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治理的难点

社会治理的难点

时间:2023-08-01 17:40: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治理的难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治理的难点

第1篇

同志们

主要目的解各乡镇村务公开“难点村”治理工作进展情况,今天我召开县村务公开“难点村”治理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入推进全县村务公开工作。

根据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等十一部门下发的青海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2009年9月。县对289个村进行了排查,第一次排查出了10个“难点村”今年3月份,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对全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开展再排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对村务公开“难点村”进行了再次排查,最后确定了桥头镇大煤洞村、东峡镇康乐村、城关镇林家台村、桦林乡台子村、良教乡良教沟村、长宁镇田家村、朔北乡边麻沟村、青林乡下阳山村等8个村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全县村务公开工作实际,县委办、县政府办制定下发了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实施意见》此基础上,民政部门印发了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计划》和《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试点工作方案》并在主管乡镇长和民政助理员会上进行了安排安排。难点村”治理工作计划从2009年到2011年利用3年的时间完成,2009年的主要工作是建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排查确定、20%难点村”中进行了试点;2010年主要是全面推进现有“难点村”治理工作;2011年重点攻克未合格的难点村”治理任务和检查验收、总结惩处。今年我要努力完成这8个“难点村”全部治理工作,争取通过省市验收。下面我就“难点村”治理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切实把治理“难点村”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因此,难点村”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各乡镇要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摆上重要案头,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要及时调整空虚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领导小组,确保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难点村”治理工作的政策指导、布置推动、调研督办和检查验收。同时,还要加强社会力量对“难点村”治理工作的监督,确保治理工作收到预期效果。

二、掌握重点,周密安排。扎实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

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难点村”专项治理工作要突出抓重点、抓难点。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为着力点,以提高群众的民主意识、保证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突破口,以强化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全面推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工作中要尊重农民意愿,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接受监督,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突出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治理工作效果的根本依据。

三、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利用多种手段完全整治“难点村”存在问题

有针对性的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各乡镇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做到对症下药,做到一村一案、一村一策”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不搞一刀切,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根据“难点村”发生的不同原因,充分运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多管齐下,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属于村的问题,从村级层面下功夫;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问题,就从政府或者职能部门这个层面解决,做到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四、系统科学地开展“难点村”整治工作,健全制度、规范顺序

增强收支透明度,治理工作中做到突出“一个重点”把财务公开作为治理“难点村”重点来抓。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各村定期召开民主理财小组会议,审核村级财务及重大收支项目;建好“两个班子”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能力不强的问题。对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能力不强的村“两委”班子,对工作能力不强、工作热情不高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撤换,并由镇党委副书记临时联点指导;夯实“三个基础”一是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党员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认识。二是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各项制度。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财务管理、财务审批等民主管理制度,有效地推进“难点村”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顺序化。三是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顺序。积极推行全省实行的三议一表决”和县委组织部制定印发的4321民主决策工作法,完善公开内容,规范公开形式、时间和程序。四是建立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听取全村财务、村务执行情况,反映村民意见和要求,参与村务及财务决策管理和监督。

第2篇

一、建立主体性教育新模式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1.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坚持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又要真正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学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其主体特性这个核心问题,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形式。要坚持以大学生为评价主体,以大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评价和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广泛征询学生对教学及其改革的意见,及时改进教学工作。

2.实现大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向自觉主动接受教育的转变。这就要求相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实践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他们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相信他们都有巨大的自我教育的发展潜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教师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到教育中来,引导他们共同探讨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启发与学生的思考探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3.建立民主平等、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这就要求转换大学生的角色位置,把传统教育中的客体变为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学生接受为取向,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经常化,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机会,从而在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加强教师修养,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建设学生精神家园的圣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通过体现自身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修养的全部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师德师风,由传统教育的“传道解惑授业”转换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动之以情、施之以爱的师表形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风范,会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使他们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把理论修为与改造主观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高举旗帜、站稳立场的政治意识,认清形势、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表率意识,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提高人格力量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2.强化任课教师的准入制度,加大教师职业培训力度。要坚持思想道德和业务能力的双重标准,严把“入口关”,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比例,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和质量;要建立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分期分批或定期不定期地派送教师参加业务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优化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努力形成队伍发展的良性机制;要建立健全外聘专家与专职任课教师有机结合的师资体系,广泛借助社会的优质智力资源,促进校内师资队伍的优化;要加强示范教学和理论研讨,采用以个人备课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备课研讨会,研究教学难点,确定讲授重点,并通过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要建立规范的教师职业评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实行职业技能的测评,以评促训,以评促建,评训结合。

三、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与当今时代实际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坚持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迫切需要理解和解答的思想政治问题作为切入点;要有的放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占用现实材料去进行循循善诱的据理说明,讲好重点、讲透难点;要始终站在当代社会的前沿,以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正视大学生对社会事物,尤其是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被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积极加强正面引导。

2.改革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其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寓教于理、寓教于趣、寓教于情、寓教于例。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自,让他们在专题讨论法、主题演讲法、辩论质疑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有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和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中,积极思维,独立感悟。

3.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重要物质条件。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转变为集文字、数据、图表、声音、画面和颜色为一体的生动视觉形象,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感染力和吸引力。而国内外大量历史图片、录像资料的公开,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4.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将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增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科学地选择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成就,体现多样性和地方特色;要对社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确保有足够的课时、经费投入和后勤保障,保证有条不紊地进行;要重点抓好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的撰写,报告的内容要突出主题,抓住重点,联系实际,要求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四、从制度上加强领导和管理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保证

1.从体制和机制上切实解决高校党政领导真正重视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上级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估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评价和衡量学校以及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教育教学以及领导班子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学校要健全校级领导体制,设立由主管领导负责、各德育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德育工作委员会,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工作,为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参加学术活动、国内外参观考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保证,切实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改变合班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合班上大课的教学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办学成本,但从根本上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和双向交流的教育教学规律,造成的不利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状况应该得到切实改变。

2.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奖励制度。要建立经常化的同行教师听评课交流制度;要组成教学督导组以随时抽查听课形式,检查和监督教师的教学情况;要认真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通过反馈机制督促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改进教学工作;要把督查、评估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评优、评奖、评职称和年终利益分配挂起钩来。

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研究。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列为重点课程、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坚持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回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二是深化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和提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在本质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某些困难和问题的反映。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回答这些重大问题,寻求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科学答案。三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和研究。要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增强教学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五、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学风、人文风、道德风、教风、管理风、领导风的综合表现。优良的校风能够创设出一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学术风范,从而极大地影响学校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风气、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启迪和感化作用。优良的校风能够在校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引领价值取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要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进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紧密结合大学实际和学科特点,精心组织和实施融知识性、学术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为一体的精品文化工程,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格调。

3.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纳入学校大德育系统,发挥党群、学生工作处、团委和学生社团组织等各方面的整体优势,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好暑期社会调查和“三下乡”活动,在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中增长学生的见识和才干。要依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组织,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认知规律以及成才规律有机结合的途径,研究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有效途径等。

第3篇

一、重点报道好市领导视察、会议及各项规划、推进工作。如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全市综治稳定工作会议”、“关工工作会议”、“南通来启督导教育工作”、“市领导视察小高考、中考、高考考点”、“中招听证”、科学发展观访谈:采访市教育局局长陆圣华、“道德模范陈丽萍”,《民生热线》播出“教育系统节前安全检查”,等等。

二、重点报道好教育系统治安综合治理创新活动进展情况。如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第二职教中心综治工作出新招”、“校园艺术节”、“南苑中学捐助贫困生”、“大江中学创意比赛”、“启中填报志愿”、“**中学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江海潮涌》播出“高考前夕访启中”,《百姓人家》播出“特教优秀群体”,《民生热线》播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等等。

三、重点报道好社会各界推进学校综合治理工作方面好的做法。如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吕四春蕾班开班典礼”、“省科技大蓬车进校园”、“南城区街道亲子活动”、“南苑社区关爱青少年”、建都新村举办“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未成年人读报活动、市地税局举办“税收宣传进校园”活动、市公安局与教育局联合举办法制进校园巡回演讲活动、南苑二村社区与南苑小学邀请市公安局人员作“学好法律、预防犯罪,努力争当好学生”为主题的辅导活动,《百姓人家》播出“一个教师的学校”,报道海复镇关工委主任陆鼎新关爱在校生的事迹,《社会关注》播出“陪读现象”,对陪读现象进行深读剖析,《社会关注》播出“职教路在何方?”,呼吁全社会来关心职业教育,等等。

四、重点做好学校综合治理方面的舆论监督报道。如在广播1月9日〈政风行风热线〉中集中对我市网吧整治进行扫描,并就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的引导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在〈法治广场〉栏目中播出“孩子谁更爱你”,讲述一对夫妇离婚后争夺孩子扶养权的问题,在〈法治广场〉栏目中播出“疯狂的花季”,讲述三个孩子进行抢偷最后进监狱的事情;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我市集中销毁600台赌博机”,等等。通过舆论监督报道,达到以情动人、以理醒人、以法警人。

2009年下半年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报道工作打算

针对市综治委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重点,下半年,广电局(台)将按照市总体部署,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做到规定动作求整齐、自选动作求创新,对内宣传重造势、对外宣传求扬名,一如既望地做好相关宣传报道工作,结合市相关活动组织广播电视打好集中报道战役,新闻、评论、专题、系列、访谈等多体裁宣传,着力营造“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具体安排如下:

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做好动态、典型、系列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加大对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分别开设专栏,着重报道好全市学校综合治理重点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广泛宣传教育系统各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好做法和好经验。

二、根据市综治委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电视《**新闻》节目后,适时打出板块标语,播放宣传片。

三、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着力做好深度报道。精心策划好相关深度报道。特别在《法治广场》栏目中精选青少年犯罪的经典案例,通过深入剖析,讲述法理人生,达到“同频共振”的警示教育。在《百姓人家》节目中,就学校治安综合治理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及时的宣传报道。在《民生热线》栏目中,就家长、学生关心的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长流水、不断线的报道。

第4篇

我乡的普法工作按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全面完成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迎接“四五”普法考核验收”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社会治安形式明显好转,依法行政和领导方式得到转变,乡域经济发展环境日益改善。为建设平安兵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氛围。

1、领导重视是关键。基层普法工作必须抓住组织领导这个关键和核心,加强组织领导是完成“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各项任务的保证,组织是关键,核心在领导。因此在普法工作中,要经常性给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汇报,取得党委政府对普法工作的高度重视,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能光靠司法所单打一,才能较好的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服务中心是根本。新时期的普法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贴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特别是紧贴重点、难点工作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做到哪里有重大任务,哪里就有普法宣传教育,哪里有工作难点,哪里就有普法宣传教育。2005年,在村“两委”换届选举、土地二轮延包、林权证换发、退耕还林、新兴农村合作医疗、条例宣传学习、专项整治活动等工作中,从宣传法制入手,积极参与,为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不断创新是前提。普法工作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普法工作如果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没有创新,就不能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在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除为农户送法律书籍外,通过村建法制宣传栏、组培养典型户、户培育明白人,带动普法宣传。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上,2005年组织全乡12个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并打印成册,发到各家各户,通过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各村还建立了村务公开、财务审计监督制度,健全了调解组织、规范了调解文书,构筑了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使普法依法治理成为一剂治本的良药。

4、普治结合是基础。在普法工作中,必须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坚持普治并举、学用结合的工作思路,以普法学习为基础,在依法治理上下功夫。作为基层司法所,要协助政府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公开办事程序,使政府的各项工作公开透明,阳光作业,方便农民群众办事。强化自身建设,执行“执法四制”,配合各执法部门开展依法治理,参入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减轻农民负担、学生收费、电价、计划生育、土地、林业等方面专项整顿,规范秩序和行为,保护人民群众和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5、典型示范是抓手。善于抓典型示范是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普法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发现、培育、总结、推广典型的过程。通过在学校、农村、乡村干部和乡直部门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上培养典型,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普法工作向纵深发展。2005年,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和“设岗创星”活动,设置多个法制宣传岗,让广大党员发挥与群众最近、与群众最亲的优势,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党员典型。12.4法制宣传日期间,在中心学校组织千名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演讲和法制漫画竞赛活动,评选学法、懂法典型,并邀请县交警大队民警对个体驾驶员进行培训,收看电教片,用典型事例以案说法,在驾驶员中培育安全守法典型,营造了良好的普法氛围和环境。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四五”普法的规划和任务已经完成,但普法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五五”普法的启动年,“五五”普法是在“四五”普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必然是对“四五”的传承和延伸,但“五五”普法决不再是为了普法而普法,它的意义和作用已不在于学多少法,普及多少部具体的法律法规,而在于全社会都能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自觉按照法律办事,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同时“五五”期间是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也是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出现的特殊时期,对我们的普法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着力点和落脚点,以服从服务于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为重点,通过法律素质教育,提高人民群众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法治化实践活动,提高领导的依法执政能力;通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通过“五五”规划的实施,使普法依法治理的服务和保障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使社会对司法行政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认同进一步加强。

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性

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要基本实现,“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各级各层教育领域展开,当前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布展主要集中于大学教育、职业教育,还缺少对学前教育层级的关注。学界已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系统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我国目前学前教育治理研究状况如何,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否必要,是否可行,应从哪些角度开展系统的研究是本文着重论述的内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当前学前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破解策略上。骈茂林(2012)认为,由于治理责任不明确、治理理念不清晰,以往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受制于地方政府自身的努力程度,学前教育治理结构、过程和结果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并将此归因于政府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不明晰;学前教育服务的制度供给不足以及学前教育服务标准缺失和监督机制缺位。时丽(2015)认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还存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学前教育公平缺失等问题,其根源是学前教育治理结构的失衡。并且指出市场、民间力量和家庭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治理主体,要理清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治理体系各主体的参与领域和职责,实现学前教育治理体系的创新,从而促进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的突出成果集中于以下几项:(1)学前教育的多元立法。英国《儿童法案》(2004)和《儿童保育法案》(2006)的颁布,为进一步明确建立、健全政府职能,明确相关重要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能和职责,实施整合服务为所需的机构重组和跨部门合作机制提供法律支持。德国政府制订了《儿童和青少年福利法案》(1992)、《托幼机构拓展法案》(2004)等,以保障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连续性。(2)实施学前教育“弱势补偿”方案。国家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系统的学前教育发展项目和发展计划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3)鼓励机构的多元发展。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供给途径有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社区、教会、慈善团体、学校、企业、私人等。

(三)研究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的检视发现:(1)对学前教育治理的研究还不成熟。治理的理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引入国内,学界对其的分析也不可谓不多,然而结合中国国情和体制特征进行的有价值和有力度的分析依然不多见。(2)在立法多元、均衡发展、课程设置理性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方面,国外已有了实际操作,但是基于自己的国情,我难以照搬他们现成的理论和经验。(3)“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应该在各级各类教育展开全面的研究,而学前教育层级的系统研究还未展开。

二、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是落实中央政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改革的总目标,落实到教育领域就是要通过全面改革,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教育治理能力。当前教育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可以“牵引”到学前教育层级,学前教育的治理现代化研究在教育的基础环节,将起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

其次是破解学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需要。袁部长提出了当前教育工作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习惯于用分数管学生,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习惯于用升学率管老师,制约了教师的创造性。问题“牵引”到学前教育层级就要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但是,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动态的、流动的,要破解难题,则离不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而这一研究将为破解学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可供参照的对策建议。

再次是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指在政府、社会和市场等主体的参与下,将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惠及所有农村适龄儿童的管理保障体系,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和政府主导性。”学前教育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good governance),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要实现其“公益性”与“普惠性”就要规避单单依靠市场进行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缺陷,要在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多元主体“共治”来保证学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学前教育才能最广泛地惠及到“弱势”适龄儿童。

三、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开展的研究路径

第一,要在厘清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方面做出努力。因为明晰概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逻辑前提。首先,学前教育治理与大学教育治理、职业教育治理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从治理的本质来讲,都是对主体利益的协调与整合,区别就在于学前教育治理涉及的利益主体的特殊性,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我国学前教育一直关注的焦点,国内知名专家都普遍认为应该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性,杜绝学前儿童的超前教育,学前教育的“去小学化”旨在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而非集中在小学知识的掌握。其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学前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两个必要维度,治理体系是规范政府、学校、市场等多元治理主体的权利与行为,维护公共教育事务和提供优质教育公共服务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治理能力是治理主体,即治理组织和相关人员开展治理活动,实现治理目标的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学前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第二,应关注学前教育治理的“现代性”意蕴研究。学前教育治理现代化,不是“化”为现代学前教育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要在现代学前教育的基础上,追求更为长远的“现代性”。对于学前教育治理的“现代性”意蕴可分别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工具、治理过程几个维度展开。按照现代性所秉承的“大写的人”(即主体性)及“大写的理性”特征,学前教育治理理念需要凸显公平、民主与效率;治理主体要凸显多元化特征;治理机制要凸显法制之理性以及市场之理性特质;治理工具要注重法律与契约;治理过程要凸显“互相承认”、“民主协商”等特征。现代化是现代性的获得过程,学前教育治理的“现代性”是什么,直接决定了学前教育现代化的走向。

第三,可关注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障碍研究。这是关乎“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矛盾的集中爆发点。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主要受制于,学前教育法制不足、传统一元化管理理念、缺乏规范市场和成熟社会组织等因素。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立法还不够完善,综合国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立法层面呈现了多元化特征,这也是立法完善的体现。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封建制度的影响,管理理念陈旧,主要以政府的一元化管理为主,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还不能完全实现。规范的市场和成熟的社会组织是学前教育治理的“胚囊”,市场和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特殊的“权利”机制。如何突破“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是实现学前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第6篇

一、制定计划、精心组织、落实责任。

根据区委、区政府下发《20*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我镇普法依法治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制定了全镇的20*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并落实了相关工作措施,明确了任务,落实了责任。

二、着力开展“法律七进”活动中的“四进”。

1、法律进机关:

根据市、区文件精神,为在“五五”普法期间把法律知识纳入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日常学习计划,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轮训和考核工作做好了准备。在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中,加强了选举法等法律的学习培训,并依法推进了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2、法律进村:

根据上级的要求,开展以“一学三讲”(“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各村设立法律图书室,落实法制宣传栏,并有专人负责及时更新法制宣传内容,同时在各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法律进学校:

今年5月,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我们在上窑中心学校分别通过警示教育、禁毒教育、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教育、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国旗下讲话等丰富多样的内容与形式开展了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做到一学期法制副校长不少于两次到学校上课、作讲座,主要内容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安全交通法》及禁毒方面的内容和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的有关规定。

4、法律进企业:

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我镇进一步完善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培训,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全举办了《劳动法》专题培训班、《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专题培训班等等一系列与企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班,全镇各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了培训班。还为他们发了《工伤保险条例》等宣传资料。

三、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做好“民主法治村”工作。

认真做好“民主法制村”创建工作,对4个已命名“民主法治村”的村开展复查工作,进一步巩固创建工作成果。

上窑镇20*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

为了顺利实现我镇的各项目标,促进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大力推进“平安上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市、区“五五”普法规划,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紧紧围绕我镇规划总体目标,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各项任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从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出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宣传教育内容要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宣传教育形式要为群众喜闻乐见。

3、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部门、行业和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目标,提出要求,选择方法,进一

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坚持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原则。要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和人大的监督下,坚持条块结合,联合互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和各行业、各部门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二、主要任务

1、突出重点内容开展法制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一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加强对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党和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的宣传,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宪法至上意识,通过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公民法制教育,促进全体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观念的进一步形成。二是深入学习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学习宣传、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进步,加强契约自由、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宣传,促进经济主体依法生产经营和管理。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法律教育,促进市场经济依法规范有序进行。积极宣传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是深入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形成良好的工作、生产、生活秩序;加强对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四是深入学习宣传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针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农资等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以打击规避招标、假招标、转包和违法分包为重点的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的法制宣传教育;五是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律法规。针对农村土地征用和承包地流转和社会治安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开展刑事、治安、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第7篇

__镇坚持“普、治、创”并举的工作思路,努力探索普法新思路、新方法,健全机制、创新形式,深入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全方位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和行业、区域依法治理。

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普法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政法的副书记任副组长,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六五”普法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普法专干。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原则,改变了过去普法工作中“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六五普法以来,该镇大力开展了“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社会管理创新法律法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法治宣传等系列活动12次,举办各类法治讲座10余场10000余人次、举办各类法治培训班5场次,法治文艺演出3场次。利用各类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举办普法宣传活动26次。举办普法骨干培训班5期 500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为群众援助办理法律援助62件,使全镇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

一是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着力点,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该镇积极发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了党委中心组成员带头学法、领导干部带头讲法、带头参加普法考试等一系列制度,积极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法律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二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该镇法律顾问工作从2015年启动,现已有三个村(社区)建立了司法工作室、聘请了法律顾问。每村(社区)都配备了专职调解员、建立了群众工作室,利用群众农闲时段,节庆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10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对各村法制宣讲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12次1500多人次,提高了农村干部依法管理水平,切实改变了以往“不信法”的恶习。三是以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为着力点,以培育校园法治文化为重点,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通过定期开展法治讲座,设立法治宣传栏,开辟法治文化墙、法治展板,开展主题班会、法治课堂,发放青少年法制读本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不断加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法治教育,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

一是突出创建重点,注重示范引领,法治创建工作不断深化。该镇实依托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办事程序、梳理行政权力,着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该镇不断健全农村群众自治机制,组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每年围绕群众关心的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依法治理活动,提高了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六五”普法成效明显。该镇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逐年下降,民事纠纷逐年减少,打架、赌搏、偷盗现象基本杜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初见成效。该镇积极推进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的落实,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依法治理已见成效。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精确把握流动人口方案生育信息,切实增强重难点区域流动人口治理,保证流动人口各项目的任务的完成,是我街当前亟待处理的主要问题。具体开展流动人口清算清查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流动人口计生治理服务,破解我街流动人口计生治理难题的严重行动,还,也是为我街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供应精确信息的主要保证。

二、清核对象、任务及目的

首要对象:辖区内寓居的一切流动人口,重点是流动已婚育龄妇女。

首要任务:一是具体登记。依据房屋编码,对在当地寓居一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登记《省流动已婚育龄妇女信息卡》;二是寓居三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含已婚育龄妇女)按户登记《省全员人口个案信息采集核对卡》,进入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三是落实检验催办证并落实信息平台交流;四是实时异动怀孕、生育信息,督促采取长效避孕节育办法;五是与客籍地计生部分共同政策外弥补、社会扶养费征收;六是研讨、处理重难点区域流动人口治理问题。

首要目的:1、流动人口全员人口数据掩盖率到达80%以上;2、流动人口全员人口数据身份证号码精确率到达95%以上;流动人口怀孕、出世计算精确率98%以上;3、两年农业人口生育对象长效节育办法落实率到达65%以上。4、流出重点对象有用联络率达85%以上。

三、清查步调

(一)具体自查(6月底以前完成)。各社区(村)采取入户查询方式对流动人口进行一次具体登记,做到“六清六落实”。即人口底数清、怀孕生育状况清、避孕节育办法清、持婚育证实状况清、信息平台交流状况清、进入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数据清;落实登记检验催办工作、落实信息平台交流工作、落实长效避孕节育办法宣传服务工作、落实生殖健康普查工作、落实持证生育、政策外怀孕弥补和社会扶养费征收工作、落实常住流动人口登记《省全员人口个案信息采集核对卡》工作。各社区将自查状况、目的完成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办法于7月15日前报街计生办。

(二)重点清查(7月中旬以前完成)。各社区要组织力量对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清查,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和市场流动人口集中的区域集中开展清查。

(三)专项督查(7月底前完成)。由区、街人口计生办组织专班对重点区域流动人口清算清查工作进行督查,并分析传递,提出整改意见。

四、清查要求

(一)各社区要高度注重流动人口清算清查工作,保证指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

第9篇

关键词:农电管理;现场安全;隐患治理;安全考核

作者简介:陈芳(1978-),女,浙江海盐人,浙江省海盐县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副主任,经济师;顾跃华(1978-),男,浙江海盐人,浙江省海盐县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助理工程师。(浙江 海盐 314300)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96-02

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海盐县供电局供电范围包括8个乡镇,人口38.8万,用电户数14.02万户。多年来,海盐县供电局(以下简称“我局”)始终重视农电安全管理工作,认真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坚持“严、细、实、精”的工作作风,以实施坚持现场安全管理一个中心、抓住难点管理两点联动、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三管齐下机制、实施安全管控四级检查制度(即“一个中心、两点联动、三管齐下、四级检查”)的1234工程不断夯实和提升农电安全管理水平,满足农村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立农村和谐安全用电的良好环境。

一、坚持现场安全管理一个中心,强化管控、注重落实

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是我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有效控制现场安全管理,我局全面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实施“两站两交两查”的现场施工管理,同时以“华忠工场”的标准作业法进行现场的标准化作业管控,达到了现场安全管理和标准化作业的目的。

1.加强现场“两站两交两查”安全管理

“两站两交两查”工作是我局在施工现场有效开展“班前会与班后会”的基础上,引入准军事化和标准化管理理念,强调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的刚性执行。沈荡供电营业所在执行“两站两交两查”工作中率先采用录音笔和影像记录,并利用安全活动进行分析点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2月在沈荡供电营业所开展了“两站两交两查”现场推广会,目前全局三个营业所均实施了“两站两交两查”工作。同时我局推出轮值安全员制度,工作现场轮值安全员采取每三分钟拍一张照的形式,进行“违章”抓拍,回所后进行总结梳理,对于一些违章的现象进行安全活动点评。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加强现场的安全管控。

2.全面推行“华忠工场”标准化作业法

2010年年初,我局以省公司劳动模范顾华忠命名建成红船服务“华忠工场”。“华忠工场”以“品牌、劳模、智能”为核心,“孵化”劳模作业法。“华忠工场”先后出台了现场装表作业和用电检查作业法规。通过对原有工作方法及流程进行改进,提炼工作的操作要诀,以精益化为目标,实现工作方法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劳模工场共培训174人次,使员工熟练掌握“华忠工场”作业法,并运用到作业现场实践中去,从而使作业现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抓住难点管理两点联动,建立机制、再上台阶

农电安全工作的难点问题是剩余电流保护器的运行管理。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局在剩余电流保护器管理上创建“政企联动”的安全工作新模式,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管控机制取得良好成效。

1.依靠政府创联动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的完成,农村低压线路与设备已基本全部移交供电部门。虽然随着我局每年对农网建设的投入,农村配电设备及线路结构日趋完善。但是农村地区安全用电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用户端未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私自退出运行或绕越保护器用电及保护器失效等造成。为了切实解决该项难点工作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探讨分析,积极探索难点管理模式,建立“政企两点联动”的农村安全用电新模式。政府批转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剩余电流保护器运行管理、切实保障农村安全用电实施意见》(盐政办发[2011]122文),明确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安装验收、运行维护和检查考核工作标准以及产权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2.积极探索建机制

针对农电安全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首先,我局与政府部门建立了末级剩余电流保护器联合管控机制,对用户定期试跳、故障更换等进行管控。当用户剩余电流末级保护器影响电网正常供电时,签发《客户用电设施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要求用户立即委托专职电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限期整改。用户拒不整改,擅自接电,危及上级电网安全运行时,可以依法采取中止供电措施。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用户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安装、运行,进行监督检查。其次,为进一步加强我局剩余电流保护器的运行管理,结合实际制订并以盐电营[2011]201号文件下发了《海盐县供电局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建立三级考核制度,明确责任、落实考核,规定了我局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安装验收制度、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日常运行维护制度、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定期试跳、考核制度等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和责任。在保护器运行过程中加大考核力度,改变检查方法,采取在配电箱中随机放置安全督查牌的方式确保人员检查试跳到位。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管理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工作,通过切实加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安装和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低压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有效降低人身触电伤亡事故,减少因漏电引起电气火灾、电气设备损坏事故的发生。

3.依托科技上台阶

2011年农电安全工作中,我局结合智能电网建设,积极探索县级供电企业在“后新农村电气化时代”的新思路;积极尝试智能电网建设与确保农电安全相结合,推动智能台区建设:借助原有的居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通讯网络,通过新型的智能型电子剩余电流保护器的485接口,将漏电检测、电流电压检测、电能检测、声光报警等功能进行上传和远程监控,使供电部门及时掌握终端用户的用电情况,提升服务水平,降低维修成本。2012年我局积极争取项目,对全局所有的公变总保进行智能化的改造,对所有的总保的投运以及完好状态通过科技手段加以监控,不断加强农电安全管理。

三、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三管齐下机制,消除隐患、不留死角

为保障农村配网设备的健康水平,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用电质量,确保农民生活及生产的安全可靠用电,认真贯彻执行嘉兴市局农网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2011年我局从“宣传、改造、检查”三方面确保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积极开展安全用电宣传

积极开展“安全用电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一是各供电营业所在暑假前,走进学生课堂,通过发放安全口袋书、安全画报以及采取问答、互动、事例讲解等形式,把安全用电、节约用电、触电急救等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师生,树立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电习惯,提高安全用电防范意识。二是根据电力供应供需矛盾突出、用户自发电设备增加较快的特点,邀请自发电用户到供电营业所听一节自发电安全运行管理讲座。三是利用光明驿站,结合农事特点,向村民耐心讲解在电力线路下不能燃烧稻草、不使用破损及绝缘损坏的插座、家用电器的安全防护知识以及如何保护电力设施,怎样通过“95598”免费电话热线及时向供电部门举报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等。通过安全用电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用户安全用电和参与电力设施保护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于用户安全用电和参与电力设施保护意识不强而存在的安全隐患。

2.主动承担改造责任

农业排灌线路大部分由村集体投资建设,建设标准低,加上年久失修、线路老化,稍有疏忽安全事故就会发生。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定点排灌机埠的排灌低压线路的安全可靠运行,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彻底解决“二改一同价”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政府支持下,农村定点排灌机埠的排灌低压线路在村委会自愿的基础上,经过经贸局鉴证,在双方签订移交协议后无偿移交供电部门管理。我局积极主动承担这部分线路的改造责任,落实资金,完成对运行状况差的线路的升级改造工作。同时,随着近年来机械化收割广泛推行,原有的田间脱粒线路、设备状况极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我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田间脱粒线路及设备停止供电。对确需保留的脱粒点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新装,确保隐患得以消除,又规避可能带来的优质服务风险。

3.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管控机制

首先,针对夏季雷雨天气及用电高峰负荷的特点,开展对有序用电重要用户、养殖户的告知工作,帮助进行用电安全隐患检查,确保用户安全用电。其次,以消除配电设备安全隐患为目标,结合日常运行维护开展农网配电设施“两清理”(清理线路设备标识、清理线路安全距离)工作,集中时间全面开展农网线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实行安全隐患登记、整改、消除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明确时限和标准,全程监督,确保整改到位。再次,领导干部与管理人员深入班组和现场,抓执行、抓落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农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扎实开展、取得实效,形成农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管控常态机制。2011年通过安全隐患常态管控共排查治理隐患37条次。为进一步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方针,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2012年我局通过开展台区标准化管理,借助“摸家底、理台账”活动,对隐患进行“地毯式”排摸,深化台区效益评估,防范潜在风险,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管控。进一步夯实营销管理基础,深化台区效益评估,规范营销行为,实现台区标准化管理。开展供电营业所台区精细化纵深行活动。完善以绩效为目标的台区经营承包考核机制,以抓台区线损管理作为工作突破口,通过抓基础信息建设、抓台区计量改造、抓台区现场管理、抓考核兑现落实,提高执行力,深化台区精细化管理,促进台区营销指标明显优化,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巩固台区精细化管理的成果,打造“台区精细化管理”品牌。

四、实施安全管控四级检查制度,完善网络,强化考核

第10篇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 内部控制 重点难点 机遇挑战

一、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而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在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内部控制是统一于公司治理的,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二者都是涉及公司问题,但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企业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内部具体经营和生产活动的管理,而公司治理更偏重于对企业整体的把握包括权责划分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通过检查和改进有关管理政策和程序,有效控制企业运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实现投资人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二是企业的会计制度,通过适当的业务权限设置和授权,准确的会计记录,及时的实物盘点,以及公司报告等程序和方法,保证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信息的可靠性,保障投资人财产安全。

二、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内部控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发展,财务核算的电算化得到广泛应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电算化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具有高密度储存、方便使用、自动高速运行的特点,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发挥提高了有利条件。

由于会计电算化与传统会计操作流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致使原来的手工核算下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财务核算。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需要重新考虑内部控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会计数据的准确性:会计操作人员在利用计算机输入数据时,要去确保准确性,否则会导致会计数据的失真;(2)加强会计数据的保密工作:会计资料属于单位的最高机密,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资料泄密的可能性较大;(3)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电算化下的会计核算全部依赖于计算机,一旦机器出现故障或病毒感染,就可能导致会计数据的安全:(4)财务软件问题:有些财务软件自身缺乏必要的控制,无法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5)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与难点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有:(1)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5)内部监督: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以此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针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国有企业经营的是国有资产,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特殊性在于产权问题。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国资委与组织部门聘任董事会、高级经理人,高级经理人再聘任中层干部、员工等,从而形成委托链条 [4]。例如我国的一些国有房地产企业,在委托问题中,就存在着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备契约的问题,为公司管理层具有从事掏空公司资产、提供虚假信息骗取奖励等道德风险行为埋下了隐患。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对于国企来说实施内部控制最重要的就是控制环境,针对目前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和存在的问题,其内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总结有:(1)控制环境:①治理结构,必须做到职责清晰、相互制衡。要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②人力资源政策: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管理层与员工的持股比例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盈利能力来确定。③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督;(2)风险评估:国企管理层风险意识欠缺;(3)控制活动:制度建设;(4)信息与沟通:应建立多种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和信息系统的控制制度和程序;(5)内部监督:加强内部审计。

四、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房地产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在目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即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随着产业集中度提高和开发规模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呈现出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改变原有内控模式,是时展和公司长远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目前房地产企业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包括融资环境、政策环境及市场竞争,加强内部控制必然会暴漏房地产企业的很多问题,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生存危机。

五、总结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细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的双刃剑,房地产等国有企业要把握机遇,解决问题,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迎春.内部控制欲公司治理关系的思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7(24).

[2]董鸿彦.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体系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7).

第11篇

【关键词】两课教学 教学改革 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87-02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解决许多复杂的、动态的、相互联动性的问题。要想取得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必须大胆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O篱,彻底走出“一个课堂、一名教师、一套讲法、一张考卷”的腐朽怪圈,改变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结果全忘记”的恶性循环,积极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使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进入学员头脑,变成他们所能理解、乐于接受的科学理论。

一、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政治理论课教学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的针对性,才能顺应时展要求和学员思想成长的需要。由于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滞后性和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必须不断地进行内容上的更新和体系上的调整,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改内容陈旧为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常讲常新。

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滞后性,决定了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密切联系当前改革发展的实际,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既要重视各门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五门主干课程要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把对当今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的解答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要把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2.改体系重叠为优化组合,使教学体系科学合理。

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内容上的重复性,决定了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根据“精”、“新”和“管用”的原则,将五门主干课程内容优化组合。将同一内容多处重复的教材进行“合并重复、删减次要、增添有用”。有些理论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有些内容可由教师给出相应的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课后完成;有些内容则可安排校内、校外实践完成。

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缺乏教学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是单纯通过语言媒介进行理论灌输而不是让学员直接去感受、体验和实践。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进行授课方式方法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改一人授课为集合团队式教学,提高授课质量。

根据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长的特点,把同一门课的教员分成若干个团队,依据教材章节内容,将重点内容抽取出来,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实际,加以综合整理,按照少而精的原则,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的分析,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每个教学团队至少有一名高职人员主讲,同时安排课堂主管讲师和助教分别承担课程的组织和教学辅导等任务。虽然一个教员可以从头到尾把一门课讲下来,但组成教学团队更能形成集体攻坚的合力。以团队的方式组织教学管理,减少了教员上课内容,增加了教员备课时间,提高了每一讲的含金量。另外,对学员来说一门课程能够听到该专业所有高职教员的授课,这是一人从头讲到尾的授课方式无法比拟的,对学员来讲受益最大。

2.改照本宣科为研究互动式教学,激发思辨热情。

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从照本宣科的方式向研究互动式教学转变。要彻底转变教员“满堂灌”、“独角戏”的授课方式,要把教员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开展发现式教学和研究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理论研究的良性循环。在研究互动式教学中,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以部队和社会表现突出的热点和疑点问题为切入点。其次要有主体意识。教员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员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再次,要有拓展延伸意识。课不能讲得太满,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此外,要有研究意识。研究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学员参与教学,为学员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形成课上课下的良性互动,激活学生思维灵性。

3.改注入填鸭为案例情景式教学,增强应用价值。

要改变注入填鸭式教学,积极开展以案说理,以理解案,理案结合的案例情景式教学。案例情景式教学法具有形象、生动、可信度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能使学员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员的思维。学员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在案例情景式教学中,首先要注意选择案例。案例必须有代表性、典型性。其次要注意分析案例、提炼理论。在实施过程中,教员要根据案例,提出一系列逻辑性的问题,使学员不断接近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实质。再次要注意应用所学理论再次分析、审视案例。教员要启发学生就所选案例提出一些问题,站在理论的高度重新分析审视。最后要注意让学员搜集、分析并交流案例。学员根据在课堂上提炼的理论,自己搜集典型案例并进行分析,以增加理论的应用价值,使学员在案例中开拓视野,巩固所学理论。

4.改平面单一为立体三维式教学,提升感性认识。

在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立体教学。让学员听、说、看并用,开启学生智慧的灵性,真正做到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不断对教学课件的形式和内容做出适时的改进和充实,精选一些影视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加深学员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要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开辟网络论坛,在线讨论教学热点和难点问题。鼓励教员制作个人网页,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功能,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要改变过去教案、授课提纲电子化、简单POWERPOINT课件等低劣的多媒体教学状况。

5.改被动接受为实践考察式教学,避免知行脱节。

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课堂讲授的同时,下大力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学员对政治理论课相关基本理论的现实感、认同感。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走出校园参观考察,接触鲜活的社会实际。要加强对学员社会实践的指导,要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要在学员中普遍开展“七名”活动,即读名著、听名曲、赏名画、观名片、览名胜、请名家、析名言。通过开展“七名”活动,增加学员的社会阅历和文化素养,增强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解决学习实践中的知行脱节问题。

三、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完善考核方式既是学习的一种激励机制,也是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核方式改革要抛弃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既要采用闭卷考试,也要实行开卷、口试或论文答辩,尤其后者应作为我们主要的考核方式。把学员由过去只注重期末背题,引导到注重教学全过程上来,既可以培养学员政治创新素质又可以避免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1.改单一的考核制度为多元选择的考试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要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实行闭卷、开卷、口试、论文答辩等多种考核形式。在考试内容上,要重视学员综合素质的考核。考试内容除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要包括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内容要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及社会实践部分。在考题题型设计方面,要改变过去“大而全”的做法,逐步完善了客观性选择题,特别侧重于有一定理论跨度的简答题、有一定难度的辨析题和论述题。考试内容要能体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从这三个维度去命题;在考试形式上,要改革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考核模式。除闭卷外,考试形式要多样化,由学员自行选择。①采取半开卷考试形式。学员考试时可携带两张记录考试重点的A4纸作为参考资料,该资料不能复印,必须学员手写,考试结束时随试卷一起上交。②采取小组论文答辩的考试形式。五名学员一组,抽取一个论文题目,由学员自行收集资料,写论文,并现场答辩,每个学员都要回答问题,由教员打分。③采取口试考试形式。通过知识竞赛、分析综述、时事评述来考查学员创新能力,考查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④试行自选在线考试形式。研发考试系统软件,利用校园网络在线考试。考核内容侧重基础知识型考核、侧重理解能力型考核和侧重应用型考核三种模式。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考试模式,选择考试模式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试卷。⑤试行优秀生免试制度。对平时表现突出的一定比例的优秀生,经本人申请,由教员直接评定课程成绩,免修该课选修其它课程;在成绩评价方式上,制定科学的政治理论课成绩评价标准。要改革评分方式,淡化分数,实行实质性评价。考试成绩显示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功夫,而是能力、素质、知识的综合体现,成绩可按ABCD级制度评分,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政治理论课;制约因素;实现途径

同志指出:“高等教育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校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一、高校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急剧转轨变型当代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学生自然会受到这些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强烈吸引和广泛影响,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在有限的时间解决如此众多的矛盾和问题,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影响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度、兴趣、说服力,最终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导致在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条件下,来自社会各方面特别是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增大与政治理论课评析、引导不力的矛盾。学生认识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消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客观影响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宗旨不相符合,从而使其形成了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思想行为偏差,以至于对教学表现出极大的“逆反心理”。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市场功利、实用导向之间出现矛盾。

二、高校政治理论课功能实现制约因素

第一,缺乏理想的教学模式。由于近几年不断扩招,导致高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使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采用合班形式,进行大课堂专题讲授。其结果导致了教学秩序差,教学效果不理想。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尽管在理论上有一定深度,但往往导致理论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第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以教师讲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与心理感受,缺乏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与交流,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许多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第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理论素质较低,科研能力较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缺乏研究,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释不清,甚至采取回避态度。教师队伍不稳定,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短缺。

第四,教材编写不规范。编写的教材体系庞大,没有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联系当前社会现实的内容较少,不能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缺乏生动性和可读性。教材编写和修订周期太长,教材内容更新往往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限于空洞的说教,这是政治理论课失去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中仍然存在着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倾向。有些学生认识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消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客观影响,形成了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和思想行为偏差,以至于对教学表现出极大的逆反心理。

第六,在课程考核上,重期末考试,轻平时考查。有不少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只是到了期末复习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以此来应付考试。

第七,知行不合一,教学实践性有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以教师——学生“一对多”的教学形式进行,其优点是理论性强,且能够通过考核方式保证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但其缺点是难免失于浮泛,无法监督学生的言行不一。这种课堂考核往往通过出勤、课堂表现和考试给出学生考试成绩,并在学生的综合测评中以学分的形式体现出来。

三、高校政治理论课功能现实途径

1.明确教学的地位和任务。同志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但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起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其教学效果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另外,即使它取得了效果也不一定是显性的,往往会在一个特殊的、关键的时刻才显现出来。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面临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应对时代的挑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保持教学内容的稳定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基本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保持它的相对稳定性。从教育学角度讲,只有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才能使教育对象容易相信和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增强针对性和现实性,使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化解学生思想上的疑难困惑,才能真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切实贯彻教学基本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三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4.探寻教学“供求结合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与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有的放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为此,一是要切实改革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时展的要求,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不断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和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努力回答我国社会转型期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二是要完善课程体系。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学科体系、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要求,学生接受特点、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以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体系。

5.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配置。一是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程,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辩论、教学实践等多种方法有机地贯通起来,使其发挥整体效应和综合教育功能。二是要改革考查考试方法。可采用口试、论文答辩、写读书心得和调研报告等多种方法,重点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情况,尤其是运用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大量的现代教学媒体应运而生,有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影等等。这些媒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可以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理直观化,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受教育者造成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和冲击力,达到传统教育方法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6.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五步教学法”,即学、问、思、辨、行,它的价值目标是要获得预期的成效。

7.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感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在认识社会的同时认识自己,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创建有效的教育教学机制。创建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机制,要协调好以下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能否得到提高主要取决于教育者的能力高低。(2)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牢固树立大德育观念,即高校德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为一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9.改革考试方式和方法。首先要在命题上动脑筋,既要照顾到一般的知识面,又要有大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灵活运用的内容,切实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促进考试方法多样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采取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方式的做法。

10.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和学术水平,要具有对教学方法和规律的深刻把握,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应精通自己的专业,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并努力使教学反映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力求从研究的层面上讲授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吸引力。

总之,我国高等学校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关系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斌.明确使命增强高校党的执政兴校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

[2]刘家贵.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M].沈阳:辽宁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11).

[3]全国高校就业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