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时间:2023-08-01 17:4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74-01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利用实验创设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教学,能充分体现课标思想,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笔者在教学实践和观摩中认识到,地理实验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让学生开动脑筋猜一猜

猜想是人类许多重大科学发现的源头,地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也常起源于猜想。为此,在实验前,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想实验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现象,让学生的猜想为探究实验铺路,把他们引向破解悬疑的期待中。如,在做流水侵蚀地貌探究实验前,教师可展示准备好的沙土和水,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实验设想、猜测将会看到的情景,而后在学生急于验证设想和“见证奇迹”的期待中,再演示教学实验。这样,即使学生的猜想错误或不切实际,也会在实践中学会寻找正确的思路。

二、让学生睁大眼睛看一看

地理实验不像化学实验那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颜色、气味、沉淀等明显的生成反应,其多表现为事物形态结构的变化和相对位置的迁移。实验如果在漫无目的的状态下进行,往往会导致实验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被学生忽略。如,在进行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时,一些学生因在观察方面不得要领,得出了“土和成了泥”、“流水冲出一条沟”等宽泛的结论,没有抓住流水侵蚀作用的本质。为此,在演示实验前,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适当给予一些提示:如在上述实验中,要提醒学生观察流水对河源、河床、河岸等不同位置的影响。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使学生更容易抓住问题的本质,也提高了探究的效率。

三、让学生张开嘴巴说一说

笔者在地理实验教学中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能把实验中的重要细节都关注到,也只有少数学生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而相当多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是不会使用常用专业术语进行描述。探究实验是模拟性质的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向社会推广,都离不开表达。为此,在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让学生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说一说观察结果,纠正学生错误概念,使其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四、让学生回顾过程评一评

地理实验所需材料准备起来较为麻烦,且占用课时较多,这是实施教学的难点。这就要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实验过程本身,应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发现地理规律、反思实验过程。如,我在做完流水侵蚀地貌实验后,要求学生回顾、反思实验过程,寻找这一实验的不足,学生讨论热烈,有的学生认为实验中缺乏像大自然“雨水普降冲刷大地,万涓汇流成河”的漫流侵蚀过程;有的学生认为模拟实验中地表缺乏植被的影响,不够真实;有的学生认为实验用的沙土过于疏松,比自然地表更易受侵蚀,此实验只是自然界漫长侵蚀过程的“浓缩版”等。这一反思过程,使教学从“看”进入到“想”,从“演示”转为“发现”,学生在发现实验局限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理事物演变的复杂性。

五、让学生集思广益改一改

同一堂实验探究课,不同的学生关注的焦点是不一样的,从中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反思后的时机,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改进实验。如,在河流堆积地貌的实验中,学生集思广益,激发了彼此的灵感,他们在采用米粒、面粉、沙子等材料进行实验后,提出改用颗粒粗细不等的混合材料,并指出代表河谷的书槽过于光滑,应改用有一定的弯度和底部不光滑的模型槽等,这使得实验得以进一步完善。

第2篇

一、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举隅

1、泛化的实验

⑴其它体例实验化。教材中有多种并存的体例,运用不同体例表达不同的教学内容,既可以因材施教,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是,有些教师“神化”了实验的功能,将实验当成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将其它原本合适的体例生硬地改为“实验”,反而削弱了教学效果。如有的实验是对“思考”、“活动”等体例的修改或变式,本质上并无变化,操作上却更为复杂;有的实验就是教材中原“案例”、“活动”,只是冠以“实验”之名,这些缺少必需的实验器材,缺失“做”的过程的“活动”和“案例”,都算不上真正的实验。

⑵简单内容复杂化。有些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原本有更好的表述形式和教学方式;有些教学内容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已有经验,教师稍加引导,便能唤起学生清晰的记忆。但是,部分教师为了实验而实验,将它们设计成为复杂的实验,使原本简明的教学流程变得繁琐、乏味,反而容易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外力作用”时,用较长时间做“沉积物分选”实验,得出“大颗粒在下,小颗粒在上”的结论,学生起初兴致较高,最后却毫无兴奋感和成就感。究其原因,该实验验证的只是高中生已知的常识,这种只追求形式的实验难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⑶复杂问题理想化。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使用一些替代材料,模拟出类似的条件或环境,就能通过地理实验来揭示地理原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真实情景都能被模拟出来,有些地理现象的产生需要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模拟实验很难达到这种时空要求;还有一些实验需要的场地和器材条件,部分学校并不具备。因此,许多地理原理无法用实验的手段得以揭示,有些实验却过于理想化,甚至不切实际,或者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或者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科学揭示地理原理。

例如:2007年上海高考题7—9题是关于一项模拟实验的分析,作为实验原理分析题,试题设计无可厚非。但是,题中涉及的锋面实验过于理想化,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太大的使用价值:锋面是一种复杂的地理现象,难以准确模拟出来;该实验只能模拟出不同密度空气交汇后的情况,反映的是一种物理现象,无法反映锋面的成因、分类和影响,未能揭示出锋面的主要内涵,缺少“地理味”。(附试题)

(三)模拟某一天气系统(图略):在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水(代表暖空气)与蓝色冷盐水(代表冷空气)。

7.在向上抽出隔板后的数秒内,冷暖水之间 ( D)

A.出现水平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B.出现水平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C.出现倾斜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D.出现倾斜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8.该实验模拟的天气系统是 ( B)

A.气旋 B.锋 C.高气压 D.低气压

9.该模拟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 A)

①没能模拟出主导气流的运动方向 ②没能模拟出成云致雨的天气现象

③没能模拟出冷锋与暖锋 ④没能模拟出冷暖空气的密度差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僵化的实验

⑴不经选择地全部采用已有实验。由于现成的地理实验较少,有些教师一旦在教材或其它资料中发现地理实验,就视为珍宝,全部采用,与学生一起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他们既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筛选,导致部分实验缺乏针对性;又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取舍,导致部分实验远离了教学目标,偏离了教学重、难点,冲淡了教学主题。

⑵毫无修改地“全盘拿来”现成实验。有些教师在使用现成实验时,不经过亲手试验,不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校的现有条件,对实验场所、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而是机械照搬原有实验,导致有些实验难以操作,甚至出现一些科学性问题。

⑶不加变通地处理实验中突发问题。实验操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学生的操作偏差、外部环境的影响、学生偶发的质疑等等,都可能导致实验过程与预设的方向和速度不尽相同;有些教师可能因为自身对实验理解不够透彻,缺乏教学机智,教学理念陈旧等原因的影响,指导实验时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根据课堂教学情景的即时变化,通过及时调控以确保实验的有效推进。

3、异化的实验

⑴“讲”出来的实验。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中教师和学生只做过1—2次地理实验,从未“做”过实验的比例也不在少数;为了应对新的考试,有些教师以“讲”的方式剖析教材中的,或者他们认为可能考到的实验,然后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实验。这种“讲”出来的实验有形无实,无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⑵“想”出来的实验。有些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去设想、编制地理实验,却很少通过亲自操作去验证,更不会引导学生去做这些实验。这类实验从设想到设想,缺少反复地实践、推敲和完善,在操作和结论上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它们即使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是一种虚假的实验。

⑶只要结论的实验。有些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时,不舍得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和思考时间,甚至省去一些必要的步骤,快速指向自己预设的结果,不重视实验过程,只关注实验结论。这类实验与一般的讲授课无异,关注更多的是学科知识,而不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知识的过程,失去了实验教学本身的意义。

⑷“秀”出来的实验。有些教师能透彻理解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也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但他们在常规教学中基本不做实验,只是在公开课上“秀”一把,使实验变成了公开课上用于观赏的“花瓶”。

⑸“看”出来的实验。地理实验可以是教师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操作实验,后者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但是,有些教师为确保实验结果、实验进度与预设的一致,许多可以由学生操作的实验也由教师代为完成,使真正的教学主体隐退到次要位置,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的表演产生“观看疲劳”,对实验失去兴趣。

二、高效实施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措施管见

1、围绕新课标要求和学科特点实施实验教学,突出地理实验的科学性

⑴根据新课标要求,切实开展实验教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以及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的课程目标。地理教师应真正树立重视实验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究与实施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教学。

⑵根据地理学科特点,科学进行实验教学。其一,实验要能科学反映地理学科知识,实验本身及其反映的地理原理要正确无误,模拟情景要尽量接近真实情况,实验场所和器材要合理,实验步骤要严谨,实验时间要适当,启发性设问要科学等等。其二,实验要符合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高中地理教学时数少,地理实验宜精不宜多,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精选典型实验,舍弃无实际教学价值、形式化的实验,将实验真正用在教学的“刀刃”上,在具备实验特质的教学重、点处,以及学生思维焦点处设置实验。

2、基于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选编实验,突显地理实验的针对性

⑴针对教学对象选编地理实验。只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地理实验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各异,他们需要的实验不同,能完成的实验也不同,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修改和编制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有一则模拟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对平原地区、干旱地区和城市学生而言,可以做此实验;但对西南山区、黄土高原等地区学生而言,则没有做的必要。

⑵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实验体系。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教学资源,如周边环境、学校实施、教师构成等等,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符合本校实情的地理实验,并逐步形成有实用价值实验体系。首先要用好教师自身资源,全体地理教师相互协作,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共同探讨、选择和创造性地编制地理实验;其次要充分发挥本校优势资源,利用学生生活中和学校特有的实验资源,创编出科学性、生活性、操作性强的地理实验;再次要立足本校实际情况,选、编出学校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实验项目,忌好高骛远。

3、紧扣教学目标精心选编实验,强调地理实验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

⑴完善现成实验。第一步,研究现成实验与教学目标是否相符合;第二步,根据原有实验步骤反复操作,并以质疑的态度审视实验的每一种器材和每一个步骤;第三步,确定实验可否使用,必要时,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修改和完善原有实验。

⑵精心创编实验。第一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分析编制相关实验的可行性。第二步,围绕教学目标编制实验:可以根据地理原理产生的条件和次序,顺向还原或模拟相似情景;也可以从地理原理出发,大胆假设、逆向倒推实验步骤。第三步,循着自己设计的步骤反复试验、小心求证,推敲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第四步,确定实验场地、器材和步骤。

例如:新课程内容标准中提到:“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教师可以按如下思路编制该实验:

(1)分析编制该实验的可行性(可行,略)。

(2)根据“温室效应”含义,确定实验主要环节:制成模拟温室;比较阳光下温室内、外温度。

(3)细化步骤,并反复操作,逐步完善:①在两个玻璃盘中分别放入少许土壤;用剪刀将一白色塑料瓶拦腰剪断,然后,将塑料瓶倒扣在一只玻璃盘中,制成“微型温室”。②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孔,插入温度计;在另一盘中放置一支同样的温度计。③将两个玻璃盘放置在阳光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下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进行比较。

(4)确定实验步骤(同上),场所(教室外),器材:2只玻璃盘,1个较大的白色矿泉水瓶,2支温度计,少许土壤,1把剪刀,手表。

4、根据教学情景变化灵活调整实验程序,重视实验教学的生成性

⑴重视操作过程的生成性。实验操作过程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可能与教师预设的完全一致;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实验步骤,更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根据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以生成最有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实验教学。例如:做“热力环流”实验时,有学生提出:“在热水和冰块之间插一束香行吗?以冷水代替冰行不行?小孔对着装热水的盆好不好?”等问题,甚至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操作。鉴于此,教师可以及时调整预订的教学程序,引导不同小组学生按这些设想分别实验,然后比较、讨论各组实验结果,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⑵重视结果分析的灵活性。与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不同,许多地理实验并不需要精确的实验数据,教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既要严谨、又要灵活,以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分析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同样,并不是所有的地理实验都能顺利“成功”,教师面对现象不明显,或者与应有结果差异很大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原因,设想改良措施,充分利用“失败”这种教学资源,启发学生从侧面理解地理知识。

5、促使全体同学主动参与地理实验,关注实验教学的主体性

⑴科学组织,引导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多元互动的实验活动。教师要着力构建具有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实验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引导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合作、互动的实验活动中。例如:通过科学分组,使每个小组的规模适中、人员构成合理,并通过协商分工,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进而促成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默契配合;引导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和交互磋商,使全体同学置身于全员参与、相互促进、多重互动的课堂交往中,进而不断强化合作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⑵合理评价,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有所收获的实验活动。实验过程中,教师既要及时矫正学生的偏差,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和创新思路,以赏识的表情、赞许的目光、精当的语言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在鼓励当事者的同时,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教师既要客观、科学地评价实验结果,也要捕捉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产生喜悦感和成就感,形成主动参与实验的激情和信心。

6、加强校本实验体系和制度的建设,实现实验教学的常态化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并明确指出“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可以改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一、做好演示实验,发展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指充分利用教具、地理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导讲导问,使学生间接获取地理事物感性知识的一种方式。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发挥演示实验功能,需要教师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从而激发浓厚学习兴趣。讲解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这部分内容,可设计以下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Ⅰ: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实验器材:地球仪一个;红墨水、蓝墨水各一瓶。

实验过程:① 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南半球低纬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轨迹; ② 转动地球仪(自西向东),在同一地点滴一滴蓝墨水,让学生观察蓝墨水的轨迹。

实验现象:红墨水和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并且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的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轨迹的左侧。

实验结论: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除外),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迁移运用:演示实验结束后,进一步说明运动中的气流、洋流和河流都会产生偏向。并提问以下三个问题,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偏向的理解。

①在北半球向东流的河流主流会向哪一岸偏?(不考虑其它因素影响,应向南岸偏) ②开始向东流的气流会偏转为何方向?(北半球为东南方向,南半球为东北方向,赤道上不偏向) ③南半球向北流的洋流会向什么方向偏转?(西北)

通过这样的实验创设地理情景,为学生提供新颖、奇特、多变等强烈的感官刺激,以吸引学生眼球,使思维快速集中到课堂中。同时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好奇心会促使学生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积极思考并渴望寻求答案,则会产生想认真学习的想法,激发地理学习兴趣,调动求知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实施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而地理实验中能很好地形成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便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因此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实施分组实验,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机会,使他们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验Ⅱ:气旋、反气旋两种天气系统带来的不同天气状况(小组合作完成)

课前准备:白色的较大窄口塑料瓶;一小块冰;少许热水。

实验步骤:在塑料瓶中装满热水,然后把大部分热水倒出,瓶底留1/5左右的水。把一块冰放在塑料瓶嘴上,注意放平稳,仔细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用冷水代替热水,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合作讨论实验结果:可能实验结果分析有多种,有些学生会认为其发现实验结果与气旋很相似,空气都是作上升运动;有些学生会发现冰块的作用――高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温度低。

实验结论:气旋中心空气作上升运动,而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在逐渐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而反气旋中心空气运行方向恰好相反,带来晴朗的天气。

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往往会不满足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只做旁观者,他们总是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想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实施分组实验,这样不仅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观察更直观,对现象表述更清晰,渗透合作意识。当然分组实验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勤于记录,互相合作,以免学生只感到好玩、有意思、够刺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无法静下心思考,从而忽略实验的本质。

三、加强探索实验,形成创新意识

探索实验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地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实验Ⅲ:测定“学校操场某点的东南西北方向”(设计活动方案)

方案:在某点A树一竿,并以该点为中心画圆;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长刚好与圆相交,记录这两点M、N;连接这两点线MN(这条线就是通过当地的一条纬线,该线指示东西方向)。过A点作MN的垂线,即该线就是通过A点的经线,与日影相反方向一端就是该点A的正南方向。

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相等(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影子是朝正北)。

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在“探索”地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锻炼并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很多地理实验在课堂中难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重视课外实践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课外实践实验指利用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物或地理过程,在地理教师指导下,应用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设备,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实地操作,获得对地理事物亲身感受以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结合,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

实验Ⅳ:确定“当地地理位置”(设计课外活动实验)

活动过程:①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④春分日,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竿长。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答案:标杆、尺、绳、钟表等)②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答案:H=60°)③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多少?(答案:30°N,109°E)。④请在图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见图2)。

参考文献:

[1]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孙月雁.地理实验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4.

第4篇

关键词:体验性教学;高中;地理学科

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体验性教学法之开展十分有利于强化高中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所具有的感性认识,能够有效降低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从而让高中生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产生以及获取之过程,进而提升高中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群体的地理知识素养。

一、创设良好的体验性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施体验性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当致力于创设良好的体验性教学情境,从而为体验性教学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一方面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出生动而形象的地理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十分逼真的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其能够从中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当全力发挥多媒体以及网络之优势,全力整合现有的网络地理教育教学资源,将其和相关图片、文字及视频等结合起来,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从而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产生直接冲击,留下极为深刻之印象。在此基础上,运用课件展示手段还能直观而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到宇宙环境的特点,让其更加充分地意识到宇宙环境的无限性及其对于地球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全力实施地理教学竞赛类活动,营造出争先恐后的良好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学生群体的学习潜力,从而使其深入体会到地理学习中的进步喜悦。

二、通过实验教学引领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

现代人认知世界与总结规律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验。地理教学和高中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完全可利用地理课程所具有的突出特点来实施实验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直观认知。比如,教师可尝试在教室中点起一炷香,其后再打开门窗引领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让学生直接观察空气的运动方向,以此来强化其对于地理的认知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中地理学科的实验教学有别于其他自然科学的一点是不仅需要借助于特定器材设备开展实验,而且还需在各类活动中开展,从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或者合作开展地理调查以及体验。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具体操作中更好地使用地理实验设备,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地理学科学习之中。

三、通过地理图表丰富高中生的体验学习内容

地理图表的有效利用,对于高中生的体验性学习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地理图表能够直观地展现出具体的地理理论知识,能够直接将教具形式应用于地理学科之中,从而丰富高中地理的教学信息资源,化地理形象思维为直观思维,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解读地理图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让学生进行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地图、示意图、景观图及统计表等图表的阅读,能够多层次和多角度地获得地理学科的规律。比如,运用景观图,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地理事物的具体发展情况;运用地图,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空间意识,从而开阔高中生们的眼界,提升其观察、思维以及创造力。

四、实施合理提问以提升体验教学的成效

高中地理教学中恰如其分的提问能有效地促进与激发学生群体的思维能力,从而产生对未知领域的困惑,这样一来就能引导其为有效解决问题而深入探索,以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一大半提问不合理,那就难以激发出高中生的深入思考,他们会因为觉得无从下手而感到迷惑,从而不得不予以放弃。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觉得提问索然无味,未能激发出其心中的探究意识。所以说,正确的提问技巧是决定高中生开展有效体验之重点。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学习提问的技巧,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创设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

综上所述,体验性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高中生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成效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体验式教学,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实验法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很多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如果只是单纯地口头阐述,学生很难真正弄明白,而实验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借助实验过程能够让学生对知识要点有更为透彻的理解。

一、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是指利用相关的实验仪器,通过教师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对地理知识及地理事物产生感性认知的一种手法。演示实验法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在很多知识点的讲解中都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在给学生们讲授“海陆热力差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这种不同,在课堂上笔者就这个课题开展了演示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器材:烧杯两个、适量水、适量细沙、温度计两个。

实验步骤:1.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细沙,在两个烧杯中均插入一支温度计。2.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后,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过一定时间后,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3.收集整理数据:在阳光下晒 30分钟后,细沙的温度为 45℃,水的温度为 37℃;移到室内 10分钟后,细沙的温度为 31℃,而水的温度为 35℃。

结果:水的温度变化是 2℃,而细沙的温度变化是 14℃。

结论:水的温度变化比细沙要小,说明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实验中得出的具体数据,学生们最后明白:引起温度变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细沙的比热不同。水的比热大,而细沙的比热小,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水温度升高的就比较小,而细沙温度升高的就比较多。这也是海陆热力差异的最根本原因。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学生们亲身见证了差异的存在。透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们对于这个知识点有了透彻的认识,从原理上弄懂了这个知识点,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这类问题就能很好地解决。

二、想象实验法

想象实验法通常用于课堂条件受到限制,但教师仍想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某个场景或者掌握某个知识点的状况。在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包括语言情境)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探究学习,从而获取相关知识。

以南京和淮安市2013届高三模拟考试(南京二模和淮安三模)地理试题为例:

材料一:2013年1、2月,全国中东部地区多次陷入严重的雾霾天气,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更为严重,大气中含有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图1和图2分别表示在不考虑政策措施对能源需求和社会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产生量的预测情况。

材料二: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调动3.4万亿人民币的资金投放到生态环保领域。2013年2月6日,国务院要求加快技术更新,加快油品质量升级,以减轻大气污染。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能源消费带来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简析2013年1、2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形成大范围雾霾的人为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材料二体现的环境管理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为缓解我国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能源开采和利用领域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4分)

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模拟试题,然而,对于生长在江苏省这片江南水乡的学生们而言,他们很难想象京津冀地区的那种气候和天气状况,对于那种完全被雾霾笼罩的状况在学生们的生长环境中也不多见。这时,笔者会用语言帮助学生创设教学实验情境,具体向学生描述雾霾天气的实际情况,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雾霾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损害,让学生们能够置身于雾霾情境中,对于题目的理解更加深刻。此外,这道题目除了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某种程度上对于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所渗透,不仅问到了缓解环境压力可采取的措施,也考查了环境治理的手段,这考查的是学生全方位的知识和综合素养。面对这个出题意图为学生构建想象实验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置身于那样的情境中才能更直观地体验雾霾对环境的危害,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答题。

三、类比实验法

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事例、教具并不只在教参里、网络上,而是学校内、教室里、学生中随处可见。因而,引用事例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可就地取材,即取自室内、眼前、身边,取自活生生的实物、实例。这些实物与实例往往能够形成很有效的类比,而借助这些形象的类比过程能够迅速让学生领会到相关的知识要点,让学生马上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

例如,笔者在讲解黄河是地上河时,讲了半天,学生还是一直瞪大眼睛看着笔者,一点都不明白。后来笔者突发奇想,用书来做实验,把书垒成像一条河一样,然后一边讲解黄河泥沙量大,泥沙越积越多,所以河岸要不断加高才能防止黄河水危害到两岸地区。长期以来,河床不断提高,河岸不断加高,到现在河床早已高出了两岸的地面。在讲解这些时,笔者还一边不断地往两岸加书。直到这时,学生才真正明白“黄河是地上河”的说法。有时,很多理论讲起来一套一套的,但是学生却很难想象那些现象(因为他们见得少,甚至没有见过),但是当老师用课堂上的实物来做个简单的演示时,问题就变得很简单,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

四、结语

实验法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它能够很好地增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课堂演示实验能让相关知识点得到很好的验证;想象实验法能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类比实验法则是就地取材,将地理现象或地理知识与学生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进行类比,从而使知识得以简化,增进学生的认知。总之,实验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升高中地理课堂实效性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多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地理实验项目开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思维能力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一是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二是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

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二、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

第7篇

关键词:兴趣;理念;方式

地理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地理环境和人文科学的学科,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其有着巨大的联系。而高中地理不同于小学自然或初中地理,它的知识面更加广泛,研究层次更深,很多问题还需要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知识做辅助。我国目前的高中地理属于文科高考的重要考试科目,应试教育使得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缺乏生动性和应用性,而更多的是死记硬背,这些对于高中地理教学都是极为不利的。

一、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

1.学生不感兴趣

根据学生课后的反馈得知,大多数高中生并不喜欢上地理课,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包括几点:(1)讲课老师太过于严肃死板、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感觉到无聊,考试的时候背一背,但考完试就忘记了。(2)地理课本中的很多知识枯燥难记,感觉距离生活实际很遥远,地理语言表述抽象,难以想象到。(3)地理这门学科既包含文科知识又需要运用到理科计算分析的思维,很多偏重于文科或理科的学生感觉学起来很难。

2.教师教学手段有限

高中地理学科考验的是教师的素质,有部分教师讲课太过于死板,照本宣科,让学生感觉枯燥晦涩。另外很多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仅仅依靠简单的教授法,难以让整门学科变得丰富有趣。

3.相关实验教学设备不足

由于高考的影响,高中学校都有一种应试教育的氛围,过多地看重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很多学校配备的相关实验设备不足,仅仅就是依靠几幅地图,同时很多学校也配备了天文望远镜等设备,但是从未开放给学生使用过。

二、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的探索

1.加入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在于改革我国目前的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发展,培养有理想、有知识、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教师在安排高中地理教学上就应该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如某中学老师正准备上高三一堂地理课的时候,正好学生正在谈论汶川地震,教师立即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与学生一起探讨地震的相关知识,查阅地震的最新报道,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并告诉学生当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逃生和自救。

2.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这门学科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将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之中,在设计教学思路方面,它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多带动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原因。同时教师必须多关注与地理相关的国家新闻和地理学科前沿性研究成果,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应当与时俱进。

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教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相关资料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而现在的地理教育主要采用的方法只有教授法、资料演示法。而仅仅用这几种方法显得就比较单一,在学生直观学习上也不够丰富有趣。所以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方式作出一定的改善,比如多使用实验法、参观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和读书指导法,比如带领学生去参观科学馆和地质博物馆等;或者让学生自己挑选一本与地理学科相关的书本、期刊,借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发钻研的能力。还使用小组讨论法和任务驱动法,比如让学生自发组成团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教师分配给团队一定的实践任务,比如绘制每个时段内太阳照射木杆产生的阴影长度,并自己发现规律和推算计算公式。通过这些方法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从大局出发的观念、与人沟通的社会适应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涵盖面广泛、知识面丰富,能够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动手实践的学科,对于人才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必要。所以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实施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相关对策就有了一定可能性。同时我国正在大力支持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推动,如果在此时能够系统、广泛地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得以示范和运用,那么也可以相应的得到一定的社会关注和资金支持,因此坚持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是十分迫切而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性别差异化;高中地理;教学

一、性别差异化教学的必要性

1.高中男女生思维差异

早在1985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指出:“中学男女生在思维上的性别差异一般是认为存在的。”

该理论认为,男女生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原因,其在人生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论时间上,还是方式上都存在差异。一般我们认为,男性的思维发展较之于女性的思维发展时间要缓,男性善于抽象思维而女性更善于具象思维。因此,男性更趋向于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女性更趋向于感性判断和情感记忆。

2.高中男女生认知途径差异

对于当前的高中生而言,由于其深刻的思维发展背景,其在知识认知方式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观察发现,男生普遍更优于逻辑更强的学科类,比如数学和物理;而女生更善于识记类较强的学科,比如语文和英语。而对于相同的知识,统计发现,采用理解默记的方式认知的男生占据大多数,而更多的女生采用直接记忆的方式。

二、性别差异化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验探索

1.性别差异化教学率先在地理课堂实验的原因

白光润在他的《地理科学导论》一书中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系统以及地表系统之间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历史阶段的描述性研究过程的长期性,使得地理学带有强烈的文科特征。

地理学作为理科中的“文科”,在当前的高中阶段属于文科范畴,但是其特有的理科性和文科性相统一的特征为地理课堂率先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2.性别差异化教学实验

(1)实验设计与分组

实验计划设置一个纯女生班,一个纯男生班,三个男女生混合传统模式的班级,采用个别对应的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在期末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实验结果。

本学期本人所带班级中有一个音乐班,除了其中三个男生,95%以上学生均为女生,可近似认为是一个女生班,为实验组Ⅰ,而体育班基本上全部为男生,可视为实验组Ⅱ,同样还带有三个传统型班级,分别编号为实验组Ⅲ、Ⅳ、Ⅴ。这五个班级基础相同,都属于临时组建,实验前没有任何的同类实验。

(2)实验预期

本人采用实验前分班别平均成绩为实验参照数据,在预定的教学试验方法下预期结果如下:

(3)实验过程

根据实验计划,采用实验计划的方法分别对各实验组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施教。尤其是针对两个实验组Ⅰ和Ⅱ,对实验组Ⅰ以针对性的情感式体验为主启发,以书本为落脚点,更多地让学生去熟悉书本文字材料,总结出重点和知识结构,然后采用背诵记忆的方式去记忆,然后理解和尝试在题目中运用,对题目的设置更多的是反复多遍,力求抓住书本要点和考试要点。而对于实验组Ⅱ更多采用的是现象引入,结构分析,引导学生自我逻辑推理知识要点,老师只做小结和文字术语补充,对题目的设置更多的是采用举一反三的重点和难点统一为主,让学生做的量少,但是理解为先的记忆学习方法。各分别持续时间为一个学期,即以4个月的时间为准。

(4)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记下实验过程中每个阶段每次考试的平均分作为参考数据。其中第一次段考距离实验开始为40天,第二次段考距离实验开始为85天,第三次段考距离实验开始为122天。统计结果如下:

(5)实验结果分析

从实验结果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针对性实验教学,实验组Ⅰ和Ⅱ变化幅度最大,进步率明显要比实验组Ⅲ、Ⅳ、Ⅴ高。实验组Ⅲ、Ⅳ、Ⅴ的最终进步分别为3.5、2.3、1.6,而实验组Ⅰ的进步达到了5.9分,实验组Ⅱ达到了5.2,均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结果。

同时,从实验结果来看,实验前两个实验组Ⅰ、Ⅱ的平均分相对较低,而实验后同时上升排到了第一和第二层次,考虑到其基础差异,可以得出结论:针对性实验教学法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实验时间越久,其同等对比下进步速度越来越快,同传统教学法下的班级差距越来越大。

实验证明: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采取性别差异化针对性教学是必要的,而且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3.性别差异化教学实验总结

(1)性别差异化教学的效果性

实验初探证明性别差异化教学的效果在短期实验内是明显的,尤其在应对以考试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机制上,其更是有快速提高成绩的效果。但是差异化性别教学是否是可持续的、长期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

(2)性别差异化教学的时间限制性

由于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繁重,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在应对男女生性别差异上的教学实验时间非常有限,同时由于当前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实验条件限制,在性别差异化教学上的进一步实验依然存在很多限制。三年的高中阶段依然受阻于初中乃至小学非差异化教学带来的压力。

(3)性别差异化教学与学

性别差异化教学与培养男女生正常交往和合作学习的学并不矛盾。当我们在实行学的传统教学理念时,多注意男女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在进行专门的差异化教学时,同步培养其互相学习和合作的能力。二者之间本来就是互相依靠的,不可人为分割。

参考文献:

[1]林钟敏,黄宪妹,李林.中学男女学生逻辑思维差异特点浅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1).

[2]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2.

第9篇

摘 要:对于地理这门课程,相信与其他文科存在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所包含的实验性,通过实验,很多深奥的概念可以在实物模型之中得到体现,并且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然而,地理实验在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隐患,相信只有找到弊端所在,才能促进学生的领悟,使得课堂效益得到最大体现。

关键词:地理实验;学习热情;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这门课程中所包含的实验可以说是相当广泛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实验的产生使得学生在课上的氛围得到极大改善。不过,作为一名教师,在体会了诸多实验后发现,地理实验在无数耀眼的优点背后仍存在着些许弊端,由此提出一些我个人对地理实验的看法。

首先,必须肯定地理实验的存在。地理实验的形式有很多,模拟实验、计算机仿真实验和现场实地实验等等,这些实验增加了教材的真实性和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爱。并且地理实验重在过程,不需要达到非常绚丽的结果,因此,可以从实际出发,首先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实验的难度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达到层层递进的效果。地理实验吸引学生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敢于尝试新实验,然后将实验的过程教授给学生。我遇到过一个很简单但是非常有意思的地理实验。实验题目是:背斜储油原理的探究。实验通过塑料管中的墨水和油的相对位置,来使学生明白这个原理。首先最基本的,在黑板上写下实验过程1.先将墨水倒入油中,使得油变黑,容易观察。2.将塑料管其中一头用纸塞住,使之不漏水。3.往塑料管中先倒入适量的水,之后再将之前染色过的油倒入,最后再倒入些许水。4.将塑料管中部向上弯曲。此时便能观察到类似背斜的形状出现,也继而使学生明白了储油的原理。这个实验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身边很简单的事物,却达到了很好的实验效果,一举多得,方便而实用。

然而,在地理实验众多的背景下,很多实验会呈现出其弊端。比如说实验的泛化,有很多教材中存在的实验,只是因为教材的改版,使得其中的部分实验也有些许的改动,但为了“丰富”课堂效果,很多教师将两组类似的实验重复开展,如此一来,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有一些简单实验的复杂化,很多实验在教材中体现出的实验原理很简单,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去想象出来,但有些教师为了强调实验的重要性,使得一些简单的实验变得繁琐,从而浪费了时间,也达不到启发学生的效果。比如说在学习“沉积的效果”这一课时,为了达到沉积物“大的颗粒沉在水下,小的颗粒浮在水上”这一理论效果,动用了大量的时间,使一盘沙子进行沉积作用,如此一来,学生只能静静地在一旁观察,并且,最后出来的实验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这种只为了追求实验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不但达不到理论效果,更会使学生失去对地理实验的好奇心,从而挫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当然,地理实验的利大于弊,我所提出的弊端也只是在多次实验教学后所感悟出来的一些个人看法。不过,无论如何,一个地理实验的成败最大限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认真程度,教师在备课上仔细下工夫,研究了教材主旨,掌握了要领后,预习相关的实验,并检查了教学流程上的流畅性,再在课堂上展开,那么所表现出的地理实验一定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也就能在地理实验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贾福平.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课文分析及其教学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2]张立乾,张渝湘.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活动”栏目的教学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2).

[3]卞兆根.小议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J].成功:教育,2009(3).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快速实施,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更新。在教育发展新时期,开发创新教学方法,更新地理教学模式,能激发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更能让高中地理教学发展方向发生改变。

一、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营造自由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参与课堂学习。轻松的课堂氛围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学习,而且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学氛围死板,会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发挥。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兴趣是学生最有力的老师。学生喜欢地理,才会积极学习地理知识,对课本内容与教师讲解感兴趣。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优化课堂开端,在一开始就激活学生思维,有利于课堂氛围轻松化。

如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层彩虹蛋糕结构分析导入。蛋糕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而多层彩虹蛋糕较为美观与新奇,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让学生对多层彩虹蛋糕的结构进行描述,再用蛋糕与地球圈层结构进行对比,让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进行分析。趣味性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将更多个人精力放在本节课学习内容上。

二、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知识合理传递

向学生传递地理学科知识,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传统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地理学习水平,根据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教学。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固然没错,但教师要积极选择合理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明确个人地理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高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活用地理知识,促进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本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如讲解《城市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收集一些自己所在城市的老照片。课堂中利用学生寻找来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对比现在城市与多年前城市,从建筑、人口及经济水平等多个角度分析不同,了解城市化的特点。与生活相近的教学过程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有利于知识传递。

三、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地理学习能力指学生学习与应用能力。要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提高,就不能将教学重点单一放在课本内容上,更要引导学生了解有效的地理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获取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地理现象与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如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某一农业区位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提出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求,让学生选择区位地址。用地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学习活动

多元地理课堂活动能让高中地理课堂更充实,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改变单一课堂活动现状,是让高中地理教学满足新课改需求的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对地理课堂的期待,组织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活动。开展更多实践活动,加强高中地理学习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地理教学创新。

如讲解“绿色食品知多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次社会调查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活动分享他们了解的绿色食品知识并列出想知道的东西。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大众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以及他们想要了解的问题。将问题汇总在一起合作解决,制作实践学习报告。这样的活动不仅将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完美结合起来,而且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丰富知识。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营造全新课堂氛围,丰富课堂活动,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思维运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更能彰显高中地理学科的魅力。创新教学模式,让地理知识更形象,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余祥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初探[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

第11篇

地理实践活动主要指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有关地理学科的课外、校外、野外学习活动,地理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具有特殊作用。地理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为其基本特征,目的是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它是基于学科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知识掌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质疑问题的能力,是对本学科教学形式的拓展。2003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主动探究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原则

(一)贴近生活

地理学科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地理实践活动开展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应用地理学知识去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地理学中有很多内容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如辨别方向、观察天气、自然灾害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学生做起来不那么费劲,而且特别感兴趣,从生活中取材真正让学生从活动中受益,培养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因地制宜

地理实践活动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情况来安排内容。因地制宜地组织好活动,是顺利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关键。如调查当地环境破坏情况,调查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当地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交通状况等。

(三)形式丰富

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首先应先确定地理实践活动的目标,活动方式主要有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年级活动等。其中,小组活动形式是开展课外活动采纳的主要形式。如气象小组、环境小组、资源小组等。这些小组的学生在地理老师统一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各项地理活动。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地理观测类

地理观测类活动指组织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具有原本意义的地理知识或印证某地理知识而进行的活动。如参观天文台、气象站、地震台、海洋研究所、海底世界、科技馆、植物园、环保设施、工厂、交通设施和名胜古迹等。在地理观测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与体觉等参与或偏于思辨性或偏于操作性学习过程,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会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地理观测活动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事物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地理智能、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途径,也对培养他们非智力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二)野外考察类

野外考察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地形考察、河湖及海岸观察、土壤和天然植被观察等,如实地观察海岸地貌(地处沿海地区),河谷地貌,花岗岩地貌,水土流失地区,同时作观察记录,通过活动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验证所学的地理知识,而且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感性知识,并在实践中将这些知识升华,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三)地理实验类

高中地理实验是运用一定的器材和设备,人为地把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地理必修I》(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师可以做热力环流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活动,引发探究兴趣,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体会成功与艰辛。通过实验,学生的操作兴趣得到满足,探究兴趣、创造兴趣又被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平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转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地理调查类

地理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环境质量调查、社区人口状况调查、工农业生产条件与布局调查、市政建设调查、市场经济调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调查、环境承载力与潜力调查等,通过调查实践让学生了解家乡工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家乡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在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专题研究类

第12篇

一、动手实验对于地理学习的必要性

新课程给地理课堂教学引入新理念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平台。而课程标准又给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提出了明确的技能目标: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技能。

地理实践是探究地理过程、成因的最主要途径,也是获取地理信息、学习地理知识、研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手段。

虽然在高中阶段我们地理不会像理化生一样有自己的实验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尝试将实验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激发学习兴趣将有重要的意义。课堂的小实验中,对于地理而言最方便的就是利用身边常见的物体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道具,不仅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而且也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实验类型

1.多媒体模拟实验

用课件去模拟一些实验,是教师最常用的实验类型。在地理教学有些地理现象、原理和规律确实会超出学生的直观感知范围。例如,自然地理中地球自转、公转等内容,因为过于抽象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授课的难点。

《地理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应该算是整个高中地理阶段的难点,因为知识太过于抽象。但是如果我们用动画来演示,则会非常直观的观察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因为黄赤交角存在而导致的昼夜长短变化等等。这样的实验教学,则会大大的帮助学生去理解学习。

2.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是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利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当做实验器具,让学生快乐的去理解和学习。

例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中提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植被的破坏;在治理措施中又多次提到,植树种草。那植被对于水土保持到底有什么意义呢?直接去问,学生可能不会有什么明确的概念,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相信可以让他们深刻的去认识这个问题。自制两种地表,一种只用细沙土,另一种在路边挖一小块儿草皮,可乐瓶底钻一些小洞装满自来水模拟降雨。非常简单的小实验,却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又如另一个课标中有要求的动手小实验,小小地球仪的制作:

①准备白色的小球或乒乓球,先确定南北两极;②用一根细线,连接南北两极,绕小球一圈,用笔沿细线画一个圆,确定一条线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那么另一条线就是180°经线,把度数写在小球上经线旁。其次,从本初子午线向东每隔15°画出一条线。画时,先将0°—180°经线之间划分12等分,利用细线画出经线,标出度数,自0°经线向东依次为15°,30°,45°,……用同样的方法,标定西经度;③用一根细线,连接两极点,并作好好标记,将细线取下,用直尺测出细线的中点,而后再将细线如前连接两极点,在细线的中点处画出皮球上的位置,再移动细线,依次标出几个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是赤道。自赤道向南,向北每隔30°画一条细线,方法同上,并标定度数。

这个实验可以在课外完成,教师予以检查,对于精致的的成果给予表扬和展出,对于一般的作品也给予鼓励,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实验论证地球自转导致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①准备一把雨伞(最好是浅色的)、墨水;②伞尖向上代表北极点,并在伞尖滴上墨水;③模拟地球自转,被极点俯视呈逆时针状态转。观察墨水的痕迹的偏转方向,并总结出规律。南半球的实验除自转呈顺时针状态,其他步骤一切同上。得出结论地表物体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走出课堂,野外勘测

教学不一定就要局限在课堂中进行,适时的可以师生一起走出去。理论知识到底还是抽象的,要学生用自己生活中有限的认识去感知知识简直是太难了,所以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也非常的肤浅。而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因此一定要带着他们多观察、教他们多观察。

譬如在讲方向辨别的时候,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去学用罗盘,可以教他们去观察树冠,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让学生看看树的年轮;在晴朗的夜晚,可以带学生出去观察下月相,找找北极星。

三、地理教学中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紧密联系生活;在实验内容上,要以现行教材为标准,又充分发掘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在实验形式上,要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开放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步骤并得出结论。

实验教学中,所设计的实验要简单易操作,因为实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地理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另外,设计实验时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

实验吧,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呈现出来,去分析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