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4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层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既影响着社会管理宏观政策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也直接反映出社会管理的整体绩效。因此,必须明晰当前重点,并努力寻求有效路径,促进基层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打好基层、夯实基础”。
关键词:
基层社会管理 创新 乌海市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因为大量社会需求来源于基层,大量社会问题产生在基层,大量社会矛盾根源在基层,只有搞好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的大厦才具有扎实的根基。因而,一定意义上讲,基层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既影响着社会管理宏观政策的有效贯彻和落实,也直接反映出社会管理的整体绩效。因此,必须明晰当前重点,并努力寻求有效路径,促进基层社会管理水平提升。
一、基层社会管理现状——以乌海市为例
乌海市辖3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人口50万,2004年实行城乡一体化改革,城市化率达94%,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与全国其他地级市相比,乌海市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城市化水平较高。当前,乌海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给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刻不容缓。具体工作中,基层社会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社区运转机制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社区工作联系责任机制和工作协调机构仍不健全,社区所辖改制企业移交工作不够规范,如少数破产、改制企业移交本单位职工组织、户籍、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关系时底子不清,情况不明,少数单位在将各项社会事务向社区移交时,不能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等等,给社区工作带来较多难度。与此同时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而社会管理体制落后,使一些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不能及时解决。
2、一些领导对基层社会管理认识不到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认为社会管理事杂面广,成绩体现难;有的认为社会管理在政绩考核中权重较低,干好干坏影响不大;有的认为社会管理耗时耗神,害怕被琐事缠身;有的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社会管理工作就能迎刃而解,基层社会管理是基层干部的事,与己关系不大。
3、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部分地方出现管理真空。目前,社区服务水平及质量仍无法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如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公共安全问题、居住环境优化问题、文体活动组织问题等较多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现在的社区居委会难以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实际上每日从事大量本来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管理粗放,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绝大部分问题在基层得不到有效解决,造成大量上访和。
4、基层自治与居民参与不足。社区参与是社区自治的基础,只有社区居民充分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协商和处置,社区自治才有萌芽和发育成长的土壤。目前我市社区参与总体处于初级水平,社区居民在社区事务和管理服务上参与不足,积极性不高,没有体现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民主形式。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
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打好基层、夯实基础”。为此,必须针对乌海存在的突出问题,选准突破口,从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不断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笔者认为,要从5个方面着力:
1、转变机制。由弱街道强社区过渡到撤街道建社区。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单位制的社会管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管理的复杂化,多元化,街道办事处逐渐成为了区政府与社区的传话筒,其具体管理职能弱化,且占据着人、财物等大部分基层社会管理资源。而最贴近居民的社区管理得不到应有重视和支持。因此,“撤街建区”不失为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可选路径。
下放人、权、责,由二级政府、四级管理向三级政府、三级服务转变。政府职能部门面向社区实现工作重心下移。一方面,加快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社会事务公共资源配置体制。另一方面,推动公共资源社会投入重心向下,重点扶持社区。并利用科技信息管理对社区服务做到网格化、精细化。
2、转变观念,加强认识。一调整“指挥棒”的内容。进一步把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纳入政绩考核内容,扭转各级干部的政绩观,切实提高对社会管理特别是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视程度。努力转变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工作重点,把及时了解掌握和化解基层社会管理中的问题作为核心工作来抓,把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和效能作为领导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强群众工作能力培训和锻炼,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二强化“治未病”的思想,变应急管理为日常管理。转变依靠强制力和威慑力保持社会稳定的传统观念,增强从“治未病”的思维和角度维持社会稳定的意识,改进与完善对容易引发社会纠纷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管理办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将社会矛盾主动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的能力。
3、加强社区功能,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随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职能转变的加快,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改革的深入,社区承担起越来越多的服务功能,服务居民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因此,必须加快强化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在社会救助、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区治安、权益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发挥作用。在工作实践中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社区自治经验,探索设立政务、卫生、文化服务中心,剥离原有村(社区)承担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逐步建立“两级统筹发展、三级管理服务”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要按照“强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将社区工作人员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主导居民服务。
4、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管理,共建和谐社区。树立“多中心”思想,积极支持和培育基层社会管理力量。坚持城市社区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管理。更多吸纳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管理,引导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区服务意识,更好地发挥党员干部、社会骨干、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
5、加大基层居民参与力度。居民参与是基层社会自治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基础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模式和发展方向,因此,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居民参与基层社会管理不足的现状和原因,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行为观念、社会文化、社区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扩大基层社会管理的居民参与度,实现参与数量和参与质量双提升。
三、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除了从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不断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还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动态协调与源头治理的关系
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是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因此,需要建立诉求表达机制、矛盾纠纷的滚动排查和预警机制、矛盾的调处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使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得到化解。另一方面,源头治理是治本之举。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民生、民主、民心问题。
2、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传统的社会管理主要是针对现实社会,但是在数字化时代,由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构成的虚拟社会越来越重要,它既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方便,也给人类工作和生活秩序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网上网下遥相呼应、互相放大,容易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善于统筹现实和虚拟两个方面。尤其要重视对虚拟社会的管理,真正做到趋利避害。
抓好党建工作,关键在基层、重点在落实。
都匀市“实”字为先,以“三亮一创”活动为载体,开启党建工作新模式,引领全市各项工作加速推进,5年来,真正做到工作实、措施实、为民实、成效实,切实响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与期盼。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实”。实施“广场问政”和“脱贫问政”,始终把扶贫工作、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完成生态移民、扶贫搬迁2550户9873人,全面消除贫困乡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3610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18.88%降至10.23%。
党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实”。坚持以绿色生态发展为理念,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大力实施“绿色都匀”三年行动计划,新增营造林面积8.5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面积4.5万亩,治理荒漠化面积16.58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从55.37%提升到59%。先后荣获全球绿色城市、中国十佳空气质量城市称中国宜居城镇等s誉称号。
党建引领城镇化建设“实”。按照做强城市、做大乡镇、做美农村的思路,加快推进全国新型城镇化县级市综合试点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57.99%,“双百城市”建设踏出坚实步伐。
党建引领改革创新“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政府职能持续转变,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基层活力持续增强,社会生产力持续解放和发展。
党建引领区域发展“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10.16亿元提高到190.54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6.85亿元提高到34.22亿元,工业增加值从28.39亿元提高到38.95亿元,年均增速均达到15%以上,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实”。立体式综合治理网络初见雏形,法治都匀、平安都匀建设继续推向前进,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入全省前列。
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都匀以深化“三亮一创”活动为抓手,以党建促政风带民风,让每一名党员成为优化发展环境的先锋模范,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妄为;以基层党建带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一个个社区、一栋栋楼宇、一类类人群中,织密基层组织之网,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推动全市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环境大优化。
“党建工作永远在路上”,要实现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在既有成绩基础上,都匀市再次发力,紧紧扭住党员责任担当主线,突出重点,创新机制,问责追责,以抓“实”党建助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实”字当先,都匀党建再发力!(责任编辑/蒙 B)
当前,以综合行政执法为创新点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大致呈现出三个基本取向,一是执法重心下移,表现为行政执法活动主要集中在基层区县;二是综合行政执法,表现为行政执法权主要由专门成立的综合性执法机构集中行使;三是集中实施行政处罚,表现在以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为综合行政执法的主线。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黄岛区)在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积极尝试三大取向的结合。在山东省人民政府专门作出的授权性文件基础上,创设黄岛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集中行使行政执法权。科学合理地确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职能权责,适度实现跨部门、跨领域执法一体化,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可以将其视为创新行政谭ㄌ逯聘母锏囊恢挚尚械哪J剑它呈现出若干看点。
黄岛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形式上的看点主要表现在集成式执法、执法规范化和执法高效能等方面。一是形成了统一执法,涵盖城管、交通、海洋、国土、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多领域的全部和部分执法,通过集成式执法解决了表面上“大盖帽满天飞”、实质上执法扰民的现象;二是促进了规范执法,尤其改变了以往各地城管执法普遍存在的执法失范现象,包括重复执法、交叉执法、选择执法、钓鱼执法甚至暴力执法等现象,改善了行政执法机构的形象;三是提升了执法效能,在解决乱执法的同时解决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多重执法障碍等原因造成的多领域执法不到位、法律被搁置、放任违法行为等不作为现象,维护了行政管理秩序,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综合行政执法保证了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了法律权威和法律秩序,提升了执法公信力和市民满意度,获得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初步认同,在总体上实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
黄岛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深层看点在于它推进了行政执法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学化、合理化。一是基于“决策-执行-监督”原则,构建和完善综合性行政执法体制。在管理与执法适度分离的前提下形成了以“决策-执行、专业-综合、巡察-协察、案审-法制”等为表征的结构化执法体系。二是基于“执法-管理-服务”逻辑,实现了一体化管理模式。以纵深推进的综合行政执法连同不断普遍化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基层地方促进传统行政管理及其实现方式的重构,有利于形成以管理为核心、以执法为保障、以服务为本质的政府治理新模式。三是基于“参与-执法-合作”思维,完善和发展行政主导、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促进市民参与综合行政执法过程,加强行政执法机构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更加有利于实现综合行政执法目标。
黄岛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还有其他若干具体看点:在执法观念上,形成“依法行政-综合执法-执法为民”的系统观念。一是将执法为民作为综合行政执法的根本原则;二是将依法行政作为综合行政执法的工作原则;三是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为综合行政执法的活动原则,以综合行政执法践行严明执法、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理念和原则,真正做到了以法为依循、以民为依归。
在工作体制上,一是开展面向市民的宣传和沟通工作,促使市民更多地了解、理解综合行政执法,拓展和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活动中的市民参与。二是完善与政府、政法部门的关系,按照法治原则审慎改进公检法与行政执法的关系,尤其改进了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面向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通过综合执法发现行政管理漏洞和政府服务不足,及时提出改进管理和加强服务的建议,促进政府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三是营造与镇街社区的良好关系,将基层社会治理与综合行政执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行政执法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在保障机制上,逐步形成了“党的建设-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保障体系。通过优化党建、良化队伍,深化执法改革;通过加强党的基层建设,促进执法工作;通过加强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依法治队-凭纪治队-以德治队”三位一体内部治理机制,确保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和高效能。
一、理顺一个关系
在宏观管理方面,着眼于理顺“一个关系”,即理顺区镇两级责权关系,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为转型发展“引路”。
首先,明确了乡镇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通过开展镇街机构改革评估等后续工作,进一步强化了乡镇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职能,各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挂牌和人员配备工作基本完成,提升了服务“三农”的工作水平。
其次,同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区行政审批中心管理办公室更名为区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大力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根据不同类型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下放部分管理权限,充实完善了镇街管理职责,正在研究较大的镇综合改革配套相关问题,超前谋划促进门楼镇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各项支持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双管单位的管理问题上,建立了统一协调工作制度,严格事权划分和人员编制管理,区直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督,较好地理顺了乡镇与区直业务部门的关系。
二、优化“两个结构”
在具体实践方面,着眼于找准服务基层转型发展的切入点,以镇街机构改革评估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结构和干部队伍结构,为转型发展“加油”。
一是统筹编制资源配置,优化组织结构。按照“精简、统一、高效”原则,综合设置了乡镇党政机构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新核定了人员编制,明确了具体岗位,机构编制更加符合基层工作实际。加强基层社区组织管理,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点明确了社区管理机构和岗位职责。制定出台了《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明确了人员配备、聘用、待遇、社会保障及考核激励等事项,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科学制定用编计划,优化队伍结构。改革后,进一步完善了镇街机构编制实名制、公示制,与基层党务、政务公开工作有机结合,强化社会监督。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竞争上岗,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将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扎实、学历层次较高的年轻干部选拔到乡镇领导和关键岗位,干部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将有限的编制资源向镇街紧缺岗位和关键部门倾斜,联合人社、组织等部门合理制定人员招考计划,各镇街均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安排,不强求统一,为基层单位补齐配强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障,基层水利服务、农村经管人才匮乏的情况有所缓解。
三、健全“三个体系”
在创新发展方面,将基层转型发展重点放在夯实发展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集中精力健全基层便民服务、农业公共服务和科学化考核评价三大服务体系,为转型发展“护航”。
第一,健全三级便民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为民服务全程制,实行“居站分设”管理模式,各镇街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村居设立了便民服务点,并将与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联网,逐步建立区、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实行“一站式”服务,乡镇所有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都在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建立镇街便民服务中心8所,村级便民服务点229个。切实提高了办事效率和便民服务水平,方便了基层群众。
第二,健全涉农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各镇街设立农业综合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利建设等机构,并按照专业对口、素质过硬、能力匹配的要求配备了涉农专业服务人才;畜牧兽医执法和动物卫生监督公共服务机构实行跨区域综合设置,由区垂直管理,基层涉农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一)围绕目标,夯实基础。法治建设事关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和各项政策,必须绝对确保政治方向上不发生偏差。根据上级部署和__区实际,今年__区依法治区工作的整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在“四个全面”上勇当排头兵的要求,围绕区委“123456”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快城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进程,为建设“生态__、科技高地、创业新城、乐活城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据此,依法治区办经过认真研究,确立今年依法治区工作目标是:落实建设一流法治城区“1+6”文件,加快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水平,打造公平公正、规范守信、高效透明的法治环境;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城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使依法治国决策在__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二)领导重视,全面部署。区委区政府部署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区工作后,依法治区办立即制定了工作方案(即“1+6”文件)。今年初,在区委五届二次党代会上,区委把贯彻落实“加快一流法治城区建设”列为今年重点工作,提出勇当“四个全面”尖兵的工作目标。3月初,区委区政府召开依法治区工作部署会,区委书记、区长及区几套班子悉数出席,对今年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和动员,把依法治区工作纳入“四个全面”统筹推进,旗帜鲜明地表明区委建设一流法治城区的坚强决心,有效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依法治区工作的积极性。前段时间,依法治区办对全区各单位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方案,制定了工作推进措施,并进一步梳理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任务。今年工作思路是:一个中心、两个保障、三个结合。一个中心是:推进落实“1+6”文件。两个保障是:加强依法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和努力推进中国法治创新服务基地建设。三个结合:一是探索法治建设与政治建设结合。抓领导这个“关键少数”学法尊法守法护法,提升行政首长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助推政治文明。二是探索法治建设与基层社会建设结合。重点推进法治框架下多方协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工作,夯实社会稳定基础,助推基层治理。三是探索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选择有条件的创新平台,通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市场秩序、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引进和培育高端法律服务业等工作,助推“高端引领、创新驱动”。
(三)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根据区委“1+6”文件要求,依法治区办协调各牵头部门,结合实际,相互协作,推出了系列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一是营造氛围。今年4月份区依法治区办与区政协办、区法制办一起谋划了今年第一季度法治政府建设协商议政会,38个有关单位和一批政协委员参加议政会;8月18日,区依法治区办又专门主持召开了__区《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__法治城区建设的建议》区政协1号提案推进会,对法治城区建设的几项重点工作作出了部署。7月份,区依法治区办联合区人大法工委、区教育局举办了人大代表视察法治进校园工作,研究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此营造全社会重视、营造了法治建设的氛围。二是凝聚合力。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是依法治区工作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区办紧紧依靠区委区政府,积极争取领导支持,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同时,依法治区办分别到八个街道调研,与文件中六个牵头单位对接,开年即召开司法所长及依法治区工作会议,经常性地到各部门到街道沟通协调,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三是细化责任。实行项目化管理,制定《一流法治城区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法治框架下化解基层矛盾工作任务分解表》及其实施意见,按季度细化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工作任务,每月了解工作动态,及时跟进协调具体问题。四是加强督导。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区依法治区办密切配合,组成联合督查小组,制定《__区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区重点工作督查方案》,将定期开展督促检查。依法治区办经常主动向区委区政府督查室汇报工作推进情况。8月18日市局蒋溪林局长到__区调研在法治框架下矛盾化解工作,为这项工作指明方向、注入动力。五是落实考核。3月10日,区委区政府专门召开了考核会议,研究决定把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对领导干部和各级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依法治区办于6月25日制定出了56项考核指标的《__区依法治区工作评估标准》及实施细则,已印发全区18个党群部门实施,为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六是培育亮点。依法治区办将联合相关部门和街道创新工作,挖掘亮点,加大
宣传,尽快形成工作成效。重点培育区人力资源局打造以企业责任主体的劳资纠纷源头稳控体系工作、团区委创新青少年社区矫正机制改革工作、__街道依法治街工作、__街道在法治框架下化解基层矛盾工作、__街道在天安数码城筹建法律服务平台工作、推广横岗街道调解司法确认工作。__街道在法治框架下化解基层矛盾的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并召开全区现场会。(四)多点开花,取得成效。区依法治区办强力推进法治框架下化解基层矛盾框架省级试点工作,构建三级调解网络、整合三大调解体系、推广调解司法确认制度、完善涉法涉诉法律援助机制等,工作经验在全市交流推广。区法制办进一步完善权责清单,截至2015年7月底,共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137件,拟保留115件,修改9件、废止和宣布失效13件,确保政府决策的合法性、有效性。区人大在__街道__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挂牌建立全市首个立法联系点,及时反馈基层立法意见建议,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区纪委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通效能监察系统,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建立健全防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常态化制度的实施方案》,形成纠治“”的高压态势。区委宣传部、区人大、区政协的法治建设专项课题调研工作也已铺开,部分调研课题已结题,涉及依法治区工作的建议和提案正顺利推进之中。区委政法委牵头各部门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区公安专项改革、法警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区法院在全市法院系统率先启动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区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委会职能,实行专职委员列席不捕案件讨论!机制、取保候审案件备案审查通报机制和检委会委员督察案件机制。__公安分局进一步完善了“一中心三制度”,提高了执法办案质量,首创了驻看守所法制员制度,组建了收押中队。区司法局扎实做好“六五”普法迎检工作。__街道打造人民调解“111”、“333”工程顺利进行。__街道启动法治文化公园和法治广场后序工程建设。__街道积极服务华为等企业发展,精心构建多方协同化解矛盾大格局,工作初见成效。横岗街道送法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等法律“四进”工作顺利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作成效显著。南湾街道继续建设联创科技园法治宣传示范点,推出了“社区法治学堂”等系列法治惠民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下一步,我们紧紧围绕区委的中心工作,认真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重点推进“1+6”文件各项工作落实。
该项工作已于20__年底正式启动,我科将协调督导按法治框架解决基层矛盾、工作机制改革等239项工作的落实。
二是全面贯彻落实我区按法治框架解决基层矛盾的各项工作,探索依法化解矛盾纠纷长效机制,为推进法治框架下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三是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依法治区各项工作目标要求,分领域分类别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梳理,建立健全各领域规章制度,消除制度之间交叉、重叠、冲突、缺漏等问题,全面加强政策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有效性。
一、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
回顾上半年以来的工作,总结起来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即法制宣传工作与维护稳定相结合;法制宣传工作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法制宣传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法宣干部熟悉法律,有工作经验的特长,围绕中心工作,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提升法制宣传的效果,提高司法行政部门的公信力。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目标考评。为了抓好今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根据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办法,制定了2012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县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2、积极开展法律“六进”,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县普法办制定出台了《“法律六进”活动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了活动开展。对各级机关部门进行法律知识轮训;把农村普法作为工作重点;对社区居民采取“四个一”的方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深入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反对不正当竞争等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各单位普遍建立了政务公开栏、公示栏以及执法内容宣传栏,开展了“文明服务窗口”和“依法办事单位”争创活动,建设了一批文明单位。今年是省级普法验收年,县普法办认真贯彻县司法行政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认真做好迎接省级验收的准备工作。
3、将普法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相连。“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轨道,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
二、公证工作
2012年上半年共办理各项公证46件,其中涉外民事11件,国内民事35件。公证人员重点抓好了进一步增强为“三农”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的工作。通过设立咨询台、发放联系卡、赶法律大集等多种形式,宣传公证法律制度,不断扩大公证服务的覆盖面,扩大业务领域。我处在三月一日公证法实施四周年之际,与县依法治县办、县司法局宣传股密切配合,以“公证进万家,受益你我他”、“弘扬公平正义,共建和谐逊克”为主题宣传口号,发放宣传单三百五十余份,在奇克镇繁华路段设立咨询台,解答法律咨询87人次,逊克县电视台对这次宣传活动进行了滚动播出,进一步扩大了公证工作的社会影响。
三、律师工作四、法律援助工作五、基层工作六、刑释解教工作
我县去年刑满释放人员共23人,今年上半年刑满释放人员共7人。在今年上半年即3月中旬组织释放人员10人进行了进行政策学习和实用技能培训学习。针对农村籍的释放人员主要就农业技术方面进行培训学习,以及农村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针对城镇籍的释放人员主要从树立正确人生观,开展就业渠道上进行知识和培训。其中有1名开了化妆品商店。
七、队伍建设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提高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将队伍建设贯穿整个工作的始终。围绕全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纪律作风的明显好转,法律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法律保障进一步完善,社会形象明显改观的目标,一是抓班子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班子内部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二是抓队伍素质提高,以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载体,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全体干部业务素质,达到内增素质,外树形象的目标,确保队伍不出现违法违纪的现象。三是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以制度管人,目标压人,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良好局面,为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打下基础。
二、存在的不足。
上半年以来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仍存在个别人工作责任心不强,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工作失误,工作质量低下的问题。二是抓工作落实和推进工作力度不够。有些人精神状态不佳,争先创优信心不足,抓工作落实的方法停留在安排部署层面上,不能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面对面指导,致使有些工作浮在面上,落不到实处。对以上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年工作基本思路
结合司法行政工作的法律保障职能和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的三大职能,确定2012年下半年司法行政工作基本思路是:
一、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通过开展“法律赶集”和“送法下乡”活动,加强基层普法组织特别是企业、学校等重点对象的法律宣传教育。
二、进一步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工作,深入研究推动律师、司法鉴定、公证服务向基层社会和广大群众延伸的方式方法,扩大法律援助面,提高法律援助质量。
三、开展人民调解八进工程,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力度,继续规范调解程序、调解档案,坚持纠纷月统计分析,加大排调力度,扩大调处范围,提高调处质量。
四、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以建立“学习型机关”为载体,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加大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全体干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为进一步深化“平安螺阳”创建活动,补齐基层社会治理短板,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近三年来螺阳镇持续开展“千名干部访万家”活动,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
参照2015年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集中开展“千名干部访万家”的入户访视活动(惠委办〔2015〕95号文)的做法以及惠委办〔2017〕59号文件精神,螺阳镇制定《螺阳镇入户访视工作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开展入户访视工作。各村各工作片成立入户访视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并配强工作力量,强化工作保障;明确走访的时间安排、走访对象等事项,确保走访活动覆盖到全镇各村各户,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各村村主干要要认真履职 ,做好牵头作用,密切配合县直挂钩部门、镇机关以及镇直单位开展行之有效的入户访视工作,切实推动访视工作取得成效。
二、有的放矢,把握重点
在镇综治工作例会上与会同志认真分析我镇“安全感率”和“执法满意率”时常处于低位徘徊的原因,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分别制定提升“三率”的具体工作措施办法。“千名干部访万家”工作宣传抓住三个重点群体:一个重点群体是全镇辖区内的9700多名中小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每年积极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通过学校分发《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纸质宣传材料,介绍螺阳镇平安创建的具体做法和工作成效,同时通过综治“三率”书面测评征求学生家长对综治平安建设的意见建议,有效提升群众平安建设的参与率和知晓率。第二个重点群体是城南工业园区2万多位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南工业园区管委会的配合下,镇综治办集中园区内企业厂长、经理和外来工代表召开平安建设座谈会,通报螺阳镇平安建设工作情况,倾听企业及外来务工人员对平安建设的意见建议,并针对性制定了方便外来工办理社会治安综合保险理赔办法和加强园区范围内的夜间巡逻等整改意见。第三个重点群体为侵财类案件中财产受到损失的群众,与螺阳派出所紧密结合,每周统计汇总螺阳镇侵财类案件被盗等群众信息逐一与群众电话联系,告知社会治安综合保险理赔方式,协助理赔,最大程度挽回群众损。在全面入户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家长测评回执中的“不满意”对象、有意见建议的外来工人员和发生侵财类受害群体进行重点入户宣传,协助办理保险理赔,宣传解释政策,介绍镇村平安建设的具体做法,协调解决群众不满意的问题。
三、督促检查,取得实效
“千名干部访万家”入户访视专项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村听民声、访民意、排民忧、解民难,党委政府明确在每周一晚听取驻村干部汇报入户访视整改意见函的整改情况,每周五下午听取村主干汇报入户访视整改意见函的落实情况。成立镇督查组,做好督查工作,主要督查基层干警、村两委成员入户访视情况、宣传措施落实情况,督查组将根据汇总民情日记表随机抽取固定电话,询问入户访视落实情况;对工作流于形式、事项问题处理不力的,将坚决予以通报,责令整改;对包户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入户访视走过场的、存在问题突出的、工作成效不明显的、屡次通报未整改的责任人,责令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对其进行“补课”,并对直接责任人实施效能问责。
2019年螺阳镇在2017年、2018年全面入户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干部开展“千名干部访万家”入户宣传访视活动,截止3月份累计入5863户,其中放心户4561户,一般户1283户,重点户19户,收集意见72条,其中治安类37条,已解决34条、正在解决2条、近期不能解决1条;民生类35条,已解决33条、正在解决2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关于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深化平安建设工作会议的部署,紧紧围绕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以增强公众安全感为立足点,以基层、行业平安促社会平安,积小安为大安,着力解决平安单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确保人心思稳、人心思进,确保稳定和谐,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为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层社会环境。
二、总体目标
实现“一个确保、三个不发生和三无目标”,即确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目标管理任务,不发生重大群众性事件,不发生规模越级集体上访,不发生极端事件,全局无上访、无积案、无重大案件。
三、主要任务
(一)全力维护政治安全。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配合国家安全、政法、公安、司法等部门,及时掌握情况,互通信息。依法严厉打击和防范组织的渗透,教育全体干部职工和家属、亲属不信、不传、不参与组织的一切活动,把单位营造成“无”的一方净土。
(二)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继续深化矛盾纠纷的排查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早化解。对涉及群众利益、容易引发影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如公益性项目建设、市政园林工程、保障性住房等,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科学民主决策。对行业中容易诱发的矛盾纠纷,如征地拆迁、农民公寓质量诉求、农民工工资拖欠、建筑伤害赔偿、企业改制重新安置等,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职能范围内的事,做到随到随办,解决问题不过夜。需要多部门协商解决的积极协调,不让事态扩大,不上交矛盾,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矛盾聚焦领域,深入走访,摸清根源,“对症下药”。以“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停访息诉”为目标,对合理诉求解决到位,不合理诉求解释到位,确有困难的帮扶到位,无理缠访的说服教育到位,切实增强化解矛盾纠纷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筑牢治安防控体系。按照区综治委的统一部署,做好党员干部的义务巡防,重点部位的治安防患工作。积极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加强局内部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大技术防控的投入,电子监控纳入区“天网”工程,确保使用率达到100%。
(四)严格公共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机关单位用水、用电、用气、消防等安全措施,每月一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办公电脑的管理,防止信息泄密,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加强司机的教育管理,防止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杜绝枪支弹药、易燃易爆物品和剧毒物品流入,定期清查,一旦发现及时上交有关部门处理。加强节假日值班,确保安全稳定。
(五)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对建筑工地流动人口的管理,实行登记造册,每年进行二次普查,要求务工人员无吸毒、无艾滋病、无重大传染病、无严重精神障碍,遵纪守法,落实计生措施。定期进行教育培训,增强法制意识,依法维护切身利益,不断提高技能,提高流动人员的归属感、幸福感。特别对少数民族地位的人员如新疆、的人员,及时掌握动态,加强管控,严防出问题。对有极端行为的及时辞退,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六)深入推进依法治理。根据“六五”普法要求,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实际工作中,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依法整顿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强化招投标、标后监管,加强政府投资和国有资金项目的查处力度,努力使全区建筑市场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依法强化建设工程监管,对所有续建、在建、新建工程项目实行强力监管,确保所有工程建成优良、高效、节约、廉洁、政府和群众满意工程。建立健全建筑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对建筑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和要求。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严格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规范、标准,督促建设各方主体履行各自安全生产责任;依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热心为群众服务,热情为群众办事,将好事办实。对群众的诉求,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声。
(七)拓展提升平安创建。大力开展创建平安单位建设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与区组织、宣传、有线电视、电台等媒体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及时反映我局在创建工作中,好的典型及做法。将干部职工的家庭纳入平安单位创建,同时,要求将挂点帮扶新港镇官洲村纳入村(社区)平安创建,努力将这项工作延伸到建筑工地,努力打造平安德化小区、平安道路工程,提升平安创建的成果。平安创建达到零发案、零犯罪、零事故、矛盾零上交。
(八)加快科技信息化建设。按照全市要求,各单位的创建活动纳入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平安建设智能化水平。加快我局智能化办公步伐,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办事效能,为项目建设、为群众、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信息公开做到快捷、及时、准确,增加透明度、诚信度。
一、工商行政管理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工商行政管理的自身禀赋和固有功能,使其成为实现社会管理机制科学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一)工商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社会管理手段,而工商行政管理在其中具有独特作用。工商行政管理是维护人民群众权益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寻求公正的制度化途径,同时在社会管理中又是最具国家强制力的方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使国家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权,依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化解生产经营和消费中的纷争矛盾,本身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正的过程,也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活动将法律条文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精神贯彻到每个具体案件的处理中,体现法律的公信,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进而提高社会管理品质、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是通过法治途径实现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是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工商行政管理是实现社会管理机制科学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工商行政管理能够通过确认、保护、调解、制约等功能,为社会管理任务的完成和有关社会管理主体依法履行职责提供公正、有效的法律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过有效实施市场主体准入,依法确认各类市场主体行为,正确有效履行社会管理职能;通过积极调解化解经营、消费中的矛盾纠纷,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依法管理社会事务:通过对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非法经营等行为予以查处惩治,促进社会管理中的各类生产经营者守法经营。
(三)工商行政管理参与社会管理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较高的社会,必然是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较高的社会。在法治社会,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不仅要求有完备的立法,而且要求社会成员切实遵守相关法律,要求有关管理主体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工商行政管理的统一性、专业性、公开性以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法律上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使其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其他社会管理方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优势。
二、工商行政管理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特殊的职能特性
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然是社会管理的直接参与者,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加快,社会分工的细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越来越复杂,参与社会管理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鲜明的职能特性。
(一)管理性
社会管理顾名思义,重在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管理。工商执法是国家强制性的执行机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查处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就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平正义,保护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管理。这种管理职能的发挥,能直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为社会管理活动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服务性
为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提供公共服务,是工商部门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如通过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与培训,可以提高公众学法、知法、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12315消费投诉的受理与调解,可以及时化解消费纠纷和矛盾,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通过开展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可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达到服务群众,接受监督的目的。
(三)引导性
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社会局面的稳定,要求确立整个社会的理性和法律价值观,确立法治权威成为主导的社会运转核心理念,这是优化社会管理效能的基础和保证。工商部门的法律宣传,正是发挥法律引导功能,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的重要手段。
(四)预防性
预防矛盾发生、避免矛盾激化是做好社会管理的关键。消费纠纷的受理和调解,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矛盾,通过依法协商,使当事人双方互相谅解,达成一致意见,防止矛盾纠纷的升级,起到独特的预防功能。加强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也在于防患于未然,起到事前防范作用。
(五)资源性
工商机关在基层都设有丁商所,是行政机关为数不多的,机构一直延伸到基层的单位。管理对象涉及面广,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广大消费者,具有接触群众多,接触群体复杂等特点,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更易于发挥职能作用。
三、发挥工商部门职能优势,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意味着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等。因此,工商部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做到刚柔相济、多管齐下、综合实施,软办法要有效,把情、理、法融为一体;硬办法要用好,该严的一定要严。同时,还要发挥好社会组织功能,实现综合协调,齐抓共管。
(一)以加强基层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创新化解矛盾的组织机制
社会矛盾的源头在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现象在基层。社会管理需要从最有效的单元抓起,把社会管理和服务延伸到每一个单元个体,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必要前提和步骤。工商所是工商机关的最基层组织,是工商事业发展、职能作用发挥的根基,也是工商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的基础和抓手。一要加强基层工商所建设,实现社会管理组织的细胞化。加强重心下移,推进工商所职能职责到位,发挥工商所零距离接触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近距离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势。二要加强工商所的能力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要开展工商所规范化建设,在组织机构、干部队伍、业务能力、所务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水平。三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着力提高社会管理的快速反应力。四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队伍建设,多渠道、多方位、多举措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基层执法第一线。
(二)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先导,进一步完善社会
矛盾源头的治理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是从源头上治理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工商部门也承担着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能。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各级工商部门要不断创新法律法规政策宣传的方式,拓宽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渠道,提高群众的法律知识。其次,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法治宣传教育,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矛盾有效化解。再次,要切实以“六五”普法为契机,发挥网络宣传优势,利用微博、QQ群和手机短信等信息平台,加强法制宣传,形成全社会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最后,要组织开展送法下乡入户,以开展法律培训、法律知识宣讲、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广大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
(三)以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为重点,进一步畅通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
行政管理很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服务促进管理,各级工商部门要积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将矛盾纠纷逐级化解,取得群众的真诚支持。一是在每个窗口岗位和基层工商所设置举报箱,公布监督举报电话,设置科(股)长、局长值班岗,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设置电子评价系统。二是通过内、外网站设置监督举报电子邮箱、留言栏,实现网上互动,及时答复相关问题,实现网上监督,定期进行网上效能监察。三是发挥12315投诉平台作用,做到12315消费维权电话一打即通、快速反应。及时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提高申诉举报的解决效率,实现集中指挥调度。四是发挥“一会两站(消费者协会、维权站、投诉站)”监督作用,推进“一会两站”服务到车站、机场、旅游景点。在消费投诉较多的市场、商场建立消费维权服务(岗),使消费者切实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工商人员就在眼前。现场帮助群众及时处理消费纠纷,化解矛盾。五是开展“月月3.15”维权主题宣传活动。要突出重点行业专项整治,采取科室与旗区局联办的方式,按照不同时期的监管重点设置不同的主题,开展“月月3.15"活动,不断提升工商部门社会影响力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六是落实好“局长接待日”制度。及时安排局长接待、接访活动,现场解答解决相关问题,同时积极参与《鄂尔多斯行风热线》节目,在节目中回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七是实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回访。确定回访对象、明确回访课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主动征求意见建议,改进作风,多渠道倾听广大群众和监管对象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听取相关部门的评价和建议。八是抓好述职述廉活动。深入开展基层工商局、基层工商所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活动,向地方党政领导、各有关部门和广大监管服务对象广泛宣传工商职能,使地方党政领导和监管服务对象更加关心工商、理解工商、增进社会各界对工商工作的支持、理解和信任。
(四)以坚持执法为民为第一根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工商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真正明确“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工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加大食品安全、消费纠纷、不正当竞争等案件的化解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一是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是工商行政管理的生命线,监管执法是工商行政管理第一责任的理念。要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切认识到,不严格监管执法,我们就是渎职、失职;不严格监管执法,工商部门就没有执行力和公信力:不严格监管执法,工商部门就在工作中没有作为,在人民群众和地方党政中没有地位。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履行监管执法职能,切实做到对食品、药品、农资、成品油等重要商品的监管绝不放松;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虚假违法广告、无证照经营、两虚一逃等违法行为案件的查处绝不留情。对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传销直销等行为的打击绝不手软。二是要创新执法办案的工作机制。要打破科室监管界线,整合执法资源,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着力解决政府关注、群众关心、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两虚一逃”、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食品药品安全等突出问题。三是要拓展执法办案领域。要从无照经营、假冒伪劣等单一领域向公用企业、垄断企业、传销直销、电子商务等与百姓生活密切关联的行业拓展。重点开展好金融行业、煤炭行业、房地产行业、汽车销售行业、娱乐业以及中介机构等专项整治工作。四是要充分应用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和食品质量抽样检验等手段,强化电子监管和信息网络化的综合应用。要积极引导和督促食品经营者、农资经营者、广告经营者和其他经营者建立相应的信息网络化体系,并逐步形成与监管部门信息网络化体系的对接,努力提高监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五)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服务水平。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服务于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确立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只有主动地把工商工作摆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才能更好地履行执法为民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责任,才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工商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应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民生等重大决策部署,继续完善和落实服务大局的措施,充分发挥工商在市场主体准入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维护公平正义。一是要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框架内,本着能放宽的就要放宽的原则,支持全民创业。要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框架内,通过出台放宽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全民创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力,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二是要认真落实各项服务措施,本着该简化的要简化的原则,为企业发展提供绿色通道。要优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时限,畅通绿色通道,推行网上核准名称、网上年检、实行“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市委、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项目、大型投资项目,继续实行全程代办服务,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为投资主体提供方便。三是要创新服务发展思路,本着既合法又超前的原则,为企业提供新的服务。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凡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可以探索;凡是有利于促进新兴经济发展的方式都可以试行。进一步加强市场主体信息动态监测和信息数据库建设,形成更专业、更具有借鉴性的报告,为党委、政府了解企业发展动态、研判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参考。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处,为市人民检察院机关科级内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办理枣庄市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未成年人刑事抗诉、上诉案件;指导、督察下级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工作;开展对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调研分析,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这一做法打破了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由多个业务部门承担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捕、诉、监、防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促进了政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和未成年人犯罪社会帮教体系建设,实现了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全程保护。枣庄市编办 E:TC
龙口市出台机关事业单位机构及干部职数管理规定
一是严格控制机构设置。规定正、副科级机构,人员编制在12名及以下的一般不设置内设机构;副科级以下(不含副科级)机构原则上不设置内设机构。二是严格控制领导职数。副科级及以下机构(不含内设机构),编制在12名及以下的,按2职配备;13名—50名的,按3职配备;51名—150名的,按4职配备;151名及以上的,配备最多不超过5职。内设的副科级及以下机构,原则上按1职配备。三是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姜晓洁 E:YWJ
广饶县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源
为建立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广饶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作出一系列调整,将县卫生局所属事业单位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调整为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管理,并在县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内设机构医疗保险股挂牌子,职能划转县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从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从事新农合业务的专职人员中,选调了23名工作人员充实到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专职从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业务工作,由县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业务指导。广饶县编办 E:CWK
邹城市开展事业建制中介机构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一是明确工作重点。以“清理、整顿、规范、发展”为原则,重点整治机关事业单位利用行政职权强制服务与强制收费、国家工作人员通过市场中介组织谋取不正当利益、市场中介组织违规违法经营以及严重经济犯罪等行为,切断政府机关与市场中介组织的利益联系,促进市场中介组织独立公正执业。
二是分类进行治理。对能够剥离经营性中介活动的逐步剥离;暂不能剥离的,进一步加强监管,规范运行;对从事经营活动、条件成熟的予以改企转制;对改企转制条件不成熟的,根据“机构人员分设、职能分离、财务分账、办公场所分开”的要求,逐步实现与原主管部门脱钩。
三是全面实施到位。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实施方案,将任务细化为调查摸底、自查自纠、实地调研、建议实施、总结上报、迎查整改6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时限、工作措施、任务目标和负责人,分步骤、按批次全面规范事业建制中介机构运行。邹城市编办 钱锐 E:LQF
青岛市城阳区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012年以来,在城镇新建小区建立了2处公办幼儿园,在各街道按照省定办园标准建立了6处公办中心幼儿园,形成以政府办园为示范、社区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新建的8处公办幼儿园可容纳幼儿2800余名,有效缓解了适龄幼儿“入园难”问题。二是强化机构编制保障。将8处公办幼儿园核定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将原实验幼儿园由经费自理调整为财政拨款,按照标准核定了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并为全区达到省、市级示范幼儿园标准的社区幼儿园各配备1名公办教师。三是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完善幼儿园教师补充和流动机制,会同区教体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编制全区公办幼儿教师招聘计划,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选派一批优秀公办幼儿教师充实到农村集体幼儿园任职。今后,全区中小学撤点并校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将优先用于建设公办幼儿园。青岛市城阳区编办 E:ZZJ
即墨市创新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一是调整城市管理体制框架,提高管理效能。调整市城管委成员,明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城管委主任,将城管委办公室由城建局改设到城管执法局,城管执法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减少中间决策、执行层级,有效提升了政策制度制定、落实效率。明确由城管执法局具体承担城市管理目标任务的分解、协调督促和检查考核任务,并负责牵头研究解决城市管理有关问题。
二是强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实现执法全覆盖。探索建立了镇域综合执法机制,由城管执法局在各镇、街道设置综合执法中队。各中队实行城管执法局和基层乡镇政府双重管理,以城管执法局名义开展执法,接受其业务指导,从而有效健全了横到边、竖到底的城市管理执法网络。
三是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杜绝监管空白。明确城管执法局、规划局、国土局、公安局、商务局及基层乡镇政府等执法主体、协管部门责任,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针对性与协调性,形成管理与执法合力,逐步建立城市管理重点领域监管长效机制。即墨市编办 E:ZZJ
鱼台县编办加强实名制数据库动态管理
一是推进机构编制信息化,提高数据安全性。在加强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信息的安全管理,通过网络物理隔离、安装防火墙、设置访问权限等手段确保文件资料的安全性。做好电子资料备份工作,以光盘、移动硬盘为载体,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止信息丢失。
二是保证数据内容最新化,提高数据库准确性。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变动情况按照所在部门实有人数、在库人数、人员调整等情况综合分析,坚持逐一核实,有错误或信息不全的,要求单位进行修改补充,并在出示修改的依据之后再进行信息录入,确保部门(单位)实际在编人员与实名制数据库信息相符。
三是实现信息维护日常化,提高数据库稳定性。建立机构编制信息维护工作的长效机制,实行月报制、零报制等制度,要求各单位将每月的干部调整、人员调动、新增人员、退休、辞职辞退、死亡等变化情况定期上报,确保数据库内容及时更新。鱼台县编办 杨骆 E:LQF
泰安市岱岳区完善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
一是实行“三化管理”,强化源头控制。审批程序化:坚持“三个一”原则,即由区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区编办一家承办、区编委或区编办一家行文。机构编制调整动态化:在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中,对65项机构编制事项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撤销机构5个,对畜牧兽医、商务、教育等系统的12个机构进行整合。机构编制管理信息化:开通“岱岳机构编制网”,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促进资源共享。二是实施“三个创新”,激发工作活力。创新管理体制,以理顺管理体制为出发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教师编制管理、公立医院改革等工作;创新监督手段,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履职情况评估办法,建立全民性、常规化的履职评估机制;创新工作理念,强化工作考核,提升工作效能。泰安市岱岳区编办 E:FQJ
青岛开发区实现房地产登记“一站式”服务
一、当前宁波市社会管理存在问题及其体制原因
(一)主要问题:一是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如城乡社保差距较大,以医疗保险为例,农村虽然实现了广覆盖,但筹资方式落后、受益面窄、补偿水平不高,全市平均补偿水平仅在25%―30%。二是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如在医疗基础水平方面,2005年(下同)宁波每千人病床数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12位;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8位。在教育事业方面,总体上仍处于量的扩张上,还未实现质的飞跃。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远远落后于深圳、青岛等城市。三是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较大。目前,宁波处于中下阶层的人数达48.3%;城乡收入差距也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1∶1。四是社会不稳定因素比较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时有发生,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特殊人群违法犯罪特别是外来人口犯罪的问题比较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也不容乐观。
(二)体制原因:一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薄弱。主要是行政化倾向突出,由于利益驱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等原因,公共财政体系不够健全,大量本应由社会组织承接的公共服务项目仍由政府部门生产或提供,而不少本应由政府“买单”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事业难以尽快发展。二是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不顺。主要是“管办分离”步伐不快,导致“管的管不好,办的办不活”;社会资金进入这些行业的“门槛”依然过高,竞争不充分,使社会事业发展缺乏活力。三是利益协调机制不全。政府在社会政策的制订上不够规范,带来了不同群体在收入分配、接受教育等方面的机会和起点不均等;社会法治水平仍然很低,特别在涉及群众具体利益方面的执法、司法和基层民主法治中,存在公平公正不够的问题。四是社会组织作用不强。由于政府让权不足、扶持机制不全、功能相对弱小等因素,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结构失衡,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强,未能形成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有效载体,导致社会管理整体合力不够。
二、宁波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标:建立“主体多元、责任明晰、合作互动”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社会化。
1.主体多元。一方面,要重塑社会组织,激发其活力,使之具有自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要推进社区建设和村居自治,不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各类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公民和基层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制度化。
2.责任明晰。其中政府的责任主要是负责社会管理的政策指引和依法监管,重点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的责任主要是负责好各种社会事务的具体管理服务工作,包括提供社会服务,加强社会自律,反映社会诉求,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所没有或难以发挥的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对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关心职工权益、确保生产安全、热心公益事业、保护环境资源等;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责任主要是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全体公民作为社会构成的主体,在党和政府搭建方便公民参与管理的平台的同时,切实树立起主人翁意识,自觉主动地参与社会管理。
3.合作互动。具体可分两个层面:一是政府与其他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包括政府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公共服务、政府向社会组织委托管理事务、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互动,等等。二是除政府之外其它不同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如不同社会组织之间需要相互配合,社会组织与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等等。
(二)基本原则:即“公共物品供给灵便、市民需求回应灵敏、利益协调公平灵活、社会秩序稳而灵动”的四大原则,这是检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1.“公共产品供给灵便原则”是指为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要更灵活更便捷,以降低公共产品供给成本,提高公共产品使用效率;
2.“市民需求回应灵敏原则”是指对市民有关民主政治、教育卫生、文化生活等方面需求的反应必须及时而负责;
3.“利益协调公平灵活原则”是指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立足点要公平,调节手段要灵活;
4.“社会秩序稳而灵动原则”是指既要防止社会过活而纷乱、动荡不安,又要防止社会过稳而不活、一潭死水。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五大重点领域
(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体现责任、服务和法治理念的开放、服务、法治型的政府。
1.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在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和“法律至上”观念的同时,将“企业家政府”的理念引入到政府管理中,使政府成为“理性的经济人”,真正把各类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把社会自我调节的管理职能交给社会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实现服务政府和有限政府的目标。
2.改革行政组织体制。依据公共服务受益范围和服务层次,加快建立市县两级公共服务分工体制;加快公共服务领域“管办分离”,设置机构独立的公共服务管理委员会,将教育、卫生、文化等承担公共服务职责的事业单位整建制划入公共服务管理委员会管理;推进行政资源整合,调整和理顺现行分散于各部门的如食品安全、药品流通、计生工作等管理职能,实行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两统一”。
3.创新公共服务方式。突破政府服务职能边界,实现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当前,要尽快形成以“81890”为核心的全市社区服务管理综合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平台,尤其对“81890”拓宽覆盖的区域提供转接平台等有效的技术支撑,以扩大服务空间和范围;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公共服务社会化方面的改革,建立起公共产品机制和充分竞争机制,使公共服务资源由部门配置向全社会配置转变;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社会事业,抓紧制定《宁波市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成果购买、消费补贴、委托服务、项目资助等多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4.建设公共财政制度。坚持财政的“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强化政府提供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职责,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
5.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改革公众参与机制,明确凡是未公示的重大决策事项不能上市政府常务会议,真正做到“人民知晓、人民讨论、人民检查”;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探索乡镇政府对辖区违法现象进行执法处理的有效办法,推动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种不良现象。
(二)创新社会治理结构。按照促进政府与社会互动的要求,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动社会组织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1.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功能。制定《宁波市社会组织促进条例》,取消“一业一会”等行业协会非竞争性原则限制,构筑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建立服务型登记管理制度,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协会主管部门的新二元管理模式”,确保社会组织的民间性和自主性;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引导它们增强对社会的回应功能。
2.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乡镇政务服务中心,下放“七站八所”垂直管理权限,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整合村民自治功能,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发展以专业协会为基础、以技术推广部门为补充的综合性合作经济服务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网;发展农村民主,发挥村民管理村级事务的主体作用。
3.创新街道管理体制。合理确定街道办事处职能,重点承担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任务,剥离经济管理事务;理顺政府部门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推进专业管理部门重心下移;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剥离其公共服务职能,相关公共服务事项向所在区购买。
4.构建社区新型管理服务模式。全面推广社区居委会直选制度和居委会定期报告制度,促进居民自治;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推进“居站分离”;发展义工组织,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构筑社区服务和公共安全体系。
(三)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公共产品供给的总量与质量相统一,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公共环境建设,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建立“经费市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城乡学校优质师资流动和轮岗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资助资金,支持在外来务工人员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创办民办学校;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创办经济实体、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构建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动、教学与生产衔接的实习实训体系;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2.构建基本卫生保健体系。全面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建立社区卫生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行城乡社区医疗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扩大社区医疗就诊报销比例,实施社区医生就诊补助,推动“小病在社区就诊、大病进医院治疗”;改革县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方式,采用政府采购模式,对较好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承担公共卫生职责的医疗机构给予财政上的奖励或补助;构建公平普惠的医保制度,实施健康城市计划,确保全民基本健康需求;抓紧建设市级公共卫生应急中心,探索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一员一图一网”服务体系(即每村设一名公共卫生联络员、一张公共卫生应急路径图和一张农村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网)。
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馆管理体制,建立由文化馆中心馆为主与服务不同群体的文化分馆为辅的管理网络,加快形成以“总分馆制”为基础的公共文化管理体系;以建设图书馆之城和博物馆之城为标志,带动东海明珠、村落和社区文化宫创建工作,着力构建以“10分钟文化圈”为基调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打造“书香宁波”全民读书节、“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等群众文化品牌,构筑市、县、镇、村“四级群众文化网络”为基本的公共文化生产体系。
4.加快公共环境建设。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和生态安全应急处置系统,提高对生态环境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促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四)创新利益协调机制。围绕提高群众对发展成果的共享度,加强社会政策的调节,同时培育利益协调的多元化主体,促进社会公平。
1.加强补偿性社会政策的调节。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享受水平,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高质量、多层次、普惠型的社会保障体系。
2.加强发展性社会政策的调节。突破制约社会流动的各种障碍,加快消除阻碍城乡流动的户籍壁垒和进城农民的就业限制,积极调整阶层、城乡和就业结构,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以职务、单位、户口为主界定人们身份的等级化、封闭式社会结构向市场经济体制下重视能力、知识、贡献的平权化、开放式社会结构转变。
3.培育利益协调的多元化主体。发挥人大和政协在利益表达和引导方面的功能,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发挥市场机制的一次分配作用、政府积极调节的二次分配作用,按照“调高、扩中、保低”的调节原则,建立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收入分配秩序;发挥社会组织在反映利益诉求和促成政府与群众沟通方面的作用,并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职业结构合理分化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广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探索建立土地征用中听取农民代表意见制度。
(五)创新社会稳定工作体系。坚持以确保社会稳定为根本,抓紧建立常态化的社会防范机制、多元化的矛盾化解机制、动态化的危机管理机制和灵敏化的网络沟通机制,切实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
1.建立常态化的社会防范机制。坚持“警务前移、警力下沉、警种联合、公众协同”,编织群防群治网、治安巡逻网、电子巡更网、安全监管网和管理服务网“五大网络”,形成常态化的现代治安防控体系。
2.建立多元化的矛盾化解机制。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人民群众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司法机关为主体,乡镇(街道)、基层企事业单位为重点,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支撑,司法调解为后盾,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
1、积极构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今年我区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1个)。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的新模式,着力为辖区居民提供主动、方便、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便民服务、特色服务,不断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动力。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步入全省先进行列(__桥中心、__中心获“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号,__中心获得省级示范中心,今年上半年__中心、__中心、__中心、__中心又获得“__市示范卫生服务中心”称号(全市只有5个示范中心)。
2、重大传染病病人救助和救治落实到位。积极开展结核病、晚期血吸虫病、艾滋病等病人医疗救治与救助工作。上半年共实施医疗救治结核病病人25 人(任务数33人),救助资金22500元,救治救助艾滋病病人8人(任务数9人),救助资金35000元。对于重大传染病病人,我局在严格保密其个人隐私的基础上,以一对一的形式主动上门为其服务并积极帮助这些特困人群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全区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有力。
3、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按照“两纲”要求,大力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保障制度,为儿童、妇女提供有效、优质服务。婚前医学检查便民、实效,一站式服务,截止目前,共免费婚检1820人(任务数2600人、婚检完成率达70%),婚检率达70%。认真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年儿童各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省颁标准。不断完善各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的条件和管理,强化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健全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网络,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4、敬老工程惠及非户籍老人。“敬老工程”的实施是一种“尊老惠老”的大爱之举,我局将敬老工程落到实处,出台《__区敬老工程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动员部署。今年,我局将常住我区非户籍65岁以上老人也纳入了免费体检范畴,惠及广泛群众。截止6月16日,已为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10489人(__1510人、__1286人、__1129人、__桥1344人、__1600人、__岗1860人、__1760人)。
1、完善和修订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方案。在以往绩效考核各项机制的基础上,首次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绩效成绩计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成绩,意在为中心/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打下基础。同时,增加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中医药服务相关内容。
2、加强药品和医用耗材管理力度。为加强我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切实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上半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及《__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制度考核评分细则》,改变以往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经费不经考核一律拨付的做法,目的在于提高零差率补助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为理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用耗材管理,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用耗材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中心的医用耗材全部由区医院统一进行采购,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规范了全区医用耗材的采购和使用。
3、强化村卫生室管理。今年初,我局首次组织全区村卫生室参观先进村卫生室并举办了现场座谈会,就今年如何提高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广泛征求了村医的意见和建议。上半年将为21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配置电脑、打印机等设备,目前正在招标采购中。
4、启动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工作。今年我区被国家卫计委确定为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之一,意在过去几年基层医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基层卫生改革。目前,我局按照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和部署,已经初步拟定了《__区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总体方案(20__-2016)》以
及《__区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20__年工作安排》。同时,我区正积极配合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开展__区基线调查工作。1、提高公共突发应急事件处置能力。扎实推进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针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开展防控工作:强化宣传工作,发放各类应急宣传材料5万余份,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94期。对全区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培训2场,培训人数200余人。配备应急抢救设备,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实地演练,确保各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防控工作的落实。
2、均等化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卓有成效。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意见》,继续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我局,今年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的有效保障机制和实施途径上进行有效探索,出台《__区20__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办法》,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激励机制。每季度考核组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公正的考核并严格奖惩,对考核排名末五位的服务站(村卫生室)进行约谈,帮助整改,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截止目前,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人数260029人,建档率83.88%;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238151人,建档率76.82%。其余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扎实开展。20__年,我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得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的认可,我区被确定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联系区(国卫基层保便函[20__]61号,全国仅6个区)。
1、加大艾滋病预防力度。积极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大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力度,免费提供自愿咨询检测。对高危人群艾滋病行为进行干预,对艾滋病病人开展抗病毒药物治疗。到建筑工地、街道社区、公共场所利用播放、咨询台、发宣传材料、张贴标语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上半年共对娱乐场所服务人员行为干预1065人次,对社区、工地、高校宣传2570人次,免费抽取血样1100份,发放宣传材料 4700份,发放安全套12006只。加大艾滋病防治力度,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
2、开展结核病防治。做好结核病归口管理、健康教育和病人督导管理工作。加强对痰检点的管理。主动和市结防科沟通,切实落实结核病人服药督导工作。完成市疾控交给的结核病人追踪任务,按时发放各种补助经费,规范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治疗、追踪和全程督导管理。
3、强化免疫规划管理。加强业务培训和常规接种管理。每季度定期对接种单位常规检查指导,并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规范疫苗贮存和运输过程的冷链管理。继续做好各类免疫规划监测工作。
4、加强血防防治。继续巩固血防阻断省级达标成果,利用板报、展板、宣传橱窗、图片、标语、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在群众中宣传血防健康知识,继续聘用禁牧协管员6人并签订了聘用协议(任务数6人),协管员认真履职。上半年全区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5、强化母婴保健工作。继续实施“母婴安全”项目,加强妇幼保健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切实提高住院分娩率,确保孕产妇生育安全,落实妇幼管理,积极开展妇幼保健规范化服务。上半年,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96.8%,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6%,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0/10万,高危孕产妇管理率100%,进一步实现降低出生缺陷和残疾,提高人口素质目标。积极与镇办协作,利用墙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母婴保健法律法规宣传和妇幼保健知识教育。
1、加强公共卫生监管。认真落实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区级监督、办事处协助管理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卫生、饮用水、公共场所专项整治工作。加大饮用水卫生日常性监督管理力度,加强机构改革期间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并顺利完成食品药品职能的移交。
2.严格规范医疗市场。全面贯彻落实《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坚持医疗机构按规划设置、按法律管理、按标准评审,有效促进了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积极开展“依法治区”等普法宣传,提高卫生法律法规的普及率,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截止目前,打击非法行医立案3起,有效净化了我区医疗服务市场。
3、开展医疗机构综合执法监督检查,确保医疗安全。上半年,我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全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方面、传染病防治方面、母婴保健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综合执法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责令、督查、帮助整改到位,为我区医疗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4、加强卫生监督协管工作。 上半年,在各中心聘用卫生监督执法协管员18名,每季开展一次卫生监督协管督查,不定期召开卫生监督协管员会议,加强卫生监督协管员培训,并为卫生监督协管员配备了检查服,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步入常态化,确保了全区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全覆盖。
1.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缓解“看病贵”问题。将《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内的药品全面纳入区基本医疗保障目录,不设自付比例;针对一些价格低、疗效好的基本药物实行直接挂网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推行药品统一招标、跟标采购,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已全部采购、使用全省统一招标的药品,20__年上半年药品招投标、跟标 22.9万元,占医疗使用药品100%,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组织医药费用控制情况检查,及时对每人次门诊收费,对每季度开展抽查医疗费用执行情况、大处方、大金额、用药量大的前10种药品和前5位医生,将检查结果与绩效考核奖金挂钩,并予以公示等,确保群众的利益得到落实。
2、 公平合理医疗资源配置,解决“看病难”问题。想方设法筹集、争取资金,加快区医院新大楼装修工程,按三级医院要求进行配置,新医院将开通预约诊疗服务,患者可拨打预约电话进行预约,由医院导诊台负责具体办理预约挂号手续、登记联络、领取预约就诊号、提供咨询等服务;区医院新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将设立收费处及西药房自动排队叫号系统。设立病人自动服务系统:新建HIS系统化验结果自助查询系统即将投入使用。区医院已实行《门诊病历》通用。开展推行医学检验、检查互认工作,推行节假日门诊。将区医院努力打造成__市特色眼科医院,缓解“看病难”问题。
3、 医疗纠纷预防体系进一步完善。 切实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纠纷防范与应对能力,提升安全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完善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预案,__区医患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建立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的“五位一体”机制,推行医疗责任
保险,多方位创造和谐医患关系。1.中医药先进单位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全国基层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任务的各项工作业已全部到位,目前等待上级验收。
2、 无偿献血工作持续推进。今年我局一如既往高度重视无偿献血工作,多措并举,广泛动员,力争顺利完成今年目标任务数。据统计,截止5月31日,全区参加无偿献血人数累计达84人,完成比例为6.23%。
3.行业形象展现新面貌。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建设一支“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卫生队伍。全面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卫生行业作风、效能建设,强化职工教育和队伍管理,从制度建设着手,加强行业自律。认真办理两案工作。加强卫生信息化管理,及时答复办理市民有关卫生的咨询、投诉。认真抓好安全生产教育,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坚持定期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杜绝安全事故。截止目前,全区医疗卫生系统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4.卫生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扎实开展。 认真开展打击“两非“行动,加强了对各级保健机构的管理与监督。健全了出生实名登记、报告制度。对辖区内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及设有B超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专项检查。
1、关于局医政科建设问题:
区境目前有102家医疗机构,现只有1名干部且非专业人员在对各医疗机构监管(实际只是组织培训和办理各类相关证照),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行政许可是一项很严肃的政府工作职能,目前,因医政科人手紧张且无专业人员,执业医师证和护士证办理,委托区医院全权负责材料受理和审核工作,卫生局只负责盖章。这种做法着实欠妥,而且不符合卫生行政许可有关规定。此问题也多次反映,至今未果。
2。关于卫生专业人才问题:
各卫生服务中心缺少执业医师,医护比严重失调。区医院缺乏副高专业人才。人才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我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区医疗卫生发展的瓶颈,现行的用人机制很难觅得卫生专业人才,急需改革。
3. 关于无偿献血工作进展缓慢问题:
截止目前,全区无偿献血只完成全年任务的6.23%,工作进展极其缓慢。究其原因:无偿献血工作没有得到各单位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各街道办宣传动员招募公民参与无偿献血力度不足、缺乏得力措施;动员招募的公民身体素质很多不符合献血要求,成功献血比例小;区卫生局只能督促,缺少应有的抓手。对此,区政府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全年的献血任务又将无法完成,直接影响政府目标考核。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群众健康宣传教育,遏制重、特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和医疗安全事故;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做好饮用水、医疗、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工作;
3、认真做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联系点工作。积极提升区医院“龙头”地位,努力构建无院级化管理模式;
4、夯实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网底”基础,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5、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创建工作,提高全区城乡整体卫生水平;
6、健全机制,改进作风,进一步提升我区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联系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