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4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是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的主阵地,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对原有地理课程的更新主要不是在地理内容上,而是在课程理念上。同样的地理内容,课程理念不同则教学方式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学目标明确清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体现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助。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的优化讲究的是切实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效益和效率就会得到兼顾提高。
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做到富有成效,必须突出地理学科特色--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高中地理课程虽然是系统地理,但也要突出空间性,揭示空间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形成空间概念和空间分析能力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无效教学。比如,"气候"要综合地形,"水文"要综合地形和气候,"植被"要综合地形、气候、水文,"经济"要综合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政策,总之,体现综合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有实效。
二、课堂教学过程要遵循课程改革宗旨
点燃激情,激发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地理老师对地理专业的热爱,地理专业素养的广博,饱含激情的投入,特别容易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我曾上一节地理的时事热点专题课,我准备了2009年日全食、西南大旱、上海世博会等十多个热点材料。如果单纯的引导学生把材料一个接一个地讲练完毕,一节课下来,生的收获只是掌握了这些时事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时事热点的方法,而不仅限于了解材料本身。因此,我先选取了其中一个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解决热点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顾相关的知识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相应习题后,我还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同学们又可以怎样来命题呢?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可见,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学生不但掌握了材料信息,更具备了分析同类时事热点材料题的能力,课堂更具实效。
三、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自觉地反思行为是教师应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善于反思,教学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我们常常进行的是教学后反思。
例如: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上课时自己是否很兴奋?学生的状态如何?实际教学中是否超越了教学设计?有没有无效率和效益的环节?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哪一环节如何调整更有效?
教学反思在内容上包括: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学反馈的反思。反思可以促使教师汲取教育教学理论,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勤于动脑,坚持写教学日记,听课交流。反思书写可简洁明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反思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四、更多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在教"书",教学是传授知识,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获得知识、得到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有"服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所以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成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
总之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育理念教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充分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导学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地理属于探究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探讨的地方比较多,其也是高中的一个难点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攻破学科中的难点,高中地理教学就需要寻找一种适合课程特点、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辅助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传统角色,形成了“双主体”的课堂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突出了老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的要求,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充斥着高中地理课堂,老师不断创新,以寻求更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但是取得的效果甚微。地理课堂出现了投入与回报成反比的状况,这引起了很多教育界人士的重视,为了改变高中地理课堂的高投入低产出状况,导学案教学模式被引入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提供了心理依据。该理论提出,有效的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环境。其次,合作学习理论为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现在课堂中提倡适应合作学习,美国著名的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就指出:“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这就表明了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了完成同一目标而进行合作,它比较注重老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而不是领导作用,强调师生之间应该进行良性的互动。因此,该理论为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学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设计高中地理导学案的基本原则
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实施的基本原则有四个,它们分别是:指导性原则,就是在导学案中一定要体现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在导学案中体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些具有指导性的内容。层次性原则,就是所设计的导学案一定要有难易、主次的科学划分,让导学案更有条理,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理解。探究性原则,就是通过对课堂内容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深层次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生活化原则,就是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使内容与生活实际贴近,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导学案之中。
三、高中地理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1.学生课前自学环节
老师一定要将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导学案中的预习策略进行自学,让学生提前对课堂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对重点难点了然于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老师课初检查学生预习状况
在课堂的前几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全部检查、个体抽查的方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以充分了解学生在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课堂上讲课内容的主次。通过检查的形式也可以督促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
3.课中合作探究
老师通过检查学生导学案中的预习状况,了解了学生的问题所在,那么就应该进入解决问题的环节。在这个阶段,老师要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4.课末老师评价反思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小测试,出一道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解题,通过学生的解题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最后老师反思导学案存在的缺陷,学生反思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下次课堂更好地进行。
5.课后作业拓展巩固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在课堂最后布置拓展性的作业对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也符合地理教学的教学特点。虽然导学案教学已经被大多数的高中地理课堂所运用,但是其适应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老师深入钻研地理课本,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再经过参考各种教参对导学案的设计以及老师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对导学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因班制宜,因材施教,可以让导学案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地理探究,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有教师预设下生成的,也有教师未曾预设下产生的,这些生成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氛围,甚至会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复杂多样,有的对教学起积极作用,教师应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使教学更精彩;有的对教学起消极作用,教师应及时纠正之,使其不演变为教学的障碍。善于捕捉和巧妙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应成为高中地理教师的一种本领、一门技艺。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成性问题;应对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当前,尤其在常态课中,教师关注生成性问题的还是不多,或发现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意识不强,或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措施不力。就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教师过于强调预设,对生成问题置之不理;二是教师过于关注生成,使教学目标偏离方向;三是教师缺乏基本素养,让生成资源悄然流失。这样的课堂,少了活力,少了灵动,少了惊奇,少了真实。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按教师的意志来传授基于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而忽视了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预设之外的问题,这显然是偏颇的,是片面的,是狭隘的,是功利的。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沉闷的,一定是压抑的,一定是僵硬的。反之,教师如果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并巧妙地应对这些问题,不仅能促进课堂的动态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满足学生的探究愿望,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现专业化成长,有助于深化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更有助于有效管理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概念界定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动态性、多样性、隐蔽性和生成性。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很难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生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教师不曾预设到的现象。我们研究的“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随机出现的教师预期之外的超出预设方案的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行为的即时信息,是由于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的不同经历和生活体验以及他们对情感的不同理解等原因而即时生成的各类事件或因素。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无论是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答案、学生的特殊表现或课堂中突发的事件等,这些都是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同的生成性问题,其利用价值也不一样。积极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被用来辅助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例如,学生对地理教材内容提出质疑、对教师解题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同伴的发言提出不同的意见等,这些现象,能引起学生有益思考,激发学生拓展思维,体现学生真实感悟,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情感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些生成性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争辩,使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新亮点;消极的生成性问题与教学目标相悖,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影响教学进程有序推进,对教学有干扰或阻碍作用,甚至对学生的发展起反面作用。例如,学生故意违反课堂纪律、有意跟教师唱反调等,这些现象,与学习内容基本无关,与课堂环境不协调,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和探究价值。教师应巧妙地处理这些问题,使其不要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课堂是动态的,教师要在瞬间判断和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性问题,对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敏锐观察能力、正确把握生成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3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类型多样,有个体生成性问题和集体生成性问题,有语言类生成性问题、行为类生成性问题和环境类生成性问题,有课程内生成性问题和课程外生成性问题,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哪种生成性问题,一般都是有因可循的。
3.1 文本因素:文本因素主要包括高中地理教材、地理图册、学生使用的学案、地理试卷以及地理笔记本等。当学生自主使用、感悟文本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研读、理解文本时,可能由于文本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点或文本内容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会提出疑问或发表自己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看法,这时,教师应乘机调动学生探究或质疑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成性问题进行再思考、再探究、再建构。
3.2 学生因素:学生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个人经验、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地理观念、地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由于班级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结果。如,学生回答地理问题时思维方式怪异、课堂中不时地向教师提出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这时教师要耐心倾听,科学引导;再如,有的学生因轻视地理学科而出现上课时随意讲话,或睡觉,甚至跟教师唱对台戏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冷静处理,平等对话。
3.3 教师因素:教师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性格爱好、人格魅力、个性品行、工作态度等,教师的这些差异也是教学活动中影响生成性问题的重要因素。如,当教师任教一个新班级初期,部分学生一开始可能会对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不太适应,导致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教师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切忌惟我独尊,应从改造自己开始,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再如,教师在课堂中有时会讲错知识,或讲到中途时被“挂黑板”,或回答不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正视这些“尴尬”,一方面求得学生的谅解,一方面可将这些“尴尬”转化为教学中的问题,让学生来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也能缓解尴尬气氛。
3.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校风班风、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学设备、天气状况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等。环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环境因素有时能影响甚至决定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如,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舒适的教室物质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更多的富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再如,教室外的噪音和人员的不停走动,会使部分学生目光和听课注意力转移,成为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性问题。
4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生成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有利于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挖掘教师的潜能,有利于激发教师创造的热情,以促进其专业成长。然而,生成教学的最大问题主要在于实施的困难,因为它对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这种素质不仅仅是地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包括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基础、课堂驾驭能力等许多方面。尽管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没有规律可寻的。只要我们对诸多的生成性问题的应对方法进行总结和锤炼,就能探寻到应对生成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4.1 课前充分预设,关注生成:高中地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难以全部预知的。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地理思维能力、社会阅历、心理特点、听课状态以及课堂具体教学内容等,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对课堂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使教学尽可能在预设之内生成。例如:教师课前在备下节课内容中的各个知识板块时,要能猜想学生在学习每个知识内容时可能会产生什么疑问、提出怎样的问题,并要事先做好应答这些疑问或问题的多种准备;又如,教师上试卷讲评课时,事先要对试卷中学生的典型错题多备几种解题方法,讲评时当发现学生接受有困难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其他方法来应对。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真正才能顺学而导,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对话,才能收获诸多生成的精彩。只有这样,在地理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才不至于手足无措。
当然,课堂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变化,应该进行弹性预设。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地理教学目标、主干内容、过程与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教师在进行课前预设时,要研究学生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对学生地理能力和个性特点进行充分了解,进行弹性化的设计。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合理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课上所有的问题,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4.2 课中智慧处理,应对生成:丰富繁杂的生成性问题普遍存在于常态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的符合地理课程内容,具有积极作用。例如:课堂中,学生对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向教师质疑;再如,教师分析了某个地理问题后,学生顺势进行深度追问。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有的不符合地理课程内容,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干扰或阻碍课堂教学。例如:课堂中,有些学生偷看娱乐杂志,或交头接耳谈论与学习无关的事,或与教师发生顶撞,或扒在桌子上睡觉等。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对生成性问题的价值进行准确判断。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符合地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应对法,巧妙引导,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往更广或更深处进行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还能让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符合地理课程内容的生成性问题,如果对课堂整体没有太大影响的,如学生偶尔做一个小动作、偶尔一次窃窃私语、偶尔向窗外张望一下等,教师不必刻意去制止,最好采用轻描淡写应对法,如用轻柔的语言进行提醒或用眼神、肢体语言示意学生停止不当行为。反之,如果教师进行深度干预,如点名批评或严厉训斥,不但会打击学生,影响课堂正常的教学进程,也会破坏课堂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对课堂教学影响较大的如大声喧哗、在教室内来回走动、与他人发生争吵等,教师则不能视而不见,不能纵容,要立即介入,快刀斩乱麻,尽快让课堂走上正轨。
4.3 课后勤于反思,优化生成: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后反思是对教师自身具体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指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作为地理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态度和眼光审视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以提高自己应对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能力。善于进行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增强处理教材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有效性,使课堂生成性问题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教学价值,还能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
一节地理课下来,教师要静心沉思,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及时回顾,并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或问题作深度剖析与深刻反思。教师课后除了一般性反思,还要针对地理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进行重点反思,例如:课堂中生成性问题是在什么情境下产生的?自己应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措施是否确当?这些生成性问题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课前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果预想存在哪些偏差?……通过及时反思,教师能发现自己思想上和行为上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应对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5 结束语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是随时产生的,也是难以先知先觉的。应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因事而异的,也是没有固定模式应对的。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对课堂教学活动和师生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努力提高发现和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使地理课堂变得既有特色和品位,也有灵气和活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有效性 教学
引言
高中地理是现代高中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理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与培养。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一部分还处于中低等水平,不仅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缺少兴趣,而且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比较差,说明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所以导致了地理教学工作发展受到了阻碍,长期停留在一个水平下,甚至由于受到W生和教学者的忽视使地理教学质量更加低下。所以,地理教学应该重新找到适合的方法和途径,重新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改善和提高各方面技能和水平,使地理教学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学科教育。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成绩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地进一步教育,地理教材中也包含大量地思想政治的内容,通过教师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对现代文化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形成现代观念,例如,在教学中展现我国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地理资源,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以及能够开发利用的资源,从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未来的学业规划和工作等安排能够基于这些基础之上做出合理的选择,能够有效利用我国的优势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地理对高中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即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与地理学科关系不大,但是日后的生活中也会充分展现出自己学识渊博的优势。
二、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策略
1.做好课前准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仅需要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也应该完成全面的课前准备工作。首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一般包括技能与知识、过程与方法以及价值取向与情感态度三个部分,技能与知识主要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其中技能包括地理图表分析技能、调查技能、计算技能等,而知识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概念、理论、规律等;过程与方法主要是指科学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需要学生充分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实际的过程,所以,过程与方法是重点培养学生能力的学习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价值取向与情感态度主要是指对自己、他人、国家、社会、大自然等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取向,同时也包括做事情应该持有地科学精神和态度,这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其次,需要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同时结合班级学生的水平和特点进行规划地理教学目标,并且编制具体化教学内容;最后还需要选取合适地教材以及教学方式,通过不同教材与教学方式的比对,选取最优的地理教材与教学方式。
2.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有效性
将地理教学的内容进行问题化,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性和对问题进行思考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主动接受知识,因为地理知识不仅仅是熟记像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等固定的内容,还需要一定的逻辑计算能力,只有主动参与学,才能够发散思维和开发潜力。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更加民主和公平的进行,保持良好的态度,温和的语气,与学生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和朋友一样交流学习成果和经验,尊重学生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应该添加和组织有利于学习的活动,使全员都能够参与其中,例如地理知识比赛,学生分成相应的几组,然后老师将题目发给每组的学生,作为向对方组提问的内容,答对者加分,最后表现突出的团队给予奖励,这样学生将基本知识更加能够熟记于心,同时也愿意去学习地理这门学科,当然还可以组织其他的具有逻辑性的现场演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问题。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力而教学。
3.课后总结与反思
地理教师在课后需要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同时对获得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总结和反思内容一般包括学生表现情况、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师个人在课堂中出现的行为是否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等等,只有做好总结和反思,才能够督促教师自己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式,制定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促进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更加高效。同时,教师也需要重新整理教学内容,对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以及难点都做系统地总结。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地理教学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从自身的教学角度出发,开始逐渐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逐渐增大,并且能够热衷于地理方面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本文为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与经验,是我国地理文化能够不断地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苏丽宏.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08.
[2] 迟明霞. 高中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及实证分析[D]. 鲁东大学,2014.
[3] 易桂芳. 高中自然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一、问自己
问自己实质上就是自我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进行审视、分析、修正、完善的过程。教师在自我问课中,要坚持课前问、课中问和课后问。
1、课前问自己。教师在课前一般要问自己如下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是否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考试说明》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是否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否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能留给学生宽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质疑、反馈、巩固、反思的时间;教学中是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课前有没有进行精心预设,能否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用具(如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是否已准备好。
2、课中问自己。课中问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课中地理教师要对自己有这样的提问: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表见解、展示成果;课堂中学生的情绪是否高涨、精神是否饱满,学生的参与度高不高、参与面广不广,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发言是否积极;教学流程是否顺畅,教学调控是否到位,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奏效。
3、课后问自己。课后问课即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课前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已实现,是怎样得到落实的,还有哪些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为什么;课堂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哪些是行之有效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措施是低效或无效的,为什么;自己在课堂组织、情境创设、教学调控等方面有哪些成功之处,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地方;本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本课的成功之举和败笔之处在哪里,以后如何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学生
学生是一面镜子,是课堂教学的“晴雨表”。要想清楚地认识自己,地理教师就要经常主动询问学生,问问他们的需求以及对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客观评价,从而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完善自身。
1、课前问学生。课前问学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课前对话,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问问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活动,教材中或预习作业中还有哪些地理知识或地理问题不清楚、不明白、有疑惑,这样便于教师在课堂中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2、课中问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能察言观色,时刻关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异常时,教师可问问学生的意见,以便课堂教学进程有效推进。
3、课后问学生。一节课结束后,教学效果到底怎样,学生最有发言权。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后及时与学生交流。课后问学生,教师可采用对话、问卷、书信等多种形式征求学生意见。例如:问问学生课堂中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新的收获和感悟;问问学生喜欢老师怎样上课,不喜欢老师哪些教学方法,老师有哪些缺点与不足,对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等等,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问同行
向同行问课,可以从地理学科专业的角度获得建议。在向同行问课时,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要能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出注意、给点子。
1、课前问同行。问同行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性,要言之有物。在问同行之前,教师应先将自己的教学方案打印稿提前递交给同行,让同行教师先对自己的教学方案有个初步了解。在面对面问同行时,教师要向同行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构想和实施方案,从对教材和课标的理解、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程序的设计、情境设置、课堂活动组织、学法指导、能力培养、例题与巩固习题的选编、板书设计等各个方面与同行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学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整合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关学者对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环境教育的概念。地理课程的内容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电影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工作经验,将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整合进行议论。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
环境教育是近年来新引入的概念,因此大多数教育者对于其所涵盖的内容并不了解。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有的学者对于环境教育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做了相关报道。笔者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到,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总结为以下三点:①对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类型,提出珍贵资源的保护措施及合理利用资源的方法。②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探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③对环境的监管与控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介绍环境质量的检测方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环境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积极加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
二、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的技巧
1.将环境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中由于地理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为理论教学,因此将环境教育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讲到地形地貌的问题时,教师可对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展开讨论,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后果和治理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措施等进行介绍,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土地沙漠化的情况。同时,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到植树活动中,降低我国土地沙漠化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既能够让学生对于地形地貌的成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又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对学生进行教育随着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多媒体被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为教师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多环境问题,教师通过语言很难将其形象生动表达,但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例如,沙尘暴、雾霾和白色污染等,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会达到更加触目惊心的效果。教师可一边播放一边向学生讲解,引发学生的深思。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便可将相关地理知识引入课堂,探讨环境问题与相关地理知识的联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环境教育小组讨论是现代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教师作为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应为学生确定讨论话题,主导课堂的有序进行,保证课堂的有效讨论。例如,在讲到酸雨的成因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等,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树立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理论认识,让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有所了解。其次,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环保措施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的环保工作有哪些,并从自己做起。最后,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环保工作的热情。经过相关环境教育的影响,学生会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了解环境被破坏和被污染之后,人类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加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更高。2.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将环境问题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环境问题是一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将环境问题引入课堂能够很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专注地听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小组讨论等方法展开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消除纯理论课堂给学生带来的烦躁心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该种方式能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具有持久性。3.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有效迁移环境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对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在地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性较小,很难吸引学生。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将环境问题与地理课程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学生原有的对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强化地理课程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总之,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严重,环境教育得到更大的重视,广大地理教师应对环境教育相关知识进行钻研,了解其与地理课程的相关性,并积极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强化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对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民.论环境意识的组成[J].地理教育,2002(03).
[2]叶沈良.环境教育的教学原则、重点及内容[J].环境教育,2000(05).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主平教师回答:
1.知识内容的衔接
从内容上看,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贴近现实生活,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与现象去了解地理,认识和学习地理,高中地理是在初中地理基础上增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成因和规律进行探究,内容明显复杂。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加大、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探究,发现一般性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结论。初中地理主要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而高中则是系统讨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初中地理主要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为理性知识。所以,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高中地理则是初中地理的深化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内容进行知识衔接,注意随时查漏补缺,达到教学内容的真正衔接,并且应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衔接内容。例如,学生不会看图,那么教师在知识衔接上就应先从地图入手,教会学生如何识图、读图、析图,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并以此不断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和绘图等能力。
2.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式方法上,由于初高中教学对象知识量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使初高中地理教法和学法存在一定差异。初中地理开设在初中一、二年级,教学对象是刚入校的十二、三岁的少年。由于学生年龄小,原有的知识量、知识的接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制能力都较差,所以初中地理教材具有知识浅显、课容量小、图象简明扼要、文字生动有趣等特点。对学生而言,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主要通过课堂上听讲,浅显思考和反复练习达到。高中地理教学对象是初步具备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青少年,相比初中而言,高中教材具有一定难度,图文复杂多样,文字理解也有难度,课堂容量大大增加。所以,对于高中教师而言,不能再继续沿用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再局限于“是什么”,而更多是“为什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分析图表,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少量练习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单纯依靠课堂时间所学知识难以很好掌握,还应做到课前预习、课后温故和阶段性复习深化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改变,必然会使已经习惯初中教学方法的高一新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从初中到高中,教师教法的变化应有过渡阶段,做到循序渐进。为此,新学年开始,教学进度不宜过快,以便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回味余地。教材处理、教法设计上,高一教师有必要借鉴初中的一些方法,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在课堂上可加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即努力教会学生“学会学”。因此,在学生逐渐适应新教法的同时,教师将学法的指导传授及时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让高中生学会如何听课、记笔记,如何预习、复习及做习题等具体方法,促进学习能力提升。
3.学习形式的衔接
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不善于独立学习和思考,且年龄小、好动,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而高中生学习地理,从一开始便要求具有归纳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求用发散性、开放性思维解决问题,因此要善于思考,勤于运用,精于自学。教师首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高中阶段,自学能力的养成,将是他们终生受用无穷的法宝。因此,在课堂内,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看书,指定阅读范围,指出阅读重点提问。还要教学生怎样读书,针对地理课本附有很多插图或附图等特点,要教学生在阅读时对大量直观概念及分布通过读图自己得出结论;在阅读地图时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精确地全面进行观察,并善于在事物与现象中注意隐藏在图幅后面的深刻内涵及重要属性和特征,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并养成动手动脑习惯。其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获取知识和提炼加工的能力。例如,在“热力环流形成”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学习,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展示实验成果,通过合作研究,学生不仅张扬自己个性,同时可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课堂教学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地理应用能力、达到学生“会学”的显著标志。
4.评价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的特征使其比较注重学习结果,习惯上评价比较注重分数高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因此,初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评价应有一个良好衔接,旨在进一步激发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分数确实能体现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运用,但并不全面。如把评价进行类型的细化,可以分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评价,这三种评价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初中与高中新课程的评价都包括闭卷、开卷、作业评价、试验评价、撰写小论文等多种评价方式,既注重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能够比较全面评价学生学习地理效果。只有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开放性,才能使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通过改变评价方式,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
中学教学形式虽然可以多种多样,但课堂教学仍然是现阶段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在地理课教学中,怎样才能打破各种局限,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呢?新教材、新课程,给了教师与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那么教师应当如何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呢?在地理教学中,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的。
1 教学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1.1 教学目标明确清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2 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体现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助。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的优化讲究的是切实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效益和效率就会得到兼顾提高。
2 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情景创设的功能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景,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中、触景生情,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使他们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教师创设情景必须符合学生实际,隐含学科内涵;必须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交互,有利于促进学生萌生学习欲望,启动思维过程,激发创造热情。教师通过问题的梯度设计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案例的剖析形成对典型地理事象的分析框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强化应用意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3 使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内容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学生看的见、摸的着,学生就会尝试从周围环境中发现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
3.1 开发学生经验资源,感受生活体验。每个学生因生活环境不同,都有自己的不同经历和体验。讲课时应让学生列举他们的所见所闻。在学习“热力环流”时,利用夏天在海里游泳时的体验,让学生谈谈中午沙滩与海水温度的差异,晚上沙滩与海水温度有何不同。学习“城市化”时可联系本地实际,假若你是市长,你将如何规划这个城市?在学习工业区位时可以请同学讨论本镇工业区位是否合理,特别是会带来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是否合理,影响因素有哪些?我还留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在讲述环境保护时指出他们的种种不良行为,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3.2 改造教育环境,增强情感体验。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创设一种情景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以我们熟知的事物和日常经验作为原型,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改造,从而使学生达到理解相关知识,进而形成地理能力的最终目的。在讲述山谷山脊的判断时,我利用道具“手”来加以辨别:手半握,凸起部分看作是“山峰”,顺着“山顶”而下中间凸出的部分就是山脊;两手指之间凸向高处的是山谷。让学生亲身去比划,使得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3.3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资源及其他科技手段.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网络等科技手段不仅能便于教师的知识讲授、素材展示,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将地理知识联系生活。比如讲授台风的时候,可以把电视台有关台风的形成、预报及其未来发展路线的新闻搬上课堂,让学生亲身体会台风的威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3.4 重视“新闻联播”,掌握“生活中的地理”.在教学中我还经常抓住最近的重大新闻热点,突现此事件的地理性,必要时临时调整教学内容。比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学生对地震十分关注。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复习地震的成因、类型,尤其是思考汶川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我国东南沿海会不会发生强震。在讲授过程中,除了展开生命教育,教会学生一些自救常识;同时解释了东南沿海跟四川不属于同一地震带,不会发生大地震,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这节课及时利用重大新闻,学生感兴趣,且容易理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 重视教学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 有效性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89-01
一 变革学校管理方式
由于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一些学校领导只关心教学成绩,还美其名曰加强“过程管理”,考试成了学校考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法宝。目前的中小学考试都是以学生完成由教师命题的,这种考试方法的确能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制约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发展,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造能力不利。要提高课堂效益,应从思想根源上改变以往评价标准,一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二是规范教师教学常规,重点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学校可以规定每周固定时间为教师集体备课时间,各教研组认真总结上周教学得失,研究探讨下周每个课时教学设计,集思广益。三是积极探讨学科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四是实行随堂听课考核制度,注重对教学的过程评价。
二 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
有的学生上课也在听教师讲课,也参与教学活动,但却不知道学什么,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向课堂要效益才是最终的目标。
1.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直以来,学生都以被动接受教师课堂讲的内容为主,整节课中思维很难集中精力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学生长时间习惯于被动,课堂效益有可能会越来越低。要提高课堂有效性,学生最根本的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主动地学习。例如高中地理教材的容量大,要求高,不注意自主学习的学生就会觉得承受不住。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学生自主通过图书馆、上网等查阅整理资料,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
要提高课堂效益,光靠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还要集思广益,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合作意识。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常以放大镜看到别人的缺点和自我优点。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交往,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来不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如在高中地理课上,由于地理课文的删减,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己查找,但学生的时间有限,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大量单元活动的设计不仅使学生了解到地理信息收集的一般途径,更能让高中学生通过合作实践感受社会,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接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以学生团队合作的方式,凭着自己的兴趣去了解各类地理现象和社会问题。
3.培养学生正确和他人交流的习惯
要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还得培养学生正确和别人交流的习惯。学生不仅要运用准确的语言交流思维过程,还得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表达探究结果。就实际教学来看,学生的交流普遍存在着共性的问题:(1)学生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课堂总是比较寂静,很少有学生发言。(2)学生缺乏创新思维,雷同较多。(3)教师过多参与学生发言。根据上述问题,教师要真正提高课堂有效性,就得不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交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乐于交流。
4.形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现在很多学生都特别浮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没有安静“倾听”的好习惯。不管是在听老师讲课还是他人讲述时,都喜欢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导致其他学生无法听清楚,造成课堂纪律混乱。所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三 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
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直接受益者,而教师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执行者。以往老师靠“盯、盘、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辅以大量的课外作业,弥补课堂教学的低效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要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益,首先要改变地理教师的思想。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平等的思想。老师也可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和力量,要不断改变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由一个单一的知识传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将要获得什么。其次,教师要摆脱以往对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偏见,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每一位学生的个体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教师要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力求一视同仁,从而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公正的代表,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课堂知识,提高课堂效益。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借助一个个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改变原来被动的学习方式,这有利于他们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课堂上收益最大化。当然,课后练习也是提高课堂效益不可缺少的内容。练习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提问、板演口答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难易因学生的基础而异,对优秀学生可以布置一些难度大一点的题让他们多思考、多训练,而对基础差一些的学生难度要小一些,要让他们对学习保持兴趣,对学习有信心。
1.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存在问题分析
大部分教师普遍认为,目前地理衔接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很差,知识储备少。
(2)九年级不设地理课,中考不考地理,是初高中地理衔接难的最主要原因。
(3)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对地理学科都不重视,导致学生普遍轻视对地理课的学习。
(4)高中地理课时不足,没时间弥补原本就薄弱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
(5)初级中学地理师资力量极为薄弱,非专业代课现象很普遍,大多数非专业教师不喜欢、也不会教地理。
2. 初高中衔接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分析
(1)初中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
大部分初中学生地理课感兴趣,但因为记忆的内容太多,且不需要中考等原因不好好学。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主要是“考试之前背”。
(2)高中阶段学生地理学习现状调查。
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但传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只是在口头上提一提,或者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装装样子,做做形式而已。
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死记硬背占主导地位。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背书、记笔记,学习就是为了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份数低的就是差学生,由此就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地理学习观造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欠缺。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高中学生喜欢一个人独自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精神;有近一半的学生不想或不敢向地理老师提问题。能做到经常预习、复习的仅占极少一部分,有近一半的学生只做作业不看书,课后不能及时反思进行探究学习。总之,学生总体上不重视探究学习。传统的学习观不仅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造成学生探究能力欠缺,进而造成学生创造力匮乏。
3. 高中教学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陈旧,与现实脱节。
一直以来,中学地理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级容量不断扩大,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却很难跟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又缺少有效的辅助设施,教师很难开展全班性的操练活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2)教学重心倾斜,教学用三者脱节。
目前,地理应试教育再高中占主要地位,而实用教育则难见踪影。高中迫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校教师经常在教学中进行题海战术,研究应试技巧,忽视地理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致使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的个性和钻研精神,。正是在学校和社会这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之下,再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学在不经意当中偏离了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意中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致使教学用三者之间没有邮寄的结合起来,既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也使教学目的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
4.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创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设施。
静态是指相对于稳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例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固定的教材,以及处理教材内容的常用方法等等。动态是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例如,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各种交互性的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各种测试,还包括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等等。总的来说,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而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科兴趣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地理素质的关键所在,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天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水平。
(2)实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的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3)联成体系,提高效率。
要将高、初中地理教学联成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考虑、统筹规划,同时又将高、初中地理教学各个不同阶段的地理教学作合理分工,做到衔接有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摘 要】新课程提出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高效课堂的实施是有效途径。本文阐述地理高效课堂的含义,高效课堂的提出,浅谈地理高效课堂实施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中学地理;高效课堂;实施策略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最大量地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它不是死板教条的课堂,是师生交流、探究活动开放的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有效教学为基础,高效率、好效果完成三维目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把地理知识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现代地理教学中,不仅要完成知识的讲解,更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这样使得当代地理教师的责任更加艰巨,需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三维目标的培养。教师要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实现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浅谈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的几点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转变角色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打消学生的积极性。现今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地理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不同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交流,讨论研究得出结论。教师要由传统教育中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程标准还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现代地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地理学习充满兴趣,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发言,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进而推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高中地理教学和学习,现今仍有大部分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效率不高,效果不好,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地理学科内容繁多,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更大程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及时对学习过程做出客观评价,适当对知识进行应用和拓展,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实现高效课堂。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自然现象,区域的经济和人文的发展变化状况等内容,知识结构复杂,内容繁琐,需要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空间思维能力。简单的靠教师的语言、粉笔、教具根本不能满足高中地理教学,而且效率低,还浪费时间。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优点突出,很受各科教师的欢迎。当今的信息时代,教师要适应时代的步伐,必须积极学习和运用多媒体展开教学,由于初中升高中的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所以对于一些抽象的、繁杂的知识,学生无法感知,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以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内容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读图、阅读、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多媒体可以使抽象问题形象化,模拟运动问题,图像直观化等优化课堂效果,加强师生交流,打造高效课堂。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上下推行,这次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是换了一套教材,而是对教育观、学习观、授课观、评价观等做了全方位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幽默的语言、版图版画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等,还要有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课堂是“开放”“创新”的还是“封闭”“保守”的,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全面适应教育改革的教学模式。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主要有两种途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使教师的素质真正的提高。以胜任新时代的优秀教师,更好地开展高效教学和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也为我国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同时也给一直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不断的反思教学实践,以制订出更适合学生学习,并能够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增强高效课堂和高效学习的意识,努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快高效课堂的构建,积极促进地理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6-37
[2]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3]曾永翠.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途径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12)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 乡土教育 教学情景
竺可桢先生在“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提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道未知,自儿童日常所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未知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条件,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周边的乡土文化正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正是滋养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养料,然而,它却往往被作为执教者的我们所忽视。如果我们能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重视渗透乡土教育,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
教学情景1:在讲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每年开春之季,在座的很多同学的父母又要考虑地里种什么农作物更好,你是否能为自己的父母出谋划策呢?在我们清流许多家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种植水稻的做法对吗?
生:围绕着自己所关心熟知的农业生产展开思考。
师:一块土地究竟种植什么农作物较合理,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呢?
生:(结合课本知识得出)主要有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等。
师:评价一下在我们当地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合理吗?
生:思考方向为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等两方面。自然因素方面: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宜好暖喜湿短日照的水稻作物的生长;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和坡度较小的丘陵地带,土壤较肥沃,地形较平坦,水源较丰富。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市场较广阔,稻米是我县农民喜爱的主要食粮;劳动力较丰富;种植水稻的历史较悠久,种植水稻的经验较丰富等,从而得出在我们当地种植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是合理的。
师:父母每年老老实实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自家地里种水稻的做法有何不好的地方?
生:赚不到钱。
师:这是为什么?
生:由农业的区位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师:同学们知道田里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哪些呢?
生:我县大部分还是水稻,在县城郊区主要是蔬菜,在龙津镇的桥下村也有许多种甘蔗的,在嵩溪镇、里田乡有不少是种花卉的,在灵地镇一带有很多是种地瓜的,在赖坊乡有不少种花生、西瓜的,近年来在长校镇出现了一年能赚十几万的种烟大户等。
师:我县耕地有的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这是为什么?
生:从稻米、甘蔗、花卉三种农作物的市场销售价格分析,农作物种植的种类和规模大小主要由市场决定。
师:如果你是一位农民将如何来发展农业?
生:(展开激烈地讨论得出)种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具有我县特色的农业地域类型,促进我县经济的发展。
【反思】:课后,我非常兴奋,因为我让学生明白了如何当好一名农民,如何种好一块地,如何发展农业,并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父母因为缺乏知识,种地只能因循守旧,难以脱贫致富,懂得了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农业的发展,进而强化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许正是教学中应用了生活中的地理,才让学生在课堂上注重力集中,兴趣浓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和社会,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启示】:1.教材再新。教材不可能把学生耳熟能详的、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都写进去,也不可能把各地的乡土地理教学资源都写进去。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把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补充到课堂中来。
2.教师应该思考在地理堂上怎样教学更能吸引学生,通过怎样的地理素材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一种正确看待地理事物的观点教给学生,把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我认为乡土地理作为一种地理教学素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取之于学生身边同时又高于学生对它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灵活地应用它,就能让地理课具有自己的特色,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二
教学情景2:在讲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目前我县农业生产主要还是家庭经营、小农经营,生产效率不高。同学们畅想下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后我县农业生产将会怎样?
生:像美国现在一样,大型机械化生产,科技种田。
师:大型机械化农业生产一般适合在地广人稀的地方,而我县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大,地形起伏较大,并不适合全部使用大型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想想还有可能发展怎样的农业生产?
生:生态农业,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师:在我县将如何发展形成生态农业?
生:我县目前已经在有的村里进行了农田改造,以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养殖业如养猪、养鸡、养鸭、养羊、养牛、养鱼等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厂;积极兴建沼气池,如在大路口建一些,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
师生共同小结:这样在一个村子里,就把农作物秸杆和食品加工产生的米糠、皮作为饲料送至饲养场,牲畜粪便和部分秸杆进入沼气池作为生活燃料。沼渣和沼液,一部分送至鱼塘养鱼,一部分送至农田和蔬菜大棚作为肥料,一部分沼渣经加工后又成为饲料,鱼塘的底泥又可作为农田、果园的肥料,形成了生态农业。
【反思】:假如老师没有结合我县实情大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敢想敢说,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学生就很难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有责任为可持续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启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在教学中渗透乡土教育,能够体现“大教育”观念,拓宽教学空间,在教学活动中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使学校、社会、自然三大教育资源交相辉映,突破时空限制,提供给学生更充足的活动空间、更丰富的思维空间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