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商业文化的理解

对商业文化的理解

时间:2023-08-01 17:4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商业文化的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商业文化的理解

第1篇

[关键词] 商业标语 汉英翻译 语用失误 语用等值

一、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际商业化程度的提高,英汉对照的商业标语层出不穷。将商业标语翻译成英语,旨在吸引外商的兴趣和关注,然而语用失误的翻译往往会引起外商的误解,从而丧失宝贵的商机。商业标语翻译的语用失误常常出现在词汇、修辞和文化层面,译者必须提出相应的翻译措施,以达到商业标语翻译的语用等值。

二、 理论背景

何自然(1997: 205)指出:“语用失误不是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 而是说话不合适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商业标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指外商对商业标语的理解与汉语读者不一致。商业标语的翻译要达到实用的目的,译文与原文就必须实现语用等值,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必须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基本一致。”(Nida,2001:118)语用意义分为宽式语用意义和窄式语用意义,前者体现在文化语境中,后者体现在语言语境中。(陈宏薇,2002:52) 商业标语翻译具有明显的商业动机,译者应尽可能地考虑到外商的文化和语言语境,避免不必要的语用失误,从而让外商充分理解原文的商业动机,并且采取与原文读者类似的商业行为。

三、词汇语用失误

词汇具有指示和联想意义,指示意义是词汇实际的语言学意义,而联想意义是词汇在具体的使用过程的派生意义,包括读者对该词汇的价值观和态度。(Nida, 2001: 40)普通译者认为翻译出商业标语的指示意义即可,但由于不同的联想意义,这类翻译会造成严重的语用失误。如:

例1:九月,相约大连服装节。Dating in Dalian fashion festival.

例1是大连服装节的商业宣传标语,目的在于吸引外商的关注,参加这次时装盛会。而译文选用了“Dating”一词,根据《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Procter, 1996:357)“Dating”指的是未婚异性之间的约会。大连服装节邀请的显然不是到大连寻求浪漫的情人,而是到大连获取时装商机的外商,因此例1的翻译在词汇层面上出现了语用失误。对原文的翻译不妨借用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歌词“相会在北京”的英文翻译“Meet in Beijing.”利用变译的方式将例1翻译成“Let’s meet in Dalian fashion festival in September.”或者采用转译的手法翻译为:“Welcome to Dalian fashion festival in September.”改译不仅基本实现了原文的语用意义,更增添了一层亲切感。

四、修辞语用失误

修辞在于使文章更具美感和情趣,但英汉语毕竟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人们对同一种修辞手法的审美情趣不尽一致。汉语往往充满了华丽的辞藻,从结构上讲究工整和对仗,写作注重作者个人感情;而英语则强调简洁朴实,讲究实物描写。商业标语翻译中的修辞如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宣传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外商的反感。如:

例2: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竟相开放,争研媲美。

Golden osmanthuses are filled with the tree, furnishing with fine aromatic surroundings; Silver osmanthuses are snow white, sweet greeting the travelers; Red porcelain osmanthus are red in yellow. All season osmanthuses are silvery, which are available in all seasons as the name is called. All the osmanthuses are in full blossom, fighting to compare beauty with one another.

例2是上海桂花节的宣传标语,原文充满了溢美之辞,旨在吸引国外游客前来赏花。译文采取了逐句对译的方法,利用了大量华丽的词语,从汉语审美观点来看,译文倒也充满了诗情画意,但国外游客却觉得译文不仅冗长乏味,而且缺乏实际意义,没有实现原文的语用意义。根据英语的审美特征,原文不妨译为:“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ir fragrance.”(贾文波, 2001: 80)改译采用了省略的手法,略去了大量华而不实的词语,译文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直观写实,完全符合外商的审美情趣,从而避免了语用失误。

五、文化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常造成商业标语翻译的语用失误,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圈,即使是同一件事物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原文和译文的文化差异越大,就越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翻译手段。如:

例3:以外贸企业为龙头。with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s the dragon head.

例3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本地,语用意义就在于告知外商外资企业在本地经济中起到了领头的作用。但在英语文化中,“龙被看作一种不祥的动物。……在圣经中,龙是魔王撒旦的化身。”(程立,1999:115-116)由于文化的差异,例3译文足以让外商望而生畏,完全丧失了原文的语用意义。译者可以采用归化的方法,将“龙头”转译成英语中类似的文化意象,如“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丁衡祁,2002:46)“locomotive”(火车头)与“龙头”都具有领头或牵引的意义,改译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语用意义。

六、结语

在译文中传达原文的语用意义是商业标语翻译的基本要求,但译文在词汇、修辞和文化层面的语用失误常常引起读者的误解,从而丧失商机。译者应尽量采取转译、省略、归化等灵活的翻译方法,避免译文中的语用失误,使译文和原文基本达到语用等值。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2

[2]程 立: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15-116

[3]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J].中国翻译,2002(4),46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05

[5]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0

第2篇

关键词:消费文化;当代商业建筑;研究

生产型的社会已然成为了过去式。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无疑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仅如此,在思想层面也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消费文化的迅速蔓延代表着传统的消费理念如今已经不再适用。人们对消费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经济上,而是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展现出对生活品质的理解和追求。当代商业建筑作为人们体验消费的场所,对于更好地理解消费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消费文化视角下对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0. 研究的意义

① 背景

如今,“消费社会”当道,也就是说社会已经不再是以生产为主导,而是以消费为主导,这种转变不可否认地源自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由于生产相对过剩,需要消费来带动生产。消费不再仅是物质本身,而是涉及到商品的艺术、文化层面。这就好比商品的品牌是一种形象价值一样。很现实的问题,品牌商品不一定说质量较其它非品牌商品好多少,但是一个品牌就是一种象征。人们对品牌的追求也是对艺术、审美的理解,因人而异。这种对商品文化价值的消费,刺激了消费的载体--当代商业建筑的异军突起。各种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等一系列的商业建筑层出不穷,充斥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另外,体验经济的到来也为商业建筑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一种人性化的经济模式,注重沟通,引领消费者参与体验。以主题为吸引重点的购物中心比比皆是,人们在愉悦的体验中爽快地购物,实现消费者与营业者之间的双赢。

②意义

当代商业建筑是人们消费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消费文化流动的重要场所。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广告、宣传更是刺激购物欲望的重要手段。总的说来,人们的消费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一种符号价值。可以这样说,消费文化带动了媒介文化。

我们知道,建筑往往会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而建筑代表的不会只是工程本身,人们更加看中的是其中的文化内涵。人们在商业建筑中购物中,收获的不只是商品。对商品的审美,对购物过程的体验,对文化的思考更加难能可贵。

商业活动的繁盛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以本伤人、恶意打压等不正当手段并不能维持长久。只有通过沟通,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方针政策才能在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就需要从消费文化入手,让建筑师设计出更合理、更能吸引顾客的商业建筑。

1. 消费文化与当代商业建筑的联系

① 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通俗地来说,就是文化渗透在消费领域中。消费文化是社会文明极其重要的部分。法国社会学家的鲍德里亚对人、物以及符号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系统。他认为消费并不是为了商品的物质性,而是赋予商品不同的符号,体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追求精神层面的的东西。还是以品牌为例,人们购买品牌倒不是冲着它的使用价值,而是透过它的文化内涵,彰显自己的品味和个性,这样一来,衡量商品价值的方式也不一样了。既然商品作为符号来消费,那么衡量它不再只是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而是要根据它蕴含的文化来说。对于品牌服饰,它的设计师,它的知名度都是值得探究的,其价值远远超过生产出来的成本价。这是一场消费观念转型的深刻变革。

② 商业建筑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伴随着事物的产生,商业建筑就是其中之一。要想研究商业建筑的发展,就必须要参考社会文化背景。只有了解到消费社会对商业建筑发展的影响,才能对在消费文化视角下研究当代商业建筑设计中大展拳脚。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自然经济使得公共交换物品的地方相当有限。最重要的公共建筑当属庙宇,人们在这里集会、交流、买卖,这算得上早期的商业建筑。相对来说,西方的商业建筑要更早一些。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子在中国萌芽,舶来商品入侵,刺激了我国的商业发展。商业建筑随之崛起。我国近代建筑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颇深。解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建筑也有了新的景象。各大城市的商业街不断涌现。虽然这一时期的商业建筑局限性很大,存在很多缺陷,但是对我国商业建筑的发展来说还是具有很积极的意义。当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人们的消费方式有了全新的面貌,呈现出体验式消费。这与体验经济的到来密切相关。商业建筑不再是单一的,也不再是小规模的。集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商业建筑以其不可抵挡的趋势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

2. 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理念

① 彰显差异逻辑

前面已经提及,消费者选择消费品并非为了使用价值,更多的是透过产品的文化来彰显自己的品位和个性。这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对商品蕴含文化的认同。当代商业建筑以文化为主题,有针对性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彰显差异。

当代商业建筑作为文化的交流平台,很好地融合了商品和文化。当代商业建筑是一个综合体,将购物、娱乐、文化交流等完美结合在一起,满足消费者的多方面要求。既有物质上的满足,又存在文化的交流,彰显自己的个性。这样吸引了大量人流,同时收获可观的收入。

② 表达情感诉求

现代商品满目琳琅,人们在购物时往往犹豫不决。这个时候,他们对环境的要求可能远远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要求。也就是说,消费者购物成为一种被动行为,他们受感情影响,随外界刺激促使购物。鉴于个人、行为、环境的关系,当代商业建筑注重情感的表达,具备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当代商业建筑承担起引领消费者表达情感诉求的责任。这不是建筑本身所能达到的效果,需要除零售以外其它辅助功能共同配合。人们往往在休闲娱乐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唤起购物欲望。

③ 审美

人类对美的审视一直存在。对于当代商业建筑,首先欣赏到是外表。在消费文化的视角下,通过媒介文化的渲染,消费者最先看到的是当代商业建筑的外观形象,这能触动消费者的情感,进而刺激购物欲望。仅靠建筑的形象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消费活动。人们谈论起建筑的时候,往往提到建筑风格、建筑师,这说明人们已经深入到文化层面。消费文化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在这样的氛围下,审美观念趋于多元化。符号化的审美几乎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文字、图片还有广告等等,向我们展示商业建筑的美好形象。各种多样化的设计,多样化的审美促进整个商业建筑的蓬勃发展。

3. 总结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建筑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从如今消费文化的视角来看,当代商业建筑完成了重要转型并有良好的发展。多元化的模式,在满足消费者购物欲望、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让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着手点。当然,当代商业建筑在其发展道路上不会毫无阻碍,但是这并不能够阻挡建筑师的设计之路。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相信当代商业建筑设计之路会越来越顺畅。

参考文献:

[1][法] 让·鲍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M]. 夏莹,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文隽逸.图像的狂欢:读图时代的城市与建筑设计[D]. 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

学院. 2010 .

第3篇

按与受众者的关系划分,传播者主要包括直接传播者和间接传播者。直接传播者指直接通过生理手段进行传播的传播者,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间接传播者指借助机械手段进行传播的传播者。由于传播者不同,那么传播任务也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传播者的任务和传播活动中的信息因素有关,从信息角度来看,传播者的基本任务是相一致的,包括收集信息、制作信息、收集处理反馈信息三个方面。(1)收集信息。商业设计师作为商业文化的信息传播者,首先要对商业空间的定位、品牌、地域特点等进行前期的信息收集,为深化设计做基础准备工作。(2)制作信息。当信息传播者(商业设计师、业主等)完成了信息收集工作后,然后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及归纳等,剔除不相关的信息。(3)反馈信息的处理。从商业环境设计来看,传播者的角色主要包括:商业设计师、业主、官员等。商业设计师担任的是直接传播者的角色,业主、官员以及相关法规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直接传播者,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业主、官员等担任着间接传播者的角色。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设计师作为直接传播者从很大程度上其职能受到了制约,大部分的设计师只担任一名实施者的角色,来实施业主、官员决策层的理念,而没有充分发挥出设计师的直接传播功能。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种设计师不受公司领导重视的窘况,在业主看来,设计师无非就是一个工程监理。这种情况和丹麦、英国、日本等国家把设计放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来比相差甚远,西方一些国家把设计师当作国宝来对待和重视,这对于我国而言,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设计师本身都是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尤其是设计师,更应该有更高的专业水准、更强的职业精神来赢得社会的尊重,来扮演好自己不可替代的设计者的角色。总而言之,商业设计师就应该发挥好直接传播者的功能,尽到把关人的职责,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环境即媒介

环境的概念有宏观、微观之分,而本文所探讨的环境主要是指微观意义上的环境,如景观环境、室内商业环境等。当人们进入一个商业空间环境中,其空间布局或通透或私密,色彩或张扬或典雅,灯光或明亮或黯淡等,不同的空间环境会传递不同的商业信息。因此商业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媒介,承载着所要传播的商业信息内涵。如进入A环境就有食欲,进入B环境就能安静,进入C环境就想阅读,进入D环境就有购物的冲动等,环境虽然没有用直观的语言告诉人们要怎么做,但是空间环境却无时无刻不在间接地传递着这种无声的语言,环境即媒介,媒介即信息,环境会直接传递信息给受众,从而使受众感知、认可、购买,同时也可能感知后不认可,从而不消费,因此,环境作为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对信息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商业信息即传播内容

大众传播的内容即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流动的信息,商业空间中的传播内容即是商业空间环境物化中所承载的信息含义,如静谧宜人的咖啡厅、时尚前卫的品牌专卖店卖场等,这些内容是设计者设计思想的表达,商业空间环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是有信息、有文化、有内涵、有意义的,而信息是通过符号这一媒介载体来传递和传播的。符号是用形象表示概念的,一切具有形象并用其表示概念的都可归为符号,设计师通过传播内容(通过一定的符号载体)向受众传递信息,传播内容中的符号载体是要被传播者和受众共同认知的符号形象(即共同语言),否则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就会形成鸿沟,导致大众传播活动失败。因此,作为设计师的信息传播者要研究受众的教育背景、审美趣味、认知水平等,以设计、创造出受众能理解和接受的视觉符号,从而成功完成传播活动。

四、消费者即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是指传播的接受者,即在传播过程中接受传播者发出信息的一方。受众是一个复杂、多变、动态的群体或个体,受众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社会阶层、民族特色等不同,在传播活动中显示了不同的特征。随着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受众不仅仅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于是受众中心论的观点应运而生,这足以说明受众作为传播要素之一,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了。商业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众(消费者)购买产品,那么影响受众作出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受众心理研究表明,影响受众选择的三个方面因素有:受众的需要、受众的注意、受众的理解。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是无缘无故而存在的,而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存在的外在表现。西方传播学研究者曾经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传播内容在受众中所引起的反应,受众对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有不同的选择,符合其不同需要动机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就容易被受众接受,在传播的过程中,若其需求动机得到了满足,传播就容易见效,满足程度越高,传播效果越好。在设计界,也有建筑师、设计师在关注和研究受众,如库珀、凯文•林奇等。相反,如果对于受众研究过少,不了解受众的真正需要,那么设计意图就难以真正传递给受众,甚至受众会出现相异的理解,导致设计失败。美国帕鲁依特—伊戈住宅区就是典型的案例。由于在此住宅设计中,设计师为了增加居民交往而设置的宽敞走廊却成为了犯罪场所,室内各种设施遭到破坏,于是不得不将其中一部分炸掉,后来据调查,人们批评设计师没有真正理解黑人居民的社会需要和心理特征,而只是凭主观想象和良好愿望把一种生活模式强加于使用者。由此可见,设计师在设计时不能仅仅表现自我,而应该表达“使用者的需求”,为受众服务,单凭自己美好的理想和良好的愿望是创造不出受众所需的环境。从这个例子可以得知,作为公共空间的商业环境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空间,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空间,设计者(传播者)应该更多关注受众的真正需求,从受众出发,协调好艺术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真正意义上做到为大众服务。

注意是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但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个特征。注意不能脱离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过程而存在,注意是主体的这些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对客体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自然发展的,无自觉的目的,不需意志的参与,不需主观上的努力,这种无意识的注意也会影响受众的选择和判断。例如,消费者去逛商场,如果一个品牌专卖店的灯光、色彩、造型、陈设都与众不同,自然而然就会引起大众的注意。商业环境中引起受众注意主要有几个因素:首先,是刺激的强度,刺激的强度越大越能引起注意,就商业环境而言,商业空间色彩对比越强,造型越夸张,刺激强度越大;其次,是刺激的新异性,任何新鲜的事物都会引起人们的好奇,这是大众的猎奇心理,如滚石音乐主题餐厅,其建筑外立面运用了夸张的乐器造型,很远就能识别出其形象特征,不仅识别性强,具有猎奇心理的人们也想探个究竟,从而加深对品牌的认知;再次,是刺激物的动态变化也能引起大众的注意,去看过车展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验,往往人群围观最多的展区,除了原本品牌效应外,还和展览现场的设计有关,而最能吸引观众的一个因素就是现场的动态设计,包括动态的模型、流动的音乐、闪烁的灯光等,这些动态元素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吸引着大众的注意,从而更好地实现传播内容的传播。有意注意是主体有目的的行为,需要意志的参与。其实,受众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当一座独具特色的商业建筑拔地而起之后,大众会从开始的无意注意后加深了对建筑内涵的了解,这种无意注意就转换成了有意注意了。总之,商业设计师要重视对受众注意的调控,既要调动激发受众的有意注意,同时也要重视对无意注意的引导,使传播内容能够更好地传递给受众。

受众对商业环境的理解取决于受众的年龄、地域、知识、经验等,受众接触传播内容时,这种内容符号是要通过受众的解读来理解其中的内涵。商业设计师通过设计商业空间环境中的符号来传递设计概念,只有当受众真正理解了符号所包含的内在含义时,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才算完成。那么受众怎样才能理解传播者的符号内涵,这需要传播者与受众有共同的体验和经历,就好比圆A是传播者,圆B是受众,只有当圆A和圆B相交的交集部分才能被受众所理解,因此,设计师需要不断地积累和体验,真正理解受众的需要。但同时受众的需要又是变化发展的,因此设计师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受众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从受众出发,满足受众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下面根据受众的心理特点从四个方面来概述商业设计师针对受众的需求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一是商业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心理。受众对商业环境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因素,同时也包括精神因素,商业设计师要处理好不同人群的需求,要考虑到特殊群体的需要,同时重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商业环境空间中无论从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都要做到全面合理,同时还要提升商业文化价值,提高受众的审美品位,商业设计师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的风向标,对大众的整体品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方面主要是指精神方面。二是受众的注意心理。商业设计师借助受众能够理解的符号信息,运用形式美法则,结合声、光、电来创造出具体现代美感的空间场所,使受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来全方位地感知空间环境,以实现传播内容的顺畅传播。三是关注受众的理解心理。理解心理是受众普遍存在的、寻求信息的心理现象。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具有主观性特点,在同一空间环境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受众对一事物从认知到理解再到行动这个过程中,理解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如果设计师所表达的内容为受众所理解并认同,那么就完成了信息传递的过程,由此可见,关键问题在于商业空间环境怎么让受众理解并认同,这就要根据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法。例如,设计一家主营儿童用品的商业空间,那么商业设计师在色彩、造型、陈设、灯光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要采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设计符号来表达,同时还要考虑家长的审美,因为最终家长基本是代替儿童来作决定的。因此,充分考虑了综合因素之后,设计作品才能为受众所理解并认同。四是利用受众的情感效应来打动受众,从而使受众产生共鸣,如销售女性产品的商店,商店环境大量采用柔美流动的线条装饰,运用紫色或粉色系列的色彩来营造女性购物空间,通过这些元素让女性消费者引起共鸣,把女性的特征物化到具体的环境装饰中去,人与物融为一体,使得产品成为构建女性形象的象征,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五、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目的论;陪同翻译;商业活动;翻译策略

引言:陪同翻译主要是在商务陪同或旅游陪同时提供翻译工作,需要发音纯正,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翻译准确、流利。它涉及外语导游、购物陪同、旅游口译、商务口译等方面。

一、目的论概述及其次生原则

1.1 目的论概述

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其方法和策略也取决于目的。“目的论”还杂和了“交际理论”(theory of communication)和“文化理论”(theroy of culture)等理论。由此我们得出来,目的不同,文本的翻译结果也是不同的。例如:莎士比亚诗句中的“summer’s day”翻译成“夏日璀璨”还是“春日璀璨”的问题就应该加以考虑。

1.2 目的论的次生原则

在这个系统中,“篇际连贯”从属于“篇内连贯”,篇内连贯”从属于“充分原则”,三者又从属总的目的原则。

1.2.1 连贯原则

“篇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或也叫“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指的是译文与译文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即译文必须能够被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译文接收者所理解和接纳;例如:“龙”在中国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而西方却认为龙是一种恐怖妖异的怪物。因此考虑到这种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中文中包含龙的词译成英语时往往会用“tiger”(老虎)这个词来代替,表示“勇猛”、“强大”的意思,如“亚洲四小龙”(The Four Asian Tigers)。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也逐渐理解了中国龙的含义,现在很多含有龙的词语翻译成英语时会直接用“Dragon”来代替。

1.2.2 忠实原则

“篇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或“称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即翻译不是无本之木。这就要求译员要充分接受原文的信息,进而对这一信息进行合理的阐释,并为译文接受者在尽可能贴近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进行信息解码。

1.2.3 充分原则

“充分原则”(adequacy)指的是译文与“翻译指令”之间的关系,即:如果译文与翻译的目的不同于原文的目的,译文必须满足翻译指令的要求。例如:英国的夏天多雨,气候温和。中国的夏日气候炎热干燥。如果译文是为了给不了解英国气候的译文接受者来看的话,只能将莎士比亚诗句中的“summer’s day”翻译成“春日璀璨”才符合目的论的要求。

二、陪同翻译简介

陪同翻译主要是在商务陪同或旅游陪同时提供翻译工作,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还需要积累大量商务和旅游知识。在国家机关、学校、涉外单位、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各类外事活动中提供陪同口译服务;进行商务访问接待、外事访问接待,日常生活交流中的陪同口译工作;进行旅游陪同,提供口译服务,使游客了解名胜古迹的历史、人文资源等。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商业活动中陪同翻译策略

和休闲娱乐的电视节目不同的是,商业活动中的陪同翻译就有不同的要求。译员不能太过于慵懒随意,翻译出来的东西要能达到在表达信息充分和忠实的前提下促使双方沟通顺畅的要求,要使得双方能够透彻的理解。因此在翻译策略上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3.1 忠实原文,译文连贯

商业活动中的陪同翻译不同于一般活动中的翻译,议员要透彻理解对方的话语,在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应当根据上下文、语境实际情况来翻译,而不能生搬硬套字典里的释义进行简单的拼凑和罗列。有时候很多知识会在同一个时间段中同时出现,这就要求译员要虚心学习,多思勤问,多查各种资料,必要时还要询问对方话语中所包含的具体信息的具体意思,对要翻译的内容理解并加以诠释,表达时符合有关行话,具备用简明、流畅、准确的语言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3.2 海纳百川,与时俱进

翻译者应该经常阅读一些时代感强的报刊书籍,以扩大知识面,有意识地积累新词,密切关注并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学以致用,更地道,更好地使用英语表达,使对方便于理解。

3.3 审时度势,灵活多变

在译员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原文的句序,把整个句子划分成分开的意群单位或者信息单位,然后逐个击破,再使用连接词把这些单独的单位用自然流畅的语言连接起来,译出整个原文的意思。这样的翻译策略可以保证译员的译文在第一时间能够比较准确呈现在双方面前,不会造成冷场,也不会出现全场寂静无声的尴尬场面。

3.4 功能对等,信息等值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商业活动中的陪同翻译里也是一样的,译员需要遵守一定的翻译原则。在陪同翻译中,对原语中的字、词、句有时候很难译得十分完美,这就要求译员要努力做到的掌握我方原语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同时用对方很容易理解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整体“信息等值”。注意兼顾发起人、目的语接受者和原语发出者三者的利益,避免译员随心所欲的改译、乱译。

四、总结

我们所处的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地球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人员会更加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的商务活动对译员有不一样的要求,进而我们也应该制定相应的策略。如果对这些策略加以好好应用,商业活动中的译员一定能够更加轻松的工作,译员的翻译质量也会有所改善,进而为商业活动创造更好的交流目的。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Nida,Eugene A. 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3] Rojer T. Bel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gman,London and New York,1991

[4] Tytler,A. Essays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London. Dent,1971

[5] 罗新璋. 翻译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第5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金融文化;诚信;守则;责任心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042-02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益加深,金融文化的建设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来金融业不仅仅把目光集中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更多地会投身于金融文化的建设与渗透以实现其长足的发展。培育诚信、守则、高度责任心的典范商业银行人文精神,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不容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1 新形势下有关人文精神的重新解读

1.1 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处处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它的载体在于人自身,它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及行为。也就是说,人文精神是“文化”传承、“人”的主体因素、“精神”内涵等几个内容的组合。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承的先导力量,在传统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上必然拥有行业性的特色。它立足于人本,反映人文知识在主体精神层面的化育。而这种精神成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形式体现出来。

1.2 人文精神在商业银行金融文化中的体现

金融文化可以理解为通过金融活动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商业银行金融文化,是商业银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经营、管理的整个实践过程中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营造、认同和遵守而形成的银行哲学、银行精神、价值观念、银行道德、行为规范、制度规章等意识形态的总和以及银行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银行形象。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诚信、守则和高度的行业责任心。商业银行金融文化的“着力点”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公正、透明的金融制度的构建。

2 人文精神在商业银行金融文化中的渗透

2.1 人文精神促进商业银行制度文化的创新

商业银行的制度文化主要指具有行业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制度文化虽然是直观地通过“刚性”的制度、规范和准则来反映的,但从中却渗透着“柔性”的文化因素。诚信文化、守则的行业道德以及高度的行业忠诚度和责任感无时不通过人的自身素养而得到提升,也通过具体的行为方式得以真正的落实。商业银行制度文化借助于人的知识、学习和修养的提高来不断理解、执行并创新现有的管理制度,从而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和精神。

2.2 人文精神展现商业银行物质文化的风貌

商业银行人文精神的最初发展阶段是从物质文化开始的。商业银行的物质文化不仅包括为金融活动提供服务的物质载体,还包括活动的具体过程。站在特定的金融环境下,人文精神是借助于物化的金融主体利益关系而反映出来的态度、决策等。而人文精神的层次和内容也是随着商业银行物质文化水平的改变而得以发展和丰富。可以说,客户在心目中对商业银行的“感觉”或“印象”,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物化的“人”或“事”得到的体验。

2.3 人文精神推动商业银行形象文化的展示

作为诚信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形象文化突出“履约经营、规范发展”的核心主题。依托于人文精神的传承性和创新性,商业银行的形象文化自然不可能一成不变。例如招商银行就提出了“因势而变,因您而变”的经营理念。当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金融环境或金融产品脱节时,人文精神自然会摈弃落后的思想和观念,勇于展现个性的特征和创新的内容,积极打造优质的银行形象文化。

2.4 人文精神凸显商业银行需求文化的本质

人文精神的内涵即“人本文化”,满足人的需要是它的核心思想之一。对于银行的需求文化而言,需求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来自客户的需求,即客户对银行服务、银行产品的需求;其二是来自银行员工的需求,即员工对提升自身业务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需求等。

总体来说,商业银行的人文精神通过诚信、守则和行业责任心的核心思想及内容潜移默化地培育其物质文化,并继而推动制度文化、形象文化及需求文化的发展。

3 商业银行金融文化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

3.1 以人为本的理念淡薄

人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最具活力、最有价值的资源要素。目前商业银行在金融文化建设中还或多或少地忽视文化的主体“人”的需求、情感和本质。因而造成一种现象,即制度文化不是切实站在员工的立场上积极调动员工遵守职业规则的自觉性,而更多的表现为“外力的强制性”;物质文化更多地倾向于“硬件”服务设施的建设,而忽视“软件”人才的培养和再教育;就连主要以人文精神为特征的形象文化,在“诚信”等核心内容的打造中也突出表现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弱化了人的主体意愿和权益。在这种金融环境的影响下,人的主人翁地位不能真正落实,主体需求得不到保障,后续的学习及岗位提拔的机会也较少。工作对于银行员工来说更多的是谋生的手段,而非职场的权利和义务,更谈不上奉献与责任了。

3.2 偏重于金融文化的短期效应

商业银行的金融文化既具有行业的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又突出商业文化的特性。它在表现金融产品和金融精神的同时,必然要浓重着色于金融主体的利益关系,并由此暴露出一些利益矛盾。因而,商业银行金融文化要想长久发展必然要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理念。诚信文化就是沿袭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脉搏。但是,不可否认,某些商业银行为了谋取暂时的利益,不惜损坏长久的声誉和形象,采取高息揽储、给好处费等不正当竞争、服务承诺不到位等手段,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

3.3 内控及管理机制不完善

许多商业银行为避免流失客户群,不惜对违规经营、失信操作的客户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发现问题不及时解决或滞后处理。由此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转,违背了金融文化的宗旨,极大地削弱了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和谨慎性原则。另外,有些商业银行的管理文化和绩效机制也不健全。针对劳动强度不同的岗位,收入差异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银行内部的绩效机制不突出,没有较严格、规范的奖惩制度,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有力的刺激。

4 构建良性商业银行金融文化的有效策略

4.1 突出以人为本的商业银行金融文化理念

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关爱、分享”。尊重人,就是要“任人唯贤”,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潜能。不仅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工夫、做文章,还要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岗位和学习机会。关爱人,就是要立足于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发展、关心人的情感,要时刻树立“以客户为主导”、“以员工为主体”的人本理念,为员工个人抱负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平台。分享就是银行要站在大赢家的角度,建设“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与员工分享信息、分享利益、分享成果。

4.2 打造商业银行诚信企业文化

诚信是竞争的根基和核心。诚信文化是对银行主体和客户两方面的共同要求。作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建立客观公正的诚信考核管理体制,做好诚信档案的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信用等级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商业银行之间还要积极创建和谐金融文化,对待同行要精诚合作、坦诚交流。银行间通过建立信用资源共享和传导机制实现客户及员工诚信信息的沟通,既有利于对诚信文化的量化考核,又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诚信自律。

4.3 创新商业银行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应该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金融“十字”行风作为其管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管理文化的培育中,商业银行对员工要进行定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健全员工及行业的行为准则,让员工对银行的金融产品性能、作用、适用人群等有全面的了解,对金融服务规范、操作规程有准确的把握,对规章制度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商业银行还要时刻提防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强调金融风险文化,把行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挂钩,增强员工的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商业银行要借助金融文化的力量,努力实现人文精神与金融制度的良性互动,培育公正、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氛围。员工处于浓郁的人文管理氛围中,会积极地变被动的“服从”管理为主动的“创新”管理,以“软文化”推动“硬考核”。

4.4 培育员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情”理念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商业银行可以学习花旗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氛围,让员工时刻拥有“成就感”、“家园感”,从思想上和意识上把银行作为事业上的“合伙人”、利益上的“伙伴”。当然,在这项工作的实施中,各级领导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动员工共同营造高度责任感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郭淑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文化来源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24-36.

[2]陶以平.商业银行诚信建设问题及对策探讨[J].福建金融,2003(1):24-25.

[3]李旭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文化建设[J].银行家,2008(4):21-23.

第6篇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在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经营货币和相关产品以及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企业。首先,它具备一般金融企业的特点,如作为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具有一定技能、一定数量的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地位等,同时其生产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企业,其还有一些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特征。第一,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行业,就企业内部讲,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其员工技能操作流程的专业性和细致性,对其自身管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的要求,以及就企业外部讲,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其企业形象的稳健性与诚信性的要求都要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第二,在现今经济发展日益高速化、全球化的趋势驱动下,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也使得银行业的竞争变得日趋紧张与激烈。目前我国现有银行大致可分三类,国有银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如此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够存在下来,并且逐渐发展壮大,说明了它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也是它能争取到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关键。

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依据时代特色与自身特点建立起来的,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治理模式,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亦具备以下特征:

(一)广泛性与系统性罗长海在《企业文化学》中论述过:“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就是企业对自身形象进行的设计及对外进行的形象推广与宣传,也有人认为就是企业自己创办一些报纸刊物,为员工提供一个文化园地……”其实,以上这些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都过于浅薄片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将企业与文化进行嫁接,其内涵非常广泛,可以说,企业文化包罗了思想文化教育、体制制度构建、形象理念策划宣传等多方面内容。

(二)时代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内容是依据时代特色建立的,具有时代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立必然要以时下经济发展状况,人民思想状态及生活需求等等一系列时代特征为先导,因为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提高该行自身的经营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及外部市场竞争力等等综合能力,要能够经受住当下市场的实践检验,如若所设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能与时下社会人民所需紧密结合,那么必将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三)独特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具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与特色,这是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范围、经营管理体制、企业目标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所决定的。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都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不然必会丧失其独特性,从而在市场中丧失人们对它的关注与兴趣,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应是企业组织在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精华,并依据时代特色与企业自身特点而形成的团体意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加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综合现今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及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的综合能力及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管理机制因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广泛性与系统性特征,在加强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企业行为准则、企业职业精神、企业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等都会被逐渐明确和完善。那么当其拥有了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合理的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后,其企业的整体管理机制也会随之变得合理和完善。

(二)有助于增强内部凝聚力现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所给予的各种机会和条件,抓住时机;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通过自身的变革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性企业,其要想保持自身的勃勃生机,就更需要紧密跟随时展步伐,适应市场需求。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可能存在的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等差异,就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企业总目标与部门分目标、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目标上的分裂与冲突,最终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使效益受损。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行内企业文化建设来统一职工价值观,规范职工行为准则,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增强整个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获取高收益。

(三)有助于提升外部形象,提高竞争力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客户是其利润的来源。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要求不外乎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而只有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完善和升级,不断开发研制新的业务品种,同时在服务上提供更加全面周密,更加灵便高效的服务,才能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体,赢得市场。而这一切策略的成功实施,都脱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因此,就业做到:首先,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从而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其次,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独特经营理念及企业形象的策划与宣传,通过塑造和宣传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让客户充分了解其企业特色,借此塑造银行良好的外部形象,发挥品牌效应,从而可有效提高本行的客户认可度与市场竞争力。

四、总结

第7篇

【关键词】功能对等;商务英语;翻译

一、功能对等的含义

功能对等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奈达提出的,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科学探索》中对功能对等做出了详细的诠释,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在翻译者对商务英语进行翻译时,可以将奈达的理论精髓作为商务英语翻译的指导思想,在翻译过程中减少语言阻碍和翻译错误。奈达的功能对等的思想精髓是读者对翻译作品的反应,这种反应不管是在读者对翻译作品进行阅读时的反应;还是作品的原文作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上都理应是相一致的,例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翻译成汉语时,普遍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人们最为熟悉的成语、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奈达认为:在对商务英语进行翻译时,翻译的语言上,要选取最为自然和贴切的语言,功能对等不仅仅是要求语言上的对等,更重要的是翻译作品在内涵上的对等。语言的形式是各不相同的,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如果为了更接近原著的语言内容,在其语言形式上便会有所改变,因此,奈达注重是翻译作品的信息传递,读者进行阅读时所表现的对翻译作品的反应。

二、商务英语主要特点

凡是一切超越了私人关系的英语都是商务英语。因为商务英语来自Business English, 而business在英语中的定义绝不仅仅是商务, 汉语译为公务更为贴切。因此, 除了经济、管理、法律,其它领域的英语都应该是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和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翻译过来的, 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 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它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者群体与另一种背景的人或者群体所进行的交际。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其本身存在的特点都体现了语言文化的优异性。商务英语的特点较为具体,在对两种语言进行翻译时,翻译的原则是,源语的文化内涵要在翻译中以目的语的形式体现出来,源语文化的再次体现、消除文化差异是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特别注意的。在对商务英语进行翻译时,词汇对等是基本要求;句法对等是基本形式;篇章对等是主要内容;文体对等是最终目的。从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要求上看,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都是再现源语的重要手法,翻译者要抓住商务英语的这些特点,才能翻译出更好的作品。商务英语在应用上的要求特别高,首先,应用的准确度要精确,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要规范化;其次,避免口语化,在国际上,商务英语的文件要符合通行的规范,其中,文件内容上,要容易被读者理解;形式上,要求结构严谨;逻辑上,思维要严密等。其次,语言本身都存在文化特性,商务英语也不例外,商务英语的文化承载力尤其强,一些商务英语的著作往往包含了很多的文化特性,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前,要进行文化背景的补充工作,这样,在进行翻译时会减少很多的翻译阻碍和理解障碍,商务英语翻译对翻译人员的要求极高,原著语言的文化特性和原著内容的文化底蕴都是翻译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将源语的文化特性通过译语的词汇来表现,这是翻译好一部作品的重要保障,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

三、以功能对等为基础的商务英语翻译

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对翻译内容的实用性要求较强,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对目的的时效要尤其注意。功能对等是进行英语翻译是的首要前提,商务英语有较强的经济性,因此,让读者简单得理解译文的源语信息是进行翻译的主要目的。由于商务英语的一些文化特性,使得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详细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在语言信息上要尽可能对等,让读者更好的吸收翻译内容;在语言功能上,翻译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职责,更要掌握好专业术语的运用;对于语言形式上的要求,翻译者要进行语言转化,即将原著的深层结构转化为目的语的表层结构,这种转化就是将原文中相应的词汇用直接性的手法表现出来,注重对原文内涵的解释说明,使读者在进行阅读时更容易理解和吸收。在以功能对等为基础的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时,如果翻译的内容和文化不能同时掌握好,翻译者便要进行抉择,为了更好地表达原著的内容,翻译者可以进行原文创新,即在不脱离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形式进行调整,使其为更好得与原文相互契合。

四、结语

商务英语的应用在一定形式上推动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发展,商务英语的翻译是一项复杂且很考验译者专业能力的工作,对商务英语的翻译是译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文章语言所进行的另一种转化。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使得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并不像翻译其他英语那样简单。商务英语的专业性极强,其专业性词汇较多,因此,翻译者必须要掌握深厚的词汇内容,更要立足原著,使翻译词语的表现形式更接近源语。

参考文献:

第8篇

琚宾2011年完成的新作“深圳雅士阁美伦酒店”,整体设计给人水一般宁静、低调的奢华感受。

琚宾的设计独特而纯粹,无论什么风格,都可以看到一丝禅思与哲学的意味。他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其设计作品中,将“当代性”、“文化性”、“艺术性”共融、共生作为设计语言。持续不断的创新精神,使他在社会上和行业内获得诸多赞誉。

《淑媛》:您的作品风格非常时尚,商业化感觉内敛,设计新鲜感十足。能谈谈您如何理解传统中式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么?

琚宾:它的运用有一个基本原则:不刻意。相由心生,你的每个阶段关注的视角和课题是什么,然后在这个阶段做好你关注的,最后专注去做就可以了。而且,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骨子里的血液就是东方的。因此在你去做设计的时候,它一定会渗透着东方的思想,只是有时隐性,有时显性罢了。

《淑媛》: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

琚宾:来自于我对生活矛盾性和极端性的理解。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如果一直向上游追溯,则与哲学、宗教、艺术发生直接的对话与关联;如果我们视角向下看,获得更多的是平常生活带来的点滴感悟。要让自己保持在这两个极端不停地来回摆动和跳跃,保持你对生活的敏感,保持对这种矛盾的敏感,你才可能走得更深、更远。向上看决定我们的思想,向下看更多影响我们的行动。

《淑媛》:您从业至今已有10年之久了,您觉得这些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琚宾:的确,这些年来中国发生着剧烈地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前中国大部分的人对西方文化非常推崇和钟爱,而现在我们面对一切事物的态度则越来越多元化。原因一是信息传播变得更快、更广,另一个是设计师本身在进步,乐于给予社会更多应有的社会责任。我们会以更多元化的态度看待各种生活方式;会包容多种文化在生活中的凸显;会体验性地感受不同文化氛围带给我们的文化感知……我认为这是一种乐观而向上的状态 。

《淑媛》:您认为何为一个好的室内设计师?

琚宾:在我的概念里, 好设计师一定具有好的人品。能做出优秀设计的人,他要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对艺术的品位,对宗教、哲学的理解,对大自然灵性的感知。好的设计师需要很多方面去滋养自己,需要付出很多和社会之间有距离的劳动。比如你对自然灵性的感知,和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城市是有距离的。也因了这距离,我们才能感受到美。要站在你所处的环境之外去看待事物,自知、内省,再加上不断完善的专业技能,才能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这是成就优秀设计师不可缺少的要素。

《淑媛》:您目前关注的设计课题是什么?

琚宾:我目前在思考关于艺术与商业设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犹如“湿地”环境,这片湿地里有商业、艺术,可能还有其他,这种相互融合和共生的系统,通常会产生更多的能量。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行为管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监管的日趋深入和自身内部控制需要,各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员工行为规范教育、监督等管理工作,从制度、措施、手段上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创新。与此同时,一些基层商业银行重大风险事件及案件频发,反映了该类行重经营轻管理、放松员工行为监督的现状。因此,对基层商业银行来说,把握员工行为特征管理现状,探索当前复杂形势下的员工行为管理新思路、新方法,既是内控案防的现实要求,也是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基层商业银行员工行为管理现状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内部控制的持续强化,各行已初步形成“员工行为管控”组织管理体系。

(一)建立了管控制度体系,但监督管理方式有待整合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先后制定了《员工职业行为守则》、《员工行为禁止规定》和《员工违规行为处理规定》等,构建了“正面有规范、反面有禁止、违反有处罚”的员工行为规范制度体系,明确员工行为规范和行为“”以及惩处结果,各级行通过组织学习教育、贯彻落实,促使员工谨记在心、行止有序、规范从业。

因员工行为涉及思想道德、职业规范、业务管理等多个层面,其管理制度由商业银行不同部门制定,具体涉及人力资源、监察、合规及相关业务管理等部门,员工行为管理无牵头管理部门,使得各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同专业部门有不同要求,不能形成合力,员工行为监督资源及方式亟待整合。

(二)实行了案件防范责任制,但履职考核有待强化

各基层商业银行根据《案件防范工作责任制》,明确全行案件防范工作实行“行长负总责,分管副职和部门负责人各负其责,纪检监察部门组织协调”的工作机制;一些基层行还结合本行实际,制定了《员工行为动态管理办法》,在指导思想上融入“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员工,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突出提高员工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

从负面效应看,基层机构负责人在内控案防、员工行为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认识、精力、手段等方面的制约,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同时,上级行制定考核办法时,往往重经营指标、放低风险管理权重,在考核计分时,以“不出大事”来简单衡量基层负责人履职效果,使一些基层行内控履职应履未履、过程控制应控未控、员工违规行为应纠未纠。

(三)开展了员工不良行为排查活动,但排查手段有待创新

近年来,随着外部风险持续渗透,各基层行开展了员工异常行为的排查活动,重点排查员工是否参与非法集资、违规担保及经商办企业等。各基层行通过谈话了解、问卷调查、社会走访、日常考察、业务检查、风险管理信息、举报等渠道和方式,收集了解员工行为动态,发现可疑线索,及时处置,切实消除案件风险隐患,扎实推进案件事故风险预警防控工作,起到了一定威慑作用。

从员工异常行为排查方式看,存在工具手段不足问题,监测范围较窄,不能覆盖员工全部异常行为。一是系统监测方式未能同步升级。从暴露的重大风险事件分析看,违规手段不断翻新,相应的系统数据资源、监测模型研发却难以同步跟进。二是现场检查的局限性制约了检查的深度广度。受检查时间、业务种类、样本抽取、检查人员技能等诸多影响,检查方案所包含的要点难以有效覆盖和全面查清。三是反侦察手段大大增加了操作风险管控难度。一些蓄意违规人员更专注研究检查方法,采取弄虚作假、掩盖真实交易等手段规避监测检查,使隐藏的问题长期不被暴露。

二、员工行为控制的难点问题及成因分析

目前,从基层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实际效果及员工行为管控现状来看,存在方法较单一、缺少有力抓手和硬性控制等管理难点,员工行为管控方法与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形式轻内容,影响了活动开展收效

尽管基层银行依据监管形势及本行管理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内控案防活动,但在实际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方面内控文化传导逐级衰减情况较为突出,系列内控文化活动往往被基层行简化成为读文件、走形式,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内控文化引导与外部诱惑的博弈日趋激烈,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部分员工极易受社会诱惑和不良倾向的渗透,少数意志薄弱者心理失衡、私欲膨胀,置管理规定于不顾,谋取不正当利益,如某基层银行员工贪图高回扣私自代售理财产品案、虚构房贷及小企业贷款手续,使该行声誉和资金损失巨大。

(二)重经营轻管理,削弱了制度执行力

目前,部分基层管理人员“唯指标论”意识较强,对内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重营销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当市场、服务与管理发生冲突时,往往是制度为营销让路,甚至以创新名义突破制度约束,打球,片面追求经营业绩。这种以业绩论英雄、重数字轻控制的结果是过程管理失效、风险隐患聚集,如少数管理人员本应承担机构内控案防重要职责,却暗示甚至直接参与、指使下属违规操作业务,负面影响较大。

(三)重理解轻处理,违规行为未能有效抑制

一方面,违规处理标准比较宽泛,在处罚标准及情节严重程度掌握上有较大弹性;另一方面,基层行严格管理和严格问责工作有所弱化,特别是处罚机构在对违规责任人处理时,往往从保护、理解的角度出发,处理层次能低则低,力度能小则小,警示效应不足,未能引起全行重视;监测或检查发现问题、异常苗头时,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责任追究方面,酌情或不予处理,未能做到以处促纠,一定程度上滋长了此类违规行为,极易引发重大事故、案件。

(四)客观上不可测因素众多,控制手段滞后

一方面,不可测因素多,预防难。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员工行为取决于多个条件,任何一起事件、社会气候都会对员工思想行为造成影响。银行不可能对员工的生活圈、社交圈、消费圈情况了如指掌,特别是八小时以外。另一方面,控制手段滞后,覆盖面不广。目前。控制手段主要是“人盯人”的方式,监督的手段也比较单一。机构部门负责人主要通过个别了解谈话、社会走访、人事考察、业务检查、员工报告等方法,完全依赖于信息量的多少和机构负责人的判断,科学性、有效性有待提高。

(五)主观上存在认识模糊、在岗人员素质不高现象

一方面,少数管理人员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对人的行为控制有“侵犯个人隐私”的嫌疑,会影响干群关系,甚至认为“员工行为动态排查”都是多余的、无效果的。另一方面,从基层银行人员配备情况来看,柜员、营销、管理人员配备都较紧张,新员工上岗,老员工的换、轮岗,一般是跟原先岗位人员跟班学习,甚至只是简单的交接后就上岗。同时,一些重要岗位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一定的要求,由于无合适人选,使得一些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长期未能轮岗,为维护优质客户的稳定,一些营销只进行了形式上的轮岗。

三、加强员工行为控制管理的几点建议

将制度约束、技术控制、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行为控制机制,是完善基层行内控管理、化解重大隐患、抵制重要风险发生的重要举措。针对基层商业银行存在的管理缺失,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员工行为的管控。

(一)培育员工的企业行为文化,使之成为影响和支配员工行为精神力量

企业行为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作风、管理智慧、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包括共同行为规范理念和具体岗位行为规范理念。对基层银行来说,行为文化主要包括行长行为、模范人物行为、员工行为等。行长是一个行文化的旗手,应具备领导的才智和科学决策能力,以自我领导力,放射人格魅力,影响全行员工。模范人物是优秀商业银行文化价值观的“人格化”代表,应成为本行员工学习的榜样、员工仿效的标杆,为本行员工行为规范和积极进取指明方向。

(二)引入标准化管理手段,防控员工异常业务行为的发生

员工行为标准化就是为企业中每一个部门和岗位订立行为标准,包括每一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及实现工作的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对基层银行来说,实行业务行为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是抑制和杜绝员工的违规行为发生的重要举措。标准化工作包括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在异常行为防控工作中,首先要制定异常标准和控制措施,如明确岗位作业标准、安全标准、具体风险特征及控制标准,组织培训,使员工熟悉岗位标准要求;通过控制约束、岗位分离、事中控制等方式,推行标准贯彻。

(三)实行综合治理,加强员工行为的激励约束

一是整章建制,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二是营造尊重、理解、关心员工的氛围。领导理解员工的心态和正当要求,关注员工的物质、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为员工搭建有用武之地的平台。三是进一步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排查工作要横到边、竖到底,对排查出来的不良行为,根据具体情况对相关人员采取教育转化、诫勉谈话、回访监督、离岗待岗等方式,及时消除不良行为和安全隐患。四是建立台账,对员工的异常行为、帮促活动等进行详细记录,确保帮促工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并且要公布违规情况,发挥监督和威慑作用。

(四)健全管理工作制,强化员工行为动态管理

一是信息反馈制度。由商业银行各级机构、各专业部门要公布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收集行内外有价值的信息,构建信息网络。二是定期分析制度。通过员工思想行为动态分析会,对员工思想行为做出评价,确定重点关注人员,落实帮教、转化、监督、管理工作。三是沟通谈话制度。机构、部门负责人要加强与员工,特别是重点关注对象的沟通谈话,及时了解员工思路动态、化解不良情绪。四是排查处置制度。组织对员工行为排查,发现苗头及异常情形,及时跟踪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突出手段创新,探索人防和技防监测新途径

第10篇

《舒适COMFORT》:你会用哪个词来形容你的艺术创作?

叶正华:好玩。近年来的油画和雕塑等作品都是在利用动漫游戏进行跨界创作。因为中国新一代的当代艺术受众大部分都是看着动画片成长起来的,因而当他们在艺术观念消费方面也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动漫游戏的审美观。但动漫游戏在中国作为一种商业艺术,与当代的所谓主流文化相比而言只能是一种亚文化,还不能为严肃艺术所接受,因而不论是艺术家和欣赏者都需要成熟,需要深入挖掘。

我从小就是个动漫游戏迷,游戏的本质就是我们肉身的虚拟延展。我们可以利用技术脱离现实障碍,以另一种虚拟形式与世界进行接触,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到了需要对动漫游戏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和研究的时代。但每一种符号的系统形成以及该系统对信息进行的编码和解码系统,都不是偶然形成的,因而这里面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沉迷其中。

《舒适COMFORT》:《可爱新世界》也是这个特色?

叶正华:对,《可爱新世界》是一堆充斥着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奢侈品符号的卡通玩偶雕塑。几乎每个站在这组雕塑面的女生前都会尖叫:“好可爱啊!”我的目的正是如此。这个时代,“可爱”已经成为年轻人的审美意象,当我们深入去挖掘这个可爱背后的深层符号学意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可爱并不肤浅和脆弱,而是一种文化与经济等各个方面相互交织后产生的审美思辨。 “可爱”已经成为了当下的中国社会的普世价值观。这件作品就是为了表达年轻人对可爱的理解,从而展现出一个从可爱的美学意义上产生的全新世界。

《舒适COMFORT》:你目前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叶正华:创作。在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几年中,我一直致力于对动漫游戏的审美及符号学的理论研究。这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一定基础。目前正致力于如何使中国的动漫游戏亚文化被当代的主流文化所接受,对动漫游戏这种貌似低智商、肤浅的产业进行深入分析并展现其审美学深度的工作,并把这种好玩的尝试转移到一个严肃的艺术空间或博物馆环境中,以呈现出一种暧昧多元的艺术生态。

中国的当代艺术最大的尴尬是“市场化”。艺术家不得不沿袭已经被国际市场证明是有效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否则就会被市场边缘化。与其以这种尴尬的心态去参与国际当代艺术游戏,不如创新游戏规则,直接地将动漫游戏的商业呈现在美术馆当中,这是一种观念上的现成品,这将会更好玩。

《舒适COMFORT》: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是什么?

叶正华:要“低于生活”。我想,古典和经典艺术应该是高于生活的,而当代艺术为了能从商业艺术和社会现象中抽离出艺术现象,因此有必要低于生活,也就是要玩转比生活更加生活的符号游戏,因此选取商业艺术进行艺术创作就变得很有趣,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利希滕思坦在这方面玩得非常漂亮!

第11篇

关键词 文化景观;街头文化;步行街

街头文化景观属于景观设计的一部分,体现着文化的重点和追求,也是技术与经济的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影响中,雕塑是最强烈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连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景观小品为公共艺术三维实体,即雕塑、壁画、装置和有公共艺术造型的公共设施,要求具有成都历史内涵、文化品位、地方特色,互动性强。景观小品题材包括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时尚生活、生态、科技等。其中,历史文化主题包括:古迹遗址的青铜器、石器、陶器、汉陶、汉代说书俑、画像砖的兵车马、打猎、收获等代表古蜀历史文化的题材;民俗文化主题包括:踏青、赏花、吟诗、诵词、说书、看戏、茶馆文化、皮影戏等传统地方特色的题材;时尚生活主题包括:喜怒哀乐、喜闻乐见,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竞技项目与群众健身运动的题材也可根据环境设计。

街头景观之于步行街犹如鱼之于水。二者相互尊重,不可分割。然而在许多的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往往过分强调街的空间意象,刻意烘托气氛,却脱离了尺度。从而失去了步行街本来的意义。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发现,我国有些地方的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非常精致、精雕细刻,非常繁杂,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是景观纯粹成了设计师的个人艺术创作,使得商业步行街的实用丧失。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华而不实。纵观我国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显而易见,景观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过于重复雷同。所以,在进行不同地区的景观设计时,绝对不能脱离当地的环境因素,比如文化、艺术、等。我们只有在深入分析研究当地的文化特质、历史背景、结合现代潮流,积极发动当地的热心群众参与到我们的设计中来,这样才能设计出独特的具有当地特征的商业步行街的文化景观来。街头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不同,每条步行街都有其特殊的性格和形象。

王府井大街最初形成于元代,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从清代末期逐渐形成综合类商业步行街。王府井大街有三处小广场,供游人休息、等候和分散。建筑景观方面,沿街的建筑立面和天际线的感知空间特色的重要因素。建筑环境色彩方面步行街总体比较协调,形成具有统一苏式建筑风格、以深砖红色为主色调的北京百货大楼。自然景观元素是现代商业街的重要景观组成部分,王府井大街缺乏自然植被和水体等缺乏生气和生机。但是,王府井大街内的景观却是规划统一,为了突出王府井大街的传统文化特色,在街头设计了一些反映老北京生活场景的雕塑,如拉洋车、剃头等造型,小吃街的入口处的牌坊设计,花盆的侧立面上的中式传统风格纹饰图案,这些也都显示了街头文化景观的重要作用,但是总体来说,有标志性的的文化景观作品还是很少,有的雕塑纹饰的细节处显得比较粗糙,影响了街道的整体品质。王府井大街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座椅、电话亭、厕所、邮筒、垃圾箱、盲道、坡道、无障碍设施等。这些基础公共设施基本完善,而且设计很有现代感,整体美观大方,考虑的较为全面。

“朝观壁画夜赏灯,购物休闲在台东”,台东商圈是青岛目前最大的商圈,青岛市台东商业步行街作为岛城五大商圈之一,东起延安三路,西至威海路,全长一千余米,并以其舒适的购物环境、浓厚的现代化气息和旺盛的人气,成为青岛最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

在青岛台东三路商业街的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陶冶作用,从环境上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邀请中国建筑环境研究院专业画家,对商业步行街两侧楼房六万余平方米的墙面进行统一彩绘,精心绘制了色彩斑斓、造型生动的大型壁画,形成了独特的彩色画廊,这是全国最大的手工彩绘一条街;聘请专家进行亮化设计,将夜晚的台东三路装扮得灯火通明;设置了步行街地下文化小品,建设了男士、女士特色广场,营造出优美的购物和休闲环境,使市民在购物消费的同时,还享受着文化特色的盛宴。到台东商业步行街购物已经成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青岛台东商业步行街以其舒适的购物环境、浓厚的现代化气息和旺盛的人气,成为青岛最具特色的商业步行街,虽是如此,台东步行街的景观设计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步行街的景观设计单一,反映当地文化气息的雕塑小品等题材也较少,趋于雷同,在基础设施中也不够完善,比如休息座椅少且座椅的遮阳设施也不够到位,这些问题仍需改善。

作为我国的传统商业街来说,空间的单一性和坏境的简陋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亟需改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逛街购物在生活中越来越普遍,随着行为内容的丰富,对商业空间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 的原则来创造卫生舒适的购物环境。景观设计应该理解人,尊重人,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人类文化,提高设计的认同感。要充分考虑景观环境的属性,体现为人多用的根本目的。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每一个细部的规划设计,这不只局限于当前的规划,服务于当代人,而是更长远的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切实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正官,俞坚,商业步行街发展的探索―绍兴市府河商业步行街的反思[j],浙江建筑,1994

第12篇

【关键词】农商行;风险管理;股份制银行

我国现有的股份制大多数是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除了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加上建设银行等老牌股份制银行,还有部分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如北京银行、浦发银行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农商行,则是在地方农信社的基础上改制而来,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版图上最重要的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以此同时,快速发展中的风险管理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一、当前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风险管理贯彻不到位

当前,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往往把实现业绩增长放在首位,而放松了内控管理,导致各部门往往只注重业务适用性和效益性,忽略了对业务及服务的内、外部风险的关注。首先,在信贷风险管控上未很好的贯彻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其次,在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各种创新金融产品时,急于跟上步伐,却未对新开发的产品设计出相应的管控制度和应急预案。以招商银行为例,2007年招商银行发行的“金葵花”8126就遭遇了46%的本金损失,同年光大银行“同享二号”理财产品累计亏损高达30%,究其原因是由于这几家银行在股市大牛的背景下,为分得一杯羹,打造出来的一款投资股市的理财产品,产品本身的设计就存在缺陷,风险管控也不到位,才导致了理财失败的结局,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大损失,也直接影响了银行的声誉。可见,经营业绩不应该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的唯一指标,风险管理更应成为其关注的重点。

2.经营管理决策不严谨,贷款风险管控不严密

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理解和阅读不透彻,对市场上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未做充分的调查、分析,导致贷款投向不合理,贷款集中度过高,贷款风险估计不足,资金多投向高风险、高收益行业。尤其是部分由地方政府支持发展起来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决策者难以准确把握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和市场信息,在贷款决策中容易出现判断偏差的地方,导致贷款风险性加大。

3.对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理解不到位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大,成为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承担的角色,在一定时期内使它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但同时在经济增速放缓时,也使它成为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风险承担者。如浮动贷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等政策的出台,在收紧信贷规模增速的同时,也加大了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风险。

二、当前股份制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对农商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1.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形势走向。作为以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农商行,应更好的对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进行仔细分析,把握金融监督当局的政策取向,才能在经济波动的大潮中才能站稳脚跟。

第二,建立风险管理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环节。风险管理体系能让管理者在了解当前银行面临信用、操作、市场等风险的基础上,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会计风险、策略风险等进行集中、统一的有效管理,同时将风险管理任务同监管部门的监管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制定全行风险管理方针政策、战略目标;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适时调整政策目标。

作为新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各地农商行在风险管理上呈现出很薄弱的现状,只有建立好、完善好、使用好风险管理体系,才能让农商行未来发展有最强有力的保障。

2.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文化意识

农商行要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仅仅建立风险管理系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1)在企业中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并将这种文化转化为意识,牢固树立在员工的脑海中。(2)提高员工对于风险的警惕和敏感程度,能搞在风险出现时,及时感觉到风险的产生,彻底杜绝因思想麻痹大意而忽视风险的存在导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3)领导者要起带头作用,争当制度执行的典范,敢于接受惩罚,通过言传身教让其他员工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根植在农商行的企业文化中,才能培育出重视风险管理的氛围,才能使风险管理系统真正发挥其的价值。

3.完善内部核查机制和奖惩制度,防止风险的蔓延

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对那些在风险管理执行及办理业务过程中表现突出和执行力强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违规操作出现风险并导致损失的不仅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要追究相关审查及负责人的责任,以提升各岗位员工的责任意识。对各类违规行为严惩不贷,以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