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时间:2023-08-01 17:4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第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的寿命在逐渐地延长,老年人的健康也成了社会的热点问题。老年人因为骨质疏松、体质弱,轻微的外伤就能导致骨折的发生,对骨科老年患者手术期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围术期就是手术全期,是指从病人进入病房到术后痊愈出院的整个过程,骨科老年患者大多数在这段时期生活不能自理,术后易出现并发症。为了使患者早日康复,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正确有效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2月共行骨科老年患者手术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63-92岁,63-75岁组24例,75-85岁组16例,85岁以上3例。股骨颈骨折20例,胸腰脊骨折8例,尺骨骨折3例,转子间骨折6例,其它骨折5例,其中27例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平均住院天数为31天。

43例骨科老年患者经过合理有效的护理之后均治愈出院,没有并发症的出现,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骨科老年患者不仅受到身体上的折磨,精神上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病人通常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悲伤、烦躁、乱发脾气或情绪不稳定,与医护人员不能很好地配合,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及相关信息,使他们有所了解,积极配合治疗。还应根据患者的爱好、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与患者多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对患者多加关怀和照顾,使他们感到温暖,消除恐惧心理。

2.2 病情观察

术前对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并做好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血压、磁共振、肺部X线检查、心率、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并及时查看检查结果,了解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发现对手术有影响的情况及时与医师联系,给予及时治疗或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减少手术的危险性。

2.3 术前准备

因老年骨科患者常失眠引起血压升高,导致术中大出血,术前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给予安眠药。对于有吸烟者应在手术前1-2周劝其戒烟,患有呼吸道疾病者在术前应给予适当治疗并鼓励其咳痰,使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改善通气功能,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行全麻术与硬膜外麻醉术的患者,告知术前应禁食12 h,术前禁饮4 ~ 6 h,目的是减少麻醉引起的呕吐及误吸,也可以预防术后的腹胀。

3 术后护理

3.1 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术毕回到病房后,抬高患者的患肢,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而导致的肿胀,同时应注意检测各项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脉搏、呼吸、血糖等。糖尿病患者要定时对血糖和尿糖进行检测,髋部老年患者手术后给予心电监护及吸氧,肾功能不全者对尿量进行观察。另外,还要观察患者的患肢末稍血液循环情况、皮肤颜色、肿胀情况等,若出现皮肤颜色青紫、皮肤温度低、肿胀或疼痛,应及时报告医师,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

3.2 切口观察与护理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伤口的疼痛加剧,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保持患者良好的睡眠,切口的护理显得十分重要。镇痛药是目前减轻疼痛的重要措施,应根据患者的疼痛性质和疼痛程度给予合适的镇痛药,注意用量不宜过大,在康复锻练前停止镇痛药的使用。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切口出血、渗血或渗液、敷料脱落和局部红肿情况等,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及时换药,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以防止伤口感染。

3.3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骨科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器官功能衰弱并且长期卧床,易出现褥疮、消化系统、呼吸道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并发症。协助患者2-3h翻身一次,使用气垫圈或气垫床防止褥疮的出现。要求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水果和蔬菜,少吃甜食,预防消化系统的并发症。指导患者深呼吸、多咳嗽、咯痰,在翻身时对其扣背,要求患者戒烟戒酒,预防呼吸道系统的并发症。对于泌尿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并注意及时排尿。

3.4 康复锻炼

骨科老年患者的康复锻练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发。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部位、恢复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活动时间、不同强度、不同范围的锻炼,锻炼因人而宜,由轻到重,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不能使患者感到疲劳和疼痛。对于不配合锻炼的病人,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康复锻炼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做到使患者由不愿锻炼向自愿锻炼过渡。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50例骨科围手术期失眠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0.7±7.6)岁。手术部位:尺骨4例,腓骨10例,肱骨6例,髋关节手术10例,股骨20例。患者对本次实验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入院时干预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就院内环境、医务人员加以介绍,使患者可尽快适应,稳定情绪,此外,营造安静、清洁的病室环境,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睡眠。

1.2.2情志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及时疏导不良情绪,使患者乐观、积极应对手术,可鼓励外出散步或阅读,促神气内收,维持机体平衡,避免不良情志影响睡眠。

1.2.3术后干预手术完成,将患者送回病房,需加强病情观察,如疼痛加重,需明确原因,取镇痛药物应用,多行安慰,可开展放松疗法,使患者注意力转移,缓解不适。就正确放置加以指导,取得患者和家属配合。患者术后肿痛较严重者,可用红花、冰片、芒硝等研成细末,予以湿敷;骨科术后,腹胀、尿潴留为常见并发症,可采用热敷足三里、腹部按摩等方式干预,依据需要行导尿处理,以防范并发症发生,引发失眠。

1.2.4辅干预可按摩三阴交、内关、神门等,3~5次/d,以安神镇静,应用耳穴埋豆,以促进筋络气血通畅度;睡前行按摩操作,以改善血液循环,避免失眠症发生。

1.2.5饮食干预指导患者睡前勿饮咖啡、浓茶等,勿食刺激性强的食物,指导戒烟。宜食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饮食,如鱼汤、海带、绿豆、空心菜等。

1.2.6中药浴足应用浴足,可温和的对脚掌上的神经末梢产生刺激,放松足部肌肉,加快足部气血运行。采用中药完成浴足操作,经热气宜透、蒸腾,促使药效入肌肤,达安神定志、温通经脉、平衡阴阳之效,对睡眠加以改善。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睡眠质量:依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评估睡眠质量。项目包括:睡眠质量、催眠药物、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日间功能,单项0~3分,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②心理状况:应用Zung焦虑量表评估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况,总分50分,分值越高,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选取病例干预前睡眠质量评分为(9.06±1.28)分,干预后为(7.19±1.03)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焦虑评分为(47.7±4.9)分,干预后为(39.5±4.2)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3篇

【关键词】无痛治疗 护理应用 效果观察

1 无痛治疗护理的目标 无痛治疗护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无痛治疗护理中疼痛管理小组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配合,通过对手术患者疼痛的评估,选择合理的镇痛的模式并配以适当的镇痛药物,从而减轻手术患者的疼痛,做好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的疼痛管理工作,并通过而围手术期无痛护理模式,全面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由于手术患者疼痛的大大减轻,促进患者提早积极参与到身体功能恢复锻炼之中。同时通过无痛治疗护理,也进一步加强医院的人文关怀,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 2无痛治疗护理方法

无痛治疗模式下护理,护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2.1 疼痛评估

对患者的围手术期疼痛评估必须在已入院即开始,同时评估是全面的、连续性的、动态的过程,这其中包括对患者一般情况的评估、身体神经、肌肉、骨骼等各大系统症状体征的评估和手术等专科情况评估,疼痛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疼痛程度、疼痛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对止痛药的需求、对疼痛危害的认识及当前采取的止痛措施等。 具体操作是在患者入院后1 小时即开始首次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大系统症状、专科情况等。随后的评估在每日8时进行日常疼痛评估。当患者手术完成,药性失效后,再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再进行全面评估。实施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以及蛛网膜下腔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需要评估8次,每隔1小时进行1次。疼痛的评估定量测评表主要有数字评价量表(NRS)、语言评价量表(VDS)、视觉模糊评分(VAS)、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主诉疼痛分级法(VRS)及五指评价法等。数字等级评定量表,是用0-10这10个数字,表示疼痛的强度等级,即“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疼痛。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主要是针对4岁以下幼儿、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的疼痛强度的测评。对于不能交流的患者,则根据观察患者表情和躯体姿势、肢体紧张程度及手术大小来确定疼痛水平。

由于疼痛是患者的主观感受,使用围手术期疼痛因个人感受不同,会有较大的差别,而且不同患者在对疼痛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疼痛评估前必须加强对患者疼痛感受的表述宣教,只有让患者准确评估自身疼痛水平,才能得到客观准确的疼痛评估。如果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中,患者的疼痛评估超过5分,就应及时报告医生,通过医生的医嘱给予适量的止痛剂或止痛药,通常在静脉或肌内注射止痛剂后半小时,或者口服止痛药后1 小时后,再进行评估1次,并在数字评价量表(NRS)上作好记录。接着每隔2小时对手术后患者评估1次,当疼痛评估数字等级小于3分时为止。

2.2 无痛治疗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无痛治疗中,首先要在病房室内营造安静整洁的环境,以利于减轻患者心理压力,骨科患者一般在手术后会有一定程度的解脱感,但疼痛和肢体固定支架等造成的不舒适,会使患者产生一系列焦虑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倾听患者的倾诉并表露同情心,劝导语言要柔和,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并加强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的宣教,从而消除患者害怕镇痛药物成瘾的顾虑,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在疼痛管理过程中引导患者和家属进行配合。在无痛治疗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家属的配合,并及时给患者进行能量的补充,一般情况下全麻及硬膜外麻醉可在术后6小时,患者已清醒,无明显的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可开始进流质饮食,然后慢慢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或普食,臂丛麻醉可在术后4小时进食。

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如果发现患者不当、固定过紧、角度异常、伤肢位置不适合等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免加重患者的疼痛,并适当配以冷敷、热敷、按摩等的物理治疗,减轻患者疼痛。在对患者疼痛精确评估的基础上,对疼痛的治疗过程中,要实现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采取多模式个体镇痛,按时给药。

3 效果观察

3.1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无痛治疗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促使医生、护士对疼痛管理的意识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无痛观察、全程无痛、超前镇痛、安全镇痛等新理念,通过对患者进行疼痛管理,在疼痛管理小组和家属的配合下,将镇痛药物药物和止痛方法组合的治疗方法,有效处理患者因疼痛而造成的的不良反应,将一方面将患者的疼痛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使患者提前参与到了身体的恢复之中。 3.2 减少了患者对疼痛的恐惧

无痛治疗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使患者对手术治疗疼痛的恐惧感大大减少,由于疼痛是个人感受,来着外界对于手术疼痛的描述会大大增加患者自身对疼痛的恐惧,通过无痛治疗在同病房内,消除了患者之间对于疼痛恐惧的“传播”,原来由于对疼痛恐惧的患者有的不敢接受甚至放弃手术治疗,但在在无痛病房的开展,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增强了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3.3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国际医学界认为疼痛的潜在危险要远高于一个疾病,长时间而且持续的疼痛能够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而这一切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疼痛对身心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镇痛来消除或者减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4 促进患者主动参加康复训练

无痛治疗骨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使患者疼痛大大减轻,患者对治疗更有了信心,从而促使患者产生了积极恢复健康的愿望,也使其更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能在无痛或者微痛的情况下早期积极主动进行康复功能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早日康复。

第4篇

通讯作者:陈秀丽

【摘要】 目的 探讨专科化管理对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的影响。方法 手术室设立专科组,在手术设备、环境、人员相对固定的前提,选择50例采用传统方法随机抽取护士配合的骨科手术为对照组,选择50例采用专科护士配合的同种手术为实验组。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对骨科手术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术中手术医生对护士配合的满意度、平均每台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术前对骨科手术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术中手术医师对护士配合满意度明显提高,平均每台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术后患者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专科化管理能够进一步深化手术室围手术期整体护理,提高手术室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利于改善医护和护患关系。

【关键词】 专科化管理; 骨科手术; 深化; 围手术期整体护理

笔者所在医院自2010年起,手术室实施专科化管理,设立专科护士组,根据手术种类分为4个专科组,其中设有骨科组,与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比较,专科化管理进一步深化了手术室围手术期整体护理,提高了手术室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利于改善医护和护患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月份50例采用专科护士配合的骨科手术为对照组,其中脊柱结核24例,膝关节结核15例,髋关节置换5例,胫(腓)骨骨折6例。以2010年6月50例采用传统方式配合的骨科手术为实验组,其中脊柱结核25例,膝关节结核14例,髋关节置换4例,胫(腓)骨骨折7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专科分组方法 手术室成立专科护士组,各专科护士组设组长1名,组员2~3名,专科组长不轮转,专科护士每半年轮转一次。

1.2.1 专科管理方法 管理框架实行三级管理,即护士长-专科组长-组员[1]。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各专科组长座谈会,了解各专业存在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同时组织一次各专业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定期征求专科主任、医生意见,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切实起到督导作用。

1.2.2 骨科组专科组长要求 (1)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2)曾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骨科专科知识,精通本专业理论和技能,经验丰富;(3)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担负本组疑难、复杂手术和新开展手术的配合工作,做到术前有准备,术后有小结;(4)负责骨科手术间的管理,做好骨科手术器械、仪器及特殊手术用物的管理,定期检查指导本组器械的清洗、保养及灭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严格管理好术中所用的人体植入物品,详细登记;(6)负责专科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学习业务知识、人文知识及心理知识,指导本组护士正确实施术前访视、术中关怀及术后回访工作;(7)经常听取医生评价和回访手术患者,征求患者和家属的意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手术配合技巧,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1.2.3 骨科专科组员要求 (1)服从组长管理,完成专科组常规工作任务;(2)协助专科组长参与新手术项目、疑难、复杂手术的开展;(3)掌握本专科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如骨科常用的C-臂X机、电动止血器、高频电刀、电动床等,熟练掌握各种摆布;(4)虚心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专科理论和技能水平,熟悉手术医生的个人习惯与特殊要求,熟练完成手术配合。

1.3 观察指标 (1)患者术前对骨科手术相关知识的知晓率;(2)术中手术医师对护士配合满意度;(3)平均每台手术时间;(4)术后患者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术前对骨科手术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平均每台手术时间显著缩短(P <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对骨科手术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平均每台手术时间比较

2.2 实验组较对照组术中手术医师对护士配合满意度、术后患者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医师对护士配合满意度、术后患者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1 专科化管理提高了手术室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以往手术排班是管理者根据手术的大小、护士的年资随机安排,手术配合流动性大,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由于医生的习惯不同,易出现理解偏差而影响手术配合质量。实行专科分组后,医护相互固定,使护士强化掌握专科理论和技能,通过连续性专科手术配合,护士熟练掌握了手术配合路径,如安置、特殊用物的准备、手术配合注意事项等,使手术配合趋于规范化、程序化,减少了差错发生。熟记医生的习惯及特殊要求,掌握了手术配合技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医护配合熟练而默契,协调了医护关系,提高了医生满意度[2]。手术进行顺利,减少了因传递器械失误、设备使用不熟练、摆布不合适而浪费的时间,手术时间缩短,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专科化管理进一步深化了手术室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工作内涵 多数患者术前怀有焦虑、不安心理,导致失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应激反应,直接影响手术效果[3]。如果患者对手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就会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潜能予以应对,并尽力配合。专科护士通过专科组培训和连续性专科手术配合,具有更丰富的专科知识及人文知识,在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时,能够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用适当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并提出应对策略。

术中注重人文关怀,对清醒患者注意控制手术间的环境和声音,保护患者的隐私,不随意议论患者的病情,尤其是骨科器械的撞击声,经常给予患者解释和安慰。巡回护士关心体贴患者,经常出现在患者的视线范围内,使患者有心理依托感,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亲切询问患者感受,必要时握住患者的手,减轻患者紧张、恐惧感,使其心理得到稳定,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随访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感受,运用专科知识做术后指导。收集患者及家属的意见,评价护理服务效果,针对问题加以改进。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康复指导贯穿手术患者护理的全过程,使患者感到手术室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深化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服务理念[4]。

综上所述,手术室通过专科化管理,系统培养专科护士,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密切了医护和护患关系,提高了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工作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毛晓萍,戴红霞.手术室专科护士组的设置与管理.护理杂志,2005,22 (8):83.

[2] 张剑芳.手术医生档案在手术室的应用与管理.护士进修杂志,2006,2(3):3.

[3] 谢倩,杨敏,陈莉,等.我国医院手术室术前访视的现状及展望.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809-811.

第5篇

关键词 卧床骨科压疮危险因素

压疮是指任何组织因长期受压而导致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损伤,易发生在一些骨质凸出的部位,如股骨大转子、足跟部、骶尾部、坐骨结节部等。压疮尽管不是原发病,多发于老年人,其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日,而且影响疾病的康复和降低生活质量[1,2]。我国虽然还缺乏压疮发生率的具体统计数字,但医疗费用也非常巨大。有调查显示,创伤骨科期卧床患者围手术期压疮的发生可导致每名患者的住院花销增加2400元[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创伤骨科期卧床患者围手术期压疮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创伤骨科期卧床患者150例,男72例,女78例;年龄23~78岁,平均56.23±6.12岁;手术持续时间120~550分钟,平均337.15±139.86分钟;住院时间1~60天,平均8.34±1.35天;既往手术史73例,合倂内科疾病45例,既往压疮史1例。

观察指标:本文围手术期的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生命体征、压疮发生史、既往手术史、住院天数、禁食时间、术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水平、血总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手术、麻醉方式、体温、术后禁食时间、手术名称、疼痛评分、患者首次主动运动时间等。

调查方法:术前1天下午进行访视,记录患者的有关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由患者病历中获得,如果同一项目术前有多次结果则记录离手术日期最近的1次,由研究者亲自发放问卷,让患者逐条阅读后填写,本次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与完成率10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X2检验比较有关分类因素压疮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P

结果

压疮发生情况:经过观察,本组患者有18例发生压疮,发生率12.0%,表现为皮肤出现压红、疱疹。

危险因素:分析了各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是院内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中创伤骨科期卧床患者围手术期患者压疮的发生率12.0%,高于医院压疮发生率的平均水平,可能与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中患者年龄过大有关。

在发病因素中,本文结果显示年龄、淋巴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和首次下地时间是创伤骨科期卧床患者围手术期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P35g/L的患者压疮发生率分别为21.4%、7.7%[5]。此外,创伤骨科期卧床手术患者可能由于术前检查和术前准备使营养摄入减少[6],尤其是某些合倂多种内科疾病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长达10~15天,使术后压疮发生的危险性增加[7]。而术后首次主动运动时间指标是危险因素,表明术后首次主动运动越晚发生压疮的可能性越大。

总之,创伤骨科期卧床患者是院内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应鼓励患者尽早主动运动。

参考文献

1蔡淑玲.应用持续性质量改进法防治褥疮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1,16(6):467—468.

2张世民.压疮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5):193—195.

3张长惠,秦惠基.采用评分法针对危险因素预防压疮[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8,15(5):202—203.

4谢小燕,刘雪琴.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82—83.

5王春生,时志斌,刘安庆,等.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血白蛋白变化与压疮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4,18(8):1422—1423.

第6篇

[关键词] 临床路径;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ip replacement patients path nursing effect. Methods:64 cases of hip replacement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control,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2 cases, control group was used by routine care,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pathway methods perioperative care. Results:the patients on perioperative knowledge skill grasping degre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function exercise time of bed and activity tim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average day in hospital and average hospital expenses also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ll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Conclusion:using clinical pathway to hip replacement patients implementation perioperative car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shorte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function exercise time and under the first bed time activities, and to reduce health care costs and shorten the day in hospital,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key words] the clinical pathway; Hip replacement; Perioperative care

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将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完美结合的手术,利用人工假体替换因各种疾病破坏的关节面,可以消除病灶,解除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功能[1]。临床路径(CP)其功能是运用图表的形式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出院,以及院外康复期间的有序、定时、高效的照顾[2],我院骨科2008年3月CP2010年2月,应用CP对3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4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手术方式情况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排除标准: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患者。

2 方法

实验组实施临床路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疗及护理方法,即单纯的医生下医嘱,护士执行医嘱的方法,护理计划由各一名医护人员制定。实验组方法如下。

2.1制定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临床路径表 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医生的治疗流程,组织骨科医生、医技医生、专业护士、护士长、护理部质控委员会成员共同讨论,将诊疗计划、医嘱及护理程序、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等内容有序地排列在一张路径表上,作为医护共用的路径表;并把患者住院期间每天、每班次需要接受的诊疗、护理、术后功能锻炼等明白的排列出来,供患者使用。

2.2实施 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向其患者讲解并发放临床路径表,并挂于患者床头,每天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根据路径表上的指示、治疗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需求,向患者及家属开展临床路径,责任护士每日评价记录各项内容执行情况,对患者进行动态、连续的讲解、评估、评价,记录好病情、处理措施及各变异情况。专业组长每日检查治疗、护理落实情况,护士长进行督导检查。

2.3观察指标和评价 采用自制的“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临床路径效果评价表”,统计两组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有无并发症;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并统计两组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情况(人工髋关节费用除外,因其患者选择的种类不同)。测评工作在患者出院前1d由护士长和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进行。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3 结果

3.1两组患者知识技能技能掌握及患者满意度情况见表1。

4 讨论

4.1应用CP进行围手术期护理,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有效性,提高了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掌握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认知和行为改变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4.2应用CP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调动了护士和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表1结果显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了(p

4.3应用CP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服务品质。表2显示:实验组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4.4应用CP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缩短住院日和降低医疗费用。骨科患者与其它病种相比,其平均住院日相对较长,费用相对较多,临床路径可以使患者接受正确、合理的治疗和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促进患者功能的尽快恢复,减少并发症,通过标准的诊疗流程,控制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从表3结果证实了应用CP进行护理,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日和降低医疗费用。

CP作为现代医学管理模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能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和缩短平均住院日,以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模式为患者服务,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698.

[2]张新华.实施临床路径提高服务质量[J].护理管理杂志,2004,4(2):31.

第7篇

【关健词】髋部手术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14-01

骨科髋部手术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1] 。我科通过对此类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有效护理干预,明显减少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5例,男151例,如174例,年龄最大95岁,最小34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11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3例,髋部周围骨折手术199例。

1.2 治疗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28例,发生率8.61%。其中肺栓塞死亡3例,均发生在手术一周后。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针对髋部手术均属于骨科大手术,患者易产生恐惧、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活动,护理中应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详细向患者讲解病情手术方案,手术医生,技术水平及预后情况,以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活动,取得患者及家属理解,积极配合治疗。

2.1.2 消除不良生活习惯。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发现对手术不利的习惯及时指导患者改正,有些患者有吸烟史的,护士应与其讲解香烟对手术后血管的损害,香烟中的尼古丁物质易引起血管痉挛,损害血管内皮组织,造成血小板吸附血管壁上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理解后立即戒烟。

2.1.3 饮食指导 患者术后需卧床,胃肠活动功能相对减弱,嘱其饮食应可口、易消化,忌生冷、油腻辛辣,多吃新鲜蔬果、水果、鱼和瘦肉,加强机体营养支持,以增加抵抗力,提高手术耐受性。

2.1.4 术前功能锻炼指导。术前常规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指导患者使用骨科多功能牵引床抬臀及踝泵运动,股四头肌静力舒缩运动及扩胸运动。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切口渗血情况,疼痛情况以及引流量,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禁用止血药物,常规应用舒血宁或者血塞通,预防血栓形成,对无禁忌症者,常规使用弹力绷带绑扎患肢,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2.2.2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术后6小时麻醉消失即行股四头肌静力舒缩及踝泵运动,使用骨科多功能床吊环行抬臀活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5-7天即可扶双拐下地,患肢禁止负重,髋部周围骨折手术患者根据其伤情尽早下地活动,一般伤后7-10天扶双拐下地患肢禁止负重,若合并上肢伤则予以早期坐轮椅下地。

3 体会

髋部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陆芸等[2]报告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5.7%。吕厚山等[3]报告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7.1%(24/51)早期功能锻炼可促进静脉回流,有效防止静脉血栓形成。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4]。本组患者我们通过术前、术后早期有效的各种护理干预措施,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61%,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602-604.

[2]陆芸、马宝通等.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7,27(9):693-698.

第8篇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骨科大手术主要是指胫腓骨骨折,股骨骨折,髌骨骨折,内外踝骨折等。而在骨科大手术术后,患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DVT是一种静脉内血凝块阻塞性疾病,而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可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为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措施,笔者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发生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19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3.12±9.32)岁。

1.2研究方法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基本病情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患者基本病情如表1所示。临床表现为术后患肢肿胀、疼痛、发硬,并在活动后加重,血栓部位出席压痛;部分患者的患肢皮温降低,皮肤呈青紫色,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部分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的患者,出现Homans征与Neuhof征阳性。

表1患者的基本病情分类分析

基本病情 例数 比例

急性 37 72.55

慢性 24 47.06

膝部 30 58.82

髋部 22 43.14

踝部 7 13.73

髂静脉、股静脉血栓 41 80.39

其他 7 13.73

2.2护理与治疗结果本次共调查骨科患者479例,其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1例,发生率为10.64%。均采用了药物抗凝治疗、机械预防措施,对于肿胀的肢体适当给予外敷中药,以迅速减轻患者的肢体肿胀。经治疗并护理后,本组51例患者中,治愈34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31%。治疗1个月后,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复查,显示其肢体静脉血栓消失。随访3个月,所有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3讨论

DVT是骨科下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极有可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致残,严重者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有研究指出DVT中肺栓塞高达39%~41%[2],所以,做好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采取各种活动方式加强静脉回流,从而有效避免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首先,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在手术前,对择期手术患者健康教育,讲解静脉血栓形成的,使其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有关知识。使其明白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并教会其在床上做有利于健康回流的运动,使其能够在术后尽早进行下肢主动运动训练教会患者做下肢、足和趾的主动运动[3],从而有效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通过上肢静脉采取静脉输液及麻醉给药,从而避免下肢静脉。在患者手术完成回病房后,卧床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大声咳嗽,从而利于静脉回流。6h后即鼓励患者做下肢、足和趾主动活动,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从而加强腓肠肌按摩,在术后6~8h可下床活动[4]。在患者的患肢肿胀明显减轻后,则指导其下床适当活动,以增强肌肉收缩,从而加速静脉血液回流,并防止新的血栓形成。活动的过程应循序渐进,必须避免久站。由于遗留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活动后肿胀等的患者部分患者,应在活动时遵照医嘱,穿医用弹力袜,从而减轻症状,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告知患者在休息时也应抬高患肢。

第二,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因肢体疼痛较重、肿胀而担心手术的预后,加之患者长期卧床,与朋友、家人交流较少,本身就存在抑郁情绪[5]。此时,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用微笑与真诚打开患者心,通过讲解成功病例而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

第三,饮食护理与护理。诱发DVT的重要原因是血黏度增高,所以应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饮食,尽量保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从而有助于患者康复。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肢情况,如有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时情况是,则要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调整期,使患肢保持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cm[6],从而利于其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其患肢肿胀。严禁采取热敷、针刺和按摩的护理方式,以防栓子脱落形成肺栓塞。避免对患肢挤压严格制动,以利于静脉回流,促进消肿,并防止血栓脱落栓塞重要器官。

第四,溶栓护理。在急性期患者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药物,因此应密切观察其凝血功能的变化,严密监测其出血倾向,一旦发现患者存在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黑便、尿血等出血情况,则应及时通知医师。患者在急性期血栓较疏松,容易发生血栓的脱落。所以在溶栓治疗时,护理人员必须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并对出现的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及紫绀等情况的患者高度重视。一般在血栓形成在骨科大手术1~2周内发生,切多发生在久卧开始活动时,因此在这段时间不仅要做好抗凝治疗的早期预防(可应用双香豆素),同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且避免动作过大的床上活动时。

第五,加强出院指导。患者出院之前,应由专门的护理人员为其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家属配合,留下患者的联系方式,以保证能够做到定期回访。督促患者做好定期的复查,以提高其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子新,彭桂英,席会文,等.血府逐瘀汤加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75-76.

[2]李进.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11(4):521-522.

[3]马荣艳.骨科术后整体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5例护理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102-103.

[4]冯娴,崔丽娜,韩轶梅,等.下肢静脉泵在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研究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0):2793-2794.

[5]陈敏,李丽.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119-118.

第9篇

【关键词】 骨科; 疼痛优质护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4-0097-02

doi:10.14033/ki.cfmr.2016.24.054

在骨科下肢手术中,手术会对患者的组织与细胞造成破坏,手术的伤口比较大,导致患者术后出现疼痛现象,伤口处的剧烈疼痛会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应激性的反应,加速组织的分解与代谢[1]。同时,在完成骨科下肢手术之后患者非常容易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问题,不但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而且会导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血压升高,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目前,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给予住院患者优质护理、常规护理等护理,其中,优质护理具有很高的护理质量、器械以及药品操作合格率、护理满意度,因此许多医院都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为了进一步探究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骨科下肢手术患者12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分别实施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接受骨科下肢手术治疗后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60例。其中,A组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43.33±3.46)岁。B组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2.44±3.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B组实施常规护理。A组实施优质护理,具体如下:在患者进入手术室的时候,需要给患者讲解骨科下肢手术可能会出现疼痛、疼痛原因等方面知识,同时还要告知自我缓解疼痛的方法[2]。由于手术存在风险,在开展手术的过程中,患者一般均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手术之前,需要亲切地与患者交流,积极开导患者,并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给患者介绍手术的相关知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让病房内保持空气清新、干净卫生,嘱咐其他人员在病房周围及病房中保持安静。另外,以患者身体状况为依据,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手术顺利进行[3-4]。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地缩短手术时间,防止止血带使用时间太长,摆放满足实际需要。同时,正确地选取穿刺部位: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超过上肢的发生率,所以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防止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避免反复穿刺,如果条件需要使用下肢静脉,那么一定要保证针头要细,操作力求1次成功,拔针后按压时间禁止太长,防止局部血栓形成。同时部分会有刺激和损伤血管壁的药物要慎用,同时还要鼓励多饮水或者是适当地增加静脉输液量,促使血液黏稠度降低。同时在患者患处温湿敷,可以顺利地降低血管痉挛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

应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各时段疼痛进行评分,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烈;应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患者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同时分析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5]。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2、7、14 d的VAS评分比较

A组术后2、7、14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A组护理满意度为100%,高于B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6.2896,P

2.3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相比,A组深静脉血栓形成者4例,占6.67%,B组为10例,占16.67%,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7.4321,P

3 讨论

在骨科手术中,优质护理不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医院的声誉、地位也有很大的影响[6]。在目前医院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给予病情讲解、健康指导,既满足了广大群众对于医院服务质量的要求,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护理质量和综合素质。此外,优质护理不仅十分具有针对性,对患者各种临床症状早发现、早治疗,而且还可以减少患者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如恐惧和紧张,并且还能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顾虑。因此,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升护理效果[7]。

本次研究在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过程中使用优质护理,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应用骨科下肢手术治疗后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组研究,一组使用常规护理,一组实施优质护理。在完成护理干预之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实际护理效果,A组术后2、7、14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帮助患者康复,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提升患者后期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Aggarwal A,Puri K,Liangpunsakul S.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cirrhotic patients:Systematic review[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19(11):5737-5745.

[2] Michiels J J,Michiels J M,Moossdorff W,et al.Diagnosi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and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recurrence and 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in the primary care medicine setting anno 2014[J].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5,1(15):29-39.

[3]何永凤.优质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4):127-128.

[4]马惠敏,赵金彩.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效果评价[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6(5):686-688.

[5]桑红霞.骨折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5,4(11):1548-1549.

[6]钮艳芳,吕晶,王从军,等.骨科下肢大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分级预防护理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5):121-123.

第10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的术中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外科2006年1月~2009年12月实施骨科手术的128例老年患者,对其并发症及护理措施做综合分析,其中78例为综合护理,5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采取综合护理的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0,肢体活动障碍发生率2.56%,钢板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发生率1.28%,均无麻醉意外和心血管意外。两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

【关键词】骨科手术;老年患者;术中并发症;护理

随着现代人生活及工作方式和出行工具的改变,加之老龄化的形成,脊柱疾病发病率及瘫痪率正上升,如脊柱退行性变、颈、腰椎间盘突出、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导致截瘫等。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的增长和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手术的危险性增加。其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手术患者[1]。可能发生冠心病、脑梗塞急性发作或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手术中也有可能损伤周围大血管,造成大出血。因此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的并发症观察与精心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一定要小心谨慎,充分作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观察。我院对于此类患者,把“人性化”融入到护理工作全过程,以体现人的尊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各种符合生活轨迹的服务[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外科2006年1月~2009年12月实施骨科手术的128例老年患者,其中观察组78例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60~72岁,平均66岁;颈前路椎间孔减压术6例,腰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术25例,骨折内固定术44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例。伴随高血压者27例,糖尿病者19例,冠心病者15例。对照组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62~72岁,平均67岁;颈前路椎间孔减压术11例,腰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术28例,骨折内固定术11例。伴随高血压者18例,糖尿病者11例,冠心病者13例。导致疾病的原因依次为退行性病变,车祸外伤。两组从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与治疗,对老年患者的术前检查除了常规检查外,重点还有伴发症的检查和治疗,对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患者必须待血糖及血压稳定后才能手术。对有脑梗死病史的患者常规行头颅CT检查,预防应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脊柱手术的患者应详细观察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1.2.2 术中护理及对并发症的预防处理 患者进入手术后根据需要摆放合适,尽量减少身体暴露,维持患者自尊心[3]。注意遮盖、保暖,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如需要导尿者,待麻醉起效后方可插入,以减轻患者痛苦。术中配合要稳、轻、准,尽量减少发生器械碰撞声,减少患者的感官刺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手术安全。在实施硬膜外麻醉时,护士应站在患者的身边,及时做好心理护理,使其焦虑和恐惧降至最低程度。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成功率,在麻醉满意后,我们进行留置导尿。在手术结束前30min上调室温,以防止患者清醒后发生寒战、发冷等,而不利于术后恢复。由于是老年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异常重要,巡回护士要密切观察术中的病情变化,经常巡视触摸患者四肢,注意心电监护,保持输液、输血通畅,观察尿袋量、色,及时查看电锌板有无松动,定时轻柔地按摩受压部位,以减轻术后并发症,防止患者术中出现压伤、灼伤等意外。由于骨科手术的特殊性,护士需在术中配合清点钢板及钢钉数量,对照病历检查钢板类型是否正确,对于植骨患者需清点人造骨数量,防止遗漏。

1.2.3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主观症状及引流管情况,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接诊护士向麻醉师详细了解手术经过、麻醉方式及肢体运动情况,术后镇痛泵的不良反应可致患者呼吸抑制、嗜睡、头晕、恶心等[4],应观察患者的神志及镇痛泵用药情况。

1.3 后继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加强锻炼,以恢复肢体功能。锻炼必须坚持刻苦、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防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要进行主动和被动性活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理疗、热疗、电疗、针灸等,以改善患肢的功能。嘱患者注意观察伤口,维持均衡的饮食。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 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现代外科学的发展,使外科手术治疗越来越先进和精细,对护理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手术失败、患者康复延迟、增加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因此,术中对并发症的防范及护理在整个外科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要。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中并发症有其特殊性,因此其护理也更具有临床特点。老年人伴随疾病的增多,可能发生冠心病、脑梗塞急性发作或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老年体弱、血管弹性差、长期卧床、术后锻炼不及时或不够、围手术期未能正确应用抗血凝药物等使得老年人的血管弹性脆化,均有可能发生肢体静脉栓塞,尤其是下肢静脉栓塞,甚至可能造成致命危险。。对于此并发症,应密切观察肢体血流情况,手术前后作肢体血流图,了解肢体血管通血情况,正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防止肢体静脉栓塞。

护理实践中,我们发现,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应认真观察四肢感觉运动情况,本组患者2例于术后12小时内,单侧上下肢活动障碍。老年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对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更加注意[5]。除了术后常规使用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外,护士应协助或鼓励患者四肢肌肉收缩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本组中依然有1例伤口感染患者,可见,术中要严格执行无菌观念。

总之,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中的病情观察与综合护理能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与加重。显著改善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夏军,魏亦兵等,手术治疗高龄髋部骨折的围术期并发症[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0)

[2] 冯庆梅. 医院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内涵及实践[J].中国护理杂志,2007,4(7):73-74.

[3] 韩继荣.人性化护理在自然分娩中体现[J].使用护理杂志,2003,19(9):30.

[4] 耿洪业,王少华.实用治疗药物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 范冬梅,范娇娥,刘广萍. 实用疼痛护理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

第11篇

关键词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

手术是骨科的重要治疗手段,其种类很多,范围广泛,包括了四肢与躯干的骨、关节、肌肉、肌腱以及脊髓、周围神经和血管的各种手术,还有部分整形手术[1]。手术前的准备与手术后的配合都非常重要。为了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护士应该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资料与方法

2010~2011年收治骨科手术患者846例,男654例(77.30%),女192例(22.70%),年龄12~67岁,平均38.9±9.7岁,病因研究分析车祸致伤441例。高处坠伤214例,运动致伤138例,其他原因53例。

方法:①术前指导:进高热量、高蛋白、粗纤维、维生素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多饮水,以保证营养供给,并保持大便通畅。一般手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以防止在麻醉手术过程中发生呕吐、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意外。卧硬板床,以预防骨折后骨折端刺伤血管、神经肌肉而加重损伤。脊柱结核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以预防病变组织压迫脊髓而致瘫痪或病情加重。做特殊检查如磁共震前应祛除身上的金属物如项链、手表、骨牵引针等,以免相互干扰。②术前准备:术前3天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不习惯卧床排便而致便秘或尿潴留。连续3天无大便,需告诉护士,以便使用药物通便。术前1天需排除肠道瘀积大便,以减轻术后腹胀,并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还可预防麻醉后因括约肌松弛而在术中排便造成污染。进行手术后适应性锻炼,如深呼吸、咳嗽咳痰。皮肤准备:骨科手术皮肤准备需超关节范围,而且3天前即应开始准备,具体方法如下:手术前3天开始清洗切口局部及其周围皮肤,连续2天,术前一日剃除手术区毛发后再次清洗。洗澡、洗头、更衣、剪指(趾)甲。若有手、足癣或皮肤溃烂时尽早报告医护人员。③术后护理:全麻及硬膜外麻醉术后6小时进流质,慢慢过渡到半流质或普食,臂丛麻醉术后4小时进食。饮食宜进高蛋白、高糖、富含胶原、微量元素(铜、锌、钙、铁)及含维生素A、C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皮、肝、蛋黄、豆制品、胡萝卜、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补充足够的营养,促进伤口愈合及机体恢复。全麻术后患者在未清醒前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呕吐而引起误吸。四肢手术后,用枕头、支架等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远侧端高于近侧端,以利于血液回流,消除水肿。对石膏外固定术后的患者也应抬高患肢,其肢体摆放,应以舒适、有利于静脉血回流、不引起石膏断裂或压迫局部软组织为原则。石膏未干前,避免移动肢体,且勿用手托起石膏,以免由于石膏凹陷引起局部皮肤压疮或血液循环障碍。大手术后及双下肢不能活动的患者卧气垫床,术后4小时开始翻身与按摩,以后每2~3小时重复1次,以预防压疮。患者出现肢体剧痛、由痛转为无痛、苍白、失去知觉、发凉、肿胀、麻木等情况表明肢体受压、血液障碍,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处理。有伤口引流装置,防扭曲、松动,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并保持伤口敷料周围皮肤清洁。④并发症的处理:骨科手术切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渗血。若出现大出血,切勿惊慌失措,立即用手压迫出血部位以达到止血目的,然后告诉医护人员进一步处理。疼痛:一般术后24小时内最为剧烈,以后慢慢缓解,酌情告诉医护人员适当应用止痛剂。尿潴留:术后6~8小时不能排尿时,多与麻醉及术中牵拉神经组织有关。用听流水声、热敷并按摩膀胱区等办法诱导排尿,若不能排尿是由于不适者,可征得医护人员许可坐起或站起排尿,小儿则由家长抱起排尿。若仍不能排尿可由医护人员进行导尿。

讨论

骨科患者多为遭受突然性意外而引发的骨损伤疾病,其具有卧病时间长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特点,容易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引起焦虑和急躁的心理,若不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极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2],因此给于骨科患者以及时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宁华.常见骨科疾病康复问题的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163-164.

2黄晓新.骨科护理中健康教育的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8):88-89.

第12篇

关键词:术前访视;骨科手术;功能锻炼

国际手术室护士协会(AORN)规定: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能和职责之一[1]。绝大多数患者对手术都会产生紧张、恐惧、消极、悲观等不良心理,特别是在接近手术日期时,心理问题尤其突出,往往达到[2]。所以开展术前访视工作,就是要调动家属、亲友及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提供物质、精神及情感等方面的支持,以稳定情绪,增强治愈信心[3]。功能康复锻炼是骨伤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及预后,可患者术后往往因疼痛或怕手术部位移位等原因,都不敢主动进行锻炼。我院2009年开展术前访视工作,通过术后回访发现有效的术前访视可明显提高骨科手术病人功能锻炼的主动性,提高手术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访视前一年(2009年1月~12月)骨科手术病人50例,与访视后一年(2010年1月~12月)骨科手术病人50例,实行访视制度前一年的患者为对照组,访视后一年的患者为实验组。男58例,女42例;初中以下40例,大中专45例,大学15例;年龄18~81岁;麻醉种类:局部麻醉39例,硬膜外麻41例,全身麻醉20例。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及麻醉方式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访视前:护士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生命体征、身高、体重、有无感染、有无运动障碍、有无过敏或特殊体质、有无义齿、自理能力。了解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以及生活习惯、社会背景、性格特征、接受手术的态度、对医疗护理的合作程度及对骨科手术后康复的了解程度。

1.2.2 术前访视方法:访视时间一般选在手术的前一日下午,由第二天担任洗手或巡回的护士,到病房对手术病人进行访视。访视内容包括护士自我介绍,说明访视的目的及意义;介绍手术室环境、术前注意事项、陪护家属等待地点等;介绍术中、病人需要配合的事项等;在不违背保护性治疗制度的前题下,了解患者的顾虑,并适当地给予解答[4];解释麻醉复苏时的配合要点与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知识。

1.2.3 评价方法:通过回访,每月向患者发放等量的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患者术后的锻炼及恢复情况。将实施访视前12个月(2009年1~12月)与实施访视后12个月(2010年1~12月)功能锻炼主动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情况进行比较。

1.2.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患者满意率、主动进行功能锻炼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功能锻炼主动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比较(x±S)

注:P均>0.05

3讨论

骨科病人由于术后长时间的卧床和肢体固定,不仅使受伤肢体肌肉组织处于松弛状态,也影响全身各个系统的正常功能活动。研究显示,下肢末梢的血液循环在手术开始后即下降至正常时的75%左右,在手术时较正常速度下降50%,主要是麻醉药物导致肌肉松弛,使其紧张性丧失所致[5]。功能康复锻炼是骨伤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及预后,早期合理正确的功能康复锻炼,可以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全面开展,传统手术室护士只在手术时间以配合为主的工作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只有转变观念,一切从病人的实际出发,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才能提高护理质量[6]。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来说,随着手术日期的逐渐临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与日俱增,甚至超过了对疾病的担心。术前访视能保证满足每位术前患者对手术各种信息的需求和精神准备的护理需求,并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3]。骨科手术病人由于对手术有关知识及苏醒后早期康复知识了解不够,术前术后都普遍存在焦虑心理。手术前因担心手术能否成功而焦虑,手术后因担心手术部位能否恢复至以前功能而焦虑。通过对患者有效的术前访视增强了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加强主动训练的意识,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通过术前访视,患者对将实施的手术如何准备、如何配合、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改善了护患关系,增强了护患合作,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临床护理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护理过程。通过术后回访,使术前访视的功能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手术室护理活动范围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已由术中的阶段护理向围手术期护理扩展,根据病人的身心、社会、文化需求,于术前、术中、术后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的整体化护理已是手术室护理工作努力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钱玉秀.中日两国手术室护理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17-18.

[2] 铃木美惠子,陈淑英.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326.

[3] 李乐之,Eamjoy W.腹部手术患者术前焦虑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3):171.

[4]马育璇,朱映霞,罗桂元.规范术前访视内容对访视质量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7,6(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