式中,J代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值,S代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值。C是协调度,取值范围是[0-1][6],其值越大,说明农村基础教育和设计经济的协调程度越高。一般的,协调度模型计算的协调程度不能定两者是在较高发展水平时达到协调,还是在较低发展水平时达到协调。因此,在此基础上应用协调发展度模型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7]。协调发展度模型能够更为明确的判断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是在何种水平下的协调。式中,D为基础教育-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取值范围在0-1间;T是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λ、μ是待定系数,且λ+μ=1。在本文研究中认为农村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同重要,所以取λ=μ=0.5。参照现有研究成果,把农村基础教育-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度划分为如下类型(表2)。
2.2数据来源研究区的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数据均来源于《西安市统计年鉴》(2000-2014年),复合指标均通过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各个指标原始数据的量纲、数量级都不相同和一致,同时各个指标在复合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有的是正向作用、有的是负向作用,且作用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基于此本文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来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
3实证分析
3.1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析总体来看,西安市农村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年份居多,不协调的年份占少数。在由7个县域研究单元和7个时间点所组成的49个研究样本里,其中7个属于C类为失调衰退关系占14.3%;11个属于B类为过渡发展关系占22.4%;31个属于A类为协调发展关系占63.3%,大多为6级初级协调和7级中级协调。所有样本中有16为是社会经济滞后占32.7%,33个为基础教育滞后占67.3%。在7个时间节点中,不协调的样本主要出现于1999年和2004年两个年份,也就是说西安市农村区县的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近15a来一直趋于协调。但协调等级并不高,只有个别区县个别年份达到良好等级,同时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并不完全同步。
3.2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时序变化分析西安市7个农村区县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之间的协调程度自1999-2013年中基本呈逐渐提高趋势,如图3和表3所示。1999年,7个农村区县的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大多是失调衰退关系和过渡发展关系,只有长安和户县达到了协调发展关系,其中长安是初级协调发展类社会经济滞后型、户县是初级协调发展类基础教育滞后型。临潼、阎良均为过渡发展类基础教育滞后型。高陵、蓝田、周至均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基础教育损益型。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当时6个农村区县的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因而对基础教育投入的经费有限,所以基础教育产生滞后和损益现象。2004年,7个农村区县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程度大多呈现起伏状况。长安继续保持其协调发展状况,高陵提高较快,都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型。其中长安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基础教育滞后型,高陵为社会经济滞后型。蓝田和周至的协调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均,户县有所下降,这3县均为过渡发展基础教育滞后型。临潼和阎良的协调发展水平都有所下降,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其中临潼为基础教育损益型,阎良为社会经济损益型。各区县在这5年中社会经济水平有所提高,都在探索发展经济的途径,但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呈现起伏。2009年,7个农村区县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的协调程度仍起伏不定,且主导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长安的协调发展水平一直都相对较好,为中级协调发展类社会经济滞后型。临潼、阎良的协调发展程度有较大提高,和户县、高陵都达到了初级协调,其中临潼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为基础教育滞后型,其他三县都是社会经济滞后型。蓝田、周至协调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均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基础教育损益型。这5a间7个区县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因为各自发展的速率并不尽相同,因此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和支持程度也出现差异,导致出现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变动。2014年,7个农村区县的协调发展水平都达到了协调发展的等级。其中长安为良好协调发展教育滞后型。临潼、阎良、户县、高陵为中级协调发展类教育滞后型。蓝田、周至协调发展水平相对最低,只达到了初级协调,也都是基础教育滞后。由此可见,这5a间,农村各区县经济发展迅速,对基础教育投入增加,因此协调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但还是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基础教育的更大需求,协调类型都为教育滞后型,如果这种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善,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水平,进而也会对社会经济不利。
4结论
关键词:河南省;航运开发;社会经济;影作用
1.河南航运发展现状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承担着东西经济互补、南北经济流通的重要枢纽作用。自改革开放以后,我省已经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道路枢纽,作为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认识航运的重要性。政府必须加大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充分发挥航运的积极作用,且进一步扩大航运建设规模,增强其覆盖影响力。尤其是《关于加快我省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在2012年后,我省政府计划到2020年我省内河水运货运量必须在1亿吨以上,要求内河水运通道建设必须具备通畅、高效性。河南省在“十二五”期间主要对沙颍河、涡河、沱浍河3个重点航运开发工程加以建设,推动实施沙颍河周口至省界段升级改造和沙河漯河至平顶山段工程,淮河淮滨至息县段工程,洪河、惠济河、唐河航运一期工程,贾鲁河及双洎河工程等航道工程,规划新增和改善航道里程469公里。除此之外,加强港口港区建设和船舶管理,商丘、周口、漯河、信阳、南阳、三门峡、洛阳等港口基本建成。作为中部主要交通枢纽,河南综合交通体系内的各个运输方式关系密切。为此,在河南综合运输体系内,必须保证各个运输途径平衡发展。现阶段,河南省航运发展主要集中于豫东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豫南区域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只有全面提升我国航运发展水平,才能强化河南交通枢纽地位,才能缓解当前交通运输压力。
2.河南省航运开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
为对河南航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本文以周口市为例进行探讨。作为河南省的东大门,周口市是豫东南与皖西北沟通的主要门户及物资集散地。本文以刘湾港为研究对象,其作业区为5个、装运泊位为22个、吊机杂件码头为1个、货场为12个,21万平方米为其整体面积,50万吨为该港口可容纳货物量,在全省其使用面积与日吞吐量极大,称为三级港口、五级航道。现阶段,以刘湾港为依托的物流基地基本建成,其具备极为便捷的水路交通,目前散货运输主体为煤炭、矿建等,且按照腹地经济发展需求,其相关专业化运输港区正逐步完善。本文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经济进行定量分析。
2.1递阶层次结构建立
详细分析与观察问题,把复杂问题进行元素各构成成分分解,根据属性将此类元素进行若干组划分,以此形成不同层次。其结构如图1所示。
2.2实例测算
因经济指标远远多于航运指标,为此,需进行航运与经济指标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公式如下:
Yi=aX1+bX2+cX3
其中,货物周转量由x1表示;
货运量由X2表示;
港口吞吐量由x3表示;
所有经济指标则由Yi表示,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
因本文选取层次分析法进行各经济指标权重的计算,则不用实行方案优劣决策,为此,按照分析需求,可选取2层进行层次模型建立,第一层为航运,第二层为6个经济指标,如GDP等,具体如图2所示。
2.3结果分析
(1)通常变量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都会选取四级标准判断,也就是微相关(≤0.3)、实相关(0.3-0.5)、显著相关(0.5-0.8)、高度相关(0.8以上)。通过上述分析,0.76为航运和经济之间的相关系数。由此可见,周口航运和经济之间存有显著相关。
(2)通过扩建与加大开发周口航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吸引能力增加,且能够对航道区域居民生活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同时发展航运能够对地区产业结构加以优化,实现第三产业比例增多的目的。
3.河南省航运开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航运开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逐渐的凸显出来。在充分了解河南省航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要求航运经济必须顺应时展要求,在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航运开发规划,实现航运经济效益最大化。
3.1充分认识内河航运的重要性,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在充分认识内河航运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需协调多方关系,进行良好环境的创建,以此为内河航运快速发展提供可靠保障。要求将闸坝建设到通航河流内,在对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针全面贯彻的基础上,进行通航建筑物的同步建设。有关部门必须相互协作将现有闸坝碍航问题有效解决。除此之外,还需进行协调机制的建立,处理好航运用水、生态用水、城市用水等方面之间的关系。在航道碍航桥梁改造时,需保护好港口岸线资源,并做好集疏运道路建设。
3.2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拓宽内河航运发展筹资渠道
作为社会公益性设施,内河航道、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极为关键,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为此,政府必须加大投资力度。河南省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应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要求在省级财政及交通建设资金中划拨一定份额,进行内河航运建设专项资金的设立。还需选取非直接性货币投入方式,如减免税收、土地优惠政策等,加大航运基础设施建设。
3.3带动流通业发展,增加其出口额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流通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如资金融通、信息传递等,全部行业发展都与流通产业发展密切相连。河南航运的大力开发,将形成完善的商品流通中心。同时,航运开发力度的不断增强,还会大大改善投资环境,为外界投资提供良好环境。除此之外,因我省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各个区域可进行连片开发,以此为区域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4航运开发促进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
作为国家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与能源基地,河南涡河流域与沱浍河流域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伴随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涡河腹地是沿海延伸到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其区域内的工业、农业及相关企业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可超过12%。开发航运将为资源开发提供有利条件。以煤炭资源分析,许昌地区具有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50亿吨为已探明储量、1500万吨为先原煤产量,可利用地方铁路、涡河达到水路联运的目的。煤炭工业作为沱浍河流域腹地支柱产业,预计2020年可达到8000多万吨。煤炭资源可向经济发达及能源较为缺乏的东部发达地区运输,由此可见,开发涡河航运能满足腹地、沿岸社会经济需求,且能完善腹地资源开发运输体系。
3.5航运开发改变区位优势,促进产业化发展
航运开发可增强沿航道区域客货流便捷性,是当地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区域交通运输便捷的前提下,可利用区域优势特征,进一步扩大企业投资建厂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航道建设完成之后,需优化航道配套设施,为区域经济及产业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