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字时代社会治理

数字时代社会治理

时间:2023-08-01 17:3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时代社会治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字时代社会治理

第1篇

【关键词】公共治理;网络参与;互联网

公共治理及其在网络化时代的转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成为西方学界最流行的理论之一,公共治理理论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全球治理委员会提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①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实现治理的基本过程需要各种公共机构、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公共治理体系主要包括治理的主体如政府、公共组织、非政府组织、私人团体、个人等;公共治理的对象或客体包括政治事务、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治理的目的是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最终达到社会利益的调和。

公共治理理念在网络化时代的体现。公共治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权力的去中心化、公共服务的目标导向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和平衡。在新媒体环境下,公共治理理念体现在政府管理中,即网络民主与公共领域的构建、网络舆论与公共决策的互动,以及公众网络参与对公民社会的推进。

过去的数字化治理是围绕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系统变化而实现的一种治理模式,网络化治理则是面对网络时代和信息技术革命而提出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网络时代的公共治理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将各种治理主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公共服务中进行整体性运作。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互动型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表达思想的平台,也为他们赢得了政治生活中的话语权。网络化治理旨在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传播影响力,通过民主体制的完善,形成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渠道,将公众纳入政治决策过程中来,使政府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公共治理进入网络政治时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迅速渗透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技术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形成了一个新的现象——网络政治。

公共治理发展到网络时代,与互联网的关系便不可分割。公共治理在本质上就是政府运用公共权力与公共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公众个人进行协调,处理公共事务和维护社会利益。网络这种新兴技术给人类所营造的网络环境、政府与公众对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政府面临的危机,迫使政府必须重新审视公共治理的环境,并积极应对新形势下政府治理的创新。

网络媒体在公共治理中的政治考量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引发了人类交往方式、组织方式、思维方式的全面变革,也给全球的政治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政治生活全面进入了网络政治时代。

网络媒体的公共价值目标取向。网络具有快速聚合性,能够服务于一定范围的临时目的,在短时间内汇集利益关注者并在他们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新媒体的这种特性可以为政府进行公共治理所用,政府为了实现公共目标,可以利用新媒体信息流动的结构特征分配职责和任务,其终极目标是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共价值。因此,网络媒体可以作为政府主动分配服务与任务的特别渠道,公共部门通过网络与其他部门、组织以及个人实现合作,建立实现公共价值的交流场所。

网络媒体技术引发公共治理的数字化革命。伴随着网络论坛、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沟通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更为便捷、直接的传播沟通方式。如今,政府实行政务公开,主要采取电子政务的形式,通过政府网站信息,实行网络问政等策略,同时为公众提供行政办事渠道,实现电子化治理。公共治理的数字化能够强化政府资源的整合利用,同时也使政府和组织之间用以往不可能实现的方式进行合作,这些都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才能完成的任务。

网络媒体对公民政治选择的影响力。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社会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进步,新媒体为公众的言论自由提供了场所,使公众的知情权、话语权得以真正和广泛地实现。公众从未像今天这样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并为公共政策献计献策。政府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望和实际参与的可能性进行回应,就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政府模式,而这种模式必然与新媒体传播相关,只有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政府才能建立将信息、服务聚合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将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众连接到一起,并在公共服务中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利。

公共治理创新中推进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探寻

互联网在为公共治理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互联网使政府实现了更加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公民的参与热情提高,公共决策也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网络参与性的加强也使公共治理面临强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不仅可能使负面舆论得势,而且会阻碍公民网络参与的健康发展,影响治理。

培育成熟的网络参与主体。网络是一个众生喧哗的场所,是民意生成的公共领域。网络的言论门槛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这种自由的舆论空间在保证公民参与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负面情绪、不实言论通过网络可以迅速蔓延,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才能在公共治理过程中发挥正面和有效的作用。

网络参与主体的培育包括参与意识的培育和参与行为的培育,这在政府治理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熟的网络参与主体必须具备理性的思想、规范的行为和积极的心态,这是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切入点。只有对公民的参与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政府才能在公共治理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参与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对网络参与主体的教育和监督,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习惯,向公民提供参与的机会和信息;另一方面,公民自身也应当自觉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加强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规范自身的言行,增强责任感,不传递不明来源的负面信息。

政府应当关注对网络参与主体的培育,提高网络参与主体的素质。首先,政府要加强对网络参与主体进行教育和监督,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和习惯,并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其次,政府要通过媒体不断宣传公民公共参与的知识,提高公民积极参与的意识;再次,建立网络监督队伍,时刻警惕那些负面、不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公民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

同时,网络参与主体也应当提升参与意识和文化素养,自觉遵守网络文明,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不传递危害社会安全的信息,增强网络识别、辨析能力,共同创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政治氛围。

建立防止网络参与“数字鸿沟”的机制。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网络使用状况分布不均,经济发达地区、中青年、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网络使用范围广,使用方式多样化,反之,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的群体对网络的使用明显不足。“数字鸿沟”是制约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障碍。

从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践过程来看,要提高公民网络参与,必须首先保证公民的网络使用权利和使用方式。从政府的角度来讲,缩小数字鸿沟,应当从网络技术入手,提高网络普及率,提高公共参与中的网络使用频率,降低网络使用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种群体通过网络利用信息资源和实现政治参与的能力,这不仅是扩大公民网络参与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环节。

网络参与主体的扩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应当制订合理的规划,在普及网络教育的同时,加大对落后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努力消除“数字鸿沟”,推动网络政治参与,使公民享有平等的信息化公共服务。首先,政府应当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利用竞争机制改变信息产业的垄断格局,降低信息产品和服务费用的价格,为公民降低上网门槛;其次,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增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协调,支持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再次,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公正、透明、可操作性强的网络信息服务机制,加强网络服务的多样化、便捷化,扩大普遍服务的业务范围。

加强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制化建设。公民网络参与必须有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障,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不仅有助于保证网络参与的理,规范网络秩序,避免网络的虚拟和自由开放所导致的公民过度参与或无效参与、无序参与的状况。加快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制化建设,推动网络参与有序进行,一方面要提升立法层次,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对网络技术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和行为进行规范,将网络安全技术、信息资源建设等问题纳入网络立法研究与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多方努力共同建设一部完整、灵活、有针对性的网络法律规范;另一方面要尽量维持网络秩序和公民自由之间的平衡状态,网络参与的法律体系应当以保证公民的自由权利为前提,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治理,同时要对公民的网络言行进行规范,提升网络文明规范程度,保证公民网络参与的质量,增强公民网络参与的价值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管理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多为条例和规定,因此,政府急需制定一部网络方面的法律,凸显网络技术和民主政治合二为一的特征,将网络技术、信息资源建设等纳入其中,建立一部完整、全面的网络法律规范,对公民网络参与行为进行规范和保障。同时,还要重视网络秩序和公民自由之间的平衡关系,在维护公民自由权利的基础上约束公民的网络参与行为,使其明确权利与责任,保障网络参与的健康、有序发展。

结 语

在网络政治时代,全面控制的管制型政府已经无法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和公民参与网络政治的热情,政府的传统职能必须向网络时代的新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将实现向社会的让渡。在公共治理中,公众的参与热情不仅体现在作为公共事务的主体参与管理,而且,对政府的公共行为和公共政策具有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而这种参与形式要求政府的公共治理必须实现双向互动的模式,以网络媒体的发展为契机,为公众提供双向沟通的平台,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与政府进行接触,对政府的治理政策提出批评和建议,将意见反馈给政府,引导民众借助新闻媒体表达意愿,让民意真正成为政府决策的基础。

(本文为社科规划项目《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0C057)

注 释:

①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61.

参考文献:

[1]曾维和.整体政府改革时代政府治理模式创新解析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

[2]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刘月.中国政府治理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斯蒂芬·戈德史密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黄婷.刍议政府治理创新中的公民网络参与[J].桂海论丛,2010(1).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传播 治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伴随着网民人数的持续增长,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代媒体。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给人们带来了无限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有效管理互联网信息传播,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信息传播现状

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改善和变革,体现出以下情况。

1.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进入Web2.0时代后,博客、微博和社交网站的兴起,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网络。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博客用户规模达2.95亿人,年增用户7310万人,微博则在2010年高速增长,用户规模约6311万人。社交网站的成功推广,使更多的人加入了“全民偷菜”的行列。同时,网络视频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电影、电视、视频等数字内容的重要媒体,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影响,而且影响了人们的媒体接触方式,互联网的视频时代己经来临。

2.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在原有网络环境下,网民仅能通过BBS、IM等传递信息,信息传递慢、影响范围小。而在当今环境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渠道得到了极大拓展:微博使人们可以更快捷的传递信息、表达自我;以优酷、土豆等为代表的视频网站的兴起则带动了众多播客来共享视频短片;BT的发展让电影、电视和游戏的下载变得更加迅捷,传播更为广泛。

3.传播效果更强,影响更深远。网络视频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效果不断增强,把人们从单纯文字的交流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面对面的交往中。人们的社交网络随着信息的传播不断扩大,想出名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更多的人也在逐渐参与到影视、游戏的制作过程。除此之外,互联网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交易方式,极大降低了交易者的成本。同时,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也在不断填平“数字鸿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互联网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显而易见,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负面影响逐渐体现。

1.版权问题急需解决。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人们可以方便的从网上下载音乐、电影和游戏。但这种行为改变了传统的作品使用形式,引发了著作权人与作品使用者的利益冲突,使版权法律制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近期有关视频分享网站、数字图书馆和搜索引擎等方面的版权争议纠纷的集中爆发,例如美国电影协会迅雷侵权,贾平凹、韩寒等知名作家状告百度文库盗版等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使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也对我国在数字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互联网带来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凸显。互联网为信息提供了极为快捷和广阔的传播方式,但是随之而来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也开始显现。以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为代表的网络,以“铜须门”为代表的人肉搜索,以“白领死亡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第一案等一系列事件,开始把人们的隐私不断放大放在公众的面前,使个人隐私受到严重侵害。如何有效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如何依法治理网络乱象,如何切实保护好我们的隐私,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普通网民和立法者面前的突出问题。

三、互联网信息传播存在问题的治理措施

1.健全互联网传播法律法规。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以及全球性特征,使病毒肆虐、黑客横行、黄毒污染等网络弊病的治理更加复杂,需要政府不断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社会法律来约束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进一步维护正当的信息传播的合法性。同时,政府也要建立互联网信息传播管理制度,采取登记注册制、实名制、分级制、许可制和内容检查制等一系列制度,使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更加规范、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和谐社会的长久发展。

2.完善互联网传播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是在不断演化和更新的,对于网上出现的新技术、新信息,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网络管理技术,如防火墙过滤技术、分级技术、身份识别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等及时发现、跟踪网上有害信息,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3.加强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业自律。除了法律法规的监管,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业的“自律”也显得尤为重要。行业自律是传媒向社会承担责任的具体表现,可以采取制定行业规范、推动行业自我监管、促进业界与政府合作、提供安全浏览服务等措施完善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业的自律机制,对于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健全互联网管理体制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社会监督。除了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相应的控制技术和建立互联网传播行业自律机制外,社会监督以其成本低廉、无时无处不在等特点,也是治理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社会监督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开办监督网站等形式,引导人们自觉参与互联网管理,并给予资金支持开展多方面普及教育活动,不断加大监管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和网络监督意识。

四、结论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面临机遇的同时,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也在逐渐显现,需要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对其进行管理,消除其负面影响,保障和谐社会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1,(01)

[2] 薛强. Web2.0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第3篇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在即,已经创造出奇迹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正面临怎样的形势、正迈向怎样的未来?

记者对话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众多领军人物和业界专家,分享他们眼中互联网中国的光荣与梦想、现实与未来。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贸易格局

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全球贸易格局。现在的全球贸易格局已经让大企业从中获利,但我们还需要帮助中小企业。

互联网时代中国有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一带一路”“双创”“网络强国战略”等,背后思想是利用新技术激发企业活力、开放市场,这是对改革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一定会给市场和企业带来更多新机遇。

“双11”意味着发现了“新消费”“新实体”,考验了“新技术”,这些合起来,就是未来“新经济”的主力。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拥抱互联网,机会比困难更多

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如果不进行互联网化,如果不去融入这个浪潮,你就会被淘汰。怎样拥抱互联网,怎样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事,或者说用互联网的技术来提升竞争力,成为人们当下的思考。

现在大家都有拥抱互联网的意识。每一个行业跟互联网的结合都会有创新出来,都会有很多机会。虽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如果认真研究、下大决心去拥抱互联网,机会比困难更多。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万物互联时代正在到来

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移动互联网已经发展到巅峰阶段,新的互联网形态――万物互联正在产生。

移动互联网整合了社会闲置资源,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也开始渗透进各行各业,“互联网+”是在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新业态。

未来是万物互联的时代,它丝毫不亚于PC和智能手机创造的辉煌,这个时代产生的智能设备将会改变产业,让企业更高效、更有创造力,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主任兼总工程师李晓东:从受益者变成引领者

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目前已成为互联网用户和产业大国。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带网络,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产业的“中国模式”举世瞩目,更重要的是一大批懂互联网、爱互联网、做互联网的人才正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和进步。

未来,超高速网络、万物互联等信息技术必将推动并巩固互联网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互联网深度融入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中国互联网的国际话语权将进一步提高,秉承开放、合作、共享、参与互联网文化的中国互联网,将从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受益者变成贡献者和引领者。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沈逸:要平衡互联网的发展与安全

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开辟人类的数字空间,移动互联网将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人们,成为人们的必需品。通过数字空间,人与人的沟通变得密切,互动变得更加频繁。

对国家治理来说,网络空间将不仅是治理对象,也是治理手段。网络将成为一种权力,传统的政治将越来越多加入网络要素,这也为与网络相连的国家安全提出新挑战。互联网越发展,国家安全就越脆弱,以互联网为推动力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间,需要有一定的平衡。

神州专车董事长陆正耀:线上与线下资源的充分结合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互联网,需要更多地结合线下资源和业务,因为用户体验越来越重要。比如互联网专车,本质上是线下服务,用户体验是第一位的。

未来,互联网将更多地成为一种工具,用于改进用户体验和提高效率,效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任何企业竞争最后都会落到这两点上――用户体验和成本结构,互联网公司也不例外。坚持做最好的用户体验和最优的成本结构,才是正确的商业逻辑。

中科曙光总裁历军:“数字经济”势必擎起发展大旗的一角

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离不开相互尊重和理解,离不开共享和共治。直面挑战、寻求共赢应是各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交流重点。

放眼未来,“数字经济”势必将擎起我国经济发展大旗的一角。中国庞大的用户和市场规模势必推动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中国将有机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享大数据带来的价值。

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互联网梦背后是“中国梦”

第4篇

[要害词]多媒体艺术;信息设计;信息化社会;特性;

产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写作论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随着信息化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延伸,现代设计艺术也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载体。与以纯艺术、绘画、雕塑等为主要内容的视觉欣赏相对应,现代设计艺术的视觉传达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更正确而快捷地把所需的信息传递给大众。其中视觉信息是其传达的精髓,或者也可将现代设计艺术称之为一门信息处理的艺术。

作为多媒体艺术的信息设计,拥有无限复制和瞬时传播的功能,使艺术设计从传统的个体创造向现代群体复制拓展,“制作”成了一个重要的艺术概念。现代高科技替代了传统精细、繁琐的手工劳作,减少了设计中的重复劳动,减轻了设计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艺术载体也从“作品”转向“超文本”、“超媒体”。例如,信息设计者在娴熟运用传统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又在信息技术的引导和支撑下,通过综合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生动地表达设计意图,真正达到了图、文、声、像并茂的设计效果。这种新的多媒体艺术在形式上模糊了艺术和技术的界限,构成了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向。

一、信息设计的起源与定义

当今的人类社会至少已经经历了几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每一次信息传播革命都把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互联网的发明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可以说PC时代的数字化是个人的,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则是全球的。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成为零,整个地球被它收缩成一个新的世界,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周游世界,大大地降低了信息的传播费用,实现了社会化和信息迅速广泛的传播。与传统的传媒方式相比较,互联网具有鲜明的优势。以计算机二进制语言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最基本原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许多计算机软件具有绘图、三维动画、数据统计、资料检索功能,交互式传播媒体使得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人类逐步进入了真正的信息化社会。[1]随着人类生活向信息化社会转型,设计艺术也在一些表现形式和设计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设计艺术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卫·斯莱斯在1990年提出信息设计关注于使信息易于获得并为人所用。国际信息设计学会认为对信息设计很难下定义,因为它是跨学科的,它综合了平面设计、写作和编辑、插画和人因学的方法,信息设计师试图综合以上领域的技能,使复杂的信息更易于接受。彼特·邦戈兹在2009年提出信息设计是带有特定目标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与某一群体的人以及相关的信息被转化为适合这一群体理解和接受的表达形式。罗伯特·霍姆在2009年提出信息设计是加工信息的艺术和科学,使信息被人高效地利用。卢内·彼得森在2009年的解说更为详细,他认为,为了满足目标受众的信息需要,信息设计综合了对信息内容、语言、形式的分析、策划、表达和理解。无论信息的载体是哪一种媒体,优秀的信息设计作品都应该满足美观、有效、人因工程和受众的其他要求。2009年在日本多摩美术大学举行的国际信息设计学术研讨会上,使用了英文“Informa-tionDesign”,它是信息(Information)和设计(de-sign)的合成语。但对于这个新兴并布满活力、不断处于发展中的交叉学科领域,也许不宜过早地给出定义,我们可从以往学者对它的描述和认识中把握这个领域的一些非凡性。内森·舍卓夫在2009年针对信息设计的发展,指出信息设计不是要取代图形设计或其他“视觉传达”学科,而是一种使上述学科通过信息设计这一平台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论证“利用图像沟通科学和技术信息”的耶鲁大学爱德华·图弗特教授,在关于可视化信息设计的开创性著作中指出好的设计是“将清晰的思想可视化”,这一认识可以作为信息设计功能的另一解说。总地来说,信息艺术设计是信息化社会高科技的产物,也是在现代设计艺术发展过程中感性艺术与理性科学完美结合的历史性成果。信息设计主要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的效应度和符合目的的交流,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信息转换成数码信号,并进行储存、加工、处理、供给,让使用者利用更多样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可视化(Visualized)、智能化(Intelligent)、个别化(Personalized),带给使用者多样的、立体的、游戏式的快乐。

二、信息设计的时代性

多媒体艺术信息设计成为当代信息化社会中的一员,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设计艺术本身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其主要功能在于正确无误地传递信息,紧随社会流行文化的变迁,反映社会发展中的大众审美趣味,所以以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为综合的信息设计,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公众性的艺术形式,有着明显的时代特性。

(一)信息设计的类型以信息设计表现出的实质性形式和使用者认知的特性为中央,笔者将信息设计分为五种类型。1.基于信息与设计的构造化信息集合体。它是信息设计的最基本的形态,将事实和数据进行构造化转换为信息,主要使用于私人信息系统、电子地图、航空旅客时间表,具有使用者为了自身目的很容易地查找信息等直观性特性。2.以状况、顺序、流程、构造的表现为前提的信息设计类型。这主要使用于导游指南、使用说明书、processdiagram等,具有反映信息使用者的逻辑性认知特性。3.基于信息与设计的控制系统操作。它和汽车导航系统及PDA相似,是将系统操作的信息传达给信息使用者。在产品设计领域中,主要以使用者的计算机图形界面的体现为主要目的,具有为了产品和系统操作的安全性,并更多地提供给使用者直观性或逻辑性的特性。4.基于信息与设计的通信传播系统操作。这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视讯信息于一体的网站、交互式视频、多媒体扇页等以信息传达表现为主的设计形式。这样的信息设计形式具有顺畅而便利的通信交流、使用者进行反馈的前提下的反映性认知特性。5.属于文化性操作的信息设计。这是到目前为止在信息设计中最有扩张性和整合性的形态,其中包括服务于互联网共同体的信息设计、表达文化象征的信息设计、评价大众反应而出现的信息设计等设计形态,在当代文化性设计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微软互联网、understandingUSA、Seattle’smod-ernodysseys等。

(二)信息设计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信息设计对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影响表现为内容的数字艺术化、设计形式的虚拟化、设计过程的无纸化以及设计服务的个人化。1.设计内容的数字艺术化在信息社会,设计的形式、实质和内容都有所改变。设计的重心已经不再是某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逐渐地脱离了物质层面向纯精神的方面靠拢。设计从静态的、理性的、单一的、物质的创造向动态的、感性的、复合的、非物质的创造转变。诸如网络艺术设计、智能化界面设计、氛围设计、互动媒体设计、信息娱乐服务以及数字艺术的设计,均是着重于调动消费者的感觉系统并试图在人与非物质的互动中实现设计的功能,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它突破了传统艺术设计表达方式的限制,创造出新的设计形式以满足人类在信息社会生活与工作中的新需要。2.设计形式的虚拟化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的发展使设计形式由现实走向了虚拟。虚拟现实技术又称仿真技术,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获得了长足发展。作为一种新的人机界面形式,它与用键盘、鼠标等传统人机交互方式不同,是根据人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运用图形学和人机交互技术制造一个三维仿真环境,使人在与计算机沟通时能产生立体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反馈。虚拟现实打破了人与机器的对立,为人与计算机的交流寻找到了一种最好的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军事练习、航空航天、远程医疗、建筑设计、展示设计到商业、通讯和娱乐业,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产生本质的变化。3.设计过程的无纸化集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视讯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基于数字信息网络的跨国境的设计协同,从视觉、触觉、嗅觉上,多维地模仿虚幻世界的虚拟现实技术,彻底地实现了设计表达和交流过程的无纸化。传统设计表达的方式是静态的图纸或几何模型,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设置产品的模仿装配过程、模仿拆卸过程和模仿运行过程,将三维设计实现动态的可视化,将产品设计横向延伸至制作作业,纵向延伸至产品维护以及市场销售过程,从而增进企业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加速对正在进行的设计达成一致认识,以完成真正意义的创新。4.设计服务的个人化以机器化大生产为标志的工业时代,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以统一的操作化方式生产的经济形态。以电脑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减弱了时间和空间与经济的相关性。在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中,信息变得极其个人化了,产品与人就如同人与人之间一样熟识,产品对人的了解和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相上下。这些变化要求设计师面对的设计对象是包含智慧的产品,并应努力以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来寻求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平衡支点。[2]

三、信息设计的产业概况多媒体艺术之信息设计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产业。目前世界各国在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诸多领域对信息设计方面的需求都十分强烈。信息交流与互动类的产品已经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从信息媒介交流的角度构筑全新的、简洁而优美的信息环境,已成为高科技人性化和生活化的要害。例如,美国以2%的人口生产的粮食就能够满足全体国民的需要,假如再以2%的人口生产家庭其他用品就能够满足全体国民的需要,那么,人类的精神需求如文化和艺术的需求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对此,未来学者们认为,在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数字时代”,人们的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必将发生“出人意料”的“革命”性的新变化。[3]数字革命正在形成新的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基础。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所生产出来的数字内容催生了当今众多的朝阳产业,以数字娱乐、动画和游戏产业为例:全球现有150亿美元的电子游戏市场(并仍在持续快速增长);美国娱乐界中第一大行业是数字娱乐业;2009年全球数字娱乐业的规模和产值已经超过了电影;日本经济的1/5由数字娱乐及动漫画产业所创造;韩国数字娱乐业近几年增长率高达40%,成为最具盈利前景的一个产业;在我国,游戏也已被列入“863”国家发展规划。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娱乐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将使数字娱乐超越传统娱乐方式,数字化游戏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娱乐产品,数字娱乐产业推动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信息革命的进展也是相称惊人的。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情况为例,2009年1月,CNNIC了“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12月,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比2009年6月增加了4800万人,2009年一年就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天天增加网民20万人。[4]中国有着巨大且竞争激烈的娱乐市场,拥有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和极为丰富的数字化题材,为了避免成为国外信息和文化产业的“来料加工厂”,我们必须着眼未来,开发、设计、创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数字内容产品,为我国巨大的信息和文化产业市场提供丰富、健康的现代数字内容体验。这不仅将对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更有利于将创意文化产业的“话语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应用研究领域包括信息产品界面的开发、设计与评价;软件信息界面的开发、设计与评价,数字娱乐、游戏的开发、设计制作与评价(项目系统策划设计、角色、情节设计和界面设计),远程互动教学产品的制作、开发、设计与评价,网站设计的制作、开发、设计与评测,展示空间的信息界面的制作、开发、设计与评测,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图形图像系统设计(如图表、地图、手册、路标、符号等),数字化环境的制作、开发、设计与评价,存储介质(如光盘)的互动产品(如以知识、文化传播、促销等为目的的多媒体产品),视频技术及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以及声音与图像等12个方面。综上所述,多媒体艺术之信息设计是理性科学与感性艺术的结合体,是前沿的科学技术与历史悠久的审美传统亲密接触的产物。信息设计的诞生与发展,将得益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设计艺术的完美结合,使信息设计由平面设计扩展到立体、由纯粹的视觉艺术扩展到空间听觉艺术,信息传达效果不再近似于书籍或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体,而更接近于电影或电视的观赏效果。同时,印刷业、摄影业、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使整个设计程序构成了构思、设计、绘制、印刷的统一体,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然而这从另一个意义上却产生了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不少设计者沉溺于计算机系统和软件中,忽视艺术设计的真正目的,即设计观念的创新,缺乏人机共同创造意识;设计的作品偏重于理性表现,忽视作者的主观体现。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操作系统和设计应用软件相继推出,设计专业系统层出不穷,在使设计资源与治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同时,设计方法与程序也变得简朴化与模式化,客观上影响了设计创造性的挖掘与原创性的发展。笔者希望今后有关艺术设计界和文化艺术治理部门在此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动,并给予重视,使中国的信息设计和产业更加专业化、市场化,让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他们是科学和艺术间创造新神话的时代创造者。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设计联盟.网络形象设计(IVIS)与视觉文化时代[EB/OL]./redirect.php?tid=177419&goto=lastpost.

第5篇

围绕“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大力开发文化信息资源,加快先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网上传播,加强监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

第一,大力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和网上传播

加快全省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信息化步伐,推进我省优秀新闻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传统大众文化资源、特色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网络化,积极发展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一批具有燕赵特色、体现时代精神、雅俗共赏的网络文化产品,提高健康有益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互联网应用和普及,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

第二,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新兴业态发展

加快印装发行、文化旅游、现代传媒、文化娱乐及演艺、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动漫游戏、民俗节庆及会展、体育休闲健身等产业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水平和辐射能力,促进文化品牌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撑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提高文化产业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媒体、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传媒、动漫游戏、网络会展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建立健全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和完善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立河北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各类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村(社区)入户,提高面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信息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第四,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

倡导网络文明,强化网络道德约束,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扎实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加强互联网管理和内容治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全社会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切实维护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和文化信息安全,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第6篇

摘要:社会力量扶贫是精准扶贫资源配置的一种补充性吸纳机制。然而,“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这种“

>> 碎片化社会与碎片化传播断想 碎片化与浅学习 碎片化的省域 茶叶的“碎片化”问题 碎片化传播的时代 碎片化的影视表达 破解社会扶贫碎片化的威海探索 应对“碎片化”与“数字化” 碎片化的信息与显示 改变碎片化创新格局 整合建构与碎片化输出 浅谈微博的碎片化写作 碎片化:数字出版的方向 社保制度“碎片化”的隐忧 整合“碎片化”的网络行为 拯救碎片化的Android系统 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 流域碎片化治理的整合 《幕间》:现代意识的碎片化 媒体碎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年12月8日。③顾磊等:《“社会组织是扶贫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访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人民政协报》2015年12月8日。④李周:《社会扶贫的经验、问题与进路》,《求索》2016年第11期。⑤赵佳佳、韩广富:《香港社会组织扶贫及其启示》,《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2期。⑥王春光、孙兆霞:《扶贫开发:惩防腐败应重点关注的新领域》,《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9期。⑦李浩杰:《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扶贫的财税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67页。⑧梁土坤:《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内涵阐释、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长白学刊》2016年第5期。⑨李晓辉等:《应对经济新常态与发展型社会政策2.0版――以社会扶贫机制创新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⑩陈成文、黄诚:《论优化制度环境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李颖:《社会扶贫资源整合的类型及其适应性》,《探索》2015年第5期。

Abstract: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poverty reduction is a compensatory absorbed mechanism of resource allocation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However, the fragmentation has become a practice dilemma for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fragmentation dilemma is the interacted product of formal institution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 From the point of formal institution, mainly including social mobilization, policy incentive and management service institutional bottlenecks; from the point of informal institution, mainly including values bottleneck. In order to get out of the practice fragmentation dilemma, 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poverty alleviation have to break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bottlenecks, scientifically arrange the institution and realize the mechanism innovation. This requires as soon as possible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value guidance, social mobilization mechanism, policy incentives mechanism, information display mechanism and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Key words: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ocial forces participating in poverty alleviation; dilemma of the fragment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第7篇

在社会和技术指数进步的推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已开始了。这一轮工业革命是以智能化与信息化为核心,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推动下所形成的一个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或全新的革命)。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新著《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所言:“这场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我们袭来,它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丝毫不逊于前三次工业革命,它将数字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影响着经济社会。”他认为,从公共和私营部门到学术界和民间社会,必须对这次变革作出协调一致、综合全面的应对。

“即将迎来的这场技术革命将彻底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社交的方式。无论从其规模、影响范围还是复杂性来看,这场转型都将和人类以往经历的任何一次工业革命截然不同。”在施瓦布看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技术融合,模糊了实体、数字和生物世界的界限:集成电路行业从“硅时代”开始迈向“石墨烯”时代;移动通信全面进入4G,并开启5G;软件进入“云时代”;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共享经济蓬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轮全球科技创新浪潮有着以往所不具备的特殊性:一方面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突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新能源、航天技术等相互渗透交叉;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相结合,诸如淘宝、微信、特斯拉、苹果手机等,都是科技和商业互相借力,由此实现了更快发展。面对方兴未艾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断涌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均已把创新视为赢得新一轮增长竞争的关键所在。

“机器对话”是未来制造的标志之一,机器人正从工厂走向家庭、医院、商店、餐厅,甚至战争地区,工业革命正在模糊人和机器之间的界线。它将影响我们的身份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我们的隐私、对所有权的看法、消费模式、用于工作和休闲娱乐的时间,以及如何开拓我们的职业、培养我们的技能、与人交往和发展关系。这一技术变革打乱了传统的组织方式,而人类只有被动(或主动)的“承接”。反之,人类将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标杆。一如PTC全球总裁及CEO詹姆斯・贺普曼所言:“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应有一个很好的制造业作为根基,一个失去制造业的发达国家很难仅仅依靠服务再度真正强大起来,因为国家必须能够创造真正的价值才能强大。”

技术和数字化改变一切。而且,改变的还不仅仅是机器,其他生产要素也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施瓦布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建立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数字革命的基础上。而新科技和新方法正在以一种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方式融合物理、数字和生物世界。首先,创新的发展和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其次,边际生产成本的下降、汇聚和集中各行业活动的平台崛起增加了规模报酬。再次,这场全球革命将影响所有国家并将由所有国家塑造,在多个领域形成系统性的影响。最后,这一改变能带来多大程度的积极效应取决于我们如何处理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和机会。施瓦布强调,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并避免陷阱,既要重视它所带来的问题,也必须反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固有观念及思维惯性。而在此过程中,新型合作和治理以及积极的“共同叙事”是至关重要的。反之,如果在“工业4.0时代”还保守残缺或者迷恋传统的工商业制造模式,不仅会被市场淘汰,还会输掉国际地位及国家民族的未来。

从智能机器人到无人机、从3D打印机到无人驾驶汽车、从虚拟现实技术到物联网,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及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的应用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最终不仅将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还将改变人类自身。它将影响我们的身份认同、所有权概念、消费模式、投入工作和休闲的时间,以及如何发展职业、磨练技能、待人接物和改善人际关系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一如施瓦布所言,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我国的“弯道超车”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而创新正是打造中国全球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关键所在。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施瓦布还围绕“掌控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主题,详细地阐述了可植入技术、数字化身份、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智慧城市等技术变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8篇

第17届国际档案大会将于2012年8月20~24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大会的主题是“新环境新变化”,三个分主题及其要探讨内容如下:

一、可持续性与档案

为了后代的长远利益而保存档案是档案工作的核心。我们是否拥有履行这个使命的能力和实力?能否让档案在数字时代得以延续?

可持续性既涉及档案馆中传统档案的保存,也包括档案形成者工作中仍然需要和仍在使用的现行文件的保存。在这个气候变化异常和人为灾难频仍的世界,对档案保护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巨大。

最后,可持续性还关系到档案职业本身在信息社会一波又一波技术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和与时俱进。档案工作者必须显示出他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数字文件管理;数字保护;数字在线访问;标准;预算消减;社会媒体;移动世界;宣传与推广;信息通信技术的影响;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二、信任与档案

档案通过提供真实、可靠、值得信赖及有价值的信息,辅助善治良政和问责制度。档案信息的保管者们,借助倡导职业道德和程序、制定标准以及创立国际认可的方法和实践,表明他们对档案科学的承诺。

档案馆怎样做才能确保这种信任?人们有什么样的期待?能否把这些期待上升至更高的标准?如果档案馆未能履行他们的使命将会对治理和问责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身份认同与档案

档案不仅以身份证件这种明显的方式提供组织和个人的身份凭证,还借助其蕴藏的信息提供某个时刻或整个时期的集体记忆、群体故事以及个人身份,帮助社会与其遗产建立联系,帮助人们保护自身的权利。

第9篇

论文摘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纠正教育思想意识偏差,乃是当前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首要问题,对此,必须从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抓起,通过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实践教学应用,以及采取相应的发展信息化的有效措施,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现代化。

一、问题的提出与应用误区的分析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运用有了迅速发展,但是也存在有问题和误区,其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理念存在偏颇。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之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出现,新的集成化教育系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直接和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而人们的理念尚没有及时实现更新和转换。第二,应用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的目的不明确。许多高校把网络教室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个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没有看到有此所带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第三,在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技术性思维被忽视。各高校远程联机系统中,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数据库资源比较贫乏。

二、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借鉴和应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有意义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这里建构主义所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习知识的建构。诸如把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就比较利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因为现代化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情景,有效地促进学生该课程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会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互动方式的改革。

    从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来看,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发展大势,它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和非凡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力,能把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引人了一个新境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抽象的理论概念较多,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教学不仅枯燥乏味,且有时也很难阐释清楚,而一旦采用多媒体技术辅之以图片、动画和视频传导,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借鉴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信息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信息化教育改革,必然会给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的思想行为带来巨大变革。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热爱网络和谙熟相关技术,能在正确把握教学信息真意的条件下,有效地对各种信息进行主体意义的加工,并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有效和传递。这一过程既包括了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善和改造,又包括了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学习需要出发,进行教学特色的创意设计和提高教学的效能。另一方面,作为学生,要确立在现代网络化环境中自主、自觉学习的新理念,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方式自主地选择性学习,锻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导师系统寻求教学帮助,或通过网络对学习进行反馈,培养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正确获取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进高校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一)统一规划,逐步形成工作系统

    要建立由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软件设计开发系统。首先,设计开发软件必须走规模化大兵团作战之路,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克服和纠正各自为战、效益低下的局面;其次,要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目的明确的科学开发规划,克服随意性;再次,要采用以系统为中心的开发模式,组建一支由政治理论课的学科专家、教师、教学媒体专家、教育心理学家、教育软件制作者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另外,要注意引进和培育市场,有机地吸收大公司或企业的资金和技术,给教育软件发展注人活力。

    (二)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一方面开发数字化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信息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服务,以解决可能制约高校网络化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验中心,为信息化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验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三)聚合各种资源,创建学习资源中心

    在信息社会里,随着多种教学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学习资源已由单一的图书馆扩展到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而对于这种多种媒体存储的资源中心,我们通常称之为学习资源中心。这样的中心不是单纯的某种设备或资料,而是各种媒体、资料的集合存放和使用,需要进行一种全新的系统设计。因此,要大力挖掘和汇聚各种信息资源,如建立与校外相连接的校园网络系统、开展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打造现代技术信息的教育联盟等等。

第10篇

中国的冲突管理与官员问责

利用民用无人机实施犯罪的风险与管控

应急供应链中的“双盲—倍增—叠加”效应

基于危机管理视角心理援助的国内研究述评

2014年度中国社会典型分析报告

邻避型社会稳定风险的政府决策模式构建——基于公众行为的解析

重大项目:从“社会影响评价”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妇女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与局限

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动员演化机制及对策

大学生的演化过程及治理

区隔式的融合:上海第二代农村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

网络公共危机管理:政府与数字服务业者之间的合作机制

依法治理宗教与去宗教极端化问题刍议——基于新疆地区的考察

“创收式监管”: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个分析逻辑

韩国公共冲突管理制度的经验借鉴

公共安全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社交媒体及其利用

2013年度中国社会典型分析报告

基于全面风险治理视角的我国事件处置分析

环境类的政策网络探析

医患纠纷暴力事件:问题形成与对策思考

风险型环境的生发机制及其治理策略

环境为何暴力化抗争——对三起环境的分析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

综合式风险评估与管理:伦理学的视角

我国反恐政策体系优化研究——以恐怖活动决策过程为视角

社会排斥下的社会整合难局——对2011年伦敦骚乱的个案剖析

中国PX项目的出路——基于广东茂名PX事件的启示

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机制——基于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抗争控制的中国式图景关于中国政府“维稳”策略的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检验检疫”与口岸公共安全新挑战——基于非传统安全的分析

“微政务”发展的轨迹、挑战与趋势

与官民矛盾:死结还是活结——基于百度文库32个讲座课件的分析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社会组织类型及其风险防范

中国生态移民风险:关于类型、特征与治理的思考

中心工作与边缘性治理:中国城市摊贩监管的政策变迁研究

与模式化抗争——基于政治过程视角的分析

“以稳要挟”下的“人民币维稳”:基于F矿区的个案研究

大规模人口流动与高密度集聚下的开放式城市治理结构

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纠纷解决体系研究:基于四川省的调研

城市化中的自行车黑市的现状、困境与治理——以上海市为例

社会公共安全研究的多维度视角:问题、理论以及趋势

政策类的危机应对与风险治理——基于重庆医改事件的案例分析

我国大型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治理悖论:现状、成因与对策

城市环境风险动员机制探析及政府治理启示

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个案研究——以湖州吴兴区为例

多元治理视角下邻避冲突的应对研究——以上海松江国轩电池厂争议事件为例

从“社会中心范式”到“国家中心范式”——评《治理基层中国》的理论创新

第11篇

论文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档案信息化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变成了可能,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及其重要性做了必要的说明,其次针对目前高校在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的策略意见。

1.档案信息化与数字档案馆含义

档案信息化,就是在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

数字档案馆是指存储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空间,是一个由众多档案资源库群、档案信息资源处理中心、档案用户群构成的数字档案馆群体。数字档案馆具有馆藏资源数字化、信息组织与传输网络化、服务范围扩大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检索便捷化等诸多特点。

2.高校档案信息化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在高校管理工作各领域中应用广泛,电子信息传输、电子文件、各类管理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等,使得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没,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档案信息化与数字档案馆是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高校档案馆馆藏数量不断增加,现行存储空间有限,需要通过数字档案馆来缓解。以网络技术为主的档案数字化已经或正在逐步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形成、鉴定、整理、利用都受到深刻影响。电子档案管理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一体化,是电子档案管理重要性的体现。

高校档案信息化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是档案开发利用,实现服务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有效渠道。档案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录,是国家的一种原生的、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公共信息资源。在各层次档案工作中广泛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与高校信息化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出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力,进行最大化的档案信息数据聚集,实现数据共享,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将是传统档案工作的重大变革。

3.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观念问题

高校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对高校建设数字化的档案馆还没有足够的意识。很多高校虽然具有专门的档案机构,也制定了各种档案规章制度,但贯彻不力。一些领导对本部门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本部门档案疏于管理。而一些文件形成者对档案移交归档认识不足。同时档案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依法治档的意识也很淡薄,对档案立卷归档的业务指导不够,监察、督办不力。通过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文件形成者、领导者的档案质量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档案管理制度规范融入管理系统之中,使之成为高校档案管理的自觉行为,从而提高高校档案管理质量。

3.2技术层面的问题

⑴高校数字档案馆中存储的是大量的多媒体信息,但是传统的面向文字信息的结构化关系数据库不能满足这一现实要求,需要建立面向对象的非结构化的多媒体数据库;

⑵通信网络是传递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基础,远程登录使数字档案馆的利用不受地域限制。目前,我国互联网的传输速度较慢,网络安全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都阻碍了数字档案馆的发展;

⑶标准的制定在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相应的电子文件标准、多媒体信息标准和数字档案的著录标准、全文数据库的标准等还没有形成规范;

⑷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将数字档案信息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进行传输,安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4.相关策略建议

4.1加快档案标准化制定和贯标

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要先行。高校要加强档案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贯标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已有的档案数字化治理技术标准及规范,通过这些档案标准化和制度的贯彻,规范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

4.2重视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高校要重视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在软件开发方式上,应依照国家标准并结合高校实际,统一规划,创新机制,采取与软件公司、相邻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研发工作,最终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符合档案工作发展趋势的管理软件。

4.3安全性方面的建议

数字化的档案馆在安全性方面也要得到加强,加快研究、制定和完善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上网安全、网站(页)建设与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防止失密、泄密的发生,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建立音像档案库和电子档案异地备份库,开辟数字档案馆数据安全储存和备份的空间,对电子档案和音像档案实行专库管理。

4.4重视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高科技项目,要根据建设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档案工作队伍,确保档案馆建设正常运行。首先,在提高高校专兼职档案人员政治素质的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对他们在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方面的培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其次要根据档案馆(室)人员具体情况,吸收高素质现代化管理人才,对急需的信息化人才可采用引进或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柔性流动的方式予以使用,取其所长,开发档案信息化的项目和产品等。

5.结语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是高校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工程。数字档案馆将影响到高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为现代社会教育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才刚刚起步,仍需依靠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推进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范文霞.加强高职院校电子阅览室的安全管理的思考.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09)

第12篇

一、创新服务手段

1.建立档案馆(室)网页,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将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使档案治理服务系统联上企事业单位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目前,国内许多单位档案馆(室)利用互联网开展的网上服务,已成为为社会和单位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治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档案治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治理法制化。如:输入目录治理数据库,在网上公开部分档案目录,方便查询检索;档案棺(室)与宣传部门密切配合,可以将本单位重大活动中形成的新闻录像档案数字化并及时归档,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以便于宣传和利用。

2.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治理中心”。档案馆(室)与企事业单位信息治理部门可加强密切配合,建立“电子文件(档案)数据治理中心”。该中心设在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是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档案)数据治理中心集中治理网站内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并在网站上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利用率高。

3.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成为档案治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部门可以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到,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例如:为了方便下级或治理部门、互联网上用户通过网站传送自己单位非保密的档案全文,档案馆(室)自行开发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归档系统”。该软件可以利用身边联入网站的计算机,足不出户就可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到档案服务器归档,而不需跑到档案馆(室),也不必交任何光盘或软盘。

4.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非凡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至少是部分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信息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档案部门可以在网页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题、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让利用者与档案馆(室)利用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快速通讯,进行信息交流,回答服务对象对档案材料真实性与保存价值的咨询,提供查询和资信服务。

5.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到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湖北省档案局要求2003年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室)全部建立现行文件服务中心,要求全省各部门、各单位率先向各级档案馆(室)送交现行文件资料,并要求各级档案馆(室)做好现行文件资料的接收工作,搞好现行文件资料的阅览服务。

二、拓展服务领域

1.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多主体。由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内的对象服务转化为社会全方位服务,已成为档案治理者的共识。这是因为档案部门既要面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非凡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行政治理活动变得越加复杂,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单一需求必然将被对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所代替。

2.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处于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档案人员不再单纯是档案的保管员,还应是档案信息财富的拥有者和提供者;档案馆(室)也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还是档案信息的聚集中心、交流中心和信息技术的用户。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搜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

对于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开发,档案工作者应当树立服务意识和产业意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出击。如在汇编专题信息方面:开发科技信息,帮助企业引进开发先进技术产品;开发经济信息,为企业结构调整服务;开发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营销机会;开发法律信息,为企业维护合法权益服务;开发房地产信息,为城市改造和建设服务等。

3.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治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实行资源共享,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