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时间:2023-08-01 17:39: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第1篇

一、现代语言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对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对语言结构和意义的研究,从语言的抽象含义来研究语言在交际中所体现的具体意义。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中学语文教学也是一种语言教学,只不过是对母语的学习,所以语文教学从现代语言学中获得的启发会对语文教学更有帮助。

随着中学语文教学由“去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所导致的语文教学与语言知识的疏离现象的显现,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体现在两个方向: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本体研究是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组织规律进行研究,而应用研究则是对与语言相关的应用的研究。对语言学的研究,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与语言系统中的语音密切相关。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也要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目的,对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进行培养。学生需要掌握实际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两种。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则与语音密切相关。全国的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不是每个地方的学生都在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对语音的概念很模糊,以至于在普通话交流上有障碍。语言学对语音的研究,恰恰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规范了学生对文字的读音,对普通话的推广工作有重要影响。

2.语义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重要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掌握一定的汉语词汇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现代语言学对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汉语中经常会遇到词义辨析,例如“赞美”和“歌颂”是一组近义词,“透明”“透亮”和“晶莹”也是一组近义词,但仅仅从字面和语感上我们很难准确地将这些词区分开来,并准确地表达到句子中,所以要对词义进行充分的理解,才能把握好词语的准确用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习起来轻松简单。事实上,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就算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也要用正确的学习方式来对待,通过认真的学习,掌握这门语言技能。

3.语法是正确使用语言并对语言进行准确表达和理解的基础。语法是我们对语言结构的直观了解,通过对语法的学习,了解句子的构成,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能正确使用词语,将所要表达的意思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要求学生进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练习。这种练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对句子进行变型练习。语法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重要的影响,而学生的表达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只有对语法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准确地理解语言,从而形成准确的表达。

二、现代语言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

1.阅读训练

现代语言学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首先表现在对阅读训练的指导上。在语文阅读训练中,首先需要对语言和文字信息进行处理。汉字的特征会影响学生的视觉体验。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结构是复杂的,在识别汉字的时候,要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字上,对字进行分析辨认。所以,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字上的时候,就影响了学生阅读的速度,所以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种注意模式对阅读速度的限制,是提高阅读质量和深入理解文章的关键。而现代语言学中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对阅读的指导,具有重要作用。对语文学习的心理机制的了解,将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2.语言表达

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40-01

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而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等职业学校所面临的形势越显严峻,这给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这一教学理念带来了很大困难。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语文课的不重视。一直以来职业学校更注重的是就业,侧重的是一技之长的培养。因此,对语文课程,无论在教学设备还是教研经费的投入,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的教学工作。二是学生对语文课认识上存在偏差。中等职业学校许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并未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甚至有学生认为,来到职业学校只要学习专业课程,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其他的课程就好比“副科”。一个“副”字,足见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对语文的不重视,导致语文教学面临许多困境。

(2)教育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更注重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衔接,注重语文教学的灵活性。但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上,并没有突出职业特点,这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导着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了一句口号,教师的“满堂讲”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惯有模式,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在教学的评价方式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评价,主要以考试作为评价方式,从而忽视了平时语文教学过程的评价,更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这种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严重的“功利化”的心态,“平时不学习,考试抱佛脚”,这对改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的教学活动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不利的。

二、解决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问题的策略

(1)学校应加强对文化课程的重视。在未来社会的用人单位将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会在技能方面提出高要求,更会在学生的听写、表达等语文素养方面提出高标准。所以,职业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一技之长”的培养,也要加强对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程的建设。学校要重视对语文教师的培养,让教师们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在一个全新的教育平台上,全面展现语文的魅力。

(2)革新学生观点,激发学习动力。在职业学校,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学生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往往进入一个严重的误区――语文课程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这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走出这种误区,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对将来就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转变轻视语文的思想,让语文的学习和技能的发展同步进行。学校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革新观念,让他们意识到语文学习能够帮助他们成为既掌握较强的技能,又学会一定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的全面性人才。只有当学生转变观点,才能真正激发学习动力,学好语文。

(3)教师应改变观念,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在教学方法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不仅需要教师不断革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法。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敢于突破书本限制,灵活多变,让语文教学真正联系实际。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更需要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实用性,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让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就业和升职上添光发亮。

(4)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为了防止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出现“功利化”心态,出现“平时不学习,考试抱佛脚”的现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上应当注意多样化。为了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系统培养,我们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励评价为主,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总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很多,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个人,都需要积极转变。学校应加强对语文课程的重视,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将语文教学与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积极促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平.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郭俊端.浅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及教材改革[J].河南农业,2008(10).

[3]孙萍.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8(02).

第3篇

关键字 :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职业技术学校中,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不像是对技术动作要领的研究一样的重视,很多职业技术院校对语文课程的开设甚至存在疑虑,认为在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完全没有看得见的操作性技能的语文科目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持这样意见的人是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不了解,也有很多在语文教学中片面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职业院校,在这里需要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职校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认识片面的问题

(一)对语文工具性的刻板教学

职业技术院校的老师很多认为只有那些专门教授学生职业技能的老师才称得上有权威,所以对语文课程的教授老师要求很低,认为老师可以把书本上的东西交给学生就可以了,所以“言传身教”根本做不到完美的境界,有很多老师会盲目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语文这门专业的本身,语文教学包括了很多,比如遣词造句、日常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了解、百科知识的历史和前沿、我们的传统文化、修辞鉴赏、阅读理解与写作等等,在实际的职业及教学中,还会很多的涉及到说明书、通知书、文秘知识、统计知识、批注评语等一系列的知识的基础和拓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顿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等等,所以教师们认识到这种工具性,就有些极端的教学案例,比如写一封自荐信或者是文秘文档,老师会把格式、要求、内容以举例的形式去讲授给学生,告诉他们该这么这么做,所以很多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会照搬那些知识,照搬内容,一切都是摸索着“影子”,这样当换了一个“背影”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当考题不再是要求也一封文秘信件,变成一封社会调查函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下笔了,会找个借口就是“老师课上没教这个”,如此看来,工具仅仅是传递过去的一件工具,没有做得到灵活应变,也没有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工具,也是腐朽的工具,是形式上的一种外力。

(二)对语文人文性的盲目追崇

很多老师的确含有很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基础,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也会存在对人文精神的偏激性认识的问题,老师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底子薄,素质不够,人文情怀淡薄,对人文精神和文化的理解不够,所以他们会把人文元素加入课堂,但是幅度稍显过大,很多老师领学生看电影,看一次两次可以,但是几乎变成经常的电影课,没有对学生教授任何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和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认为老师对他们的人文情怀也放弃了,老师是“看不起”他们的文化底子的,所以,老师的榜样作用没有做得到,学生对自己也失去了自信心,在语文课上带学生阅读,或者互动都要有一定的度,带他们鉴赏古诗词也要去努力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学科的深层次认识,要让学生意识到为什么要这么做,主动性的去做会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只要他们是主动性的去做、去参与的,那么他们一定能够切身认识的到,原来在课堂上欣赏古老的历史故事和英雄风采也是对他们全面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的培养,而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却在这一个点上做的很欠缺,原因是“精力不够”,因为要忙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去服务社会,殊不知,学生的素质不全面发展的话,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高速度发展需求的,也是无法让学生体现自身在实践中的价值的,对社会的贡献就停留在未知了。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中和才是艺术

要想在职业技术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中和,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学院要努力提高整体认识,老师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对教学科目的重视,同时学生也要配合教学,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心思应当细腻,应当对工具性的深入理解之后,认识到人文性的树立应该与语文的工具性相互融合,避免走极端,如何做到更好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学的技巧性和选课题材的新颖性,比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民族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在讲授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时,比如民族的忌讳和服装,就可以把服装的式样显示在多媒体上给同学们视觉效果,或者有条件的可以把民族服饰带到课堂上,给同学们立体的效果,这样就会很少看到教室里哈欠连天的状况,也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把课堂气氛提到,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工具性的基础上不断的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认识到老师这样教授课程的目的,让他们认识到这些工具性的语文知识在以后的运用中如果融入到血液和大脑是很有帮助的,意识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一样是学生,是国家致力于培养的栋梁,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去渗透、去传递知识和能力,树立学生的职业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使得他们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更好的贡献,这也是我们的院校和老师以及家人所希望达到的培养效果。

综上所述,时代在发展进步,社会在不断的衍生需求和供给的循环往复,在职业技术院校中的语文教学同样不可小觑,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起来运用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是为社会和我们的国家建设积攒出色人才的一种辅助方式,需要所有人共同的探索、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大专院校;语文教学改革;专业化发展;探析

DOI:10.14161/ki.qzdk.2015.39.041

大专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重点学校,其文化素质的培养主要是依靠语文教学,通过提高学生对语言交流能力的熟练掌握程度来辅助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专院校的专业内部也是需要进行学术交流的,而语言交流和文字运用能力强的人,往往会在这一学术交流中占有先天优势。由此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学要想更好地适应专业课教学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当前专科院校语文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大部分的专科学生语文基础要差于本科学生,而且,专科院校的学生都是从中学生活直接过渡到了当前学习专业技能的阶段,学生往往还保留着中学时期语文学习的惯性思维模式,依旧处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学术交流能力不强,不利于学生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同时,由于专科院校从教师到学生,都十分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普遍忽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也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到语文这一学科中。因此,专科院校上至教师、下到学生,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语文意识,对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认识。[1]

2.改革语文教学的途径

(1)重新定位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对大专院校的语文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思想,在思想上给予本次改革高度的认识,全面认识到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制订出正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从语文教学的本质来讲,大专院校开设语文这门课程并不是要其成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副课和陪衬,其有着自己的重要作用。即语文是为学生进行其他专业的学习打好基础,是当代社会大专院校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人才素质的必要基础科目,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2]只有这样,大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明确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从而制订出明确的教学和学习任务,教师才能够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因此,教师要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将语文教学同本专业的特色相结合。首先,教师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上,建立一个长效的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教学模式。而且,专科学校还应该要全面地关注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以社会发展需要来进行教学目标的转变和任务的变革。[3]其次,应该逐渐提高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利用语文教学来帮助专科院校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社会岗位需要的人才。最后,明确语文教学在专科院校中的教育地位,提高对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塑造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2)改革传统教育手法。专科院校要想保证语文改革能够朝着专业化的角度发展,就必须要全面研究其专业课的特点,找到语文和专业课程之间完美结合的突破口,并以此突破口为改革重心,选择能够同专业课内容有效融合的语文教材。而且,教材一定要能够突出实用性、时代性和人文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好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和开放。因此,专科学校在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时,需要让一些既全面掌握了语文教学专业知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强,又具有较好文学功底的语文教师参与其中。之所以一定要这些教师加入,不仅是要保证教育改革的成功,还是要满足新时期培养人才和时展的需要。[4]总而言之,大专院校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其改革的内容既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全面整合其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改革语文的专业化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语文在各个大专院校教学中的地位,重视语文基础课程同专业技术之间的联系,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课堂的辅助教学,从而有效推动大专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春瑞.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科技与企业,2014(02).

[2]赵越英.大专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专业化发展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4(08):98.

[3]张伶.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第5篇

一、“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原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原理就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能够为学生聚焦“主体性危机”论题,之后检讨小学语文中“内容分析”式教学, 揭示出其特征、产生根源以及学生主体性的遮蔽,并审视当下语文教学的价值观与教学本质。“视域融合”,就是指在文本世界中,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与阐释者的世界进行沟通、对话、交流,并且也可以对此过程中展开的视域进行融合。在“视域融合”的哲学解释中,开展对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逻辑思考,从而引导“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出场。

二、“视域融合”教学范式运行机制

“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建构中,可以从宏观教学观念、教学原则,以及中观层面的结构要素、相互关系,微观层面中的教学程序、教学策略三层次进行探讨。可以得出结论,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主体”之中,教学目的观、过程观以及师生评价等方面都反映出当前教学观的革新。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中,从“阅读”与“教学”耦合视角分析教学范式的四个结构要素,可以知道学生是文本世界中的意义生成者,教师是对话者,文本是召唤结构。“视域融合”教学范式运行中包括动力系统和操作程序,在教学中将内在融合与外在融合系统结合,也就是将师生、文本、教学主体进行视域融合,使用常式与四种变式手段实现对小学语文的“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对教学内容早已有预定的答案,然而还要以视域融合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一直都有最后唯一正确的答案,教师是在用自己的“标准”答案否定学生的答案,实际上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从而对语文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实现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来指导语文教学,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以及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实现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平等的对话。以下介绍具体的教学方法。

1.正确处理语文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自身对文本挖掘充分,提问目的性不强,不仅会忽视文本与教师引导的作用,还会影响学生对正确语文内容的认识。运用“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时,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大千世界,也正是因为不同而表现得丰富多彩,在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中,亦是如此。“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对教学文本解读中存在多元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语文教材看成有序整体,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作为推进系统,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根据需要确定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应用“视域融合”,事前设定一个共同的主题,预设课堂教学目标,将语文教材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不同的功能对象,确定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运用这些“例子”,搭建师生视域融合平台。

2.处理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视域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建立深度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并将以人为本的观念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也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由师生一起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引起学生的真实情感共鸣,改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主心理;教师在教学时要将学生向好的方向引领,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表达的意思,设计好的教学案例,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很好的分析总结,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且对此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对学生加以赞扬。

3.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来源于预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多元化文本解读作为课题基础,体现教材的开放性,在视域融合的教学下,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小学语文教学中,为避免学生学习时枯燥,教师可以引发出学生对语文内容所表达意思的深刻认识,使学生掌握一些语文课文的朗读技巧,提升学生对语文的领悟能力。因此教师要揣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期待心理,并能够把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立足于“视域融合”观,遵循新课改精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在逐渐的摸索中,寻找出一些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做好课堂教学导入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初中生处于一个特殊的成长时期,在思想上、心理上都不够成熟,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知还不够深入,难免因为某种学习上的挫折而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注意课堂教学的导入工作,做好教学准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会在兴趣的驱使下参与到教学中,否则,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也缺乏学习动机,让学习漫无目的,不能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教师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究。在课下也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为学生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素材,促进学生在课下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可以通过一些由文学题材改编的影视剧目,进行推荐,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语文教学的内涵,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让一些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陪衬”,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不仅学习缺乏主动性,在情感的体验上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所以长时间的恶性循环,逐渐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潜能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实施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一个缺乏学习氛围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要从根源上解决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其次,教师要通过任务型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学习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长时间的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最后,教师要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设问,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思考课堂上的问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引入情感教育,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运用情感策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不仅要学会对知识的运用,更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感。情感因素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因素,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基础,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不断改善自己的不足,发扬自己的优点,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建立自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被关注的感觉,体会到班集体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要通过情感策略的运用,以情育人,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为课堂教学营造了愉快的氛围,在融入情感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放松精神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配合默契,并将自己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摆脱了传统教育对学生思想上的束缚,使学生对语文教学重新认识,也使教师改变了以往强制学生学习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注入到生活中,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也能更加深入地领会语文教学的思想内涵。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才能享受语文给学生带来的审美感受,才能让学生更热爱学习语文,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显著,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也在不断寻求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来改变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也在不断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也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逐步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是一种重视情境建设、情感教育的教学形态。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要充分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更要融入情感教育,使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桂红.“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7(11).

[2] 何小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8).

第7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

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它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这几种能力的方面存在着缺失。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成功推广,加速推进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所以,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法应运而生,而在这种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问题也随之而来。本文以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概念作为切入点,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对综合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概念

所谓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些活动的展开,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的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我国综合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一)学校没有对语文综合实践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很多学校对语文综合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很少安排实践教学课程,导致语文综合实践课时非常少,同时没有足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场地,并且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也不够完善。

(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缺失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语文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这就使教师可以随意设置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而其合理性还有待验证不说,教师在管理方面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着缺失,经常出现放任松散的状态,导致无法顺利开展语文综合实践的课程,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面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对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环节设置得不够合理

由于学校对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而教师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就导致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环节设置得不够合理,不仅没做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也没有把学生语言文字在实际中的应用设置为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环节。这就使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环节脱离了教学实际目标,没有让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三、综合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目前阶段,我国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基于此种情况,探讨综合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具体解决方法如下:

(一)提高学校对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完善其配套设施

提高学校对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主要体现在学校对语文教师的综合实践教学课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还有就是完善配套设施,比如建立图书阅览室和电子图书阅览室,以及图书馆等;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扩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做好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教育工作,防止在语文综合实践课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完善语文综合实践的教学体系,使其更加成熟

学校在加强对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的同时,也应完善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使教师有章可循,改变以往放任松散的态度,加强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管理。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切入点,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化设计,使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的教学能够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综合实践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全面综合的发展。

(三)设置合理的语文综合实践的教学环节,并逐步进行优化

教师应对语文综合实践的教学环境进行合理优化。我们知道,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设置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相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强的,所以对可以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的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例如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辩论赛等等;而对待低年级的同学,就可以组织认字比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字兴趣,同时,也能增加低年级的认字量,而书法比赛的开展就能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促进学生写字的工整性。可见,语文综合实践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还存在着学校对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缺失,以及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这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就一定能使综合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合理科学的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速推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兰.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湖南中学物(教育前沿),2008 (07).

第8篇

一、语文教学的本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术界一般认为,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观点。工具论认为,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文字、语言文章使语文必然具有运用性,如何使学生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积聚从事各种职业都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等通用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操作性,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持人文价值取向的研究者认为,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使语文天然地具有审美性和人文性,语文应该摆脱缺乏人气的知识传授,语文教学应由语言教学之径入文学之堂,语言教学应该体现审美观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形成健康的审美心态、审美理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能够学会思考、提升生命的境界,语文的魅力就在于要使学生享受文学之美。

对于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虽存有“工具性”、“人文性”等不同的认知,但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

二、语文教学的现状:单一强调工具性或人文性

1.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价值,语文教学演变成基础知识的识记

走入中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发现,目前,我们国家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涵盖了字、词、句、段、修辞;文学常识、修辞手法、表达手法、说明方法等很多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价值,内容本身可以体现语文作为工具具有的应用价值。但中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受考试的影响,将这些基础知识异化成一堆“死”的符号型结论。于是,语文教学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读音辨析、错别字辨析、成语运用选择、古今虚词辨析、实词识记、文学常识识记,乃至诗词的默写,语文教学成了识记教学、文字教学,陷入琐屑的段落、层意分析、题海战术之中无法自拔,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价值也被片面等同于它的考试价值,语文内容被人为地肢解得支离破碎的同时,语文成了知识的拼盘。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在“工具训练式”的语文课上毫无立足之地。

2.单一追求语文的人文性价值,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问题重重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工具性价值这一状况,语文新课标强调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但很多老师由于理解有误,在课堂上却开始了削弱基础,淡化知识,只注重形式和热闹,抛弃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由于片面地强调人文教育力量,远离了语言应用,远离了文章作法。结果,很多学生表现出,语言基础薄弱,不会读,不会写一些极常用的字词,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作文错别字连篇,文学作品无力鉴赏,学生整体的读与写的书面言语能力欠缺,听与说的口头言语行为令人担忧。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

三、解读问题之源:目标与现状之差导致语文教学问题层出

语文教学之所以产生上述状况,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者忽视了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单一地追求工具或者单一地诉诸人文都无法彰显语文本有的魅力,都无法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价值表现在它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以及掌握丰富的语言词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语言词汇等方面的量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抛弃了语文教材里所包含的基本的汉语词汇、语法规则、语用环境、文化知识,语文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将语文教学简单化、程式化,把生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机械的纯技术训练同样也背离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使语文成为失却了人文滋养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需要发展学生对作品的鉴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陶冶情操帮助学生丰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开放的内心以及健康的生活态度。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借助整体感悟来理解文本之意。所以,只有正视语文教学的价值目标以及现状,我们才能明晰语文教学调整和改革的方向。

四、寻求解决之道:语文教学的改革着眼点

1.夯实基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听说读写是构成语文能力的四要素,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其中,读与写是书面言语行为,听与说是口头言语行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需要从基础做起,对学生加强训练。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读”练“说”、以“说”助“写”、以“说”练“听”的方式[1]。“读”是基础,这需要学生从最基础的大声朗读开始做起,课内外相结合,有意识地朗读课文及报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是否读音准确,吐字清晰,语速恰当。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精读、略读的阅读技巧,使学生通过“读”来感知内容,感知情感。“说”的训练需要教师抓住各种契机,以“答”、“论”、“讲”三个环节为突破口,随时随地地训练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安排学生讲故事,复述课文,搞讲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兴趣和能力。“写”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换,它要求学生斟酌某个字、词、句子可以用在什么语境中,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所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对内部语言进行调遣、连缀、充实、编排,最终,以较为完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对于“听”,我们强调,学生不仅能听出说话者的本意,更把握弦外之音,话外之意。

2.关注情感,打开学生语文学习的心智之门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矿藏,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情感载体,从学生感性认识入手,深入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游弋,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价值。

(1)注重语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无一不与生活产生意义,无一不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但是,传统的语文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及训练内容没有与学生的生活发生联系,学生体会不到语文对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并主动将训练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的热点,学生的关注点,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在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它们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比如:人教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六个主题:感悟人生(如:生命,生命)、理想信念(如:理想)、自然景物(如:春)、科学世界(如:看云识天气)、人间亲情(如:散步)、想象世界(如:皇帝的新装)。教师要善于运用好这些材料,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中,把身边的生活环境变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和用语文。

(2)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语文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文本身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教学过程”本身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课文本身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学过程”本身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统整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以情促知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展示语文教材中的显性情感因素,深入挖掘隐性情感因素,并通过自己的肢体、言语以及其他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激情,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3]。比如,教师在讲到时气愤难平,动情地挥舞起自己紧握的拳头,并请全班同学拿出纸笔做一道题:“在40多天里,日寇杀害了30万中国人,那么他们每天要杀害多少无辜的中国人呢?”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感染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对文章所传递情感的领会[4]。

(3)尊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自我建构,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对语文材料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在学习《出师表》时,有同学认为《出师表》中传达了一种“愚忠”思想。所以,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更是学生主动地与作者之间展开“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摆脱束缚学生思维的“标准答案”,让学生有机会展开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喜欢语文课堂,才可能对祖国语言文字及其意蕴有更深的理解,才可能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参考文献

[1] 郑博亚.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训练.现代语文,2006(6).

[2] 黄晓华.对语文教学目标“过程”维度的再认识.读与写杂志,2009(10).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指导思想 改革趋势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1.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1 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

1.1.1 正确运用中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标准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正常交际的能力,才能保证每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1.1.2 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同时,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形成创造性地应付社会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奠定基础。

1.2 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1.3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1.4 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1.5 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6 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2.1 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

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2 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2.3 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2.4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趋势。倡导个性化教学,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新型教学模式。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十分明确,就是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并逐步具备一些综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的语文技能,特别是读、写、听、说的能力。但中学语文教学要完成上述任务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一)教学观念相对滞后

当前,受“应试教育”质量观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师仍然把考试成绩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检验语文教育质量的目标,从而忽略了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和强化应试技能训练,在教学上的表现就是“考什么,教什么”,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课堂教学中压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和陈旧

目前,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很陈旧、单调,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学生只是单向知识灌输,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教师花大部分课堂时间讲解语法条文,分析句子结构,辨析词汇用法等,而学生认为只要记住了单词,掌握了语法就能学好语文。很多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在工作、生活中既不能听,也不能说,造成所谓的聋哑语文。还有的老教师居然对教学大纲中的规定和要求都不知道,可以想象,他是怎样备课,如何上课的。因此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和陈旧,已不能适应中学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

近年来,教材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但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仍然不尽人意。首先,过多旧篇目,缺乏时代感。目前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涌现,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远离学生生活,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这种强烈的反差,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背标准答案,人云亦云,成为背书的机器,因而对语文产生厌倦感,完全失去学习兴趣。其次,教材没有从学生角度精心挑选课文。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来精心挑选,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但至少得要求大部分课文都能唤起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能激发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再次,教材的编排阶段性不强。从初一到高三,每册课本都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四个板块构成。编者的目的是不断加深学习、循环往复、逐步深入,但将初中入选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和高中的不少议论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高中的议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因素上并不比初中的高明多少。这反映出我们的教材编排缺乏阶段性。

二、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一)树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学理念

教师给学生的知识再多,也还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教师能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会根据需要主动去吸取、获得必要的知识,并能加以运用。因此,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要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天赋来展开。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则来自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浓厚的兴趣。而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浓厚的兴趣,则来自学生对语文课文积极的情趣体验和感情陶冶之后所产生的强烈的阅读愿望,来自对未来的憧憬,把握学生的心灵,激发、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这是教育部门、语文教师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高水平的境界所不能不注意的。应该看到,学生在表现上、认识上、兴趣上的参差不齐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其中不少可能只是青少年才能想象得到,而且未必就不正确。所以绝不能一味追求那种虚假的一致性。教育部在新制定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这种认识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我们强调,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革除一言堂的做法,要提倡多元论。

(二)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不断,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语文场景形象逼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所以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完善中学语文教材编排

中学生目前最重视的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源就是教材。中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基本任务,所以教材的编排也应以此为标准。在文本选择上,教材编写者多年来很难突破传统的模式。我认为,中学语文教材在知识点的编排上应按阶段来划分,选文要具有经典性和教育性,注意收入古今中外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品,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和了解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这样,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并通过信息的接收和处理,真正受到教育,得到实质的提高,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语文作为知识的基础,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它的教学是片刻也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优化教育的过程,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陆俭明,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中学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1,(06).

[2]陈麟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趋势[J],教育评论,2001,(02).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素养 语感培养 合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61-01

一、前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也就是说语文是一门与其他任何学科都不一样的学科,它不仅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同时它还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语文教育不仅是对语言文字进行形式上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认知,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是非分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语文教育中不仅关系着对学生的智能教育,还关系到学生情感素养的培养。但我国对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并未很明确地指出,因此语文教学一直沿用传统教学的模式,致使语文课堂缺乏活力和激情,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很难保证。

二、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语文在我国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学生与教师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数理化等科目,因此语文课堂总显得死气沉沉,使得语文课堂大体呈现两种模式:“分数课堂”和“表演课堂”。教师在升学压力下不得不将传授课本知识当作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对于通过语文课堂传授书本以外的知识,教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只是机械地在课堂上“教”和“学”,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还使得学生和教师对语文课堂产生逆反之心。而“表演课堂”则走上另一个极端,一味地强调热闹,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语文毫无帮助,使得课堂表面看似活跃,而实则杂乱无章,毫无宗旨,喧嚣之后,学生大脑中对于要学的东西仍毫无概念。

(一)教育未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的知识点众多、人文性很强、概念分散,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和总结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没有天赋,因此在语文课堂的表现达不到教师的要求,而老师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优生上,对没有天赋的学生肆意批评或排斥,加深这部分学生的挫败感,对语文学习更没有信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产生厌学心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将目光集中在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更应关注在某一方面较差的学生,使这部分学生语文课堂上有成就感,对他们的焦虑感进行疏导,让他们能在语文课堂上自由地发挥。

(二)弱化语感培养

语感是人对语言细腻、准确的感知和表达能力,语感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后天的教育才是关键,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师却一味地注重学生的读和写,轻视听说能力的教育。听说能力培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过程,通过语言信息的获得,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听力是语言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人组织语言,对语言进行快速编码的关键手段。听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 “课标”中一直都有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一味地注重读、写,致使学生虽储存了很多知识,但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弱化美感培养

语文内涵的学习更多的是要通过学生心理的感悟,“三分学七分悟”,通过感悟体会文字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明显不足。

“语文的审美主要是以感性思维活动为主的心理过程”,但当下的语文课堂仍以理性解析为主,对于学生的感悟和体验重视程度仍不够。大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以自己的感悟代替学生的感悟,对课文看似讲得入木三分,但学生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刻,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

(四)弱化合作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为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对于较难的问题一般都是通过教师的分析而解答,忽视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以自我为中心”、“过度负荷他人”。

(五)弱化情感体验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体验情感、积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完整的过程,教学中,学生只有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本质,才会积极地参加到教学中,课堂才会精彩。例如学习《祝福》时,可以提出问题“对祥林嫂的悲剧有何感想,如果她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她的结局又会如何?”这样不仅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还会锻炼学生的思维,对人物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也会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会调动情感对人物命运进行剖析。

(六)缺乏个性培养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何为个性?“个性即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或反映,它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的特点的总和”,也即是区别于他人的显著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地将学生的差别体现出来,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独树一帜。然而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划一性”是一个重要特征,教师针对所有学生的教法都一致,由此使得学生在“划一性”教学观念和方式的培养下缺乏个性特征。

三、结语

语文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对其高度重视,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以“师”为主的传统观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让课堂永葆活力。但是在教学中更要避免形式主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杨道麟.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1):102-108.

[2]郝国荣.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四个有效对接[J].教育探索,2012,(3):54-55.

第12篇

小学语文教学激励教学应用一、激励教学的概述

1.激励教学的内涵

顾名思义,所谓的激励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加以鼓励,使学生自身的优势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发挥,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从教育主体来看,受教育者如果可以得到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并进一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心理需要的满足,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2.激励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认知的过程。教师如果可以通过激励教学方式的采取,对学生开展语言和物质等方面的鼓励,调动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因为在小学生心中,获得教师的认可是十分重要和最为在意的事情,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小学生这一心理的利用,对学生施加鼓励,就可以有效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

第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衡量学生的好坏时,往往以学习和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会对小学生自信心的建立造成阻碍,使得成绩原本比较差的学生更加落后,学生也会因此失去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比如,学生被问到极为简单的问题,却总是自我怀疑,没有足够的勇气相信自己,而是将“我不行”“我不会”等挂在嘴边。另外,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该最大程度地避免使用敏感性的语句,对小学生实施教训或者打击,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比较脆弱的心灵,对其进行真心的鼓励和关爱,防止其形成自卑心理,而是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可能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则会想尽办法对其进行认识和掌握。所谓兴趣,则是指人类对某种事物进行认识和追求产生的意向,这种意向是特有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主观能动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认可语文的学习,此时,教师不仅不可以根据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还应该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鼓励,不断培养和提高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且不管学生的想象如何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教师都不可以对其进行嘲笑、呵斥;而是应该宽容对待,以免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以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激励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树立激励理念

教师在激励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为此应该从自身着手,树立正确、科学的激励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发自于内心。另外,学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会更加需要教师的关注和激励,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情况,将自身的激励教学理念施加到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每个环节。

2.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的好坏,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教学环境的设计,为学生创设具备良好氛围的课堂,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另外,小学生如果处于较为紧张的学习状态,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即使教师通过激励的方式进行教学,却总是满脸严肃、不苟言笑,这样很容易给小学生造成压力,影响学习效果和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激励教学时,应该做好基础工作,以促进激励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

3.保持期待心理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对其保持期待的心理,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具体地讲,教师可以通过期待目标的建立,使学生认可激励教学;并在激励教学的过程中,改进教学方式的不足;通过激励措施的采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而实践证明,激励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仍存在不足,需要教师不断对教学手段进行更新和扩展,从而使激励教学的作用得到切实发挥。

三、总结

总而言之,合理的激励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自我认可能力,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激励教学法的应用,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为学生营造积极且和谐的课堂氛围,时刻对学生保持期待心理,使学生感受到关心和鼓励,实现激励功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相林.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4,(3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