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观设计基础课程

景观设计基础课程

时间:2023-08-01 17:4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设计基础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景观设计基础课程

第1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当前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63-01

一、加强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当前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景观环境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景观设计教育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但是,我国传统的景观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严重制约着我国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景观设计队伍综合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范围内关于景观设计教育的探讨和研究还非常少,关于景观设计教育问题与对策的理论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加强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景观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景观设计专业定位不合理

景观设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是建立在“园艺”,“景观建筑”,“造园”,“风景园林”,“环艺”等概念之上,涵盖更为广阔内容的一门综合性较高的设计艺术。

景观设计专业在不同院校进行开设,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都没从景观设计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角度出发合理定位景观设计教学。景观设计教学结构与专业定位不合理。

(二)景观设计作业缺少创意,模仿之风盛行

课程作业缺乏创意,较多学生面对课题作业,喜欢借用优秀案例直接模仿他人的设计与创作,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动脑筋,方案平实,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三)过分依赖工程实践而忽视研究性、概念性方案设计的训练

高校里的专业设计教学固然与社会上的设计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毕竟与工程实践不完全相同。过早或过分的依赖工程实践,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未免会适得其反。

三、景观设计教学发展对策

(一)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以及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

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是深入进行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当在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对景观艺术设计的产生与发展、常用设计策略、审美观念以及景观设计理论前沿等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与掌握,从而为日后景观艺术设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调整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现代景观设计,其核心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建筑规划三大块综合而成。在景观设计教育上来说应该改变各大院校的群雄逐鹿“三国格局”,而是现代景观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应当把景观设计专业定位为园林、环艺、规划、建筑等整合基础之上的一种新专业。在教学目标中,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基础课程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衔接

目前我国高校的设计学科的教学大致都分为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实践课几部分。但是,我们目前高校基础课的开设与专业课的教学脱节现象尤为显著。

在基础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创新思维发展与专业的基本功。大多数学生在这一阶段都达到了教学目标。在专业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然而在后期学生的设计方案大多数还是缺乏创意,有的甚至出现审美问题。因此,在后期的专业教学阶段,教师应把握课程的前后贯通,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作业得设置可以灵活多变,不要一味的与实际工程结合。

四、结语

景观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景观需要的重要基础,加强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十分必要。景观艺术设计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从而逐步构建一个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人才需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对景观设计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美与时代(上),2010(3).

[2]张继之.对高等教育中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大众,2009(3).

[3]郑丽屏等.城市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

第2篇

景观设计专业是最新的设计类型概念,是工业化发展所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以后,才逐渐产生的设计概念。一般的理解景观设计师是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我国经济、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与观念也进一步的转变,随着高等设计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景观设计人才”全新的内涵,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新一轮景观设计人才正接受市场的检验。

二、地方高校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的主要问题

1.生源整体质量不高随着1999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地方高校在与省部级名牌院校设计专业的竞争下,招收生源具有自己的问题。在高考应试教育中,文理分科的结果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同时全国高考艺术类录取分数线相对偏低,所以某些高中学校一方面将文化课弱的学生集中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将专化课弱的学生也集中强化训练,有针对性的报考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这样的认识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考生文化底子薄,应试型的学习方法,入校后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都有缺陷,给地方高校的设计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生源整体质量下降。

2.专业教师年轻化,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短缺严重河南省87所省属高校,加上民办高校多数都创办有自己的景观设计专业,学生逐年增加。各地方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在职称、学历、年龄结构都有不均衡的现象,在职称上,高职称师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此外,地方高校由于条件有限,学校教师待遇、工作环境与部属高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很难引进高职称和留住学科的带头人、旗帜式及领军式的师资。在学历上,某些地方高校并不注重专业对口,大量引进刚毕业的硕士生,导致专业教师年轻化,相当一部分的新教师,在没有经过严格、系统训练和实践锻炼的情况下匆忙走上讲台。由于师资短缺,有些教师从来没教过的新专业课程也只得临阵磨枪,凑合讲授。也都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科学许多地方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仍然是沿用各大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教材、大纲均是传统美术院校的教材和范本,课程设置也是美院的“工艺美术”模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个专业的定位与发展参差不齐,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地方高校的教学机制。例如:在基础素描的教学中,传统的素描依然是调子素描。地方高校学生的基础较差,想通过传统基础课的长期作业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是很困难的事情,不仅不能使学生的技法提高,还占用了其他专业课的学时与学分,为后期的教学增添了障碍。

三、发展地方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

1.个性培养、全面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特色教学

(1)强化以实践、应用为特色的课程教学。课堂教学中,课本式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利于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已有的教材为基本依据,加以学生周边的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考,将学生组织为团队的模式,引导学生发现、讨论、表达、解决身边的实际环境景观问题。

(2)将专业实践引入课程教学实践能力是检验景观设计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设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请高级技师现场授课,例如《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利用学校在建项目讲解基础规范和功能要求,并带领学生走进现场,学习施工材料,感受材质。通过对现场的了解,技师手把手的实际指导,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3)将实际工程项目带动课程教学采用基于实际工程项目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开发与生产过程结合的学习模式。例如《环境设施设计》课程中结合周口地区深厚的文化资源特色,在课程中重点强调传统元素在景观中的应用练习,并结合周口新城开发规划项目,带领学生下工地实地调研考察,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训练。

2.基于地方高校实际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突出实事求是,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地方高校更应该为了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中体现适应性、针对性、系统性的专业特点,用发展联系的观点对待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

(1)课程设置的改革与调整。地方高校长期以来沿用传统基础课的技巧与经验的提升,但景观设计需要创意与实践,与传统美术的意识有一定的区别,景观设计基础的课程需要加大改革。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课程改为构成设计基础课程,这样基础课之间有机联系形成系统。同时,课程设计应该强调针对性,突出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加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的早期课程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中期课程以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操作过程与技能培养,后期课程中,则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中以市场调研为重点。引入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设计项目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与项目意识。

(2)课程教学注重学科内外的交叉与融合。景观设计专业学科内的交叉是指专业课与其他设计学科、基础绘画学科、设计理论学科的交叉,例如景观设计与公共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素描、色彩、人体工程学、中外建筑史,各课程之间的交叉,都体现设计风格、流派、表现之间的融合。这种综合性学科导致当前的教材与教法很难完全适应现代景观设计教学发展的需要。景观设计专业学科的外部交叉是针对课程的综合性特点,这种综合涉及一定的文化、宗教、政治、民族、风俗联系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不能只局限于创造性思维或设计史学的常规内容。例如:《景观设计》课程中,对场地的调研增加为对地域特色的综合调研,从而使学生在后期的设计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解决各种问题。

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教师结构,培养求真务实的教师队伍

(1)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地方院校的生源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培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制定自身的培养目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指导学生从作品的基本特征、文化风格、地域特色展开个人思维,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演讲与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的交流。例如:《快题设计》课程中,将景观设计表现、色彩设计、方案设计相融合,快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并结合学生所学的手绘表现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表现能力。

(2)优化教师结构,培养求真务实的教师队伍,整合教师资源目前,地方高校景观设计专业高级职称,高等学历教师严重缺乏,景观设计师高层次复合型学科,这就要求从事设计教学的高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交叉学科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科研能力有所不同,高校教师的结构应该调整为老、中、青的专业研究团队。地方高校景观专业教师普遍以中级职称为主,对外交流机会少,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应该加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组织参加交流活动。

第3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景观课程;课程板块;公共艺术

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环境、文化和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是为文化产业培养专业型设计人才的输出通道,对我国现在面临的城市环境的变更需求,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纵观目前国内已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院校,其课程大多以美术设计和装饰材料的运用为主。而公共艺术专业却具有开放的特质,其公共性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和相应的环境设计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鉴于此,人们开始对现有的、较为单一的学科课程提出质疑。并且,毕业自该专业的设计师在公共景观空间设计话语权及职业认证方面的缺失与不足,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一、设置公共艺术专业景观课程的必要性

毋庸置疑,公共设计如果只是着眼于审美和装点门面的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建设,是不能应对中国面临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所提出的挑战的。正如美国知名景观规划事务所SWA集团创始人之一佐佐木英夫在美国哈佛大学执教时,曾提出对综合性公共景观空间的学科建设观点:“景观设计教育应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密切联系,而不仅局限于审美、风格等装点门面的附属性工作。”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要求设计师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参与、分析、建设,并执行最终的设计方案。因此,课程教学就不能单一局限在形式和功能、艺术专业理论知识,或是实训操作技能上。目前,公共艺术景观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亟需解决内容单一的问题。向学生传授严谨的知识和理论框架,有利于培养更多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未来职业的发展所需。而从更广义的层面来讲,该学科涉及众多学科门类,包括计算机应用、工程预算、公共管理、环境保护、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加工等,这对于提升现有专业的研究层次和研究深度、加强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景观课程的本体思考与公共艺术专业结合的革新

公共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包含三个研究方向:城市公共雕塑研究、城市公共景观形态研究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研究。笔者认为,鉴于公共艺术的综合性,这三个研究方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是相互交融和渗透的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公共艺术文化环境研究、公共艺术造型学研究、公共艺术规划学研究,以及现代艺术理论和现代科技结合的研究。公共空间的表象及其本体大多会以城市新景观的最终形态进行表现,因此,人才培养的课程板块需要以专业体系的完整性和景观课程板块之间的关联性为基础进行深度的探讨。根据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学要求,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强化公共艺术设计的学科基础作用,在保证专业设计共同课程强度的基础上,实施4年制、“1+2+1”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将一年级设为共同平台教学,重点教授关于设计的入门知识,培养学生的设计基础技能和对设计的兴趣。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一系列的设计基础和设计理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众多设计流派、设计类型等常识;通过设计思维和表达课程,培养学生对设计的逻辑思辨能力、形象创新及快速表现等方面的能力。学院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进入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加入视觉传达、雕塑、数字媒体等交叉学科内容,以不同方向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设计认识。此后,教学再开始进入景观专业方向,并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引导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设计知识和设计方法并增强正确和理性的设计能力,形成自己的设计观。最后一学年开设综合设计课程,训练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学与实际项目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设计知识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问题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开展景观设计工作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和继续深造做准备。这个课程体系的特点,是1年作为专业基础的学习,2年进行专业知识的提高,1年进行综合设计训练和企业实习,以期在原有的景观课程基础上,将理论、设计、实践三大板块整合,使学生从设计定位、创作方法、实践能力及作品对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推进等方面融汇贯通,并在最终的毕业设计课程中获得一段在实践之外深度探索和反思的过程。

三、课程版块与内容的调整

我国开设的景观课程,多以职业教育为主。而近年来,相关院校也在反思,教学理念悄然发生转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评判性思维方法不断生发,即希望学生能在应用实践之外,还能独立进行适当的探索性设计。所以,高校通过设计基础课、设计理论课,以及技术和实践课等,使学生具备一个景观设计师所需的能力和技术,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中,获得一个能够结合日常实践独立完成深度设计的机会。作为新生的专业入门训练,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基础课程板块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组的教师团队历来看重空间构成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前者着力培养学生思维上空间形态的形成,后者则强调空间与实体之间的可操作性。

近几年,在引导学生将空间思维与实施操作的结合上,这种教学理念正在被逐渐接受,在最近的湖北省高校美术与设计大展上,参展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就真正地感受到了将想象空间建造成“实体”的乐趣。同时,在基础课主授教师的教学改革之下,当代艺术与架上绘画、陶艺设计、现代设计与民间美术被加入到课内外的训练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造型认知,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理论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在设计学习的过程中增加设计理论和知识背景;二是建立自己的设计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其设计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对景观的判断和在公共艺术中的综合理论的修养等.这对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增强其将来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在本科第二学年的开始就为学生开设了一门《专业导论》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公共艺术景观课程的构架,及所需的技能与理论知识,以便他们根据专业需要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从对传统景观的认知,转变为在广泛了解景观领域的当代论述之上并能以批判的视角看待已广为流行的实践趋势,使学生在认识、分析、鉴别公共艺术景观的问题时可以有清醒的认知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设计意识形态和方法论体系的形成,这一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在部分院校里已得到认可。

其中,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的实践课程改动较大,将原来在课堂上的原理讲授变成了对原理的实际运用。虽然学院在设计过程中不排斥虚拟的“无场地”项目,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向学生提供具体或模拟的场地,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绘制来生成数据,进而分析和筛选可供设计使用的地理信息和人文环境等。当然,实际课程体还要有外界设计指导因素相伴才能完整。公共艺术景观课程的教师在工作之余,应带领学生进行服务社会,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设计与施工,与社会工作人员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将知识转化为终端生产力。学校应实施与外来知名院校的教授或专家进行专业交流、举办讲座等长效机制。此外,一些与传统、地方文脉结合的文化特色也可以渗入课程之中,譬如楚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中的运用,新元素、新材料对地方特色环境生态化地改造,以及用综合材料表达传统内涵的设计等,这为拓宽课程的专业视野提供了条件,为课程内容的提升增加了动力。

四、对于未来课程新理念的思考

在当代公共艺术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事实和学科基础阅读对环境、文化及都市主义的影响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进行了解和学习的过程能让学生意识到设计需要严谨。教师应结合当下国家对景观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和对发展方向的引导,对比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同时,课程教学数字化的改革也将教学从纸面带向计算机多媒体,继而走向设计过程的数字全息化。随着各种数字化软件的应用,参数设计正成为设计教学的新潮。“可生成性”在此技术的支撑下,让曾经的设计思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教师的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种种,促使相关高校和教师再次认识到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环节需要不断优化和提升的必要性。如何在课程中引入对历史人文的保护与革新已成为相关教育人士需要思考的问题,许多欧美国家已提出应将城市公共空间中历史遗迹的保护并入区域的发展格局设计中。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已经成立历史建筑的保护专业,对公共空间中人文历史的保护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而我国现今许多历史性的地标由于超过使用期,拆除的情况很常见,对其进行保护与更新迫在眉睫。虽然这一观念在我国正处于提出阶段,很少有高校在课程教学中执行,但笔者相信,在将来的景观课程大纲中应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结语

景观设计教育作为社会革新的事业之一,对未来的环境将起着重大重塑作用。因此,应从根本层面的景观教育入手,即根据科学的课程体系教给学生正规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并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为设计的实际应用提供支持。诚然,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专业与国内985院校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学院进行有意义的课程改革,而改革也是尝试构建新理念的过程。如何保证教与学的高质量结合,及如何输出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的景观设计人才等,将是学院继续探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彭文辉,邓信惠.理性教育:香港大学景观设计学硕士设计论文教学体系[J].景观设计学,2013(6).

[2]长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教育,2010(10).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4篇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艺术性特色 本科景观课程体系

近年来,中国行业的持续发展带动了景观教育的高速增长,开办景观设计的院校及景观专业的学生也与日俱增。当下的景观艺术设计教育主要集中在农林院校、建筑院校、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但由于景观涉及的范围不尽相同,景观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都应该各具特征。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景观艺术设计教育同质性太强,从而导致无论何种学科基础,专业设计教育都是大一统的状况,无法真正显现出景观设计教育的专业性,也无法满足社会的真正需求。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进步的标志就是社会分工的日益细致化。因此,景观设计的多向度化的发展同样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具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本科景观专业点2617个,其中以艺术设计专业最多,达到了696个,而这些院校中开设景观艺术设计方向的有536所,开设比例超过77%。[1]因此,如果我们的景观设计不能将艺术性特色进行扩大与强调,必将有损于艺术类学科的专业地位与社会需求,因此本文的范畴定位为艺术院校的本科景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研究。

艺术类院校的景观设计,是从原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而来的,景观设计基本上沿用的是景观建筑学的学科体系及范畴,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因此如何快速形成艺术设计学科的景观教学体系,与景观建筑学、景观生态学、景观哲学产生差异性教学,构筑符合艺术类院校自身特点的景观设计方向课程体系,是学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专业性的客观需求。

一、相关概念

1.景观的多向度性

景观设计的专业名称一直以来广受争议,不同的专业人士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和专业角度,对景观设计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作为解决人类的栖息地功能时,其所需要处理的是人类生存与场地条件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场地的规划问题,表现出的就是与景观建筑学相关联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这类课题划分到景观建筑学的范畴。

景观美学(Landscape Gardening):人类在生存的基本功能满足后,接下来就需要解决心理性的需求问题,而对美好环境的诉求就直接导致景观美学的诞生,从某种层面上讲景观美学与中文的风景园林的词义有某种契合的部分。当然,此时的景观绝对不是狭义的园林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Biology):人们生存下来后,还应考虑如何可持续性生存的问题,因此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就纳入了议事日程上。

景观哲学(Landscape Philosophy):人们对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讨论直接引发出景观哲学的范畴。由上文可知,景观的涉及范围相当丰富,其学科横跨面异常宽泛,因此研究景观必须站在整体性的高度对其予以认识。唯有此,才不至于以偏就全,同时还应该分门别类地对景观的不同涉足领域区别对待,才能体现出不同的专业特征与社会需求。

2.多向度上的学科体系

景观建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在以规划学、建筑学等为核心的学科体系之上;景观生态学则建立在生物学、气候学、土壤学、地质学、地构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科学体系之上;景观哲学则是与文化学、考古学、人类学、哲学等相关联。因此,作为以艺术学为本体的景观设计学绝不能与其他类型专业方向的学科体系雷同,而应该建立在以形态学、色彩学、心理学、材料学、美学为核心的学科体系之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国内研究

景观设计专业名词在国内经历了造园―城市及居民区绿化――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的变化过程。通过对我国景观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经历了从农林学为主体的园林教育――农林工结合的风景园林教育――农林工理文多元化并存的景观教育的转变。各类院校从不同专业学科角度对景观设计课程建设提供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农林院校以林学为主体,建筑类院校偏重建筑学与规划学,艺术类院校偏重设计美学的格局。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景观设计教学;实训;顶岗实习

1引言

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城市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景观设计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本质是对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相对于本科教育,景观设计专业在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发展前景更为良好,也更能体现其偏重实用性的特征。在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景观专业的教学相对于本科学校,其办学宗旨、生源水平、教育侧重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别,因此发挥自身特长来培养职业技术型的景观专业人才,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2职业教育景观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就业形势景观设计专业目前的就业前景良好,可选择的单位也比较宽泛,相对应的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各大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院、综合性设计院、景观设计公司及效果图公司。从近些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于设计院及大型设计公司的较多,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方案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与职教毕业生相比更加占有优势;中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多任职于中、小型设计公司和效果图公司,职教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工程技术以及效果图绘制方法的熟练掌握,其在专业技能方面更加具有特长。职教毕业生出色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在设计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为一个项目从方案到具体实施提供充足的技术保障,同时景观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也可以在效果图的绘制上发挥其特长。2.2现存问题分析尽管景观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良好,但是市场需求也在不断产生变化和更新,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既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从而适应新的市场导向。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各大院校扩招的同时,生源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质却难以保证,导致学生进校后由于基础水平不够而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职业院校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使学校的教学与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相接轨,研究出有效的市场应对策略以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优势。2.2.1培养目标脱离实际各职业院校对于景观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着共同点,也各有其特点,其总体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相对应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不同之处是各个学校专业侧重点不同,培养出的学生技能特长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许多学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出现盲目向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看齐的现象,却忽略了专科学生本身的特点和长项,从而导致了学生难以吸收消化所学的知识,对庞杂的科目也难以把握其中的关联性,毕业后很难将学习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从而出现在岗位上竞争力减弱的情况。2.2.2课程设置过于庞杂根据不同的培养阶段,景观专业的课程通常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构成基础、建筑速写、建筑制图、电脑效果图等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基础能力,包括构图能力、手绘能力、制图标准的掌握等。专业必修课是指分专业方向后的设计课程,包括景观设计、空间设计、公共环境设施等,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必修课达到掌握设计方法的能力。总体来说,课程的设置过于细分,不同课程又是由不同的教师去完成教学,往往导致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仍无法领悟课程之间的关联,总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2.2.3顶岗实习缺乏监管在职业院校中,顶岗实习是促使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课程,一般顶岗实习的时间是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由于校企合作的公司数量有限,每个公司又只能安排有限的岗位供学生实习,而学生数量相对较多,因此实习单位的选择一般不由学校安排,而是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这就导致了专业教师在顶岗实习期间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进行辅导,缺少了实训课当中应有的监督和管理,难以保证学生所递交实习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提出意见和反馈。因此,顶岗实习作为职业院校教学当中的特色课程,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进行监督考量,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职业教育景观专业教学的总体策略

3.1发展职教特色,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规定了一个专业教学的总体方向,在整各专业教学当中起着引领作用。在职业教育背景下,景观专业总体的培养目标一直是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践型人才,但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跟随最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相适应,通过总体方向的把控和细节的调整,以适应新型岗位需求。职业教育分为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两大类,这两类教育培养的是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具有专门性的特征,毕业后要求其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对于景观专业而言,职业教育毕业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较弱,在一个项目的团队当中很少担任项目负责人,但其能够充当团队中的技术支持,例如场景模型的构建和后期的效果图渲染人员等,可以作为项目的助理设计师。因此,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落实到与岗位的实际需求上,着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景观专业技术人才和助理设计师。3.2适当调整课程,拓展教学思路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当前职业院校的课程门类普遍偏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的时间安排逻辑性不甚严密,使学生难以把握其中的联系和规律。因此,景观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紧跟市场导向,将现有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和精简,将基础类课程巧妙地融入到设计主体课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设计与技能之间的关联性。例如,表现技法、建筑制图等基础课程可以与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整合,并将学时适当延长,这样,教师在教授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同时,还可以教授学生绘图技法和制图标准,并告知学生整个项目的设计顺序,使其将所学知识连贯成一个整体。通过课程的调整,发展专业主干课程,使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提升。3.3增加实训课程,重视顶岗实习职教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因为仅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理论课程是不够的,还应该重视实训课程的设置。在实训课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发挥学生所长。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可以通过多种模式,例如让学生讲解对于项目的理解并用文字进行分析,或是采取口头表达的方式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等,均可以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另外还可以训练其绘制效果图的能力、汇报文本的排版与设计说明的撰写能力等,使其通过训练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景观专业对于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主要包括对国家施工规范的了解、市场建筑材料的认知、施工工程技术的掌握等。通过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设计性思维,转换为具体的图纸和文本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设计意图,最终完整的体验整个景观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实训的开展既需要在校内有计划的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也需要到企业中去进行学习技能实践和工作体验,也就是顶岗实习。通过在企业的专业岗位中实习,使学生发现已学知识的漏洞和不足,针对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实践和完善。在实习期间负责的专业教师,应对整个实习期做出详尽的学习计划,并在实习期间予以监督和指导。可以考虑先制定出学生实习要达到的总体学习目标,在分阶段进行任务的布置和检验,以达到预计的学习效果。实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作出检查和评价,从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对不同的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

4结语

本文针对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发现了目前职业学校景观专业存在的一些比较普通的问题,并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目前市场的需求变化很快,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关键,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技能要求,教学方法要不断推陈出新,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虽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我们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并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进行思考:4.1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艺术类职业院校与普通职业院校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其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应当发挥其特色专业的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景观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中的新兴学科,其艺术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目标,在专业教学中应努力发挥其专业特色。4.2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就业,景观市场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职业院校专业培养计划、目标的制定,因此景观专业的教学不应该一成不变,应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反馈调查工作,从中了解企业岗位需求而去进行不断的自我调整和修正,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岗位要求。4.3做好职业教育基础工作应该为新思路下的景观专业教学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例如利用假期给在岗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机会定期到企业实习,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配备足够数量的实训工作室与电脑培训教室,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设置实操性较强的课程等。只有将培养计划落到实处,将基础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相协调,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加贴合实际的课堂教授模式,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将景观专业更好的发展起来,使教学目标稳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欧百钢,刘伟,王敏.关于风景园林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9,25,6.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20,2-5.

[3]艾昌青主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15.

[4]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5-116.

[5]徐卓恒,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景观设计教学对策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中国美术学院,2012,6,20-24.

第6篇

略。

二、专业介绍和培养目标

视觉传达设计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具备多媒体视觉传播设计、影视后期设计、网页设计、插画设计、产品包装设计等各种设计理论与技能,能在电视台、出版机构、广告与媒体公司、政府机关、学校从事设计实务、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平面设计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数码设计)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理论修养与专业技能齐备,具备动画、网络、影视等数码艺术设计制作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能在动画公司、网络广告公司、影视媒体设计公司及艺术院校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实务、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数码艺术设计人才。

(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及方向,在填报志愿时均填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具备环境设计(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和居住建筑外观装饰和室内空间设计、会展设计、建筑外观环境规划设计、建筑内外设施设计)方案策划、实施、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与环境设计内容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专业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及研究机构等单位及部门从事环境设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环境设计人才。

环境设计(景观设计)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具备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学、植物学、生态学、艺术史、景观工程实践等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园林景观工程、城市规划等单位和部门以及高等、中等艺术设计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景观设计、规划、工程施工与管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注:环境设计专业及方向,在填报志愿时均填报“环境设计”专业。)

产品设计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具备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中高等学校等从事工业产品开发设计,及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工作,或从事有关管理及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音乐学本专业分声乐、器乐、舞蹈三个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具备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专业技艺,能在各类中高等学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政府文化艺术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音乐表演、音乐艺术管理或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其他社会音乐工作,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专业人才。

注:根据“武书连大学排行榜”,我校艺术类学科在全国1000余所大学中排名第70名。

学校拥有音乐与舞蹈学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学位授予权。

三、培养方式

1、美术类:一、二年级开设专业理论基础、绘画(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经济理论基础、市场营销、策划理论基础等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三、四年级从事专业学习与实践。

2、音乐类: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市场营销、策划理论等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三、四年级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质,确定专业方向。

四、招生范围

文理兼收,在以下省份招生,其他省份不安排招生计划。考试方式采用学校组织艺术类专业考试(以下简称校考)和各省组织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省联考)两种方式。其中:

美术类采用校考成绩省份:山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美术类采用省联考成绩省份:江西(40名)、辽宁(2名)、云南(2名)、甘肃(2名)

音乐类采用校考成绩省份: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

音乐类采用省联考成绩省份:江西(5名)、广东(3名)

五、招生计划

2014年招收艺术类本科生350名,学制四年。

办学层次

专业类别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

学制

学费

(元/年)

 

美术类

视觉传达设计(含数码设计方向)

290

四年

9200

环境设计(含景观设计方向)

产品设计

音乐类

第7篇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如学生规范、精确制图的习惯、高效作图及独立打印出图的能力在学习阶段能掌握的学生很少,导致在后续的专业主干课如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中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一工具”的优势,课程与实践应用脱节,更不要说真正应用到工作中了。形成如此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教学要求不够明确,与行业岗位实践要求脱节,课程内容过于程式、书本式的系统化,与专业特点及前后续课程衔接不够紧密;2)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无主动性;3)考核、评价的形式不能全面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而这些问题最终导致课程开始时学生很重视该课程的学习,但学习目的及对自己的要求不明确,课程结束时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高。

2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显然,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AutoCAD课程,这种过于程式化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不适合当前的学生学习现状及行业岗位要求,笔者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手段各教学环节,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与同行专家、老师共同探讨。

2.1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AutoCAD软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同的专业,对该软件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对软件的命令和功能等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AutoCAD软件主要进行室内外环境方案设计以及施工平面、顶棚、立面和剖面图的绘制,那么主要选取二维图形所需基础命令和操作内容讲授即可满足学生对基本操作部分的掌握要求。同时《AutoCAD绘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上接《制图与透视》《计算机基础》等基础课,下接多门专业核心课,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设置上还应与上下课程衔接好,像设计制图中的很多标准和规范,如线型、线宽、图框、标题栏的尺寸及格式等内容学生在学习AutoCAD时很容易遗忘,造成制图不规范,因此在AutoCAD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制图规范的内容应贯穿始终。同时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上,将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与制图流程融合到课程内容中,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AutoCAD教学要突出其应用性和服务性,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AutoCAD教学内容特点,可以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大部分即操作基础、设计实务和综合应用实例,结合学生学习和心理特点,各部分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教学过程。重新调整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培养目标从软件操作的技能训练过渡到室内外环境设计的基础表现能力的培养,让软件真正成为专业制图的辅助工具。

2.2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的调整就要求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操作入门阶段可以采用实例教学法,即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准备典型例题,教师演示,要求学生做出相同的实例,从简单图形如电视、棘轮到墙线轴网、墙体、窗等实例。这种教学模式并不以教材为中心逐个命令的详细讲解,教师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制作演练视频,让学生有充足的练习时间,保证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自信心。基础命令掌握后,设计实务阶段可以采用任务驱动下的“主题式”教学方法,即教师为学生安排“某主题设计”的具体任务,如给定某别墅室内或庭院景观平面图,要求学生准确临摹出该平面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需演示,只给出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关键性的提示和必要的指导。对各部分的尺寸如何分解、需用到哪些绘图和编辑命令等问题就需要学生思考分析后才能进行。学生完成任务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而每完成一次“主题任务”,对软件及专业知识就有了进一步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积极性。这两个阶段学习的内容基本以临摹为主,但笔者认为软件类基础课程的临摹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对软件本身的操作能更熟悉,对于专业设计知识也有了基本的掌握。最后综合实例阶段,可以采用与实际工程项目贴近或社会化考证要求相衔接的项目导向法。如以任务书的形式,选定校园某代表性建筑,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和绘制该建筑周边给定范围的环境景观设计方案的平、立或剖面图。学生在完成该综合实例时既要使用AutoCAD软件又要结合相关课程知识,同时还要兼顾专业制图规范与要求。

2.3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AutoCAD软件是大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绘图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软件学习与掌握的思路和方法同样重要,如执行命令时切忌生搬硬套,要时刻提醒学生看命令行的提示,看懂提示并根据提示进行操作,这是掌握AutoCAD软件绘图图形的关键点。同时,如果仍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难调动起来,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如在综合实例阶段,教师下发任务书后需要精心设计训练课题的流程,使学生从前期方案资料的准备与参考,草图定稿,再到软件表现及方案的表达说明及观摩评价,整个过程积极参与其中,学生自主学习及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2.4考试、考核方式

考核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点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对教师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以反馈,而并非简单地评价学生学习的优与劣。针对课程内容特点,采用过程考核为主,结合集中考核,过程考核的优点在于及时督促学生检测本阶段学习中的遗漏点,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适当压力,同时教师也能根据考核反馈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集中考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要求的专业图绘制,考核内容可以和社会考证要求相接轨,如室内设计员、景观设计师职业认证等,考核均以现场评分的方式成绩。根据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考核方式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包括上课时的实例操作这种过程考核以及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的集中考核。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能比较客观地考查学生绘图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有计划系统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风格与特征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诸如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专业知识创新应用能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林专业人才在改善城市环境、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根据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定位,如何通过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学习,结合江苏省对园林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来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为"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进行了实践。

1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总结为:第一个"1"表示第一学年,学生在两个学期每个工作日的上午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工作日的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根据专业要求,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请园林相关企业老总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参加企业培训以及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第二个"1"表示第二学年,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三个"1"表示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实习单位要求和实习内容,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进行强化培训,最后在校内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针对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

2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实施模块教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培养方案,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尝试模块教学。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园林植物栽培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以及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主要为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模块包括生产实践、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以及毕业实习实训。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可使本专业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园林专业就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和整合,如在文化基础课程中增加了大学语文和环境资源概论两门课程,将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以及农业气象三门课程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基础课程,将园林史、园林美学以及园林设计初步整合为园林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将素描、水彩与水粉整合为绘画课程。

2.2编写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当前的许多教材多为全国性教材,普遍性知识过多,而地区针对性不够,因此,编写校本教材是较好的解决方法。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我们强调"适用、够用、实用",如在园林植物栽培基础校本教材中,增加园林植物知识,减少以往教材中过多的农作物知识;在园林植物栽培类专业课程中,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资料,我们重点强调华东地区常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技术以及市场前沿园林植物的介绍;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根据园林行业动态,适当减少纯理论知识内容,重点围绕职业技能要求编写教材;在综合实训指导书的编写中,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调研结果,强化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小游园景观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垂直绿化景观设计及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等项目的实训实习,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

教学方法上,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即由教师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在花卉栽培、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园林树木等课程中,进行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即将上述课程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整合出若干技能培养项目,教师对该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等进行集中讲授。[2]如在小游园设计项目式教学中,几名专业教师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及施工管理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融入到项目中,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2.3加强实训指导,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园林技术专业一些课程的特点,以往由1名教师和实验员一起进行实训指导的效果不太理想。如在绘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由于指导每名学生的时间耗费较长,我们实行由2-3位指导教师和实验员一起同时进行实训指导,显著提高了实训效果。另外,在每学期的实习教学周中,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实行几门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专业教师集体参与实训指导的办法,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模拟工作过程。此实训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如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园林仿真实训,如校内实训基地树木园的规划设计、学校小游园的景观设计等;二是到利用本地园林景点及国内著名园林景区进行综合实习实训,如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苏州园林、杭州园林等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等课程综合实习实训。通过以上这些做法,可以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良好。

3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3.1遵循教育规律,突出素质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不但可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在大量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圆满完成 "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把班杜拉认知理论体系中三元交互决定论的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做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3]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专业教育,首先应该是素质教育,学生要在先成人的前提下方能成才。该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在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就业中可以留得住,有效解决了目前本行业普遍存在的毕业生怕吃苦、流动频繁的问题。另外,该培养模式中开设有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训中重视人文素质、强调团队协作与统筹,培养学生分析事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并为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给予了指导。

3.2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本培养模式中三个"1"的核心均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一个"1",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接触专业,了解岗位职责,为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1"中,通过基础课程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并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在毕业前全部学生需取得园林行业中级职业技能证书,部分技能突出学生可以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证书;第三个"1"中,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中的技能操作进行及时指导,并通过集中授课、技能操作示范等对学生某一方面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为学生将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据我们最近一次调查,喜欢此教学模式的同学和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92%;二是,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生实践项目的增加同样对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过聘请行业能手等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对专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起到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同时,由于园林行业自身的特点,通常一个园林企业只能安排3-6名学生实习实训,这与一些工科专业可将许多学生安排在同一个企业不同,因此,本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企业的参与。而由此涉及到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6):69-72.

[2]邓小妮.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50.

[3]丁夏君.建设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73-75.

[4]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作者简介:杜庆平(1962-),男,江苏扬中人,从事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第9篇

 

《人体工程学》作为景观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利用生理学、心理学及其他相关知识学科来研究人 、 机、 环境系统之间优化的问题。以“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则构建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其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人体工程学的知识基础和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外环境与设施之间的关系。

 

素质目标:创造出更加舒适、安全、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拓思维、增强艺术内涵和人文修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及可持发展的综合能力。

 

能力目标:室内外空间设计,形式美法则的灵活运用、人体工程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人体工程学以人为主体,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等方面与景观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的是安全、健康、高效和舒适性。

 

2 体验式教育模式在人体工程学上的创新与发展

 

人体工程学注重研究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及触觉,心理与空间行为和习性之间的关系,与景观设计的比例尺度,功能气场、道路划分、植物绿化设计等的室外空间与设施的相互作用。

 

人体工程学未来将面向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

 

而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互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和激发兴趣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人体工程学》需要学生有独立自主、创新等精神为目标,亲自测量、验证才能获得科学有效的数据,养成主动思考与反思。课程采用专题研讨、实践教学为教学手段。通过体验式教学,使理论课程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实际设计与生活。

 

2.1 体验式教学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创新、新认识

 

在高等教育大知识背景的前提下,体验式教学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成长。景观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使学生真切体验、感受与认知相关理论知识,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激发对抽象枯燥的数据理论知识的兴趣。

 

体验式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阶段:亲历阶段即学生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境阶段。形成阶段即学生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检验阶段即学生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反思阶段即反思已经形成的概念或观念,产生新经验、新认识。

 

景观设计专业注重生态的融合、人文的共鸣、群众需求。

 

在讲授不同人体数据时,要考虑到人体静态与动态功能尺寸,还有一定的使用状态和方式。学生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才能设计真正符合人体工程需求的景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单一的课堂实训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的情绪明显,由于不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为主动学习设置障碍。因此,授课时应联系学生日常环境,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测量相关数据,主动思考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和景观环境等。

 

2.2 以专题创新研讨教学为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人体工程学》教学采用研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课程重点章节内容安排专题任务研讨,提出专题设计内容,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对项目进行分析讨论和深入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制作 ppt,创造互相学习的机会,阐述设计的理念思路和设计方法,在切磋、研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自主学习环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讨课中提倡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观念,也符合《人体工程学》多元化、人性化的发展,提升学习的能动性与个性体验,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3 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教学为目的

 

《人体工程学》是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 为了使学生在今后实际设计时能有据可循。因此,课程面向实践教学为主要依托。

 

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穿插一些实践课程,以学生常见现实生活现象为题材,让学生走出课堂,讲授不同人体尺寸与相关景观环境设施时,让学生调研本地区不同年龄层人体特征与生活习性,调研 300 多名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办公与购物环境的消费心理需求等,收集分析大量人体尺寸,得出最佳舒适度,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独立创造,参与合作的快乐,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3 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个充满生机、前景广阔的专业。在社会教育体制转型的背景下,景观设计专业在我国教育界将迎来新的变革与发展。通过本文《人体工程学》课程体验式教学研究体会了教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过程。在未来调整和革新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高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是景观设计专业还需长期探索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殷陈君 . 人体工程学 [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 王鑫,杨西文 . 人体工程学 [M]. 北京 :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第10篇

1.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概况

近几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与发展,也使得信息量越来越多,促使课程的设置也逐渐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其室内装饰设计与景观设计越来越专业,社会对于高品质设计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如此便产生了日益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学制之间的矛盾及传统教学方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2.国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现状

国外的环境艺术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它包含在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沿用包豪斯教育体系,整个教学过程历时三年半的时间,最初半年是预科,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门课,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别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西方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又了解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的专门人才,形成了一种简明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将现代设计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分类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偏重于对室内设计的教授,甚至有些高校仅设置了室内设计的课程,科目分类过于单一,即便是分成了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不同专业,其教授的课程也是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前两年的时间巩固基础,以素描与色彩训练为主,加之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到后期开始往设计方向发展,开设课程的相似使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过于笼统。随着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需要有各自更加专业与完整的教学体系;再者,随着人们对于环境设计的需要越来越大,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也备受关注,越来越分化着原先两者合一的状态,市场需要大量高品质的专业设计人才,这就促使高校教学结构体系需要明确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这两个不同方向的专业。

2.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激化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多门学科的一项专业,并且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适时接受新的信息,需要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与技巧,还要保持创新的概念。随着高校课程设置的增多,学生的学习课时逐渐被压缩,造成学生学习有关课程的时候只是简单了解,并未真正领悟其中真谛,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3.教学观念的陈旧

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缺乏对现代艺术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知识结构还停留在传统的概念模式时代,这使得我们落后于西方艺术教育,阻碍了我们专业的良性发展。有的甚至一味模仿西方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自身的真实条件与环境,反而适得其反。

4.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

国内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授知识时掌握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就算学习完毕,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学生来培养,而不是当做一名未来的优秀设计师。传统僵化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设计类专业。

5.学生实践能力薄弱

从历届毕业生回馈的信息,不难看出,毕业生刚进入工作单位的前期都只是在试用或者实习的阶段,真正到了实践的时候,能力就显现不出来了,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多数的毕业生难以成为工作单位的主要力量。由此看来在校学习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过少地参与实践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研究

要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进步,教学结构体系的改革首当其冲。各高校在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从实际出发,将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适当融汇,建立多层次的结构体系。首先要设立室内艺术设计与景观艺术设计这两大基本专业,在融合其他相关课程的同时,各自建立不同的教学理论;其次,在这两大专业旗下包含其他诸多设计门类,例如,室内家具设计、灯光照明设计、庭院设计、植物配置、建筑景观结构等,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结构体系,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定位,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促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高品质设计人才。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影响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过程中运用到的设计元素,都需要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再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综合性的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因此要合理布置教学内容,避免出现三分熟七分生的情况,要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效果,解决增多的课程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对部分重复的课程或者知识,进行适当的删减,对不适应环境艺术专业发展的陈旧课程理论要坚决取缔,让繁多的课程进行适当的“瘦身”,使节省出来的课时为后续的课程衔接上,要用有限的课时,在坚持环境艺术专业理论与设计主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收课程中的精髓,发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平台作用,并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整合其他有关科目的信息资源,保证教学内容之间的连续性与关联性。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观念研究

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需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的引导,因此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关键在于如何去设计,在教学观念上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思想,不要事事都效仿普通美术学院的作风,在一定的方式方法上根据实际的状况作出改变。例如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充分地给学生学习其专业课程的课时,过于重复的基础课程能省则省,让学生更充分地去理解和学习设计。

4.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的改革:首先,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将宝贵的课时充分利用起来,课堂上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因此两者都是重要的角色,以教师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来代替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给学生发言提问的机会。第二,将市场项目转化为课堂作业。社会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每年都会有大量优秀的作品呈现给社会公众,以这些为设计主题,教给学生重新进行新的设计,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设计作品与行业大师相比较,建立自信的同时,又让学生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一起去进行市场调查,让学生主动地接触社会,接触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行情,搜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再上课时,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第四,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重视学生的各种提议,根据学生的意见与想法,将好与不好分析给学生进行探讨,由此,学生在巩固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并建立团队合作意识。

5.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要完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育,除了教与学这两个环节之外,还要有实地的实践。在笔者所在院校,还在筹建环境艺术设计车间、建筑材料工作室等专业实训室,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现场的有益补充,使学生在汲取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能深刻地理解所学,感触实际的操控,得到更充分的认知。比如在本地反响比较大的“非想工作室”就是由我院在校学生组成的,他们的设计得到大多数业内人士的肯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另外学校要与社会上的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比较突出的公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给学生一个长期的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进行实地实践的稳定性与长期性。

6.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建设的民族化和地域性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空间构成 教学 实践 创新

《空间构成》课程是我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为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各专业新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本课程从构成的应用角度出发,阐明空间构成的基本理论,了解掌握空间的形态要素,介绍空间构成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该课程涉及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空间设计方法,着眼于创新和实践能力,强调实用、应用的特性,通过大量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意识。鉴于《空间构成》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几点教学心得,以供大家参考。

一、《空间构成》的课程特点

“构成艺术是研究形态结构美学的学科,它不仅从理论上研究各种形态所带来的审美心理,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把握形态与审美的关系,通过各种构成要素以及形式特性的研究,来把握形态元素在构成中的特殊艺术语言和形式在视觉审美中的意义。”[1] 。由此可见,大量的实验和实践创作,是该课程的学习重点。《空间构成》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空间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基本的空间构成的设计语言、创造方法和程序,了解多种空间形态的构成关系,掌握空间构成的组织方法、基本规律与形式,掌握各种类型材料的不同特性及在空间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空间的形态、色彩和光线的敏感性、归纳性与创造性,促使艺术构想源源不断,并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空间构想在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等实际课题中不断地实验,并从中获得提升,为下一步的具体课题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空间构成》独特的教学方法与效果

1、教学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实践的力度

实践是设计的动力也是设计的目的。鉴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特性,我在空间构成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扎实的基础训练,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方面从理论上学习空间形态的特点与创造方法,使学生掌握“空间构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动手制作的技能方法,并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课题设计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该课程大量的实验和课题实践,如几个阶段的设计构思和模型制作训练,以及结合我院新校区的建设所做的一系列空间设计训练,为后续的其它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形态创造方法。即便在将来的毕业设计过程中,也会通过空间构成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做出好的设计作品。

2、课程安排上,融汇五大构成,强调空间的综合性

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我结合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和光构成的内容。要知道,空间的概念可大可小。广义来讲,空间包括世界万物,狭义来讲则是我们研究的范围――人类活动的范围。“宇宙的空间是无限的,而事物的空间是有限的。就造型的空间而言,是从无限的空间中限定出来的,……”[2]空间的内容也包括很多,形态、色彩、肌理、光线等等,没有空间,这些都不存在了。那么在教学中,脱离了这些因素,也无法创造空间。而之前的几大构成教学在课程设计上相对独立,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构成系统。在《空间构成》课程中,我尽量将这些空间中的几大构成因素都综合起来在这门课程中融合、应用,使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了完整的构成设计概念,在今后的专业设计中能主动去运用各种因素,并从功能、美学等各个方面都能做充分而全面的考虑。

3、教学手段上,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等手段的引入,使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多媒体课件,更加直观形象的传授给学生课堂知识,以大量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优秀的作品,怎样才能做到优秀。空间构成设计基础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所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以大量的、直观的图像形式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便于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同时,设计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以不同的视觉形象展现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紧跟时代的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我在空间构成设计课程教学中,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手段,随时注意空间构成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入了时展的因素,紧密结合新的设计语汇和思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了课程内容的新颖、实用。

4、课题安排上,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基础到专业,逐步引导。

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是空间构成学习的最终目的,空间构成方法在实际课题中应用是本课程的重点。然而在《空间构成》的教学过程中,概念定义非常多,课程内容非常抽象,形式变换复杂多样。由于该课程具有上述特点,学生感到难以理解,难以在设计中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基础到专业,逐步引导。充分结合设计实践来讲授空间的构成方式,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将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景观设计等应用的范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抽象的概念,并应用到实际的设计课题中,从本质看问题,解决现代设计实际问题,加强了学生对应用实践的认识,对后续专业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在课程最后阶段的课题实践中,结合新校区景观设计和大门的设计等实际课题,将抽象的空间构成作品同实际的设计项目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丰富的图片资料和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设计思路,增强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加强了学生空间多样性的创造观念。增强了学生运用空间构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学习方法上,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大师作品中挖掘空间构成美

世界设计大师的经典作品之所以流传至今,无论在作品的空间、材质、形态、色彩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如赖特的“流水别墅”、安腾忠雄的“光的教堂”等等。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分析美,模仿美,继而创造美。在课堂上,采用上台演讲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用学过的构成知识来评价大师的作品以及同学的作品。运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提高眼界,建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和审美意识,增强创作的信心。同时,学生通过评价别人的作品,可以找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并有目的的对自己的作品的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6、创作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去大自然中寻找美的元素。

课程作业要求运用制作模型的手段,设计制作现实中的空间形态,直观的感受不同的空间类型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大胆构思,巧妙创造,灵活地选择材料、运用材料,展现空间构成美。很多学生自发的去大自然中寻找美的元素,利用各种生活用品和建筑工地的废弃材料,如废铁、齿轮、木材、玻璃、石料的边角等,制作空间构成作品,变费为宝,效果别具一格。对于材料的节约、回收再利用,在将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态设计意识。在模型制作阶段,学生不仅体会到真实的空间创作感受,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环境艺术设计必备的环境保护理念。

三、总结

总而言之,空间构成的研究方法,对于学生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采用的设计思维方式,和将来在工作中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空间构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对于引导学生突破惯性思维,探索多元化的环境空间设计手段,培养学生在将来的环境空间设计能力至关重要。我在《空间构成》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的几点教学心得与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黄英杰,周锐,丁玉红编著・构成艺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P12

第12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知识内容不合理

笔者通过前期调研和文献查阅发现,不同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的景观生态学课程侧重点不同,一些院校强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因子与园林植物、城市生态系统特征等传统生态学的内容,内容过多偏向于基础生态学。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教师的专业背景是传统生态学,兼具生态学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体系的教师数量相当有限,以景观生态学为教学和科研主要方向的教师严重匮乏。

(二)学生生态学基础认知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只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没有开设生态学基础课程,导致学生对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不明确,知识储备大多停留在初高中时期积累的大生物学内容,学生在理解一些生态学原理、生态过程时比较困难,产生厌学情绪。此外,景观生态学涉及众多的模型验算,简单的比如斑块特征指标的计算,较难的比如景观空间格局的数量研究方法,这对进入大学后没有学习过高等数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来说增加了学习负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实践教学项目设置不合理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严重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任务安排以传统生态学为基础开展调查,有关景观生态规划、景观地形、地貌分析等实验内容被忽视。

二、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重构知识内容体系

基于传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学科特点重构风景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内容体系,以景观生态学核心理论为基础,重点关注景观构成要素、景观空间格局、景观异质性、景观生态过程以及景观的尺度效应。一方面,根据学生学情,适当增加传统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点;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地理学相关知识内容。关键在于将这两部分内容与造园方法充分融合,结合景观结构组成要素、景观空间格局、景观异质性、景观生态过程和功能等重构知识体系,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知识点在不同类型景观设计中的实际运用,内容体系做到精练、简洁、实用。

(二)课堂教学改革

1.结合“互联网+教育”理念,利用“云班课”打造线上教学平台。将景观生态学相关教学资料、视频、问答题目等上传至手机App,学生通过线上自学、在线提问等方式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利用“云班课”提供的实时投屏等技术功能,打造现代化信息教学课堂,活跃课堂气氛。2.应用翻转课堂转变学生角色,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景观生态学涉及的概念和数学模型众多,这对没有生态学基础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来说,只靠课堂时间是很难全面掌握的。教师可以课前将重要知识点逐一制作成微课视频,学生反复观看视频后,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解答学生在视频学习中的疑问,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3.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开展教学。以教学大纲中“景观构成要素”一节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的穿戴设备在虚拟校园场景中向学生讲解景观构成要素(斑块、廊道和基质),并让学生在虚拟现实场景中自学不同景观要素的特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