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交通工程学概念

交通工程学概念

时间:2023-08-01 17:4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工程学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交通工程学概念

第1篇

人机工程学与设计,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人机工程学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为依据,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研究人与机械、人与环境以及机械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设计出的产品在操作使用时更加安全、高效、舒适,人-机-环境的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的工程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从人机工程学概念产生的那天起,西方各国各学科的专家纷纷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进行更深入分析探讨与研究,以求的人机工程学领域占得一席之地,因专业出发点与研究方向的差异,也有专家将这个概念称为“人类工程学”、“人因工程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的不断进步,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应用核心是“安全、高效、舒适”,众多设计师在各类产品设计中为了使产品达到使用操作更安全、更高效和更舒适做了大量的努力。

安全使用,人文关怀之根本

安全使用是设计师对顾客最基本的人文关怀,是产品设计是否合理的最根本的判断标准。好的产品设计,可以使得产品使用者或者产品使用者的利益在规范使用的状态下最大程度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在过去,产品设计中所涉及的安全更多的是显性安全,是指可以看得见的比较直接的伤害或者损失,比如各类电子产品要做到不漏电,交通工具要做到性能灵便等,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安全中所涉及的安全除了显性安全外还包括隐性安全,那么我们如何理解隐性安全呢?和显性安全相对应,隐性安全是指间接的伤害或者损失。前面我们说对于各类电子产品我们要做到不漏电,但是现在的很多电子产品除了有漏电隐患外还有其他新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比如电磁辐射,特别是电磁对于孕妇的辐射,有可能给孕妇中的胎儿造成发育不良甚至畸形,这就要求我们产品设计师在相关产品设计与研发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产品防辐射附属产品的研发;二:产品辐射研究,根据产品辐射的强弱、范围等制定产品使用说明,可以引导和限制孕妇使用产品时间及频率;三:可代替产品的设计。这样,我们产品设计师就可以将相关产品对于孕妇的辐射伤害降到最低。

我们再研究汽车的安全隐患,汽车的安全隐患中最大的问题是在驾驶中如何降低和避免事故的发生,为此我们的工程设计师是通过工程结构设计使得汽车的一些功能如制动、油门、打火等控制更加灵敏,可是尽管如此,每天各类交通事故频发,那么事故问题又是在哪,我们设计师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车辆改进方案呢?社会常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交通事故几乎都是人为引起,如疏忽、疲劳、酒驾,所以我们设计师需要更多的考虑与研究人为事故隐患的避免,这就是近年来各类智能概念汽车出现的主要原因。目前涉及智能汽车的概念设计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红外线感应系统,通过感知车辆与周边环境中的车辆距离来判断是否安全并做出提示;二:gps车载导航系统与车辆自驾系统,车辆智能自驾。

随着各类生活、学习、工作用品的日益更新以及各类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在产品中的运用,必将出现新的安全隐患,我们设计师需要尽量避免或者消除产品设计中的安全隐患。

高效使用,人文关怀之价值

在经济社会中,效率就是金钱、效率就是财富,提升效率是提升产品设计的价值所在。在农耕社会,一个人完成百亩以上的农田的耕作是不可想象的事,可是播种机、插秧机、浇水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工具的出现并代替传统手工耕作后使得这一切成为现实,一个农民可以完成曾经几十个甚至上百人才可以完成的农活,这就是新产品所带来的效率;文字的出现,使得我们记录生活中的一切成为可能,而从竹简刻字到笔墨撰写再到电脑敲字,文字记录方式的进步极大的推进了各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语音识别系统的开发,将会使得我们记录工作更加的轻松;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是路通了也需要交通工具给力,从坑坑洼洼的土路中行走的马车到沥青路驶过的轿车再到磁悬浮飞过的高速列车,交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这时候我们发现地球已经换了一个概念—— “地球村”。

在产品效率提升与改进的问题上,设计师需要和材料专家、工程结构师、科学技术人员紧密合作,灵活的将先进的技术材料等运用到产品设计中,通过设计改变生活、提升工作效率、便利文化知识传播。

三、舒适使用,人文关怀之灵魂

舒适是指产品可以达到功能更人性、使用更轻松、操作更方便的状态,可以降低工作难度、减少操作疲劳。舒适使用是产品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产品设

转贴于

计师的终极追求,也是产品使用者的终极愿望。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历过太多设计不够人性化的场所,也使用过众多功能不合理的产品,比如公交站点处候车时的休息不方便、城市公交信息获知不到位,比如医院输液时座椅功能不够人性等,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处于身心疲惫情绪烦躁的状态。

在公交站点我们需要什么?首先,公交信息的动态,我们应该随时获知当前城市交通状况以便有选择性的乘坐公交;其次,我们需要在候车时通过了解天气状况、城市各种文化信息等来打发时间;最后,我们需要有方便休息、零时充电、雨伞租借、零钱调换等服务。在达到以上几点要求后基本可以满足人们在候车时的各种需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中的人文关怀。

当然,比起公交站时的无聊在医院的输液治疗更让患者无奈,患者在输液时更像被禁锢的小鸟暂时失去自由,在忧郁的凝结的空气中等待输液的结束,在人满为患时还得连累陪护人员无法休息。那么,输液椅应该被改良成什么样子呢?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机尺寸设计及坐感,可以调节靠背与扶手;其次,输液椅应该有饮水装置、垃圾收集、呼叫按钮及多媒体设施;最后,子母椅的设计也是非常必要,以便陪护人员在特殊事件可以休息。

第2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 基本素质 教学改革

交通现象是交通需求在有限时间与空间上聚集的结果,涉及人、车、路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科学越来越趋于向学科的综合化、系统的综合化和以人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在交通行为中,人的因素自始至终占据着绝对主要的地位。在道路、车辆设计等方面,人的因素对于保障交通安全起着基础作用。交通系统工程学已从原来对交通的局部管理和个别问题的解决上升到对交通全局性的系统研究,将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人―车―路系统工程。

1.应用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能够主动适应各个领域的需要。

据统计,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就业的岗位主要有五类:①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从事行政管理、技术服务;②在企业从事技术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工作;③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技术推广与管理工作;④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进行科研工作;⑤在其它非对口部门工作。毕业生的去向并不绝对集中于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而出现各行业的需求均衡发展的局面,在不同行业中的发展,所需知识与素质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因此,对于应用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能主动适应各个领域的需要。

(2)具备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是充满竞争的创新经济,它要求人们不仅有必要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力适应、心理适应、思维适应、体力适应,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可能在交通经济与交通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寻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交通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心素质和人文素质等。

(3)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通工程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使交通行业进入一个不断创新的崭新时代。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培养拥有创造意识的人才,对于加速交通科技进步,推动交通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决定性作用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4)工程系统型。

交通学科的发展需要的是知识面较宽,如机电、计算机、经济分析、管理等方向能力都比较全面的“工程系统型”人才,即既懂工程技术,又懂得管理与工程背景的工程系统型人才,而不应以培养一技之长为满足,要从过于重视工程技术的专门性转变到更加重视工程系统的完整性,使他们不仅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而且能了解与专业活动相关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甚至国际背景,成为系统的管理、策划、指导和决策者。

2.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目前各校都非常重视,我国从引进本专业以来,教学内容很少改变,不同院校的教学方式虽经过改革,但大同小异,收效不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1)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难以面面俱到。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技术等很多方面的知识。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系数多、符号多、教学环节多,但是学时少,若要面面俱到,教师只能泛泛而谈,学生只好走马观花,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学生也难以胜任以后的工作。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往往习惯于过去的教育教学观念,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而且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过于追求考试分数而忽视能力培养,使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忽视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不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独特性,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学过的知识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严重阻碍了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

(3)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脱节。

交通工程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到交通现场观摩学习,但这种方式可操作性很小,究其原因,一是教学学时有限,现场教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时间安排上颇受限制,难以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交通方式多变,典型的交通方式涉及面大,每个城市的交通方式有限,难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多方式、多层次的实际交通情况,要找到恰好适合教学内容的现场交通很难;三是学生数量多,交通现场的安全难以保证,外出调查和学习不利于学生的人身安全。

(4)教学内容难以学以致用。

交通工程学涉及面广、理论性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毕业后的实践中往往觉得难以学以致用。另外,传统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方式是讲授原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概念和原理方法上,死记硬背一些基本概念和各种方程计算上,不能举一反三,利用系统原理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交通问题。另外,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导致对交通现状的了解和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别,教师在授课时不可能做到兼顾每一个人。

3.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与“学”关系的结合度,“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效果,对于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1)注重教学设计。

新办专业的教学往往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其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教学经验相对较为欠缺。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强调备课环节的质量。要求教师在精心准备内容的同时更要学会分析教材并进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目的性、逻辑性、层次性,才能灵活运用、组织,深入浅出地上好每一堂课,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发现”、“记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师生互动与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取讲解与研讨相结合,常常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开展师生交流、小组交流,教师以指导者、支持者、参与者、欣赏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通过启发、点拨、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提出异议,这种探究式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集中探索,提升认知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另外,教师应注重“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反思上课是否吸引了听众,是否让听讲的人有了体验和回味;反思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除个人反思总结外,教师之间应相互听课,相互提意见、提建议,这样可使教师的责任感加强,教学的目的性更为明确,教学的成效也日益明显。

(3)注重第二课堂与知识拓宽。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应经常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交通管理、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讲座,并与部分工程局、市政工程公司等取得联系,接纳同学前去参观学习,同时建立实习基地,进行实际生产活动,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实习基地的设施、条件直接影响着实习教学的质量。目前各高校的实习基地普遍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形式,校内的实习基地主要由各专业学科的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等组成,而校外的实习基地建设都是采用校内外结合,校企共建、共管的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

交通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注定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改革创新,开拓思路,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该项教学内容日趋完善,培养学生全方位、多方法地解决在交通规划、设计、管理与科学研究方面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使学生成功迎接择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俞贵邦.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属性及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

[2]童.《交通运输学》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师,2008(11):140.

[3]陈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吴芳,傅忠宁.关于高校新办专业建设的探索――以兰州交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29).

第3篇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

汽车人机工程学是人机工程学是人机工程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在汽车工业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汽车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则是通过揭示人、车、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以达到确保人――机――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最优化。汽车人机工程设计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利用人机工程因素解决汽车(车身)设计中的“空间几何”和“人机界面问题”。

1 定义

“空间几何”的含义是指,汽车的车室空间设计尺寸和造型设计尺寸应该满足驾驶员和乘员的主观与客观要求,能够“容纳”他们。例如,车室的空间设计(如车顶)与室内设施的布置设计(如座椅和踏步布局)应该考虑对人体尺寸的容纳与适应(如伸腿空间、进出车门);整车的总体设计和造型设计应该满足驾乘人员对道路等环境的视野需求。

“人机界面”的设计目标是优化和减轻驾驶员的工作负荷(如对外部环境和仪表的关注所造成的视觉疲劳和因操作杆件的操作力度及伸及所造成的操作疲劳)。

2 现状

目前,还有很多汽车制造公司还没有一个正式的部门来处理产品开发和设计上的人机工程问题,起因则是对汽车人机工程设计的使用和价值方面有错误的认识。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舒适性要求及新增需求,必将对车辆人机工程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前景。

3 意义

随着机动车辆用途的日益扩大、形态的日益多样化、功率和工作速度的不断增加、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行驶道路和交通化境条件的日益复杂,驾驶员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因而对改善驾驶员劳动条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就使得应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设计机动车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4 车辆工程领域的人机工程学研究

4.1 机动车辆驾驶操纵系统人机界面的优化匹配

机动车辆驾驶操纵系统是一种有驾驶员参与的反馈控制系统,其人机界面是典型的第一类人机界面。这类人机界面的优化匹配问题,在人机工程学领域最具有代表性,是人机工程学应当研究和解决的基本技术之一。

4.2 机动车辆的行车安全性及车内乘员的人体保护技术

机动车辆的撞车、翻车事故是行车安全事故的主要形态,频繁的撞车、翻车事故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行车事故是在人――车――环境系统中产生不稳定或不平衡时发生的。

4.3 机动车辆乘员的乘坐舒适性

机动车辆驾驶员和乘员的乘坐舒适性,主要取决于座椅和人体的人机界面能否为人提供舒适而稳定的坐姿、驾驶员(或乘员)――座椅――车辆系统能否有效地隔离或衰减来自路面不平度的激励而产生的振动,以使驾驶员(或乘员)所承受的全身振动负荷低于规定的限制;驾驶员――座椅――驾驶室系统的几何位置关系能否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视野和相对于各种操纵机构与显示装置的舒适位置。

4.4 机动车辆的噪声控制

机动车辆噪声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车内驾驶员和乘员的耳旁噪声满足人的听力保护允许标准,车外噪声满足动态环境噪声允许标准。

4.5 机动车辆内小环境气候的宜人化控制

对车内小环境气候宜人化控制的具体要求因机动车辆的类型、使用条件和运行环境的不同而异,依据人的热舒适性评价标准。

4.6 机动车辆驾驶员的驾驶适宜性

驾驶员是引起事故的主要因素。所谓驾驶适宜性,是指人具备圆满、不出差错地完成驾驶工作的素质。开展驾驶适宜性研究并制定科学的驾驶适宜性检查方法,对于驾驶员的选拔和科学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交通管理部门或交通运输企业可以通过驾驶适宜性检查,对申请驾驶工作的人的身心素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或针对性指导训练措施。

4.7 机动车辆的道路交通适应性

人――车――路应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设计车辆性能时,既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又要充分考虑现在及将来的道路交通特性;应当从用户主要是驾驶员的角度出发,评价车辆对道路交通条件的适应性,用以指导车辆的设计,使其协调一致。

4.8 人――车――路系统的综合优化

综合运用人机工程学,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种科学的、以“驾驶员――车辆――道路一体化设计概念”为指导、研究驾驶员――车辆――道路交通环境系统的综合优化方法。

5 汽车人机工程学的未来

随着车辆使用者群体特征的变化,车辆设计与制造技术的进步、道路交通环境的改善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车辆人机工程学面临的研究课题必将不断发生变化。

1、由于医学科学新成就的不断出现和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得驾驶群体的平均年龄逐步提供,车辆乘用群体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必将对车辆的“用户适用性”水平提出更新、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

2、基于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各种控制系统、辅助装置在轿车上的大量采用和不断完善,轿车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轿车驾驶操纵的人机系统功能分配、人机系统特性调和人机界面优化匹配的内容、方法必将随之发生新的变化。

3、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备受关注,车辆技术发展的趋势可能从石油燃料车辆转变为电动汽车,将对驾驶者带来许多新的操纵特性,需要人机工程学更好的去平衡、协调、优化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杜子学, 汽车人机工程学,2011,第1版

第4篇

关键词:城镇交通 建设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21-01

我国的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人口密集,交通工具快速普及,城市乡村人口的大量迁移,都使得我国的交通压力不断增大。建立城镇交通的最终目的是让城镇的畅通度变大,通过增加路网的密集度、对管制措施的改革、技术规范的严格要求来实现这一目标。而要做到这样的成果,最少要以公交车、汽车、自行车等车类出行畅通,行人步行方便,停车场所设备齐全为标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从交通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

1 城镇交通建设发展的正确概念

城镇的交通发展在世界上大部分都是差不多的进程,结合先进国家城镇交通建设发展,吸取他们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虽然不一定就是适合我国城镇交通建设,但是它确实能够指点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1.1 交通工程理论的落后

世界上大多数城镇的交通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在建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交通发展的进程到一定地步时候,汽车的拥有量也跟着高涨,而当汽车拥有量达到某一个数值以后,城镇交通就会出现一个循环现象,也就是“交通堵挤—交通管理—交通治理—交通缓解—交通拥堵”,说到底,这都是因为交通工程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交通工程学的发展是在交通建设早期时候交通工具车流密度小于交通供应道路密度的条件之下才出现的,所以它的计算和设计都是应付早期交通状况,它只能准确的计算车流密度较小的情况,而当车流密度大大增长之后,继续原始交通计算就不能满足需求。这一点从当前世界各大城镇交通拥挤现状都可以得到证实。当前交通工程学落后于时代,交通发展的理论就已经出现了缺陷,当然会有状况发生。

1.2 城镇交通规划建设原则没有把握好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原则已经渗透到我国各个层次里面,城镇交通建设原则也是遵循着这个方针进行规划。“以人为本”其实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含义,在各个科学领域都有自己不同的解释。在交通建设领域中,它要求城镇的交通建设与发展必须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证人民在交通出入时候确保安全、人们出行时候能够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脉络。这些都是现代城镇交通建设应该达到的要求。但是现实的城镇交通里面,“以人为本”内涵所要求的并没有被真正的体现出来,在建设的时候也没有以它作为指导方针。例如,当我们城镇交通出现拥挤之后,我们首先做的就是在交通道路上面进行扩展,这样就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各类的交通问题也是频繁发生,汽车工具的噪音污染、尾气污染都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些都是没达到“以人为本”的原则。

2 问题存在的根源

城镇交通建设的发展要能够稳步前行,对于其问题的探索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也要重视,城镇交通建设发展动态只有立足于当下才能进行展望。

2.1 城镇交通管制与车流特性的矛盾

当前,城镇的交通管制主要还是靠交通信号灯的控制,在信号灯的控制下,车流人为的被定性为间断流,改变了道路原本连续性的特性,进而使得城镇里面的车流固定为间断流。这个本来在一段时间很好的适应了交通建设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有汽车拥有量的不断上升,城市交通量需求在日益的增大,如果继续采用线性的间断流管理方式来解决城镇交通拥堵问题的做法明显是不合理,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矛盾的。

2.2 现行城镇交通建设模式不合理

我国现在城镇的交通一般都是以交通工程学作为设计和建造的基础。在上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交通工程学只有在通行能力大于车流密度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而在车流的密度远远大于道路的最大通行能力之后,车辆便自然会出现拥挤的现象。在解决城镇交通拥堵问题的时候,基本都是采用扩建道路面积的手段来降低城镇交通的需求密度,平衡交通供给密度与需求密度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现在交通工程学理论的不完善,就算不断的进行道路建设也无法从根本上面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城镇中心的繁华地段以及功能区交通的需求都不会因为道路面积的变化而有所降低,交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措施并不能替代交通密集点两者密度的矛盾。

2.3 各种交通方式系统的散漫

城镇本身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里面,为了满足行车的需求,都要对道路进行改善,结果就为以后步行的方面埋下了障碍的种子。例如单向交通的设置,这一措施不但是延长汽车行驶的距离,而且对行人的行走距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还有长周期的交通红绿灯、巨大的十字路口,这些交通设施和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面浪费了行人的大量时间,而且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种种的问题都在变相的促使人们拥有自己的汽车,这就增加了城市的汽车拥有量,导致交通情况的不断恶化,进入一个死循环。

停车场所和设施跟车辆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车辆一旦增多,对于停车的场所也要相应的被增加,过多的停车场所必然导致占用大量的城市用地,进一步加重城市交通的负担。而我们现在的交通工程学在停车系统上面并没有有效解决的理论提出,而人们为了解决车辆停放问题,自私占用车道,使得城镇在道路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交通问题。行车、停车还有行人作为城镇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保证他们这三者的协调性,才能有效的缓解城镇拥堵现象。

城镇交通建设的发展动态直接关系到我国交通建设的发展和未来,只有对现状的问题和不足都做仔细的分析研究,才能够促进我国城镇交通建设的稳固发展。认识问题的根源,纠正城镇交通发展中思想上面存在的误区,正确看待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做出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董国良.畅通城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5篇

公交车作为社会发展的标志,城市的一道流动风景线,对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极大的缩短了城市和邻近村镇间的距离,缩短了人们之间的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为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提供了方便,节约了时间和金钱。投币系统作为公交车系统中最重要的人机交互系统,它的设计的合理性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现在公交车的诸多潜在隐患和问题。这就要求设计师遵守以人为本的设计概念,以人机工程学为理论基础,对公交车的投币系统进行系统设计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计,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安全、更舒适、更人性化的公交车环境。

1.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国内,人机工程学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数据,“机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和“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为“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提供整体思路,为人性化设计提供提供可行方法,最终目标是确保“人―机―环境”系统完美和谐,总体性能的最优化。

车辆人机工程学是人机工程学在地面机动车辆这一特定领域的应用分支,它以人(包括驾驶员和车内乘员)-车-环境系统为对象,以改善驾驶员的劳动条件和车内乘员的舒适性为核心,以人的安全、健康、舒适、高效为目标,使整个系统的总体性能达到最优。

2.城市公交车潜在问题分析

2.1安全隐患

公交车是以提供最大的载客量为目的,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公交车实际意义上的“超载”。公交车“超载”现象,引发安全隐患,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因为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车厢内众多的乘客根本没有足够空间逃生,反而会相互挤压、碰撞,以致出现群死群伤的现象;同时由于车厢内人与人之间无法避免的“亲密接触”,给不法分子很多作案的机会,从而威胁到乘客的财产安全。

2.2健康隐患

公交车作为公共设施,载客量大,流动性大,污染比较严重,传播速度快,但是清洁工作做的不是很到位;再加上“超载”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近,使得细菌通过呼吸道和身体接触得以传播、感染,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和并发症比较多的季节。

2.3秩序和文明问题

由于公交车的限载标准模糊,乘客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而在乘车的过程中,出现“能上则上,能挤则挤”的现象,这种现象既是对自己的人生安全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对自己所在的城市的不负责。乘客在挤车的过程中,杂乱无序,丑态百出,这无疑影响了城市的文明形象。

2.4公平和节能问题

现在大多数的公交车都是无人售票,不论坐到哪里都是同一个价钱,这虽然方便了乘客投币,节省了人工劳动力,但是也致使不公平的现象发生。难道乘坐二十站可以和乘坐一站路的收费等同吗?这明显是不公平的。这种现象不光有损一部分短路程乘客的利益,也导致一些闲来无事的人占着座位不下车,浪费一定的资源和能源。享受多少的服务,就应该付出多少的金钱,公平公正的,这就是现代人的消费观念。不让一部分人吃亏的同时,也避免了一些人贪小便宜,浪费公交车的珍贵的空间资源和汽车承载能源。

3.投币系统潜在问题分析

3.1功能要素

目前,城市公交车的投币系统只有简单的基本功能,刷卡和投币,这是功能上的缺陷和不足。一个完整的产品的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基本功能是产品称之为产品的基础,辅助功能是使得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便捷、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现在城市公交车上使用的投币系统如下图1所示,它们只是拥有简单的投币和刷卡的作用,无记录承载信息的功能,无控制“超载”的功能,无区别真假钱币的功能,这都是现在公交车投币系统的功能缺陷,需站在产品功能要素的角度上,对其进行改进。

3.2结构要素

结构是产品物质功能的载体,是实现产品物质功能的手段。图2是目前的众多投币箱之一,也是典型代表。在整个的结构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一,刷卡处和显示屏幕的位置太低,不便于人们操作和观看;问题二,投币处离刷卡处和显示屏幕太远,结构不紧凑,不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无法让乘客快速的选择投币方式;问题三,扩音器所占用的空间太大,浪费严重。

3.3形态要素

投币系统的形态要素与乘客的安全、审美需要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在我们所见的投币箱大多数是正方体,有棱有角,作为公共设施,鲜明的棱角增大了乘客在上车投币过程中的不安全系数,同时也影响了其美观系数。

3.4色彩要素

色彩作为产品最显著的特征,能够首先引起关注。但是产品色彩搭配的不合理,就会造成视错觉,从而影响到乘客的切身利益。图1和图2 投币系统的显示器的背景颜色都存在识别的问题,屏幕的背景色为蓝色或深绿色,显示数字为红色,没有形成强对比,所以导致识别的错误和数字混淆。

4.结语

城市公交车作为我们日常出行的最普遍的公共交通设施,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人机工程学和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发现了城市公交车和投币系统存在的潜在隐患和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城市公交车再设计的关注,并以此作为指导,希望未来的公共交通设施可以更人性化、更安全舒适。

参考文献

[1] 丁玉兰. 人机工程学 [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 周一鸣,毛恩荣. 车辆人机工程学[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第6篇

关键词:交通工程 配套性 科学技术 视频监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交通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交通工程的建设速度,把我国的交通工程建设成为高速、科学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我国的交通工程设施建设成为交通体系与交通自动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1 交通工程的概念及特点

1.1 交通工程的概念 交通工程就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一统一体中进行研究,以寻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少、运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工程建设。

1.2 交通工程的特点

1.2.1 规模合理性。交通工程是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工程设施,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交通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合理性的特征,只有具有了建设规模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后,才能使建设出来的交通符合社会的发展。

1.2.2 系统性。公路工程交通设施标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大,交通是全人类共同使用的公共资源,交通的建设程度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说交通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多个社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只有把社会的各个系统调动起来才能实现交通工程的最终目的。

1.2.3 配套性。配套性主要是指交通工程系统的标准,除了在本系统内相互配套以外,还须与公路沿线设施的其他标准配套,如监控、通信、收费等系统与管理机构、房建设计等标准的配套,已有系统功能的发挥。

2 我国交通工程的现状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自从古代我国就发明了马车,而且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世界上第一条最长的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干线。所以,我国古代的交通工程是闻名于世的。但是随着种种的原因我国的交通工程落后于西方发达的国家,交通工程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美国成立交通工程师协会,标志着交通工程学科的诞生。初期主要探讨有关减少交通阻塞、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等问题,而交通工程传入我国的时间较晚,1980年上海市才率先在国内成立了交通工程学会,1981年中国交通工程学会成立。 虽然我国对公路交通工程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对交通工程的规划、管理、设计、工程、制造、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具有了一定的实力:交通安全设施方面已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设计、制造、施工规范;在高速公路监控、通信、收费系统与实施方面,对控制方式、收费制式、设备的布置、管理的软件及少量硬件设备的开发等已经达到了实用阶段,但是我国的交通工程还存在许多的不走之处,主要表现在:

2.1 由于我国的交通工程相对起步晚,在交通工程设计及施工上没有相对严格的标准。在交通工程的设计初始就未对现场地势进行认真勘测,易出现设计脱离现场实际的现象。 在按设计图纸施工完成后,才发现其弊端,而必须对其重新变更施工,就会相应的增加工程量而且在部分工程中发现,交通工程的设计标准完全与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到将来的交通工程的使用价值。

2.2 在交通工程的管理中还存在着管理不科学的弊端。交通工程是全人类共同使用的公共资源,它的使用状况是关系到所有人的安全的,但是我国的交通工程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交通工程的经营部门与管理部门不能协作统一,致使交通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例如,高速公路经营部门目前正在建设一套主要用于收费、养护、路政工作的电子监控设备,但是由于归属部门不统一,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设施的重复建设也会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

2.3 交通工程设施没有与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交通设施是保证交通畅通安全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只要具有了良好的交通设施就会保证交通的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交通设施建设相结合,但是我国的交通设施就没有与科学技术很好的相联系,其主要表现在:首先,交通设施没有充分利用视频监控设施。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就会对交通情况进行时时检测、快速控制、排障、诱导等措施来减少交通的违法行为。其次,子共享资源在交通设施中应用较少。电子信息共享功能可以避免因有雾、雪、冰、雨等恶劣天气或发生交通堵塞排队等情况时,不知前方多少公里发生什么情况及如何应对的弊端,为交通的参与者及时提供正确的信息来保证交通的畅通。最后,交通设施缺少与不规范。虽然我国近几年的交通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交通的通行能力也提高了 ,种类也扩大了,但是我国的交通设施的设计及使用还有许多的不足,一是限速标志少且不规范。二是限速标志缺乏针对性,例如,在大型桥梁、陡坡、弯道等复杂路况下,缺少警告性限速或禁令性限速标志,形成安全隐患节点。

3 交通工程的改进措施 可以说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交通工程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交通的参与者的积极性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就拿我国的公路建设速度来说,我国的公路建设总长度逐年地不断增加,而且国家也不断加大对交通设施资金、技术的投入比例,在我国的交通工程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的交通工程的弊端,从而进行有效的改正。

3.1 交通工程应该具有广泛性、配套性、协调性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标准体系。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标准体系是一具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我们在进行交通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根据广泛性、配套性、协调性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标准体系来进行建设,我们只要把握住这种交通工程设施的标准体系,使交通工程从静态的交通安全设施到动态的监控技术,使交通工程的建设标准与国家国际的标准相一致。我们要严格按照这个标准体系进行交通工程设施的施工及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通工程的使用价值。

第7篇

关键词:交通工程配套性科学技术视频监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交通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交通工程的建设速度,把我国的交通工程建设成为高速、科学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把我国的交通工程设施建设成为交通体系与交通自动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1交通工程的概念及特点

1.1交通工程的概念交通工程就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一统一体中进行研究,以寻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少、运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工程建设。

1.2交通工程的特点

1.2.1规模合理性。交通工程是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工程设施,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交通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合理性的特征,只有具有了建设规模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后,才能使建设出来的交通符合社会的发展。

1.2.2系统性。公路工程交通设施标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大,交通是全人类共同使用的公共资源,交通的建设程度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说交通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多个社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只有把社会的各个系统调动起来才能实现交通工程的最终目的。

1.2.3配套性。配套性主要是指交通工程系统的标准,除了在本系统内相互配套以外,还须与公路沿线设施的其他标准配套,如监控、通信、收费等系统与管理机构、房建设计等标准的配套,已有系统功能的发挥。

2我国交通工程的现状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自从古代我国就发明了马车,而且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世界上第一条最长的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干线。所以,我国古代的交通工程是闻名于世的。但是随着种种的原因我国的交通工程落后于西方发达的国家,交通工程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美国成立交通工程师协会,标志着交通工程学科的诞生。初期主要探讨有关减少交通阻塞、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等问题,而交通工程传入我国的时间较晚,1980年上海市才率先在国内成立了交通工程学会,1981年中国交通工程学会成立。

虽然我国对公路交通工程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对交通工程的规划、管理、设计、工程、制造、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具有了一定的实力:交通安全设施方面已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设计、制造、施工规范;在高速公路监控、通信、收费系统与实施方面,对控制方式、收费制式、设备的布置、管理的软件及少量硬件设备的开发等已经达到了实用阶段,但是我国的交通工程还存在许多的不走之处,主要表现在:

2.1由于我国的交通工程相对起步晚,在交通工程设计及施工上没有相对严格的标准。在交通工程的设计初始就未对现场地势进行认真勘测,易出现设计脱离现场实际的现象。

在按设计图纸施工完成后,才发现其弊端,而必须对其重新变更施工,就会相应的增加工程量而且在部分工程中发现,交通工程的设计标准完全与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到将来的交通工程的使用价值。

2.2在交通工程的管理中还存在着管理不科学的弊端。交通工程是全人类共同使用的公共资源,它的使用状况是关系到所有人的安全的,但是我国的交通工程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交通工程的经营部门与管理部门不能协作统一,致使交通不能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例如,高速公路经营部门目前正在建设一套主要用于收费、养护、路政工作的电子监控设备,但是由于归属部门不统一,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设施的重复建设也会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

2.3交通工程设施没有与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交通设施是保证交通畅通安全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只要具有了良好的交通设施就会保证交通的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交通设施建设相结合,但是我国的交通设施就没有与科学技术很好的相联系,其主要表现在:首先,交通设施没有充分利用视频监控设施。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就会对交通情况进行时时检测、快速控制、排障、诱导等措施来减少交通的违法行为。其次,子共享资源在交通设施中应用较少。电子信息共享功能可以避免因有雾、雪、冰、雨等恶劣天气或发生交通堵塞排队等情况时,不知前方多少公里发生什么情况及如何应对的弊端,为交通的参与者及时提供正确的信息来保证交通的畅通。最后,交通设施缺少与不规范。虽然我国近几年的交通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交通的通行能力也提高了,种类也扩大了,但是我国的交通设施的设计及使用还有许多的不足,一是限速标志少且不规范。二是限速标志缺乏针对性,例如,在大型桥梁、陡坡、弯道等复杂路况下,缺少警告性限速或禁令性限速标志,形成安全隐患节点。

3交通工程的改进措施

可以说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交通工程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交通的参与者的积极性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就拿我国的公路建设速度来说,我国的公路建设总长度逐年地不断增加,而且国家也不断加大对交通设施资金、技术的投入比例,在我国的交通工程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的交通工程的弊端,从而进行有效的改正。

3.1交通工程应该具有广泛性、配套性、协调性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标准体系。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标准体系是一具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我们在进行交通工程建设的时候要根据广泛性、配套性、协调性的公路交通工程设施标准体系来进行建设,我们只要把握住这种交通工程设施的标准体系,使交通工程从静态的交通安全设施到动态的监控技术,使交通工程的建设标准与国家国际的标准相一致。我们要严格按照这个标准体系进行交通工程设施的施工及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通工程的使用价值。

3.2交通工程应该具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目标,是解决当前我国的交通不畅的主要手段之一。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是交通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在进行交通工程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前的经济状况和人口比例进行建设,并且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情况和地质地貌,并且要把长远的目标放在首位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大规模地不假思索进行交通工程建设。

第8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校园 建筑 设计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作诗的本质理解为人在大地上的栖居,栖居的过程是认同于脚下的土地,归属于大地、并在天地中定位的过程。栖居使人成其为人,使大地成为大地,居使人的生活具有意义,这样的栖居本身具有诗意。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取于大自然,回归于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人类的健康,为了把居住、生活、学习环境建设得更美丽,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充实以人为本的设计新概念。

为了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校园规划设计突出“文化、现代、生态”的原则,强调校园规划的“以人为本”概念,通过良好校园景观空间环境的营造,打造以现代徽文化为特色的整体校园环境,创造集学历教育、实习培训、就业服务与一体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学校。合肥铁路工程学校新校区“以人为本”的设计概念主要体现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设计结合自然

现代徽文化校园----体现徽州文化特色。“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在合肥铁路工程学校的设计中,我们注重传统徽派建筑文脉的继承,徽派建筑体现中华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理念,努力实现人与所处的山、水、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构巧思和智慧。新校园建筑,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充分考虑学校的使用者师生的需求,为师生创造舒适、安全的景观环境,以人为本。通过校园山水空间的营造,堆山、造水,打造诗意的教学、生活环境。校园建筑依山临水而建,庭院建筑和围合的布局表达了空间的连续和渗透。

2 合理的功能布局,人性化的建筑尺度

本设计中充分考虑以教学区为校园的中心,其它各区块为辅的构成体系。这样的设计体现合理化的布局方式,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线顺畅便利,使整个校区浑然成一体。同时各功能区建筑距离适中,将新校区的建筑布局控制在步行的人性尺度内,方便师生的日产生活需要。另在设计上着重强调建筑的整体和对空间的整合,表达对人的尊重, 充分考虑师生的身心健康,建筑朝南布局,采风和通风都较好。

3 公共空间的营造,人的交往场所

新校区规划设计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交往空间,整个校园和各建筑单体以公共空间的创造为核心。强调人的交往、交流、休闲、讨论,校园公共空间形成校园生活的重心,这里必将发生多彩的故事,是师生休憩、聊天、交流的好去处,为人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充分条件。校园公共空间体现了徽派文化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我们运用“连续”的概念创造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公共空间。连续、整体、符合人的使用与感知的校园公共空间有着特殊的意义,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

4 理性与感性结合、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

现代校园环境的创造已经打破传统校园生硬,呆板的布局模式,而是以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布局方式创造灵动的校园空间环境,创造了赋有特色的新校园环境,激发师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了条件。教学、实训区以理性的空间布局方式来形成,以空间轴线来控制建筑布局,通过连廊和庭院的组合,强调使用的方便和高效。生活区、体育区以感性的布局融入整个校园,布局自由、动态,与中央生态景观带取得空间上的联系,表达轻松休闲的校园生活状态。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

景观化校园可缓解师生心理疲劳,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反映校园特有的“场所精神”。

5 人性化的交通系统

新校区规划设计中紧紧围绕“一中心和两条轴线”。交通路网结合已建成的城市道路,将各组团通过道路系统有机的联系起来。整个地块统一考虑,严格控制机动车流线,保证步行流线的畅通,符合人性化设计的要求。同时通过公共步行系统将一期地块内的各组团分区有机串联起来,各校园组团相对独立分区又自成系统。合理设计校内道路宽度,各级道路严格区分。整个地块各机动车出入口靠近道路一侧布置停车场,是车流进入校园的有效缓冲,最大限度减少对步行流线的影响。步行系统和广场的设计体现校园建筑的休闲和人性化,强调人的行为轻松自在,校园步行系统更加的贴近自然。

6 人本主义的绿地系统规划

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合肥铁路工程学校的景观设计主要以“现代校园景观”为主题,体现”现代徽派园景”的内涵。结合浅水系景观、山体、木头平台、硬地广场、休闲小品、特色绿化打造铁路工程学校特有的精品景观。结合建筑围合厚形成的庭院,营造简洁、现代、生态庭院,体现校园建筑空间休闲的一面。在结构上,中央生态景观绿带如同一条玉带贯穿建筑整个南北轴线,校园中心标志性建筑雄居其中,山体和水系共同构成了现代徽派建筑的环境意向,同时中央景观绿带的景观向教学区、办公区、体育区、生活区渗透,达到了景观的延伸和拓展,为创造景观校园打下了基础。景观化校园可缓解师生心理疲劳,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反映校园特有的“场所精神”。

7 功能建筑单体设计

7.1 校园标志性综合教学楼

位于校园的主轴线上,坐落于校园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的交点上。中央绿带围绕四周,与教学区、生活区、体育区距离适中,具有很好的方位感和中心感,很好的统一了校园整体建筑。以水平向德建筑构图现成简洁的形体,以庭院空间和公共灰空间来组织建筑。通过大台阶直接进入二层公共交流平台。

7.2 图书馆

位于教学区中心位置,于标志性教学楼形成“L”型布局。整个建筑平面呈方形,一层主要为阶梯教室、报告厅、展厅、密集书库和采编用房,二层~五层为阅览、借阅、研究用房。建筑通过庭院来组织,具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建筑造型简洁、现代。

7.3 行政楼

靠近校园的主入口广场,方便对外联系。建筑通过围合空间来布局,一层为接待、综合展厅、门厅和50人会议室,二层为公共办公,三~五层为办公。

7.4 成人培训楼和体育馆

坐落于校园北广场的西端,相对独立。成人培训楼一层为综合门庭、厨房,二层为餐厅,三~五层是标准住宿单元。体育馆设室内多功能篮球场、活动看台、乒乓球室和器材库。建筑造型现代,于行政楼共同形成新校园沿淮海大道的整体街景。

7.5 实训楼

由3栋五层标准实训楼和裙房组成,位于校园的东北角。建筑之间通过连廊相互衔接。实训楼底层架空,与庭院空间一起满足了学生测量实训和试验的需要。

7.6 科研楼

二期的科研楼为校园的高层建筑,位于校区的东南角,场地相对完整。建筑造型与校园整体相互协调,标准层平面设两部电梯和两部疏散电梯,南向为大空间,北向为小空间,平面紧凑、合理、高效。

7.7 食堂和宿舍楼

生活区坐落在校园的西南角,由4栋11层宿舍楼、1栋三层食堂和学生会组成。形成围合的空间布局。食堂一层为厨房、学生浴室、超市,二层为大餐厅,三层是小餐厅。学生宿舍由标准住宿单元组成,设公共卫生间。自行车停车位于建筑半地下层。

8 结语

校园建设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学习的空间与场所,更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来满足学生和老师的社会与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学习生活环境既要满足人的生理生活所需的物质功能,也要满足人的心理意向、人格行为所需的精神功能,学习生活环境的设计与建设不仅要创造完善的物质生活设施,更应创造丰富多彩的满足生活者各层次心理需求的精神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关键词:工程专业认证;软件工程;教学方法;课程建设

DOIDOI:10.11907/rjdk.16201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09018302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163009);兰州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2015[52]号)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永(1979-),男,甘肃武威人,博士,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形式化技术;胡晓辉(1963-),男,甘肃庆阳人,博士,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分布式计算。

0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是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高度关注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必然选择。开展工程教育的目标是:构建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因此,我国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2]。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软件工程方法学是软件行业从业人员要求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软件工程是一门借鉴传统工程开发的原则、方法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和改进软件开发中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的学科。《软件工程》涉及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由于《软件工程》课程具有理论部分综合性强、对抽象分析要求高、实践性强等特点,所以《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设对于软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软件工程》课程开设情况

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1985年,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和2006年分别入选甘肃省重点学科,2010年甘肃省教育厅组织专家验收,学科建设评价为优秀,2013年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发展,逐步建成了“国家级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团队”、十二五“国家级信息与控制工程综合创新实验中心”、“国家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国家级轨道交通信息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点。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以来,《软件工程》课程一直伴随着专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目前《软件工程》课程开设在第4学期,此外配套开设《软件工程专题实践》课程,其中《软件工程》理论课程学时48学时,配套专题实践课程课时为2周。

2016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受理了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教育认证申请。本文正是在相关背景下,探索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软件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等问题,以更好地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建设

2.1课程大纲突显毕业要求,明确课程目标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和基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围绕学生培养而展开。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可对日常的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导向作用[3]。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人文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铁路信息化技术基础知识,在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应具备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和管理能力,具有自学、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能在企业、事业、技术、行政管理等部门胜任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围绕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软件工程》课程在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即:①了解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软件工程基本原理,软件的生命周期方法学、形式化方法学等;②掌握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和过程;③掌握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分析、设计和实现的方法与工具;④掌握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上述课程教学目标的明确,有利于科学地管理与规划教学内容。

2.2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软件工程》课程对应的能力培养目标有:①能正确表达一个复杂系统的解决方案;②能运用基本原理,综合分析影响系统的多种因素,证实和评价解决方案的合理性;③熟悉计算机应用系统实现的基本方法,能够遵循系统开发和工程化的基本要求进行相关操作。

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能力培养目标而展开。通过对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级134人、计算机2014级143人进行跟班试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以期形成一个将理论基础、实践教学、工程实践融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

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软件工程基本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围绕能力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例如,对于“能正确表达一个复杂系统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典型案例,如“数学城市”、“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互联网+下三农经济平台设计与实现”等案例的讲解,对多种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包括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操作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因素,让学生学会思考复杂系统的解决方案。

为了正确表达复杂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形式化系统建模设计和分析方法,以避免简单自然语言描述复杂系统的不足。在教学活动中,引入B方法、Petri网、Z语言、自动机、EventB等形式化方法,从数学建模、建模仿真、建模分析等环节进行训练,并采用案例式和数学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复杂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抽象设计、分析能力。与传统《软件工程》课程的概念灌输式教学相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可以显著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在兰州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课程设置中,既包括“军训与军事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及人文素养的实践课程,也包括“大型数据库系统应用专题”、“Android开发技术”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类实践课程,同时还有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技竞赛等各种类型的活动。通过《软件工程》课程中的项目实践环节,让学生学会使用主流分析工具、测试技术和方法对系统实验进行测试,并能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如通过“网上书店”或“教务管理系统”等实践项目,在编程实现过程中逐步应用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通过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环节,对软件工程理论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2.3课程考核内容覆盖毕业要求能力指标点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为了实现毕业要求能力指标点,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评价。《软件工程》理论课程考核形式主要为闭卷考试,考核内容从之前的简单概念考核,转变为对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能力指标点的考核。考核内容围绕“复杂系统的解决方案表示、综合分析影响系统的多种因素和计算机应用系统实现的基本方法”而设计。题目形式主要为设计分析题,在命题过程中结合最新的科研技术,对学生的抽象、分析、设计能力进行考核。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虚拟心脏系统”,能对心脏作出高精度的个性化模拟,可利用该技术建立的模型,对心脏病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提前发现问题,帮助其远离心律失常风险。该“虚拟心脏系统”首先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然后根据成像数据对其心电活动和心脏的几何形状作建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评估判断处理。如果分析结果为正常数据,则打印出相应的评估报告;如果分析结果为失常数据,则提出心率失常诊治计划。试给出该“虚拟心脏系统”的软件结构图。通过上述创新性的题目,可避免对概念简单的死记硬背,达到更加灵活地培养学生分析设计能力的目的。

2.4课程持续改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持续改进。一轮教学活动结束后,应对课程对于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分析,反思教学活动和内容,将评价结果系统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中[45]。持续改进,“持续”是连续的时间概念,说明改进不仅是在认证之后,而是在认证前就应实现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理念的转变,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持续提升发展。持续改进的实现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

以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课程为例,采用试卷分析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3级134人、2014级143人的《软件工程》试卷进行统计分析,达成度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分析中不难发现,通过2013级的《软件工程》课程评价,发现学生对于工程化的设计方法掌握不足,于是在后续教学活动中,逐步引入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MOOC等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手段。从2014级的课程评价中可以看出,对应的工程化设计方法掌握能力达成度从之前的0.24提升到0.31,达到了课程持续改进优化的目标。

3结语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兰州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针对《软件工程》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教学质量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对于促进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其它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可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蒋宗礼.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解读[J].计算机教育,2008(12):1013.

[2]赵海升,李兵,聂建胤,等.面向科研领域的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探究[J].软件导刊,2016,15(1):135137.

[3]陈雯柏,曹荣敏,吴细宝.面向专业认证的工程训练模式与创新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4(10):4749.

第10篇

1交通工程的概念及特点

1.1交通工程的概念 交通工程就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一统一体中进行研究,以寻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少、运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工程建设。

1.2交通工程的特点

1.2.1规模合理性。交通工程是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工程设施,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因此交通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合理性的特征,只有具有了建设规模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后,才能使建设出来的交通符合社会的发展。

1.2.2 系统性。公路工程交通设施标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大,交通是全人类共同使用的公共资源,交通的建设程度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说交通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多个社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只有把社会的各个系统调动起来才能实现交通工程的最终目的。

1.2.3 配套性。配套性主要是指交通工程系统的标准,除了在本系统内相互配套以外,还须与公路沿线设施的其他标准配套,如监控、通信、收费等系统与管理机构、房建设计等标准的配套,已有系统功能的发挥。

2我国交通工程的现状

2.1 交通流理论研究

交通流理论是用物理与数学的定理、方法,定量地描述交通流特性,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具有指导作用。国内对交通流理论的研究,没有从纯数学、物理学 角度入手,而是结合具体交通 问题开展工作,取得 了一些成果。

东南大学用穿插理论研究环形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同济大学用冲突点法研究十字路一口的通行能力。交通部公路研究所结合路口信号控制,建立了交通平滑离散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在研究灯管路口通行能力的过程中,研究了路口直行车队的车辆跟驰模型、路口自行车行驶状态的流体力学模型与通行能力计算公式。近年来,研究了高速公路交通流特性,开发了高速公路交通仿真程序。

2.2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交通规划是研究在一定土地使用条件下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应的平衡关系。我国过去编制交通规划,实际上是拟定道路网规划,且以定性分析为主。自引进 了交通工程学以后,编制交通规划,名符其实的是拟定包括场站在 内的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规划,且以大量占有数据的定量分析 为主。自80年代初开始,应用美国50年代提出的UTPS,先后对天津、徐州、上海、北京等30多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居民出行调查,编制交通规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做某些修改、

标定参数、编写计算程序。值得一提的是东南大学对非平衡交通分配模型做了有益的改进,并提出了动态多通路交通分配模型。北京工业大学对交通预测提出多角度预测理论与方法,提高了中、长期预测的可信度。

与此同时,北京工业大学开辟了交通枢纽规划新领域,提出了客运枢纽规划原理与选址方法 货运枢纽规划原理与选址方法。西安公路学院提出了用总量控制法编制公路网规划。

2.3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理论研究

交通安全是涉及人身生命和国民经济损失的重要问题,一直受到各部门的重视。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自1979年成立以来,把道路交通安全做为自己恒定的研究方向。多年来,他们以人的因素为主体,综合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条件,用路者的条件,车辆条件和交通环境等诸多因素,揭示了一些产生交通事故的机理和规律。所见到的成果有 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道路交通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特性研究危险路段的判定与改善交通工程心理学多角度预测交通事故的方法等。

2.4交通系统分析与交通管理技术

在交通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使交通渠化、交通 管理需双向控制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交通综合治理的口号。渠化是变无序交通为有序交通的一种技术双向控制是指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功能的同时,兼控交通需求,否则交通管理无法奏效交通综合治理是指运用系统工程、交通工程的理论科学地治理交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做了如下工作。

2.4.1 自1979年起,在全国公路上建立 了11 262个间隙式交通调查点和183个连续式交通调查站。系统地观测公路交通量、车速、交通组成等数据。在上海、北京、哈尔滨、福州几个城市盯街道上建立交通观测站,监测城市道路的交通变化规律。

2.4.2 制定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规范修订了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2.4.3 在大中城市和高速公路上,广泛应用标志、标线等交通管理技术。北京、深圳等城市采用了交通 区域控制。

2.4.4 北京、深圳等城市采用了交通区域控制。

2.4.5 在交通管理部门,推广了计算机交通事故管理系统。

2.5 交通设施设计理论与方法

道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设施,如何使道路符合行车规律,如何使道路 满足用路者的旅行需求,如何使道路勘测设计自动化,一向是广大道路交通工程人员追求的目标。

“ 七五 ” 期间,国家做为重点攻关课题研究了公路设计CAD,取得了一批成果。目前,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院和 部分省市交通设计院,以及有关院校都有公路设CAD软件,可用计算机从事道路设计。

在设计理论方面,北京工业大学提出了道路线形设计新理论。旧理论以满足汽车行驶要求为出发点,静止地分析 问题,孤立地设计新理论是以满足用路者的出行需求为出发点,动态的分析问题,强调协调设计。

3交通工程的管理措施

3.1 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

首先,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依据。其次,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分析更加快捷、准确。另外,学习使用国外高等级公路养护适用新技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2建设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路养护管理养护工程要建立竞争机制,要求养护人员要有竞争意识,具备全方位养护能力,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快组织制定相应的运营高等级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养护作业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

3.3建立完善的交通工程监督制度

不断的更新交通工程管理的理念。要使新的管理方式更加有效,可以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其工作方式和办事程序改变,增强各个环节的连接。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经验及信息技术的互动,将交通工程市场监督好,提高其管理水平。

第11篇

关键词:地铁;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把手

以设计融入生活的初心,面对地铁和公交上枯燥及生硬的把手,我们致力于设计一个有趣、简约、舒适的把手。对于设计类用品的研究,国外相比于国内更具有优势。顺应发展潮流,设计符合大众需求,精致且简约的物件是大势所趋。

1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私家车数量越来越多,给我国城市交通带来了很大压力,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量大等。在此情况下,国家大力提倡地铁公交出行,以此缓解上述情况。公交车虽然具有平民价格,但在舒适度上却远不及私家车,提升公交地铁舒适度,也是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出行的重要手段。基于上述情况,也给设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公交车拉手设计便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需结合人体生理学以及解剖学等知识,从而实现人体、环境、车辆的协调一致,不断提升乘车舒适度,并为城市人们出行安全提供保障。

2地铁公交把手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实际发展现状看,我国的公交、地铁把手设计存下以下问题:①拉手长度较为固定,因此,对于很多身材矮小的乘客而言十分不便;②拉手一般是由吊环织带连接拉环和限位卡,悬挂在公交车横杆之上,在车辆在行走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摇摆、颠簸等现象,进而使乘客两侧的耳石器在外力的作用下出现不平衡的情况,导致乘客出现眩晕。基于上述情况,很多设计师均进行了大量试验和研究,并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虽然减缓了车辆行驶和颠簸造成的危害,并考虑到身材矮小乘客的困扰,但却始终未能制订出完善可行的方案;②把手截面通常会被设计成三角形或方形,部分设计师异想天开还想到了手指形,但在实际情况中,乘客长时间抓握上述形状的手柄,极易出现手部不适的问题,进而直接影响乘客的乘车舒适度;③部分设计师没能考虑到把手放置广告的问题,因此,经济效益性较低,方案缺乏可行性。

3设计内容分析

了解现在一般的交通用品公交地铁扶手的常规设计,并在其简单实用的基础上完善设计,使其更加贴近大众需求;在其基础上添加了相应现代的元素,使人们获取更好的出行体验。在初步的计划下,针对明显存在的问题,我们制订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利用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邀请他们来一起参与调查,涵盖了岳阳、南通、南京、宿迁、大同、泰州、常州、扬州等地,并通过数据分析,利用所占比例较大的信息制作设计草图。在此过程中,我们详细地记录了每一次会议的内容,利用周末及课后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在每一次迸发的创新点中,积极与指导教师交流,并在与其他创新设计的项目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具体尺寸进行设计时,亲自到现场去测量、汇总。

4设计成果展示

4.1把手概念设计简介

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我们针对需求提出了设想,在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我们不断修改、深入,最后确立了以方向盘为原型,将两个方向的地铁把手相融合成一个,也是此次的创新点。地铁把手设计图如图1所示。外圆以1~2cm粗细,手握位置左右把手垂直高度10cm,水平长度5cm,总高度15cm,总长度10cm,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合理地以最大限度的手为“握”的标准设计。给予赞助商一定的位置,宣传的同时增大影响力。广告设计区域采取特殊形状,给视觉传达设计很大的创意空间。在颜色的选取上,暂时选择耐脏的灰色,在允许的情况下,会结合现代主题的地铁车厢调整其他的颜色。新把手的设计减少了地铁把手的个数,增加了多方面的手握方向。简约、时尚、便利的设计在地铁和公交上使用的可能性也大大提升,也很好地体现出了设计与生活的融合。在出于对抓握舒适度、操作方便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下,两边的把手比常规的把手更加便利,选用塑料的材料制作安全、牢固,赋予其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美好寓意。

4.2延伸作品简介

延伸作品设计图如图2所示。该设计为与指导教师在交流中的延伸作品。以圆为基础直径为17.5cm,粗细为1.5cm。杠杆的高低交错位置为垂直于地面1.2m和1.7m处,这解决了因依靠在重要通道的杠杆上而导致其他人无法抓握的问题,且解决了身高不同的人多方位、多角度的需求。同时,产品也蕴含着欢迎从四面八方来到的美好寓意,让每个到来的人都能感受到更人性化的设计。

5建议

据相关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乘客会认为固定式扶手更加具有舒适感和安全感,比如上述提到的延伸作品。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一般可适当降低横杆的高度,并增加横杆的数量。通过该方式,可满足不同身高乘客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还可将横杆设置成螺旋式,既可提升舒适度,同时,还具有美观性。除此之外,还可在地铁公交座位上设计把手,很多乘客在乘坐公交时都会选择座椅来维持自身平衡性。但从现实角度出发,座椅可供乘客抓握的空间相对较小,基本只能满足单个乘客的实际需求。基于上述情况,可在公交座椅上设计旋转式和抽取式扶手,变相增加座椅扶手数量和可利用空间,以此弥补传统设计方式中的不足和缺陷,更好地满足乘客需求。

6结束语

该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峰期人流大时的地铁、公交拥挤现象,很好地应用了设计学专业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地铁公交的把手更加有趣起来。在设计过程中,每一位成员很棒地完成了任务,面对阻碍不抛弃、不放弃。每一项的研究成果更是对各自的考验。作为项目负责人,由衷感谢参与到科研项目中的每一个人,是大家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此外,还要对我们的指导教师表达诚挚的谢意,对于教师的建议我们积极采纳并实施,把手的设计兼具实用性与设计性,且具有可靠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把手实物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肖军,罗卫东,袁森.西南地区公交车扶手的人机工程学设计[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02).

第12篇

关键词: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智能交通;ITS

1 RFID的工作频率

2 RFID工作原理

2.1 基本原理

应答器存放数据信息,当应答器靠近阅读器(需要供电才能工作),阅读器可以识别到应答器后,阅读器开始为应答器提供能量和时序,使应答器进行工作,从而实现应答器和阅读器之间的数据交换。同时阅读器提供通信接口接入输入输出设备,使用户能够通过输入输出设备对应答器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

2.2 电感耦合方式RFID

L1、C1、L2、C2均工作在射频源V的谐振频率。阅读器L2的磁场变化产生电压整流后供阅读器使用。应答器向阅读器的数据传输采用内部的二进制数据编码信号控制开关S,使得负载电阻R2被接通或者断开,通过耦合使L1产生变化的电压,经调制、解码即可进行传输。应答器向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是通过数字调制的方式实现的,多采用ASK(幅频监控)的方式。

2.3 反向散射耦合方式RFID

声表面波(Surface Acoustic Wave,SAW)器件是以压电效应和表面弹性相关的低速传播的声波为依据的。

换能器的作用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波,它利用压电衬底在电场作用下的膨胀和收缩效应。指状电极上的电位差形成电场,射频信号引起压电衬底的振动,从而沿其表面产生声波,经反射返回换能器再转换成射频脉冲的序列的电信号,经偶极子天线回传至阅读器。声表面波RFID系统的作用距离主要取决于阅读器所能允许的发射功率,在2.45GHz下,作用距离可达1-2m。

声表面波应答器以压电效应和避免弹性相关的低速传播的声波为依据,加以体积小、重量轻、工作频率高、相对带宽较高,并且可采用与集成电路芯片工艺相同的平面加工工艺,制造简单,工艺的一致性好,灵活性高。

[参考文献]