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

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

时间:2023-08-01 17:4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5-0094-05

自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发生,其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和社会财富的湮灭,促使如何熨平经济周期,避免经济危机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已连续20余年未出现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西方某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通过宣扬“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等理论,试图论证资本主义具有自我完善性,经济危机将不会发生。但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无情的否定了这些西方学者的理论。

鉴于上述背景,本文拟对马克思与主流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比较,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危机的起源及反思的研究,将不仅对认清掩盖在现代知识经济外衣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机理与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将对剖析资本主义实质,研判未来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研究

马克思从根源出发解释经济危机的生成机制,不仅分析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本源,而且对经济危机爆发的推动力量进行了研究。本文拟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研究出发,对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推动力量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梳理。

(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本源的追溯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同时,只有完成商品价值实现中“惊险的一跃”,才能使商品生产流通过程延续,一旦商品价值实现环节出现问题,则之后一系列商品都会由于缺乏货币而无法实现价值,这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资本主义中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性是则由“整整一系列关系”共同产生的结果,具体而言,它主要由生产过剩、需求不足以及资本收益率递减等因素影响。

在生产过剩方面,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中,资本的逐利性驱使资本家尽可能的扩大产出,而导致生产比例失调变为客观规律。因此,马克思批判西方经济学家只关注局部个别部门的生产过剩,而并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存在总体生产过剩。而这种总体生产过剩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导致的,其发生具有必然性。

在需求不足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需求不足的内在矛盾。一种传统的解读是,建立在最大化榨取工人剩余价值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注定使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的积累远高于工人工资。而资本家在收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将大部分剩余价值用于资本积累,这将导致资本主义存在无限扩大的生产能力与有限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但笔者认为,在传统解读的基础上,还存在对马克思观点的另一种解读,即需求由消费性需求及生产性需求组成。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生产性需求的比重不断提高,剩余价值实现愈发依赖于剩余价值的再投资。但是只有当工人工资能够达到所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劳动的限度时,工人才可能被雇佣。因此,将导致社会总体需求的不足。

在利润率存在下降趋势方面,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压缩个别劳动时间而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其导致产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降低,与此同时,榨取剩余价值的难度将不断提高。为达到不断提高资本剩余价值总额的目的,需要不断扩大生产中的资本投入,从而造成市场整体的生产过剩。

综上,马克思通过将资本主义的矛盾细化为生产过剩、需求不足以及利润率下降等三个层面分析,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生产最大化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本身即为“一个活的矛盾”,因此,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二)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推动力量的分析

虽然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化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马克思同时认为,经济危机是在“一系列关系”共同作用下爆发的。在此,本部分拟对视角下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推动力量进行分析。

第一,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对经济危机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个别固定资本更新而言,由于资本家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驱动下,会利用固定资产更新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但固定资本更新所具有的周期性,将导致在固定资本更新周期的间隔内相关产品部门的生产过剩;二是对于社会整体固定资本更新而言,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决策的分散化,社会总体固定资本更新总额与所预存的折旧基金总额很可能不相等,这将为经济危机的爆发起到推动作用。此外,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长资本周转周期的产业也会由于与固定资本更新类似的机理,推动经济危机的产生。

第二,虚拟资本的积累。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能够推动经济危机的产生,例如,当利率上升或股票增发时,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而股票价格往往与居民实际持有财富总量相挂钩,即当股票价格下降时,其所有者的总支付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市场整体需求,这将推动经济危机的产生。

第三,非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消费较多的是生活必需品,而奢侈品等非生活必需品则在资本家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大。一旦经济出现波动时,人们首先会缩减非生活必需品的开支,这将导致生产非生活必需品的部门出现裁员,进而导致非生活必需品生产部门员工的需求降低,社会生产出现过剩。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生活必需品所占消费比重将不断上升,这将导致出现经济波动时所产生更大的连锁效应,以推动经济危机的产生。

综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出发,以唯物主义的思想,通过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消费不足,即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研究,在第二卷中对资本主义两大部类生产比例失调,即生产过剩的研究,以及在第三卷中对资本收益率逐步降低趋势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而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进行了系统分析。

二、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

在传统研究中,一般以经济危机的影响因素来自经济运行内部、外部或是兼有为依据,而分为内因论、外因论、综合论对西方经济危机的研究进行分类。这种划分方法能够较好得对各种研究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但是无法在时间顺序上反应出观点的演

进。在此,笔者将以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演进历史为序,追溯梳理古典经济学、凯恩斯学派、自由主义学派等对于经济危机的主要观点,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这样能够在观点归纳的基础上,较好的反应出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相关研究观点的演进。

(一)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理论研究

由于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刚确立,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否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具有较大的争议。在此背景下,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研究观点经历了由全面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到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存在不可避免性的发展历程。

1.资本主义无危机论持资本主义无危机论的学者普遍持市场万能论观点,认为市场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从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会发生,其代表人物有萨伊、李嘉图等学者。

萨伊(Jeen-Bapfistesay)认为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出售某种商品意味着购买了另一种商品,即生产某种商品的同时为与它价值相当的商品提供了实现价值的渠道,所以总需求总是与总供给一致,不会出现普遍生产过剩下的经济危机。

李嘉图(David Ricardo)继承了斯密“看不见的手”,认为个人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与社会整体利益并不冲突,从而他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归结为满足社会需要。此外,李嘉图接受萨伊的思想,认为生产创造了需求,即资本家通过生产实现商品价值后,无论选择个人消费或扩大再生产,都会产生价值相等的新的购买,因此,总需求和总供给总是相等。纵观李嘉图的危机理论,其建立在需求无限论的基础上,并混淆了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关系。

综上,资本主义无危机论认为资本主义不会产生普遍性经济危机,这与当时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初期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减少政府干预而扩大生产,其导致了当时主流经济学家关于资本主义无危机论的观点,符合其所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利益。

2.资本主义危机存在论与上述无危机论相对立的是危机存在论,其代表学者西蒙斯第(Simons)、马尔萨斯(Maltmos)等学者,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矛盾,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西蒙斯第接受了斯密教条的思想,认为商品并不与收入完全相等。而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机械化大生产导致的生产规模的无序扩大,使小生产者不断破产,进而影响市场需求和总体消费,最终导致商品价值无法实现,产生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大生产导致的生产无限扩大化与消费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

马尔萨斯认为当社会积累大量转向必需品的生产时,必需品的生产必将超过现有需求程度,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但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方面,不能仅靠资本家和工人的收入,而应由地主、军队、官员等非直接劳动者创造与商品生产无关的需求,从而保持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因此,对于资本主义而言,若要维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平衡,则必须刺激非生产阶级的消费,从而避免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危机存在论通过分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是必然存在的。但是,由于出身及代表阶级不同等因素,导致持危机存在论的学者观点之间存在差异,西蒙斯第基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认为小生产者破产会导致国内市场缩小,产生经济危机,而马尔萨斯从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认为贵族等非生产阶级挥霍能够避免和缓解经济危机。

(二)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危机的研究

凯恩斯主义是在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全面否定萨伊定律,认为需求能够创造供给,并在“个人消费倾向”、“资本边际产出”以及“个人偏好”的基础上,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形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凯恩斯(Keyhes)认为,“个人消费倾向”是由人的习惯、心理以及社会背景共同决定的,会随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下降,因此,当国民收入提升时,收入和消费之间的缺口会不断加大,导致需求小于供给。而“资本边际产出”为新增的每单位投资可得到的利润,当资本边际产出高于资本的使用成本,即利息时,投资会增加;当资本边际产出等于利息时,投资将停止,在长期看来,资本边际产出是不断递减的,这也将是导致资本边际产出不足的原因之一。“个人偏好”是指个人基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以及投机动机等心理,偏好于持有―定量的货币,而非全部储蓄。因此,在货币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由于人们对于持有货币偏好的存在,会使利率保持在高位,导致投资不足。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的概念,是指商品总供给与商品总需求相等时的需求量。有效需求不足时,均衡条件下的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的就业量,是资本主义大量失业存在的原因。对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凯恩斯认为其可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方面。在消费需求层面,由于经济危机时期对失业可能性的忧虑,导致人们不断减少消费,使社会总需求降低;在投资需求层面,由于货币总供给量不足以及流通速度较慢等原因,导致社会整体中没有足够的货币支付投资需求。

基于上述原因,凯恩斯认为,在经济危机发生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尽快经济萧条的影响。其中,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政府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准备金率或利率等方法影响市场货币使用成本,以提高市场货币供给;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加大公共投资和政府购买,并利用相关政策鼓励私人增加消费,例如,可利用适度的通货膨胀,使居民实际工资下降,促进消费。

(三)新自由主义对经济危机的研究

随着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滞涨”爆发,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而出现了以反对政府干预为主要观点的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强调以“无形的手”调节下的自由竞争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对市场进行过度干预而产生的。而在新自由主义中,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学派。本文拟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观点进行归纳和梳理。

以弗里德曼(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以货币数量论为核心,认为由收入、边际资本产出、通货膨胀率以及个人偏好共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对于经济危机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当货币发行量高于生产产品总价值时,通货膨胀就会产生。但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因而凯恩斯主张利用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的举措只能导致“滞涨”。而对于“滞涨”的解决措施,应采用只以货币供应量为唯一调节因素的货币政策,应保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保持同步。这种观点对于缓和资本主义矛盾具有积极作用,但其忽视了失业的产生以及解决方法

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需求创造供给的论断,认为需求不一定创造供给,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于储蓄和投资的预期,从而产生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供

给缺乏,应通过减税、削减政府开支等措施,提高社会供给,避免经济危机。

新自由主义还包括弗莱堡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其都认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是由于政府遵循凯恩斯学派对经济过度干预导致,应反对政府干预,提倡市场自由竞争。但是,在新自由主义对于“滞涨”现象作出相应的原因诠释和解决路径分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新自由主义下,由于资本家对于超额利润的追求,使资本的投入重点由实体经济转向金融项目,这对于居民而言,能够依靠透支消费提前满足远期需求,对于资本家而言,能够提前支取远期收益,而一旦其中一项资金链断裂,就会产生连锁反应,进而爆发经济危机。

三、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研究的比较分析

通过上文中对于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危机研究的比较分析能够看出,两种经济危机研究的根本分歧来源于研究对象以及方法论的差异,进而导致了在经济危机可能性、起源以及成因等根本观点方面存在差异。

(一)研究对象层面的差异

马克思从经济现象的本质出发,通过系统的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和趋势,科学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般性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危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这种矛盾的必然产物,因此,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而纵观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的研究,其以唯心主义出发,以资本主义永恒存在为既定研究前提,以具体阶段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导致研究观点与结论具有明显的时效性。无论从萨伊、李嘉图等学者对于经济危机的全面否定,到西斯蒙第、马尔萨斯等学者对经济危机存在性的肯定;还是从凯恩斯主义面对经济危机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到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的危机应对策略,都反映出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研究仍停留在现象层面的分析,并没有接触到经济危机的本质,因此也无法对经济危机的起源与应对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

(二)方法论层面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对于意识行为具有决定作用,人们在物质生产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形成的基础,而经济关系中的物质利益关系是经济主体行为和心理的出发点,所以经济主体行为和心理应当由物质利益关系说明,而不能相反。由于市场主体的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因而不存在普世性的“心理法则”来指导所有市场主体的行为,也不能只用某一阶级的特定心理及行为描述整体,因此,应坚持唯物主义方法论,以经济关系人手对经济危机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

而在西方经济学在对经济危机的研究中,以唯心主义为方法论,普遍将心理因素引入研究之中,夸大了心理作用对于市场行为的决定作用,使得对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过程的研究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例如,凯恩斯在对经济危机的研究中,承认资本主义存在供过于求的矛盾,但是,他并没有深入研究矛盾形成的内在机理,而是以市场主体心理因素出发来研究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这种利用唯心主义观点对经济危机进行研究与马克思的观点截然对立。

(三)研究观点层面的差异

马克思透过经济危机带来的各种表面现象,深入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内部矛盾进行分析,通过在《资本论》三卷中分别对消费不足、生产比例失衡、资本收益率递减等矛盾表象的分析,从不同层面揭示经济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认为市场供过于求是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而供求矛盾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实现矛盾的表现,剩余价值实现中的矛盾则是生产者的盲目扩张与消费者有限需求之间矛盾的体现,最终得出经济危机中一切矛盾存在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与生产社会化。

由于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既定前提是资本主义是永恒存在的社会制度,这导致在研究中,西方经济学忽视了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把研究重点集中于市场要素的需求供给关系、市场主体的未来预期乃至货币供给等视角,试图从上述微观层面人手建立规避经济危机的有效策略,此外,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学家甚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具有自我完善性,经济危机是各种外部因素,例如政府制度规制等干扰的结果,只要避免外部因素干扰,就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由此能够看出,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研究停留在对现象表面的认识上,其导致对经济危机的分析结论较为片面。

第2篇

关键词:货币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55-02

一、金融危机理论中“虚拟经济”的考证分析

金融危机理论在分析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把金融危机分成了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两种。特别是在分析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时,强调了信用、“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对于产生金融危机的影响。

1.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写道:“本文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1]同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一样,首先,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货币和商品的转化出现随机性、不确定性,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因为“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买和卖这二者之间的对立。”[1]这样以来,商品和货币的转换即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就包含着中断或危机的可能性。其次,随着信用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物物交换时代是不可能有危机的,只有在货币时代或商品经济时代,“如果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彼此的债权相互抵消,也就是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中潜在地包含的矛盾没有成为现实;因而,如果危机的这两种抽象形式本身并没有实际地表现出来,那就不会有危机。”[2]而当这种矛盾实现时,危机的爆发就有其可能性了。

2.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现实性

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条件的金融危机。它产生的现实条件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信用、银行金融和在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资本交易日益重要,形成所谓“信用经济”、“金融经济”、“虚拟经济”。特别是虚拟资本如债券、股票、汇票等的发展有暂时超越和背离生产系统而发展的趋势。这时,货币与虚拟资本商品与信用货币的对立显露出来,其矛盾的积累导致了货币金融危机。因为信用和信用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和普通商品一样最终要向货币转化,因此 “在危机中,会出现这样的要求:所有的汇票、有价证券和商品应该能够同时一起转化为银行货币,所有的银行货币又应该都能够同时一起再转化为资金。”这时,以虚拟资本为主体的虚拟经济中就会出现所谓“金融过剩”,危机一触即发。马克思又说:“劳动的社会性质一旦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表现为一个处在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会不可避免。”[4]在这里,马克思在论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都特别强调了信用的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虚拟资本的自我膨胀运动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机制[5]。

3.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扩散性

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是以国内系统为基础进行的,但并没有限于国内系统。他已经认识到资本的国际流动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过程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金融系统特别脆弱,而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速了普遍性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在普遍危机的时刻,支付差额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像排炮一样,按照支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并且,在一个国家比如英国爆发危机……接着就在一切国家发生同样的总崩溃。”[4]金融危机就这样在许多国家依次发生了[6]。国际信用的发展推动了一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膨胀,加深了各国间经济贸易和资本金融的相互依赖,但信用支持下各种商品和债务的价值最终仍然都需要货币来实现和清算,从而就可能使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特别容易发生了。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探析

按照金融危机理论,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但这又是一场并不伴随经济危机而发生的独立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这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恶化酿成的金融风暴,几乎波及到了楼市、股市、债市、汇市、银行、保险、大宗商品等所有经济领域,其影响范围也几乎扩大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无论从其可能性,现实性还是其全球性上,都印证了金融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那么,它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1.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危机理论中的信用和虚拟资本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美国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其金融系统非常活跃,金融创新更加迅速。其金融衍生产品如按揭抵押债券(MBS)、债务抵押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等(也即虚拟资本)的产生,大大延长了货币支付链条,一旦某一环节不能实现,就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紊乱,引发如马克思所说的:“……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一起自然发生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7]马克思当时对于信用和虚拟资本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论述,恰恰说明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导火索:无论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还是次贷危机都是美国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直接原因或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或房地产泡沫

由美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甚至全球性的信用危机和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其危机的源头就在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使得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而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房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埋下了危机的隐患,而2005年美国房价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调,使房贷者无力还款,造成了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3.根本原因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是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周期(繁荣、衰退、停滞、复苏)中来分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的,但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了信用发展和虚拟资本的产生对独立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影响。并且,马克思还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是虚拟经济。美国金融危机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其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做了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汇票、土地所有证等带利息的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虚拟资本不代表现实的资本,但它通过深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生活中,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而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因此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存在虚拟经济而在于它的过度发展。

三、总结

金融危机理论关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而且对于我们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分析现代金融危机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理论中关于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我们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虚拟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商品交易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银行信贷等信用支付系统。并且要在充分利用虚拟经济发展的优势的同时,防止其过度发展所造成的“金融过剩”而引发危机。此外,还应在国际贸易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际信用体制,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外部传递性的继续扩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1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4.

[3]周雨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12):310-3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601.

[5]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 贸易保护 贸易摩擦 贸易争端 反倾销

中国和美国自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以来,两国间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经贸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目前,中国和美国已互为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也时有发生。自2009年以来,双方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以输美轮胎特保案为标志,美国政府连续多次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实施了反倾销行动。对此,中国必须认真研究和面对,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回应。

一、问题的提出

据商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发起10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两起反倾销调查、一起特保调查,涉及轮带、禽肉、轮胎、铜版纸、油井管等多种输美产品,立案频率之高,在世界贸易史上极为罕见。其中,有些案件中已做出了决定,如轮胎特保案。9月11日奥巴马宣布对进口中国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税率为第一年35%,第二年30%,第三年25%。10月6日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征收17.7%~39.2%的反倾销关税,为期五年。紧随其后,美国政府又作出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用于石油天然气的钢管征收31%关税的决定。在距奥巴马总统访华不到半月的时间内,美国商务部又对中国油井管作出了反倾销的初步裁定。根据该裁定,37家中国企业将面临36.53%~99.14%不等的反倾销惩罚性关税,涉案金额约27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美对华制裁第一大案。此次双反案已造成我国近七成钢铁企业处于限产品或停产状态,直接受影响的企业达90多家。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反倾销行为,中国必须迅速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有效措施予之回应,以遏制美国继续对中国的伤害。

二、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其GDP值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GDP值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在国际贸易中,美中互为全球第二贸易伙伴,经过30年的发展,中美双边贸易合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相互利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与摩擦也时有发生。奥巴马执政的美国政府不到一年时间,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美国政府对我出口美国的产品频繁实施反倾销行为,正如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赵忠秀教授所言:“最近,中美两国贸易关系的确不是太正常。”

分析中美两国贸易间目前的局面:既有正常的一面,又有不正常的一面。正常的一面是,有贸易就会有摩擦伴随产生,所谓不正常即表现在中美贸易摩擦近期出现频率高、分布广、额度大、涉及货物品种多等特点。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霸权主义。美国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势必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实现其政治和经济利益,既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同时又惧怕中国的强大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利益。因此,美国对华采取既合作又打压的政策,遏制和延缓中国的崛起。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的强大不仅威胁美国,而且将威胁到亚洲乃至全球,故而对我国频挥反倾销大棒。

二是贸易保护主义。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一边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同时又不断采取各种限制进口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2009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各国政府纷纷提出经济刺激计划。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公然提出“购买美国货”,在企业招工时“招美国人”,这是在公然违背WTO原则,使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历史证明,凡是出现金融危机,必然引发贸易保护主义。奥巴马所在的,传统上也更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美国主导的国内产业转移曾使部分企业受益,同时使国内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据10月份统计,美国失业人口达10%以上,创历史新高。为解决国内就业问题,政府必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以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由此得出,美国为挽救其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就业转移,就业转移形成了国内政治压力,国内的政治压力形成了贸易保护主义。

三是屈服于国内的压力。奥巴马在上台前的竞选演说中反复承诺,若当选必认真解决好高负债、高消费增长、医保改革及就业等问题,努力减少外贸逆差和增加外汇储备。美国认为美国靠举债过度消费来自中国的产品而形成了巨额贸易逆差,因而冲击了美国国内制造业,使美国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为了兑现竞选前的承诺,美国政府必须对中国进行制裁,这是奥巴马政府屈服于国内蓝领工人利益政治压力的必然结果。

四是中美贸易不平衡。中美双方贸易平衡问题一直是双方关注的焦点,随着两国间贸易量的扩大,不平衡问题越显突出。1979年两国刚建交时,美中贸易总量为24.52亿美元,对华贸易逆差仅为12.62亿美元;到2007年中美贸易总额为3867.5亿美元,美对华贸易逆差为2562.7亿美元。虽然两国政府对贸易不平衡问题都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但双方在逆差产生原因、逆差幅度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差异。

事实是中国对美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现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而美国对中国出口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附加值高。美中贸易逆差是由美国对中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限制造成的,而美方认为是由人民币汇率、中国国内消费不足、大量向外出口及中国市场准入等问题造成的。所以美国对我实行出口管制并单方面对中国进行制裁。中国必须强调的是,中国绝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平等、合作和互利双赢的原则,而不是通过动辄采取经济制裁单方面报复的方法来解决。

三、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鉴于近期美国对我出口美国产品频繁采取的反倾销惩罚和反倾销调查,使中美两国间的贸易形势愈加严峻,已严重困扰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为保护我国企业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建议如下对策。

1、加强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对话、沟通、协调

加强政府间的对话、沟通与协调,是有效化解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温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中美贸易的五大原则,该原则对解决国际贸易争端起到了重要作用。自2009年以来,中美两国元首共进行了三次会晤,中国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启两国政府间的贸易对话机制,特别是重视发挥商务部的作用;开展双边谈判与美方严正交涉、沟通、协调;同时,充分利用中美战略经贸对话机制解决贸易争端。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目前全世界已有51个国家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中美两国之间已互为世界上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至今美国仍未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政府要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早日得到美国等国家的承认。

2、充分发挥商会的作用

充分利用和发挥进出口商会、企业联合会及各类商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与美国相应的企业商会、协会等开展两国之间有关贸易摩擦及解决方法等方面的对话与谈判,据理力争,维护企业的利益,加强两国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促进两国之间发生的摩擦得到合理解决。

3、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

以美方对中国输美轮胎特保案为代表的一系列反倾销行为,是违背世贸组织原则、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错误做法。应立即通过世贸组织启动贸易争端解决程序,对其诉讼以维护我国自身的利益,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尊重公平的多边贸易规则,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经济尽快复苏。

4、适度实施反击

中美两国贸易的主流是合作、互利、双赢,中国历来主张在平等公平的环境下进行双边贸易,而美国却单方面对我连续多次地挥舞反倾销大棒。鉴于此,我们对美国进行适度适时反击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在中国商务部2009年9月13日毅然做出在对美国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程序的基础上,还应对美国进口的部分农产品、机电产品及其他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尽管目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致于形成两国之间的贸易战,但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报复,以维护WTO准则,以免使我国外贸企业继续蒙受更大损失,给本来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增加新的困难。

5、适当减持美国国债

2009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将达1.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GDP的12%,而中国目前持美国国债已达8000亿美元,再加上持美国的两房债券和其他各种债券已超过万亿美元,占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70%左右。这就是说,美国的巨大财政赤字主要由中国承担着,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国。一旦美元继续大幅贬值,则我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将显著缩水,中国的国民财富将无情地流逝,我国遭受的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在目前形势下,无论如何中国不应无条件地再增持美国国债,至少应稳定目前规模,伺机减持美元国债,可以作为一个极具重要性的政治筹码,用来与美国政府在重要问题上讨价还价,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6、坚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2005年4月6日,美参议院通过议案,要求人民币汇率必须在本年内升值27.5%,否则将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27.5%进口关税。2006年7月10日接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保尔森提出美国经济失衡是由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的,提出人民币必须升值20%。此后2007年2月7日,保尔森又在美参议院督促甚至威胁中国政府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最近,有美国参加的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再一次提出人民升值问题。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恶化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逆转的情况下,让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应当指出,人民币汇率水平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民币的汇率政策,同时还取决于中国出口增长形势预期和判断。是否升值应由中国自己来决定,任何国家无权干涉。同样,贬值也是不可取的。毫无疑问,我们应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我们中国不能忘记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中国政府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顶住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其结果不仅使中国经济免受其害,同时也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当前应特别强调的是,应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减轻汇率风险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负面影响,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汇率变动来转嫁危机。

7、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无论从目前解决实际问题,还是从长远发展看,我们都应从战略角度,从放眼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与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沟通,充分发挥各有关国际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和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国际贸易新秩序,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多哈会谈的进程,使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早日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关国家的确认。

8、增强防范意识

面对繁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中国特别是中国对外贸易企业更应擦亮眼睛,认真总结,从中吸取教训,采取相应对策,不使过去的悲剧重演。当前特别强调的是,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内需,同时要主动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要建立并完善行业预警机制,加强对外贸出口各个环节的监控与把握,以不断减少贸易壁垒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使我国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外贸环境中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徐声星: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反倾销[J].当代经济,2008(5)上.

[2] 陈姗姗: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8(7)上.

[3] 高永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J].国际贸易,2009(2).

[4] 王丽军、周世俭:中美经贸合作三十年[J].国际贸易,2009(1).

[5] 张军生、李俊、王颖:全球产业转移视角下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2009(10).

[6] 朱妮娜、吕世平:“轮胎特保案”与新贸易保护壁垒[J].国际贸易,2009(10).

第4篇

美国次贷危机初期,我总以为是在隔岸观火,听着觉得隔了十万八千里,但不久我所在的单位就感受到。第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我所领导的销售部门接到的订单减少,一个月之间产量一下子降到了平时的三分之一。大家还没完全反应过来,HR部门一口气公布了三个举措:取消加班费,降薪5%,车间轮岗。“三把刀”既快又狠,刀刀割在要害处。同事们私下碰头一核算,月收入实际已经减了一成多。也许是我负责销售部门的原因吧,没有减薪。

不久,最令人忧心的消息终于从地下变成公开――裁员开始了,线上操做工裁掉20%。

“大家都开始夹着尾巴过日子了。”我苦笑着对同屋的小李说。

小李目无表情地看着电脑。以前,我不理他,他会主动地与我插科打诨的。

“小李,你怎么不理我?”

小李指了指我的电脑,我在MSN上看到:吴姐,下班,没人后,咱们再聊。

我突然发现:原来熙熙攘攘的办公室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在上班间隙偷空聊聊股市的、讲个笑话扯点儿八卦的,统统销声匿迹了。人人都成了鸵鸟,阴沉着脸埋头工作。加班费取消了,电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下班的点儿,你不动身我就不挪屁股,都沉默地坐在电脑前,一副“公司是我家,人人都爱它”的模样。

大约晚上8点多钟了,办公室里只有我与小李了,他皱着眉头说:“年初的时候,还有几家公司跟我谈,开了不错的位置和薪酬。没想到转眼就杀了个措手不及。更可怕的是,现在家中的生活水准下降了一大块啊。我现在整天忧心忡忡的,晚上甚至梦到进单位发现刷不了卡,被通知到HR结账走人,惊出一身冷汗。吴姐,不是我不乐意和您说话,我是怕咱们说话会招惹来是非……”

就在我与小李聊天之际,电脑上的MSN显示出信息,是另一部门老赵的留言,只有四个字:走了,保重。

我顿时鼻子一酸,流泪了,喃喃自语道:“这可是个沉默寡言的老好人,这个时候被裁了能去哪儿呢?”

更令人沮丧的是,总经理引述总部的话,“目前的状况至少会持续到2009年年底。”这意思就是说,天知道接下来还会砍多少人!

回到家,我对丈夫说:“不知为什么,我最近时常头晕口干……”

“是不是病了?看看大夫去?”

“用不着,我担心哪天被裁下来。”

丈夫听到后温和地说:“经济危机对心理的最大危害是让人们对未来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觉得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种无望感容易让个人形成极端负向的思维方式,总是以消极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是啊,原本轻松的办公室交流销声匿迹,同学的关心被解读为嘲讽,致使原本和睦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为了保全自己的职位,不敢承担风险,逃避工作责任……”

“其实,乐观积极的心态就是把好的、正确的方面扩张开来,遇到困难积极思考解决方法,并投入行动。我觉得当某种困难出现时,如果你只去关注这种困难,那你就会因此而情绪消沉,但如果你更加关注困难的改变和问题解决时,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充满力量。同时,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不但使自己充满奋斗的力量,也会给你身边的人带来阳光,维持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

丈夫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如释重负。

看准时机主动要求减薪

我以为,灵活性是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调整自身行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吴姐,我被解聘了。”文员小肖哭丧着脸说。

“为什么?”

“招聘时原本说好,期满一年后,加薪、上五险一金。可现在公司没有兑现,我找到HR经理,他让我去找总经理。谁知,我找到总经理后,落下了这么个结局。”

“你找总经理时怎么说的?”我关切地问着。

“我对总经理说,我试用期满,现在应当给我加薪,上五险一金。当时总经理正在忙着处理其他事情,什么也没说,我以为……”

“哎,小肖,你还是个小孩儿,不谙世事。现在许多企业都裁员、减薪,你怎么会这样做啊?太幼稚了。”

小肖说:“吴姐,我找到这份工作很不容易,也很对我的心思,我想求您帮我跟总经理说说。”

我觉得小肖工作挺塌实,并认真负责。

“其实现在办公室还是缺人的。小肖,我认为,现在流行‘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的建议,虽然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绝对真理,但其中蕴含着‘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小肖似有所悟地点点头。

“我跟总经理说说,成不成就看你的造化了。”

这件事也促成我的反思。别人减薪了,为什么没给我减薪?我必须认清形势。

我找到总经理,说明来意,总经理点点头说:“我正为此事挠头,既然你主动要求减薪,那我就顺竿下了。”我又提出将小肖留下来工作的要求,总经理答应可以考虑。我知道此事成功了,小肖的工作保住了,我的职位也稳定了。

人们常常以为争就可以得到,我们逆向思维一下,守何尝又不是争呢?在职场上要深谙进退之道,既要自信自尊,又要懂得以退为攻,求得最终的实际效果。

危机改变了我的作风

因我是搞销售的,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和协调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说是“左右逢源”,但是也会给人浮躁、拉帮结派的印象,在和同事、领导的相处中,存在一些问题。危机来临,职场的不确定因素加大,我应当未雨绸缪。

“吴姐,您怎么改变装束了?”小李笑嘻嘻地问道。

“怎么,不好看了?”

“不是,您这身打扮更具亲和力,更显得沉稳了。”

以前,我可以说引领我们公司女士着装的新潮流,那时我的薪水有很大成分用在着装上了。现在我必须内敛。

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是很自我的,不愿意被打扰,不愿意被push,不愿意和陌生的面孔交谈,不愿意被人指责……这在以前是很容易被公司领导与员工理解的,因为我的工作是出色的。现在则不同了,领导、员工都在为公司的生存疲于应对。

“路工,您看咱们的包装是否可以再完善?”我私下对负责包装工作的部门经理说。这在以前是我从来没有过的,那时我只需将客户的要求放在总经理办公会议上提出或打个报告就可以解决了。

“吴经理,这可是太阳从西边出来啊。”路工揶揄道。

“路工,过去其实我有虚骄的地方,还望您多多包涵。”我诚恳地表示着。

路工见我真诚的样子:“你说,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第5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

一、金融风险概述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创新,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也渐渐变得复杂,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加。面对金融风险的潜在危机和现存危机,金融机构、金融人士以及政府都得学会寻找解决方法,减少和避免金融危机无论是在风险管理的策略还是制度和组织形式上,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创新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出完善的金融体制和管理方法。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中,由于各种经济变量,尤其是金融变量发生不确定的变化,最终导致人的行为发生改变儿子最终致使受到金融损失。宏观经济浮动使得金融体系不稳定,突发事件的产生引起风险的诞生。

二、我国金融现状

(一)国际收支失衡。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不断接轨,国际收支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08年以来,在国全球经济危机、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经济衰退严重的情况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收支不平衡等状况,而中国近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外债基本情况表明,在过去的一年中,面对严重的世界外部冲击和内部结构调整困难,金融危机的入袭后,中国对外经济虽然基本相对平稳运行,国际收支状况还有待改善,外汇供求关系需要进一步调整至平衡。

(二)资本市场失衡。

中国最大的实体经济是房地产,然而部分国有企业欠债不还,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其他行业的企业,而把很多资金都投入到房地产、股票甚至集资乱设项目,民间融资的现象也不断涌现,进一步引起金融秩序混乱。国民的金融风险意识普遍淡漠,我国经济发展虽然也经历过经济动荡,但人们对于风险的敏感度不高,人们的金融风险意识普遍淡漠。各种金融交易的进行,也投机的出现了许多非正义的做法,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信用、信誉的缺失导致了金融界的一些动乱与不稳定。很多违法行为仍在恣意妄为的进行,忽视了法律,政府的监管力度缺乏,资本市场需要逐渐完善。

(三)资本借贷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金融抑制和金融分配不平等。在政府的干预之下,银行把大多数的资金借贷给了多数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业,非国有企业所能得到的资金非常少。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非国有企业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但是从银行获得的信贷支持却没有明显增长。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民间资本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非法集资现象不断涌现。

三、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而今以GDP等数量指标为导向的政绩考核制度和上下级经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是近年来中央政府时常陷入“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相互制约”困难的主要原因。自由体经济的产生使得银行危机的加剧,另外大型事件的突然降临将带动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改变。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外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的积累可能触发单个金融机构的经营失败,继而引发更大的危机,进而导致大量银行倒闭和整个金融体系瘫痪。

金融机构风险积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本身金融机构内在的不稳定性,一方面的金融失调就牵扯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动摇。金融诚信以及金融头脑的思考方式都严重的制约着金融市场的运转。宏观上的金融监督机构的制度不完备,使得体系抗打击能力减弱,不能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四、加强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

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完善我国金融市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会努力。

(一)增强法制建设,加强政府监管。为了提高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加强法制和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使得金融风险管理得到不断的创新。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前提。

(二)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御险能力。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不仅与外部的金融体系有关,也同样与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有关,企业应努力完善金融机构设置,建立积极的监管机制。管理人员应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存在潜在风险,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灵活应对金融风险的发生。与此同时,各级监管部门要及时通报金融风险现状,对易发度高的各类金融风险和高风险的地区迅速提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警

惕,出现问题要及时果断处理。

(三)加强宣传,提高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防范金融风险,首先要从宣传教育入手。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金融知识与金融法规政策的教育,加强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金融风险意识教育,以使他们懂得金融风险是金融业和全国人民共同面临的风险。只有提高了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金融风险管理的顺利有效进行才能得到保证。

(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内部监督部门的职责。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健全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里主要的环节,是对风险的评估与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企业要随时预测识别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了解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同的风险,能够准确的识别阻碍经营发展的风险因素是商业银行各级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素质,所以彻底扭转重经营轻管理、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等的现象已是重中之重。各级管理人员要在内部控制活动中率先垂范,起表率作用,带动全员风险防控,让风险防控意识扎根于员工的头脑中。

五、结语

金融风险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巨大。一个更为高效、合理的金融支持是中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众多的金融风险,只有我国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监管机制才能很好的抵御各方面的金融风险,规范金融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旭,浅谈金融风险防范[J].北方经济,2005,(7).

[2]黄海峰,马弘毅.论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9).

[3]王猛.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雏论[J].经济研究,2006,12.

第6篇

卡洛斯・斯利姆・埃卢,一个活在争议与谩骂中的世界新首富。他庞大的企业帝国包括电信、烟草、互联网服务、保险、银行、购物中心、餐饮、音像店、汽车配件、电子、钢铁、水泥业甚至航空公司。

他被很多人称为垄断行业的饕餮狂,一个贪得无厌的暴君,一个“将帝国建立在与墨西哥总统和其他政客牢靠关系之上的贪婪的垄断者”。去年,一份名叫《LaReforma》的右翼报纸刊登了一幅漫画,漫画上的斯利姆被置于一个拳击场中央,拳击场四周被电话线围绕。斯利姆的身材被严重放大,他庞大的后背把一个羸弱的对手狠狠压在下面。这幅漫画暗示了斯利姆对墨西哥电信行业和手机市场的垄断。漫画取名为《十亿美元宝贝》。

因为他的国家仍然是世界上贫富悬殊巨大的国家。既有斯利姆这种全世界最有钱的人,也有数千万的贫困人口。斯利姆的财富占墨西哥GDP的8%,可是墨西哥的人均年收入只有6800美元,还有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以斯利姆支配的电信行业为例,虽然每100个墨西哥人就拥有16条电话线,可墨西哥仍然处于电话普及率最低的国家之列。

“为什么我们有一小撮人拥有如此庞大的财富,而大部分墨西哥人甚至还吃不饱,3000万墨西哥人每天的生活费还不到两美元呢。”墨西哥左翼总统候选人奥夫・多尔就曾旗帜鲜明地公开指责斯利姆。

而斯利姆表示,他并没有被这些批评打扰。“当你为了别人的意见生活,你就跟死了差不多。我可不想为了让人铭记而活着。”他还表示,因为生活在墨西哥,需要被双重标准衡量。但在美国就没有这类干扰,比如微软、波音和英特尔,它们在各自领域也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却并未受到指责。

必须为待分发的果实种下更多种子

斯利姆说:“财富就像一个果园、一棵果树,是有待分发的果实。你必须为了收获财富种下更多种子。”这意味着为了制造更多果实有待未来分发,他将不遗余力增值财富。

有两个历史机遇让胆识过人的斯利姆成功实现财富增值。1982年墨西哥遭遇经济危机,货币贬值,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将一些银行进行国有化,其结果是导致大量外资撤离墨西哥。斯利姆趁机以比较低的价格接管了许多濒临破产的烟草企业和餐饮连锁公司,并逐步使其扭亏为盈。由于管理有方,这些企业在数年之后资产大增。

第二个机会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此时的大环境是墨西哥正处于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下,斯利姆组织财团从政府手中买下墨西哥电话公司,而他本人则拥有电话公司的控股权,并在未来的5年中投资100亿美元用来更新设备及加强了运营管理,成功将这一负债国企打造成了“摇钱树”。

在一片对于垄断者的反对声中,斯利姆甚至拿出数据反驳:“在长途电话业务方面,我让步了44次;市话业务方面,我让步了26次;在移动通信业务方面让步了10次。墨西哥电信公司没有垄断行为。”同时他还强调:“沃尔玛投资10亿美元,其他公司只投资1亿美元,很明显,沃尔玛增长得更快。这些年我们每年投资20亿美元,而其他公司只投资5亿或者1亿,如果说这两者达到同样的规模才公平合理的话,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斯利姆为了收获财富种下的种子越来越多。他知道新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虽然自己是个电脑盲,但也不放过其中的生意机会。2000年,斯利姆进军互联网和个人电脑领域。他先是收购了美国最大的电脑零售商CompUSA,后来又与比尔・盖茨合作,创建了欧美英特网站封面T1MSN。对于这些投资决定,他说:“我也不会开飞机,但是这不妨碍我经常乘飞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斯利姆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我将在慈善事业上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贫穷要靠教育和就业解决。中国有句名言,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他看来,一个商人创建一个上市公司要比像圣诞老人那样到处散钱重要多了。也因此,他拥有与盖茨与巴菲特不同的慈善观。

他曾经“耻笑”盖茨和巴菲特的乐善好施,表示自己会进行一些慈善事业,但是不会和盖茨进行慈善比赛。在很长时间里,斯利姆并没有和其他人分享他的财产。

但近年以来,他频频出手,加大了对公益或慈善事业的投入。在10多年前,斯利姆用于慈善的开支只占了他全部资产的1%,而现在他把约20%的财富用于慈善。如他创办的两个基金会向贫穷儿童捐出了7万副眼镜,为15万名大学生提供了奖学金。此外他还捐献了9.5万辆自行车,帮助那些每天要步行两个小时去上学的孩子减少在路上的时间。在医疗方面,斯利姆基金会为没有能力支付手术费用的墨西哥人支付了超过20万台手术的费用,并成立了一个肾脏移植中心。

2007年,斯利姆在慈善事业上有两个大动作,一是在3月份出资4.5亿美元筹建一家关注医疗保健研究的慈善基金,二是8月份提出“成千上万计划”,拟一年内向墨西哥儿童捐献百万台笔记本电脑,总值约3亿美元,这些笔记本将被放置在图书馆或者学校中,允许儿童像借阅图书一样借出使用。

勇气和信心

在斯利姆成长为商业巨擘的过程中,父亲对他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父亲是我最好的导师,他让我明白勇气对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更是一个出色的父亲。”在5岁时,他的父亲就为了制订了一本帐本,用以记录每星期5比索零用钱的去向。11岁时,父亲给了他一笔钱,有意识培养他进行投资。而斯利姆将这笔钱用在了政府的储蓄债券上,小赚了一笔。自此后,他就对这种商业数字游戏沉迷不已。15岁,他已成为墨西哥最大银行的股东。

成功掘得第一桶金,固然与父亲幼年的培养有关,但也来源于斯利姆独特的商业哲学。

第7篇

关键字:服装出口 流动资金 贸易保护 品牌效应

1、研究的背景

2007年-2009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此次危机又名金融海啸与华尔街海啸。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在2008年9月份失控,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出现衰退。金融业的危机渐渐导致了其他实体经济的衰退,对国际贸易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进出口贸易总量下降,出口公司要么停产,要么直接宣告破产。面对这样的难以预知的危机,江苏省服装出口业也经历了一场极其残酷的考验:2007年江苏省服装出口149亿美元,2008年江苏省服装出口173亿美元,而2009年则为162亿美元。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江苏省服装出口形势出现衰退。此时,作为全国服装出口的龙头,提升服装出口量显得极为重要。

2、服装出口贸易概述

2.1出口贸易的含义

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Export Trade)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未在本国消费,又未经本国加工而再次输出国外,称为复出口或再输出。

一般的出口贸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订立合同阶段;组织货源阶段;履行合同,处理争议阶段;核算效益,总结得失。简单来说,可分为报价、订单、付款、备货、包装、通关、保险、提单、结汇这几个流程。

2.2出口贸易的特点

出口贸易相对于国内贸易来说,它的交易对象不一样,顾客主要是国外客户,量相对较大,程序相对繁琐,信用在交易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对纷争的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主要是通过仲裁,而国内则大多通过诉讼来解决。

与进口贸易相比,出口贸易是售出产品,需要罗列产品的优势,并且需要主动寻找买家,如果买家拒收,则有可能人才两空,承担有比较大的风险。

3、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3.1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优势分析

顾名思义,目前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优势,也是全国服装业出口的优势,那就是价格低廉。我国的劳动力先对低廉是造成服装成本低价的主要原因,这也为我国服装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劣势分析

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劣势就在于大部分产品的质量不高,往往会存在掉色、退毛、缩水等问题。再有就是,江苏省服装出口贸易的程序虽然较以往有所简化,但仍过复杂,这就造成其通关时间变长;由于江苏并非沿海城市,其运输时间也稍长。

3.3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机会分析

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逐步加强给江苏省丝绸、旗袍等服装的出口提供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良好契机,相关企业可抓住此次机会,加大丝绸、旗袍等服饰的广告力度,从而提升江苏省整个服装业的出口量。

3.4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威胁分析

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在经历了此次金融危机后,出口量明显萎缩,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同时,也可以看出,其抗风险的能力偏低。

除去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品牌的强势竞争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导致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苏省乃至全国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

4、江苏省服装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经过分析发现,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目前江苏省服装业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并进行了分析。

4.1利润率降低

江苏省以服装出口为主的纺织企业目前普遍面临一个问题:企业的利润率降低,均值为4.04%,而我国纺织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则为8.9%。利润率的降低直接导致许多企业相继歇业或者倒闭。

利润率的降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结算货币的贬值、出口退税率的下降、原材料与工人工资的上升。

4.2流动性资金缺乏

由于国内的通货膨胀有所加剧,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 3月18日宣布年内第3次、2010年以来第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现已上调至20%。信贷紧缩,企业可贷款数量减少,短期借款是企业缓解资金需求的重要手段。数量减少,就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可能造成生产量下降、员工工资难发等问题。

4.3订单减少

据江苏省统计局统计,2008年江苏省全年服装出口额为173亿美元,2009年则为162亿美元,下降约8%。江苏省出口的服装中,大部分为普通服装,面向国外中下、低收入人群,价格十分便宜,往往几美元便能买到。低价格占领市场,靠的是低价格,但量必须上去,利润才可观,生存能力才足够强。

4.4抗风险能力过低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江苏地区大批服装出口企业倒闭,要么老板跑路,要么申请资产清算。这些企业大都是中小型企业,且大部分为家族式企业,经不起一点风浪。事实上,加在我国纺织品服装身上的不仅是特保措施,还包括技术贸易壁垒、SA8000以及原产地标准等非关税壁垒。

5、相关的对策研究

5.1改变支付体系与进行资产整合

人民币的升值为其成为国际化货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外贸公司,特别是服装出口企业,为防止人民币升值给其带来的利润损失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可以选择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或者选择其他一些汇率相对稳定的币种,如英镑等;在外汇市场上做好风先防范,如购买一份远期汇率合约;在签协议的时候,规定固定汇率,或规定若汇率发生大幅变动,则货款提升或下降。

资产整合可以加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合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原材料价格,降低人力成本。

5.2扩宽流动资金面与借贷通道

面对目前的紧缩政策,企业不可能去改变这一现状。可以用长期借款来弥补短期的流动资金,也可从民间借贷方面入手,现在的投资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班林立,可选择其中一家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另外可计提风险准备金,以备流动资金不足之需。

5.3提升综合实力

企业的实力有所提升,应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形成产业规模。以市场为导向,把具有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整合,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中小企业产业整合,形成具有差别化的产品特点,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提高相应的配套加工能力。并且要重视员工的技能培训,培养出高素质的业务员,从而带动产品质量及公司业务量的提升。

第8篇

[关键词]智联招聘;危机管理;突发性危机

2010年7月23日下午,智联招聘公司员工都收到了一封来自CEO办公室的邮件。邮件宣布开除首席技术官(CTO)等3位高管,还宣布公司首席财务官(CFO)因个人原因离职。两小时后,智联招聘全体员工再次收到了一封同样来自CEO办公室的邮件,邮件中澄清说CTO、CFO等四位高管并未被解除职务,仍留用原职,同时宣布开除首席执行官(CEO)等四位高管。管理团队分成两派,互相“炒鱿鱼”,高层局势混乱,这就是被称为“邮件门”或“解职门”的智联事件。

一、突发性企业危机

企业危机是指能够对企业及其产品和声誉造成极大潜在破坏的事件。它一旦发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威胁,若处理不当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突发性企业危机是指在企业没有预案或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企业危机。突发性的企业危机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然性。企业危机有很多种类,其中有一部分危机是可以预见,如财务危机、营销危机、人力资源危机、创新危机等,在危机发生前通常会有预兆,危机发生时,企业通常会有心理准备,突发性企业危机是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事出突然,反应时间短,问题显得更为棘手。

2.无预案或经验可循。通常企业会设立危机管理小组,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做出预案,即使是突然发生,也会有迹可寻。本文提出的突发性企业危机是无迹可寻,既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也没有相似的案例发生过。

3.影响大。企业中面临突发事件很多,不是所有的突发事件都可称为“危机”,只有那些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威胁,甚至有可能是灾难性影响的才能称之为“危机”,突发性企业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很大。

4.有挽回余地。有些企业危机非常严重,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程度,大部分企业危机都是企业暂时的困境,通过有效解决措施可以为企业挽回损失,甚至变不利为有利,获得发展。笔者要讨论的危机正是在企业发生危机时,通过合理的决策,能够降低影响,挽回事件造成的损失的危机。

作为国内三大知名招聘网站之一的智联招聘,目前正陷入一场因高层变动引发的突发性企业危机之中。智联招聘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最早提供网络专业招聘的服务商之一,前身为1994年的猎头公司智联公司。智联招聘早期的成长有赖于其创始人刘浩及兰馨亚洲控股,之后,澳大利亚最大招聘网站SEEK联手麦格理投资银行共向智联招聘注资l 3亿美元成为大股东。智联招聘面向大型公司和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包括网络招聘、报纸招聘、校园招聘、猎头服务、招聘外包、企业培训以及人才测评等。大量用户登陆注册信息寻找工作,企业付费来招聘信息接收简历,作为中介平台的智联招聘则为双方提供满意的中介服务。此次事件引来媒体的多方关注,有人称这是智联上市前的炒作,有人将智联与其竞争对手做出对比,指出智联招聘连年亏损,有人称这是智联多次融资的必然结果,有人对整个行业做出批判,不管是什么原因,媒体早已炒作的沸沸扬扬,此次分歧对智联的形象,对企业的声誉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智联员工更是无所适从,静观事态的发展,更有员工董事会,要求撤回成命。

二、突发性危机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1.企业战略方向可能因此转变。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当企业出现危机时,可能因为危机导致战略发生变化。在智联招聘企业中,此前智联的业务经营口碑,被人评价为“挣钱没有烧钱多,广告投放做得很火,但内部盈利能力欠佳”。从2007年9月开始,智联招聘开始启动大规模的广告投放计划。智联招聘把80后找工作人群作为主要的目标受众,根据这一人群喜欢接受简单直接信息的特点,抓住黄健翔跳槽这个机会,在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等媒介上进行立体化的宣传。为了与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争夺流量,智联招聘在互联网广告领域,采取与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行业独家合作方式,将竞争对手挡在门外。大度咨询《中文门户2007Q4广告监测报告》显示,智联招聘成为2007年第四季度投放四大门户网络广告最多的广告主,累计投放金额为2511万元,这一数字几乎是中国移动同期投入金额的2倍。高额的投入换来的是多年的亏损,使得投资方和管理层的矛盾早已暗涛汹涌。此次更换CEO,智联恐怕不会再维持“狠打广告牌”的现状。

2.损害公司形象,构成品牌危机。突发性企业危机往往会使得公司形象受到影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毁掉一个品牌。现在的信息主要靠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最大的特点是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和跨地域性,这就使信息更方便、迅速、及时地传播。为企业留下的反应时间较短,加上网络言论自由,对危机事件进行报道的人未必都针对实事情况进行评论,如果负面报道的文章扩散开来,对企业不利影响的程度也就更大。很多企业危机也成为前车之鉴,“三鹿事件”毁掉了一个品牌,“丰田召回”给丰田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黄光裕事件”对国美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每次危机总是在经济、品牌等方面对企业造成重大影响。此次“解聘门”,被媒体宣扬的程度呈扩大化的趋势。开始时只是进行事况的报道,随后,关于智联公司的评论四起,其中有真实情况,也不乏猜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文章开始由智联的事件将问题扩大到整个行业和领域的不良竞争问题。媒体和舆论可以影响读者的判断,使得公司形象受损,甚至威胁到品牌。

3.引发信任危机,影响销售业绩。由于市场上满足同一种需求的产品种类很多,在企业发生危机时,顾客会对公司失去信任,并向竞争对手转移。此时,企业忙于处理企业危机,无暇顾及客户的感受,往往会损失一大批客户,随着客户的流失,公司的销售业绩也会下降。对于智联来说,随着公众对“解聘门”事件的关注,曾经在企业中发生的争端又被人再次夸大宣传。比如由于智联招聘没有对客户进行筛选,在智联公司投放的广告里鱼龙混杂,有一些甚至是传销组织,这使得此类“骗子公司”得以借助智联招聘这个跳板更方便的对求职者进行诈骗。此类“虚假信息”的存在使得智联招聘被求职者怀疑。从而影响了智联自身的名誉,使智联招聘间接的成为“骗子的帮凶”。此次“解聘门”事件也使得招聘单位对智联招聘失去信任,有人说:“智联用大量的广告投放换回的人气,现在将反过来扩大这次公司高管内讧事件对其品牌信誉度的负面影响,尤其将影响到其商业模式中主要收入来源――企业HR部门对其的合作信任。”这对智联来说,无形中会损失一部分客户群。

4.有损员工信心,降低员工忠诚度。员工在企业中发展,

除了赚取工资,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员工更乐于选择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如果公司爆发危机,而且危机很可能威胁到员工自身生存时,员工会对企业失去信心,对企业的忠诚度随之降低,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安抚,此时的员工更容易另谋出路。员工的损失对于企业来说会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智联招聘的员工流动性原本就非常大,除了中上层管理者外,底层工作人员都非常年轻,有很多都是工作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就离开企业,智联招聘的员工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而在智联工作多年的高级销售人员比例很小。在营销过程中,销售人员一般都能够与客户形成较为牢靠的关系,如果老员工跳槽,往往会选择智联的竞争对手前程无忧或中华英才这样的企业,很有可能带走大批客户。能否留住销售人员,对于维持稳定的客户群有着很大的意义。智联员工的大量流动,使得公司不得不招聘新员工,增加了培训成本,并且新引进的销售人员不得不重新耗费时间来开拓客户关系,这在无形中会提高公司的运营成本。

三、突发性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原则

企业危机产生后,企业所面对的主要对象有媒体、客户和员工,所以解决矛盾也应该由这三个方面入手。对于媒体的需要积极做出回应,以控制信息的传播方向,对客户要维护好客户关系,争取企业危机不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对于员工要是实施有效的安抚,以防军心涣散。

1.迅速反应原则。第一时间解决当前问题,由于信息传播较快,舆论对事态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能够迅速的对危机事件做出反应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迅速反应有利于引导舆论,企业应该针对危机事件进行发言或表态,使得事件不会恶化,负面影响不会扩展。第二,迅速解决问题能够使大众看到企业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挽回企业形象。第三,能迅速对事件做出回应,能够保证员工及时了解公司发展现状,不会无所适从。

2.沉着应对原则。对待媒体传播,维护企业品牌形象。突发性的危机事件往往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更乐于对热门事件进行连续报道,如果不能满足媒体的好奇心,媒体的舆论往往会停留在“猜测”的层面,这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利的。对待媒体要沉着应对,积极引导舆论方向,敢于正视媒体的炒作,对于减少负面影响是有益的。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还能够扩大企业知名度,甚至起到宣传效果。

3.顾客至上原则。取得消费者信任,维护客户关系,顾客维度是永远都不能忽视,在企业发生危机时,一定要拿出精力维护顾客关系。虽然危机事件发生了,不要将所有精力完全放在处理眼前问题上,维护客户关系乃是重中之重,这直接关系到企业将来的发展乃至生死存亡。要拿出时间和精力维持好顾客的关系,争取顾客的谅解。秉着顾客至上的原则,争取满足顾客需求。如果危机事件本身对顾客造成了影响或损失,要注意协调和弥补,关注顾客的心理需求。只有维护好顾客关系,公司才能真正的将损失降到最小。

4.真诚沟通原则。对内部员工,坦诚沟通。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体现在人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人力资本是有着自己意志的流动的资本,是每个公司中最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的回报主要靠员工来实现,在企业发生危机时,企业一定要关注员工,并采用真诚沟通的原则来安抚内部员工,使得员工对于企业度过困难充满信心,愿意为了企业分忧解难。只有在与员工达成共识后,企业才能保持正常的运转。与员工沟通时切忌说谎掩饰或敷衍塞责,一定要向员工陈明事情原委,并表示出全体员工可以同舟共济,度过难关的愿望。

突发性企业危机由于其种种特性,使得它的应对和解决都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不过企业发生危机时所面向的对象是确定的,主要在于更妥善的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平息各方面的影响,企业就更容易度过难关,并将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http://news,ctOClO COIn cn/420/11452420,shtml

[2]杭建平.现代企业危机管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1):36239

第9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 影响 中国经济 渠道 程度

一、欧债危机的形成

从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采取了货币与财政双宽松的刺激政策,以期抑制经济下滑;与此同时,由于大规模举债,各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大幅增加,特别是欧洲一些由于人口结构等因素本来就债台高筑的国家。欧洲债务危机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既偶然又必然地爆发了。

欧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希腊。希腊在2001年达到了欧盟的财赤率要求,同年加入欧元区。但是,这一过程对希腊国家而言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具体而言,希腊为了尽可能缩减自身外币债务,与高盛签订了一个货币互换协议。这样,希腊就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减少了自身的外币债务,达到足够的财赤率加入欧元区。但通过与高盛所签订的协议来看,希腊就必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支付给对方高于市价的高额回报。随着时间的推移,希腊的赤字率显然会走入低迷状态,进而导致了2009年的债务危机。

从希腊爆发危机以来,欧洲各国尤其是欧元区各国的财政金融体系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欧债危机的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成为牵动欧元区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关键。

二、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渠道分析

在我看来,欧债危机主要通过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和投资信心三个渠道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和冲击。根据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生产和投资,而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又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的信心。这虽然对缓解中国的通胀有短期好处,但如果欧美经济陷入衰退,本来已经在宏观调控下减速的中国经济,也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欧债危机持续升级,其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具体来说,可以从对外需求、汇率波动和贸易保护三个主要因素来探讨欧债危机是如何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

1.欧盟对外需求的下降会减少我国对欧贸易额

欧债危机引发的欧洲各国的对外需求的减少。为了缓解债务危机对其自身经济的拖累,欧洲各国纷纷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降低各类支出,以期减少政府负债,自然会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缩小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从而对中国外贸出口产生比较大的冲击。

2.欧元贬值将增大中国的外贸出口难度

在欧债危机持续蔓延的情况下,欧洲经济陷于疲软,欧元区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的动力,只有通过欧元贬值来刺激出口。欧元贬值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汇率的损失。对外贸企业而言,每一笔订单从定价、预付款、生产、交货到付尾款都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欧元的贬值会使外贸企业签订的欧元合同利润降低甚至出现亏损状态。另一方面是欧元汇率持续走低,人民币会因此被动升值,在出口市场上会导致以外币表示的商品价格升高,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直接降低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我国的外贸出口。

3.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恶化对外贸易环境

历史上每次经济危机的背后都隐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子,从1929年经济大萧条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无有例外,每一个危机国都希望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刺激本国的出口,以尽快摆脱危机。欧债危机的加剧不仅意味着欧洲的进口需求下降,同时为了保护国内行业,欧盟可能掀起新一轮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使中国出口面临冲击。

(二)欧债危机通过大宗商品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在欧债危机冲击下,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俨然成了欧债危机预期变动的“晴雨表”。以原油期货为例,国际油价在2011年12月8日欧洲央行弱于预期的措施和表态后大幅下跌3%左右。由于目前全球一致认为欧债危机没有快速的解决方法,原油、贵金属等大宗商品目前价格紧盯欧债局势变化的趋势不会有大的变动,未来仍将保持对欧洲高度的敏感性。

就我国而言,由于对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不断上涨,相关行业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相关产品的价格因此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波动的影响,进而对国内物价水平产生实质性影响。由于大宗商品多属于初级原材料、上游产品,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国内基础原材料价格和中下游产品价格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并传导至最终产品,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加剧了我国国内经济的不稳定性。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投资信心预期的影响

随着欧债危机的发展进程来看,投资者的信心一路下滑。但是,不能因此就对投资者的预期信心持悲观态度。欧债危机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应该是呈现出一种“U型”曲线的状态,即随着危机的加剧,投资者信心逐步下落;当市场和国家觅得较好的办法时,投资者就会重拾信心振奋起来。当然,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也是不例外的。

由于股市反映着整个经济的运行前奏,也体现投资者的预期的动向,所以要研究欧债危机对中国投资信心预期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研究中国股市的变化入手。在资本市场上,欧洲债务的违约风险会使得全球资本大规模抛弃欧洲国债,转而购买美国国债或其他金融资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投资者的信心会由此得到回升,反而欧洲债务危机引发资本市场动荡,存在溢出效应,又会继续打压投资者的预期信心,使之犹豫徘徊。未来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必然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信心和企业的投资信心,最终影响到中国实体经济。

三、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程度测定

(一)中欧经济的紧密联系

中欧之间的经贸往来由来已久,而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欧盟内部统一大市场的逐渐形成与欧元的成功启动,双方的经贸交流又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已经越来越紧密了。近年来中国出口欧盟的商品结构明显提升, 吸收欧盟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增加。目前,中国与欧盟已经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双边合作机制和法律基础不断完善,在中国对外经贸合作中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二)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程度是由中欧经济的相关性决定的。下面仅就近年来中欧贸易情况,结合相关数据来确定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下表给出了近十二年来中国与欧盟的历年贸易额状况。

以中国对欧盟的进出口总额占外贸的比重为因变量,设为;以中国对欧盟的进出口总额为自变量,设为。然后进行一元线性相关分析,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对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将表3中的相关数据输入软件,根据最小二乘法,输出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图3所示结果,可以得出与之间的拟合优度,则其相关系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与欧盟的经济相关程度很高,进而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也是相当深的。

四、结束语

从全球经济的目前状况来看,欧债危机仍然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它对我国经济现实和潜在的影响还在继续。前面的分析和论述已经阐明了欧债危机影响我国经济的渠道与程度,这将为我国接下来做好应对欧债危机深化的影响的准备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我国来说,必须站在宏观经济的全局高度上仔细审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状况,着重运用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一揽子调控政策做好应对欧债危机风险的一切准备。

参考文献

[1]罗巧云.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出口影响及对策[J].国际商贸,2010.

[2]陈凌白,冯强.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12(07) .

[3]卢阳.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1(12).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激活兴趣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职业教育的教学困难度有所增加,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上更是如此。一边是基础知识薄弱,对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兴趣寥寥的学生,一边是对教学任务应接不暇的教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教师不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英语等级考试的过级率并非易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面对现实的情况下,尽快调整思路,通过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前提条件

1.英语教师需要认清现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要在实际情况下,做出相应的调整。既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又要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常常以统一的指导、规划和思路去要求全体学生,那么本来基础薄弱的学生就会变得机械、死板,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在规范化管理的指导下适当的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灵活地对学生的认知、感情、行为及参与学习行进行有机的整合。

2.英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份美国劳工部的报告中曾指出:“一个发育很好的头脑,一种学习的热情,以及把知识融合到工作中的能力,是通向未来的关键。”不管学生学习什么科目,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激励学生,并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当今世界发展如此之快,语言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变化,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更是每天都在融入新的血液。那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既能让学生学到更多基础知识,又能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现状,就成了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即一边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累加,一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他们的自我热情去学习更新的内容,然后把知识融合到生活中、工作中,真正做到授学生以“鱼”及“渔”。

二、构建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素质

职业教育英语教师不但要在教材上多下工夫,针对教学内容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基础语言水平和基本文化水平,而且要在平时的备课和课外活动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们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课堂是不是最好的学习地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方式是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一定能够引导学习吗?”只要我们多花点精力大胆尝试和创新,就能在课堂内外都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好的学习空间,真正的为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1.激活热情的引导方式

鲍比・迪波特在他的《定量学习》中曾说过,“在学习方面,你最具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大脑的情感边缘系统是通向持久记忆的大门。因此作为英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目的,生成自我目标。有了明确的道路,学生能够计划未来,学习就会更有效率和成果。课堂教学把新的知识输入进学生的头脑中,如果没有输入自然也就没有输出。优秀的教育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和现有知识连接起来。“你连接的越多,你学的越多。”

2.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托尼・斯托科威尔在其著作《快速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中指出:“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要看它、听它和感觉它。”作为英语教师,要想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英语,必须要帮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充分去听说读和感受英语的语言魅力。首先,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信息要更多样化,更有情境性,教师帮助学生去扩充信息源。教师不是按照以往课堂教学的模式完全在事先设定学习内容,而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活动因此而超越教师的课堂界限,走出教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相类似的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多听到真实情景的英语,开口去说英语。为了分析思考一些问题(例如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问题),学生可能在课文内了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相关内容,但这些都是过去的一些情况,现在全世界面临着新的经济危机,它是怎么产生的,现况如何,会不会对中国有影响,对我们的未来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激发下去寻找答案。课内外就可以有机的集合起来。其次,学生的学习工具和功能也同以往不一样了。在以往传统课堂上学生是拿笔记录教师所讲授的英语语法,基本单词和句型,然后在练习本上做练习。现阶段的职业院校学生在基本语言知识基础上,应该在教师帮助下去真正地接触英语,笔记本记录的是学生学习的新旧知识整合内容,自我思考内容,成为分析知识的加工场。课堂上的听说读,是为了在课后自我找寻答案时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率。学生在达到一定的自我学习体验后,自信心会增加,学习兴趣会提升,那么英语学习也就会变的相对顺利。最后,我们还要看到,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教授者,确实需要更多的努力。在对学生进行过一系列的帮助和指引后,师生应该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进行学习的反思和回馈。从再交流过程中应用语言,是学生对英语的自我学习和整合,不论学生可以达到何种程度,教师都要耐心地聆听学生的想法,以提供更多的指导。

通过以上方法,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们除了学习基本的语言知识,还可以扩展知识面,学会整合知识,构建自我知识体系。即学生可以学会用英语语言去解释、表述所学的内容,还能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与其他各学科内容结合起来应用于实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实现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水平,为我们未来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英语教育的素质化教学任务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俏,语言习得中的学习自主性及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2]岑建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生态学;人类中心主义

一、十二五背景下的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城镇化也可叫做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逐渐转变为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的历史过程。

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两大阶段,分别是传统模式下的城镇化和新型的城镇化。我国在总结国外发展城镇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新型城镇化界定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的城镇化;是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①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是我国历史上最有重要意义的发展阶段,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必须以坚定的意志推进城镇化。

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生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农村城镇化的副产品,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科学地处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较好的进行新农村建设这个关键议题。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土地污染。随着人口的飞速增加以及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土地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资源在近些年来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由于近年来乡镇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加上其布局比较分散、经营方式粗放,导致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居高不下,加上农用化学药品以及开发矿藏造成的污染,导致了大面积的农田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污染问题严重。

第二,水污染。水污染具体表现在: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流失进入水体,工业的废水、废料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有些甚至未经处理就直接流入河道或就地处置,再加上水产养殖等活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等现象。这些均是导致水体污染的直接原因。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工业废水、废料的排放达标率也一直在逐年提高,水体净化科技的资金投入也大幅增加,但任务依然艰巨。

第三,生活垃圾随处堆放。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加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其成分也愈来愈复杂,生活垃圾以及工业垃圾的随意倾倒,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的经济与社会的持续性的发展。相当多的村庄中并没有设立垃圾的存放点和回收处,村民习惯于把垃圾随意地丢弃在门前屋后以及废弃的沟渠中,这不但影响了村容村貌,还会导致一些恶性疾病的传播,对农村居民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

第四,工矿企业的污染。在农村,民众普遍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够,对矿产资源进行野蛮式开发,破坏资源、浪费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分布在农村周边的小化工厂、小造纸厂、小水泥厂在环境保护、污染物净化方面资金投入不够,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力度、治理资金投入较低,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第五,禽畜粪便以及水产养殖污染。禽畜养殖是农民赚取收入的一个普遍方式。伴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禽畜粪便70 %未经处理直接向外排放,养殖业粪便处理不当引起的恶臭也对农村的空气环境影响较大。在农村,也存在着部分庭院式的小规模养殖,人畜共处,人畜粪便的处理即是简单的在房屋旁、道路上晾晒或堆肥,这为蚊虫、细菌的快速繁殖和恶性疾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总的来看,农村城镇化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三、环境伦理与生态学理论支持

根据生态学的观点,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也同时出现。对于生态危机的原因,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奥康纳指出“自然界本身的节奏和周期是根本不同于资本运作的节奏和周期的”。②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环境的尖锐矛盾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中的一种具体表现,生态学把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作为其研究的重点。

持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学者认为,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非人的一切存在物皆没有内在价值。究其根本,是主客二分的机械论的自然观一直支持着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大自然和非人自然物也有内在价值,从而也有道德资格。环境正义要求公平地分配环境资源和环保责任,生态正义要求人类尊重非人物种的生存权利。其实,在我国,“天人合一”的命题很早就已经从本体论的角度上论证了人与自然万物同质同源;也从价值论的角度上论证了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价值目标和人生境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理念占据主导的结果,大自然有其外在的价值和内在的价值,也有其生存的权利。我们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局限性,走向一种更加文明的倡导环境正义和生态正义的生态文明。

生态学也探索了一条走出生态危机的道路。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反自然和反生态的,资本主义本质上就是追求利润,这种无限的扩张必然会造成与自然界本身的有限性的矛盾。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要走生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与生态学是互补的,社会主义需要生态学,因为后者强调地方特色和交互性,并且还赋予了自然内部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以特别重要的地位。生态学需要社会主义,因为后者强调民主计划以及人类相互之间的社会交换的关键作用”。③

四、结语

生态危机对人类来说,是一场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危机,这是毋庸置疑的。倘若解决适时,则人类繁荣昌盛,反之,则会危及自身的生存。然而,在当代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对此的认识是不足的。以教育宣传为例,百分之八十的小学生仍然认为现在地球“病了”,我们要“保护”它。而事实是,地球经过几亿年的时间,经历数次大的物种灭绝,每次经过大的劫难之后,它都会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恢复过来,以其自我恢复的功能,他已经强大到我们无法保护,也没有资格保护的地步。人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人,有没有这种复苏的能力?当生态环境糟糕到人类灭绝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是自身的存亡危急,而不是地球的存亡问题。所以,在中国城镇化程度日益提高,生活水平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关注生态问题,就要从思维方式上改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一种更加合理的生态文明观。

注释:

① 吴殿廷:《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及其推进策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页.

② 詹姆斯・奥康纳 自然的理由―生态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③ 同上

参考文献:

[1] 吴殿廷.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及其推进策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2] 詹姆斯・奥康纳 自然的理由―生态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军.高度重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的建议[N].齐鲁网,2014.

[4] 刘菁.奥康纳“生态学”思想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5] 黄炎平、金雪芬.论奥康纳的“生态学”理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第12篇

关键词:发展;现代金融;监管;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95-03

一、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必须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区域金融合作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年了,危机背景下凸显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德国发展研究院的Peter Wolff指出,OECD国家中影子银行的问题很严重,影子银行没有受到监管,这会对金融体系、银行体系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对公共债务、私有部门债务的质量产生影响。现在主要责任不是找出谁是罪魁祸首,而是依赖国际合作共同渡过危机。

纵观近十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一体化程度日渐上升,亚洲金融市场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下降,债券市场在整个亚洲金融市场的比重从1995年的21.1%上升到2008年的32.4%,股票市场的比重从20.7%上升到23.2%。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降低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问题,降低对银行借贷的过度依赖,分散金融风险;对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的投资提供更多渠道,提高宏观经济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地区合作可以促进地区和国家的债券市场发展,同时对监管政策进行协调,亚洲国家通过地区合作可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和危机的传染效应。亚洲本币债券市场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市场参与者数量很小、外汇管制、税收体系不同、监管框架不同、清算体系不同、缺乏衍生品、评级方法各异以及没有统一的法律框架。地区合作有助于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储备库的建立或者过渡性监管机制的建立越来越重要,这些计划可能会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体制的一种补充。

而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货币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元霸权地位的衰落是一个趋势,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二是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冲击超出了过去的想象,欧元要取代美元有很大难度;三是非洲法郎区没有形成统一的商品要素市场,虽然成立的比欧元要早,但是进展很困难;四是海湾地区的货币合作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经济基础和欧盟类似,加上海湾地区的特有优势,有可能使海元提前出现;五是亚洲货币合作中,日元或人民币都难以独立担当重任。所以,当前应从扩大区域货币互换着手,增加货币基金规模抵御外部金融危机,争取使人民币和日元成为亚洲国家的储备货币。地区合作有助于提高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其中汇率合作是地区合作的基本问题,应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挟同干预市场等手段来实现双边或多边汇率稳定。同时,区域货币需要适度的政府干预,特别是联合干预机制,加强合作协商,来解决国际金融体系带来的问题。

二、中国金融服务体制的演变过程及金融监管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金融发展的明显特征是“大一统”的国家银行模式,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的,相对应着金融服务监管理念的演变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每个时期演变的广度和深度不同而已。很多监管理念正是由于国际金融组织的倡导以及金融服务业发达国家的实践才逐渐渗透到其他国家的监管实践。金融服务监管理念演变的动因是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原来的监管理念不合适宜或者监管漏洞增多,而演变的目标和价值是为了抑制金融风险、保护投资人和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维护国际和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就金融监管体系而言'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个互不隶属的行政和事业机构组成,并设置了除上述四部门之外,包括财政部等在内的多部委领导参加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但是,“会议”并非法定监管机构,也无法律授权,与会主体各顾其利且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做而跟像是“搞平衡”,会议目的往往难以达到。因此,多头监管、自律组织弱化、法律配套措施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等缺陷仍然是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顽疾,尤其是多头监管,一直以来并未得到较好解决,监管权力分散,既不利于监管的实施,也有违效率原则。金融业的自身特性需要独立和统一的监管,以迅速应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化解并减少市场风险。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然处于非常严重的状态。首先,信贷利差依然处于高位,股票市场微弱,对私人部门的贷款仍然非常少,但是政府贷款上升很快。其次,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预计为2.7万亿美元,实体经济的滑坡很严峻,可能比预计的要长。再次,新兴市场也出现大规模金融危机,并可能进一步扩大。最后,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衰退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不排除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次危机是经济全球化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从金融稳定角度看,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理念上的反思。第一,中央银行负责系统性风险应有一定监管权,我们的功能监管应从全局系统性角度监管整个体系,维护金融稳定。第二,目前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制度存在不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的压力测试、大机构不能倒闭、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这些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可以用,但是在危机的时候不能应用。第三,今后全球金融监管的框架可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无限扩大监管面积,把所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银行纳入到央行维护金融稳定的监管框架中来;另一种是回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的分业监管,限制创新。第四,金融危机一方面是由于美国过去长时间维持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是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缺陷。如果没有过长时间的低利率,问题不会那么严重。因此,金融体系监管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要相互结合。第五,再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同时,要注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是跨国银行、跨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这是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巴塞尔协议只重视资本的监管和市场风险,忽视了综合监管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巴塞尔协议应该从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发展,避免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第六,全球金融中心的竞争和监管套利。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客观要求全球监管的合作,问题是如何协调英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与欧洲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的监管框架、监管理念和思路,如何形成防范风险的监管体制。

三、加强中国金融服务业监管的思考

(一)调整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

次贷危机是一场系统性风险引发的危机,所受损失的大小基本由参与程度决定,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多项因素导致

系统性风险不断叠加,但一直没有得到监管及货币当局的足够重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以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为主、外部监管为辅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理念无法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一方面,由于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使机构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只对机构自身负责,而不对市场整体风险负责,因此其自身扩张行为就易埋下产生系统性风险的隐患。要识别和降低系统性风险,就必须从市场整体发展的角度,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通过反周期的监管要求和宏观政策,消除顺周期的风险叠加因素。

另外,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统一监管。监管者要能够审慎地评估金融产品,洞悉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针对这些变化,监管体系有必要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

最后,要变“事后补救”为“事前监管”。虽然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反思并计划变革金融监管体制,但损失已经发生,并造成了严重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加强事前监督,对创新产品进行深入研究,评估金融产品对经济可能带来的风险,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中。

(二)完善监管框架,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构

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日趋重要。

具体到中国而言,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必要时设立集中统一的监管协调机构,加强跨行业监管,将以行业为导向的监管框架改变为以目标监管为导向,消除监管盲区,降低监管成本。

(三)不断优化监管规则,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金融创新产品有其固有的缺陷,如果落后的监管体制不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则易发生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对监管的挑战在于:

一是使风险更易累积和扩大,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金融创新固有的杠杆性可以放大投资头寸,在发生风险时也就放大了风险另一方面,从个体机构而言,金融创新具有转移风险的作用,但对于市场整体而言,风险并未消失,而是不断在累积,且由于个体的暂时无风险而刺激个体机构不断地向市场注入风险资产,客观上导致市场整体风险的扩大,最终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谨慎对待金融创新在风险累积和扩大方面的负面作用。二是金融创新的不透明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金融创新种类繁多,在基础产品之上经过多种组合、分解而产生的金融衍生品具有结构复杂、难以直接累加和计量的特点,因此难以准确计算风险暴露,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影响了监管效果,为风险潜伏埋下隐患。因此,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需要不断改进监管体系、监管方式,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监管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和对于金融体系的风险,还要考虑其对于实体经济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四)监管重心转移到效益监管上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应转变到以效益监管上来,即从对经营行为的监管转变到对经营成果的监管上来。这也符合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监管目标。在这种监管模式下,人民银行制定经营规则框架,要求商业银行在框架内遵循市场原则依法自由竞争,给予商业银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对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益则制定缜密科学的监测指标,划分级次,重点监测。一旦达到某一临界点,就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警告、督促整改。如果其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必要的情况下,在其尚能清偿债权人债务时,适时勒令其退出金融市场。

(五)金融立法的创新

严格的金融立法是人民银行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的法律保证,是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必要依据。面对加入WTO,我们必须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基础,根据中国金融监管未来发展方向,系统规划中国科学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当前首要的是做好金融法规的规范和废、改、立工作。一方面,对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清理,将那些已不能适应金融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坚决废止,将那些不很完善的进行重新修订。另一方面,补充制定新的金融监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存款保险制度立法、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立法、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立法以及金融监管过程中对金融机构采取早期纠正措施的法律规定等。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务雷同,资金分散,不良资产占比较高,自身扩充资本金的能力较低,国际金融竞争实力较差,有必要进行银行合并重组。人民银行要研究商业银行合并重组的制度办法,同时大型的外资金融机构有可能参与到合并重组中来,也应该有明确的规范的应对策略。

(六)加强补偿体系风险的控制

信贷金融体系中的银行家和人的补偿体系存在缺陷。其以“投机补偿”形式的道德风险为特点。存在于金融公司的股东和公司的管理人/银行家,交易人之间的典型问题由于后者的补偿方式而加剧。因为这些补偿大部分是以与短期利润挂钩的奖金形式发放的,同时也因为这些红利是单方面的(盈利状况好的时候为正值,而在回报差的时候几乎为零),管理者/银行家/交易人有强烈动机去冒比保证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大的风险。解决投机补偿倾向的潜在方法有多种。其中可能的方法是,向职业经理人发放必须持有数年的受限制股票红利,以及累积奖金池制度――该奖金池奖金数量的多少与特定投资的中期回报的高低相挂钩。

但是,即使不考虑在一个对金融业人才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如何改变补偿的问题,上面提到的解决方法能否完全产生效果也不明显。例如,在近期贝尔斯登危机的情况下,约30%的公司资产被作为受限制股票由员工持有。然而,这一补偿体系并没有防止贝尔斯登进行盲目投资和借贷,从而最终导致公司破产。也许,这是事实,因为个别补偿没有和个别投资,借款决策相关联。然而,在金融市场中,对银行家,交易人的补偿机制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扭曲投资和借贷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七)注重证券化的发起和分配模式的监管

当前的证券化模式(发起和分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因为它降低了发起人要求监督借款人信誉度的动机。在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链条中,其中的每一个中间人都在收取费用,最终信贷风险被转嫁到那些最不能理解它的群体身上。抵押经纪人、家庭资产评估师、发起抵押贷款并将其重新打包至MBSs的银行、将MBSs重新打包至CDOs,或者CDOs的CDOs,甚至将标的进行CDOs的三次证券化的投资银行、给这些不良金融工具作出AAA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所有上述中间人都在这一中介过程中收费而赚到收入,并将信贷风险沿着链条向下转移。

解决中介机构缺乏对借款人进行适度监督的动机的一个可能办法是,迫使发起银行和投资银行等中间商去承担一些信贷风险;这可能以在CDOs中某些部分的权益层级(eq-uity tranche)(例如,CDO最低级的权益层级是指当潜在附属担保物价值减少时承担最初损失的证券)或者是某些MBSs的部分的形式,这些MBSs的发起使其亲自参与其中。但是,并不能明显的看出,这些方法会完全解决金融中介所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事实上,尽管证券化过程意味着信贷风险从最初发起人和CDOs管理人向最终投资者的部分转移,但是事实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抵押贷款、MBSs和CDOs方面具有大量敞口风险。的确,在美国大约47%的主要银行资产都是与房地产有关的;对于较小的银行这一数字接近67%。“发起和分配”的证券化模式没有完全将抵押贷款的信贷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投资者。银行和券商(例如,贝尔斯登)在许多金融工具上仍然具有相当部分的信用风险。的确,如果这些信用风险完全被转移,这些银行和其他金融中间商将不会遭受目前已经发生的、并在将来也不得不承认的数以千亿美元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陈 婷.金融服务项目创新分析[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2]吴雪亮.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D].武汉:武汉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