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性化语文教学

个性化语文教学

时间:2023-08-01 17:4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个性化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个性化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 个性化教学 教学策略

个性化的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倡导学生自由学习,其目标在于养成学生创造性、独特性的思维。那些优秀的创造性人才,我们在他们身上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个性越是独特、鲜明,其表现就越夺目,其成就也就越巨大、辉煌。个性化的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倡导表现学生自我、发扬自我,从而达到促使学生个性发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一、个性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意义

个性化语文教学就是在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前提上,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兴趣来进行不同的教导,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教师就对学生传授什么,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完全是一种自主性、自发性的学习。个性化语文教学的特点有三,其一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人成长的催化剂,改变以往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让其限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其二是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选择;其三是教学风格的成熟,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展现自身的魅力,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

二、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原因及作用

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和中心,而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独特个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导时,不能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独特个性、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方法。那些对根据自己想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影响的老师,只会对学生造成一生的影响,是错误的,需及时改正。语文的学习是需要学生自愿、自主参与,要让学生明白,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思考而形成的。如果学生不能离开教师来独立学习,教育就是不成功的。如果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教师事先规定好的,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和鲜明的个性,更谈不上因材施教。

学生在个性化语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才会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发挥特长,达到形成自身独特个性的目的。

三、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

人的发展,其实质意义是个性的发展,而要进行个性化语文教学,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尊重是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前提。

爱默森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绝对不应该有着“我就是权威,我就是真理”的想法,而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同一高度。

教师想要教出有个性、有自主独立思维的学生,其前提是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先尊重学生,再在学生眼前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学生才会对教师有认可感,教师才能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作为被尊重的一方,学生才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实际需求、个人兴趣对语文知识产生自己独一无二的体会和理解。

总的来说,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前提是尊重,只有在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大前提下,个性化语文教学才会有实质性的发展。

2.因材施教是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反映,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对实际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层次分明的题目,让学生都能学懂、学活。

每一个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先天素质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应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优势。有的学生专长于口头表达,教师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舞台;有的学生擅长自主思考,教师就应该及时给予点评。这样才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求,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同时教师也需要在一旁给予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坚持不懈地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开发自身的潜能。

因材施教的方法不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让学生的身体和思想都融入到了对语文知识的追求中,从而让个性化语文教学真正实质性地落实。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个性化语文教学成功的保证。

爱因斯坦说:“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一切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在语文课上,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语文作业准确、有深度,语文考试成绩优秀,受到教师的表扬、赞赏时,自然而然就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当成就感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有兴趣,对语文教师也会相应地有好感。因此,只要学生有进步,教师就应该给予及时、肯定的表扬,让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愉。另外,教师也要多与学生在语文学习等方面进行积极而真诚的交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的印象,使学生对你所教授的课程产生兴趣。

总之,个性的学生需要个性的教学方式,而个性化语文教学正是教出有个性、有思想学生的保证。个性化语文教学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去体会个性化语文教学,并完善个性化语文教学,从而形成带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语文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之平,武红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A].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C],2001.

第2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没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而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对文章以及问题的分析上,把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要知道对于学生而言,研究语言比学习语言更加的重要,只是让他们学习语言会导致他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不想说的话却能说的很流利,这样只会使学生与他们内心真正的情感相背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阻碍。我们不能忘记,语言就是用来表达人的真实情感的工具。初中语文教学在写作上也有很多缺陷,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在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没有根据每一个学生在个性上的差异而进行的分层要求,只仅仅是一个不能改变的统一的要求。再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学生因为压力不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而写出的文章也是辞藻不够华丽没有什么亮点可言,假话、空话充斥着全篇文章。除此之外,有的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基本思维的训练,在学生作文的评改上很随便。这些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对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有一定的阻碍。初中语文教学在综合性教学上认识不够,在这方面的教学更是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

二、初中个性语文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第一个,上课质量考核制度的落后,使得教师不能发挥其个性特长,将其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个性的展示,包括学生个性的展示和教师个性的展示,但如果,个性展示都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这就使得教师在个性的展示上受到压制,只能是死板吊桥的教学,而创新是不可能达到的。第二个,学生自身的原因,作为学生应该把学习作为自己当前的第一任务,在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完全忽略学习对自己个性发展的作用,这样就阻碍了自身的发展。第三个,语文教育缺少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三、个性化语文教学方法

要进行个性化语文教学,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不应该在教学中实行统一型的教学方式,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要把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差异上的发展作为教学重点。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力发掘他们的潜能,教导他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我们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对他们的学习加以引导,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开展教学,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只有智力发展与个性发展并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语文教师要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完全展示出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征服学生,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保持充足的兴趣。传统语文教学观念需要改变,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精神,只有自己本身具备了创新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不断的用知识充实自己,让自己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达到教育的需求。作为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着一颗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心,教育不是冰冷的,而恰恰相反教育是必须要有温暖与爱的。在现实中,学生总会对自己的老师有着一种敬畏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那么学生就能与教师有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个性教育有着极大的作用。语文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一位有生活情趣的老师是必不可少的。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会给学生一个幽默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会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而且不会忘记。

教师必须是真材实料,只有自己见识广阔了,对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就有能力,有底蕴把它做到最好,只要教师文字功底足够扎实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那么就会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信息传递是相互的,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断交流中形成良性循环,那么此时学生的独特个性就得到了发展。

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个性化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审美教育能使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培养,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审美教育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促进美德的形成。运用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学习的兴趣,才会使语文对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在当代,青年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对他们自身的磨练,造成了他们见识有限,所了解的知识比较单一,对其他事物的鉴别能力相当有限。所以,他们很容易被错误思想所引导,影响到他们对真、善、美的理解。为了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在文化、智力、知识方面我们就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教导他们。

所有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在社会中的实践,其实社会就是一所学校,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老师,社会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所要学习的课程。所以,丰富的课外活动能有效的提高个性语文的教学效果。比方说开展一场辩论赛,那么在这场辩论赛中学生就会全面思考一个问题,那么他们的个性就会得到培养,综合能力也会得到提升。而其中提升最大的那就是对语言的运用,让他们做到学以致用。除了辩论赛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课外活动值得开展,例如,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知识竞赛等。

总之,个性化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需要老师教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个性化学习,因为个性化对于学生在以后的知识和自身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探索个性化语文教育这条艰难的大路上,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研究个性化语文教学的方法,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为教育事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语文教育,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

顽皮的蜂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三安小学五年2班 詹 胤

今天,课堂之上,我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一只大马蜂飞了进来,“嗡嗡嗡”地叫着,许多人都被它吸引了,甚至有的同学还“”它呢。

蜂一直飞来飞去,似乎想跟我们玩,东张西望,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又飞到外面转呀转,又飞进教室,真是调皮。

第3篇

关键词:个性化语文教学 个性化朗读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55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完全依赖“教师教学用书”,用一种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头脑和手脚。课上很少见到标新立异的学生,多见的是墨守成规的“小羔羊”,学生的个性在不知不觉中被泯灭了。这样的学习气氛是缺乏生气和创造性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可见缺乏个性的传统教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但振奋人心的是“个性化的教学”的提出,向我们发出了挑战。这不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大喜事吗?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1]新课改条件下, 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起“个性化教学”,我们就会想到孔子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孔子和他的学生冉有、曾希、冉有等一起探讨人生理想时,孔子在学生面前不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地和他们交谈。他劝学生不必紧张,要大胆直言。他的学生真的敞开了胸怀,和老师畅谈起自己的理想抱负。我们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他的叹服。可见孔子的新颖智慧的教学思想对于我们新课程改革是有重要意义的。他对学生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该值得教师多多对照反思自己。今天,我想借此机会把对个性化教学的认识粗略地谈一下。

1 什么是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使因材施教得到真正的落实。每个学生是有不同个性的人,他们间都有差异性。新课改要求教师尽力摆脱掉可怕的“千人一面”的局面,想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体验,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情感教育。提倡学生的个性张扬。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如再对学生条条框框地限制,谈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从他们的个性出发,以发展为目的,开展“语文个性化教学”,引导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新课改下的教师和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考、情感与体验。教师宜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酣畅淋漓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只有倡导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体现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引导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有个性”。也就是教学内容有个性,教学方法有个性等等,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打铁还需自身硬”,为适应新课改,教师应加强学习,加宽加深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来面对学生;还务必转变理念,变换角色,“蹲下身子”和学生拉近距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法来学习,教师当好“领路人”及时地穿针引线。各层次的学生都活动了浅议个性化语文教学

王娟

摘要:个性化语文教学是为适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所提出的,教师一定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及时引导他们拓展思维、展示个性。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关键词:个性化语文教学 个性化朗读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55来,领悟学到了自己能掌握的内容。这样的课堂被注入了活力,赋予了新意。当然要做到这些,光凭教师原先的学识底子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有超前的眼光,跳出教参,就教学方法等方面个性化设计,进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不论怎样设计,一定要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各抒己见,说出个性的见解,在课堂这一大舞台上各显其能,大放异彩。个性化的教学思路,既展示了教师教学思路设计的个性,又让学生自由地展示了自我的个性。

3 个性化的才能展示

语文课堂主要以阅读教学为主,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个性化朗读的意义,只是有声音的朗读。[2]《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显然,教师要做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先确定学生的主观地位,尊重其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笔者试着在课堂上进行了教学尝试,确实收到了一些较好的效果。现在谈谈和学生学习《范进中举》一课时,怎样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人物性格的。笔者先告诉同学们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积淀不同,会读出对文字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读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瞬间,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绽放了:学生自由搭配起来,有自己揣摩着读的,有两个人研究读法的,有几个人凑在一起互相听读的。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该用这样的语气读,那个学生用那样的语气读,互相比试高低。笔者面对这些答案,有的加以赞赏,有的加以点拨。 点评的学生更加踊跃,这个学生一读完,另一个学生立马站起来就指出“他读‘胡屠户’的语气太平,语速过快。”“应读出胡屠户在女婿中举前的飞扬跋扈,在女婿中举后的巴结逢迎”。笔者笑着说“那你认为怎样读更好?试一下。”他读得真是惟妙惟肖,特别是他用怪怪的声音读到:“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时,同学们哈哈大笑,报以热烈的掌声。笔者表扬鼓励该生以后准是当主持人的好苗子。一个个满怀自信的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学习有了真正的收获。笔者认为这节课能达到教师预设的目的――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和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这就充分说明了笔者在课上做到了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又能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这也很好地证明了只有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给他们展示个性的平台,我们的语文课堂定能焕发出靓丽的色彩

以上是笔者在语文个性教学中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望专家您批评指正。笔者现在越来越感受到:语文教师只要多思考,多学习,只要持之以恒,以全新的姿态,坚持走个性化教学之路。我们一定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良好个性的人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有一个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卓玉等主编.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第4篇

学生有个性化的表现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充分发挥学生潜在能力的途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教学受教学目标这一共性要求的影响,在有意或无意中湮没了学生的个性。由此可见,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表现空间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个性化”在词典中的解释为:非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基础上增加独特和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目前,国内学者倾向于划分六个要素: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学习性情、学习方法、考试能力。我认为,优化了上述要素,就能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就教学的操作面而言,要优化上述要素,找到教学的契合点,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

一、学习兴趣

对这一话题的论述有成千上万,做法也各有不同。我从调查中发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低是因为他们缺乏个性化的表现空间。北京大学法学院苏力教授在《走不出的风景》中写道:“我们会在这里长久守候,即使夜深了,也会给你留着灯,留着门。”

“长久”一词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学生怎么了?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学习方式造成的影响都需要教师花时间观察和思考。

我接手四年级的一个班,多数学生对记生字感到困难,我试着从造字法、汉字的美、汉字的生命等多个角度切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但真正转化过来的人仅占一半,这让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一天上课,我“故伎重演”,十几个学生在座位上无动于衷,后来经过了解,我发现有的学生不喜欢把写生字当成任务,有的学生需要互相抽查,以查代练,有的则很容易忘记。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我安排了预习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还抛给他们一两个小专题供他们讨论和学习。经过一学年的教学,现仍有三个学生进步不大,他们究竟为什么对语文学习如此淡漠,我只有再探究,再思考。

二、学习习惯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用。学生的差异决定了习惯的差异。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最为常见的问题: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这个问题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他们分别在自己的文章中开出良方,意在改变这种状况,教师们也试图从这些论述和研究中获得启示,但收效不大。其实,韩愈早就指出“顺木之天,以至其性”,强调的是学生个性的自然发展。我就课外阅读做了一些尝试,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问题主要指向四个方面:(1)家长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只要读好课本就行。(2)缺乏应有的阅读环境,我们所处的地区的图书馆存书量不多,学生选择的空间小。(3)评价导向的工具尺单一。(4)受当地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多家庭忙于生计,急功近利的思想成了主要的价值观,在这样的环境下开辟一块学生课外阅读的绿洲简直难于上青天。通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我发现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我在指导时不谈课外阅读,只谈“收集故事—讲故事—读故事—表演故事”,并且将这种形式融入课堂,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使以讲促读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习惯。当然,一张处方不能包治百病,问题产生的背景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会更多,站在教育的门槛上,或许要做的只是守候,尽管夜深了,还要留着灯,留着门。

三、学习性情

历来性情被文人墨客描绘得五彩斑斓,而学生的学习性情则犹如碧云蓝天,明净澄澈的潺潺溪流。这最为纯洁的学习动力,使人觉得如怀抱圣物,要用最为谨慎、虔诚的态度来呵护。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忽视每一双眼睛、每一丝情绪的变化,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教师的大脑要像奥运会记者团的摄像机,捕捉每一个触动人心的变化,随时回放这些变化并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一次,我正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背诵,成绩较好的一个女孩子面带愁容,哭出声来。我走向前去询问,原来她肚子饿了,人没有精神记不住,又担心老师抽查而自己背不上来被同学嘲讽。我告诉她,没关系,我不会抽查,并在班上宣布,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品味、感受一下课文。结果出乎我的预料,抽查的时候,几乎人人都会背了。我问他们:“老师并没有要求,你们怎么都能记住了呢?”那个女孩说:“老师,您为我们着想,我们喜欢老师,也喜欢语文课,当然要背下来了。”

第5篇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巴尔扎克也说过类似的话:“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足以见得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对于语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知道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做法是以“师讲生听”的方式进行的,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也就是教学参考书的理解)成了唯一的答案,并使之概念化,学生的任务就是做笔记和死记硬背。举一个例子,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教师会通过讲解分析出行道树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然后让学生记下来,学生记住了行道树象征了无私奉献者。假如有一个学生说行道树象征了城市环境污染中的受害者形象,我想很多教师会说错了,这毋庸置疑是无私奉献者。这样的语文课堂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种思想,长此以往,语文学习实在令人堪忧。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充满不同的声音,充满个性化的见解。我们不能打压和抹杀孩子的个性,孩子的个性一旦被教师否定,这将严重影响孩子思维的发展,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所以,我们教师千万不能做语文教学的“刽子手”。

学生的个性发展中独立思考无疑是最突出的,可以说思考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天然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学生不但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他们进行思考。”所以,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能力,只有学生主动去思考了,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才会有机整合在一起,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育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新课改中“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落实,否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是纸上谈兵。

既然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如此之大,教师就应该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具有独立思维和具有无限想象力的个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在语文学习上的积极作用。因此,语文老师要精心思考和设计教学计划,这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对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强化。

一、课前预习要带有思考性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确立积极的预习机制,那就是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深入解读文本。例如,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这一环节肯定渗透着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教学任务适时地汇总、讲解、评价学生的问题或见解,让学生体会到思考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二、课堂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首先,在新课导入设计上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状态,紧紧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预设具有建设性和思考性的问题,然后充分发挥学习小组讨论的作用,可以设置小组竞赛、小组演讲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小组内的交流和讨论,离不开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与思考辨析的能力。最后,在课文拓展延伸环节,更是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后反思和课后作业要有一定的探索性的题目。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孩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首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里面同样渗透着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积极地去参加实践,去积极地思考自己的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坦言:“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思考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它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老师与学生处于和谐、默契、高效的对话之中,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是精彩和成功的。

第6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培养

奥地利学者巴姆贝尔格说:“阅读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映到大脑中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为现为复杂的思维活动,联想、想像、评价等。”这样看来,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这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个性化阅读”指在阅读活动中主要以学生的研读为主,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来获取信息,又借助文本来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说“个性化的阅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阅读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探究性的阅读后进行创造性的感受,即他们通过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评价、鉴赏等。个性化阅读能体现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经验,生活体悟、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等,就会拥有不同的阅读感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就得先提高阅读教学,尤其是个性化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按照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这样就压抑了一些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使得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传统教学中,老师对课文分析往往是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老师唯恐讲不透彻。但他们不知道老师的讲析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做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从而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认为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必须培养朗读的习惯

在语言教学中,老师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这正如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古诗教学中,老师可采用示范朗读或配乐朗读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将学生带入朗读的世界。指导学生大声读,要读出语调、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并有表情地将诗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之后,那些美好的、精炼的、深刻的诗句会深深地印在头脑中。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去想像、去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情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水平。此外,朗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学习培根的《谈读书》一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读过文字的深刻印象,还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久而久之,朗读能培养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好习惯。

二、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个性化阅读,教师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观上实现根本的改变,要把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主活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绝对权威角色变为合作伙伴角色、辅导角色,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去替代学生分析课文,而是应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引导及点拨。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和教师进行交流,敢于表现自我,张扬自我的个性。在对学生进行引导与点拨时,教师要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认知规律和阅读学习规律基础上,尽可能地和学生站在同一个水平上平等地提出阅读要求,精心地设计阅读对话,再进行阅读提示,指导时要巧妙些,不要露出痕迹,要把自己对教材的阅读探究结果非常巧妙地变换成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让学生有成就感,让学生能真正地体验到个性化阅读的快乐。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

在教学《社戏》一文中,结尾中说“ 真的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在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那晚的“豆”是最好吃的?“戏”是最好看的?让“我”难以忘怀?有学生说:“小伙伴们饿了,饥不择食,所以好吃。”有的说:“因为是‘偷’的(阿发指挥伙伴‘偷’自家的豆),所以好吃。”“戏”好看是因为有穿红衫的小丑表演节目。对于学生们肤浅的回答,教师应先肯定他们的回答而不是加以指责,接着再进一步进行引导及点拨。教师接着抛出一个问题:作者对“豆”及“戏”的怀念与课文的主题有联系吗?这个问题提出后,立即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接下来讨论中,他们认识到了自由的宝贵、友谊的珍贵、淳朴乡情的美好。这样他们先前肤浅的回答就会在心中舍弃,这就展现了学生的阅读个性。

三、必须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文本给读者本身就留有不确定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像去填充。读者在探究文本活动中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发掘和填充文本,即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作。对于个性化阅读来说,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多留一点想像和创作的空间。例如:教学《散步》一文时,除了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主题主要是赞美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可再归纳出哪些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春天田野的景物描写进行品析,学生抓住景物描写的作用归纳出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也突出了人物内心愉悦、营造了一种温馨、和睦的氛围。这样就可以归纳出作者对生命力这个主题的赞美。

四、必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文本

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展现其个性,必须要先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接受、学习文本。比如激励学生敢于批判课文内容、观点,批判主人公等方式来达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学《出师表》、《隆中对》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来对诸葛亮进行评价。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具体表现在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提出联吴抗曹,为刘备制订宏伟战略。但诸葛亮有智慧却不像孔子那样发扬光大,他的聪明才智仅仅是为刘备父子服务,他对刘备父子是愚忠愚孝,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

五、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有意识地根据自身的阅读感受进行深入思考、探究,能提出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这样能提高学生理解、评价文本的能力。

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有学生就针对父亲来到悬崖边提出一个问题: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我”抱下来,而是用手电筒一步一步地鼓励、引导“我”走下悬崖?父亲难道不担心、不疼爱“我”吗?怎样评价父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学生对父亲的做法大力赞赏,他们指出如果父亲上去抱孩子下来,孩子的能力就无法提升。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一次历练,就会增长勇气和经验,父亲懂处怎样培养孩子,对孩子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父亲是在培养孩子战胜困难、分解困难的能力,让孩子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六、必须有意拓展学生阅读的范围

可引导学生选择各种不同国别、时代、作者、不同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的作品阅读。如教学《孔乙已》时,可以同时比较阅读《范进中举》拿两种不同命运的读书人进行比较;古诗教学中可拿宋代诗歌中“婉约派”与“豪放派”进行对比阅读等。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让阅读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资料:

[1] 《关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詹绪涛

第7篇

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为基础,在学生个体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它是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的千差万别,因此阅读教学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一、凸显教师风采――做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先导

教师应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学能力等全方面的素质,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正是这些素质综合运用的结果。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因而在课堂教学是需要教师在具备上述素质的同时,尤其要有不满现状的创新意识,要以我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从,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遵循语文课堂教学总原则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的创造能力。如长于诵读的,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内容,以情感动人;善于表演的,可以神形兼备的演示课文内容,以情节感人;擅长丹青的,可以五彩缤纷的绘制课文内容特写画面,以图感人;至于有副好歌喉的,尽情放歌一曲,让婉转悠扬和慷慨激昂的歌声打动学生的心。

二、落实人文关怀――构建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新课标进行的课程改革更体现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要求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我们如何把关怀落到实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三重三轻”。

1.重过程轻结论。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研习了,思维自然会得到历练和激活,创新之火就会时有闪现,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要思考、要筛选、要组合、要表述,结论也许近乎对或近乎错,这些都无关紧要,不能因为结论的对错而扼杀学生的个性,只要出于至诚,饱蘸真情,阅读个体的收益和感动远比单纯某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2.重肯定轻否定。激励赏识是学生向上的助推器。鼓励好比春天的阳光,禾苗感到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愉快地成长。一个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时时企盼的就是对个体阅读价值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轻易否定,犹如含苞待放的花蕾突遭严霜摧残,他再也无力绽放,自此会打蔫凋谢。

3.重发展轻静止。学生是发展的主题,韩愈说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时此地,学生看问题或许有些片面、偏激,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悖于真理,但人的发展潜能巨大,“盖棺”才能“定论”,因为个性化阅读体验是无法复制的体验,它的珍贵就体现在是个体的是独特的,因而静止绝对地看问题,当然会走偏锋,会得出错误结论。

三、注重张扬个性――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标

首先,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要有民主平等意识,在阅读课上要让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大胆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实现教学互动。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阅读是学生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展示,由于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文学修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它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认识。语文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有个性阅读的机会和自由、宽松的时空。对个性异常的学生既不压制,也不放任,而应积极引导,扬长避短,使其个性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第三,要利用朗读促进个性化阅读。朗读是将文学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用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文本思想感情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一方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另一方面,要学生在朗读中融进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倾向。在一次公开课上,我的教学是杨绛的《老王》,当课堂进入对文章主体部分: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件事情的理解时,我设计了“文章是如何描写老王的肖像、动作、神态和语言的?对这些问题你有何感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研讨,再让小组代表发言,有一小组代表提出了一个极有独特见解的问题:杨绛先生在突然间见到老王那直僵僵的躯体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她吃惊地问:“哎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而此时老王的回答在作者笔下就仅一个“嗯”字,我们这个“嗯”字看似简单,是一种极普通的应答,其实是老王内心经过非常复杂的思想斗争之后,才吐出来的一个似是而非的满含酸楚与无奈的回答。他的病真的好了么?不,老王深知自己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为了表达他对作者一家人的感激,他硬撑着病体,把自己省下来的吃不了的香油和鸡蛋送过来,但是他不能把这个事实告诉我,免得别人牵挂。但又不能对作者的询问不理不睬,他只能用一个“嗯”字来回答“我”。学生在与文本、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用他独特的体验与思维阐释了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多么生动,多么精妙。

四、实现个性评价――护卫个性化阅读教学远航

个性化阅读教学,以实现师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基本定位为――自主阅读,平等合作,发展个性,着力在目标、方式、过程等方面实现个性化,把展现个性魅力的时空留给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实现发展。缺少个性化评价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不完整的。

第8篇

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一直以来的高中语文教学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越来越趋于功利化,仅仅强调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所谓的思维能力的锻炼,而忽略了语文作为语言的工具属性、文学属性。为此,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针对高中语文这一学科,我们要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一、在继承中发展

我国的语文教学,从古汉语到现代文,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和悠久的历史。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算起,已经历了三千余年的发展演变。无论是《诗经》《离骚》,还是唐诗、宋词,都代表着我国文学的辉煌和鼎盛。从孔孟、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欧阳修等,到鲁迅、冰心、徐志摩等,他们的才情无一不让人叹为观止,他们的篇章在今天的我们读来仍是那么的优美、动人,他们缘于那个时代而创作,却是超越时代而活在人们的心中、长存于文学的世界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经济、科技都日益全球化,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也愈来愈多、愈来愈频繁。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应汲取古今中外文学之所长,在继承中发展,创新语文教育模式,结合时展的特点,夯实才情个性化教学的根基,从而将才情教学更好地贯穿于现今语文语言运用、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上,让高中语文教学重现生机和活力;赋予学生以语文才情,让学生能够拥有拈手即来的素材、形象生动的表达语言,能够灵活运用文学中的各种修辞和表达手法,在生活中能够更痛快淋漓地表现自己,更好地表情达意。

二、着重语文的情感教育功能

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要着意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强调其情感教育功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反映了古往今来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艺术,学习素材丰富,浩如烟海。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教师,应适应时展的要求,创新教学模式,着重语文的情感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从而更好地纯净其灵魂,洗礼其人生,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高中语文教师肩负着塑造人、培养人的神圣使命。在我国古代,有“文以载道”之说,其强调的也是语文教育的教化功能,意在教育人们能够安分守己。这一说法虽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对于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要突出语文的情感教育功能,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其在学习中能够多思考文学,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他人。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文学的熏陶中成长,培养其坚强的意志、积极进取的激情和健康的道德情操。二是健康心态的指导。语文教学要能够给学生以轻松自由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在文学的殿堂上自由飞翔,汲取文学的营养,填充其心灵求知的饥渴。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参与,与学生形成互动,能够与学生交心,以更多地触摸学生心灵成长的脉搏,给学生以切实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三是赋予学生以慧眼。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能够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周围的他人分享生活中的美,学会合作,从而用智慧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感知人间晴暖,收获人间真情。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和个性化感悟。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正来自于思考的独特性和独创性,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和源泉。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思维方法不同,学习能力更是有强有弱。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学习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让教育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从而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创新型人才。在这一方面,语文学科的教学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具体。语言运用教学,考验的是学生的学习和积累的基础,它能够测试出学生的汉语言的基本功底、聆听他人以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阅读教学考验着学生的阅读“悟性”,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语言文字,利用自己长期以来培养的语感感知优美语言运用的奥妙,从而能够体悟文人大家的思想情感和行文风格,以丰富自己的阅读视野和审美体验,积累写作素材,形成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考验着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和表达,从针对题目进行的个性化的立意、个性化的选材和个性化的语言组织,通过个性化的思维来谋篇布局,写出文词流畅、主旨鲜明、文采飞扬、思想健康的美文。个性化的成分越多,创新性的成分也就越多,笔下的文章也就愈加地靓丽多姿。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个性化的创造力。

四、突出语言表情达意的功用

语文的教学要着意于语文才情的培养,也就是要突出语文在语言表情达意方面的功用。无论是从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思维的多向性、深刻性、创新性等,还是从学生的能力发展方面来说,语文教学都要突出对学生语言思维、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事物、现象的观点和看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表现,从而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良性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的文采飞扬在课堂的上空,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如表达对一首歌曲、一个明星、一位诗人的看法,或者是对联的拟写、故事的串讲、成语接龙等,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悟,学生亦可发表自己的见解。此外,语文教学还要通过修辞教学、表达手法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这些修辞和表达手法,学会委婉、直爽、幽默地表达,打破思维的常规,从而利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加其人格魅力。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个性化发展 针对性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59-01

语文最为一门工具学科,学好语文这门课程能够为初中生们学好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初中语文教学所涉及到的阅读教学,属于一种较为个性的行为,它的有效开展不能建立在教学工作者帮助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而是需要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根据自身的爱好和专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真正的让学生理解和体验语文这门课程,进而有所感悟和进步。由此可知,要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教学工作者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针对性。

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仍然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题,而学生则处在一种较为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之下。课堂教学完全由教学工作者一首操控,例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等的灌输过程中,学生很难达到些许的机会去用自己的思维来品读和理解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教学工作者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多半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照本宣读展开的,完全不掺杂创新和发散的思维在理念,进而造成课堂假大空的现象的出现。教学工作者所采取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感到教学活动的单调和无趣,进而很难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2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学形式上的个性化。其二,观念上的个性化。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的体现,进而来有效的调动学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增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核心是学生,因此,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势利导,进而有效的发挥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利之处[1]。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作品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进而帮助其整体素质和人格魅力的增强。

3 个性化发展的特点

3.1主体性

个性化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独立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有效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需要确保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这种主动性也就是说人之本性的张扬,该种自我张扬在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为主体的、主动的、有特定倾向性的行为[2]。

3.2生成性

生成性学习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由维特罗克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主要是说在弹性的基础上,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工作者和学生按照具有差异性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这种学习是能动的体现,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需要对学生对文章的能动反映予以回馈。

3.3差异性

差异性主要是说人和人间的潜在个性特质,该种潜在的个性特质多半是天生的,所以,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具备气质性的,此外,它还要借助心理活动、思维运动、情感生成或宣泄等方式予以完美体现。考虑到个性化阅发展的对象就是学生,且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单个个体,同时具备着差异性显著的知识基础,进而造成了在课堂上的差异性表现,也造成了他们所具备的、不同的个性空间,所以说个性化发展必然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

4 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施途径

4.1尊重个性,整合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方面是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学习目标。要想切实的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就要想办法使其有效的实施,那么就需要按照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以及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建立多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课程改革之后的三维目标,注重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2把握目标,择取有效教学内容

在整合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下,筛选出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成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坚实基础。若是没有这个坚实基础,那么再多的后续努力都是纸上谈兵。那么教学工作者就需要考虑何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才称得上是有效的呢?这就需要因人而异了。笔者认为符合学生实际发展要求、能够切实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内容就称得上是有效的教学内容。

4.3教学相长,创新多维教学方式

学生个性化发展主要涉及学生、教学工作者、教科书编者以及文章等多方面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的。在进行相关的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工作者应该适当的创新多维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提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究其原因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只有在具备一定的语文理解能力之后才可能去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他较难的阅读内容。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针对性,进而有效增强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思考

语文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文化发扬的载体,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最好诠释。个性化阅读则是指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主观认知能力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与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个性化阅读已成为目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高中语文阅读现状

1.缺乏情感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只注重文学知识和语法的讲解,而忽略了阅读的重要作用。在这样长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没有办法在阅读中投入情感,从而导致其学习和阅读的效果差。语文是需要学生投入情感学习的,需要学生身临其境地阅读,感受文章的主旨,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理解能力。

2.缺乏个性化

在高中语文阅读题目中,学生的思想常受到“标准答案”的禁锢,这往往影响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就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里,使学生的个性化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思考,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最终导致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失败。

二、个性化阅读的应用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传道、授业、解惑”的含义,只注重把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不能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个性化阅读,有针对性地制作课件,并与学生经常沟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合作与交流

巴赫金曾说过:“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往。”这主要体现出了两种交流方式:一是师生与文章之间;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这两种交流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激励学生和他人交流想法见解,畅所欲言,并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之间合作来解决。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个性化阅读是目前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逐渐实施,不可操之过急,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做出贡献。

第11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高中语文 教学

语文学科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体验,要想使学生们能够切实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们在个性化阅读当中的情感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个性化阅读,能够有效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及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采用。

一、概论个性化阅读

所谓个性化阅读就是学生从相应的书面语言当中获得一定信息并同非认知因素进行相互影响的活动,在其中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阅读过程为学生进行阅读过程当中同作者进行相应的心理交流过程,具有非常明显的个性化特点,同时,还是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产生创造性感受、学会欣赏评价的一个过程。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个性化阅读

1.有效激发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兴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要想让学生们充分重视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就必须有效激发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兴趣,使其充分感受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快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时候,必须高度关注学生个性化理解和感受。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喜欢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照搬照抄式的讲解,从而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突破及创新。所以,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们在个性化阅读当中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讲授鲁迅先生的《祝福》的时候,相应的语文教师就要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积极营造出一种封建礼教社会氛围,有效把握文中祥林嫂的形象,这样促使学生对小说内涵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

2.在阅读中渗透生活实际。组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对文本的阅读离不开对实际生活的情感体验,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对相应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必须在个性化阅读当中有效渗透生活实际。生活是人们最好的老师,把实际生活当中的元素有效融入到相应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不光能够方便学生理解文本,更能够促进学生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部分语文教师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仅仅对相应教材中的情感及知识进行讲解,不重视将文本情感同现实生活进行结合,严重制约了学生们的情感抒发。所以,为了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情感体验。比如讲授的《雷雨》的时候,教师就要吧教材内容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有效渗透时代背景,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旧社会的悲剧性色彩。此外,分析人物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深入探讨“梅侍萍”、“周朴园”等任务在生活当中的再现,从而深化学生们对中国悲剧的认识和思考。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个性化阅读主要是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出发,积极扭转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为了充分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在个性化阅读当中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积极性。因为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必然会在阅读教学中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所以语文教师要从全局出发,关注所有学生,重视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应积极鼓励所有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时候,为了有效实现相应的个性化阅读目标,语文教师必须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对文章蕴含的情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借景抒情和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有效让学生们感受作者比较复杂的思想情感。

3.高度重视个性化解读。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把个性化元素充分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在学生了解了相应文本内容以后,教师应有效掌握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积极突破传统阅读思维。相应的语文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重视相应问题的扩散性,有效引导学生按照文章内容进行积极思考。例如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语文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们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在传统的教学当中,语文老师一般都会详细讲解林黛玉在进贾府时的所见所闻,描述贾府的环境及人物。但是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则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重新解读贾府人物。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满足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思考能力,因而高中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积极采用。

参考文献:

[1]李育源.《将相和》个性化阅读案例评析[J].小学时代.2012.

第12篇

关键词:阅读; 文本; 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28-001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曾对阅读这样定义:“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平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个性的解读文本,成为阅读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钻研文本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某些地区的学生对人教版的教材中有些课文所描绘的景物会感觉比较陌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

例如,八年级下册鲁迅的《雪》这篇课文,对于从小就生长在深圳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雪,也不知道“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有什么不同,所以要理解“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象征意义是极其困难的。那么,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章的意境,让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到,“以我观物,故物皆著入我之色彩”。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了解“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的不同,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先播放一些网上查找到的和雪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先从视觉上获得感知,从而自主获得感性经验。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得的感知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中所想的“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描述出来,并让那些见过雪的同学加以点评或从旁补充,从而让学生对雪产生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样,当阅读的文本生动起来,当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的时候,学生学习课文便轻松多了,要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也比较容易了。

二、巧设悬念,带领学生主动挖掘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巧设悬念,激起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将文本蕴含的空白挖掘出来,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自读篇目。从文字上看,这篇文章较不容易理解,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朗读和感悟,进而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授课时可先播放贝多芬的名曲,让学生猜曲名。学生猜完曲名以后,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心里的疑问:谱写这些曲子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生活中的贝多芬是什么样子的呢?作曲中的贝多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重新阅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会发现课文中隐藏着很多空白:贝多芬的性格这么奇怪他有朋友吗?贝多芬耳朵是什么时候开始听不到东西的?我们刚才听的这些曲子都是贝多芬耳聋了以后写出来的吗?为了填补这些空白,教师此时可以开始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图书、阅读《名人传》和《约翰克利斯朵夫》,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来评价心目中的贝多芬,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现贝多芬的一生。随着学习与认识的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了。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不仅煅炼了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践行“新课程”有关理念,还将语文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学生通过阅读对它进行具体化,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补文本的“空白”。文本一旦和学生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学生在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与形象。学生与作者、人物形象进行沟通、交流,不仅可以获得思想的启迪,还可以在享受审美乐趣的同时打开探究知识的大门。

三、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行为,不同个体的认知水平、年龄、身份、阅历各不相同,对作品的理解自然深浅不一,有的甚至会大相径庭。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生活阶段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不可能前后一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恰当的研讨性的问题,再加以引导,学生便会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认识,读出自己的个性。

如在讲授《杨修之死》这一课时,“关于杨修的死因”总会引起了很多学生的争议:有人认为杨修恃才放旷,终致杀身之祸。有人认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消除祸患。还有的人认为是其他的原因。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由此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联系课文查找了大量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甚至有的学生拿出比较有说服力的材料――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和对方辩手进行思维的碰撞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体会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乐趣。

古人说得好:“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要真正的吃透教材,才能领悟教材和教学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开展丰富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的实际,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有个性地解读文章,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