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40: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医学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老年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1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老龄社会带来的诸多社会、家庭、生理、心理等问题,对卫生医疗教育服务部门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凭借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在老年病的研究、老年病护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涵盖老年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信息学等学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老年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养老服务现状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二)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等。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组成和功能。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国家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机构养老层面,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处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年养护设施。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
二、高校开展老年病学研究的基础和优势
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优势特色鲜明的特点。社会保障、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神经科学、精神科学、康复医学、老年护理、中医中药、文学、艺术等专业为老年医学学科的预防保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疾病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高校老年医学专业目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为老年医学事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社会医学等专业为国家制定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三)高校医学学科齐全,为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心理慰藉、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康复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文学、艺术等学科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
三、高校老年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整合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中药学等各方资源,改革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加强老年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老年慢性疾病的诊治、降低老年疾病致残率、延缓老年老年精神心理疾病发生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二)强化老年医学医护人才的培养。在发达国家,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注意到了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健康与疾病的特殊性,建立了“老年医学”学科(Geriatrics),它包含老年学(Gerontology)和老年病学(Geriatricmedicine)。但我国的老年医学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还停留在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传统专科诊治模式。老年人具有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储备差、起病隐匿、多重用药、受心理及社会影响较大等特点,老年医学除具有其综合性、全面性和个体化的特点外,还需注重维持老年人的能力和生活质量,对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有管理学、社会学、生命科学、医学等与老年医学相关的学科,且实力雄厚。有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在老年医学人才培养、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方面可以做出更多的贡献。
正因如此,心身整合诊疗模式在以多病共存、强调危重、多重治疗、注重保健为特点的老年临床医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运用。老年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精神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密切相关,而心身整合诊疗模式提出了心理、社会和环境状态(A)与大脑(B)、信号传导系统(C)和支配器官或疾病(D)相关模式,通过对4个水平的分析,整合多学科知识体系,对外把人作为自然、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对内将人看成心理、生物相结合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和全局观恰恰符合老年医学对于综合和多学科协作的需求[1]。
另外,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中的理论与中医的众多观点不谋而合,形神合一论、五脏情志论、中医体质论、三因论、平衡观都是体现整体和融合的智慧,传统的中医学说也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了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的态度和观点。中医在中国老年群体中的广泛接受度也为心身整合诊疗模式在老年医学中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因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疾病以及躯体疾病引发的心理障碍。在临床中,心身疾病多达68种,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帕金森综合征等其实都可以归属其列[3]。因此,大多数的老年病都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心身整合治疗(mind-bodyintegrativetherapy,MBIT)根植于古代东方传统哲学中,旨在寻求思想、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平衡,从而改善老年人的心身健康[4]。心身整合诊疗模式为老年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预防方面,孤独感是老年人非常常见的一种内在感受,它通常通过影响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认知功能和心理疾病来降低其主观幸福感和生命质量,增加死亡的风险。老年孤独是中国老年人群常常需要面对,但在传统疾病预防保健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5]。
其次,在诊断方面,很多老年病常常以躯体不适症状就诊,诊断治疗以某一专科的疾病为终止,而忽略了老年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其疾病诊断思路应该抛开局部看整体。另外,一些老年人群的躯体不适症状在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或辅助检查后,结果却无异常或异常微小,病人、病人家属甚至各科临床医生都感到困惑,变成了疑难杂症,而这些疑难杂症有1/3可能就是心身相关疾病,由此可见,在老年疾病临床诊断中认识心身疾病的重要性[6]。最后,治疗上,老年病常常需要兼顾“心”和“身”两个方面,因为老年群体往往患有多种躯体疾病,使用多种药物,更易患上或共患心身疾病[7]。反过来,心身疾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老年人的躯体不适,进一步增加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以及用药困难程度,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而心身整合医学模式下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单一的药物治疗,还涉及到了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中医理疗(针灸、推拿等),包含了诸如佛教禅修冥想、正念疗法、中医唱歌治疗、催眠疗法、芳香治疗、瑜伽太极等不同形式的绿色治疗技术,可调节老年病人躯体与情绪的平衡,辅助治疗,从而推进老年疾病治愈的良性循环[8-9]。
今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6亿,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人口老龄化时代。面对基数越来越大的老年人群体,怎样保证其心身平衡,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是现代老年医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医疗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现代老年群体对于健康的需求,作为新一代的老年医学践行者,我们也许能从心身整合诊疗医学模式中寻求答案。
[参考文献]
[1]吴爱勤.心身医学整合模式:探讨心身交互发病机制[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1):1111-1114.
[2]梅妍.中医学心身整合治疗观[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1):1115-1117.
[3]刘晓云,胡嘉滢,吴爱勤,等.心身相关障碍的分类与处置[J].实用老年医学,2017,31(10):903-905.
[4]袁勇贵,李英辉.心身整合治疗技术简介[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11),1107-1110.
[5]孙金凤,袁勇贵.老年孤独感与心身健康[J].实用老年医学,2021,35(11):1121-1125.
[6]袁勇贵.心身医学新理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7]袁勇贵.前言———提高对老年心身相关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17,31(10):901-902.
[8]袁勇贵,辛晓芸.前言———绿色心身治疗技术在老年心身疾病中的运用[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11):1105-1106.
目前,诊断学的发展使其包括了名目繁多的器械诊断(如各种内镜等)、影像诊断以及基因诊断等内容;而且先进的检查技术如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基因诊断、肿瘤标记物以及螺旋CT、MRI等给临床解决了许多问题诊断。老年医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主要包括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四方面的内容,通过开展诊断学,有利于掌握老年人基本的疾病诊断技能,它通过常见的症状与体征、问诊、体格检查等对于老年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拯救老年生命方面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1.3亿,超过了人口总数的10%,发展老年医学已经迫在眉睫。发展老年医学,提高广大院校的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将诊断学更好的应用于老年人疾病中,有利于我国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2诊断学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问题
2.1师资力量不足
就当前而言,老年医学专科医师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及社会变化的需要。广大医学院校也开设老年医学课程,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这方面严重滞后。这主要是由于临床教师配备是双轨制,医师兼教师,医疗和教学任务都很重,导致出一种老师少,而学生多的现象。一些临床诊断见习课不得不由一些年轻的医师承担,但他们往往缺乏教学经验和见习课带教经验,这样就是诊断学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当前高校中的也很少有人对教学方法、技能和效果进行评估,这也是造成这一现象未得改观的原因之一。
2.2教学模式守旧
受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医学教育中仍然贯穿着填鸭式、灌输式的模式屡见不鲜。教学中仍然以老师为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内容枯燥、形式刻板,学生忙于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只是单纯机械的应付考试,课上不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多是看书,动手能力也差,这种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欠佳。此外,大多数医学院校,现在基本以闭卷考试为主,这使学生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实践机会。
2.3实践机会少,基本功不扎实
反复实践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现在已经有些学生注意到学校中安排的体检手法训练太少,应少讲理论课,多实践,多看病人,分析病例。但随着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特别是老年人本身身体素质较差,不愿意配合临床实践教学,使得教学工作变得更为艰难。加之学生见习课中的理论内容太多,没有真正达到床边教学的目的,学生实践少,教学效果必然会打折扣。此外,一些医学生认为可以利用当前先进的辅助检查设备可以很容易的做出疾病的诊断,没有必要再反复注重练习手法,导致基本功不扎实。
3改善教学的措施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首先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该在明确教学目的,认真钻研教材和熟悉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准备教案。检体诊断课形式多样,以小课形式的体检技能训练课和实践形式的症状、体征见习课为主。以老带新,互教互学的教学模式,规范操作程序和检查方法。建立诊断学师资库,选择熟悉各科诊断方法,知识面广,基本功扎实,诊断学操作规范的教学师资队伍。
3.2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目前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在为医学教学方法注入新的生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与信息载体多样性的特点,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尤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一些典型的老年疾病病例,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这种授课形式是学生印象深刻,记得牢固。
关键词: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临床特点;治疗
高血压是老年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损害,也是老年人的直接死因。其中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占老年高血压相当大的比例,本文对80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60岁以上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其中男68例,女12例;年龄61~82岁,其中65~85岁占90%,本组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72例,病史最短8个月,最长20年,>10年者66例。
1.2 分析依据 本组病例血压测量方法,因老年人血压较不稳定易受情绪活动的影响,且24h血压变化大,受检者宜取不同反复测量血压,测量前须安静5min以上,测量右上臂血压3次,取后2次所测平均值,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90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结合主要临床表现及心脑肾受累程度,参照治疗期间的心电图、X线胸片、心超、CT等资料。
1.3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符合WHO/ISH的1999年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将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定义为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90mmHg的高血压,最初升高的读数至少复查两次以上,每次取大于2个读数的平均值。
1.4 临床表现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以头晕、头痛为常见,本组有29例,其次为胸闷、气短21例,胸前区疼痛12例,无明显症状血压高者18例。
1.5 合并症及伴发症 本组有并发症64例,其中高血压心脏病27例,冠心病16例,心力衰竭2例,心律失常6例,脑出血2例,脑血栓11例;有伴发病48例,其中慢性支气管炎10例,肺气肿、肺心病5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18例。
1.6 治疗与转归 本组患者采用抗高血压常规治疗,以限钠,降体重为基础,针对高血压不同级别及危险层次,选用不同降压药。经2~4周治疗72例,血压不同程度下降,血压控制在130~139/85~89mmHg之间,未达基本正常者8例,死亡2例,均为脑出血。
2 讨论
2.1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根据大量文献记载与本组观察结果显示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特点:(1)发病率高,危害性大[1];(2)血压波动大;(3)易产生性低血压(尤其在降压治疗和加用利尿剂时),恢复慢;(4)合并症和并发症多,同时存在多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子机会大[2];(5)并发脑卒中多;(6)ISH伴脉压增大为特征[3]。
2.2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2.2.1 非药物治疗 是指改变生活方式,消除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左心室肥厚以及精神过度紧张等。此外应限盐、限酒、减轻超重,适当的运动,非药物措施作为基本的保健措施能够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减少合并症的发生[4]。
2.2.2 药物治疗治疗原则 (1)有效降压,且全面兼顾心、脑、肾及血管保护等问题。(2)对老年高血压病人,个体化原则尤其重要。(3)起始量要小,降压速度要慢。避免影响生命器官的血流灌注而产生不良后果。(4)应用新药或增加剂量前后,均应测量坐位和立位血压以警惕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5)老年人易健忘,选择药物品种不宜过多,用药宜少而精。
2.2.3 降压药物的选择 选用降压药物治疗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用药[5];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选用利尿剂、长效CCB;合并房性心动过速和房颤选用β受体阻断剂、CCB;合并糖尿病选用ACEI、CCB;合并脂质代谢障碍选用β受体阻断剂;合并甲亢选用β受体阻断剂;合并原发性震颤选用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合并前列腺肥大选用α1受体阻断剂。值得注意的是,开始降压治疗,应以基本药物的最低剂量开始,个体化调整剂量,尽可能选用长效制剂为宜。
2.2.4 联合用药问题 依据临床实践经验,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联合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联合用药方案的选择,应根据血压形成的机理和降压药物作用机理进行选择合适的搭配。联合用药治疗的优点是:减少各自药物的用量,从而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再者,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楼兰香,吴灿善.老年高血压119例临床分析.中华新医学,2000,2(1):61.
2 牟建军.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心功能的关系.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77-78.
3 华琦.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3(7):339-400.
老刘的一位老伙伴老李也70岁了。如果要从数据分析身体状况,老刘能甩老李好几条街。老李患有老年人中非常常见的冠心病,在几年前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冠心病患者往往血压都不太好,老李确实天天要吃降压药。此外,老李还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长年超标。可要论精神状态,老李能甩老刘好几条街:老李年轻时就喜欢运动,还特别喜欢养鸟,养鱼。现在,老李依然坚持每天早起去天坛公园遛鸟,寒冬酷暑从不间断,提笼架鸟在天坛公园的内环走上一圈。虽然老李身上有好几种病,可他倒也不很在意,照样吃得香、睡得香。
到底老刘和老李谁的身体好呢?如果从“疾病”的角度出发,肯定是老刘的身体好,没毛病,而老李则一身是病,心脏上还动过手术;但从整体来看,老李的身体更好,别看他的多个重要脏器都存在慢性病,但显然他的生活质量更好。老刘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医生说,老刘的表现符合衰弱综合征的特点。
衰弱综合征老人 应激抵抗能力差
“以前的医学模式,是以疾病为中心,诊断和治疗疾病。而F代老年医学,则更强调关注老年人的功能,包括躯体和认知功能,而非仅仅关注于疾病。”北京协和医学老年医学科医生张宁说,如果论病,老年人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可能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糖代谢脂代谢异常、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因此,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评估,更要看重老年人的功能是否受影响。有的老年人常年卧床,即使他能活到100岁,但生活也是没有品质的。衰弱综合征的老人就属于“没病”,但是生活品质比较低的老年人。
到底什么样的老年人可以归结为衰弱综合征呢?张宁说,目前国际上采用比较多的标准是美国的一项标准。在这个标准里,共有5项指标,包括:①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一年体重下降超过4.5公斤(在没有主动节食的情况下);②疲劳感增加,即使是做扫地这样简单的家务也会感到吃力;③手握力下降;④步速下降,步速每秒钟不超过0.8米;⑤低体能状态。如果老年人看似健康,但符合这5项标准中的3项,即可以判定为衰弱综合征;如果出现1~2条,则属于衰弱综合征前期。
其实,衰弱综合征与多种因素相关,但衰弱综合征的老年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身体的储备能力下降。张宁说,这种储备能力下降是全方位的,包括神经肌肉、代谢及免疫系统等方面的生理储备能力,都呈现出衰退的趋势,进而导致老年人对抗应激的能力下降,这种状态就是衰弱。衰弱的老人可以没有失能和多种疾病,仅仅表现为衰弱,但他们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却会显著增加。“打个比喻,衰弱的老年人就像一艘纸糊的船,来了一个大浪,纸糊的小船说翻就翻。”
衰弱综合征老人一旦某个脏器出现问题,就像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一样,出现一系列的健康连锁反应。张宁说,医院里经常会遇到原来身体挺好的老年人,“就是突然跌倒,然后骨折;骨折后接受手术,然后卧床;之后出现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很多老年人虽然骨折愈合,但躯体功能经此打击,再也恢复不到跌倒前的体能状态;其中不少老人在这以后长期卧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料,躯体功能进入到残障阶段。”
找到衰弱之源 才能纠正衰弱
什么导致了衰弱?张宁说,目前研究认为衰弱综合征可能与老年人体内的低滴度系统性炎症密切相关。例如有些老年人得了带状疱疹,好了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衰弱的临床表现。这实际上是病毒感染被控制,但病毒激活了体内的慢性低滴度炎症。而这种慢性炎症与大家熟悉的炎症还不一样,不是通过使用抗生素就可以控制的。此外,老化本身也会导致衰弱。
有些情况引起的衰弱是可以纠正的,有的由于比较严重的疾病,比如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未有效控制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如果肿瘤等基础病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衰弱则很难缓解。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营养问题应受到重视 蔡柏蔷
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一例 张锦,侯永生,崇魏
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下呼吸道不动杆菌感染34例临床分析 王燕,陈光瑾,李云生
134例老年肺结核患者痰结核菌耐药情况分析 岳立成,王英年,张可佳
如何在Internet网上检索老年医学文献
老年人哮喘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的探讨 张庆,何权瀛,丁东杰
呋塞米吸入治疗对老年慢性哮喘患者肺功能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车洪柱,单兆运,罗凯利
老年人急性结肠假性梗阻二例 陈中和,曾二妹,廖建平
高原地区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夜间睡眠减氧饱和的观察 杨生岳,冯恩志,赵宁伟
血清抗Ⅰ、Ⅳ、Ⅴ型胶原自身抗体的测定及其意义 高芳,陈仁涉,李方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伴发冠心病的关系 丁国宪,沈捷,陈家伟
克敏能致老年人继发性粒细胞缺乏症二例 黄为民,林承钿
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荆忱,杨玉兰,荆忻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淋巴细胞膜整合素β2-链CD18含量变化 薛慎伍,吴秀琪,彭艳
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无创伤性检测 张力,刘金耀,郭华朝
老年人自发性内脏破裂及穿孔84例尸检分析 李凤岐,张子诚
老年人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后胰岛素治疗59例临床观察 王德勋
老年妇女应力性尿失禁患病率及有关因素 姜萍,刘向红
老年人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 黄建荣,吕火祥,周建英
蚓激酶抗凝、纤溶的机制及其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关系 张国平,金惠铭,张明
老年医学名词介绍(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
老年大鼠耳蜗核钾离子通道在爪蟾卵母细胞中的表达 杨卫平,姜泗长,杨伟炎
39例老年人运动神经元病临床分析 宋凡,王喜宽,胡捷
75岁以上老年人医院内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吴东群,孙,陈曼丽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纤溶活性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 王建,刘其强,李建章
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 罗书平,王晓波,董林
36例老年人冠心病心力衰竭伴不典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分析 毛继康,沐贤发,张文贤
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变化 李长清,董为伟
8例老年人慢性多房型硬脑膜下血肿临床分析 刘胜,刘远新,王诚
80岁以上肺癌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探讨 顾月清,廖美琳,周允中
老年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62例射频控温热凝术治疗观察 王业岗,于训正
第六届国际老年性痴呆及有关疾病学术讨论会简介 盛树力
老年人三尖瓣下移畸形一例 彭禹,刘凤英,黄燕侠
高度重视老年期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 张继志
跨世纪脑科学:老年性痴呆致病机理与防治——香山科学会议第91次学术讨论会纪要
小鼠衰老与脑缺血时脑细胞线粒体DN段的缺失 曾昭惠,于宏升,张宗玉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糖尿病合并症诊治研究学习班》 将举办
大鼠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增龄性改变的形态计量分析 刘永海,吴丽娟,苗鸿才
以长期发热为症状的显微镜下结节性多动脉炎一例 宁静,鲁刚,葛才荣
老年性痴呆与早老素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 吴晓东,江三多,金通观
高频电刺激丘脑底核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伦学庆,章翔,张延庆
老年人脑囊虫病误诊三例 吉宏明,陶乐,延鹏翔
爪蟾卵母细胞表达的老年大鼠脑递质受体电流的观察 程晓红,张炳烈,崔旭
老年人脑卒中引起的半侧投掷症二例 陈庆华,陈文锋,彭燕
开心散对老年大鼠记忆力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黄玉芳,卞慧敏,郭海英
五例老年人高位颈髓肿瘤的手术治疗 谢光天,陈海,姚东晓
老年人癫痫23例临床分析 李金,陈伟群,曾湘豫
老年人颈内动脉颅外段硬化性病变与脑缺血性疾病的关系 郭大乔,王玉琦,符伟国
纯词聋一例 王传森,黎元其
经蝶入路显微外科治疗老年人垂体腺瘤 章翔,张剑宁,傅洛安
心室频率应答式起搏对老年人运动能力影响的评价 严静,金宏义,黄元伟
美托洛尔治疗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耐受量观察 刘纪改,赵尊忠,宁康
老年人与青年人支气管哮喘临床特征的对比分析 姚婉贞,赵鸣武,刘亚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 路奎元,文良元,徐红兵
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浆内皮素-1含量的昼夜变化 林允信,刘广泰,王育敏
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检测分析 许宏伟,杨期东,张新媛
72例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调查 石玉中,娄百玉,甘景梨
449例老年人血液病类型分析 许燕群,周虹
双吻合器在老年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刘亚林,唐大年,贺修文
老年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等纤溶指标变化 郭丽萍,王保法,马俊义
硝酸甘油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杨杰孚,汪芳,邢宝利
维吾尔族百岁老人健康状况与血液自由基浓度及抗氧化酶的关系 冷兴文,,陈瑞英
依那普利防治老年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及其机理探讨 曾春雨,刘光耀,王旭开
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一例 王健,王朝晖
影响寿命和健康的流行病学问题 朱志明
老年人硬膜下积液进展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三例 王彦夫,孙秀海,王冲
载脂蛋白E与Alzheimer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 江天,琦祖和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纪要
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脏保障 王士雯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评价 霍勇,高炜,陈星
老年妇女宫颈癌Ⅰb、Ⅱa期手术治疗146例分析 羊正炎
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屈家祥,金莉子,刘红
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 郭航远,鲁端,王建安
普罗帕酮与阿替洛尔合用致危险性缓慢心律失常三例 肖竞,孙琪,田军
高原老年人QT离散度正常参考值的探讨 李东辉,李蔚林,田忠新
老年人心脏直视手术59例分析 姚建民,成杞润,贾清仁
老年糖尿病并存心血管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观察 张宁新,吕美霞
老年妇女不同骨骼部位的骨丢失及其对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评价 伍贤平,廖二元,黄干
老年人胰腺结核一例 郑良贤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变化的意义 马中富,马虹,蒋祖勋
九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老年期的临床特点 张书富,华尔铨,何祚佑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34例临床分析 许乐,纪开宇,杨晓梅
老年人健康体检中皮肤病征的调查 谷沅珉,熊腊元,朱小瑾
脑缺血及血管性痴呆形成过程中一氧化氮机制的实验研究 许丹芸,游国雄,苗建亭
97岁长寿老人急诊埋藏起搏器一例 王世襄,徐鸿辉
70岁以上老年人食管癌的放射治疗 李方明,袁卓庭,康镜波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8例老年人咯血 李玉德,陈学香,赖国祥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分析 邬春虎,裴仁模,金才益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56例分析 王雪里红,陈辉,梁曼
15例老年人肺血栓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丁少芳,梁瑛,刘双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李保,刘卓敏,李运乾
慢性缺血性肾病与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毕增祺
澳门地区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预后的分析 潘健涛,蔡宗仰
老年人糖尿病的综合临床防治 王维力
北京部分城区老年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病率及病因初探 牟善初,张晓英,沈文梅
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和肾组织P选择素的表达 张爱平,王艳侠,尹格平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路影,蓝红林,马维红
环丙沙星致老年患者阵发性摇头二例 杜长军,刘永海
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王健军,潘颖,孙林
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 徐米清
托卡朋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功能波动的临床观察 王新德,张文记,陈生弟
以肾病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一例 冯均才,李有华
Alzheimer病患者的脑地形图和多项诱发电位变化 陈兴时,张明岛,王继军
心率变异性检测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谈中茹,郑柏生,焦青萍
老年人胆囊疾病腹腔镜与常规胆囊切除手术比较 阮景德,张晓波,张成裕
核素心脏显像评估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人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影响 周颖,李伟,屈婉莹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测定 陆奇,李一平,杨家珍
洛汀新对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刘卫国,郑伯良,彭保
高血压患者年龄与左室舒张期充盈率关系的探讨 龚卫琴,赵连友,李源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密度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田利奇,周太原,潘巧红
#1 含量和浓度的使用
老年人大肠癌组织胃泌素表达及其与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关系 牛跃平,崔广林,李青菊
老年人肩袖撕裂的手术治疗 路奎元,信原克哉,三森歧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肌超声组织特性的改变 章天乔
老年人冠状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 徐明,郭子黄,陈鑫
静脉滴注环丙沙星致癫痫一例 秦忠智,丁新伟
386例老年人缺牙及修复情况分析 姚培元,马克,章文铮
脑运动诱发电位及其对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 曹起龙
帕金森病患者的异常视觉诱发电位 马建军,孙翠萍,徐军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伴乳糜样胸腔积液一例 闵俊,张海燕,高春记
老年抑郁症与痴呆患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马辛,王京鹤,鲍枫
记忆力缺损老年人向痴呆移行过程中的关联性负变化 顾永健,姜正林,张春和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纪要 刘季蓉
扩瞳试验在Alzheimer病诊断中的意义 颜文伟,陈月敏,项志清
老年人瞬目反射的测定和分析 董艳娟,左桂金,王苏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 徐伟,季耀东,周良辅
老年人早期胃癌71例术后随访 宫桂花,张子其,万军
雌激素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鲁道海,张忠民,陈映红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继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一例 罗芳,李党生
帕金森病猴模型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的显像研究 刘振国,陈生弟,孙文善
帕金森病大鼠神经行为和中脑酪氨酸羟化酶mRNA表达的改变 李文伟,蔡定芳,陈晓红
尿激酶和抗生素溶液联合胸腔内灌洗治疗老年急性脓胸五例 马国尔
老年大鼠下丘脑和垂体神经细胞核染色质的构象研究 彭家和,邱平,茆象千
主动脉中膜细胞体外钙化的研究 崔晓暄,王士雯,齐鹏
广州市城区75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调查 赖世隆,温泽淮,梁伟雄
偏身错觉型癫痫一例 陈实,倪家鹤,袁暖容
老年性痴呆患者胼胝体形态的磁共振影像研究 陈少琼,姚志彬,全显跃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P波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张克宁,汤玉凤,黄申申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的脑血流频谱变化 王实,夏书月,吴艺红
贵阳市老年人义齿修复现状及影响因素 宋沈超,黄文涌,赵方贵
中老年人血清尿酸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张亚非,周小兵,张明珠
通讯作者:郭建政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与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以对氧磷为底物测定2型糖尿病各组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结果 2型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对氧磷脂酶1; 糖尿病;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血管病变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oxonase 1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vascular complications GUO Jian-zheng. Handan Peoples Hospital, Handan 05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paraoxonase 1(PON1) activity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he elderly.Methods Serum PON1 activity was measured by using paraoxonase as the substrate among the elderly with type 2 diasetes and the normal healthy people.Results PON1 activity was much lower in the elderly group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s, and PON1 activity was much lower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combined with macroangiopathy and microangiopathy than that of the simple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P
【Key words】 Paraoxonase 1;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diabetes; Diabetic angiopathies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02
对氧磷脂酶(Paraoxonase, PON)于1953年被发现,因能水解神经毒杀虫剂对氧磷(Paraoxon)而命名为对氧磷脂酶。PON1是PON的同工酶,90年代初发现血清PON1活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研究观察PON1活性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符合WHO(1999年)的DM诊断标准[1]。其中男49例,女59例,年龄60~81岁,平均(66.81±4.59)岁,病程(8.60±5.01)年。根据有无DM并发症分为三组:2型糖尿病组29例,DM并心脑病变组37例,DM并肾脏病变组42例。心脑血管病变确定依据为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曾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或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Holter证实为冠心病者;有脑血管意外病史,颅脑CT或MRI扫描有缺血性或出血性病灶。糖尿病肾病的确诊依据Mogensen等[2]的诊断标准。
健康对照组为体检健康的老年人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60~79岁,平均(66.02±4.37)岁。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推荐的健康老年人标准[3]。健康对照组与DM各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各组患者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用酶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LDL-C)按Friedewald公式计算。空腹血糖(FBG)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
PON 1活性测定[4],空腹取血,离心分离血清,-20 ℃保存,以对氧磷为底物(paraoxonase),3周内同批测定。用血清10 μl、对氧磷应用液0.4 ml、甘氨酸缓冲液1.2 ml、0.1 MEDTA在25 ℃分别配制对照管和PON 1活性管。准备完毕后置于5 ml比色杯中,412 μm波长处,以水为参比,读取吸光度A值。由光密度换算为活性单位。PON 1活性管A1与对照管A0差值查标准曲线得血清PON 1活性单位。酶活性在0~1600单位内与吸光度值呈线性。以每分钟每升血清水解生成对硝基酚1 μmol为1个国际单位(IU/L)。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多样本两两比较q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2.1 各组一般情况及FBG、血脂测定结果 DM各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FBG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PON1活性、PON1/HDL-C活性 健康对照组与DM各组患者PON1活性及PON1/HDL-C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PON1是一类钙离子依赖的与高密度脂蛋白相关性芳香酯酶,PON1与高密度脂蛋白(HDL)紧密结合,通过水解脂质过氧化物,保护HDL与LDL免受氧化修饰[5]。90年代初发现,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2型糖尿病患者PON1活性显著下降[6]。本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PON1活性显著下降,且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肾脏病变者其PON1活性更低。为避免HDL浓度影响,采用PON1/HDL-C比值来标化,该值也显著下降,提示PON1活性的减低参与了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的发生。
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血中糖基化水平较高,PON1与HDL结合部位被不断糖基化修饰,必然影响该位点的构型,进而降低PON1活性。同时体内LDL被糖基化,使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ox-LDL明显增多[7]。不断增加的高浓度ox-LDL可以灭活部分PON1活性[8]。
尽管在糖尿病状态下多种机制使血管损伤,导致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引起心、脑、肾血管并发症,但其中更为重要的危险因素无疑是糖尿病时存在的血脂异常。糖尿病时血脂异常的特点常见为血中TG升高、LDL升高、HDL降低。而PON1活性降低正是涉及上述3个环节中的2个环节,即PON1活性降低使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增加,使HDL减少。因此,PON1活性减低是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能否通过提高PON1活性来改善脂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
[2] Mogensen CE. Manangement of early nephropaphy in diabetic patients[J]. Annu Rev Med,1995,7(2):46-79.
[3]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对健康老年人标准的建议(修订草案,1995年)[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6,15(1):9.
[4] 周志俊,邬红梅,胡云平,等.血清对氧磷脂酶活性测定方法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4):303-304.
[5] Topcuoglu A, Uzun H, Aydin S, et al. The effect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on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s and paraoxonase activ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 Tohoku J Exp Med,2005,205(1):79-86.
[6] 原淑鸿,杨玉恒,夏岳.对氧磷酸酯酶1与动脉粥样硬化[J].河北医药,2004,26(3):271.
[7] 尹建丽,孙亚威,仇玉明,等.对氧磷脂酶1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6):1129-1131.
【关键词】老年;安全;输血
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使临床工作者认识到老年病人输血原则、方法、注意事项〔1〕的重要性与特殊性。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年增长率达3.5%〔2〕,如何根据老年生理功能变化和老年病的临床特点,降低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发现和诊断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有效控制病症,成为临床输血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自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对100例老年病人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所有老年人为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住院输血患者,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4.5±12岁,其中男性47人,女性53人,并符合以下输血指征:慢性病、非出血者Hb
1.2方法 记录本组患者输血前用药及输血后有无咳嗽、呼吸困难、荨麻疹等不良反应。
1.3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P
2结果
10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22例,为22%。其中输入输浓缩红细胞者75人,出现不良反应1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输入新鲜冰冻血浆23例,出现不良反应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1%;输入血小板2例,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相比较,输血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100例患者中输血前给予异丙嗪等预防不良反应用药者68例,出现不良反应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输血前未予预防用药者32例,出现不良反应1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6%;两相比较,P
3讨论
输血是重要的抢救生命的措施之一,过去20年,人们主要关注同种异体输血导致的肝炎和AIDS,随着检测手段-特别是核酸技术的使用缩短了感染窗口期(即从感染到出现阳性检查结果的时间),这些感染风险现已罕见,而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荨麻疹等不良反应成了人们的关注点。老年人由于器官衰老,主要生理功能变化和老年病主要临床特点的不同,导致老年病人输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比例高,输血相关疾病后病情变化及病程繁杂,因此,输血更应该谨慎。
老年人应遵循以下输血原则:①心力衰竭又必须输血,应少量、多次、慢速输血;输血时取半卧位,并注意保暖。②老年痴呆、高血压和冠心病输血,应输激光或紫外线照射预处理充氧血〔3、4〕。③肾功能不全又必须输血,应足量、分次、慢速输血;尽量输注红细胞制剂。④恶性肿瘤又必须输血,应提倡自体输血、成分输血、输去白细胞血、输辐照血〔5〕。⑤异体输血采血不受病人情况限制,但输血相关疾病和输血反应多;自体输血能减少输血相关疾病和输血反应,但采血受病人机体功能下降限制。
本组研究表明,输血前预防性用药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老年人要严格遵守输血原则,避免输血过量、过快,输血过程中严密监视病症变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进行有效处理,必要时给予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升压药、输液,对于喉头水肿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证患者生命指征的安全与平稳。
参考文献
[1]秦环龙,杨 俊.老年及儿童外科病人输血治疗的特殊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2):118-20.
[2]李法琦,司良毅主编.老年医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0.
[3]魏居瑞,刘 ,何 方,等.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92-5.
【关键词】无警觉;猝死;结构异常;功能异常
无警觉猝死来的突然,病死率高,了解本病特点对减少或尽量避免猝死的发生,增进健康长寿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将我院近5年院外的例猝死者亲属陈述的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20~93岁。既往患冠心病6例,高血压病4例,老年性痴呆、2型糖尿病、癫痫、“健康”各1例。猝死前诱因:情绪激动5例,过度劳累4例,饮酒刺激,无明显诱因各2例,进食误入气管1例。猝死原因:心源性(SCD)11例,抢救无效3例[1]。
12方法以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 h内未能预期的、非创伤性的、非自杀性的突然死亡者为猝死。选择猝死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猝死前猝死是唯一出现的临床表现[2]。
3讨论
通过对老年人心电图检查发现30%有室性早搏,与X线片上显示的心脏增大和肺部充血有显著关系,说明猝死的发生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即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如本组既往患有冠心病6例、高血压病4例,老年性痴呆、2型糖尿病、癫痫、“健康”各1例。仅是典型疾病给予重视,非典型疾病尚未重视。在应激情况下,不稳定状态的结构是可以逆转的。丧失机会就意味着死亡。据研究在一小时内猝死的80%~90%为(SCD),其中85%为冠心病所致。老年人是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近年来中青年猝死的比例有所增长。其次为非心源性猝死,包括脑出血、呼吸道窒息、肺拴塞、急性出血性坏死胰腺炎等。其诱发因素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关系及个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情绪激动较为突出,如在丧偶、丧子、离婚、事业等突发事件中,或在晨练、下棋、看电视、交谈开会、会餐等活动中情绪过度紧张或心理不平衡,失去理智的兴奋或争吵。对“健康”者或病情稳定者,下床活动,用力排便,洗澡,上楼,饱餐或寒冷,体力劳动,过量吸烟饮酒等因素,都会增加心肌缺血和儿茶酚胺释放。其中用力排便是猝死较为常见,由于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容易便秘,大便后心率可增加35次/min左右,血压增高,从而增加心肌氧耗和动脉管壁压力,引起心脑血管病变发作或猝死发生[3]。猝死的75%死于医院外,40%死于发病后15 min内,30%死于发病15 min~2 h,有人统计218例院外猝死抢救,急救车在30 min内能到达现场占674%,及时复苏成功4例,为此提出防治措施如下。
31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老年心率变异性在心脏自然老化、生理功能下降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SCD)较多有关。青年较老年猝死抢救及时复苏成功率高。
32防治慢性疾病。在某些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明显症状出现之前,已经一种或多种血液黏滞因素升高。给予抗凝剂,活血化瘀中药或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预防或降低血液粘稠度,有效的缓解各种慢性疾病的演变。对睡眠时周期性打鼾,夜间呼吸暂停,白天睡意过多,夜间易醒,醒后呼吸困难持续一分钟以上,应考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积极治疗患悬雍垂,扁桃体,侧咽壁及患涉重大肥厚等阻碍上呼吸道通气有关的慢性疾病。
33认识自我。特别是“A”型行为人(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对倾向),和有冠心病、大脑老化者,情绪易激动,稍有点刺激或不快,即“火冒三丈高”或胡思乱想而失眠,导致血压增高活心律失常,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或猝死。前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是心脑血管疾病再发或中风后咽反应迟钝,已造成吞咽不协调,引起呼吸道窒息性猝死。情感性失调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将一直延续到90岁以上。保持良好的心态平衡,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家庭的关系,不仅可以缩短情感失调的时间,而且可以健康长寿[4]。
参考文献
[1]李蓟龙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中国医刊,1999,34(12):22.
[2]谢英洪照光老年人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2(11):675.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社区;老年保健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14-01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
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当前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场所,以社区为基础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保健服务,全面维护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老年保健管理必须借助现代化的科技力量,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本文就电子健康档案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运用于社区老年保健管理的作用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1 电子健康档案简介
电子健康档案是由计算机创建、处理并存储的与个人健康信息相关的档案。它是以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连续且全面动态收集。 内容包括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健康体检记录和疾病调查记录,涵盖了个人基本信息、健康行为资料、临床基本资料、就诊记录、免疫记录、长期用药情况, 以及慢性病记录、妇女保健记录、儿童保健记录等内容。借助计算机网络支持不同的健康服务提供者如医疗机构、卫生管理部门等共享个人健康信息,而且可跨越地理距离,真正实现居民享受持续地、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
2 我国社区老年保健管理的现存的问题
2.1 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知晓度不高,自我保健意识及能力低下。老年人随着生理功能的减退,记忆力和反应性均下降,对健康的感知亦随之下降。他们往往在出现明显不适时方才去医院诊治,日常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也较弱。这使他们无法结合自身健状况和保健需求采取有效的自我保健措施,同时也无法对疾病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2.2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无法准确收集完整的个体健康数据并进行长期跟踪。老年人有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健康数据、保健护理均有别与普通人群。此外视力、听力、记忆力的减退,使得他们很难准确的表述和记忆病史,这给医务人员进行健康信息的采集带来了困难。目前医疗机构健康信息的采集和记录方式,很难长期跟踪、准确完整的记录患者连续、动态的健康信息,造成对病人的健康状况掌握的不充分。
2.3 缺乏社区老年保健信息资源,科研工作滞后。科研来源于实际的问题及需求,社区老年保健的科研不仅仅涉及老年人疾病本身还应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社会层面,不能把人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应以健康问题为焦点,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传统的医疗信息的采集方式和记录方式主要集中在疾病自身,很少涉及到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并且数据缺乏连续性、动态性,导致信息的局限和缺失。使得研究人员很难从数据中广泛、及时地发现和寻找问题,同时也干扰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 电子健康档案运用于社区老年保健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3.1 满足老年人自我保健的需要。老年人可以通过安全认证、自行或授权他人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系统、完整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以往在医疗机构接受诊治的情况,同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接受医疗卫生机构的慢性病健康咨询和保健指导,提高自我的预防保健意识和能力。
3.2 满足社区医疗服务部门提供高水平社区老年保健服务的需要。通过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全面了解老年人社会、家庭及疾病的背景,准确了解其健康状况,为及时、连续追踪健康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健康教育,制定保健计划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此外还可帮助社区医生及时发现重大疾病或健康问题、筛选高危人群井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从而达到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目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可使老年人享受到跨机构、跨地域的医疗保健服务,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的压力。
3.3 满足老年医学领域科研的需要。电子健康档案可以提供老年健康状况动态的、连续的个体观察与追踪,以及群体的纵向和横向的动态分析。完善和提高老年医学领域科研的水平。
综上所述借助建立完备的电子健康档案,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使老年人更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加强自我保健,有效进行疾病干预;社区医疗服务部门准确、全面、动态地掌控区域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针对性的开展老年健康促进工作和老年慢性病的预防诊治;研究人员可借此获取更全面、完备的信息,提高老年医学领域的科研水平。借此多方位、多渠道加强社区老年人健康保健和疾病的防控、治疗、护理,全面促进老年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艳英;南新玲。社区老年保健管理初探。中国社区医师,2009,11.
[2] 刘德香, 马海燕, 郭清. 我国电子健康档案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 .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0, 31 ( 6) : 1 - 4.
[关键字] 糖尿病;护理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DM)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及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及肿瘤,我院近年来DM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在我院大多数是老年DM包括60岁以后才发病或者是60岁以前发病而延续至60岁以后的老年患者。据有关资料显示,二十一世纪初期,发达国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20%左右,我国也将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DM将是21世纪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为此,根据本人十几年的护理经验,借此一席之地对我院老年DM护理进展工作综述如下。
1糖尿病的诊断
1.1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有调查表明,老年人DM患病率达12.7%,糖耐量减低患病率高达20.3%。积极开展对DM的筛查及对DM高危人群的普查,有助于检出处于高血糖状态的隐性DM和糖耐量减低患者。目前筛查试验是标准条件下75gOGTT。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行75gOGTT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达52.4%。溶解葡萄糖的水温20~30℃,水量300ml,加入柠檬酸0.25g,3~5min缓慢服下,可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1.2血糖监测:DM诊断的确立以血糖为标准。目前我院内大多数一直用静脉抽血取血浆(或离心取血清)测血糖,近年来袖珍式快速毛细血管血糖计的应用日趋普遍,这种方法只要操作正确,可以准确反映血糖水平。省内外其他医院内设有专门的DM教员,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老年人DM多属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体内尚存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空腹血糖可能稍高于正常,甚至正常,但餐后血糖显著增高,因此,诊断老年人DM应注意查餐后血糖。因此作者建议对老年常规健康查体时,宜将空腹血糖检测改为餐后血糖检测。
2饮食疗法
凡在我院新诊断的老年人葡萄糖耐量降低及NIDDM应立即开始饮食疗法。饮食治疗的宗旨是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脂类代谢,通过合适的营养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对于老年、肥胖、病情较轻者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对老年患者的食疗,美国仍沿用对成人NIDDM患者的建议,即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0%~20%,脂肪占30%,碳水化合物占50%~60%。因此,食品交换法是目前最合理的饮食疗法。
3心理与生活质量护理
老年DM患者,因需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生活质量是世界性研究的热点,国内对DM生活质量的研究还刚起步。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有社会人口学、疾病和疾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三方面,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障碍越轻;疾病越严重生活质量越低;社会支持越多,对社会活动的影响越少,抑郁和焦虑就越轻,生活质量越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对DM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L,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症状缓解,减轻了因病痛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实践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明确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这充分反映了老年患者对自我护理的迫切需要。Orem的自我护理模式认为,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自我护理能力。护理干预的宗旨是帮助患者参与自我管理疾病、自我护理。因此,充分认识到老年DM病人的自我护理需求,通过护理干预提供有关信息,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健康教育护理进展
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同步,在目前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提高老年人口的生命健康质量,单纯对疾病实行被动性的治疗是个人和社会都难以承担的。随着对DM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全面有效地控制DM并非单靠用药可以达到,需要对不同层次老年DM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表明:传统卫生宣教或出院指导,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自我监测等方面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并未取得理想结果;而DM系列讲座后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由于缺乏个性,忽视了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身体条件等的个体差异,如仅停留在讲座水平,将有相当部分患者最终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讲座基础上加以社区护理干预(群体教育,个别指导和跟踪随访),根据老年人特点有计划的教育,不失为目前老年DM教育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国秀娣,成琦.老年糖尿病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96,11:29.
[2]刘振平,陆菊明.老年人糖尿病.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7,16:24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的寿命也在不断的延长,老年人的比例在人群中逐渐增大,所以对老年人的医学保健和疾病的防治与护理工作,也得到了医学工作的重视。
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1 呼吸系统的特点老年人的呼吸功能降低,支气管和肺的弹性降低,肺泡增大,加之胸部呼吸肌萎缩,易形成肺气肿,肺活量明显底下,免疫功能底下,咳嗽,反射功能迟缓,气管内分泌物不易排出,因易患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甚至造成严重的呼吸衰竭。
1.2 心血管系统的特点
老年人心血管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心包脂肪增多,心肌动脉血管类脂质沉着,形成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心脏的传导系统亦有改变,导致心排出量下降,心率变慢,冠状动脉血流减少,这些变化都是老年人易患心脏病,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1.3 精神系统特点
老年人的大脑皮层细胞逐渐衰退,数目减少,神经功能系统底下,可出现易疲乏,记忆力减退,由于听神经生理退化,听力也下降,注意力也不集中,对外世界事物反应日渐迟钝。
1.4 其他
细胞上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结合,能力降低,造成血糖升高,容易诱发糖尿病。
2 老年人的护理
2.1 精神护理
护士是给病人带去幸福的天使,尤其是老年病人,更应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要尊重他们,待他们似亲人,语言要诚恳,态度要和谐,不要用床号代替他们的姓名,不要勉强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习惯,采取老人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工作,由于他们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他们讲话时,要反复讲,直到听清楚为止,并要耐心解释工作,经常向他们讲解,介绍长寿老人,延长寿命的科学道理和方法,从而增加康复的信心。
2.2 临床护理
2.2.1 生活环境
老年患病时忧虑和焦急的心里特别明显,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所以有一个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对他们来说由其重要,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湿度适中,根据天气变化的情况,随时提醒并协助他们增减衣服,消除各种噪音,保持室内安静,病床要略低,便于老年患者下床,地面要平坦,不滑,院中无青苔,以防患者摔倒。
2.2.2 充足睡眠
老年患者晚间睡眠较差,大多数不易入睡,间断睡眠或失眠,所以他们必须有充足的时间睡眠,使体力积累的代谢产物得以分解排除同时减少体力能力的消耗,以加快机体的康复,为了使他们得到更好的休息,必须解除一切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向患者讲明睡前不要看报纸和书,避免情绪激动和多梦,护理人员要做的说话轻,走路轻,进出关门动作轻。
2.3 加强观察,自觉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