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时间:2023-08-01 17:4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第1篇

关键词 乡土资源 高效 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67

Build Efficien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with Local Resources

LI Sifang, BAI Wenxin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irements geography teaching to combin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erms and conditions consistent learning materials, local resources applied to the import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link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lassroom migration links, help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local resources; efficient; geography class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自身经历和体验。任何学校所处环境中都有非常丰富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于学生对这些资源的认识,教师对其充分加工,以乡土资源为主线,以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全程呈现出来,使乡土资源更具有过程、方法意义和情感价值,也能使地理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笔者在东莞七中实习半年期间,有感于周围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所以在本文以东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镇周围地区为案例进行教学分析。

1 用乡土资源导入,创设魅力情境

课堂导入应能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并使学生进入准备状态。用乡土资源导入课堂,优势在于用学生生活熟悉的事例和场景,给学生造成学习心理优势和知识的亲近感,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联想的思维,使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乡土资源导入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来制定,形式多样:(1)利用多媒体系统导入:即使用音频、视频、文字等媒体或多媒体交互系统引入课堂。例如在必修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学习中,就展示了东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镇和东莞市的城市三维遥感影像图像导入:这些城市景观中各地的用途是什么?《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中,对比东莞市和企石镇在具体生活中功能差异:大型医院治疗疑难杂症、买文具、读市重点中学、看感冒、看时装展等,作为在企石镇生活的你分别会选择哪里?让这些内容更加贴近生活。(2)利用教师语言导入:即用教师丰富、深情的语言魅力渲染课堂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设定的环境中,激起乡土情感认同,这样学生便有求知欲望。利用乡土资源导入形式有诗歌朗诵、故事引入、巧设疑问等。(3)课堂活动导入:包括学生组织的简短表演活动、游戏、实验操作等。例如就企石镇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各政府部门、学者、企业、居民应履行哪些责任?

2 用乡土资源贯穿,呈现多样课堂

目前地理教学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材料导入后仅仅作为导入使用,导入完成后又恢复到传统教学框架中,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以及导入的启发性不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导入的材料本身与知识点结合点不多,无法扩展所致。而乡土资源恰好以其科学性、灵活多样性、案例性和探索性给地理课堂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和更宽广的知识面,激发地理课堂别样的生命力。

不同课堂类型下乡土资源的加工方式不同,以以下几种课型作为说明。

2.1 情境教学式课堂

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创。教学模式:确定教学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寻找教学内容与乡土材料的切合点展开学习,师生协作学习,最后成果交流,反馈提高。

案例一: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师:(展示东莞市地形、气候、河流状况图)结合教材,东莞市是基于怎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自然条件对东莞市的发展有何影响?

生:结合文、图列出提纲(独学,5分钟)

生:与同学交流补充(小组合作,5分钟)

师:组织展示,总结(15分钟)

2.2 专题探究模式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全程由学生完成,教师提供辅帮助。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汇总展示,总结提升。

案例二:企石镇农业发展之路――以基塘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提出问题:学习《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后,企石镇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农业?

收集信息:学生分四小组,ABC三组以东莞七中为出发点,分别调查走访所划分好的区域农业类型、作物、投入产出等信息,并登记。D组去镇相关政府部门收集近年农业政策,农业经济资料。

展示汇总:各小组就收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讨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与特色,在课堂上汇总展示。

总结提升:根据汇总内容,总结规律。

2.3 网络自学课堂

当下学生接触多媒体网络资源越来越便利,乡土资源以其丰富灵活的特点满足了不同爱好的学生的追求。建设乡土地理网站,既能满足学生对家乡基本知识的了解掌握,也能拿体验异样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还能培养其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乡土地理网站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案例三:企石镇乡土地理资源网

网络学习中教师要摒弃放任学生的现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制定任务型的活动,提供网络学习策略,以乡土网站为载体,在独学、相互协作下完成学习。

3 用乡土资源迁移,实现三维目标

乡土资源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资源本身,而应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地理学习的迁移,由个别到一般,掌握认知策略,认识学习过程,达到情感的迁移。由乡土资源迁移是逆常规的途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现象推广到课程要求的一般规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感情的激发。

案例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之路

距离东莞七中25公里的东莞市松山湖科技园,经历了普通工业区到东莞市示范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引领区的历程。

(学生了解松山湖的发展后)

师:松山湖科技园区发展的原因?

生:①一心一带三廊三片区规划;②国家扶持政策;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国际产业技术转移;④以科研、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金融、旅游、生态产业。

师:珠三角地区或其他地方与松山湖区有何相似之处?可以借鉴哪些措施?

生:……

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地理课堂,能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创新地理学习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来看,用乡土资源贯穿整个课堂既改进了教学方法,也为地理教师从新的角度提高课堂效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巴登尼玛.乡土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思考[C].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2008:23.

第2篇

一、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

在高中新课标中,乡土主要指中学所在的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乡土地理主要指中学所在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的地理知识,例如位置、地形地貌、矿物质、气候、植被、交通和产业分布等知识。

与初中基础理论相比较,高中地理知识与理论更复杂深入,许多高一新生还不适应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尽管教材中有设定具体的案例帮助其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案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十分有必要。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新型教学方式。首先,它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策划与准备,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从而通过小组成员与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再次,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思维。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课堂讨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好必要点评与补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新课改要求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再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全面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有关我市的自然地理各要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特征,从而总结出以上诸要素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系,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材料为载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的符合新课改思想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采用科学的分析办法,探讨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教学步骤是: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数据分析。再次,教师要安排学生做好最后的总结活动。例如,在上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必要的基础内容,再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我市区的人口分布、市区规划与经济增长值等数据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区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等总结性信息,从而得知以上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促进学生对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三)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包含多种方式,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测、调查、考察、实验与评价等活动。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根据学生知识能力与应用分配任务。其次,教师先行考察路程实况,并准备好纱布、消毒水与创可贴等紧急医疗用品,以及放大镜、指南针等必考察工具。最后,在考察结束之后要组织学生分析考察结果,并总结此次考察的心得。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中学附近考察其地形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等环境要素。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材料;学习能力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通常是教师对地理知识作系统而细致的分析,对地理原理作一一的印证,教学依然没有摆脱教师讲授的模式。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是强调以地理知识为载体,以获取结论过程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促使学生认真观察地理现象,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在案例中饶有兴趣地学习,从而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挖掘教材,注重案例材料的选取

教材是精心编写的内容,内含丰富的知识点,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案例开展教学,能够将知识具体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生活非常贴近,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感受地貌的壮丽,对于地理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教师在分析案例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析,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知识。除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外,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城市功能区分”时,教师可以利用所在的地区为例,讲解功能区的概念,展示城市的地图,利用周边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教师还可以展示学校的建筑物名称,让学生根据之前讲解的内容进行划分归类,接着再展示学校的平面图,看看学校在建造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一些建筑物要集中建造,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学生可以分小组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这样,课堂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逐渐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于课堂学习会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结合时事导入,运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时效性。我们知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世界上每天都有有关地理现象的报道。如果教师能够加入时事元素,便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为高中生对于时事已经开始有所关注了,但是自身却缺少理性的分析,不能了解事物的具体情况,教师在课堂中以时事作为例子,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时事,理性地看待时事。如在教学“气压带和风带”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是否听说过酸雨?最近,北欧大面积森林受到酸雨的侵害,如果北欧国家想要保护好森林,同学们来想一想有什么好的措施。学生积极思考,但无非都是从本国出发,没有什么别的提议。这时,教师接着讲:北欧将英国告上了法庭,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明显与学生的思维相冲突,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并且追问教师为什么。这时教师再导入知识点,学习的效率会提升很多。又如教学“水污染”时,教师可以以日本的水俣病导入,首先展示日本的地域风貌,山清水秀的地方为什么会有水污染?更为奇怪的是,当地居民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口齿不清走路摇晃,大喊大叫,指出这些都是由于水源问题导致的,倡导学生要积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三、认真阅读案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案例不仅能带给学生知识方面的收获,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视野会更加开阔。学生一般在分析问题时,所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只会从几个常见的角度进行分析。相反,如果多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可能对待问题的看法会更全面。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交待清楚,引导学生在分析时要尽量从多个角度进行,尝试着找到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仔细阅读案例。如在教学“世界气候类型”时,教材中将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归纳为10种左右,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上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先分析一下,如何描述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分布在哪些地方,不同的气候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等等。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可能不全面,那么教师就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气候的形成肯定不是单一的原因,那么在众多原因中主要因素是哪些,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气候,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思考才能解决。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组员间合作打开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分析案例中,尝试运用多种思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逐渐提升自身的多种能力。

四、引发案例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个体的思维沿着具体的问题情境产生不同的解决办法可以引发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学生在分析一个知识点之后,接着再从其它角度进行思考,找到问题的典型性,从而发现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城市化”时,由于城市化的概念很广泛,学生在分析例题时,可能想到的是城市之中的地理文化,但是城市中最主要的还是人口,那么人文因素就占着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人文因素也要进行分析。思考城市的发展除了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哪几个方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时要去思考的,通过思考,明白不能因为地理方面的因素占得多,就全从地理因素出发,还要进行人文角度、交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析这样一个典型问题:面对“民工潮”,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多的人想要进入城市?他们的涌入对城市有什么影响?学生在分析时,学会从城市与农村的角度进行分析,还进一步挖掘其它知识,从多个角度出发,先分析表面内容,然后再进行深入分析,经过全面分析之后,再尝试着去分析与之相关的其它方面内容,答案可能会更加全面。

五、重视案例归纳,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

著名的布鲁纳教学观认为,教师要善于运用具体的材料来实现教育的过程,从而让教学活动具有教育价值。案例教学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是社会调查、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等活动。对于一个地理案例,我们在进行认真分析之后,更要重视对案例的归纳,尽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育价值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能否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否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例如:我国很多地方雾霾污染严重,并有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给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危害。对此,教师可结合课本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容,设计“空气的变化、原因及对策”的案例开展研讨:

1.调查雾霾的污染情况如何?雾霾中主要有哪些污染物?

2.调查本地区10年以及20年前的空气变化情况。

3.认真分析引起空气变化形成雾霾的原因是什么?

4.你能找到解决雾霾的具体措施吗?

结合上述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观察、走访、调查、收集信息活动。这样,教学“中国可持续发展”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资料,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来很多有价值的意见,这样的案例便具有了一定的教育价值。

案例教学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之一,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只有经过教学的长期检验,才能为教学服务,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郝亚丽.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5(07).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实践;学习评价;激活课堂

高中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和人地关系,该学科的特点是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不仅学科的实践性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也很强。这些特点都决定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观察、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下工夫,积极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浓厚

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几种激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的方法,现归纳如下。

一、巧借地理故事激活课堂

地理学科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只是一味地传授课堂知识,很容易让人昏昏欲睡,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积累一些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穿插讲解一些与当堂知识相关的小故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世界地理部分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一九九七年三月世界各国的地理学家以及天好者在我国黑龙江的漠河观察千载难逢的“日全食与海尔彗星同现天宇奇观”的趣事,学生的双眼立刻明亮起来,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借此机会,我又给学生讲述了宇宙飞船——“旅游者2号”探测太空的故事,并指出:至目前为止,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通过这些故事的介绍,有效地激活了地理课堂,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探索。

二、活用幽默语言激活课堂

语言是一门通俗而实用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诙谐、幽

默的语言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一门科学。地理教师觉不能忽视语言的力量,应根据高中生活泼好动、对于新事物十分感兴趣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一些地理知识利用幽默的方式表述出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也达到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目的。幽默是一种粘合剂,也是一种剂,可以把师生间的距离变短,使学习气氛更加民主和轻松。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幽默的特质,极具幽默的语言往往可以把课堂激活,把学生吸引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

三、取材身边实物激活课堂

不仅在教学参考书或者网络里面有教学实例,其实对于一个

有经验的地理教师来说,在校园里、教室里、学生的身边也有一些鲜活的教学用具,可以就地取材。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地区的一些实际事例,联系教学内容,信手拈来地应用在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地理学习原来是如此有趣,和自己的生活是如此贴近,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防灾减灾”时,我指着窗外校园里的美丽景色,讲解我国的地大物博,讲解各地区的气候特点,阐述工业文明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变薄、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温室效应等等,以及它们带给人类的自然灾害。同时也讲述了几年前的冰冻灾害给我省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损失。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着湖南遭受冰冻灾害的情境,他们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四、适当运用评价激活课堂

进行课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地理学习,关注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信心。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应用得当,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能激活课堂。所以说:“表扬是良药,适度最重要。”

五、合理利用案例激活课堂

在高中地理课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利用案例,这也是激活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地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这样的教学可以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单纯说教,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和趣味。打破传统课堂压抑、沉闷的教学氛围,活化知识传授的形式,燃起学生求知的火花。

在对案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更加主动和自觉,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对案例的分析和探索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散,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案例教学就是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地理教材的知识内容,设计一些具体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究和解决,特别是在一些难以理解的教学重难点教

学中,案例教学更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设计合适的案例,辅助教材内容,实施有效教学,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营造一种氛围,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在一种探索和分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思维。学生的自行探究过程以及获得知识的过程,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学习效果,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进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时,我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位血型极其特殊的病人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需要输血,然而长春的血库中没有这种特殊的血液储存。吉林省交通广播电台了这条信息,于是很多哈尔滨的“的哥”知道后,从哈尔滨市的血站拿到血液后,出租车队护送这珍贵的血液前往长春吉

大一院,场面非常感人。请你运用网络电子地图,为出租车队寻找一条最近的路线。学生听着令人感动的故事,寻找着路线,课堂中屏息静气,一片肃穆。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也深刻地进行了一次爱心奉献的教育。

六、利用“活动课”教学激活课堂

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是强调学生的探究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学

习,为了体现学生的探究性和实践性,高中地理新教材在编排上增加了一定比例的活动课,安排的活动内容与课堂教学具有十分密

切的关系,紧跟教材内容,但是又不同于教材,单独成为一个单元。活动课与以往的思考练习和课后复习不同,不是教材内容的巩固提高,而是我们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事例,是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

活动内容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解决实际

问题中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激活课堂。

以上几点用于活跃地理课堂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地理教学模式正在向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转变,由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过去的再现型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势在必行,要想成为研究型、学习型的地理教师,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教育方法的综合化,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改进方法,提高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极富个性化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形成各自的优势与特长,实现教育与时代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潭玉华.如何教好高中地理课[A].迈向新世纪,1999.

[2]赵爱华.研究性学习方式导入高中地理教学之浅探[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2002.

第5篇

关键词:Google Earth;高中地理;教学对比

1 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索一种动态化、三维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激发他们的课堂参与兴趣,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Google Earth具有操作简单,三维化、动态化程度高等特征,将其引入高中地理课堂,不但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更为直观的地理教学情境,还能够锻炼学生操作地理信息化软件的能力,起到地理教学的“双元效应”。基于上述教学设计理念,构建一种以Google Earth为主导的地理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理论和实践应用学习,有着极强的可行性。

2 教学实验分析

2.1 教学对象

选取本人任教的本校高一年级A班和B班作为对象,其中A班42人,B班42人,采用对比教学实验法展开研究,将A班定为实验班,B班定为对照班,两班学生在年龄、性别、学习能力等方面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对比教学的可信性。

2.2 教学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为教学内容,展开为期1个学期的教学。教学完成后,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式,对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判定对比教学的效果。

2.3 教学实施方式

2.3.1 对照班教学方式

在对照班学生的教学中,教师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开展教学。该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课堂讲解。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等形式,为学生讲授书本知识,每节课留有一定时间,为学生答疑。其次,作业设计。主要以试卷、书本作业等纸质形式,布置作业,并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点评。再次,通过周练,月考等形式,检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

2.3.2 实验班教学方式

在对实验班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引入Google Earth,设计了三维化、动态化、情景化为一体的地理教学流程。整个学期的教学中,教师以Google Earth工具为核心,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角度出发,对学生展开教学,以下,将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为案例,阐述基于Google Earth软件的地理课堂教学步骤。

【步骤1】构建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讲全班同学带入机房,课程开始前,我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为全班同学展示了Google Earth的演示动态画面---“勇敢穿越海洋的孤舟”,画面中,一只孤舟漂浮在海平面上,它没有任何动力来源,但历经数月后,它却横跨太平洋,出现在了大洋彼岸......极富动态感的“孤舟漂流”画面,一下子便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而我也顺势引出“洋流”这个概念。

【步骤2】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实践

Google Earth的动态化、三维画场景,让大家对地理学习有了新的认知,而我则趁热打铁,继续利用Google Earth,引出多个教学问题:问题1:结合孤舟漂流的Google Earth图,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区域?问题2:调取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的Google Earth图,观察并手绘?问题3:调取洋流与风带的Google Earth图,分析为何洋流与风向不完全相同?问题4:在Google Earth中观察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海水扩散图,分析我国会不会受到此次核辐射泄露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制定一个探究问题,要求他们利用电脑上的Google Earth,完成实践操作,而我则时不时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应用Google Earth的技术性问题。

【步骤3】总结实践心得,一课一练

当全班同学完成实践操作后,我对大家的实践成果进行了点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课后作业,理论作业即为普通的试卷、课后习题作业,而实践作业则是利用Google Earth,完成一些关于《大规模海水运动》其他学习内容的操作,当学期结束后,将学生们的理论和实践作业,一并计入考核总成绩。

3教学效果与分析

3.1 教学效果

在经过1个学期的对比教学后,教师通过问卷法、统计法,收集了学生的学习指标,结果显示:在“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何?”问题上,实验班89%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答案,而对照班的数据为65%;在“你是否能够轻松地建立起对地理的空间想象认知?”问题上,实验班75%的学生选择了肯定答案,而对照班的数据仅为45%。此外,从期末考核的成绩上看,实验班学生的成绩优良率高达72%,而对照班仅为35%。整体而言,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化明显。

3.2 反思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并不注重,也不知道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入实践性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地理理论和实践技能都得到锻炼。而将Google Earth引入高中地理课堂,则是一种很好的地理“理论+实践”教学尝试,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技能,能够起到很好的双向促进作用,亦是一种全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

由对比实验的结果亦可知,引Google Earth入高中地理课堂,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促进,三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都能够起到极好的效应,同时,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也能够起到帮助。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建议高中一线地理教师以Google Earth为教学工具,探索更多、更好的“三维式地理课堂”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趣味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Interest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room

CHEN Shaohong

(Putian No.3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Department, Putian, Fujian 351100)

Abstrac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capacity, logical, thinking big jump, the lack of interesting stories, classroom boring, are not enthusiastic. Albert Einstein once said: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Confucius said: "Those who know are not as good as those who like, those who like are not as good as those who're interested" thereby increasing the geography classroom fun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better learning, music learning a medicine. How to improve classroom fun of it? It's the problem required to be solv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Key words high school geography; interest teaching; self learning

1 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缺乏兴趣,被动学习

在八年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也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优质课、观摩课等,发现不同的教师、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作为文科中偏理的科目,逻辑思维、分析过程贯穿教学全过程,逻辑性强,课堂紧凑,脑力负担重,又缺乏生动、贴切的生活案例,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比如在《天气系统》一课中,从冷、暖气团的概念入手,导出在其控制下的天气,为后面学习“锋过境前、过境后的天气”打下铺垫,进而引入锋的概念和分类,进入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分析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需要横纵异同点的对比分析和原因分析。整个教学过程一环紧扣一环,课堂紧凑,逻辑关系强,课堂容量大。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非常疲惫,很难在整节课中都集中精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兴趣不大,教师艰难地维持课堂纪律、调动课堂互动。

2 原因探究

2.1 学生层面

2.1.1 学生基础较差

文科班级女生居多,而地理学科的特点是需要较强的理性思维,对逻辑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图表解析能力等要求较高,这不仅是女生的弱项,更多的学生就是因为理性思维能力较为欠缺,而无奈选择文科。在文理分班的成绩倾向中,文科就处于弱势,而地理又是文科中的弱势科目(图1与图2)。因此,文科生中普遍存在学不好地理,对地理缺乏兴趣、被动学习等现象。

2.1.2 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得当

到了高二、高三,地理知识难度大、跨度大、应用灵活,要求学生知识体系完整、思路清晰、思维活跃,这成了文科生成绩突破的瓶颈。而学生对文科的传统认识:背背就可以了。这与地理要求背道而驰,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了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成绩不理想。在付出与回报不匹配的情况下,最终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被动学习。比如:2013年高三(5)班的饶艇Z老师眼中是位非诜艿暮⒆樱峡稳险嫣病⒓潜始牵魏蠹笆备聪啊⒈潮始恰5窃谌狈φ返难胺椒氨乇傅乩砟芰Φ那榭鱿拢沟盟牡乩沓杉ㄒ恢贝τ谥邢滤健?

图1 分班前后年段平均分对比

图2 分班前后平衡班平均分对比

2.2 地理学科性质层面

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放在最前面,为必修2、必修3的学习做铺垫。必修1是一门自然科学,内容偏向于理科,以理解运用为主,需要图文转换、图图转换、横纵变化对比等,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对他们而言是比较难的。而其第一章《行星地球》又是最难的,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将静态图想象成动态变化图,知识点众多,联系密切,这是地理中最难的一个知识。在高考中,其难度系数在0.1~0.3之间,可见难度之大。而高中生一进入高中,就马上接触到这一最难专题,很多学生就心存畏惧,继而望而却步,最终止步不前了,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兴趣。

2.3 教师层面

地理必修1的内容较多,知识难于理解。高一又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时期,而高一地理课每周排两个课时,在有限的课时中要完成众多的教学任务,教师经常顾此失彼,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常被简单带过,不仅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受课时限制,课堂中也往往以牺牲趣味性来换取教学进度,教师教学热情不高,课堂效果不佳。

3 提高课堂趣味性的措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理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差异和认知规律,同时立足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养成良性的终身学习习惯。

3.1 巧妙设计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设计巧妙、新奇的导入方式,就能在瞬间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路。从而为教学活动打好基础。例如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教学中,抛出一个问题: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离太阳最近,为什么不是最热的地方,反而很冷呢?这一认识冲突让学生精神一震,与传统认识形成强烈的冲突,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嬉闹吸引到课堂上来了。在认识冲突的引导下,整节课学生都兴致勃勃,大家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2 创设教学情景,提高课堂趣味性

围绕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案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把地理难点变为生活经验的延伸,既能提升学生参与到课堂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能将知识点变难为易,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工业的区位因素”是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在教学中创设这样一个情景:现在是2024年,某生想回到莆田办厂,他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讨论氛围非常热烈,但是政策条件漏了。我继续创设情景:莆田与珠三角地区具备有相似的地理条件,而珠三角成为我国最早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地区,莆田却滞后。为什么?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得出了政策因素。通过情景教学,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该知识,而且记忆深刻。

3.3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不受约束。而在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的认识冲突是矛盾的源头,教师反映学生素质不如以前,学生抱怨学校压抑他们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不是对立面,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要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我的做法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当课堂的主人,把学生看成平等、共同探究问题的伙伴,从而形成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拥有一个“主动学习、自愿学习”的环境,才会有学习积极性。

课堂中,我以“说”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大声说、人人说”。例如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中,让学生大声说、大胆说:什么是地表形态?见过哪些特殊的地质、地貌景观?成因是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甚至以辩论的形式共同探讨某个问题。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还我们一个和谐、向上的课堂。

第7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生活化课堂;知识体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切身感受并体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喜悦,使其明白地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且用得上的学科,进而促进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造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使地理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用心并全力以赴。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便能取得好的效果。每个知识点的成功教学都需要一个精彩的新课导入环节,因为精彩的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如,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宇宙中的地理》,在导入“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的知识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们刚步入高中,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在一颗行星上可以真正体会度日如年,你们知道是哪颗行星吗?为什么在这颗行星上会有这样的体会呢?学生听了之后兴趣高涨,于是便借此时机我引导他们分析教材中的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很快学生就知道,在金星上可以体会度日如年是因为金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比公转周期还要长。

二、巧用生活事例,探究新知生活化

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生活事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具体素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需要,提炼生活中的各种主题,进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比如,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我在教授时引入了这样的生活事例:刘先生今年四十岁,属于高收入人群,他对居住的要求是地段一定要清静,最好临海。因为平时接触的人很多,回家想有一个温馨宁静的环境,且要有良好的物业管理,以保证家人居住更舒适安全,交通也一定要便利,社区配套设施要完备、人性化。如果让你根据张先生的要求,从市中心到郊区,你认为他居住在哪里比较合适呢?说完之后学生很快就活跃了起来,边思考边与其他小伙伴激烈地讨论开来。如此一来,为学生营造了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深刻认识到学习地理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强化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并熟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进而合理运用其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夏季市区的气温与郊区的气温哪个高呢?为什么一到夏季市区的人们都喜欢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呢?”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城市热岛效应的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读图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接着给他们一定时间去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会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应验,谈谈如何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由此一来,居住在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在夏季的实际生活感受,在探讨中明白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严重,以至于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所以城市平均气温要比郊区高2 ℃以上。

总而言之,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容一个人学问广博、无所不知中就可看出,地理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活需要地理,地理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好地理可以弄明白生活中的许多天文地理现象,也能科学选择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田占银.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智慧的灵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模式建立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5(22).

第8篇

目的。

关键词:地理实验;探究;河流水量;因素

一、教学目标

理解并构建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探究我国河流流量大小、沼泽地及咸潮等形成的原因。

二、器材准备

【实验器材】一个大玻璃箱、一脸盆水、一些冰块、一次性纸杯(杯底扎一些小孔)、三根吸管、三支滴管、一大堆沙子、红黑色墨水等。

【其他设备】摄像头、电脑、投影仪等。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歌曲《黄河颂》。

展示材料:黄河在养育中华儿女、保卫中华民族的同时,也给炎黄子孙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全球河流存在的问题几乎都能够在黄河寻到踪迹,黄河的泥沙、悬河、洪涝、断流等问题更是堪称世界之最。黄河下游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1987年到1999年,几乎连年出现断流,且断流天数不断增加,断流给黄河下游带来了巨大危害。那么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有哪些呢?

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做一个实验。也许这个实验不能模拟出黄河断流的全部原因,但它将会让我们对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产生一个全新的思考。

(二)实验探究

请4位学生按表1步骤完成实验(通过摄像头在大屏幕直接投影实验过程),其他学生仔细观看,并将影响因素写在表1的横线上。

师问: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有哪些?

生答:降水、下渗、地下水(流域植被覆盖)、支流水、冰川或积雪融水、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污水排放等。

师问:这个实验没有模拟出来的因素还有哪些?(提示:可结合长江流域图和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进行思考。)

生讨论回答:湖泊水和蒸发。

承转: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将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按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空间维度归纳到表2中。

展示学生答案,并请同学评价。

(三)自主、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按分组自主完成表3中问题,完成好后,小组讨论。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当然,有些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可能还有其他特殊原因。例如,黄河下游断流还有水价低廉、浪费严重、水库调节能力弱等原因,珠江口多发咸潮有人为无序挖沙,导致河床下降等原因。因此,我们在分析具体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具体分析。

四、教学反思

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非常少见,可以说这节课开创了地理课堂实验的先河。当学生看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被搬上讲台,显得非常兴奋。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较好。

而且,本课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以及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114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也获得了一定成效。反观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探究式成为主流,但还不够系统。结合地理教学实践来看,通过情境激趣引入主题,组织学生自学后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师生互动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这样更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此,本文就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作简要分析。

一、巧妙借助情境,激趣导入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不能只从教师角度来思考探究活动的设计,而要多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尤其是在导入环节中,更要注重以情境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能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参与探究活动,否则,学生兴趣丧失,哪怕探究活动再缜密,探究效果也难以得到提升。

创设情境,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展开,需要让学生从生活素材中去了解、感知地理知识,然后再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中,以学生居住地近三年的人口数据启发学生思考,按照这样的速度,今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人口增长模式的不同阶段、特点及分布情况是如何的,这样也就自然过渡到了对人口增长的问题探究中。在地理教学中以情境导入,情境要丰富且要注重引导学生转入探究活动中,不能只讲究情境花哨而忽视了过渡。

二、预留时间自学,初步感知

实施探究式,以情境导入新的主题后,要预留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更好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识,从而在解决问题中应用地理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情境导入主题后,教师应向学生明确目标,然后预留时间让学生自主去阅读教材,初步感知所要学习的知识。以《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的自学为例,在自学环节,对于基础知识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尝试理解,可不做硬性要求。但对于教材内容、结构安排、涉及案例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可用问题、导学案等对学生进行提问,初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结合目标提问,组织探究

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初步了解了内容,形成了初步感知,那么,接下来就要结合目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但在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要紧扣目标展开,要能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不能脱离目标盲目提问。否则,课堂中问题太多,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知道要达成什么目标,只能疲于去应付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和学生及时形成互动,通过互动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的构建。

以《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为例,该课时的主要目标是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进行探究。教学中结合自学情况先引导学生合作辨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个基本概念(围绕定义、区别和联系展开交流活动),结合教材以案例(如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判断形式巩固两个概念,利用人口迁移图,组织学生就不同时期(15―19世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口迁移路线、特点展开讨论活动,接着交流“这两个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有何不同”,“影响人类社会早期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结合阅读材料对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展开分析。如此,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讨论和交流中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其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

四、教师主导课堂,精讲点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很多教师容易把自己的角色定位错,就如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交流,而没有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监控,学生交流后也没有进行指导,结果学生交流后无法得到结论。其实不然,当组织学生探究后,要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点拨,针对重点和难点,依然要以精讲的方式让学生把握重点。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双动双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91-01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逐渐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新课程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有了新的发展目标。新课程教学目标中重点提倡培养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能力。随着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提出,摈弃了传统的以“教案、大纲”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端正了教育教学理念,将“教”与“学”内容进行了合理规划,达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创新性地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巨大作用。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 模式的有效形成主要是依靠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彰显,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来体现,所以,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双动两案”教学内容的基础和重点。重点提倡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合作、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及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需要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身份进入到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两案”是指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教案需要教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加工成行之有效的有关教学内容及讲授方法的教学设计案例。其中的教学重点是两案的“导入”环节,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中心,要对如何“教”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学案即“导学方案”,是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思维结构、学习方法等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的实际具体情况,由教师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来制定的相对完善的学习方案,是供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发展现状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成为了当下高中地理教师追捧的热点话题。“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确立,使高中地理教学得到了突破式的发展。面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带来的巨大成果,许多高中学校也逐步确立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这大大促进了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帮助大部分教师突破了思维的局限性,强化了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意识,端正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责任感。

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一步促进了师生间的合作、交流,为师生间建立友谊关系搭建了桥梁;有效激发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然而,目前“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仍存在局限性,还有一部分学校未普及,一些高中学校仍在使用传统的教案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甚少,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

三、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首先,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将学案编写好,在课程教授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学案指导,对课堂学习内容认真预习。学生可通过预习,大致了解了本课学习内容,进而带着学案中的问题深入进行探索,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这种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技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从而进一步巩固预习效率。在课前预习阶段,第一要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第二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这两方面是双动两案教学模式预习环节中的重点内容。

其次,是课堂讨论、探索阶段。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之后,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程序问题。对于较为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一方面巩固了学生所学,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利用多媒体制作图、表等对学生进行充分展现,并及时诱导、点拨、归纳。另外,在提出诱导问题的同时,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范畴,切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实际,创设出易于学生接受和正确思考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设疑的科学性、严密性、有趣性,并且,保证问题的难易相当,即要易于学生思考,又要易于学生能力及思维的突破发展。作为新授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应密切联系教学实际,综观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做到深入而浅出。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双动两案”在新课改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可避免其弊端。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抵达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我们还需要对这种教学形式不断深入钻研,密切结合实践教学对其不断进行完善,从而使“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进一步发挥其自身独特优势,进一步推动地理教学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裴亚男.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 关海霞.高中地理“两案”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情境;思维活力;求知欲

所谓情境,就是教师用清晰简明、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具、挂图等进行教学,把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的学习经验结合起来,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下面我就以湘教版必修一“2.4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洋流”为例做一浅析。

一、在导入过程中创设探究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探求。所以,在“洋流”这节课中,我采用大家非常熟悉的“泰坦尼克号”事件导入本课内容,提出问题:“泰坦尼克号首航没有进入北极海区,那么,使船沉没的冰山是怎样进入纽芬兰海域的呢?”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这一节内容上来,并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当然,课堂导入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复习导入、诗词谚语导入、图片导入、新闻时事导入等等。例如,在学习“水循环”这个知识点时,我就借助诗词导入。我先让学生回忆李白《将进酒》的诗句,然后我提问:“黄河之水为什么是天上来?奔流到海真的不复还吗?”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上课一开始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

二、在讲述过程中创设学习情境

1.利用地图、数据变化规律,创设问题情境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是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教师可以利用地图、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数据,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大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演绎的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扩大知识面,使教学更加严谨、更加科学。在导入本课之后,我利用课本上的“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南北向洋流,蓝色为寒流,红色为暖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寒流和暖流,便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地图这一工具,还要能画图。洋流的分布和盛行风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绘出理想状态的洋流模式图,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凡能从地图上获取的地理知识,都尽量运用读图的方法来完成。教师必须始终引导学生经常练习从地图、数据中获取信息,要养成一种意识、一种习惯,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地位。

2.设疑置问,创设探究情境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这符合学生好奇、探求的心理特征。本节“洋流分布规律”这部分内容,结合课本上62页的三个问题及“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有什么特点?在夏季(或冬季)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流动?”,分小组探讨这四个问题,由学生探究、归纳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当然,设置问题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理解水平,避免提问的程式化,力求提问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常有一种新鲜感。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是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能够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起浓厚的兴趣。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视觉情境

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优势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觉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地理课中的一些难点,特别是自然地理中,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恒星日和太阳日的不同、三圈环流、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等,内容较抽象,通过看电脑模拟过程,学生能直观地理解这些地理现象,那么难关就可以攻下。

所以,在本节内容中,在学生绘制洋流模式图并讨论分析洋流分布规律之后,教师可结合洋流的动画,将学生分析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通过动画更加直观地强化洋流模式图及其规律。

4.新旧知识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对已知知识经验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本章的第三节“2.3大气环境”中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可以结合前面的旧知识提出问题:“(1)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比温带季风气候分布的纬度位置要高一些,但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为什么?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多且均匀,除盛行西风带的影响以外,还有什么因素的影响?(2)为什么热带沙漠气候均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由此来分析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影响。或者结合学生熟悉的俄罗斯境内有两个世界著名的港口:一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终年不冻;而在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43°N附近,却有长达半年的结冰期,让学生思考原因得出结论。

5.依据历史事件,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上配合教材,恰当地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可以引用的历史事件较多:(1)巧用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提问:“郑和选择什么季节出发,返航时又在什么季节?”(2)在“奴隶贸易”的三角航线上,奴隶贩子们做着一本万利和充满血腥的买卖,但是三角航线的选择却是科学合理的,让学生利用风向和洋流知识解释其原理。(3)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两条路线,距离较短的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路线只用了22天,这是为什么呢?

又如,在讲解“2.3大气环境”中气旋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入《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葫芦峪”,提问:“葫芦峪的降水真是天意吗?峪中降水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6.动手操作演示,创设实践情境

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设计、小实验、模拟演示等,以动启思,以动促思,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体验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快乐,唤起对知识的探究精神。“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这部分内容,除了利用历史事件创设情境以外,还可以给出案例,让学生动手设计一条合理线路。本课导入采用了泰坦尼克号事件,这部分内容可以继续沿用这个案例,泰坦尼克号首航的航线不合理,让学生为它设计一条航线。

7.关注现实热点,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标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课应该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即在地理课堂中要经常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和时事热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并用地理的原理来解释这些事件,让学生知道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是有用的,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地理的习惯和态度。在讲解“洋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海洋上的石油泄漏事件,提问:“近些年来世界上海洋石油泄漏频频发生,给海洋带来了许多污染,洋流会对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又如,在学习必修2“3.3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节中,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太原的工厂大多属于什么工业区位类型?龙头老大――太钢有哪些区位优势?(2)太钢布局合理吗?为什么?再比如,在讲解必修1“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我就联系了2008年1月的南方冰雪灾害事件,以此作为案例让学生分析:(1)造成南方地区这次冰雪冻害的天气系统是什么?(2)从区际联系的角度分析此次灾害可能在哪些方面给南方地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3)为了避免类似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害,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维活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与学;互动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82-02

地理课堂教学互动生活化就是将教与学引进到生活世界中,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把生活中的事件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流,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互动中得到解决,让学生觉得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

一、教与学中要体现生活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堂导入、新知识的讲解或者是重难点的突破,都要始终坚持互动,把生活中的地理引进课堂,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学生接受地理知识。

1.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导入生活化就是要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作为引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地球公转》这一课程前,首先在教的过程中问学生:“同学们,去年的18点上晚自习,天仍大亮,而今年的18点的时候天色稍微暗了些?同样是18点,为什么天色一暗一亮呢?”学生们一听,生活中的确是存在着这种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学生就很容易想知道为什么,从而使学生在心里产生了一种求知欲望。其次还可以进一步的引导:“夏天热,冬天冷,可太阳还是原来的太阳,这是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每个学生都知道的,可要让他们回答原因,答案会各种各样,这个时候自然可以引到教材内容上来,很有水到渠成的感觉。生活体验如果能依托热点事件来显现,效果会更好。如,在讲授《地方时》前,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等体育比赛刚好在举行,我便可以借用此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问:“同学们想要看电视直播比赛,有时需要等到半夜甚至是凌晨,是那些国家的人民和运动员喜欢在半夜或凌晨举行比赛吗?”学生们听了问题后,就会纷纷发表看法,教师自然很容易引导到《地方时》的教学中来。

2.营造学生求知氛围。教材中的概念和规律大都比较抽象,在讲授新课知识时,教师要多把教材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说明知识,把知识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来营造更好的求知氛围。如在教学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时,变质岩的形成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可用砖瓦厂挖土做砖来说明,可以边用多媒体播放几张砖瓦厂生产过程的图片,边问:“泥土加热会变成坚硬的砖,那么对于地壳中已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碰到了高温的岩浆会怎样?”这样,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变质岩的成因,同时也能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3.游戏体验增强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我觉得在课堂上做一些小游戏或是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又动脑,效果很不错,对难点的突破很有作用。如在讲授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时,知识抽象,理论性强。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方式:让第一排学生作为赤道,第二排学生作为北纬30度,第三排学生作为北纬60度,第四排学生作为北纬90度,然后问学生各代表什么气压带,让代表高压的学生用手表示北半球西风、信风和极地东风的偏向,并说出风向偏转的理由。其他学生观看,如遇到有学生做错,就让观看的学生来纠正。这样的游戏体验,会让学生踊跃参加,活跃课堂气氛,思维的翅膀也往往在这样的情景下飞翔,比多媒体播放大气环流示意图的效果还要好很多。

二、教与学要来源生活

在课堂教学生活化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能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也不能单纯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优化,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要求联系实际,面向生活,但绝不是与生活合一,而是既要联系日常的生活实际,又要与日常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生活化教学可以吸引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但也会让学生的思想飞向远方,例如教师在举肯德基的例子的时候,有的学生们会去想肯德基产品的味道,并私下进行讨论。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生活化教学的度,既要把学生的思维打开,又能适时把他们拉回来。

三、教与学解释生活

在互动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导入新课或者是在讲授具体知识时,总会找生活中的现象或者问题进行情景创设,或者是来个设问。在教材知识讲解后,再回过头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老师的问题,就有很大的作用。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让学生“活学活用”,容易产生学习的成就感。知识解释生活,不一定就局限在“现学现卖”阶段,可以在知识学习后一段时间,只要遇到能让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时候,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和鼓励。也不一定要局限在课堂,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生活实践。例如,学习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知识后,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自己家的光照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去研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时,热水器表面和平面夹角如何变化,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太阳能资源。

总之,地理教学也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运用自如,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要注意生活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既要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视学科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孙鹏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2]闫龙.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8.

[3]李金凤.审美化地理课堂教学设计[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