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线上语文教学经验分享

线上语文教学经验分享

时间:2023-08-01 17:4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线上语文教学经验分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线上语文教学经验分享

第1篇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弊病

1.教学模式套版化,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古文教学大都采用“读―译―抄―背”的模式,墨守成规不思改变,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宛如处于生产流水线上。僵化、烦琐的讲解导致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因为教师主宰了课堂,学生就很少有机会自主理解课文,做练习。哪怕教师讲得再生动,学生也只能获得一些皮毛,长期缺读少练,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可谓事倍功半。

2.趋功近利,弱化诵读

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拿到高分,惜时如命,舍不得在课堂上指导诵读,而对学生的诵读,又缺乏检查机制,以至于学生的诵读局限于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没有背诵要求的一些篇目甚至无法读通。学生的背诵也是死记硬背,不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连注释也懒得看。正因如此,学生的背诵效率很低,即便勉强记住,也是错别字多多。如将《赤壁赋》中“取之无禁”写成“取之无尽”等,这都是不理解其意造成的,导致“根据文意写名句”类试题的错误率较高。

3.教学中重“言”轻“文”

教学中,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主要目标。因此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讲解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的讲堂,而忽略了文言文“文”的重要性,“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我们自觉遵守的金科玉律,“满堂灌”是不二的选择。

4.忽视迁移,不注重课外文言文阅读

忽视课外文言文阅读有两个原因:其一学生基础和自觉性差,于是教师认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能力不够,高三才开始,但因起步太晚,收效甚微;其二教师对语文高考认识不到位,部分责任感不强的教师认为课外文言文教学是高三教师的事,文言文教学只注重课内文言文以应对期末检测和学业水平测试,“以本为本”,缺少迁移和内化,这样教师教“一”,学生只知“一”,不知“反三”。

二、应对之策

1.以生为本,让学生动起来

文言文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改变那种传统的“传道授业”模式,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与同学和老师一起分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学习,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落实布置的任务;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班上讨论,最后师生共同解决。这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体验学习中的乐趣的做法。教师应结合学情,开展文言文学习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眼光长远,瞄准学生的发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关键。局限于名句名篇的“按部就班”式诵读不可取。读的方式要丰富多样:教范读,小组之间的竞读,学生之间的比读,分角色朗读等,旨在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不“罔”就必须“思”。课堂上要努力培育学生的文言文思维品质,学会“提玄勾要”,学会判断、推理、联想;学古人之纵横捭阖,鉴古人之见微知著,正确处理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并重,重点讲解难理解的字词句,加强练习,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指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以便弄清句义和文义,举一反三,解读文本。

3.注重迁移,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分析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就是知识的迁移。要达到这一目标,课堂上,我们要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知识的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引导学生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帮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能力。文言文迁移的难度要与课文相当,以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为重点,比如教学《鸿门宴》,学生了解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积累了文言词汇,那么,《张良列传》就可以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掌握了“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谢”“信”“以”等文言词句,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也就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已掌握的文言知识和已经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阅读典籍文献。为此我们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学生不仅能主动掌握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知识,形成能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