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

时间:2023-08-01 17:4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品牌农业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品牌农业发展前景

第1篇

同志们:

严寒渐退,春意日浓。值此新年伊始,我们迎来了**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隆重开业。这是我县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县人民的一大喜事。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文秘部落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隆重开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前来参加开业典礼的各位来宾、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县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之一。

如何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升级上档,使农产品上质量、提品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思考、力求解决的严峻课题。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无公害农用药肥的生产和使用。**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包屯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由河北邯郸农药厂和包屯镇投资方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立足我县农业发展形势及周边地区实际,紧紧抓住这一市场商机,计划新上3条生产线,主要生产0.5%黎芦碱、叶面微肥和杀虫剂等无公害农用药肥。企业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00余万元,创利税450万元,可安排70余人就业。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建设发展,不但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于壮大我县企业群体、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春华秋实,前程似锦。**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业运营以后,希望公司全体员工要牢固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忧患意识,把质量和效益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一流企业,带一流队伍,出一流产品,创一流业绩,敢与同行争位次,瞄准市场要效益,打出品牌,闯出路子,不断增强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为全县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县委、县政府也要求包屯镇党委、政府和县直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发扬过去的好传统、好作风,寓监督管理于优质服务之中,制定得力措施,大开方便之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为企业保驾护航,做好企业的坚强后盾,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使其早日成为立足扶沟、面向全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无公害农用药肥生产企业和我县的利税大户、贡献大户。

最后,祝**县植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业大吉、生意兴隆、前景辉煌,祝各位来宾新年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2篇

吉林市自然资源丰富,在农业领域中涌现出大量的中小企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自身品牌推广上,相对薄弱,并没有形成较强的区位优势。本文针对吉林市农业领域中小企业在品牌推广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吉林市农业领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1.1从粗犷型发展向集速型发展转变

吉林市地处辽阔的东北黑土平原,农业资源雄厚,作?榧?林省经济发达的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交通、环境、人文等各个方面,都为农业的纵向化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目前,吉林市立足国家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结合自身特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从传统的粗放式农业发展,向集速型的农业发展转变,目标是建立区位优势集中并高速发展的崭新模式,让吉林市周边的农业资源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利用。

1.2从传统型农业向创新型农业过渡

吉林市周边的5个县级市有着极强的区域资源优势,在农业领域,舒兰、蛟河、磐石、桦甸、永吉等都具有自身的农业领域优势。在过去,吉林市依托自身的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获得了市场的认同,成为吉林省优质农业产品的产地。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大量的中小企业,抓住市场发展先机,使得吉林市的农业获得了良性合理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变化让传统型的农业优势不足以获得市场领先占有率,需要合理地向创新型农业转变,对农产品深加工、高端品牌建立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市场机会发掘。这些都是当前吉林市在农业领域发展中,获得高度理念认同的[1]。

2中小企业在品牌推广中表现出的问题

2.1自身规模小,品牌建立受局限

因自身规模偏小,农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在自身品牌推广中的效果偏低。如在资金的保障、品牌定位、渠道的建立等不同环节中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竞争压力。当前,吉林市周边的农业领域中小企业在资金上大多处于需通过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获得经营资金的保障,当出现一定的经营风险后,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在人力方面,因自身规模的限制,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并在内部人员培训等方面受到一定的约束。在品牌的建立上,知名品牌较少,高端农业品牌的定位数量和质量处于国内同行业偏低的水平,不能通过品牌的发展获得自身产品销量的直接推动[2]。

2.2保障程度低,政府扶持需完善

当前政府对于吉林市农业领域的扶持力度是最为强化的时期,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保障的效果。如税收、法律法规等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价值体现。但从整体保障角度上分析,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农业品牌推广方面,政府需加大扶持力度,例如在区位优势推荐、产业集群效益优化、资源布局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3]。

3合理发展吉林市农业领域中小企业品牌推广对策

3.1结合自身特色提升品牌价值

中小企业在自有的品牌推广上,需要立足现有规模现状,利用有限的资金,关注自身的优势,并发展和稳固经营优势,使其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高端品牌的概念,如推广有机大米、特色种植等。吉林市自然资源丰富、肥沃的东北黑土以及发源长白山的松花江水,都为区域的农业发展提供发坚实的基础。中小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等特点,在渠道建立和优化、物流配送、目标市场针对性研究等方面主动提升自身的优势,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新优势,让品牌价值不仅体现在农产品品质方面,更要体现在配属建立等方面软竞争实力的优势。让品牌价值可以获得符合时展的特点。

3.2提高保障力度,加大政府扶持

政府不仅需要在税收、法律法规等方面给予农业领域中小企业一定的保障和扶持,还需要深入合理的研究和分析。中小企业的品牌推广方面,政府需要有效地介入进来,如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具体农户,去合理地开展应对市场变化环境,在对生产市场进行客观调查基础上,有效发展前景项目。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适度进行绿色农业融资渠道的建立,鼓励银行以及社会金融机构,在法律法规保障基础上,为农业领域中小企业提供互惠互利的便利条件。引导中小企业剔除风险较大的经营项目,立足吉林省农业战略发展规划,谋划吉林市农业发展布局,主动寻找和消除发展壁垒,为中小企业的品牌推广提供便利。

第3篇

1.1设施农业生产领域日益广泛 设施种植业由最初较为单一的蔬菜大棚种植为主,发展到目前的蔬菜、食用菌、瓜果、花卉、苗木等种植领域,有的已形成规模示范效应,带动了现代农业模式的快速发展。设施渔业出现了鲟鱼、鳄龟、石斑鱼等特种养殖,趋向优良、优势品种布局,生产所覆盖的行业领域越来越宽泛。

1.2设施农业规模逐步扩大 设施农业逐步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发展到联户连片基地化、规模化建设发展,大批专业种植村、养殖村涌现。

1.3设施装备档次不断提高 从基础设施档次看,温室大棚等设施建设从以毛竹结构为主,迅速发展到目前的基本都以钢管结构为主,不少大棚配备了自动卷帘机。从现代科技的应用看,设施自动化、智能化档次明显提高。畜禽养殖普遍采用了自动化、智能化机械设备进行喂料、喂水,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粪污处理设备,专业的取暖制冷设备。现代化设备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了设施农业的效益。

2.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施装备和作业水平还比较低 大多数设施装备水平还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土地利用率不高,连栋温室还很少,作业空间小,不利于机械操作。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

2.2设施种植结构不合理,反季节能力不突出 设施农业虽然具有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摆脱自然条件限制,反季节上市等特点,但是由于技术和资金不足等因素,使得种植品种受到一定局限,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没有真正按设施蔬菜的反季节特性合理选择品种,安排茬口,达到错位生产的目的。

2.3农户自身投资信心和能力不足,限制了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部分农户对设施农业的前景和效益信心不足,加上资金匮乏,对动辄数万元的投资心存顾虑,难以继续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同时农户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上缺乏必要的指导,对农产品的市场前景把握不准,极大地限制了生产效益的提升。

2.4融资难、保险滞后制约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 设施农业作为高投入产业,对资金依赖度高。目前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总体还比较低,正是需要大量投入的阶段,对资金需求量很大。农户经营者自身投入能力有限,现有的设施农业经营企业绝大多数存在规模较小、资金匮乏问题,而财政投入能力也有限,需要大量融资。目前融资渠道狭窄,金融信贷对设施农业发展支持作用有限,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社会资金投入非常少,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同时,针对设施农业的政策性保险制度还不完善,保险也不愿进入高风险的设施种养殖行业。融资、保险问题在相对资金需求量更大、风险更高的设施畜禽养殖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2.5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对设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足 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起步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对设施农业的贡献能力偏低,设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由于育种、育苗技术相对落后,我国现在种植的部分品种的蔬菜、瓜果等国产的种子、种苗生产品质和收益相对较差,农户在选择种子时只能选择进口品种,这反过来又增加了生产成本。由于设施农业科技含量相对偏低,设施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也有明显差距。

2.6设施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还比较低 现代设施农业具有高度市场化、高技术和企业化的特点,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目前,一是农民专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激活民间资本、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有效载体。而目前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相对较少,专业化的程度也不高。二是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力量弱、无力组织农民进行市场化运作,农民单打独斗,难以组织起来进入市场。三是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农业装备等硬件设施外,更注重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实现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目前,前郭县的设施农业还没有建立起这种运行机制,大多是以单户、单个企业为主体运作,而且基本都是停留在生产—销售模式,加工、贮运能力薄弱,产品增值能力较低。产业链条短,设施农业还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3.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和引导作用 设施农业是农业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首先需要政府规划、土地、农业、水利、教育、财政以及金融等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才能实现。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设施农业的领导,在政策、资金和科技投入上给予重点支持,适当扩大设施农业贷款范围和优惠政策,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投入力度,使设施农业规模上新台阶、有新突破。如通过以奖代补等措施,对于发展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设施农业重点给予奖励,对于农户发展温室、规模养殖等给予一定财政补贴,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在设施装备水平和质量上,应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建议进行适度的补贴加以引导,使其向较高水平设施建设和发展,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高、产业链长的设施发展,从而有力促进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品牌打造上,政府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抓质量,扩大宣传力度,重点培育出几个优质农产品品牌,并积极引导农户参与进来,进一步做大做强,对设施农业发展起到一个示范带动作用。在土地流转上,设施农业建设只有上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才能以规模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建议加快土地流转,加大政策力度,引导农民将土地进行合理流转和调整,保护农民利益,有效解决发展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用地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区域种、养殖优势,发挥规模效应。

3.2加强市场化运作管理水平,提高设施农业效益 应根据气候条件及农业生产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设施农业的优势,合理选择种植品种和时间,利用春提前、秋延长的种植方式及修建冷贮库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使农业结构更加合理,又充分满足一年四季农产品市场的需求,解决冬季自产蔬菜相对短缺等问题,通过时间差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效益,真正实现设施农业的反季节生产的特点,发挥设施农业的优势。

3.3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弥补建设资金不足 根据各地经济实力和现状,灵活多渠道融资,充分调动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力量。一是招商引资。集体提供土地,企业或个人投资兴建。二是集体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由企业或社会法人投资设备和生产设施,租赁经营。三是由村民集资兴建,政府给予一定补助进行建设,成立生产合作社,村民自主管理。四是以集体为主投资,给村民承包经营。

3.4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规模集约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以主导产业或优势产品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围绕特色种植、养殖及其加工和销售等产业打造农业合作社,积极吸引农户加入,把争取的项目、资金优先落户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合作组织实力,提高合作组织带动能力,提高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第4篇

[关键词]中国火龙果之乡 罗甸火龙果发展历程 发展优势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66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23-01

一、前言

黔贵大地是优良农业物种的理想发展之地。罗甸更是贵州天然的农作物养殖温室。十二年罗甸致力于火龙果的产业发展之路,从引进到大面积推广,从品种单一到自主培育多种优良品种,从不知名到名声在外,都让罗甸火龙果成为了贵州省政府推动精品水果发展的重点项目。罗甸火龙果产业发展的历程展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其产业前景广阔,采用初级产品与精深加工产品相结合的方式,做大做强指日可待。

二、中国火龙果之乡——罗甸

罗甸位于黔贵之南,接邻广西,地处南亚热带气候。该县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了年均气温在19摄氏度左右,年日照时长1350-1520小时,年降雨1100-1400毫米,全年霜降期仅为一个月左右的独特气候资源。而且罗甸县土地资源丰富,这些有利资源完全符合原产于中美洲的火龙果生长需要。这种绿色健康的精品水果被引入罗甸,其产业前景非常宽广。截至到2012年8月份,罗甸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约5万亩,每亩产量在八百到一千三百公斤,实现产值两万元以上,成为了全国闻名的中国“火龙果之乡”。

三、罗甸火龙果产业发展历程及优势

1.发展历程

罗甸县于2001年成功引进火龙果种植项目,通过对火龙果的生态适应性和丰产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让火龙果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孕育成长起来。六年内罗甸对火龙果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已经获得了可喜成效,先后培育出“紫红龙”、“粉红龙”和“晶红龙”等优良品种。2007年,罗甸县全面推广火龙果种植,还获得首届中国·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11年罗甸全县火龙果投产面积0.6万亩,2013年年底预计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随着“十二五”规划的继续深入,罗甸县火龙果产业会得到迅猛发展,预计五年后达到全县火龙果盛产期,实现年产量突破22万吨大关,预计年产值达23个亿。

2.发展优势

2.1适宜的气候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发展的保障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了罗甸县种植火龙果的有利气候条件,除此之外罗甸的土壤为喀斯特石灰岩发育的石灰性土壤。酸碱度呈现中性或者微碱性,特别适合火龙果的生长。

2.2火龙果自身营养价值

火龙果的营养价值不胜枚举,富含大量营养元素的火龙果还有保健和药用价值,对降血糖控血压、血脂等方面有极好的功用。这些优点为火龙果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2.3政府引导,全县联动式发展优势

火龙果产业已经作为贵州罗甸农业发展的主力,从县政府每年不低于二百万元的转向资金扶持,到种植大户的贷款贴息,再到省级果树科学研究所和财政、农业开发等各部门共同推动,一系列举措都体现了对罗甸火龙果发展事业的支持。通过长期专家论证《贵州省火龙果优势区域布局暨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已经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火龙果产业成为了罗甸县“十二五”规划重要内容,依靠“政府推动、项目支持、群众参与、部门联动”,将火龙果产业做大做强。

四、罗甸县火龙果发展前景展望

1.发展从起步到中期阶段过渡

罗甸火龙果产业经过了12年的发展,已经从初步阶段进展到了中期全面发展阶段。这一转变,会对全国火龙果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也需要加大罗甸自身产品优势,拉开与同类产品的区别,占据市场最大份额。高速发展的阶段必须加强管理,把罗甸建设成全国火龙果培育、种植、销售的重要基地。

2.创新发展火龙果产业

没有转型和创新,火龙果产业不会形成恒久动力,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也就站不稳脚跟。后期发展更需要对火龙果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套措施”的要求,成立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采取集团承包的工作方法,推进火龙果项目建设。以项目捆绑和农户自筹两种方式相互结合,以公司带头与农户自产自销相结合,以专业种植带动农户种植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创新式发展。

3.树立品牌,开辟罗甸火龙果产业新理念

罗甸后续工作要以打响品牌,致力于广泛宣传为主。侧重于罗甸火龙果自身品质、口感、生态、环保等特色的宣传。加快推动商标注册和申报国家级别农业标注化示范区及火龙果地理产品保护标识等工作。充分利用农产品交流会、科研展销会甚至生态旅游等项目来提高罗甸县火龙果的知名度。依靠互联网平台以及相关报道平台来全面促进罗甸火龙果在广大消费群体中的认知度,提升市场占有率。

4.持续研发新品种

单一品种在市场上不能够获取优势,火龙果新品种的引进是今后罗甸县火龙果发展的重头戏。黄皮白肉火龙果的发展要加快步伐,抓好新品种选育工作,可运用引种、嫁接等方式进行培育研究。与贵州省甚至外省市科研单位挂钩,共同进行此方面的探索,不断发现新的优良品种,完善培育技术。在开发的同时建立和完善现有品种栽培,提高火龙果品质和口感,以产品质量稳固市场。

五、结束语

火龙果产业的发展关键还是在领导重视、政策扶持,只有切实加强对火龙果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统筹协调,将政策落实到位,形成一体化的发展体系,才能促进罗甸火龙果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另外罗甸要围绕火龙果产业发展加大力度推进边缘产业,如包装、储存、再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形成配套产业链,相辅相成的促进火龙果产业上台阶。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特色农业 现状 发展任务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05-01

临洮县是定西市所辖七县之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成为定西的主导力量之一。近年来,临洮县以市场为导向,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做大做强做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采用的管理要求是进行集中成片管理、生产经营形成规模、龙头企业进行带动、铸造品牌。加速马铃薯、蔬菜、花卉等区域特色产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一、科学种植马铃薯成为经济发展新支柱

马铃薯,俗称土豆,有的地方也称其为洋芋。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前五名,其含有的营养物质非常丰富,可以用作粮食使用也可以用来做菜。还可以进行加工处理,制作其他成品销售,依次可以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增产创收潜力。临洮县的人均耕地非常少,这是因为人口基数非常大但可耕地面积非常小。而且人口和可耕地之间的矛盾不能改变。这就要求大力发展高产高收入的农业作物以保证粮食安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使农民增收,更是对农村区域经济的振兴。

1.发展现状

1.1有计划增加种植面积

几年以来,不断的增大了种植马铃薯的土地面积,同时也带动更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高效的农业经济效益。现已形成27个达到千亩的种植示范基、30个拥有5000~10000亩的种植示范基。现已达到全县60万亩以上的马铃薯种植。更为种植户增加了收入, 如今,很多种植户家里焕然一新,不但买了三轮车和彩电,还盖起了新房。有些人家还买了小车。马铃薯种植带来的诸多好处使加工企业、协会已经成为农户眼里的“娘家人”了

1.2快速推广良种种植技术

近年来,临洮县的广大农科人员已经根据种植经验和田间的调查,总结和探索很多合理的、科学的适合当条件的种植栽培技术和耕作结构。采用的办法是平川地区推广套种技术是早熟马铃薯与粮、菜、果等农作物,还有小拱棚、大棚进行栽植、早春采用地膜覆盖。东部山区地膜覆盖结合优质种薯、膜下滴灌等旱作高产栽培技术面积逐年扩大。

1.3加工贮存能力和技术取得突破

随着逐年增加的马铃薯生产规模,加之科学技术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使其加工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了马铃薯的贮藏运销能力,使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更加完善。根据市场供应要求和马铃薯贮藏质量的要求,选择在主产区建成了拥有万吨以上总贮藏能力的一批种薯贮藏库。其中全县也拥有60多万吨的马铃薯贮藏能力,共建立近12万眼拥有5吨以上贮藏能力马铃薯窖。2010年,全县达到了90万吨以上的马铃薯总产量,获得高达4.68亿元的产值,农民获得人均600元左右的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人的23.7%。现在逐渐开始建设鲜食马铃薯贮藏库,各类贮藏总量占鲜食马铃薯的50%以上。企业建立建设起拥有百万吨以上总贮藏能力的贮藏库,用来贮藏大型加工原料薯。康家崖新添玉井等马铃薯主产区建成了一批拥有万吨以上总贮藏能力的种薯贮藏库。

2.发展前景和任务

2.1发展前景

注重优势区域发展,构建铃薯优势产区要具有布局合理、特点鲜明、效益显著。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加护技术进步,品种进一步优化,使薯种植更加绿色。进一步加强种植结构优化,用市场作为导向、用科技进行支撑、龙头企业进行带动,坚持种薯先行、区域发展、科技兴薯、产业拉动的整体战略发展。采取科学。有效地方法促进农民增收,要不断的扩大种植面积,更好的提高品质,进一步提高生产、储藏、加工、流通的组织化和水平,使马铃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功以保障粮食安全。

2.2主要任务

2.2.1进一步推广集成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推广。建立区域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利用示范效果进行新技术试验示,推广脱毒专用品种的组织种植、少耕栽培、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进行机械化生产等等关键技术。进行旱作节水保墒丰产优质栽培技术和优质丰产加工专用薯栽培技术的推广种植,主要的栽培技术是覆膜。

2.2.2大力发展交易市场。建立独家交易批发市场进行商品薯、种薯和加工产品的交易,主要在交通便利的马铃薯主产区建立。为了达到供求信息和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构建马铃薯产销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方式是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健全全县马铃薯现代物流体系,不但要进行分析和预测市场,还要进行网上交易和期货交易,更要加强销衔接和市场流通。要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地提高商品质量,通过调查和开发进行不同生态区设施贮藏保鲜和管理技术的示范推广,努力提高农户的贮藏保鲜和管理技术,为农户减少损失,增加收入。

二、蔬菜生产规模化带动经济新发展

临洮县设施农业的大规模推进直接挑战传统的种植模式,在种植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种植观念、结构转变的同时实现了增收致富。

临洮县的蔬菜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蔬菜产业已成为临洮坪川区农民致富的“加油站”。培育打造出了“貂蝉”牌、“马家窑”牌等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业品牌产品和礼品蔬菜,有效提升了农产品价值和美誉度。一位的菜贩,若每年往青海装运30多车,每车30多吨,一年最少赚10万元。

三、花卉标准化培育成就经济增长新极点

临洮县新添镇的甘肃三易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名优花卉已迅速走俏国内市场,种植繁育培育形成大丽花、四季海棠等名优花卉20多种,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临洮县在积极扶持、引导、培育花卉龙头企业。现如今,临洮县已培育形成了万亩花木生产基地。

现如今马铃薯、蔬菜、花卉等区域特色产业,已成了临洮人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相信临洮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吕文广. 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及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2010.

第6篇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1、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2、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再生利用技术,大力推广“绿色种植-产品加工-生态养殖-沼气能源-有机肥料”、“绿色种植-生态养殖-食用菌栽培-有机肥料”等生态循环模式,优化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要加快产业化步伐。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落实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发展;实施品牌整合战略,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围绕我区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在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报工作的同时,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实施农产品流通战略,着力抓好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和展销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培育新型组织模式,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4.1创新经营主体,培育扶持新型组织。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证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四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制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认定标准,并在资金扶持、政策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逐步形成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规模化经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2加快推进合作化进程,规范合作社管理。建立、培育一批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专业、互助、经营、股份等多种形式合作组织,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打造产业基地(园区),强化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全市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大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实施必要的行业监督,提高合作社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法律化水平,促进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

4.3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农村经纪人、专业经纪公司、专业营销公司服务管理水平,解决农业生产与消费脱节的问题,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搭建农业信息平台,提供种植信息和农产品销售信息,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开展代耕、代播、代收等专业服务,鼓励大型机械跨区作业。

5、要加大支农惠农力度。①要继续加大“财力支农”力度。建议政府加大相关配套资金的投入,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以煤补农”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三农投入保障机制。要将生产救灾资金列入预算,增强农村防灾救灾能力。②要切实加快“科技兴农”步伐。要依靠科技“做大”,推广农字号规模产业凄依靠科技“做强”,鼓励各乡镇发展富有地方特色、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农字号产业;要依靠科技“做精”,借鉴蚕茧产业的发展经验,在“向科技要质量,以质量打品牌,靠品牌生效益”上下功夫,切实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③要继续推行“政策惠农”措施。推广町店、固隆等乡镇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经验,有效降低农民参与种养殖业的市场风险,加快农业特色化建设。农业部门要建设农技服务网络,增强农业执法队伍力量,坚决打击坑农害农案件,维护农村群众切身利益。

第7篇

浙江旺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种植、开发、生产和销售山茶油和天然富硒系列农产品的现代市级龙头企业。旺盛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面向全国市场,以质量为立身之本,以品牌建设为壮大之途,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知名品牌,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

近日,记者冒着蒙蒙细雨专赴浙江省永康市采访,浙江旺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健宁向记者介绍了公司近年来发展情况。

俞健宁说,浙江旺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浙江旺盛达食品商贸有限公司,食品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国内十几个知名品牌食品和粮油,建立和完善了一套销售网络和物流配送系统,招来一批优秀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连续两年销售过亿,在此基础上企业开始进军山茶油市场,推出“旺盛达山茶调和油”,由此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遂成立浙江旺盛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公司以山茶油、赣南脐橙、青果青橙、富硒大米、富硒番薯、富硒花生、富硒西兰花等为主要品牌农产品,2012年销售总额已突破2亿大关,带动了浙江、江西部分地区一大批农民的增收致富。

采访中,俞健宁一再强调质量是企业发展之本。他说,我们坚持“责任、创新、共赢”的企业精神,以“服务求成,质量求精”的企业宗旨为指导,制定了高标准高起点发展规划,大胆探索、实践,充分利用现有的规模优势,致力于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和效益农业的推进,打造自主品牌,开拓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和效益农业的建设,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为使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公司采用了严格的责任划分制,由公司基地的专业合作社负责产品的生产种植及日常维护,由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进行土壤检测、土壤改良,富硒产品优选等并提供技术支持,以金华市农科院对种植、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公司负责农产品商标注册、加工、包装、销售等。旺盛达基地全部采用无公害种植模式,全部使用有机化肥,以此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和原汁原味。所得利润采用了“3+3+3”的分配模式进行分配,即公司33%、基地33%、农户33%,收益公开透明,先期投入全部由公司进行投资,这首先保障了基地和农户的利益,大大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为公司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俞建宁告诉记者,由公司投资控股,占地40亩的油脂加工厂将在2013年4月投入使用,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榨油设备,可解决当地500多人就业。目前富硒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中心也已选址完成,选址10亩,即将开工建设,2013年同时投入使用,到时将大大缩短农产品物流环节,节约运输成本,预期可增加经济效益40-60%。此外由公司投资占地50亩的旺吾农庄,以完善的配套设施、原生态的庄园景观、优质的服务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谈起公司的发展前景,俞建宁董事长脸上充满着自信。

2012年12月22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商务部也于近日《关于加快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流通环境,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在国家强农惠农的政策推动下,旺盛达又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他们会带动更多农户分享品牌农业的硕果。

第8篇

我国高寒地区气候条件恶略,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相对落后,观光农业也不例外。高寒地区观光农业起步晚,在初期由于环境条件和当地地理条件的影响,观光农业的发展并不理想。而最近几年,高寒地区采取了有效政策,加大农业的转型力度,以发展休闲农业为主,大力建设设施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使得观光农业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高寒地区不断的改进农业的发展模式,采取大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保证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但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高寒地区开始采用品牌战略来吸引游客。其大力培植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广品牌产品,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扩大,对农业观光田进行科学的规划,使其具有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2高寒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特点分析

2.1冰雪———农业生产景观。高寒地区常年处于低温状态,地面常常被冰雪覆盖。但是在温室大棚中,各种农作物生长繁茂,绿荫葱葱,这和的气候形成了很明显的差异,宛如两个世界。这显示出了冰雪———农业生产景观的独特魅力。农业生产在大雪覆盖之时依然正常进行,这是高寒地区观光农业的一大亮点,游客在享受独特的冰雪风光的同时,还能享受到郁郁葱葱的大自然,这冬与春夏的视觉冲击,是高寒地区独有的特色。

2.2农家院式布局。高寒地区一般温度都较低,最冷的情况下温度可低达零下30度,观光游客的取暖和农业的生产是人们最关注的一件事。高寒地区为了应对当地的气候特点,多数采用农家院式布局的农业栽培设施以及农家院式旅馆,两者相互连接,进行整体供暖,这样可以保证观光的游客能够不受严寒所苦,还能够让农作物保持生长,游客可以近距离的欣赏农业风光,解放身心,释放压力。

2.3高寒地区特有蔬菜种植。高寒地区冬季一般都会种植具有抗寒性的蔬菜,比如土豆、白菜等。在高寒地区,冬季栽培设施都是按照农家院式进行布局,游客们可以自主到温室中采摘蔬菜,然后可以自行烹调,既能够享受到收获的乐趣,又能够吃到新鲜的有机蔬菜,可谓是一举两得。2.4冬季农业生产设施。高寒地区的温室设计建造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经济发达区观光农业发展早,人们对于温室生产设施都很熟悉。但是在高寒地区,温室设计一般都是朝向阳面,其覆盖物通常为特制的棉被,这样的温室设计对于城市人来说具有新颖性,吸引游客的关注。

3高寒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3.1有利环境分析。高寒地区一般地貌比较特殊,相对城市来说空气也很清新,自然资源也很丰富,很吸引城市人们的关注,因此具备了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而观光农业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的旅游项目,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高寒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特点比较鲜明,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由于其气候条件的影响,常规农业区发展具有局限性,如果想要发展观光农业就要大力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这样就可以形成具有季节反差的特殊农业景观,一次来吸引游客。而且在高寒地区,观光农业园区一般都穿插与各个景点之间,游人们在游览一天的名胜景点之后,具有休闲观赏性能的观光农业园就是人们的最好选择。近几年,高寒地区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观光农业的支持,成为了观光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3.2不利环境分析。农业生产是发展观光农业的基础,能够让游客更加接近大自然。由于高寒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设施农业生产投资非常巨大,特别是在冬季,温室需要暖气加热才能使作物正常生长,并且用于保持温室温度的覆盖材料价格昂贵,基础建设投资巨大,抗击冰雪灾害能力较差,游客人数不确定,客流季节变化大,如遇到极端天气或者经济低迷,便无法收回成本,损失巨大。

4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1目前政府对观光农业的投入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与观光农业相关的投入,如农产品出售,风雪灾后的救济,游客数量减少设施闲置费用,设备运行费用,相关人才的培训,旅游线路的设计以及旅游认证等保障不够彻底,个别年份容易造成较大损失,而这些损失只能由农户承担,大灾之年则容易打击人们的积极性。

4.2观光农业的客源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原因有三点:a.不同的导游员对于观光农业的认识程度不同,组织旅游团的积极性差。b.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对观光农业的好奇心比较强,而对于一些从农村走向工作岗位的新一代职工群体而言,吸引力便大打折扣。c.高寒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种植过渡区过长,作物受人们活动影响较大,游客不愿意听从指挥等因素,容易造成客源流失。

5高寒地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高寒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尽管存在较多的有利条件,但是不利因素也不可忽视。综合分析来看,要促进寒带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加强宣传力度,争取使市内所有旅行社内都设有这样的旅游线路;b.加强人才培养,使各旅行社内具备相应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发展的需要;c.政府应继续加强支持力度,做好保障建设;d.实行集约化经营,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

6结论

第9篇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稳定。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伴随着一些发展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十明确提出,三农问题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折射出我国农业的经济地位和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农业经济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突破了只为解决吃饭问题的传统农业,逐步创新农业经济模式。

1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发展进程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系列农业农村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也阻碍着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城乡二元化问题突出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这个城乡二元结构一定程度制约着农民的流动。农民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又可以参与城市的发展,但身份定位问题,导致劳动力流动受到影响。此外,由于市场农产品价格低,导致农民都不选择在农村务农,农业经济效益非常低。

1.2现代农业发展起步晚

我国农村生产经营模式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较为落后,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呈现后劲不足情况。整体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够,农业资源最大化利用不够,整体农业的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率较低,还不能形成大面积、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农业经济模式,从而导致农村还是农村或者农村过渡到真正城镇化的步伐缓慢,农业经济受到传统经济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

1.3农村融资难度大

农村具有丰富的土地、山林、滩涂和水面等资源,部分简单的种植、养殖等投资较少的、经济效益见效快的较容易融资。有些需要投资大、回收期长、见效慢的,但却是长远规划需要的农业项目吸引外资注入投资难度就大,比如:现代农业产业园、贵重苗木、荒山改造等。

1.4农业科技转化和产销对接不够

真正能促进农业成果转化的农业科技技术不多,很多国内农业科技技术只停留在实验室,或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真正具有知识产品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农业技术较少,从而导致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率低,从而导致单位面积农业经济效益不高。此外,由于市场化条件下,农村信息闭塞,廉价的农产品不能很好与需求量大的城市进行信息化的“产销对接”,从而阻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2建议与对策

2.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进程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形成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夯实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推进惠农政策落地生根,让农民真正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权利,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潮流中,真正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2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引进力度

在政府层面加大农村基层设施财政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支持来完善农村农业公共服务配套,从财政资金和政策推进“两架马车”夯实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基础,全方位带动农村投资的软环境和硬环境的改善,为引进“金凤凰”铺垫。出台农业农村扶持政策配套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多渠道为农业引进社会资金提供政府信贷担保,真正让有实力的资本进入投资大、回收期长、见效慢的,但却是国家战略需要发展的农业领域。

2.3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提高成果转化率

选择性引进生物改良、畜禽良种繁殖等生物技术和“互联网+”及大数据预警预报分析等先进技术进入我国农业领域,走出“实验室”开展农业领域科技立项,引导促进研究成果真正转化,形成倒逼机制,让信息化手段解决“产销对接”难题。从解决温饱问题的根本角度出发,真正让技术革新促进农民全面增收,全方位带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束语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和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只是从笔者自身思考角度出发,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腾飞需要国家政策、财政、社会资金、科技运用等形成合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南养菊.论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对策[J].财经界(学术),2010,0(16):34-34.

第10篇

第二届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于10月28日―11月1日在陕西渭南市体育中心举办。本届投资合作交流大会由陕西省商务厅、渭南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河南省三门峡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办公室共同主办。

本届投资合作交流大会以“发挥黄河金三角优势、扩大经济合作交流、实现合作共同跨越发展”为主题。坚持“策划要求实,办会要务实,成果要落实”的办会原则,进一步完善投资交流合作大会搭建平台、聚集客商,细分专业对接、特色组展布展和分流实地考察的工作机制,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陕西东大门建设”战略支点功能。

本届投资合作交流大会展馆按照简约大方、特色鲜明、产业突出、展示优势的原则,设一个室外综合展演区(非物质文化艺术表演、品牌汽车展区);三个主题馆(国际国内馆、渭南馆、特色商品馆)。国内国际馆主要展示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的合作规划、发展前景及渭南国际友好城市的特色展示。渭南馆主要展示各县(市、区)的特色产业、园区基础、招商成果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特色商品馆主要进行国际国内特色名优商品的展示展销。

此次活动总体安排实行“1+2+3”模式,即10月28日举办的一场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及崛起新丝路・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恳谈会两场主题会议。 “中华根・黄河魂”旅游系列活动、黄河金三角现代农业产业优势项目对接会和29日的黄河金三角工业产业及园区特色产业推介会等三个平行专题推介会。

10月28日上午,精彩的合阳提线木偶、东雷上锣鼓,潼关古战船,背芯子、华阴老腔等一系列宣传富于鲜明东秦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艺术表演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观看。

非物质文化艺术表演结束后,召开了黄河金三角投资合作交流大会,陕西省副省长王莉霞、渭南市市委书记徐新荣、福建省贸促会会长张秋、渭南市市长奚正平、三门峡市市长赵海燕、运城市副市长王健康、渭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超武,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奇,泰国、韩国领事馆以及陕西省发改委、交通厅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大会由陕西省商务厅李生荣副厅长主持,王莉霞副省长、徐新荣书记、福建省贸促会会长张秋分别致辞。

28日下午、召开了崛起新丝路・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恳谈会、黄河金三角现代农业推介暨产业优势项目对接会以及“中华根・黄河魂”旅游系列活动。

崛起新丝路・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恳谈会由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邹佩主持,恳谈会围绕“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主导思想。邀请中国行政管理学院教授李兴国,著名经济学者、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张宝通与渭南市市长奚正平、三门峡市市长赵海燕、运城市副市长王健康、临汾市副市长杨治平探讨了黄河金三角区域及人文优势、合作潜力及发展前景。推介了黄河金三角城市未来发展中的区域、产业、政策、环境等各层面的差异化优势。让更多的投资者了解黄河金三角,让更多的媒体关注黄河金三角。在恳谈会后进行了项目集中签约,三省四市共签订35个项目,总投资1069亿元,其中渭南市签约19个项目,投资586.6亿元。同时还签订了“黄河金三角”晋陕豫职工合作与发展备忘录。

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文引学、渭南市副市长吴蟒成,运城市、临汾市、三门峡市有关领导出席了黄河金三角现代农业推介暨产业优势项目对接会,邀请了黄河金三角相关客商、渭南各县市分管领导等200余人参加。会上,黄河金三角各地市领导就各自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做了精彩推介并举行了签约仪式,渭南市签约涉农合作项目21个,签约金额66.07亿元。大会还为渭南市第七、八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授牌。

陕西省旅游局副局长徐明正、渭南市副市长王晓军以及运城市、临汾市、三门峡市有关领导出席“中华根・黄河魂”旅游系列活动,来自三省四市的50余家景区参会,会议以合力打造以黄河文化和寻根问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会议由王晓军副市长致辞,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进行了演讲,三省四市都作了精彩的旅游推介,并签署了《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

29日召开了渭南工业产业及园区特色产业推介会,渭南市副市长刘新兴,三省四市工信部门、园区办领导及各县市分管领导、园区管委会领导、企业家参会。会议突出投资洽谈与区域合作,广聚有效资源,推进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会上渭南市工信局、渭南高新区、卤阳湖、经开区、富平庄里工业园区、三门峡产业聚集区及西安重装渭南光电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推介。

第11篇

【关键词】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

一、前言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预测,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J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Y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品尝新鲜的葡萄。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为YJ村农业提升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Y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Y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较为不利。Y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景点的设置,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J村的旅游情况,30%的游客基本满意,20%的游客认为,Y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YJ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3.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Y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均GD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Y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70)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Y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改变原来的土道,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提高Y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为Y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Y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升农民积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强化对资源的应用,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J村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应用不足,限制了其发展。对此,Y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YJ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J村的情况,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可以借鉴YJ村的经验,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德红,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1,01:78-80.

[2]章继刚.发展创意农业建设美丽中国———2012~2013中国创意农业体验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01:53-58.

第12篇

设施农业,是通过一定的设施,能在局部范围内改善或创造出适宜的气象环境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两个方面。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是以工程技术控制作物生长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生态环境较脆弱,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以2004年为例,全疆受天气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1.39亿元,其中农业方面的损失就为16.2亿元,约占整个灾害损失的75.7%。在加上作物生长的积温不够稳定,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发展设施农业趋利避害,在新疆农业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疆周边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相邻。在历史上又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有霍尔果斯、巴克图、红其拉甫等17个国家的一类口岸和11个国家的二类口岸。再有中亚五国及俄罗斯的风俗习惯、消费偏好与新疆地区极为相似,农业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对新疆地区农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这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的设施农业,且具有开拓中亚及俄罗斯市场的潜力。

一、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设施农业发展初成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新建设施农业的生产已从最初以乌鲁木齐市和地(州)所在城市为中心,向全区各县(市)扩展;基地建设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到2005年底,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就已达到40.9万亩,其中温室27.4万亩,拱棚13.5万亩,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119万吨。2006~2007年两年时间里,新疆设施农业面积平均以每年10万亩的高速度增长。其中和田、喀什、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面积均超过10万亩,目前已占到全疆设施农业总面积的一半。自治区以县(市)为主体,打造自己的品牌。现已注册近20个设施农产品商标。如反季节蔬菜、瓜果,2007年生产了200万吨,比上年增加42.2万吨。区内上市的反季节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已达到60多个品种。通过口岸向周边国家出口反季节鲜菜5.21万吨,其中地产鲜菜2.53万吨,占48.6%。2009 年,新疆设施农业共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290 万吨,其中反季节蔬菜 230 万吨。设施农业实现总产值 64 多亿元,纯收入 43.7 亿元。全疆农民通过设施农业实现人均纯收入 420 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0.5%。截至 2010 年 9 月,新疆 2010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 10 万亩(0.67 万公顷),总面积达到 98 万亩(6.53 万公顷)。到 2020年,新疆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200万亩(13.33万公顷),基本构建起设施农业现代产业体系。

2.日益突出的比较效益。近年来,设施农业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正在成为各地特别是南疆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农产品的生产供应期正在由每年的11月延续到第二年的6月,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目前自治区日光温室亩纯收入多数为3000~5000元,高的可达万元以上,已经成为种植业中经济效益最高的产业之一。在和田、喀什、吐鲁番、阿克苏、哈密等地区设施农业人均增收占到农民人均增收的10%以上。喀什地区设施农业产值超过5亿元,每个大棚平均产值达到6000元以上,比2006年的增长近一倍。克州设施农业亩均效益达到4000元。比较典型的博湖县截止到目前年产反季节蔬菜、瓜果2.46万吨,亩产值达369万元。全县设施农业亩均效益5000~10000元,每亩拱棚蔬菜亩均效益达1000元左右,总达3500~4500元,是普通作物种植效益的3倍以上。每亩温室大棚亩产值可达18000元,亩均效益达12000元。通过育苗和种菜,温室大棚亩产值可达2.1万元,亩纯收入达1.4万元。

3.投资环境日益优化。以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的设施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十一五”期间,自治区财政安排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和集中育苗基地建设。自治区各类投入1.07亿元,地、县、乡财政投入1.56亿元,对每座新建温室给予2000~6000元不等的财政补贴,帮助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覆盖27个设施农业主产县(市),建立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8446亩。通过项目实施,拉动各地财政、金融、涉农项目资金等投入设施农业8亿元以上。比较典型的塔城市目前累计投资1.2亿元,建温室3500座,也逐步完善了蔬菜出口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4.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的亮点。目前新疆设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全疆在建设施农业主产区和集散地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有18个,现已注册设施农产品商标近40个,部分企业还注册了境外商标。截至2008年底,新疆设施农业产销合作组织已发展到300余个,设施农产品农民经纪人逾万,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已达70多家。

二、设施农业发展的趋势及方向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水平、档次,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和设施体系,重视现有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大规模商品化生产。主要有以下六点:①设施农业与现代工业技术相结合,提高主体结构质量与硬件质量,增强配套能力;②设施与设施农业产品生产向标准化发展,包括温室及配套设施性能、结构、设计、安装、建设、使用标准,设施栽培工艺与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产品质量与监测技术标准等;③加强采后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包括采后清洗、分级、预冷、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过程的工艺技术及配套设施、装备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④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结合,实现光、温、水、肥、气等因素的自动监控和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等;⑤与信息技术结合,建立以产品、技术和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化运行、远程服务等;⑥与生物技术结合,开发出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耐贮藏和高产的温室作物新品种,全面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利用生物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专用生产资料,向精确农业方向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