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3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语文教学叙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67-02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被教师们所忽视,即使有人谈起,也只是说说而已。这种现象就是高中生的字写的不如初中生,初中生的字不如小学生写的字。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恐怕人人都知道,那就是作业量的递增是导致书写越来越差的重要原因。就小学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夯实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习习惯和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不能扑灭孩子对语文学科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因此,就目前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有必要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就是要“增一些”,同时也要“减一些”。
一、减少语文课文中对课文的烦琐分析,增加课文内容以外的知识补充
语文课堂教学走到今天,已经有了长效的进步,很少再看到教师在课堂上的面面俱到、“精益求精”了。有些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有了认识,但却不知在行动上该怎么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我感觉到减少课堂上的烦琐分析,增加与此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每次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学生的课堂兴奋点立刻高涨起来。当然也不能让课外知识喧宾夺主,对课文的备课就要做到把握重点,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备课的时间,但那却是值得的。因为在备课过程中提高了业务水平。由于在每节课中都会给孩子们带来他们预料不到的东西。
二、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喜好增加一些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减少一些理性较强的内容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哪些读物时,我觉得我一定要进行慎重的考虑。每学期推荐课外读物时,都要先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和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当然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书目,主要是学生阅读,因此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学期开学初,先做一个问卷调查,然后对问卷调查表进行整理。每次整理我都会发现学生对叙事性较强的书感兴趣。如《漂亮老师与坏小子》、《我要做好孩子》等。而对纯理性说教的书不感兴趣。于是,可以利用班队课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本学期阅读书目时,会向孩子们解释删掉他们选的一些书的原因,然后会补充一本或两本经典书目,并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读这样的经典书目。当然我们每次讨论后制定的课外阅读书主要还是以叙事为主的。书目定下来之后,会通过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孩子们经过了一学期的阅读,不仅丰富了课外知识,而且激发了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提高了阅读课外书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推荐阅读书目时,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力,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的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
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减少写的作业,增加背的作业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新课,学生学得浅薄。教师们虽然在找新的途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但总是会被应试教育这个“瓶颈”所束缚。学生们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有的已经成了与大量习题进行苦战的“做题战士”;有的已经成了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上有这样的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教师和学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只有学会增减,即减少学生写的作业,增加学生背的作业。
四、中年级的阅读短文教学,要降低阅读题的难度,增加阅读的篇目
目前,一些只顾盈利的人在编写配套练习册中的阅读题时,不考虑学生年段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随便找一些难度较大的短文让学生做。结果三年级的孩子刚接触阅读短文题就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就对它产生了厌恶感、恐惧感。我想这样的阅读题也是影响学生阅读题得分率较低的主要因素。现在看来,三年级的起步是个关键,降低阅读题的难度,让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很重要。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选择一些练习题答案就在短文中的阅读让孩子们做。在孩子们做之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就在文中。只要多读短文就能很容易找到。刚开始,有百分之六十的孩子能得到满分。于是可以表扬他们,给他们一些物质奖励。同时邀请他们说说得满分的“秘方”。其他孩子听了之后,就会觉得做这样的题目很简单。之后,再多找一些简单的阅读题给他们做,不断的让所有人都尝到成功的快乐。一学期之后,再跟学生们商量一下能否做一些稍微难一点的阅读。当然孩子们都很乐意。这阶段,找一些习题中一小部分答案不直接出现在文中的阅读。在他们做时,告诉他们,只要再多读几遍,然后再用你们的聪明脑袋进行分析,就会做了。其实,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孩子们体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真正含义,目的之二是在多做题时的过程中,还要让他们懂得“题做百次,熟能生巧”的道理。如今,学生们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下,不仅增加了阅读的量,而且提高了做阅读题的能力。
五、针对中年段,特别是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少写一些“虚作文”,多写一些“实作文”
小学三年级是低年段向中年段过渡的一个关键点,常听同事们说:一上了三年级,学生是生字生字没学好,新词新词也没掌握,阅读更没学明白。当然这种说法不免是从应试的角度提出的,但也说明一个问题:中年级是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不好把握,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根据三年级所处的特殊位置,我觉得在三年级有两个内容必须得教给学生:一个是针对识字学词方面的,要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形成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一个是为高年级阅读服务的,要教给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一、自主预习的方法要教
我们知道低年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很明确:识字、写字;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积累少量的词语。我们只要不偏离重点,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而到了中年段,识字、写字依然是重点,但已不是最主要的了,学习的重心开始向学习阅读转移,因此,我们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上不完课。为了完成任务,便把识字学词的任务一下子抛给学生,主要方式是课前预习,上课时检查。学生一汇报字音、字义、词义就算达到目标,却没有考虑过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其实,如果我们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多数学生在预习时都是翻一些现成的学习资料照搬照抄,自己大多是不动脑筋的。因此也许不必读课文就能完成老师的一系列预习要求,然而却没能形成什么能力。出现这种现象,不能怪学生,从一二年级手把手地教,到三年级突然全放手,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必然茫然失措,想不摔跟头都难。许多学生会从此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在我教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叫一个学生说一个字的字义,学生说不上来,我就让他查字典,结果他很快找到了这个字,却不知道哪里写的是这个字的意思,包括字典中的“~”就是代替这个字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以前教过的三年级学生可能那个时候也看不懂字典,而我当时认为这并不难,不用教的,那就可想而知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理解词语是多么难。所以,我们不能高估学生,不能放过一个细节,预习方法要教,我们要将整个预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点地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怎样的预习才是真正动脑的读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要怎么做呢?首先,老师要考虑预习的内容,必须是孩子能够做得来、又不能生搬照抄的。比如,要预习生字,就要和读课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文中把生字词圈画出来,这样学生就必须要读课文才能完成;要让学生查字典、词典了解字义、词义,就让学生把字词在字典中的页数标在书上,把字在文中的义项标出来,字典中例举的词抄两个,把词的意思写一写。这样,孩子想偷懒也不行了。第二,要想让孩子自主预习,查工具书的方法更要教到位。一二年级时,我们所教的查字典,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识字,只要学生找到这个字,知道它的字音就可以。而到三年级,我们再让学生查字典,主要目的就放在了了解字义、运用生字上,这就需要学生看懂字典中的一个个符号,知道哪里是字的不同解释,哪里是由这个义项引申出来的意思,哪里是字典中举的例子,多音字的其它音在哪里能找到……这些我们成人认为简单、而语文教材又没有明确指出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大家是最容易忽视的,也是必须要教的。它们看似简单,却需要反复的运用才能掌握熟练。就像现在的数学课,把上下、左右、前后这些方位的认识也作为教学内容来教,而以往这些内容可能都是要由家长来教的。在要求学生查字词典理解词语的时候,要选几个字词做例子,指导学生看懂字典词典,选择恰当的义项。在课堂检查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查字典的过程,给学生以鼓励。同时,又要提醒学生,在理解字词时不能过分地依赖字典词典,自己能够理解的,自己理解;自己说不清楚的,查字词典后,要把字词典中的意思变为自己的话,这样才是真正地掌握了。否则,学生在长时间使用字词典以后,也会形成一种固化思想,不动自己的脑筋。这也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字词的方法。
二、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要教
在三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中,阅读教学成了训练重点,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方面都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内容,我们要一点一点地去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方面是多数老师爱下功夫的地方。可是对于“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却往往被忽视,别说“教”,就连“扶”的过程也没有,直接撒手让学生去概括,结果根本抓不住文章的要点,只能照学习资料搬了。所以,即使是让学生预习了,仍然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点拨、指导才行。可以选择段意比较明显的段落,教给学生概括段意的方法。如:抓住中心句概括,抓住叙述事件中的“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来概括,抓住说明的各个方面概括,抓住写景的描写顺序概括……同样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结构特点总结出方法,让孩子有法可依,就能运用了。比如,总分结构的文章,引导学生抓住中心段来概括,也可以把分写的几部分合起来作为主要内容;如果是说明文,就要把各段说明的内容合起来形成主要内容;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往往理清了叙述顺序,也就抓住了主要内容;叙事的文章和前面段的概况一样,只要能找准“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就能把握主要内容。而在这一年,不能提过高要求,学生只要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就可以了。我们必须给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的孩子短些,有的孩子长些,可能要一直到四年级下学期。当然,一部分学生也未必能完全形成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概括段落大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必须教。
从以上两点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当孩子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说明老师教学中有存在漏洞的地方,“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什么都应该会,要想一想我们什么还没有教,什么知识没有接上轨,这样,孩子就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稳稳地走下去。
一、短
短,能萌生精要。叶圣陶在谈到精短是曾不无感慨地说:“倾筐倒容易,画龙点睛难。”可见,语文教学要在精短上下功夫,不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对语文教师执教水平的一次检验。
长话短说。长话短说中,长时积累,是准备;短时凝练,是浓缩。没有长,即无所谓短;同样,缺少了精短,长又显得多余。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言和文字本来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的,可是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良于行’。”所以要重新树立起“说”的威望,得到“说”的实惠,引导学生跨越“说”关,就须靠教师树起表率,做出榜样,课堂语言力避啰嗦随意、口若悬河,更忌不留余地,把事事、理理都说透、说尽。教师自己应努力将语言转化成‘压缩饼干’使学生受之轻松,咀嚼有味;少给学生端去“泡汤馒头”,使学生闻道腻味,滋生学语文的逆反心理。教师率先垂范,学生在课堂上耳濡目染。再说起话来就有条有理,有依有据,作起文来文从字顺,语句连贯。
长文短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学作品篇幅较长,上课时不少教师感到难以把握。我以为,对此类课文最好采用“删节剪辑式”教学,大胆实施“长文短教”。如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可避开开端、发展、、结局的老俗套,围绕一个“笑”字,对课文情节重新剪辑组合,从众人“取笑,成为笑料”到“悲从中来”,教师从世态炎凉和主人公命运两个方面去交叉串联,题旨随欣赏自然显露,目标也随欣赏逐一达成。
逐句分析,逐段总结,一二三四,平分秋色,是长文短教之大忌。正如张志公所云,对文学类长文,“只要老师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足够了。”又说:“文学最足已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可见,文学类常温不宜教得反杂琐碎,更不可置之不教,应“以短取胜”。
长设计短训练。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训练要从长计议,整体规划,全盘设计。在付诸实施时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并“一个萝卜一个坑”,使它们各就各位,分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系统性、序列化。按这样的思路设计与训练,既能突出各个学习阶段的重点,又能体现整体性的原则,避免教给学生的只是一推拆散的“零件”。小学六年我们可以这样规划设计“说”的训练:一年级“说自己”、二年级“说周围”、三年级“说环境”、四年级“说事件”、五年级就“说科技”、六年级“说事理”。这样由说近到说远,从说浅到说深;说到领地渐宽,说得技艺渐渐高,学生的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叙事、说明、议理也就不在话下。
二、平
平,体现执教者对教学因素的一种把握,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成绩的基础;平,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并发挥作用;平,当是语文教师时刻装在心里的“一杆秤”。
承受与心理平衡。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承受能力。反过来,承受能力,又会促进学生心里的发育。记得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说过,不要把学生当作“零件”,老师作机械加工,而要把学生当作幼苗,扶植他自己成长、发展。这里“幼苗”与“零件”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有生命力,一个没有。面对充满生机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因地制宜,有的放失。如果我们的教学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那他的心理就会产生障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受到损伤,最终导致逆反心理。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要求等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落实教学措施,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始终保持承受能力与心理状态的平衡。
课内与课外平衡。课内是课外的引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内与课外互补,注入语文学习无限生机。可是,受时间、条件等
素的限制,不少教师只重课内不重课外,这也会使语文教学“不良于行”。自然,重课外也要首先解决好“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无论在材料准备、难易程度,还是与教材相互配合上,都要有一番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还要写好指导教案,建立考核制度,不能“大撒鹰”;那样,不仅找不到合理的平衡,造成语文学习的畸形发展。
三、快
快节奏是现代社会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快”,能促使课堂活跃,提高教学效率,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摘 要:课改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春天,也给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本文作者将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大家,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实践
一、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
近几年,受《字词句段篇》、《教材全解》等资料的影响,我们第一课时的字词教学很不扎实,尤其是词义的教学不到位。下面看一个教学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秋天的雨》一课时,文中第二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而编者用小泡泡提示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必须处理。教师教学中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五彩缤纷”这一环显得不够扎实,不到位。学生在说出秋雨的不同颜色后,教师相机指导说这就是“五彩缤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彩缤纷,教师又指出与五彩缤纷意思一样的词语还有五颜六色、五光十色。教学到此为止。那么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就是五彩缤纷吗?用“五颜六色、五光十色”来代替“五彩缤纷”行吗?显然不行,在这里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词义辨析。从字面理解:“五彩”是概数,表示很多颜色;“缤纷”是绞丝旁,原指丝线的散乱,纷又特指旗子上的飘带飘动的样子,所以五彩缤纷除表示多种色彩交错的意思外,还常常伴有一种动态。五彩缤纷这个词不仅表示颜色多,而且常常伴有动感而显得纷繁。结合文本红红的枫叶飘、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橘子柿子你挤我碰,只有这些动态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缤纷,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则都是表示静态的多种颜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领悟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才会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这样的词语教学才能做到扎实有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字词、理解词义,更要传承汉字的渊源。有位教师在教学“器”字时,为了帮助学生识记,编了一个顺口溜:“四角四个口,中间大字多一点。”我想如果教师多一些对古汉字字理的认识,不至于犯如此错误吧。“器”字四角的四个口字古时候代表的是盛粮食的大囤,粮食多了防止别人偷,中间让犬(狗)看着。“器”后来引申为放东西的器皿。同样是识记汉字,有个老师编字谜记“染”字:“上山割草木,加水反复煮,熬出颜色来,再放丝和布,搅合九次后,白布变蓝布。”这个字谜融入了“染”字的意思及染的工艺。汉字不光有识字功能,它还是一个表义符号,传承着五千年的文化史,每一个汉字背后都透露出我们祖先的智慧。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多下一点备课功,多学一点汉字知识,让我们的识字教学更加科学、更具文化味。
二、扎扎实实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内容一定要讲精讲透,最忌讳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校本教研中我们听课经常发生类似现象,尤其是青年教师,更是会犯类似错误,一堂课啥也干,啥也没干好,多处打井,处处不见水,啥也培养,啥也没培养到位。结果是教师忙忙碌碌一节课,学生收获甚小。这种行为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质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小学从四年级就开始让学生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三年的训练,可是到了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我们的语文卷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训练得不到位,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听课中经常出现一种状况,精读课的课时目标不明确,第一二课时分不清,第一课时干第二课时的活,第二课时干第一课时的活,该干的没干好,不该干的干了一大堆。就拿这个主要内容来说,这是中高年级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一个主要活动,而我们的课堂上很难看到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概括主要内容的过程,几乎是一两个学生把近乎标准答案的主要内容一念,此环节轻松而过。这样不扎实不到位重点不突出的课堂教学导致了师生年年训练、节节训练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的学生仍然不会概括。所以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主要内容归纳的过程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归纳主要内容从不规范不标准到规范标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能力。
三、扎扎实实的课外阅读
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逐步一点一滴地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课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在教学《丑小鸭》后,我引导学生阅读拼音版《安徒生童话》,在学生充分阅读《安徒生童话》之后,又组织学生开《安徒生童话》班组读书会,让学生再次体会《丑小鸭》的“喜”、《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的“怒”、《海的女儿》的“哀”、《拇指姑娘》的“乐”,使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的无穷乐趣,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课标》第二学段要求学生“阅读浅叙事性作品,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对于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阅读经典名著。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完《景阳岗》后,推荐阅读《水浒传》;学完《美猴王》、《齐天大圣》后,推荐阅读《西游记》;学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推荐对比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原著和《蓝色的海豚岛》。这样做将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让学生逐步养成了每日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只要我们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的每一环,我们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成绩,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低谷。
作文教学可以说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了。那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只要能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字数逐渐增多,内容也越来越宽泛。初中时字数在600左右,高中时提升到800字左右。实际上,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思。第一阶段,就身边的事说实话,并有主次之分;第二阶段,多观察,写事实,并能分辨是非,有一定的思想观点;第三阶段,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含蓄隽永,在语法及修辞运用等方面左右逢源并有创新,力求结构(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且能尝试各种体裁的写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简单的事,而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下面就初中学生的作文教学,结合我个人这些年来的些许经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习惯,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写作,第一要务是"观察"。不管写人、记事还是状物,都得观察。写人,通过察言观色,从表面而深入其内心,进而才能把握其思想性格,做到言之有理和言之成理;记事离不开人,因为事情总是和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叙事中也同样离不开观察、思考;状物作文,更是要观察仔细,把握其外在特征,进而畅想其内在气质与精神。通过观察描绘,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样的话,所写之文章就基本成功了。
2.培养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鲁迅先生谈写人,小说中的人物"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写文章就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大家、名家作品,古今中外,范围极广,就如"蜜蜂采很多花酿蜜"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学以致用,学为己用。在名著中,作家驾驭语言的能力得以充分体现。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学习其或朴质或优美或深邃的语言,去继承和发扬。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层次去要求学生写作。驾驭语言能力低(即思维层次低)的学生,就用朴实的语言写作;能力高的,就要求他们用优美、深邃的语言写作。
3.培养学生养成写作习惯,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课堂内集中写作,实际上是课堂外情感积累的宣泄和爆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前人的写作经验总结。写作教学的指导,不可能在课堂内就能达到目的。它必须通过课堂外的写作基础积累。课堂内作文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而课堂外学生作文素材和情感积累是十分丰富的。那么,要使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实功夫在课堂之外。除了上述的条件之外,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除开经常读书之外,还要经常练笔:读书笔记、仿写、随感等。在具体实践中,学生习作的宣读、张贴、奖励必不可少,起到鼓励之作用。有条件时,还可以打印出来,装订成册,这样既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而欣喜感动之外,还能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养成写作的好习惯。通过榜样的作用,使学生习作水平得以整体提高。在阅读中,精要之处,要求学生细细咀嚼,品出味道来,去思考,去模仿,引发创作冲动,付诸笔端,从而就奠定了写出像样文章的基础。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能仿写,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4.以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和部分教师语文素质的低下,在小学仍然存在让大量的学生死记硬背词语解释,生搬硬套例文来应付考试的现象,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所以在这里,我也谈谈作文教学作为打开语文教学突破口的重要性的问题,作为以上缺漏处的补充。
4.1 尽可能培养学生的胜任感
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高度重视其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哪怕是一个好标题,一个好的句子,一个好的词语,甚至一个用得好的标点符号,也要尽可能的找出来,并给予充分肯定。从指导作文,批改作文,到讲评作文,环环相扣,绝不马虎。这些指导,这些细节,语文教师肯定要付出大量的休息时间来完成,才有效果,空谈是毫无益处的。
4.2 抓住时机,利用作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需要的形成
片段训练:周记和随笔等。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作文成为学生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4.3 抓漏眼、促进、转化,实现对语文整体教学的突破
一、令人难以颔首的科普文教学
(一)忽视文体,教学模式固定
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普文很多,体裁更是涵盖了诗歌、童话、科普说明文、拟人化的科学短文、叙事性科普文等多个方面,不同题材的科普文对学生的训练重点也不同。而在教师具体教学中,科普文体裁被严重忽略,由于大部分科普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教师往往会把文章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再加之科普文叙述简洁,没有多少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教师常常以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来分析课文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版块固定化,久而久之教师教学没了激情,学生听课没了兴趣。
(二)教师一人“独唱”,学生何得主动
在科普文教学的语文课堂上,经常看到的是老师一人在讲台上“自导自演”,将课文的知识重点一一罗列,教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更没有回应与互动。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如果仅靠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解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缺乏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很难体会到“孪生兄弟”所代表的实际含义,更不能深入体会火星与地球原来这么相似。这样没有学生参与、思考的语文课,无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以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过多课外拓展,忽略基本训练
例如教学《航天飞机》一文时,教师搜集大量的飞机种类向学生阅读;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时,课堂成了昆虫标本的展览室;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继续介绍金星、木星、水星等星球的知识……在这样的语文课上,科普知识成了课堂上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被极大的忽略,反而成了附庸之物,学生语文基本功得不到训练,语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针对不同体裁,采用不同教法
综上可见,小学语文中的科普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让科普文教学不乏味,让“语文味”洋溢在科普文的教学中呢,笔者认为不同的科普文体裁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突出训练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平实性科普文:品味精确语言
陈钟爬鲜λ担骸坝镂目问敲赖模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1]科普文教学也是如此,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科学、严密是科普文的语言特点。教学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其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即揣摩其语言是怎么个准确,怎么个简明,怎么个科学,怎么个严密……比如六年级上册的科普说明文《麋鹿》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句子中的“估计”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切的词语,看起来似乎与科普说明文“科学、严密”的语言要求相矛盾,但这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语言功底。
我们在教学这句话时,采用了“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来品读。请看教学片段:从学生的朗读中,教师引出了这样一组句子:
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
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已经超过2000头。
教师让学生读一读这组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看出来了。
师:去掉“估计”行吗?为什么?联系句子想一想。
生:不行。“估计”只是科学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数字,如果去掉,给人的感觉就是已经超过2000头,很确定。
生:去掉后,就是肯定麋鹿的总数超过了2000头,这让人不太信服。
这里教师主要就是通过对一组句子的比较,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引起认知矛盾,让学生体会到:这种不能明确表示确定的词语,看似含糊,但如果真的把它从句子中删曲,说明就与实际相悖。而且学生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中,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中的用词用语不能随便替换。长此以往,将会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并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生动性科普文:巧妙导入说明方法
以三年级下册的《恐龙》一课为例,文中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就是这样进行的。请看下面的教学实录: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雷龙的句子。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随机出示句子: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雷龙特别的重。这里说到它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学生把重音落在了“六头大象”上。)
师:对呀,课文把雷龙和六头大象在一起比较,结果雷龙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看来雷龙真的又大又重,是一个庞然大物了!
生2:我还感受到了雷龙每踏一步,声音特别响,就像是雷鸣一样。
师:是啊,雷鸣我们都听到过,每次打雷时我们还会捂住耳朵,现在课文中把雷龙的脚步声比作雷鸣,那声音可真响啊!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里的作比较和打比方,都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用上它们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雷龙不但又大又重,而且脚步声很响。(板书:作比较、打比方。)
那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指名读,齐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淡化了说明方法的抽象讲解,但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对话后,他们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发言时,指出了他们刚才说的作比较、打比方是常用的说明方法。这样教师虽然没有可以地讲解说明方法,但这些方法却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痕迹。
三、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
(一)叙事类:增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叙事性科普文《有趣的发现》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达尔文究竟在岛上有什么有趣的发现,我们就是借助各种形式的读来实现的。学生通过默读,思考“有趣的发现”指什么,学生很快就抓住了“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那些翅膀特别大的”“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这三个关键性的提示,体会到翅膀大小不同,昆虫的命运也不同。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昆虫,边做动作边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再男女生配合读、小组配合读、填空读中,学生自然朗读成诵。课堂上书声琅琅,加上丰富的动作演示,学生读得有情又趣,读得津津有味,在朗读中体会到“有趣的发现”的真正内涵,突出了文题,也突出了主题。 童话科普文也是一样,在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一文中,通过男女同学表演朗读,分别读出乌鸦和猴子,喜鹊与猴子,杜鹃和猴子的对话,相似的动物语言却包含着不同的科普知识,在深情并茂地朗读中让学生读懂科普知识,读出自己的情感,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诗歌类:注重学生的语言迁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
1 传统文化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重点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孕育的瑰宝,也是每个中国人应该了解的相关知识,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所以从小学起,在相关的语文教材中就会出现一些相对而言简单、易懂的古诗词让学生从小就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学习古诗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化最直接、最有效、最简洁的方式。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古典文明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更要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化组织能力、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还要培养小学生记忆方面的能力和想象等等方面的技能。可以说,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古典智慧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段施教
一、二年级我把古诗教学的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为后期古诗的学习积累材料,夯实基础。从三年级开始,在古诗教学中,我一直采用这样七个教学目标:1、知道作者;2、知道朝代;3、会说词义;4、会说诗句的意思;5、知道写的景(事);6、知道抒发的情感;7、会背、会写。其中1、2、7为自达目标;3、4为合作导达目标;5、6为助达目标。在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首诗时,告诉学生“招”是牧童示意路人不要出声、悄悄过来,告诉他去路(“招”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是“摆”的意思)。《梅花》中“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幽幽清香,实际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江雪》“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我在教学中对于景、情理解,体会,不拘泥、不苛求,能说出“寒梅遨雪图”、“寒江独钓图”,能体会到“渔翁不是真正在钓鱼”、“梅花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就可以了。3营造古诗词情景中的画面美
古诗词能够表达诗人对现实事物的寄托和赞美,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句子中所要描绘的画面,把学生代入画卷,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此刻的心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诗人以一个“望”字贯穿全文,“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在近处观望所看到的景色;“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通过眺望所引人遐想。虽然都是描绘望中景象,但差异却又各有千秋。近景唯美、别致;远景迷蒙、绮丽。通过诗人的描绘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
4 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前后古诗课文的联系。二是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古诗让学生学习。三是适当安排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这样读写结合,一举两得。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画画,真正走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根据以上的古诗教学要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
4 重视诗词的朗读
我对我班的40名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在进行语文教学同时,不改变课程计划,不增加学生负担,坚持在常规教学环境中循序渐进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
我将本班的习作能力培养分为口语表达和习作起步两个阶段,实验的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由慢到快,由易到难,逐步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整个过程分述:
1、规范语言,联想说话。孩子在上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听说能力,小学阶段应在此基础上逐步规范其口头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老师在与学生、家长及同学之间的日常交往中,正确运用文明用语,消除方言,规范口语,教师平日留心观察,搜集素材,定期地留给学生课堂时间,规范其日常口语,为口语交际、习作起步训练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2、循序渐进,口语交际。实践证明,儿童在入学前大都能叙述一件完整的事情,只是不懂什么是中心,什么是条理,什么是结构而已。根据教材中习作训练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加强,以观察、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语言能力为序,要求学生凡说话必有中心,凡习作必须结构完整。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写完整习作必须先教给他们一定的结构,如总分总结构、描写式结构、三段式叙事结构等。结合教材特点,我采取三种形式训练学生习作。
①看图说话,想象习作。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不同内容的口语交际,围绕每一单元说话的重点,让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想象完整的故事情节,或补充图画内容,或想象情节发展,或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对学生的各种想象,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哪怕是一句话或一个动作想象合理,都应及时予以鼓励。学生在大胆朗读、反复修改的过程中,语言表达有了一定条理,思维的缜密性、完整性、连贯性逐渐趋于完善。
②运用《积累伴我成长》,积累材料。教材中选编的各类儿歌,紧贴学生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学生喜闻乐见。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随机地引导学生,例如背完第四十二周的《我也张开小翅膀》,周末翘翘板里提示:我也有一个美丽的梦想,让我轻轻的告诉你。(写几句话)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还有第四十六周,仿照《别说我小》再编一首儿歌,有学生写出:“爸爸您别说我小,我会下地把草薅,妈妈您别说我小,我会喂鸡又喂鸭。”
③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坚持日记。孩子的童年生活天真烂漫,丰富多彩,教会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坚持天天写日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人、事、物结合自己的感受书写下来,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片断,便成了写作素材。在今后习作过程中,会在不经意间自然地运用。
日记内容可写观察日记、生活日记、看图日记、影视日记、读书日记等,教师不再人为地设计内容,从少到多,从一句话到几句话,从片段到整篇习作,鼓励其大胆地写,天天坚持,形成习惯。教师做恰当地指导、评比,不断激发其写作兴趣。
3、读写结合,由仿到创。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好“有意、有机、有序、有效”地原则,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即从阅读教学中学习写作的知识和方法,由于写作的需要带动了大量的阅读,使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习作训练的本身提倡“由仿到创”,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学会“仿”,即指导学生通过模仿,逐步掌握思想表达的要领,把范文的写作技巧转变为学生自己运用自如的表达技能,从而实现由仿作到独立写作的发展,达到“创”的境界,整个训练过程分两步进行:
①留心观察,展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习作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想象能力。学生平时的日记来源于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观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教材中拟定的命题看图习作,除仔细观察以外,展开合理想象,如看单幅图想象故事的情节,观察多幅图想象故事的发展过程或故事的结尾,延续故事的发展变化过程。但凡看图习作,都可根据画面想象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及心理活动。
②强化背诵,勤写多练。古人读书十分重视背诵,背诵能为思维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提供“范型”。学生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写作时构思行文、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达方法、修辞方法最直接、最原始的素材。在多读多背的同时,勤练笔,由量变引起质变。学生每周二、四晨读时间背诵《积累伴我成长》,每周五检查背诵情况,每月开展一次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坚持写日记,为学生练笔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空间。
以上实验方法和过程始终遵循“激励、激励,再激励”的总原则,习作淡化文体,不分类别,不搞形式,不加限制,整个过程根据教材进行序列化训练,重视学生想象力培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本次习作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班学生人人天天坚持写日记,对教材中各种形式的习作兴趣浓厚,无论是当堂习作、即兴习作、片断练习、人物描写,兴致都十分高涨,尤其是写作儿童诗更是蔚然成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日记、习作习惯。
当然,实验也给了我很多思索的地方,例如:
1、习作能力提前培养加大了优差生之间的距离,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关键词】小学写作;兴趣;融入生活;课外阅读
小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认为作文很难、很神秘,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因此,不敢写,也不爱写,总之一句话,就是对作文提不起兴趣。我们说:“兴趣最好的老师。” 题目一出,不导则写,对多数学生来说,则是苦差事。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否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欲望,这与语文教师的引导有直接关系。然而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就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创造中来。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有几点实际体会。
一、在激情中培养爱好
教师对写作的爱好,以及充满激情的教学,是激发学生爱好写作的诱因。教师对写作的爱好,必然会长期积累写作方面的诸多知识和特殊的能力,教学中不仅能信手拈来,嘻笑怒骂皆可成文,而且对学生的指导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教师对写作的爱好,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具有任何口头说教达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将自己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在学生中传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每个人都有一种向往美好和激发潜能的强烈欲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一旦让学生的激情充分燃烧起来,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学生的激情需要教师去引导,去激发。引导和激发学生激情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是在于不断激励,多从正面肯定和激发学生。如从理想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成为“小作家”,在教学方法上,解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消除学生的作文心理障碍,较多地运用口头鼓励、课堂点评、成果展示等,真正实现让学生的激情充分燃烧,主动自觉地爱好写作。
二、融入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平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事物。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如果没有生活作基础,作文就是一堆文字符号,空洞、乏味,死水一潭,缺乏童趣,缺乏真情实感。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三、每日一练,坚持写好日记
“常说口里顺,常写口不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词汇,学到了写作方法,要学以致用,运用平时积累到的好的字词句才行,写日记是最好的方法。我从一年级就开始引导学生们要多写,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和自己想说的随时记录下来,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逐渐到写一段话。二年级开始,我要求学生写命题日记,根据题目选材,扩大日记范围,可写人、记事、描写景物、动物,心得体会等。变换着日记的种类以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要及时评改学生的日记,发现优秀的作文予以鼓励,发现使用得好的字词句作出评论,并提供给全班同学评论或抄在墙报上供大家欣赏,经常评选优秀日记,用以激励同学,使写日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学生从阅读中积累了词汇,学到了写法,写日记又积累了写作素材,丰富了生活。 总之,低年级重视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的培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儿童潜在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小学阶段一般写的都是记叙文,也就是记人叙事的文章。要让小学生写好这样的作文,先应该让他们能用语言把事情叙述清楚,再把说的话变成文字,这样就打消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低年级从写一两句话开始,让他们从二、三年级就开始为作文打基础,这样循序渐进,学生写作的兴趣就浓了。
四、开展作文展览,交流写作经验
平时多开展作文展览,交流写作经验,增强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中低水平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语文教学。学生在写作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和同桌交流,和好朋友交流,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应该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张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语文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评选出写作能力较好的一部分学生作文,进行一次较具规模的作文展览,让大家阅读作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从而达到学生对作文教学的自觉参与与借鉴,增强写作能力。同时选拔一定数量的作文,给予奖励,让中低水平的同学占有一定比例,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多读课外书
我们应当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鲁迅先生说:“读书也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学生只有多读课外书积累词汇,才能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像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对于低年级学生,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想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如学了《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我们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以生为本;作文教学;童心童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方法模式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开辟习作的途径,创设习作的空间,让学生在想象、说写、演练的过程中,寻找习作的素材,培养学生的习作灵感。
一、广辟思路,放飞遐想
孩子充满了想象,他们是想象的天使。可是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总是让学生写人、叙事、状物、绘景,这样一味写实,显然不符合孩子的天性。写实与写虚,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写虚可以使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为一切创造活动都伴随着想象。看到图片上“小白兔去森林里采蘑菇,也黑了,小白兔不认识路了。”孩子们在习作中写道 “我要种一个太阳,一个在白天出现,一个在晚上出现,这样小白兔就不会害怕,他就可以尽情地采摘蘑菇,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会迷路了。”又如:一个普通的“”,在学生笔下可以是课桌椅、饼干盒、冰红茶罐子、黑板、电视机、窗户等。许多课文言虽尽而意犹未尽,留有无穷的余味,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兴趣浓厚、心驰神往,因此抓住所学课文中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诱导物,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让学生按文章的脉络进行合理推理,学生也能写出不错的习作来。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广辟思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使学生产生习作的灵感。这样学生便能神思飞动,文思泉涌,浮想联翩,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不一般,能使文章别开生面,带来生机勃勃之感。
二、书信交往,倾吐心声
作文不局限于写人记事,《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一条提到:用简单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孩子一进入三年级较为明显地表现出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家长简单化地论断行为会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一种反抗心理。记得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的周记是“×××,我想对你说”我班一位同学对母亲的言行产生了很大的想法,在习作中写道:“……有一天,我刚做完作业,坐在沙发上刚想喘口气休息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你回来了,不分青红皂白,就说:‘怎么在玩,古筝弹了吗?’说完,一把把我拉起来,就往小房间里一推。虽然我马上练起古筝,可是你知道吗?我是眼里噙着泪水啊!妈妈,有时我虽然有些不自觉,但这次我不是的,我已为自己合理安排好了时间。做完作业,我休息一会儿总可以吧……”看到学生的习作,于是我就找她谈心了解情况,确实她的家长也是望女成凤心急切,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孩子感到很忙。于是我就对她说:“你把自己对这件事内心真切感受以书信的形式写给家长,并把这次的真实情况写出来,相信你的家长一定也是通情达理的。” 同时也与家长取得了联系,最后家长也感受到了自己教育方法的不适,在后来的教育中十分尊重孩子,孩子学习、练琴也很自觉。从这件事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要求学生对老师同学家长的言行有什么想法,有些话当面不好说或者一时说不清就采用便条的形式,这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与他人交往的重要途径,学生愿写了,乐写了,写作成了学生倾诉的需要,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时他们同学之间会把自己在家里、公园里、乐园里经历的有趣的、好笑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想法以书面的形式来倾诉,让大家一起来享受她的快乐。每周一是最热闹的时候,他们一有空就在交换他们的“作品”,看到别人有趣的事还会向他人推荐。为此我还在班中开展比赛 ,看谁的习作阅读率最高。通过这一比赛,学生更是努力写出让别人爱读的习作。通过这一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在相互学习的工程中,他们习作的范围更广了。谈论的话题更多,感受更深,认识更多,交流的气氛更热烈,写作的热情更高了。打破了传统的作文训练模式,还学生写作主动权,这是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保证。
三、广告设计,创新实践
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存在问题:有的教师忽视学段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忽视略读课文在单元整体中的地位与联系,中段和高段教学模式一样;有的教师教学目标意识不明确,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粗浅理解就课教课。随意性很强。导致课时任务无法完成;有的教师没找准略读课文教学的起点,低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或理解)的问题,挤占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有的变略读为泛读,放任学生自读,最终了无实效;有的“精”“略”不分,对略读课文过度精雕细琢,教师的强势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细碎频繁的问答,制约了学生活泼的个性、生命独特感知、体验和解悟。
那么,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如何设计,采用什么策略呢?
一、领会内涵 把握尺度
人教版教参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略读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要求。一般是“不求甚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说明精读课文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由“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基地。教师教学略读课文时,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相关的目标和要求、学段特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接受水平;编者意图一;文本、单元训练重点、单元导语,略读课文导语等,制定教学目标,强化目标意识。
二、注重预习 历练自学
教师的预习引导应体现梯度:三年级起可设计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顺课文,然后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体会文章内容;四年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质疑问难、领会表达方法,初期教师宜多方启发,注重示范,还可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预习;五六年级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画生词(关键旬)、质疑解难(自能发现和自能索解)、查阅相关知识、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缩减课堂读文时间,赢得“精讲品读、适度拓展、积累运用”的良机,形成良性循环。
三、板块推进 因文而异
“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的教育启发、好词佳句、文章写法、读书方法),积累语言。”(崔峦语)此语在阐明略读课文教学基本步骤的同时说明:一是略读课堂教学结构要“简”:二是课文只是作为教学“语料”,要明晰不是课文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呈现的方式为精读和略读,不同的课文,其教学目标、方式、形态方面也不一样;三是略的是教师的教,改“圈养”为“放养”。教师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授之以“法”,学生在略读课文中循法学习;四是要“略”中求“精”,选准着力点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其倾吐、吸收。因此,依据文本的题材、体裁、类型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1、简化结构,板块推进。与流线式教学相比,以板块推进方式进行教学,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更能遵循“以学论教。顺学而导”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将会更加关注“生成资源”。采用诸如“整体感知一自读自悟一交流点拨一积累拓展”板块设计方式,给学生留足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培养学生潜心会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形成或调整教学思路,再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交流点拨,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2、因文而异,选择教法。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文本的题材、体裁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第三学段叙事性文章、诗歌、说明文三种文体教学的共性要求是:(1)推敲重点词句,体会其感彩和表达效果;(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3)以读书为主线,加大思维力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4)注重语言积累和运用。落实到说明文教学的要求是:(1)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2)揣摩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新鲜而富有新意;(3)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4)注意读写迁移,学以致用。其教法也不一而足。
(1)比较读。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人教版四上第四组中《猫》和《母鸡》同为老舍写的,其写法和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白鹅》和《自公鹅》同写鹅,各写了鹅的哪些特点,写法有哪些异同?略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比较。如教学人教版六上《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可以让学生从五上《松鼠》人手,温敬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弹性设置深入(多角度)对比阅读环节,完善认知结构。
(2)迁移读。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含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教师如果找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共生点,依据阅读提示(含单元导读、课文导学提示语、插图、泡泡提示语等)设计教学目标,选好切入口,给学生指明自主学习课文的途径,将能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重点突破法。如人教版五上有《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两文,《慈母情深》是让学生学会感恩母亲无私的爱,同时告诉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这篇文章文学性较强,如果采用一般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分析时间、人物、地点、事件,会割裂文章的整体气韵。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勾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辛劳、深情和对“我”的支持的;体会短句成段快节奏的写作形式。《学会看病》是另一种母爱的表现方式(母亲鼓励“我”独立),侧重揣摩描写母亲矛盾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带着“母亲到底是不是冷漠、狠心”这个问题去感受母亲的矛盾、担心、焦急。而后对比两篇文章:同是写母亲、写母爱,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3、“略”中求“精”,选准训练着力点。教学内容宜少而精,教师应选准训练的者力点(结构、语言、情感、方法),精讲品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王春燕老师执教《猴王出世》时从“形式”入手,引导学生将着力点放在研究语言形式、感悟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上,取得了成功。
4、研读交流,多元解读。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从阅读中的心智活动来看,吸收和倾吐是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教师可设计讨论、争辩、交流等对话形式让学生畅所
欲言,唤起他们阅读的心理体验,同时要善于捕捉真切的个性体验,对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性的评价。
四、适度拓展 积累运用
一是拓展阅读。大量阅读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快速提升。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时也指出:“应当在读好课文的前提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一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四上)涉及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在课中,教师可补充魏格纳去实地考察的一些情况、医生的劝阻及他为地质事业献身的资料;课后让学生阅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的故事并交流。此外,选读课文也可以按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在学完略读课文后拓展阅读。
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触名著,领略经典的魅力,享受“名著之旅”:人教版四上《昆虫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五下《水浒传》、《西游记》;六下《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可采用定时、随机指导两种方式,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效率,落实“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课标要求。
二是拓展实践。略读课文教学还应该考虑给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留下举一反三的天地。如教学《学会看病》,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到医院去一趟,搞清楚看病的程序,再让学生以儿子的口吻描述到医院后的经过,也学着文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描写一件发生在医院的事情,注意叙述和心理活动描述,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教师还可考虑为学生搭设实践的平台,让其展示才能、张扬个性。如教学《索溪峪的“野”》,可让学生介绍索溪峪,评选“优秀小导游”;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后欣赏(或学唱)带藏族民歌风味的《天路》;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后,让学生改为剧本,小组合作表演;学完《大瀑布的葬礼》,让学生参照资料将课文改写成演说稿,进行演讲;模仿《蒙娜丽莎之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一幅名画……教师要尽可能使略读课文教学有声有色,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三是积累语言。纵观人教版教材,许多略读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母鸡》(老舍)、《祖父的园子》(萧红)、《我的“长生果”》(叶文玲)、《桂花雨》(绮君)、《松鼠》(布封)、《珍珠鸟》(冯骥才)、《慈母情深》(梁晓声)、《学会看病》(毕淑敏)……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规范的优美语言、精彩句段。做好读书笔记,便于自己习作时“厚积薄发”。如,《珍珠鸟》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冰心曾经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悦。”这是绝佳的语言训练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后,也尝试在习作中将表达情感的简短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四是积累方法。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仅授学生以渔,更应“授学生以渔场”(肖川)。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侧重于阅读知识和方法技巧的指导环节,一课一得,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方法又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如《秦兵马俑》可以“保存世界遗产基本资料”为名,引领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秦兵马俑基本资料卡”,让学生运用跳读、扫读、选读等略读方法读懂全文(计时训练),让学生明白,对于有效的信息,可以用资料卡的形式及时保存,初步懂得资料卡的内容及制作方法,也培养学生及时积累资料的习惯。
五、及时评价 激励巩固
课标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内容、过程及效果进行口头(或书面)评价,激励、巩固阅读兴趣。香港教师非常重视设计课堂阅读练习和及时评价反馈,他们的相关阅读练习有填空、选择、简答三种类型的题目。填空题,往往要求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文中的词语;选择题,大多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语段检查学生的理解、概括、分析能力;简答题,要求学生对某一个现象作出判断和阐释。另外,教师也应对教与学目标有效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思采取何种补救措施来继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实效性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4-02
我们生活的环境正在以比我们的课堂教学快几倍的速度变化着,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却不能很快地满足不断变化的需要。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教学生学会思考。
一、从一开始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
当我们开始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没有任何经验,不知道应该如何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对此,我们教师就要从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第一天起,教给他们正确的思考方法。例如,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准备课,要求学生看图并说出图中的意思。学生会很快地说出图中的意思,但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于此,而要带领学生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图,表达图意。这样,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看图说意时,他们就可以初步建立一定的看图说图的思考方法。再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时,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叙事性文章,也不仅仅是告诉人们这么一个故事。它情节简单,内容浅显,所叙述的事情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读懂,学生不懂的是故事中蕴含着的思想方法,即科利亚是怎么悟出挖到木匣的方法的。如果只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初读全文,了解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文后的“思考练习”把全文分为“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再一部分一部分教下去。课文内容虽然学生了解了,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锻炼,我认为教师只要抓住科利亚思考过程的枢纽,引导学生找到导读的突破口,就能对这篇文章的导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并能使学生较快较好地获取课文的全部信息,并获取思维的方法提出疑问、读文思考、讨论,当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不完善和不完整。因此,在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在交流中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
二、要让学生形成多问的好习惯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的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在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空间,培养并鼓励学生形成多问的好习惯。例如,我在教学课文《爬山虎的脚》时,板书完题目后,没有急于往下讲,而是停下问学生:“读完课题,你会对课文内容有什么疑问呢?”学生各抒己见。如爬山虎不是植物吗,怎么会有脚呢?脚在哪?等等。接着我把这些问题分类,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哪些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哪些是当时就能回答的问题,哪些是学习课文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表扬那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学习课文后,我又问大家:“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最后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学习每一课时,都会提出自己不同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从而形成多问的好习惯。同时,学生在形成多问的好习惯中也学会了思考的方法。
三、和学生一起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的职责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和学生一起思考。当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时,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在他们提出的几种假说中一一验证,如果没有一种假说能得到证明,学生反而会对所学的课文有更加强烈的兴趣,一旦教师在这时候帮助学生提供一个最可能的假说时,他们就会惊奇地想到:原来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我们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日积月累”部分时,学生读到对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时,对“好”字的读音引起了争议。是读“hǎo”还是读“hào”呢?学生们争执不下,最后都看着我。我不急于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答案,而是先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出自杭州西湖的对联。然后问学生还记得三年级所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吗?能背一背吗?学生齐背,当他们背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之时,学生顿悟,很准确地说出在这里应该读“hǎo”,即天气晴朗时景色很好、很美。这样,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极其宝贵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到不解决问题就会不安心,而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种诱人的、饶有兴趣的劳动,并由此学会思考的方法。
四、鼓励学生积极的求异性,从而喜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