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1 17:4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数字星球系统;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一、前言

1.数字星球系统

数字星球系统是信息时代最先进的教学仪器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三维立体动态展示的单位数字化教学仪器。它通过国际先进的三维图像处理平台,方便教师将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转变为球面图像,结合精密光学技术,瞬间展示于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上,动态立体地再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现象与过程。

2.将数字星球系统引入教学的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潮,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数字星球系统正是在这种改革与创新的浪潮中出现的,它的出现为教育环境与教学过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何将它更好地运用于地理教学设计中,这是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而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有效教学的前提,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能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适应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达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者应具备的设计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即“备课”,可以概括成“三备三写”:备教材、背学生、备教法;写学期教学进度、写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计划(教案)。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技术,科学有效的一种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应是设计者在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的结果。具体来说,应具备以下教学理念。

1.具备教育教学基础理论

教学设计深受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它们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数字星球系统使得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瞬间将平面、静态的图片转变为立体、动态的图像,可以极大地满足教学的应用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运用传播理论的有效指导,将会极大地改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在设计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这节课时,七年级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对海陆变迁原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视频、动画、数字星球演示使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认识上从感性逐步上升为理性。

2.融入地理新课程标准

在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科学地解读课程标准的每个部分,理解其中蕴藏的深层含义。如,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球运动这方面的知识一直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部分,数字星球系统的运用可以极大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将其发挥到最大效益,还需要地理教师在科学地解读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实践,将教学效果最优化。

3.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在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作为设计者应该多考虑如何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如,在设计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中东》这节课中石油的运输路线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策划主要的石油运输路线,由小组代表在课上发言,在数字星球中指出每条石油的运输路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注重创新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教学设计时,除运用系统本身的各种资源外,还应学会开发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如,讲授“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时,设计者就可以利用数字星球模拟不同的运输线路,由学生讨论选择哪条线路。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分小组讲解小组内的研究成果。因此,此种形式下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与研究能力的提高。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合理有效的设计理念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如今在以新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形势下,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必要出路,而设计理念的提出可以为教学设计者提供可借鉴的设计思路,因此对它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3.

[3]胡再,邓涛.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地理科学与地理教育论文集,2010(08).

[4]黄莉敏.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要素与流程[J].地理科学与地理教育论文集,2010(08).

第2篇

首先,通过研读标准和实际教学,我们较好解决以下矛盾:

(1)用两周时间对地球地图初步进行弥补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在教学必修1时,我们明显感受到知识缺,失对教学的冲击和对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的打击。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初中部分知识。

(2)把握主干和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内容,对教材进行取舍和重新组合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是:课程标准主要是对某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过去,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因而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可“依纲靠本”。而新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解读只是对学生能力达标的一个表述,而为达此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没有明确阐述。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对有知识前后联系的重点内容适当拓宽,在能力培养上下功夫,让学生读课本插图,分析提取信息,画图等。

第二,对课程实施中困惑大胆探索、实验。

①教学观念与方式的更新。新教材要求教师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的接受式学习,突出对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而旧的教学模式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注入式等.备课组开学初就开始学课标,看课件,研读教材,让年轻教师磨课。

②学生学习习惯、心理、学法与学习要求的差距。一方面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其次,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另一方面学法上的差异,在初中,好多学校根本无法开设地理课,加之中考不考,学生根本不重视。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尽可能的讲授、引导,以落实“三基”能力,同时要求注重学法指导。

③正确处理自主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新教材中教材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变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的接受式学习,突出对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但同时并不排除接受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中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分层落实是关键。

第三,对教学达成共识,允许分歧和争执。

在每周例会前要求教师依据课标写出下周教学内容说课稿提纲,再在组会上交流,重点关注自己的“教”如何向学生的“学”转变,是不是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力”与“效果”。看这些环节:

(1)强化“问题”意识是否恰当到位,有无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是否合理。

(3)如何抓时机,进行有效点拨:能否引导学生抓主线,抓关键;

(4)设计的练习有无梯度,是否切合课时内容,是否结合学生实际。

(5)课堂小结是否语言干脆,学科术语、学科思想是否得以体现。

组内畅所欲言,指出可供组内成员借鉴和共享的优点,那些地方还有待提高,如何改进。反馈练习如何设计 ,各节教学目标、重难点,包括过程设计,都要在组会上探讨。然后,根据集体讨论的思路,统一要求(讲那些,讲多深,怎样讲)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的教案。老教师带新教师,相互听课,认真反思,指出得失,对教案进行改进,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教案。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成为今后教学改进的一手资料。进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遵循:①紧抓“双基”教学不动摇;②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因材施教;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供地理素材;④注意课堂小结及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计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88-01

地理教学设计就是在地理教学过程具体实施之前,地理教师依据相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引导,以促进学生有效地理学习为目的,针对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系统计划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创设最优环境而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系统规划与安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或程序。

一、地理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要受老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地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

1.最近发展原则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一种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在外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1]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前,地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的时候,学生根据初中时对气候的了解以及前面学过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结合课本内容能够理解全球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是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然而,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这就必须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整体设计原则

地理教学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由地理教学目标、学生、地理教师、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媒体、地理教学反馈和地理教学环境等诸多子系统所组成。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树立整体观念来协调各个子系统,对地理教学设计进行整体设计,确保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最优化。

如,在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老师要树立整体观,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课标对本节的要求,认真解读课标。然后,在课标的指导下分析教材,制定三维地理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最后,还要进行学情分析、教法分析等,在这些都完成之后,才正式进行地理教学过程设计,这就把握了地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3.学生主体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突出理念。地理新课标中每一条标准都是针对学生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行为动词、教学建议、活动建议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设计”。[2]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时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课堂中来,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如,老师在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导入设计的时候,可以以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符合高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

4.交往互动原则

新课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设计包括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两个方面,师生之间对地理问题的共同探讨形成认知互动,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产生情感的有形互动,而情感的无形互动穿插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 。”[3]在整个交往互动设计中,应把握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情感、意志、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

如老师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如海平面的上升、农业的产量及水循环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依据上述原则,提出地理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策略,从而确保地理教学设计的顺利进行。

1.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

新一轮的基础地理课程改革是在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开展的,那么,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准则,进行地理教材分析。因此,研读地理课程标准是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在教学设计之前,地理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去解读课标,争取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应科学、合理的服务于地理教学设计。

2.细化教学目标,提高可操作性

有人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60%的时间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管科学与否,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多么重要。因此,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要把地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此外,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规定,给出了相应的行为动词,这样,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和实施过程中,就大大提高了目标的可操作性。

3.结合学生认知,精选教学内容

地理学习内容是实现地理学习目标的载体,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要精选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地理教材,但又不同于地理教材。地理教师需要对地理教材进行选择、加工,然后才转化成地理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学习需要。

4.梳理教学环节,确保过程流畅

一个完整的地理教学设计由地理课标解读、学情分析、地理教学目标设计、重难点分析、地理教学方法设计、地理教学媒体设计、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地理教学评价设计等诸多要素所组成,每一个要素都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不仅要仔细梳理这些教学环节,而且要做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以确保地理教学过程的流畅。

5.强调过程体验,落实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地理教学评价要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实施。过程性评价把重心放在学生求知、思考探究的过程上,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各个阶段的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对学生进行持续高效的指导。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评价时,要把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设计中,还要把它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从而把教学评价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地理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及遵循的原则[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0)

[2]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1)

[3]公土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31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 地理核心素养 培养途径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其中“核心素养”一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地理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或者说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因此,地理核心素养应是地理学中最具学科本质的东西,是不能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获得的,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而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

依据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结合多年从事地理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应由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构成:

1.地图技能。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图的类型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的电子地图。引导学生把握地图的“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初中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初中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

2.空间视角。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展开范围和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事物、地理效应和地理过程,统统发生在地理空间之中,空间视角就是对这些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进行正确透视,涉及“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在那里”等问题。地理对这些问题的揭示,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发展中的空间关系,如空间位置、形态、组成、层次、排列、格局、联系和制约关系等,而上述认识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类如何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视角是初中地理教育的又一价值追求。

3.综合思维。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又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无论是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都需要调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的地理知识或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探究区域中的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综合思维特征。因此,综合思维的培育理应成为地理教育核心的内容之一。

4.人地关系。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通过地理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人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意识和观念。可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是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

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始终贯穿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抓住地理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以落实在课堂主渠道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与任务。下面我们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用与知识点相关的形式来归纳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具体分析如下:

1.对地图技能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地图三要素,经纬网地图,等高线地形图,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世界的气温、降水分布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规律,根据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逐月降水柱状图来判读该地的气候特点等。

2.对空间视觉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认识地球,各种聚落的区位与形态,城市分布的规律,各大洲、各代表性地区与国家的地理位置,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国铁路干线分布与铁路枢纽等。

3.对综合思维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河流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东南亚为何盛产稻米,西亚(中东)为何冲突不断,西欧居民饮食为何偏好乳肉制品,日本的工业布局为何是临海型而俄罗斯却是资源型的,中国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影响中国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等。

4.对人地关系有集中体现的知识点:生活中的地理,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问题与对策,非洲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巴西的热带雨林保护,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国的伏季休渔制度,北京的环保经验分析,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等。

三、在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地理课堂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当然,学生通过完成课外作业、参加复习考试,以及参与各种地理兴趣小组活动等,都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地理核心素养。下面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阵地采取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1.教师心中应有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意识,做好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嵌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这是先决条件。在具体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吃透课标,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有用的知识点。

(2)不要因为某些知识点不是考试重点内容而简略处理,放弃有利的培养时机。

(3)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这是地理学科最大的特色,也是地理素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某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地图的使用、运用很少,这是不允许的。

2.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力和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问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地理知识。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要把握好,即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方法、技巧。

(1)问题的设计应有趣味、带有层次性和开放性。问题的趣味性是指问题设置带有生活体验或有足够的情境创设,提出问题自然而然不突兀。问题带有层次性是指问题的提问所涉及的对象要兼顾好、中、差各种层次的学生;而开放性是指问题的答案不是规定的唯一性,应允许有不同角度的尝试。这样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才会积极思考,敢于回答;教师也才能由问题导向结论,实施启发与发散思维教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2)有效的提问是指不同难度的问题应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不要把深奥、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让“差生”回答,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同样也不要把简单的问题让优生来回答,使他们丧失好奇心,久而久之,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

比如在进行“世界的人口分布”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有这么四个地方――南极冰原、撒哈拉沙漠、人间天堂苏杭、青藏高原,让同学们选一个地方安家,你愿意选哪里呢?请说出选择的理由?请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判断一下你的选择与世界上多数人的选择一致吗?下面请同学从气候特征、地形类型、海陆位置等地理环境条件来解释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什么有利条件?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由简入繁、由易入难,充分调动各层次的同学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回答,把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3.设计、选择有趣的活动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能力与思维的培养是在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内容,它们与文字、图像内容共同构成了教材的主要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活动内容是文字内容的深化与补充,更是图像内容的延伸与发展。学生参与活动就是课堂上实施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活动内容的开展,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等诸多能力得到训练与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地理综合思维的全面发展,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设计了“制作中国行政区拼图板――进行拼图比赛”的活动。因为我认为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拼图板,一定要事先把中国行政区图转绘到硬纸板上,再用小刀逐个把每个行政区一一刻下来,然后组装成一套拼图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反复熟悉34个行政区的名称、外形轮廓、相对位置、分布情况,才能最后完成一套拼图板进行拼图比赛。这对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空间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对比传统的反复做填图练习来说,学生更乐意接受、参与。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与任务,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熟悉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与构成,结合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利用课堂主渠道落实好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汤国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1).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导入设计

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态度并不会一下子就能转变。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需要从课堂开始,在课堂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能够轻松学习到有趣的知识。一堂成功精彩的地理课程,能够在学生的期待中从开始到结束,这堂课就获得巨大的成功,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就更加深入和期待,学习效率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一堂精彩的课程,笔者认为需要从新课的导入开始,这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设计导入的新课,重要在于明确设计的依据。“新课导入”设计是由三个因素串联起来的,学生、教材以及教师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是以教材作为桥梁进行连接的。在进行“新课导入”时,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恰当的把握。作为“新课导入”设计最终服务对象,学生的相关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设计中的主要依据,其中包括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和知识水平。教材作为连接的桥梁,因此教材的编排和编者的意图都是设计中的重点。作为设计的执行者和参与者,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其有着决定性作用。“课堂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课堂变得精彩,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愉悦中轻松学习到知识,何乐而不为了!不过在教学设计导入时,教师身上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因此在设计教学中应该扬长避短,适当的设计多样式的新课导入,避免单一使得学生感到厌倦。

一、导入原则

(一)趣味性

初中生还是处于玩乐的年龄,他们对有趣的事情往往好奇,对感兴趣的事或物都很关注,因此新课的导入一定是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这样才能够透气所好,使他们在更加有兴趣去学习。

(二)针对性

课堂新课的趣味性很重要,但是仅仅只是为迎合学生的口味就会失去教学的意义,因此教学需要有针对性,不能够忽略对课堂的铺陈作用,导入设计需要引出课堂主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三)直观性

导入的方式需要有变化,单一的样式会使得学生感到厌倦,但是需要避免在一堂课中使用太多的花样,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也有限,这样会使学生注意力到集中到样式上,对内容可能忽略,会使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变化样式,保证内容直观容易理解就行了。

二、有效的导入方式

(一)实物导入法

实物教学的好处在于能够利用某一实在的物体来展现所要教学的内容。例如在教授“地球与地球仪”,地球仪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地球的缩小版,因此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地球仪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吸引学生的眼球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去理解新的知识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神话导入法

中学时代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因此对神话民间故事都比较感兴趣。例如“海陆变迁”课程教学中,仅仅沧海桑田不能够使学生理解,借助相关的神话故事就容易多了,而且还可以“你们知道沧海桑田是怎么来的吗?”这样引出“海陆变迁”课题能够吸引学生眼球。

(三)生活实际导入法

在日常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事情有很多,例如“多变的天气”,在进行相关的讲解时,可以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今天天气怎么样?”,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转向天气中,很好的将其带入今天的课堂中,然后可以将一些形容天气的词语或者典故作为新课的导词,这样使得课堂氛围变得热闹。

(四)视听导入法

对一些国家的风土民情进行讲解时,可以体用多媒体视听的方法来进行。例如“印度”,可以通过播放印度歌舞来了解能歌善舞的印度人民。

(五)特产导入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课程讲解时,可以利用一些当地的特产来作为新课的导入词,像哈密瓜、葡萄干等学生较为熟悉的特产。在提问为什么“这些水果都很甜?”,这使得学生对答案产生好奇,并有着求知欲,使课堂活跃。

三、总结

教师在教授学生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也就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导入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不过想要设计恰当好处的导入方式,教师需要在思想上做些改变,不断的丰富自己,设计积极作用的导入方式,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地理课堂;

案例教学是对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进行真情实感的描述和介绍,作为一种课堂的教学素材,将日常生活中同地理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补充,教学中凸显了案例分析的优势和特色,帮助学生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有效的促进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运用与地理事物有关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和认知,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信息的获取后对获取信息进行重新的组合和运用,进而获取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道理到案例型,即从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出发,通过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加上案例为辅助,加深理解,进而获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从案例到原理型,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说明和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地理知识所遵循的规律,运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1]。

案例教学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对研究对象的特点、内容、延伸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对地理事物表面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析,明晰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有效的空间结构模型,找出地理教训过程中的知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质量[2]。而案例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案例的科学性、动态性、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及针对性,不同的案例可以揭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变化发展规律,需要用综合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去把握。

二、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运用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可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可结合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做到教学相长。

(一)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课堂

传统的教学多是停留在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上,以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多是被学习。案例教学打破教学常规,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1]。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点拨下得以拓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有利于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一些知识同生活间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学生还不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将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僵局,对教学课堂进行情景模拟和内容延伸,显得通俗易懂,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案例教学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地理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思维得以发散,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升[3]。

(三)有利于培育学生探索精神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团队学习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行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也可以创设比较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去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对地理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思考,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平等的交流,整个过程让思想不断碰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3]。

三、初中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选择典型案例,优化教学设计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结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认知规律,选取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和知识性比较突出的案例来加以教学。案例材料的选取之后也要进行加工和挖掘,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突出案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案例也要看能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能否对案例进行扩展或者分组讨论,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3]。在教学中,对一些地区的典型事例要深入分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巩固知识和加深理解的知识平台[4]。例如在介绍《自然灾害》这一节,就要结合一些时事政治和地方实际来展开教学,如福建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多的省份,影响最大的就是每年的台风,此外还有地震、泥石流、干旱等,在教学上也可以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如台风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动漫、图片来演示台风的来源、成因、危害和防护等内容,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明了的表达,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教师点评,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时间变化、空间结构等内容的联系有更好的把握。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合理的导入课程教学内容,导入环节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在短时间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的运用教学案例,可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课堂上就能主动的融入课堂学习,有很好的积极作用。教学中也要选取一些同时事政治、环境保护、生态破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在讲授中国政区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先播放《美丽中国》的短片视频,配以轻音乐,让学生为之兴奋,同时也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让学生上来讲解一下自己曾经去过哪些省份旅游,对各个地方的认识,接着老师进行讲解,最后还可以播放《国家》的励志歌曲,在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要采用立体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摒弃填鸭子式的教学,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分组谈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不墨守成规,组织好教学内容,较好的把控教学秩序。在案例讨论中,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办法。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和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深入分析,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提高学习能力。

(四)明晰研究取向,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方向和价值取向,特别是要明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取向、创新取向、关联取向、层次取向和动态取向[2]。教师自身要提高综合素质,在听读说写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强化,同时要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提高教学技能。要寻找地理同生物、物理等学科间的关联,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考,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间的关系同环境科学、生态保护、全球气候等内容结合起来;案例选取贵在创新,对地理事物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从新的视角和创新取向角度来探究知识间的变化规律;案例的选取也要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要帮助学生在全面认识地理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包括"收集-筛选-分析-组织-讨论--价值判断"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也要有层次感,融入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在动态取向上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的改造、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等变化,分析地理的变化发展规律。

总之,案例教学要融入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下运用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他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的组织,也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和参与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新时期,要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指导,不断的总结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在思考中创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地理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4):38

[2]谷晓红.基于地理特点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地理教学论研究取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1(11):118-120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教学现状;对策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根本,是老师教学任务完成、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最为重要的场所,直接关系到老师是否能顺利有效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之职。笔者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多年,对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有自己的研究,笔者也根据自己的研究总结出了面对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应该采取的对策。那么,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初中地理进行教学呢?笔者想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中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处于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学生课堂学习成绩的好坏及其成效的大小不仅跟自身因素的高低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跟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有关,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深入的分析。

1.教学手段落后,缺乏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很多初级中学来说,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初中来说,眼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缺少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也缺少必备的现代多媒体信息设备用于改善教学质量,对于这些学校来说,语文、数学、英语等正科尚且没有足够的条件保证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教学,地理的教学只能依靠地理老师的嘴巴进行口头传授以及双手的粉笔描写了。即使是具备多媒体信息设备的学校,在日常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某些老师也会出于认为地理是不重要的学科这样的观点,而并不使用多媒体信息设备进行教学。

2.教学方法落后,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于大部分的初中地理老师来讲,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很多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侧重于对学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指导学生去思考,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学生要么是死记硬背地理老师教授的概念和理论,要么是大量练习地理老师给出的试卷,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给予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们更加地感到地理学习的恐惧,更无从谈起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观念陈旧落后,对地理教学的重视度不高

由于地理课程相对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而言,在地位上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加之初中的地理课程又是一门知识体系庞大且繁琐的课程,学习的内容要点既包括天文现象、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又包括人文社会现象,并且在教学设计中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对于那些习惯运用逻辑思维的男学生来言,地理的学习无疑是一件极其痛苦和枯燥乏味的事情,上课的时候他们难以提起兴趣认真听讲,下课后也不能顺利完成家庭作业。

二、改变初中地理教学现状的对策

1.科学地使用教材

初中地理教材对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地使用教材,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够只是依据教材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开展教学,老师可以在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生活经历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可信性,老师不能一味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是不够完善的,老师们也应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来对书本中的一些知识点加以完善,老师们在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地按照书本的顺序来进行教学,老师们可以根据知识点难易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教材中的一些图片,结合图片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比如说,老师在教学时区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借助书本上的图片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单纯地靠老师灌输给学生知识是不够的,结合图片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老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把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总结传授给学生。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地理教学并不容易,想要很好地开展初中地理教学需要老师们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初中地理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单一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影响是很大的,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来讲课,让学生成为小讲师,学生根据自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来讲述知识;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说,老师在教学中国地图和中国铁路干线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中国地图,学生自己去动手画图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3.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网络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早已经到来,初中学生们大多从小接触电脑和网络,他们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甚至在某些时候超过了老师,老师可以查询到的知识他们可以查询到,老师查询不到的知识他们也可以查询到。因而,初中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印象。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一自然地理中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点时候,地理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地球自转的模拟画面和动态图画展示给学生们,这样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地球自转规律的理解,地球自转的动态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4.对老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在对老师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只是依据学生的成绩,学校可以安排专业的人员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组织这些专业人员去听老师讲课,发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对老师的态度。

三、结束语

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虽然不容乐观,老师们没有深入钻研课本、没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现象虽然存在,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中学地理 实践教学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59

Practice Supporting Education Recipient Aera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Status

――Take Trpan City as an example

ZHAO Feng[1], YANG Pei[2], LIU Lin[1]

([1] Colleg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Tourism,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2] Hami Senior High School, Hami, Xinjiang 839000)

Abstract Geography practice teaching is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hands-on, so students get a teaching knowledge and ability. It is a teaching model, which is a teaching method. It can better solve the drawback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geography teaching in the form of new ideas and teach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study geography teaching practice theory to Turpan City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conducting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summed up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practice problems and thus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later problem.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practice teaching; status

1 中学地理实践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地理学涉及自然、人文、环境、区域、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广泛,并与社会文化问题关系密切。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地理学习的需要,因此开展地理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地理实践教学,国内外学者都有研究。

1.1 国内研究现状

从1904起,我国正式将地理课列入中小学课程。1923年在《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纲要》中提出要在中学开展实习,并要求根据城市和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1956年,《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提出地理实验,并要求初一年级必须开展地球仪实验。2003年,《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地理实验的要求。国家对于地理实践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学校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和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正如褚亚平在《地理学科教育学》书中提到,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多数学校还不能很好地落实野外考察和专题研习。

随着地理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为顺应新的课程理念,国内各中学的地理教材都增加并补充了许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多动手操作,探究地理问题。同时,研究人员也开始从实践教学环节中最基本又便于操作与实施的地理实验入手,研究中学地理实践教学。史利杰,徐宝芳在《积极开展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活动》一文中对在中学开展地理实验及实习等教学活动做了大量的研究;张卫青,徐宝芳在《中学地理实验类型与内容设计》一文中对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各种实验类型及实验内容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上述研究丰富了我国的地理实践教学内容,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地理实践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1.2 国外研究现状

地理实践教学在世界各个国家广泛开展。1988年,印度在《中学地理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地图实习和天气观测的内容;1991年3月,英国正式颁布了《国家地理课程》,并将地理技能教学目标分为野外技能和地图运用两个方面。1999年,日本颁布《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即在地理课题的背景下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美国实施了应用学习和设计学习两种方式,法国也实施了“动手做”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共同的发展趋势。

2 研究方法

新课改要求各中学要积极有效的开展地理实践教学。这既是对教育大纲的很好落实,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借助实习支教带队及课题调研的机会,对吐鲁番市部分中学做了地理实践活动现状的调查。主要采取了文献检索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其中,问卷调查法以吐鲁番市地区实验中学、吐鲁番市二中、吐鲁番市第五中学、吐鲁番市职业中学、大河沿中学、七泉湖中学、吐鲁番市二堡乡中学、吐鲁番市三堡乡中学等八所中学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700份,问卷发放和回收采取集体调查,当场回收的形式,总共收回有效问卷685份,问卷回收有效率达97.9%。

3 吐鲁番市中学地理实践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调查方法对吐鲁番市中学地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下面就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进行调查分析。

3.1 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你平时( )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A.经常

B.有时候

C.偶尔

D.从不

表1 学生观察生活中地理现象的频率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47%的学生偶尔会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42%的学生有时候会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8%的学生经常观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3%的学生从不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观察不足,缺乏发现和观察能力。

(2)你对学校组织的地理方面竞赛想法是

A.学校常举办,我积极性高

B.学校常举办,我积极性低

C.学校举办太少,我没机会参加

D.学校举办太少,我也不想参加

E.从没举办过

表2 学生参与地理方面竞赛情况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总体来说,目前吐鲁番市各中学学生参与地理知识竞赛的次数比较少。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组织的次数相对比较少,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举办过,从而导致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竞赛没有兴趣,也无法参加。

(3)你校( )专门的地理实验室

A.有 B.有,不全 C.不太清楚 D.没有

表3 学校地理实验室统计状况

通过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很多学校没有地理实验室,同时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根本不清楚学校是否有地理实验室。通过后期的跟踪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部分地理内容需要在实验室进行,他们只知道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需要实验,而其他学科没有必要。

(4)对于参加地理实践过程(如地理小制作、户外小探究等),你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

A.学校创造的机会太少,没有机会

B.学校创造的机会太多,我都累了

C.家庭不支持

D.安全问题

E.不喜欢老师的指导方式

F.自己的兴趣问题

G.其他

通过表4内容可以看出,在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创造的机会太少,学生没有机会参加。(2)安全问题是影响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3)教师的指导方式也是影响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表4 在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存在困难

3.2 对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教师的问卷的发放,主要对7所学校的15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现在将调查的结果分析如下。

您的专业背景:(1)地理专业;(2)非地理专业。

您的学历背景:(1)研究生;(2)本科;(3)专科;(4)中专。

调查结果发现,42%的教师是非地理专业的。尤其是在初中,由于地理不参加中考,因此很多学校并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而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88%的教师具有本科学历,10%的教师具有大专学历,而2%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在后期调查中发现,这些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非地理专业,后期参加了地理专业的自学考试。由此可见,地理专业且本科毕业的教师数量比较少。

(1)您对于课本中安排的活动 ( )

A.每个都做 B.有选择地做

C.做了大部分 D.做了少部分 E.基本不做

图1 教师对课本中活动的选择情况

从图1中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对于课本中安排的活动,47%的教师对于课本中的活动做了少部分,33%的教师有选择性的进行了学习,20%的教师基本不做,没有教师做了所有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中学地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得不甚理想。

(2)您一般的课堂陈述时间是( )分钟

A.10~20 B.20~30 C.30~40 D.40~50(拖堂)

图2 教师上课陈述时间

从图2内容可以分析得出,在上课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陈述,而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主体地位,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内容,缺少自主探究和讨论的机会。

(3)在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的地理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有( )(多选)

A.安全问题

B.资金问题

C.时间问题

D.环境条件问题

E.课时安排问题

F.学生兴趣问题

G.教师自身精力问题

H.其他

从图3中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在进行地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安全问题、资金问题、时间问题、课时安排问题。其中安全问题和资金问题是所有教师都考虑的问题。

图3 地理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4 地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总结得出目前吐鲁番市中学地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4.1 重视程度不够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对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校对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学校很少开展与地理实践活动有关的竞赛、宣传和地理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学校也缺少相应的地理实验室。很多学生想要参加地理实践活动,但是学校却不能提供相应的机会。(2)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视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主要采用教师陈述,学生作答的形式。很少对课本里的活动进行分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主要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3)学生不够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具体表现为:学生不善于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且对地理常识了解比较少。

4.2 教研力量薄弱,地理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对教师的专业和学历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缺少专业的地理教师,而且地理教师的年龄都相对比较大。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没有完全适应课改的变化,还是停留在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时代。而且很多教师本身自己就对地理实践活动不是很清楚,因此也就很难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环节所需的教研力量薄弱,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3 安全问题有待解决

通过对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安全问题是影响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社会,每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家长都视为珍宝,从来不舍得他们受到任何伤害。因此,在地理实践过程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从而成为困扰很多教师的主要问题。

4.4 时间问题有待解决

通过对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时间因素是影响教师进行地理实践教学的又一重要原因。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在地理教学中,由于课时量和时间因素的影响,教师地理实践教学受到很大影响。

4.5 资金问题有待解决

通过与实习支教受援地学校的老师访谈得知,有些地理教师非常愿意进行地理实践教学环节,但苦于没有资金支持,一直没有实施。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双语培训项目(XSJY(S)2014017)

参考文献

[1] 杨新.地理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23.

[2]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3-45.

[3]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地理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

[4] 褚亚平等.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 史利杰,徐宝芳.积极开展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学活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0).

[6] Mar.Geography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Dept.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U.K.1991.

[7]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第9篇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有效整合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自主探索、多重交互、资源共享等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中得到提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上全面塑造学生。根据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说说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的有效整合。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注重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过去的教学方法相比,现在最大的变化是生命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教师不再成为课堂上知识的绝对占有者。“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比如我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节课中,把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难点、重点,选择课件中的内容自主学习,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试题来练习。这样,在网络上活动的教师与学生一起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看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2、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形象、生动、直观,动画和声像具全。学生非常欢迎教师以多媒体的形式上课,所以录像、课件这样的教学工具具有其不可抗拒的教学魅力。学生在看到这些多媒体内容后会特别兴奋,这有利于刺激学生的不同感观,使大脑皮层多个中枢兴奋,形成暂时的联系,加强记忆,这样容易把所看到、听到的内容记住。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又引起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从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的三维动画。在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这一抽象知识时,还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不仅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平时多媒体教学中笔者特别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收到了意想不到学习效果,实现了以优化课堂教学进而优化学生学习方法的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能力。

自然界是千姿百态的,而初中地理教材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很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如:黄河水患问题,北京的沙尘暴问题,这些课题不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渠道展开专题研究,定期进行专题汇报,学期结题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探究能力及多人协作学习的能力。在网络环境和探究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起组织、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利用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从本质上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宽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代教育媒体有丰富的表现力,教师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比传统教学媒体承载更多的信息,可以将传统教学不宜表达清楚的信息表述得淋漓尽致,可以优化信息储存形式,使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可拓宽信息传输通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网上研究性学习

原来使用的地理教材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和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研究性课程的设置正是要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开展以此背景为基础的各种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广义上就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就让学生通过Internet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了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是请求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培养了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另外,我们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对网络服务器(或国际互联网)中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加以选择,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读、写、算”一样是一个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网络是信息的总汇,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下载、打印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材料。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在研究和实践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没能正确把握好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使用的适度性原则,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实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曾出现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现象,对教学效果如何考虑不够。有时曾出现片面夸大信息技术的效果,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偏激做法,或以电子板书(如PPt文稿)替代黑板板书,或是本应使用实物、地图册、挂图等常规教具的情况下,一味使用多媒体技术,搞得学生视觉疲劳,失去了观看的兴趣,长此以往,会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实效。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时间长短适中、信息适量、媒体搭配合理、有序、适当。

2、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方式还显单调,应发挥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样化的教学。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博才网.

第10篇

摘要:现在的小学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地理学科的知识尤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和小学《科学》这两门学科中,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甚至还有许多内容是高中才要求,却已经在小学《科学》中作了要求。作为未来的小学人民教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具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地理能力和从事小学有关地理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地理;素质

在国家现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中,一些新型的综合课程如《品德与生活》、《科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艺术》等,正式地列入了国家课程计划并进入了小学课堂。这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即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并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从而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纵观这些小学综合课程,我们发现在《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等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地理学科的知识,尤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和小学《科学》这两门学科中,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甚至还有许多内容是高中才要求,却已经在小学《科学》中作了要求。作为未来的小学人民教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地理应获取以下地理素质。

一、具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

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理感性知识和地理理性知识两方面。

1.地理感性知识

地理感性知识是大量的地理事实材料,是反映地理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地理知识。它由地理名称、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地理演示和地理数据等组成。

(1)地理名称。指大洲、海洋、国家、重要城市、地形、河流等地理名称。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需识记的地名较多,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地名储存量至少300个(指地理教材中的地名)。

(2)地理景观。指各种地理景象或景色的地理感性知识。有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沙漠、草原、森林、沼泽、火山等各种自然景观知识,以及城市、交通运输、工业、农业、商业、名胜古迹等各种人文景观知识。

(3)地理分布。指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组织形式。例如地形分布、水系分布、土壤分布、植被分布、矿产分布、工业分布、农业分布、交通城市分布、人口民族分布等。这些地理分布知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区域性,并和地名有密切联系,都具有反映在地图上,在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4)地理演变。地理演变知识是反映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地理感性知识。例如:昼夜和四季的更替、生物的季变、水分循环、大气环流、岩石风化、流水侵蚀、地质大循环等自然地理方面的演变知识;人口民族的演变、国家政区的演变、交通城市的演变等人文地理方面的演变知识。

(5)地理数据。是地理事物“量”的表征,如山高、河长、区域面积、地理事物结构百分比等等。地理数据对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有巨大的作用,是地理基础知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最基本的地理数据,但不能罗列过多的地理数据来死记硬背。

2.地理理性知识

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事物本质物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类型。

(1)地理特征。指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异同点的地理知识。地理特征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讲,有某区域(或国家)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特征。在自然环境特征中,又有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特征等等;经济发展特征中又有工业发展特征,农业发展及分布特征等等。从小的方面来讲,有太阳、月球、山岳冰川、城市特征等等。

(2)地理概念。它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是对各种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地理概念包括如恒星、气旋、河流、山地等一般地理概念;太阳系、长江、青藏高原等特定个体地理事物的单独地理概念;还有诸如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日本的钢铁工业、美国农业、长江三角洲等区域概念。

(3)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演变规律和地理分布规律。水量平衡,海底扩张更新,地理环境的良性(或恶性)循环等属演变规律;世界自然带,我国降水、地形等的分布属分布规律。

(4)地理成因。反映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形成原因的地理基础理论知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如各种地理景观的成因,各种地理演变的成因,各种地理特征的成因和各种地理规律的成因等等。

二、具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地理能力

地理能力就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

1.地理技能

(1)读图和绘图能力。能根据图例和注记说出地图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能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在图上分析一个地区的某一地理要素或区域综合的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及其成因。具有缩放地图、描绘略图和绘制剖面图、日照图等能力。

(2)地理观察和调查能力。地理技能中的地理观察主要指描述性的地理观察,它主要是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了解其形态特征,建立起地理观念,获得感生的地理知识。学会综合观察和调查本地的地形、河流、湖泊、地下水、岩石、土壤、植被等环境状况。初步掌握使用各种观测仪器进行观测的方法,例如天象观测、气象观测、地震测报等等。

(3)绘制地理图表能力。如将世界某种工业产品的分国统计数字,绘制圆内扇形百分比图;用统计图表示人口的增长方法;应用气候数字绘制各种气候图表;根据各地自然条件与生产活动的关系,绘制土地利用图表等。

(4)地理计算能力。如根据比例尺在图上计算两地的距离;根据等温线图,计算各地的温差;根据经度计算两地的时间差;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计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等等。

(5)能制作简单的地理教具,堆塑地理模型。

2.地理智能

地理智能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的智力认识能力的简称。它主要指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和地理记忆能力。

(1)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智能中在地理观察是指分析性地理观察,它主要是观察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了解其内在联系,建立地理概念,获得理性的地理知识。

(2)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就是人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概括认识过程,包括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地理比较鉴别能力和地理判断推理能力。

(3)地理想象能力。是人们根据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经验借助语言和感性材料,通过观察和思维活动,构成从未见过的地理事物形象的能力。

(4)地理记忆能力。指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没有地理知识的识记材料,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就无从谈起,学生必须善于识记地理知识。

三、具备从事小学有关地理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1.根据地理知识属性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属性的地理知识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传输。例如,地名教学必须和地图紧密地结合起来,与所反映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从所反映地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去记忆,还应把所学的地名从地图上的“地名海洋”里设法分离出来,注意防止地名泛化。地理特征的教学采用比较鉴别的方法妥贴。地理分布规律的教学,必须和地图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图上指出分布规律,使分布规律具体地体现在地图上。

小学有关地理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是地理感性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地图、地球仪、地理投影、图片、地理标本、地理模型、电影、录相、电视、观察、野营等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地理感知,提高教学效果。

2.具备地理知识的表达能力

地理知识的表达能力包括地理知识口头表达能力和地理堂板书能力。

地理口头表要求具备口齿清晰、通俗易懂、准确鲜明、言简意赅、生动有趣、逻辑严密和富有启发性的特点。

地理课堂板书要有主题、有条理、分层次、有知识纲要、有重点、板书精炼,板面布局合理美观。

3.学习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及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而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学习能力指教师在政治业务和文化素质修养中的进步与提高。

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师意识”,同时还要有“地理”意识,因为在培养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地理知识的丰富性和外延性,使教师更能体现《中国21世纪议程》的思想,在当今科技、社会、思想飞速发展的今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努力学习新理论,树立新观念,努力具备良好的素质,使其自我不断完善,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一个小学准教师所必须具备的。

总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地理素质是多方面的,是经过师范学习以及在以后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积累形成的,非一朝一夕能就。在师范学习期间获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双基”(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柳菊兴.《新课程教学设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